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南水北调精神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看南水北调精神(共3篇)

我看南水北调精神 篇1

2015年5月4日,我校组织赴淅川南水北调精神教育基地学习培训。经过四天的听课、走访、参观,我对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有了更加深入、系统的了解和认识,而尤其令我感动甚至落泪的则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干部群众所体现出的高尚情深和爱国情操。

1.南水北调移民舍己为国的大局意识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

移民工作中的干部群众,舍小家、顾大家、为国家,在“小利”和“大义”面前,移民们舍“利”取“义”,他们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内心境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他们背井离乡、拜祖别宗,揣起自己内心无尽的忧愁而告别家园,他们用实际行动铸造了一座永恒的丰碑,诠释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伟大移民精神。纵观历史,从古至今,每次在民族危难或国家需要的重要关头,中华儿女总能同心同德,万众一心,攻坚克难,不约而同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强大凝聚力,迫使各种困难挫折低头让步,原因就是中华儿女能够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不能兼得的时候,深明大义地选择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一点,在丹江口库区移民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淅川县香花镇刘楼村村民赵福禄,10年前在丹江边开饭店做丹江鱼生意,搬迁前他已经投入600多万元,饭店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每年收入80多万元,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可能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安置地是个普通的平原农区,搬迁就意味着这一切就会付之东流。然而在国家民族利益需要的时候,他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国家至上、大局为重的精神,正是由于千千万万个赵福禄的爱国奉献,才使这一世界性难题得到了顺利解决。就像人民日报记者在搬迁现场采访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没有什么要求,只要首都和沿线人民喝上丹江水时能想着我们就中+这样普普通通的移民群体,呈现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动,更多的是一种爱国的精神榜样。

2.南水北调移民干部献身负责的库区移民精神是社会主义荣辱观本质要求的生动展示

移民干部“把移民当亲人”,换来了真心理解;他们“一切为了移民”,直面矛盾,用心倾听民声,用情化解民忧;他们“宁可苦自己,绝不误移民”,忘我付出,无私奉献,用行动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成了移民群众的贴心人。这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种可贵的时代精神。新时期社会需求各异,社会矛盾多元,但“执政为民”的信念不能变。执政为民,为的不是一己私利,而是事业发展、百姓福祉。攻坚克难,一刻也离不开群众力量,脱离人民群众是党执政的最大威胁。只要心中永远装着百姓,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好的事情。移民可爱、干部可敬、共产党伟大,这是在移民现场经常可以听到的感叹。移民可爱表现在以国家利益为重上,干部可敬更多的是广大移民工作者对事业献身负责的精神,他们对移民工作严谨负责、不惜一切、勇于献身的工作作风,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下“艰苦奋斗、服务人民、辛勤劳动”的具体行动。要在两年时间完成原本计划四年 的移民任务,这样的搬迁任务前所未有。全省16.2万移民,超过小浪底移民最多的新安县,也超过了当年三峡库区农村移民人口最多的重庆万州区,移民占有量和动迁人口居全国第一。搬迁的批次、规模和强度超过了长江三峡和黄河小浪底工程,在中国和世界水库移民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其间的矛盾和困难可想而知。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没有广大移民干部献身负责的工作作风将寸步难行。马有志,淅川县县委机关原党委副书记,主动请缨到马蹬镇向阳村任移民工作队队长,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给当地百姓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可惜这位党的好干部壮志未酬身先死。2010年4月15日,他在去察看移民新村的途中,突发脑溢血,临终前他给妻子打电话:“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为农民走了,我走后不要惦记我。”在他之后,南阳市还有十多名县乡干部和移民村干部牺牲在移民工作岗位上。广大移民干部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长期奋战在移民工作一线,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工作,无私奉献、鞠躬尽瘁,其事迹感人泪下,催人奋进,他们的精神更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典范。

3.创新发展的后移民精神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示

我看南水北调精神 篇2

多年来, 南阳日报紧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这一重大主题, 按照“三贴近”原则, 创新报道内容、报道手段和报道形式, 进行了持续多年、浓墨重彩式的报道, 为促进工程的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本文分析了南阳日报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成功之处, 希望对新闻媒体做好南水北调的报道提供借鉴。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突破:规模大, 时间长, 有创新

