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2025-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精选8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篇1

仁慈的乐山,明智的乐水,这可能是古代中国文人普遍的人性,谢晓云这个,陶洪京也,苏石也是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李道元这些人。李道元在三峡大量写三峡宏伟的山和美丽的水。那山,滚动和高君,高而直,美丽,好像神雕刻出来的一样。你看到:沉重的岩石堆积的山峰,隐藏的天,你看,那水,可以扩散在山上,可以看到反射,安静和安静。它是无限制的,它是安静的,它伤心在李道元的眼睛,成为容器里装满了所有的东西,使高峡谷覆盖了美国的所有水,水似乎有灵性,青春俊茂,很有趣。

在讲座的过程中,我将阅读我自己的文章和学生的感觉,谈论三峡的美丽,谈论我对三峡的感觉,但是当我让学生谈论他们的感觉时阅读文字,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毛皮,只能说文章写了三峡三峡四季,写了三峡山河,却没有深刻体会 三峡作者的赞扬。

我认为这可能是因为学生没有去三峡因为它如果他可以看三峡,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

当然,语言材料和现实是一个缺口,如文字有赵州桥,有马可波罗桥,故宫博物院,苏州花园,钱塘江潮汐,西湖,学生不能,甚至我没有去过。语言材料和现实是一个空白,我们学习的文本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熟悉的材料的文本。阅读和练习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但如果学生长大,有机会看到这些景点,他也对这些场景有深刻的理解,感觉应该不同。

在古典汉语的研究中,我们一直专注于心灵,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单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句子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回答事实上,我认为,通过记忆,古典中国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古典语言的衰老,它不是悲剧的语言吗?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篇2

一、十分勤劳的父亲

我家的台阶父亲觉得太低。但是, 这三级台阶也是年轻时的父亲勤劳的结果。“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 用三块青石板铺成”。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这可是一块一块“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的, 而且是“一口气背到家”的。“父亲”的力气可真大, 这样节省了石料钱。力气大而且勤劳, 父亲建成了自己的第一个家。父亲的个子高, 力气又大, 长年累月地在地里劳作, 但毫无怨言。

父亲的勤劳还可以从那双脚上看出来。“他的脚板宽大, 裂着许多干沟, 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 他一般都去凼里洗, 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父亲的脚, 要过年才在家里用板刷刷洗一次, 而这次, “我为他倒水, 倒出的是一盆泥浆, 木盆底上还积了一层沙”。有这样一双脚的“父亲”, 是农民的本色, 是农民的骄傲, 这是一双多么勤劳的脚啊。和那些笼在袜子里鞋里的细皮嫩肉的, 还要去“洗脚城”享受一番的脚相比, 父亲的脚, 可以说是“铁脚”, 踏踏实实地生长在泥土之中。

父亲的每一年, 都在勤劳中度过。“于是, 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 四个月去山里砍柴, 半个月在溪滩上捡屋基卵石, 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哪一天闲得了?

二、非常节俭的父亲

父亲十分勤劳, 也非常节俭。这是中国广大农民的本色, 更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 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 父亲感到太可惜”。一双草鞋, 现在还有多少人看重?尤其是那些几千块钱一双的名牌鞋子, 买来没穿几天就因不够时髦而丢弃的“大款”, 不知作何感想。当然, 经济发达了, 条件好了享受一下是可以的, 但浪费永远是一种可耻的行为。

父亲要建新屋, 这是一个长久的打算。“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 明天可能捡进一片瓦, 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终于“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高”。一块砖、一片瓦、一张角票、一块石头, 在今天有几许人看中了?除了像“父亲”这样节俭的农民。“勤俭持家, 家大业大”, 这是农民的信念、追求、希望。舍不得乱花一分钱, 舍不得穿一件新衣服, 舍不得穿一双新鞋, 这就是“父亲”样的农民啊。“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这应该是作为燃料, 物尽其用了。

三、需要尊重的父亲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 而其不知道说了多少遍。其实, 父亲也需要尊重。就算他“老实厚道低眉顺眼”, “没人说过他有地位”, 他也有自己的人格。农民, 中国的农民, 没有社会地位, 但不能没有人格。愚昧也好, 落后也行, 就是不能丢了自己的人格。中国人口十几亿, 多的就是农民。每个农民都能在人格上进行自我塑造, 在潜意识里提高自己的地位, 那么, 中国人的脊梁一定会挺得更直。

