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2024-08-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篇1

[摘要] 针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一些问题,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本文拟通过方式的创新,对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改造做出初步的探讨,从而积极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特色和政治优势。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但随着新形势新情况的出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合理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研究,以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

所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的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传授教育内容所采用的方式或手段,它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与青年大学生之间双向交流的渠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传统的灌输方法。虽然也会运用新的方法,但是仍不能在新的思路指导下给人以亲切、生动的感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运用往往过于形式化,难以深入。没有充分发挥实践教育的作用,过多的理论教育和文件学习,偶尔的实践活动也是按着固定的要求和计划在教育者的指导下进行,这让受教育者难免产生厌倦情绪。

2、隐性课程不够完善。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显性课程为主,大部分的教育信息都是通过理论灌输传递给受教育者,隐性课程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和改进,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各种有利于教育实施的要素有机结合起来。使得隐性课程变的形式化,没有实际的内容,自然也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

3、教育者自身水平有待提高。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者虽然接受过专门的课程学习,取得了相应的学历和学位,但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素质,有些人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知识水平不高,且缺乏人格影响力。个别教育者自身不能端正态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见、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不能正确认识,这样就很难为受教育者树立榜样,传达正确的教育信息,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4、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育。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育者往往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认定自己所灌输的观点和道理正确无疑, 并以他人需要自己所授的道德为前提, 以自己能够完成道德灌输为己任, 这显然是一种虚妄的假设。灌输教育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 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 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灌输教育为了完成道德灌输的任务, 又只有采取机械重复的简单化方式来进行。这就必然导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5、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盲区”增多。近些年高校对学生管理的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淡化班级管理,推行学分制、导师制、选课制等,原有的管理制度已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而新的管理制度正初步实施或在磨合之中,因而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些盲点。因此,如何尽快解决这些“盲区”和“空白点 ”的问题,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的对策:

一要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灵活地利用多种方法,充分用好三大课堂,即教学活动(第一课堂)、校园活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第三课堂),将这三大课堂内在优化、相互补充,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实践性。

二要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和谐浓厚氛围。一是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和谐关系。二是构建人与校园文化的和谐关系。良好校风和学风,不仅能给学生教育和熏陶,也能促使整个学校师生员工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三是构建人与人的和谐。即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关系。

三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1、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教师一方面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增强教学的科学性。另一方面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拓宽教学的新视野,开辟教学的新思路,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要改进教学方法,把过去单向“注入式”教学引向师生双向交流的“互动式”教学,倡导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

四要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高校要积极利用网络这一渠道, 切实开拓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领域,把互联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首先要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与维护, 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实现网络的内容与学生需求相统一,以提高其生命力和教育力。其次,把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相结合,推动网络进思想政治教育,用网络这一手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再次, 加强网络监管, 引导学生文明用网。

五要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要建立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到规范化、程序化,做到有管理、有制度、有考评、有激励、有监督,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载体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感染力和示范性,以人文精神和价值关怀为铺垫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发展能力。

六要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协同进行,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正是这种结合的最好形式。大学生通过与社会接触,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知晓乡情、民情、世情、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高校还需着力探索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保障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持久健康开展。建立健全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管理运行机制,把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篇2

一、大学生中流行网络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以数字、字母、符号的形式流行于广泛的网络空间, 并且能够超越虚拟社会,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获得新的生存土壤和发展空间。这主要归功于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背景和生活节奏的特殊语言特征。

1.形象性与简洁性。网络语言通过简略的中文字词组合代替烦琐的句子, 通过数字的谐音来表达一定的情感和话语, 通过会意的字词来表示特定的含义, 这些简化了的语言不仅提高了网络交际的速度, 明快易懂, 更使得原先的语言变得更加生动, 让原本无生命的虚拟世界充满了人情味。

2.潮流性与批判性。网络作为不同于报刊、广播、电视的新兴传播媒介, 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全球范围的逐渐普及, 网络已经超越仅仅是“第四媒介”的定位, 它“以地空合一的电信设备为传输渠道、以功能齐全的多媒体电脑为收发工具、依靠网络技术连接”[2], 不仅覆盖了全球, 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涉及社会各方面的多维立体传播。这就决定了网络语言始终与世界最新的潮流保持一致性, 更能够在不断变化的潮流中及时更新。而网络传播特有的双向性、互动性使人们在这个虚拟空间对社会各种现象提出各自观点成为可能, 这样在现实社会中被压抑、被控制、被隐藏的非主流的思想、观点以网络语言为载体出现, 不满、空虚、愤怒……批判性成为网络语言一个重要特点。

3.主观性与随意性。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是人类最重要的进行思维和信息传递的交际工具, 是一个民族或种族长期的文化积淀, 反映其特有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生存经验等等, 因而, 语言具有内在的稳定性。然而, 网络语言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原创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对特定的事件, 或者是对特定的对象的特定行为的一种情绪上喜恶的表达。比如在过去的一年中, 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的“雷”, 就是用来形容某些事物或是人吓到了, 很突然的脑子里轰的一声, 感觉像被雷电到过一样。这些网络语言的出现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和随意性。

二、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1. 充分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价值。

在网络空间中, 大学生不再是学校教育中被动接受书本知识的个体, 也不再是家庭生活中被动接受呵护的个体。通过网络语言, 他们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对外界的观点、看法, 网络语言成为他们向社会宣示其是独立、个性的主体的最有效的方式。而当网络语言在他们的推动下, 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而逐渐成为平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时, 大学生的自信、自我认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他们作为一个独立主体的价值期待得以实现。

2.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激情。

当大学生在网络中使用一个特定的词汇去表示某一个特定的情景时, 他们不是从专业的语言学、文字学角度去构造, 也没有从整个文化背景中寻求思维的支持。一个网络词汇的构造有可能仅仅是因为与大学生所要表达的有着形象的发音相似或夸大的形容, 使得表达起来更有感染力。这可以看出, 大学生造出的这些语言充满了对生活细节的深刻发现与评价。他们能够很自然地接受外来文化并且对其进行符合国人习惯的改变, 他们也许是无意的突发奇想也正是体现了他们创新的潜力, 而网络为他们这种潜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提供了最为广阔的空间。

