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简历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翻译的简历(通用11篇)

翻译的简历 篇1

很多的求职者毕业或者再就业时能够谋求到一份外企工作,因此一份漂亮的外文简历翻译就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能让HR眼前一亮,从而提升求职者成功的机率,但是如何才能做好简历翻译呢?因为下面未名翻译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这方面的学问。

很多人认为,简历翻译就是简单的中英文对照翻译,其实不然,简历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很多方面:

其一,在简历翻译中,要做到信息量适当,不要无事地添加很多无关的东西,虽然看着简历的篇幅增多了,但是都是些无关的东西。

其二,简历翻译不能采用一词对一词的直译方法,因为这样的简历翻译可能会生硬难懂,让HR生厌,最终影响求职者的求职。鉴于此,未名翻译在翻译简历时,主要采用先“通读”,后“化”简历的方法,即先吃透原中文简历的内涵,明白前后句子之间的语义关系,然后再进行简历翻译工作。这样翻译出来的英文简历表达方式与原文迥异,但语义功能不减,而且语义衔接,语句流畅,对HR形成强烈的鼓动,令人过目不忘。未名翻译在做简历翻译时,并没有对原中文简历亦步亦趋,而是考虑到简历原本固有的特点、目的和受众的接受能力等各种因素,尽量避免译文和原文在行文习惯、文化特点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意义流失、文化缺省等损失,在翻译过程中采用转换法、强化法、归化法和替代法等简历翻译的补偿策略,最大化地保存原中文简历的功能与感染力。(顺便提醒一句:中文简历必须要写得通顺才能翻译出好的简历来,如果一个中文简历让译者看起来云里雾里的,意思都看不明白,想翻译出一份出色的英文简历,比登天还难!)

最后归纳一下,简历翻译的要点:一“保证基本信息量,不要冗余”;二“以应聘单位的HR为中心”

翻译的简历 篇2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意境美,文化传递,具体美

西方的翻译研究学派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 涌现出一大批卓有建树的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就是20世纪二战后英国主要翻译理论家之一, 他的翻译理论以简明扼要、短小精悍见长, 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系统性。1981年, 他的专著《翻译初探》由英国普卡蒙出版社出版。在这部专著中, 他首次收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两个概念, 并指出语义翻译旨在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文本的意思, 使译文和原文的形式更为接近;在交际翻译中, 旨在为读者排除阅读或交际上的困难与障碍, 推动交际顺利进行, 使译文和原文的形式不受约束。在翻译过程中将二者合用, 使翻译更为流畅, 更为传神。

一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 有助于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是文学中的文学, 其语言精炼、优美、含蓄。其声音、色彩之美难以描绘;暗示、双关之妙更难以表达。诗歌的灵魂是意境, 是诗人的情感表达。此意境之美由音美、行美、意美三美构成。

1. 二者的结合有助于再现行美

汉语诗歌与英文诗歌在形式结构上的不同, 汉语诗歌与英文诗歌的形式美也不同。外形整齐是中国古诗的固有特征, 而英文诗歌则长短不齐。因此如何将诗歌的行美在翻译时充分再现是翻译的重要问题, 而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会对此问题的解决起到重要作用。如金昌绪的《春怨》及其译文:

莫教枝上啼……

不得到辽西。

Their songs awake poor me…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在译文中, 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 完整表达原诗所要表达的意思, 同时结合交际翻译的方法将实际上只是一个完整的英文句子断开而成三个诗行, 中间未加任何标点符号, 形成跨行连续。整首诗歌长短缩进的形式保持了译诗与原诗在形式美的一致性。译诗的第一行为铺陈, 后三个跨行对首行“打起黄莺儿”的原因进行解释, 形断意连, 上下连通, 一气贯注, 将思妇春梦被扰之后的苦思之情、娇憨之态淋漓尽致地再现出来。与此同时, 译者采用语义翻译的方法将原诗句尾押韵的特点体现于英译诗中, 分别以“tree”、“me”、“dear”和“frontier”在句尾押韵。然而, 原诗一韵到底的情况在英诗中较为少见, 因而译者采用交际翻译的办法将其处理为中间换韵的情况, 使第一、二诗句中“tree”和“me”的[i:]韵换为“dear”和“frontier”的[iə]韵, 从而使译文更符合英诗的韵律风格。译者通过这样的结合, 将诗歌的行美展现给读者。

2. 两者的结合有助于意美的再现

诗的解读从意象开始。在翻译中, 除了力求行美, 译者同样需要发挥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各自的优势, 还应忠于原诗, 将诗文的意象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3. 两者的结合有助于音美的再现

音美的语外要素体现了音义之间的密切联系, 因而可以突出原诗意美;其语内要素则体现为语音的重复, 而语音的完全重复通常意味着语词的重复。译者可以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结合, 考虑诗歌翻译中的音似, 以展现给读者音美的享受, 让译文读者像原文读者一样, 产生如闻其声的效果。

二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 有利于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转换。由于两种文化背景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和词语的使用上存在诸多差异, 因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往往具有不同的理解。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结合, 能够帮助译者解决翻译过程中的文化障碍, 因为语义翻译的原则有助于译者尊重对方的文化, 而交际翻译的原则又有助于译者翻译出合乎语言本身习惯表达方式的译文, 达到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的目的。

