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推荐8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 管理 生存 发展 城信
目 录
浅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企业文化 „„„„„„„„„„„„„„1
1.1企业文化的概念 „„„„„„„„„„„„„„„„„„1 1.2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 1.2.1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1 1.2.2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2 1.2.3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2 现代企业文化的创建 ……………………………………………„2 3 企业文化的灵魂:城信 „„„„„„„„„„„„„„„„„„3 4 企业文化的误区 „„„„„„„„„„„„„„„„„„„„3
4.1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一是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3 4.2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二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业改革深入进行
之间的关系„„„„„„„„„„„„„„„„„„„„„ 4 参考文献 „„„„„„„„„„„„„„„„„„„„„„„5 致 谢 „„„„„„„„„„„„„„„„„„„„„„„„„„6
浅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21世纪,对于我们中国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是继旧开新,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如何从固有的传统文化中,走出一条崭新的光明大道,如何在新的世界舞台上与狼共舞。随着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成为企业管理当中的核心要素。在这种情势下,营造一种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管理提供最有力、最长效的支持,无疑成为企业管理者的首要任务。纵观成功企业的发展史,无一例外地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企业文化又是企业管理中最模糊的领域,也是迄今为止对每个企业来说最具挑战性的一环,因为它涉及了有关企业的价值观、员工士气以及领导方式等诸多领域。这说明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构建企业文化,也成为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根基:企业文化
1.1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Schein,1984),是一个企业或一个组织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具有延续性的共同认知系统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实践相融合的产物。
1.2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2.1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使人才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取得大量的优秀人才,并留住人才,对企业的管理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是能够推动企业实现升值的人力资本。对这些人才的争夺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竞争 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使人才争夺日益国际化,然而在这个人才争夺战中,“最重要的不是金钱,而是企业文化”。
如果单纯以金钱报酬为标准,只会造成员工没有归属感,频繁跳槽,企业不敢投资对员工进行培训,长此以往,对人才成长和企业发展都会造成消极影响。在世界许多优秀的企业中,企业会帮助员工制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他们设计自己的未来。这种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对人才的吸引力可想而知。这样可以使员工产生强烈的归属感,有一种自我实现的感觉。同时,优秀的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者的人格魅力以及领导者的领导方式也是紧密相连的,只有企业领导者具备了伟大的人格魅力以及人性化的领导方式才是优秀的企业文化。
1.2.2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战略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的竞争对企业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思想道德、制度建设和行为规范,都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因此,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以适应扑面而来的全球化经济浪潮。要想在经济全球化中生存并有所作为的企业,没有优秀的企业文化,就难以在世界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文化是创造和谐的企业氛围和优良的企业环境,使企业能够在新世纪的机遇和挑战面前得以稳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1.2.3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的影响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促使雇员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可以有助于雇员感到自己这个角色在整个公司形象中的重要性和个人责任感,让雇员感到“自己拥有这个组织”,并通过与顾客的接触,让顾客知道他们的这种感情,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顾客加深对这个组织的良好印象,更加信任依赖这个组织。这样消费者的任何细小的要求都会很快反馈回组织,使组织依据原始的信息反馈来改进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以此来成功满足顾客的需求。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可见,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营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 现代企业文化的创建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 2
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并体现在企业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要建设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首先,规范企业物质文化层,如统一标志、企业名称,统一服装、环境空间、产品包装设计等等。其次规范企业制度文化层,完善企业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最重要的是要使企业文化的最深层,有关企业的价值观、经营战略等深入人心,被所有员工所认同和接受,并在实践中成为自己行为的唯一准则。
创建现代企业文化,应该说,中国企业有天然的文化上的优势,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和为贵”,“义以建利”,“民生在勤”,“强本节用”等思想都与现代管理思想不谋而合,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普通中国人的头脑中,如果能恰当地运用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将会大大增加企业的竞争优势,成为企业快速增长的强大动力。3 企业文化的灵魂:城信
信守诚信是成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的精神,是企业的思维方法和行为方式,是培养企业所有行动的根本准则,也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他决定着企业的所有行为,乃至员工、顾客、社会的重要利益关系。在现代社会经济秩序高度全球化的背景下,诚信的重要性较之过去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项人类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全球范围内基于个人或者公司实体的诚信经济形态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而谁能坚守诚信,谁就能在激烈的商战中赢得信誉并最终赢得成功。4 企业文化的误区
4.1当前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一是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企业文化包括环境文化,组织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但其核心还是精神文化。有些企业-讲到文化,往往在外包形式上下功夫.什么以人为本.关爱员工标语四处可见,这本无可非议.但它是否在员工中产生共鸣,能否真正起到强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恐怕连企业的决策者本身都说不明道不白.。整个企业员工
都奉行的基本信念和共同价值观,即企业文化的深层—精神层才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企业文化中有没有精神层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文化的主要标志和标准。
4.2企业文化的现状之二是没有认识到企业文化与业改革深入进行之间的关系
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在改革深入进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就犯了一个认识上的大错误,事实上,企业文化和管理体制改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企业文化可以是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铺垫,可以先行于管理体制改革,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管理体制改革进行地更容易、更彻底、更深入。另一方面,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也可以促使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使整一个企业勇于开拓,积极向上。正因为在当前的改革进程中存在上述的认为错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往往没有同时进行企业文化方面的配套建设,导致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引进常常不够深入,效果不够理想,许多组织结构的优化设置因为缺乏实质性内容,形同虚设,不能发挥正常功能。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文化是一种“经济文化”,是企业和企业职工在经营生产过程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离开企业的经济活动,就不可能有企业文化的形成,更谈不上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成长,除了要不断加强发展战略研究,还要不断加强文化建设,尤其是要不断加强领导者自身的文化建设。
