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英文)

2024-1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英文)(精选10篇)

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英文) 篇1

中秋为什么要吃螃蟹

中秋吃螃蟹要注意什么

中秋节由来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被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返回目录

中秋节习俗

中秋节赏月的风俗,据历史学家推断,最初是古代宫廷文人兴起,然后扩散到民间的。早在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中秋节开始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就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吴自牧《梦梁录》说:“此际金凤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围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篓之人,解农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婆于市,至烧不绝。”更有意思的是,《新编醉翁谈录》记述拜月之俗:“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饰之,登楼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两朝的赏月活动,盛行不衰。“其祭果饼必圆”;各家都要设“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陆启泓《北京岁华记》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免;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云:“是夕,人家有赏月之宴,或携柏湖船,沿游彻晓。苏堤之上,联袂踏歌,无异白日”;“民间以月饼相邀,取团圆之义”。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蜡兔之形。”“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同时这五百多年中还推出“烧斗香”、“走月亮”、“放天灯”、“树中秋”、“点塔灯”、“舞火龙”、“曳石”、“卖兔儿爷”等节庆活动;其中的赏月,吃月饼、团圆饭等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

<<<返回目录

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由来

月饼是汉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特色食品,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象征着团圆和睦,在中秋节这一天是必食之品。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发展至明朝则成为全民共同的饮食习俗。时至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古代月饼被作为祭品于中秋节所食。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于唐朝开始。北宋之时,该种饼被称为“宫饼”,在宫廷内流行,但也流传到民间,当时俗称“小饼”和“月团”。后来演变成圆形,寓意团圆美好,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也是对亲朋好友深深的思恋。

汉族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饮食习俗。据说起源于唐代。《洛中见闻》曾记载:中秋节新科进士曲江宴时,唐僖宗令人送月饼赏赐进士。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赞美月饼,从中可知宋时的月饼已内有酥油和糖作馅了。到了元代,相传人们曾利用馈赠月饼的机会,在月饼中夹带字条,约定八月十五夜,同时行动,杀死赶走蒙古“鞑子”。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更加普遍。明·沈榜《宛署杂记》载:“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 《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乃整收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经过元明两代,中秋节吃月饼、馈赠月饼风俗日盛,且月饼有了“团圆”的象征义。经清代到现代,月饼在质量、品种上都有新发展。原料、调制方法、形状等的不同,使月饼更为丰富多彩,形成了京式、苏式、广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种。现在,月饼不仅是别具风味的节日食品,而且成为四季常备的精美糕点,颇受人们欢迎。

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那时的月饼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饼、梅花饼等同时存在,并且是“四时皆有,任便索唤,不误主顾”。可见这时的月饼,还不只是在中秋节吃。至于月饼这个名词的来历,已无从考证。但是北宋著名文人苏东坡留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或许这是月饼这个名称的来源以及月饼做法的根据。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廷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划,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起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 “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来越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一些地方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

明代起有大量关于月饼的记载,这时的月饼已是圆形,而且只在中秋节吃,是明代起民间盛行的中秋节祭月时的主要供品。《帝京景物略》曰:“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家设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则焚月光纸,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饼月果,戚属馈相报,饼有径二尺者。

月饼寓意团圆,也应该是明朝开始的。如果综合明朝有关月饼与中秋节民俗的资料来看,应该能够看出月饼取意团圆的历史轨迹: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都围坐一起分吃月饼月果。因为月圆饼也圆,又是合家分吃,所以逐渐形成了月饼代表家人团圆的寓意。

<<<返回目录

中秋为什么要吃螃蟹

中秋节吃螃蟹的习俗由来已久,俗话有“西风响蟹脚痒”,说的就是每年中秋之时,螃蟹黄满膏肥,是最佳的品尝时机。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因为菊黄蟹肥秋正浓~秋风送爽中迈入农历九月,肥美的大闸蟹早已“横行”深圳。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就是指农历九月雌蟹最佳,到了农历十月雄蟹当道。此时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时,甘香流油的蟹黄、白嫩鲜甜的蟹肉,让消费者馋得直流口水,食指大动。不是因为中秋节而吃螃蟹,而是因为这个时候的螃蟹最好吃。

