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精选8篇)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1

【摘 要】地图是一种记录地形和地理事物的图表,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它可以形象、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地图,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关键词】地图 地理教学 作用

在中学地理教学过程中,地图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地图教学既是中学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又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基础内容,大量运用地图是中学地理教学过程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学地图又是地图家族中非常重要的成员之一,本文着重探讨它的重要作用。

一、直观的显示地理事物的形象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既“什么样的”。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地理课不同于语文课或美术课,他的目的不是形成对某一地理客观事物或景观的想象的或创意的图景,而是认识地理事物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

二、利用地图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让学生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同时拨动地球仪,地球仪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整体移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学地图,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普通地图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颜色、符号和注记却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形象特征,经过形象思维可以从地图的二维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维形象,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国界、山峰符号和国名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通过颜色和数字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教学地图也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四、利用地图活跃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地球转的是否正确。在讲到等高线时,就仿照军事中的沙盘的制作,通过等高线图来制作沙盘,通过沙盘来划等高线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开发学生各种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教学地图是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最有效、最重要的媒体。它可以促进学生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的全面发展,除了培养学生综合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外,还可以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地理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地理德育教育

运用教学地图对学生进行地理德育教育,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有利于克服单纯说教的缺点,可以直接引导学生的行为,其导向功能比语言文字更明显。

七、利用地图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说图等活动,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交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启发引导:

1.观察法,观察是科学探究最基本的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的读图,从图中获取感性素材,并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智力活动,可以使观察所得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进而探究出地理概念和地理规律。

2.比较法,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法揭示概念之间的异同,寻找知识的相互联系,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深化是一条途径,它是一切思维的基石。在地图教学中通过同一地区同一类不同内容的图像进行对照,进行纵向比较,就能弄清楚演变过程,研究其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同一类型同一内容的地图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

3.综合分析法:综合和分析是地理教学过程中常见的一对思维逆向过程。分析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连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性,就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探究如何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地图在当今社会中正受到日益空前的重视和最广泛的运用。不仅军事、交通、旅游运用地图,政治、商业、科研等也要运用地图,而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生有用的地理。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2

一、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

地图在地理学习中还可以展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长度和类型;河流的流向和流域范围;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例如, 在中国地形的学习中, 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 既而能在图中找出规律, 得出我国地形类型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 再利用地图分析讨论可得出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最后, 将知识在地图上归纳、总结, 使几页书的知识只汇集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 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又可以使知识得以高度的概括和总结。

二、地图能够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

在学习一个国家或地区时, 首先借助地图能看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地理位置, 形成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空间概念。地理位置对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很大。由于纬度位置不同, 则所得到的太阳光热便不同;由于海陆位置不同, 则所受到的海洋湿润气流的影响便不同。这对气候、土壤、生物以及经济活动等都有莫大的影响。例如, 在七年级《地理》第一册的《东亚》一章的学习中, 学生就可以按如下思路进行学习:通过读《东亚主要物产的分布》图, 了解其经济作物以及主要矿产的分布。丰富的资源和物产为东亚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样前后紧密联系, 学生就会对东亚丰富物产之前因后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 借助地图形成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空间概念, 形成各种地理事象特征的空间表象, 在地理学习中是有重大意义的。

三、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它能以无声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以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反映地理事物的分布、成因。例如学习新教材初中《中国地理》的“西北地区”一节内容, 由于该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一规律是本节学习的重点, 而教材对此的阐述比较简单, 所以只凭书本上简单的叙述, 很难掌握。学生要充分认识这一规律, 可先阅读“西北地区草原和荒漠分布图”, 从图中能发现, 该地区地表植被由东向西, 大体为森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为什么该地区植被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接着通过阅读“中国降水量分布图”, 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的年降水量也是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减少, 这就为本地区植被的变化找到了根源。但新的疑问又出现了:该地区降水量为什么变化这样大呢?如果再去阅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 答案就很容易找到了。由于该地区东西跨越的经度很广, 东部距海近, 水汽较充足, 因而降水丰富;越往西距海越远, 水汽不易深入, 因而降水逐渐减少。由此得出结论:水是西北地区农牧业生产的命脉。由此可见, 地图有助于阐明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成因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性。

