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艾菲奖获奖名单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24年中国艾菲奖获奖名单

2024年中国艾菲奖获奖名单 篇1

时间:2011-04-03 15:1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序号 奖项 01.金奖 品牌名称

广告运动名称

983 次

广告主

DMG娱乐传媒(北京)有限公司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 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 德邦物流

广告公司 DMG广告有限公司 杜拉拉升职记 杜拉拉生活方式风潮 中国商务广告协会 燕塘 伊利 02.银奖 03.铜奖 04.铜奖

中国制造,世界合作 燕塘牛奶-真的爱你 伊利品牌世博战略营销

国安DDB(北京)广告传媒有限公司

广州市天进广告有限公司 智威汤逊-中乔广告有限公司

05.铜奖 方正 方正IT Campaign

Lowe China/上海宝迪广告有限公司

北京奥美互动咨询有限公司 06.入围奖 国际商业机器 智慧的地球在中国`

中国, 生日快乐!Happy birthday, China!

“城市,因您而变得更美好”招商银行世博营销项目

利乐“我爱牛奶” 07.入围奖 德邦物流 广东英扬传奇广告有限公司

08.入围奖 招商银行 09.入围奖 利乐 10.入围奖 泰康人寿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利乐中国有限公司

广州市旭日因赛广告有限公司 上海同盟广告有限公司

首都国庆六十周年流行群众队伍保险公益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营销

汇丰银行高尔夫冠军赛

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 11.入围奖 汇丰银行

智威汤逊-中乔广告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2010年中国艾菲奖小预算类获奖名单

时间:2011-04-02 17:4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序号 奖项 01.02.03.04.05.06.07.08.金奖 银奖 银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入围奖 品牌名称 The North Face IBM 伊利 英特尔 可口可乐 招商银行 优思麦 马爹利

广告运动名称 红旗活动

求婚也开发-2009 IBM Rational软件高峰论坛 伊利大果粒酸牛奶世博纪念装 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爱情公寓网剧 酷乐仕登陆中国

招商银行-绿色金融营销推广活动 优思麦2009年中秋品牌整合营销传播案 马爹利4千万人的晚宴

广告主 威富服装(国际商业机内蒙古伊利英特尔(in可口可乐饮招商银行股优思麦食品Pernod Ric

410 次 09.10.11.12.13.14.15.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阿迪达斯 阿迪教您如何玩转篮球 阿迪达斯(中国)

IBM(国际商用机器)Always On(AO)-IBM China 阿迪达斯 盛美 卡夫 科宝博洛尼 可口可乐

世界杯用球发布 背篓载回长城奖

奥美世纪(北京)广告有限公司阿迪达斯中国 长沙盛美广告有限公司

趣多多曲奇人追捕令,赢好莱坞之旅 卡夫食品(中国)有限公司 非诚勿“装”--恋爱般装修 我选择原叶,茶粉拜拜

科宝•博洛尼家居集团

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2010年中国艾菲奖日用品类获奖名单

时间:2011-04-02 17:2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408 次

序号 奖项 品牌名称 广告运动名称 01.金奖 悦活 悦活北京地区上市活动 02.金奖 王子 2009王子魔幻世界大冒险 03.银奖 百事可乐 Dew.这才是汽水

04.银奖 奥利奥 奥利奥,看谁能泡到大挑战整合营销传播活动05.银奖 沙宣 发自灵感 06.银奖 青岛啤酒 喝青岛·懂中国

07.铜奖 蒙牛 喜欢蒙牛真果粒9亿个理由 08.铜奖 雄究究 “雄究究”食用槟榔新品上市传播 09.铜奖 立顿 立顿奶茶新年篇

10.铜奖 露得清 露得清水活盈透保湿系列上市 11.铜奖 七度空间 七度少女梦幻Q年华 12.铜奖 金龙鱼 金龙鱼大米——选好米,有稻理 13.铜奖 佳洁士 佳洁士健康专家项目 14.铜奖 美汁源 美汁源果粒橙-追果粒篇

15.铜奖 巴黎欧莱雅 巴黎欧莱雅专业洗护发产品盛大上市 16.铜奖 必理痛 出手支持身边人

17.入围奖 芬必得 芬必得新头痛装上市传播活动 18.入围奖 美特斯邦威 人人都爱MTEE 19.入围奖 伊利QQ星 伊利QQ星儿童成长牛奶,专助儿童成长 20.入围奖 乡里油 用乡里包围城里——好油乡里来 21.入围奖 奥妙 奥妙新上市全自动洗衣液广告宣传活动 22.入围奖 中华皓清 清新告白宅急送 23.入围奖 立顿

立顿-玩味下午茶

广告主

中粮创新食品(北京)有限公司 卡夫食品(中国)有限公司 百事饮料(香港)有限公司 卡夫食品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广州宝洁有限公司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营销中心品牌管理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省皇爷食品有限公司 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 强生(中国)有限公司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益海嘉里食品营销有限公司 广州宝洁有限公司

可口可乐饮料(上海)有限公司 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 香港葛兰素史克

中美天津史克制药有限公司 上海美特斯邦威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唐臣粮油实业有限公司

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 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

24.25.26.27.28.29.30.31.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强生 心相印 卡帕 兰蔻 三精 伊利 Lee 舒耐

给他最好的,从第一次到每一次 心相印-多品牌保卫战营销运动 一起KAPPA,知足狂乐

用数据的力量打开新的市场大门 葡萄糖酸锌口服液 伊利谷粒多新品上市推广 Lee Gold 120 舒耐无憾清新挑战

强生(中国)有限公司 福建恒安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动向集团

欧莱雅(中国)有限公司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伊利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恒德利服装有限公司 联合利华(中国)有限公司

2010年中国艾菲奖耐用品类获奖名单

时间:2011-04-02 17:2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序号 奖项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金奖 金奖 银奖 银奖 银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品牌名称 壳牌统一 佳能伊克萨斯

广告运动名称 统一润滑油,一路挺你

2009年佳能伊克萨斯IXUS小型数码相机“你好,色彩”整合营销方案

广告主

482 次

壳牌统一(北京)石油化工有佳能(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雪佛兰科鲁兹 雪佛兰科鲁兹“追逐游戏” 宜家家居 雪佛兰赛欧

宜家新客厅

属于你的幸福—雪佛兰新赛欧上市

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大众途观 途观预售及上市活动 雪佛兰乐风 马自达 海尔 摩托罗拉 斯巴鲁 西门子 十五峯 惠普 长虹 飞利浦 世友 奔驰 马自达 慕思 雅居乐 联想

为美好而变 —雪佛兰新乐风上市及2009年广告运动 一汽马自达“睿翼轿跑十大职场语录征集 《放大美好的声音》 MOTO XT800-为你非凡

“心方向·由你掌控”新Legacy力狮广告“结婚篇” 西门子奇妙之夜

十五峯——“都市禅居生活美学”整合营销 惠普“我的电脑,我的舞台”青年病毒行销推广活动 长虹电视•绵阳日报读者特卖会 光,点亮家的灵感 世友地板品牌形象提升运动 E级轿车中国上市传播活动

一汽马自达“睿翼 带你一起去看日全食”网络营销活动 慕思-健康睡眠整合运动 来海南清水湾,看真正的海

2010年联想扬天V460笔记本电脑上市“睿智工作,精彩生活”整合营销方案

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

青岛海尔洗衣机销售有限公

摩托罗拉移动技术(中国)有

斯巴鲁汽车(中国)有限公

博西家用电器(中国)有限

深圳市城市假日房地产开发中国惠普有限公司

四川长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浙江世友木业有限公司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

一汽马自达汽车销售有限公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

海南雅居乐房地产开发有限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23.24.25.26.27.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万科金色里程 万科金色里程-“小红人”整合营销 东风雪铁龙

“谁是王中王”世嘉挑战极限之旅

南京万科置业有限公司

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东风雪铁梅赛德斯-奔驰 梅赛德斯-奔驰认证二手车星睿品牌上市营销活动 华为

华为T2211 爱要喊出来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汽车华为终端有限公司 冠军联盟 冠军联盟 冠军联盟-绿色整体家居推广运动

2010年中国艾菲奖服务类获奖名单

时间:2011-03-18 20:48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序号 案例编号 品牌名称 01.02.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388 次

广告运动名称 麦当劳疯狂鸡翅活动 人人网“情系人人” 撑撑撑

“寻人,我们找的就是你”G3手机上市传播 无线音乐咪咕汇 品牌精神

一种全新的工作用方式--IBM智慧运作用

广告主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 金奖 银奖 银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铜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入围奖 麦当劳 人人网 安信信贷 中国移动 中国移动 麦当劳 IBM

北京千橡互联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安信信贷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

国际商业机器(中国)有限公司 新西兰旅游局

百胜餐饮集团中国事业部 新西兰旅游局 2010年体验新西兰“就是现在” 肯德基 招商银行 爱思特医疗 去哪儿网 华夏银行 搜狐 中华英才网 招商银行 天翼宽带 中青旅

酷感夏日有乐同

“天生理财好手,就来i理财”招商银行i理财上市推广项目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用镜子代言品牌” 万元月薪酒店试睡员招募活动

“龙舟共济 成就成长”2009年华夏银行龙舟计划品牌推广全案

搜狐央视春晚小品《捐助》植入营销 中华英才网WWF地球一小时活动 招商银行i理财-我的网络互动银行 我爱互联网

中青旅-“夏”班了,出发吧

长沙爱思特医疗美容国际连锁机构北京趣拿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搜狐公司 中华英才网

招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电信

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中国艾菲奖单项奖获奖名单

时间:2011-03-18 20:3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427 次

评委推荐奖 最佳传播奖 最佳创意奖 方正 麦当劳 中国移动 方正IT Campaign 麦当劳疯狂鸡翅活动

“寻人,我们找的就是你”G3手机上市传播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最佳效果奖 全场大奖 互动实效金奖互动实效银奖互动实效铜奖 空缺 空缺 悦活 Lee 美特斯邦威悦活北京地区上市活动 Lee Gold 120 人人都爱MTEE

中粮创新食品(北京)有限公恒德利服装有限公司

2024年中国艾菲奖获奖名单 篇2

一、部分获得科技促进发展奖科技贡献奖的项目

成果名称: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主要合作创新单元:作物高光效研发团队

主要完成人:刘景双、齐晓宁、王洋、何兴元、宋风斌、刘兆永、崔振礼、邱信臣

1. 成果简介

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国策, 但作物单产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较低, 急需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作物单产以满足国家对粮食的需求。该项目创建的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在提高作物光合作用率、光能利用率和作物增产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农民增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效益, 真正实现了增产增收的目标;同时新型种植模式能够改善土壤质量、恢复地力, 提高土壤肥力的效益, 为土地可持续利用找到了一条新的途径, 将成为国内外温带大陆性季风区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经10 年的连续研究与验证, 取得如下成果:

