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特色(精选8篇)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构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下面我结合教学中的探索、学习以及自己的实践,谈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高效地理复习课堂”的几点做法:
一、明确复习思路,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地理学科的复习内容广泛而复杂,因此,在复习中,我们认真研读教材,结合学科特点及课时安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整个复习分为三个阶段:4月下旬完成一轮复习,夯实基础;5月下旬完成二轮复习,实现专题突破;中考前两个星期完成三轮复习,进行强化模拟训练,提高学生应试能力。在这三个阶段的复习中,均注重学法指导、解题技巧和考试技巧的指导,使学生把知识与技能融会贯通,活学活用,从容应对中考。
二、明确阶段复习重点,稳步提高
第一阶段:立足教材,重视基础。目标是全面系统复习,全面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征,指导并训练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达到精确记忆的程度,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地理基本技能,进一步巩固学生的地理基本观点。课本是积累知识、训练能力的根基和依据。用课内学过的知识和能力与中考试题相对照,就会发现中考试题取材课外,但答案在课内。因此,在复习的第一阶段,要立足教材,按照教材的先后顺序逐章复习,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积累。在这一阶段,我抓住每一
章的“知识体系、主要图表和重要知识点及其应用”三方面内容进行系统、全面而又认真地梳理。哪些知识点需要梳理、每个图表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每一个知识点包含哪些内容等,都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我市中考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对于教材中的正文部分是复习的重点,而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同样也是学习的重点,另外还包括阅读材料等。这一部分的复习是整个地理复习过程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平均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占用的时间也最多,通过这一阶段的复习,能让学生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对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有了一个系统的了解。这样就能够提高中考基础题的得分率,并为提高中难度题和较难题的得分率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专题突破、讲究实效。目标是专题(主干基础知识专题,重点能力专题,社会热点专题等)梳理,整合迁移;纵横联系,适度综合;优化训练,提高能力。通过切块专题复习,进一步使学生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变化的规律,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地域性特点的认识。将知识进一步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框架。排查热点,适当补充背景材料,拓展学生视野,尽力做到“热点问题试题化”,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阶段:题目引路,回扣教材;突出重点,堵漏补缺;模拟训练,规范提高。在这一阶段不仅做好考试技能的指导与训练还要制订
具体的复习计划,至少具体到周的复习计划,师生均要明确计划,促使学生的复习与教师的教学同步。
三、整合教材,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学习地理不仅要掌握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综合应用。现行教材中,无论是世界地理还是中国地理,在专题与区域之间都有一些联系点、交叉点,这样复习中就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框框,把若干个联系紧密的章节重新组合,加以梳理比较,即可节约课堂时间又能让学生明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应用能力。比如在《中国的自然环境》一章的复习中,我把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与第三节《河湖》中《众多的河湖》一框题组合为一个板块,因为我国的气候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这一条与內外流区的划分,河流的水文特征联系密切;把《黄河的治理》一框题与下册第八章第一节《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重新组合,因为前者(《黄河的治理》一框题)对水土流失的原因的分析与后者(《黄土高原》)一节)基本相同,不同点只是前者多“支流多”一条,后者多“人类活动”一条,而其它三个方面土层、植被、降水则如出一辙。这样对比分析后,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就有了更清晰也更完整的认识;在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中,前者与后者则可完全衔接。前者在50页阅读材料中说“在黄土高原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而后者则在73页《生态建设》一框题中说“一方面采取植被种草等生物措施与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如陡坡地退耕还林„„等,这样调整后我感觉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样地,我认为可以把《长江的开发》与下册第八章第二节《长江沿江地带》作为一个板块,《土地资源》《水资源》两节可以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为一个板块;还可以把《地球和地图》与《极地地区》合为一个板块,《西北地区》和《新疆》合为一个板块等等。
四、精讲精练,提高课堂效率
一味的复习课本,效果并不好;而一味的做练习,效果也不会很理想。在实际复习中,讲解与练习应有机结合。地理学科不像语数英等学科有大量的时间训练,习题训练与讲评主要在课上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要精编精讲精练,选择训练题要抓重点,有针对性,并要及时讲评。做题重要,讲评更重要,每一个练习做完后,老师都要趁热打铁,及时讲评,讲评越及时效果越好。讲评时要注意突出重点,教会学生举一反三,把握要领。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能力
1、加强区域地理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区域地理的学习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之后的一个综合运用。因此,在九年级地理复习中,我们始终高度重视区域地理的复习。学习区域地理时最关键的是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明确各种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区域地理运用比较法,总结国家和地区在自然、人文方面的地理差异,对区域地理能够形成相对完整的印象。