重大工程的报道, 始终是媒体的重要任务。南阳日报编委会认为, 南水北调是中国当代史上与南阳关系密切、为数不多的具有全国意义的重大事件, 见证、记录并推进这一进程, 是地方党报的光荣使命和责任, 必须始终关注、全力以赴报道好这一重大工程。

跟踪南水北调工程, 加强南水北调报道。从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宣布开工, 到目前中线工程第一批移民即将搬迁, 长达6年多, 时间跨度大。南阳日报始终关注这一重大工程, 把它定位为超大型宣传战役, 及时跟踪报道工程进展情况, 多次组织重点报道、深度报道, 使南水北调的宣传高潮迭起。近两年来, 南阳日报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 每年都有近百篇, 有消息、通讯、言论、图片、专版, 在社会上形成了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浓厚氛围。

组织好南水北调有关活动的报道。近年来, 中央、省、市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如南水北调邮票南阳首发、“丹江情”北京宣传周系列活动、央视心连心艺术团南阳慰问演出、南阳在京举办南水北调图片展等。南阳日报及时开设专栏进行报道, 较好地配合了活动的开展。

策划系列重头稿, 把南水北调报道不断引向深入。南阳日报编委会认为,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领域广, 内容多, 报道必须常写常新。报社围绕水源地水质保护、总干渠膨胀土试验段建设、文物保护、移民等, 加强策划引导, 使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一个战役接一个战役地打响。

如2003年, 南阳日报策划了“来自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的报告”系列报道———《倾全市之力保一库清水》《以生态农业除面源污染》《断污染根源催环保工业》《建绿色渠首造碧水蓝天》, 分别在一版刊发, 对水源地水质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这组文章获全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河南省“中原环保世纪行”好新闻一等奖。

创新报道方式, 放大传播效果。2008年9月26日,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 (南阳段) 开工。南阳日报策划推出《南水北调大事记》专版。《大事记》从1952年毛泽东视察黄河第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开始, 一直到2008年南阳段开工, 半个世纪的大事一目了然。

图片专版反映。南阳日报在“南水北调北京图片展”的报道中, 在央视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的报道中, 都刊发了图片专版, 注重用图片反映。

报纸网络互动。南阳日报利用自己主办的南阳新闻网站, 与报纸报道密切配合。同时, 南阳新闻网开设南水北调网页, 开通网上视频, 与水利部南水北调网站等相链接, 收到了较大的传播效果。

南水北调工程报道的启示:高度重视, 不断创新, 精心策划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新闻报道工作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以改革创新精神做好工作。”我们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用全局的视角、时代的眼光审视重大工程报道, 增强做好重大工程报道的责任感、使命感。要深入研究重大工程报道的特点和规律, 进一步推动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 把重大工程报道提高到新的水平。

重大工程报道要讲政治。重大工程是国家、省或市的重大建设项目, 有的涉及经济发展全局, 有的关乎人民切身利益。对党报来说, 支持和服务好重大工程建设就是讲政治、顾大局。南阳日报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 曾经派出由副总编辑带队的采访团赴湖北十堰、山西安康等地, 沿汉江采访水源地水质保护工作;曾经派出得力记者奔赴青海采访丹江口水库前期移民生活状况等。做好重大工程报道, 新闻媒体要用政治家的立场、眼光和思想方法去选择素材、组织报道、把握基调。要舍得版面、舍得人力、舍得投入, 高度重视重大工程报道。

重大工程报道要不断创新。创新是贯穿新闻事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南阳日报在南水北调工程的报道中不断延伸报道内容;创新报道形式和手段, 而且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做好重大工程报道, 不仅要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和创新手段, 而且要语言创新、文风创新、版式风格创新等。

