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

2024-10-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推荐9篇)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 篇1

摘要: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而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缓。本文主要分析了家庭教育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着重探讨形成良好家庭教育的方法、对策等。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影响

当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最直接、最全面、最持久,并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考在新形势下如何处理家长与子女的关系,努力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现代社会中,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青少年,均有相当比例的人出现异常心理和行为问题,呼吁大家重视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福禄贝尔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说明家庭教育对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起关键性作用,希望家长们能够了解、学习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技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一、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概述

重视健康已经成为现代人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组织正常运转及提高人的生活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及标准 质量的重要渠道与途径。但一谈到健康,人们常常只想到生理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而实际上心理健康是健康内容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时,给人类健康下了一个权威性的定义:“健康乃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臻于完满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1989年,它又对健康作了新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此可知,健康不仅仅是指躯体健康,还包括心理、社会适应、道德品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有机结合的。当人体在这几个方面同时健全,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广义上,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随着社会的变革,心理

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心理健康开展,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适应社会、防治心理疾病,也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发展。

健康是每个正常人追求目标的目标之一。人们对健康概念的认识随着社会发展及人类对自身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怎样判断心理是否健康?它的衡量标准又有哪些呢?事实上,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确定了一些不同的标准。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

(3)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4)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

(9)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大部分学者认为,确定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以行为表现为客观标准的,随着人的成长、环境的改变及经验的不断积累,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也有所改变,人们所做的判断只能反映某段时间内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一个理想尺度,健康与不健康之间是没有绝对界限的。

心理健康状态需要正常的躯体、生理、生化等物质基础来保证,心理健康方面出现问题也是与很多因素有关的,主要有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三大类,社会环境中所包含的教育因素对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尤为重要。一个人的成长总是要接受三方面的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最早期的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儿童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家庭教育,父母就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最直接、最全面、最持久,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心理健康及个性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青少年是个体从童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问题的时期。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美满幸福。

所谓家庭教育,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

互相实施的一种教育。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它是一种私人教育、非正规教育及终身教育。家庭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终身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也同时承担着为社会造就人才的任务及传播道德行为规范的任务。

人类的的教育活动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包含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a、家庭;b、学校;c、儿童所在的集体;d、儿童本人;e、书籍;f、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人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与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相比下,具有其鲜明的特点:

(1)早期性

家庭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因此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2)连续性

家庭是人出生后,几乎2/3时间生活的地方,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对子女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的学风及品行有关。

(3)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子女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

(4)针对性

针对性,是指教育工作能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家庭教育的过程,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抓准问题,根据子女的特点,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和方法对子女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采取有效措施,防微杜渐。

(5)感染性

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

乐对子女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子女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子女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父母在处理事情是要发挥自己的正面态度,这样对子女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6)丰富性

家庭生活内容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家庭成员的实践活动也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家长对子女的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发展都很关注,千方百计地扩充子女的知识面、开阔子女的眼界,创造条件,发展子女多方面的能力。

当然,家庭教育还有其局限性,如家庭教育条件的不平衡;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家庭教育比较封闭。

目前青少年学生的经常容易出现的各类心理障碍,其主要原因是后天环境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所致。而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包括:(1)亲子关系。国内外研究证明,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会使子女向父母态度的相同方向发展。亲子关系对子女的心理健康的影响,在不健全的双亲关系方面较为突出。

(2)父母的教养思想、态度、方式。父母应该有正确的教养思想,采取正确的教养态度及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同时,父母对青少年学生的期望必须适度。大量研究与调查证明,在民主的家庭教养态度与方式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善于与人相处并能取悦于人,其情绪、情感是健康的,个性发展也是较全面、正常的。

(3)父母的文化修养及个性。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个人兴趣爱好等对子女的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个性健康的父母能给子女以正确的模仿榜样,并能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从而有利于子女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亲情绪稳定、细心、性格开朗、自信等等,这些积极的个性品质均能给子女以正向的潜移默化影响。

(4)家庭气氛。健康家庭中,每个家庭成员均能使情感得到充分交流,彼此能体验到体贴和关心,相互间能得到理解、尊重、帮助并接受各自的差异。这种健康的家庭既是家庭成员共同努力发的结果,又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不可缺少的基本气氛。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现状及问题

社会各界越来越认识到,青少年能不能健康成长,家庭教育关系极大.特别是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中.家庭教育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当然从整个教育体系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不容忽视。忽视任何一个环节,都有可能会影响工作的整体效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家庭教育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的影响

家庭教育中,家长不同的教养方式,会给青少年带来不同的影响。而家庭教养方式是指家庭教育和抚养子女的方式,是受教育者教养观念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教养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养方式。我国家庭教养方式大致分为四种:溺爱型、专制粗暴型、冷淡型、民主型。

溺爱型的父母表现为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过于监护和关注,对子女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在娇生惯养的家庭中生活的儿童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具有自私、任性、放纵的坏习惯。久而久之,会导致儿童的许多不良行为,对子女的个性、心理健康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专制粗暴的父母往往强迫子女按父母的意愿办事,不许子女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打骂或其他惩罚,完全忽视子女人格的存在。这种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要求过分严厉,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动辄打骂,丝毫不顾忌子女的自尊心。有统计表明,有这种观点的家长约占20%。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会使子女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失去安全感、归属感,使子女学会粗鲁待人。并且子女表现的情绪很不稳定,会因惧怕失败而退缩,意志力差;因逃避惩罚而养成说谎话的习惯,孤僻,不合群,自卑感强。并逐渐形成粗暴,敌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执拗、逃避和神经质的性格。

冷淡型的父母采取放任教养态度,对子女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指导,子女会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归属感。子女会缺乏社会责任心、自我控制能力。这样的子女还容易形成冷酷的、攻击的、情绪不安的性格。从小不懂得爱和关心,情感冷漠、意志薄弱、胆怯、孤独等性格.科学的教养方式应当是民主宽容的。民主型的父母是关心的,温和的,他们鼓励子女独立探索,承认子女独立活动的范围。子女可以独立做出决定,但是必须在家长的同意下确定最终方案。民主的父母对子女爱而不惯,严而不苛,民主平等。这种教养方式可以给子女带来安全感、归属感。在这样家庭中的子女能感受到爱和被爱,也学会怎样爱他人和尊重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这样的子女情绪稳定,感情丰富,性格开朗,意志坚强,自信,能与人和睦相处。无疑,这种教育方式是最好的方式,也是唯一值得推崇的。

(二)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当前中国家长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教育,这是好现象。但是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误区。家长只看重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它主要表现在:第一,任意超前教育,超越子女的年龄阶段及年龄特征,让他们学习很难理解、很难接受的东西。比如还没上小学,就拿小学课本知识来学习等等。这使得子女的学习负担沉重,造成心理压力,从而影响心理健康。第二,表现片面性,只重视一半的教育。比如家长对子女的学习方面干涉过多,只重视其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非智力因素,重视特长,忽视全面发展等等。第三,家庭