2、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和地理表述能力。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注重对规律、原理的实践应用。因此,我们注重知识点的纵横向联系,注重了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表述不准确也是历年中考失分较多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尽量地使用地里术语,在平时的训练题、试题讲评时一定要给学生相对标准的答案。
3、指导学生“会记忆”。复习课最大的一个难点就是记忆,为此,在复习中我始终重视渗透学法指导,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记忆方法。如:浓缩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等,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4、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学习时做到图不离手,勤读图、多读图、爱读图;②勤学好问,善于探究;③善于总结,勤于对比。
5、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地理应试能力:①从图表资料中获取地理信息,得出答案;②地理术语严防错别字的出现;③注意审题,不会的题多读题目,弄懂出题的意图;④开放性问题要注意回答的层次性,写清序号,并尽量比要求的多答一至两条;⑤书写要认真规范、工整。
六、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突出热点
新课程强调“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及时把电视上、报刊上、网络上与地理有关的重大事件,如全球气候变暖、东盟与湄公河的开发、巴以冲突、2010年上海世
博会、极地科考、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重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等信息有效地吸纳到地理学习中去,让学生用地理基本知识去分析其中蕴涵的地理信息,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应试能力。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在热点复习时要把握一个“度”和“量”的问题,既不能过度关注,也不能一带而过。
七、加强考前心理辅导,调整学习状态
临近中考,学生容易产生烦躁心理。一方面,有的学生希望中考快点到来,快点离开学校,早日释放心理的压力;另一方面,希望中考慢一点到来,使自己掌握的知识更加巩固一些,以期考上理想的学校;这些心理都属于中考前的正常反映,但是这些心理如得不到合理引导,任其发展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加强考前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采取谈话法,缓解学生的压力。
关键词:自然地理,理科性思维,文科性思维
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如何让更多的学生选修地理学科作了初浅的探讨, 希望能引起重视。
一、产生背景
刚进入高一的许多新同学在学习地理必修一相关知识的时候, 感觉难度特别大。即使有部分学生初中时候对地理知识很感兴趣, 基础也很好, 但进入到高一感觉和以前大不一样, 一是因为初中地理是副科, 不被重视, 地位无法与物理、化学相比, 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初学高中地理就是自然地理, 而自然地理知识很多东西听不懂, 也不好理解, 也不好想象, 难度太大, 信心越来越小, 第一单元还没有学完, 就暗下了决心:“将来选科绝不选地理!”而且这种情绪会影响到班级中其他同学, 结果他们对地理学习兴趣不浓, 课堂上态度不端正, 这样对后面内容的地理教学及双边活动负面影响较大。还有些学生, 虽然后来将地理作为选修科目, 但自然地理部分基础很薄弱, 复习阶段思想负担很重, 高考也都不很理想。
二、原因剖析
1. 从学科性质看, 地理学科兼跨自然和人文领域。
作为一门兼跨自然和人文领域的学科, 高中地理必修一, 尤其是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重点培养学生理科性思维, 集中了必修三个模块中的多数重点和难点;必修二重点培养学生的文科性思维;必修三重点培养学生综合性分析问题的能力。每个学生的思维特点不一样, 有的学生偏文, 有的学生偏理, 在高中地理不同阶段呈现的特点也不一样。
2. 从学生学习角度看, 初中地理基础薄弱。
有些学校在初中没有系统开设地理课, 学校、老师、学生都不重视, 学习的基础不够扎实。高中地理的学习和初中地理的学习, 相隔一年之久, 学生遗忘较多。学生对一些地理基本原理没有很好掌握, 高中地理教学缺乏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 初中地理的学习侧重文科性思维, 学生的思维方式往往习惯于“背地名”, 没有形成理科性思维的习惯。
3. 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难度大。
一方面, 自然地理部分要求教师自身深入钻研, 做到精通。另一方面,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比较笼统, 教师的教学深度往往不容易把握。比如, 对于学生普遍害怕的知识点“地球的运动”, 新课程标准规定如下:“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其实, 这一节内容的容量是非常丰富的, 那么在高一阶段的地理教学应该达到怎样的深度呢?它应该区别于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也区别于选修的要求。
三、解决措施
1. 巧用自制教具模拟地理事物的运动, 让地理课堂趣味化。
由于购买的教具种类有限, 使用时间过长后损坏严重, 而且学生觉得不够“亲切”, 教师可以运用身边随手可得的东西来做“教具”, 也鼓励学生自己做一些简单且让学生觉得非常“有趣”的教具。
2. 让学生动手画图, 做好地图笔记, 让地理课堂特色化。
好多学生有做笔记的好习惯, 但是笔记中往往文字过多, 不能体现地理学科特色, 也容易造成在实际解题时读图能力低下。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 要让同学们学会做具有地理特色的笔记, 经常动手画图, 让地理课堂特色化。
3. 借用数学学科知识进行计算, 让地理课堂简单化。
高中地理必修一中涉及的地理计算很多, 如果数学基础不够扎实, 再加上地理基本原理理解不清, 很容易形成地理学习中的死角。老师可以借用数学学科知识进行计算, 让地理课堂简单化。
4. 适当挖掘, 分级设问, 让地理课堂层次化。
高一阶段必修一地理教学的难度应该介于学业水平测试和选修之间, 考虑到高一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将来大部分学生只需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一地理教学的难度最好略高于学业水平测试。在处理教材时, 注意分出层次, 以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5. 前后联系, 逐步假设, 让地理课堂持续化。
自然地理知识的内部联系性很强, 后面的学习是对前面知识的再运用和提升。自然地理知识的难度较大, 一节内容往往需要2-3课时。所以教师要注意本课时内容在本节中的作用、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作用, 加强前后联系, 逐步假设, 深入处理教材。
【关键词】地理学科;学科地位;知识掌握
