关于决算报告批复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精选8篇)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 篇1

今年7月21日,我局受区人民政府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了《xx区xxxx年财政决算(草案)》,并说明:报告所列的收支情况市财政尚未批复,批复时可能将有所变化。9月22日,我局收到市财政局《关于xxxx年xx市市本级财政与xx区财政年终决算结算事项的通知》(深财预[xxxx]36号),正式批复我区xxxx年度财政决算的各项数据。现把批复后我区财政收支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财政收入批复情况:

(一)区级一般预算收入262,339万元,批复数与年终结算数相同。

(二)免抵未调库中央归还收入批复数为11,662万元,比年终结算数11,681万元减少19万元。

(三)中央补助收入批复数为65,393万元,年终结算数为65,613万元, 减少220万元,主要是增值税消费税中央返还收入的减少。

(四)省补助收入5万元,批复数与年终结算数相同。

(五)市补助收入批复数为46,527万元,年终结算数为46,303万元,增加224万元,其中增加了“基层基础年财政补助”项目200万元,其它杂项增加24万元。

二、财政支出批复情况:

(一)区级一般预算支出346,323万元,批复数与年终结算数相同。

(二)上解中央支出批复数为8,062万元,年终结算数为7,798万元,增加264万元,主要为出口退税超基数负担上解增加。

(三)上解省支出18,002万元,批复数与年终结算数相同。

(四)上解市支出批复数为7,040万元,年终结算数7,010万元,增加30万元,其中娱乐营业税率提高2个百分点先入区后上划给市增加30万元。

三、财政结余情况:

根据批复,收支相抵,减少区级财力309万元,区财政当年结余4,499万元,滚存结余25,247万元。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 篇2

本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浙江省2009年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的报告》、省审计厅副厅长岑国荣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2009年度浙江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财政经济委员会根据常委会组成人员的审议意见,并结合审计工作报告和专题调研情况,对省政府提出的2009年财政决算草案及决算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2009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2142.51亿元,完成预算的104.9%,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7.2%;全省财政支出2653.35亿元,完成预算的110.3%,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8%。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收支平衡。

2009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221.78亿元,完成预算的105.0%,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6.3%;省级财政支出325.78亿元,完成预算的105.3%,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5.7%。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计算,收支平衡。

2009年,省政府及财税部门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执行中央、省委各项决策部署,认真落实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决议,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努力增收节支,优化收支结构,推进财政改革,保障社会民生,农业、科技、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的支出均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的幅度,促进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各项事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预算管理和执行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准确性有待提高;预算执行约束力尚需增强;财政资金绩效评价体系需进一步探索完善;政府性债务管理仍需加强。对此,省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2009年全省和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批准的年度预算。财政经济委员会同意省财政厅厅长钱巨炎受省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浙江省2009年财政总决算和省级财政决算的报告》,建议本次会议批准省政府提出的2009年省级财政决算。

今年以来,各级财税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加强收支管理,改善社会民生,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全省财政收入呈现较快增长的态势,各项重点支出得以保障。预算执行总体较好,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预计可以完成。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较多,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过高,新的收入增长点尚待培育,由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今年后期我省财政收入增幅将出现明显回落的态势,加之各类政策性支出规模大、刚性强,财政收支矛盾将尤为突出。

为进一步做好财政预算工作,财政经济委员会建议:

(一)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确保财政收支平衡。科学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宏观调控政策与我省财政收入变化的关系,增强组织收入的前瞻性、主动性和科学性,努力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逐步改变一些地方政府财力过分依赖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的状况。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实现财政收入的均衡、可持续增长。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严格落实法定增长要求的基础上,增加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大对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做好各项对口支援工作。继续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厉行节约、控制行政成本的各类规定,深入开展“小金库”清理整治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压缩会议、考察、接待等一般性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二)整合完善财税政策,加快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继续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导向性、针对性、实效性。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研究制定相应的财税政策措施,积极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整合完善财政政策资源,引导并鼓励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品牌建设,增加节能减排技改投入。依法用足用好税费减免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落实促进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等财税支持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深化财政改革,努力增强财政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进一步推进综合预算改革,逐步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加快预算执行进度,提高预算执行率。规范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完善政府性投资项目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实施对财政资金的全程跟踪监督和绩效评价。发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作用,强化国有资产运行管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监管,做好投融资平台的清理工作,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建立健全预算信息公开制度,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预算信息向社会公开。

(四)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切实做好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要从审计发现的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入手。查找、分析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纠正和改进。进一步完善部门决算审签制度,逐步扩大审签范围。严肃财经纪律,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对重大违法违规和屡查屡犯的问题,要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同时,研究探索建立防范类似问题发生的长效机制,规范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确保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高效。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 篇3

