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精选8篇)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篇1

年级:高一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梁军 审核人: 张凤兰 编号:7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弄清字音,把握文章内容。

2、结合课文第一、二部分的学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学习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目标重难点】

1、目标2

2、要了解战国末期燕国与秦国的斗争形势,从整体出发,再来观察燕太子丹遣荆轲刺奏王的意义。

【学法指导】

诵读法

讨论法 【知识链接】

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

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见《点金训练p26》)

3、两位主人公 :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

4、战国四大刺客(1)、吴国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与其交好。后来,吴国公子光欲行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隐居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均被派出使楚国,因此,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2)、吴国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冒腾肉飞,走愈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羸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专诸和要离成就了一代霸王阖闾。(3)、魏国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地深井,因得罪乡里,带母及其姐宵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友。后吴起将其荐给富豪严遂,聂政到达韩国都城平阳后,成功地刺杀了忘恩负义的韩相国侠累。(4)、燕国荆轲

战国末期燕国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嬴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后高渐离以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5.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①.燕丹:战国时燕国太子丹。②发冲冠:形容人极端愤怒,因而头发直立,把帽子都冲起来了。

2.妙题诱思:请你联系本诗的写作背景,分析此时诗人的心境。

赏析点拨:因为骆宾王的“讨武檄文”流传天下,所以他被武则天抓进了监牢。武则天念其才华而不忍杀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但骆宾王拒绝了,想返回家乡。骆宾王非常苦闷:一方面为自己的处境愤愤不平;另一方面想为匡复李唐王朝干出一番事业,又要念及武则天的不杀之恩。在这种彷徨压抑中,他写出了“易水送人”这首诗。这首诗虽然名为“送人”,实际上重点确是借描写燕丹送荆轲变现出今日送人的壮烈情景,抒怀咏志,曲折地表达了诗人苦闷的心境。【学习过程】:

一、学生诵读课文,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王翦()

谒()

揕()其胸

切齿拊()心

淬()

濡()缕

忤()视

徵()

瞋()目

陛()下

卒()起不意

箕()踞()

被八创()

樊於()期

偏袒扼()腕

目眩()

夏无且()二.速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学生梳理故事情节。三.研读第1-2节,完成下列问题。1.解释加点词语

①进兵北()略()地

②旦暮()渡易水

③长侍()

④微()太子言

⑤行而无信()⑥谒()⑦购()之金千斤

⑧穷困()⑨更()虑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句式特点和重点字词的落实)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②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文章开头一段,作者连用几个动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②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

四.研读第3-9节,积累文言知识 1.解释加点词语

a秦之遇()将军

b 深()

c仰天太息流涕()d 顾()计不知所出 e可以()解燕国之患

f樊於期乃前()曰 g揕()其胸 h然则()i将军岂有意()乎

j见()陵()之耻 k 函()封之l濡()缕 m忤()视

n偏袒()扼腕

o其人居远()未来

p 太子迟()之

q请()辞决()矣

r皆白衣冠()以送之

s为()变徵之声

t发尽上()指冠

u终()已不顾()

2.翻译下列语句。(学法指导:注意文言句式的翻译)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②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

③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文段分析、思考。

①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②荆轲怒斥太子的原因是什么?显示了什么性格? ③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送别这一场面的? 4.小结

5.学习反思

商都高级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

年级:高一 语文学科 主备人: 梁军 审核人: 张凤兰 编号:8 课题: 《荆轲刺秦王》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二)【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物

b厚遗()c振()怖大王之威 d比()诸侯之列

e使()使以闻()大王f朝服()g以次()进h至陛()下i群臣怪()之 j顾()笑武阳k假借()之l发()图m自引()而起n操其室()o秦王还()柱而走()p卒()起不意q无以()击轲r乃引()其匕首提()秦王s荆轲废()t被()八创u轲自知事不就()v生劫()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指导: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 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五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这一人物形象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思

五、当堂测验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秦王还柱而走。C.荆轲奉樊於期头函。D.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偏袒扼腕而进。F.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G.秦王必说见臣。2.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A.仰天太息流涕