(1) 创建了提高作物群体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新型种植模式

依据东北地区夏季西南向光照充足、光照时间长, 盛行西南风的气候资源特点和作物生理生态特性, 基于作物高效利用光能的理论基础, 创建了一种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该模式可延长作物群体光合作用时间、增加作物叶片受光面积, 使作物群体得到更多能量和更长的能量转换时间, 可提高通风、透光能力, 使限制作物产量的光、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该模式首次科学地量化了东北地区主要作物最佳种植垄 (行) 向为磁南偏西18 ~ 20 度, 玉米最佳种植垄距为1.7 (1.6) m和0.3 (0.4) m小垄组合的种植方式, 水稻行距为0.5m和0.2m的不等距栽培方式, 在作物高产群体构建方面取得了原创性重大突破, 丰富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方法, 被誉为耕作技术的革命。

(2) 创建了玉米苗带轮换休耕、秸秆高效还田的耕种模式

在玉米新型种植模式的基础上, 基于土地种养结合基本理论, 创新性地构建了玉米苗带轮换休耕、秸秆高效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模式。新型种植模式扩大了垄距, 在1.7 (1.6) m大垄间形成了3 个36 ~ 37cm和2个0.3 ~ 0.4m的区间, 可以不重复地播种两年0.3 ~0.4m小垄, 并在每年收获后留高茬30 ~ 40cm而不影响下一年的播种, 形成轮回播种模式, 第4 年重复第一年的小垄。可实现秸秆还田或留高茬, 达到苗带轮换休耕保护耕地的目标。

(3) 有效地提高了光热资源的利用率

创建的新型种植模式使玉米光合作用率提高27.1%, 玉米光能利用率提高0.19 个百分点, 叶绿素含量提高5.6 ~ 8.9 (SPAD值) , 玉米群体相对光照强度增加6.3% ~ 12.6%, 水稻群体中下部相对光照强度增加18.1% ~ 32.5%, 光能利用率提高0.14%, 延长玉米和水稻群体受光时间3.5 ~ 4.0 小时。

(4) 揭示了光合作用关键酶活性等光合生理过程

新型种植模式使玉米叶片中的丙酮酸磷酸双激酶 (PPDK) 、核酮糖-1, 5- 二磷酸羧化酶/ 加氧酶 (Rubisco)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PEPC) 、苹果酸酶 (NADP-ME) 和苹果酸脱氢酶 (MDH) 5 种酶的活性均高于传统种植方式, 说明新型种植模式玉米光合作用效率高, 促进淀粉的有机物运转和积累。新型种植模式根系伤流液中的丝氨酸 (Ser) 、苏氨酸 (Thr) 、丙氨酸 (Ala) 、赖氨酸 (Lys) 和精氨酸 (Arg) 5 种氨基酸占游离氨基酸总量的76% (而传统种植方式占65%) 。进一步证明了新型种植模式在促进氮吸收和转化的能力方面优于传统方式, 养分利用效率也高于传统种植模式。

(5) 明显改善了土壤质量

经过10年的应用, 新型种植模式使土壤有机质提高1.2%, 轻组有机质提高13.4%, 土壤容重降低4.1个百分点, 土壤中蚯蚓数量比传统耕种模式高6.7倍, 改善了土壤物理结构, 提高了土壤质量;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提出了遏制耕地质量退化的方法与措施, 解决了耕地种、养的突出矛盾, 为恢复地力和保护耕地找到了新途径, 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6) 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首次验证了作物种植垄向和垄距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程度, 历经10 年的试验与验证以及6 年的示范推广, 在吉林省、黑龙江省、沈阳军区、辽宁省、黑龙江省农垦系统、新疆建设兵团、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建立22 个作物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示范区, 累计推广玉米536.3 万亩, 水稻736.8 万亩, 合计示范推广1273 万亩;实现田玉米增产6% ~ 15%, 水稻增产5% ~ 10%, 累计增产粮食13.4 亿斤。

(7) 丰富了作物栽培学内涵

构建的定向、定距高光效种植模式不仅具有增产的效果, 还具有保护耕地的作用, 丰富了作物栽培学的内涵, 为作物栽培学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这一创新理念丰富了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和内容, 同时也可以启示其它作物栽培的创新发展。

由李玉院士、匡廷云院士、李振声院士等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经济效益

如每公斤玉米按2.0 元计, 每公斤水稻按3.0 元计, 则由增产带来的经济收入为16.9 亿元。同时由于新型种植模式采用的是平播免耕方式, 可节约成本3.62 亿元, 合计增加经济收入20.52 亿元。如将其换算为公顷, 则每公顷增加收入2418 元。如将东北地区东南西北向的垄向调整为南北向或南偏西向, 粮食增产的总量将更大。

(2) 社会效益

该项目自示范以来, 先后有包括江泽民总书记在内的多位国家领导人以及相关省部级领导和知名专家到现场考察指导或听取汇报, 得到了领导与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和认同。如中科院路甬祥院士评价说:是典型的科学院成果, 充分利用物理、化学及生物技术原理, 通过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 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效益, 是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的典范;白春礼院士评价说:这一具有中国科学院特色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指出了该模式具有增加产量、不增加投入、保护耕地土壤的巨大功效;等等。2013 年9 月25 日农业部组织我国北方10 省 (区) 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在吉林省召开了高光效新型种植模式现场观摩会, 这是农业部建部以来首次组织如此大规模的现场会。2013 年和2014 年吉林省政府将该新型种植模式作为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一号文件内容写入其中, 并作为全省农业工作重点执行, 2014 年黑龙江省政府也将该新型种植模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成果名称: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培育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主要合作创新单元:湖北黄石富尔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水产良种试验站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扬州水产生产技术指导站

主要完成人:桂建芳, 周莉, 王忠卫, 李熙银, 张晓娟, 李建兵, 钱雪桥, 刘远豪, 周凤建, 叶金明

1. 成果描述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养殖鱼类之一。进入21 世纪后, 由于其养殖区域广、养殖总量大, 全国鲫鱼养殖开始出现品种混杂、产量徘徊、急需新品种更新等严峻现状, 因此培育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是解决鲫鱼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

该成果是在揭示多倍体银鲫单性和有性双重生殖方式的基础上, 建立了银鲫微卫星、AFLP、转铁蛋白等位基因和mt DNA序列等遗传标记, 分析鉴定出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河南淇河、黑龙江方正县双凤水库、兴凯湖、绥芬河等水体银鲫不同克隆系的遗传差异, 由此开拓出一条原创的银鲫育种技术路线。该项目得到中国科学院创新方向、国家科技支撑、973、和大宗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等项目的支持。

(1) 进行了大量不同克隆系之间的正反交实验, 经过几十个不同组合的反复实验, 发现在以D系银鲫为母本, A系银鲫为父本的组合中创造出有重要育种价值的种质资源。研究发现D系银鲫有162 条染色体, A系银鲫有156 条染色体。选择了其中一尾生长有明显优势的个体作为繁殖用母本, 用兴国红鲤作为父本试图进行雌核生殖。它仍保持了单性雌核生殖的能力。用其所产后代进行了5 代连续的单性雌核生殖, 形成了一个新的克隆系。揭示新克隆系是一个新的核质杂种克隆, 其形成的机制是A系银鲫的精子在D系银鲫的卵质中经雄核发育产生。人工繁育实验及其连续7 代的微卫星DNA和AFLP标记分析表明, 新克隆系仍然保留了单性雌核生殖的能力, 产生遗传性状与其克隆繁殖用的核质杂种母本完全一致的后代, 遗传性状稳定。

(2) 鉴定出与其生殖和早期发育相关的一系列基因, 揭示了一些重要基因在调控卵子发生、精子发生、受精和早期发育中的作用。如, 揭示银鲫Dazl基因与其他有性生殖物种明显不同, 其蛋白在生殖质中持续分布;证实在银鲫中首次鉴定的卵母细胞特异的H2A组蛋白变体在维持中囊胚转换前的细胞同步分裂中起了决定性作用;发现银鲫C1q-like基因与卵母细胞成熟和排卵过程中的滤泡细胞凋亡相关;揭示银鲫Spindlin是卵-胚转换中重要的调控分子之一;鉴定出两个歧化的与精子发生相关的Dmrt1 基因, 阐明了银鲫两轮多倍化起源及其进化历程。

(3) 用培育出的新克隆系雌核生殖后代与D系异育银鲫高背鲫进行了多年的生长对比实验和其它经济性状的比较评估, 发现新克隆系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和耐受寄生于肝脏吴李碘泡虫病的能力。与高背鲫相比, 新克隆系呈银灰色, 体色好, 鳞片紧密, 不易脱鳞。连续几年的生长对比养殖试验表明, 一龄新克隆系比高背鲫生长平均快22.13% ~ 37.68%, 2 龄新克隆系比高背鲫生长快34.4%。同时通过解剖测量2 龄新克隆系个体和高背鲫的空壳重, 发现新克隆系的出肉率比高背鲫高6.26%。新克隆系通过了全国水产良种和原种审定委员会评审, 被审定为水产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 号”。异育银鲫“中科3 号”的培育成功和形成机制的阐明证实了银鲫不同克隆系之间的有性交配能够产生核质重构, 可以从中选出优良个体通过单性雌核生殖快速扩群, 形成新的核质杂种克隆, 培育出用于养殖的新品种, 创建了独特而实用的银鲫遗传育种技术路线, 由此产生的核质杂种克隆避免了在人工诱导雄核发育和核移植中使用的辐射和物理休克所造成的遗传和发育损伤。

成果完成单位先后与黄石市富尔水产苗种有限公司、广东海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十多个单位开展了密切的合作, 进行了异育银鲫“中科3 号”大规模苗种繁育和推广养殖, 总结形成了苗种培育技术、成鱼养殖模式以及病害防控技术规范。由于具有优良的养殖性状, 异育银鲫“中科3 号”作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推介的第一个水产新品种和农业部近五年来推介的渔业主导品种之一。

该成果共发表论文33 篇, 其中SCI论文24 篇, 培育的异育银鲫“中科3 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优秀成果。

2.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经济效益

2009 年, 异育银鲫“中科3 号”成为国家大宗淡水鱼产业体系推介的第一个水产新品种, 2010-2014 年被农业部列为水产主导品种, 已经成为目前最主要的银鲫养殖品种, 尤其是在全国鲫鱼主产区, 具有很高的养殖覆盖率。全国多个水产推广站、水产研究所和养殖场开展了示范养殖, 养殖结果表明:异育银鲫“中科3 号“增产幅度明显, 鱼种成活率高, 抗病能力强, 是值得推广养殖的银鲫新品种。

福建三明市三元区水产技术推广站2010—2011 年进行了池塘主养异育银鲫“中科3 号”养殖试验示范, 获得高产高效的经济效益。他们评价:“选择市场需求量大, 投放规格大, 生长速度快, 销售价格高的主养品种“中科3 号”, 是本次试验取得高产高效的关键点。”

吉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进行了异育银鲫“中科3 号”池塘土养和套养试验, 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养殖模式中, 主养异育银鲫“中科3 号”模式亩利润最高, 为1347 元/亩, 其次是主养草鱼模式, 亩利润1315.5 元, 再次是主养鲤鱼模式, 亩利润1044.8 元。主养异育银鲫“中科3 号”和主养草鱼亩利润几乎相同, 但投资回报率 ( 利润与成本之比) 相差甚远, 前者为47.9%, 后者为21.8%, 主养鲤鱼模式为19.7%。因此本试验主养异育银鲫“中科3 号”为最佳养殖模式。”

