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花的快乐》教案设计

2025-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雪花的快乐》教案设计(精选5篇)

《雪花的快乐》教案设计 篇1

2、能理解“雪花”的象征意义及其快乐的所在。

3、学会品味诗歌语言特点及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雪花的象征意义和诗歌的优美意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诵法、合作讨论法、自由发言法、引导讲解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现在虽已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舒,但一阵春雨过后,天气转凉,我们仿佛又有了动的感觉。而提到冬天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漫天飞雪银装素裹的景象。雪花自古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今天我们就来听听现代诗人徐志摩笔下的雪花的快乐。

(二)带着问题朗诵诗歌(提问 朗读 再提问 再深化模式)看到这个题目《雪花的快乐》,同学们想到了些什么呢?徐志摩为什么要给我们讲这一朵雪花的快乐呢?它有怎样的快乐呢?一朵雪花她真的有快乐有悲伤吗?这个“快乐”实质上是指谁的快乐?什么样的快乐呢?带着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先集体朗诵这首诗,注意提顿和感情。(学生朗读完对其进行评价纠正,教师再范读。)

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县硖石镇人。名章垿,字志摩,小字又申。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云中鹤。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代表诗集《冷翡翠的一夜》《猛虎集》,有代表作《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康桥即使英国的剑桥大学,徐志摩曾在那留学,离别时写下这首著名诗歌。

讲到徐志摩的诗歌就一定的讲讲他一生的情感经历,因为这是他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期写下名诗《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其实他一生的风基本来自三个方向,也就是性格完全不同的三个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像许多抒情诗人一样,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悲剧的根源。1915年,由政界风云人物张君励为自己的妹妹张幼仪提亲,徐志摩把从未谋面的新娘娶进了门。张幼仪出身显赫富贵却不娇纵,相夫教子,恪尽妇道。而徐志摩对这桩“无爱的婚姻”始终心存疑虑,在英国念书时结识林徽因更促使他决心离婚。在英国遇见了志同道合的林徽因,虽然俩人相爱,但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在一起。回国后结识了有妇之夫陆小曼,这也注定是一场不被人们接受的相爱。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飞机飞向北平,因为他答应20日要帮助林徽因筹划一个学术讲座。飞机在山东党家山上空撞山炸毁,想飞的诗人死于飞。

(四)进入全诗

《雪花的快乐》教案设计 篇2

一、《雪花的快乐》的教育启迪

1.诗篇语言与教育化语言结构

《雪花的快乐》是一首从内容到形式都浑融圆熟的诗作, 全诗共有四节, 每节五个小句, 共计167 个字。这四节诗韵律铿锵, 具有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 诗中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和诗的节奏变化非常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每个诗节都蕴含着一个主题, 一般来说, 选择的语言结构形式不同, 意义就会不同。这首诗里, 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不同的地理位置:在半空里, 这地面上, 那冷漠的幽谷, 那凄清的山麓, 荒街, 在半空里, 那清幽的住处, 花园里, 身上, 衣襟, 心胸;“雪花”的特征:一朵, (风度) 翩翩, 潇洒, 飞飏, 娟娟, 身轻, 盈盈;“她”的特征:朱砂梅的清香, 柔波似的心胸;“雪花”的动态:是, 潇洒, 认清, 飞飏, 有;不去, 也不上, 去惆怅, 飞飏, 有;飞舞, 认明, 等着, 飞飏;凭借, 沾住了, 贴近, 消融, 溶入了;她的动态:来, 探望, 有。这些词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由面到体, 自然形成一幅独有特色的动态画面。丝毫没有组合的痕迹, 不着痕迹地创造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意境, 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定的空灵环境。诗歌语言极具感染力, 形成了诗歌艺术的魅力。教育化语言是不是也该如此呢?当前的教育所缺乏的不正是诗画般的语言吗?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我们学习和使用语言结构成分的同时, 更要知道在不同的场合如何得体、恰当地使用语言。作为教师, 不应脱离情感孤立地传递语言、交流信息, 而应选择通过语言本身具有的感染力让孩子们学会以一种独有的视角共享信息, 从而产生表达欲望与健康的心理。老师应该把专业化、学术化、缺失情感化的语言转化为教育化的语言, 把身体蹲下来, 把思维蹲下来, 接纳孩子、肯定孩子、引导孩子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