【中图分类号】 G633.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126-01
地理学科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知识结构中,还一直扮演 着“副科”的角色,其学科地位仍然得不到相应提高。这无疑会使学生在意识上淡化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一、地理学科边缘为副科的原因
首先是历史原因。过去的中考,地理学科不列入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地理这门学科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副科”。在师资配备上,很多学校都不配备专职的地理老师;在教学时间、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与所谓的“主科”相比也相差甚远。其次是客观原因。教材内容的取用和教材的编写,没能做到与时俱进。在教材内容的容量和取用方面,始终局限在原来教材最基本的一些基础知识,没作拓展和扩充内容。教材也是也一直再版沿用2006年版的教材。所以具体到学校的课程编排上也就跟着沿用旧的课程了。其实人教版七、八年级地理今年用的已经第五版了,早该修订改版了,因为无论是自然地理环境,还是人文地理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说我国的铁路交通网络吧,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早已经不是“三横五纵”了,而辽东半岛的水稻经过不断的改良也早已能一年两熟了。
再次是主观意识上形成教材编撰出版的思维定势。由于地理学科在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客观上的固定性。而人文地理却又以自然地理为转移的,所以教材的沿袭使用的理念,就顺理成章了,教材也就不因为地理学科升格为中考科目而去作增补或修改了。
二、地理学科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首先,地理因素对政治的影响。例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国土辽阔的国家。从这个国情出发,我国执政党的治国策略必须实行现在的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历史证明,非这种高度集中又民主合作的政治体制,无以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来自各次经济周期的经济危机的冲击,非这种政体也无法快速灰复国民经济,更不能倾力打造沿海开放经济特区,从而推动全面的改革开放,抢得经济强大的时间。再看我国的地缘政治。我国有十四个紧邻的邻国、六个隔海相望的国家。这种国际地缘环境特点,是我国制定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主权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创建和谐世界的外交政策的依据。
其次,地理因素对经济的影响。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是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例如我国人口东密西疏分布的特点、农业东耕西牧、南田北地的布局,都是因为我国地势地形分布特点和气温降水分布特点等地理因素决定的;再如我国的工业分布,无论是工业基地,能源工业带,还是以城市群分布的工业网,都受到自然资源、交通、能源分布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其实,任何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要做到快速持续发展,都必须考虑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资源等因素,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再次,地理因素对军事的影响。任何一个国家要做到使自己的领土完整,都必须建立自己的国防。但是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防,海、陆、空等各兵种如何配置,其建军理念和依据,必然离不开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这客观条件。试想,在蒙古共和国这样的内陆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当然是没有用的,而在拥有37万平方千米领海和管辖300万平方千米海域的我国,没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是不能保证海洋国土、海洋领空的安全和海上资源的安全的。为什么全世界所有的重要海峡、运河通道都在美国的控制之下,这是因为控制这些要塞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能达到垄断全球能源运输的目的而称霸世界。单从军事这个角度看,地理位置所起的影响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
第四,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对于地理学的发展有重要作用。虽然“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有片面性,但它还是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的。人文地理学同经济学、人口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学、区域科学、行为科学结合,可以为解决世界性的资源短缺、人口危机、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以及城市问题等作出贡献,尤其是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起到重要作用。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和研究课题中,有许多也是其他学科的基本研究内容之一。如经济地理学对于经济学、人口地理学对于人口科学、城市地理学对于城市科学、政治地理学对于政治学、军事地理学对于军事科学、民族地理对于民族学、语言地理对于语言学、宗教地理对于宗教学、人种地理学对于人类学,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三、如何提高地理学科的地位
和其他学科一样,实施素质教育也是当前地理教学改革的核心,而树立正确的地理学科观念则是地理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因此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本质意义、特殊地位及独特职能,才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地理学科知识的淡化意识的现状必须得到改变。要高度重视地理学科的教与学,“教”的施政者是关键,施政者的理念必须改变,在思想上有效构建起地理教学上的“大科”理念。“教”的执行者则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消除“地理是副科”的观念。而作为“学”的广大群体,除了树立地理的“主课”观念学好课本知识外,还要使他们在情感价值观上,充分的认识到我们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正面临着不堪负重这严峻的现实。
其次,在教材的改版编撰、内容的拓展扩容等,要按中考科目配套进行设置,必须与时俱进。在专业教师的培养方面,要尽快达到学科专业化的标准,(目前很多学校的地理教师还是其他学科的转科教师)课时的安排和课程编排等,都必须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来审视对待。在充分认识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的基础上,进行实实在在的有效操作。