江都市渌洋湖水产养殖场开展了养殖、鱼苗半人工繁殖和鱼种培育, 他们评价:“异育银鲫“中科3 号”每千克产苗3.2 万尾, 较往年普通异育银鲫繁殖每千克产苗2 万尾高1.2 万尾, 体现了异育银鲫“中科3 号”母本亲鱼怀卵量大和孵化率高的优势, 尤其是普通异育银鲫受精卵有霉卵多、孵化率低的缺陷。”“养殖户花明官鱼苗培育不足30 d时问, 亩产效益在1200 元以上, 比普通异育银鲫鱼苗培育亩产高400 元左右。”

此外, 异育银鲫“中科3 号”价格优势也很明显, 据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011 年第24 期经济信息和研究简报统计, 中科3 号比其他鲫鱼售价高出30.5% (附件38) 。

近五年, 被推荐集体分别在湖北、江苏、广东、广西、天津、宁夏、重庆等地建立十多个苗种繁育基地, 共计繁育异育银鲫“中科3 号’苗种326.96 亿尾, 2010年—2014 年苗种销售直接新增销售额分别为0.54、0.81、1.19、1.41 和1.69 亿元, 合计5.64 亿元;2010年—2014 新增利润分别为0.27、0.42、0.63、0.77 和0.89 亿元, 合计2.91 亿元。根据10 家应用单位提供的经济效益证明, 他们近5 年养殖苗种5.86 亿尾, 新增销售额10.32 亿元, 新增利润4.33 亿元。

(2) 社会效益:

异育银鲫“中科3 号”新品种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养殖, 在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重大的社会效益。

(1) 为社会供应了大量的优质苗种, 提高了渔民的养殖产量和养殖积极性, 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为农民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

(2) 异育银鲫“中科3 号”新品种连续五年被农业部列为水产主导品种, 因此大大加快了全国鲫鱼养殖品种的更新, 目前已经在全国25 个省市自治区得到了推广养殖, 尤其是在鲫鱼主产区异育银鲫“中科3 号”养殖量占鲫鱼总量的70% 以上。

(3) 在全国多个区域建立了高效示范养殖基地, 形成了适合不同地区的高效养殖模式, 同时在湖北和江苏等鲫鱼主产区形成了异育银鲫“中科3 号”优势产业带, 大大提高了养殖规模和集约化养殖程度, 为淡水养殖鱼类的生态健康养殖提供了典型事例。

(4) 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江苏淮安天参农牧水产有限公司、肇庆学院、宁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湖北洪湖桃园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都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 还有多个单位获得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省市科技支撑项目的资助, 促进了当地鲫鱼产业的健康发展。

成果名称: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研究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王笃金, 李化毅, 赵莹, 董金勇, 孙文华, 刘琛阳, 董侠, 阳明书, 胡友良

1. 科研背景

我国是聚烯烃生产和消费大国。然而, 我国生产的聚烯烃专用料少, 附加值不高。积极开发高端聚烯烃新产品是我国聚烯烃科研工作者和生产企业共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2. 成果的主要内容

(1) 氢调法高流动聚丙烯催化体系研究和工业化

与降解法生产的高流动聚丙烯产品相比, 氢调高流动系列产品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VOC) 含量明显降低, 产品分子量分布宽, 具有优异的刚韧平衡性能, 并具有良好的色度稳定性, 是家电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重要原材料, 我国长期依赖进口。基于多年的基础研究积累, 项目组与燕山石化密切合作, 在国内率先在气相法Innovene聚丙烯工艺装置上开发出氢调法高熔指聚丙烯 (20 ~ 120g/10min) 的成套工艺, 产品性能全部达到进口同类产品的技术指标, 形成了独有的聚合工艺包和专有技术。该项目获2013 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获得授权专利9 项, 发表论文30 余篇, 形成专有技术1 项。

(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UHMWPE) 结构性能研究及工业化

建立了一套表征UHMWPE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准确方法, 突破了开发纺丝级UHMWPE树脂以及高性能纤维的关键技术瓶颈;发现当UHMWPE纤维的分子量达到200 万左右时, 纺丝级树脂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不再是影响纤维强度和模量的重要因素, 而纤维的结晶和取向程度是影响纤维强度和模量的主要因素。上述研究结果为高性能UHMWPE纤维纺丝新工艺及纺丝专用树脂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3) 聚烯烃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研究及工业化

设计合成了一系列新型的铁、钴、镍类配合物催化剂体系, 并成功进行了工业化应用。所得的铁配合物催化剂具有高的乙烯聚合活性, 所得聚乙烯具有高度线性结构;铁催化剂催化乙烯齐聚, 不仅催化活性高, 而且所得齐聚物具有良好的 α- 烯烃选择性。这类铁催化剂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4) 高刚韧聚烯烃薄膜研发与应用

研制出一种高刚韧聚烯烃薄膜, 并同企业紧密合作, 实现了薄膜的规模化生产。制备的薄膜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印制测试, 各项指标基本合格, 达到国外类似产品水平, 正在进行扩大试生产和规模化应用。基于项目取得的重大突破, 化学研究所于2012、2013 年与中国人民银行印制科学技术研究所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

3.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 氢调法高流动聚丙烯项目

该项目2010 ~ 2011 年的经济效益见表1。2011年以后产品进入稳定期, 其每年的销售量与2011 年相当。

氢调法高流动聚丙烯可替代同类进口产品。以每年10 万吨生产量、每吨平均12000 元售价计算, 每年可节约外汇约12 亿元人民币。

项目的成功对推动聚丙烯用催化剂的发展和创新有重要意义, 尤其是催化剂用外给电子体的创新。

在研发中, 根据小试结果, 不经过中试, 直接在工业化装置上进行生产试验, 是对聚合工程技术的一个挑战, 推动了丙烯聚合工程的发展, 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该项目成功后, 中石化下属企业, 包括镇海石化、扬子石化、上海金山石化、齐鲁石化、兰州石化等公司都在相继开发适合于其生产工艺和目标的新型催化体系和聚合工艺, 开发氢调法高熔指聚丙烯, 以替代现有的过氧化物降解法产品。

(2)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项目

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北京东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助剂二厂开发纺丝级树脂, 为企业形成万吨级连续法纺丝级UHMWPE树脂聚合新工艺, 以及两个牌号纺丝级UHMWPE树脂的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将UHMWPE纤维的微观结构与性能关系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高性能UHMWPE纤维产品, 显著提高了UHMWPE纤维和纤维制品的综合性能, 以及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企业的经济效益显著增加。上述工作的开展, 推动了我国UHMWPE纤维产业的技术进步, 经济和社会效益巨大。

(3) 聚烯烃后过渡金属催化剂项目

设计合成的新型铁、钴、镍类配合物催化剂体系, 具有重要的工业应用价值, 已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 以2- 苯并咪唑邻菲咯啉为配体的铁类配合物催化剂, 已经被中国石化购买独家使用权, 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

成果名称:支持批量定制生产的数字化车间动态管控平台及装备研发与应用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主要合作创新单元: 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朝柴动力公司、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于海斌, 史海波, 陈书宏, 徐志刚, 潘福成, 彭慧, 宋宏, 胡国良, 赵春捷, 姜丽苹

1. 成果简介

批量定制 (Mass Customization, MC) 生产是在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前提下, 以近似大批量生产的效率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 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 被誉为未来企业竞争前沿。

(1) 柔性精密装配用系列专机及在线检测技术与装置研发。在国内率先研制了系列化变速器装配生产线 (重卡、轿车、客车) , 系列化弹药装配生产线;研制了机器人化柔性装配专用设备、智能检测专用设备、物流传输专用设备等共3 大类18 种, 核心设备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同类设备先进水平。装配机器人、涂胶机器人、拧紧机器人等定位精度 ±0.1mm;空中自行轨道车± 行走停车精度0.4mm;变速器生产额定节拍 (Takt time) :122 秒, 达到同类国外生产线水平;中大口径弹药生产线可适应6 种不同口径弹药, 符合EXIIBT4 防爆标准。

(2) 符合工业标准的生产过程监控技术及平台研发。研发的生产过程监控技术及平台符合SEMI和SEMATECH颁布的标准和规范;采用了Web Service技术;符合SEMI标准的过程监控平台在功能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与国外同类软件产品相比, 节省软件相关成本约50%;符合按照SEMI E30、E40、E87、E94 标准的兼容性一致性测试。形成了《基于状态的维护系统体系结构国家标准》 (GB/T26221-2010) 。

(3) 生产指挥系统与分析决策工具研发。设计了基于生产线业务规则引擎和事件触发的复杂混流生产动态调度机制;提出了基于事件和状态动态匹配的调度优化方法;研制了混合流水车间调度仿真、质量分析等工具。

(4) 制造执行系统运行平台的研发。平台在功能上符合ISA95 国际标准, 支持主流IT技术, 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 (国际咨询机构CGI评估) ;第三方测试表明平台的基础服务在性能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性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该项目率先实现支持事务的任务级动态负载平衡和故障转移控制, 大幅提高了MES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率先在国内按SEMI标准设计开发了SECS通信协议, 开发了符合OPC和SEMI标准的设备适配器,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并形成相应的国家标准;独立面向紧时序约束型生产车间的集中- 分布混合式调度体系;针对汽车变速箱、中大口径弹药自动化装配的需求, 率先开发了高精度和安全作业的系列化智能专机及数字化生产线, 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项目鉴定专家组认为:项目成果总体技术和性能指标及应用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部分应用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该成果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6 件, 受理发明专利11 件, 获软件著作权25 项, 完成国家标准1 项, 出版学术著作1 部, 发表论文30 余篇, 获得沈阳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 经济与社会效益

项目开发了汽车整车、汽车发动机、汽车变速箱以及数字印刷等典型批量定制企业的数字化车间管控系统, 成果应用的企业达到16 个, 共完成23 项数字化车间动态管控平台的应用项目, 为行业用户研制了3大类18 种400 余台套的自动化柔性装配专机。

在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朝阳柴油机有限责任公司、湖北三江航天红林探控有限公司和山东特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7 家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陕西法士特所属的多家生产厂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自动化装配专用工艺技术装备及自动化装配生产线, 装配线经过近两年的满负荷批量生产验证证明该装配线技术稳定可靠, 产品的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幅提升。

为长城汽车天津分公司设计制造的6MT系列变速器装配生产线, 经过近两年的满负荷批量生产验证, 证明该装配线技术稳定可靠, 产品的装配质量和工作效率大幅的提升;提高变速器装配过程的产品质量, 降低手工装配的不确定因素, 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在关键工艺装备和核心技术方面打破了国外的垄断, 降低我国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引进费用。

研制的“宇通MES系统”已在郑州宇通客车得到应用, 系统每天采集到车辆位置和工艺状态变化信息及生产过程异常信息1 万条左右, 覆盖客车生产过程全部64 道关键生产工序。系统的应用, 解决了以往客车生产过程出现的车辆进度不透明、过程问题无人监控等现象, 使整车生产平均周期缩短2.5 小时, 涂装设备利用率提升5%、人工利用率提升5% 左右, 提升客车总装产能2%。