教育有学校化的倾向。家庭教育的特点是遇物则悔,即在日常生活当中碰到的随机事件,就结合这个随机事件对子女进行相关教育。学校教育是专门的教育机构,通过上课和搞有组织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传授科学知识,它的特点是制度化。可是,现在好多家庭教育就像是在给子女上课一般,非常严肃,完全没有轻松温馨的气氛。它跟学校教育有很多不同。这两者可以有机结合,但不能单纯的重叠。

(三)家庭教育不当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的案例

心理专家指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家庭教育为重中之重,一些家庭的错误教育观念却成为了导致子女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因素。我曾经看过心理疏导的电视节目,观看之后,我深深感叹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良家庭教育会给子女产生深刻影响,所产生的痛苦阴影有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

小d是一个平时少言寡语的女孩,非常自卑、孤僻,脾气暴躁,追求完美,稍微一点小事不如意就发火。一听见父母唠叨,就心情烦躁,忍不住要和父母顶嘴,因此经常在家里大吵大闹,弄得家人之间关系紧张。后来小d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至于现在小d已经完全拒绝和父母沟通,每天放学回家就关上自己的房门,房门上永远写着闲人免进的大字。小d的母亲很痛苦但又束手无策。原来里小d家有三兄妹,小d排行第二,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弟弟,而很少关心小d,并且总是对她不冷不热,态度粗暴。小d稍微做错一点事情,父母就对她非打即骂,她耳边老是充斥着“你真笨”“你看看人家孩子”“这么简单你都不会,以后还能干嘛?”“考差了,就不要回家”等等。小d很努力的考出好成绩,可还是得不到父母的表扬。慢慢的,小d话说得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暴躁,越来越不合群。后来通过主持人与小d的交谈,小d承认自己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很想得到父母重视的目光,很想得到父母的表扬,很想感受父母的爱。后来在专业人士的帮助和引导下,小d痛哭流涕的对其父母(扮演者)吼出了自己的心声,那来自灵魂深处的伤痛让人动容。小d在后台的父母看到这一切也悲伤不已,都很后悔因为自己的教育不当对女儿带来的伤害??

三、加强家庭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对策及方法

当今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它的重要的特征就是处处时时都有竞争,而且竞争激烈。也就是说现在生存难度加大了。所以家长们都比较紧张,紧张心态是必要的,但是现在家长有点紧张过度。市场经济竞争激烈是一方面,但是也要看到市场经济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只看到一面,势必会对子女期望要求过高,对子女施加压力,心理压力也就增大。有些家长在马路上走路一看卖冰棍的,对子女说,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干这个。给子女描述这样一个前景:好好学习就上天堂,不好好学习就下地狱,这不是教育,对子女是一种威胁,是一种讹诈。所以对子女教育不要只讲一面,要全面教育。这样给人造成过度紧张,压力过大,效果反而不好。子女们要紧张一点、努力一点,但是不能过度,过度的话会适得其反。最近几年,中国出现好多家庭悲剧,基本原因都是为了学习,很少有关品德的。所以家长的心态很重要,它甚至决定家庭教育能不能成功,所以我认为家长们要把心态要放平和。原则如下:

第一,合理期望。现代社会,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子女越来越少。人们逐步把追求子女的数量转移到追求子女的质量上。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但大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太迫切,使得的子女的学习负担空前繁重,身心压力增大,子女各种心理障碍接踵而来。究竟培养子女的目的是什么?我国著名家庭教育学家赵忠心认为,让子女生活的比家长还要幸福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什么才是幸福呢?幸福就是他既能够享受高等的物质文明,也能享受高等的精神文明,这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第二,因材施教,全面发展。具体怎么培养教育子女,选择方式方法、选择内容的时候应当有所依据,不能只根据家长自己的经历、主观看法来选择。要根据什么呢?根据子女的个性和特点选择恰当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家长还要树立一个思想就是:教育子女要立足于家庭,面向社会;立足现在,面向未来。因为子女将来是不是能成才,那是一二十年以后的事,家长不仅看到社会的现实,也要展望社会的未来,使子女将来出身社会后,不落伍,不被社会淘汰。

第三,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家长培养子女一定要从子女的实际出发,不能完全从家长的主观愿望来进行培养教育。从实际出发,按照子女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个性特征对子女进行培养教育,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而是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使子女按照自己的发展规律来发展。拔苗助长,肯定适得其反,不要以为循序渐进就是慢了,循序渐进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的,不光是教育子女,做任何事都要循序渐进。

第四,寓教于实践。培养教育子女不要单纯靠说教。中国的家长说教比较有特长,就是说教太多,实践太少。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用说理的方法,同时也要给子女创造机会,让他们亲身去实践。子女向实践学习,在实践当中总结经验、总结教训,这样会发展得扎扎实实。这也是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一个特征,不是完全由家长来说教,而是把子女推向社会、推向实践,在实践当中学习,这也是家庭教育开放的一个趋势。

另外,综合各种研究及实验,现在给家长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提出一些科学建议。如:关爱、尊重、理解、支持子女;积极引导,避免体罚;加强亲子沟通,避免拒绝否认;合理要求,适当管理;多表扬,少批评。家长给予子女良好的教育,子女就会成为人格良好的人,正如《学习与革命》的作者戈登·德莱顿和珍妮特·沃斯在他们的书中曾引用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忍耐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表扬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接受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承认中,他的生活中就有了目标。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分享中,他就学会了慷慨。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诚实正直中,他就会觉得生活有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安全中,他就会相信自己。

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友爱中,他会觉得这世界有好的地方。

如果一个子女生活在真诚中,他就会有头脑,平等地生活。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教育家说,子女的问题100%是家长的问题。

(二)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努力加强家庭教育 要改变子女,首先改变家长。所以,要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必须从增强家长的素质开始,这就应该对家长们提出要求:

1、努力提高文化修养,丰富自身内涵

古语道:其身正,有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家长作为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如果品行不端,就无法行使教育的权利。家庭教育的形式是随意的,浸注在全部的日常生活中,家长怎样为人处事对子女的影响尤其重要。马卡连柯说:“你们自身的行为在教育上具有决定意义。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才是在教育儿童。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你们如何穿衣服,如何跟别人谈话,如何谈论其他的人,你们如何欢乐与不快,如何对待朋友和仇敌,怎样笑,如何读报纸??都对子女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除具有一定的科学育儿知识外,加强文化修养很重要。

2、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增强科学教育能力

高尔基说,教育子女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这方面不要求家长成为专家,但应该懂得未雨绸缪,了解子女成长发育中的规律,先要学习有关这阶段子女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子女成长的规律,掌握每个年龄段重点教育和辅导的方式、方法。学习渠道有三:一是买书学习,听听育儿专家怎么说;二是与有同龄子女的妈妈互相交流。研讨子女出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等;三是向家教比较好的妈妈咨询。自己在育儿方面有什么困惑或不知所措的地方,及时请教。这样,父母的教育工作就会走在子女问题发生的前面,防患于未然。

3、加强性格修养,促进子女良好性格的形成。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其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由他的生活条件、所受的教育以及所从事的实践活动来决定的。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人对事的态