三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在诗歌翻译中的结合, 有益于再现模糊语言的具体美

汉语重模糊, 英语重明晰。汉语的表达重整体感应, 是一种意境美的语言, 而英语则讲究逻辑, 重在形合。汉诗英译的一大障碍是如何重现原诗中的模糊词语。互译时译者结合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 注意各自的思维特征和文化内涵, 注意模糊词语涉及的汉英文化方面的差异, 实现模糊语言翻译后的具体美。

综上所述, 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对诗歌翻译具有宝贵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两者的恰当结合和巧妙运用, 对于再现诗歌的意境美, 模糊语言的具体美, 传递诗歌的文化精髓, 具有十分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廖七一等编著.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文学的翻译与翻译的文学 篇3

外国文学的教学旨在对文学作品分析的视野上、理解的程度上、鉴赏的能力上有所提高,具备文学鉴赏的国际视野。但外国文学毕竟是一种翻译家的再创造文学,如何让学生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从而更理解本民族的文化底蕴?

常言说得好,“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是研究的初步。

在高校外国文学课程中,大力弘扬比较法教学,积极渗透最前沿的学科研究成果及其发展方向,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外国文学的学习焕发出时代的魅力、中国的特色,使学生深入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更深刻认识民族个性及本土文化特征,无疑具有较大促进作用。教学中要努力打破对文学作品的一维评析,而代之以立体的、多角度的比较分析,使古今渗透、中西融汇,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逐步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悟性及创造性思维秉性,提升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

要坚持以教改为突破口,创新教育教学的评价模式,充分运用比较法来鉴赏分析文本,打破学科的界限,使外国文学的阅读鉴赏与中国文学、文化概论、文艺美学等学科互相渗透,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强化学生的素质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师专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短时期内使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有明显的提升。

二、翻译的文学,营造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课堂教学始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课堂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参数。而“课堂效率”应当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们在“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人生中可以“学以致用”,终身受益。

外国文学是一种翻译者的再创作文学,教学中笔者注重引导学生阅读泰戈尔诗歌(英文),领悟原文与翻译的不同,并在期末的教学考查中创新考查学生的英语阅读、翻译及理解能力,力求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执教者如果能“厚积薄发”,有着广泛的文学作品的阅读积累,就不会在教学中仅仅僵滞在对原诗稿内容的一维分析上。因为跨民族、跨时代的横向及纵向的比较,人文背景的不同,作者个性的迥异则往往更容易鉴别,也就不会有“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含糊不清的遗憾。在诵读泰戈尔诗歌“枝是空中的根,根是地下的枝”(Roots are the branches down in the earth. Branches are roots in the air)时,你有何联想呢?你是否想到白居易的《长恨歌》了?!那句“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否想到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者的心血。”顾城的诗歌“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其中的哲理思辩与逆反心理,是否有某种共通呢?

笔者认为执教者宜注重自身知识的积累,加强多学科的渗透,强化文学素养的积淀,才能游刃有余地对作家及作品作比较式的研究性讲授,打破时空的界限,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去审视作家及作品。例如:东山魁夷的散文《一片树叶》,文思缜密,委婉动人;卞之琳诗歌《断章》,语言相对简约平直、粗糙。两者都描写了“明月”与人的“邂逅”。卞之琳作为一名翻译,其短诗道出了对“人生的某种偶然性”以及“偶然之中孕育了某种必然”的感慨。人与人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交织成了一张密密麻麻的“尘网”,诗歌的寓意无疑是丰富的,但其34个汉字里,就有4个“你”字、3个“看”字、2个“风景”、2个“装饰”!读来实在缺乏美感。东山魁夷是一位享誉世界的著名风景画画家,其散文《一片树叶》是翻译者再创造的一篇散文精品,文字优美、典雅,如用双音节词“俯视”、“仰望”表达“看”的语意,用“渐渐”、“稍许”、“悄悄”等词描述时光的渐进,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及对生命的礼赞,余韵绕梁。

如果用绘画的方式来解说,那么,后者是“截取了人生中的瞬间”,用对话的方式,呈现了一幅写实的焦点透视油画,强调“形似”;前者则是一幅印象派的作品,散点透视法运用自如,强调“神韵”,有如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般的时空挪移,动静相生,光色交织,纯是唯美的“对大自然的心灵臆语”;后者过于直白,一览无余,缺乏想象的空间;前者韵味无穷,曲径通幽,朦胧迷离,让我们感受到泰戈尔“使生如夏华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境界,以及对生命的认知真谛。

所站的角度不同,所用的理论方法的迥异,效果自然大相径庭。这种发散性的多角度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学生们在比较的赏析中,不仅具体领略到了文学本身的熏陶作用,而且,在外国文学的文本中,更多地发现了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背景,客观上培养了学生从更高、更广的角度审视、鉴赏作品的能力,初步开启研究性学习的神秘大门。

中国古典诗歌里讴歌月亮的为数不少,都描述了它的美丽、灵性与温情。如宋代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少有人如英国意象派诗人理查德·阿尔丁顿的描述《傍晚》(裘小龙译):“烟囱,一排接着一排/划破清澈的天空/月亮,一片破纱裹着她的腰/在烟囱丛中搔首弄姿/一个笨拙的维纳斯——/这里,在厨房的洗涤格上/我肆无忌惮地望着她。”

现代社会里人与自然的不协调关系,环境的污染、人性的缺失,都真实地反映到了文学作品里。在教学中注重对作品的细节方面的比较和提示,提高了学生们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初步学会了比较的研究性学习方法,客观上培养了他们具备较敏锐的观察力,学会了学习,更热爱大自然、珍爱生活,提升了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三、翻译的文学,增强了创新的思维秉性

