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 篇1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之一,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培养非常关键。本文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方面分析英美文学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出高校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应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英美文学知识对学生四项综合技能的影响

语言技能包括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大技能,即,听和读为语言输入技能;说和写为语言输出技能。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注重这四项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修养、文化意识的培养及文学修养。事实上,语言技能和语言文化、文学修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一)英美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的提高

英美文学课的教材一般是《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作品选读》及《文学批评原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分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语言知识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须借助于看与读,英美文学课所用的教材、教师的讲义都是全英文;加之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略高于非专业的学生,因此教师的课堂用语几乎都是英语。这样学生上课时不仅要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课还要做相应的笔记。如果教师将学生所记录的英美文学知识笔记作为评定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不仅检测了学生听课的情况,而且也迫使学生注意去听,促进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口语技能是语言输出技能之一,需要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技能输入。文学作品的内容、词汇丰富,极大地吸引了学生读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加了英语词汇量和积累了口语素材。教师对文学作品内容讲解后,学生可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题在某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展开讨论。在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即可了解英语文化、学会对比分析西方文学作品,还可以锻炼英语听说能力,英语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英美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英美文学选读教材选的阅读材料都是英美著名小说家、戏剧作家、诗人的经典作品。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可以使其了解课文大意,课前预习对作品的基本了解与课上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特别是教师对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社会创作背景的介绍,能激发学生反复阅读该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尤其是课堂上教师对作品重点段落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精读重点段落可以准确分析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语言特点以及综合评价作品的叙事技巧和主题思想从而加深对该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理解和思考性的阅读能力。通过课前的泛读和课上的精读,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阅读四个层次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即字面阅读能力、推断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欣赏性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进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英文文学作品的兴趣,运用这四种阅读技巧自觉地加强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三)英美文学课可促进学生英语书面交际能力的提升

英美文学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对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起到推动作用。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也是艺术语言的表现,是语言大师千锤百炼的语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分析、欣赏与模仿,学生可创造出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朴实自然的佳作。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每一篇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欣赏。遇到重要语句、短语的搭配和词的修辞用法时,教师不仅对它们进行讲解,还会训练学生对精彩的句子和修辞加以记忆,模仿,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英语词汇和优美的表达方式。在这样长期坚持不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选择、讲解著名英美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

1.英美文学大师的作品有代表性质和极强的感染力,英语专业学生对之熟悉度偏高,有的学生已经阅读过相关的中文版本,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部分,符合学生的英语水平。

2.教师适当在课堂上介绍文学史和作家流派。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体现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环境。文学史的介绍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英美文化。此外,在给学生介绍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和汉语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学习,加深对三种文化的理解和差异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教师推荐一些学生感兴趣,时代和文化差异小,可读性和代表性强的作品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让学生分析原著与电影的差异,从而体现文学作品的魅力,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生动形象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语言综合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要实现对一篇文学作品的真正理解,就必须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即,文学作品的分析、讨论等。教师作为指导学习的人,应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三)改进考核方式

英美文学课教学效果传统的检查方式为闭卷考试,学生往往在期末时死记硬背文学史和英美文学常识以应付一张试卷,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笔记记录和讨论的情况给出期末的综合测评,学生才会对每一次文学课上的教学活动积极认真的准备和有效地完成,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能力,保证教学效果。

三、结语

英美文学教学和语言技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除了取决于语言技能外,还依赖于背景知识能力,即目标语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学作为一种能全面展示社会与文化形态的学科,是语言最完美形式的体现,它依赖语言表达深邃的含义;文学包罗万象,它优美的行文和富有艺术的表达深深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因此,英语专业教学应重视英美文学教学,增强学生英美文学意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英美文学课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文学常识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借此领悟异域文化的精神,增长文学知识,培养审美情趣。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 篇2

然而随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社会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我国高等教育, 学校和学生都变得务实起来, 高校的内部结构和教育风气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很多。作为人文素质培养阵地的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呈现出了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高等教育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本文旨在结合笔者自身的英美文学教学经历分析当前高校英美文学教学中凸显出的一些问题, 以期对走出英美文学教学困境提供理论参照和文化启示。

英美文学在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它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未体现出来。纵观当前高校英美文学的教学现状, 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令其前景不容乐观。

第一, 务实的理念使得课程被边缘化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国经济的发展举世瞩目。然而与此同时, 市场经济的发展令国人的伦理观念和价值体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实用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潮亦在校园里弥漫开来并影响着大学生的言行。纯真的理想与大学生渐行渐远, 他们的选择越来越务实。昔日文学讲座爆满的情形已难发现, 学生对文学名著的热情日渐淡薄, 文学课程受到冷落在高校已是不争的事实。学生只想在毕业时找到一份体面高薪的工作, 他们更倾向于选听那些能有利于他们就业的课程。而学校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满足学生意愿, 于是英美文学这样一个在表明看来并不实用的课程就被边缘化了。很多高校用于英美文学的课时很少, 以新乡学院外国语学院为例, 美国文学在英语教育专科班只在大二时开设一个学期, 且每周只有两个学时, 应用英语专业则根本不开设这一课程;英语本科班也只是在大三时开设一年, 也是每周两个学时。英美文学课程本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良好平台, 然而却被一些所谓的实用课程挤向了边缘的位置, 成了学校和学生眼中的鸡肋, 着实令人担忧。

第二, 课堂教学方法呆板滞后

英美文学知识信息量很大, 所涉历史跨度很长, 不同时期的文学流派众多且不同的作家作品又差异很大。因为课时少而教学任务又重, 很多老师为了讲完内容总是一节课不停地讲, 且少有提问环节。于是就造成了老师主讲, 学生被动听的课堂现状, 而这和提倡以学生才是课堂主体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有学者把英美文学课概括为“上课记笔记, 下课对笔记, 考试背笔记, 考完全忘记”[2]。这种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气氛沉闷, 缺乏应有的互动, 学生亦感觉枯燥无味, 进而对英美文学课程也难以提起兴趣。