B.持千金之资币物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①②③

B.④⑤⑦

C.②③⑧

D.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

②.自引而起,绝袖

()③.秦王还柱而走

()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5.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③群臣怪之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六、成语典故 切齿拊心: 一去不复返: 发上指冠: 图穷匕见: 悲歌击筑: 变徵之声:

七、拓展延伸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

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

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

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

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

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

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

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

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

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篇2

刚好所到的基地学校不仅仅使用“学案”, 他们还使用“学案导学”, 和“导学案”一样很注重这个“导“字。在数学教学中, 以导学为方法, 教师的指导为主导, 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 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这就是学案导学的模式。这正与新课改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相吻合。

一、“学案导学”与学生“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启示

在天津学习期间听了不少课, 上课老师都是“学案导学”与学生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经过与老师们交流得知这样做:一可以杜绝学生在课堂上当拿到学案后, 不认真听课, 一直埋头做学案的情况;二可以带动学困生从中学会与人沟通, 与人交流, 就算他不肯动手, 但每次的合作都能让他目睹所有发生的合作过程中同学的不同表现, 这样可以感染或潜移默化他;三是学生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可以独立解决、独立思考,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 而学案的使用恰恰能使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及重难点, 一些简单的知识自己能解决的在学案上解决了, 不能解决的在小组内解决, 既提高了参与率, 又节省了时间。学案还有一个好处是学生必须进行阅读学案内容才能思考, 这样又加强了学生数学阅读理解的能力。还有把学案收集起来就是一种课堂笔记, 复习时再利用·好处多多。

在“学案导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 认真阅读教材, 了解教材内容。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 师生共同研究学习。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导学案”教学中, 也会出现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不一样, 同样一个问题, 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说很容易, 但对于另一部分学生来说, 也许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解决这样的问题, 也可像“学案导学”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 他们在交流中可以充分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 取长补短, 达成共识, 形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果只是个别学生的问题, 小组之间的讨论就可以解决了;通过讨论还不能解决的问题, 才是教师教学中真正要解决的问题。课堂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 可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又可以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 利用省下的时间可以进行多一些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知识, 生成能力, 从而走向高效课堂。

二、"学案导学"中"学案"、课本、课件、教辅教学整合的启示

现在的学案内容设计已经非常灵活, 非常精细化, 与课本、课件、教辅等的整合运用都很有讲究, 如果和课件搭着用于课堂, 课件主要面对教师, 对于学生学案里有的幻灯片尽量少有, 除非是帮助学案解决较难理解的问题的, 并且课件的幻灯片张数不能太多, 学案的设计是要面向全体学生用于探究、发现新知。如果学案和教辅搭着用于课堂教学, 那么学案里的练习不要和教辅上的重复, 学案里的习题也要少些, 是主角, 尽量与课本同步;教辅是配角起到巩固强化知识的作用。如果与课本搭着用于教学的, 学案里的内容就不能和课本的重复, 以课本的阅读为教学的主线, 而学案是用于知识扩展, 或是帮助课本新知识的提高或巩固检测。其实三者都可以一起运用, 只是用起来会有些手忙脚乱, 特别是学生注意力的方向会乱, 因此, 四者整合运用教师的操作和设计一定要合理。教师建议常规课尽量不要四者一起运用, 这对学生是件好事。“导学案”也经常出现整合问题, 从“学案导学”中又可以突破整合设计。

三、“学案导学"重视课前预习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第一环节学习准备模块很注重学生的预习情况, 早期基地学校的学案都是发给学生带回家提前完成预习, 后来发现有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大多数学生没能完成, 原因很多;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现阶段提倡减负。这两个原因使学案不再提前发给学生, 改成上课发给学生, 利用上课的前几分钟完成预习部分。

这一部分就是“学案导学”的第一模块——学习准备模块。具体做法可以是复习, 或是知识链接, 或是了解这节课要用到以前学习过的哪些知识, 或是检查学生阅读数学课文、课前网上搜索相关的新课内容的预习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课前或课上的时间, 通过提问、小纸条、听写、题目、询问等形式进行检查, 看看学生哪些知识内容理解了, 哪些知识内容没有弄懂。这样经过不断地改良, 一直就坚持到现在,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师通过检查学生学习准备, 如果学生能看明白的内容, 教师就不必讲了, 老师要解决的是学生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不是重点亦即难点。这样后面的教学过程就变得轻松多了。