“蟹”与“谢”同音,而所谓“中秋月圆人圆”,中秋佳节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恰好是一个充满着浓情厚谊的节日。游子归来、走亲访友、好友小聚、表达心意……这一个“谢”字再合适不过了,而“谢”要怎么说出口送出手?作为谐音字的“蟹”就再也合适不过了。

<<<返回目录

中秋吃螃蟹要注意什么

首先,吃完螃蟹后不要饮茶,有的人觉得螃蟹吃完后会有腥味,于是就喝几口茶来冲淡腥味,但是这样的做法反而造成身体不适,因为茶水中含有鞣酸,会影响营养的同时,还会阻碍消化。

再来,在无酒不成宴的中国餐桌上,遗憾的告诉你,吃大闸蟹,啤酒和白酒都不能喝,因为大闸蟹富含的嘌呤和苷酸分解在喝啤酒是会被啤酒的维生素 B1分解,从而导致一些对人体不利的成分在体内结合,尿酸含量增加,间接地就会导致尿路结石,如果身体代谢不好,那么就会引发痛风。

吃螃蟹时最佳的搭配是白葡萄酒,因为白葡萄酒的口感很清爽,并且还有杀菌的作用,很适合在吃螃蟹等海鲜的时候饮用。因为中秋大家都喜欢吃母蟹,而母蟹中富含的蟹黄和蟹膏吃完后十分腻,这时就能饮用白葡萄酒来缓解腻味,还能除腥味,可谓是相得益彰的好选择。

中秋博饼习俗的由来 篇2

在古代,“博”是一种棋戏,后泛指赌博活动。当然,沿袭到现在的博饼活动不再有赌博的意味,而是成为厦门人中秋聚会的保留节目。当落入大瓷碗里的骰子发出叮叮当当的清脆响声,当发自人们心底的欢声笑语传遍大街小巷,中秋佳节的喜庆气氛便更加浓厚起来。

厦门的“博饼”,也叫“博中秋饼”、“博会饼”。这一风俗的形成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关。据传在300多年前,郑成功屯兵厦门,每到八月十五月圆之夜,满怀反清复明豪气的将士们难免有思乡思亲之情。为排解和宽慰士兵们佳节思念亲人之苦,郑成功的部下洪旭发明了博饼游戏。郑成功亲自批准士兵从农历八月十三到十八在军中按单双日轮流赏月博饼。后来,这一游戏逐渐在民间流传和改进,成为一种有趣的民俗活动。

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每会饼设“状元”1个,“对堂”2个,“三红”4个,“四进”8个,“二举”16个,“一秀”32个。全会大小饼以63块为单位,这是因为在古代九九八十一是帝王所用的数,八九七十二是千岁所用的数,而郑成功封过延平王,所以只能用六十三之数。这大小六十三块饼,分别代表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

端午的由来和习俗 篇3

吃粽子: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挂艾草: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

关于元旦的由来和习俗 篇4

中国元旦原来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元旦”的“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古代,人们把舜帝祭祀天地和祭祀尧的那一天当作新年的第一天,殷代在农历十二月初一,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朝在十月初一,汉代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后,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并一直沿用到清代。

辛亥革命后,民国各省代表大会上决定采用西历(公历),就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这就是今天的元旦的名称和日期的由来。

中秋节习俗英文翻译 篇5

中秋节这天,中国人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秋季,天气晴朗、凉爽,天空很少出现浮云,夜空的月亮也显得特别明亮, 尤其是在八月十五的晚上。按照传统习惯,中国人在赏月时,还要摆出水果和月饼等食品,一边赏月一边品尝。

因为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所以有的地方也叫它“团圆饼”。中秋节的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心里充满了丰收的喜悦和团聚的欢乐。这时,远离家乡的人也会仰望明月,思念故乡和亲人。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lunar month is China’s traditional Mid-Autumn Festival.

