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课题包括的范围比较大,知识比较零散,如何把握本节目标和突出重难点很关键。另外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产生和运动的意义至关重要。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这两方面为突破口,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
在课前热身环节,播放视频歌曲《健身歌》,学生可以跟着唱或做动作。这首歌欢快活泼,学生都十分熟悉,而且喜闻乐见,都会唱,跳也可以很随意,所以不但能吸引学生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又和运动直接相关,不但可以使学生轻松进入课堂,也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
紧接着播放动物运动时优美姿态的视频,让学生欣赏,这样就由近及远,带给学生无限遐想,再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及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出关于运动的话题。给学生以美的视听享受。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以话题的形式展开,这对我来说是个突破。因为我觉得关于运动学生知道的较多,他们会很有话说。因此我跳出了常规的教学思维,设置了三个话题,在三个话题进行中适时请出嘉宾,出示图片,给学生更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交流和体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下感受新知,比常规的教学要更吸引学生注意,这样更能接近师生的距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教学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在话题一进行中通过现场嘉宾的助演,给本节课增添了亮点,也是对身边教学资源的一种开发,再请出“神秘嘉宾”(四个人体骨骼标本)使学生对运动系统的组成一目了然,印象更深刻。在分析关节特点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更易理解。在设计时此处并不是本节的重点,只需要让学生通过一些感性认识了解运动系统的组成就可以了,知道各部分在运动中的作用即可,不必占用更多的时间。
关键是话题二运动的机理,主要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实现的。体验过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并且采用记时的形式,让学生坚持用力屈肘30秒,再谈感受,这样就轻而易举的将难点击破了。
而对动物运动意义的话题采用先给学生观看视频,与学生交流动物运动的意义,近而再说出人们生活中的运动的意义,由学生的生活入手,再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也符合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最后以这样的语言来结束本节课“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有关运动的话题!希望运动伴随我们的一生,让运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活力!更加精彩!”以这样富有激情的话语结束本课,我觉得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关于运动的话题不是一节课就能说完的,这样就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让他们到生活中去尽情体会,尽情享受运动的快乐!
通过上这节课,使我更深的`体会到生物课特有的魅力!因为它的教学资源实在是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灵活的进行整合,许多资源就在身边。另外,在教学形式上,教育者应多创造一些和谐自然的氛围,记得一位教育家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教育者能随意带动求知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获取知识。”,我们都应追求这种状态。
本节课还有一个问题值得老师们思考,就是知识的完整性更重要还是体验运动的机理、意义更重要!我觉得,一节课时间把运动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运动机理、运动的意义都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看起来内容很丰富,可实际上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所以,我认为本节课必须明确教学的重难点是运动的机理和运动的意义,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去观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受!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这样才能真正体验到运动对生命的意义!因此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更重要!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片、动画等形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运动的机理,感受运动的快乐,才能使本节课的情感得以升华,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觉得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课前的热身,还没有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教师能和学生一起唱起来、跳起来会更好,结尾也以师生共同运动来结束就更好了!新时期的教师就应该是演员一样,需要动起来时就应该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和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达成共鸣。
在探讨话题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像一个主持人一样,做到收放自如,轻松自然,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尤其是语言的高潮迭起,会使课堂大放异彩,感觉自己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准备得还不够充分,对语言没有精心琢磨,尤其是对课件操作的熟练程度还不够,因此对教学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1 课程内容讲解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
“动”指的是动态生化部分, “静”指的是静态生化内容。动物生物化学教材主要静态生化、动态生化讲解, 高职院校学生化学基础普遍较弱, 传统教学模式, 先讲静态生化, 讲到动态生化时, 前面讲过的静态生化的知识记忆不强, 不利于后续知识的学习, 知识缺乏连贯性, 系统性。
在理论教学中我系采用“动”“静”结合方法, 以蛋白质、核酸、糖、脂类四大有机物质内容为主线, 注重基础和应用, 讲有机物质的基本组成、结构、主要代谢方式、代谢调控等, 同时引导学生用物质代谢的观念联系动物疾病病因、病理现象及治疗方法, 加强动物生物化学与兽医药理学、饲料营养与配方等多门其他课程紧密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仅强调单纯记忆原理、知识点和操作要点, 但这种方法根本不可取, 高职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是形象思维长于逻辑思维, 必须将灌输式教学变为讨论启发式实验式教学。
我们通过增加实训时间, 把性质讲解与实验现象性质充分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对物质性质及代谢的理解和记忆。通过科学设计实验项目, 把动物生物化学基本操作技术与物质的提取、分离、测定巧妙结合。学生以理论作基础, 掌握了实验操作技术, 有助于学生深刻记忆, 思维发散及能力提高。
2 采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式