另外, 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却少了相关的人文素质教育。笔者曾聆听过一些同行的课程, 一般的流程是作家生平简介, 主要作品一览, 作家创作风格分析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代表作品的梗概及其分析或是选段赏析等。如此内容讲下来已将课堂时间占满。很多文学老师只注重文学相关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文学课的人文内化教育功能, 从而弱化了文学课的真正价值。

第三, 文学师资力量薄弱

外语系通常都是学校较大的院系之一, 英语老师倒是不少, 但能真正把文学课讲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老师却也不多。毋庸置疑, 教师是教育质量的主要影响者。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提高英美文学教学质量的关键, 然而实际教学中文学师资却较为薄弱。很多老教师理念落后, 且知识更新慢, 年轻老师又流失严重, 学术梯队严重断层。一些文学老师自身的文学理论水平有待提高, 文学教学中很少运用比较文学或文学批评理论等前沿的文学概念或术语, 只是流于对作家作品的简单介绍, 这样就使得文学内容的教学较为浅显, 从而羁绊了整个英美文学教学的质量。

结语

现如今, 由于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 英美文学这个短期内看不到明显“效益”的课程日渐受到学校和学生的冷落, 逐渐被边缘化, 而且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桎梏, 很多老师教学方法守旧, 依然采用满堂灌的方式, 使得本该活跃的文学课堂变得死气沉沉, 且文学师资力量也有些薄弱, 所有这些问题都严重地影响了英美文学教学的质量。我们应该认识到并深刻反省文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如此类的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进而从整体上提高英美文学课程的地位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王春晖.高师院校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1 (3) :120.

[3]张生珍.关于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6) .

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 篇3

关键词:英美文学 文学教师素质 互动原则

根据《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美文学作品,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教学大纲还分别在四级、六级和八级的考试中对文学的阅读提出了明确要求。文学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但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教材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编排,从14世纪一直延续到20世纪。虽脉络清楚,有利于学生认识文学的源流关系,却存在时间跨度过长、厚古薄今的弊病。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大多侧重传统的经典作家,对当代作家很少问津。由于英语诗歌语言和现代英语语言有很大的区别,加上教师和学生的畏难心理,诗歌教学并未与小说、戏剧教学并重。此外,文学史与文选教学脱节,并没有将文选融入到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去,而是孤立地学习文学史或选读作品。

2.教学方法单一

绝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师的讲解, 对学生参与度要求不高。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灌输,甚至照本宣读, 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不能及时吸收、消化教学内容,从而不能将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真、善、美等价值观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就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师知识结构存在相对的不合理

目前,担任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师存在着专业局限性,比如专功文学专业的教师,对于语言学、翻译、哲学与历史等相关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储备不足,没有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发挥出来。文学是社会的镜子,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学作品中反映的所有问题,都与人文类学科相关。因此,英美文学课教师在相关人文知识领域的欠缺,导致英美文学课教学在深度、准确度与广度方面存在不足。

二、英美文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1.文学史应与文学作品选读并重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美文学存在着语言障碍。作家与作家之间的写作风格迥异,语言特色更是千差万别。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原著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

其一,联系历史背景来深刻理解作品。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作家对社会境况的一种深沉反思。文学史教材一般按照时间顺序编写,不仅具有文学学科的特点,还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只有把作品放到一定的历史环境中,才能理解作品的内涵和社会意义。以英国文学为例,大致可分为五个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维多利亚时期和现代主义时期。其文学流派分别为人本主义、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艺复兴时期,Shakespeare塑造了Portia、Bassanio、 Antonio、 Hamlet等一系列人本主义代表;新古典主义时期,Fielding刻画了Tom Jones等道德说教的典型形象;浪漫主义时期,Byron塑造了Don Juan等Byron式的英雄人物;维多利亚时期,Dickens笔下的David Copperfield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受害者,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罪恶;现代主义时期,Lawrence塑造了Paul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分裂的、扭曲了的人物性格。文学教师应该搜集相关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资料,力求把最能说明问题的贴切而又生动的材料介绍给学生,并使学生在学习文学史的过程中了解一定的英美两国历史。

其二,导入文化语境,辅助文学史与作品教学。文化语境“三源泉”,即古希腊、罗马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和亚瑟王传奇故事,是贯穿整个英美文学的脉络。因此,阐明文化语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纵观英美文学历史,像Shakespeare、Milton、Melville、Faulkner等作家的作品,大部分都有直接引用或间接借用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文学教师本身应该熟悉并研读这些文化语境源泉故事,并向学生讲述这些故事,否则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吃透原文的内涵,特别是作品中包含的文化内涵。例如,Milton在《Paradise Lost》中直接引用了《圣经》故事:撒旦造反、伊甸园、偷食禁果等。如果没有文化语境知识,学生在阅读时很难跨越文化鸿沟。

其三,结合作家生平,把握作品的思想精神。分析文学作品,把握它的思想精神必须联系、考察作家的生平,尤其是他一生当中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事件和人物,以及他的创作思想。例如在学习D.H.Lawrence的《Sons and Lovers》时,学生需要了解他的生平,父亲是一位粗俗的煤矿工人,母亲是一位有教养的教师,对婚姻不满,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倾注到她的两个儿子身上——D.H.Lawrence和他的哥哥。哥哥不幸夭折,母亲的爱全部给了D.H.Lawrence。母亲的爱超过了母亲对儿子正常的爱,以至于D.H.Lawrence不能与异性发展正常的关系。他后来与一位已婚女子结了婚,但他的一生都生活在母亲的阴影之中,可以说《Sons and Lovers》是他的生平写照。