参 考 文 献
[1] 郭纪金.企业文化[M].中山大学出版社,1995 [2] 王驰.当代企业文化导论[M].湖南出版社,2000 [3] 王小广.机遇战略[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2 [4] 金润圭.企业经营与管理[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致 谢
二年半的学习生活如此短暂,却如此令人难以忘怀。在本论文完成之际,我向我最尊敬的导师予以最诚挚的谢意!在我学习期间,在学业上为我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本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各位老师花费了不少精力和心血,从论文选题、论文提纲到写作方法等多个方面给予了我深入、细致的指导,使我能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从而使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并对我的论文文稿进行细致地修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老师们渊博的知识、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实践经验,循循善诱的指导方式,令我受益非浅。
同时衷心地感谢单位领导对本人在学业上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家人对自己学业的支持和鼓励,感谢在学习期间所有曾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和同学们。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影响及风险
1.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1)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萎缩,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今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7554.9亿美元,同比下降19.9%。其中,出口下降20.5%;进口下降19%。累计实现贸易顺差减少27.2%。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这三个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滑坡,需求急剧减少。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
2.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出口企业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购买国货”条款的通过让各国感到不安,虽然美方表示条款的实施将“遵守自由贸易规则”,但不能否认该条款明显含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美方这一举措,必然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扩散。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另外,法国、阿根廷、意大利也已纷纷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2)金融危机增加了出口企业的坏账损失
金融危机使海外买家信用风险加大,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金融危机会导致流动性资金普遍紧张,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必然采取信贷紧缩的措施,这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巨大。事实上,美国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已经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困难,最终使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下游的制造企业。例如,一家美国发电机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2008年3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账款无法收回,从而将企业推向绝境。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中美两国息差加大,对人民币升值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并且美元的持续走软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再加上工人工资上涨、环保支出增加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成本日益增大,经营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的原因
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之下,出口企业的寒冬已经来到,中国出口企业为什么会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有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压力,也有我国出口企业自身的原因,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1.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谷底
微笑曲线理论(Smiling Curve)是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碁”提出的,以此作为宏碁的策略方向。微笑曲线理论指出产业未来努力的策略方向,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
当前,中国出口企业缺乏自有品牌,要么做贴牌,要么自有品牌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而高附加值的两端设计与销售被外商掌控。一方面,在国外的许多商场里“中国制造”的标签随处可见,许多人津津乐道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中国这个世界产品的“生产车间”与那些跨国企业生产的造型新颖、工艺考究的产品赚取成倍的利润相比,创造的利润只有1%~2%。这种情况下,“微笑曲线”的谷底日益加深,对中国而言,本国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技术交换时的相对价格将越来越处于不利境地。产量的扩大不能带来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在陷入一种“丰收贫困”的陷阱。
2.我国的经济外贸依存度过高
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591%到2008年的65.35%有极大的增长。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上升,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本身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就处于非常不平等的地位,大规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会导致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使自己在对外开放中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而无力逃脱;同时,过高地依赖国际市场加重了企业的风险,一旦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我国出口就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3.产品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
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出口的优势在于商品价格低廉,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劳动力成本、原料价格以及其他费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商品价格低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出口优势本质在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以价格为竞争手段的竞争优势不具有持续性。一旦劳动力价格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微薄的利润就会被挤掉,企业经营就会难以为继,面临破产。这也是我国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面临巨大压力的重要原因。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1.出口市场多元化
首先要灵活应变,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要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值得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
2.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公司破产案接二连三,许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让中国出口企业受到重创。如何控制和防范这类风险,变得极为重要。
在过去几年里,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国内出口商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国内出口商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风险程度加剧。此一时,彼一时,国内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调整这种激进型的结算方式,以更加谨慎的结算方式收汇,例如要求国外买家开信用证,或者改为跟单托收D/P方式。另外企业要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掌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争取降低风险。
出口企业加大投入做强品牌转型做内销