传统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方法, 首先讲解物质组成、结构、性质, 及形成何种化学键、空间构型, 具有什么生物学功能、如何代谢及调控等。内容枯燥、单调, 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会缺乏信心, 跟不上进度, 甚至放弃学习。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我认为:
首先, 采用实例引导, 帮助学生理解。动物生物化学内容多、生化途径复杂、难学难记。讲解新课前, 引入与所讲内容相关实例,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他们能主动学习。例如讲卵磷脂合成代谢时, 先讲卵磷脂合成受阻, 能引起脂肪肝的实例;讲到糖酵解分解产物为乳酸时, 先引导学生说出百米跑后腿部肌肉会出现酸痛的例子;讲维生素时, 引出缺乏维生素A导致夜盲症的实例。使学生在认识生物化学的理论前, 对这些相关现象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不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 完善多媒体教学, 提高教学水平。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 以板书形式展示, 学生形成“填鸭式”被动学习状态, 占用了大量时间, 信息量又少, 教学效果差。目前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 制作和收录了大量的彩色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 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制作了多媒体课件, 通过声、像、动画和动态图像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 充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加强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从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大大提高了学生课堂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枯燥的动物生物化学知识变得有趣, 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易解, 能够显著提高动物生物化学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我们结合实验操作, 在实验之前使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实验操作过程, 之后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技能训练, 使理论与实践很好结合。
3 采用“教师指导设计, 学生主动实践”的实验教学方式
动物生物化学是实验性的学科, 具有相当的抽象性, 所以在生物化学教学中, 实验教学对于学生学好这门课程非常重要。
3.1 实验内容优化
教师对于实验课教学的目的认识不同, 教学效果也不同, 不能只是通过简单的实验验证实现, 必须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 调动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实施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我们将原教学大纲所列实验进行科学调整与综合, 开展了一些能训练学生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实验,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
3.2 提高学生能动性
传统试验教学中, 多采用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动教学模式, 使学生始终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导致他们对实验课不感兴趣。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提出具体的实验教学方法是, 教师提问、引导、演示、与学生思考、实践相结合, 形成了实验课的研究教学法。教师创设问题情景, 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智力活动状态, 活跃学生思维, 如结合核酸内容, 先向学生提出问题, 实验室如何开展关于核酸的研究?经过学生结合理论进行思考, 教师加以引导, 提出核酸的提取与含量测定及电泳的实验设计。另外实验室还开展了蛋白质的分离、纯化与鉴定、维生素C的含量测定等实验, 通过试验操作, 把生物化学基本实验分析技术, 如分光光度计分析技术、电泳技术、离心技术、层析技术等都包括在内。通过具体的实验训练学生的技能, 使学生学会学习, 调动了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 培养了他们的独立性及开拓性。
3.3 改革实验考核办法
学生动物生物化学期终成绩, 实验成绩占30%, 对实验成绩考核我们采用严格评价体系, 分三部分: (1) 平时成绩, 占10%, 根据学生出勤、学习态度等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2) 实验操作能力, 占10%, 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 与他人的协作能力等。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要从格式、内容、实验结果、归纳分析等去审查, 结果要求真实客观, 未得到预期结果的不可随意改动实验数据, 要求分析并总结实验失败的原因。经过训练, 学生不仅格式书写的规范严谨, 还培养了他们严谨、求实、客观的科研态度。通过严格的实验考核, 促进了学生在学习中既重视基本实验能力的锻炼, 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认识到实验实训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动物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使他们成为高素质技师型人才。
摘要:高职院校动物生物化学课程存在理论复杂、难教难学的问题。为切实提高动物生化课的教学质量, 本文论述了“动”“静”结合的课程内容改革方案, 采用“教师指导设计, 学生主动实践”的实验教学方式及实例引导和多媒体应用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改革方案。
关键词:“动”“静”生化结合,教学方式改革,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程伟.医学高职《生物化学》教材建设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3) :115-116.[1]程伟.医学高职《生物化学》教材建设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5, 23 (13) :115-116.
[2]陈选朝.论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23 (1) :103-104.[2]陈选朝.论病案导学式教学法的教学艺术[J].卫生职业教育, 2003, 23 (1) :103-104.
[3]曾秀娥.探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0, 21 (2) :104-107.[3]曾秀娥.探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途径[J].锦州医学院学报, 2000, 21 (2) :104-107.
[4]姚彤炜, 曾苏, 蒋惠娣, 等.研究性自主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4]姚彤炜, 曾苏, 蒋惠娣, 等.研究性自主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的开设与尝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8) .
[5]谭红铭, 黎丽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 21 (5) :51-53.[5]谭红铭, 黎丽娥.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1, 21 (5) :51-53.