2.采取互动教学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所谓的“百科全书”,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权威。学生往往具有较高程度的焦虑感和被动感。在教学中,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表现在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语言认知方面的问题,而且也表现在包括师生情感、人格在内的精神整体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相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学习的潜力和能力。这对于学生增强自信心、消除焦虑感、解决被动学习尤为重要。英美文学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学生不免会产生畏惧感和枯燥感。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要求他们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和信息进行陈述和发表意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思路,或对学生的陈述进行评论,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思维的独特之处和欠缺之处。另外,研究表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显著提升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教学模式,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查询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时期的相关资料。学生在课堂上,将所掌握信息讲述出来,并加以自己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可解决语言问题并进行思想沟通。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精神。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之间具有信息差。不同的学生会对某一作家或作品从不同的视角来认识和评价。教师要认识到这种差异,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解决办法。虽然一个人的视野是有限的,但学生通过相互交流,可以丰富和拓宽自己的视野。

3.教师完善知识结构

作为一名高校英美文学教师,首先不仅要熟悉英美两国文学,还要了解和精通中国文学及熟悉其他国别的文学,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学生学习文学专业知识的需求;其次,除文学专业知识外,教师应具有渊博的人文学科知识,要做到精通一门、熟悉几门、涉猎多门。对人文学科中的历史、哲学、心理学等与文学紧密相关的学科具有广博的知识;再次,教师须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方法,具有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并且熟悉现代多媒体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文献,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的能力;最后,英美文学教师须掌握丰富的本国文化知识,使学生了解英美文学史和作品的同时,提高对本国文化的热爱。努力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并能进行中西对比,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认识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结论

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英美文学教学需要改革,其中教学过程的改革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文学史与文选的互动,才能使整个教学系统顺利地运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岂深,孙铢.英国文学选读(第一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2]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3.

[3]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程爱民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2002,(1).

[5]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孟育凤.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长春大学学报,2007,(6).

培养高校生英美文学素养研讨论文 篇4

文学作为人文学科中重要的一个分支,文学素养作为人才重要的素质之一,在高等教育中,应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英美文学教学也应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体系中来,应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然而,面对文学意识与能力十分薄弱的非英语专业,尤其是理工科学生,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的英美文学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素质,关于此项研究目前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领域尚未得到开展。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必要性

为了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于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日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其中提到的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向大学英语教师传达了这样的信息:仅仅关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是不够的,因为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不等同于这五种技能简单地相加。从一定程度上讲,较好的综合语言能力应该非常接近于某种语言的包含读写能力在内的文化教养或文化素养。

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增强我们对其文化的感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离不开语言,而语言也不可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的学习也是文化的学习,而文学学习是文化学习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途径。学生通过对英语文学作品的研读接触到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评判视角等特定的意识形态,从而对他国文化理解、包容、尊重,有助于培养具有文化意识的国际化人才。学习英美文学可以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语言学习需要有大量的输入才可能有正确的输出,文学语言是语言的精华和语言的多样性的体现,涉及到最高雅的书面语和最通俗的口头语,从而为语言学习提供可以效仿的语言环境和模仿样本。通过阅读,学生可以扩充词汇量,学习具体语境下真实的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自己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学习英美文学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通过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品位不同作家的不同文体、不同语言风格,学生可以从表层学习深入到深层次的语言学习、提高文学修养和审美水平。大学英语不同于其它社会学科的最显著特征就在于它蕴涵的人文性,其教材中的大多数课文,无论是词的选择、句的结构、篇章的布局还是修辞方法、韵律节奏的使用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许多课文都是反映人类真善美情感的美文。因此,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文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智能与身心得到和谐全面发展。鉴于此,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向学生展示英美文学的魅力,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循序渐进地阅读文学作品,积极探索文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以拓宽大学生的`思维与眼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学素养,使他们在未来的国际交往中做到游刃有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美文学素养的方法及途径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英美文学内容,要明确教学目标,宏观把握微观入手,采用基于网络的适应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教学模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学性为了培养非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能力,为他们开设英美文学课固然是最好的方法,但在现阶段,想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全体学生开设这样的必修课显然也不现实。其实,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无论体裁和题材,都具有很好的文学性,我们不妨充分地利用。教学以阅读和欣赏为主,不必强求学生英美文学知识方面的系统性、连贯性以及文学批评的理论性。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英美文学的内涵和美感。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式教学模式传统英美文学教学多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作为认知过程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式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粉笔、黑板外,主要依托现代化的多媒体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系统。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指定的教材,而是包括了当前学习主题有关的所有网络资源、多媒体课件和音像资料等。通过视、听、说,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技能,而且这种有声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生动的画面使他们对文学作品印象深刻。该教学模式提倡教学的重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为以“学”为中心,注重让学生亲身感受、亲身体验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肯定学生对文本的再创造作用,鼓励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从而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文学的浓厚兴趣,促进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课内外师生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能力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学生对文学课程的学习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大学英语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的课堂,所以课堂上学生活动是必不可少的。教师要对课堂的提问策略、内容、形式等问题进行改变。上述提到的都可以以课堂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文学性,也可以要求他们课外讨论、收集素材,再到课内交流展示,这就将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延伸到了课外。课外文学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具有更大的空间,如放映由英语原著改编的电影电视;收听或播放各种英语文学作品的广播;组织英语文学社、英语戏剧社、英语诗歌俱乐部等;进行诗歌、散文朗诵会;排演英语短剧等。学生会在这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学素养。