关键词:国有企业;企业文化;生产经营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部,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展和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在我国整各经济的提升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体更是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强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带动企业前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生产经营从而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人们一般会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内部文体活动相等同,并认为提出几条口号和标语便就是企业文化。多数企业没有全面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更没有建立内部企业文化实际操作的机构,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组织保障。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不单单是党政工团的任务和责任,更是企业领导的工作。现阶段没有建立一个专门的企业文化咨询体制和专家咨询队伍,更是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文化的建立和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领导没有提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识。企业领导的认识是影响和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瓶颈,尽管现在企业领导已经意识到了建立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但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建设仅仅是高层管理者的任务,文化沟通的作用并没有在企业内部得到发挥,企业和企业员工之间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结盟,也都需要企业文化进行沟通和合作,当前企业领导没有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影响了整个企业的沟通和运行。
(三)企业文化的稳定性和创新性没有完美结合。我国当前部分国有企业为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或者是特定的目的,会选择让企业文化去适应社会和政策的变化,进行其内容的变化。企业文化经常变化变更其自己的内涵,这样一来势必会缺乏内容上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当然企业文化内容如果一成不变的话也势必会影响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在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也需要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的更新、创新和充实。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更是要提升自己成为学习型组织,用学习型文化进行支持,不断是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确保企业自身特色的条件下顺应当前潮流发展。
二、加强国有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
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命脉,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国有企业不仅仅为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也实现了我国民族经济的壮大,强化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更新企业理念对员工价值理念进行塑造。企业文化是提升整个自身凝聚力和激发员工创造力的源泉,企业理念优势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理念更是在多个方面体现和展示着国有企业的价值,全方位落实企业理念,将企业理念变成企业员工的理念,将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主体,让员工在整个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主体作用,提升企业员工主人翁责任感,确保企业员工的使命、社会责任和发展目标与企业相一致,全面发挥现有企业价值理念的导向作用。只有确保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价值理念相一致,才能更好激发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企业员工的对企业的归属感。
(二)更新企业工会工作模式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只有企业工会组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工作原则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企业工会组织全面推动工会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以及作风建设三个方面,建立一个全面有效的企业工会组织的工作模式,实现企业工会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二者有效的结合,发挥二者的工作的作用,实现企业革新和企业发展。同时全面的工会工作模式有助于企业管理和企业员工素质的提升,进而带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企业工会组织能够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两者紧密的结合,做好企业员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鼓励企业员工积极地参与到企业各项活动中来,解决企业内部一些矛盾和问题,使得企业文化建设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三)进一步完善现有企业制度,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国有企业强化自身制度管理,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制度层面的建设充分展示和体现出了企业文化的精髓和内部需求。首先要全面健全国有企业的激励和约束制度,通过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充分明确国有企业员工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动力,激发国有企业员工的工作创造性和积极性。其次就是要完善国有企业工作分析,做好岗位分析工作,明确企业内部各岗位员工工作的任务、目标以及需要的能力等,这样确保企业员工工作的质量达标,实现组织目标,带动企业员工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二者相一致。最后就是要建立企业特殊制度,发挥企业特殊制度的积极作用,如,企业可以安排给予企业员工过生日的补助,制定相关的休假制度以及鼓励员工对自然灾害的捐赠制度等一系列制定,辅助企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三、小结
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今后长远发展过程中发挥中重要的作用,需要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一个与企业自身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企业文化价值观念,提升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做好企业各项活动的设计工作,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提供更好的精神支持。
参考文献:
[1]刘永胜,欧日亮,王永刚等.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J].中国矿业,2014,23(4):34-36.DOI:10.3969/j.issn.1004-4051.2014.04.008.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和国家对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出版社必须在公益性事业单位和经营性企业单位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这就意味着出版业将完全丧失事业单位的政策庇护,不再兼得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诸多益处。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存压力,出版社和出版人难免产生各种不适应,由此引发的种种危机将使转制后的出版企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考验。如何尽快适应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出版业,遵循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按照市场规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业中占据一席之地,是出版社完全企业化后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转变观念,是出版社在市场化条件下生存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按照新闻出版总署的部署,出版社实行公益性出版事业与经营性出版产业分开后,绝大部分多数出版社作为经营性出版产业转为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国家的政策性保护和区域壁垒,使部分仍然沉浸在计划经济的惰性之中。眷顾旧有体制,等待观望,对前景感到忧虑,“求稳怕乱”的意识和陈旧观念依然普遍存在。这些都将严重阻碍转制改企的前进步伐。因此,转变一切妨碍改革与发展的思想观念是出版企业顺利转制的首要任务。
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由此决定了企业单位与事业单位运作方式的截然不同。出版社转制为企业后,出版人在观念上必须有一个180度的转变,应坚决抛弃计划经济体制下事业单位运行的思维模式,丢掉幻想、轻装上阵,尽快融入市场竞争的环境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与现代出版企业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出版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只有在观念上脱胎换骨,才有重新获得新生的可能,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不依赖体制的庇护,勇敢地跳入“商海”中搏击,彻底地转变观念,是出版社转制成败的关键。
转变观念的核心是要牢牢树立起市场竞争意识。要充分认识到我们现在所身处的环境是市场化的环境,运行的模式是现代企业的模式,面对的市场是竞争日益激烈的出版市场。转制后的出版社其性质是企业,这就要完完全全地按照企业的运行规律办事,就必须完全融入市场竞争的大潮中,学会走市场,学会市场营销,学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模式。这对出版社来说是一种思想解放,是一次经营方式的根本改变,应当成为出版业义无反顾的选择。实际上,激烈的市场竞争反而能够激发出版者的聪明才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市场是出版者一切活动的中心,这就是出版社市场化的真谛。但是目前我国仍有不少出版企业的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运行,带有计划经济的明显痕迹,没有按照《公司法》建立公司法人治理机构,长期发展目标不明确,分配、薪酬制度不合理。在市场营销方面更是缺乏先进的营销理念,销售渠道单一(如仍过分依赖和迷信国有书店,不敢步入民营书业,也不愿开发其他渠道),营销策划缺乏行之有效的模式和策略。这必然使得市场化环境下的出版业面临生存困境和发展瓶颈。
准确定位,是出版社赢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任何企业都有一个产品定位和目标消费群的选择问题。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出版社也一样,定位是它的生存发展之本,是办社的基础,是赢得市场、占领市场的关键。那么对于一个出版社来讲应如何找准定位呢?有哪些原则是需要遵循的呢?