On that day, the Chinese have the custom of admiring the moon and eating moon cakes. In autumn, it is fine and cool, with few floating clouds in the sky, and the moon at night seems particularly bright.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n the 15th day of the eighth lunar month.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ustom, the Chinese people enjoy fruits and moon cakes while admiring the moon.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和习俗 篇6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正式形成民俗节日是在元朝。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气候的好坏对农业收成起着决定作用。这个节日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希望春天有足够的雨水,为秋天的丰收打下基础。

为什么要“二月二”才龙抬头呢?因为农历二月已进入仲春季节,这时阳气上升,大地复苏、草木萌动,农民们就要春耕、播种了,非常需要土壤湿润,保有水分。这时若是天公降雨,真是太宝贵了,所以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从节气上说,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这是个既需要雨水,又可能有降雨的时期,人们多么希望通过对龙的.祈求行为来实现降雨的目的。

为什么是龙“抬头”呢?因为二月初处于惊垫前后,蛰伏一冬的各种动物又恢复了活力,该有所活动了。龙抬头了,意味着龙也行动起来了,要履行它降雨的职责了。不过,这种说法是一般人对“二月二龙抬头”的通常解释,通俗易懂。然而对于“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这往往被人忽略。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为什么要熏虫?农历二月初天气渐暖,昆虫开始活动,有的虫子对人体健康是有危害的,所以这一天就有越来越多的人用油煎食物、摊煎饼等办法,凭借烟气熏死虫子,这是一种讲求卫生的理念。在北方,如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还有吃炒豆的做法用来驱虫。人们将黄豆浸在盐水中一段时间,然后取出放在锅中爆炒,很快黄豆在锅中发出蹦响,以此惊动虫蝎,将之驱赶。

万圣节的由来和习俗 篇7

另外在基督宗教方面,早期的大公教会受到罗马政府的强烈逼迫,有很多_殉道,以后,常有_到这些殉道者致命的地方举行追思活动。后来,因为殉道者众多,故此就有教会设立了专门的日子来纪念。

西方的万圣节其实和我们中国人的中元节一样,充满了对于鬼魂的敬畏和好奇。但和中元节较为不同的是,万圣节更多了一份孩童的俏皮。美国和加拿大的孩子们在这天穿戴上古怪的服饰去按邻居家的门铃,并按传统发出“是款待我还是要我耍花招”的威胁。邻居们不管是否被吓着,总是准备了一些糖果、苹果等点心,孩子们则一一收入自己的袋内。年轻人在这一天更是未能免俗的,参加最酷的化妆舞会,或者到时髦的餐厅吃上一顿恐怖的万圣节大餐!

春节由来和习俗 篇8

这一天是农历年的第一天,大家回去拜访家里年长的长辈,这样的拜访有助于促进家庭关系,这种形式被称为拜年(百年)。去拜年一定要带着礼物,而且要带双份,喻义着好事成双。

而长辈通常会给孩子红包,装钱的红色信封象征着好运,也寓意着辟邪。

为了迎接亲朋好友,主人会准备茶和甜点,这是为了让来访者在新的一年甜甜美美,而装糖果用的托盘通常被称为八宝盒,八种食品跟中国汉字中的“发”谐音相似。喻义在新的一年里会发财。

春节习俗:大年初二 媳妇回娘家

在这一天,已婚的女儿们会回娘家看望自己的父母,亲戚以及好友。传统来说,已婚的女儿没有很多看望自己家人的机会。

在旧时代,人们认为“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所以他们一般不能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回家吃团圆饭。

但是现在,男女平等,人们并不会十分较真的遵循着这样的习俗。然而,当看望父母时,已婚女子都应与自己的丈夫,带着一些糕点礼物上门。

春节习俗:大年初三 老鼠嫁女儿

在前两天忙于走亲访友之后,人们在今天可以稍稍休息一下了。

实际上,在大年初三会亲友是一件并不吉利的事儿。人们会在今夜早早歇息,在早上也晚点起来。

俗语说,大年初三,老鼠娶亲,所以人们会在晚上减少活动,以便给老鼠们嫁女的时间。

人们会把米饭、蛋糕或者花生放在角落,让老鼠拿走。人们希望与老鼠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以便老鼠可以给人们太平的一年。