再次,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学科的教材内容应扩容至九年级;课堂教学时数应相应增加至每班每周三个课堂时;同时要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把其它相关的地理科普知识在课堂上加以参透;中考独立赋分至100分。
人类对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治理和保护、生产建设规划布局、人口控制等人类关心的问题上,无不与地理因素联系在一起,而地理知识又在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等方面的宏观决策与微观调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地球家园和谐共存,是人类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的最后归宿,只有全人类的地理知识综合素养都得到提高,人类才会把目前面临的生存危机感,变成地球家园大营救的伟大动力。
2006——2007学第一学期第十九周教研活动
学科:初中数学1
时间:2007年1月9日(周二)下午1:30
地点:青岛开发区六中
内容:青岛市公开课、研究课
课题1:八年级上:四边形(复习课)执教教师:孙美荣
课题2:七年级下:认识三角形执教教师:高 华
出席范围:由黄岛区教研室通知
学科:初中数学2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63中
内容:“问题生成型”问题教学模式研究小组研讨活动。
出席范围:“问题生成型”问题教学模式研究小组全体成员:22中叶新艳26中郭明睿,27中温爱芳,31中姜爱兰,33中卫洲,张朋朋,高兴乐40中黄静,吕文,41中赵新,宗立春,50中李淑琴,邓效朋,61肖红燕,孙爱峰,黄建,张玉宏,刘安科,刘莉莉,62中张绍华,孙兴业63中纪琰玲,王晓伟,高星华,安丰秀,矫永宏,宋双,董安宁,65中刁明传,邱馨
备注:(请每人准备好5分钟的教学片断,体现本组模式)
学科:初中物理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39中
内容:
一、市级研究课
课题: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执教教师:39中高楠
二、讲座研究
1、习题的编写主讲人:24中陈翠玉
2、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课题研究主讲人:34中朝继林
出席范围:
1、市内四区各局属学校全体初中物理教师;
2、各郊市区教研员或选派教师代表3-5人。
学科:高中数学
时间:2007年1月12日(周五)下午2:00
地点:崂山一中
内容:
1、市级研究课
课题1:2.4.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执教教师:刘文杰课题2: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执教教师:安金宁
2、高三复习研讨
出席人员:
1、市区中心组全体成员和教研组长。
2、崂山区全体数学教师。
学科:高中思想政治
时间:1月12日(周五)下午2:15
地点:青岛2中
内容:市级研究课
课题:《高三复习之跟踪纠错练习》执教教师:赵福涛(青岛2中)出席范围:
1、局属及民办全体高高三思想政治教师;
2、青年教师研修班全体成员。(三位班长徐开颜、车巾、江充群请按时参加)
学科:高中地理
时间:2007年1月12日(周五)下午2:00
地点:青岛17中
内容:
1、市级公开课(研究课)
课题:长江沿江地带执教教师:于晓燕
2、集体备课
课题:山东省地理
3、山东卷考试说明解读交流
4、学案交流
出席人员:局属中学全体高中地理教师
备注:各校教研组长或高三集备组长携带以下材料(电子稿)进行交流
1、有关“山东省地理”的试题2—3道。
2、山东卷考试说明学习体会(或解读)。
3、优秀学案1—2份。
学科:高中美术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17中多媒体教室
内容:市级公开课
课题:《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执教教师:卢媛
出席范围:各区、市高中美术教师。
备注:课后有重要事情布置。
学科:高中通用技术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66中 电化教学室
内容:
一、市级公开课
课题:模块一 第四章 第二节 《明确问题》授课年级:高二
执教教师:青岛66中董臣
二、研讨高
一、高二期终统一考试内容。
出席范围:
1、局属高中学校高
一、高
二、高三通用技术教师。
从新课程实施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学校在加强师德建设的同时,也依据学校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进校本研修工作,立足教研,聚焦课堂,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我们教师专业化水平,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校本研修机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因此,我制定符合自身专业和特点的校本研修的的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部中小幼教师《专业标准》为指针,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以解决个人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突破口,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以校本为主渠道,以教研组为单位,全面深化校本研修,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着力打造出富有个人特色的校本研修模式。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二、自身素质分析
(一)个人优势
(1)具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心。
(2)具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可以适应于地理教学工作。(3)有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娴熟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掌握了一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理论知识。
(4)能够运用有效地网络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以达到更好地为地理教学服务。
(5)对地理教学保持适当的活力和对学生的地理学习亲和力,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水平为最终目的。
(二)不利因素(1)教学过程中不善于引导、总结,反思。总是对学生作总体关注,却常常会忽视一些个体的关注。使得学生学习情况参差不齐。(2)在教学过程中检查力度不强,对学生的耐心不够,对学生学习习惯等细节方面一系列的培养明显做的还不够。
(3)工作的精益求精度不够,个人专业素养和学生心理教育方面的认知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个人专业发展目标
1.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转变自身教学观念,进一步研究教学方法,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
