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方言词语(共6篇)
馍馍————馒头
眼窝(nian wo)——眼睛
眉眼(mi nian)——额头
哈巴子——下巴
脑——头
巧儿——鸟
野———二百五
28. 就哪么个——— 一般,还行、过得去
29. 差糊————差点
30. 木讷———行动迟缓、浪费时间的行为
31. 哈雨———下雨
32. 可好了———很好,很美
33. 受苦———劳动
34. 拾掇———整理、收拾、处理
35 尿局/局尿————尿急
36 巴局/局巴————想大便
37. 扬扬误误———不专心
38. 入眼———可爱,讨人喜欢、有眼色
39. 憨板子———傻X
40. 呼哩正涛———形容动静很大
41. 求势蓝———完蛋了,指事态无可挽回。
42. 软叽圪囊———软弱
43. 死远远的`——— 一边去
44. ……烂(l)——— ……了
关键词:新浦方言,称呼语,繁复性
新浦是江苏省连云港市的一个区, 其方言属于江淮官话。连云港市位于江苏东北沿海, 靠近山东省。市区包括三个区:连云区, 新浦区, 海州区, 语言情况内部比较一致。市内方言一般归入江淮话洪巢片。总的来说, 新浦话方言称呼语有以下几个特点:
1.前加成分“俺”+亲属称谓+后加成分“啊、诶[ei]”格式。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面称称呼, 新浦话中只要是长辈或是比自己年长的, 都必须有前加成分“俺”。亲属称呼语只加“俺”, 而无后加成分的情况一般情况是用在背称中。
(1) 俺妈诶, 你过来一下。 (妈妈, 你过来一下。)
(2) 俺爸啊, 你又在喝酒啊。 (爸爸, 你又在喝酒啊。)
(3) 俺兄诶, 你同学来找你了。 (弟弟, 你的同学来找你了。)
(4) 俺爹的身体不太好。 (我爷爷的身体不太好。)
(5) 俺舅爹以前是会计。 (我外公以前是会计。)
(6) 俺舅奶啊, 俺二舅还没来啊? (外婆, 我二舅还没来吗?)
(1) —— (3) 句是面称, 面称是称谓中最繁琐的形式, 既有前加成分, 又有后加成分; (4) —— (6) 句是背称, 相对于面称, 背称没有后加成分。
面称中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没有前加成分, 但是有后加成分。这种情况多数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或是晚辈撒娇时对长辈的称呼。
(7) 丫头诶, 你比你兄懂事, 你爸比较放心。 (女儿, 你比弟弟懂事, 爸爸比较放心。)
(8) 儿子啊, 过来给老爸亲亲。 (儿子, 过来让爸亲亲。)
(9) 爸诶, 妈诶, 看我的衣服漂亮吗? (爸爸, 妈妈, 看我的衣服漂亮吗?)
2.全名+后加成分“啊、诶[ei]、者[tʂei]”, 加哪一个因人而异, 但是必须要加, 这种形式是新浦话中称呼全名的最普遍的称呼语。
(10) 刘阳啊, 你作业写好俩? (刘阳, 你作业完成了吗?)
(11) 李红明诶, 这件事你看着办吧! (李红明, 这件事你看着办吧!)
(12) 刘瑞者, 你又没去上课吧! (刘瑞, 你又没去上课吧!)
这种形式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全名+啊”的形式, 但是普通话中的“啊”可以不加, 而新浦话中人名的后加成分是人名称呼语的必要组成成分之一。
3.小名 (小称) , 小名的情况比较复杂, 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人名后加“啊、诶[ei]、者[tʂei]”, 加哪一个词因人而异, 但是必须要加, 有两种情况:
A.两个字的姓名在姓之前或者在姓和名之间加“小或大”, 人名后加“啊、诶[ei]、者[tʂei]”,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小/大+姓或名”。
(13) 小刘义啊, 你怎么又在看电视? (小刘/小义, 你怎么又在看电视?)
(14) 金小娟者, 你妈在家吗? (小金/小娟, 你妈在家吗?)
(15) 大刘瑞诶, 你同学来找你了。 (小刘/瑞, 你同学来找你了。)
B.三个字的姓名可以用“大”或“小”代替中间的那个字, 名字后加成分“啊、诶[ei]、者[tʂei]”, 相当于普通话中“小/大+姓/名”或只称呼名的情况。
(16) 汪大城这 (汪寿城) , 你以后就不用来了。 (小汪/寿城, 你以后就不用来了。)
(17) 越小彬诶 (越芷彬) , 今天你值日吧! (小越/芷彬, 今天你值日吧!)
二是名的末尾只能加“者[tʂei]”, 分为三种情况:
A.“小/大”+名子的最后一个字+者[tʂei], 这种情况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小/大”+名的最后一个字;
(18) 大兵者 (金兵) , 你的衣服都湿了。 (大兵, 你的衣服都湿了。)
(19) 小丽者 (穆雅丽) , 你作业写错了。 (小丽, 你作业写错了。)
B.直接用名的最后一个字加“者[tʂei]”, 通常这是长辈称呼晚辈的爱称。相当于普通话中重叠名的中间或最后一个字。
(20) 阳者 (刘阳) , 过来帮帮忙。 (阳阳, 过来帮帮忙。)
(21) 敏者 (贾丽敏) , 你今天好漂亮! (敏敏, 你今天好漂亮!)
C.“小”+姓+排行+“者[tʂei]”。“小”和姓的位置可以互换。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姓+排行的现象。
(22) 小焦二者, 你怎么回事啊? (焦二, 你怎么回事啊?)
(23) 李小三者, 你在开玩笑吗? (李三, 你在开玩笑吗?)
三是人名后无后加成分“啊、诶[ei]、者[tʂei]”, 这种形式一般是背称, 即背称一般没有后加成分, 但也有特殊情况。
(24) 听说王明喝醉酒了。 (与普通话相同)
(25) 你家金小娟没有回来吗? (你家金娟没有回来吗?)