(二) 网络语言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 导致过度追求网络亚文化, 与主流文化相偏离。

网络语言作为网络亚文化最典型的一种表现形式, 是大学生作为最主要的青年亚文化群体对主流社会表示反抗的最主要表现, 他们“制造出仅仅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 由此来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文化空间, 以表示自我认同与主流文化的区隔。”这种空间和区隔的建立也可以说是对于主流社会的仪式性和风格化的抵抗[3]。正是这种非直接的对抗, 使得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亚文化形成亲切的信任、认同, 而对主流文化开始形成批判、怀疑的思维定式, 这样会导致与主流文化越来越偏离。

2. 导致对现实缺乏客观判断, 与守法守德相违背。

从网络语言反映出的大学生对网络过于依赖, 过度追求网络亚文化, 让他们不能客观地看待和评价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 当他们网络空间中用激进的语言不能满足宣泄情绪的需要时, 他们会将注意力转向现实社会, 对他人、对社会实施破坏性的行为。比如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 以引起他人的注意。有的不加判断地随意下载、转发不实消息, 成为公众人物。更有一些大学生把对现实中的对他人、对社会的不满放到网络上去诬蔑、诽谤与攻击, 比如恋爱不成, 把前女友的肖像、手机号等挂在网上, 招揽“一夜情”。为报复而诬蔑、攻击他人, 泄露他人隐私等。对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在网上进行造谣惑众等。这些行为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有的不仅违法而是涉及犯罪。更有甚者伤害到他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 并为此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三、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启示

从以上网络语言所折射出的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中可以看出, 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 网络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作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要工具, 更是作为尚未进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全方位接触的重要桥梁, 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作为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主流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与时俱进, 要充分意识到当前实施教育的背景环境, 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成长特征与心理特征, 在教育方法上不断创新、发展。

(一) 正视客观存在的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目前, 网络上大学生所推崇的亚文化逐渐从大众文化的边缘位置转向中心位置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 而大学生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其中, 网络与当今青年大学生的发展已经密不可分。

因此,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摆脱“主文化”与“亚文化”的二元思维定式, 要意识到“亚文化不是一个物化的、同质的整体存在, 而是一个多维度、多层面、立体、可变、异质的指意系统, 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需要来划分, 被不同的使用者赋予不同的意义, 而每一种形式和意义都涉及一个为微小的层面。”[4]也就是说, 亚文化不一定必然与主流文化相违背, 当主流文化以正确、积极的方式渗透、影响亚文化, 亚文化即有丰富、补充主文化的可能。所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将网络空间作为一个新的实施教育的环境, 肯定其积极的方面:“通过网络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背景的群体间的融合”, “可以加快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新的速度和容量, 增强其时效性。”[5]正视其相对于传统的现实物理空间在时空上优势, 在高校实现在主流文化指引下的多元文化相互融合, 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网络空间实现最大的教育目标。

(二) 合理运用网络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手段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是教育者将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直接传输给学生, 这种显性的教育方式在现实中已被证实:由于方式的模式化而不易被学生接受, 甚至导致教育结果适得其反。运用网络的相互性和开放性让教育方式多样化, 改变学生被接受的角色, 让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实现主体价值, 是当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批内容丰富、富有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红色网站的建立正是合理运用网络使先进思想文化成为网络阵地导向的典型表现。红色网站“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充实到网站的各个栏目, 将网站建设成为集思想教育、学生党建、素质培养、信息服务、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网站, 构筑了网上网下联动、全时关注、全程覆盖的立体交叉思想政治教育网络”[6], 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这种教育形式一改以往枯燥的说教, 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借助虚拟空间巧妙的隐藏了起来, 使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具有亲和力, 而大学生在浏览网页的过程既顾及到了理论思想的学习, 又结合到了他们自身上网的兴趣爱好, 从而营造出了平等的学习、交流氛围。

而在全国高校中有很多都已经通过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比如清华大学的“红色网站”、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中国人民大学的“人大新闻网”、上海交通大学的“焦点网”、武汉大学的“自强网”、华中师范大学的“华大桂声”等等, 这些都是充分应用网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手段。

在全球化、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发展进程中, 在多极化格局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大学生作为国家第一人才资源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更是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教育实践活动, 其教育方式的确立不仅要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 更要符合当代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特征,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因此, 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充分运用网络并将其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既是实施符合教育主体的教学要求, 更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杨雪梅.中国网民更愿意发言[N].人民日报, 2008-01-04.

[2]网络媒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566806.htm.2007-03-06

[3]杨聪.浅析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8, (5) :53.

[4]姜楠.文化研究与亚文化[J].求索, 2006, (3) .

[5]张耀灿, 郑永廷, 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99-100.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微信时代 模式研究

一、现阶段创新高校思想教育模式的重要意义

第一,培養高素质人才的过程中,其主要的生命线便是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高等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思想政治一直是学生的必修课。但是时代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之前的旧的教育模式对现在的需求难以满足,过于强调模教学其实就只是对人性的整体性的强调,对现实的学生的个性被忽略了。因此,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人的精神性,但是将人的自然性给忽略了,不重视对人的物质利益的劣势,只强调人的可塑性,对人的主体性却忽视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只要求受教育者要绝对地服从教育者,压制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不符的。其次,社会在不断地发展,社会对学生就业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现在的大学生不但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较好的道德教育,近些年来,时常会有大学毕业生因为没有诚信,整体素质太低的相关报导,使社会非常担忧大学生的诚信问题,对毕业大学生的就业考核也就提出更多的要求,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很多的压力。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需要担起这种责任,消除大众的疑虑,把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上来,培养大学生敢于承担责任,并牢固的树立诚信的意识。