2.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研究方式,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与反思,从而提高教学水平。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3.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进行充分的反思,不单单只是运用其他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集合自身以及本校学生特点。经过适当的整合运用。
4.现代化技术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学习课件制作,特别是地理学科,配上合适的音乐、视频,不仅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记得牢,学的快。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的整体教学水平。
5.教学基本功提升训练:开展备课、说课、评课、课堂实施与调控等教学能力的指导、磨练与考核,教师教学理论水平的学习提升和考核,小课题研究能力的提升与指导等。6.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教学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评价,“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
三、实现目标采取的具体措施
为了能使我的校本研修有头绪,我打算将所有的研修活动整合为一个整体,具体方式有:
1.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多进入地理教师论坛,增加与其他地理教师的交流的机会,帮助自己的业务能力的提升。比如:(1)集体备课;(2)示范观摩;(3)听课评课;(4)专题讲座;(5)交流研讨;(6)以老带新(青蓝工程);(7)教研组活动;(8)校际结对交流。
2、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其他各类教育教学活动,认真记、多巩固,多总结,多反思,多交流,多讨论,多向优秀教师请教。比如:(1)教学反思(单节课、阶段性等);(2)岗位大练兵(三字两话画、)现代教育技术);(3)教学竞赛(能手赛);
3、多参加校内外的地理教研活动,以提升自身的地理教学能力等的综合能力培养。比如:(1)试题研究,试卷分析;(2)学情调查分析;(3)专题(课题)研究;(4)教育叙事撰写;(5)说课(稿);(6)教学设计;(7)课件制作。
4.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学习和其他活动,认真做笔记,提出问题并交流,养成每天学习的习惯,多看看网上的教学视频,教育随笔和优秀教师的经验交流。比如:(1)论文撰写;(2)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3)学习笔记等。(4)基于网络平台的研修方式:如专题论坛,主题空间,博客写作,QQ群交流等。
四、研修方式
1.注重日常教学常规的扎实与提升。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做好每一次听课后记录。学会思考教育问题,积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师的行为等,从反思中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每节公开课后,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有价值的东西赶快记下来,享受成功,弥补不足。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
2.坚持写好教育教学随笔。认真的读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并及时反思。
3.认真参加参与各校教研活动与“小组学习研讨”活动,将培训学习所得,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使自己的教学水平逐步提高,寻找出一条适合本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争取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4.树立现代学生观,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相信学生的巨大潜能,并努力去探索发掘;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积极参与在线研讨。我对自己的专业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决心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充盈自己的底气,增强自己的理论底蕴,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结合教学实际,把个人的校本研修工作做好。
五.预期成果:
让学生掌握知识本,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思考;它能培养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它能促进师生交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在未来的教学中,一方面,我会努力致力于地理新课程的研究,在课堂中坚持新中有旧,旧中有新,新旧知互相交替以助于学生自然习得新知。并且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熟练运用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平时多参加教研活动、业务学习和专业技能学习。学习新课程理念,研讨教学方法,观摩课堂教学,反思教学行为。努力做到三个到,备课时要想到、教学中要做到、课后要反思到。以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永加中学郭莹 新课标所提倡的“探究式学习” 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是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反思不仅仅是教师对地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重复,还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地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伦理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教学中师以情感人,以渊博的知识吸引学生,以精湛的教育水平赢得学生的尊重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以情感人,激励学生动脑创新。这样的互动教学活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关心,从而使师生互动教学在平等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通过地理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了地理资源的利用类型及我国的基地资源及其分布,最重要的是他们明白了珍惜和合理利用我国的各种资源及这种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英语可以表达地理位置、地理方位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经纬线。为了区别出各条经纬线, 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 分别叫做经度和纬度。0°经线以东、以西分别称东经和西经, 分别用“E”“W”表示, 赤道以北、以南分别称北纬、南纬, 分别用“N”“S”表示。其实, “E”“W”“S”“N”分别是东西南北英语单词“East”“West”“South”“North”的首字母。它们用来表示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位置, 同时还用来表示地球上各大洲或地区的方位。如, 人们按地理方位, 将亚洲分为六个地区, 即东亚 (East Asia) 、东南亚 (Southeast Asia) 、南亚 (South Asia) 、西亚 (West Asia) 、北亚 (North Asia) 、中亚 (Middle Asia) 。美洲以巴拿马运河为界, 分为北美洲 (North America) 和南美洲 (South America) 。在地球仪上, 地轴北段、南段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分别叫北极 (North Pole) 和南极 (South Pole) 。