度和行为。因此,家长加强自身的性格修养,用良好的性格影响子女很重要。在这方面家长要做到:其一,具有乐观开朗的性格。子女需要家长的微笑,需要愉快、和谐、阳光灿烂的家庭,如果家庭充满叹息和争吵,会增加子女的自卑和焦虑,那对子女的成长将是莫大的不幸;其二,具有较强的耐挫能力。耐挫能力是考验一个人生存能力的重要标准,子女的耐挫能力除受学校、社会教育和影响外,家长的耐挫能力对子女也有重要影响。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和坎坷,这时,家长就要表现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对挫折不屈不挠,勇往直前,让子女看到和感受到家长的坚强和伟大,当子女耳濡目染这一切的时候,就会起到身教胜于言教的效果。

家庭教育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子女心灵的催化剂;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现代家庭必须重视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刻不容缓!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把家庭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促使青少年身心、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与提高,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著.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何艳茹著.心理卫生与心理辅导 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6

[3]吴凤岗:《中国家庭教育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 篇2

从2007年的“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到2015年的“网络音乐黑名单”, 都鲜明的凸显了一个核心的问题:在倡导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今天, 低俗音乐文化 (特别是网络低俗歌曲) 这种混乱的作品形式, 主观上歌曲格调低俗、歌词怪异、或者以打色情擦边球的做法来哗众取宠, 客观上败坏了社会风气, 玷污了音乐艺术, 毒害了青少年的心灵。

正如在2007年的“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座谈会上, 中国音协副主席徐沛东先生所说:“这些歌曲, 有的淫言秽语、宣传色情;有的痞话连篇, 充斥着语言暴力;而像《那一夜》《狼爱上羊》等主题空洞, 矫情做作;《我是你老公》《不怕不怕》《嘻唰唰》则语无伦次、废话连篇;甚至还有一首歌直接叫《放屁》, ‘放屁’的字眼多次出现, 实在太低俗”, 他指出, 出现这种恶俗之风, 除了网络音乐的“门槛低”之外, 另外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一夜成名刺激了网络歌手, 纷纷进入, 于是泥沙俱下, 低俗之风泛滥。著名词作家阎肃说:“我今年77岁了, 可是像《那一夜》这样低俗、没文化的网络歌曲, 就是在西方也很少见。这些低俗的歌曲简直是对音乐、对人心灵的一种亵渎和糟蹋”1。

一、低俗音乐作品的特征

虽然所谓的“高雅音乐”和“低俗音乐”的简单划分, 也都只是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偏好而已, 人们想象中的判断“高雅”和“低俗”绝对标准, 是并不存在的。笔者赞同“声无哀乐论”的观点, 也一直支持音乐本身并没有高雅和低俗的本质区别。另一方面, 笔者也认为, 音乐作品的歌词和意向上却存在着高尚与卑下的区别。笔者认为, 现行的低俗音乐文化作品, 大都遵循着以下两条潜规则:

1. 歌词越火爆, 歌曲越流行

从网络音乐或流行音乐来看, 听着一般是记住其旋律哼唱的较多, 而记住其歌词的, 还是相对较少。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 对于流行歌曲的创作者和演唱者而言, 就行成了“歌词要火爆”, “歌词越火爆, 歌曲越流行”的创作初衷。如《香水有毒》中“你身上有她的香水味, 是我鼻子犯了罪, 不该嗅到她的美, 擦掉一切陪你睡……”;《那一夜》中:“那一夜, 你没有拒绝我;那一夜, 我伤害了你;那一夜, 你满眼泪水;那一夜, 你为我喝醉……”等等, 其歌词越来越火爆和露骨。而在国内, 由于没有音像制品分级制度, 且对于流行歌曲和网络歌曲的制作、管理、发行等环节的管理, 相对松散。从而使类似《香水有毒》和《那一夜》这一类的音乐作品, 有了创作和存在的客观坏境。另一方面, 从音乐产业来看, 由于歌词低俗的情况一致都存在, 且借助网络的兴起, 这些歌词低俗的音乐作品, 相对“草根”和“火爆”, 更容易流传, 从而在业界形成了“歌词越火爆, 歌曲越流行”的潜规则。

2. 歌曲越受争议, 歌曲越流行

伴随着网络的兴起和音乐制作水平的普及, 以及音乐制作软件的便利, 常规的音乐制作门槛被大大放低。通过简单的制作软件和网络的便利, 创作者的数量成几何形态上升。而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歌曲和流行歌曲中, 很多创作者为了赚取人们的眼球, 以便达到炒红自己的目的, 总是想破脑袋的走非常规创作方式, 或故意走低俗的创作方式。对于这类“低俗化”创作者而言, 他们不怕其歌曲会招来非议, 在当前社会所出现的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音乐创作大坏境下, 音乐创作越是“低俗化”或越是“争议化”, 就越是流行, 越受到关注。从而在业界也形成了“歌曲越受争议, 歌曲越流行”的潜规则。

二、低俗音乐作品对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影响

人民日报在2007年10月26日的通讯《网络音乐应该如何走出低俗》中提及2:“色情、暴力、庸俗, 是近年来部分恶俗网络音乐的内容特征, 有调查者将网络恶俗音乐的语言归纳为6种:A:淫言秽语, 音律色情;B:辱骂攻击, 歪曲恶搞;C:矫情做作, 无病呻吟;D:东拼西凑, 废话连篇;E:佶屈聱牙, 语无伦次;F:哗众取宠, 庸俗无聊”。笔者同样认为, 现行的大量的低俗音乐作品中, 现实的存在以侮辱人格、宣扬淫秽、彰显暴力、教唆犯罪或打色情的擦边球等方式博出位, 不仅对于青少年的正常认知、世界观、价值观等都有极其不良的影响, 而且对于青少年萌发和形成疑似犯罪心理、犯罪心理和产生犯罪行为, 也具有极其坏的影响。其主要体现在:

1. 低俗音乐作品满足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

低俗音乐文化作品的流行, 细究其原因, 不能排除与青少年群体的猎奇心理, 和审丑心理有关, 社会大众或青少年在繁重的社会生活和学业过程中, 倾向于追求“雷歌雷剧”所带来感官刺激, 达到娱乐和消遣的目的。而这种猎奇心理, 就给了低俗音乐文化作品以可趁之机, 其原因主要有两点:A:低俗音乐文化作品往往是依靠网络平台流传, 而网络资源的便利性、隐私性, 则加速了低俗音乐文化作品, 在人际间的广泛传播。B:管理部门对于这些低俗音乐文化作品的查处, 具有滞后性和非现场性。即政府部门一贯所采取的“先公布后查处”的做法, 为这些低俗音乐的“潜逃”提供了可乘之机, 很多网友在音乐网站对文化部的要求做出反应之前, 已将这些音乐下载到个人存储空间, 不仅使政府部门对于低俗网络音乐的执法效果大打折扣, 而且也加速了这些低俗音乐文化作品在个人之见的流传, 和满足了青少年的猎奇心理。