二、笔者经验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创新教育模式分析

第一、主体型教育代替对象型教育,对每个人来说,思想政治的素质在整个教育中都非常重要,其就像树的根一样,如果不扎实,我们就不可能长的好,不可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和工作中,有所建树。素质教育中思想政治的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其为培养素质提供了非常大的动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利用各种活动,让受教育的对象发生思想上的转变,从而实现所定的教育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建立起平等、自主、和谐、的教育环境。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具有宽容的态度,老师和学生在真理面前都是平等的,能够让受教育者对每一项规范都可以提出自己疑问,还有,教育者还应该要注重启发式的教育,可以学生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让他们逐渐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教育的方法上需要不断的去创新,让学生可以主动的思考并发现其他,让学生学会自己去判断和选择,自我调节并完善自我的行为,在生活中逐渐升华自己的品格,这才能校让高校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第二,关怀型教育来替代说教型教育,教育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都知道老师好当,但是好老师很难做。因为教育本身具有双向互动性。以往的教学经验表明,只依靠说教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一味地去背诵课本的知识,而不去结合实际行动,其所受的教育以及所学的知识就意义不大。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生活等活动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都有很大的影响。

三、微信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

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利用新方法、新思路以及新途径去普及。当前,微信平台已经建立,这给我们的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方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大学生微信素质的教育上加强。还要结合手机微信和思想政治工作做一系列的探索,把与微信时代相适应的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模式给设计出来,并进行有效的实施。第一,将手机微信和手机微信群利用起来,手机具备个性化、私人化和隐蔽性的特点,高校的思想工作者应该要利用好这些特点,利用通过微信加强沟通,开展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模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特别是对特定的群体,比如: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对网络痴迷的学生还有心理方面存在障碍的学生等等,如果教师和他们采用面对面的谈话方式,很难让他们会把心里话讲出来,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很难好。然而,教师如果利用手机微信跟他们交流,用一些亲切的话语以及合适的表情图片,要比他们严厉的说教效果来的更好,还能够减少学生心理的压力,让他感到原来跟老师聊天也非常有趣,这样还可以能保护学生的隐私,对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感情的交流有很大的帮助,还能够消除师生间对立的情绪。利用手机的微信谈话,还可以给对方时间考虑,让学生对和老师的交流有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更加重视自己存在的问题。还有,领用手机微信谈话,其内容方便保存下来,以后可以当作案例进行分析。

第二,智能机的普及,学校里的学生基本人手一台手机,很多学生都有备用手机,同样都是智能机,学生间的交流大多使用手机微信。对于这个情况,学校应该根据其特点来开发手机微信平台,为学生创造免费的学校交流平台,同时也可以对事务性的工作进行通知,可以对校园里面的各种活动进行宣传,更可以利用这个平台对学生进行节假日的安全教育等。为学生提供服务的同时,还将群体教育工作提到一个崭新的平台。在日常的教学中,应会应知的可以通过微信发给学生,也可以为学生发送一些格言或者是一些激励性的话语,激励他们发奋图强,开拓进取。还有,对于学生的生日祝福还能够通过学校设立微信平台发送给学生;当天气变化的时,可以及时的送上提醒,在开学时、补考时以及在调课时能够发送一些相应的通知,以及发送一些招聘信息等。这能够对方便学校对学生的教育还能以在一定程度上增进和学生的交流,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四、结语

总之,在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这对学生的成长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下进行更新教学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做积极的探索和创新,让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得到真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何世丹.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院报,2012(1).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篇4

浅析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王丹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辽宁大连116052)

摘要:情感教育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情感教育不仅有利于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浓重的情感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本文就情感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进而提出如何运用情感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几点实施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高校只有重视情感教育,充分运用情感教育手段,才能够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顺利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活动过程。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共包括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检验三个阶段。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受教育者把外在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成内在的道德认识,并由内在的道德认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带着对事业的忠诚、职业的追求和对学生的热爱投入工作中,才能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二)情感教育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最大程度的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受教育者在积极情感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提高自身的思想品德素质,进而形成科学的思想品德价值观。

(三)感教育可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顺利进行。一个人的思想决定着行动的方式,而情感教育却影响着思想的形成、甚至人格的形成。情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对某一教育理念从思想认识转化为理想信念、从理想信念转化为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先动之以情,才能做到晓之以理。情感教育可以使教育者把教育内容融入各种形象和美好的情境之中,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心理在无形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最终使学生自觉的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

(四)情感教育要求教育者要用自己对学生的关怀和爱心去深入接触学生,把握学生的情感心理,使学生从心理上消除抵触和逆反。(教学论文 )然后在平等的基础上共同探讨、共同交流,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的从内心接受教育内容,使教育者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近几年来,各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模式上逐步推出“愉快教育”、“情境教学”、“知情交融”等情感模式,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情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缺乏情感教育的有力措施

目前,多数高校只重视大学生掌握德育理论性和系统性,而缺乏对感情的刺激和培养、缺乏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有力措施、缺乏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一系列情感问题的科学指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个别教育者只顾按照高校的教学规划和自己的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缺少对学生实际感受的顾及和实际的教育效果的考核。导致学生普遍认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讲的理论与现实社会根本是两回事,导致他们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往往采取漠视的态度,最终出现“学生不能自觉、主动学习教育内容”的不良局面。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忽视大学生情感需要的现象

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随着心理和生理不断的发生变化,大多数学生对情感的需求日趋越来越强烈;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但缺乏对新事物应的辨别能力。所以,他们迫切需要学校从情感上加以引导和帮助。而实际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往往忽视学生的这一系列情感心理需要,致使大学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很容易引起他们消极、失望的情感体验,影响了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这样就很容易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情感教育缺乏广度和深度

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虽然运用了情感教育手段,但在具体实行中无法有效开展。一些思想政治教育者只顾对大多数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缺少对个体的细心关爱,没能把工作做到细致入微,导致个别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护,自己不良情绪得不到及时的调节和引导,甚至导致恶劣的结果。伴随着信息的发展,更多的学生喜欢到网络中去宣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对这些学生进行引导,就会使一些学生走入误区,影响学业。且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出现了不少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轻视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情感激发和情绪体验。以致在开展活动时对于道德情感教育内容的挖掘深度不够,甚至出现了与教育初衷相反的现象。

三、如何运用情感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实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大学校园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丰富多彩,校园文化环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渗透力和凝聚力,在一定程度上消融了学生的浮躁之心,使学生步入理性,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知不觉的形成了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让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体验到亲情、友情、爱情,引发大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