的确, “家乡地势低, 屋基做高些, 不太容易进水”。这是实用一说。“另外还有一说, 台阶高, 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为了这个目标, 父亲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终于, 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新台阶砌好, 九级, 正好比老台阶高出两倍”。“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这时, 我们不妨揣摩一下“父亲”的心理:在不大自然之中, 难道就没有一点儿骄傲自豪吗?老实厚道的“父亲”, 不懂得炫耀, 但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丝满足的。别人尊重与否, 姑且不论, 但自己尊重自己总行吧。父亲一生的奋斗, 就是要赢得尊重。

四、心情沉重的父亲

父亲辛辛苦苦勤劳节俭了大半生, 积铢累寸, 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个普通农民的心愿实现了, 心头的喜悦自是难以言说。但是, 新屋落成了, 有了九级台阶了, 人却衰老了, 身体也垮了。

年轻时, 背三百来斤的青石板, 能从山上一口气背回家。但在撬老屋门口那三块青石板时, “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是呀, 自然法则, 岁月不饶人, 当年的壮小伙子, 而今成了力不从心的老人了。“有一天, 父亲挑了一担水回来”, 在上台阶时, 父亲的腰又闪了。虽经母亲的土方医治, 但父亲毕竟老了, 再不敢让他担水了。“父亲闲着没什么事干, 又觉得很烦躁”。连在自己骄傲的青石台阶上坐坐, 也“似乎失去了这个兴趣”。也不愿找人聊天了, “偶尔出去一趟, 回来时, 一副若有所思的模样”。的确, 父亲的心情是沉重的。有时, 自己的目标实现了后, 就会陷入一种迷惘之中。而父亲呢?怎么了?那极短的头发, 像“刚收割过的庄稼茬, 高低不齐, 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五、结语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篇3

此句直译应是:因为(“以”)这样(“然”)的原因(“所”指代性副词)(是)什么(何)(呢)?水土不同(异)(啊)。

然而,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这句译文中的“因为这样”和“原因”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意译为: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或: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水土不同啊。

(2)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此句直译应是:叶子只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然而前半句的译句却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正确的译法应该是:只有叶子相互类似(相像),他们的果实的口味(是)不相同的。

(3)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此句前半句中的“绝”意为“气息中止或死亡”。照前句字面意思讲,王子猷应该是早就死去多时了。可是为什么后半句又讲他一个多月后也去世了。难道说前面那个死了的王子猷又起死回生重新复活了?否则,岂不是前后矛盾?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认定王子猷前回的死是昏死而非真死。于是此句可推译为: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死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4)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教参原译:青翠的树木,碧绿的藤蔓,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结着,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笔者认为,此句翻译似乎不妥。因为此句主语“青树翠蔓”和谓语“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很难整体搭配。此句实际运用了并提的修辞格。所谓并提,又叫合叙,即文言文中出现的将两个词语或句子合并成一个词语或句子的文言修辞现象。如郦道元《三峡》中的“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就是由“自非亭午不见曦”和“自非夜分,不见月”两句合成的。此句真实含意为:

青树参差披拂,翠蔓蒙络摇缀。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原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一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如果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看见”,那么根据现代汉语语法,此句动宾搭配显然不当。因为“明”处“可见”,“灭”(隐藏)处怎能也是“可见”的呢?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将此句中的“见”解为“知道”。据此,此句可译为: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过去,溪身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爬行一样流动,这才知道这条河道的有些地方是隐藏着的,有些地方是显露着的。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此句至少有两个语病问题值得人们思考:一是“寂寥”和“悄”前后重复,“凄神寒骨”和“悄怆”基本上也算是近义词;二是“无人”与后文的“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自相矛盾。

对于第一个问题,笔者的解释是这样的:“竹树环合”的环境特点使作者仿佛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这又使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自己当时被贬寡居的生活处境,于是悲从中来,感到这样的环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强调了作者这种因为环境极端寂静而产生的悲伤之情的深重。“悄怆”,即作者由观看小石潭周围环境而产生的静极而悲的感情。

至于第二个问题,笔者想可能有两种解释:1.吴武陵、龚古等人虽与作者同游,但他们并没有随同作者一起“伐竹取道”并来到小石潭边。2.吴武陵、龚古等人虽在作者身边,但由于作者过于陶醉于小石潭优美动人的景致而完全忘记了他人的存在。

据此,本句不妨试译为:

我坐在小石潭的岸边,四周被竹子和树木环抱着,这里既寂静又空旷,没有其他人,这样的环境不禁使我心神凄凉,骨节寒冷,如此静极而悲的感情真是深不可测啊!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第126页对“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解释显然是不太准确的。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寂静极了,幽深极了。悄怆,寂静得使人感到忧伤。

这里的错误有二:一是译文中“悄怆”被解成了“寂静”的意思,这和后面对“悄怆”一词的注解相矛盾。二是没有指明“幽深”指的是什么深。

(7)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重。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把此句中的“隶”和“从”分别解释为:隶,随从;从,跟随。众所周知,“随从(名词)”和“跟随(动词)”是近义词。如此一来,“隶而从者”(直译:随从而跟随的人)岂不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病句?