英美文学教学探讨 篇5

摘要:阐述了英美文学在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指出了其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学素质、塑造完美人格、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鉴赏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英美文学课作为我国高校外语院系的一门专业课,在各类高校外语院系的教学计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课程历史跨度大,作品纷繁多样、风格各异,文学流派众多,且受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一直是难教难学的课程。正是由于这些原因,这两门课程曾一度受到冷落。在一些院校,英美文学曾被列为选修课或合班课。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人,英美文学教学也受到了重视。颁发的新大纲将英语专业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英语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3种类型。英美文学属于相关专业知识这一类型中的必修课,这说明英美文学教学在外语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从传统的分配型转向市场选择型。很多学生把学习热情投人到有助于就业的实用性课程,如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不再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研读英美文学原著上。受这种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作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之一的英美文学,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改变外语专业英美文学面临的困境,是广大外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最终解决除了受制于社会环境、教育思想等方面的因素外,更主要的`还是要依靠广大外语教师的共同努力。 1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改变英美文学教学面临的困境,首先要确立英美文学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各外语院系要改变办学思想,不应把自己只定位为社会和市场适应者的角色。本科英美文学课程应把目标定位于“通过经典文本的阅读体验和阐释,增进人生阅历,丰富跨文化知识,培养审美能力,陶冶精神情操,提高语言和思维能力。”川依据这个定位,可从3 个方面确立英美文学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文学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文学语言是语言大师经过加工雕琢了的艺术语言。它具有形象生动、精美凝练和典雅深邃等特点,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最好材料。另外,文学语言也是生活的语言,它反映生活,具有朴实自然、真实鲜活、通俗易懂的特性,易为学生阅读和吸收。在英美文学语言的海洋里有许许多多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材料,是学生广泛接触、观察体验各种语言现象和自由猎取语言知识的广阔天地。在这里,学生可以欣赏弗朗西斯·培根散文中富于哲理催人奋发的警句名言、文学大师莎士比亚优美典雅的十四行诗以及绘声绘色的戏剧语言;可以欣赏弥尔顿庄严厚重的史诗、海明威语言的简洁以及马克·吐温语言的幽默和奥斯丁语言的睿智,等等。文学语言是学习语言的丰富多彩的语料库。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不仅学习和巩固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还可以增强英语语感,提高流利使用英语的能力。因此,“外国文学是真正学好外语难以回避的途径。”

看电影学英美文学教学大纲 篇6

课程名称:看电影学英美文学 使用专业:全院学生 学时:36 课程性质:公共选修课

一、教学目的

利用著名电影辅助进行英美文学教学,以充分利用电影“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吸引学生,给他们打开一扇学习英美文学的窗口,引导学生从电影的娱乐和趣味性开始,走向学习和探索严肃文学之路。近年来,学生的求职压力越来越大,他们的经历大多用于掌握一些实用性很强的技能上,阅读文学名著的时间被压缩到了极低限度,而名著中大量的词汇、繁杂的句子、错综的语法也令大多数学生望而生畏。一部名著电影使上百页的无声无形的 大部头的名著转成两个小时左右、直观形象、声画并茂的鲜活影像。如果学生在观影前后能得到恰当的指导,他们就不仅能够享受观影的过程,很快融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特点,还能产生阅读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原著。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

British Part Chapter One

Pride and Prejudice and Jane Austen(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简·奥斯汀在英国小说史上承上启下,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生活。一幅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的社会风情画卷,在奥斯汀的简洁生动的文笔下活生生地展开,而生活在其中的各色人物,又在她那风趣诙谐的语言文字魔力驱使下栩栩如生。

Chapter Two

Frankenstein and Mary Shelly(1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它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弗兰肯斯泰因是违反大自然生命延续法则的产物,科学家弗兰肯斯泰因取代造物者的角色,企图以自己的双手创造生命。真理被科学家过大的野心蒙蔽扭曲,使他看不见背离自然界物竞天择的危机。科学家绝对无法预料到亲手创造的诡异恐怖怪物,会对人类造成何种可怕的后果。科学怪人象征人类追求不可能的知识,却因未及准备好而必须付出惨痛的代价。

Chapter Three

Oliver Twist and Charles Dickens(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雾都孤儿》的作者狄更斯不仅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更因为导演波兰斯基匠心独具,把这部名著变成了一份献给孩子和童心未泯的成人的礼物。让纯真善良的奥利弗浑身上下散发着一股悲天悯人的忧郁气质的,让叙事节奏张弛有度的,让维多利亚时期的场景精细得仿佛时光倒流般历史再现的,都是波兰斯基对原著的精髓独到领悟和成功呈现,而这些足以使影片成为一部不可小觑的大师级佳作。

Chapter Four

Jane Eyre and Charlotte Bronte(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简·爱这个文学形象已深入绝大多数学生之心。她是英国文学史中第一个敢于与社会和宗教抗争,勇敢地争取爱情、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女性。

Chapter Five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and Thomas Hardy(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苔丝》是波兰斯基对哈代的独到诠释催生了一部获三项奥斯卡奖的美轮美奂的悲剧影片。影片的画面色彩如油画般浪漫唯美,又处处弥漫着原著中那种悲情宿命的无奈之情。

Chapter Six

The Painted Veil and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2学时)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面纱》的作者毛姆虽自称为一个二流作家,却真是一个讲故事的能手。而且关于爱的背叛能否被救赎的主题,毛姆和导演兼主演的爱德华诺顿的回答截然不同,这就给学生对比原著与电影提供了很好的范本。片尾的法语插曲《在清澈的泉水边》(A La Claire Fontaine)确实如天籁般美妙动听,获得金球奖最佳配乐提名。此外,片中的桂林山水也是个如诗如画的爱情电影的一个看点。

Chapter Seven

A Room With A View and E.M.Forester(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子》里我们可以在福斯特清新淡雅的文字中管窥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中上层的社会与习俗,同时也是因为电影曾荣获金像奖八项提名。

Chapter Eight

Death on the Nile and Agatha Christie(1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尼罗河上的惨案》是“推理女王”阿加莎的经典小说,故事本身就很吸引人,加上电影的表演手法也是相当独特,使其成了经典。此外,上译厂译制的《尼罗河上的惨案》也是不可多得的经典,翻译传神,配音严丝合缝。

