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白描
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
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白描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里的运用源远流长,诗歌源头《诗经》中就有不少诗歌运用了白描手法。如《诗经·氓》中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就是通过白描手法,再现了弃妇的自然生活,鲜有修饰之辞,语言质朴却动人。
东晋陶渊明的诗歌承续了这种简朴质实的技法,不论是写事、绘景还是述怀,多用轻笔随意点染,力避浓墨重彩描绘。尤其是他的田园诗大多运用白描的手法,但是诗却并不因此而显得肤浅,没有文学欣赏价值。田园风光景物的白描式,使陶诗读起来就像一幅写生画,所画景物的色彩、线条都宛如实物实景。如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的平淡醇美,全表现在诗人不动声色的白描之中。黄昏的远村,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诗人只是径直说出,全不费力,也不需要什么比喻、象征、暗示;但细细体味,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用淡笔白描,虽未泼以浓墨重彩,淡淡几笔却勾勒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村居图,营造出了宁静淡远的意境,令人神往。诗人在用白描手法描绘田园风光的同时,也巧妙地在其间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人格情操,表现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的农村生活的热爱,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高雅情趣。陶渊明确实是“白描”的高手,其描写平淡质朴,不加任何修饰,却极为精练自然,如“出水芙蓉”,体现了白描手法的精髓。
民歌中也经常会用到白描手法。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句子,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而有风骨,点染出了北方人民放牧的劳动生活,勾勒出了辽阔苍茫的壮美草原风光,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豪放刚健的性格。
在诗歌高峰期的唐朝,白描手法更是被广泛使用。诗人王维写景绘色常用白描手法,善于抓住景物的各自特征,寥寥几笔,意境全出。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全诗物我一体,有声有色,动静结合,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人刘长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道:“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诗人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苍山、风雪、白屋、柴门、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图。诗人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诗人杜牧在《山行》中写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写山行所见秋天景色,诗歌通过诗人的感情倾向,纯用白描手法,以枫林为主景,碧山,石径,农舍,白云,红叶,枫林,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热烈、艳丽动人的山林秋色画卷。这首诗意境优美,清新自然,不事雕琢,耐人寻味,富有感染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白描诗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即真象显然,生韵亦流动矣。”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构成了优美的画面。相比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各种词性的斟酌与修饰,白描依靠它质朴无华、简练单纯的言语,勾勒出一幅幅真实典型的画面,在精炼节省的文字中,传达出了一个个文人雅士的心声。正如苏轼评陶诗说过的:“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诗意似浅实深,感情似淡实浓。平淡质直,不重文彩。平中见奇,淡中有味。这就是采用白描手段所取得的功效。