笔者认为,这里的“隶”不妨解释为:“以奴仆(或随从)身份”。这样既解决了上面的难题,又突出了作者当时孤苦无依的处境。

(8)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无论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还是苏教版八语教参都把此句中的“胼胝”解释为“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据此,“亲劳胼胝”一语便可直译为:亲自辛劳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

或可直译为:亲自辛劳使手脚因劳动而磨成的茧子劳苦。(“劳”字使动化。)

显然,以上两个译句都是病句。

笔者认为此句中的“胼胝”似乎有两种可能的解释:

1.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手脚生茧子”。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辛劳(乃至)手脚会产生茧子。

2.此为借代修辞格,即以“因劳动而在手脚上磨成的茧子”代指“因劳动而磨出茧子的手脚”。这样,“亲劳胼胝”一语便可意译为:亲自劳苦使生了茧子的手脚觉得劳累。

两相比较第一个解释更合理一些。

(9)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将此句译为: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轻装便服,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苏教版八语教材对“布袍缓带”一语给出的解释是:

布袍缓带指轻便服装;缓带,宽束衣带。

把前面教参的译句紧缩一下,这个句子的主干就是:

海瑞轻装便服,顶风冒雨,来来往往。

这显然是一个病句。因为名词性短语“轻装便服”怎么能够和动词性短语“顶风冒雨”、“来来往往”同时作这个句子的谓语呢?

因此,从这个句子的实际情况看,原句中的“布袍”和“缓带”两词其实都是名词当作动词活用的。即:

布袍,穿着棉布长衣;缓带,系着宽松衣带。

这样原句就应翻译成:

从前海瑞治理河流的时候,穿着棉布长衣,系着宽松衣带,顶风冒雨,在荒村乱流中间来来往往。

(10)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参对此句的翻译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归鸟进入眼帘。据此,笔者可以断定,按此教参观点来看,句中的“荡”应为使动用法,意为“使……激荡”。“曾”则同“层”,层出不穷;决,裂开;眦,眼角,指眼睛。

此句是杜甫五律《望岳》中的颈联。按照律诗的写作要求,此联应对仗。既然“荡”是使动用法,那么为什么后半句中的“决”不是使动用法呢?再说,如果把“荡胸生曾云”译为“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使诗人的心胸为之荡漾”即“曾云荡胸”,那么,原句中的“生”岂不是就没法解释了?后面的句子更不能按照对仗的要求翻译为“归鸟决眦”。另外,一般的主谓倒置的倒装句往往有强调谓语的作用。如果说前句倒置谓语是为了强调谓语“荡胸”,那么后句却无论如何也没必要强调谓语“决眦”。

所以,笔者认为,此联似乎可以这样来翻译:在我激荡的胸脯周围产生了一层又一层的云气,在我睁开的眼角周围飞来了一批又一批返回的鸟儿。

(11)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即天涯。

此句用“浩荡”修饰“离愁”是词语的超常搭配,暗示诗人心中的离愁就像大海一样广阔深重。“浩荡离愁”是名词性短语,“白日斜”则是主谓短语。诗人将它们连用在一起也属词语的超常搭配。诗人如此造句自然是为了更充分地抒发自己心中浩荡的离愁。因此,翻译此句时就应该注意突出诗人的这一意旨。

据此,此句可试译为: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在斜挂夕阳的映衬下越倍增伤感, 离开京都,我把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立即来到了天涯一般。

(12)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句中“落红”借指落花,而这里的落花又比喻像自己一样已经辞官回家的爱国志士。

(13)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句中“南冠”本指古代楚国人戴的帽子,后用为囚犯的代称。语出《左传》。楚人钟仪被俘,晋侯见他带着楚国的帽子,问左右的人“南冠而絷(zhí,拘禁)者,谁也?”官吏回答:"郑人所献楚囚也。”此处指被清兵逮捕。(详见教材231页注释3)