1.注意营造良好的情境。一个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给广大学生提供一个锻炼自己的平台,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促进学生朝健康方向发展。在新生入学后,举行隆重热烈的开学典礼,不仅让学生对学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学生毕业生离校时,举行激发他们爱校之情的毕业典礼,可以使学生更加怀念母校;在“五,四”青年节举行系列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对新加人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举行隆重的入党宣誓仪式,可以增强学生使命感和责任感。

2.开展各类主题活动。专业性强的主题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们的专业技能,还能够通过主题活动唤起学生某一方面的情感,产生效应。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文艺才能的舞台,激发了学生热爱学校、团结同学的情怀,进而促进学生热爱学习;外语文化艺术节,提高了学生的外语水平,使广大学生看到了学好英语的成果,从而对学习英语产生兴趣;心理健康文化节,不仅使一些心理有障碍的学生及时得到排查,还能够使个别有问题的学生心理疾病得到疏导,避免了一些隐患,使广大学生看到了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开展爱党爱国教育,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受到的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出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更能够坚定学生的共产主义信念,促进了学生思想上的进步;开展感恩教育,父母对孩子恩重如山,但往往很多学生却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通过这个教育活动,从内心深处焕发出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进而使学生更加孝敬父母,使家长看到了学校教育成果。

(二)运用科学的方式方法,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情感教育的应用

1.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注重以人为本,加强服务意识,积极引导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管理者要注意工作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教育方法,坚持做到因人而异的的教育原则,要经常与学生进行心贴心的沟通和交流,积极、主动、热情对待每一位学生,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保持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为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和学习奠定夯实的基础。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大学生都希望与老师建立一种平等的朋友关系,学生希望大学老师不要管得那样细致,不要忽视他们的独立性和自主意识,而保留老师对学生的耐心和关怀。这就要求大学老师既要充分尊重与理解学生,又要主动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多了解、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和情感方面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这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责任。

3.要用爱心和真诚去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正确引导和疏通他们的思想,帮助学生克服实际困难。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把握每一名学生的情况,仔细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学生思想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高校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每一名学生的个人情况不尽相同,既要把握和处理好青年人的共性特点,力求保持动态平衡,更要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位学生的个性特征,包括学生的有何特长、兴趣、爱好和习惯、能力大小、个人经历、成长环境、家庭经济状况。做到知己知彼,结合实际丁作中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培育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将矛盾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教师的情感素质,促进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有效落实

情感教育的实质是一种教育爱,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责任使命,是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在管理学生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能力和榜样,给学生树立理想信念、追求目标和典范。

1.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肩负教书育人的重担,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并在自己的学术领域有独特的见解,要将自己的知识、能力全力的传授给学生,全心伞意为学生服务,让学生从心里信服你、佩服你尊重你,自觉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丁作者要想做好自己的工作,增强情感教育的效果,还必须要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综合素质。教师要以渊博的学识、高雅的情趣尊重、宽容和信任学生,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2.培养自身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自身具有积极的情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只有真心的付出,学生才能有所触动。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这样才能符合青年大学生对美的需求。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篇5

浅析高校文化环境的营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营造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半功倍.本文旨在从高校环境的三个方面具体论述如何通过营造良好的高校环境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11(5)分类号:G641关键词:高校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环境 校园文化 校园网络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篇6

【关键词】民办高校;当前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管理

当前艺术类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个性特征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在民办高校,如何给他们提供一个合理的艺术舞台,引导他们扬长避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中亟待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1.当前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个性特征表现及成因1.1 具体个性特征表现 1.1.1 感性。表现为敏感,冲动,细腻,情感丰富而强烈,但情绪波动大,存在不稳定性,自控能力差,易感情用事。做事喜好跟着感觉走,思维活跃、富有创新精神,但缺乏深度、统筹思维逻辑能力差,不太能顾及结果。

1.1.2 随性。自我意识强烈,渴求民主、平等,向往绝对自由,不愿受规章制度牵绊,缺乏纪律约束,自律能力相对较弱。经常会出现随意性的迟到、早退、旷课、寝室卫生脏乱差,部分学生不重视校纪校规的现象。政治追求愿望不高,不太关心时事政治、缺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素养的奠基,对行政教育乃至思想政治工作有较强的抵触心理,出现排斥行政教育管理工作及两课教师的现象。

1.1.3 真性。表现为纯真,率直,重情感,追求心里真实想法的表达与对待事物的平衡性。

1.1.4 独立性与对专业的片面追求性。由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高考前三个月异地美术强化训练,大部分学生在完全没有父母照料,自行租房或在培训班的集体宿舍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独立生活起居。其次,背着画箱画板,拖着行囊独自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到各地甚至外省参加考试。这些有别于同龄其他专业孩子的经历,让艺术类学生独立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普遍较强。但由于这个年龄段孩子还普遍不是很成熟,易受诱惑,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因此,容易受这种生活环境社会化的各种不良风气影响,导致出现一些不良行为。这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负面影响。追求专业、轻视文化课程学习,在民办综合性高校,虽然当前艺术类大学生入学动机相对公办高校复杂,但进入大学,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大部分学生专业兴趣得到进一步强化。还有受着“只有学好专业,不怕找不到好工作,文化理论是其次”的片面想法或引导,形成了重视专业学习,忽视文化课程的现象。

1.2 个性特征成因

1.2.1 专业教育模式不同。艺术类学生接受的是有别于传统教育的模式,专业培养为发散性思维,注重个人主观创意与创新,无客观答案,很少受各种框架限制,互动性实践性强,专业学习成果能及时得到展示与肯定,时刻关注本专业或其他领域出现的新事物,各种潮流信息。因此,艺术类学生相对于普通专业的学生,接受社会上出现的各种新事物的能力普遍较强。但同时,也容易造成任性、过分追求个性,彰显自我,全局意识、团队精神差,组织纪律观念淡漠,对集体活动缺乏热情,强调个人主义的表现及主观性的表达,不太爱听别人的意见与建议。

1.2.2 入学动机复杂,综合素质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艺术专业的学生也逐渐从精英殿堂走向普及化、大众化。其次,随着近几年高考招生方式的改革,文化和专业已由以前的百分比录取形式转变为满足统一划分文化分数线的基础上,按专业成绩由高到低录取。在这种形式下,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生源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真正热爱艺术专业,但文化课分数只够进民办高校;