摘要: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 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 “白描”则作为一种表现手法, 用最简练的笔墨, 不加烘托, 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不尚华丽, 务求朴实。白描诗正如陆时雍所说:“善道景者, 绝去形容, 略加点缀, 即真象显然, 生韵亦流动矣。”平常之物在诗人的笔下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构成了优美的画面。
白描是纯用墨线来描绘对象的一种中国画技法。因以单线勾勒塑造景物,不用色彩渲染故称白描,白描画是线的艺术的最高体现。学习白描课程,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造型,学会删繁就简,提炼与再塑造。经过2个星期的白描课程,我们对白描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下面对课程进行几点小结。
白描就是单纯用线条来表现的艺术手法,线条的粗细、长短、取值、轻重缓急都有它所表达的特殊意义。需要注意的是白描注重一气呵成,专业语言就是注重风神气韵。白描给人最大的感觉也就是特点就是朴素简洁、概括明确。简单的线条也要能看出画面的层次。
为了能在之后的写生中准确勾勒线条,老师先让我们对着复印件练习了一星期。在这期间我领悟了很多:线条要流畅,一气呵成,线条的粗细不能有太大的差别等等需要注意的细节。
白描以线造型同样具有写意性。线的运用本身就来源于中国国意象思维的特有方式。线的这种写意性特征使白描的造型与生活物象的外形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却更深刻地体现了客观物象的内在美。白描的用线是一种概括、洗练而又能动的艺术语言,同样具有韵律美与节奏美。
接着是第二个星期的写生,首先在素描纸上勾勒出模特的底稿,然后再描一遍,才算大功告成。说起来简单做起来不容易,要把头发丝都勾勒的清晰可见需要十分耐心和仔细,不过这也正是白描的魅力所在。每根线条本身有控制、有规律的起笔、收笔、行笔变化的反复重现,状物传情,渗情达意的线条,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一、简介墙
砌筑三千载日月,流淌出一叶炭河里方舟,闻青羊荡漾吉祥,听铙钟云涛铿锵。
懈逅一片青铜锻造的传奇,看明明灭灭地纹饰雕塑黄天厚土的久远,伴随时空变迁往复来去,飘渺浮沉。
于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便在经历的阵痛里,学会了诚挚,学会了朴实,学会了冷静,学会了沉默,学会了坚忍……
方国的王公贵胄早已将自己往弦窗外抛下,消逝无痕,我们缓缓的回过头去,轻轻闭上双眼,只来得及在心底微微的叹息一声。
相逢本是离别,归帆终须启航,苍穹广褒深邃,是对过往欢乐苦难的删除,也是在重装未来幸福的全新系统。
二、炭河里国家考古遗址
你看到了吗?除了泥土砂砾,还有在清澈见底的水面游弋嬉戏的一群白色鸭子,此外什么也没有看到。
这就对了,视觉只能用来观赏事物的表象。来吧,请跟着我,慢慢关闭你的眼睛,敞开心灵,静静地感悟,静静地冥想。
泥土黑黝黝,砂砾亮晃晃,那是从商周穿越而来的尘埃;河水清澈粼粼,这是流淌三千年的青铜器皿泛滥的幽光。
考古遗址的魅力,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真诚,是一种曾经沧海的宽容,是一种厚积薄发的`积淀,是一种和睦良善的超然……
炭河里,一颗璀璨远古文化的明珠,为了不刺瞎红尘的眼睛,他才选择默默的隐没深藏,借泥土砂砾遮掩自己夺目的光芒!
三、青铜文化博物馆
我用眼睛触摸着你的皮肤,你用素手撩开我的胸膛,我倾听你脉搏的强劲跳动,你感受我满腔的热血奔腾。
我让思绪飞进你敞开的大门,遨游民族文明的底蕴,一片片青铜睁开如诉如泣的双眼,历史天涯咫尺,故事苍海桑田。
你并不像表面那么冷漠生硬,冷艳的背后激荡熔炉的炽热,淬火圆融,这种感觉真的很舒服,或男人,或女人。
将方尊擎立天地,锻虔诚香醇千年美酒,祭奠先人灵祖。即使你变成回忆,我依然会为你梦萦魂牵。
以纹饰缭绕吉祥,炼真挚镌刻万载时空,祝福后辈儿孙。昨天存亡与共,来日荣衰一同。
四、青羊湖
恍恍惚惚,一双天鹅绒编织的弓眉如此分明,柔情婀娜;隐隐约约,一对小燕子般的明眸轻声细语,晴空滟潋。
顺风又逆风,水路单程十公里,不见终点。在蓝天绿水之间,见白云飘逸湖面,莫测变幻;看峰峦游移层叠,姿态万千。
此刻,我只想化作一片青铜,在水天一色的时空里潜行,任狂风锤炼,凭浪花锻压,浇铸成大禾方国的坚实城墙,让璀璨文明延续。
号子声声,夯筑一湾绿翡;山歌阵阵,硪飞四尊青羊。碧波龙蟠,泽百姓福祉;松涛虎踞,润千家吉祥。
宁乡黄材水库,这座名列全国第二的拦水土坝,若无惧岁月侵蚀的妙龄处子,屹立了半个多世纪,依然巍峨挺拔。
五、南中国青铜文化中心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铜与锡的婚恋生死纠缠,神话自商周流淌,铭刻成宁乡今日的青铜传奇。
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里的事,说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悠悠一梦三千年,故事遗落炭河里。