(26) 你知道吗?今天大刘瑞挨批了。 (你知道吗?今天刘瑞挨批了。)
(27) 听说小焦二者[tʂe]考上清华了。 (听说焦二考上清华了。)
(28) 我刚才看到李小三者[tʂe]在桥头和别人打架。 (我刚才看到李三在桥头和别人打架。)
(24) —— (26) 是背称, 一般情况下背称后无后加成分, 而 (27) (28) 中背称用“小”+姓+排行+后加成分“者[tʂe]”, “小”和姓的位置可以互换。这种形式的背称后加成分的“者”只能读成[tʂe], 而不能读成[tʂei], 这种是背称中有附加成分的特例, 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姓+排行现象”。
一个音节和其它的音节连接在一起,就可能相互影响而造成读音变化,这种变化就叫做语流音变(sandhi)[2]。孝南方言的语流音变主要有连续变调、轻声变调、儿化、声母的变化、韵母的变化、合音等六种情况。
一、连续变调
讨论孝南方言的连续变调前,先介绍一下孝南方言的调类和调值。孝南方言的声调有6个(轻声除外):
阴平144高开婚 阳平□21穷寒鹅上声□52古口五
阴去□35盖抗汉阳去□45近共漏入声□213黑缺白[3]
此处主要讨论孝南方言两字组的连续变调。孝南方言的两字组变调,一般前字变,后字不变,这一点跟普通话类似。孝南话两字组的后一音节也存在变调情况,但是这种变调不是必然的,并不受前一音节声调的影响,后一音节发生的音变,基本上属于轻声范畴。轻声的音变将在下文讨论。本部分讨论的音变,是指两字组的前字的变调。孝南话两字组前字变调情况见表1.
孝南话两字组前字的变调详细情况如下(例词的前一个字为变调字。为了节约篇幅,例词均不注音标,例词中变调的字,用斜体字标识):
1.阴平字、阳平字、上声字、阴去字在所有声调前均不变调。
2.阳去字在阴平、阳平、上声前不变调,在阴去、阳去、入声前变成中高平调,调值由45变为44。例如:
阳去在阴去前:受气备课卖票认帐
阳去在阳去前:让路弄乱坐轿像话自重
阳去在入声前:炼铁问答外出字帖上学犯法待客
3.入声在阴平、阳平、上声、入声前不变调,在阴去、阳去前变成低降调,调值由213变为21.例如:
入声在阴去前:百货黑布国庆脚气得意客气铁片折扣恶化發胖黑线索性吓怕切菜出气吸气切面切菜出现
入声在阳去前:出院革命一样国外铁路铁面脚步一定绰号尺度失败出路鸽蛋国画发病识字出汗
二、轻声
根据汪化云先生的研究,轻声可分为自主的轻声和非自主的轻声[4]。孝南方言的轻声音节读得短而轻,但调型明显,声母和韵母一般不发生变化,其轻声调值的具体读法取决于本调,而与前字无关,是一种自主的调值调类的轻声。孝南话轻声的作用与普通话略同。下文主要讨论孝南话各调类调值读作轻声后的调值。为节约篇幅,例词不标音标,例词的后一个字为轻读音节,轻读的字用斜体字标识。
1.本调阴平44的字,轻声读成低降短调,与阳平调类似,描写成21.如:
医生松香乌龟花生新鲜西瓜心思点心被窝弟兄铁丝麝香夹生祖宗米缸地方
2.本调是阳平21的字,轻声调值仍读作21,只是读得比原调更轻短一些。如:
高楼今年天桥汤圆操劳灰尘风筝皮球
3.本调是上声52的字,轻声读作中低降短调,描写成31.如:
资本腰鼓工厂辛苦甘草科长安稳风水
4.本调是阴去35的字,轻声读作中低升短调,描写成23.如:
菠菜功课天性车票仓库脾气名片小气打算动荡大蒜花布霜降瓷器群众讲究
5.本调是阳去45的字,轻声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读作中平短调,描写成33.如:
神话场面小路一定尺度出路性命志愿态度故事寿命败类剩饭炸弹后路弟妹
第二种情况是念作低降短调,描写成21.如:
蚕豆豆腐本事桃树豇豆身份
6.本调是入声213的字,轻声读作中平短调,描写成33.如:
资格钢铁亲切中国巴结猪肉蜂蜜亲热杉木商业沙漠阴历红色头发成绩时刻名额人物粉笔晓得小麦手续板栗幸福 道德动作眼色静脉动物印刷顾客庆祝计策做作建设暴力直接
7.孝南话中某些昵称中的后一音节,会发生轻读,轻读后,无论其本调是什么,都变成了近似阴去的中高升短调,描写为35.如:
华华毛毛末末得螺坨罗丁点雀雀坨坨
三、儿化
“儿”和上一音节的韵母连成一个音节,叫儿化。孝南话的儿化情况非常普遍,39个韵母,除了本来就是卷舌音外,其余的都可以儿化。
儿化后,“儿”字的前一音节的韵母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在原字韵母的基础上卷舌。二是原字声母的音色发生变化,变成别的声母后再卷舌。
孝南话除外的38个韵母,儿化后共有10个儿化韵,具体情况如下:
1.韵腹是a、、e、的韵母,韵腹都变成央元音,有韵尾的将韵尾丢失,有韵头的保留韵头。具体情况是:
韵母a、a、ai、an、、ei、n儿化后,变成.
韵母ia、i、ia、in儿化后,变成i.
韵母ua、u、uai、uei、uan、un、ua儿化后,变成u.
2.韵腹是o、、、i、u的韵母,韵腹都变成半高元音u,有韵尾的将韵尾丢失,有韵头的保留韵头。具体情况是:
韵母o、、、o、i、u儿化后,变成o.
韵母io、io儿化后,变成 io.
3.类韵母,韵腹都变成央元音,保留韵头。具体情况是:
韵母、a、、ai、ei、an、n、a儿化后,变成.
4.韵母au、u、iau、iu儿化后,直接将这些韵母带上卷舌的动作,分别变成au、u、iau、iu.
孝南方言儿化韵发音具体情况见表2.
