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任务心得体会(精选8篇)
杜一凡13124167
此次小组活动,我负责查找电子文档类型的任务。以下是通过此次任务活动,我所获得的成果和做出的贡献。
此次任务通过在网上查找电子文档的类型,我首先了解到了电子文档在公司的地位与作用:电子文档作为一种信息资源,作为企业生产、技术、科研和经营等活动的真实记录和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作为与企业同步发展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管理等各方面正积极地发挥应有的重要作用。随后查找了一些网上分类形式,有按功能划分,有按构成特点划分,有按信息存储载体划分还有按存在目的,信息来源和信息表达方式来划分的。我将这些划分方式一一列出,并描述了其特点。
1.按文件功能划分: 主文件 —— 记录信息内容,传达作者意图,行使行政职能的文件。支持文件 —— 生成和运行主文件必须的文件。
2.按文件构成特点划分: 简单文件 ——仅由一种格式组成的文件
复合文件 ——由多种媒体形式和文件格式合成的文件
复杂文件——逻辑结构复杂,并由多个服务器操作的文件
3.按存储载体类型划分:
以光盘为载体的文件——光盘文件
以磁盘为载体的文件——磁盘文件
以磁带为载体的文件——磁带文件
4.按存在目的划分: 利用文件——为利用而制作、流传的文件
保存文件——脱离流转过程,作为母板保存的文件
备份文件——作为保存文件的复本而备存的文件
5.按来源途径划分:原生电子文件 ——直接生成于数字环境中的电子文件
数字化的电子文件—— 由传统文件通过数字化而形成的电子文件
6.按信息表达方式划分:
(一)图像文件
(二)图形文件
(三)文本文件
(四)音频文件
(五)视频文件
(六)数据文件
(七)程序文件
1、微任务教学的内涵及作用
微任务教学就是将比较复杂的或是难以理解的教学内容细化成很多小的任务,然后分配给学生,这样一来学生接受到的任务就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微任务教学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难理解、难消化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一定的差异,在传统教学中这种差异性是让教师十分苦恼的一件事情,照顾不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使得一些学生逐渐脱离了群体,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微任务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能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来进行适当的任务分配,让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信心。
2、初中英语微任务教学的实施过程
2.1 采用课前小组合作预习的方式
学习英语课程,课前的预习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如果教师只是笼统地让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往往会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微任务教学的方式就能够帮助学生解决这一困扰。教师在安排预习任务之前,可以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结合的方式来开展预习工作。众所周知,记忆在英语学习当中是必不可少的,词汇、语法、句式这些都是需要进行记忆的,教师可以安排一些知识记忆的任务,这也是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的微任务,可以对要学习的课文进行陌生单词的记忆,对课文的内容要能够达到熟练的诵读,小组成员相互监督,每个学生都要达到一定的记忆水平,以达到整体的展示作为最终的目标。在学习第九册的第一单元的“How can we become good learners?”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讨论,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如:“Ask teachers for help.”、“Make word cards.”、“Read the textbook.”和“Read some material.”等 ,还有就是“Where did you go on your vacation?”这样的课前预习问题也能让学生得出多种答案,活跃课堂气氛。另外还可以设置的任务是进行信息的收集,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是单词、语法知识的背诵,英语知识是小的知识点的累积,这当然少不了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搜集和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街头或者是平时常看的报纸上搜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利用杂志书刊或者是互联网来查找相关的信息知识,小组成员先各自搜集,最终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预习效率。同时,微任务的形式又不会给学生带来太大的压力,新颖的形式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习兴趣。
2.2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微任务教学
将整体的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可以得到难易程度不同的微任务,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微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学习乐趣的同时还能够学到英语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微任务组织学生对学过的知识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比如在学习颜色的时候,可以找来一个调色板,首先让学生进行绘画游戏,当学生基本上将调色板上的颜色全部用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这些颜色用英语进行区分,同时还可以加大难度将两种颜色进行组合,然后进行区分,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任务,同时掌握了知识。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单词归类的游戏,教师说出该词汇的属性,比如:找出所有学过的地点:li-brary、shopping center、zoo、hotel、restaurant等这样的单词,根据这样的一个线索指令,学生会从学过的知识点中进行搜索,通过各小组的集中搜索能够很快将这样的单词进行整体复习,这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复习方式。
2.3 课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一、必须基于任务驱动