古遗址文化独特不可复制,位列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填补了湖湘楚地曾经荣耀的失缺。凤凰浴火永恒,方国涅重生。
纠正历史,保护发展,厚积薄发,传承文明,就不应有改写一说,尊重事实之后就是正本清源,回归本质。
从新石器时代彩陶上的舞蹈人物、动物、狩猎等图案, 到战国青铜器上的饕餮兽面、凤鸟蟠龙等纹样, 再到历代经典中国画作品, 无不是线的元素构成了多彩的绘画世界,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国画以线为根本, 线是画面的骨架, 任何表现形式的中国画都离不开线条的表现。南齐谢赫“骨法用笔”就是要求用笔造型必须表达精神气韵。而黄宾虹的平、留、圆、重、变“五笔法”是对用笔的精辟概括。线条质量要高, 最为基本的是用笔,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骨气, 形似皆本于立意, 而归于用笔。”用笔从花鸟画学习比较方便, 因其线条简洁明显, 容易学习。如任伯年的花鸟画, 用笔有大提按的叶子, 不藏锋。而人物画线条长而含蓄, 如唐代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捣练图》等, 线条长且藏锋, 用笔动作含蓄, 很难把握。工笔画的线主要是要求用笔勾出中锋线条来, 中锋线条圆润、坚挺、中正。要勾出中锋线条, 其一, 用笔方法要对, 它是用笔先藏、顿, 然后回提 (回提前先将笔锋转正再回提) , 这时毛笔打开, 笔锋全面铺开走线。这样画出来的线条就是中锋, 它凝重而圆厚;其二, 下笔时要求笔锋在行走的过程中, 笔锋是完全打开的, 与纸成90°夹角。因为中锋不正就成了偏锋, 线条既薄又不圆润, 轻且难看;其三, 用笔要轻, 轻轻用笔往里滴, 提着笔走, 这时轻反而厚, 是靠纸与笔尖之间的磨擦, 用笔锋去画物象, 所谓“四两拨千斤”。如果死压笔, 用笔重反而线条薄。在具体实践教学中, 学生易出现问题有几个:
(一) 用笔水分掌握:水太多笔肉, 水少则易脏, 所以水稍少较好。
(二) 墨色变化:画面中大的墨色变化分成几类, 具体每条线的墨色变化随意, 如郭熙在《林泉高致·画诀》中云:“运墨有时而用淡墨, 有时而用浓墨, 有时而用焦墨, 有时而用宿墨, 有时而用退墨, 有时而用厨中埃墨, 有时而取青黛杂墨水而用之。”
(三) 线条的松紧:要控制好笔与笔之间用笔相连, 墨色变化自然为好, 用笔动作不要过大, 含蓄些较好, 当然一切根据画面需要而定, 线条或隐或显, 或重或轻, 或缓或急等。
(四) 用笔工写结合:减少用笔之间小的对比, 加大整体对比, 因小的对比变化过多会使画面杂乱无章。工写结合, 使工笔画松弛、平板等问题得以解决, 给意象留下了很大的表现空间, 是艺术手法结合之美。
在工笔花鸟画作品中, 线条除了表现物象的形体外, 对线条更进一步的要求是表现出光、色、质、量的变化, 使之与画面色彩、笔墨协调, 统一画面。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中国画白描自身的审美, 表情达意;第二, 中国画白描线条如何为下一步渲染和上色等做好准备;第三, 在画面完成后, 线条既能起到支撑画面的骨架作用, 又能与物体结构相结合, 使线条游离于物象之外, 又与精神相融。这就对我们的白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教学, 笔者主张在同学们对线描用笔练习后, 再开始进入针对创作的白描练习。具体做法是同学们将自己要临的范本先用铅笔勾画一遍, 在反复练习修改中把握线条的美感。这样相当于把线条的表现读了一遍, 然后用宣纸铺在上面进行线描练习, 再临摹出来的线已经不是描摹的线了, 是比较贴切自己理解的、转化的线条, 这样的白描临摹作品显然会生动得多。
为了便于学生进行临摹掌握, 我将古代经典作品分成三类白描的范稿。
第一类:淡彩作品。如:《红芙蓉图》《嘉禾草虫图》《白蔷薇图》等。这类作品色彩淡雅, 用笔清晰, 解读这一类的作品发现其线条大致分为几类, 如:花的用线墨色较淡, 用笔较细, 节奏平缓而流畅, 用以表现花之娇柔。枝干的墨色逐渐加深, 线条挺拔富有力度, 节奏加快而用笔丰润中求刚劲, 以便很好地表现出托起的作用。叶的线条比较浓重流畅, 水分饱满, 以便后面的多次渲染平涂。临摹前同学们通过这样一个大致对画面的解读, 能更好地体会到画家对描绘物象的质、形、色等基本表现。临摹后再结合自然中的植物观察比较, 反复练习, 进一步理解感悟。
第二类:没骨作品。如:《豌豆蜻蜓图》《芙蓉游鹅图》等。没骨画法是指用彩色或墨直接画出形象而不用墨色线条勾描的画法。没骨画法不是真的没骨, 而是隐藏在笔墨和色彩变化中的有骨。没骨画法传统的方法是先用毛笔勾线做底稿, 然后在上面铺上正稿, 约为淡淡的看到一个大概的形态。而现在的作品都是大尺幅的工笔画作品, 没骨画法就可以先用铅笔轻轻地勾出很淡的铅笔线, 用笔和毛笔基本相似, 颜色更淡一些, 看得清就行, 以便墨色渲染, 不漏痕迹。因为画面有了没骨的表现, 一定要考虑好勾线与没骨之间的关系, 如:松紧、虚实、空间、有形与无形等表现, 使画面松紧有致, 相得益彰。在用没骨画法完成后, 我们在创作中还经常要对没骨画进行整理加工, 使之完美。如画家苏百钧多幅工笔花鸟作品中都是用撞水撞粉法一次完成, 然后再用分染、立粉、醒勒等技法辅助收拾画面, 画面生动有序。