但此句中的“南冠”显然是一个动词。所以,笔者认为,这里的“南冠”实际上兼用了借代和词类活用两种修辞格,可理解为:本借指囚犯,这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成为囚犯”。

(杨卫军 江苏盐城大丰市大桥第二初级中学 224131)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篇4

教材简析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多媒体教学。以优美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探索的兴趣,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视听想象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让学生懂得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等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培养学生利用资料解决问题意识。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模仿运用。

教学重点

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教学难点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①反复朗读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利用资料翻译全文。②预习课后练习一,准备与同学们交流。③用行楷抄写课文。

2、教师要准备的一些资料(如:“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三峡风光图片;录音;自制教学挂图等),以便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方式研讨激发式

教学内容、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03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

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第二课时

一、交流、展示学生课后搜集的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的作品。

交流、展示后,教师补充:①“告别三峡”文化专题----三峡画展、诗三峡(李白《早发白帝城》必不可少);②三峡风光资料,包括文字介绍和图片。

二、研读课文、分析、体味、探究文章写景的方法

1、听录音,指导学生朗读,从整体把握课文。

正音:阙(quē)嶂(zhàng)曦(xī)巘(yǎn)属(zhǔ)引哀转(zhuǎn)

划分句间停顿点拨: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请2-3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仔细听后指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教师点拨后再听录音。

3、朗读比赛:分小组或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进行,以激发学生的读书的积极性。

4、讨论:疏通文意(六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两个小组讨论一个文段,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把意见综合到一处,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5、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

①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②为什么描写山势只有寥寥数的笔勾勒?描写江水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依次,而是首先写夏季,并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

③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

讨论后教师归纳: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作者思路清晰。写景时动、静结合。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水(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文章着重描写山高峰峻以及由此带来的江水四季变化。夏季是水旺的时候,秋季是水枯的时候。夏、春冬、秋的记叙次序,是根据水由旺到枯的变化过程来安排的。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写,是因为水的状况比较接近,并不是一般性的略写处理,以写景为主要内容的三段文字,是以“水”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是美不胜收的,同学们一定要热爱我们美丽的祖国河山,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6、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感知、记忆课文。)

三、课文质疑

学生质疑,由学生或老师释疑。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赞扬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本课时小结

五、拓展与延伸(作业)

搜集资料,写一篇作文描绘黄河(或自己熟悉的河流)古今风光,注意用上本文的写法,并尽量使文章自然、流畅、生动。

板书设计:

两岸连山

地貌特征(山)奇特险峻

群峰对峙

大水猛涨

三峡

江流湍急

回清倒影

四季变化(水)春、冬 素湍绿潭 摇曳生姿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篇5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通读课文,掌握作者的游踪;理解文中引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2.理解、品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把握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雄伟壮丽的峡谷。它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今天,请让我们随作家刘大杰一起走进《巴东三峡》,去领略那雄奇与秀丽,感受那惊险与激动。

二、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字词;通读课文,掌握作者的游踪;理解文中引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2.理解、品析文章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技巧,把握虚实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欣赏祖国山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参加过《辞海》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发展史》等。

2.基础字词

崩bēng甚狭xiá玲珑líng潇洒xiāosǎ

袅袅niǎo耸立sǒng蔚蓝wèi褐hè

夔kuí滟滪堆yànyù

奇伟:奇特雄伟。

甚狭:很窄。

潇洒:(神情、举止、风貌等)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袅袅: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迷蒙:昏暗看不分明;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清寒:清朗而有寒意。

3.理清思路

(1)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描绘三峡风光的?

是按时间顺序,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

(2)作者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而上,游览三峡。首先经过西陵峡,船过秭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即人瞿塘峡。过瞿塘峡,到自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3)理清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第一部分(1-2段):总述三峡山水的险恶形势。

第二部分(3-9段):分别描写西陵峡、巫峡和瞿塘峡的景色。

第三部分(10段):写走完三峡后轻松愉快的感受,反衬出三峡的险恶。

4.自主探究

想想在游览三峡的过程中,游客的心情有什么样的变化?填写下表。

景物 特点 诗、谚语、典故 感觉

四、研读课文

1.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请找出并加以分析。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连用四个“险”字,有力地突现江水之险,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

“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冲”“卷”“怒吼”,足见江水之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生动地再现江水之险。

“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用拟人,生动地写出了山的高峻、整齐,将群山写活了。

2.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谚、典故,并把它们与景物描写融为一体。试分析一下这些诗、谚、典故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文中开头引用谚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了基调。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的险恶,令人望而生畏。引用杜甫的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引用作者的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诗中用“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五、课文小结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雄伟、奇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完成教师课堂上布置的网上作业;