孝南方言儿化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儿化后表示小称,二是儿化后表示爱称和昵称,三是儿化后表示程度的减轻。
四、变声、变韵
孝南方言中两个音节连续快读时,后一音节的声母和韵母有时会发生变化,一般情况是后一音节的声母丢失,后一音节的韵母韵头和韵尾也丢失,只剩下韵腹。举例如下:
张家湾ta ka uan→ta a uan
汤家街tha ka kai→tha a kai
殷家畈in ka fan→in a fan
冯家河儿fo ka ho→foa ho
是不是的 puti→ pu ti
五、合音
当两个音节连读快读时,就容易发生合音现象。孝南方言的合音一般是取前一音节的声母和后一音节的韵母(或主要元音)相拼合成一个音节。
大陈家湾tathnkauan →tathnkuan
小王家湾iao ua kauan →iao ua kuan
么样muia→ma
知道吗ttaoma→taoma
去了thiiao→ thiao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R].香港:朗文出版有限公司,1987:B3.
[2]游汝杰.汉语方言学教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7.
[3]冯志华.孝南方言语音研究[D].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7.
[4]汪化云.鄂东方言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 2004:44.
(冯志华,张亚玲,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东北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世代生活着满、蒙、赫哲、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锡伯、朝鲜等少数民族,直到清兵入关以后,才逐渐有大量的汉人涌入。随着东北各民族三百多年的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东北方言。东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的一种,但由于其语言底层还保存着很多反映当地少数民族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从而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一、风物词语
1、房舍
东北有句俗话 “口袋房,万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说的就是满族的传统居室特点。满族老屋一般是三间或五间,房顶用草苫,土墙,坐北朝南,大多东边开门,形如口袋,便于取暖,俗称“口袋房”。一进门就是厨房,称为“外屋”或“外屋地”。西侧是卧室,称为“里屋”。里屋筑有南、北、西三面构成的“匚”型火炕,称为“万字炕”,或称“转圈炕”、“拐子炕”、“蔓枝炕”等。西炕为窄炕,下通烟道,不住人。满族尚右(即以西为上),所以西炕是供神供祖之处。“南北炕”则以南炕为上,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烟囱在屋外西山墙旁独立筑起,为圆形,高出房檐数尺,通过孔道与炕相通。现在的民居对这种传统格局有所继承也有所改善,一般是砖瓦结构,中间开门,称“对面屋”。中间一进门是“外屋”,东西两侧是“里屋”。大多只有一面南炕,“烟囱出在地面上”的景象更是难得一见了。除正房(又称上屋)外,有的人家还建有东西厢房(又称“下屋”),房前屋后再用墙或“障子”(栅栏)围起来,称为“院套儿”。
“地窨子”现在一般指室内地面低于室外地面的低矮简陋的小房子。其实它最早是指赫哲族人的原始居所,赫哲语为“胡日布”,主要在冬季寒冷时居住。盖的方法是先在地上挖二到五尺的深坑,四周宽狭根据人口而定。坑顶用两根粗木做梁,再搭上檩和椽,支起“人”字形架,最后在上面铺好笤条和草,培上厚土即成。门窗一般设在阳面,早年以鱼皮糊窗。屋内有的搭铺,有的搭炕。它是1945年以前赫哲族的主要居所,现作为渔猎时的临时住房。“马架子”曾经是鄂温克、赫哲、锡伯等民族旧时的一种传统居室,是在地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东北现在还有一种称为“马架子”的简陋住房,以树木支撑,上铺树枝,抹上草泥,室内只有低矮的地铺,就地拢火取暖,外呈马鞍形,故名为“马架子”,多为看护瓜菜时的临时住处,也叫“窝棚”。
2、用具
“悠车(儿)”是悬在空中可以悠荡的摇篮,是满、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传统的育儿用具,在东北汉族农村地区也比较流行。用薄木板揻成,长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或檩子的挂勾上,离地面或炕一般有三四尺的距离。摇篮的四壁都涂彩绘画,有的在悠车的绳上系着铃铛和玩具。满族有关于悠车来历的传说,清代蒋良骐《东华录》载:“太罕始生时,仙女以桦皮为车形,摇渡鸭绿江。以故北地婴儿弥月,即行上车。车为椭圆形,悬革于梁下,结铜环,人往来推之,婴儿自睡。” 这就是东北俗谚所说的三大怪之一“养个孩子吊起来”。