关于印发《上海市市本级部门决算批复暂行办法》的通知

各市级预算单位:

为加强财政财务监督,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和决算信息质量,我们研究制定了《上海市市本级部门决算批复暂行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执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1年,我们将根据事业单位部门决算报表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所确定的范围,在教育、卫生系统先行试点。2012年起,将在市级预算单位中全面实施。

上海市财政局

二O一一年一月六日

上海市市本级部门决算批复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加强财政财务监督,提高财政预算管理水平和决算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及相关财政财务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市本级预算单位部门决算是指市本级行政事业单位、企业和企业集团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根据财政部部门决算编审要求,在日常会计核算的基础上编制的、综合反映本部门单位年度财务收支状况和各项资金管理状况的总结性文件,是市本级各预算单位年度预算收支的执行结果,经法定程序批复后具有法律效力。

第三条部门决算批复涉及部门决算的编审、报送、批复等一系列相关联的工作环节。

第四条部门决算批复按照“核定部门收支、强化财政审查、规范预算执行”的原则,由市财政局组织实施。

第五条市财政局对市本级预算单位部门决算进行批复,适用本办法。

第二章 决算编审

第六条决算编制单位应根据登记完整、核对无误的账簿记录和其他有关会计核算资料编制决算报告,做到数据真实、计算准确、内容完整、账表相符、表表相符。报表各项指标应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统一制订的报表编制说明和指标口径编制,做到表内项目之间、表与表之间、本期数据与上期数据之间、单位账务数据与财政年终对账数据之间相互衔接。

第七条市本级预算单位应按照财务隶属关系或预算管理级次,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按时层层汇总上报。预算主管部门应对所属单位上报的决算报表和部门本级决算报表进行汇总,并对有关收入支出、内部往来项目等汇总虚增进行调整和剔除后,形成本部门决算。

第八条预算主管部门必须认真做好本级及所属单位部门决算报告编审工作,确保上报数据资料真实、准确、全面、及时。

第九条预算主管部门对本级及所属单位部门决算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编制范围是否全面,是否涵盖了所有应向财政部门报送决算的单位,是否存在漏报和重复编报现象。

(二)编制方法是否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是否符合部门决算编制要求。

(三)编制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是否涵盖了报送单位全部的财务收支情况,相关数据是否与单位会计账簿一致,是否有漏报、重报项目以及虚报和瞒报等弄虚作假现象。

(四)决算编制是否衔接一致,是否存在表间数据、分户数据与汇总数据、报表数据与电子介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是否存在上下年度数据不衔接、变动不合理的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数据与财政部门年终对账数据不符的情况。

(五)报表说明和财务分析是否清晰,是否包括需特别说明的报表编制基础、编制依据、编制原则和方法、主要财务指标增减变动情况和原因等报表编制事项,是否包括特殊事项的说明和有关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等。

第十条预算主管部门对本级及所属单位部门决算审核中,发现报告编制有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以及财政财务管理规定行为的,应要求有关单位立即纠正,并限期重报。

第十一条 市本级预算单位应自觉接受财政、审计、人大对本单位部门决算的审查、监督,并根据要求如实反映情况,提供相关材料。

第十二条 市本级预算单位应对本单位部门决算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并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

第三章 决算报送

第十三条预算主管部门应按决算编审要求及时将部门决算报表和编制说明等相关材料报送市财政局相关财政支出处室审核。市财政局在确保部门收入、支出等相关数据与财政部门年终对账数据核对一致的基础上,按照决算编审要求及相关政策、法规、财政财务管理规定对部门决算进行初审,审核无误后提交市财政局国库处审核汇总。审核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上报文件是否齐全。

(二)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预算管理的要求,有无违法、违规情况。

(三)编制范围是否涵盖了所有应向财政部门报送决算的单位,是否涵盖了报送单位全部的财务收支。

(四)编制方法是否符合决算编制要求。

(五)决算编制是否衔接一致,是否存在表间数据、分户数据与汇总数据、报表数据与电子介质数据不一致的情况,是否存在上下年度数据不衔接、变动不合理的情况,是否存在相关数据与财政部门年终对账数据不符的情况。

(六)报表说明和财务分析是否准确、清晰,是否包括部门基本情况、决算编制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和取得的主要事业成效,以及需特别说明的决算调整等事项。

第十四条市财政局在对市本级各部门决算编审情况综合考核的基础上进行评比。

第十五条市财政局对市本级各部门决算和各区县财政局报送的地区部门决算进行审核、汇总后上报财政部。对于已上报财政部的部门决算报表所发生的审计(或检查)调整事项,一律在下年部门决算报表中予以调整。

第四章 决算批复

第十六条 市本级政府决算草案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查、批准后,市财政局负责向一级预算单位批复部门决算;一级预算单位负责向基层预算单位批复部门决算。

