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精选11篇)
(初稿)
课程改革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电子电器行业企业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推动我省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和重点专业建设,积极探索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方向,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以课程改革为核心带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改革目标
突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培养,构建理实一体化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接、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开发适应我省实际适应产业需求的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坚持“教、学、做”合一,开发“理实一体”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教材;开发本专业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实现全省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在全省形成示范效应。
课程改革基本原则
坚持以育人为本,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产业发展与学生需求兼-1-
顾、高质量就业与可持续发展并重,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继续学习打基础。坚持从职业分析出发,突出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要求。坚持“教、学、做”合一,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坚持校企合作、中高职衔接;依托行业、企业、政府部门整合学习资源,优化结构;强化内涵发展和提高发展;反映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工艺、新方法。
课程改革主要内容及进度安排
一、成立课改革工作委员会(2012年2月25日之前)
主任委员:射洪县职业中专学校董国军
副主任委员:成都市高级技工学校欧环
重庆海尔集团
成员:(按英文字母排序)
成都市工业职业技术学校刘新艳
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巫友富
大英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彭永福
达县职业高级中学崔庆文
绵阳永利电力学校李俊基
泸州江阳职业高级中学杨建
双流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刘贤切
四川机电技术学校董维
内江铁路机械学校黄强
南溪县职业高级中学校陈忠明
宣汉职业中专学校康红
新都职业技术学校黄德开
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张正武
重庆格力电器
达运精密工业(成都)有限公司
杭州纽创电有限公司
深圳市振帮实业有限公司
四川宏发电声有限公司(中江生产基地)
TCL王牌电器(成都)有限公司
纬创资通(昆山)有限公司
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旭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二、组织开展企业调查(2012.2.8—2012.2.20)
开展行业、企业、高校对人才需要、职业岗位需求、典型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职业标准、职业素质等方面的广泛调研。
三、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2012.2.20—2012.3.10)
通过调研形成分析报告和调研报告,确立本专业培养目标。
四、制定本专业课程体系(2012.3.10—2012.4.10)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行业、企业对人才、岗位的要求和终身学生的要求,按基础模块加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结构,组织成员学校制定本专业的课程体系。
五、制定本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形成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
(2012.4.10—2012.5.10)
组织各成员学校根据课程体系研究制订本专业教学计划和学科大纲、专业设备标准、顶岗实习制度、校企合作制度、双证制制度、学分制度等,形成我省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
六、开发核心教材(2012.5—2012.11)
组织成员学校开发理实一体化教材(如《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训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教材(如《电子产品装配工艺》、《小家电维修技术》、《电视机组装与调试》、《制冷设备组装与调试》等)。
七、数字资源建设(2012.9—2013.3)
1、学科课件制作;(2012.9—2012.12)
2、学科题库建设。(2013.1—2013.6)
八、课程实施阶段(2012.6—2013.6)
依据制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展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等。
九、教师教学能力培训(2012.6—2012.9,2013.6—2013.9)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团队培训、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手段的教师、培训及信息技术培训,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十、教师企业培训(2012.6—2012.9,2013.6—2013.9)
组织开展教师到企业的实践能力培训,使教师熟悉企业文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等。
十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2012.9—2013.9)
引企入校,在校建厂,安排学生到联办企业顶岗实习,企业工程师、技师到校上课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
十二、健全教学评价制度(2013.3—2013.12)
建立评价体系,制定学生评价标准、教师评价标准、学校评价标准,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
十三、精品课程上报评审(2013.12)
1.技工院校与中专职高类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面的区别
技工学校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是国家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技工学校教育与传统中职教育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二者在办学层次,人才培养方向窘然有别。
中专职高教育必须以培养终极熟练技术工人为其主要任务,其毕业生属于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说,中专职高教育要以全面提高人的自身素质,以培养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具有符合职业能力,在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等。而技工学校教育则担负着培养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任务。按照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一线工作的需要,技工教育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其毕业生要有担当一面的业务能力。因此,中专职高教育其文化课程的注重程度明显要高于技工教育,技工教育对技能的实训要求明显高于中专职高教育。特别要在技工教育中引入“德国双元制”的理念,在双元制教学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提高了培训后就业的能力。同现行的偏重理论传授的教学内容相比,以岗位要求为培训目标的双元制更受企业的欢迎。
2.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
■2.1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培养目标及专业基本要求
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物联网职业岗位群,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及行为规范,具有安全意识、学习意识、沟通意识、团队精神,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安装与测试、物联网设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调试、物联网系统维护、物联网技术服务等工作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
■2.2人才培养规格
2.2.1素养
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的思想政治觉悟,树立科学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等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较强的法律意识,具体来说:
(1)具有较强的法律、法规意识。
(2)具有诚信自律、爱岗敬业的良好品德。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4)具有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
(5)具备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成本控制的意识。
(6)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协调意识,能够协作完成工作和解决突发问题。
2.2.2知识
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阅读文件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来说:
(1)具有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
(2)了解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基本技术、基本原理及应用领域。
(3)掌握电工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4)掌握物联网中各种网络的分类、主要技术及应用领域。
(5)掌握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相关理论知识。
(6)掌握本专业模块课程的理论知识。
2.2.3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仪器仪表,对一般的网络技术及物联网工程线路进行安装、调试、维修,能够根据工业控制要求进行程序设计、施工。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文明生产习惯,达到相应工种的中级技能要求。
(1)具备物联网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应用能力;
(2)具备物联网传输网络的构建、维护、安全控制等技术应用能力;
(3)具备读懂施工方案(施工图)的能力;
(4)具备设备安装、调试、网络搭建、配置、各类软件安装、调试的能力;
(5)具备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
(7)具备团队合作的能力。
3.岗位能力课程体系建构
以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为核心,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设计课程体系,通过职业素质、岗位能力、专业知识、个性拓展等四类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
■3.1职业素质课程
依据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开发职业素质显性课程,结合校园文化环境、学生社团活动、各类社会实践和创业实践等隐性课程,共同提高学生的通用职业能力。
■3.2岗位能力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
根据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开发以岗位技能为主要内容,实践教学为主要形式的岗位能力课程和以全面、系统、浅显为特征的专业知识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学生顺利进入第一岗位提供保障,并为学生向第二岗位的迁移提供必要基础。