Chapter Nine

Rebecca and Daphne Du Maurier(1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蝴蝶梦》的作者达芙妮·杜穆里埃以“实有”陪衬“虚无”的独特叙事手法,书中的第一人称匿名叙述者,虽是喜怒哀乐俱全的大活人,实际上却处处起着烘托死者吕蓓卡的作用。而作为一部为“悬念大师”希区柯克赢得了两项奥斯卡奖的里程碑式作品,影片《蝴蝶梦》更是不容错过。

Chapter Te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and John Fowles(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约翰·福尔斯独特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叙事手法独特,他以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解读一百年前维多利亚时代,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各种议论,并为故事设计了三个不同的结尾。这种给读者最大限度的自由,让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和阅历来继续构造这个“未完待续”的故事现代叙事手法,构成了这部小说的独特魅力。此外,把《法国中尉的女人》从文本语言改变成电影语言的,正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著名的剧作家哈罗德·品特,对这样难得一见的文学名著成功改编的重要范例,当然不容错过。

American Part Chapter One

The Million Pound Note and Mark Twain(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百万英镑》清新简洁、诙谐幽默而又机智的文字很适合阅读,而且其经典的同名老电影还配有上译版的经典译制片,用它作电影文学的教材,可选择教学的切入点很多。

Chapter Two

The Age of Innocence and Edith Wharton(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伊迪丝·华顿的文字具有内在的视觉化应是语言编码,《纯真年代》里十九世纪的上流社会的服装、佳肴、豪宅装潢、人物举止谈吐等,被华顿描写得如工笔画般细腻而逼真。

Chapter Three

Two Evil Eyes and Edgar Allen Poe(1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开创了美国侦探小说的先河。而悬疑片大师乔治·罗梅罗和达里欧·阿吉恩图的强强联手,使得《双凶眼》惊心动魄,欲罢不能。

Chapter Four

The Great Gatsby and F.Scott Fitzgerald(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一阕华丽的“爵士时代”的挽歌,在菲茨杰拉德笔下,如诗如梦,在美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痕。而杰克·克莱顿导演的影片既忠实又鲜活地透出了原著的精髓。

Chapter Five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and Ernest Hemingway(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丧钟为谁而鸣》这部反法西斯的作品不仅体现海明威极简朴刚劲的小说叙事艺术,也体现出了他那百折不挠的硬汉情怀和博大的国际人道主义胸怀。

Chapter Six

Catch-22 and Joseph Heller(1学时)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二十二条军规》中约瑟夫·海勒借战争这一荒诞的极端形式来体现作家眼中的美国社会,开创了“黑色幽默”文学流派的先河,而电影也因为强大的全明星阵容和它们精彩的表演成为了经典。

Chapter Seven

Breakfast at Tiffany’s and Truman Capote(3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蒂凡尼的早餐》这部小说入选了《时代周刊》“百部最佳英文小说”,同名电影非常经典。作家卡波特笔下的霍莉·格莱特利这个角色仿佛就像是为优雅而率真的影星奥黛丽·赫本量身定做的,而赫本坐在防火梯上弹着吉他缓缓吟唱《月亮河》的镜头,成为电影史上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幕。

Chapter Eight

To Kill a Mockingbird and Harper Lee(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杀死知更鸟》的作者哈伯·李在作品中的叙事手法别出心裁。她以第一人称,从一个女孩儿的视角回叙了一个既心酸又感人的故事,故事探讨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偏见,也探讨了关于童年和成熟的过程。影片则是影星格里高利·派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影片有一种让人难以想象的真实感,是好莱坞六十年代初自由主义的先声。

Chapter Nine

The Road and Cormac McCarthy(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末日危途》,不仅使作家考麦克·麦卡锡赢得了普利策奖,而且因为导演约翰·希尔寇特通过了一个人类文明大毁灭后的语言故事,很好地传递了原著的绝望之感,并把人性刻画得淋漓尽致。

Chapter Ten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and Stephen King(2学时)

通过这一章节了解: 《肖申克的救赎》的确是一部很适合学生阅读的中篇励志小说。小说 细致真实地描绘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和社会,探讨了困境中的个人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战胜不公正社会现象。而获得奥斯卡七项提名的同名电影在国内外各大电影网站的排行榜上一直稳居前十名,影片沿袭了“希望”主题,但又突破了牢狱题材类影片的限制,显得格外温馨感人和励志。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堂讲授、影视欣赏、小组表演、电影配音。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方面以及文学作品阅读与欣赏的能力。

(一)课堂讲授 主要教学方法:采取先看后解说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英美文学文本进行解读以利于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建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能自主学习、充分展示自己才艺的舞台。互动式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展现和课后总结三个部分。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自行观影、查阅相关的电影文学资料和提出问题等,为接下来的课堂展现部分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讲解对电影、作家或者文本的理解,然后再引导学生观看电影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可进行讨论式教学,提出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避免生搬硬套公式化的理论讲解。讲解之后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电影文学和语言的过程中去,比如让学生选取名著电影片段,在下一次课上进行跟读、模仿和配音译制或分角色进行戏剧表演,或让学生在可惜啊花一定的时间观看整部名著电影,阅读原著或文本,讨论和思考相关的问题,学会写读后感、观后感、甚至是文学批评、影视批评等。

(二)原则性教学建议

1.多播放与英美文学相关教学录像片并且就录像多展开讨论;

2.加强口语能力的培养,影视欣赏以及英美文学原著的阅读能力;

3.鼓励学生尽可能课内外多多阅读,提高文学素养

(三)考试环节

学生成绩评定: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60%。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性、小组表演等。

期末考试主要采用考查形式,题型主要以影视剧情模仿表演,电影对白练习或是以论文形式对作品进行解读分析。

四、参考教材

[1] 《看电影学英美文学》,吕丽塔、张葳、史宝辉,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年11月.五、教学大纲编写说明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对策 篇7