该成果不仅解决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而且突破了制约行业发展的柔性高效、精准安全、数字化管控等瓶颈问题, 带动了汽车、电子、装备制造等一批行业的龙头企业技术进步, 增强了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国外产品的竞争能力, 引领了相关技术在国内的发展。

成果名称:超快超强激光技术及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主要合作创新单元: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魏志义, 王兆华, 滕浩, 韩海年, 贺新奎, 刘成, 叶蓬, 张伟, 沈忠伟, 运晨霞

1. 成果简介

(1) 在放大飞秒激光产生台面超强激光研究方面取得系列重要进展。项目组在研制成功峰值功率多TW量级的系列飞秒钛宝石激光放大装置基础上, 利用自行设计的新方案进一步取得主脉冲对比度达10-10 量级、峰值功率达1.16PW的突破性结果, 从而创造了该类激光研究的世界纪录, 团队成员先后多次应邀在重要国际会议上做邀请报告, 主要结果在该领域最有影响的杂志《光学快报》 (Optics Letters) 上发表。此外利用该激光实现了电子加速及国内首次质子加速等成果。

(2) 研制成功高次谐波产生及阿秒条纹相机测量装置。项目组通过深入系统的飞秒激光放大与压缩研究, 产生了脉宽3.4fs的国内最短激光脉冲, 并通过载波包络相位 (CEP) 测量与锁定技术, 得到了连续锁定时间7 小时以上、CEP漂移精度优于100mrad的国际上最好结果之一。在此基础上设计建成先进的高次谐波阿秒激光产生装置和条纹相机测量装置, 通过飞秒激光与气体的相互作用研究, 获得了中心波段光子能量74e V、脉冲宽度小于200as的结果, 从而首次在国内产生测量得到阿秒激光脉冲, 实现了我国该研究零突破。

(3) 先后实现Nd:Gd VO4、Nd:Lu VO4等激光的皮秒锁模及Yb:GYSO、Yb:YGG等激光的飞秒锁模, 获得最短脉宽33fs的结果, 部分工作系国际首创, 已在Laser Phys Lett、Opt Lett及Opt Express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20 余篇, 并在国际会议上应邀做邀请报告多次。应邀为英文专著Laser Pulse撰写章节, 并成为该书迄今下载量第一和引用量第二的章节。

(4) 成功获得平均功率6.5W、线宽小于0.4pm的可调谐窄线宽纳秒钛宝石激光输出。并合作采用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制成功的BBSAG晶体四倍频该激光, 在195 ~ 205nm的深紫外波长范围内获得了线宽小于200MHz、单频稳定性优于50MHz、调谐步长小于50MHz的可调谐窄线宽稳频激光输出, 最高输出功率达130m W。相比已有的报道, 表现出更加优良的连续稳定运行时间、可靠的线宽稳定性及精确的波长调谐能力。成果已在合作单位取得重要应用。

2. 经济与社会效益

近5 年来, 研究团队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 以自行设计研制的飞秒掺钛蓝宝石激光为种子脉冲, 通过创新的放大方案得到了跨越PW峰值功率的重大突破, 创造了同类研究新的世界纪录, 并首次在国内产生测量得到阿秒激光输出, 将我国超快激光科学的研究第一次从飞秒领域挺进到阿秒领域, 成为国际上具有单阿秒激光产生和测量表征能力的不多研究团队之一。这些工作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在超快超强激光这一前沿学科的影响和地位, 而且也开发成功系列飞秒超强激光产品, 成功提供给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所科研单位, 体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具体应用情况如下:

(1)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研究所利用飞秒超强激光装置开展了该激光与微米及纳米厚度量级的两类固体靶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 在与微米厚铝靶相互作用的研究中, 成功观察到了定向发射的质子束信号, 其中在法线方向可分辨的质子最高能量至少达到了8Me V。此外在与纳米靶进一步相互作用的研究中, 完成了国内首次纳米级DLC膜的实验, 测量得到了最高能量达1Me V的质子加速。

(2)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加速器实验室在汤姆逊散射硬X射线光源研究中, 利用3TW激光从光阴极微波电子枪获得了电子束, 并实现了超快电子衍射等结果, 为该实验室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数据和技术支持。

(3) 天津大学利用飞秒激光放大器, 成功产生了平均功率2.56m W的THz辐射, 得到了利用进口飞秒激光器未能得到的结果, 从而在国内首次实现并验证了基于光学整流Cherenkov辐射的宽带THz产生, 证明该激光可以很好地满足高功率宽带THz产生等复杂实验的应用需求。

(4) 国防科技大学利用飞秒超强激光系统研究了不同能量的飞秒激光脉冲对面阵Si-CCD器件的辐照效应, 测量了CCD对于飞秒激光的饱和阈值, 得到了有意义的新结果。

(5)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利用飞秒激光器与动量谱仪, 开展了一系列原子物理实验与电子能谱测量的工作, 成功获得了超快激光电离原子实验数据, 为深入开展阿秒时间分辨的原子分子动力学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6) 中山大学利用飞秒激光振荡器 (OPO) 所研制提供的产品设备, 先后开展了激子与等离激元耦合光致发光探测等实验研究, 观察到贵金属纳米阵列对于与量子点自发辐射速率的调制等现象, 相关成果发表在Nanoscale Research Letters上。

此外, 所开发成功的各类超快激光器件经过不断发展, 表现出与国外公司产品相当的可靠稳定性能。近5 年来实现销售数10 台 (套) , 据不完全统计, 签署合同经费近700 万元, 作为面向部分科研用户的产品, 体现了难得可贵的经济效益。特别重要的是, 打破了飞秒激光产品由西方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 并显著抑制了超快激光在我国多年居高不下的价额, 对于提升我国超快激光技术研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发挥了积极作用。

成果名称:高产抗病优质小麦新品种选育及推广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主要合作创新单元:四川省田园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成都大川种业

主要完成人:吴瑜、敖栋辉、李莉蓉、李竹林、鲁璐、李韵芳、刘泽厚、张磊、兰庭明、陈开兰

1. 成果简介

研究开发的是采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 将“SW3243 (川麦30) ”的矮秆、丰产、白粒大粒基因和该所自育的“35050”矮秆、白粒基因, 导入到该所自育新品系“21530” (植株高100 厘米, 抗旱性1级、抗寒性强, 红粒, 丰产性好) 中, 经成都、昆明两地选育而成, 品系代号为“64002”。2005 年申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2009 年3 月1 日授权, 授权号CNA20050475.4, 2006 年通过四川省品种审定, 2007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2009 年得到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2009—2013 年连续5 年被列为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和重点推广品种。新品种具有以下特点:

(1) 高产稳产适应性广

参加四川省区域试验、四川省生产试验和国家2005 年区域试验均居第一位。2004 年参加四川省区试, 平均亩产345.49kg, 比对照“川麦107”平均增产13.5%, 居第一位, 2005 年继续四川省区试最高亩产506.7kg, 平均亩产371.59kg, 比对照增产11.9%, 仍居第一位。2006 年在四川省不同生态区进行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79.37kg, 比对照平均亩产333.34kg增产46.03kg, 增产幅度13.81%, 居第一位。2005 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区域试验, 最高亩产520.3kg, 平均亩产372.4 kg, 比对照增产6.5%, 仍然居第一位。2006 年参加国家区试, 平均亩产386.8 kg, 比对照川麦107增产4.9%, 差异极显著, 居第三位。两年国家区试结果, 平均亩产379.6 kg, 比对照川麦107 增产5.7%。两年在41 个试点上有30 个试点增产, 增产点次率73.2%。2007 年参加国家小麦品种 (长江上游冬麦组) 生产试验, 平均亩产364.14 公斤, 平均比对照增产3.53%。

(2) 综合抗性好, 抗逆性强

经中国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和四川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多年鉴定, “川育20”高抗小麦条锈病和秆锈病、慢叶锈病。携带Yr17 抗条锈病基因, 在近年长江上游冬麦区条锈病严重流行的情况下, 仍然表现高抗条锈病。

(3) 品质优良

2005 年四川省种子站统一抽样, 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测定, “64002”容重788.9g·L-1, 蛋白质14.57%, 湿面筋含量30.6%, 沉降值35.05m L, 面团稳定时间3.85min。2006 年国家区试品质分析结果, 容重800g·L-1/796g·L-1;粗蛋白 (干基) 13.0%/13.99;湿面筋27.5%/29.3%;吸水率64.0%/68.2%;面团稳定时间2.2min/2.1min;最大抗延阻力185EU/175EU;拉伸面积36.8cm2/33.0cm2, 谷蛋白亚基为7+9, 2+12。Fe含量32.03mg/kg, Zn含量32.5mg/kg, Se含量0.033mg/kg, 其主要品质指标达到国家优质中筋小麦品质标准。

“川育20”是四川麦区育成的高产、抗病、优质兼备小麦新品种, 其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川育20”自审定推广以来, 种植面积迅速扩大, 相继在四川、重庆、陕西、贵州、甘肃、湖北、河南、云南等省市大面积种植, 尤其是, 2009 年在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支持下, 对该品种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示范和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到2014 年, 共培训农民和技术人员630 人次, 已建立温江、邛崃、乐至、自贡、荣县、广汉、广安和湖北襄阳等8 个示范片及种子基地。加快了推广速度, 建立了原种繁殖基地1250 亩, 繁殖原种50 万kg, 建立了良种繁殖基地3 个, 面积18500 亩, 累计良种繁殖面积47500 亩, 销售种子1663万kg, 销售收入6286.03 万元, 净收入361.53 万元。2007 年、2008 年“川育20”列为了国家良种补贴品种, 2009—2012 年连续5 年被列为四川省农业主导品种推广。不完全统计, 到2014 年已在四川、陕西汉中、湖北襄阳等省市累计推广面积2700.95 万亩, 按亩增产20kg计算, 共增产小麦54019 万kg, 价格按2.4 元/kg计算, 新增社会经济效益12.9 亿元, 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 “川育20”抗条锈病性强, 推广应用后, 既减少了农药施用, 又节约了用工费用, 对于减轻因农药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降低农药残毒, 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人体健康等均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由于“川育20”是抗条锈病性强、丰产稳产性好、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 深受种子、农技部门和农民欢迎, 预计“十三五”推广种植面积将稳定在3000 万亩左右。

“川育20”的育成和推广具有以下创新点:

(1) 技术路线创新:针麦区阴雨多湿、云雾多、日照少的生态特点, 把选育穗数穗重协调的高产小麦新品种作为主要育种目标, 用创制特殊株型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技术路线, 选育穗数穗重协调型新品种, 以解决稳产性、适应性差的主要问题。

(2) 选育方法创新:应用生物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 将目标基因转如入到本底品种中, 在分离世代连续选择分蘖成穗能力强、单穗重高的优异单株, 并结合成都、昆明异地加代, 提高适应性, 同时进行株系品质世代跟踪筛选, 条锈病田间接种和室内分子标记筛选鉴定, 选育的穗数穗重协调的特异优良株型小麦新品种, 解决了小麦高产、稳产、优质和抗病的矛盾。因此, 在选育方法上也有创新性。