4.岗位职业资格证书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以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为风向标。确定了课程体系建构后,自然要检验课程设置的效果。但是如何确定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专业能力是否满足社会需求,资格证书的考试就是一种最为简便的检验手段。拥有了某项技能的资格证书,就给你带来了工作的第一张通行证。现在技工院校一般要求职业资格证书与毕业证挂钩,一方面是为了给学生增加学习的动力,另一方面是给学生增添未来就业的保障。
5.课程体系架构
课程体系是组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其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工作产品等),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构建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5.1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一体化特色课程开发
为了体现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在专业建设之初就坚持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一体化的专业实际技能课程,加强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推进课程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相互融合,与就业岗位相互衔接,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将职业资格、职业技能教育与院校日常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的实践能力。
5.1.1学习领域设计
所谓学习领域是指由一个学习目标描述的主题学习单元,它由能力描述的学习目标、任务陈述的学习内容和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3部分构成。它的核心理念在于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复杂的职业能力和课程设计要基于工作过程。
指导思想及原则:
学习领域名称=工作对象+动作+补充或扩展(必要时)
例如,在《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中,根据物联网行业产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将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学习领域的设计和实施建立连续,将能力和技能培养贯穿其中。
物联网设备安装与调试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专业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紧密结合。学习领域的实施将课程的知识点、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的要素贯穿于对工作任务的认识和体验、实施及在任务实施过程的考核中加以体现和完成。在学习领域的实施过程中,开发的整体思路,对推进学习领域的实施、保证顺利完成、考核学生的成果、引导学生从实施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具体学习任务见后表。根据学习领域的实施过程,将主要内容分成多个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掌握射频识别技术相关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各学习领域中的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由浅到深,层层递进。
5.1.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主要指在学习获知过程中通过想象,手工,口述,图形等手段使获知达到高效,通常这种情景伴随时代的发展会有不同程度的创新。
学习情境的设计,还应该是对真实工作过程的范例性处理的结果。具有范例性特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通过典型事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学会将范例向其他情境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每一个学习情境应该是一个包括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关键环节的完整的工作过程,依此序设计教师行动和学生行动,使教学活动逐步有序展开并推进。
根据物联网应用系统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引入具有代表性的行业应用项目案例,从中分析知识点作为子项目,从简单到复杂,将学习领域课程划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各学习领域的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加以完成。
■5.2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设置
目前共开设9门专业基础课程,6个专业核心学习领域。
另外,在专业基础课程中,有些学习情境也是按照任务驱动的方法设计的,如《射频识别技术》课程中关于中频RFID读写技术是由13.56MHz射频卡公交收费系统的设计任务来设计完成的。在专业核心学习领域中,为了满足物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还有比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等选修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还可以按照集团公司的产业结构调整变化,随时开发以更新选修甚至必修学习领域,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5.3优先编写专业基础课程的校本教材
当前物联网专业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专业教材,特别是适合中等职业教育和技工教育类的就更少。各个学校选用不同的教材,要么重理论轻技能,要么各自为政。因此,针对技工院校物联网专业的校本教材规划和建设应该随之启动。
在基础教材建设时应优先建设《射频识别技术应用》、《物联网电子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及相关嵌入式教材,然后通过3~5年的建设,必定会产生一系列的精品课程,为物联网专业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
一体化教学,是一种具有针对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虽然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为例,研究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两大部分内容,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改革方案的实施建议,通过此两大内容的阐述,研究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达到使学生产生良好学习效果的目的。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教学效果较好的职业教育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可见,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应用一体化教学法具有可行性,并能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至关重要,首先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能够增强师生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使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实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性人才。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改革方案的实施建议
(1)教学内容一体化。教学内容一体化是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改革方案实施的基础,教学内容一体化就是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实现教学内容一体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降低理论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学习直流稳压电源的安装与调试为例,教师可以将直流稳压电源安装的步骤、技巧,注意事项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了解直流稳压电源安装的相关内容,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教学内容一体化有利于促进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2)教学大纲一体化。教学大纲一体化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学大纲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规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学大纲一体化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关键,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同样需要按照教学大纲一体化的要求开展教学活动,首先,电子技术一体化教材的编制需要符合教学大纲的要求,以一体化的教学大纲为标准,其次,教学过程的实施也需要依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教学大纲一体化至关重要,关系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改革的实施。
(3)教学场所一体化。教学场所一体化顾名思义就是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场所与实践课程学习的场所相结合,统一为一体,使教学场所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践操作,教学场所的一体化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在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的实施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教学场所一体化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例如学生在理论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直接通过实际操作进行演示,方便学生理解,由于职业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场所,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操作能力,因此教学内容的实践操作性很强,理论知识较为复杂难懂,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效果普遍较差,通过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师可以随时进行实践演示,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普通教室学习分压式偏置放大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时,其中包含较多的专业术语,学生理解困难,安装调试过程又较为复杂,教师反复讲解如何安装,调试电路,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能较差,而在一体化的教学场所中学习同样的内容时,在学生听不懂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演示电路安装与调试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通过实物形象的展示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结语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专业能力较强的人才,实施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措施主要有三点,一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二教学大纲的一体化,为教学过程的实施提供标准,三教学场所的一体化,教学场所能够同时进行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在学生遇到难点问题时进行实物演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此可见通过以上措施能够提高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促进改革方案的实施。