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名称源自英语
在地理学习中, 需要掌握大量地理事物的名称, 如国家、地区、城市、河流、湖泊、山脉等名称, 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名称就源自英语。如果在地理教学中注重加强地理和英语学科的整合, 利用英语单词记忆地理事物和名称, 能够相互促进, 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地理教学中许许多多的国名、地名等名称源自英语的译音。因此, 借助于英语, 有助于记忆这些地理事物的名称。如, 美国 (America) 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The USA) 、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 (Indonesia) 、西亚的伊朗 (Iran) 和伊拉克 (Iraq) 、北欧的挪威 (Norway) 等国家;美国的华盛顿 (Washington) 、纽约 (New York) , 欧洲的柏林 (Berlin) 和伦敦 (London) 、亚洲的加尔各答 (Calcutta) 、非洲的开罗 (Cairo) 等城市;密西西比河 (Mississipi) 、苏伊士运河 (Suez Canal) 、苏必利尔湖 (Lake Superior) 、阿尔卑斯山脉 (Alps) 、撒哈拉沙漠 (Sahara Desert) 、纽约曼哈顿区的华尔街 (Wall street) 、电影城 (Hollywood) 、英国的格林尼治 (Greenwich) 等名称。需要注意的是, 有些地名名不副实, 有的地名和物产不相一致, 需要注意辨别。如, panama (hat) 巴拿马 (式) 草帽, 此为词语误用 (misnomer) , 实为厄瓜多尔人发明和生产, 后因巴拿马运河的贯通, 往来的各国人看到巴拿马人都戴这种草帽, 便误称为巴拿马草帽。同时, 还要注意比较:华盛顿 (Washington, D.C.) 和华盛顿州 (Washington State) , 印度 (India) 和印度河 (The Indus) , china (瓷器) 和中国 (China) , japan (漆器) 和日本 (Japan) 等。
三、通过英语熟悉一些重要的国际组织
在地理学习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很多世界上重要的国际组织, 我们通过英语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国际组织的全称、简称、职能等内容。如, 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group)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OPEC=Organization of the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石油输出国组织;ASEAN=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东南亚国家联盟 (东盟) ;CARICOM=Caribean Community and Common Market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CIS=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独立国家联合体;EU=European Union欧洲联盟 (欧盟) ;AU=African Union非洲联盟 (非盟) ;LAS=League of Arab States阿拉伯国家联盟 (阿盟) ;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贸易组织;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国际原子能机构;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国际奥委会;NATO=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SCO=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上海合作组织;U.N.=United Nations联合国。
四、英语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的语言、民族、宗教等知识
语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它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当今世界民族众多, 往往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世界民族之林”。一般认为, 当今世界上总共约有大小民族3000个。据估计, 全世界大约有3000~4000种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 是世界上的主要语言, 也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英语已成为世界上最丰富多彩、词汇量最大、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之一。世界各民族至今仍是信教的多, 不信教的少。宗教信仰在许多民族中具有很大影响, 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过,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无神论的传播, 已有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宗教信仰。据估计, 在全球人口中, 不信教的人已达左右;信仰各派基督教的人约占;信仰佛教和伊斯兰教的人共占;而信仰各种地方性宗教、民族宗教和原始宗教的人, 加在一起也占。在当代社会生活中, 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纠缠在一起, 时而引起一些纷争和冲突。通过英语和地理学科的整合, 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的语言、民族、宗教等知识。宗教是西方人的精神力量, 上帝是西方人的主宰, 西方人的传统信仰是基督教。所以, 英语中和宗教有关的习语不胜枚举。如, blind god (=god of love) 爱神:Good God! (=Great God) 天哪!Thank God! (=G-be thanked!) 感谢上帝!谢天谢地!Whom God would 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 (谚语) 上帝要毁灭其人, 必先使他失去理智。Have God and have all.有上帝就有一切!