第十七条自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市本级政府决算草案之日起20日内,由市财政局财政支出处室按市财政局国库处制定的统一格式,挂国库处文号,向市本级各一级预算单位批复部门决算,同时抄送预算主管部门和国库处。

第十八条市本级各一级预算单位自市财政局批复本单位决算之日起15日内,依据市财政局批复的部门决算数据向所属各单位批复部门决算。

第十九条市本级预算单位部门决算批复的内容包括:

(一)财政预算拨款收支情况。包括市本级部门年度内收到的本级财政核拨的一般预算拨款收入、支出、结余及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支出、结余。

(二)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包括市本级部门年度收到的市本级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收入、支出、结余。

第二十条市本级部门决算按政府收支分类功能科目的“类、款、项”,以“万元”为单位并保留两位小数进行批复。

第二十一条 市财政局可根据财政改革、会计制度变更以及实际管理需要对部门决算具体批复内容进行调整。

第二十二条 部门决算批复后,预算单位应按批复的年度结余数进行结转,对已经批复核定的收入、支出和结余不得随意进行科目、项目或金额的调整。按照市本级财政结余资金管理办法,需要进行调整的事项,从其规定。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因相关法律、法规修订或财政改革、会计制度变更等需进行部门决算批复时限、批复内容、批复格式进行调整的,从其调整,不影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施行。

第二十四条各区县财政局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本地区部门决算批复办法,积极开展部门决算批复工作。

第二十五条本办法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 篇4

——2011年6月22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

陈先森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查批准了《关于安徽省2010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1年预算草案的报告》。现在,2010年安徽省财政决算已经汇编完成。根据《预算法》等法律法规和省人大常委会的安排,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报告2010年全省财政决算情况,请予审议。

2010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人大依法监督下,全省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宏观环境复杂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批准的预算任务,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

(一)2010年财政收支情况

2010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2063.8亿元,为预算的119.2%,比上年增长33%(下同)。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149.4亿元,为预算的126.9%,增长33%。加中央补助收入1403.1亿元,债券转贷收入89亿元,上年滚存结余87.3亿元,调入资金10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4.6亿元,预算总收入2743.4亿元。

2010年,全省财政支出完成2587.6亿元,为预算的116.7%,增长20.8%。加上解中央支出15.8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57.8亿元,支出合计2661.2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82.2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70亿元,净结余12.2亿元。

2010年,省级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80.7亿元,为预算的158.9%,增长31.9%。加中央补助收入1403.1亿元,上年滚存结余26.8亿元,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4.5亿元,债券转贷收入89亿元,市县上解省收入66.5亿元,省级预算总收入1770.6亿元。

2010年,省级财政支出完成552.9亿元,为预算的134.8%,增长19.1%。加上解中央支出15.8亿元,补助市县支出1100.8亿元,债券转贷支出49亿元,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7亿元,支出合计1735.5亿元。收支相抵,滚存结余35.1亿元,其中:结转下年支出31.9亿元,净结余3.2亿元。

(二)2010年税收返还及转移支付情况

2010年,中央对我省税收返还163.1亿元,增加6.4亿元;省级对下税收返还78.5亿元,增加2亿元。

2010年,中央对我省转移支付1240亿元,增加206.9亿元,增长20%。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645.2亿元,增加97.8亿元,增长17.9%;专项转移支付594.8亿元,增加109.2亿元,增长22.5%。一般性转移支付中均衡性转移支付278.1亿元,增加51亿元,增长22.4%。

2010年,省级对市县转移支付1022.3亿元,增加130.5亿元,增长14.6%(加应补助市县但按有关规定需在省级列支的转移支付65.9亿元,同比增长22%),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447.2亿元,专项转移支付575.1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中,新增安排均衡性转移支付20亿元,皖北三市七县受益14.5亿元,占72.5%。

上述财政决算收支数,与今年1月向省人代会报告的2010年预算执行数比较,决算收支主要项目变动不大,因与中央办理结算,财政平衡情况略有变化,全省滚存结余增加3.6亿元,主要是2010年年终结算财政部增加了对我省补助。

(三)2010年政府性基金收支情况

2010年,全省政府性基金收入1198.3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金收入等1125.5亿元。加上年结余137.6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0.1亿元,调入资金0.2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总收入1366.2亿元。全省政府性基金支出1166.4亿元,调出资金0.2亿元,结余199.6亿元。

2010年,省级政府性基金收入45.9亿元,其中: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入27.4亿元,地方水利基金收入6.6亿元,彩票公益金收入6.5亿元。加上年结余15.8亿元,上级补助收入30.1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总收入91.8亿元。省级政府性基金支出10亿元,补助下级支出59.5亿元,结余22.3亿元。