文学是人学,文学又是美学。语文的学习可以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社会的发展是纷繁复杂的,反映到文学作品里自然也是异彩斑斓。执教者要深入钻研教材,系统性地选择和分析比较,从文学作品及作家自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某方面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研究性学习。

笔者授课时,常常有意识“超出课本”,训练学生的多角度思维秉性,常言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学亦然。一味地囿于课本,则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降低教学效果。笔者在“外国文学”的讲述中,强调“多读精讲”、“浅学深思”、“多看领悟”。所谓“浅学”,指其语言的明白晓畅;“深思”,是指善于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爱因斯坦说过:“你能否观察到眼前的现象,取决于你运用什么样的理论,理论决定了你能够观察到什么。”他还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却可以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知识的进步……想象力是科学研究的实在因素。”学生多角度、多侧面思考问题的习惯的养成,很大程度上仰仗老师课堂上的启发引导。执教者如果没有积淀较深厚的文学素养,缺乏较深广的文学探索经验,没有较高的才情悟性及活跃的思维秉性,则很难达成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外国文学的教材纷繁多样,网络上的背景资料丰富多彩,为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提供了诸多方便。执教者只要肯花工夫,应该可以寻出更多、更好的可比点的。当然,外国文学的文本终归是翻译者的再创造作品,翻译者自身文化素质的高低、风格的不同,直接影响到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如:美国诗人庞德就把李白的诗歌《古风》(6、14)“惊沙乱海日”、“荒城空大漠”翻译成“惊奇。沙漠的混乱。大海的太阳。”、“荒凉的城堡。天空。广袤的沙漠”,其所译《长干行》被当作美国诗歌录入美国诗选。女作家玛格丽特小说《飘》的原文是“Gone with the wind”(随风而逝);海明威短篇小说“Cat in the Rain”有两个中译本;因为善于描写了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故事而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金花,把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水浒传》翻译到美国,篇名就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了。

当我们有滋有味地诵读着李白《静夜思》时,你能否设想过一个美国人或非洲人阅读从中文翻译过去的唐诗、宋词的情形呢?

四、结语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如何在鉴赏文学作品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诵读、理解、表达能力的提升呢?尤其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是高考应试考来的,他们的听、说、读、写等语文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外国文学的初级学习宜少做练习多读原文本,少写论文勤记笔记。读书,尤其要重视阅读原文本,影视等“快餐”文本是不能代替本人的文字阅读的。

王尚文先生曾说:“每一个人都有巨大的语言方面的潜能。”这种语言天赋的开发,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与学习。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感是学习、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种敏锐感知力,也是人们语文水平的重要标识。怎样才能获得良好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强化文学的比较阅读,是培养良好语感的捷径。

莎翁《王子复仇记》:“To be,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就是根本的问题。)这段经典独白的忧郁与彷徨,充分展示了王子哈姆莱特内心世界的矛盾。这对于准确理解莎翁的人文主义的理想境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运用恰当的语气及语调,传达出哈姆莱特的彷徨与孤独?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执教者要善于抓住描写王子心境的关键词语,启发引导,类比推敲,对比研讨,最终水到渠成。

外国文学的教学要建构在文学的翻译与翻译的文学的前提之下,弘扬比较法教学,在阅读中通过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的连贯性延续的交融,使学生接受熏陶,产生共鸣。以学生们青春的年轮,是很难有较丰富的情感体验的,但他们可以在书本里间接获得。因为大凡一篇有份量的文章,都凝聚着作家的语言、文化、思想素养和生活阅历的。多读名家作品往往是一举多得:获得良好语感、拓宽了人生视野、弥补了生活阅历的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简历自我评价的英文翻译 篇4

I am a lively and cheerful personality, strong planning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ability to solve complex problems with the ability to have a strong incentive, communication, coordination, team leadership,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of the cause, with high interpersonal affinity, Be able to work with colleagues in harmony.

I have more than two years of administrative work experience, personnel attendance, logistics, office supplies procurement, staff mentality exchange and administrative affairs have some familiarity. Responsible, strong ability to execute, love their jobs, good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oordination.Willing to Chikunailao, the courage to forge ahead. If you can join your company, I will go all out.

英语教师的求职简历英语翻译 篇5

年 龄: 24岁 (处女座、兔) 工作经验: 1-2年

身 高: 156cm婚姻状况: 未婚

体 重: 46kg现居城市: 广东-佛山

户 籍: 广东-湛江遂溪县 最高学历: 本科

民 族: 汉族 政治面貌: 团员

求职宣言:

我是个对人、对事、对工作都很认真的人。所以,在我的大学期间,我尽一切努力去完善我的专业知识并且拓宽我的知识面,此外,我也不忘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为了提高我的英语口语能力,我参加了系组织的英语口语比赛,并通过努力,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为了提高实际能力,我成为了梧桐文学社的社长~~~~~为了提早体会生活的艰辛,我勤工俭学成为了我们学院教务处的一名办公室助理,老师夸我工作细致完成得很好。此外,我也不忘我的兴趣-舞蹈。跳舞使我很自信,培养了我更为坚毅的性格;在考cet-4cet-6的过程中,我坚持不懈地努力,通过后,我认为我值得拿到这两个证。我坚信:只要努力,你就不会遗憾。我爱我的家人,所以,我将会把我将要工作的地方当做我的家,工作的同事当做家人一样,发自内心的热爱。谢谢你的耐心!