四、“学案导学"克服学生厌学的启示

“学案导学”的学习导航模块其实就是我们“导学案”的自学互动模块。本环节中可以设计不同的动手操作、数学游戏, 通过学生讨论和交流, 不仅能够真正解决自己课堂上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从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教学效果。不仅如此, “学案”的内容设计可以因材施教, 还可以灵活降低知识难度, 便于学生理解掌握, 便于教师进行导教, 还可以利用知识树或简单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慢慢发散思维。听“全国说课标、说教材大赛”的不少年轻数学教师说课时, 都说到“让学生在学案中画知识树”的做法, 如在某s节课学完后让学生画出知识树, 或自主画出一小节、一章的知识树, 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巩固了知识。知识树是一种很好的整合方式, 是一种训练思维的重要方法, 用好知识树, 能强化整合意识和整合思维, 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得到锻炼。

在听课交流中也有不少教师说了, “导学案”其实更适合起点低的学生使用。早期也有用过知识树进“学案”中, 只是当时不注重“导”, 还看不出知识树对厌学的学生或学困生有多大的帮助, 但现在非常关注学案的“导”思想, 知识树和思维导图用的时候很有趣, 还可以生长, 不过要学生通过努力才能看到画在纸上生长的树, 这样更能突破厌学孩子的心理防线, 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毫无疑问, “导学案”也可以参照这种做法。

五、"学案导学”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启示

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和变教材为学材的教学指导下, 所到的基地学校加大力度抓教师的“说课标、说教材”, “说课标、说教材”可以提高教师驾驭教材使用的能力, 可以让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 更明确自己教什么, 还可以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从而在设计学案时处处注意课标和教材的使用:一是设计学案从最基本的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做起;二是设计学案时要体现分层施教的原则, 多练基础题, 增加中等题, 不漏拔高题。要切合学生实际深入浅出, 重在引导。体现数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应用性;三是学案设计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在学案里体现出让学生预习, 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完成练习并归纳小结的时间和空间。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篇3

关键词:导学案;课改;备课;知识迁移

在课堂改革的大潮下,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应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课堂教学内涵,构建充满教育智慧的创造性课堂,让学生“学会学“就成了课堂改革关注的焦点,而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下面就我在教学探索中用导学案实现由“教”向“导”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的粗浅做法谈几点认识。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是实现由“教”向“导”转变的有效途径。“导”指的是引导、指导;“学”则指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导学案既是教师的教案,又是学生的学稿,它把“教”与“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把学生的有效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具体出发点,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精研教材,充分考虑学情、学法、学生的情况下编制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打造高效课堂,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物质媒介。

一、利用导学案做好预习、备课工作

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制对教师备课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在精研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强调难点,有的放矢,体现精炼、适度。其次,更要研究学情和学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实际能力和学习习惯之后,编制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本学科特点的学案。最后,设计的导学案要体现层次性、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应有质量,围绕学生如何学得轻松、学得丰富、学得有效去设计。习题导向要具体、明确,切忌含糊不清。且应围绕学习目标,由易到难,确定在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有质量的提问才能带来有质量的课堂。

学生以“导学案”为依托,以学习目标,学习重点、难点为主攻方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部分,在教师或同学的帮助下基本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初步构建本课的知识框架和脉络。在此基础上独自或小组合作讨论学案中的探究问题,写下思考和讨论结果。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

二、变教案为学案

传统的教案强调“教”的过程,即先教后学,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学。突出的是教师的主体作用,强调知识的传授过程,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单向联系。教案的编写也只是注重基本知识的罗列,不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及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课堂上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是老师的,即使有少量的提问,也往往是优等生唱“独角戏”,课堂的实效性不大,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导学案强调的是“导”与“学”的过程,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中的答疑解惑,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不断提高学习兴趣和获取知识的能力。这种模式由原来单纯的接受性知识获取转变为过程性知识获取,师生关系由原来的单向联系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的:“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导学案的设计实现了这一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变讲堂为学堂