任务就是动力。学生课堂学习首先必须解决学习动力问题,这个学习动力就是具体的学习任务。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知道应该做什么,就要交给他一个任务,给他一个努力的方向。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什么要开展,同样需要确立一个任务,以任务驱动小组合作学习进程。对于小组这样一个学生学习组织,教师给出的任务需具备几个特质。第一是自主,这里的自主是相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指学习小组自主确定方法和路径,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第二是合作,小组接受的学习任务需要通过小组成员彼此间的充分合作才能完成,而不是依靠个体“单打独斗”。第三是探究,教师给出的学习任务不是那种单纯靠机械记忆背诵就能解决,必须调动感官思维和智力因素,亦即需要经过探索研究才能解决。具备了自主、合作、探究特质的学习任务,在多个维度上驱动小组合作学习正向进程,小组成员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建立在集体成功基础之上实现个人提升。由此来看,教师课堂教学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应该首先考虑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给小组一个什么样的学习任务,而不是盲目地随便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如果没有任务,将学生几人围成一个小组(这样的小组按全班40名学生算至少有10个左右)干什么?学生围成小组后又干什么?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怎样作小结?这些都没有明确就难怪经常会出现教师要求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但小组内的学生面面相觑的现象了。比如三年级有一节语文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授课教师在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解释了课题以后,要求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什么呢,是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还是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还是阅读课后注释大致弄明白课文大意?对于三年级小学生,这些问题都没有交代清楚,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什么?怎么学?笔者当时想,假如授课教师在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前给出学习任务,比如了解作者生平事迹,或者认读生字词,或者大致了解课文大意,等等,学习任务明确了,学生学习就有了目标,有了学习目标才能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果的,才是符合课改精神的。
二、必须以问题为导向
小组合作学习除了确立任务驱动调控模式,还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思维路径,确立课堂问题导向的小组合作学习操作范式。当前课堂教学一个普遍现象是,教师的问题意识淡薄,表现为要么不提问题,要么尽提问题,有人说以前的课堂是“满堂灌”,现在的课堂是“满堂问”,虽不免偏颇,但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当今课堂症结。但如果仔细分析教师课堂上提的问题,发现很多问题并不能算问题,比如学生课前只要稍加预习就能掌握的,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就能看懂的,答案明明就在书上的。也有教师提的问题明显超出学生认知理解范围,或者与课堂教学内容毫无关系,这也同样不能称作问题。如果这类问题拿到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来解决,既没有意义,也没有效果。课堂教学实际上是教师通过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释疑,最终通过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思维与实践能力。这也就是说,教师要借助适当、恰当的问题,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有效调控,而不是随便提个问题让小组盲目进行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里提到的“适当”与“恰当”,可以说是教师提问的两个基本标准,即是所提问题要切合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特点,又贴近课堂教学内容,反映教学重点难点,体现课程标准要求,既不能过于直白简单,又不能过于深奥晦涩。反过来说,如果教师提的问题不具导向性,那也就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
基于任务驱动问题导向,客观反映小组合作学习本质要求,总体构成小组合作学习的两个基本支撑,将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转变落到了实处。课堂教学实践也证明,小组合作学习以任务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体现了通过课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价值诉求,是一条切实可行的现实路径。
云鹏,任务统筹调度,汇总相关材料。考虑进行淄博市初中数学小组合作教学研讨会(2013.12)及论文评选(2014.4).康松,撰写立项报告、活动研究方案、结题报告(2014.7)等。提交专题研究论文(能发表最好,2014.5)。收集汇总本区县材料。
刘芬,撰写问卷调查报告(2013.11)。提交专题研究论文(能发表最好,2014.5)。收集汇总本区县材料。
国洪颖,编辑教案、教学实录、案例汇编(汇集成册,2014.7),提交专题研究论文(能发表最好,2014.5)。收集汇总本区县材料。
孟庆豹,编辑研究论文汇编(汇集成册,2014.7),提交专题研究论文(能发表最好,2014.5)。收集汇总本区县材料。
郑文博,王长江,张伟华,杨本喜,李晓琴,李健:
完成师生调查问卷①并汇总统计数据(2013.11),提交反映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的课件教案②、教学实录③、奖状证书(复印件)④、实验学校课题研究活动记录(每校一本)⑤、图片录像资料⑥等(2014.5),提交专题研究论文⑦(能发表最好,2014.5),提供有关研究过程的观摩研讨案例资料⑧(成功、失败的案例,确保真实,2014.5)。均要求同时上交电子稿(在规定时间内发送给康松老师)、文本打印稿(请交本区县教研员,汇总后交云老师。),至少要有八个材料。
附件:教师问卷、学生问卷。
说明:老师们在完成某项任务后,请先将材料电子稿在规定时间内发送给康松老师,整理汇总后再转交相关老师。
“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
本次问卷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我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以及广大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和感受,请各位据实填写,以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制定课题研究的实施计划。谢谢大家!