第三类:画面有鸟类丝毛的作品, 如:《瓦雀栖枝图》《鸡雏待饲图》《白头丛竹图》等。一幅花鸟画作品, 如果作为主体或点景的鸟没有画好, 这幅画也就失败了。但是初学工笔花鸟画, 鸟类是比较难画的, 而鸟类的丝毛用线是同学们最难把握的, 如:丝毛用笔的实起虚收、虚起实收、虚起虚收等。因此, 我将这类作品单独列出来进行练习。在教学中, 临摹前先讲解鸟类基本生活习性、结构规律、用笔表现等问题。然后让同学们对鸟类活标本进行写生, 对其眼、脚、羽毛等较难掌握的部位进行详细地描绘, 并将其与临摹范本进行比较, 看古人如何在生活中提炼表现。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白描临摹练习, 才能心里有数, 举一反三。
总之, 白描在工笔花鸟画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画面骨骼作用, 是不可替代的根本, 是中国画之魂。从长远目标来看, 如何推进和完善我们的白描艺术教学, 是个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0.
[2]俞建华.中国历代画论类编[M].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形式,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画具有简练、概括的特色,用毛笔蘸墨画画,含水的多少,用纸的生熟,会产生无穷的变化,很适合学生爱动手、爱幻想、喜欢探索的特点。
初中生对客观事物有特殊的观察方式和特殊的认识、情感。他们的这种“特殊”与中国画中的水墨画的简练、概括、富有装饰味,以及在造型上要求“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手法是很合拍的。通过实践证明,学生掌握一些国画的知识与技巧后,他们笔下所描绘的形象、事物总是那样朴实、稚拙,天真烂漫,可爱动人。根据我校开展艺术模块特色教学的要求,以及国画模块的教学特点,我设计出了下面的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画充满了好奇心,因此我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因材施教,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以素质为目标,陶冶学生情操,熏陶学生情感,发展学生创造力,使每个学生都喜欢参与到国画活动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中国画的基本特点和笔墨基础知识并认识了解部分著名画家的代表作及相关知识,提高学习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色彩美,并能掌握完成简单国画的临摹和创作技巧。
1.引导学生了解国画所要使用的工具,初步培养学生对书画活动的兴趣。2.学习国画基本的一些笔法;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动物和花鸟画的画法。3.引导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添加自己所喜欢的东西。
4.创设具有国画特色的氛围,启发学生大胆创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内容 第一阶段
给学生讲解一些中国画的用笔、用墨、用色。用笔的要求:用笔要讲究笔气、笔力、笔韵。笔锋的运用:笔锋的变化很多:有中锋、侧锋、散锋、逆锋、藏锋、露锋、簇锋、全锋、平锋、实锋、虚锋、战笔、拖笔等等。
墨的运用:墨分五色:焦墨、浓墨、重墨、淡墨、清墨。色彩的运用:
(一)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二)色彩的调配。用色的方法:1.填色法2.染色法3.点厾法4.罩色法5.泼彩法6.彩墨法7.破色法8.烘托法9.反衬法。
第二阶段
中国画的临摹。
临摹的步骤和方法:1.选画2.读画3.对临4.意临5.背临。
第三阶段
给学生讲解构图的意义和作用。其中包括:
(一)立意定位
(二)宾主关系
(三)虚实关系
(四)开合呼应
(五)含蓄掩映
(六)题款与印章。1.熟悉国画用具,学习用笔方法 2.正学生握笔方法,学习笔法“卧笔”。3.督学生握笔方法,学习笔法“中锋”。4.醒学生保持握笔方法,学习笔法“侧锋”。
5.步掌握墨分五色浓淡效果而且对颜色的调色有初步的掌握。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耐心指导,组织好每一次的教学活动。
2.以示范教学等形式来开展书画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书画学习。3.加强个别教育,注重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得到发展。
4.以欣赏作品、示范教学等形式来开展国画教学,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国画创作。5.充分利用校内和各班的设施,为学生保存作品,创设展示台,增强孩子的自信。6.在学生现有掌握的基本笔法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大胆作画,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7.以讨论,比较等方式欣赏优秀美术作品,领略不同艺术家的艺术风格。介绍一件优秀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8.利用所学的中国画知识装饰自己周围的环境。