2.三峡大坝工程已竣工,搜集有关资料,比较如今的“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与课文所写的风光,说说自己的“游感”。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篇6

八年级上期末复习之课内文言文2

姓名            班级

23、《核舟记》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能以径寸之木                        为宫室

尝贻余核舟一                        罔不因势象形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高可二黍许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鲁直左手执卷末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佛印绝类弥勒

矫首昂视                            神情与苏黄不属

诎右臂支船                          左臂挂念珠倚之

珠可历历数也                        居右者椎髻仰面,

左手倚一衡木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其船背稍夷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技亦灵怪矣哉!

2、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3、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4、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5、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              ,明末散文家。该篇选自清代              编辑的              。

2、“技亦灵怪矣哉”中的“灵怪”与开头的“            ”相照应,这叫首尾呼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                                                      的赞叹。

3、雕刻家把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4、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把核舟上的事物、数量说得如此详细显得太罗嗦了。请谈谈你的看法。

24.《大道之行也》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天下为公

盗窃乱贼而不作           矜、寡、孤、独

男有分                                         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                     是故谋闭而不兴

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3、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三、课文内容理解

1、《礼记》,            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            编纂。

2、文中“大道”“大同”分指什么?

3、文中“大同”社会有什么特征?寄托了作者什么思想?

26.《三峡》

一、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                              绝�t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乘奔御风

重岩叠嶂                             属引凄异               属:      引:

有时朝发白帝                         良多趣味

林寒涧肃                             略无阙处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三、课文内容理解

1、作者         ,         时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的.著作最有名的是            ,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                        。

2.文章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第四段中却写到“渔者歌曰”,这是采用的   描写手法,其作用是

3、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                    ②                    ③

4、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年级上册重点语法聚焦 篇7

比较级

1.as和than后面的代词用主格还是用宾格要取决于主句中的谓语动词。如果主句中的谓语动词是及物动词, 主语相比用主格, 宾语相比用宾格, 以避免歧义。如:

I know you better than he (knows you) . 我比他更了解你。

I know you better than (I know) him. 你和他相比, 我更了解你。

如果谓语动词是不及物动词, 或虽是及物动词, 但不致引起歧义, 主格、宾格都可以使用。例如:

He has more books than I/me.他的书比我的多。

2.比较级可被much, rather, a lot, a great deal, even, still, a little, a bit等修饰。如:

Tom studies even harder than you. 汤姆学习比你更努力。

It is a bit colder today than yesterday. 今天比昨天还要冷。

3.“less+原级+than”意为“不比……”, 相当于“not so… as…”。例如:

This book is less useful than that one.=This book is not so useful as that one. 这本书没有那本有用。

4. 通常that用来替代前面出现的由单数或不可数名词表示的比较对象, those用来替代前面出现的复数名词表示的比较对象。the one相当于that, the ones相当于those, 并表示特指。例如:

The food in the box is much worse than that on the table. 盒子里的食物比桌子上的差得多。

This book is thinner than the one/that on the desk. 这本书比桌子上的那本薄。

最高级

1. 形容词最高级前一般要用定冠词the, 若形容词最高级前面有物主代词或名词所有格修饰时, 则不用定冠词the。例如:

The Changjiang River is the longest river in China. 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河。

Monday is my father’s busiest day. 星期一是我父亲最忙的一天。

2.in后面接比较范围, 不一定是同类;of后面接比较对象, 属同类。e.g.

Julia is the quietest of these girls.朱丽娅是这些女孩中最文静的一个。

This movie theater is the best in our town.这家影院是我们镇上最好的。

3.表示“ (在众多当中) 最……之一”, 常用“one of the+形容词最高级+复数名词”结构。例如:

Beijing is one of the biggest cities in China. 北京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4.最高级前既用the, 也用序数词, 其结构为:“the+序数词+最高级”, 表示“第几个最……”。例如:

The Yellow River is the second longest river in China. 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

可数名词PK不可数名词

1. 可数名词前可以加不定冠词a/an或数词等限定词直接修饰, 不可数名词不能用a/an或数词等修饰。

2. 不可数名词前可用much (很多) , a little (一点) , some (一些) , any (一些) , a lot of/lots of或“数词+表示数量的可数名词+of”结构修饰。