1.您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的时间()
A.1—5年B.5—10年C.10—15年D.15年以上
2.在您任教的学校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倡导和要求情况()
A.从来没有B.口头提倡C.有具体实施要求D.作为课题研究
3.日常学习中,您组织学生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
A.经常开展B.有时开展C.不太开展D.不开展
4.如果上题回答C或D请继续回答此题
您不太组织或者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因是:
A.课堂上及课间的合作学习时间有限
B.回家以后同学之间交流不便。
C.学习内容不适合开展合作学习。
D.同学们不喜欢。
E.其它。
5.您上课通常采取的教学方式是()
A.教师讲授为主B.学生自学为主C.学生分组讨论D.以上方式兼顾
6.您是否鼓励学生们利用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问题()
A.非常支持B.比较支持C.不支持也不反对D.不支持
7.你认为一节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次数多少比较合适()
A.穿插课堂始终B.没价值时一次都不用 C.用一两次就好D.三次以上
8.你觉得一个小组几个人合适()
A.两人一组B.四至六人一组C.六至八人一组D.八人以上
9.你喜欢什么情况下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
A.只要有问题,就用。B.出现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没有现成答案时
C.自己一个人完成不了,需要几个人分工合作时。D.问题比较开放时
10.目前,你们班的数学合作小组是怎样分组的()
A.按座位分组B.按学习成绩分组 C.自由组合D.不清楚
11.你们班数学学习合作小组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吗()
A.有B.没有 C.不清楚
12.各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期间您通常在干什么?()
A.站在前面看着学生,用目光和他们交流。
B.组间巡视,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帮助引导。
C.习惯呆在讨论最热烈的那组中。
D.组间活动,搜集各小组讨论的情况,以备讨论结束后总结提升。
13.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之前,你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吗?
A.老师提出问题就讨论 B.先独立思考再讨论 C.两者兼有
14.你班数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每次大约在()
A.3分钟左右 B.5分钟左右 C.10分钟左右 D.根据问题定时间
15.回想你的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时学生的状态主要有()
A.很积极,每个学生都发表见解B.多数情况下是好学生说,其余学生听
C.在组长调控下有序进行D.部分学生很难融入小组合作中
16.你认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您的教学效果影响如何?()
A.改变很大B.改变较小C.基本没有改变D.效果还不如以前
17.您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是()
A.非常赞同B.基本赞同C.不赞同D.非常反对
18.您对我们即将开展的《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实验与研究》课题有何建议?(请条目式列出)
19.您感觉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有哪些好处?存在哪些弊端?(请条目式列出)
20.如果邀请您加入该课题小组,您想研究的重点问题是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调查问卷(学生卷)
同学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常常和不同的人交流对某一个问题的看法。这个人可能是你的同学,也可能是你的父母或者老师。在交流中,我们倾听别人的想法,分享好的做法,触发深入思考。这些都是合作学习的常见形式,同学们喜欢什么样的合作形式,在什么时间展开合作,认真地完成这份问卷调查,老师会从中找到答案。
A卷:
1.你是否经常和别人交流学习中的困惑?()
A.经常B.有时C.偶尔D.从不
2.面对你学习中的疑惑,你最喜欢和谁交流?()
A.父母B.老师C.同学D.老师
3.你什么时候会主动和别人交流学习中的问题?()
A.作业中有不会的题B.课堂上听讲有疑惑的时候
C.预习的时候D.考试以后
4.你所在的班级是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A.经常B.有时C.偶尔D.从不
如果,你所在的班级有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请完成下面的B卷。
B卷:
1.课堂上,小组合作的次数()?