“爬犁”(雪橇)是东北林海雪原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牛爬犁、马爬犁等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赫哲人的狗爬犁。狗被赫哲人称为“金不换”,它不仅是猎人狩猎的助手,又是运输中拉雪橇的能手。赫哲人素有养狗之俗,清朝的一些书籍将赫哲族地区称为“使犬部”或“狗国部”。元朝和以后的明清之际都在这里设置“狗站”。狗橇一般载重约250公斤左右。拉雪橇狗最多十几条,至少也要两条以上,“狗橇”是当时冬季传递信息、运输货物的主要交通
工具。现在东北的一些地方虽然还可以看到狗爬犁,不过大多已经成为旅游景点的特色项目了。
3、服饰
“靰鞡”(也作乌拉)是东北特有的一种鞋,是满族人最先发明和穿着的。一般用牛皮或鹿皮缝制,帮与底为一整块皮子,鞋脸带褶并有穿鞋带的耳子。《鸡林旧闻录》记载:“用方尺牛皮,屈曲成之,不加缘缀,覆及足背。”鞋里要絮靰鞡草(也作乌拉草),此草“草色深碧,其细如发,长者有四尺余,吉省各地皆产;溪谷岩石中蒙丛下垂,入冬不枯,性温暖,能御寒避湿,东人常取之铺卧榻,农工等人均以著履。” 靰鞡鞋即由靰鞡草得名。靰鞡曾经非常流行,上至可汗贝勒,下至农工商贾,甚至犯人都穿这种鞋。后来一种帆布面棉胶鞋也称为“棉靰鞡”或“胶皮靰鞡”。靰鞡也被称为“靰鞡头子”(略含贬义)。东北还有一句由此产生的歇后语,“靰鞡头子迈门槛——先进者儿”。“者儿”与“褶儿”谐音,以靰鞡头子鞋面褶多故。
4、饮食
东北有很多有特色的食品,广为人知的像满族的“萨其玛”、“豌豆黄”、“白肉血肠”,朝鲜族的“冷面”、“打糕”,但平时吃得最普遍的还是各种“饽饽”。在东北的一些农村,春天吃“豆面饽饽”,将大黄米或小黄米用水浸泡后磨成面,上锅蒸熟,将炒熟的黄豆也磨成面,均匀地铺在擀成片的熟粘糕上,然后卷好,再切成段,又称“豆面卷子”。夏天做“玻璃叶饽饽”(或作“波罗叶”),就是在柞树或椴树的叶子上摊上粘面和豆馅后对折蒸熟而成。秋冬时节,往往用黄米磨成水面,或者夹小豆泥蒸粘糕饽饽,或包上小豆馅烙“粘火勺”,蒸“粘豆包”,而且一般会做很多,放在外面冻上,随吃随馏。此外,一年四季都可以吃“苏子叶饽饽”。“苏子叶饽饽”也是用粘面做皮,小豆做馅,再用苏子叶裹上蒸熟。因为状似耗子,又叫“苏耗子”。做这些“粘饽饽”本是满族的风俗,满族人喜欢吃粘食,因为粘食耐饿,便于远程外出从事射猎活动,另外,粘饽饽还是他们祭祀用的食品。现在,在东北这些饽饽家家都会做,人人都爱吃,它们的来历反而被人忽略了。
5、动植物
东北有一些动植物是与当地少数民族有关的,如高丽参、高丽果儿,高丽是朝鲜历史上的一个王朝(AD918-1392),我国习惯上多用来指称朝鲜或关于朝鲜的物产;再如鞑子香(兴安杜鹃),鞑子是旧时汉族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另外“金达莱”是朝鲜语的音译,“乌拉花儿”、“乌拉草”中的“乌拉”是满语的音译。东北还有一种叫“飞龙”的鸟,又名“榛鸡”,身体大小和斑鸠相似,生活在寒带红松、冷杉等树林里,肉味鲜美。《黑龙江外纪》记载:“江省岁贡鸟,名‘飞龙’者,应系‘斐耶楞咸’之转音也。”“哈什玛”是产于东北各省的一种蛙,身体灰褐色,生长在阴湿的地方。雌性的体内有脂肪状物质,叫哈什玛油,中医用作强壮剂。“哈什玛”是满语音译。
二、习俗词语
1、游戏
“抓嘎拉哈”是东北地区汉、满、蒙、赫哲、达斡尔等民族比较流行的一种民间游戏。嘎拉哈是满语译音,俗称“背式骨”,用羊、猪、狍子、鹿等到动物后腿关节上的小骨头做成。满族有金兀术勇取狍子、野猪、黑瞎子的嘎拉哈的传说。嘎拉哈四面凸凹不平,各地都有特定的名称,吉林的叶赫称为“珍儿”、“肚儿”、“轮儿”、“坑儿”,辽宁北部称为“珍儿”、“轮儿”、“壳儿”、“背儿”。嘎拉哈在清代有多种玩法,本来是男人从事的游艺活动,后来逐渐
变成妇女和儿童的游戏。现在通行的玩法是先将嘎拉哈散开,抛起小布口袋,在其尚未落下时,依次翻动嘎拉哈的四面,或按规定个数抓起嘎拉哈,以合要求且口袋不失手者为胜。“跑马城”是一种儿童游戏,分为人数相当的两列,两列相距约十几米,相对而站,手拉手形成人墙。游戏开始时,甲队喊:“急急令!”乙队喊:“跑马城。”甲队喊 :“马城开。”乙队喊:“打发小姐送信来!” 甲队喊:“要哪个?” 乙队喊:“要某某。甲队喊:“某某不在家。” 乙队喊:“要某某某。”这时甲队的某某某便向乙队的人墙奔跑并猛力撞去,如果把乙队的人墙撞开,就赢回一个人带回甲队,如果没有撞开,自己就归为乙队。然后再由乙队先喊,反复进行,最后哪队人多哪队获胜。这个游戏是满族人闯关守城的一种反映。
“骑马战”也叫“骑马打仗”,本来是满族和锡伯族儿童的一种游戏,骑同伴身上的双方或几方互相推拉,设法把对方拉下“马”,拉对方下“马”者为胜。这个游戏体现了这两个民族喜欢骑马征战的尚武精神。
2、风俗
元宵节晚上,农村有“蒸面灯”之俗。蒸面灯也叫“蒸十二月灯”或“验月份”。就是用豆面或荞麦面做12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灯碗,分别在碗口捏出1-12个花牙,各代表一个月,然后下锅蒸,熟后看灯碗内的干湿来“预测”年内的旱涝、冷暖。也有的在面灯中放黄豆粒,通过蒸熟后豆粒膨胀的大小来“预测”。
俗话说“十五十六走百病”,东北农村正月十五还有轱辘冰的习俗。这天傍晚,大姑娘小媳妇成群结队到郊外冰上翻滚,口里念诵:“轱辘轱辘冰,不腰痛不腿疼。轱辘轱辘冰,身上轻一轻。”《柳边纪略》卷四载:“十六日,满洲妇女,群步平沙,曰走百病。或连袂打滚,曰脱晦气,入夜尤多”。
元宵节是汉族的节日,“蒸面灯”和“轱辘冰”本来却是满族的风俗。但由于东北各个少数民族长期杂居,这些风俗早已打破民族的界限,成为当地共同的传统。
三、地理名词