陆地生活的动物
这堂课我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为指导,采用了“资源利用——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模式,以信息技术为基础进行教学,通过学生调查、资料收集、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实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养成教育。
1、从学生熟知的热点话题入手,创设良好的学习开端。
2、引导学生从生物圈是统一整体的高度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3、运用新旧知识的迁移,突破难点。
4、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本节课的引入一开始感觉不太理想,后来听过同行的课后给了我一定的启示。于是我在后来的教学中及时的进行了调整,即没有单纯的从一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入手,而是先让学生了解《寂静的春天》,引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这个题目。这种引课的方式既生动又自然,即和前面的知识相联系,又顺利的展开新课,感觉效果非常好。因此我感觉经常思考,联系实际去引课、讲课,非常有必要。
在进行资料分析时,除了书上的例子,学生还举出不少平时阅读或看电视了解的事例,能够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这些事例,本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运用视频资料介绍作用,效果非常好,给孩子们以耳目一新之感。
8、鱼在游泳时主要靠身体_躯干部_和尾鳍_的左右摆动击动水流产生前进的动力,其它鱼鳍起辅助作用。鱼在运动时,背鳍、胸鳍、和腹鳍都有维持平衡的作用,尾 鳍有决定鱼运动方向的作用。
12、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鳃孔)流出。在水流经鳃丝时,水中溶解的_氧气_进入鳃丝的毛细血管中,而二氧化碳由鳃丝排放到水中。
13、鱼类的主要特征有:适于水中生活;体表被鳞片;用鳃呼吸;通过尾部的摆动和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蚯蚓
2、蚯蚓生活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使身体蠕动,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可根据环带着生在身体前端来判断首尾(环带也叫生殖带)。
3、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可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自如、转向方便。
6、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为什么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蚯蚓没有呼吸系统,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
9、蚯蚓的呼吸过程: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粘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有体表排出。
三、陆地生活的动物-------兔
1、哺乳动物:具胎生、哺乳(后代成活率高),体表被毛,体温恒定等特征.如兔、大熊猫
7、足够的食物、水分、隐蔽地是陆生动物生存的基本环境条件。
四、空中飞行的动物---家鸽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④胸肌发达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五、空中飞行的动物---昆虫
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唯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2、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六、动物的运动
4、双比自然下垂,肱二头肌舒张,肱三头肌舒张;双手竖直向上提起重物或双手抓住单杠身体自然下垂,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收缩。
6、骨、关节和肌肉的关系:骨骼肌收缩,牵动着它所附着的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了运动。
1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 在实验教学设施上的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动物生物学不是动物科学类专业的主干课程, 许多学院本身的办学基础较差, 经费欠缺, 因而在这方面的投入不足, 导致设备陈旧, 实验室开放率较低, 更谈不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1.2 实验项目的先进性和超前性较差
由于教学改革的需要, 动物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学时大幅度减少, 加之动物生物学课程设置的特点和局限等问题影响了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导致实验教学内容仅立足于验证性、简单性实验, 实验项目的先进性和超前性较差。同时, 还缺少足够数量且比较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这些均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及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的培养。
1.3 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许多院校的动物生物学实验内容和项目均由老师安排, 学生不能自主选择;不能保证不同专业知识程度的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和实验技能;自主性、提高性、开放性实验严重不足, 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
2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2.1.1 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它既规定着学生如何学习, 又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对教学方法进行开放就是要改变过去那种僵化、陈旧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和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法, 代之以“探究式”、“合作式”、“研究式”、“讨论式”等多元化的实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动物生物学实验。
2.1.2 三维式教学时空
在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力就是学会从实验过程中汲取有效信息, 而这种能力需要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而不是死搬传统的教条, 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整合, 形成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依据。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极不相融, 要求开放实验教学时空, 创设一种探究性、研究性的实验教学和学习情境。因此,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 形成三维开放的教学时空, 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平面走向垂直、走向立体, 构建开放的三维式思维训练模式。
2.1.3 现代化教学手段
实验课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 传授知识是其一, 现代实验课教学要求从“传统的观察性、操作性与分析性实验转变为设计性、系统性和研究性实验, 使实验课教学成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技能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在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中, 要打破原来封闭式的实验教学局面, 实施现代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实验教学条件, 如将生产实际中的案例引入到仿真实验室, 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学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优化实验教学资源, 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2.1 实验教学
(1) 基础性实验。由教师讲授整个实验过程, 再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该类实验主要是验证性实验。 (2) 提高性实验。要求学生在预习和听取教师简要介绍操作程序后独立完成。 (3) 综合设计性实验。由教师提前布置实验范围, 提出实验目标, 学生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 试验前一周上交指导老师, 审阅同意后方可进行实验。
2.2.2 校外实践教学
要充分发挥校内外教学基地的作用, 让学生直接深入到生产第一线, 在实践教学基地要建立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且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学生通过“做”来掌握技能, 培养同学们的动手能力。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要构建“校企联合、共同育人”的实践教学模式。学生运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养殖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 增强学生的紧迫感、危机感。这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动物生物学教学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
2.2.3 注重实践创新, 搭建“三个互通平台”
在动物生物学教学过程中, 搭建了适合动物科学类专业不同层次的动物生物学实践教学互通平台、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互通平台、动物生物学教学科研与为地方服务互通平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及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学生在实践中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科学思维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同时由于要查资料、找材料、亲自设计和动手, 学生贯通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社会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 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效果
(1) 增强了学生对动物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提高了实验要求, 使学生更加认真、严谨, 动手能力也增强了, 为后续课程实验技能的培养打下了良好基础。
(3) 对教学实验内容进行创新, 同时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 使学生紧跟当前该专业技术发展的前沿, 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4) 增强了学生学农、爱农、献身农业的信心和决心。动物生物学是动物科学类专业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学生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习的同时直接接触农业生产实际,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摘要:实验教学是增加感性认知、增强动手技能、将知识转变为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之一。笔者根据动物科学类专业动物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特殊性, 针对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 从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增强了动物生物学实验的应用性和学生的参与热情, 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徐勇 陈美玲
一、教学目标
1、能识别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2、能概述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3、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
1、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1、蛔虫和蚯蚓的形态结构特点
2、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由“想一想,议一议”进入新课学习。
(二)、自主学习
任务一 ——线形动物
围绕下列问题阅读课本P8-P9。
1、为什么称蛔虫为线形动物?线形动物是如何生活的?