成果名称:刺参良种生态高效增养殖设施和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主要合作创新单元:海珍品良种选育与生态养殖实验室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

主要完成人:杨红生, 张涛, 周毅, 许强, 张立斌, 刘石林, 孙丽娜, 孙景春, 林承刚

1. 成果简介

海参具有较高营养价值, 能起到海底“清道夫”作用, 具有良好生态效益。仿刺参, 又称刺参, 是世界1200 种海参中价值和功能最好的一种。2005—2012 年, 我国刺参养殖面积增长145.37%, 总产量增长161.68% (中国渔业年鉴2006 ~ 2013) , 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产业中单一经济产值最大的物种, 具有巨大经济价值。

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养殖水域生态学与生物资源修复研究团队联合山东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刺参养殖龙头企业, 针对刺参产业发展现状, 研发集成了耐高温速生刺参品系选育、白刺参和“原生态”特色健康苗种培育、多种生态高效增养殖设施与关键模式, 构建了全产业链的健康增养殖技术体系, 为刺参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1) 建立了耐高温速生刺参品系选育关键技术, 为良种选育提供“种质”支撑

研发了刺参活体称重和雌雄鉴别技术, 为良种选育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构建了国内首个耐高温刺参种质资源库;建立了耐高温种参性状筛选指标体系;选育的耐高温速生刺参与常温刺参相比可提前17 天解除夏眠, 耐高温性提高约1℃, 幼参生长速度比未选育组提高29%, 构建了消减文库, 研究了子代苗种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量。

近5 年共培育耐高温速生刺参三代, 苗种1537 万头,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苗种生长速度比未选育苗种提高28.3% ~ 80.3%, 成活率提高15%。构建子三代刺参家系12 个, 筛选出具有耐高温和速生性状的家系各4 个, 其中耐高温和速生复合性状的家系1 个, 向生产单位提供耐高温子二代种参1000 头, 推广耐高温子三代苗种400 多万头, 总重量达50t以上。相关成果获2012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 突破了特色健康苗种培育技术, 为健康苗种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制定了白刺参种参筛选标准, 进行了子代苗种规模化繁育, 建立了白刺参选育技术, 研究了白刺参生理生态学特征, 查明了白刺参苗种培育与健康养殖关键环境和营养参数, 为白刺参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研发了刺参“原生态”苗种培育设施, 研究了不同种参投放密度、稚幼参培育密度及盐度骤降对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建立了刺参“原生态”苗种繁育技术, 3000 头/kg的苗种20 天成活率为97.3%, 体重增加了20%;4 个月后成活率为71.2%, 体重增加了489%。

建立和优化了天鹅湖大叶藻生态系统刺参资源修复技术, 共培育刺参生态苗种30.1 万头, 资源量提高20% 以上。相关成果获得2011 年青岛市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一等奖。

(3) 建立了多种刺参生态高效增养殖新设施, 为健康养殖提供“装备”支撑

揭示了刺参对沉积物的选择性及其栖息地的底质特征, 阐明了不同人工礁型参数对刺参的集聚效果, 利用刺参石灰环嵌套标记法, 突破了刺参长期标记的技术难题, 为评估刺参增殖效果, 设计高效增养殖设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和技术支持。研发了牡蛎壳海珍礁、多层组合式海珍礁、多层箱式海珍礁、多层板式立体海珍礁等礁体, 在围堰养殖区投放使用后, 苗种成活率提高40%, 产量增加40% 以上;在浅海海湾区投放后, 聚参效果显著, 礁区刺参密度达1 ~ 2 头/m2;离岸岛屿区投放人工礁体后, 刺参密度可达3 ~ 5 头/m2。相关成果获得2011 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4) 建立了刺参生态养殖技术与新模式, 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系统”支撑

研发了框架法、枚订法、麻绳夹苗法、根部绑石法和泥筒法5 种大叶藻植株移植技术, 成活率均达80%以上 (国际上低于50%) , 构建海草床4500 亩, 生物量增加70%, 为刺参营造了适宜栖息和生长环境。根据刺参的生态位特征及其与鱼、贝、藻 (草) 的相互关系, 建立了人工礁区“藻鲍参”, 离岸岛屿“藻鱼参”和天然潟湖“草参贝”多元化增养殖新模式。建立养殖示范区达45000 亩, 投放刺参1500 万头, 离岸岛屿礁区刺参密度可达3 ~ 5 头/m2, ・湖区刺参产量增加50%。相关成果获得2012 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科学进步二等奖。

成果获授权发明专利13 项;申请商标品牌5 个, 其中已获得4 个;软件著作权2 项;发表论文51 篇, 其中SCI论文33 篇;项目成果的集成应用拓宽了产业领域, 丰富了我国刺参增养殖技术原理, 促进了刺参增养殖产业的技术升级。耐高温速生刺参苗种培育技术有效缩短了刺参养殖周期;特色健康苗种培育技术为刺参产业提供了优质健康的苗种来源, 使产品品质得到了有效保障;多元化刺参生态增养殖新技术促进了海区生态系统水平的综合管理, 减少了养殖活动对海区的污染, 实现了清洁生产。

成果名称:绿色高效专用肥的研制及其应用

完成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主要合作创新单元:中国科学院扬州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

主要完成人:杜昌文, 周健民, 沈仁芳, 梁林洲, 申亚珍, 岳锌, 马菲

1. 成果简介

根据全国肥料试验网的统计结果, 肥料对产量的贡献高达40.8%, 因此肥料是保障粮食持续增产稳产的基础。但养分利用率低一直是肥料利用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养分损失不但导致资源与能源的巨大浪费, 同时还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据国家环境保护部公布的调查数据,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率高达50% 以上。因此, 肥料资源高效利用是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和生态环境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

该项目在国际上首次利用红外光声光谱进行了土壤肥力的数字化表征, 建立了土壤肥力信息快速评估方法, 突破了土壤肥力空间变异信息难以快速和精准获取的技术瓶颈;成功合成了水基聚合物包膜材料, 攻克了以水代替有机溶剂的包衣技术难点, 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了商品化水基包衣控释肥料, 实现了依作物需求的养分适时控释;在此基础上, 创建了基于土壤肥力空间变异和植物养分动态需求特征的二维配方专家系统, 实现了肥料资源组合和养分配伍的精准、快速决策, 有效支撑了高效专用肥的创制及其应用。

该成果研制的水基包衣控释肥料产品颗粒圆整, 强度大, 控释效果好, 安全性高, 环境友好, 而成本仅为国外同类产品的50% ~ 60%;研发的高效专用肥料专家系统可快速、精准获得肥料配方, 普适性强, 肥料产品可提高氮肥利用率15% 以上。

该项目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 项和国际专利 (PCT) 1 项, 其中授权10 项, 获软件著作权2 件和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 件;发表学术论文78 篇, 其中SCI论文32 篇;出版专著4 部;新增销售额为1.2 亿元, 新增利润为975 万元, 新增税收703 万元, 先后获得首届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大赛特别奖、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 项, 江苏省青年创业奖1 项。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 研发了原位反应成膜水基包衣控释肥料技术及其成套工艺和设备

以水作溶剂, 合成了水基聚合物包膜材料, 攻克了水基包衣技术难题, 并研发了配套的封闭循环流化床包衣工艺和设备, 在国际上率先研制出商品化水基包衣控释肥料, 实现了依作物需求的养分适时控释。该技术克服了传统包衣技术需采用有机溶剂和脂溶性聚合物的弊端, 避免了生产和使用中的安全性和二次污染问题。

(2) 创建了基于养分时空变异二维配方技术的高效专用肥料专家系统

利用红外光声光谱实现快速土壤数字化表征, 创建了土壤红外光谱数据库, 采用多元校正的化学计量学手段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学方法, 构建土壤肥力信息评估模型, 结合不同植物养分动态需求信息, 创建了基于养分时空变异二维配方技术的高效专用肥料专家系统, 对肥料品种和配伍进行决策, 获得系列有机、无机、有机无机配合的高效专用肥配方。该技术快速、精准, 普适性强, 代表了现代农业施肥管理的发展方向。

与传统的红外反射光谱相比, 土壤红外光声光谱获取的信息来自样品表层, 信号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增强, 获取的信息量明显增大, 因而土壤肥力获取的准确性明显提高。

2. 经济与社会效益

2012 年生产苗木和果树专用肥2900 吨、花卉和草坪专用肥3650 吨、蔬菜专用肥4200 吨, 相应出厂价分别为每吨4000 元、8000 元和3000 元, 共计新增销售额5340 万元。

2013 年生产苗木专用肥和果树专用肥3800 吨、花卉和苗木专用肥4250 吨、蔬菜专用肥5800 吨, 出厂价分别为4000 元, 8000 元和3000 元, 共计新增销售额6660 万元。

二年合计生产各类专用肥2.1 万吨, 新增销售额1.2 亿元, 新增利润975 万元, 新增税收703 万元。

应用基于时空变异的二维肥料配方技术, 根据不同作物的需肥特点, 研发了苗木、花卉、草坪、葡萄、草莓、果树和蔬菜的绿色高效专用肥, 并在江苏、上海和浙江等省市开展大面积推广应用。2012—2013 年共推广绿色高效专用肥2.1 万吨, 应用面积达18 万亩次, 应用盆花、盆景等2800 万盆次, 合计增收节本2.39 亿元。

本项目的实施, 既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 节省了农业成本, 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 节氮 (N) 105 万公斤, 减磷 (P2O5) 48 万公斤, 有效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 取得了重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该成果的相关技术已被江苏省艾萨斯新型肥料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采用和进一步转化。该公司已投资8000 万元用于生产基地建设, 该生产基地位于扬州化学工业园, 目前该生产基地主体已完工, 已进入设备安装与调试阶段, 预计年生产能力可达30000 吨, 产值可达3.0 亿元以上。

成果名称:薇诺娜医学护肤系列产品研制及产业化

完成单位: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主要合作创新单元:昆明滇虹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主要完成人:刘海洋, 倪伟, 严欢, 陈昌祥

1. 成果简介

光损伤性皮肤病是一类由日光 (紫外线) 直接或间接引起的皮肤病, 该类皮肤病发生率高、危害严重, 尽管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 但仍有诸多问题尚未解决, 如发病率高、治疗手段匮乏, 疾病复发率高。对光损伤性皮肤病的综合防治已成为当今医学领域亟待解决的临床问题, 尤其在光辐射较强的高原地区, 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昆明滇虹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共同组成了针对光损伤性皮肤病的发病机制及防治协同创新中心, 经过数年的联合攻关, 创建了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产学研用”产业化开发体系, 成功研发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经过功效实验及临床验证的薇诺娜医用护肤品及械字新产品, 应用于临床, 实现了该领域的转化医学。

发现青刺果油具有恢复皮肤屏障作用、马齿苋提取物具有抗炎症作用、滇重楼茎叶提取物具有抗棒状杆菌、葡萄球菌作用, 并开展了初步的作用机制研究。

开展了云南产马齿苋、青刺果及滇重楼资源、品质的调研及种植推广。开展了相应的马齿苋多糖提取精制工艺研究, 设计了正交试验, 选定了最佳的提取工艺, 开展了马齿苋多糖精制研究, 优选出最佳的脱色树脂。按照优化出的工艺, 进行了3 批中试, 根据放大实验结果制定了马齿苋有效部位的质量标准, 多糖含量不低于17%。