求职意向 目前概况

期望工资待遇: -2999 元/月(RMB)

期望工作方式: 全职

期望工作地区: 广东-广州、广东-佛山、广东-东莞-东莞市

到 岗 时 间: 一个月以内

期望公司性质: --

期望从事行业: 其他、教育·培训·科研·院校、贸易·进出口

期望职位类别: 教师

目前从事行业: 教育·培训·科研·院校

目前工作方式: 全职

目前工作地区: 广东-佛山

目前企业性质: 事业单位

目前职位类别: 教师

目前工作待遇: 1500-

目 前 职 位: 教师

工作经验

双美教育机构 -1 ~ 2009-2

公司性质:其他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科研·院校

担任职位:幼儿教育 教育·培训类

工作描述:学习幼儿英语教育的基础知识,并进一步研究

瑞康路小学 -10 ~ 2008-11

公司性质:其他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科研·院校

担任职位:教师 教育·培训类

工作描述:10月 于海珠区小学实习。实习期间主要职责是1。协助班主任管理班务工作,并向指导老师请教经验。2。参与教学工作,并写教案上课3。观察小学生的`行为,并写一份实习报告。4.就小学生心理进行调研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9 ~ 2008-9

公司性质:其他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科研·院校

担任职位:其他职位(教育·培训类) 教育·培训类

工作描述:在学校教务处担任办公室助理,主要任务是辅助老师处理与教务相关的工作

番禺天星学校 2009-3 ~ 2009-4

公司性质:其他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科研·院校

担任职位:教师 教育·培训类

工作描述:主要是上学前班的小朋友的各种课程,并且协助高年级的小学生的辅导工作

广东佛山南海联表小学 2009-9 ~ -4

公司性质:事业单位 所属行业:教育·培训·科研·院校

担任职位:教师 教育·培训类

工作描述:主要是教授二、三年级的英语,综合实践,音乐,舞蹈等。认真备课,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师专业素养。

项目经验

自学服装英语 起止时间 : 2008-12-31 ~ 2009-02-28

项目描述:自学服装英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虽然没有专业指导,但我坚信自身的能力,虽无经验,但我依然执着

责任描述:对自身的理解

教育背景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学习时间:-9 ~ 2009-7

专业:教育学 学历:大专

描述:只要学习有关于小学英语教育的专业课程,从而提高自身的英语,教师等素质。在校期间,也不断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力求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人才。

华南师范大学开放学院 学习时间:2007-9 ~ 2009-7

专业:教育学 学历:本科

描述:在攻读大专的同时,为了提升自己,参加学校的专升本,学习中学生的英语教育的系统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英语素质。

语言能力

英语 : 精通

日语 : 一般

普通话 : 精通

粤语 : 精通

技能特长

舞蹈 5年5个月 掌握程度:精通

补充描述:从小学习舞蹈,虽然期间有所间断,但从未放弃对舞蹈,对美的追求。能跳各种舞蹈,认为舞蹈能塑造我的人生,强健我的体魄,减轻我的压力,让我能更好的从事我喜欢的英语工作。

英语口语 6年2个月 掌握程度:精通

补充描述:热爱英语口语,因而在大学期间努力锻炼自己,终于获得了英语口语演讲比赛第二名,一直孜孜不倦,希望能跟外国人流利交流的我能一展拳脚。

兴趣爱好

韩语简历翻译 篇6

众所周知,简历对于许多想去外企工作的朋友,一份好的外语简历是必不可少,它向未来的雇主证明你能够解决他的问题或者满足他的特定需要,简历是你寻找工作时重要的敲门砖。有些人认为简历韩语翻译就是简单的把中文简历翻译成韩语,其实不然,简历的翻译决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韩国人在表达方式上,在表达手法上,在简历写作方式上都有所不同,因此您的简历翻译需要专业的韩语简历翻译人员来为你量身定做。

诺贝笔拥有众多的简历翻译人才,能在多个领域提供专业的简历翻译,他们会在中文简历内容上进行校正完善后译成韩语,翻译后的文章能准确传达简历内涵,我们的简历翻译不仅可以使求职者的韩语简历更专业,还可通过精准的专业用语使您的韩语简历被招聘企业赏识,让您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我们的简历翻译人员有着丰富的简历翻译经验,每年接受的简历翻译水量大概在两千份左右,他们对简历翻译的技巧有着深刻的把握,对于每份简历,都把它当成自己的求职信一样对待,诺贝笔的简历翻译译员赢得了客户的高度评价。

文学翻译中译者的翻译策略 篇7

因此, 从文化交流的高度来认识翻译活动, 无疑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次来把握翻译活动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如何处理出发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差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对这一问题通常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提倡“异化”, 即以出发语为导向;另一种观点提倡“归化”, 即以译入语为导向。“归化”和“异化”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两个术语最初是由劳伦斯·韦努蒂 (Lawrence Venuti) 基于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 (Schleiermarcher) 的理论在他的著作《译者的隐身》中提出的。Schleiermarcher认为, “要帮助译作的读者在不脱离译入语的情况下正确而完全地看懂原作, 可以采取两种途径。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打扰原作者的安宁, 让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地不扰乱读者的安宁, 让作者去接近读者。”但是对这两种翻译, 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术语来概括。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Schuttleworth和Cowie在著作《翻译研究词典》中明确提出“归化”和“异化” (“domestication”和“foreignization”) 这一对翻译策略术语。此后, 许多翻译家及学者从不同角度深入研究这个课题。