2、蛔虫的身体结构怎样?这种结构与它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人体怎么会感染蛔虫的?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4、线形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任务二——环节动物
阅读课本P9—P10,回答下列问题。
1、蚯蚓的生活环境如何?
2、蚯蚓身体结构有什么特点?这与它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3、蚯蚓的时如何获得食物和氧气的?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5、环节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三)、合作探究
1、为什么便前便后要洗手?
2、为什么切菜的时候熟食和生食要分开?
3、在一些地方,大雨后蚯蚓常爬到地面上来,这是什么原因?
(四)、知识梳理 线形动物:
1.体形: ;身体 ;体表:。2.消化:。3.生殖:。
4.运动:。5.与人类关系:。环节动物:
1.体形: ; 2.身体: ;前端有:。3.呼吸: ;运动:。4.种类:。
5.与人类的关系:。
(五)、达标检测
1.在下列蛔虫的形态结构特点中,哪项是不属于适于寄生生活的()A.身体呈圆柱形 B.体表有角质层C.生殖器官发达 D.消化管结构简单 2.在下列蛔虫形态结构的特征中,哪项是比水螅在进化上的高等之处()A.虫体细长B.具有消化腔C.四周围有三片唇D.具有口和肛门 3.蛔虫进入人体是通过()
A.呼吸道B.口腔C.蚊虫叮咬D.皮肤
4.患蛔虫病的人常有失眠、烦躁、夜惊等症状,其原因是蛔虫()A.唇片叮咬 B.虫体活动 C.分泌毒素D.吸食人体营养 5.能正常生活的蚯蚓,其体表状况应为()
A.湿润、光滑 B.干燥、光滑 C.湿润、粗糙 D.干燥、粗糙
6.在做观察蚯蚓的实验时,下列哪种操作可以使蚯蚓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A环境气体流通好,使蚯蚓体表干燥B蚯蚓的体表涂抹凡士林,保持体表湿润 C.将蚯蚓放入水中,避免体壁变干燥D.经常用浸过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 7.蚯蚓的生存环境是()
A.干燥,疏松的土壤 B.潮湿,疏松,富含氧气的土壤 C.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D.潮湿,疏松,植物稀少的土壤 8.雨后,常见到地面上有一些蚯蚓,这是因为()。A.蚯蚓爬出地面呼吸 B.蚯蚓爬出地面饮水
C.蚯蚓喜欢在潮湿的地面爬行D.借助潮湿的地面,蚯蚓改变生存环境 9.蚯蚓的体壁总是湿润的,这有利于蚯蚓()。
A.完成呼吸B.在土壤中运动 C.吸收营养 D.保持水分 10.蚯蚓体表刚毛的作用是()
A.防御敌害B.协助运动 C.捕杀小动物D.协助呼吸
11.观察蚯蚓标本时,应区分其前、后、背、腹,标志是()
A.有眼睛的是前端,颜色浅的是背面B.有环带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背面 C.有肛门的是后端,颜色浅的是腹面D.有口的是前端,颜色深的是腹面
(七)、教学反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知道软体动物的基本结构特点和主要特征。
二、重点难点
重点: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软体动物和人类的关系。难点: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河蚌的浸制标本、各种软体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
四、引入新课
教师猜谜:“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们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对,是蜗牛。那同学们知不知道蜗牛属于哪种动物啊? 对,那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软体动物。学生回答:蜗牛、软体动物。
趣味情景引入,设疑诱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五、探究新知
一、认识常见的软体动物
利用多媒体展示蜗牛、河蚌、石鳖、乌贼等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是否一样?
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下面我们通过软体动物的代表——河蚌来了解软体动物的特点。
二、观察河蚌的内部结构
取出河蚌的浸制标本,组织学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运动的?
3.你所观察的动物是靠什么结构呼吸的? 4.它是如何获取食物的? 教师总结:
(1)河蚌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外套膜,贝壳是由外套膜分泌的物质形成的。
(2)靠足缓慢运动。(3)用鳃呼吸。
(4)在吸入和排出水的过程中摄取食物。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观察图片和实物标本,引导学生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观看图片,注意观察几种动物的形态、结构。学生分组观察河蚌标本,边观察边记录。小组派代表总结观察结果。学生讨论总结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白软体动物共有的特征,增强学生的总结能力。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13页最后一段,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益处:食用、药用、工艺品; 害处:传播疾病。
自学教材,讨论总结问题答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总结能力。
六、效果检测
七、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动物界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蜗牛、石鳖、乌贼、河蚌等软体动物,并且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同时还了解了软体动物对我们人类的作用,当然不排除软体动物能传播疾病的有害的一面。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常见的软体动物 河蚌、蜗牛、石鳖、乌贼
二、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三、与人类的关系 益处:食用、药用、工艺品 害处:传播疾病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2.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3.掌握昆虫的基本特征。4.掌握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重点难点
重点:1.昆虫的基本特征。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学会区分昆虫和节肢动物。
三、教学准备
蝗虫模型、各种节肢动物的图片、自制课件
四、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界中的第二大类群,那同学们知道动物界中的第一大类群是哪种动物吗?