2. 低俗音乐作品误导了青少年的正常审美

音乐文化作品应该具有理性思考和感性娱乐的两个方面, 在古典音乐中, 任何伟大的交响乐, 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等, 都能使人们在接受感官刺激的同时, 产生理性的思考。而现在大量的低俗音乐文化作品, 却在一味的追求感官的刺激, 崇尚感性的娱乐, 而极少去思考理性的审美。这一类的低俗音乐文化作品, 在审美层次上始终处于低级的低俗娱乐成名, 仅仅使受听者从低俗娱乐中获得低级的娱乐趣味, 是对于青少年正常审美能力的一种浪费和损耗。反之, 如果青少年长期接受, 并主动追求这类仅仅满足于感官刺激的低俗音乐文化作品, 而无法欣赏或不愿意欣赏包含着理性、理想、智慧、崇高和正常的、理性的、智慧的音乐作品 (交响乐、古典音乐、民族经典音乐等) , 这样会使青少年的审美能力退化。由此可见, 低俗音乐文化作品会渠道青少年的正常审美。

三、低俗音乐作品的预防策略

在互联网如此开放的当今, 想要青少年完全不接触到低俗音乐作品, 也很困难。那么, 我们该如何抵御, 或减少低俗化音乐作品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呢?

1. 音乐从业者的自律

想要抵御和减少低俗音乐作品对于青少年的毒害和影响, 最根本和最直接的办法, 就是要音乐业界的从业者能够自律, 拒绝创作低俗音乐作品或包含低俗成分的音乐作品, 创作符合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特征的音乐作品, 创作出符合主流社会价值和社会道德和音乐作品。发挥主流音乐作品对于青少年的教化作用。通过主流健康的音乐作品, 给青少年的社会大众传播正能量的信息, 和正能量的社会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能够收到主流音乐作品的价值观, 并受到其积极的影响。而这些积极影响的前提, 是音乐从业者的自律。

2. 家长和教师的努力

审美能力, 不仅是个体认识美的能力, 也是个体能够正确的批判、选择、甄别或接受各类低俗信息、不良信息、低俗文化、不良文化的能力。具有正确和常规审美能力的青少年, 在接受到低俗信息或低俗文化时, 会保持清醒的头脑, 拒绝其负面影响。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具有不强的分辨能力和自制能力的青少年, 或沉迷于低俗文化或低俗音乐作品的青少年, 就需要家长和学校教师的帮助, 在家长和教师的帮助之下, 纠正这类青少年非常规的审美观, 并对这类青少年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 帮助他们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增强他们鉴别、识别、取舍音乐作品的能力, 自觉的杜绝和屏蔽掉低俗音乐作品。

摘要:对于低俗音乐文化和低俗音乐文化作品, 在多年前就已经引起了党和国家, 以及音乐管理部门的重视和注意。早在2007年10月19日, 中国音乐家协会就在北京举行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的座谈会。与会代表痛批了一些网络歌曲的低俗化现象, 并以词作家阎肃为代表的20余位词曲作家、歌唱家, 联名发起了“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 倡导网络音乐健康发展”的倡议书。

关键词:低俗音乐,未成年人,犯罪心理,犯罪预防

注释

11.新华社新华网2007年10月26日讯:“中国音乐家协会召开会议, 抵制网络歌曲恶俗之风”.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体质健康

1引言

互联网重置了人类现有知识的布局,更新了人类掌握知识的方式,网络及其所伴生的网络文化影响越来越大,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19次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全球有6.94亿网民,其中美国有1.52亿网民,占其总人口的70%,中国网民总数达1.37亿,居世界第二位,超过总人口的10%,其中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占17.2%,也就是大约2356.4万青少年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参与者、创造者、传播者和接受者,是网络文化生产与消费的主力军,可见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之甚。

2网络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2.1网络文化的定义

网络文化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所产生的,以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文化形态。网络文化在结构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作为物质层面的网络文化即各种网络产品,是物质基础和载体;作为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网络文化是网络文化的理性分析,精神层面包括网络信息、知识、心理、理念和精神,属于网络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对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起着主导和控制作用;介于物质和精神层面之间的是制度层面,包括技术规范、运行和使用的规则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网络把人、信息和文化三者融为一体而产生的网络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和人的智慧的结晶。

2.2网络文化结构形式的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是以数字化方式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务及其过程的模拟,其中也包括在客观基础上通过发挥人的想象力而产生的对于某些非现实事物的数字化建构。虚拟具有超现实的特征,是凭借数字化手段对于现实的超越。网络文化的虚拟结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网络文化认知层,这是网络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时空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倾向,它形成独具特色的网络精神文化;第二,网络行为规约层,包括对各种协议的认可、对使用规则的遵守,它形成网民共同遵守的网络制度文化;第三,网络文化表达层,指外化于网民行为的网络语言以及网络朋友关系、网络行为方式等,它形成网络表象文化。

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影响

3.1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青少年能够很好的利用它快速的了解大千世界,增加了丰富的科学知识。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时代观念;网络的丰富性拓展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网络的互助性培养出众多的“网上雷锋”网络的平等性为青少年创造出自我实现的价值。

3.2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3.2.1弱化青少年的民族意识。据统计当前网上的信息来自美国的占50%,来自中国大陆的仅占0.01%。这表明,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占据互联网这一文化传播的制高点,一方面控制国家舆论,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扒阆”其价值观和精神文化产品。这必将对我国青少年的人生观和意识形态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的民族意识、民族认同感弱化民族身份逐渐消解。

3.2.2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技术使人们的身份可以变成电脑上的一串字符,任何人都可以随便用不同的名字、性别、年龄与人交流而不会被人察觉。据统计,日前,计算机犯罪大约只有1%被发现,而这1%中,只有4%会被指控。网络的隐蔽性特征以及网上黄色流毒、黑色信息、暴力文化的泛滥使网络犯罪层出不穷,侵犯知识产权、恶意制造计算机病毒、黑客入侵等案件逐年增多。

3.2.3影响青少年学业和身体健康。互联网使许多青少年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占用了青少年大量读书、学习的时间,对青少年的学业有很大的影响。长时间上网,致使青少年由于睡眠不足而导致生物钟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引发紧张性头疼、焦虑、忧郁等,同时,由于玩游戏时全神贯注,身体始终处于一种姿态,眼睛长时间注视显示器,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睛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脖子酸痛、头晕眼花等等。

4结束语

总之,现在的生活,不能没有网络,未来的网络就是生活。网络和网络文化是现代人类必须面对的事实。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它的发展对我们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有的专家称它为“电子海洛因”。

网络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影响使复杂和多方面的,问题在于教育者如何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互联网对于现代社会的全方位的影响,而不是以传统的观点和视角来看新生一代的成长问题。因为网络时代为当代青少年赋予了与众不同的成长环境,相应也带来了独具特色的青少年亚文化现象。研究者需要对这种新文化现象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有比较情形的认识,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认真研究它,利用它来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洪洋.论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6(1):35-38

[2]侯霞,聂竹明,吴杰.论和谐中小学校园网络文化的构建[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3):48-50