这个民间信仰主要是源于在旧时代,老鼠往往给人们带来灾难。

老鼠娶亲在中国传统故事中十分著名,所以经常出现在各种诗歌、画作以及表演之中。

春节习俗:大年初四 迎接灶王爷

遵循习俗,农历12月23日是送神日,而在大年初四,则被认为是一个请神的好日子。

据说,灶王爷要将过去一年人类的善与恶汇报给玉皇大帝,直到大年初四才会重返人间。

中国俗语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在清晨需要送走灶王爷,而在下午四点左右迎接灶王爷。

在中国北方有一个传说,在这一天,灶王爷会降临,检查家家户户,因此在这一天不应离家在外,同样也有一个习俗说,这一天不要关门,以防灶王爷无法进入家宅之中。

春节习俗:大年初五 开市接财神

今天习惯称为“破五节”。

根据传统习俗,人们认为,很多新年禁忌,在这一天都可以被打破。

有几个关于破五节的来源的故事,在这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便是,这一天是财神的诞辰。

所以,在这一天,人们会有大餐来庆祝。

人们还会放烟花,来吸引财神的注意,这样以保证新的一整年中都可以有财神的眷顾,而有财运降临。

甚至直到今天,在中国北部地区,人们仍然十分钟爱在这一天吃饺子,来庆祝这一天可以打破许多禁忌。

另外,饺子的形状酷似金锭,所以吃饺子也是一种庆祝财神诞辰的方式。

春节习俗:大年初六 千家送穷鬼

根据传统习俗,家里通常要在这一天送走穷鬼。

通过做这些,中国人希望能送走贫穷并且在新的一年迎来幸福和好运。

根据传说,几千年前穷鬼是一个皇帝的儿子。他矮小而又瘦弱,并且喜欢穿破烂的衣服,喝稀饭。

即使人们送给他新衣服,他也要扯破后才穿。因此,随着时间推移,他被称为了穷子,渐渐地就变成了穷鬼。

为了送走穷鬼,人们通常会将自己的破衣服、垃圾和其他脏东西扔掉。

这一做法也是为了清洁。

就新年的前五天来说,人们不允许扔掉任何垃圾因为垃圾被视为财富不能被清扫掉。

然而在破五之后,许多禁忌就可被打破。

于是,人们最后会再打扫一遍他们的房子,

如今,在大城市中送穷鬼的习俗已经不常见了。

春节习俗:大年初七 人日捞鱼生

这天通常被称为人日,被认为是每个人的生日。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人们会在这一天吃面条,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面条象征着长寿。

在中国的南方,甚至是在东南亚地区,特别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中国人会在这一天拿鱼生来庆祝每个人的生日。这种中国式的`生鱼沙律也被称为lo hei(捞起鱼生)。

它通常由生鱼条(多为鲑鱼)拌入蔬菜丁,再加入多种酱汁及作料,与其他配料一并食用。

鱼生字面意思就是“生的鱼肉”,但是因为“鱼”和“余”发音相同,鱼生被解释为同音词“余升”,寓意为高升有余。

因此,鱼生便成了富足、发财的象征。

鱼生的配料包括萝卜(白色小萝卜)、胡萝卜、红辣椒、芜菁、紫姜泥、橘子干、柠檬叶、芫荽、干辣椒、海蜇皮、花生末、烤芝麻、炸虾米、五香粉等,再加入由酸梅酱、米醋、金丝橘膏及香油调制的酱汁。

一般说来,每个加进去的配料都意为吉祥如意。

春节习俗:大年初八 谷日惜粮食

这天被认为是谷子的生日,它是在典型的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农作物。

人们把初七当做人类的生日而初八则作为人们最主要的食物的生日。

这天被称为“谷日”。民间认为,如果这一天天气好,则这一年稻谷丰收;然而,如果这天天气多云甚至下雨,则年歉。

虽然谷子再也不是中国的主食之一了,但是在这一天庆祝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天的目的是重视农业和珍惜粮食仍然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孩子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尤为重要。

春节习俗:大年初九 拜天公寿诞

这天被认为是道家的最高神灵玉皇大帝的生辰。

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庆祝活动之一,玉皇大帝的生辰据说是新年的后面第一天就像感恩节庆祝一样。