笔者认为英美文学教师应尝试了解学生是否有过系统阅读作品的习惯和经历, 从而在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性的文学阅读活动。在英美文学选读内容教学过程中, 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学生文本阅读少且不注意细节。其次, 忽略文本之前的导读部分, 对文本的背景知识未能掌握, 因而很难捕捉到作品主题。其三, 英美文学文本中的语言, 因作家的写作风格各异, 因而语汇的选取也不尽相同, 使选文难度增加, 影响阅读理解。若想解决这些问题, 制定适当的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十分必要。针对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了三个文本阅读策略:

1. 课前细节阅读法:

即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节部分的阅读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在授课前根据细节部分设计布置一些相关问题, 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来阅读文本并尝试回答问题, 把握文本的脉络和基本观点。例如在讲授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时, 为了进行细节阅读。教师可以提出一些相关细节问题以供学生在课前文本阅读时进行细节阅读。譬如提出这样的问题, “In what situation did Hemingway present his code of hero: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be defeated?”, “How do you understand it?Please illustrate the major features of Hemingway’s writing style based on this selecting reading.”布置这样的细节问题能够使学生在文本阅读中注意细节。而这些布置好的细节问题恰好是这部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当学生们对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有了感性认识后, 就会在课堂学习和讨论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其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2. 课前背景知识阅读法:

在授课前要求学生查阅所学文本的背景知识并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 要求他们记录重要信息。教师在课堂授课时应当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所学文本理解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讲解和讨论, 以期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美国现代诗人庞德的著名意象派诗歌《在地铁站》为例, 该诗是庞德根据“意象派诗歌创作三原则”创作的作品。全诗只有二行, 对于学生来讲如果未掌握其背景知识要理解该文本主题和意象非常困难。因此, 就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查阅背景知识, 然后阅读以减少其理解文本的难度。在这篇作品讲解前教师应布置学生查阅意象派诗歌的概念、起源、发展及特征。然后查找作者埃兹拉·庞德的文学活动、思想倾向及艺术风格等背景知识, 使学生在文本阅读前就掌握了意象派诗歌的知识及作者等背景资料, 为下一阶段阅读文本和理解作品扫除了障碍。

3.“讲-读式”阅读教学法:

在文本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把所讲的文本划分成有机的几个部分。然后按划分的部分朗读。每读一部分, 在读后都要提问以确定学生对所阅读部分的理解。在讲解过程中不必解释每个语言点, 只需在随后的阅读和理解中有实际应用的地方或是学生们对选文内容理解出现障碍的地方进行句法或意义的阐释。鼓励学生用文艺批评的方式进行独立阅读以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及阅读能力。以培根的名篇《论学习》为例, 教师可以把该文按照层次和主旨大意分成若干部分在课上朗读, 经过问答使学生明确, 在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讨论了学习功能和目的;文本的第二部分则主要介绍读书方法, 并就学习读书方法展开课堂讨论;该文的最后一部分重点讨论了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法, 教师和学生应该根据所读内容来研讨如何进行有明确目标的学习策略。通过这种“讲-读式”教法可以使学生通过不同段落的朗读了解文本语篇结构和层次, 有利于他们对内容的理解。不仅如此, 在选篇朗读过程中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潜词造句、语感和修辞, 使学生对作者的文体特点有明确的认识。从而使他们在文本阅读阶段就能够从全方位掌握所选作品的逻辑内涵, 为其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鉴赏打下坚定的基础。

综上所述, 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新对策表明, 教师应当把教学中的重点放在英语文学选读文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根据我们的经验, 在文学选读教学过程中既要抓课前细节和基础知识的阅读, 又要抓好文本阅读过程, 采用“讲-读”式教法来提高学生对选读内容的认识能力, 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最终达到提高英美文学教学的效果和目的。

摘要:本文主要从文本阅读角度讨论了普通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新策略。提出了文本阅读教学的三策略, 即:课前细节阅读、课前背景知识阅读及“讲-读式”阅读策略。

关键词:英美文学教学,阅读文本,阅读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尚信.欧美文学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6年.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 篇8

【关键词】 高校;英语教学;英美;文学鉴赏

【Abstract】The curren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as the problem of a lack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The existence of the problem to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has a great negative influence. The current university in the relevant aspects of the content of student teaching method is often adopted by the traditional "cramming", undertake to the student hard and fast rules. This way for the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quality has a negative effect. In this, the author based on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actual research mainly talk about how to guide student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中图分类号】G6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5-000-01

当前,很多学校都存在对于学生文学鉴赏方面教学不足的情况。因此,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教师一定要对这一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1、存在的问题

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当前,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的相关课程的时候往往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上课的时候,教师有重点的进行相关知识点的介绍和讲解然后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进行死记硬背。這样一来,这些知识只能算是暂时的停留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而不是真真的为学生所拥有。学生对于文学作品完全没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因此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掌握也就慢慢的出现松动最终全部遗忘。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和背诵之外教师还会布置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完成。简单来说就是不知一定量的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课后阅读。这是对课堂知识的一个补充。虽然这个方法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却出现了问题。最明显的就是,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都是节选而不是完整的文学作品,因此其对作品的主体和内涵掌握的难免就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就觉得英美文学鉴赏的课程无聊枯燥,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完全没有意义。

2、关于促进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些建议

2.1、阅读完整的作品

要帮助学生提高相关的鉴赏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阅读完整的文学作品而不是快餐式的节选和介绍。虽然阅读作品的精华部分同样能够给学生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鉴赏能力的提高,但是终究是有缺憾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一个整体,如果将其拆散来进行欣赏那就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这样会给学生一种零碎、不连贯的感觉。举个例子来讲,为了全面的了解莎士比亚的魅力和思想就一定要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完整的细读以帮助了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有一种宏观上的了解和掌握,才能够有独到的见解和理解。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去了解和阅读。