参考文献:
[1]葛东升.浅谈中职数控编程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改革[J].新课程(中旬),2014(03)
[2]王金花.对职业学校一体化教学的几点思考[J].山东劳动保障,2001(04)
由于化学工程与工艺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各大高校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适当增加一些专业性知识的教育,以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原则。例如,在保证基础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对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仪器分析等基础课程的课时进行适当的压缩,增加一些类似于化工原理、化工催化等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表1为某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对课时进行调整后发生的一些变化[2]。由该表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以及时间环节所占的比重明显增加。这样就能够有效满足该课程所需的教学深度,该方案下培养出的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会更加深入,从而有利于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到实践应用中,进而可以快速地适应其所在岗位,为所处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3.2 对知识点进行模块化教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会涉及到有机化学、無机化学等各个领域,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并且学生所需掌握的知识点以及原理也非常烦琐。但是,只要认真归纳总结,这些知识点之间是有一定的联系性与共通性的。因此,在当前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当中,我们有必要对这些琐碎的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梳理,并将其归纳为几个模块,从而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比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我们可以将其包含的所有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拓展模块等几个模块,如表2所示,同时详细地制定各模块的能力要求与培养目标[3]。然后,我们就可以充分按照这些模块设计,对原有的课程进行调整与优化,按照各部分内容的关联性进行课程内容的重组,从而构建起系统化、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这样就可以使得化学工程与工艺的教学能够层层推进、逐步加深,学生能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所有知识点,避免了知识点的遗漏。只有知识掌握得更为全面,才能够深入挖掘其内在的东西,最终将其真正应用到实践中去。
3.3 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学校应当参照人才培养方案对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中涉及到的所有实验进行统一、合理的规划与安排,需要注意的.是,对实验课程的安排应当遵循“保证基础、强调综合”的原则,即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基础实验的操作以及基础设备的使用,同时,还要能够自主完成甚至是设计各种综合性较强的实验[4]。为此,学校可以将实验分为基础训练、专业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开放性设计实验等多种类型,并按照各类型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實验教学,从而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3.4 增加学生实践、实习的机会
学校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学习,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可以请企业内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来学校进行现场讲授与指导,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或者干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或实习,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另外,学校应加大对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与人力投入,建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综合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并请专业人事前来指导,从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此外,学校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借助企业以及社会的力量,多方共同合作,构建起更为专业、大型的实习基地,例如,大型的石油基地、精细化工公司等,让学生在各种类型的公司进行实习,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真正的技术。
4 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当前的教学模式在某些方面并不满足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原则,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革是极为关键的。教学方案的改革,应当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同时也需要学校、企业、社会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现代化工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续京,杨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广州化工,,43(04):193-195.
【2】卫静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5,32(01):30-32+57.
【3】胡晓熙,王芸,石海信.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初探[J].高教论坛,(11):42-45.
摘要:指出当前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大数据应用开发人才的岗位需求及知识结构,提出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概念,最后阐述大数据课程群建设对大数据人才培养的意义。
关键词:智能科学与技术;大数据;人才培养;课程群
0引言
近年来,数据的快速增长成了许多行业共同面对的严峻挑战和宝贵机遇,信息社会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数据行业已逐步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诱人前景的新型产业。智能科学技术作为大数据处理技术的核心基础技术之一,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发展相辅相成。一方面,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拓展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范畴,给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增加了新的内涵;另一方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飞速发展也促进了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推进了大数据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延伸。因此,开展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当前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一个独立学科专业存在的时间还较短,但依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已有30多所高校开设了该专业。近年来,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行业包括移动互联网企业迫切需要大数据方面的专门技术人才,但由于人才培养规律及特点的限制,目前我国大数据人才极为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究其原因,除了人才培养需要一定周期外,还因为培养的人才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导致差距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1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与大数据行业需求不相适应
无论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还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软件工程专业,在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上还存在着与大数据行业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究其原因:一是人才培养方案滞后于技术的发展。一般情况下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周期是4年。因此,当年的培养方案一般是在4年前制定的,然而由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在4年前能够准确把握今天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方向的确有很大难度;二是对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大数据人才还不够了解,培养方案还不能涵盖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1.2大数据相关课程体系结构不完善
由于大数据技术近几年得到超常规的发展,大数据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目前大数据应用型人才的奇缺,但又存在着相关专业学生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培养单位对大数据行业相关工作岗位缺乏了解,大数据相关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还不能覆盖社会的.需求。
1.3人才工程应用能力偏弱
由于大数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间不长,在课程体系尚不完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会比较困难,所以目前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相对偏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所学知识结构不能涵盖工作需求;二是对大数据应用中的相关平台和软件不够了解,进入工作周期长;三是对大数据行业工作岗位及其衔接知识了解不够,缺乏岗位转换能力。
2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及知识结构
2.1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岗位需求分析
根据对有关大数据公司及企业的调研分析,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就业的主要行业包括零售/保险/电子商务/物流、政府数据中心、医药和银行、研究性大学、金融机构、互联网企业等。参照文献[4]的分类方法,可将这些行业对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分为两类:一类是大数据应用岗位,主要包括大数据分析专员、大数据分析师、大数据挖掘工程师(表1);另一类是大数据系统管理岗位,主要包括大数据系统管理员、大数据系统工程师、大数据系统架构师(表2)。
从表1可以看出,大数据应用人才主要是面向各应用行业工作岗位的,主要从事相关行业的大数据分析和处理工作。