A.每节课都有B.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C.很少
2.课堂上的交流讨论中,你是否积极主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A.经常B.有时C.偶尔D.从不
3.课堂上的合作形式,通常是怎样存在的?()
A.同桌B.4~6人小组C.自由组合D.其他
4.在合作中,小组成员是否全员参与?()
A.是B.否
5.在合作中,小组成员是否有任务分工?
A.是B.否
6.你认为小组合作,在什么时候效率最高?()
A.任务明确以后立刻进行B.独立思考以后进行
C.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D.学生根据需要自主进行
7.你所在班级的小组合作,通常什么时候展开?()
A.有人听课的时候才小组合作合作B.平时的学习中也常常交流合作
C.很少小组合作
8.你所在班级的小组合作,一般都是怎样开始的?()
A.老师要求B.自己需要,自发展开C.两种情况都有
9.对于合作时的秩序效率成果等,老师是否予以评价?()
A.经常评价B.很少评价C.从不评价
10.你们合作的时候,老师通常干什么?()
A.参与进某个小组的合作B.指导各个小组的合作C.站在讲台上看着
12.你所在班级的小组评价,常有哪些方式?()
A.分数评价B.语言评价C.两者都有D.两者都没有
13.你所在的班级,课堂上老师给出的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否充分?
A.很充分B.基本够用C.经常感到时间很紧张D.基本不够用 C卷:
1.在合作中你通常都是扮演什么角色?()
A.讲述着B.倾听者C.两者角色都有D.不参与讨论,独立思考
2.课堂上,针对某个具体问题的解决,你喜欢通过()形式解决?
A.倾听老师的讲解B.同学之间的互助小组C.倾听优秀学生的上台展示
3.在交流讨论中,你认为收益最大的是哪些学生?()
A.帮扶别人的优秀学生B.被帮扶的弱势学生C.指导者和受助者同等受益
4.在合作中,你的感受?()
A.很有用,常有收获B.偶尔有收获C.基本没什么收获
5.你最喜欢和什么水平的同学合作?()
A.水平比自己高的同学B.水平相仿的同学
C.水平低于自身的同学D.和各个层次的同学合作
6.在小组合作中,你感到收获最大的是哪些方面?()
A.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B.掌握了更多的解题方法
C.理解的比原来深刻D.集体意识增强
D卷:
1.你是否喜欢把小组的成员按照学习成绩依次编号?比如1号组员、2号组员等
A.喜欢B.不喜欢
2.你是否在乎并珍惜小组的荣誉?
A.非常在乎B.在乎C.不怎么在乎D.完全不在乎
3.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你是否喜欢发挥自己帮助别人的才能?
A.喜欢B.不喜欢
4.在指导别人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些时间,你是否认为这影响了你的学习?
A.会B.不会
一、精心设计前置任务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不教而教”是生本教育遵循的最根本的方法与原则, 因此设计难度适宜的、可操作的前置任务就显得尤其重要。怎样的前置性作业是有效且操作性强的呢?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
因此, 教师设计的前置任务首先必须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知识。例如在设计第三册Unit 1 Table Manners in Different Countries的前置作业时, 考虑到课文中提到了一些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 于是, 我的前置任务就变成:1.描述一下你所了解的中西方国家的餐桌礼仪的异同;2.用表演的方式表现出中西方国家不同的餐桌礼仪。通过这样的前置任务, 学生会去查找资料, 了解课文内容, 当学生完成前置任务时, 基本上了解了本课的学习内容。
其次, 前置任务必须能围绕教学目标, 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分解, 使课堂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在设计省编新教材第一册Unit 5 Section B的前置任务时, 由于本课时的重点是如何点菜, 我的前置任务就是:1.点菜时最常用的句子是什么?2.通常你是如何点菜的 (可表演) ?学生在完成前置任务时会出现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等问题, 经过教师的引导, 其他学习小组的补充和完善, 基本上能造出来正确的语句。这种经过学生的思考和完善后的正确语句, 对学生来说更是印象深刻, 他们也能更好地理解语句, 以达到正确使用。
前置任务还必须以文本为基础, 推进与文本相关的更多的阅读, 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视野, 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比如, 在教学Unit 9 The West Lake时, 我设计的前置任务是让学生查找有关西湖的名言名句, 了解有关西湖的传说故事及围绕西湖的一些活动。通过这样的设计, 学生查阅到很多名言名句, 比如:In heaven there is a paradise, and on earth Hangzhou and Suzhou, 再如:林同学上网查了很多英文版的“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后发现还是中文最能传达意境。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郭思乐教授说:“小组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问题深入探讨、共同解决的过程, 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全体性和活动性, 可使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合作、互助、竞争的关系, 共同到达成功的彼岸。”“学习小组是生本教学的重要一环, 没有小组就没有生本。”
在实践中, 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一) 构建结构合理的合作小组
刚开始, 是根据学生座位, 就近把学生编成4~6人一小组, 方便学生交流。每个小组通过协商交流先给各自的小组取名, 然后通过选角选出小组长。一段时间之后, 我就能了解到哪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好, 哪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 哪些学生爱表现自己, 哪些学生不爱发言, 针对了解到的情况, 对小组进行第二次编排。
(二) 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
1. 组长培训
刚开始, 小组长可能不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要对组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有助于小组活动的开展。
2. 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
小组内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监督员各一名。要求全体组员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 互相帮助, 共同学习交流。
3. 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评价要趋于多元化。对小组的评价和激励有助于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可以采用小组自评、各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这样做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树立一定的自信心, 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动力。
经过近两年的生本教育的实践与磨合, 生本教育的魅力已初步显现。以Keeping Fit and Healthy一课为例, 本节课充分调动了学习小组的学习积极性, 并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1.在检查新词学习时, 各学习小组抢着展示本组的准备结果, 比如在展示用新词所造句子时, 学生抢着上台展示, 有好几个学生展示的是用同一个新词造的不同的句子, 如:I often do exercises after getting up.It’s helpful to do exercises in the morning.Wherever you are, you can do exercise.当展示的句子存在语法错误或用词不当时, 总有眼尖的学生很快发现并上台纠正, 如: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join fitness centers.有学生将其改为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joining fitness centers。