二、文化、专业成绩中上,由于志愿未填恰当或考试未表现出实际水平;

三、文化基础薄弱,不能进公办高校其他专业,或本人无意念大学、不爱好艺术专业,但为了大学文凭,在父母的压力与建议下只能选择做三个月的临时美术生。艺术类专业高考录取分数明显低于其他专业录取分数,这势必造就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素质下降,基础薄弱,知识面狭窄,综合素质低。

1.2.3 家庭教育问题突出。根据相关数据调研显示,当前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中存在独生子女多、离异家庭多、单亲家庭多的现象。在一比六、一比一或其他家庭人员结构模式培养教育下,易呈现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与感恩的心,承受挫折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与社会不协调、心理健康需要高度关注,甚至轻视生命等现象。

2.当前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方法

2.1 加强辅导员、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班主任这几支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首先,学生辅导员队伍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主力军,他们的文化素养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质量。针对当前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辅导员必须利用各种学习进修机会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确保这支队伍的稳定和活力。学生管理工作就是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局限于一个方法或模式,应区分对象和层次,在日常管理中,全面了解艺术类学生的特征,深化服务,走进学生生活与内心世界,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增强对学生的亲和力,建立相互尊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取得学生的信任。同时,注意把握学生的心态,因势利导,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避免千篇一律。工作中还应立足规章制度,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开展工作,让学生感受人性化管理的温暖。给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和创作的舞台。其次,加强学生党、团支部和学生骨干队伍的建设,加强培养和选拔工作,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努力发挥这些精英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师左右手的作用。最后,全面提高班主任的责任意识、组织管理、道德修养等综合能力。

2.2 依托成才规划,建立并完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制度,将思想教育过程与教育管理紧密结合。在成才规划的基础上,创新突破,将每学期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项目中学生的学习创新、沟通适应、社会实践能力,课程、拓展知识,政治追求、学习习惯、文明修养、遵纪守法、身心健康等具体内容综合汇总。这些分值记录清晰地体现在每位学生的量化卡上,每位学生能及时掌控自己的情况,提高学生自主性、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2.3 利用专业优势,从专业角度引领。一要积极鼓励学生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参加各种项目的专业竞赛,科研创新活动,对比赛取得成果的学生以各种渠道及时进行宣传表彰,树典型,评优秀,以个体带动全体,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二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接触各种形式的名家讲座、展览,以各行业的先锋、名家大师作品及人格魅力对艺术类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三要积极进行专业实行,尽早接触并了解社会,为就业提早做准备。

四、艺术类专业由于授课形式的特殊性,一些知识渊博、专业和学识水平高的教师容易受到学生的仰慕和尊重,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超出普通的“教与学”之情。因此,提高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寓思想道德教育于艺术教育之中,能有效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2.4 针对当前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的情感特征,建立健全以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艺术类学生虽情感体验细腻丰富,但思想偏差更为严重,反应更为强烈。特别是刚进高校的新生往往难以适应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伴随着愿望落空与心理挫折的出现,更易出现诸如悲观、焦虑、抑郁、心理失衡等情绪和易采取各种极端方式处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艺术类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这些情况,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学生咨询工作体系。1)除了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出现各种问题的新老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与咨

询,每学期根据艺术类学生普遍存在或特殊显现的问题进行团体辅导,邀请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教师开展讲座,在艺术专业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基础教育的必修课,在班主任和班级心理委员的组织带动下,各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2)建立“心理信箱”、“心理热线”,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校园网络平台的心理宣传,使学生可以多渠道的了解心理健康基本知识。3)建立心理预防、干预、控制相结合的工作制度。特别关注六困(学习困难、生活困苦、情感困乏、家庭困杂、网络困境、就业困扰)学生的心理动态,出现突发事件,及时进行危机干预。4)对艺术学院全体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行政人员、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础知识普及,加强全体教工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维与判断,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学会与人交往,增强对环境的心理适调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性和健全的人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 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 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新的方法来实现其目的。

随着思想解放的逐步深入和社会改革的全面推进, 社会发展呈现出综合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 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这些都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和对象特点, 为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处在这种对内对外开放的环境、复杂多变的信息环境、鱼龙混杂的文化环境以及人际之间越来越公开、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必然呈现出结构性、过程性和表征性的变化。

(二)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创新。

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高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也加快了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 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效率观念、道德观念, 并正在以越来越急迫的步伐走进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对人才素质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高要求不仅表现为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 而且应该具备较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 理应对人才资源开发、对个体素质的优化及需求予以积极的回应。因此, 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较以前更为繁重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 那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 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1、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成才成长为中心, 不断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 积极推进主体性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学生是价值主体,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目的是从政治上、思想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 思想政治理论课既要坚持教育、引导和激励学生, 又要尊重、关心和帮助学生。要坚持从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 从为学生服务出发,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排忧解难, 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 发展学生独特的个性优势。

2、努力使教学方式和方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大学生, 符合大学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的特点, 不断增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

一是要不断拓展有效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类型、不同阶段大学生的特点以及不同的课程, 可采取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专题讲座、专题演讲、辩论、教学实践等方法;二是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积极推进多媒体教学, 建立教学互动网站, 把课堂延伸到网上, 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加灵活、有效和充满吸引力;三是要改革考查考试方法。重点考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接受和运用的情况, 尤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口试、论文答辩、写读书心得和调研报告等方法。

3、教师要不断提高理论素养。

教师要不断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教师应精通自己的专业, 形成广博的知识结构, 努力使教学反映相关学科的学术前沿和进展, 力求从研究的层面上, 讲授教学内容, 增强教学的科学性。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 拓宽教学的新视野, 开辟教学的新思路, 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 努力把思想性、理论性和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教师以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的敬业精神、较高的学识水平和良好的师德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自然得到学生的敬重, 从而引起学生心里的共鸣。