1.山水
东北自古以来就是北方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他们生活的印记。在吉林的舒兰和永吉两地有摩天岭,为满语译音,原意为“阻隔”,永吉黄榆乡有山名老爷府,亦为满语音译,原义为“峭壁”。在永吉、蛟河、桦甸等地,有半拉川、半拉山子、半拉窝、半拉窝集(屯名),“半拉”来自满语bula,含义是“荆棘、草刺”。黑龙江有完达山,完达是满语“梯”之义。大兴安岭锡伯语称为“夏恩阿林”,意为白色山岭,口语急读则音变为“兴阿林”,即兴安岭。光绪年间屠寄编绘的《黑龙江舆图》中,海拉尔正南辉河口以西四十余公里之河北岸,标有“锡窝山”,“锡窝”即锡伯的口语读音。
东北的江河湖泊以少数民族语言命名的更是不胜枚举,如:
松花江,松花为女真语,意为白色。
卡伦湖,卡伦为锡伯语边防哨卡之义。
牡丹江,来源于满语“穆丹乌拉”,意为弯曲的江。
乌苏里江,乌苏里,一说满语天王之义,一说满语顺流而下之义。
嫩江,嫩为蒙语碧绿之义,一说意为满语妹妹。
呼兰河,呼兰,满语,烟囱。
木兰达河,“木兰”系蒙语,江也,“达”系满语,源也。
呼玛尔河,达斡尔语,高山峡谷不见阳光的急流之义。
雅鲁河,雅鲁,满语意为“田边”,蒙语意为“河边”。
绥芬河,绥芬,满语,意为椎子。
挠力河,挠力,满语,意为禽鸟集栖之地。
额穆尔河,额穆尔,蒙语,意为平安。
拉林河,拉林,满语,意为爽快。
兴凯湖,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向低处流。
另据《依兰县地方志》,黑龙江通河县东,即三姓西北松花江北岸有“锡伯河”。
2.地名
东北的地名既有反映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也有记录汉族向东北迁徙的轨迹的:
辽宁省
盖州市,据《金史·地理志》云盖州:“本高丽盖葛牟城,辽辰州。明昌四年,罢曷苏馆,建辰州辽海军节度使。六年,以与“陈”同音更取盖葛牟为名。”
昌图县,源于蒙古语“常突额尔克”。“常突”意为绿色草原。
法库县,县名源于清初在盛京北境设置的“法库边门”。“法库”,满语,意为鱼梁,即捕鱼的矮堰。
新民市,名称源于新民屯。当时大批灾民从关内来此垦荒,这些汉民被称为“民人”。先来的“民人”居住地称“民屯”,后来的故称“新民屯”。
康平县,“康平”因清中期有移民来此垦荒,其中康姓先来,称村为康家屯。当时辽河泛滥,盗匪横行,民不聊生,清光绪六年置康平县,采康乐太平之义。
吉林省
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的简称,“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因在松花江畔,故名。
舒兰,满语,意为果实,因在此地采集进贡山果得名。
靖宇县,原名蒙江县,蒙江,满语,意为“珠子河”,传说此河因产珍珠而得名。图门,系满语“图门塞勤”的简称。“图门”意为万,“塞勤”意为河。
汪清县,因汪清河得名,“汪清”系女真语,本音作汪钦,意为保垒。
黑龙江省
哈尔滨,系金代“阿勒锦”村之转音,据《钦定金史语解》,“阿勒锦”系女真语“荣誉”之义。一说为满语“晒网场”之义。
齐齐哈尔,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边界”、“边境”。
扎龙,也来源于达斡尔语,意为落雁。
佳木斯,赫哲语,意为尸体。相传这里为古代的墓地。在佳木斯东郊曾发现过金元时代的墓群。一说系满语驿丞之义。
依兰县,清代称“依兰哈喇”,满语“依兰”为“三”,“哈喇”为姓,据载,清初努尔哈赤征服东海萨哈连部时,移黑龙江流域的赫哲族三大姓——葛依克勒(葛姓)、胡什哈里(胡姓)、卢业勒(卢姓)民于此地,因此称此地为“三姓”。
富拉尔基,蒙语,意为红酒。
富锦,原称富克锦,赫哲语,意为高岗。
逊克县,是逊河县与奇克县的合称,“逊”,满语,意为奶浆,奇克,鄂伦春语,意为薪屋。黑龙江还有一地,名叫“营城”,位于五常县城西北,拉林镇东南约十公里之拉林河畔。这个“营城”其实应作“鹰城”,原为笼鹰之所,训养“海东青”之地。《柳边纪略》卷三记载:“辽以东皆产鹰,而宁古尤多,设把式十八名。每年十月后即打鹰,总以海东青为主。”“营城”正是当时训养海东青风气之盛的历史遗迹。
另外,在洮儿河流域,于科尔沁右翼前旗东南25公里有西伯古城,亦作锡伯城。在嫩江与
松花江合流处之南,原伯都纳界内,尚有锡伯屯。锡伯族是兴起于中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十七世纪以中叶以前,生活在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一带。沈阳太平寺即锡伯家庙所藏的碑文记载:“有表史世传之锡伯部族,祖居海拉尔东南扎兰陀罗河流域。嗣后,移居墨尔根(即嫩江)、齐齐哈尔、伯都纳等地,编有七十四个牛录,生息四十余载。” 十七世纪中叶以后,清政府先后把锡伯人调遣到辽河平原、新疆伊犁和云南等地,形成了锡伯族目前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东北的一些与锡伯族相关的地名,正是锡伯族先人在东北生活的遗存。
四、口语中的音译词
在东北方言的日常用语中,有很多词是从少数民族语言尤其是满语中借来的。汉语在吸收这些民族语言的时候又按音近义通的原则对它们加以改造,再给它们穿上汉字这件外衣,这样,它们就名正言顺地在汉语中安家落户了。例如:
1.妈狐子,“妈狐”为满语假面具之意,指舞蹈时戴在脸上道具而言。现在增添了妖魔之意,常用来吓唬小孩。
2.佩,满语“讥诮人之辞也”,如两人发生口角,说“你佩?”、“你佩不佩?”