3. 对可数名词提问时用how many, 对不可数名词提问用how much, 但对不可数名词前表示数量名词中的修饰语提问时则用“how many+ 复数量词+of”。

4. 有些词既是可数的, 又是不可数的, 如:当chicken意为“鸡”时是可数的, 意为“鸡肉”则是不可数的。

一般过去时

1. 表示在过去时间段发生过某事要用一般过去时, 而不能用一般现在时。例如:

2. 在含有行为动词的一般过去时的句子变为否定句或疑问句时, 要借助助动词did。例如:

When were you call me for the DVD machine? (×)

When did you call me for the DVD machine? (√)

3. 英语中有些表示过去的词 (组) , 如yesterday, last week, a moment ago等, 其前不能加任何介词。例如:

He came to China on yesterday afternoon. (×)

He came to China yesterday afternoon. (√)

现在进行时的特殊用法

1. 表示感情色彩。现在进行时可与always等副词连用, 表示经常、反复或习惯性的动作, 表达说话者的一种赞扬、责怪、不满的语气。如:

Lu Shan is always helping others. 陆杉总是帮助别人。

2. 表示将来。go, come, leave, start等少数动词, 常用现在进行时表示按计划、安排将要进行的动作。例如:

Mr Green is coming! 格林先生要来了!

3. 表示渐变的过程。get, become, grow, turn等连系动词的现在进行时表示一个变化过程, 比一般现在时更形象逼真。例如:

It’s getting warm. 天渐渐暖起来了。

4. 表示刚刚发生过的动作。在口语中, 可用tell, say, talk等动词的现在进行时表示刚刚发生过的动作。例如:

I don’t know what you’re saying.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

复合不定代词和复合不定副词

1. 复合不定代词及复合不定副词。

2. 复合不定代词作主语时, 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例:Everyone knows me here.

3. 形容词修饰复合不定代词时形容词放后。

例如:There is something new in today’s newspaper.

4.any以及any构成的词多用于否定句、疑问句、if条件句和含否定词的句子中。

例如:If you don’t want anything, please let me know.

He is too busy to see anyone come in.

The boy is too heavy for anyone to carry.

Anyone doesn’t know me here. 应改为No one knows me here.

注意:

① any以及any构成的词在否定句中不可作主语而应换成相应的代 (副) 词

②any以及any构成的词在否定句中为完全否定

not…any=no

not…any one/anybody=none/nobody

not…anything=nothing

not…anywhere=nowhere

例如:I can’t see anything in the room.=I can see nothing in the room.

③any以及any构成的词也可用于肯定句

any任何一个

any one=anybody任何人

anything任何事物

例如:He is taller than anyone else in my class.

5.every以及every构成的词在否定句中为不完全否定

例如:He knows everything.否定句:He knows nothing.他什么都不懂。

而不能改成He doesn’t know everything.他不是事事都懂 (否一半) 。

6.表示人的复合不定代词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替换时一般用复数形式, 有时又可用单数, 这要根据上下文来决定。

① If anyone invites you, you have to meet them on time. (前面用单数, 后面是宾格复数them)

拓展思维:人称代词有主格宾格之分, 主格有I, he, she, it, you, we, they, 宾格有me, him, her, it, you, us, them。主格的要放在主语位置, 宾格的要放在宾格位置。主语位置一般放在句首, 如:I am a teacher. 在英语中, 宾格有两个位置, 一个在动词后跟宾格, 注意不是所有的动词都需要跟宾语。另一个在介词后跟宾语。

例如:I give him a book. 这里的give是动词, him是give的宾语 (宾语的作用是使谓语所表达的意思更加完整和清楚) , 因为him的位置是宾语, 所以如果在这个位置上用的是人称代词, 就得用宾格, 而不能用主格的he。

②No one knows me here, do they? (前面用单数, 后面是复数they)

③Everyone is doing their homework now.

④ If anyone calls me, tell him / her to call back after 8:00.

7.none做主语时, 谓语可单可复。

例如:None of us go / goes to school by bus.

None of us is a cook.

训练基地

Ⅰ . 选词填空

1.—How______do you go to the Internet bar? (long/often)

—Hardly ever.

2.—Doctor, I have a bad stomachache.

—Well, you______try to eat less food. (should/could)

3.—Is your friend Tina like you?

—No, she is ______ than me though we are of the same age. (older/taller)

4.—When ______ you ______ coughing? (did…start/are…going to start)

—Two days ago.

5.—Why do you often live in this hotel, Mr.Brown?