重大工程报道要精心策划。加强新闻创新策划, 是重大工程报道成功的关键。从南阳日报南水北调的报道来看, 大多时间长、采访点多 (省内外) 、参与记者多, 这样围绕一项工程, 从多层面、多角度来反映和深化, 没有强有力的策划势必会成为一盘散沙。

重大工程报道要贯彻“三贴近”原则。重大工程报道, 没有现成的模式、没有舒适的采访条件, 写作要求也高。记者如果没有敬业精神和过硬的采访作风, 就难以完成采访报道任务。重大工程报道也只有按照“三贴近”的要求, 不断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才能收到良好的宣传报道效果。

(作者单位:南阳日报社)

我看西南联大教授的精神与风范 篇3

赤子其人沈从文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学生汪曾祺说过,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沈先生在阅读学生习作时,常常在学生的习作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或评思路深浅,或析文本优劣,或谈创作见解,有时他的读后感甚至比学生的习作还长,可见沈先生对教学的执著和对学生的关心。沈先生十分讲究教学方法,遇到习作较为优秀的,还会把学生叫来,介绍学生看一些与这篇习作写法相近的中外名篇,而且每每都是他自己跑书店或图书馆找来这些书籍,让学生看看名家是怎样写的,自己又是怎样写的,观比对照,分析长短,让学生既增进了知识,又提高了写作水平,一举多得。

沈先生在学生的教育上可以说是无私奉献、竭力帮助。对于学生写得好的习作,沈先生总是主动寄到自己熟悉的文学报刊上发表,学生经他之手介绍到报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无法计数,像汪曾祺1946年以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是沈先生亲自寄到报刊发表的,这对于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但于沈先生自己来说,在那个物资匮乏、流通滞塞的特殊年代,不说看习作的费时,寄邮件的费工,单单就是邮资一项就是不小的开支。当时的联大教授,生活是极端贫困的,由于战火频仍,物价飞涨,与抗战之前相比,联大教授的月薪缩水四百多倍。为此,沈先生不得不常常把学生习作原稿的纸边剪去,仅留写着文字的纸芯,以尽可能地减少重量,节省邮资。

沈先生逝世后,美国的傅汉斯、张充和夫妇赠一挽联:“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高度概括了沈先生的学品与人品。沈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与学生相处友好纯真,坦诚至极,教学生知识则丝丝入扣,细腻有加,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更是倾其所有,不计得失,印证了他“赤子其人”的优秀品格。

幽默风趣金岳霖

哲学教授金岳霖天生的哲学头脑,爱怀疑,喜琢磨,常常剑走偏锋。他曾煞有介事地琢磨过中国一句俗话:“金钱如粪土,朋友值千金”,他觉得这句话自相矛盾,因为如果把这句话作为前提,按照逻辑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一定是“朋友如粪土”,这一推理,让人顿感风趣,耳目一新。

金先生国字脸,配一副深度眼镜,又沉迷哲学,看起来像个学究,然而,他却实在是一个单纯有趣的“学究”。在联大哲学系任教时,有一个同学曾问他:“您为什么要搞逻辑?”金先生的回答说:“我觉得它很好玩”,一句“好玩”,折射出他未泯的童心。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周围的孩子们比赛,常常把梨或石榴输给孩子们。他养了一只很大的云南斗鸡,这只鸡能把脖子伸到饭桌上,和金先生共一个桌子吃饭,俨然一家人。

金先生在学生面前,总是认真而又谦逊、风趣而又天真。他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下,他给新生上课的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细致至此,似不多见。金先生班上,有一个最爱提问的同学叫林国达,经常提怪问题。一次,他在课堂上又提了个怪问题,金先生想了一想,说:“林国达同学,我问你一个问题:‘林国达君垂直于黑板,这什么意思?”林国达傻了,林国达自然无法垂直于黑板,但这句话在逻辑上却成立。金先生就是这么风趣地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解释,而且十分形象。金先生有一门选修课“符号逻辑”,特别深奥,选修者少,一个叫王浩的学生却例外,颇懂个中奥妙。金先生经常会在讲授过程中停下来,问道:“王浩,你以为如何?”于是,接下来的课堂便成了师生二人的对话。王浩后来赴美留学,又曾任教牛津大学,成了国际一流的逻辑学家,他是金先生最得意的学生。