一、中西方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现在的“归化”和“异化”之争就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归化”的主旨以译入语文化为中心, 而“异化”的主旨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中心。翻译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双语转换的原则应以译出语文化为依托, 以译入语文化为基础, 以两种语言的最佳结合为追求目标。中西方分别对归化与异化做了大量的研究。

1. 西方研究“归化”和“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

“归化”理论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美国交际翻译理论家奈达 (Nida) , 他提出了动态对等、功能对等和其他一些翻译理论。根据这些理论, “归化”的目的是最大限度的使目的语读者做出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反应, 它强调的是译文的交际功能, 只有译入语读者获取了与出发语读者一样的信息才能说这个翻译文本是忠实的。

正如“异化”理论的代表人物劳伦斯·韦努蒂 (Venuti) 指出的, 试图把结构主义理论付诸实践并提出了阻抗式翻译来反对传统的、通顺的翻译。阻抗式翻译可以有助于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译出有陌生感和疏离感的文本。然而, 就交流而言, “异化”翻译也有不足。由于存在不熟悉的表达方法和语法结构, 在交流中会对译入语普通读者产生信息传递的障碍。

2. 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

中国对“归化”和“异化”的研究始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在历史上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是古代佛经翻译时期, 即东汉末年到北宋仁宗景佑年间。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是以佛经翻译为基础的, 如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家支谦在《法句经·序》中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思想, 就文体而言, 他主张意译;东晋、前秦佛经翻译评论家道安是直译派的代表人物, 他在佛经翻译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 三不易”的翻译理论。他们是最初提出直译与意译之争的人。玄奘 (602-664) 是唐代著名的僧人兼翻译家, 他主张直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 在翻译史上被称为“新译”。

第二时期是近代西学翻译时期。在这段时期里, 大量西方的文学和学术作品被介绍到中国, 许多翻译家投身于此。如林纾的小说翻译、严复的学术翻译、朱生豪的戏剧翻译。这段时期的翻译理论研究是以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方式进行的。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在翻译界出现了一场“翻译标准”的论战。这场论战中的主将, “信”派的代表人物是鲁迅和瞿秋白。“顺”派代表人物是梁实秋和赵景深。双方针锋相对, 集中讨论了: (1) 信与顺的问题; (2) 直译与意译的问题; (3) “欧化”与“归化”问题; (4) 重译问题。这是这场论战的四个焦点。其中的“欧化”与“归化”问题就是本文所说的“归化”和“异化”问题。

第三时期是现代西学翻译时期。随着中国对世界的开放, 越来越多的各种各样的外国作品被翻译到中国。与此同时, 各种边缘学科如信息学、符号学和语言学也激起了中国翻译界的强烈兴趣。中国翻译家将这些理论和中国传统理论结合起来, 建立了自己的翻译理论体系。刘英凯在1987年率先以“异化”翻译挑战占主流文化的“归化”翻译, 他声称翻译应以“异化”为主, “归化”会带我们进入歧途。随后, 这两种翻译策略激起了中国翻译界热烈的讨论, 掀起了新一轮“归化”与“异化”争论的高潮。

二、“归化”和“异化”的对立

就文学翻译的目的而言, 一方面, 译者试图忠实地介绍原文, 尽量给普通读者呈现异域文化;另一方面, 译者希望普通读者能够完全或更好地理解原文并从译文中获得美的享受。这两方面是互相对立的。如果译者想保留原文的异域性, 普通读者就会发现译文难懂;如果译者想向普通读者展示流畅和优雅, 译文就会不忠实。不同的翻译目的解释了不同的翻译策略的选择。

“归化”是以译入语文化为依托, 而“异化”是以出发语文化为依托。在中国翻译理论界, 确实存在着“归化”和“异化”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翻译家们各抒己见, 一些人赞成“归化”, 如赵景深认为, “宁愿要语言的流畅也不要思想的忠实”;梁实秋认为, 异国情调会使语言晦涩难懂;朱小安认为, 适当的归化是为了避免“影响或损害翻译的交流作用, 造成某种理解的困难。”

三、“归化”和“异化”的统一

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 我们认为, 在文学翻译中, “归化”和“异化”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我们可以看到两种翻译策略服务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不同类型的读者。因此, 两者各有其优越性和不足之处。实际上, 两种翻译策略并非水火不相容, 而是并行不悖、相辅相成的。

首先, 没有一种译文是完全“归化”或完全“异化”的。正如没有完全直译或完全意译的译文一样。只是由于译者的翻译观不同, 在翻译中根据某种翻译目的, 采用某种翻译方法, 从而表现出某种翻译策略。而自觉的译者, 则会考虑到作者的意图、译者的翻译目的、读者的层次和要求, 在翻译过程中自觉遵循某种原则和方法, 译文也会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某种倾向。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子进行说明:

例1,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 (红楼梦第六回) 。

“Truly, ‘Storms gather without warning in nature, and bad luck befalls men overnight, ’……” (杨宪益)

“I know‘the weather and human life are both unpredictable’.” (Hawkes)

例2, 万两黄金容易得, 知心一个也难求.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Ten thousand tales of gold are easier come by than an understanding heart. (杨宪益)

Easier a golden hoard to win than find one understanding heart. (Hawkes)