2.课文第二段是本课的重点, 在阅读之前, 我利用图片提问:“Do you want to look like her?”“How can we look like her?”然后要求学生仔细阅读第二段。
在读的过程中, 学生找出有疑问的字、词、句, 然后小组交流。结果, 学生提出了regular, program, attractive, machine, facilities等。这些被提出的都是本学习小组解决不了的, 然后请其他小组帮忙, 最后请老师帮忙。当张玲同学提出如何理解Playing several different sports, as well as following a home exercise program, will give people all the exercise they need to maintain healthy bodies, and to help them to feel and look good.这句时, 着实难倒了大批学生, 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学习小组的讨论交流及一点一点补充完善后, 学生终于能较好地理解这个句子。
生本课堂是学生的课堂, 是自主的课堂, 课堂上学生神采飞扬, 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瞬间。但同时, 也发现了一些我们尚未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的问题, 比如, 在机械、建筑等专业, 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差, 部分学生对英语不感兴趣甚至是讨厌英语, 学生对前置任务视而不见, 基本上没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上台展示更是天方夜谭。作为教师, 我们有时真的觉得很尴尬。
在“生本”教育的研究上, 我们仅仅是刚起步, 但在为期不长的实践过程中, 我们坚信, 生本教育是我们应该坚持且必须坚持的教学理念, 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生本”之花一定能怒放在教室里。
摘要:“一切为了学生, 高度重视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是生本教育的核心。在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一直进行着边摸索边总结的教学改革。对生本教育中如何设计前置任务、构建学习小组等方面做了探究。
关键词:生本教育,前置任务,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郭思乐.教育激扬生命[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一、任务型语言教学的概念
所谓任务型语言教学(Task-basedLanguageTeaching)就是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用英语完成各种真实的生活、学习、工作等任务(task),将课堂教学的目标真实化,任务化,从而培养其运用英语的能力。也就是说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活动,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发展运用自己所学语言,教育学生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中用,学了就用。
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语言教学立足于学生本身,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学"的角度设计出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其特点在于:
1.通过语言交流可增强学生可持续学习的兴趣与动力,达到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目的。
任务型语言教学中各项任务的完成都是以语言交流为基础,创造各种语言条件和教学环境,给学生真正交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说英语,通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学会运用语言,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目的。
2.个人练习更加充分,每个同学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在共同的活动中,同学们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既关注语言本身,也关注学习过程。
任务型语言课堂把整个教学目标设计成符合本目标的若干个任务(task),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各项任务,进而按步骤完成课堂的总体目标。学生在具体目标下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又是对旧知识的巩固和掌握,任务完成的好坏就直接体现着教学效果。
4.以学生为本,促使学生自主发展。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本,重视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有投身到各种活动中,其主体性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所以活动成为影响学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实施任务型教学,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活动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并感受成功,获得自主地发展。
5.有助于将学习者个人的经历,周围的生活与课堂学习紧密联系。
任务型语言教学追求的效果是让学习者能用自己的语言知识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自主、自发地投入到自觉的语言实践中去,以完成各项任务而体验自己的学习过程。
三、任务型语言教学程序及教学设计
“任务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包括三个环节:前任务(Pre-task)、任务环(Task-cycle)和语言知识要点(Language focus)。其中任务环是核心部分,任务的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的设计是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服务的。我认为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进行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任务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Needs)、兴趣(interests)和能力(Ability)。 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始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任务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从口头到笔头,从易到难,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体验,参与,实践,合作,交流。
3.任务的设计要有多样性。语言交际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心智活动,多设计一些能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任务型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通常有:
(1)名片/地图式——例如在学了JEFC Book l Lesson 120后,可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名片;学了Book Ⅱ Lesson 28后,可以让学生画一幅自己居住地的地图,并编一个对话。
(2)辩论式——例如在学完Book Ⅱ Lesson 30后,可设计一个话题让学生进行辩论 :Is the businessman good or bad?
(3)竞赛式——学生好胜心理和集体荣誉感很强,通过竞赛的方式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例如,在教学完动词后,可设计如下任务:a.在黑板上写10个动词,b.把学生分成五人一组进行讨论,每位组员给出两个动词的四种形式并分别写在纸上。c.组长在黑板上写出本组的答案,看哪组又快又准确。