首先,出版社在进入市场前先要进行自身定位。在众多出版社中,你的优势究竟在哪里?在出版业中你占据着怎样的位置?你的实力和能力有多大?这主要包括人才、资源、地域等方面。出版竞争归根结底是出版人才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谁就占领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人才的层次、质量决定着事业的层次和质量,决定着事业的兴衰。因此出版社在进入市场的时候,必须首先考虑自身的条件,我有哪方面的人才,再决定是怎样的市场定位。出版社在长期运作中所积累形成的专长和经验、社会关系、销售渠道等,是你自身的优势,是你所独有的,是别人短期内无法复制的资源,应加以合理地、充分地应用。中国地大物博,地域优势是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拥有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出版新闻、专著、权威性的图书有优势;上海是一个文化品位高、流行时尚的大都市,适应出版科技、时尚生活方面的图书;广州走在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类、市场营销类图书比较出色。如何突出地方优势,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等方面的资源并加以整合,也是出版社发展的关键。客观地分析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是准确做出市场定位的前提。
其次,要细致地、科学地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确立目标读者群。市场调查做得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实际,是准确定位的关键。这一过程应注意两点:一是要细致耐心,市场调查是要有一段时间和一个过程的,或长或短,不可匆匆走过场或头脑发热想当然,来不得半点的急躁情绪;二是要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市场调查和目标市场的选择在普通消费品市场中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其中市场细分理论已成为现代企业营销战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广泛地成功应用于企业的营销实践中。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实施,图书进入文化市场,加之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文化选择日益丰富,不同个体的差异化、读者需求口味的多样化,使图书的市场细分成为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普通商品的市场细分理论,使图书的市场调查和定位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对出版社而言,市场定位包括内容定位、读者定位、风格定位等,其中,读者定位是重中之重。哪一类读者是出版社的主要服务对象必须非常明确。市场定位的准确与否,关系着企业竞争优势能否建立和发挥,是企业制定发展战略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制定科学的竞争战略,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出版社的竞争战略应遵循以下几方面原则。
第一,有所为,有所不为。贪大求全,什么都想做,每个市场都不愿放弃,总想着要通吃,这是制定企业发展方向的大忌。中国文化有一个思想,叫“有舍才有得”。面对纷繁广阔的市场,要学会取舍。任何一个出版社,哪怕它是一个很有实力的出版社,也不可能为所有读者提供服务。每个出版社都只能满足一部分读者某一方面的需求,并非所有的读者都是你的客户。读者群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确越好。根据出版社自身实际情况,只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切忌跟风、随大流,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关键的地方,集中力量,突出重点,最大限度满足特定读者群的需求,应当成为出版社的正确选择。
以《特别关注》为例,其封面上有行醒目的口号:“成熟男士的读者文摘。”它的读者对象非常明确——只为中年男士服务。中年男士是社会的中坚、家庭的栋梁,是一个庞大而重要的读者群体,为这样一群社会主流群体服务,杂志的社会影响力和效益就有可能获得很好的增长。把目光投向特定的观众,不指望做一本老少皆宜的刊物,是《特别关注》能够适应越来越细分的市场并获得成功的关键。
第二,过河拆桥。竞争策略的优劣取决于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如果你的项目很容易被仿效和复制,进入的门槛很低,那么你就会陷入无序的竞争中,并很快就被市场所淘汰。实现“过河拆桥”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在图书选题细分上的创新。举英语图书为例,如果不考虑读者的不同需求,则市场只要一套《英语900句》,一本薄冰、赵德鑫等编的《英语语法手册》就足矣。但如果我们对不同读者在听、说、读、写几个方面的不同需求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后,就可以发现不少创新点,并在原有层面上衍生出许多新的图书。比如,《朗文当代英语词典》、《剑桥国际英语词典》、《蓝登书屋英语词典》三本词典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但由于它们分别满足了希望从词典中了解口语、习惯用语、和各种知识的读者的需要,因此都能够在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这三本词典的成功在于它们各有特色,而图书的这种特色体现了出版社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专长,别人在短期内无法复制或者进入的代价很高,因此它能有效避免无序的竞争,并为出版社的成长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三、咬定青山不放松。当决策者看准了方向和目标后,如何在执行过程中坚定不移走下去而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是对企业家战略眼光和成熟驾驭市场能力的一个严峻考验。企业家可以为自己的摇摆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但这种定位的不断变化让企业衰败得更快。定位变化的最大损失就是失去原有的读者群,读者的忠诚是来之不易的,是需要长时间的辛苦培育才能成长起来的。商场如战场,各种因素的变化是很难预测的,但有的时候坚守是很重要的,成功往往存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随笔》杂志,发行量尽管一直不高,但它始终坚持自己的办刊理念,终于形成了自己稳定的读者群。相反,《数字化用户》在短短两年时间,就从一本“网络杂志”变成了“数码产品杂志”,最后变成了“游戏机杂志”。比它更晚进入数码产品的《新潮电子》则在这个领域牢牢占据了领头的位置。其杂志的时尚,办刊的严谨,风格得到读者的认可。而《数字化用户》还在强者如林的游戏机市场艰难地打拼。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市场的变幻莫测有时候也需要我们在一段时间后对市场定位的某些偏差做一些微调和修正。但有些定位是必须坚持的,如读者定位,有些则需要根据读者群适时地做适当的调整。比如,如果读者对象定位在青少年,由于这个群体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是摇摆不定的,由此形成的市场热点也是在经常变化的。因此,图书内容就必须根据这些热点做适当的调整。事实上,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每一类读者对象的兴趣和阅读口味都有可能随着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出版商要有敏锐的“嗅觉”,及时捕捉和预测市场的变化,在坚守最初定位和大方向的前提下,做部分相应的调整。
文科自荐书范文(一)
您好!我是一名2007年7月毕业的长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的本科生。
缘于对贵公司的向往和发展自我,成就自我的渴望,作为一名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我由衷地期盼自己的事业之帆能从这里顺利起航。
思想,一切行动的指南,专业课的学习不仅使我更坚定了社会主义方向,而且使我深刻的认识到敏锐地把握时代政治气息对一个公司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尤其事实在建立现代企业过程中,人们几乎达成共识:强大的思想动力是企业无形的组成部分之一。我愿意用自己的专业所学和公司同仁一起致力于企业思想建设,增强公司凝聚力,战斗力。
管理,现代企业的重要内容。在进入以人为核心的管理阶段,研究“企业如何做人的工作”不可缺少。尽管做人的工作很复杂,可其中也有成就感。除了掌握本专业的大量知识外,我还辅修了工商管理专业,学习了很多企业管理类的课程,经常翻阅此方面的杂志,很有兴趣在此方面实践一下,把理论用于实际生活中。
法律,保障权益的有效武器。商战中,企业难免会陷入经济纠纷,为了排除阻碍公司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必要诉诸于法律来维护合法的权益。虽说是搞思想政治教育的,但我还用心学习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如有机会,希望能成为贵公司的一名法律服务工作者,为公司分忧解难尽力。
人无完人,故在积极改正缺点的同时,我一直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不知贵公司可否给我一个继续学习的机会?