此外,这也标志着福建地区的新年,这一天要到道教寺庙拜天公。

平常的家庭也有自己庆祝玉皇大帝生辰的方式。

从新年初八的午夜到初九的凌晨4点,人们会放鞭炮。人们通常在这天祭祀玉皇大帝。

在福建方言中,甘蔗听起来像“感谢”,这寓意着吉祥。

因此,一对甘蔗是必须的。在祭祀前,全家人都会先洗澡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

春节习俗:大年初十 祭石头生辰

这天被认为是石神的生日。由于中国是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石头被用来制作食物和药物甚至可以来装饰。

这被认为是中国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玉皇大帝生辰的后一天,人们将会庆祝石神的诞生。

在这天,禁止搬动任何的石头,包括石磨,石材厂以及用石头做的中药磨床。因此,这天也被叫做“石不动”。

另外,开挖山体和用是头建造房子也是被禁止的,否则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在农作物上。

这天,家里会给石神点燃熏香和蜡烛,供奉煎饼。如今,地区差异的庆祝活动还能在农村地区看见,很大程度上人们还在使用石制的工具。

春节习俗:正月十一 岳丈请女婿

这天是岳父(妻子的父亲)来招待女婿的(妻子的老公)。在正月初九庆祝玉皇大帝生辰这天留下了很多的食物,因此那天剩下的食物被用来招待女婿。在许多地区,这天之后人们将开始准备即将来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

春节习俗:正月十二 选灯搭灯棚

这天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从新年到正月十一,人们吃的食物中大多丰富且多油。因此,从这天开始,人们开始饮食清淡,清肠润燥。更重要的是,由于三天后将是元宵节,从这天开始就要准备。家里将会买灯笼,搭灯棚。

春节习俗:正月十三 点灯买灯笼

元宵节的准备还在继续。在中国南方,这天要欣赏灯笼。络绎不绝的中国人会在这天去城隍庙赏花灯。而这仅仅是元宵节的序幕。除了传统的红灯笼外,还有许多不同样式的花灯。灯展通常从今天开始到正月十八结束。古话是这样讲的: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

春节习俗:正月十四 春夜猜灯谜

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解决这些问题。

春节习俗之正月十五 上元食汤圆

七夕一定要知道的由来和习俗 篇9

七夕乞巧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牛郎织女是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相传南阳城牛郎与天上织女相爱,可惜被王母娘娘所阻拦,分隔在银河两岸,只有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传说在七夕夜,人民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以此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七夕习俗

乞巧:每到七夕,姑娘们仰望星空,寻找牛郎星和织女星,乞求上天让自己能像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

吃“巧巧饭”:七个要好的姑娘集粮集菜包饺子,把一枚铜钱、一根针和一个红枣分别包到三个水饺里,乞巧活动以后,聚在一起吃水饺,传说吃到钱的有福,吃到针的手巧,吃到枣的早婚。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拜魁星,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考运亨通。

炸“巧果”: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用面粉制各种小型物状,用油煎炸后称“巧果”,晚上在庭院内陈列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以供织女。

结扎“巧姑”:陕西地区的妇女们要结扎穿花衣的草人,谓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还栽种豆苗、青葱,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要手端一晚清水,剪豆苗、青葱,放入水中,用看月下投物之影来占卜巧拙之命。

做“巧芽汤”:有些地方有做“巧芽汤”的习俗,一般在七月初一讲谷物浸泡水中发芽,七夕这天,剪芽做汤,称之为“巧芽汤”。

喝“双七水”:在广西西部,传说七月七日晨,仙女要下凡洗澡,喝其澡水可避邪治病延寿。人们在这天鸡鸣时,争先恐后地去河边取水,取回后用新翁盛起来,待日后使用。

做“巧灯”:在山东曲阜,七夕之时会做“巧灯”,造型有荷花、月季、牡丹、芍药、海棠、佛手、梅花等花卉灯,八仙过海、群仙祝寿、童子拜观音、福禄寿等人物灯。

“喜蛛应巧”:在七夕这天,姑娘们捉蜘蛛放在小盒中,到第二天早上打开盒子看蜘蛛网的稀密程度,蜘蛛网越密,求到的“巧”越多。

“迎仙”:在广东地区,从农历七月初六晚开始至七月初七晚,姑娘们穿山新衣服,戴上新首饰,焚香点烛,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