四、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由于地理研究对象的时空界限广阔而遥远, 内容涉及多学科的知识, 单纯依赖学生自己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 必须借助地球仪、各种地理教学挂图和地理景观图等直观教具, 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 方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特别是在当前地理学科遭受冲击的情况下, 借助形式多样的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五、地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在地理学习中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 还可以养成较高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各种地理事物在地图上是用各种符号体现出来的。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可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同时, 通过观察和分析还能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 找出其间的相互关系, 查明其地理规律。例如, 如果有两张不同的城市景观图片, 它可以提供有关一个城市的起源、气候、地形和当地文化的线索, 然后给出一些问题:为什么在该地形成城市?两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如何?城市的规模有多大?城市位于哪个大洲?学生则可根据这些问题, 会在两个图片上找到答案并提供论据。最后, 在世界地图上找到两个城市的具体地点。这时学生得到的就不仅是地理知识, 还有观察和分析能力的锻炼, 且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地图的直观性决定了它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但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 很大程度上还与教师如何借助地图去教学直接相关。作为教师, 怎样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地图在学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作用呢?我认为, 最主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习惯, 逐步提高他们运用地图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对比和推理的能力, 并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以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摘要: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本文从五方面阐述了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以及教学效果: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地图能够让学生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地图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和相互联系;地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地图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历史地图册;作用

图文结合是开展历史教学的重要途径,宋代学者郑樵有云:“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故人亦易为学,学亦易为功。”这就是说,学习历史应该图文并茂,互相佐证,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与课本教材配套的《历史地图册》就是一个丰富的历史图片资源库。这些历史图片与课本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是最便利、最有价值的直观教学资源。下面笔者以高中人教版教材为例并结合个人的一些教学实践,谈谈《历史地图册》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

正如梁启超所说:“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中国地理沿革图>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历史时序感,同样也要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 历史空间感仅靠文字和语言是很难构筑起来的,《历史地图册》包含了大量的历史地图,充分运用它则极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空间感,从而更直观地认识历史。

例1:课本对北伐战争的经过有以下文字描述

“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1925年,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1926年,国民政府确定北伐……北伐军势如破竹,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1927年初,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往武汉。”

以上文字包含两个历史空间信息。第一,革命势力范围扩大了。北伐前革命势力范围在广东,随着北伐的开始,革命势力发展到了长江流域。第二,革命中心转移了。国民政府由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中心从珠江流域转到长江流域。但是课本只有文字描述,没有匹配相应的历史地图,学生对以上历史空间信息的变化并未产生直观、具体的感受,地理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学生更会感到费解。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读图得出北伐前后的革命势力范围和革命中心产生了什么变化,珠江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包括哪些省份。结合这一历史地图的应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增强北伐战争的历史空间感,更直观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本教材

课本教材由于篇幅所限,编写原则以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为首要,用语简洁精炼,重点突出历史主干。因此,对历史的展现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很多历史细节也没有提及。但是历史本身是复杂和多样的,不从多个方面细致研究就不能全面展现历史面貌,也就谈不上深入理解历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在课本教材基础上做适当补充,帮助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本教材。《历史地图册》在这方面也有显著的用武之地。

例2:课本对汉字的演变有以下文字描述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称为‘图画文字。象形字后来逐渐符号化,脱离图画,形成汉字。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汉字按照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至今已有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其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这段文字高度概括了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趋势,但它是抽象的,学生不能从中获得汉字演变趋势的直观感知,不容易理解其中所指。因此,教师就要想办法化抽象为形象,化一般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历史地图册》配套的“汉字的演变发展”示意图就可以派上用场了。此图通过五个同一汉字不同字体的渐变对比,直观形象地展示了汉字从图画化向符号化、由繁到简的演变过程,以及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四种字体的各自结构形态特征。学生在这幅图的辅助下,理解课本汉字演变趋势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培养学生依托史料学习的史学意识