金先生简单纯真,幽默风趣,是一个始终享受着思维乐趣的乐天派。他化繁为简,喻庄于谐,学问生活化,生活趣味化,把自己丰富的知识,以幽默风趣的方式传递给自己的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感受知识的无穷趣味,像金先生这样的人,才称得上真正的大学问家。

名士风骨闻一多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先后教过楚辞、唐诗、古代神话。闻先生上楚辞课,走上讲台,点燃烟斗,开场白,“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确有一股名士气。闻先生每次上课的时候学生很多,除了本系的、外系的,还有许多外校的学生都挤进来听,连窗外都挤满了人。学生们除了对闻先生的诗才博学感兴趣之外,更多的是希望一睹这血性汉子的名士风采。然而,闻先生的名士风采,不仅体现在教学中,还体现在忧国忧民、碧血丹心的民族气节上。

作为诗人的闻一多,曾在《诗的格律》中表示,诗人应“戴着脚镣跳舞”。在美国留学期间,面对内忧外患的祖国,他激情难抑地写下了《醒呀》、《七子之歌》等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抗战爆发,强敌入侵,闻先生如坐针毡,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说:“男人的胡子标写着‘血性二字,这样的危亡时期,血性必不可少,胡子何患其多?”在远赴西南联大的途中,他便蓄起了这代表着男人“血性”的胡须,并誓言:“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在西南联大教学期间,闻先生鉴于当局的腐败无能,逐渐走出书斋,从一个学者变成了一个激情喷发的民主斗士,在许多公开场合“怒作狮吼”。当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联大学生愤然罢课,国民党武装军警冲进西南联大,用棍棒、石块和刺刀对付学生,造成了4名学生死亡的“一二·一”惨案。闻先生为此拍案而起,怒诉这种“黑色恐怖”行为,痛骂蒋介石“混账王八蛋”,最终惨遭暗杀,饮弹报国。

闻先生常常对学生说,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是最能反映他思想和情操的一句话,也是他终身恪守的一句话,更是铭刻在许多联大学生心里并对他们影响至深的一句话。

一丝不苟吴雨僧

周一良曾在文章中回忆吴宓(雨僧),说吴先生简直像是《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他几乎对一切女人都垂青,并且垂青于女人的一切。吴先生虽然生活上风流韵事频出,但在学术上却十分严谨,对待学生更是一丝不苟。

吴先生教学极其负责,每堂课必早到教室十分钟,擦好黑板,做好上课的准备。吴先生常戴一顶土棉纱睡帽,着一袭灰布长袍,一手拎包袱,一手拄手杖就走上了讲台。打扮虽说古板,讲的却是纯正英文。而且开讲时,不看笔记,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讲到得意时,还要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一轻一重地敲着地面,给学生一种美感和享受。

吴先生是一位热情的好老师,他讲“红楼梦研究”,经常有后到的女生没有椅子坐,他看到后,马上就去旁边的教室搬来椅子,等所有学生坐好,才开始讲课。吴先生的绅士风度,既让课堂上的女生感动不已,也常常引来一些欣赏绅士风度的男生追随。吴先生对待学生的提问,也总是循循善诱,并通过启发学生自己解答问题的办法,帮助学生弄懂知识。他批改学生的作业时,常常圈点精彩部分,还有针对性地写出评语。

吴先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教学风格,使他在学生中的口碑极好,有学生赞他“上课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卖劲”,因此桃李满天下。像后来大名鼎鼎的钱钟书、吕叔湘、曹禺等大学者和大作家,都是他的得意门生。

西南联大存在的时代虽然离我们已经很久远,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欢笑与泪水均已化作尘埃随风飘散,但西南联大那灿若繁星的教授们却始终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他们对学生体贴入微、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他们所倡导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将永远镌刻在中国的教育史上,散发出夺目的光芒。

上一篇:英文作文写作要点下一篇:2022学年大班第一学期班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