“为牛庆生”:传说老牛为了让牛郎能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牛皮去见织女。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

组织“七姐会”:聚集在宗乡会馆,摆下各式鲜艳的香案,遥祭牛郎织女。有鲜花、水果、胭脂粉、纸制花衣裳等。不同地区的“七姐会”会在香案上比高下。

七夕节送什么礼物?跟着古人学浪漫

1、送簪子

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它常是男士送给心仪女子的首选礼物,女子也经常将之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郎。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秋风肃肃晨风?,东方须臾高知之! ——《铙歌十八曲》之《有所思》

2、送同心结

素缕表示纯洁,而针谐音同贞。将那丝丝缕缕的锦带编成连环回文式的同心结来赠与对方,绵绵思恋与万千情愫也都蕴含其中。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相思令》林逋

3、送镯子

手镯在古代有很多的称谓,“跳脱”就是其中一种。古代女性腕上的玉镯常常背负着盟誓的重托。

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汉·繁钦《定情诗》

4、送香囊

香囊又称香包、香缨、香袋、香球、佩伟、荷包等等。古人佩戴香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因为香囊是随身之物,恋人之间也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欲织双鸳鸯,终日才成匹。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 ——明·郑旦《子夜歌三首》

5、送钗

钗不仅是一种饰物,它还是一种寄情的表物。古代恋人或夫妻之间有一种赠别的习俗:女子将头上的钗一分为二,一半赠给对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见再合在一起。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祝英台近·晚春》辛弃疾

6、送梳子

送梳子代表一辈子都要纠缠到老,有结发、私订终身的意思。古代的女子出嫁前有家人为其梳头的习俗,所谓“一梳梳到底,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子孙满堂”,既包含了家人的美好祝愿,也有爱意的传递。因此,不少地方有了七夕送梳子的习俗。

相辉瑜珥瑶钗凤。宝翼蜻蜓动。新妆又得水苍梳。人道秋风何物不琼踞。人无玉质容何害。玉德斯堪爱。尚惭犹未十分全。听取明年环佩戛? ——元·《虞美人·玉梳赠内子》姚燧

7、送指环(戒指)

指环(戒指),古代未婚女子均不戴戒指,因为戒指是定亲或定情信物,所以这个最小的信物在女子心中的分量却是最重的。

龙香小柄琵琶弯,切玉玲珑约指环。试按花深深一曲,海棠开后望郎还。 ——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8、送玉佩

玉在中国的文明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罗缨”是古代女子出嫁时系于腰间的彩色丝带,以示人有所属,使“结缡”成为古时成婚的代称。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深相忆,莫相忆,相忆情难极。银汉是红墙,一带遥相隔。金盘珠露滴,两岸榆花白。风摇玉佩清,今夕为何夕? ——唐·毛文锡《醉花间》

9、送罗帕

古代罗帕多用于传情,带着说不清道不尽缠绵之意多有这般场景,再加上这个“道具”质地轻,使用频率高,特别容易掉落,古代的典故中,不少青年男女都是通过拾到罗帕而认识,随后相恋。

中秋习俗英文版 篇10

Those who can not return home watch the bright moonlight and feel deep longing for their loved ones.

Today,festivities centered abou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re more varied. After a family reunion dinner,many people like to go out to attend special perfomances in parks or on public squares. People in different parts of China have different ways to celebrate the Mid-Autumn Festival.

In Guangzhou in South China,a huge lantern show is a big attraction for local citizens. Thousands of differently shaped lanterns are lit,forming a fantastic contrast with the bright moonlight.

★ 七夕节地方习俗介绍

★ 七夕节习俗习惯作文

★ 七夕节的习俗及发展

★ 七夕节的五大习俗

★ 七夕节作文:七夕节的习俗

★ 七夕节的习俗乞巧

★ 广东七夕节的七大习俗

★ 七夕节的习俗作文700字

★ 七夕节的习俗英文简介

上一篇:初三下政治下一篇:小学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