感谢您的关注,若有幸能为贵公司赏识,我将以我毕生的心血与汗水为贵公司效力,您的信任和我的能力将带来我们共同的成功!
稳步发展的41家企业具有一些共有特点:比如企业发展规范,有突出的领导核心,团队协作意识强,职权分工明确;对市场存在的风险有较充足的认识,市场调研相对充分;有明确的经营方向和创新意识;企业发展规划完整,市场定位清晰,符合小型初创企业“生存第一,发展第二”的特点;主营业务(项目)明确,与市场发展吻合度高,可操作性较强;具有一定的市场洞察力和百折不挠的创业精神;从学校→市场,从学生→办企业的角色转变快、适应力强,能够及时发现并修正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转变方向,寻找新的突破;大多已申请专利技术保护或完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
统计显示,有12家研发类企业仍处于研发周期中,无销售收入,占18%。它们的共有特点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比较高的科技含量,但与市场化、产品化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在未来行业市场领域中都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由于项目本身发展所处的阶段实验周期长(如中试、量产、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资金要求高或市场要求不同所遇到行业壁垒(有3家公司涉及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的问题)等原因造成短时间难以在市场有所反映。
研发项目大多资金需求较大,时间较长,并与高校关联性较高,在资金成为瓶颈的情况下,对于高校的实验资源依赖性较强,并可得到高校内导师的`指导;团队人员学历层次高,60%为博士,但公司管理结构单一,纯研发人员较多,缺少市场开发人员。
另有5家企业经营出现困境,主要原因在于主要业务发展及核心竞争产品与市场相距较远,在没有现金流的情况下只能依靠资本金的支撑,发展较为困难或停滞不前。其突出特点是:创业时项目准备不充分;产品无法很快得到市场的认可,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也未能及时随市场发展和需求而进行有效调整。此外,还有8家创业企业已完全退出创业基金。
分基金会的工作人员坦言,分基金的运作中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分基金会对所投资企业的管理,对不同阶段不同需求创业企业的服务,对大学生创业工作规律的研究和把握以及如何组织更好的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校友资源等参与大学生创业工作等。
据悉,复旦分基金依托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具体负责大学生创业公司的日常运作,分基金还成立了专门的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导师团、大学生创业研究中心以及大学生创业企业俱乐部等,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专业的孵化服务。目前,复旦分基金支持的学生创业企业注册金额约3627万元,其中学生自筹资金2801万元,基金立项金额826万元,基金实际拨款金额801.5万元,创业企业就业人数440人。
存的空间,何来发展,为此,我认为,生存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
现在许多人把企业如何作强、作大,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制定出宏伟的发展规划,一至二年内要达到什么规模、达到什么水平、实现什么利润等等,这些观点我是认同的,企业没有一个发展计划和目标,肯定是不行的了,但关键是设定规划目标的基点是什么?规模、水平、利润等固然重要,但生存更为重要,不论是大企业、中小企业,还是已发展十年二十年的企业,还是刚刚初创的企业,生存是至关重要的。在好的项目、在多的资源、在好的市场、企业无法生存下去,什么事也作不成了。
企业如同人的一生,有童年、青少年、中年和老年,在生存的几十年里,健康和生命力是第一位的,有了健康的体魄,才会有未来的发展空间。什么是健康和有生命力的企业?我认为应由以下指标:企业内部:与行业相匹配组织架构、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畅通的沟通渠道、完善的管理制度、可行的工作程序和流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管理氛围;企业外部:有良好的企业信誉、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建立扩大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适应市场环境能力强,有强烈的市场开拓、创新、求新、求变能力,所有这些要素,只说明健康有生命力的企业所具备的必要条件,但关键还是要看企业有没有获利能力,没有获利能力,就象人一样没有了造血功能,断了血脉,企业就无法生存。不管投资者财力多么雄厚,最终
会放弃的。
我在许多的企业作过,其中有一些中小企业,也不乏一些资金雄厚大企业,因企业在经营管理运作出现了问题,而最终都是以失败告终,问题是多方面的,有市场目标定位问题、有战略发展目标问题、有内部管理问题、有决策问题、有人才问题、有资金问题、有技术研发问题等等,总之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最关键的还是失去了获利能力,有这样的一句话,“失败的企业都是一样的,成功的企业各有各的成功”失败总是那么简单,成功总是如此复杂,企业成功只有必要条件,没有充分的条件,企业生死定律的第一
条就是:“没有利益,就没有生存的意义”。
那么投资和高层决策者,如何以企业生存为第一要务?