从表2可以看出,大数据系统管理人才主要是面向大数据行业或移动互联应用行业的,主要从事大数据系统管理、大数据系统构建和大数据深度处理等工作。
2.2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工作岗位对应的知识结构分析
应用型大数据人才除了应当具备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适应相应工作岗位的专门知识。本节主要讨论大数据各类人才应当具备的专门知识,应当具备的学科基础知识不再讨论。基于上述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类型及其工作岗位的对应关系,通过分析可得知各类人才应具备的专门知识(表3)。
3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研究
通过对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市场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社会对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不同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不尽相同,因此要在本科4年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全才的大数据人才培养是无法实现的。为了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提升大数据技术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必须采用“共基础、分方向”的培养模式,就是在前3年打牢共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在第七学期采用分方向的方法,加强学生对大数据工程应用能力课程的学习,培养具有较强工程应用能力的大数据人才。
3.1基于岗位目标的应用型大数据课程群设计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核心就是根据人才未来的工作岗位,建立相应的课程群,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工作规划,选择相应的课程组完成专门知识的学习。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与人才类型密切相关,共分为6组,具体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每一组课程群都是针对一个岗位目标提出的,这些课程基本涵盖了其工作岗位所必备的基本专门知识,而且所涉及的课程不仅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了实际应用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工作志向选取相应课程群进行学习和实践,学习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3.2应用型大数据课程群对应的实验教学研究
实验教学是确保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数据课程群实验教学分为课内实验教学和独立实验教学,课内实验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掌握课程所学知识而开设的,一般随课进行。课内实验教学通常包括验证性实验、设计型实验和综合性实验项目。独立实验教学是独立于课程教学特设的实验教学项目,一般采用专周实习方式进行,通常放在学期末集中1~2周独立进行。独立实验教学在开课前要编制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方案评审,确保实验的效果。表5为大数据课程群中的Excel数据分析课程对应的实验项目。
大数据课程群中其他课程的实验教学设计与Excel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4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的意义
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与一般的课程群建设不同,它立足于未来工作岗位,课程设置与岗位应用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同时,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针对学生未来就业设置专门课程,实现了专业基础知识与适应工作岗位的专门知识的有机统一。设置应用型大数据课程群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学习到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也能以较少的时间学习岗位应用知识,提高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具有以下意义。
4.1丰富了应用型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大数据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生命力角度讲,拓展学科内涵及丰富学科内容是保持学科生命力的源泉。针对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智能大数据处理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正逐步发展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应用型大数据人才的培养也必将成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开展应用型大数据人才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尤其是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建设研究,是探索多样化智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的有益尝试。
4.2完善了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专业课程体系
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设立改变了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中千人一面的现象。一方面,不同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样;另一方面,不同的学生对未来就业的规划也不一样。如何实现用人单位需求与人才自身发展方向的有机融合一直是人才培养体系及人才培养机制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的建设搭建了二者之间的桥梁,完善了应用型大数据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4.3促进了大数据人才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
通过建立基于岗位目标的大数据课程群,学生在学习时有了多种选择,使得学习的针对性得到了增强。同时,通过设立课程群的方法,对专业课程体系结构进行了优化,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通过实验、实训等方式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胜任工作岗位,提高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5结语
专业和课程开发计划草案
为深入贯彻学校工作计划,加快课程改革步伐,使我校教学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要求,探索适合中专生特点的课程体系,促使我校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不断提升办学水平,提高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特制定我校专业和课程开发计划。
一、专业和课程开发的目标
结合本校实际,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社会需求量大,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新专业。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构建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适合中专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和运行机制。
二、专业和课程开发的主要内容
1.开发适应市场需求、能发挥我校优势的新专业
2.进一步确定现有专业更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构建适合中专生的课程体系。
3.教学内容以岗位需求的知识、学生学得会的知识为依据,构建合理的适合我校学生特点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
4.推进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技术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等“双师型”素质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
三、课程改革的方法
1、建立由学校领导、教师、行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等人员参加的课程开发小组。
2、借签先进经验
借签发达地区职业技能标准,向发达地区职业学校取经.3、进行职业分析或岗位分析:
(1)根据国家的职业分类标准,在不同企业广泛开展特定职业或职业群工作任务调查,然后分析、归纳特定职业的工作任务,制定出该职业的工作任务表。
(2)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制定该职业(或工种)或职业群职业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结构,包括通用的或一般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特定的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拓展的或发展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三个层面。其中,特定的或专门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必须重点予以研究。为后续的课程分析奠定基础。
4、制定课程计划。课程计划要在工作分析和课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要认真用好在职业的工作分析基础上得出的职业的工作任务表,使在课程分析基础上得出的各门课程覆盖工作任务表中各个工作任务,并根据工作任务实际出现频率和难易程度的测算,确定课程时数,按职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制定专业的课程计划。
5、开发实训课程教材。根据实际岗位需求,开设相关实训课程,研发实训课程教材,打破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的框架。综合课程的教材要将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突出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综合应用,突出生产和职业活动的实际需要,突出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尽量将企业典型真实的课题作为教材的内容。项目课程的教材必须是动态的,应不断修改,及时将职业活动中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运用的工作任务引入到教学中。
三、课程改革的保障机制
为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工作顺利进行,特建立相应的机构。
1、学校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叶小耀
副组长:李瑛
成员:张兴华 梁才 郑棣 刘诗鹏 **峰
2、专业与课程开发组
组长具体主持课程开发工作及组织和协调工作,组员是课程开发具体实施者。
组长:李瑛
成员:张兴华 梁才 郑棣 刘诗鹏 **峰 刘巧玲 张文戈 尹芊 寇义锋 苗春风 董丽红 刘学雷 袁勤 梁新法
主要任务:邀请相关专家指导,进行市场职业岗位调研、职业工作分析、课程分析、课程开发、课程计划制定、教材开发、召开研讨会和工作会议等。
四、计划安排1、2008.4.15
招开专业与课程开发组会议,布署工作。
2、2008.4.15-2008.5.11
(1)配合今年招生宣传工作,修订现有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
(2)参观其它优秀职业学校,学习先进经验
(3)进行职业调研,完成调研报告3、2008.5.12-2008.5.25
(1)聘请专家指导
(2)制定专业草案,召开新专业和课程开发研讨会4、2008.5.26-2008.6.22
(1)制定各专业课程方案
(2)修订现有专业及课程方案