(二) 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网络有效结合起来。

互联网的爆炸性发展正改变着经济、社会、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 其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往任何一次产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据调查获悉, 随着高校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和校园内互联网接入条件的改善, 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越来越普遍, 上网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交往、娱乐等日常活动, 对一代新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结合, 可以发挥互联网开放、交互、共享、兼容等优势, 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和教学相长;另一方面, 互联网的数字化、多媒体化、交互性、实时性、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兼容等技术特点, 提高了技术含量, 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形式和方法手段的创新。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 需要不断完善校园网络的建设, 以丰富的健康文化活动来吸引同学的注意力。当然, 进网络只是思想政治工作在网络领域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 与春风化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不矛盾, 更不能取而代之。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网上与网下配合, 网上了解动态, 特别是一些敏感、热点、疑难和深层次问题, 仍要坚持开展网下耐心细致的深入工作, 要注意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规律和机制, 使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和贡献率得到显著提高。

(三) 重视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塑造人类灵魂的系统工程, 需要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协同进行, 使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 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正是这种结合的最好形式。除了学生有组织或自发地运用课堂上获得的理论知识和间接经验开展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外, 学校也必须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 结合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不同年级专业大学生的具体情况, 像组织课堂教学一样, 精心设计, 周密安排。通过与社会接触, 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去看、去问、去思考、去探索人生的真谛, 知晓乡情、民情、世情、国情, 理解党的路线、方针, 政策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从而自觉拥护党的政策, 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 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政治理论课的兴趣。

参考文献

[1]蔡亮, 周丽娟.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3.

[2]赵亦芳.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策略[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2004.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探讨 篇8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我国高校是为国家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园地,因此要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深入贯彻落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首位的工作原则,坚持把观念创新、内容创新、机制创新和方式创新作为突破口,不断推进和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创新。

一、观念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的转型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积极创新工作观念,从而有效应对社会转型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提出的严峻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观念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创新。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强调社会价值而忽视个人价值,在工作目标的制定上注重社会要求而忽略了个体的一些内在需要,这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和响应,严重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在市场经济社会的大环境下,人们在利益问题上普遍经历了一个转变,即从利益休眠状态向利益觉醒状态的转变,大学生的利益观普遍发生了重大转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确立社会需要和个人需求达成内在统一的新价值观,这样才会使受教育者能够从内心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切实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

二是任务观创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务主要局限于对大学生进行单向的灌输和说教,忽略了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良好个性。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紧随这种变化,在开展传统教育活动的同时,侧重于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确立灌输社会规范、培养能力和促进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新任务观。

三是主体观创新。多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坚持以教育者为主体,时常将受教育者看做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忽视其应享有的主体性地位,致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不佳。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切实纠正这种观念偏差,牢固树立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相统一的新主体观。这样才能促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积极互动,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二、内容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现实需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及时对自身工作内容做出调整和创新,这对提高自身工作实效来说是极为关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创新主要应立足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围绕政治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来追求创新。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要在继承传统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和现实需要,不断挖掘现有的政治教育内容,适时添加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内容。

二是伴随社会道德伦理关系的新变化,高校要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道德教育的内容。传统道德教育重在强调人与人、人与集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内在调节。现代道德教育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全新道德要求,这些都为高校道德教育创新提供了依据。

三是高校要拓展诚信教育内容。诚信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近年大学生诚信危机事件频发,导致社会对大学生诚信教育提出了诸多疑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就充分体现了社会的一种需要,因为诚信不仅是当代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核心要素之一,而且是他们将来立足社会不可缺少的资本。

四是高校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大学生学习任务不断加码,促使他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科技进步使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率不断提高,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使社会岗位需求变少。这些变化使大学生心理时常要承受来自于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得到及时释放,就会慢慢沉积,一旦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力,就会危及他们的身心健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创新,增设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满足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机制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内在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创新的根本目的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稳定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创新主要涉及领导机制、运行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4个方面。

领导机制创新要求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严格遵循党的领导,还要积极建立和完善以校行政为具体实施者的工作机制,由校行政负责把校党委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部署贯穿于教学、生活及后勤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显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工作效应。

运行机制创新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在以保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态化运行,力争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在平时。同时,高校应尽可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围拓展到家庭和社会,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联动机制,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处在一种有条不紊的高效运转状态。

评价机制创新要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个不同主体来设置不同的评价体系。对教育者而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估应重在理论与实践的创新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两个层面,坚持过程与结果相统一、激励与惩戒相统一的评价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教育者的工作自觉性和能动性。对受教育者而言,要逐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学生德育考核体系,从单一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考核转向于侧重对德、智、体、美等综合表现的考核,将学生德育考核细则进一步具体化,力求考核内容覆盖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受教育者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核体系日趋科学化。

保障机制创新就是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做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必须从基层抓起,逐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和职能化水平,同时采取相关措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自豪感、成就感和价值感,促使他们能够专心于本职工作,使高校能拥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这应成为保障机制创新的重中之重。

四、方式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根本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当前,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方式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根本路径。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技术具有开放、透明、互动性强等特点,这为大学生快速获取外界信息提供了便利,也为他们与外界交流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平台,这些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都是有利的因素。当然,互联网也具有隐秘、虚幻等特点,这为大学生宣泄不良情绪甚至散布流言提供了一个渠道,这种隐秘性对高校传统的工作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高校必须直面这一新兴技术的挑战,并以此为契机创新工作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要想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技术,首先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互联网成为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动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主阵地。其次要充分发挥网络服务功能,加强网络服务建设。再次要做好网络监管工作。对学生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所有的不文明行为要及时做好监控与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引导他们健康、理性的网络行为。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篇9

原创: 上海市政研会

进入新时代,上海高校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创新教书育人思路及方式,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上海市教卫思研会和部分高校党委宣传部组成课题组,通过召开座谈会、案例剖析、资料分析等方法开展调查研究,形成本调研报告。

基本经验

一是注重“建章立制”,夯实思政保障。起,对各校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任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等开展绩效评价。,各高校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及十大专项行动计划,研究制定本校实施细则,完善部门和院系思想政治工作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

二是推进“课程思政”,构建思政体系。20起,上海高校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为支撑、以专业教育课程为辐射的“三位一体”的思政课程体系。20起,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重大转变。目前,上海高校的课程思政凸现两大特色:一个是创出“中国系列”课程,“大国方略”“创新中国”“人文中国”等思政新课程,选学、听课率持续飙升;一个是高校党政“一把手”亲自上台讲授思政课成为常态。