五、教学进度 周次、活动内容
1、认识什么是中国画:国画班学习什么、怎么学?学习国画的作用。国画班的纪律要求。2、欣赏国画大师作品、了解齐白石的国画人生。
3、认识国画工具学习使用国画工具。
4、练习国画线条。
5、国画白描线条练习——画花卉(兰花)
6、国画白描线条练习——画花卉(荷花)
7、国画白描线条练习——画花卉(百合花)
8、国画白描线条练习——画花卉(装饰花瓶)
9、国画白描线条练习——画花卉(白描鱼)
10、国画白描线条练习——画花卉(竹子)
11、国画白描线条练习——画花卉(月季花)
12、国画白描线条练习——画花卉(梅花)
13、国画白描线条练习——画花卉(京剧脸谱)
《背影》中作者白描的技巧很高。请读下边的文字: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父亲的背影,儿子是太熟悉了。但这次要描写的,却不是那常见的背影,而是在特定场合下,使他极为感动、终生难忘的那个背影!作者不施浓墨,不用重彩,而是白描。
作者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过铁道的情景。
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如实写下,我们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我们当时也在场,也看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的情景。
作者没有什么形容的笔墨,也不去渲染它,用极朴实的文字,却生动地勾画了父亲的形象。
那父亲送行的一幕,是发生在八年前。作者用白描的文字,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我们不能不佩服朱自清的描写技巧。这种笔墨,乍看似“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起笔似觉平淡,实际上却在平淡中显露新奇:
为什么“我”最不能忘记的不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而竟是他的“背影”呢?这就造成了悬念,使读者急于要追读下去,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追叙。“不相见”三个字也颇具深意,读到后面就会明白。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
因为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一般而论,人若处在贫困潦倒和无可奈何之中,往往寄幻想于外力的恩赐,希望化险为夷,又重新踏上坦途。父亲被生活所逼迫,故怀着“天无绝人之路”的侥幸心理,要到南京去找差事。实际上,由于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封建主义的残酷压迫,又加上军阀的连年混战,使得广大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在饿殍盈野、难民云集的时势下要想找个差事,比登天还难!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先交代了这次分别时的家庭境况: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变卖典质还旧债,又借新债办丧事,在这祸不单行的日子里,父亲出外谋事,儿子离家读书,真是一次悲伤的离别。这些交代讲明了这次父子分别的背景,为写“背影”,渲染了悲凉哀愁的气氛。对深化主题起到了成功的铺垫作用。在文中这样的铺垫还很多。如描绘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背影之前,先写父亲亲自送儿子到车站,照看行李、拣定座位、嘱托茶房,写这些细心照料为下文具体描绘“背影”作了铺垫。
南京“勾留”不是本文所要叙写的主要内容,况且作者本也无心“游逛”,因此只一笔带过。
到了浦口车站,父亲忙着为“我”照看行李,又为“我”雇请脚夫,还亲自送“我”上车,并拣定一张座位。已经照顾得如此细微周详,父亲还有点牵肠挂肚,于是又不厌其烦地向“我”嘱咐一大堆像叮嘱从来未出过远门的稚童那样的话语,以致“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作者如此细针密线地描绘父亲的行动、语言、性格,突出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和关怀,把一个慈父的形象真真切切地树立起来了 对父亲爱子的至情,“我”当时竟未能领悟到,以为都是平凡琐事,“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现在省悟到父亲待自己的许多好处,这才自责“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自责,说明真正理解了父亲的爱。表现一种恨自己未能体会父亲的深情的内疚之
父亲已经送我上车,什么都关照到了,我也劝父亲“你走吧”,父亲又有要事,但还要去买几个橘子,父亲就是这样疼爱儿子。
买橘子为什么感人?