作为译者, 杨宪益的目的是想尽可能多地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美读者, 是以想多了解中国文化的英美读者为对象的, 因而基本上遵循了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 即采用了异化的方法;霍克斯的翻译目的非常明显, 是为了取悦译文读者, 是为一般的英美读者翻译的, 因此他遵循了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原则, 即采用了归化的方法。对学习汉语的英美读者, 他们阅读杨宪益的译本将大有裨益。一般英美读者阅读中国文学作品只是为了猎奇, 为了消遣, 他们阅读霍克斯的译本就能达到目的。

“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是一对矛盾体, “异化”要求忠实于原文, 保存异域情趣, 更多地保留语言文化的民族特性, 它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种趋势。“归化”是在“异化”的译文不能被理解或是不能准确传达原意的情况下, 从而使之本土化的一种翻译策略, 是一种迎合普通读者的变通转换。好的翻译是在“异化”和“归化”策略之间找一个适当的折中点。折中就意味着有所不忠实, 这也是文学译者要付出的无可奈何的代价。正如皮特斯所说, “民族中心主义会造成对外来文化的否定和排斥, 这与翻译作为文化桥梁的作用是不相容的。”绝对的“民族主义”只会抹杀翻译存在的依据, 翻译的目的将无法实现。然而对外来语的全盘接受也会使译入语失去自我。因此, 以翻译形式进行的对话和交流, 既要维护本民族语言文化, 也要尊重外来的“异”的成分, 这两种态度的结合就是译者努力达到忠实的翻译的基础。“异”的消融是由译者来完成的, “异”的保留程度也是由他来控制的, 所以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才是真正的语言主角。

参考文献

[1]Schuttleworth&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STJE Rome Publisher, U.K, 1997.

[2]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1.

[3]谢天振.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4]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5]廖七一.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6]曹雪芹, 高鄂.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汉英翻译的文化空缺及其翻译对策 篇8

[关键词]汉英翻译 文化空缺 文化内涵词 中国英语

(一)翻译与文化

翻译既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文化之间的交流。这是翻译的基本性质,因为翻译的直接对象语言总是与文化密切相连。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原作和译作都是文化产物。整个翻译过程就是文化交流的过程。翻译工作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而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Mary Snell-Hornby明确指出,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活动”。英语和汉语分别代表和反映的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典型代表。由于地域、社会发展和宗教的影响,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别非常大,出现文化空缺是常有的事,也给汉英翻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广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预设,而且要有正确的文化翻译观。

(二)文化空缺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词语的意义分为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有学者(如王福祥、吴樱)将其分别称为“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提高文化意识、建立文化预设,从而理解词语的文化内涵,这是翻译的难点,也是翻译的基础。

词语的文化内涵的不对应形成语言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空缺词”。一是部分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但其文化内涵此无彼有或此有彼无。二是完全空缺。即英汉两种语言中根本找不到“指示意义”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近的词。

(三)文化翻译观

文化翻译观的主要内容是:“翻译不仅仅是双语交流,它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翻译的目的是突破语言障碍,实现并促进文化交流;翻译的实质是跨文化信息传递,是译者用译语重现原作的文化活动;翻译的主旨是文化移植、文化交融,但文化移植是一个过程;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文化翻译观要求在文化因素翻译时更多地采用异化。这首先是文化平等意识决定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因此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应该是平等的。平等就意味着尊重。这种尊重既有对源文化的尊重,也有对原作者艺术创造的尊重。仅从目标文化出发,置出发文化的实际于不顾,一味迎合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方便,以至用目标文化的价值观强行归化出发文化,这是一种不尊重出发文化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不尊重读者的行为,因为这种译法掩盖了原文的文化与艺术事实,实际上是对译文读者的蒙骗。”这是翻译中的文化霸权主义。其次,这也是文化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文化交融的客观要求。文化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同是相对的、偶然的,而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文化又是开放的,具有潜在的相互吸收和包容的能力。文化交融的结果就是文化之间借鉴和吸收异质文化的精华,以丰富和完善自身的语言和文化,同时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介绍出去。再次,“人们在社会文化系统和哲学思想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是十分强烈的。而语言符号系统上的求新求异心理则是无止境的。”这种求新求异心理客观地促进了语言异化需求的增长,促进了语言中新鲜血液的产生。

(四)翻译对策

1.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即属于完全空缺现象的,宜采用音译或音译加注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翻译过去的词很多已被英语接受,成为英语的外来词。Donnson Chen将英语中来自汉语的外来词分门别类地列出了两百来个。从此我们也可以看到音译法的生命力。

2.汉语中的某些文化内涵词在英语中能够找到“指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对应词,即属于部分空缺现象的,宜采用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法。在中国历史进程和社会发展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特有的事物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源自中国古代文学、哲学思想或佛教文化的特有的事物也宜通过译借或语义再生译成中国英语。

本文从理论上探讨了汉英翻译中文化空缺现象的处理问题,主张为适应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应本着文化平等态度,借助异化译法,将文化空缺词译成“中国英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汉语文化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会失落;还有些汉语文化信息是通过汉字的语音或语义双关来实现的。这样的信息在符号转换过程中可能要通过形象转换来实现。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空缺现象的翻译值得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Claire Kramsch.Language and Culture(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英文简历翻译 篇9

To obtain a position as a photographer for a major metropolitan newspaper.

Notable Achievements

Time Magazine, Top Photos of the Year 20xx for California Wildfire at Night

Banaker Excellence in Photography Fellowship, 20xx.

Experience

Ventura County Times

Staff photographer, 20xx - Present

Regular coverage included: Sports, Lifestyle, & Metro. Successfully met tight deadlines.