三是创新“网络思政”,打造思政平台。近几年,上海通过“易班网”积极探索“网络思政”新模式。截至底,“易班网”实名注册用户逾100万人,覆盖包括上海高校在内的全国16个省区市282所高校。同时,各高校的网络意识形态管理机构和“网络评论员”依托“易班”,开展网络主题教育。

四是发展“理论学科”,筑牢思政阵地。近几年,上海高校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列为重点发展学科,推动两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跻身“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行列。年起,上海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支持计划”,政府每三年投入1500万资金支持学科研究发展,3年一个批次重点培养选拔高校思政课名师、优秀中青年教师,健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项目结项审查制度。

五是加强“骨干队伍”,提升思政素质。近几年,上海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这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力军队伍建设。以来,上海先后通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实施“优选高进计划”“素质提升计划”“激励管理计划”等、开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月”系列活动,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六是着力“保驾护航”,增强思政效应。上海高校认真贯彻《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强化民办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创新做好高校教授、博士生导师等教学人才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探索做好高校群团组织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

对策思考

一是把握时代要求,凸显思想引领。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二要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大局为宗旨,深入推进本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调研,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寻求新思路。三要以理念创新引领思政教育方式方法创新,倡导“以大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育理念,构建高校思政教育体系。

二是提高思想认识,加强顶层设计。一要通过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会、思政讲坛等平台和途径,明确加强改进高校思政工作是高校党委的重要政治责任和办学任务并形成共识。二要抓好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面领导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的设计规划。三要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制机制,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上下联动、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思政工作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三是推进学科建设,夯实理论基石。一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科建设,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主线。二要深化“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三要深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基础建设。

四是把控意识形态,注重价值引领。一要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二要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督促检查。三要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四是全面开展高校大学生和教师的思想动态调研,制定针对性强、说服力强的思想政治工作预案。

五是坚持立德树人,提升教师品行。一要把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规划专门的、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中长期实施方案。二要健全高校党委教师队伍建设专门机构,建立全市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团体。三要增强教师的“四个意识”“四个自信”,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四是完善教师参与思政教育的激励机制,调动高校教师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声乐教学思想的创新意识论文 篇10

2.1理论性

教学思想系统是一个理论系统,理论性是它最为鲜明的特点。例如,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教学思想就是一种理论。

2.2创新性

高校声乐教学中思想系统的创新,以创新性为其本质特征。这种创新性,意味着破除一切陈旧、落后、僵化的教学思想,建立全新的教学思想体系。

2.3实践性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篇11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策略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给我国的各类文化带来了新的冲击,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严重冲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了解信息,了解社会,交流思想就多了一种快捷渠道,人们可以在网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可以浏览和评价别人的观点。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接受新信息的能力更强,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对他们的影响首当其冲,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正确引导和教育大学生,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就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重点。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发展迅速,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面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和教师队伍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各个方面发生了新变化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大学生无论是在思想观念、价值观上还是行为方式上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崇尚自由和民主,讨厌空洞的说教,不再把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放在首位,而是关注个人的享受,追求个性,心中只有自我,有的甚至急功近利,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点都不重视,甚至反感。加上网络的流行,他们越来越依赖于网络,认为老师讲的东西网上都可以找到,甚至觉得老师都不如他们懂得多,网络削弱了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老师的权威性降低。不可否认,网络却是给大学生甚至老师带来了便利,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真假难辨,同时,网上的色情、暴力等信息对还处于发育期的大学生可谓是巨大的刺激和诱惑,自制力差的学生,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受到冲击,如果老师没有及时发现情况,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那么便会导致他们传统道德行为失范、伦理价值缺席。这便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严峻的考验,如何管理好这些学生成为了他们的头等大事。

2.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

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人数剧增,但相对而言,教师队伍却没有增加多少,教师负责的学生数越来越多,工作量也加大,又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就是一个繁琐的事情,要做到事无巨细、事事关心,是一项费心费力的工作。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发展,在招聘这类教师岗位时,提供编制的越来越少,导致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吸引力比较低,大多数专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都不愿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一般让辅导员担任这一职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结课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交给了辅导员,但高校在招聘辅导员时要求的年龄结构比较轻,一般都是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验,也缺乏责任心,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成了空谈。同时,这些辅导员各种专业都有,并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质量不高,甚至无法胜任。总之,待遇问题、工作量问题、职业化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缺乏稳定性,流动性比较大,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就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挑战。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接挑战的策略分析

针对这些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迎接挑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改变管理的方式方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者的素质和质量,管理者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1.转变管理的观念和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转变观念和管理的方法,正视网络对自己及学生的影响,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准确把握他们思想变化的规律,及时提供指导,做好准备迎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冲击。同时,要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网络教育氛围,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建立健全管理者队伍

建立健全管理者队伍,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品质,高校可以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执证上岗,使其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的思想政治教学和管理知识、心理学、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并在其工作中,高校要对其工作的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适时地进行考核。同时,高校找招聘时要优化管理人员的年龄和专业结构,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息息相关,此外要在工作中提供合理的奖惩机制,对于工作态度懒散的工作人员进行惩罚甚至可以停止聘用,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留住优秀的管理人员,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提高管理的实效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参考文献:

[1]董 娅:挑战与回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现时代的创新与发展[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创新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篇12

一、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

网络环境作为与现实社会环境相对应的虚拟化的第二生存空间, 发展到现在, 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内容的广泛性和多元化。互联网上的内容包罗万象, 犹如知识的万花筒, 涉及政治、经济、科学、教育、文化、艺术、影视、卫生、音乐以及大学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 具有广泛性、丰富性的特点。网络又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系统, 是一个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的系统, 因而各种网络信息来自不同国家, 使网络信息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上网学生身居斗室便可纵览大千世界, 从中受到国内外多元文化和各种价值观的影响。