《历史地图册》中的各种历史图片都是重要的史料资源,并且运用《历史地图册》开展史料教学有三大优势。第一,便利性。地图册师生人手一本,史料现成,与课本配套,可随时随地参阅。第二,可靠性。地图册中的史料经过严谨编选,不断修改完善,史料价值有保证。第三,易读性。地图册主要是地图、图表、照片、绘画等直观史料,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善用《历史地图册》进行史料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依托史料学习的史学意识。

学生运用图片史料展开探究活动,得出结论: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沉重打击和有效牵制了日本侵略势力,极好地配合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以上结论基于学生对史料分析得出,这正是“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综上所述,教师善用《历史地图册》开展教学,能帮助学生增强历史空间感,有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本教材,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依托史料学习的史学意识,从而更直观、全面、深入地认识历史。

参考文献:

[1]蔡守兰.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青海教育,2012(3):38

论直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篇4

密州街道中心校 韩平臧运芳

直观教学是利用实物、模型、图片、挂图、卡片、图表、表情、表演、简壁画、形象语言一系列直观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形成概念,发展智力创设条件,便于不通过母语直接学习外语,达到易记、易用、提高外语教学效率的目的。直观教学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直观教学使英语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生动,使学生迅速得到鲜明、具体的表现,立即形成概念,有利于理解和记忆所学的语言材料。

(2)直观教学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

力的发展,使学生的视觉、动觉、听觉、器官都参加活动,使英语教学的方式方法多样化,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3)直观教学可以避免过多地使用母语翻译手段,而是用英语教英语,不但能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5

为实现“减负增效”,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更多的有益尝试,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而情景教学因更能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渐成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常用方法。通过实践发现运用“困惑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运用“发现情景”,诱发学生的探索动力;运用“解决情景”,燃发学生的创新冲动;运用“质疑情景”,更好启发学生的智慧大门;运用“类比情景”,去点发学生的思维升级。

在课堂中积极有效地运用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能力一直都是一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根据笔者教学实践总结,就创设运用情景阐述个人的体会。

一、运用“困惑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

困惑情景是指在学生原有知识储备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让学生陷入新困境,以形成认知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和探求的一种情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新颖的方式、生动的语言设置一些学生欲答不能而迫切要求得到解答的问题,在学生的心里产生“悬念”和“障碍”,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 1 页

如在九年级学习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时,在研究了相似三角形的对应线段比与相似比的关系后,让学生思考是否还可以提出与图形有关的性质问题?能写成一个相关的命题?边、角的内容都出现了,当然就还有面积问题了,小部分学生还是能想到这个相关内容,也能形成以下的两个命题一是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二是两个相似三角形的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你是如何想的?如何证明自己的想法呢?对一个命题的证明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难的内容不知如何组织书写,这要求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这两个“困惑”情景的运用能迅速地激活学生思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运用“发现情景”诱发学生探索动机

发现情景是指通过呈现一定的问题背景材料,通过学生的不断探索,发现新的数学结论或新的数学问题。我们的教材有很多这样的情景安排,如在八年级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探索中,一般三角形全等条件探索最后就是安排了这样的问题情景探究4由“两条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条件能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吗?为什么?很多同学是不知如何解决的,或直接回答全等。作为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所在的教学情景,一定让学生充分画图,找出问题症结。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在什么情况下才全等

第 2 页 呢?学生会热情高涨地画图探索,得出各种限制性的全等,课堂也会很自然地进到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中去。又如在九年级数学二次根式的乘除法教学时,创造发现情景可让学生自主学习、观察探索,发现一般性的规律,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一)填空

1.×=;=

2.×=;