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常常出现“一刀切,一锅端”的弊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难提高”的局面,从而大大影响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新课改观念的冲击下,很多教师也在不断地探索、改进教学方式,但绝大部分都是在追求怎么让自己讲的课更精彩,或者怎么让学生记的知识更多。观察整个课堂教学,学生的表情一片木然,学生对教师的“倾情奉献”并不领情,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

使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实现让学生“学会学”这一目标。教学过程切忌把课堂“放羊式”地教给学生,让学生放任自流,对学生的自学不管不问,甚至把导学案当成课外训练。而应该重点发挥教师“导”的作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当中,适时进行指导,发现并记录易错点、疑惑点,便于在课堂上对学生不理解的重难点及时予以解读,对学生漫无边际的“思考讨论”予以纠正,将“身在教室心在外”的学生及时拉回到正常的课堂学习当中。让学生头脑“动”起来,学习“活”起来,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学会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正确引导既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智慧。

四、课堂达标测评,实现知识迁移拓展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测评题,做到精选精练,练习要求目标明确,形式多样灵活,针对性强。可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重难点的理解,还可以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通过检测可以补充一些课堂上没有讲到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设计练习题的形式主要以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为主,主要是一些与重难点有关的题目,尤其是非选择题,在设计时应将本课知识点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考查对知识体系的构建和运用,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能力。

五、重视课后阶段的反思

有位教育家说道:“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一堂课讲完并不代表一节课就此结束。对有效课堂的研究或一种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课堂,还应该关注课后学生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反思。通过教学反思的形式或者课后随笔的形式将课堂中的亮点或不足用语言的形式记录下来,在反思中总结,在反思中进步、成长。对于教师而言,只有不断反思才能促进自身教学能力的不断提升。

课改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如何使用导学案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提高课堂效率,我还处在探索阶段。但通过导学案的应用,有效地把教师的教与引导学生的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师“导”的技能,增加了学生“学”的活动,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再进行巧妙点拨、指导。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做到课堂教学效果最大化,契合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课改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教师由单纯的“教”向“导学”方面的转变,培养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不屑的努力,勇于探索、创新,相信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教学切入点,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种理想课堂教学模式,也一定会迎来人生路上教育改革的春天。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篇4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2011-2012年高一上学期导学案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科目:语文必修1

主编:

审核:

编号:5 使用时间:2011/9/

4变徵之声:乐声中的徵调变化,常做悲壮之声。徵,古代五声之一。预习自测:

1、给下列字注音:

淬()忤()徵()提()防

创()伤

拊()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写到“我的疑问处”。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明确刻画人物的常用手法,学会在情节发展中分析人物的形象。

3激情投入,体会荆轲临别时悲壮的心情,学习荆轲的爱国精神。

课前预习案

一、走进作者:

《战国策》又称《国策》,国别体史书。是西汉刘向根据战国时候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二、了解背景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当初,燕国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做人质。而“秦王之遇子丹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御秦的强大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挟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乱,则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荆轲刺秦王失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三、涉及成语:

1切齿拊心:又作“切齿腐心”。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2一去不复返:一去之后就不再回来。形容事物已成陈迹,不能重现。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3图穷匕见:语出本文。比喻事情发展到了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出来。

樊於()期

夏无且()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秦王必说见臣(2)今日往而不反者(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4)卒起不意(5)秦王还柱而走

3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2)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3)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4)诸郎中执兵

(5)乃引其匕首提秦王(6)左右乃曰

4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1)徵()太子言,臣愿得谒((2)秦王购()之金千斤(3)诚()得樊将军首(4)樊於期乃前()曰(5)函()封之(6)既祖(),取道(7)发尽上()指冠(8)以()次进

(9)持千金之金币()物(10)群臣怪()之

(11)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囊提()轲(12)断其左股()

(13)事所以()不成者 5判断特殊句式。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2)见燕使者咸阳宫。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之

班级:

小组:

姓名:

组内评价:

教师评价:

(4)父母宗族,皆为戮没。(5)燕国见陵之耻除矣。(6)先言于秦王

(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8)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6请从下面的文言句中概括出一个成语。轲既取图奉之,图穷而匕见。

我的疑问:

你有什么疑问,请写下来

探究案

探究一

1、阅读本文,全文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

2文中涉及哪些主要人物?你最欣赏哪一位?简单谈一谈为什么。

探究二:1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让她慷慨献生?