早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篇4

论文摘要:早恋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的结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当到了青春期,青少年容易产生朦胧的早恋意识。本文阐述了青少年早恋的原因及特点,早恋现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的影响,如何正确处理青少年早恋问题是当前老师及家长的所面临的难题。关键词:青少年 早恋 心理健康 教育

早恋指的是未成年或者生理、心智未成熟的男女建立恋爱关系或对异性感兴趣、痴情或暗恋,一般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之间发生的爱情,特别是在校的中小学生为多。

经过二十年在中国的调查表明,在中学阶段没有发生过感情的人很少。而大多数都是暗恋、单恋(单思)。只有相互有好感,才能发展成为早恋。

(一)促成青少年早恋的因素

1、青春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的自然本能作用。进人青春期的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展开始产生性意识。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逐渐地,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交往的行动,即进行早恋。

2、青春期教育的缺乏。青春期如何进行健康的异性交往,如何正确区分友情与爱情,与异性交往的行为规范如何……青少年缺乏这些知识,又无行为规范训练,客观条件往往也造成与异性交往的阻力,缺乏与异性朋友建立纯真友谊的条件。

3、青少年独立意识的作用。他们对成人世界盲目向往和追求,以为能恋爱就代表自己的成熟,而忽视了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锻炼和提高,是缺乏理智的表现。

4、学校中一些因素的影响。例如:班干部因工作上接触的机会多,被双方的工作能力和性格所吸引;有些同学的学习压力大,为了寻求刺激;有些同学对学习失去兴趣,把精力转移到对异性的追求上,以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校园里一些同学公开早恋的诱惑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5、家庭因素。中学生早恋与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父母离异,孩子缺乏家庭的温暖;父母缺乏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使孩子不能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关系;父母在孩子面前过分亲昵;对孩子所看的书籍、影视录像等不加限制;有的家长对孩子的异**往不加以指导等,都是促成中学生早恋的因素。

6、社会因素。中学生接触的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书刊、淫秽录像以及黄色网站的影响。

(二)青少年早恋的特点

1、朦胧性

早恋的青少年对于早恋关系的发展结局并不明确。他们主要是渴想与异性单独接触,但是对未来组建家庭、如何处理恋爱关系和学业关系、如何区别情谊和爱情都缺乏明确的熟悉。

2、矛盾性

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内心也布满了矛盾,既想接触又怕被人发现,早恋的过程中痛快和痛苦并存。

3、变异性

早恋关系是一种布满变化、极不不乱的感情关系。青少年之间一对一的早恋关系缺乏持久性,一般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4、差异性

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在行为方式上,有的青少年的早恋行为十分隐蔽,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来传递感情,但也有的青少年报公然,在很多场合出 双人对,严然像一对情侣。在关系程度上,大多数有早恋关系的青少年的主要流动是在一起聊天,交流隐秘的感情,从人际关系来看,还没有超出正常的关系。有的 则关系发展的很深,除了谈论感情以外,甚至发生性关系。

(三)早恋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其生理逐渐走向成熟,但毕竟还未完全成熟,如果过早地把精力放在谈情说爱上,不仅影响学习,而且还会因各方面的阻力造成性格上的缺陷和情绪上的扰乱。

1、由于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早恋大多持否定态度,发生早恋的学生总是东躲西藏,长期处于“地下工作”的状态,精神高度紧张。

2、早恋影响思想品德的发展。青少年学生在思想上,道德上对爱情的理解和认识还很不成熟。而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社会化的过渡时期,学生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法律意识都很淡薄,不能正确理解真正的爱情,青少年学生在经济上尚未能独立,事业尚未确定,使爱情失去了牢固的基础,学生根本没有能力承担社会责任,更不可能承担爱情的社会责任。青少年学生也不能很好地控制调节自己的感情,最终只能歪曲甚至玷污了纯真而美好的感情,给双方带来痛苦。

3,早恋对少女的影响尤为重要。一是 少女由于涉世不深,生活经验欠缺,对社会了解不足,感情胜过理智,往往凭一时冲动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随着心理的成熟,生活阅历的增加,可能对对方产生不满,进而冷却或中断恋爱关系。这样会引起少女的失望情绪,使之消沉,甚至产生心理障碍,从而影响少女精神世界的健康发展,更会轻浮、草率对待恋爱。二是出现性行为,引发犯罪。青少年早恋,多因感情冲动和对异性的神秘感,理智防线十分脆弱,往往容易出现过早性行为和性过错。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带来心灵的创伤。

(四)如何正确处理青少年早恋现象

早恋不仅会影响正常求学、生活,有时容易诱发心理疾病,导致不健康心理,严重的导致犯罪,其危害已不容忽视。如何正确对待青少年早恋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和教育:

1、家长处理学生早恋现象:

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民主型的,孩子有充分的发言权,家长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共同探讨成长中的问题。溺爱型和放任型的家庭,孩子出现“早恋”的现象比较多。我校心理专家建议家长在处理“早恋”问题上要把握三原则:

第一,摸清底细,心中有数。

家长要清楚地知道孩子在班里与哪些孩子关系比较好,他们在一起活动的时候都在做些什么,多发动一些与孩子关系较为密切,行为良好的同学与他们多接触、交往,大家一同参加有益活动。

第二,分析情况,区别对待。

要界定孩子是“早恋”,还是属于正常的男女生之间的交往状态。

第三,讲究方法,正确引导。

如果恋情已经发生了,没有必要去谴责他们不理智,要分析原因,对症解决。首先,要努力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提供一个民主的家庭环境,不要一味阻止,否则有可能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其次,积极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在沟通中培养对孩子的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上协商订立一些规则和界限,使早恋成为孩子的学习动力;再次,要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动态,帮他们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初三阶段以学习为重;最后,对孩子沉迷“恋情”而影响学习,家长又无力解决的“早恋”问题,家长可向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2、教师处理青少年早恋现象:

第一,帮助早恋的中学生正确看待早恋。引导孩子明白早恋的危害性。青春期学生早恋的最大影响就是耽误他们的学业,不可避免地分散了他们的意志和精力,致使学业成绩下降。其次,早恋必然会影响人生的奋斗目标。

第二,帮助学生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交往广泛、自然,要孩子和异性公开交往、群体交往,他就不会对个别的异性产生过分的好感。其次,在交往过程中注意掌握一个“度”,既不必过分拘谨,也不可过分随便;不可过分冷淡,也不可过分亲昵;不可过分严肃,也不可过分卖弄。

第三,帮助早恋的孩子走出困境。在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遵循了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理解,二是保密不加渲染;三是方式可灵活多样;四是不可捕风捉影,上纲上线,不注意方式方法。五是幽默的语言幽默的语言妙趣横生,令人回味,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令人发笑又促人深思

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处理青少年早恋问题是所以教师及家长所要重视问题,有针对的加强青少年心理教育,使青少年远离早恋,健康成长。参考文献:青少年心理健康手册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 篇5

一一中队:

爱国之星:牛耀翔 自从入学以来,他爱老师,爱学校,爱班级。每天到校都能坚持打扫班级卫生,老师要求背诵社会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他第一个会背,是学生学习的好榜样。也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诚信之星:王皓月