对,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节肢动物。学生回答:节肢动物。
对学生来说,节肢动物是比较陌生的一个类群,直接导入新课反而更好。
五、探究新知
一、观察与思考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14页图片中的蝗虫、七星瓢虫、蜘蛛、蜈蚣和虾,比较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完成教材15页的表格。
观察图片、讨论完成表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总结能力。
二、昆虫
说明蝗虫和七星瓢虫都属于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种。出示蝗虫模型和观察提纲,让学生观察: 1.蝗虫的身体分为几部分?
2.各部分着生着哪些结构?有什么作用? 3.运动器官有几种?数量是多少?
4.蝗虫的体表坚硬的结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5.蝗虫的呼吸靠什么?气体进出的门户——气门位于身体的哪一部分?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特别强调蝗虫外骨骼的作用和强大的运动能力。师生共同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等。
三、其他节肢动物
课件展示常见的节肢动物图片
教师讲解:节肢动物除了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类群。例如,蜘蛛、虾、蜈蚣等,但这些动物都有一定的共同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四、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16页最后一段,了解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益处:食用、药用、传粉、实验材料; 害处:叮咬人、传播疾病。
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和老师共同总结昆虫的基本特征。观看图片,认识常见的节肢动物。自学教材,总结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通过形象的蝗虫模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迸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能力。通过教师讲解,让学生明确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辨别能力。
六、效果检测
七、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常见的节肢动物,并且知道了节肢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是昆虫,了解了昆虫的一些特点,同学们一定要注意区别昆虫和节肢动物的特征,昆虫是节肢动物中唯一会飞的一种动物。
八、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一、昆虫——蝗虫 1.形态结构
头部:一对触角、三个单眼、一对复眼、口器 胸部:一对前足、一对中足、一对后足、两对翅 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听觉器官、生殖器官
2.体表:外骨骼包裹在体表外,保护和防止水分蒸发,具有蜕皮现象 3.呼吸过程: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二、其他节肢动物:蜘蛛、蜈蚣、虾
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1 课程改革理念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紧扣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选择坚持“必需、够用”原则, 体现应用性;坚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体现职业性。
2 课程内容的选取
2.1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主要依据以下原则:对后续课程有支撑作用;必需够用, 满足岗位工作所需要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与相应专业有密切联系的应用实例;对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验等专业职业工种的考核有支撑作用。
2.2 课程内容选取
2.2.1 整合课程学科
动物生物化学是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验等专业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是动物生物化学的基础, 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应该是在学生具备相应的有机化学知识的前提下开课。目前, 高职畜牧兽医等专业学生90%来自对口升学, 对口学校没有开设有机化学, 学生有机化学知识非常欠缺。随着高职教学计划的调整, 高职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 淡化基础学科的教学, 缩减了有机化学与动物生物化学的教学课时。
基于此,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本着必需、够用、实用、适度的原则, 在动物生物化学基础上融合有机化学的相关知识, 建立适应畜牧兽医等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体系, 使两门有差异的学科, 融合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合的过程并非是教学内容简单的合并, 而是适应行业需求和岗位要求, 对两门学科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取舍, 形成一个全新的、独立的教学体系。整合后的动物生物化学内容简明扼要、规范具体、针对性强、专业特色明显。使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有机体化学本质的基础概念, 较好地理解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优化课程结构
依据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行业专家对动物科学专业涵盖的岗位群所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来选择课程内容, 彻底打破传统的学科模式设计思路, 围绕动物体内生物大分子 (糖、蛋白质、脂类、核酸) 为主线设计了7个教学情境。每个教学情境均以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代谢三大核心为基点, 按照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生理功能、代谢及其调节顺序进行讲解, 符合高职学生的理解顺序、逻辑思维习惯。
7个教学情境包括酶与维生素、生物氧化、糖与糖代谢、脂类与脂类代谢、核酸及核酸的生物合成、蛋白质及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水无机盐代谢与酸碱平衡。其中, 糖类、脂类、蛋白质、酶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性质和功能属于静态生物化学的范畴, 核心在于理解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联系;生物氧化、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脂类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以及代谢调节等内容属于动态生物化学的范畴, 其核心可归纳为能量供应和生物分子骨架结构的转变两条主线。
2.2.3 精选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选取不仅考虑作为专业课的基础, 还充分考虑了职业教育对理论学习的需要, 并融合了相关职业标准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体现职业性和应用性。删减一些与其他课程重复或者属于本科等高层次学习的内容, 降低理论教学知识点的难度和深度, 强调基本概念、生理意义:如弱化生物化学相关的蛋白质空间结构、等电点、米氏方程的推导、真核生物基因的调节, 强调三大营养物质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 的代谢内在联系。引入临床实例与动物生物化学相关原理, 如高产奶牛酮血症的发病机理与脂肪酸代谢的关系;动物血糖稳定与糖代谢的关系;维生素缺乏与酶活性及物质代谢紊乱之间的关系等,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学生运用生物化学理论解释生命现象、分析临床案例的能力。
通过互联网结合课程进度及时更新知识体系, 把生物化学的前沿动态、研究热点、发展新趋势和新成果介绍给学生, 注重知识面的补充和延伸, 如增加基因工程、酶工程等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情况。使学生感受到科技的日新月异, 以拓宽眼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课程教学实施
3.1 教学模式的构建