3.罗嗦,满语“不利落”的意思。
4.忽剌,满语“风动物声”,为象声词。
5.喇忽,满语,意为疏忽、马虎。也作拉忽、拉乎
6.秃鲁,满语食言、爽约说秃鲁,也作秃噜、秃撸、秃露。
7.邋遢,满语“迟慢也”,现在用来形容不整洁,不利落。
8.撇拉,满语“碟子”,后称器物口向外张叫“撇拉”,如“撇拉碗”。
9.愕哟哟,满语“轻笑人之词也”。
10.戈楞,满语“块”的意思,如“木头戈楞”,后指人脾气怪或合群,如“戈楞子”。
11.特特塔塔,满语“轻浮不定之貌”,今为“泄泄沓沓”之意。
12.哈拉巴,满语,指肩胛骨,特指牛的肩胛骨。
13.哈喇,满语,指食油或含油食物日久变质,产生异味。
14.古鲁,满语,意为移动。
15.伍的,满语,意为什么的,用在项目列举之后。
16.白,满语,意为极。
17.划拉,满语,意为扫(院子)。
18.马勺,满语,意为带把的大勺。
19.磨蹭,满语,意为拙钝、拖延。
20.撒目,满语,意为(快)看。
21.屯,满语,村庄的意思。
还有一些东北方言词包含的语素是满语的音译,如“哨卡”的“卡”是满语“边关”的意思;“笨笨拉拉”中的“拉拉”是满语“末尾”的意思;“有一搭无一搭”中的“搭”是满语“首领、头目”的意思;“公子哥”中的“哥”是满语“少爷”的意思;“藏猫”中的“猫”是满语“树丛”的意思;“压马路”中的“压”是满语“行、走”的意思等等。这些都是满语与汉语融合过程中产生的“混血儿”,它们早已纳入了东北方言系统,以致我们习焉不察了。
“客”族词被认为是网络时代到来后, 逐渐产生的新词族。多数学者认为“客”族词是从外来词“Hacker”音译为“黑客”, 继而在此基础上仿造出大量的新词后正式产生的。[1]其中不乏学者认为“客”字正行进在成为类词缀或已是类词缀的过程中。
然而, 当我探究自己母语温州方言时, 却惊异地发现“客”族词在方言中就有很多, 且是由来已久, 不足为奇。如“男子客” (男人) 、“滑头客” (滑头的人) 、“三轮车客” (三轮车夫) 等等。
温州地处浙江南部, 古时地形复杂, 交通闭塞, 与外界交流较少, 因而温州方言得以较好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色, 成为南部吴语的代表, 更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温籍著名语言学家郑张尚芳, 就认为瓯语蕴藏着许多古音成分和古瓯越语言的底层成分。游汝杰先生更曾归纳总结过温州方言的语法特点, 并得出温州方言有不少词缀, 其中“客”就是一个典型的词缀。[2]
故此, 我以游汝杰先生所写语料为据, 并结合自己调查研究温州方言的结果, 共搜集得到31个以“客”字为词尾的词, 整理如下:
人客 (客人) , 长远客 (好久不见的稀客) , 打生客 (陌生人) , 熟客 (熟人) , 过路客 (过路人) , 畚扫客 (清洁工) , 糖儿客 (挑担卖糖的人) , 卖柴客 (卖柴的人) , 眙山客 (看护山林、墓地的人) , 担水客 (给人挑水的人) , 割稻客 (割稻的临时工) , 倒尿客 (清肥工人) , 卖小客 (挑担小商贩) , 掇壅客 (掏粪, 倒马桶的清洁工) , 兑糖客 (以麦芽糖兑换旧物的小商贩) , 捉烂客 (拾垃圾拣破烂的人) , 插稻客 (临时为人插秧的雇工) , 三轮车客 (骑三轮车载客的人) , 滑头客 (滑头的人) , 犷客 (蛮不讲理的人) , 滥竽客 (办事马虎、不负责任的人) , 撑客 (讲究时髦、体面的人) , 难过客 (性情乖张的人) , 烂抡客 (流里流气的人) , 打赌客 (嗜好赌赂的人) , 跳舞客 (经常出去跳舞的人, 多含贬义) , 麻将客 (经常搓麻将的人, 多含贬义) , 吃客 (美食家, 爱吃的人) , 老嬣客 (妇女) , 男子客 (男子) , 虾儿客 (妓女)
不难发现, 除了“人客”, “长远客”还含有“客人”的意思外, 其他词语已经和“客人”之意完全没有关系, 唯一剩下的就是“客”所具有的“人”的意思, 表明这些词语具有人的属性。同时“客”的位置相对固定, 都处在词尾, 起一定的语法作用, 限制这些词语的词性为名词。这些都说明“客”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定位的不成词语素。另外, “客”的构词能力也很强。以上都是直接从温州方言的“客”族词语料中直接论证而得。
游汝杰先生曾称, 古汉语中的“客”在温州方言中才得以发展为词缀, 但他只是一笔带过, 没有给予更多的笔墨。汉语词缀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来, 即需要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有一个“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3]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有一个中间过程, 即类词缀的存在。我借此契机, 查找相关文献资料, 作此小文。下文所引用文本材料均进行过纸质本校对, 尽可能做到完备。
北大语料库 (CCL) 查找得到含“客”句子共计48794条, 并采用穷举方法, 逐条分析, 取出以“客”作词尾的词若干。之后, 以汉典网提供的词语意思为据, 筛选, 确定, 最后整理出195个词语。并以李华在《现代汉语表人名词后缀, 类后缀考察》[4]中的分类方法为模板, 加以运用拓展, 将这些词语按其名词意义上的差别分类如下 (由于有部分词语是多义词, 故以括号中数字表示其所采用的义项) :
第一组:
不速之客, 宾客 (1) (3) , 嘉客, 人客 (1) (2) (4) , 过客, 右客, 远客, 食客 (2) , 俗客 (1) , 行客, 贵客 (1) , 酒客 (2) , 来客, 坐客, 座客, 下客, 上客 (1) , 主客 (6) , 官客, 逸客, 知客 (2) , 生客, 熟客, 常客, 外客, 尊客, 稀客, 方客 (1) , 子客, 堂客 (1) (2) , 亲客, 恶客, 重客, 热客, 女客, 雅客, 马客, 故客, 结客, 宴客, 宿客, 阔客, 贺客, 痴客, 园客 (2) , 说客, 嫖客, 恩客;大客, 小客 (1) (2) , 使客, 国客;看客, 乘客, 顾客, 观客, 房客, 搭客, 渡客, 邑客