Los Angeles Times

Summer Intern, 20xx & 20xx

Assisted lead sports photographer. Selected and assembled equipment according to subject material, anticipated conditions. Gained valuable knowledge of function and limitations of various types of cameras, lenses, and films.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日语翻译简历 篇10

年 龄: 21岁

学 历: 本科

工作年限: 2年

婚姻状况: 未婚

户 口: 衡阳市

身 高: 160cm

居 住 地: 湖南省长沙市

现任职位: 文员

待遇要求: 3500--5000/月

到岗时间: 面谈

希望地区: 广州市 深圳市 长沙市

希望岗位: 日语翻译 客服部经理/副经理 人力资源部经理

自我评论

热情、性格活泼开朗的我,心理素质好,乐观向上、为人真诚、坦率,能吃苦耐劳,敢于挑战困难,渴望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有良好的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和亲和力,具备较高的团队合作意识,

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自学能力,不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

在学习上,我成绩良好,多次获得奖学金。在深透课本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工作,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多种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和运用,并熟练掌握。

在校期间,我一直担任学生骨干,工作责任心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的兴趣广泛,喜欢读书、听广播、运动。

工作经验

某公司 20XX-01 - 20XX-01

公司性质:电器、电子、通讯设备

担任职位:文员

离职原因: --

工作职责和业绩:

接听、转接电话;接待来访人员;负责办公室仓库的保管工作,做好物品出入库的登记;统计每月考勤并交财务做帐,留底;接受其他临时工作等。通过实习学会适当处理工作中的各种人际关系,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和处事能力,使自己能适应社会工作需求。

教育经历

湖南长沙明照日本语专修学院 20XX-09 - 20XX-07

最高学历:大专

专业名称:日语

专业描述:口译;笔译;日语会话;日语听力;日语精读;商务日语;商务礼仪;旅游日语;日语作文。

湖南师范大学 20XX-09 - 20XX-06

最高学历:本科

专业名称:经济法

专业描述:英语(二)、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学、国家赔偿法、经济法学原理、企业 与公司法、行政法学、劳动法、金融法概论、房地产法、环境法学、税法原理、行政诉讼法、财务管理学(辅修)

培训经历

衡阳育才专修学院 20XX-01 --- 20XX-06

培训课程:常用办公软件。

专业描述:熟练操作word、powerpoint 、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

技能专长

技能专长:

1:计算机中级水平操作能力,熟练操作word、powerpoint 、excel等常用办公软件。

2:能熟练的运用日语进行交流

生态翻译视域下中式菜名翻译的 篇11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中式菜名 三维转换 适应与选择

一、 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不断实行“引进来”为主的政策,许多异国美食被引进中国,我们从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今“文化输出大国”理念的提出,凸显了文化的“走出去”。饮食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交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式菜名的英译便是“走出去”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中式菜名涉及多个主体:地域、人名,食材、烹饪方法等。其翻译的复杂性可想而知。就翻译的原则来说,吴丽芳(2006:1)主张中式菜名应遵循:就实原则,就简原则,弘扬文化原则;郑景怀(2004:8)认为应该遵循取经原则,灵活原则。即外国翻译界与餐饮界互相学习,取其精华而用之;有些人则主张顺应原则。即对语言本身的顺应原则和对非语言环境的顺应原则。与之对应的翻译方法也是千头万绪,五花八门。直译法——直接译出菜肴原料、烹饪方法、配料等;意译法——采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突出菜肴背后的历史典故;音译加释义——采用中国大陆标准汉语拼音并加以注释(张莉,2003:3)。

尽管如此,中式菜肴的英译并非尽善尽美,在某些方面仍然缺少受众度。因而译者如今面临的问题是如何让中式菜肴征服外国友人的味蕾,得到外国友人的认可,中式菜名的英译如何以另一种形式呈现中式菜肴的色、香、味、形。生态翻译视域下的中式菜名翻译关注于翻译的生态环境,遵循适应与选择的原则,采用三维转换的方法,使菜名更具原生态。

二、 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概念在2001年10月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它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译者中心”原文生态环境和译文生态环境。“译者中心”强调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巩固其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译者要剖析原文本翻译生态环境,权衡利弊进行“适应与选择”。译者要综合考虑语言、文化、交际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多维度适应。通过“三维”转换的方法构建原文。达到翻译生态,译本生命,译者生存。

目前,生态翻译学受到了国内外译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其中不少人开始对生态翻译学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理论研究包括生态翻译学的哲学研究,生态翻译学的文学研究生态翻译学的学科构建研究等,应用研究包括广告语的翻译公示语的翻译对联翻译等。由此可见,生态翻译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徽菜名称翻译的“三维转换”

(一)语言维

英语和汉语源于不同语言体系,存在着如语音、语法、句子以及词义等不同之处,这些因素导致了诸多实际语言交流中的障碍。所以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对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中式菜肴在烹饪方法上娴于烧炖,浓淡相宜。除爆、炒、熘、炸、烩、煮、烤和焐等技法各有千秋外,尤以烧、炖及熏、蒸菜品而闻名。独特的烹饪方法无疑是菜的精髓之一,然而就语言生态的转换而言却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度。英译时,译者需熟知菜肴的制作方法,选用合适的语言,构建固定的语言形式,从而达到语言维的适应性转换。