2文章在描写“秦廷行刺”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时,运用了那些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探究三:1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对于荆轲其人,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我们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当堂检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2)又前()而为歌之

(3)顷之未发,太子迟()之(4)使使以闻()大王(5)箕()踞以骂曰(6)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训练案

乡达标课导学案导学案 篇5

(二)(总第 课时)

主备人 审核: 2013年 月___日

学习目标:

1.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方程解决有关增长率的问题 2.通过列一元二次方程方程解决有关利润的问题。

学习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方程解决有关利润的问题方法。学习难点:建立一元二次方程模型。学习过程

一、旧知铺垫

1、某商品1月份的价格为20元,若该商品价格月平均增长率为x,则该商品3月的价格为______________元

2、利润=____价-____价; 总利润=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新知:

1、例题示范

1、某件商品5月份的价格为100元,该商品7月的价格为169元,求该商品的月平均增长率

2、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盈利,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若商场平均每天销售这种衬衫的盈利要达到1200元 每件衬衫降价多少元?

3、新华商场销售某种冰箱,冰箱每台进货价为2500元,销售价为2900元,平均每天能售出8台,而当销售价每降低50元时,平均每天就能多售出4台.商场要想使冰箱的销售利润平均每天达到5000元,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多少元? 分析:

等量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则每台冰箱的定价为________元,每台冰箱的销售利润为___________元,平均每天销售冰箱的数量为_____________元,根据上述等量关系即可列方程 解:设每台冰箱降价x元,由题意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简得:______________ 解得:________________ ∴2900-x=_________ ∴每台冰箱的定价应为________元

2、归纳小结:

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①弄清题意,②寻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二次方程 ③解方程

④根据题意对方程的根进行检验取舍 ⑤作答

三、课堂达标检测:

1.某商场销售商品收入款:3月份为25万元,5月份为36万元,该商场4、5月份销售商品收入款平均每月增长的百分率是多少?

2、某种时装,平均每天销售20件,每件盈利44元,在每件降价幅度不超过10元的情况下,若每件降价1元,则每天可多销售5件,如果每天盈利1600元,每件可降价多少元?

3、某商场将进货价为30元的台灯以40元售出,平均每月能售出600个.调查表明:售价在40—60元范围内,这种台灯的售价每上涨1元,其销售量就将减少10个.为了实现平均每月10000元的销售利润,这种台灯的售价应定为多少元?这时应进台灯多少个?

四、课后作业

4、某商场礼品柜台春节期间购进大量贺年卡,一种贺年卡平均每天可售出500张,每张盈利0.3元,为了尽快减少库存,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调查发现,如果这种贺年卡的售价每降价0.1元,那么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100张,商店要想平均每天盈利120元,每张贺年卡应降价多少元?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篇6

【Learning aims:】

1、New words: Friday,Thursday,whole,interesting,place,change,Sunday,shop,Monday,Tuesday,Wednesday,Saturday,museum,week…

2、Sentences:(1)How about......?(2)介词的用法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s:】 学会制定旅行计划 【知识链接与探究】:

1.Li Ming makes a plan for their trip to Beijing.◎make a plan = make plans 制定计划

2.Danny and Jenny arrive in Shijiazhuang on Friday, January 29th.◎on表示时间时,后加具体的时间(如星期几),具体到某一天或某一天的上午,下午,晚上。Eg: on Monday 在星期一on Monday mornin在星期一的早晨 ◎介词in 和at的表示时间