首先应把企业经营运作的着眼点,始终放在企业生存上,生存是第一位的,发展是第二位的。这是
解决思想观念问题,不解决观念问题,我们的工作出发点就会产生偏差;
二是制定出符合企业生存的战略目标,重点是考虑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水平,目标要量力而行,切合实际、与自身的资源条件相匹配,既要考虑企业生存这个基本点又要考虑企业长远的发展;
三是在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企业的一切资源配置都要围绕这个战略来进行,包括:经营理念、运作模式、管理制度、操作流程、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竞争手段、品牌推广等等;
四是在企业实际运作中,制定的各种计划、各项经济指标、市场定位、操作策略、都要符合企业生
存的需要。
五是生存是企业根、企业的本、企业的源,只有生存下来,企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决策
目前温室效应的加剧以及全球变暖的问题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刺激经济的重点放在新能源开发、节能技术、智能电网等领域, 将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作为新的战略增长点。发展低碳经济对我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夕我国向世界做出了重要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07年6月, 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8年10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与行动白皮书》;2009年4月国家发改委制定《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11年国务院通过《“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2012年2月, 国务院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系列法规政策的实施充分体现了我国对气候变化, 走可持续的低碳经济道路的重视与决心。这些也向我国企业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传统的高碳高排放的生产方式必然会被低碳生产方式所代替, 低碳发展方式成为企业持续性发展的必选战略。
二、低碳经济概述
1. 低碳经济的提出与内涵
“低碳经济 (Low-carbon Economy) ”是在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相继提出之后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 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 文件指出以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 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 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 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 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006年10月, 由英国政府推出、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的《斯特恩报告》 (Stem Review) 指出, 全球以每年GDP 1%的投入, 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 15%-20%的损失, 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
关于低碳经济,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总的来看,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发展模式, 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内涵:
(1) 低碳经济模式的特点是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收益。
(2) 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改变传统高碳高能耗经济发展方式, 降低经济发展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依赖。
(3)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要创新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 走可持续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
2. 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
在企业低碳生产和低碳发展方面, 可追溯到1996年, 美国MRC (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 提出的“绿色”供应链概念。这种理论认为, 企业要以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通过供应链中各环节企业之间及企业内部之间的紧密合作, 使整条供应链达到系统经济环境资源最优化。
目前我国学者对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路径也有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吴应宇, 王智宁 (2011) 等从经济、社会、环境3个层次的互动作用入手, 依据不同的路径提出了温和型低碳成长、激进型低碳成长、构建低碳成长企业伦理、与企业效益建立链接4类实施策略。吴维库, 李贞恩 (2010) 在介绍韩国优秀绿色企业实施低碳战略方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企业应把握实时政策, 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走低碳战略路线 (如建立企业低碳文化、创新能源技术、开发绿色节能产品, 积极响应社会环保活动等) 。吴滨 (2010) 以建材行业为例, 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工业企业实行低碳减排的重点在于提高能源利用率和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综合国内外研究, 企业低碳发展路径主要包括:节能降耗、发展可再生资源;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建立企业低碳文化, 培养企业低碳意识;引进先进技术, 创新低碳产品等。
三、我国企业实施低碳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
低碳经济代表了我国现经济发展的前沿方向, 我国企业也正面临着一个全新的发展环境, 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企业需要认清形势, 对自己所处内外环境进行SWOT分析, 以选择合适的低碳发展战略。
1. 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优势 (Stre ng th)
(1) 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
我国出台的相关政策表示, 今后将会在市场、技术、融资、投资、税收等方面不断推出有利于节能减排, 为企业提供低碳发展的优惠政策。例如全国第一个规模达50亿元的“低碳产业基金”就是政府主导的典型的低碳产业, 其投资方向主要三大类:即为“高碳改造、低碳升级和无碳替代”的产业。政府的大力支持是我国企业进行低碳转型所拥有的一大优势, 是企业提高竞争力强有力的后盾, 如下图所示。
(2) 较大的节能空间
据调查显示, 我国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平均为33.4%, 比发达国家低了将近10%, 而一些如电力、钢铁、石化、建筑等行业的平均能耗比国际上先进技术水平国家能耗高了近20%~40%, 虽然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我国企业目前处于比价落后的局面, 但从另一角看, 也正说明我国企业在改变高能耗、高排放的现状,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还有较大的上升空间。企业可以引入先进技术或通过能源的循环利用来降低能耗, 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可以依此获得有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国家的相关优惠政策的支持与奖励。