(4)写作式——写作可以提高学生的语篇能力,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语言错误和语言方面的不足有更清楚认识,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Book Ⅱ Lesson 46后,可设计让学生写作西安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
(5)绘画式——例如:在教学了Therebe 句型后,可设计如下任务:让学生设计自己的房间。
(6)表格式——例如:在教学了“A man who never gave up”后可布置如下任务:让学生建一个爱迪生的个人档案。
(7)对话式——让学生两人一组自编对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任务的设计可以是一节课完成,也可以一周完成或一个月甚至于一个学期完成。
根据课文内容,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可组织英文歌曲、英文书法、英文手抄报、英文课本剧、英语晚会等多种活动,时间限定可长可短。
四、任务型教学开展的重要途径。
任务型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是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合作学习是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的。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教师把全班50名左右的学生分成人数不等的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合作开展小组内或小组间的英语实践活动,这样便形成了英语小组合作学习。
英语学习是一种语言习得的过程。学生学习语言须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通过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相应的语言交流,从而提高语言的能力。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需的,而小组合作学习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任务型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途径。
五、任务型语言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任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只有根据目标有目的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才能完成任务,达到交际效果。
2.任务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必须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给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空间,指导他们在有表达欲望的活动中得到结论。
3.任务的选择要具有可操作性,易难合理。任务太容易或太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任务型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讲英语。
4.任务必须有一个结果并且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在任务完成以后,学生应该有一个成果。可用分小组口头报告、书面报告、教师进行评价等方式展示出来。使完成任务的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小组合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有其优点:从形式上看,小组学习采用几人围在一起的圆桌形态,打破了传统的同向座位结构,平等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利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从学习过程看,在小组学习中,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有具体的讨论、操作、交流的内容,每一个达到学习目标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学习的乐趣,进一步呼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愿望。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智慧和良好品德的发展。为了解决新的复杂问题需要提出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时,学生间的合作往往胜过个人的努力;在决定任务和评价作业时,学生间合作讨论所形成的一致意见往往更有效。小组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彼此之间的互补性,学会取长补短,启发学生学会如何学习,自觉地改进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我们现在正处于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阶段,所以我认为,在我们的课堂中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明确学习目的。小组合作是一种开放性、自由性较强的学习方式。在学习时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当遇到学生的确不能独自解决的问题时,合作才有必要;当观点可能出现分歧,思路可能有多样时,探讨才有价值。有的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好了组,提出一些问题或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索交流,可是,大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讨论开来---好,各组代表进行汇报一下你们组交流的情况。这是一种情况,教师在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时,小组内分工不明确,导致出现没有合作实效的情况。
其次,要把握好合作时机,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价值。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有广泛的参与,一有问题,都要学生合作讨论,一些没有思维容量,甚至是一些根本就不屑一顾的问题充斥其中,学生没有参与讨论的兴趣,课堂时间大量浪费,教学效率事半功倍。这样的合作学习不但解决不了疑难,反而在无意中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机会,有悖于合作学习之真谛。因此小组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产生依赖心理。时时合作、时时探究,也会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
第三,优等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后进生则处于从属或忽略地位。而一些后进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等生半步,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正确运用,合理调控,我相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共事能力,交往艺术等现代人的合作品质都能得到长足的展示和提升。总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通过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通过相互探讨,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我们在实施时总感觉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在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的同时,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发展学生自主能力。
4、善察学生合作需要。
5、共同锁定合作目标。