(四)2010年预算执行效果

2010年,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有关决议要求,加强财政管理,严格预算执行,有力地保障了积极财政政策的落实,较好地服务了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是实现了财政实力再上台阶。坚持依法理财治税,财政收支规模不断壮大,为“十一五”财政发展画上圆满句号。2010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实现2063.8亿元,是2005年的3.1倍,年均增长25.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突破1000亿元,实现1149.4亿元;财政支出2587.6亿元,是2005年的3.6倍,年均增长29.4%,财政收支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同时,财政收支质量继续改善。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85.6%,税收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更加明显。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淮南、蚌埠6市财政收入超百亿元,皖北三市七县财政收入增长36.6%,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6个百分点,区域财政发展更趋协调。全省预算支出进度继续加快,上半年和1-11月份预算支出同比分别加快6.8和9.3个百分点,全年结余结转资金占支出比重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

二是巩固了经济发展向好势头。坚持把中央精神与我省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有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为持续推进安徽加快发展贡献重要力量。第一,扩大有效需求。协议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6.1亿美元,支持省级融资平台协议利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117.4亿元,争取财政部代理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9亿元,增加政府性投入带动了全社会投资快速增长,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万亿元;用足用活家电、汽车、摩托车、农机下乡和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兑付“四下乡两换新”产品补贴资金38.3亿元,财政补贴资金兑付率位居全国第一,拉动市场销售311.3亿元,进一步巩固了我省家电行业区域龙头地位;统筹安排促进外经外贸发展资金4.6亿元,刺激进出口恢复增长,推动内外需协调发展。第二,促进转型升级。安排7亿元支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安排25亿元支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创新发展先机,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623.3亿元,增长27.4%,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统筹安排16.2亿元支持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安排12.1亿元推进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和生态功能区保护,积极促进我省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安排1.1亿元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安排1亿元支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投入6.4亿元支持创建13家投资基金公司,撬动社会资本40.2亿元;统筹安排1.3亿元用于对金融机构奖补,优化“三农”、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发展金融环境,贷款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力地支持了我省中小企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推动区域发展。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快速提升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示范区抢滩效应进一步显现。安排5.4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皖北三市七县加快发展,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支持力度,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加快皖北振兴步伐,皖北主要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安排20.5亿元财政强县和税收增长等奖励资金,继续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

三是兑现了政府改善民生承诺。坚持财力向民生倾斜,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为促进社会和谐发挥突出作用。2010年,全省“五有”方面民生支出1096亿元,增长27.4%,占全省财政支出比重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地方财力新增部分80%用于民生投入。第一,落实民生工程牵头职责。33项民生工程投入资金345亿元,增长35.8%,群众多年关心的一些民生问题逐步得到有效解决。积极开展2007-2009年度民生工程项目“回头看”,总结经验,寻找差距,建立健全民生工程滚动发展机制,着力提高实施民生工程质量和水平,群众满意度持续攀升。第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统筹安排123.4亿元优先支持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小学公用经费标准由325元提高到425元,初中公用经费标准由525元提高到625元,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完成1056.6万平方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继续完善,义务教育发展更加均衡,职教大省和高教强省建设持续推进。第三,减轻群众看病负担。全力支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基本药物制度及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其中,投入20.3亿元全面推开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在全国率先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全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管理体制和新的运行机制初步建立,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50%左右,次均门诊和住院药品费用均下降20%以上,就医人次同比增长22%,群众就医看病花费明显减少,探索出“弱财政”破解基层医改“大难题”的安徽模式。第四,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统筹安排64.5亿元,建设廉租住房7.3万套、公共租赁房1万套,改造棚户区20万户和农村危房4.3万户,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应急工程惠及25.7万人,困难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第五,增加低收入群体补助。投入25.2亿元提高优抚对象保障水平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城乡低保、农村五保进一步扩面提标,发放2.6亿元价格临时补贴和伙食补贴,统筹安排就业资金20.6亿元,完成就业技能培训47.7万人次,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津补贴,低收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群体间和地区间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四是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坚持夯实农业基础,全面落实强农惠民政策,为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提供有效支撑。2010年,全省“三农”支出842.7亿元,增长24.7%,高于全省财政支出增幅3.9个百分点,财政资金继续向“三农”倾斜。第一,促进农业生产。安排1.3亿元支持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下达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14.7亿元,安排2.7亿元改造92万亩中低产田和建设25万亩高标准农田;引导22个县整合支农资金28亿元,吸引社会投资35.8亿元,集中支持了当地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安排14.5亿元支持农村交通、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排2亿元支持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农业综合开发投资突破16亿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1亿斤,促进全省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为增加农业比较效益和稳定物价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落实惠农政策。通过“一卡通”及时兑现各项涉农补贴146.3亿元,增长21.2%,农民人均直接受益372元;安排9.6亿元支持农业政策性保险,为2163万(次)农户提供270亿元农业风险保障;安排扶贫资金9.7亿元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统筹安排3.8亿元全力支持春耕生产、夏粮抢收和防汛抗旱,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多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5285元,增幅近年来首次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第三,统筹城乡发展。安排2.6亿元支持“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投入4.6亿元支持村级卫生服务设施和村级计生服务体系建设,投入19.7亿元推进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投入9.7亿元健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统筹安排14.1亿元支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统筹安排16.9亿元支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2010年,省财政在巩固经济回升向好,提高群众幸福指数,统筹城乡区域发展进程中,不断加强财政自身建设,预算管理有新提升,财政监督有新加强,基础基层管理有新改善,增创了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新优势。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还存在一定差距,需要继续不懈努力。省审计厅对省本级2010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表明,省级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主要是: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和细化,预算执行管理有待加强,财政专户管理仍需规范,部分专项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部门财务管理还有一些薄弱环节等等。对此,省政府高度重视,认真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省财政厅及时落实整改要求,研究完善相关制度措施,努力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预算编制管理。继续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研究制定推进市县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相关规定,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范围,推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不断健全政府预算体系。继续完善提前告知对下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各级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健全定员定额标准体系,细化预算编制,促进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和绩效评价有机结合,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准确性和可执行性。