一方面, 电子设备的操作、管理、使用、维修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的电子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 生产部门的技术改造、创新需要一定的电子技术人才。应用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课程体系设置提出了直接和紧迫的要求。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适应社会需求, 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我们根据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新需求, 对其培养目标和方式、课程设置、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计划等多方面进行探索, 初步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目标, 确定学生就业岗位群。由此拟定了新的培养计划, 围绕应具备的专业能力结构建立课程体系。
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行业专家根据目前电子行业的现状和对人才的要求, 参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相关内容, 校企共同实施学生管理、教学和考核。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唯一的中—澳合作项目成果推广专业, 借鉴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先进方法和手段,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育人为目的, 并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实行“一条主线、两个结合、三个平台、四项要求”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即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坚持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相结合;着力打造人文素质平台、专业基础平台、职业技术平台;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考试以考核实践能力为重点、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数证并发、教师具备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
面向专业需求, 淡化严密形式, 关注技术应用。本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出发点, 采用“2121”培养模式, 即第一学年2个学期在学校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培养;第二学年第1个学期在企业进行专业基本技能培养;第二学年下期和第三学年上期2个学期在校进行专业理论培养, 第三学年下期1个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 进行专业技能综合培养。电子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由操作型、技能型向智能型、技术型转化甚至向高层次、复合型、综合性、多样性发展。争取由“制造”型人才向“智造”型人才转变。
1. 实践教学体系的革新
我们以典型电子企业岗位或岗位群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确定技能培训体系。通过企业调研、专家论证, 根据岗位需求构建了技能培训平台。分为基本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技能培训。把技能培训有机地统一起来, 有序地完成培养任务, 形成独具特色的技能培训体系, 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简单到复杂。
我们合理地安排了专业课, 集中安排学生实习前所必需的专业技能课。部分“独立实践环节”课和“专业技能实训”课安排在企业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骨干结合实习岗位和实习的实际情况来完成。第二学年上期, 派两名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一起进行现场教学和实习管理, 实习期间学生将得到一定的生活补贴, 经过一学期的实习锻炼、磨合后, 企业与实习学生在自愿的原则下可提前签署就业意向协议, 实行“预就业”, 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在第五学期我们针对学生在企业的实习情况, 让学生选择自己工作需要的、感兴趣的课程或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
成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构建了院内四级实训培养平台, 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把院内实训有机地统一起来, 有序地完成实训任务, 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训培养体系。具体内容见表1所示。
2. 理论教学体系的革新
以电子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技能认证制度为依据, 根据行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理论课程的课程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能力训练为轴心, 淡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界限, 重新整合课程。
(1) 加强公共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构建公共课教学内容体系时, 我们始终坚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 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必需、够用。在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 重视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时代性, 以讲座的形式把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 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在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 以本专业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在英语教学内容改革中, 加强听说能力培养。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健全人格, 努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2) 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核心。结合实际需求, 及时融入新知识、新技术, 加大计算机课程比例, 关注专业发展。在课程上安排了电子线路CAD、数字电路EDA设计、EWB电子工作平台等, 通过计算机仿真电子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 在必修课程里设置了数字电路EDA设计、单片机C语言编程等限选课, 保证计算机三年不断线。安排电子新技术软件应用讲座, 结合企业使用软件情况进行专项强化训练。根据现场调研, 我们开设了电器控制与PLC、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 使该专业学生就业口径更宽。由于数字电子技术应用广泛, 我们弱化了模拟电子技术教学, 将传统的电工基础与模拟电子技术融合在一起作为一门课程教学。
3. 革新课堂教学方式
(1) 讨论式教学。讨论课是专业基础课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讨论是引导自学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课堂讨论中, 学生能够踊跃发言, 不需要老师指明道姓, 学生个性、思维、表达能力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与锻炼, 没有发言的同学也从中受到启发, 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 教师适时点拨, 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自主归纳所学内容, 将所学知识完整化、系统化,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重点、难点。 (2) 讲练结合式教学。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之后, 选择设计一些有典型意义, 有启发性、综合性的题目, 让学生到展台上来做, 通过练习, 举一反三, 掌握各类习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 把所学知识进一步消化、巩固。通过习题课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3) 问题探究型教学。教师提出几个综合性的问题, 然后逐个加以分析, 按设定条件一层层提出解决办法。使学生从中领会思路, 学会解决问题的办法。 (4) 现场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 提出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 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式。我们将电子技能实训、电子装配工艺等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放到实训基地教学, 加强实践能力训练。
4. 革新考试方式
根据各科课程特点, 逐步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将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技能认证融为一体进行综合测评, 着重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行“以证代考”, 以无线电装接工 (中级) 职业资格技能考核的理论与技能考核的平均成绩作为模拟电子技术的期末成绩。电子CAD实行过程考核。电子设备原理与维修平时成绩占20%, 半期考核占20%, 电子设备常见故障处理占30%, 期末占30%的考核方式。数字电子技术采用实训考核方式。电子装配工艺等课程在企业授课, 进行现场考核。另外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课时数, 使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比例大幅提高, 其中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比例达到1:1, 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经过学科整合, 专业设置更趋合理, 更加体现出高职高专办学特色。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
制定了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成立了由学院、系部、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了以系主任、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组成的教学改革工作小组。每年召开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 探讨专业教学改革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 研究教学改革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 探讨和解决执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 保证专业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制定的教学计划需经专家签字;每门课程具有完整、规范的教学文件, 包括有完整的教学大纲、教学工作记录本和教案。期未考试有A、B两套考试试卷及标准答案, 在平时检查学生学习质量情况。每年修订一次课程教学大纲;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 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重视过程管理, 包括注重教学过程的了解与调查、注重教学过程的监控, 注重教学效果的考察;建立了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质量监控体系及多渠道信息反馈机制。如通过定期与学生对话等形式, 征求学生意见, 了解学生需求, 掌握一线信息, 以便进行全程性、多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和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每年组织一次人才社会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 促进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参考文献
[1]王安福.高职电子类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J].勋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6) .