6、注重教师自身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但在探索尝试过程中,有许多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如:学的慢的学生需要得到学得快的学生的帮助才会进步,那么对学得快的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但我们在实验中尝到小组合作学习的甜头,它不失为一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方法。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学生在课堂上互帮互学的客观条件,提供了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没有心理负担,不会感到紧张和无所适从,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有机会发言,人人有机会操作学具,人人有机会参与竞赛,人人做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学生自己学习,互助活动中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效率
小组合作学习避免了集体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因得不到充分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听地位的被动状况,为各层次学生的普遍参与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合作小组中,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表述自己的意见,这种信息的多向交流能促进智力的相互激发,情感的相互感染、操作的相互合作以及学习结果的相互评价,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使学习内容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在这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学生理解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教学质量得到大面积提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现代社会、科技高度发展,它要求人们进行激烈竞争的同时,更需要人们进行广泛的合作,合作学习是培养协作精神的有效途径。为达成小组的预期目标,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因此,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经常进行交流,互相帮助和支持,同伴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伙伴关系,许多学生在与同伴的交往活动中,逐步学会了如何有效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认真地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吸收同伴经验,从而形成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优良作风。
4、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作为认识的主体,只有在交往中,其主体性的发展才能得到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良好途径。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从同伴身上看到自己,逐渐学会以自身为尺度,客观地评价他人,从而也形成符合实际的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群体中的认同、理解,将有效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创新意识,使自身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5、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
现代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课堂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良好的课堂环境又是以良好的人际关系为基础和前提的。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言:对学生来说,最好的教师是在教学活动中忘记自己是教师,而把自己的学生视为朋友和志同道合者的那种教师。这是因为良好的课堂环境最能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思维敏捷,易于点燃心智火花和灵感。
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使实验教师置于学生之中,在与学生讨论、交流中,在师生易位的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亲近引发学生对教师所教的学科的兴趣和爱好,促使学生自动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态度,达到肯学、爱学。同时,小组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学会交际,在活动中学习其它同学的学习方法和品质意志,在帮助别人共同进步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社会活动能力。
篇二: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好合作小组学习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时机,当好导演,让学生当好演员。同时教师要注意整合各种资源,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19世纪早期,美国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合作学习并运用于实践,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就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是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是:以讨论的形式研讨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要倾听(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价和补充)、协作(用不同形式展示问题的解决过程)、分享(让每个人获得成功的体验,并从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小组合作学习一般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最优化的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亲历性、参与性、合作性,是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新知的机会,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体验尝试成功、探索与发现的快乐。现在广大的教师都在尝试运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怎样更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现就结合平时的听课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优化组合,准备合作
在数学学习中,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前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都能从中受益。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在实践教学中,我在尊重学生自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每小组由一般由6人组成,每个小组中都有优等生2名、中等生2名、和学困生2名组成,让他们主动参与、互教互学、合作探讨。学习小组经过合理、优化地重新组合,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另外,各组内还设有不同的角色,如记录员、资料员、审核员、汇报员等。不定期的互换角色,保证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性。组间搭配力求做到均衡,无明显差异,便于公平竞争。并要求各小组的成员相互友爱,坦诚相待,民主平等。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明确任务,运用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呈现问题是合作学习的第一步。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问题。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与学生共整合出了三个问题:圆锥的体积如何求?它和圆柱体积可能有什么关系?如何得出它的体积公式?然后,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自己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然后请选择相同问题的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到指定地点,选出一位临时组长。这样,既给了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又给了他们自由的内容选择和活动的空间,使学生明白怎样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时机,体验合作