二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依法加强税收收入征管,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提高财政收入质量。积极开展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和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活动工作,继续压缩“三公”经费,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制定出台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意见,努力提高上半年和1-11月预算支出占全年预算支出比重,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和有效性。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统计工作,加快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融资平台管理。

三是加强预算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完善财政大监督机制,开展重大支出项目专项检查和跟踪问效,努力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研究制定切实加强财政专户管理意见,认真清理整顿财政专户,确保财政专户管理有章可循,操作规范。继续加强“小金库”专项治理。启动省级资产清理工作,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出租出借收入监管。加强部门财务监管,规范部门收支行为。进一步完善预算信息公开制度,在继续做好财政总预算、总决算公开的基础上,稳步推进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和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

四是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定出台全面推进财政绩效考评意见和办法,省市县全面开展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努力实现评价项目覆盖到所有预算部门和全部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2011年省级选择56个重点项目进行绩效考评,将社会影响面大、群众关心度高、反映部门核心职能的项目优先纳入评价范围,并将评价结果与部门预算编制、强化管理、公众监督有机结合起来,逐步构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绩效评价相互衔接、有机统一的管理体系,着力强化谁支出谁负责的管理机制,努力提高政府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质量。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 篇5

(2008年 月 日在乡人大第十七届第二次会议)

刘和经

各位代表:

现在,我受乡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报告我乡2007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8年财政预算(草案),请审议。

一、二00七年财政预算执情况

2007年我乡财政工作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体财税干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乡党委、政府制定的经济工作目标及年初财政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创新机制,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与时俱进,依法理财,出色地完成了2007年财政预算收支任务,保证了正常经费支出和兴办事业的供应,实现了收支平衡,现将我乡2007年财政预算收支执情况具体报告如下:

一、财政收入情况

2007年我乡财政预算收入完成4509.8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46.19%,比去年增收2130.06万元。其中国税部门完成4255.25万元,完成年初预算任务的142。32%,比上年增收1916.69万元,地税部门完成254.6万元,完成年初预算任务的268%,比上年增收213.4万元。

二、财政支出情况

2007年全乡累计完成财政支出4241216.1元,分项支出如下:

1.农林水事务费支出858657元,占年初预算的120.6%;

2.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3917元,占年初预算的152.85%;

3.政府办公厅(室)及相关机构事务支出1061341元,占年初预算的157.57%;

4、其它支出118000元。占年初预算的104.42%

5.人口与计划生育事务支出207239元,占年初预算的125.11%,6.民政资金支出1472208.1 元,占年初预算的100%;7.财政事务支出54360元,占年初预算的131.9%。

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05494元,占年初预算的138.59%

三、二00七年的财政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我乡财政部门全体财税干部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财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克服了各种困难,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财政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收入征管、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监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实现了财政收入稳步增长。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财政收入组织工作,切实加强对财税工作的领导。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税收收入,积极培植财源。全乡财税部门始终把收入征管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实抓好,不断完善征管手段,加强税源监控,防止跑、冒、滴、漏,保证各项收入依法、及时、足额入库,挖掘增收潜力,坚持做到依法治税,应收尽收。

2、突出重点,确保了必要支出。2007年,在财政支出安排上,力求更加科学合理,坚持有保有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实现了“五个确保”