(1)in后面接较大,较长的时间,或一些固定词组in the morning在上午

(2)at后接具体的时间点。at 7:00am3.We can write home.◎write home 写信回家

◎write(a letter)to sb.给某人写信 ◎write to sb.给某人写信

4.I want them to know about the interesting places in Beijing.◎interested和 interesting均为interest的形容词形式 辨析interested和 interesting

(1)interested常用在词组 be interested in sth.中,意为“对...感兴趣” Eg: kate is interested in flying kite.凯特对放风筝感兴趣。(2)interesting的意思为“有趣的”,常用来修饰事物名词。Eg:The book is very interesting.这本书非常有趣。【课堂练习与检测】

一、根据句意及首字母提示写单词

1.Danny and Jenny a____________ in Shijiazhuang on Friday.把规范修炼成一种习惯,把认真内化成一种性格2.Have you ever been to the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长城).3.What’s your ________________(计划)for this trip? 4.The first day of a week is S__________________.5.T___________ comes after Wednesday.二、单项选择:

()

1、—When do you leave for Beijing?---__________________.A.ThanksB.That’s OKC.In BeijingD.On May 3.()2.Why not go to school ______ bus? A.inB.onC.byD.take()3.This river is ______ than that one.A.longB.longerC.longestD.the long

()4.Most students are ________ in _______ stories.A.interested, interestingB.interesting,C.Interested, interestedD.interesting, interesting

()5.Danny and Jenny arrive __________ Shijiazhuang _______Friday,January 29.A.in, inB.in, onC.at, inD.at,on 阅读理解

Sally is from America.She and her family go to the Great Wall on Sunday.They go their by bus.There are many people on the bus.Some of them are from Australia and some of them are from Canada.There are two Chinese.The Chinese girl speaks English very well.She tells people about the Great Wall.Everyone likes listening to her.()

1、Sally goes to the Great Wall with her ___________.A.friendsB.sisterC.teacherD.family()

2、They take a ______ to the Great Wall.A.carB.busC.bikeD.walk()

3、The people on the bus come from______________ countries..A.twoB.threeC.fourD.five()

4、The girl from China speaks ______________ very well.A.EnglishB.JapaneseC.FrenchD.B and C()

《快乐王子》导学案 篇7

1.学会12个生字;

2.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方法, 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 体会作者内心的赞美之情;

【学习重点】

1.默读课文, 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善良之心;

【学习难点】

1.揣摩课文的表达方法;

2.理解为什么把这个灰暗的金片和宝石全部不在的、最后被拆除的王子叫做“快乐王子”, 知道帮助别人使别人快乐就是一种快乐。

【课前预习】

1.了解英国作家王尔德。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4.完成三道基础知识题。

5.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知识链接】

奥斯卡·王尔德 (1854—1900) , 英国著名的剧作家、散文家和诗人。

【教学过程】

1.把课文至少读三遍, 要求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按要求完成:

(1) 正确地读出下列词语: (提示孩子把生字的读音注在旁边, 反复练读)

镶嵌剑柄燕子耽误裙子

代替火柴瞎子纯金片埃及

怜悯乞丐脸颊跌落啄面包屑

(2) 给多音字组词: (自己根据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在括号里正确组词。)

3.读了课文, 你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写一写)

4.读读“知识链接”, 了解作者王尔德。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读课题, 质疑: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非常感人的童话故事, 谁来读课题? (点名读)

师:在没读课文前, 读到这个课题时你心里曾经产生过什么疑问? (生畅谈)

二、汇报自学成果:

【课件1】:会读吗?

师:请各个小组的1号同学来开火车读。 (生读) (注意正音)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开火车读? (点一、两组读) (注意正音和激励评价)

师:全班一起读, “镶嵌镶嵌”, 开始。

1. 正确地读词语。

镶嵌剑柄燕子耽误裙子

代替火柴瞎子纯金片埃及

怜悯乞丐脸颊跌落啄面包屑

2. 重点指导写字:“燕”和“啄”

师过渡:看来大家生字掌握的不错, 多音字组词谁来汇报?

【课件2】:谁来?