第二组:
书客, 海客, 盐客, 布客, 水客, 茶客, 蕃客, 老客, 商客, 贾客, 估客, 贩客, 暴客, 朔客 (1) , 说话客, 豪客, 朝客, 青琐客, 渊客, 樵客, 木客, 猎客;园客 (3) , 野客, 仙客, 山客, 羽客, 知客 (1) , 丹客, 术客, 禅客, 俗客 (2) , 方外客, 桂客, 真客, 云客, 幽客, 剡客, 烟客, 道客, 逋客, 方客 (2) , 儒客, 政客, 赵客, 侠客, 剑客 (1) ;墨客, 词客, 诗客, 赋客, 骚客, 郢客, 文客, 吊客, 香客, 滞客, 逐客 (3) , 迁客, 游客 (1) (3) , 流客, 秦客, 楚客 (2) , 燕客, 胡客, 久客, 越客, 旅客, 寄客, 番客, 归客, 孤客, 蜀客, 乡客, 浮客 (1) , 倦客, 征客, 羁客, 南客, 寓客, 边客, 戍客, 愁客, 江客, 病客, 贫客, 侨客, 沧浪客, 江湖客
第三组:
私客, 宾客 (4) (5) , 游客 (2) , 食客 (1) , 朔客 (2) , 门客, 家客, 上客 (2) (3) , 幕客, 馆客, 清客 (1) , 车客 (1) , 索客, 贱客, 奴客, 僮客, 掮客;佃客, 人客 (3) , 小客 (3) , 庸客, 浮客 (2) , 庄客, 复客, 屯田客, 田客, 地客, 作客, 牛客;佣客, 刺客, 剑客 (2) , 镖客/标客
第四组:
戏客, 狎客, 赌客, 琴客, 钓客, 车客 (2) , 贵客 (2) , 狡客, 酒客 (1) , 闲客, 谈客, 娇客, 白客, 寒客, 狂客, 瘦客, 饮客, 醉客, 恶客 (2) , 堂客 (3) (4) (5) (6) , “客”在《说文解字》中被解释为:“寄也, 从宀, 各声。苦格切。”段注:“字从各, 异词也。故自此托彼曰客。引申之曰宾客。”即说明“客”字最初指的是“宾客, 客人”, 与“主”相对。
第一组词语完全保留了“客”字的本义, 表示“从外而来并接受主人招待的人”。如“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使客”指使者, 即出使别国的“客人”。“顾客”则可理解为“到商店等场所接受服务人员 (店主人) 招待的人”。此处“客”语义实在且明显, 是一个成词语素, 可以构成“客店”“客船”等词语。
第二组词语中“客”强调“从外而来, 在外”这个概念, 但不再强化“客人”这一身份含义。如“估客”即“行商”, 在外做生意的商人。“流客”指“旅居他乡的人”。“朔客” (1) 指“北方边地的将领”, 即在外的将领。“樵客”指“出门采薪的人”。这里的“客”虽少了一些“客人”之意, 但“在外”的含义却很突出。
第三组词语对“客”的含义进行了一定的引申, 表示在接受主人招待的同时还要服务于主人, 依附于“主人”生活。如“私客”指的是私人的门客。门客, 即指那些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又如“佃客”指在世家豪强荫庇下的一种依附农民, 又指要依靠租种土地过活的佃户。再如“奴客”即指奴仆, 依附于主人并为主人服务的意思, 无须赘述。这里的“客”字领域有所偏向, 不再拘于来家中做“客”, 接受“主人”的招待, 而是强调了与“主”之间的关系, 更偏重于为“主人”服务的含义。
第四组词语几乎完全没有了“客人”之意, 且无需依附“主人”, 而是表示一类人的特征、性质等。这类词语的语义主要由前一个语素担当, 后一个语素“客”字几乎没有表义, 仅表示这类词的一种属性, 说明这是一类表人的词语。如“醉客”不应解释为“喝醉酒的客人”, 而应解释为和喝醉酒的人或者好饮酒的人。如《后汉书·吴祐传》中记载:“又安丘男子毋丘长与母俱行市, 道遇醉客辱其母, 长杀之而亡。”根据上下文, 我们可以知道“醉客”的意思就是指喝醉酒的人, 而不是来做客的人中喝醉酒的那个宾客。与“客”本意无关。又如“邑客”, 初看, 也许会以为当解为“从邑 (某称) 来的客人”, 与“国客”相似。但实际上则不然。邑客指的是“居住在城镇里的人。如《易林·井之随》中所提:“蜺见不祥, 祸起我乡。行人畏惧, 邑客逃藏。”即是这个意思。又如“贵客” (2) 表示贵官, 贵人。“瘦客”表示清瘦衰弱之人, “狂客”指放荡不羁的人。而归入此处的“堂客”则有四个义项, 有时表示妇女, 有时特指已婚妇女, 有时又特指妻子, 但有时甚至特指娼妓。这四个义项均与“客”本意没有多少关系, 识上下文来确定其所要指的某类女性。第四组的词语只留下了“客”中表人的微弱义项, 并起语法作用, 限定词性为名词。
由此观之, “客”的含义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中。我通过对词语语料进行研究, 发现“宾客, 客人”义项使用时间最久, 从先秦到明清多有使用, 如《易·需》中:“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敬之终吉。”同时, 在“宾客”义项大范围使用时, “客”字的含义也开始泛化, 用词的范围开始广泛, 不再局限于家中宾客范围, 扩展到在外的所有旅人、游子, 同时也包括了使者甚至侵略者。另外, “客”在保持其本义的同时, 还分化出了其他的义项, 如“水客”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试水客, 艤轻舟, 娉江婓, 与神游” (《文选·蜀都赋》) 。又如在唐代产生了“瘦客”, 该词始见于白居易的诗《酬思黯相君感秋见赠》:“夜长祗合愁人觉, 秋令先应瘦客知。”这时的“客”字几乎丧失了“客人”的本义, 仅表示从事某种活动的人, 甚至还虚化为表示某一类人, 类似于一个定位的不成词语素。此外, 我还发现如“奴客”、“僮客”等, 其解为奴仆, 同时, “奴”、“僮”也可解为“奴仆”之意。那么, “客”字的存在是否可以认为只是一种音节上的补充, 而不表意呢?