—Because it has______service. (the best/the worst)

Ⅱ . 从方框中选词, 并用其正确形式填空

plan, laugh, cut, win, become, move, hate, invite

1.I ______ to learn English last year, but now I don’t.

2.The Smiths ______ to visit the Great Wall. Now they are getting ready for it.

3.My sister ______ to a small but clean town when she grows up.

4.Tony worked hard and ______ the first prize in the English speech contest.

5.Jim is much funnier than we think. And he often makes us ______ a lot.

6.Tomorrow is Kate’s birthday. She ______ ten friends to her party.

7.Could you please ______ the bananas up, Jill? I’d like to make fruit salad.

8.My uncle ______ a professional basketball player at the age of 20.

Ⅲ . 根据汉语提示完成句子

1.Helen didn’t go to school yesterday. She _____ ( 感冒了) .

2.The twins ______ ( 打算度假) in Qingdao when they are free.

3.Could you please ______ ( 打开收音机) ? I’d like to listen to the weather report.

4.The little boy ______ ( 准备闲逛) with his best friend Tom on Saturday evening.

5.Jane ______ ( 洗餐具) an hour ago. Now she is working on her project.

IV. 不定代词和不定副词专项练习

一、单项选择

1.All of us were invited, but______of us came.

A.neither B.none C.both D.either

2.She listened carefully, but heard ______.

A.anyone B. someone C. everyone D. nothing

3.—Do you have ______ to say for yourself?

—No, I have ______ to say.

A.something; everything B. nothing; something C. everything;anything D. anything; nothing

4.Why not ask ______ to help you.

A.everyone B. someone C. anyone D. none

5.—There isn’t______water here.Could you get______for me?

—All right.

A.some; some B. any; any C. some; any D. any; some

6.Today, ______trees are still being cut down somewhere in the world.

A.much too B.too much C.many too D.too many

7.There’s ______ with his eyes. He’s OK.

A.anything wrong B.wrong something C.nothing wrong D. wrong nothing

8.—Haven’t you forgotten______?

—______, oh, forgot my bag.

A.anything; Excuse me B. something; Excuse me C. something;Pardon D. everything; Pardon

9.Put it down, Richard. You mustn’t read ______ letter.

A.anyone’s else’s B. anyone’s else C. anyone else’s D. anyone else

10.Be quiet! I have ______ to tell you.

A.important anything B.anything important C.important something

D.something important

11.I’m going to move ______. It’s too noisy in our neighbourhood.

A.somewhere quiet B.quiet somewhere C.anywhere quiet D.quiet anywhere

12.—Is there ______ in today’s newspaper?

—Yes.Shenzhou VI has been sent up into space successfully.

A.nothing new B.anything new C.new nothing D.new anything

二、 请用不定代词及不定副词填空。 (some, any, something, someone, somebody, somewhere, anything, anyone, anybody, anywhere, no one, nobody, nothing)

1. Do you have ______ questions?

2.Maybe______put my dictionary______.I can’t find it______.

3.I’m so thirsty.Shall we get______to drink?

4. I don’t think ______ knows her new address.

5.There’s______in the new cupboard.It’s empty now.

6.______is too difficult if you put your heart into it.

7.I think you can find him______in the school.

8.______can run faster than he.He’s the winner.

9.Could you tell______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pictures?

10.Please help yourself to______soup.

Keys:

Ⅰ . 1. often 2. should 3. taller 4. did…start 5. the best

Ⅱ . 1. hated 2. are planning 3. is going to move 4. won 5. laugh 6. is going to invite 7. cut 8. became

Ⅲ . 1. had a cold 2. are taking a vacation 3. turn on the radio 4. is going to hang out 5. did the dishes

IV

一、1~5 BDDBD 6~10 DCACD 11~12 AB

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篇8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 小明的作业本上有以下题目:① =4a2;② · =

5a;③a==;④-= .做错的题是( ).

A. ①B. ②

C. ③ D. ④

2. 从边长为a的正方形内去掉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如图1),然后将剩余部分剪拼成一个矩形(如图2),上述操作所能验证的等式是

( ).

A. a2 - b2 =(a+b)(a -b)

B. (a - b)2 = a2-2ab+b2

C. (a +b)2= a2 +2ab +b2

D. a2 + ab= a(a+b)

3. 如图3,在底面周长为12,高为8的圆柱体上有A、B两点,则A、B两点的最短距离为().

A. 4 B. 8

C. 10D. 5

4. 如图4,矩形内有两个相邻的正方形,面积分别是a2和9,那么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A. 3a+9B. 3a-9

C. a2-9D. 3a-3

5. 图5的4个图形中,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是().