(3) 较为先进的高新技术领域
我国虽然缺乏大部分的核心技术, 但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如新能源汽车、光伏电池技术、太阳能技术、清洁煤技术等处于世界的先进水平, 也是我国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 并且我国人力资源比较丰富, 制造成本相对低廉, 这些为我国企业跻身世界先进低碳领域阵营奠定了技术基础和成本优势。
2. 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劣势 (We a kne s s)
(1) 企业低碳意识普遍淡薄
目前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在实践上过分的依赖政府行为, 造成这一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国低碳节能产业起步比较晚, 政府制定的政策法规多从宏观、区域角度出发, 企业对政府低碳政策的解读和操作也难以详透;另一方面企业作为经济实体, 其运营策略和发展方式主要从自身利益出发, 缺少长远战略目光。这使得企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低碳发展理念, 而完整的低碳战略理念应该被应用到企业的方方面面, 需要渗透到企业文化之中, 这是一个比较漫长过程。
(2) 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用于新产品开发的占24%左右, 用于基础研究的费用不到10%, 对新产品的研发往往重视的是短期项目, 容易忽视的是长期性的有市场前瞻性的基础研究。欧美节能企业的科技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15%~20%, 而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平均为2%, 没有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 就不可能到达产业“上游”。我国以中小企业居多, 很多企业缺乏资金和人才, 出现了没有能力创新技术, 没有条件研发低碳产品的格局。低碳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经济业绩, 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 企业要确立前瞻性的长远目标首先要想方设法突破技术瓶颈。
(3) 低碳产品成本比较高
相对于其他产品来说, 低碳产品较为时新, 消费者从接受到有意愿购买产品需要一定的时间, 再加上低碳产品的前期研发费用是比较大的, 在市场还没有打开的情况下, 这无疑是加大了低碳产品的成本, 产品价格相对于普通产品会存在一定的价格差, 差价的存在也会将一部分消费者挡在低碳产品消费的门外。
3. 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机会 (Op p ortunity)
(1) 低碳产品的消费市场前景广阔
随着国家对低碳经济的倡导, 低碳产品开始急剧升温, 占据了一定的消费市场, 新兴低碳产品的出现使得高碳高能耗产品开始更新换代。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指出“十二五”期间,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将由“行政手段驱动”转向“市场手段驱动”, 并提出全方位的节能减排管理, 比如增加了农村、公共机构、商业和民用的节能减排要求, 无论城乡都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据数据预测, 发达国家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 其中一半要以CDM (清洁发展机制) 的形式实现, 而我国已占到2010年世界总CDM的35%~45%。专家估计, 我国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最大的环保节能市场、最大的低碳商品生产基地和最大的低碳制品出口国。
(2) 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
目前国际上使用的绿色贸易壁垒主要有:绿色关税制度、绿色市场准入制度、“绿色反补贴”、“绿色反倾销”、强制要求ISO14000认证等, 这些绿色贸易壁垒不仅表现在环境技术规定、标准, 而且这些规定的执行往往带有针对性, 特别是针对能够利用本国资源及劳动力优势大量生产出口这些资源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新兴发展中国家, 这成为了我国不少企业走向国际化的一个障碍。企业向低碳转型, 研发推广低碳产品, 可以成功越过绿色壁垒所设置的这道障碍, 这对扩大出口数量和范围, 跻身于世界市场的竞争能起到催化作用。
(3) 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企业向低碳转型, 研发推广低碳产品, 节能减排的环保行为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维护和提高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得到社会的认可从而能够建立一个积极的公共关系, 这有利于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 获取消费者的信赖和忠诚度。
4. 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威胁 (Thre a ts)
(1) 财务与技术上存在风险
企业向低碳转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 这里的风险主要指经济上的风险和技术的风险。企业转型初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 虽然政府会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优惠支持, 但是如果企业自己没有充足的资金作支撑, 可能会导致企业流动资金急剧减少, 周转不灵引起财务危机。企业向低碳转型还要有技术做支撑, 一方面企业自己创新研发需要引进技术核心人才, 增加了前期的研发开支;另一方面先进技术的时效性非常强, 这增加了企业技术落后的风险。我国企业在低碳节能方面技术研发投入少、强度低, 这是一个阻碍企业转型的“硬伤”。
(2) 市场环境上存在不确定性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发展潜力巨大, 但是产业集中度低, 没有形成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 整体处于国际分工中下游, 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我国企业低碳化发展不得不寄居在从产业链的下游, 处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的市场存在一定的风险性, 企业要想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存在较大阻力。
(3) 政府政策上存在不确定性
有政府文件表示将在价格、税收、金融、财政激励性配套政策方面给予优惠, 依此鼓励企业和社会发展低碳经济, 但就对于如何发展低碳经济以及如何研发推广低碳产品, 政府政策方面还缺乏针对性的具体的政策导向, 以及较为确切的判断标准, 这会对企业在低碳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 相对于国家政策, 地方政策制定上的滞后性也会成为企业向低碳转型的不利因素。
四、我国企业实施低碳战略的路径
在低碳经济这个大环境下, 企业有必要深度分析自己内部环境的优劣势, 和所处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 根据变化的市场及时调整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措施与战略。通过本文第三部分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 在低碳经济现实背景下, 企业可选择的低碳发展的主要战略如下表:
五、结论