1、确保了工资及时足额发放,2、确保了法定支出增

长,3、确保了社会保障支出,4、确保了重点项目支出,5、确保了社会事业发展支出。

3、以强化监管为手段,不断增强财政职能作用。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乡发挥了村级财务监督服务中心的作用,加大了对村级财务的监督管理,并规范村级财务制度和票据管理,全面实行“以票管费”,坚持“限量领购,验旧换新,当月核销,票款同行”的原则。同时,加强专户资金管理,增强政府调控能力,做到单位入专户面和资金入专户率均为100%。

2007年的财政工作,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是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部门、各单位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体乡、村干部辛勤劳动的结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工作中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财政收入的增长与加快发展战略还不相适应,收支矛盾仍较突出,财政保障水平低;

二、财政收入的增长潜力不足,特别是地方税收缺乏大宗税源。

二、二00八年财政预算(草案)

根据全市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现行财政体制,今年我乡财政收支预算(草案)安排如下:

(一)收入预算

全乡财政总收入计划预计安排6379万元,比去年增收1869.15万元。其中:国税部门计划6025万元,比去年增加3035万元,地税部门计划354万元,比去年增加259万元。

(二)财政支出预算

按照“量入而出,量力而行,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预划安排我乡财政支出预算424万元。

三、二00八年财政工作安排

2007年全乡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财政政策和市委、市

政府的工作部署,坚持科学发展观,更新理财观念,促进经济发展,做大做优财政“蛋糕”,壮大财政实力;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高度关注民生,财政支出进一步向困难群众倾斜、向基层倾斜、向社会事业倾斜,促进社会和谐;创新体制机制,深化财政改革,加强财政监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促进全乡经济社会追赶型、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完成今年的财政工作而努力。

1、积极组织财税收入,培植财源,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坚持依法治税,坚决贯彻“加强征管、堵塞漏洞、惩治腐败、清缴欠税”的工作方针,严厉打击偷、逃、抗税行为。

2、继续做好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工作,今年国家将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工作,我们将加强监管,使各项惠农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农民受益。

3、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财政资金的使用逐步转移到满足政府履行职能和社会公共需要上来。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 篇6

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规范权力运行,建设廉洁政府,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建立公开、透明、规范、完整的预算制度”以及“深化细化预算决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从今年开始,逐步实现县级以上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重要指示精神,做好预决算公开工作,促进预算制度管理改革。在全面公开省级预决算及“三公”经费的基础上,2013年我部将进一步指导地方推动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要按照总体部署、分步推进的原则,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妥善选择公开地区,积极推进公开工作。各省应于2015年之前在省内所有县级以上政府开展包括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市(县)级(以下简称“本级”)汇总“三公”经费预决算等方面在内的公开工作(以下简称“开展相关工作”)。其中,2013年各省应至少选择20%的地市级和县级地区开展“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2014年所选地区应至少达到省内同级政府数量的50%。原则上县级地区应从所选地市级地区中优先选取,有条件的省可扩大选取地区范围,各省2013年选取地区名单应于8月30日前报我部备案。

二、公开主体

公开的主体为负责编制预决算信息的单位或部门。各级财政部门是本级财政预决算、汇总“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的主体;各部门是本部门预决算、“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的主体。

三、公开内容

(一)本级财政预决算。

1.本级财政预算。经同级人大批准的财政预算报告、报表,并附相关说明。表格样式参考附表1-1和2-1。

2.本级财政决算。经同级人大常委会批准的财政决算报告、报表,并附相关说明。表格样式参考附表1-2和2-2。

(二)本级部门预决算。

1.本级部门预算。报送同级人大审查部门预算的政府部门和单位,要主动公开经同级人大审查批准的政府部门收支预算总表,并附相关说明。除少数按有关保密规定不宜公开部门预算的单位外,其他尚未公开预算的部门要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推进部门预算公开。表格样式参考附表3。

2.本级部门决算。部门决算要经同级财政部门批复后公开,部门决算公开原则上参照部门预算公开的内容范围和表格样式。

(三)“三公”经费预决算。

“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单位范围包括向同级财政部门编报部门预算的部门及其所属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等。除涉及国家安全等特殊部门外,各公开地区和部门原则上都应向社会公开本地区汇总“三公”经费预决算,以及部门“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各部门“三公”经费预决算应分别随同部门预决算一并公开。

2013年,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和部门应公开当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有条件的可一并公开2012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2014年及以后年度,开展相关工作的地区和部门应分别公开当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数和上一年度“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数。

表格样式参考附表4-1和4-2。

四、公开时限

各省内开展相关工作的时间应保持一致,每年集中时间将财政预决算、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汇总“三公”经费预决算等内容向社会公开,上述公开工作原则上应于每年10月31日前完成。