开展了不同产地青刺果油质量研究, 优选出最佳产地, 开展了压榨工艺和保存工艺的研究, 制定了青刺果油的企业标准。研究表明青刺果油中主要含有亚油酸甲脂、油酸甲脂、二十二碳烯酸甲脂、二十碳烯酸甲脂、棕榈酸甲脂、硬脂酸甲脂等20 余个成分, 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超过75%;香格里拉的青刺果品质最好;机械压榨法优于超临界萃取法。建立了滇重楼茎叶抗痤疮活性部位的标准提取方法和质量控制标准, 实现了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

在此基础上, 联合完成了医学护肤品的配方和工艺开发、产品质量标准研究、安全性评价和卫生学检查。成功开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系列新产品——薇诺娜8 大系列医用护肤品, 其中的7 大系列已通过全国54 家医院多中心临床观察验证其功效性及安全性, 获特殊类型化妆品批件7 个, 获得2012 年度云南省科技厅重点新产品证书。

该项目先后获得2013 年度云南省云十大科技进展”和云南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建立了薇诺娜医用护肤品系列产品产业化生产基地, 包括膏霜剂2 条、乳液1 条、水剂1 条、面膜1 条5 条生产线, 共12 大系列44 种医用护肤品, 生产能力达到168 万件/ 年, 近三年为企业新增产值达2.47 亿, 利税5290 万元。

薇诺娜医用护肤品被云南省科技厅评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 已通过科技入滇产品向全国推广, 已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等全国300 多家医院推广, 并由薇诺娜医疗美容有限公司在昆明建立了薇诺娜医疗美容门诊部, 在云南地州建立了专卖店, 推广使用薇诺娜医用护肤品, 为200 多万患者使用, 有效率达93.3%, 复发率降低了36% ~ 40%, 实现了光损伤性皮肤病转化医学。

该项目立足于我国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难点问题, 采用恢复皮肤屏障理论, 根据各类疾病特点, 探索光损伤性皮肤病防治产业化开发体系, 成功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薇诺娜系列医用护肤品及医疗器械产品, 为治疗及防治复发该类疾病提供了新的手段。打破了国外医用护肤品在中国的垄断。

二、部分获得科技促进发展奖管理贡献奖的集体

获奖集体名称: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产业策划部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集体成员:李世元, 张彦奇, 王寒枝, 和晓楠, 李寅, 李东辉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以下简称理化所) 产业策划部成立于2002 年4 月, 10 余年来, 共策划超过百项成果转移转化, 为国内千余家企业提供技术合作与服务, 累计实现技术收入6 亿多元, 年均增长30%左右。累计带动地方政府和企业研发投入超过10 亿元, 实现社会投资总规模数十亿元, 截止2013 年底, 企业应用理化所技术成果累计新增产值超过300 亿元/ 年。在院地合作, 院企合作, 带动行业发展和探索技术转移转化新模式等相关管理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1) 育成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2012 ~ 2013 年度, 通过产业策划部, 理化所与国内企业签订各类技术合作协议超过300 项, 转化合同额超过2.5 亿元。通过科技成果转化, 带动国内新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等领域数十个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合作企业已成长为领军型企业。

以包头东宝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为例, 该公司于2011 年7 月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十多年来, 在理化所的技术支持下, 公司经过不懈的努力, 从一个濒临破产的传统国产精胶厂逐渐成长为国内明胶行业的领先者之一。

(2) 和国内外多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推动理化所与国内数百家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 通过技术开发为企业解决技术需求, 实现成果转化的项目有200 余项, 与企业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等机构数十个, 累计实现技术合同收入近6 亿元, 带动企业相关研发投入超过10 亿元。此外, 通过技术转移和共建研发中心的模式与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如中石油、中石化、海尔集团、四川长虹、SIEMENS、EADS、深圳比亚迪、北京首钢等。

(3) 与多地政府建立合作关系, 协同创新

推动理化所先后与数十个地方政府建立了全面合作的伙伴关系, 如:嘉兴、杭州、靖江、台州、扬州、无锡、铜陵、郑州、洛阳、天津、唐山等;通过集成研究所的技术创新能力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优势资源, 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提升。

从2002 年到现在, 不断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协同创新体制, 通过与企业合作成立联合研发中心, 整合地方区域资源, 联合企业承担科技项目技术攻关, 实现由技术到产业的整体协同创新, 完成从技术成果到产品和工艺的全链条设计, 形成产业完整工艺链。

(4) 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显著的提升

产业策划部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运营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2011 年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成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013 年6 月, 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先进集体;吴剑锋同志获得金桥奖先进个人;2014 年获得中国产学研促进会创新集体奖, 刘新建同志获得创新个人奖。近年来, 还获得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奖、北京市技术市场金桥奖等多项奖励。

获奖集体名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技处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集体成员:刘中民, 蔡睿, 韩涤非, 杜伟, 刘勇, 张晨, 曹恒, 李婉君, 李科达, 李振涛

“十一五”以来,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简称大连化物所) 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需求, 重点实施“以大型骨干企业为牵引的区域重点合作开发及成果转化战略”, 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本部+ 转化中心”的发展模式, 不断开拓新的合作渠道和模式, 努力推动研究所科技成果转化和规模产业化, 一批重点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近5 年, 申请专利2708 件, 获得授权915 件, 转移转化300 余件;签订横向技术合同935 件, 合同金额11.67 亿元, 实现知识产权转移转化收入9 亿多元, 国际合作方面的收入超过1.5 亿元。2013 年, 国际专利申请量全院排名第一,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及授权量全院排名第二。在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 大连化物所已投资成立20 家高技术企业, 业务领域涉及烯烃产业、催化产业、新型能源产业、膜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等, 2013 年度营业收入总额为9.05 亿元, 净利润总额1.72 亿元。大连化物所先后被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示范单位, 先后十一次获得中科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一等奖, 并获得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2008 年以来, 大连化物所共获得国家级奖励10 项, 省部级奖励40 项。以“甲醇制烯烃”和“液流储能技术”为代表的工业化技术在2012 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上被胡锦涛同志誉为我国科技界的新成就。“甲醇制取低碳烯烃 (DMTO) 技术”荣获2014 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全钒液流电池储能技术”研究集体荣获2014 年度中科院杰出科技成就奖。

(1) 强化骨干企业行业引领作用, 推进技术产业化步伐

根据自身以能源研究为主的发展定位, 重点突出与大型骨干企业 (如:延长石油、中石油、神华集团等) 的合作, 共同推进能源化工、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项目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形成了一批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创新生长点, 并着力推动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2) 立足优势区域, 拓展合作新空间

着重加强在环渤海、东南沿海、中西部地区及新疆等经济发达和资源富集地区的科技合作。针对各地区的产业集群特点和区位优势, 积极借助地方政府的力量, 架起企业与研究组之间直接沟通的便利桥梁, 积极引导企业有效利用各种环境与区位优势, 把项目落到实处, 共同推动项目的深入发展, 最终实现企业与研究所合作共赢。

(3) 增进加强产业技术交流和平台建设

不断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引导和培训, 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凝练科研方向, 强化科技人员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意识, 引导研究组围绕企业的技术需求开展科研工作, 并善于发现和解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持续推进项目的产业化进程, 不断拓宽合作视野, 提升合作能力。大连化物所先后组织承办了能源、催化材料和煤化工新技术等一系列高端论坛和院地合作讲坛, 邀请政府、企业高层领导出席并做产业发展战略及技术前沿报告, 有效促进了研究所与行业、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

(4) 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实施成果转化

注重加强知识产权的早期顶层策划与系统设计, 注重知识产权形成后的动态管理, 突出以专利运营为核心的成果转移转化过程, 将知识产权的协调服务深入到具体的创新研发活动中去, 采取一系列有力举措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移转化的管理与服务功能。形成了稳定的知识产权点面结合的网状管理模式, 为提高知识产权策划与布局、提高专利质量等措施的顺利实现提供了良好的人才保障。

获奖集体名称: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技发展处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集体成员:孙小红, 杜创, 胡士奇, 王晓明, 马友美, 邓鹏飏, 王鑫岩, 方建勇, 王瑜

长春应化所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 以技术转移及科技创新要素资源的整合为中心, 以观念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为手段, 以科技创新基地平台为依托, 不断强化与社会创新体系和单元的联合合作, 巩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已有基础, 加速向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重点地区延伸。现已构建起以长春、杭州和常州为核心的多元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 形成了成熟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应用推进模式, 取得了多项重大规模产业化成果, 多次荣获中科院院地合作一等奖, 并获得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1) 强化协同创新, 不断推进重大项目产业化

积极推动与中石油、一汽、巨化、渤化、威高、金川、BASF、德国罗氏、日本汤浅公司等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合作, 按照“我所有优势, 企业有需求”的原则, 通过多层面交流合作、搭建技术平台、创新合作机制等, 加速了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规模产业化, 推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为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 强化创新基地, 不断加速成果孵化转化

在推动重大成果转化的同时, 注重技术孵化和产业化前期培育。着力与地方政府共建基地, 现已形成六大创新基地。即:吉林省化工新材料重大科技创新基地、交流LED产业基地、生物降解材料产业基地、浙江中科应化科技有限公司、常州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青岛中科应化技术研究院。

(3) 强化平台联盟, 不断完善所企合作体系

不断强化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 大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构建, 先后与巨化集团共建“特色化工新材料实验室”、黑龙江鑫达集团共建“高分子材料合作实验室”、常州天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可发性结构泡沫材料工程中心”、南京红宝丽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南京醇胺研发中心”、威海泓淋电子有限公司共建“电子产品用高分子新材料研发中心”等17 个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中心或工程实验室, 协助企业构建和完善研发体系, 并取得了显著效果。

依托长春应化所与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研发中心”, 带动中科院各研究所与威高集团合作。牵头组织了吉林省化工新材料、江苏省储能材料与器件和常州市储能材料与器件产业创新联盟, 并参与了中国烟气脱硝产业技术、吉林省新能源汽车等16 家产业创新联盟。

(4) 强化转化机制, 不断推进管理创新机制

成立了科技发展处, 总体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谋划、组织和推进, 2012 年获批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成立了知识产权部, 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证为“全国知识产权品牌培育机构”和“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

建立了科学合理、运行高效、适应不同类型科研活动特点的分类科技考核评价机制, 对不同学科及研究领域采取不同的目标管理、资源配置、绩效评价和激励模式, 以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量。引导科技人员着力产业创新链项目建设, 发挥了评价机制的指挥棒作用。

获奖集体名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技术发展处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集体成员:隋雪青, 刘新宇, 李小娟, 梁丽, 李娜, 史峰, 吴蝶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以下简称计算所) 技术发展处是计算所为实现技术转移和孵化所设立的专门机构, 下设知识产权办、技术转移办。技术发展处作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近年来主要通过共性技术辐射、专利转让/ 许可、技术/ 企业孵化三条途径进行技术转移。2010—2013 年累计促成技术转移项目成交额超7.5 亿元。