A. ①② B. ②④C. ②③ D. ③④

6. 下列是因式分解的是().

A. a2-a+1=a(a-1)+1

B. x2-4y2=(x+4y)(x-4y)

C. x2y2-1=(xy+1)(xy-1)

D. x2+y2=(x+y)2

7. 如图6,△A′B′C′ 是由△ABC绕点P通过旋转得到的,若线段 AA′长度为 a,点A在旋转过程中所经过的路程为b,则a、b的大小关系为().

A. ab

C. a=bD. a、b 的大小关系不确定

8. 如图7,ABCD是一张矩形纸片,点O为矩形对角线的交点.直线MN经过点O交AD于点M,交BC于点N.先沿直线MN剪开,并将直角梯形MNCD绕点O旋转一个角度后,恰与直角梯形MNBA完全重合;再将重合后的直角梯形MNCD以直线MN为轴翻转,此时所得到的图形是().

9. 有下列说法:①平行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②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④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 1个B. 2个

C. 3个 D. 4个

10. 数学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观察图8所示的图形,问:它绕着圆心O旋转多大角度后和它自身重合?甲同学回答45°;乙同学回答60°;丙同学回答90°;丁同学回答135°.以上4位同学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A. 甲 B. 乙

C. 丙D. 丁

二、填空题(每题3分,共24分)

11. 用计算器探索:已知按一定规律排列的一组数1, , ,…, ,如果从中选出若干个数,使它们的和大于3,那么至少需要选

个数.

12. 某同学学习了编程后,写了一个关于实数运算的程序,当输入一个数值后,屏幕输出的结果总比该数的平方大1.若该同学按此程序输入 后,把屏幕输出的结果再次输入,则最后屏幕输出的结果为.

13. 如图9,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BC中,边长为无理数的边数是.

14. 如图10,长方形纸片ABCD,沿折痕AE折叠,使点D落在BC边上的点F处,已知AB=8,S△ABF =24,则EC的长为.

15. 如果x2+6x+k2恰好是另一个整式的平方,则k的值为.

16. 如图11,在小方格的边长为1的方格纸中,将正方形ABCD先向右平移2格,再向下平移3格,得到正方形A′B′C′D′,则在正方形ABCD平移到正方形A′B′C′D′的过程中,所经过或覆盖区域的面积为.

17. 多项式4x2+1加上一个单项式后,能成为一个整式的完全平方式,那么所添加的单项式可以是.

18. 如图12,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绕点A逆时针旋转30°到正方形AB′C′D′,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为.

三、解答题(共66分)

19. (10分)因式分解:(1)36a2-(a2+9)2.

(2)(x2-2x)2-2x(2-x)+1.

20. (8分)化简求值:

a+b2-a-b22a-bb+2ab2+4a2(其中a=-1,b=2).

21. (9分)如图13,网格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均为1.在AB的左侧,分别以△ABC的三边为直径作3个半圆围成图中的阴影部分.

(1)图中△ABC是什么特殊三角形?

(2)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3)作出阴影部分关于AB所在直线的对称图形.

22. (9分)图14的方格中是美丽可爱的小金鱼,在方格中分别画出原图形向右平移5格和把原图形以点A为旋转中心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的小金鱼(只要求画出平移、旋转后的图形,不要求写出作图步骤和过程).

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 cm,则小金鱼所占的面积为cm2 (直接写出结果).

23. ( 8分)如图15, ABCD中,E、F为对角线BD上的点,且BE = DF.小明说:“四边形AECF是平行四边形.”小东说:“你说的对,若点E在DB的延长线上,点F在BD的延长线上,且BE = DF,得到的四边形AECF也是平行四边形.”小东的说法有道理吗?请画出图形,并给出说明.

24. (12分)如图16,在△ABC中,AB = AC,将△ABC沿CA方向平移CA的长,得△EFA.

(1)若△ABC的面积为3 cm2,求四边形BCEF的面积.

(2)试猜想AF与BE有何关系.

(3)若∠BAC = 60°,求∠FEB的大小.

25. (10分)如图17,四边形ABCD是等腰梯形,AB∥DC.由4个这样的等腰梯形可以拼出图18所示的平行四边形.

(1)求四边形ABCD 4个内角的大小.

(2)现有这样的等腰梯形若干个,你能利用它们拼出一个菱形吗?若能,请你画出大致的示意图.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门急诊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同乡联谊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