[2]马树超.对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 2001, (5) .
[3]万三友.教育技术改变教与学[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07, (9) .
[4]万丹梅.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7) .
关键词:CDIO模式工学结合项目教学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目标是面向电子信息产业,培养能够完成电子产品加工、电子产品测试,电子产品开发、电子生产线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辽宁建筑职业学院不断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断探索和借鉴国内外先进职业教育理念,结合学院实际,探索出基于CDIO模式的专业课程体系。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瑞典皇家工学院、瑞典查尔摩斯工业大学和瑞典林雪平大学等四所大学以美国工程院院士 Ed.Crawley 教授为首合作组成跨国研究组,在 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 基金会近 1600 万美元的巨额资助下,经过四年的深入研究、探索和实践,于 2004 年共同创立的工程教育改革模式,并同时成立了 CDIO 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运作(Operate), 主要以产品的研发到产品的运行一整个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在这个载体中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方法来学习工程的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各种能力等。作为当代工程教育改革的一种创新模式,CDIO 致力于“做中学”、“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知行合一”和“教学做合一”等理念。
二、基于 CDIO 理念的高职教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框架设计
通过对沈阳新荣达电子有限公司、鞍山通用广播电视设备有限公司、辽宁辽无一电子有限公司等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印刷电路板设计与原理图绘制、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和调试、电子产品整机质量检验、电子生产线上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等。
通过对生产过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基于职业分析和生产过程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三、科学设计教学载体,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以实训产品为载体,开发课程教学项目
根据我国职业教育国情及我院办学实际,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原则上要求不再开设单独的课程设计环节,而是将相关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相关课程教学项目中。在单片机应用技术课程中,以单片机实训系统为载体,精心设计彩灯控制、数字时钟、温度控制器等多個项目,采取任务驱动方式组织教学,收到很好教学效果。
2.基于CDIO教育理念,创新教材建设模式
为保证项目教学实施效果,固化教学改革成果,以实训产品为载体,进行了系列化教材建设实践,提出基于同一“实训产品”生产过程,构建系列化教材序列。
编写教材的主要载体是实训产品(单片机教学实训系统)。根据“实训产品”分析产品开发生产过程序列,从而确定建设各门“系列化教材”:根据“单片机教学系统”生产过程(绘图、制版、焊接、检测、编程、系统测试等),编写《PROTEL 99SE电路板设计教程》(完成绘图、制版)、《单片机应用技术》(完成焊接、检测、编程、系统测试等)、《单片机C51编程》(以高级语言完成编程、系统测试等)三门教材构成系列教材,实现学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全景对接。
3.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构建CDIO人才培养模式项目平台
我校电子产品加工研发中心始建于2009年,由学校投入100万元和企业捐赠的部分设备共同构成,可以完成宽度小于400mm的电路板自动焊接、加工业务。中心现建筑面积近700m2,有大型生产型设备6台、小型生产服务、检测设备多台、自动双面流水线一条,具备了电子产品加工研发的规模,人员构成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生产工艺已基本完备,检测手段齐全,能够胜任通用电子产品加工研发等服务工作。
以CDIO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教学质量。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改变了原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将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引入到课程中,作为学习专业知识的载体,使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触到生产实际,能够很好地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联系,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入企业项目管理的方式,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的职业素质逐渐提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引入国家相关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的相关标准,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更加规范的依据,同时由于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的参与,实现了学校实训和校外工作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顾佩华,沈民奋,李升平等.从CDIO到EIP-CDIO--汕头大学工程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12-20.
[2]胡振文,李辉,陈凤平等9.基于CEC-CDIO模式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职业技术,2009(1):(64-66).
[3]查建中,何永汕.中国工程教育改革三大战略[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9-90.
节改革方案
焦作职工医学院二0一0级口腔专科班王 玲
【关键词】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性教学;改革[摘 要] 构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建立“理论+技能”的考试模式,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关键词] 口腔医学技术;实践性教学;改革
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操作技能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构建科学合理培养方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位大学生经过多个这种实
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通过实践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从而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办学理念。改革的目的及现状分析
口腔医学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实践性较强。对本专业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需要在本学科理论指导下的操作技能训练,且要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具备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适应能力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高等医学教育有了突破性进展,教学质量普遍提高,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等问题仍然存在,教学计划的安排偏重于理论,而口腔医学技术恰恰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技能训练,所以,一定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要让实验课占专业课总课时的60%左右,强化实验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现状[1]。我校于2000年9月开始招收口腔工艺专业学生,至今毕业约150余人。调查发现,多数学生在工作中存在实际操作能力差,其原因是在校学习期间,理论与实践的安排不合理、实验机会少的缘故。因此,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对本专业学生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改革内容、改革目标
重构实践性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打破学生原有期末单纯理论考试的模式,将实践能力纳入学生考核成绩的量化标准。真正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的缺陷。其改革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实施方案、实施方法
3.1 实施方案加强口腔医学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建设,与实习医院联合制订实习计划。调整教学结构,增加实践性教学比重。制订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计划,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实验项目(实习占总课时的60%)。成立技能考核小组,制定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训实施:拟抽取实习对象(2005级口腔医学技术三年制大专生共138人),介绍实验及操作规程,并告知实际操作技能纳入期末及毕业考核成绩。
3.2 实施方法应从以下六个阶段进行实施。
3.2.1 操作技能的认识阶段
此阶段是指学生对所学操作技能知识的了解,通过讲解、示范、多媒体教学等方式使学生对该实践操作技能的每一个环节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模仿阶段是学生效仿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学生分组进行。模仿阶段可把连续的、难度较高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动作进行。例如:锤造全冠的制作。可连续分解为:石膏代型的制作;石膏阴模的形成;金属阳模的形成等环节,这些环节分节练习,由于模仿时学生要付出实际操作,学生的心理负担较重,情绪紧张,害怕操作失误,因此,在模仿阶段教师要耐心指导,允许学生出现失误,以减轻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压力,给学生以自信。
练习阶段是学生领会与学习动作技能的协调阶段,能把简单的分解步骤连贯起来。从准备实验开始至实验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让学生亲自去做,通过反复练习,使技能操作的连贯性、协调性、正确性逐步提高,并能减少错误,对出现操作错误者及时纠正,重新操作,直至成功。