学界通常称拥有“语义虚化, 但是没有完全虚化, 同时位置固定, 独立成词性弱, 构词能力强”等特点的词为类词缀, 据上文分析, 古汉语中“客”字符合这些特征, 故我以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客”字曾成为过类词缀, 那么, 温州方言中出现“客”字后缀是谓可能, 且很可能就是由古汉语“客”类词缀发展而来。
摘要:“客”被认为是温州方言的一个典型词缀。不少学者直接从温州方言中的“客”族词角度进行语料分析进而得出结论, 鲜有人从古汉语的角度来论证。故本文作者尝试用穷举法对古汉语中“客”族词进行归类分析, 阐释古汉语中“客”的类词缀存在状况, 继而证明“客”词缀存在的可能。
关键词:仁怀方言 合音词 语流音变
仁怀市位于贵州西北部,遵义西部,是隶属于遵义的一个县级市。仁怀方言属于北方方言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仁怀方言与遵义地区的其他地方方言相比又有自己的特点,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仁怀方言中存在翘舌音,有平舌音与翘舌音的区别。而遵义的其他地方方言无翘舌音;其二,仁怀方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合音词。仁怀方言的语流音变较复杂,这里我对其中的“合音现象”作分析。
一、仁怀方言的合音
仁怀方言的合音现象是在动态语流中体现出来的,根据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中关于语流音变的说明:“语流音变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自由的,只要音变条件出现,音变现象就必然产生。另一种是自由的,音变条件虽然出现,但是音变现象不一定必然产生,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是两可的,随语言环境和个人习惯而异”。
二、仁怀方言语流中常见的合音词
(一)自由音变而产生的合音词
仁怀方言语流音变中的自由音变是指在交际时音变和不变都可以,随语言环境和个人习惯而异。
不要 合音后读为[piao13]
1、不需要,舍弃某种需求。一般用于回答别人的疑问。如:甲问:“你要糖果儿不?”乙答:“~”。这种情况是对话者彼此之间比较随意的时候才用。
但是有另外三种情况不能说[piao13],而要说“不要”。
(1)回答者要特别强调而加强语气时,如:甲问:“你到底要吃饭不哦?”乙答:“我不要啊!”
(2)说话者比较认真,或出于礼貌而不显得随便时,一般不合音,如:甲乙二人只是认识而不熟的人,甲去乙家做客,在吃饭的时候,乙问:“你还要添点儿饭不?”乙答:“不要了,不要了。”
(3)说话人说话速度比较慢也可以不变。
2、表示祈使语气,命令、警告或请求别人不做什么。如:~乱跑,看整落了!所以,“不要”是可变可不变的,依交际场合而定,二者没有区别客观意义的作用,只在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上产生区别。
(二)不自由音变而产生的合音词
仁怀方言中存在的不自由音变的合音词不受语言环境的影响,无论说话人说话速度快慢,态度认真还是随便,这类词都会发生音变。
莫要 合音后读为[mao12]
[mao12]与“冇”不是同一词,“冇”是“没有”的意思,而[mao12]表示祈使语气,命令、警告或请求别人不做什么。如:注意點,~把杯杯打烂了!
[mao12]和 “不要”[piao13]的区别在于,[mao12]没有“不需要,舍弃某种需求”这一意义,[piao13]的适用范围要比[mao12]广。但是除了“不需要,舍弃某种需求”这一意义外,二者是可以通用的。如:不要打架。可以说成“[mao12]打架”,也可以说成“[piao13]打架”。
(三)特殊的合音词
在仁怀方言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合音词,分不出来是自由音变还是不自由音变。其使用有特定的语言环境,但是又没有特定的使用规律。
你们 合音后读为[in21]或[nin21]
在这里,[in21]和[nin21]是一组自由变体,在仁怀方言中,二者皆可使用,无区别意义的作用。
1、 第二人称复数。如:~那边有些啥子好东西?
2、你的,你们的。如:~爸爸是做[tSu12]啥子的?[nin21]在有些情况下不能使用,具体使用语境如:你勒书安?这里一般不用合音[nin21]。
(1) 一般情况下,当定语中心语是同辈或长辈的人物称谓时,用合音[nin21]如:可以说:“~[nin21]爸爸”,但不能说“~[nin21]女儿”。
(2)当定语中心语是事物时,一般不能合音,如:““你勒家”。
另外,[nin21]和“您”是有区别的,据《辞源》的解释:“您,同你,后用为“你”之敬称” [3]。另外《辞海》中也解释到:“您,‘你’的敬称,用于多数时不加‘们’,两个人称‘您俩’,三个人称‘您仨’” [4]。所以,仁怀方言中的[nin21]并不能写作“您”,它只是“你”、“们”二字的合音,合音并不一定合意。而“您”只是第二人称的敬称,复数时通常用“您二位”、“您仨位”、“您诸位”等。
(四)儿化产生的合音词
根据“合音是两个音或两个音节在语流中合并成一个音或一个音节的语音现象”[5],那么儿化现象也应该划入合音词的范围。仁怀方言中有“儿化”和“儿尾”两种现象,而且儿化韵在仁怀方言中大量存在。如:舍嘴儿(只叫别人做,自己又不去做)/锤锤儿/一堆儿等。所以,儿化应该也是仁怀方言合音现象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五、结语
仁怀方言的合音现象是语言上的一种可贵的资源,它既是古汉语中合音的发展,又具有自身独有的特色。由于合音现象的产生,在某些语境中方便了人们的表达,因为有些合音词具有合音前的两个字没有的意思,能够更形象地突出人们所要表达的对象的特征、属性或状态和更好的表达情感。所以才一直演化并呈现出特有的规律。我们应该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保护语言资源和语言生态,使语言得到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母光信.仁怀方言概述[M].贵州: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
[2]叶裴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