(每个多音字点一名学生口头组词, 注意评价。)

【课件3】:请大家齐读

3. 准确认读多音字并组词:

4. 读了课文, 你能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1~4自然段。

【课件4】:独学要求和方法

1. 独学:默读1~4自然段

2. 独学情况汇报:

四、理解这个城市的丑恶和穷苦, 进一步感受王子的不快乐

【课件5】:群学要求和方法

1. 群学:王子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哪些丑恶和穷苦, 忍不住要哭?

方法: (1) 默读课文5~19自然段, 用横线画出相关句子。

(2) 圈出关键词语。

(3) 抓住关键词句互相说说自己的体会。

2.群学汇报:

[第二课时]

一、回忆快乐王子看到哪些穷苦。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快乐王子并不快乐, 他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自己看到了这座城市太多的丑恶与穷苦。

师:【课件8】: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这些句子。 (学生配乐朗读)

师:听了大家的朗读, 我深深感到王子的痛苦源自于他看到了别人的痛苦, 别人痛苦他痛苦。 (板书:别人痛苦他痛苦)

二、继续品读5~19自然段, 理解快乐王子怎样求燕子帮忙的。

【课件9】:独学要求和方法:

独学:默读1~19自然段,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题:

(1) 王子 () 燕子, 啄下 () , 救助 () ;

(2) 王子 () 燕子, 取出 () , 济助 () ;

(3) 王子 () 燕子, 取下 () , 帮助 () ;

(4) 王子让小燕子啄下 () , 帮助 () 。

独学汇报:

【课件10】:

(1) 王子 (再三求) 燕子, 啄下 (红宝石) , 救助 (女裁缝) ;

(2) 王子 (再三央求) 燕子, 取出 (蓝宝石眼睛) , 济助 (青年人) ;

(3) 王子 (连声央求) 燕子, 取下 (另一只蓝宝石眼睛) , 帮助 (小女孩) ;

(4) 王子让小燕子啄下 (一片片金片) , 帮助 (许多穷人) 。

【课件11】:对学要求

对学:角色体验——学习对子一人扮快乐王子, 一人扮小燕子, 根据以上四个情节进行对话练习。

对子汇报:

对子A:1.【课件12】: (1) 王子 (再三求) 燕子, 啄下 (红宝石) , 救助 (女裁缝)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 王子和燕子对话。

4. 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善良真诚)

对子B:1.【课件13】: (2) 王子 (再三央求) 燕子, 取出 (一只蓝宝石眼睛) , 济助 (青年人)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王子和燕子对话。

4.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舍己为人)

对子C:1.【课件14】 (3) 王子 (连声央求) 燕子, 取下 (另一只蓝宝石眼睛) , 帮助 (小女孩) ;

2.先介绍谁扮快乐王子, 谁扮小燕子。

3.王子和燕子对话。

4.师采访小燕子。 (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伟大崇高)

【课件15】:燕子和王子死去的片段

师配乐朗读此片段。

【课件16】:群学要求方法

三、群学:课题用“悲伤王子”好还是“快乐王子”好?

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

1.各组汇报。

2.【课件17】:穷人高兴语段组合

3.谁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

4. (师引导、归纳、提炼, 板书:别人快乐我快乐)

【课件18】:群学要求

四、群学:品读22~24自然段。

小组讨论思考题:

1.“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指什么?

2.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3.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小组汇报:

(根据学生的汇报, 教师加以引导、归纳和提炼)

1.“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指什么?

预设:我认为这个城里两件最珍贵的东西是快乐王子和小燕子的心。

2.为什么说这两件东西是最珍贵的?

预设:因为他们的心都非常善良, 能够牺牲自己去帮助别人, 给别人带来无限的快乐。

3.市长和上帝对快乐王子的看法有什么不同?

预设:市长是从外表是否美丽来评价快乐王子的;而上帝是从快乐王子的内心品质来评价他的。

五、全班互学:学完了这篇童话故事, 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师总结:让“真诚与爱心”常驻我们的心间!