开展合作学习,要结合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水平以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不能滥用。因为并不是所有性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合作学习的。例如简单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学习,快速解决问题;而复杂的知识内容,则需要教师的精讲,所以合作内容的确定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慎重考虑。一般来说,重点的问题,应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重点的问题指对学生数学素养形成和发展关系密切的内容,包括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对解题方法的把握以及运用数学的规律等。如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当学习了例
1、后,我让生自学例2,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比一比哪一组的同学最会迁移,最具有创造性。同学们经过合作讨论,得出了结论:第一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它们都是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一种量缩小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第三它们的比值一定。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四、评价激励,延伸合作
积极的评价,将不断增强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也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合理运用小组成员互评与自评,对于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尤为有效。同时,正确的评价与被评也正是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所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评价可以是个人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小组合作中行为表现、积极性、参与度以及学生在活动中情感、态度、能力的变化。奖励,有利于激励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尽可能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开发他们的潜能,乐意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一、为何要实施“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特征很强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应强调“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学习策略,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开放式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小组内成员的相互协作,弥补学生知识、技能基础差距大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时间、空间和学习方法上有了“自我”的感觉,感觉到“学习上我也能够得心应手,我也能辅导别人完成任务”,逐渐使学生充满自信。比如,老师用满堂灌的方法,学生只是按老师的知识点或思路去做,但如果让学生自主去探索,他们会发现很多问题,日积月累起来,那就会有很大的收获。
二、怎样实施“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
要想实施“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这一教学模式的特点,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每节课所要学到的知识点分成一个个任务,按照由先到后、由浅及深的方法来解决。所以,无论在课前或课上,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等因素,按照“互补互助、共同完成”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建组,使各组处于大致均衡的水平。这样,组内成员既能自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又能够互补、互助,有利于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彼此之间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基础好、反应快、悟性好的学生自我实践的价值,同时自己也得到了升华;底子差、反应慢的学生,在组长或同伴的帮助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胆怯、不害羞,更会大胆地提问,这样会大大提高优生与差生两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例如,《网上信息的下载与管理》教学案例中,因为当时正处在中日钓鱼岛问题激化之时,所以学习本节内容所选信息就是学生比较关注的钓鱼岛相关知识。本课题内容分五个部分:(1)使用搜索引擎;(2)网页中部分文本内容的保存;(3)图片的下载;(4)网页的保存;(5)收藏网址。其中搜索引擎是最容易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所以第一个任务就是用搜索引擎搜索有关“钓鱼岛”的相关知识。其次,学生对图片最感兴趣,接着就让其下载图片。学生这样学起来比较有成就感,进而主动去探究第三个任务。因为网页上部分文本的保存比较难,所以放在第三个任务,这个时候学生已经对任务有点上手了,思路也打开了,所以探究起来相对快一些。
五个任务展开来分别是:
任务一:在D盘自己的文件夹下建立一个名为“钓鱼岛”的文件夹(D:\xxx\钓鱼岛), 在网络上搜索钓鱼岛的图片,以钓鱼岛的相关知识为文件名保存,只保存其中的两三个即可。保存在刚创建的文件夹里。
任务二:下载一首自己喜欢的爱国歌曲,保存在“D:\xxx\钓鱼岛”文件夹里。
任务三:登录新华新闻网站,http://www.xinhuanet.com,找到有关“钓鱼岛”网页,把其中相关文字保存到“D:\xxx\钓鱼岛”文件夹下,文件名为:“钓鱼岛.DOC”。
任务四:保存网页,找到有关“钓鱼岛”网页,把这个网页另存为:钓鱼岛.txt,保存在D盘的“D:\xxx\钓鱼岛”文件夹中。
任务五:收藏网页,把“钓鱼岛”网页添加到收藏夹中。任务明确后,小组内的成员在自主探究完成后,就会拿自己不明白的知识互相商讨,互相合作,提高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解决最多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的教学模式也要相应的发生改变,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我们只有把传统授课模式中的精华,与“任务驱动下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小组任务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思修小组心得10-03
思修小组活动心得09-18
无领导小组套路心得12-09
华师培训小组心得体会11-14
小组合作个人学习的心得体会09-16
小组合作个人学习心得感想07-14
积极分子小组讨论心得02-01
工会小组长年度工作心得05-30
“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体会10-03
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体会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