因为父亲穿行铁道爬上爬下相当费劲。行文至此,在平实中又见曲折,把文章推向抒情的高潮。
“我”的第一“看”,从看中担心父亲的艰难,是预示着下一步的“看”。“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我”边看边想:走到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爬上,父亲是个胖子,自然费事。这样,既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又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以便烘托其困难辛苦。
父亲买桔子为什么费劲?作者先作了交代。句句都是必不可少的。为什么一定要穿过铁道?因为卖东西的是在那边月台的栅栏外。为什么穿过铁道费事?一则“须跳下去又爬上去”,二则父亲是一个胖子。
重点描写,细致刻画。写看见的父亲的服装,勾画了一个大体的外貌。 语句不多,但饱含深情,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候,在这父子即将远别的特定情境下,父亲那熟悉的穿戴,才那样引起作者的注目;他那劳碌奔波的背影,才那样感人至深,给作者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的第三“看”,是饱含着热泪,热泪欲滴和热泪下落的“看”。“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是泪眼模糊中的背影,这是爱子敬父感情升化的背影。
这里,对前面具体观察作了简要概括,是储积力量带有深厚感情的落笔点题。这里,用视觉中的背影和触动中的泪下,表现我的心理活动,以此烘托父亲买桔行为的特殊效果。
第二次流泪,因为感动。
父亲的形象最为感人的地方,表现在他老态蹒跚地为“我”来回买橘子,那真挚而灼热的感情达到了最高点。人非木石,作者怎能不为之流泪?
这个背影写得所以感人,还因为作者写出了自己的感情。作者当时是20岁的人了,上文又几次写到自己对父亲的行事不以为然的心理,而现在“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正是因为这背影太感人了。这种父子间的感情是十分动人的。用亲子的感情最能有力的烘托父亲的爱。这一笔特别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当时作者想到的一定很多,但是一概不写,只用眼泪烘托这感人的背影。
“怕”:怕父亲见了伤心;怕别人见了呢?难为情吧。
在写父亲返回时,对于过铁道、爬月台的情景不再详述,代之以父亲“散放”、“抱起”橘子的动作,来表现上下月台的过程,父亲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下,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他把橘子放下又抱起,一点也不怕麻烦。这样写使文章富于变化,避免了重复。用“抱起”和“散放”,还表明所买橘子之多。
他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用几番辛苦买来的橘子,连一个也不品尝,全部留给儿子受用,并因此感到很轻松。在父亲的心目中,儿子就是一切了!这里,慈父爱子的至情,被揭示得淋漓尽致。这“衣上的泥土”又补充了前面爬上爬下时的形象。
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这一句又道出了为什么父亲不肯让我去偏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觉踏实满足。同时,作者不是通过对话而是通过动作刻画人物心理、感情,表现父亲虽说心情沉重,但因为怕儿子难过,只得强抑离愁,“扑扑衣上的泥土”故意显出“心里很轻松似的”。
最后的告别主要用语言描写,写直到分手时,父亲又对儿子叮嘱:“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最后又几步一回头,嘱咐我:“进去吧,里边没人。”这时还一直为儿子在旅途上的安全而分心。叮咛的话语,虽朴朴实实,但感情深沉。 “混入”,准确,因为车站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这样一位至情至善、爱子如命的父亲,当他的背影消失在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的时候,作者当然潸然泪下了。
一、找写景语, 引出白描
首先, 我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学生很快从课文中找出以下句子, “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 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有两三粒而已。”于是我启发学生说:“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呢?”学生回答:是描写。描写从繁简的角度又可分为哪两类呢?学生回答:细描和白描。所谓细描是指对事物的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那么什么是白描呢?所谓白描, 就本义而言, 是指美术上的单纯用线条描写的画, 如铅笔画、木炭画、某种毛笔画等, 它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
二、直观对比, 掌握白描
我在课前准备了两幅山水国画悬挂在黑板上。左侧一幅为白底黑墨线勾勒的山水, 不着任何色彩, 脉络清晰;右侧为渲染而成的山水, 浓墨重彩。通过两幅画直观的对比让学生理解白描的特点, 同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通过两幅图的对比, 让学生理解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 指的是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 不着颜色。在写作中, 所谓白描就是不加烘托, 不做过细的渲染和雕凿, 不用华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 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 简练的语言写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达到传神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 赏析白描