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是一个“动”字, 要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 凸显“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 学院提出基于问题基础上的三段式教学, 见图1。
三段式教学的教学过程划分为任务计划、任务实施和任务评价三个阶段, 其中任务计划主要由教师完成, 创设问题情境, 讲解相关知识, 提出任务;任务实施主要由学生完成, 教师监督指导;任务评价由师生共同完成, 总结交流, 任务拓展。
三段式教学主要是传授新知识与掌握新技能时应用,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一般在课内可完成, 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任务的选取、分割及细化一般均由教师完成, 交给学生的任务一般不会很难, 指导学生实施相对较多, 学生互评与教师对学生评价相结合。三段式教学把教、学、评放在同一教学时间和同一教学地点开展, 体现“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3.2 教学方法的选取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与教学任务的完成效果。动物生物化学内容繁杂抽象、概念枯燥难懂、代谢过程复杂乏味, 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 贯彻“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根据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学生, 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见表1。
3.3 教学手段的运用
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特点可概括为:一杂、二多、三性、四难, 即机制复杂;概念多、内容多;理论性、系统性、规律性;理论抽象难理解、概念模糊难懂、代谢复杂难记、酶复杂难区别。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实施以多媒体教学为主, 传统教学为辅的教学手段。以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可通过文字、彩色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媒体素材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讲解重点内容。这样, 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 增加教学新内容、新思想和新观念, 加大信息含量, 使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多彩、教学过程更加优化, 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
4 结语
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角度出发,创设情境、融入经验、注重时事。
例一、在讲“蒸腾作用”时,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大树底下为什么好乘凉?植物的叶片为什么不会被灼伤而萎蔫?等,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谜团,从而诱发学好生物学的强烈愿望。
例二、为了学生更好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收集有关时事报道。如讲单细胞生物时,摘录了20xx年10月23日《江城日报》的报道,日本发现奇特微生物,这种微生物长约30微米,是单细胞鞭毛虫的一种,一半是“植物型”,另一半则是“动物型”,所以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食。这种“半植半兽”微生物的发现,可能揭示了海洋单细胞生物向植物进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一、设计意图
二年级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不强,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协助。因此,在课前教师事先对各类书籍进行一番查阅,为学生列出相关阅读书目,制作《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就很有必要。
另外,介绍有多种方式,如有层次地加以渗透、指导,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质量。由此,本设计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等三个环节。
二、学习目标
(一)在老师或家长的协助下,初步学习如何搜集资料、处理资料。
(二)能用“图示讲解法”、“自我介绍法”和“故事扮演法”来介绍自己搜集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
(三)能对别人讲述的内容进行简单、有礼的评价。
三、课前准备
(一)教师事先到新华书店、校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列出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
(二)学生根据教师推荐的书目查找自己感觉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的资料,有条件的学生可在家长协助下通过上网获取资料,随后完成《有趣的动物、植物》资料卡.
四、教学流程
(一)资料交流――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
师:森林里要举办有趣的动物、植物评比大会(板书:有趣的动物、植物),小朋友们,你们觉得你们搜集的材料中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资格参赛呢!带上资料卡上台来向大家推荐一下吧!
(指名三位同学交流资料。要求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生边说边指着资料卡里的动物或植物“肖像”,讲清楚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我向大家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是谁;其二,这种动物或植物有趣在什么地方。)
师:刚才三位小朋友都推荐了自己搜集的.有趣的动物、植物,你们觉得这三种动物、植物中,谁最有趣,最有资格参赛?
(学生各抒己见,只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即可。师根据学生的推选,在黑板上贴出该动物或植物的资料卡。)
师:还有许多有趣的动物、植物等着小朋友们来推荐呢,快拿出资料卡将自己搜集到的有趣的动物、植物推荐给组内的小朋友吧,记着,边指图边讲解。然后大家评一评,哪一种动物或植物最有趣。
(生组内交流评议。)
师:把你们组推荐的最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请到黑板上来吧!它们将成为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将推荐出的最有趣的动物、植物贴到黑板上)。
[评:此环节的训练目标是“学用‘图示讲解法’来介绍”,先指名三位同学介绍,从中穿插教师的指导,随后再组内介绍,落实教学目标。此环节学生“评”的目标主要侧重于“谁讲的内容比较有趣”。
(二)勇闯“口才关”――运用“自我介绍法”来介绍
师:以上这些动物、植物很荣幸地成为了此次评比大会的候选人。不过,要想最终胜出,夺得“最有趣的动物”、“最有趣的植物”这两顶冠冠,还须过我的“口才关”与“表演关”。请看“口才关”提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将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以自我介绍的形式说一段话,要求说的过程中能配上相应的动作。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组员可帮助排练。
(生排练,师计时。)
[1] [2] 下一页
师:出色的自我介绍能给评委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下面有请代表们上场。此关将录选四名进入下一关的比赛。请在座的各位小评委评选时要认真、公正。
(代表们分别替自己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或植物进行自我介绍。介绍完毕后,由台下同学评出优胜选手四名,进入下一关“表演关”。)
[评:从“图示讲解法”到“自我介绍法”,学生的语言进行了一次转换。“自我介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讲不陌生,但如何配上相应的动作,使之听起来更生动,也需要多创造机会练习运用才行。此环节学生的“评”侧重于“谁说得好”。
(三)决战“表演关”――试用“故事表演法”来介绍
师:恭喜以上四位选手,你们为你们组和你们推荐的动物、植物赢得了下一关“表演关”的参赛资格。下面,请看表演关提示――请根据本组推荐的有趣的动物、植物的特点编一个故事,并合作表演出来。准备时间3分钟。其他两组同学为本关评委,在他们排练时,可观看、提问。
师:“表演关”相对“口才关”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请大家欣赏几位同学事先排练好的故事《小白兔和香肠树》――
生1(旁白):在非洲的乌干达,那里有一片森林,森林里长着许多香肠树。香肠树粗壮结实的果实悬挂在枝头,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条大香肠。有一天,一只小白兔要出去找食物吃。它走啊走,走到一棵大树下。它东看看,西找找。刚要走,头上不知被什么东西重重地敲了一下。小白兔大叫起来――
生2(演小白兔):哎哟,是谁在打我?