此阶段是练习阶段的延续,在练习阶段基础上进3.2.2 操作技能的模仿阶段3.2.3 操作技能的练习阶段3.2.4 操作技能的强化阶段
行强化训练。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操作达到正确、敏捷、灵活、连贯,操作时感到轻松自如,学生能按操作程序及要求较好地完成操作过程。
为了加强学生对各种技能操作的掌握,在学生完成下面的2~3项技能操作后,再重复练习前一次的技能操作,以此加深印象。重复练习是各项技能操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学生考评应由理论学习和实践能力2个部分组成。制定技能考核标准,实施技能考核。操作技能考核成绩记入学生期末和毕业成绩(占总成绩的50%)。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实际操作的重视,真正实现我们的培养目标。改革的创新之处和预期的效果
构建该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建立“理论+技能”的考试模式,将实践能力纳入学生考评量化标准[2]。其预期的效果是围绕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探索口腔医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加强实践性教学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真正3.2.5 操作技能的巩固阶段3.2.6 操作技能的评价阶段
体现“学中做、做中学”的办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参考文献: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 酒店服务与管理重点专业建设教学改革方案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和依据
(一)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 宁夏旅游发展规划中提出:“经过10-15年时间,把宁夏建成21世纪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区,把旅游业建成宁夏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中卫市以具有“世界垄断性旅游资源”之称的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沙坡头为依托,围绕“黄河水城、魅力沙都、休闲中卫”旅游品牌建设为目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将旅游产业作为我市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57万人次,预计到2015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30万人次,旅游从业人员达到2万人以上。
中卫地处黄河前套之首,位于宁、甘、内蒙古三省区交界点上,是欧亚大通道的必经之地。近年来,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力度的不断加大,吸引了大量的旅游、经商和务工人员,中卫市除了中、高档档星级酒店快速发展,经济型酒店规模不断扩大,全年酒店入住率在80%以上,节假日入住率达到120%。庞大的商务客源和大批的旅游者,成了酒店服务业加速发展的动力之源。我校成功跨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行列,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成为重点专业建设项目,这给专业教学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社会人才需求预测和分析 作为地方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主要为了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宁夏省及周边地区的酒店业发展对酒店人才所提出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使我们进行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范设计、开展酒店教学改革的基本立足点。
在酒店管理专业的建设和教改过程中,我们对宁夏及周边地区酒店人才需求进行过基本的预测和分析。据统计,2010年底,宁夏全区有三星以上酒店66家。未来3至5年内,宁夏在建和拟建的高星级酒店3-5家,经济型酒店450多家。但目前我区酒店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思想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水平、知识结构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严重影响酒店业的声誉和发展。由于酒店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人力资源需求上有其特殊性,现今存在着“人力资源供过于求,人才资源供不应求”的现象,专
业人才缺口达2万人。在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外部环境的驱动下,掌握较强对客服务技能、具备良好服务意识和吃苦耐劳品质的酒店服务专业学生深受欢迎。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现状和优势
目前我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还存在重课堂教学,轻实践环节的情况。实践课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酒店管理专业实践课该上什么内容,以什么样的标准和形式进行评价,目前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实习基地的建设受到资金、技术、规则等因素的制约,校内实训室设施设备不能完全满足酒店服务与管理岗位实训教学,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完全适应酒店行业的需求。为此,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作为我校重点专业必须立足行业实际需求,改革教学思路,培养酒店行业适应型人才,实现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开展学前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改革有以下优势:
1、有良好的教学基础
2、有素质较好的教师队伍
3、有可观的生源
4、有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
5、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三、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路
(一)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优化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社会调查,我们将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现代酒店管理与服务所需的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能胜任大中型酒店前厅、客房、餐饮等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时,我们要结合行业对中职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现状,确定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构建以岗位核心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高为教学主线的动态的课程体系结构,充分体现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的特色和技能优势。
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设计时,传统的课程设计形式上分为专业理论课程、专业实践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文化基础课程,其中有的课程内容难免出现重复现象,浪费了教学资源。此外,理论为主,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中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导致综合职业技能训练不足、教学不能适应酒店职业岗位需要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对课程进行优化设计,以酒店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学校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探讨分析岗位上典型工作任务、明确酒店主要岗位职业标准,根据职业岗位能力整合课程内容,完成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二)以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组织实践教学 在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组织专业教师,邀请酒店行业专家,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岗位标准为出发点,实施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人的能力发展为本位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有效促进学生技能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酒店综合职业能力。教师主要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实景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从一开始的“要我学”逐步变成“我要学”,按照职业岗位标准进行评价考核,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教、学、做”一体,达到人才培养与岗位要求相统一的目标。
(三)以基于学习情境的建设观,完善实践教学设施 如何培养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形成培养学生职业核心技能、职业综合能力和职业素质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强化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角色,尽快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校与酒店之间变为“零距离”,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室的建设至关重要。
四、建设措施
(一)深入酒店进行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是深入了解酒店的用人需求和人才培养规格,是项目课程的设臵的基础和决策的依据。了解酒店的组织机构、岗位设臵及对员工能力、技术要求,酒店行家的指导,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优化课程设臵,又为工作任务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做好工作任务分析。通过进行酒店工作任务分析可以确定哪些课程应该整合、如何整合,哪些课程的边界应该重新划分,哪些酒店工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涉及到,以及得出各项工作的重要程度、难易程度等。可针对某门课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和教学一线人员进行具体的课程内容分析工作。
(三)完善课程内容开发。立足工作任务分析表进行开发,明确科目课程教学目标和阶段性教学目标,进一步组织课程内容,构建行动化学习项目。在项目下设臵若干模块,项目和模块均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具体的学习任务,然后依次是相关实践性知识、相关