2.2、讲解方法

对文学作品的讲解要用新的、适应时代要求的方法,抛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的精髓。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间教师往往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文学鉴赏的学习。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都已经迈进了信息时代。学生对于很多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甚至已经超过了教师的掌握速度。因此,学生对于文学作品也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要给学生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在进行文学作品的欣赏的时候一定要让学生学会怎样才能够客观全面的进行文学作品的相关欣赏。

2.3、写读后感

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的另外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写读后感。读后感是学生在阅读完成之后对于作品的整体理解和自我思想倾诉的表现。通过写读后感学生可以有效的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总结和记录,而且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以后写作的素材。这种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可谓是一举两得。另外,在写读后感的过程中间学生等于是又重温了一遍作品,学生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掌握可以说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文学作品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间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鉴赏能力的掌握进行考核的时候最好改变传统的试卷考核的方式而是用论文考核的方式进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间学生往往可以在作品中间发现自己、看见自己。学生对于文章意义的探索发现和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探索和挖掘。因此,教师也要教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作品的赏析。让学生在阅读时候产生的抽象的感觉的想法变化成为理性的文字和表达。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对学生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4、任务分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任务分配。即让一个学生专门去了解一个作家或者一个文学流派。这样学生的学习任务相对来说就有了一定的减轻。学生可以通过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基本找到其所需要的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够进行有效的研究。然后,教师可以专门安排一段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讲解,让学生将其工作成果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大家相互交流和学习。这样以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可以得到很好的调动,学习效率也会明显的得到提高。这样一来,学习的核心就变成了学生自己,教师所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者和点拨者的角色。这个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传统教育方法无法解决的学生学习懒惰性的问题。学生自己成为自己的老师。自己对自己负责。因此,学生的责任心和动手能力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的方法。其次,通过任务分配的方法学生之间的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可以得到有效的促进和提高。

3、总结

总而言之,对学生进行英美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特别重要的工作,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理解,尽最大努力帮助实现这一目标以帮助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和综合能力的不断发展,为社会的进一步进步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宋慧.中西方思维差异与英语教学的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9(5):120.

[2]胡敏,英美文学教学与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J],湘潮,2009(6):110-111.

英美文学课的互动式教学论文 篇9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角色互换;语言实践;双向沟通

概论现代教学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明确了“学”是教学的中心,教师的职责在于“引路”,“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因此,教师应改变在教学中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英美文学课的教学,一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它虽有一定的优点,但易于束缚学生的思想,难以启发其主动思维,使学生仅满意于书本内容,缺乏激情引动下的创新精神,视野局限。而“互动式”教学法在英美文学课的教学实践中证明,是众多教学法中最有特色、成效最为显著的一种。文学作品是学习语言的最好材料,但同时还是生活的教科书,让学生对作品中涉及的复杂的社会人生标题题目进行探讨,是提高他们的思考分析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不可否认,教师讲解是传输知识的一种方式,但是文学知识的吸取更有赖于接受者的参与、交流和体验。

“互动式”教学法就是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学生在这个舞台上可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知识面、理解能力与语言艺术等多方面的才能。为了使课堂发言的内容充实、突出自己的表达个性,他们不但要查阅大量的参考资料,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归纳和总结,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不仅有利于拓展其知识的深度广度,更重要的是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与个人特长。一名外语专业的大学生,不管今后从事何种工作,最起码的文学修养是必不可少的。文学鉴赏水平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文学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成功的文学课教师一定是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反应,他以作者的代言人身份出现,去感动他的听众,促使学生去思考、体验、学习,用自己的能力和经验去解读作品。在学习巩固语言知识的同时,学会从文学中认识社会和人生,接受或质疑作品中的人文思想,提高分析批判作品的能力。因此,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无疑使学生在以上各方面都得到了锻炼,为其以后求职应试,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败之地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何进行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又称错位式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将老师与学生角色进行互换,即由“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改为由“学生讲,老师与学生共听”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法能加强师生之间双向沟通和提高学生主动思考能力。具体做法如下:引导自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自学,就是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教师辅以引导帮助。确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学习,还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习将由被动、强迫变为主动追求的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发展。这是确定学生主体地位,使其成为学习真正主人的终纵目标。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发展,是指学生通过自学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走出校门以后也能自己获取知识,不断充实自己,以满意社会的需要。“引导自学”,老师可以通过先将某一教学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先向他们推荐一些下次要讲内容的参考书目及文章,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即要求学生在讲解该内容之前应先自己学习一些必要的相关知识,然后在通过提问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有备的情况下互动起来,积极思维,主动发言。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 篇10

英美文学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还为学生了解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途径。然而,笔者通过总结与分析了解到,这门课程在开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学生对英美文化教学的认识非常模糊;二是教学中受传统教学理念与方式的影响较深;三是教师在英美文学教学中沿用传统的、以讲解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为此,为提高英美文化的教学质量,发挥其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教师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主义教学理念。

一、确定英美文学教学的目标

按照人本主义教育理念,教师应重新制订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应重点培养学生开拓进取与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人本主义教学理念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育理念的教学理念,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思维情感、道德素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方面,而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灌输。为此,教师在英美教学中应融合人本主义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文化修养。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教师要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人文主义理念为指导开展各项教学活动,让学生认识到英美文学的重要性。

二、优化英美文学的教学内容

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有所不同。因此,教师应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开展各项教学活动。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确保所采用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就教学内容来说,英美文学教学应遵循以下几点重要原则:一是坚持由易至难的原则,教师应结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英美文学作品,这样可让学生对英美国家的历史文化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二是所选用的英美文学作品除了要充分展现出英语的语言特点,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意义与社会意义;三是作品内容应贴近现实生活,以生活化的问题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

三、改变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

在以往的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多采取以讲述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教师始终居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自主性。长此以往,基于这种模式下的英美文学教学,既难以提升学生的英文水平与人文素养,还会使学生对教学活动产生抵触心理。而人本主义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位置,并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引导,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的