她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每次作业都做到按时上交,从没有拖欠或不交作业的情况,在她看来,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就是一种不诚信的行为,正是由于她乐于助人,热爱集体,以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诚信的道德品质,成为老师和同学眼中的好学生。

友善之星:王之睿

他是一位团结友爱,为人着想的好孩子。他认为要想成为一个友善的人,首先要严于律己,绝不能做损害老师、同学、家人的事情。在家里,他爱奶奶,爱爸爸,爱妈妈。虽然他年龄小,但经常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学校里,他友爱同学,乐于助人,同学们很乐于和他交朋友。

明礼之星:毛延东 他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他主动认真的完成老师交办的日常事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他非常懂礼貌,每次见到老师,他总是向老师问好。站路队时,从来没有推搡打闹的现象。他还养成了良好的环保习惯,每次在街上喝完的饮料瓶、用完的包装纸,他都会扔到垃圾桶内。

勤俭之星:申一

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在学习方面,她勤俭节约地使用学习用具,不浪费纸张,不追求时尚。

一二中队

爱国之星 张琳雪

少年兴则国兴,小年强则国强。一直以来,我热爱着培育我的老师,热爱着养育我的爸爸妈妈,热爱着幸福的家,快乐的校园,热爱着美丽的家乡,伟大的祖国。

诚信之星 张洛岩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我要永远带着它,让它照亮我的人生。

明礼之星 王珂

文明有礼,与人为善。日常生活中,我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谈吐文明,举止沉稳,深受老师、同学以及周围

人的喜爱。

友善之星 吴昱贤

一颗善良真诚的爱心,对于困难同学,我总是乐于伸出援助的小手,助人为乐,真诚奉献。

勤俭之星 张天宇

我在生活中从不浪费,一直坚持勤俭节约的习惯,会以勤俭节约为自己的基本准则,以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王紫芊,被评为诚实守信之星。他在学校的楼梯上捡到钱包,主动上交给了老师。

一三中队

娄舒银,她一向节俭,从不比吃比穿,穿过的衣物都整理好放起来送给比她小的的小朋友们,是名副其实的节俭之星。

尹振洋,实验小学一三班同学,在公交车上他会主动给老人让座,见到老师、邻居等长辈热情问好,被评为明礼之星。

薛文博,实验小学一三班学生,对待同学热情大方,从不会和同学生气,是大家公认的友善之星。

和煜铭,是实验小学一三班的同学的,他的红领巾总是整洁如新,听到国歌响起,他就立正站好,他是爱国之星。一四中队 葛晨阳

被评为诚信之星。他在学校的楼梯上捡到了五元钱,就

主动上交给了老师。

李玥瑶,她一向节俭,从不比吃比穿,穿过的衣物都整理好放起来送给比她小的的小朋友们,是名副其实的勤俭之星。

杜悦,在公交车上她会主动给老人让座,见到老师、邻居等长辈热情问好,被评为明礼之星。

范明轩,对待同学热情大方,从不会和同学生气,是大家公认的友善之星。

他是爱国之星。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 篇6

骆驼城初级中学

王欢

当今世界,网络化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新事物十分敏感的青少年以巨大的热情置身于网络之中,成为网络的主力军,他们在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中交友、娱乐和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不论是网络本身所具有的特性,还是它所提供的丰富内容和参与平台,都对青少年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网络环境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问题,成为事关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国家长远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是双重的。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指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我国在教育方针中也明确提出要将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四有”新人。因此,探讨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双重影响就显得很有必要。

一、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的创造性催生了青少年的现代观念。

网络是体现时代的标志、了解时代的窗口、改造时代的工具,网络发展速度快,更新周期短,开放程度高,是现代科技的结晶,也是信息社会的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网络的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现代观念,如学习观念、效率观念、平等观念、全球观念等等。

现代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已经不可能再是一劳永逸的事了,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接触新事物、接受新观念,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迁。这一点在网络世界体现的更为明显。网络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硬件、软件的更新时代都很快,青少年为了与其保持同步发展,只有不停地学习、接受新的技术。

互联网是世界性的电子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青少年与世界的联系变得十分便捷、迅速。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常常访问国外的网站,与素不相识的外国人交友、聊天或是探讨问题,这对青少年一代形成全球意识起着积极作用。

(二)网络的丰富性拓宽了青少年的求知途径。

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及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互联网上获取知识的方便、快捷、全面的特点,给青少年求知带来极大的方便,为青少年现代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络世界,不仅要求青少年自己动手操作,而且相互沟通交流,为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效率提供了良好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说,互联网不只是为青少年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而且是为他们创造了另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

(三)网络的超时空性为青少年扩大了交往面。

网络世界展现给青少年一个全新的社会交往空间:跨越大洋彼岸,超越性别、年龄、职业病、身份和地位。这为青少年进行社会交往提供了一种缓冲的空间和一个平等对话的通道,并能借助网络释放自己的各种心理压力。许多网站专门提供各种类型的交友服务,青少年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工作的需要、学习的需要交到自己想交的朋友。网上交友相对安全、轻松,许多乐此不疲。

二、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消极影响。

(一)过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网络,易使青少年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受到影响。有研究显示,长时间上网会使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水升高。这种类似肾上腺素的化学物质,被认为与“病态赌博狂”有关。它令人呈现短时间的亢奋,但其后的颓废感却更为严重,时间一长,会给人带来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和生物化学变化。患者初期只是表现为对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甚至会引发心脏疾病等疾患。网络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它与真实的社会生活空间存在很大反差,人们网上交往主要依靠于抽象的数字、符号,使青少年习惯于用数字化、符号化的思维方式对待真实的社会,人与人的交往变得冷漠无情。过分沉湎于网络,会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他们变得与周围的人没话,把自己封闭起来性格孤僻,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有的青少年整天泡在网上,荒废了学业。

(二)网上交流的无约束性、隐蔽性,易使青少年道德行为感弱化。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 篇7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 一名学习成绩比较优异的中学生, 初中三年, 因为家庭环境不良, 一年一个样, 从优等生蜕变成了逃学、打架、不回家的问题学生。来咨询室咨询时, 他的表现让我吃惊, 沉稳的外表和思路清晰的表达给人很成熟的印象, 但通过量表检测、摄入性会谈等资料收集, 发现其心理成熟度与外在表现的差距很大, 而对其家庭情况的了解更是让我吃惊, 父母的争吵长年不断, 冷战几乎没有停止过, 青春期的孩子生活在这样压抑的家庭环境中, 三年的时间里, 没有变化是不可能的。通过咨询, 孩子的心理问题得到了疏导、呵护, 逐渐健康成长, 亲子沟通让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得到改善, 但父母未接受婚姻关系咨询, 父母关系未能改善。这里想通过该案例的分析, 让年轻的父母多注意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尽量创造更好的家庭环境, 让孩子健康的成长。

二、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分析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并与之发生互动的第一个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 孩子在怎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 对他们的心理发展具有直接影响。父母的素质对孩子的影响尤为重要。