生1(旁白):躺在地上的大“香肠”不好意思地说――
生3(演大“香肠”):是我,小白兔!
生2(演小白兔):我跟你又不认识,干嘛无缘无故地砸人家的头?
生3(演大“香肠”):小白兔,对不起!我是太熟了才从树上掉下来砸到你的。我告诉你吧,人们因为我长得太像香肠,所以就叫我‘香肠’。我有十二斤重,可以摘下来当蔬菜吃,一家三口吃一天也吃不完。小白兔,你如果想吃我,就得叫全家人来才搬得动呢!生1(旁白):小白兔听了“香肠”的话,真的跑回家,叫来了它的哥哥姐姐们。它们一起骑着三轮车,把大“香肠”运回了家。
通过展示世界生物多样性日的一张宣传海报,引起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进入认识生物多样性这一课题。同时营造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生物种类的
多样性 【播放视频】自然界是那么的生机勃勃,我们一起来通过一段视频感受一下吧!
【提问】
1.是谁使得自然界这么的生机勃勃呢?
2.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大致有多少种?
3.已经标识的生物种类大致有多少种?
讲:(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情况,并告知目前科学界对世界生物种类多样性的认识)科学家们认为:自然界中生物的种类实际在500万到1亿种之间。
讲:虽然我们不能确切知道世界上到底有多少生物,但人类已经标识了其中的175万种。如果说世界上的生物是一桶水,我们所认识的只是其中的一滴水,所以自然界中还有许多的奥妙,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生物学还有许多的发展空间。 各种的生物及生物种类的大致情况。 整体上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激发学生继续探索的热情。 【设疑】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与世界生物多样性相比较,又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教材资料分析中的图表。
思考题:
1.表中的生物类群从分类上来说,又可以分为哪两大类?
2.表中我国已知生物类群哪类最多?哪类最少?
3.为什么说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4.怎么计算我国生物类群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
展示:我国裸子植物的图片和相关资料。
【提问】把这个数字放到世界范围去看,处于什么水平呢?
展示:这是一张部分国家生物种类的排列图,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生物在世界上的大致情况。我国被世界公认为生物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国家之一。
前面我们通过各种资料分析了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特点。 学生四人一组,通过阅读资料、分析资料,然后讨论资料上的思考题,了解生物种类多样性的情况。
学生回答:
1.动物和植物。
2.被子植物最多,裸子植物最少。
3.①因为我国裸子植物在世界上占有的百分比最高。
②我国有许多特有的裸子植物,如银杏,水杉等。
③它们在地球上出现年代非常久远。
4.用我国已知植物种类数与世界已知植物种类数的比值,再乘以100%。结果约为10%以上。
学生分析资料得出,我国的被子植物种类在世界上排名第三,两栖动物数量排名第二,哺乳动物排名第五。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用典型的生物种类说明我国生物的多样性,我国的地理特点,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基因的多样性
【提问】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呢?内在的因素是什么呢?
下面我们就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讨论。我们先探讨基因的多样性。
我们知道,生物的细胞中有成千上万基因,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
展示:兔与狗的图片。
【提问】
1.同学们想一想,兔和狗的基因组成是否相同?
2.不同的狗,它们的基因组成是否相同呢?
展示:狗的图片。
【提问】你根据什么来判断它们的基因组成不相同呢?
【提问】我们知道了生物个体的基因组成不相同,再想一想,狗与兔之间,狗与狗之间,哪种情况的基因组成差异大?
讲解:也就是说,同种生物的基因组成具有相似性,这些相似性的基因组成,就形成了狗的基因库。
狗有狗的基因库,人也有人的基因库。目前,人类的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并在继续研究,这将会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
【设疑】丰富的生物基因库对生物的种群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播放视频】 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提问】
1.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际上是 的多样性。
2.抗黄矮病杂交水稻品种和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品种能够育种成功都依赖于野生稻。请问这两种野生稻有何不同?
3.水稻基因的多种多样对于水稻新品种的产生有什么影响?