五、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组织。各地要充分认识做好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重要意义,把预决算公开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抓好工作落实。加大财政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积极向党委、人大、政府汇报工作情况,争取工作支持。

(二)落实主体,明确责任。中央财政负责指导各省公开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要制定本省相关工作要求,督促公开地区认真开展相关工作;省以下各级财政部门负责本地区公开工作,包括本级财政预决算公开、“三公”经费汇总预决算公开、以及对开展相关工作部门的工作指导,工作进度协调;公开地区各部门负责本部门预决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公开工作。对于预决算变动大、不同年度之间波动大等情况和项目,以及公开后公众提出的其他相关问题,由各公开主体妥善做好数据解释说明等工作。

(三)积极主动,创新形式。各地区及部门要按照李克强总理“政府公务接待经费公开的形式要通俗,要让老百姓看得懂,可以有效监督政府”指示精神,结合上级相关工作要求,立足自身实际,不断细化公开内容、创新公开形式,积极主动推进预决算公开工作。

此外,各省财政部门应于每年11月30日前,将本省《预决算公开工作总结》上报我部,主要包括:本省工作概述、经验和问题、意见和建议、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对于各地预决算公开工作开展情况,我部将按照相关规定,纳入地方预决算管理工作考核。

附件:省以下预决算公开工作参考表样(略)

财 政 部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 篇7

湖南省桂东县淇水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审查意见

2010年10月28日,我厅组织对《湖南省桂东县淇水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以下简称《初设报告》)进行了审查,会后,设计单位根据审查意见对报告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经审查,基本同意修改后的《初设报告》。主要审查意见如下: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淇水是沤江一级支流,湘江二级支流。淇水发源于桂东县四都乡上兰花坪,流向由北向南,流域面积473 km2,全长72 km,干流全长39.05km,干流平均坡降9.1‰,流经桂东县四都乡、大水乡、青山乡、宋坪林场,汝城县的南洞乡,于汝城县南洞乡淇家村汇入沤江。主要支流有宋家地河、西口河、西水河、东水河,西水河与淇江在四都圩汇合, 四都圩下游300米的四都电站坝址上游集雨面积101km2 ;宋家地河和苦竹河与淇江主流在宋坪林场场部汇合, 场部上游集雨面积279.17km2,宋家地河青山乡政府段集雨面积46km2。该工程涉及到桂东县四都乡、青山乡、宋坪林场的部分地区,保护1.8万人、0.99万亩农田和两乡一场乡镇企业的防洪安全,本次治理段是桂东县两乡一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的中心。

— 3 — 桂东县淇水河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四都乡淇水沙场至四都总管庙段3.23km河道,四都乡段淇水支流西水河西水村圆心至西水河口2.26km河道,青山乡完小至青山乡医院宋家地河0.92km河道,宋坪林场段场部1.02km的河道(包括宋家地河0.9km河道和淇水0.12km河道),整治河道总长7.43km。工程建成后可基本解决淇水该段目前存在的防洪问题。为此,根据《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加快实施该防洪整治工程是必要的。

二、水文

1、基本同意淇水干流洪水由暴雨手册(推理公式法)推求。

2、基本同意淇水干流、西水河和宋家地河设计洪水成果。

3、基本同意淇水干流、西水河和宋家地河设计水面线成果。

4、基本同意施工洪水计算成果。

三、工程地质

1、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及《中国地震动反应谱周期区划图》,本区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属相对稳定地区,堤防工程不必进行抗震设计。

2、同意区域地质概况描述及工程区地质评价意见。

3、同意建筑物基础工程地质评价意见。

四、工程任务和规模

1、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同意桂东县淇水河治理— 4 — 工程防洪标准按10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

2、同意桂东县淇水河治理工程治理范围为四都乡淇水沙场至四都总管庙段3.23km河道,四都乡段淇水支流西水河西水村圆心至西水河口2.26km河道,青山乡完小至青山乡医院宋家地河0.92km河道,宋坪林场段场部1.02km的河道(包括宋家地河0.9km河道和淇水0.12km河道),整治河道总长7.43km。

3、同意桂东县淇水河九塘江小流域治理建设规模为:浆砌石护坡7.43km,河道疏浚0.8km,疏浚总方量为1.14万m3。

五、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1、根据《防洪标准》(GB50201-94)和及《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同意堤防的工程级别为Ⅳ等,主要建筑物级别为4级,临时性建筑物等级为5级。

2、基本同意堤线布置方案。

3、同意桂东县淇水河治理工程采用浆砌石护坡、岸坡整形以及河道清淤等多种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治理方案。