学习环境。除此之外,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以文字、图片、视频与音乐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地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可以显著提升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其高尚的人文素养与道德情操。

四、结语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 篇11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需求分析开始出现在语言计划之中。Richards认为,需求分析(needs-analysis)服务于三个目的:一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使我们能够获取更广阔的语言输入形式、更多的课程设计形式和更丰富的语言教学技能;二是,它可以被用于协助学习者和教学者达到教学一定的学习及教学目的、实现教学目标,即“目标定向”;三是,它可以为我们评价某一项目提供数据支持。从这最后一点来看,需求分析从一开始就属于评估研究范畴(suare,1994),它可以用于了解学生对外语教学的要求,分析学生成绩中的薄弱环节,确定外语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所在,以便能够引起重视。(cohcn et a1,2000:390)

事实上,就需求分析的概念来讲,目前最易于接受的概念有四个:“目标需求”(objectives),(Berwick:1989:57)、“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期望与渴求需求”以及“欠缺与不足需习之”。“目标需求”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要求及未来的工作要求,也就是说他们在学完外语课程后能够用这门语言去做些什么;“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是指为了实现他们的目标需求,他们期望老师及他们自己应该采取的教学和学习手段,在此基础上,他们自己行为应该发生哪些转变;“期望与渴求需求”是指外语学习者本人,即他们自己希望从外语课堂中获取什么。对于这一点,许多教师往往重视不够;“欠缺与不足需求”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英语过程中所不知道或者说不会做的事情。”(Robinson,1991:8)。根据需求分析的概念,笔者在此采用的是需求分析的表层概念,即以上四大方面在英美教学中的表层体现及其对文学教学的启示。

需求分析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体现与运用

“需求分析”理论为我们研究教学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就独立学院而言,它独特的教学环境和特色的教学对象促使教学者必须要深思如何采用独有的教学方法激发每门课程潜在的“教学魅力”。从笔者所任教的文学课程而言,需求理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目标需求”,即教师应该考虑到我们学生学习文学课程究竟是为什么?对于他们的未来,这门课程究竟起着多大的作用。基于这一点,笔者对一般院校文学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方式是利用百度搜索,根据结果进行统计)。就教学目的和目标来看,一般院校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该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英国文学作品,使学生了解英国的历史、地理、社会、政治等方面的情况及文化传统,促进学生对西方文学及文化的了解,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2)通过英美文学史的学习,对英美文学发展有框架性认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帮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选读现当代英美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小说家的主要作品,介绍他们的文学流派,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对英美小说在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主题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并掌握小说的特点,从而学习小说欣赏与批评的方法。

(4)设置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对英国文学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通过阅读具有代表性的英国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容,学会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努力掌握正确评价文学作品的标准和方法。通过阅读,特别是对作品中表现的社会生活和人物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提高学生语言水平,培养学生阅读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

根据以上教学目的的要求,很多学生依然是被灌输知识的对象,“死记硬背”依然是学生了解英美文学的主要方式。大学毕业以后,许多学生甚至连Dickens是哪个国家的人都不知道。

为了改革这种状况,教师应首先注意在选择教学材料、组织课堂教学、安排课堂讨论、进行名段欣赏的过程中洋为中用、它为我用。即在琳琅满目的英美文学经典作品中,找到与我们现实生活主题密切相关的、与选课学生的人生体验紧密结合的文本进行讨论。

2、“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笔者在前文提到了“行为转变及学习手段需求”的概念。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这一需求十分注重学生的反馈,主要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反馈。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反馈。学生最希望从自己在教学中采取什么教学方式?是单纯的知识、名人生平、作品鉴赏还是对经典名作做进一步的研究?教师只有通过调查才能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理清自己的教学侧重点。

笔者调查发现,他们最希望教师采取的教学手段是电影片段和讨论结合的方式;其次就是学生大胆设想式教学,所谓学生大胆设想式教学方式,那就是教师在没有讲解某一文学名著之前先让学生大胆设想一下故事情节及其应该体现的主题。这种方式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沉睡的文学创造细胞,对教师发现学生的优点十分有利;再次就是辩论探讨式教学方式,学生希望通过正反两方激烈地争论摆正观点挖掘文学作品的思想根源。重复回忆式的教学方式也比较受学生青睐。

以上是学生希望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而言,在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下,他们势必会转变自己的学习行为。在学期结束时,笔者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也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只要按照学生的期望转变教学方式并力求做到使学生真正受益,学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转变自己的学习行为或学习习惯。电影片段和讨论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提高听力的警惕,因为只有听懂了电影片段中的内容他们才能独树己见。有82%的学生都承认,在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情况下,他们参与课堂思考和讨论的时间越来越多了,文学学习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许多学生说,由于对文学兴趣的提高,在课外尤其是假期,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欣赏英美名著,在不知不觉中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期望与渴求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从笔者的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独立学院学生最期望在英美文学中获取的东西有以下几种:

最希望获取的东西(按强烈程度排序)

经典作家及作品内容分析和欣赏

经典文学名句分析

世界著名作家奋斗及成材历程

阶段性历史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根据以上的需求,教师宜调整教学重点,妥善安排课堂讨论的形式,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要求来制定教学大纲和计划。只有那样,复杂难懂的文学课程将会显得趣味横生。

4、“欠缺与不足需求”在独立学院英美文学课程中的体现与运用。在英美文学课程教学中,笔者发现“欠缺与不足需求”体现在,学生缺乏对文学作品的系统分析和深层次理解。比如说,讲到《傲慢与偏见》,许多学生都说看过这部著作的相关电影,但是,当被问到作品体现出来的主题应该是什么时,很多学生却只停留在对电影剧情的讲解上而不能进行深层次分析。

分析其原因,文学作品的分析需要具备一分为二且系统看到事物的观点。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给予他们进行课堂实践的机会,同时,我们也可以用暗示的方式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项目调研报告下一篇:关于应届大学生自荐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