3.= =

4.= =

(二)参考上面的结果,用“>”、“

六、运用“合作情景”创设积极的竞争气氛

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空间。要从根本上改变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在自主探索中、在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质疑、去辨析,直到豁然开朗。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第 3 页 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去,让学生亲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中体验探索数学知识的乐趣,使数学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提升的过程。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认真听讲、不要课堂练习和作业了,这些仍然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如何去把握好一个高效严谨的课堂,其方法有二一是认真备好课,设计好这节课的每个环节,每个环节要学什么,要练什么,侧重点是什么?设计的问题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应该怎样去启发、引导等。教学环节要能做到环环紧扣,有浅入深,一丝不苟,有条不紊。二是老师要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机变的教学艺术,能够切实把握住课堂的发展趋势,进展节奏,更重要的是老师要有充分的激情投入课堂,老师全身心的投入必将激起广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双方有效配合的结果

第 4 页 便是一个高效有序,热情四射的课堂。其实,课堂的高效,便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唤醒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主角。在课堂上,不妨分成若干小组,从课堂纪律到小组合作,从积极发言,到快速准确地做题,从各个方面展开竞赛。老师及时总结、表扬、肯定,让学生及时体会成功的快感,进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思维的火花,效率可想而知。

上述六个情景是笔者在平常教学中常运用的情景,实践结果表明它们对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与方式,知识系统的建立都起到很好的作用,能有效提高课堂效果。教师放开手脚,给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互相交流,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自在轻松,课堂效率定能大为提高。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篇6

关键词:语境;分类;对外汉语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h1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0-0100-01

对外汉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语境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方面就有着颇为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般而言,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出发点。1923年波兰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我国国内现代汉语研究中最早提出和研究语境的当属陈望道先生。

一、语境的分类

对于语境的分类,学术界观点不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为了便于更直观清晰的看出语境的研究内容,我们可以把广义的语境分为:

(1)上下文语境,由语言因素构成,包括口语的前言后语和书面语的上下文。(2)情景语境,由非语言因素构成,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和交际参与者。(3)民族文化传统语境,简称文化语境,包括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等。

这种分类方法既顾及了汉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大家都能接受的“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又把“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吸收进来,更好地体现了对外汉语教学的跨文化特点,因此得到很多人的赞同。

二、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汉语词义的模糊性,民族性,多义词、同义词的存在以及众多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多种原因,要理解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思,离开一定的语境是不行的,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境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方面。下面我们分别谈一下语境各个方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上下文语境

在汉语中,词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给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义项,但在具体的语境中,词义又具有单一性。例如:

我的闹钟不响。“不响”是个多义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没有声音。②有声音,但很小。单从此句来看我们没法判断该取哪个意思,但是假如结合上下文,就很容易判断了。

“我的闹钟不响,声音跟蚊子嗡嗡似的。”这个就是声音小,不响亮的意思。“我的闹钟不响,原来是没电了。”这个就是没有声音的意思。

实际上上下文语境的作用还远不止于此,依据上下文我们还可以辨别词语的比喻义,理解词语的内涵意义,确定词语的临时意义等。例如: “观鱼”中“鱼”一定是活的,“煎鱼”中“鱼”则是死的,[±活]这些义素就是“鱼”由上下文临时赋予的。

要想明白一个词或句子的真正含义,必须从它所出现的语境出发,结合上下文去理解,这样才能避免句子歧义的出现。

(二)情景语境

一句话的具体意思必须结合它出现的具体情景来理解,我们知道,汉语中有“言内意外”的现象,即真正的意图在字面意义之外,这就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情景去揣测说话者的真正意图。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中国人比较含蓄,很多话不直接说出,而是采用一种间接迂回的方法,让听话者自己去体会,很多外国人,他们根本不理解这种现象,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教给他们要从语境的方面去揣摩说话者的言外之意,那么交际很难顺利进行。

(三)民族文化传统语境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交际中很多话语都是以这些文化传统为基础的,如果你不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就会不了解甚至误解说话人的意思。例如:

甲:你有什么了不起,能把我吃了?乙:不能,我是回民。

外国学生看到这句话,会一头雾水,觉得前言不搭后语,但是如果了解我国回族人民不吃猪肉的文化传统,就会恍然大悟,这句话有这样一个蕴含:回民不吃猪肉。于是可以推导出这样一个会话含义:你是猪,我当然不能吃你。

三、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地方

浅谈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7

一、地图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激发学生对某项事物专注的催化剂, 是激发学生内驱力、调动学生思维的主要动力。针对地理学科而言, 教师适当以地图作为媒介激发学生兴趣, 促使他们喜爱地图, 看图解惑很有必要。为此, 教师应适时提出一些利用看地图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的问题。例如, 在讲述第一章《行星地球》的序言时, 我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中国的位置, 提出“中国在东西半球的哪个半球?在南北半球的哪个半球?我们四川的位置又在哪里”等问题让大家讨论分析。在讲地图时, 我先让学生们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讨论如何看地图。由于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发言, 他们都有话可说, 因此表现得十分积极。然后我立足于学生发言的基础, 指出学生发言中的不足之处, 让他们去注意区分地图和一般图画之间存在的不同, 并在合适的时机提出与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几个基本要素相关的问题, 随后逐一认真讲解, 使学生打好基础。此外, 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把一些抽象的教学内容展现出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地球运动》一节中,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部分内容空间性比较强且比较抽象, 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 利用多媒体可以把这部分的内容直观地展现出来, 学生既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又能更容易地学懂这部分知识。

二、地图的合理运用能快速活跃课堂气氛

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合理利用地图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地图具有较为生动的形象, 容易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去主动学习、掌握地理知识。课堂气氛将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 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 设计生动有趣的课堂学习活动, 以此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 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时,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小游戏:由一名学生扮演太阳, 另一名学生扮演地球, 并围绕太阳公转, 而其他学生则观察扮演地球的学生是否转得正确。这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 而是主动学习。这样做不仅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 还进一步激发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地图的合理运用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如今中学地理涉及面广, 概念众多, 量大枯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 能使教学内容平实化, 通俗易懂, 更能让学生直观理解知识内容, 增强学生视听能力。如“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学生不会读, 也不能判别和分析, 容易混淆, 教材中也没有讲明各气候类型间的区别, 但却是重点内容。

(一) 读气温曲线图, 让学生学会区别各气候类型的气温状况

1. 相对而言, 热带气候的气温变化曲线较为平直, 并且能够从图中看出年温差较小, 月平均气温也在20℃以上。

2. 亚热带气候的气温变化曲线弯曲变大, 这说明年温差明显变大, 但是其最冷的气温仍然在0℃以上, 表明冬季较为温暖。

(二) 降水柱状图, 帮助学生区别各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1. 热带气候降水柱状图的特点:

(1) 热带季风气候, 其柱状图的起伏是最大的, 并且有着很大的年降水总量, 降水也分布不均, 多集中在夏季; (2) 而热带沙漠气候的柱状图则基本没有水柱, 总降水量极小。

2. 亚热带气候:

(1) 地中海气候有着明显的特点, 气温曲线图中的高峰区对应着降水柱状图中的低谷区, 也就是夏季少雨, 而冬季多雨; (2) 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没有明显的起伏, 当夏季风来临时, 降水量较为明显, 而冬季风来临时, 则因为大陆气团的影响, 使得降水量减少。

四、地图的运用能使学生的想象更加丰富, 进而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性思维

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通过对地图的应用来将地理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接受的感性材料, 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增强学生的想象力。例如, 在学习意大利时, 我先在黑板上为学生画出了意大利轮廓图, 让学生去想象其形状你什么。很多学生都觉得像一只漂亮的长筒靴。然后, 我以靴子来代替意大利, 让学生描述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而在讲西西里、撒丁等岛时, 我则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 因为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 整个看起来意大利就像是“长筒靴在踢足球”。这样一来, 一堂地理课就像美术课一样, 不仅能够将地理教学的美学内涵发掘出来, 还能够做到寓教于娱, 让学生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