再读文中写景佳句, 让学生谈谈本文写景的妙处?师生探究而知:此时湖上冰花弥漫,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一片混沌。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 映入眼帘的“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 寥寥几笔, 就包含了诸多变化, 长与短, 点与线, 方与圆, 多与少, 大与小, 动与静, 简洁概括, 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教师提问:这几句写景, 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简练、朴素。
教师再问:是不是只要具备了简洁、朴素的特点就是白描呢?
我让学生比较品析:“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与“雾凇沆砀 , 天云山水 , 上下一白”。学生分析, 原句叠用三个“与”字使四种景物一下子全都活了起来, 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而且浑然天成, 语气连贯, 有一种音韵之美。可见, 这三个“与”字并不多余。并不是字越少就越简练, 要考虑是否得体传神。
由此得出, 白描手法在语言表达上的另外一个重要特点──求传神。
四、画一画, 体味量词的妙处
先提问学生, 把原句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换成“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好不好?学生异口同声说:不好!然后提问为什么不好呢?为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我让学生都来画一画“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并让一个学生在黑板画。结果大多数同学画的一样:一道蜿蜒的长堤, 一座精致的六角凉亭, 一艘小船, 上有三人。我启发说:“大家画的都不错, 但似乎没有画出课文的情景。我觉得大家画成了一道、一座、一艘、两三个了。课文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可见这长堤不应该很明显很浓, 亭子也不能画的太清楚, 小船不应该画这么大, 人也是。”我擦掉原来清晰的长堤, 用粉笔侧面轻轻扫过去, 描绘出一道模糊的痕迹, 又把小船改成了似一片竹叶般窄小细长的线条, 把清晰的三个人改成了似米粒一样的小点。同学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
于是我又问:为什么张岱用了“痕、点、芥、粒”这几个量词, 而不用“道、座、艘、个”。其实在刚才的绘画与修改的过程中, 学生已经自己有所感悟。学生甲说:“张岱用这几个词是跟实际情况相符合的。因为当时是大雪下了三天, 雪已经很厚了, 又是夜色朦胧, 看东西肯定是不清楚的, 所以画面上的东西应该是朦胧和模糊的。”学生乙说:“当时天与云与山与水, 都是浑然一体, 所以在这个大天地里, 亭子, 船, 和人都是小小的。”教师小结:“在这白雪世界有一种朦胧和神秘感。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 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 人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
师生合作探究后, 他们已经理解白描手法与量词精当选用的妙处了: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准确地抓住了事物的神态与神韵。留有余白的画的画面上, 寥寥几笔就绘画出一幅写意山水画, 往往给人更多的遐想, 更多的余韵。可见以画面阐释几句有强烈画面感的美文, 也是一种恰如其分的表达。
教师提示:白描不仅仅可以用于写景, 也可以用来写事, 写人。白描用于写景, 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 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人, 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 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事, 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 生动形象。
五、辨一辨, 加深理解
你能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白描”, 哪些不是吗? (当学生判断有错时, 用白描的三个特点引导更正)
1.山高月小, 水落石出。 (是)
2.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是)
3.桃树、杏树、梨树,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 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不是)
4.声如雷霆。震撼激射, 吞天沃日, 势极豪雄 (不是)
5.微风早经停息了, 枯草支支直立, 有如铜丝。 (是)
五、练一练, 灵活运用
请同学运用白描手法, 描写自己见过的一处景物, 注意抓住特征来写。
六、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