4.抗虫棉的抗棉铃虫基因来自哪种生物?这个事例让你对基因多样性的利用有哪些新的认识?
5.1941年,俄国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宁可被饿死也不食用保存的种子材料,仅仅是为了留下各种种子标本吗?他们这样做的价值是什么?
科学家们在生命攸关的时刻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思考的是如何保护生物基因的多样性,他们这种献身精神令人敬佩。
也有人提出在土地资源有限,人口众多的今天,应该抓住当下。什么能给人类来了利益就选择培养;那些对人类利益不大的,甚至没有利益的就该被淘汰或消灭,你是否同意?
明确: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为将来打基础做贡献。使我们的地球能够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学生:外界的因素是环境。内在因素是生物的基因。
学生:不相同
学生:不同的狗它们的基因也不相同。
学生:从它们的颜色、体形等都可以看出基因组成的不同。
学生:兔与狗之间的差异大。
基因的多样性。
两种野生稻的基因不同。
基因越丰富,越有利于产生新的品种。
来自微生物,只要有基因几乎无所不能。
保护了种子就是保住了基因,造福后世,延续生物。
不同意;生物的价值只是暂时没有被发现,保留了资源总有一天它的价值会被发掘的。 从内外两种因素考虑问题,培养学生全面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知识内容上层层递进,由表及里地向同学们传递。
通过学生分析多种资料,从不同侧面来学习生物基因的多样性。
前沿科学知识介绍,拓展学生视野。
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基因多样性为动植物的遗传育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在对一个个的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渐明晰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站在生物圈整体的角度去认识生物多样性的存在价值,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生态系统的
多样性 讲:刚才我们讨论了基因多样性,懂得了基因多样性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意义。下面我们来讨论决定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外在因素──环境。
我们都热爱生物,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欢的生物,现在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确定一种你最喜欢的生物,然后我们一起来分析它生活的环境。
【提问】刚才同学们都说了自己喜欢的生物,这些生物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可见生态系统也具有多样性。
讲:我国的生态系统也丰富多彩,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就有599种之多。
【提问】
1.假如,你喜欢的生物所生活的生态系统消失了,它的命运将会怎样呢?
2.现在反过来,你喜欢的生物消失了,对生态系统有影响吗?
3.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以前很多生态系统中都有老虎生存,现在没有了,可是生态系统并没有受到严重的破坏呀?
4.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看同学们能不能从这个游戏中得到什么启发?
讲:这是由很多块积木堆积的一个立方塔,每人每次可拿走一块积木,不能拿最上面的。两人交替进行。哪个同学抽积木时,塔倒塌,另一同学是胜利者。
5.结合生态系统,从这个游戏中你有哪些感悟?
学生:分别说出喜欢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
学生:它们将灭绝。
学生:对食物链有影响。
学生:影响不大。
三个学生上台做游戏。游戏开始时,抽走一块积木对整个积木塔的影响不大,不断抽走积木,塔开始摇晃,最后再抽走一块,整个积木塔倒塌了。
学生:当生态系统中1~2种生物消失的时候,对整个系统影响不大,其他的生物可以进行一些调节。当一些生物绝灭的时候,生态系统就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到一定的程度,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垮掉,无法挽回。
从自己的亲身感受开始,切身体会生物的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的意义。
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难,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做中体会,感悟知识。效果很好。
游戏中也渗透了量变到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总结 【提问】
1.今天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它具有哪三个层次的含义?它们三者是什么关系呢?
2.我们认识了生物的多样性,也感受到了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如此的珍贵,我们应该珍惜并保护多样性资源。那我们该怎样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呢?请同学们查找有关资料。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学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决定它的内在因素是基因的多样性,外在因素是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生态系统又往往引起基因的变化。 归纳知识。
一、课前(备课)
不但备教材而且备学生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新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课中(上课)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在对待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做到不厌其烦,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课后(辅导)
1.每节课后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有针对性的讲解有代表性的习题,对学生的课堂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好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分类总结,及时进行的评讲,并针对出现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2.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自习课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会、记得牢。
四、期末复习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加强复习的目标性难度梯度由易到难设置,对全册书的复习工作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适应,跟上复习的进度,达到“全面开花”的目的。
五、几点反思:
1.学习新课程标准,以当前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要使学生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仅把学生当作一个知识的接受者培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只有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习才变得有意义和有希望。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结合学生实际,加强学生的生物基础,培养学生的生物思维。学生大部分生物基础较差,甚至一些生物常识也不具备,更不用说养成生物思维和方法,在观念上他们把生物当作副科、次科,对生物学习不重视。对初二的学生来说,学生也轻视生物学习。我们的学生在初一阶段成绩也很差,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物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不认真,练习作业应付了事。针对这些情况,我在课堂上时刻通过激趣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基础知识。
3.抓紧、抓好课堂教学环节,搞好常规教学,开展多样化的学习形式。
【八年级生物动物的运动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八年级上册生物动物运动和行为提纲05-25
小组合作学习的八年级生物教学反思09-20
八年级下学期生物教学总结09-20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科教学计划12-21
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教学工作总结07-25
八年级生物(上、下)学期教学工作总结11-09
八年级生物学下册教学工作计划11-28
八年级生物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