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篇8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地图应用

地理课中经常用到地图,如中央电视台每天播出的天气预报,就是通过地图说明天气变化的。图的选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形象化。

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精心选择恰当、新颖的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他们产生想象和情感活动,使单调沉闷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进而收到良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那么,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地图呢?笔者在此作浅显分析。

一、培养用图能力,指导读图方法

在教学中,要努力使学生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培养学生的读图技能。如读图要注意地图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区域分布图要指导学生学会从下面几方面尽可能获得多种信息:地理位置;于读出经纬网大致范围;读出国家、省区、城市、铁路、山脉、河流等重要地名;榆读出工农业、人口、气候等要素的主要分布规律;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深层次思考,分析该地区的综合地理特征。

用图能力是指培养学生准确、灵活运用图像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读、析图的目的在于用图,用图的结果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又丰富并验证了读、析图的内容,因而用图更为关键。

(1)要选准图像。如:解答中国地形特征规律时,要懂得选用《中国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

(2)培养学生运用图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用图的核心所在:提高学生用图简化地理知识的能力,如:学到地理上五带分布时,将比较繁杂的文字叙述简化浓缩在图上,使之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教会学生用图解释地理原理、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如:运用《地球公转图》分析地球的四季变化。运用图像所提供的知识解“题”。如:叙述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就运用《我国冬季气温分布图》得出我国越往北气温越低的变化规律。运用图像学习生活有用的地理,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如:根据《气象图》了解天气状况,根据《交通图》、《旅游图》了解道路出行、景点状况。

(3)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用图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求学生敢于提出假设、敢于有不同意见、敢于用不同方法解题,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之向用图的深度和广度发展。如:分析《地球公转图》时,结合《地轴与公转轨道面夹角示意图》说明地球四季变化规律,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夹角成90度时地球就没有四季变化的这种新的设想,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提出如果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指向始终在变化,地球将会怎样?让学生放开思维大胆设想,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案。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做好地图笔记,加深地图记忆

这里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在自己的地图上,用钢笔做笔记,以帮助学生准确落实各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扩大地图信息量,读懂地图所隐含的地理信息,使读书、读图、绘图和填图四者统一起来:描出轮廓和线条。勾画面状地理事物的轮廓或打上斜线,描出线状物等。可落实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和大致范围、方向、长度等。于标出地理事物成因的文字和符号,可深化对地理事物的认识。如在欧洲西岸标上“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及其流向、风带及其风向,表示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成因。用关键符号画出图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目的是明确记忆和复习的重点。如将容易写错的地理事物名称圈注或作下划线,以便看准,避免重新犯错。写出读图记录,目的是及时记下所看所想所问的问题。如图中隐含的知识点和图中的疑难点等。这样做,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耳,多种感官的活动能及时加深对地图的记忆,回顾时,地图笔记能再现原来记在地图上的大量信息,明确记忆重点、难点。

三、一图多思,学会归纳总结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因素的结合和联系,都可以通过区域地图准确地反映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图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一图多思。每一幅图都可以提出“有什么?”“在哪里?”直至“解决什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思维程度逐步提高。多图并用,就是重视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说明,比较某些地理事物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其原理,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在交叉运用各类区域图进行对比时,还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归纳总结概括规律的能力。如观察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来自海洋信风、沿岸暖流、山地迎风坡等),再考虑和这一现象相类似的地区(澳大利亚和巴西东部沿海地区),从而总结出分布规律,得出热带雨林气候在大陆东岸可以向较高纬度方向伸展的结论。这样,从直观形象思维上升到概括抽象思维,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多方位判断图像能力。

上一篇:公民教育实践计划书下一篇:毕业论文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