例如:臭鳜鱼(Pickled fresh Mandain fish)又叫腌鲜鳜鱼,在安徽徽州地区,所谓腌鲜在徽州本地土话中有臭的意思,因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而命名。如果直译为“Smelly Mandarin fish”. Smelly 显然会给人一种不好甚至恶心的感觉,因此变换其语言形式,采用pickled,译出其制作方法,便避免了语言层面的错觉。

又如:三河酥鸭(Sanhe deep-fried duck)因其口感酥脆,便命名为三河酥鸭,然而并没有英译为“Sanhe crispy duck”译者需考虑此菜的制作工艺,要想让菜名准确无误地传递徽菜的“重油”特点,将“酥”译为“deep-fried”而不是简单的口感上的“crispy”,既能介绍菜品的制作工艺,又能间接传达口感效果。这样,译者维护了菜名原有的涵义同时又做到了准确的信息传达。

(二)文化维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语言的底座。所以“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应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的;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简言之,这就是“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徽菜文化中含有两种对美的追求,一种是追求自然朴实之美,另一种是追求雕琢绚丽之美。对这两种美的追求体现在对菜名的命名体系上,即以写实型为主和以写意型为主的命名方式。无疑写意型菜名中所体现的“音美”(谐音与押韵),“形美”(对称与平衡),“意美”(表达美好祝福与愿望)。

例如:翡翠虾仁(Stir-fried shelled shrimps with green peeper)五色绣球(Steamed pork and shrimp balls)酥炸凤翼(Deep-fried chicken wings)。翡翠、绣球、凤翼在徽文化中都象征着喜庆和富贵。译者在处理这些意象时采用了避虚就实的方法,并没有直译翡翠(emeralds),绣球(Hydrangea),凤翼(phoneix wing),而是从满足食客“吃什么”的知情欲角度出发。就文化的生态转换而言。菜肴中所体现的音美,意美全无。其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不能无存了。但维护了目标语的文化生态,让在意食材的食客了解食物是什么。目前业界遇见此困境最常用的解决方法是直译加注法,但是其简洁性有待考量。

(三)交际维

翻译作为一种双向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要达到语言信息的转换,“正如Nida在功能对等论(functional equivalence)强调翻译的交际功能和读者的翻译”菜作为一种表达功能文本(expressive)和信息功能文本(informative),会运用一些夸张,抽象的词语给菜肴命名,其目的是让食客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体会菜肴中所蕴含的独特中国文化。从高层次来说,通过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使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由此可以看出,为了维护和保持原文的交际生态,交际意图的适应转换不失为一种新颖独特而具创造力的方法。

例如:阜阳“鱼咬羊”(Boiled fish and mutton)金寨血豆腐(Jinzhai preserved blood curd)万万不可译为“fish bites sheep” 和“blood tofu”,直白地译出其字面意思,也直接将食客带入一个误区,动物之间的撕咬,豆腐中混杂着血腥,其恐怖程度可想而知,试想会有多少人还有食欲去品尝美食,恐怕这样的美食早就被人拒之于千里之外了吧,更别提其交际意图了。

假如将红烧狮子头(Stewed pork ball in brown sauce)译为“Stewed lion′s head in brown sauce”;将毛豆腐(Fermented tofu)译为“hair tofu”.外国食客看到这些翻译不仅仅是一头雾水,更多的是反感,甚至到了抵触的地步。Lion′s head和hair的使用完全扭曲了原文所所传达的信息,其中所体现的交际意图早已烟消云散,无形中阻碍了其交际功能额实现。反之,从交际维度进行适应性选择的翻译,通过对其食材,烹饪手法处理,显得自然并通俗易懂,更容易让人接受。无形中提高了其受众度。

四、结语

结合中式菜名英译实例,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翻译视域下的徽菜名翻译更加关注语言的生态环境,通过维持,平衡和协调源语生态和译语生态,使原文生态系统走向译语生态系统;期间对源语进行语言维、文化维、生态维三方面的适应转换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由此看出,生态翻译下的中式菜名英译不仅更显原汁原味,也拓宽了菜肴英译的疆域。

“承认不同语言与文化之间具有可译性是翻译的理论基础”这一点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了。然而“忠实性限度是客观存在的”菜肴的丰富性也决定了其翻译必有复杂性,特别是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许多存在于中国菜单中的食物西方人并不食用,例如狗肉;再者蕴含于菜名中的宗教因素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此时,译者就必须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竭尽所能,做到美食中自然而然地蹦出特色文化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Nida Eugene. 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 Leiden, E.J.Brill.[M].1994:159.

[2] 杜海宝.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78-81.

[3]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页码.

[5]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页码.

[6] 陆艳芳.中式菜肴的命名特点及其英译[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报,2008.

[7] 赖德富.从生态学视域看广告翻译的多维转换[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系,2011:74-75.

[8] 赖德富.闽菜英译的可译性限度与文本移植[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2014:125-128.

[9] 束慧娟.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公示语翻译——以上海世博会主题标语为例[J].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

[10] 吴丽芳.浅谈中国菜英译原则[A].宁德师专学报.2006(1):78-81.

[11] 翟红梅.翻译:译者的适应与选择——林语唐英译《浮生六计》[D].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6.

[12] 郑景怀.浅谈中国菜名英译[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4(8).

[13] 郑伟.中式菜肴名称的文化内涵及英译[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

[14] 邓向福.对联翻译的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解读[J].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141-145.

上一篇:医院创建“无烟医院”活动自查自评报告下一篇:初二写秋游的叙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