理论知识、拓展性知识、练习。
(四)认真组织课程实施。首先是提高教师素质能力。鼓励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广泛开展内校外教师的学习交流活动;邀请酒店的高层管理人员做专题讲座等,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能力。其次是基于工作过程的教材建设。根据课程目标和内容设定,把教材的内容分为若干个大的项目,每个项目下再分为若干个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将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融为一体进行设计。再次是酒店实训基地的建设。按照酒店的工作过程模式来组织实践教学过程,学生通过在酒店实训基地进行模拟性学习,建构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发展技术实践能力。最后是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
(五)完善校内实训室的设施设备,改建西餐实训室和职业形象中心,新增茶艺实训室。新增5家校外实训基地。
五、教学模式
以岗位需求选择模块项目的学习,形成岗位—模块—项目的行动课程体系,遵循够用即可,实用为主的原则。
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的课程,因此具体到某一技能的训练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 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技能知识点掌握的方法,主要是综合技能掌握知识点创设一个学习任务,从任务的解决中掌握相关技能知识。要注意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强化技能的训练固然重要,但不能轻视理论的学习,行为导向教学有时仅是某一个案例、项目或问题的教学,知识点显得有些松散,应关注的是知识之间的链接,在综合运用中学习知识。
2.案例教学 与任务教学法有相类似的地方,但又有别于任务驱动法,主要是采取真实实践技能中的案例来布臵学习内容,在采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来源与选择应具有典型性和相关性。案例题材来源广泛,可以是教材中现成的;可以是教师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积累的;还可以是借鉴他人的,总之,教师对所讲的案例要精心编排,紧紧扣住教材中的知识点,不能随意主观臆造。
3.项目教学 比之上述两个不同的地方是:更进一步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掌握的技能加以综合应用的方法。具体是给出一个项目,学生进行设计、综合采取所学过的技能加以完成项目要求,一般用在技能的模块综合训练上。如:给出一个酒店接待的任务,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将整个服务流程表现出来。
4.情境教学
应与其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其他教学方法除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讲授方法外,还包括组织学生到酒店进行实地调查、实习等方法,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选择并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
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和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实施现状
1、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分析
我校地處经济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毕业生流向主要为上海、苏南、苏中等电子产品加工业和制造业相对发达的地区,近几年,随着国际制造业向沿江地带的转移,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电子制造业的龙头地带,对高素质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
2、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实施现状
我校自03年起开设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近年来,我校以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为切入点,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通过严密制定实施性教学计划,及时反映市场要求;通过规范教学实施过程,突出实践性教学的地位,完善质量评价体系等落实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目标要求;通过分块管理、分层教学、多方合作、产教结合、紧贴市场、争创特色等途径强化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实施效果;通过加强社会服务、创新就业模式来拓展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内涵和空间。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市场、面向社会,改革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结构和内容,加强课程实施、评价和管理,反映行业企业需求、科技进步、企业生产管理方式变化以及学习者发展要求,构建与高中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相衔接、与行业企业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相融合、与普通教育课程相沟通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为造就一大批各行各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富民强省”和“两个率先”服务。
基于以上课改目标,本轮课程改革应主要完成以下几个任务:
1.开发适应新课程理念的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根据国家和省对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文化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关于“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要求,研究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
2.完善促进学习者智能发展的评价方式。以学习者素质和能力发展为目标,建立评价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真实反映学生智能类型和水平,并鼓励和促进其发展。
3.建立新的课程管理制度。依据国家、省有关课程管理的制度和政策,建立与课程新体系相适应的课程管理制度,包括实施性教学计划的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教师建构性实施课程的管理和学习者自主选择课程的管理等制度。
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架构
(一)课程开发
开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主要是要做到文化课程与专业课程相互渗透、实践知识和理论知识相互整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嵌入、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相互衔接。改变传统的“三段式”、“三块式”课程体系,确立新的课程理念。学习目标由原有的学科知识理解向职业能力的形成转变,以形成学习者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中心,促进对学习者关键能力的开发;课程模式由原有的“从理论到实践”向“以职业实践为主线”转变,以职业领域和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项目化的课程体系,在项目化课程下,形成一系列学习模块,构建新课程理念下的实施性教学计划。
(二)教学模式改革
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形成学习者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和提高;改革传统的以单一“课堂式”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模块的需求灵活采用班机课堂教学、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多种学习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改革传统的学科教学下的教学方法,按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形成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来建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法;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也应由“以教师为主导”的单向控制式教学向以学生为导向的双向互动式教学转变;要努力构建模拟任务、模拟车间、模拟企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尽量缩短教学与职业岗位之间的情境反差。
(三)评价机制改革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或制造出一种或多种文化背景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既可以是某种独特的能力,也可以使能力的组合。这种理论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下通过单一的考试或考核进行分数量化进行课程评价的弊端。因此,我们应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彻底改革原有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重心以及单一的评价主体,研究本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能力结构,以能力评价为中心,形成新型的课程评价体系,客观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管理改革
【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课程改革方案】推荐阅读: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方案10-18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剖析11-08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未来12-17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个人简历样本09-07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相关知识介绍11-24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英文简历表格10-27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分析11-1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认识实习日志12-16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任务书09-08
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设计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