1.2环境的开放性和虚拟化。互联网络遍及世界各地, 这种国际性跨度, 使得信息的传播出现了超地域和跨文化特征。这就意味着网络上的任何一条信息都有可能被整个社会的几乎每个角落的用户所读取, 任何一个校园BBS网点引起的涟漪都有可能迅速波及到全国各校站点。网络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 人与人间的交流是以间接交流为主, 符号化成为其表现形式, 因而每个人在网络中均可以匿名存在, 成为虚拟的数字化人。人们可以匿名发布消息, 从而削弱了消息发布者的道德责任感, 使虚假和不负责任的信息上网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1.3传播的快捷性和即时化。互联网是目前世界最高等级的“信息高速公路”, 一封电子邮件从中国到美国只需2—3秒时间, 相隔万里, 却近在咫尺。网上媒体信息在以小时乃至以分钟为周期不断更新。人们通过网络, 可随时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大事, 重大社会事件往往在瞬间便会全球皆知, 家喻户晓。由于网络传播的效率极高, 表现出即时性的特点, 所以即便发生在西半球的事情, 东半球的人也很快就会知道。

1.4表述的多样性和形象化。电脑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声情融汇等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信息表述, 可为人们提供真实、形象的表现效果, 感染力极强。特别是网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可在屏幕上创造一种活跃、轻松、愉悦的受教育情景, 使严肃的宣传教育内容, 变得生动有趣, 让人们在形象、生动、直观的教育中, 认识得到提高, 情感得到陶冶, 思想走向升华, 境界不断提升。

二、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重要基地, 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高校要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新观念, 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作为社会中具有最年轻的人才实体、最先进的知识体系、最活跃的学习阵营, 往往既是先进思想与新兴科技的倡导者、领航人;同时因为大学生群体抵制不良效应的稚弱性, 又成为新生事物负面干扰的易感人群集中地。在网络条件下, 青年大学生上网的人数是如此之多, 网民化程度是如此之高, 说明青年大学生正日益成为“网络的俘虏”, 网络文化对其产生着多方位的、深刻的影响,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网络文化对传统校园文化的挑战

网络文化以其独特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 形成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击, 特别是对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的内容、体制和载体的冲击, 加剧了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信仰、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选择的难度, 增加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网络社会”比传统社会更少的干预、过问, 更加难以管理和控制。网络

IN教TEL育LIG战ENC线E························

本身追求自由、公平、效率, 这正迎合了青年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 他们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驰骋, 发展自己的个性, 因此网络受到青年学生的极大欢迎。但运用它的一些青年大学生还没有从精神境界上与之匹配,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使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

2.2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挑战

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如何看待社会、他人, 如何看待自己以及相互间的关系, 给他们的身心健康、人际交流和社会沟通方面带来很大影响。在网络世界里, 由于具有可视性, 亲切感和亲和力的人际交往机会大大减少, 使学生容易产生紧张、孤僻、情感缺乏等症状, 甚至产生人格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 出现各种心理疾病。这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增加了难度。

2.3网络传播使大学生政治观念模糊, 民族意识淡化

西方敌对势力出于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需要, 充分发挥网络超越国界, 畅通横行的特点, 利用人权、民族问题、宗教信仰等在网上进行各种形式的破坏和颠覆活动, 大肆宣传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企图冲击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 以期搅乱我国大学生的思想, 抵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培植欣赏西方、同情西方、亲近西方的思想根基, 为实现“和平演变”的图谋打下基础。

因此,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是适应宏观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是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 是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适应网络的发展,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网络的发展使各种思想政治文化交织渗透, 各种信息真假难辨, 工作形态从有形扩展到无形, 工作范围从有限发展到无限, 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 阵地不断延伸, 难度进一步加大, 面对的形势更加复杂。因此, 我们必须根据新情况、新特点与时俱进, 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观念、内容、方式、主体、管理等不断创新, 以适应网络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3.1充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在网络化时代, 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 信息传播快捷, 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应该适应这一变化, 在教育内容上加以调整。首先, 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外来文化甄别的教育。我们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份的同时, 还必须要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爱国主义、优秀道德传统和优秀文化传统, 以排除文化中的“噪音”干扰, 抵制腐朽文化、腐朽思想和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思想的侵蚀, 引导青年学生正确对待本民族文化传统。其次,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青年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 分辨能力差, 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 无法对善恶美丑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 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 “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觉地做网络的主人, 自觉遵守网络规则, 如不制造和传播非法信息、不使用令人不愉快的语言、维护他人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避免伤害他人、杜绝恶意行为等, 当发现不道德行为时, 又能自发站出来扶正祛邪, 维护网络的正常秩序。再次, 加强网络法制教育。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 帮助他们树立网络法制观念, 遵守网络法规, 也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3.2“两课教学”要适应网络化时代要求, 推进两课教学改革。

在网络时代, 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仍然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已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要求, 灌输式教育向引导式教育的转变已迫在眉睫。首先, 在教学方法上, 增强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两课”教师应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 避免“满堂灌”, 有的放矢地进行启发, 引导大学生在辨析中思考、选择, 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方法, 并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对来自方方面面的信息进行价值判断。要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一门必修课服务、志愿者活动、使学生在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科学文化军训等社会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养育德性。其次, 改革“两课”教学手段。将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引入高校“两课”教学中, 实现多媒体网络技术与“两课”教学衔接。

3.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角色创新。

思想政治教师角色创新主要是指增强施教者的信息素质, 建立一支符合网络信息时代德育要求的高素质的高校思政教师队伍, 这是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建国以来, 我国高校培养造就了一支素质优良的思政队伍, 在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在网络环境下, 思政教师传统的角色定位遇到了严峻挑战。一方面是信息传输的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 思政教师中多数人网络技术相对缺乏。信息传播大师尼葛洛庞帝指出:“信息社会, 最大的鸿沟横亘在两代人之间, 当孩子们霸占了全球的信息资源时, 需要努力学习、迎头赶上的是成年人, 对教育者来说, 更是如此。”这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弥补自身不足, 掌握计算机技术和基本的网络知识, 能够在原来传统化、经验化的教育方式基础上实现角色的创新。

总之, 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网络化浪潮,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充分认识网络在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转变教育观念, 通过不懈的努力, 发挥网络的优势, 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才能在时代提供的新领域中切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深度, 将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 网络作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已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都带来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网络环境的基本特征入手, 进一步阐述了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最后提出了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新对策。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出版社.2004.

[2]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05.

[4]李遥.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3) .

上一篇:车间工段长竞聘下一篇:明天,我们毕业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