“爱与诗”导学案 篇8

1 体会本单元一组诗歌蕴含的爱国之情;

2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意象);

3 欣赏凝练、优美、富有表现力的诗歌语言。

一、课前延伸

1 熟读《我爱这土地》《乡愁》《我用残损的手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四首诗。

2 了解以上四首诗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

3 结合课前导读、课后练习及工具书领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 尝试回忆多年来所学的众多篇章中与本单元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类似的篇目,选几篇进行比较阅读。

二、课内探究

(一)谈“爱”

1 诵我所爱爱犹切。各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或背诵自己喜欢的诗作。

2 呈我所感感益深。各组代表展示本组对本单元诗篇的创意解读。

3 说我所悟悟愈彻。请套用以下句式,归纳诗作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组长组织组内交流,互相点评,修改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就是爱——

艾青说:

爱是炮火中撕心裂肺的执著鸣唱,爱是

鸟儿融进土地的热泪和翎羽……

原来,爱就是血肉相连;

余光中(戴望舒/舒婷)说:

爱是,爱是……

原来,爱就是……

4 忆我所学学更通。请联系你读过的文学作品中与本单元诗歌内容相近的作品,套用以下句式,进一步谈谈你对爱国思乡之情的理解。组内交流后展示推荐的佳作。

这也是爱——

都德说:

爱是小弗朗士课堂上忏悔而专注的目光,

爱是韩麦尔先生黑板前无助却傲立的背影,

爱是……

原来,爱还是……

(二)论“诗”

1 声与情并发并茂。各组结合以上的理解和体会,用各自喜欢的形式,有感情地朗读各自欣赏的篇章或段落。

2 赏与析入理入情。师从林黛玉苦学作诗的香菱曾说过:“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如果有,就请结合本单元诗作中的具体例子,谈谈你品诗的感受吧。

这就是诗——

难以言传却如临其境,

看似无理却有理有情。

3 褒与贬见仁见智。现代诗歌创作看似无定法,其实还是有规律可循的。请阅读以下修改过的作品,将其与原作进行比较,说说它们与原作有何不同,为什么?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你是否发现了一些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乡愁

乡愁曾是儿时对母亲的依恋,

乡愁曾是少时对爱人的思念,

乡愁后来成了痛失母爱的悲凉,

乡愁最终成了企盼祖国统一的梦想。

我爱这土地

面对侵略者的暴行,

我要拼命喊出我的悲愤和激怒,

我要充满希望地等待自由和和平。

即使死去,

也要把自己埋在祖国的土地里,

永不离她而去。

我所有的悲哀,

都源自对她深沉的爱。

三、课后延伸

结合以上学习体会和情感经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用鲜明生动的意象和凝练优美的语言抒情言志。让阅读诗意地流经我们生命的每段时空。

教学反思

2012年12月参加了在山东省寿光市举行的“初中语文主题学习研讨会”后,我心潮起伏,特别振奋。因为同行们交流的做法和成果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语文课堂将越来越充满生机,充满魅力,我们语文教师将在一个越来越广阔、越来越精彩的舞台上舞动青春,学生们也将在一个越来越丰富、越来越自由的空间里浸润成长。

在平日教学工作中,我尝试将“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贯彻在诗歌教学活动中,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语文主题学习”是本课的主旋律。单元推进的方式使学生在两节课的有限时空里,不仅学习了同一主题的四首现代诗,更将学习活动拓展到初中阶段所有同主题的诗文篇章中。

2 给学生和文本的第一次约会留出足够的空间。这堂课是第二课时,我把第一课时(课前延伸)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先与文本进行了一番充分自由的对话和交流,让他们用自己的心灵直接感受诗歌的情感和魅力。

3 给学生的表达交流留出足够的空间。自选形式的诵读和创意解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们读诗的形式多样,他们对诗歌的诠释方式(歌曲、绘画、哑剧……)更是令人耳目一新。这一环节起到了鼓励学生个性化理解和感受的作用。

4 把体验、领悟、品味进行到底。这几首现代诗,词句浅易,所表达的感情相近相通,所以我没有剖析讲解,而是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诗的语言,用以往的阅读积累去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从而既体现了理解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的统一,又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

上一篇:化学质量分析下一篇:员工福利管理规章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