共性技术辐射:从2002 年开始先后在苏州、上海、肇庆、宁波、台州、东莞、秦皇岛、顺德、临沂、烟台、德清、杭州、太仓、济宁、 福州建立了15 个分部/ 分所, 吸引当地政府及企业资金超5 亿元。

这些分部/ 分所得到了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欢迎, 带动当地超过100 亿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专利转让/ 许可:截至2013 年底, 计算所已申请专利1695 件, 获得授权979 件。积极探索以专利转让 (尤其是专利拍卖的方式) 作为技术转移的一种主要模式, 已有100 多件专利通过拍卖的方式转移到企业应用。

技术/ 企业孵化:主要以社会方为主进行孵化, 计算所提供技术成果以及后续的技术支持。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以来, 计算所以无形资产入资近1.5 亿元, 吸引社会资本超8.8 亿元, 相继孵化成立了30 余家企业, 曙光、蓝鲸、龙芯等相继规模产业化。

技术发展处通过规范对外投资流程, 对计算所控股和参股公司进行了专业化管理, 2013 年度投资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17738.47 万元、利税16159.78 万元。

典型案例:建设龙芯产业生态环境

通用CPU (芯片) 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核心部件, 是关系到国家信息产业基础结构和国家安全的战略产业。长期以来各国政府和企业都试图替代由美国英特尔和微软公司建立的Wintel霸主技术平台。而且通用CPU的应用面广, 产业链长, 龙芯的产业化, 不仅是一个产品的产业化, 也不仅是一条产业链的建设, 而是自主可控的信息产业体系的建设, 因此从事龙芯CPU芯片的产业化和相关配套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 计算所不仅成立了龙芯中科技术有限公司, 吸引政府及民营资本2 亿元, 而且持续大力建设龙芯产业生态环境。

2010 年4 月, 计算所在中关村动工“龙芯产业园”, 龙芯公司以北京总部为核心, 在广州成立了子公司, 在重庆、长沙设立了办事处, 初步完成了面向全国的产业化布局。带动了一大批像中科梦兰, 南京龙渊等基于龙芯CPU开发产品的下游企业的发展。其中中科梦兰与江苏省教育厅签订了15 万套基于龙芯通用CPU的低成本计算机的首购合同, 合同金额达4.1 亿元。

在安全领域, 龙芯成为了主要供应商, 拥有几十个客户, 目前已经形成了每年千万元量级的盈利。在嵌入式领域, 行业应用显示出爆发性增长的端倪, 如数字水表、电表集总器、税控机、北斗终端等行业应用目前都已试产;此外, 龙芯针对特定客户的IP授权如海尔、海信用龙芯IP做的几款数字电视产品, 今年达到量产状态。在通用CPU领域, 江苏省实施了15 万套基于龙芯通用CPU的低成本计算机的应用工程, 龙芯教育信息化解决方案已在全国11 省市试点应用。

在产业联盟方面, 龙芯CPU现在已初步形成一个软件生态。如Reworks嵌入式操作系统、中标麒麟操作系统、金山WPS文字处理、JAVA、Flash、达梦/ 金仓/ 神州通用数据库, 东方通/ 金蝶/ 中创中间件、中软政务处理系统等等。此外, 龙芯的Flash还得到了Adobe的支持, Vxworks操作系统得到了风河公司的支持。

获奖集体名称: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产业发展与资源处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集体成员:毕亚雷, 夏洪流, 吴小丽, 贾彦, 丁宁宁, 黄小华, 章松兰, 黄载祺, 冯春, 黄妙琴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以下简称先进院) 设有5 个研究所 (含南沙所) , 建设41 个国家/省部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平台, 布局机器人、健康与医疗、新能源与新材料、大数据与云计算四大领域, 搭建学科交叉平台, 形成集成创新优势;建设育成中心及4 个产业园区, 与行业或政府共建3 个专业研究院;内外资本结合, 建立天使、风投和国投基金。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实现创新效益效率的最大化, 为打造一流的研究基地、领军人才培养基地和制造企业孵化基地奠定了基础。5 年获批各类竞争性经费累计达16.5 亿;其中, 国家项目4 亿, 中科院项目1.9 亿, 广东省项目1.6 亿, 深圳市项目7 亿, 企业合作项目2 亿;经费增长约40%, 年人均经费达46 万, 横向合同金额累计达1.64 亿元, 合作企业累计达180 家;牵头成立机器人、低成本健康、北斗、海洋四大产业联盟, 联盟企业累计200 余家;带动地方工业产值累计逾千亿元;育成企业累计逾130 家, 其中先进院持股62 家;新建专业研究院3个;连续8 年参展高交会, 累计参展项目588 项。

产业发展与资源处作为先进院负责技术转移转化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业务部门, 是在战略结构中与传统院所不同的重要元素。在国家政策和院的支持下, 通过与工业伙伴的双赢合作, 实现院成果的产业化、最大限度地实现院成果的工业价值。

(1) 通过推进院重大项目, 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 取得新的成果

建立了“广东省机器人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机器人与智能信息重点实验室”, 自主研究开发外骨骼机器人、自动螺丝机器人、配药机器人等。与腾讯公司合作成立睿成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生产“小Q”机器人, 与深圳凯强力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凿岩机器人远程遥控系统, 与三九集团合作开发的配药机器人, 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合作开发的有毒药物配制机器人, 与北京积水坛医院合作开发的脊椎手术手术机器人等经典合作得到认同和良好的展示。

5 年来, 在低成本健康领域形成200 余人队伍, 组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等20 多个创新载体, 拥有6 支创新团队。发展自主医疗专用操作系统及开发平台, 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芯, 研制出适合家庭使用的微型化家用医疗终端和试剂盒, 开发一批具有典型临床意义的小型化康复理疗设备。

光伏太阳能研究中心承担了深圳市首个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新型铜基化合物薄膜太阳能电池相关材料和器件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科学院重大科研装备、深圳市工程实验室、深圳市战略新兴产业公关项目等一批重要项目, 并在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不断取得突破:成功研制国内第一套完全自主开发、兼容共蒸发与溅射硒化两种工艺的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装备, 是世界上第一次采用三步法工艺, 结合在线测温监控组分来制备大面积铜铟镓硒电池组件的流水线装备, 制备的铜铟镓硒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19.28%, 进入世界前列。自筹经费建成2MW中试生产线。获批重大支撑计划, 研发无铟的下一代新技术。

(2) 积极参与深圳北斗、海洋、健康等产业的发展, 牵头组建产业联盟, 成立特色研究院

牵头组建“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深圳市低成本健康产学研资联盟”、“深圳市机器人产学研资联盟”、“深圳市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化联盟”、“深圳市海洋产学研联盟”, 聚集200 余家企事业单位, 会员企业年产值逾千亿, 与联盟企业合作开展了17 项横向和产学研项目。支持区域新兴产业发展, 在生物、新材料、工业设计、3D显示、海洋等13 个新兴领域联盟或协会中担任副会长或副理事长单位。

与深圳市工业设计协会联合成立深圳创新设计研究院;与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合作启动筹建北斗卫星应用技术研究院;在山东筹建济宁先进技术研究院;与深圳市福田区合作筹建大数据研究院;与坪山新区合作筹建电动汽车研究院等多个专业创新平台。

(3) 网络化布局建设育成中心, 院地合作助力转移转化

与深圳、上海嘉定共建特色育成中心, 在深圳逐步形成蛇口机器人孵化器、龙岗低成本健康产业园、李朗云计算产业园, 在上海嘉定建设定位为与长三角产业结合、以先进制造业中新技术为投资方向的特色育成中心;入驻企业共计130 余家, 其中先进院持股62 家, 总注册资本超20 亿, 资产规模逾80 亿。为育成中心能可持续发展在深圳龙岗推进育成总部的建设。

(4) 探索产业与资本紧密结合的运营模式和创新生态, 成果转化工作成绩显著

探索产业与资本紧密结合的运营新模式。以多模块、多要素互动的方式拉动社会资本, 设立中科育成、中科道富、中科昂森、中科明石、中科北斗、中科兴川等6 个投资基金, 定位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和私募投资等多个投资领域, 基金规模接近40 亿, 有效助推135 重点领域的成果产业化, 使得科技成果转化流程顺畅, 产、学、研、资形成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有机整体。

已有多家企业拟在主板、创业板及新三板挂牌上市。冲击波碎石机的行业龙头慧康医疗公司在与先进院的深度合作中, 通过“技术换股+ 风险投资”的方式, 完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技术资本化运作。先进院孵化的联影医疗公司, 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磁共振设备, 打破国际垄断, 获得习近平总书记的高度评价:“你们的事业大有可为”。

(5) 积极亮相展示平台, 引导和培育市场

以各类展会为平台, 积极宣传、引导和培育市场, 在高交会、工博会、西博会及科技周等重点展会成为先进院品牌推广、产业合作、人才吸引、公共关系和科学传播的专业平台, 累计展出包括机器人、低成本健康等领域项目累计超过467 项, 吸引观众108 万人, 中央电视台、新华社等多家媒体均给予关注报道。连续八年参展深圳高交会 (连续七年举办机器人专展) , 各类优秀产品获奖数屡创新高;协办中科院首届“低成本医疗专项行动”专展, 表现突出;参展2014 全国科技周, 低成本健康等项目受到刘延东副总理的肯定。

深圳先进院获国家首批“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十一五”支撑计划优秀团队、院地合作先进个人奖, 3次获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先进集体奖, 2010 年度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获奖集体名称: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部

所在单位: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集体成员:郑剑, 林霄喆, 谢开锋, 徐鹏景, 王慧, 张海, 卢光明, 刘苏, 彭林, 莫盼盼, 孙斌, 郜雪

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简称宁波材料所) 坚持“把科技转化为生产力”这一建所理念, 积极开展所地合作、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工作, 成立了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部 (简称技术转移部) 。

建所10 年以来, 宁波材料所院地合作与技术转移工作取得跨越式发展, 目前已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共100 个, 累计接受企业委托或合作开发项目315 项, 总合同额1.9 亿元, 横向合同经费占全部竞争性经费的比例超过42%, 在2014 年, 积极促成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 联想控股集团等大型民族企业的合作, 为院地合作的持续良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部2009 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2011 年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年度考核中获得“优秀”成绩。2010 年获批成为浙江省首批重点科技服务中介机构, 2012 年被评为首批“浙江省优秀技术市场中介服务机构”, 名列第一。2009 年与2011 年分别获得中科院院地合作贡献奖 (先进集体) 二等奖以及 (先进个人) 一等奖, 另外, 还在2010 ~ 2013 年连续获得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颁发的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

(1) 鼓励科研成果产业化,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截止2015 年6 月底, 已有25 项重大科技成果以共5.9 亿元的经济价值成功实现转移转化, 其中无醛胶、生物基耐热聚乳酸材料、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电池材料、碳纤维、石墨烯、金刚石、非晶带材、氧化锌靶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业化项目等18 项重大科技成果在当地实现产业化, 支撑了宁波产业发展, 同时为培育特色产业,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另外, 积极推进专利的授权许可与对外转让。专利授权模式降低了企业在前期的投资压力和风险, 实现“扶上马送一程”的理念, 为宁波材料所技术与产业对接成功开创了一个新的合作模式。