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审美观、举止等都是在家庭中奠定基础的,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的文化程度高低对孩子有着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父母的道德修养、心理素质及责任意识对孩子有着显著的影响, 父母作为青少年的第一任老师负有更大的责任, 作为父母要有较高的素质, 他们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1. 文化素质

父母的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根据我国心理工作者钱曼君对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家庭情况进行调查, 发现其家长中, 文化程度属于文盲、半文盲、小学水平的占66.7%, 许多家长的业余时间大多是放在打牌、聊天、装扮等无关紧要的事上面, 几乎没有时间读书、看报。在孩子的心目中, 学习的位置受到打压, 而家长对孩子考试成绩的看重, 又让孩子困惑、感受到巨大压力。案例中的孩子在即将中考前, 则采取了弃学的方式来应对压力。

2. 道德素质

家长的道德素质同样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 主要表现在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行为及价值观等的模仿及内化。由于青少年的价值判断还没有完全形成, 在成长的过程中出于好奇, 他们就会学习模仿父母的行为, 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与价值判断体系。案例中的孩子受父母乐于助人、讲义气的影响, 与一帮补差班的学生结成小团体, 并因自己会功夫而以大侠自居, 经常一起吃喝、闲逛、上网吧, 甚至为了一点小事能出头向同学开战, 第三次咨询时就因为别人说他胆小鬼而开战, 用刀划破别人脖子进了派出所。父母的义气, 一味无私帮助别人, 甚至夫妻齐外出, 不顾自己家的孩子, 很少会在家陪孩子, 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是正面的, 孩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判断, 甚至是非不清, 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3. 心理素质

家长的心理素质也影响着青少年心理健康。根据上海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的研究发现, 家长心理健康的, 子女有心理问题的仅占11.67%, 而家长有心理问题的, 其子女有心理问题的高达60%, 家长的心理健康与子女的心理健康高度相关。由于与父母的长时间生活在一起, 孩子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受到父母心理的影响, 这些影响主要通过心理素质较差的父母的日常行为以及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因此, 家长不应整天忙于工作、应酬、社交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与沟通, 要多关心一下孩子的感受。案例中的孩子, 父亲因为工作、应酬基本不着家, 自己认为工作忙、压力大, 只要休息或晚上有时间就约人打牌。母亲对孩子是无微不至的关爱, 而孩子只感受到的是“唠叨”, 是对丈夫的不满、对自己付出的心理不平衡, 母亲的心理不平衡已经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4. 责任意识

父母对事、对子女的责任意识强弱,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很明显。有一项对家长的调查中, 发现部分学生流露出厌世情绪, 有家长反映孩子曾经流露过“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等悲观念头, 做为家长应对孩子有充分的关注, 帮孩子们寻找人生的价值, 引导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防止孩子自卑懦弱等不健康心理因素的滋生。案例中, 父亲对家庭的不闻不问, 使孩子的家庭责任意识淡薄。

摘要:心理健康对人一生的幸福和成就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心理问题已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决定一个人事业的成败,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因素有生理、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 本文通过一例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的分析, 从家庭方面的因素来思考, 希望青少年的家长能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孩子、认识自己的家庭。

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 (5000字) 篇8

【关键词】家庭教养方式;青少年;心理健康

一、引言

社会是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的,在这些家庭中,孩子是他们的未来与希望。家庭又是社会的缩影,孩子可以在家庭中学到基本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教育不仅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启蒙教师还是孩子的终生教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日常行为、人际交往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家庭教养方式

(一)家庭教养方式的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在1967年,首次提出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目前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综合多种观点,可以把家庭教养方式理解为父母对子女抚养教育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它是在父母和儿童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

(二)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在我国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多采用美国心理学家Baumrind(1967,1991)的分法,具体表现如下:

民主型的父母认为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应该是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允许孩子提出自己的声音和观点。对孩子提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适当的要求,并让他们知道这不是父母强加给他们的意愿,而是一个人适应社会所必需的,同时也鼓励子女多与自己交流。

溺爱型父母对子女的要求总是有求必应,总想给子女无限的爱和包容,给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保护,但却忽略了子女自己成长的需要,使得子女日后步入社会心理极其脆弱,经不起打击和挫折。

专制型的父母总是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子女身上,不关心孩子自己的想法,对孩子的一切采取“包办”的态度,使孩子丧失了自主权,孩子长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感受不到家庭的温馨和温暖。

漠不关心型的父母由于工作或其他的原因对孩子采取忽视的态度,不注重在情感上给孩子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只是从物质上对孩子做出补偿。长此以往,孩子也享受不到本该有的家庭温暖。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外的观点,我们发现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家庭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直接成长的地方。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对孩子的成长都有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家庭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起到了“双刃剑”的作用。比如一般在温暖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与长期得不到家庭关爱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的表现有非常大的差别。

(二)学校的影响

学校是青少年接触时间最长的地方。青少年面临着各种考试、比赛的压力,学校主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升学率成为现在青少年在学校的主要目标。虽然现在已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很多学校仍是直接忽视这一点,对全面发展的要求置若罔闻,各种考试接踵而至,压得青少年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学校主要是以学习成绩排名来衡量孩子的能力,这种不科学的衡量标准会对使很多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最终影响他们的成长。

(三)自身的影响

青少年阶段是其身体发育最迅速的阶段。男女发育成长特点的不同、身体迅速发展带来的好奇与不安等都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发展。特别是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成熟、想独立却又不能完全独立所产生的矛盾感,最易使青少年产生困惑。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与家庭教养方式的途径

(一)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中国式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喜欢以命令式的口吻和孩子交流,不注重理解孩子的内心。要想青少年能拥有健康的身心,就要努力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比如父母之间关系融洽、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对话、互相尊重,等等,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怀。

(二)父母成为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成长

青春期阶段的孩子由于生长发育迅速,容易浮躁、叛逆,其实都是自己对这一阶段的一种不安感的表现。父母这时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教育与关心,要做到真正地从内心上的关爱与呵护。如果父母能意识到针对每一年龄段、不同年龄孩子的心理、生理特点对自己的教养方式做出相应的调整,真正从内心理解自己的子女在成长中的各种需求,和孩子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样父母才能真正随孩子一起成长。

(三)全社会的力量

媒体、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多增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为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提供指导与帮助,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心理的成长。

(四)因材施教

社会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家庭组成的,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尽相同。作为青少年家庭最大的相同点就是家里有个正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但是父母在教育自家子女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随大流,一定要多观察、多沟通,一定要因材施教,这就要求父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要多一份细心,多一份责任。

五、结语

每个青少年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就是促使青少年身心健康地成长。为子女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父母采取科学的、理性的教养方式,才能真正地理解子女、走进他们的内心、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父母要把握一个大前提,就是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养方式,都要能体现温暖、关爱和理解。对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个体更好地成长,还可以对整个社会的青少年的异常心理的预防和矫正起到警醒和指导作用,更重要的是把握家庭教养方式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关系及规律,建立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促使我们的青少年在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中更加茁壮地成长,从而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陈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1996.