低碳经济大潮已经来到, 以低碳经济为主题的潮流正席卷全球, 这向我国企业清晰地传达了一个信息: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必将被低碳发展模式所代替, 在这个新机遇时期, 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应把握国家经济发展方向, 通过实施低碳发展战略不失时机的占据优势地位, 争取获得价值链体系中的高端位置。战略性低碳发展符合国家倡导的低碳经济模式, 同时必然有利于企业战略性商业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吴维库, 李贞恩.韩国企业低碳绿色战略案例[J].企业管理, 2010, (05) :51-54
[2]魏一鸣, 廖华.“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需求及节能潜力预测[J].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7, 22 (1) :20-25
[3]陈晓梅.论我国企业的低碳化发展战略[J].商业时代, 2010, (23) :83-84
[4]鲍健强等.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 2008 (4) :153-160
摘 要:煤炭矿建企业生存与发展压力巨大,如何认清形势,分析研判发展机遇,本文进行了研究与思考,提出转型升级、强基固本、抢市场、保安全、促生产、降成本等重点工作思路与措施。
关键词:矿建企业;转型发展;思路措施
当前,国内煤炭行业进入需求衰减期、过剩产能和库存消化期、环境制约强化期、结构调整攻坚期,“四期”交错,形势极为严峻。一是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下降。二是煤价持续走低。三是规模以上煤企效益严重缩水,诸多因素带来煤矿关停并转问题。煤炭行业经营状况持续恶化,亏损面不断扩大,停工率不断上升,导致煤炭基建市场进入全面加速下行期。
从煤炭矿建企业内部看,各种困难和矛盾更加突出。一是市场开发难度更大。二是项目获利空间更小。三是现金流高度紧张,经营运转更难。四是安全生产压力空前。五是部分干部职工对当前严峻形势依然认识不足,压力没能层层传递。六是冗员过多,效率低下,而关键岗位、核心队伍骨干人员又远不能满足施工生产和经营管理需要。等等这些,都将严重制约矿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当然,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希望和机遇。从国家层面看,无论是产业升级、技术创新,还是基础设施完善,都需要持续投资,国家还不能放弃投资拉动经济的作用。从煤炭行业看,未来较长一个时期,煤炭在国家一次性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仍将占据主导地位,煤炭矿建业务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从行业外看,未来几年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和其他矿产品消耗量将逐步增加,非煤矿山和其他类型的地下工程仍有一定的投资。所以矿建企业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做优做精做强,努力推动持续健康发展。
一、致力于转型升级,拓展企业可持续发展空间
应对当前困难最有效的措施,可用“16个字”概括。即“正视困难、坚定信心、转型升级、自强不息”。一要推进业务转型,由工程承包商向项目服务商转型,由优秀承包商向卓越服务商转型,以从事各类矿山矿、土、安三类工程建设和各类地下工程建设为主业,把产业链向上下游全线延伸、全面渗透,努力开创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二要推进管理升级,打造持续健康发展新引擎。优化施工结构,努力实现由单一市场化向多元市场化升级,逐步扩大非煤、地铁、海外业务等市场份额;优化管理模式,努力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密集型升级、由劳务型向管理型升级;优化经营模式,努力实现由单纯工程承包向项目总承包和投融资运作经营升级。
二、致力于强基固本,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要牢牢把握国家发展导向,确立自身转型发展理念和目标,精心编制滚动发展规划。二要全面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依法治企,修订完善管理制度,着力构建持续发展保障。三要扎实推进职工队伍建设,持续增强稳健发展能力。推进劳动人事制度和薪酬制度改革,压缩非生产性人员,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四是要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完善干部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各级管理人员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
三、凝心聚力抢市场,坚实奠定持续发展基础
增强危机意识,进一步统一思想,主动出击,多措并举抢抓发展机遇。一要充分利用自身矿建产品性价比好、建设能力强等优势,主动对接业主需求,积极参与高端竞争与深部合作,在进一步扩大市场中加强合作、拓展空间。二要努力向煤与非煤一二三期、地面和井下采掘运营服务延伸;发挥自身优势,用好国家支持“走出去”政策,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学习并积累市政工程管理、施工、BT和BOT模式经营运作经验。三要制定优惠政策,提高市场开拓积极性,全面助推市场开发。
四、强化管理保安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局面
以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安保型企业创建工作,强化现场管理和责任落实,提升企业安全保障能力。一要保持安全管理高压态势。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安全法律法规制度宣贯,大力开展警示教育,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理念;正确处理安全与各方面的关系,增强责任意识,层层传递压力,一着不让抓安全;转变检查方式,加大奖惩力度,深层次抓好风险管控和“三违”治理。二要扎实推进安全质量标准化建设。抓好制度落实,严把项目验收关和系统保障关,把安全工作重点向人的行为标准化和现场管理规范化转变,坚决堵塞安全漏洞。三要积极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保安。确保系统保安、设备维护、安全管理投入,努力构建安全生产环境。加强安全技术措施编制和审批,提高措施的针对性和安全可靠性。推进安全技术研发,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符合施工生产需要的保安技术体系,提升科技保安能力。
五、科学组织促生产,大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切实加强劳动组织,坚定不移地为业主提供优质服务,扩大企业影响力,赢得市场开拓先机。一要优化劳动组织,提高人工效率。二要注重机械化建设,提升施工能力。根据项目条件,因地制宜推进机械化建设,狠抓正规循环,增强施工能力,提高单进水平。三要推进科技创新,增强技术实力。不断强化基础技术、前沿技术、科技保安技术研究,推进立井智能化施工、安全高效节能施工、复杂地质条件下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技术研发,力争在行业尖端技术、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新突破。四要增强创优意识,强化质量管理,努力打造精品工程。
六、深入挖潜降成本,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
【施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推荐阅读:
优质服务是供电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线12-18
以品牌整合求生存 促进企业快速发展11-26
企业的产生与发展07-24
创新与企业发展的关系06-02
家族企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05-25
乡镇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07-01
施工单位企业经理与项目经理签订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书12-15
浅析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的分析与思考12-02
论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01-03
小企业如何生存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