(2) 主动服务中小企业,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技术转移部根据宁波市的经济特点, 将服务的对象主要瞄准当地中小企业与民营企业, 实现技术支撑地方经济模式的要求。为企业在技术战略部署、人才培养、技术咨询、产品测试等方面提供了卓有成效的服务, 获得了合作企业的一致好评。通过与中小型企业共建工程中心, 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的技术难题, 并充分利用双方在各自领域 (企业的批量生产环境与研究所的技术理念、实验设备) 的优势, 联合攻关、申报项目。

(3) 架建所地所企合作桥梁, 拓宽服务辐射广度

技术转移部先后牵头组织了50 多批次1500 多人次的各类成果发布会或科技对接活动, 同时, 积极组织相关科研人员主动“走出去”, 受到各地企业的热烈欢迎, 博得广泛好评。积极参与中科院与浙江省开展的“432”合作计划, 先后派出200 余位科技特派员到地方政府、企业挂职锻炼。

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了明显的实效。通过挂职交流, 先后举办对接会50 余场, 通过挂职交流先后与企业签订合作项目40 项, 协助企业申报各类项目百余项, 合同金额达6000 万元。

(4) 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 提升院地合作绩效

出台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 科研成果转让费中纯收入最高可以有60% 奖励给有贡献的团队, 鼓舞了科技人员, 也吸引许多报有创业梦想的高科技人才加盟。在每个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 都选派负责关键技术的科技人员到企业工作, 直到该技术的产业化完全成功, 实现“连人带成果”转入企业, 受到企业的欢迎。而且, 还要求企业提供一定的股份奖励合作团队的技术骨干, 大大提高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修订了《员工挂职管理办法》。要求科技特派员“为企业服务工作时间平均每月不少于四天或去企业不少于四次”。建立了激励机制以及考核与奖惩制度。使科技特派员真正成为所地、所企合作的桥梁。

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技术转移”, 定期在平台上发布科研成果以及活动信息, 实现与有意向企业的实时交流。2014年, 技术转移部率先提出“产业化项目管理”理念, 启动对企业“接收”新技术能力的评估, 强化过程管理, 实行客户满意度评估。

获奖集体名称: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技处

所在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集体成员: 孙海涛, 胡琨元, 隋铁亮, 陈力勇, 苏琳, 王世波, 石影, 王诩, 史晓欣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科技处是研究所的重要管理部门, 在规划研究所发展方向、落实科研计划、规范项目管理、制定科研政策、联系政府、企业、争取科研经费、拓展科研领域等一系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探索方向、转变思路、尝试管理新模式

为实现研究所“十二五”规划目标, 争取国家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 科技处积极探索管理模式, 一方面制定完善科研管理规章制度, 通过考核机制鼓励引导科研人员积极争取专项课题。另一方面在科技处下设立专项办, 对专项工作从头抓起, 从行业需求调研、提出项目建议到组织申报、规范化管理, 以行业需求为抓手, 积极争取专项课题, 引领研究所科研向更高目标发展。

(2) 制定计划、寻找方向、主动出击

为贯彻面向行业的发展思路, 组织研究室科技人员整理科研成果。针对行业内具体服务对象, 制定不同的全面解决方案, 并面向行业主动出击, 加以推广。在推广过程中, 带领科技人员走访企业, 与企业进行充分交流, 了解企业需求。同时向企业介绍国家在专项方面的政策与安排, 帮助企业分析其采用新技术的优势、效益及风险, 与企业共同策划、争取专项支持, 以实现企业的技术进步。

(3) 携手合作、协同创新、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沈阳自动化所从2003 年开始研发汽车变速箱装配生产线, 先后完成了大同齿轮厂、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等多条汽车变速器装配生产线, 到2010 年完成及在建项目达到16 条, 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汽车变速箱装配线供货商。联手陕西法士特, 以重卡变速器装配生产线为载体, 申报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

法士特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变速器制造企业, 重卡变速器在占有全球70% 的市场份额。选择西安法士特实施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 对行业进步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项目最终获得2012 年智能专项支持。

2013 年获得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项目 “面向新型铜冶炼工艺过程的智能成套测控系统研发与示范应用”。项目用户是山东东营鲁方金属材料有限公司, 产能和效益均位居行业第五位。 “年处理100 万吨多金属矿”生产线, 是采用“底吹熔炼- 连续吹炼- 火法精炼”新工艺的全世界最大产能规模铜冶炼生产线。以此项目为背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成套测控系统, 并通过示范应用推进其产业化。

2014 年, 又组织研究室联合两个行业内龙头企业申报了两个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专项项目。

与重庆川仪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典型智能现场仪表数字化制造车间”项目, 重点研究典型智能现场仪表数字化制造车间系统集成技术, 以数字化配送系统、智能化数字化制造功能单元、制造执行系统、无线数据系统等为技术核心, 以集成式数字化自动化功能设备开发与集成为创新主导, 攻克典型智能现场仪表数字化制造智能单元装备及数字化制造车间设计与集成的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调节阀、压力变送器两类典型智能现场仪表产品的数字化制造车间;在此基础上形成设计开发与实施面向典型智能现场仪表数字化车间的工程化能力, 提高仪表制造企业的产品制造质量, 特别是提高产品制造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推进我国仪表制造业的技术提升和高水准仪器仪表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与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报的“高端变压器产品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项目, 是根据该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以 ±1100k V超高压直流变压器、1000k V交直流特高压变压器、±800k V直流特高压变压器、±750k V直流电抗器等高端产品为制造对象, 以沈阳、衡阳、新疆三个加工制造基地的制造过程自动化智能化解决方案的开发和应用为基础, 通过各层级生产网络的完善、在集团现有信息化基础上, 逐步构建集成协同管控功能的数字化企业平台, 建成特变电工三地数字化协同制造的集团化“高端变压器产品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

(4) 以重大项目为引领, 助力研究所发展目标实现

科技处通过管理创新, 引领了研究所的发展。2011 年以来研究所科研项目经费逐年增长, 近三年逐渐稳定在7 ~ 8 亿元, 十二五目标可以确保实现。研究所合作范围也进一步扩大, 四个专项分别通过中科院、辽宁省、新疆自治区、重庆市完成申报, 行业内重点企业合作途径顺畅, 使研究所能够为行业技术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获奖集体名称:中科院南京分院科技合作处

所在单位:中科院南京分院

集体成员:尹睿, 范晓松, 阮孜炜, 周睿, 陈方圆

作为负责科研管理和院地合作的职能部门, 南京分院科技合作处密切关注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政策, 主动思考, 积极进取, 从顶层设计、需求调研、科技对接、平台建设、人才合作等各个层次开展工作, 推动院地合作、院企合作, 取得了显著成效。

(1) 院地合作成效跨越式发展, 区域创新突显中国科学院形象

中科院与江苏省院省合作的效益和规模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合作规模实现了三个全覆盖, 到2014 年, 在江苏转化和产业化的项目猛增到1500 多项, 为企业年新增销售收入跃升到935 亿元。

我院在江苏的共建创新载体布局日趋完善, 院省创新体系实现有机融合, 并且在苏南、苏中、苏北全面布局, 形成以“两院地共建所- 两研发型研究中心- 五平台型产业化中心”为骨干、以所地、所企共建平台为节点的科技服务网络。

(2) 把握大局厘清思路扎实推进院地合作

(1) 注重顶层设计和全局考量, 提升院地合作组织化水平

中科院南京分院科技合作处高度重视院地合作工作体制建设, 以协调、推进院省市高层领导会谈, 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抓手, 从顶层对院省合作战略进行设计和部署。近年来, 多次协调促成院与江苏、江西两省政府高层领导的会谈, 协调安排地方领导与中科院领导会晤, 共商合作大计, 推进院省市县各项合作协议的签署, 强化院地合作的制度化保障。

(2) 编制发展规划, 为开展院地合作工作厘清思路

南京分院科技合作处与江苏和江西省科技厅合作制定了“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院地合作‘一四十’规划纲要”和“中国科学院与江西省院地合作‘一四五’规划纲要”。编制完成了“中国科学院与江苏省全面战略合作‘十二五’规划”, 确定了“巩固发展苏南, 发展提升苏中, 辐射带动苏北”的增长战略。

(3) 积极搭建院地科技对接平台, 促进更多成果在地方转化

科技对接活动是院地双方最直接、最集中交流了解的平台, 是为院所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的最好桥梁。近五年来, 中科院南京分院积极参与主办和协办了“中国江苏产学研合作成果展示洽谈会”、“中国常州先进制造技术成果展示洽谈会”等一系列大型科技对接活动, 累计协调、引导院属研究所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对接、交流互访等活动200 多次, 参会研究所2000 多所次, 参与的科技人员6000 多人次, 促成合作意向近800 项。

(4) 加强院地共建创新载体建设, 完善中科院力量在苏布局

中科院南京分院科技合作处始终重视引导院属科研单元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各类科技创新、创业载体, 截至2014 年底, 在苏共建各类平台突破200个, 发展态势良好。南京、常州、泰州、扬州和苏州五个平台型转移转化中心以及物联网、能源动力中心, 人员达到2100 多人, 孵化企业150 多个, 转化项目销售收入超过15 亿元。

(5) 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工作

院派科技副职干部是中科院加强与地方联系, 推进中科院优质科技成果向地方转移转化的重要举措。中科院南京分院科技合作处高度重视科技副职干部的选派、管理, 每年召集江苏地区工作的创新岗位人员召开工作交流会, 召开在苏院派科技副职工作交流会。在中科院南京分院的积极推动下, 中科院与江苏联手成立了“中科院联想学院江苏分院”, 开展各类培训活动。

(6) 共建江西省科学院, 提升服务江西产业发展能力

中科院南京分院科技合作处积极推动院属研究所与江西省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对接合作, 先后选派中科院8 名科技副职干部挂职副院长或副所长, 选派20 多名江西省科学院的科技和管理骨干参加中科院联想学院培训班, 多次组织院属研究所与省科院下属研究所对接合作, 凝练、立项支持了16 项“科学院联盟专项”合作项目。

(2) 创新工作方法, 推动院地双方开展院地合作的积极性

(1) 举办“争取江苏省各类科技资源培训研讨班”促进院属研究所与地方科技资源对接, 加深院地双方了解

积极引导院属科研单元争取地方科技资源, 是中科院南京分院科技合作处的重要抓手和核心任务, 已创新性地举办了四届“争取江苏省各类科技资源培训研讨班”, 累计有逾200 所次的500 多人次参加了培训班, 累计成功获得江苏省省级科技计划资助近500 项, 资助金额逾6 亿元。

(2) 与江苏省科技厅联合表彰院省合作先进单位

自2010 年起, 中科院南京分院与江苏省科技厅联合设立了院省合作先进单位表彰机制, 对组织推动院省合作项目产出较大的市、区各级科技主管部门给予表彰, 从而促进各级政府以更宽的视野推进科技资源集聚, 加快引进中科院人才、技术等资源, 推动院省合作再上新台阶。

(3) 与江苏省科技厅联合实施企业创新岗

上一篇:关于开展2012年度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下一篇:企业员工行为规范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