五、英语能解析地理学习疑点, 拓宽学生的视野
英国是欧洲西部的一个岛国, 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 夏无酷暑, 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其形成成因:一方面是在中纬度西风 (即盛行西风) 的影响下, 常年温和多雨。另一方面与流经此处的北大西洋暖流也有关系。暖流能对沿岸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英国的气候虽然温和, 但是天气多变。一日之内, 时晴时雨。英国人常说:“国外有气候 (climate) , 在英国只有天气 (weather) ”, 以此来表明这里天气的变化莫测。“天气 (weather) ”, 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阴晴、风雨、冷热等的大气状况;而“气候 (climate) ”, 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 一般变化不大。的确, 在一日之内, 忽晴忽阴又忽雨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天气会使人变得格外谨慎, 看到一位英国人在阳光明媚的早上出门时穿着雨衣, 带着雨伞, 外国人可能会感到可笑, 但是不久以后他就会为自己的“感到可笑”而后悔。多变的天气也为人们提供了经常性的话题, 在英国甚至最沉默寡言的人也喜欢谈论天气。当天气好的时候, 人们见面的开场白往往是“It’s a nice day today, isn’t it?”就好像中国人说的“吃了吗?”一样。
再如, Indian (印第安人) 一词的由来:大约500多年前, 一个人独自站在西班牙的海岸边, 他遥望着西方, 自言自语道:“地球不可能是平的, 如果我向西航行, 迟早我会到达陆地, 或许是印度 (India) , 同时女王也将有一条通往那个富饶国度的较短的航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Christopher Columbus) 用他的这个想法说服了西班牙女王伊萨贝拉 (Isabella) , 得到了女王的赞助, 女王给他配备了人手和三只船。哥伦布在充满暴风雨的大海上向西航行了许多个星期之后, 他终于看到了陆地:一群现在称之为西印度群岛 (West Indies) 的岛屿。哥伦布确信那里就是印度 (India) , 而他管当地人叫“Indos”。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很快传遍了欧洲。他所用的“Indos”这个词汇, 在英语中就变成了“Indian” (印第安人) 。同时, 所有西印度群岛和中美洲的本土居民都被认为是印第安人了。后来, 人们发现他的错误, 但习惯称法已经普及了, 所以英语和其他欧洲语言中称印第安人为“西”印度人, 必要时, 为了区别, 称真正的印度人为“东”印度人。汉语翻译时直接把“西印度人”这个单词翻译成“印第安人”。
又如, 在地理教学中, 我们经常提到GDP和GNP。GDP即英文 (Gross domestic product) 的缩写, 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它是对一国 (地区) 经济在核算期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的最终产品总量的度量, 常常被看成显示一个国家 (地区) 经济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读“珠江三角洲和全国人均GDP增长曲线图”, 可以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人均GDP的变化趋势, 从而分析外向型经济对发展区域经济的作用。GNP英文全称Gross National Product, 即国民生产总值, 是指国民拥有的生产因素所支持的生产总值, 即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 (指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 总和价值。通过读图“亚洲部分国家2003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可以了解图中资料所示的亚洲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不同, 从而加深对亚洲经济发展差异的认识。
一、构建知识树,夯实“水”的基础知识
高中地理中涉及“水”的内容很多,自然地理中的“水循环、海水运动、水资源利用”,人文地理中的“水的区位意义及其价值”,区域地理中的“河流与湖泊的水系、水文特征、流域综合开发”,等等。知识点众多,且分散在各个章节中,很多同学难以系统掌握。将高中地理中“水”的知识进行重组,以枝繁叶茂的知识树形式呈现,使本部分知识系统化,将能大大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
二、解读课程标准,掌握“水”的思维方法
本部分知识在高中阶段涉及的课程标准主要有三条。
课程标准一:“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运用示意图”包括运用水体间的状态转化示意图、相互补给示意图、空间转移示意图。状态转化包括固、液、气态之间的转化,咸、淡之间的转化等。相互补给主要是指河流、湖泊、地下水、雨水、冰雪融水五种主要水体间的相互补给。空间转移包括大尺度空间转移和小尺度空间转移:大尺度空间转移主要指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内陆循环;小尺度的空间转移主要指局部小环境区域之间的水循环,如以城市为中心的、以湖泊为中心的生态建设对水循环的影响。“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要求学生能在各类水体进行转化、补给和转移的过程中,识别各个环节的名称,理解各个环节的作用,把握环节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及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主要发生的空间有海洋、大气和陆地。海洋的下垫面性质单一,蒸发主要受气温影响;大气主要承担着水汽输送和状态转化两项任务;而陆地地表状况最复杂,与人类活动联系也是最紧密的,因此水循环的变数也是最大的。如近年高考频繁考查的一个内容就是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环节的干涉,主要包括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等发生在陆地上的水循环环节。其中,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干预是最显著的。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Ⅰ卷的第1~3题,考查的就是人类对城市地表径流的干预。“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前提条件也是运用相关的示意图,“说明”的能力要求高于“说出”,属于理解层面的。首先,地表各地气候差异显著,降水差异大,水资源分布时空不均,但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地表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其次,淡水资源在地表的数量极其有限,但由于水循环的存在,使得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不断更新,维系着地表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水循环还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如陆地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就是水循环对生态、地貌等的影响。