[2]高茗等.少年儿童行为问题为家庭学校因素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9):1045—1048.

[3]Nancy Darling & Laurence Steinberg ,Parenting Style as Context: An Integrative Model[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3:113(3),487—496.

[4]钱铭怡,夏国华.青少年人格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6,10(2):92—94.

[5]谢言梅.家庭教养方式及其与子女心理健康关系研究述评[J].大理学院学报,2006,5(11):81—84.

【作者简介】

掌控网络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影响 篇9

【摘要】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教育则要让它成为一把安全的利剑。作为教师要始终注意掌控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善于化害为利。面对势不可挡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当根据网络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建设网络环境、发展网络文化,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铸造一条整体化、系统化、健康化和科学化的“绿色生态通道”,提高孩子们驾驭网络的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培养他们自尊、自律的道德意识。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教育掌控趋利避害

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我们要做的是如何趋利避害。青少年正值人生中最宝贵的时期,青少年所接受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未来。如今,网络时代已不可阻挡的来到青少年的身边。作为教师应当时刻关注和掌控网络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一、发挥长处

毋庸置疑,网络为青少年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具有优越性的文化环境。网络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第一,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求知、学习方式,开发了智力和感官能力,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潜能,网络所展现的互动式学习模式将强迫的、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快乐的学习。网络学习让孩子们体验到了更多的自信和快乐。

第二,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娱乐、游戏方式。对孩子们来说,玩乐,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通过游戏,玩耍,孩子们可以学习到交往的礼仪和规范,学习到规则意识并增强想象力。

第三,网络文化改变了青少年的交往方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热衷于进入网络世界,与和自己有着相同志趣,爱好的人结成一个亲密的社区,甚至与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好友交谈,就像隔壁邻居一样亲近。在网络这个自由、平等、开放的交往空间,许多孩子变得自信、开朗、幽默。网络文化为他们探索自律、独立的自我起到了安慰和牵引的作用。

第四,网络文化也改变了青少年的消费方式。网络购物既是一种方便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时尚潮流。可以预见,网络消费将培养出一个庞大的青少年消费者队伍,而起,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不仅会对经济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掌握了网络,掌握了青少年,就掌握了未来。

二、正视负面

肯定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意义,并不等于回避网络文化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

互联网用虚拟手段为人类开启了一方全新的文化空间,网络文化以其无可抵挡的魅力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教育、生活和工作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虚拟的网络世界并不是一方净土,现实文明的阴影同样在网上折射。网络文化混杂这种种不良因素,值得全社会关注和重视。

一是网上“文化侵略”;对青少年人身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

由于信息是文化的一种形式的代言人,因此,信息的侵略便直接导致“文化侵略”。那些附着西方价值观形态的信息大量地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流向中国,加之中国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及其精粹知之甚少,民族文化远未在其思想上扎根,因而在外来网络信息流的淹没中难以产生免疫力和识别力。

二是网上黄色流毒,对青少年身心的璀璨。

在因特网汹涌奔腾的信息浪潮下面,潜伏着一股黄色流毒。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互联网上大约有几百万个黄色电脑文件,其中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录像剪辑和图片,淫秽色情制品通过网络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将他们引入歧途,我国今年青少年因有意无意访问色情网点,遭受“黄毒”侵害,甚至走上堕落和犯罪道路的案例时有披露。

三是网上黑色信息,对青少年精神的毒害。

黑色信息指制造社会政治、经济、组织混乱的信息。由于计算机网络传递信息受传统控制影响很小,使社会对个人思想行为的制约发生变化,不再能够有选择地控制人们接触信息的范围,种类,不再能够有效地施行社会打击和控制的非凡组织或个人以可乘之机。

四是网上暴力文化对青少年行为的误导。

暴力文化,是指坚持有助于暴力行为发生的行为规范的亚文化。暴力文化伴随着计算机网尼格罗迅速扩散,特别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各种负载境内外暴力文化特质的影碟,游戏软件,通过电脑和

网络有声有色地传输给青少年。由于青少年人生经历太浅,是非观念不清,加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因而极容易通过网络传媒接受西方暴力文化和我国传统暴力文化的误导,作出各种暴力行为,导致暴力犯罪。

五、网上黑客,对青少年智能犯罪的示范。

计算机黑客是指对计算机软件和网络技术相当精通的人(其中青少年占多数),未经授权进入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系统进行攻击,对系统中的信息窃取、篡改、删除,甚至利用计算机病毒破坏部分系统或全部网络。然而黑客们的这种行为有时会成为青少年崇拜偶像。

显然,网络中存在的对青少年不利的因素是不容轻视的。处理不好,势必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是一个信息的宝库,同时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学术信息,娱乐信息,经济信息以及各种各样的黄色,暴力信息往往同时并存,同时,网络的互动性与平等性,又使得人们可以在一个绝对自由的环境下接收和传播信息,青少年在难辨是非真伪或受不良信息诱导的情况下就会好不防备地受到身心侵害。街头随处可见的网吧和在家庭中越来越普及的电脑为我们带来高科技享受的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置于一个防不胜防的虚拟世界。此外,互联网上信息接收和传播的隐蔽性,使得青少年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力大大减弱,网上不良行为逐渐增多。

二是政治观念淡化。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单一的教育权威受到挑战。国内外一些不法分子或是对社会主义中国不怀好意的人或群体,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便利途径,大量散播反社会主义、反人民、反政府的宣传言论,甚至故意歪曲事实,青少年因其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加上青少年特有的反叛心理或追求新奇思想的影响,极容易被各类反面思想所误导,从而丧失应有的思想政治观点和立场,政治挂念淡化。

三是青少年违法犯罪增多。一份调查表明,在问及“网络的开放性与青少年的某些犯罪是否有关”时,大多数被访青年的回答是肯定的。占六成以上的青少年作肯定的回答。据国内外已经发现的信息犯罪案件统计,犯罪年龄在18到40岁之间的占8成左右,平均年龄只有23岁。这种显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忧虑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有的放矢。

面对势不可挡的网络时代,我们应当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驱弊就利。

笔者认为当前的网络建设应该在净化中美化,应该营造一个健康的、充满活力的网络环境。网络建设的根本目标应当是这样一个目的,即应当对网络文化和青少年的成长有进一步的认识,根据网络发展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来建设网络环境、发展网络文化。我们应当深刻把握网络影响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为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铸造一条整体化、系统化、健康化和科学化的“绿色生态通道”,提高孩子们驾驭网络的素质和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培养他们自尊、自律的道德意识,这才是值得全社会关注的大事,也是值得各级各类政府,学校和家庭加大教育力度的实事。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措施一:建立网络化管理体系,整合各方面资源;

措施二:优化监督机制与技术,创设青少年健康“绿色生态网络”。措施三:学校应加强关注学生心灵和生命的教育。

措施四: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措施五:社会应还青少年心灵抚慰的健康空间和场所。

措施六:让青少年学会信息选择,信息判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

上一篇:2024-2025第二学期语文低段教研组工作总结下一篇:商贸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