四都乡淇水主流1+250~2+050河道清淤疏浚0.8km,岸坡整治段长度7.43km,其中四都乡段淇水3.23km(桩号淇左0+000~3+228)、四都乡段西水河2.26km(桩号西右0+000~2+258)、青山乡宋家地河0.92km(桩号右0+000~0+916),宋坪林场宋家地河0.9km(桩号左0+000~0+901);宋坪林场淇水河0.12km(桩号左0+000~0+122)。

4、同意堤顶超高及堤顶高程计算成果,超高采用0.5m。

5、同意堤防断面设计。本次设计对坡比大于或等于1:1.5的边坡采0.3m等厚浆砌石护坡,基础埋深1.0m;对原边坡接近1:1的边坡采用坡式护岸,其设计断面为:外边坡采用1:1,内坡采用1:0.85,基础埋深为1.0m;对宋坪林场陡边坡采用衡重式挡墙,其设计断面为:宽0.5m,墙顶以下2.5或3.0 m设1.5m宽平台,基础埋深1.0m。

6、基本同意河道疏浚设计。

六、施工组织设计

1、基本同意所需砂砾石料采取外购成品料方式、块石料采取购买方式、土石料料场取料方式。

2、基本同意施工导流围堰为均质土围堰,导流标准为枯水期5年一遇洪水设计标准。

3、基本同意主体工程施工方法和工艺。

4、基本同意施工总体布置。

5、基本同意施工总工期为6个月。

七、工程占地及移民安置规划设计

1、基本同意工程永久占地18.3亩,临时占地44.06亩。

2、基本同意征地拆迁移民补偿投资不计入总投资,由桂东县自行解决。

八、环境保护工程设计

— 6 —

1、基本同意环境保护工程设计依据和标准。

2、基本同意生产废污水和生活废污水处理措施设计。

3、基本同意噪声、大气和固体废弃物防治措施设计。

4、基本同意人群健康保护措施设计。

5、基本同意施工期环境监测计划、监测内容和监测断面。

6、基本同意环境保护设计概算编制原则、依据、方法。经核定,环境保护概算总投资为14.1万元。

九、水土保持工程设计

1、基本同意本项目水土流失的防治责任范围,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为5.59hm2,其中项目建设区为4.16hm2,直接影响区为1.43hm2。

2、基本同意水土保持设计的依据和防治标准。

3、基本同意弃渣物的防洪措施设计,复核挡渣墙的稳定性。

4、基本同意水土保持施工组织设计内容。

5、基本同意水土保持监测内容和监测计划。

6、基本同意水土保持投资概算编制原则、依据和方法。经核定,水土保持概算总投资为72.98万元。

十、工程管理

基本同意本阶段确定的桂东县淇水河治理工程建设期及运行期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初步方案。

十一、工程概算

— 7 — 基本同意工程概算的编制原则、依据及其编制方法。经核定,工程概算总投资为1414万元。

十二、经济评价

基本同意国民经济评价计算的原则与方法,该项目经济内部收益率大于8%,评价指标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具有较好的投资收益。

附件:工程概算核定表

关于决算报告批复 篇8

农业部关于黑龙江省2006年第二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

你委《关于黑龙江省申报2006年第二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的请示》(黑农委联发[2006]173号)收悉。经研究,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你委上报的《黑龙江省2006年第二批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建设内容。项目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即户用沼气池与改圈、改厨、改厕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应根据需要配套建设圈舍保温增温设施(暖圈或大棚)。

三、项目投资。核定在你省林甸县等17个县(市、区)的120个村建设农村沼气30350户。项目总投资为12140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642万元,地方配套607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2428万元。项目建设期为2006至2007年。

四、加强资金管理。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配套资金,加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管。

五、保证建设质量。农村沼气项目建设应执行《户用沼气池标

准图集》(GB/T4750-2002)、《户用沼气池质量检查验收规范》(GB/T4751-2002)、《户用沼气池施工操作规程》(GB/T4752-2002)等相关国家或行业标准,严格技术规范。从事沼气池建设的施工人员必须获得“沼气生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六、推进项目公开。户用沼气灶具及配件等关键设备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会同省级农村能源管理部门统一组织招标采购。要将《农村沼气国债项目管理信息手册》统一发放到所有项目农户,并公开安排计划和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建设任务、资金安排和物资分配等情况要列入村务公开内容予以公开。

七、加强服务网点和技术创新试点建设。要根据实际积极探索建立户用沼气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网点,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和服务,帮助项目农户熟练掌握沼气日常管理、安全使用和综合利用等技术。积极开展联户沼气、秸秆原料沼气等创新技术的试点示范。

请据此批复,督促各地尽快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并经你委审批。要严格按照《农村沼气建设国债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加强项目组织实施,有关实施情况要及时报送我部。

附件:2006年黑龙江省农村沼气国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表(第二批)

上一篇:中班社会活动《去菜场》下一篇:故乡蝴蝶的思念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