课程标准二:“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运用地图”的目的是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说明洋流的地理意义。因此这里的地图有很多,可以是风带、气压带图、洋流模式图、全球洋流分布图、世界气候图,也可以是局部地区洋流分布图,还可以是海洋航行、海洋渔场分布、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污染等相关图。多数情况下,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选用的都是局部地区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是本专题的基础知识,其目的是为后面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基础。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主要是以副热带和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结合南北半球的差异,可以归纳出四大海区洋流模式,即北半球中高纬度的逆时针大洋环流、北半球中低纬度的顺时针大洋环流、南半球中低纬度的逆时针大洋环流,以及北印度洋海区特殊的季风环流(夏季以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以逆时针方向流动)。归纳洋流分布规律时,是以海区为中心形成完整的大洋环流,但高考往往考查以海岸、大洲、国家为中心的局部海区、局部环流,这就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图形识别能力。洋流自身的名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洋流的运动方向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本专题学习的最终目标,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为宏观影响和具体影响。宏观影响主要指洋流实现了高、低纬度之间的热量交换,促进了全球热量平衡。具体影响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对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海洋污染、海洋航行的影响。洋流作为一种非地带性因素,对沿岸气候影响尤为显著,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如2015年江苏卷第19、20题。洋流对海洋渔业生产的影响主要是海水的运动方向决定了大渔场的分布形成。如2014年四川卷第14(1)题。洋流对海洋污染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扩大污染范围,进而影响海洋生物(如鱼类、海鸟等)的生存。随着人类对海洋干预的深入,这种污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高考对此的关注程度也越来越高。如2014年江苏卷第13题。洋流对海洋航行的影响主要是借助洋流运动的强大动力。海运主要有以下特征:一是量大价低,二是顺流提速、省油、安全,三是海运来回路径往往大相迳庭。
课程标准三:“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本标准里的“流域”是不确定,没有明确是哪个流域,根据有关专家对教学和考试评价的指导意见,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某一类流域,当然,这类流域的共性就是都具有某些可以综合开发的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种类可以多样,可能是能源资源,也可能是矿产资源,但这些资源都是以河流为中心分布的。不同流域的自然条件存在着很大差异,因而开发和治理的内容差异也很显著,因此本条课标要求的重点不是流域开发和治理的内容,而是研究流域规划和发展的方法。关于流域的综合开发应重点探讨三个方面的内容:流域综合开发的区位条件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生态影响、如何综合开发利用。关于流域的规划应关注三个方向:一是以水资源为主的规划模式(如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旅游等);二是以河流生态环境为主的规划模式(如上游、中游、下游的生态治理);三是以流域为主的综合开发模式(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如2014年广东卷第41(1)、(2)题,2014北京卷第36(1)题。
三、体验高考真题,明确“水”的学科思想
高考对自然地理的考查正由学科理论走向学科应用,对“水”的考查亦不例外,考查方向由造成水体变化的自然原因走向人为原因,由水体变化的原因走向水体变化的影响,由水体变化的影响走向水体变化的应对措施,观察视角也由离人类较远的水体走向人类生活在其中的水体。
(2014年北京卷)读下图,回答问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针对海河流域频发的旱涝灾害,在流域西部、北部修建了大量水库,在东部新开了多条入海河道。
(1)结合流域气候和地形特点,分析修建水库和新开入海河道的自然原因。
海河流域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1/7。
(2)针对流域水资源匮乏的现状,简述农业生产应采取的对策。
(3)指出河源地区旅游开发和景区建设给河流带来的环境问题,列举一项应对措施。
依据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精神,京津冀地区逐步淘汰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4)简述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及对改善大气质量的作用。
答案 (1)流域内降水量偏少且集中于夏季,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中上游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平时地表径流量少,暴雨时洪峰流量大,修建水库蓄水调节,可缓解旱涝灾害;下游地区以平原为主,排水不畅,支流集中汇集于海河,易发生洪涝,开挖人工河道,主要用于排水泄洪。(2)推广耐旱作物(调整作物类型,进行品种改良);应用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技术,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灾的能力。(3)问题:河水污染(水质下降);径流量减少(变化大);河流含沙量增加。应对措施:合理规划;加强监测;立法管理;控制旅游人数;保护植被,植树种草等。(4)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污染源,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
【地理学科特色】推荐阅读:
地理学科的特性07-04
地理学科的本质09-11
初中地理学科论文12-01
历史地理学科简介11-17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计划06-08
地理学科问卷调查报告07-07
学年度第一学期中学地理学科工作计划10-13
地理教学特色10-27
化学学科论文05-25
科学学科教案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