2.诗篇情感与教育情感表现形式

中国诗学历来重视作品的含蓄美, 最早源于道家审美诗学的言意说, 所谓“言有尽, 而意无穷”, 它要求字句的精炼, 即语言应蕴含较大的艺术容量, 同时要求印象突出, 明澈而有深度。《雪花的快乐》这首诗蕴含了作者对自由人生的热烈向往, 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感悟, 通过一种音乐感氤氲出一种气氛或意境, 以凝练优美的语言, 抒发作者心中的情感或情思。《雪花的快乐》通过移情将“寻梦”的主体变成了“雪花”。雪花, 即诗人自己, 是徐志摩的个性与情感, 性格与精神的外化, 诗里的“她”是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是美丽幻象的产物, 是爱的所在, 也是美的象征以及理想和自由的象征。诗歌第一节便坚定了一个信念: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诗歌第二节描绘了雪花寻理想的艰难以及对自我的肯定;诗歌第三、四节写雪花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归宿及实现理想后的快乐。诗中飞动飘逸的轻柔氛围, 优美的意境, 含蓄蕴藉的情思, 清新和谐的旋律, 让我们的情感在诗歌品悟中得到提升, 得到升华。诗中有情才会感染读者, 教育有情才会感染学生从容自信地对待生活, 对待人生。教育因何快乐, 教育因孩子们的健康发展而快乐。孩子们就如同徐志摩诗中的雪花, 是一朵朵有着个体情感、个体需求、个体潜能和追求的雪花。孩子自身的要素是其发展的最好资源, 有其自身演化的过程和内在结构。教育要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浇灌学生干涸的心灵, 为学生自身资源的优化配置创造条件。教育者应当按照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实施教育, 激发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诗篇文化与教育文化思维智慧

徐志摩是引进西方诗歌艺术实践新诗的诗人。其诗歌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 创造性地吸收和融汇了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及外来诗歌艺术两种诗歌文化, 并致力于诗歌形式和文体的创新以及新诗内容和容量的扩展, 成功地创作出符合民族传统审美观的诗歌, 与此同时, 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雪花因何而快乐, 雪花因“她”而快乐。她是作者的理想, 是作者的爱人, 是作者的人生使命, 是作者的世界。作者在凝视雪花的过程中, 陶醉其中, 展开想象的翅膀, 从人的现实世界进入到人的精神世界, 不是任其思维遨游, 而是有明确的方向和路径, 为飞向“她”而蓄势。如此开放的思维, 如此富有特色的文化吸收, 如此优美的语言风格和诗歌特色, 如此解放觉醒而有质量提升的生命, 让人体会到一种美的境界。我在徐志摩的诗中, 看到了他为生命的自由流淌与个性的充分张扬在不断创造最优化的条件。徐志摩诗歌的创作意境让我想到了当前的教育。作为教师, 我们能为我们的学生做些什么?思维方式不仅与语言密切相关, 还与文化密切相关。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文化碰撞的火花即思维, 不同文化的碰撞在辩证思维的过程中会产生更为开放的思维, 更为活跃的思维。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 任何事物, 就事论事, 就会变得呆板, 思想僵硬, 学生应该学会比较, 学会用比较的方式看问题, 学会用东西方两种文化比较的视野看问题, 教师应帮助学生打开一扇想象的窗户, 让孩子充分去想象, 帮助孩子打开一扇思维的窗户, 让孩子尽情去思考。正如程红兵老师所讲, 我们要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 让孩子意识到, 教科书不再是孩子们的世界, 而世界才是孩子们的教科书。

4.诗篇生命价值与教育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雪花的快乐》是一个典型的浪漫诗人追求自由精神的象征性体现, 是富有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作, 是以快乐为基调的生之颂歌, 表达了其对自由、纯真爱情、美好理想的渴望与执着追求。诗中, 徐志摩被雪花的快乐所感染, 移情于雪花, 将个体的情感、情趣、理想投射于这朵雪花, 让自己成为一朵性灵的雪花,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我有我的方向”, 表现了作者情感的明晰和选择的坚定, “飞飏———飞飏———飞飏”, 既有追求的急迫, 又有自信的从容。作者认为人生不能在冷漠的幽谷、凄清的山麓和荒街自怨自艾, 人生的快乐是追求爱与美的归宿, 在爱和美中消融。“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一朵”, 每朵雪花都是有差异的, 都是不同的。我是那朵翩翩的, 潇洒的, 娟娟的, 身轻的, 盈盈的, 有方向的雪花, 这是我的优点, 我的特色。从“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到“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的诗句中, 可以看出我有自己的思维, 我有我的方向, 我有我的梦想。诗中的雪花极有个性和主动性, 所以在快乐的寻梦中非常自信, 非常乐观, 非常坚定, 诗中体现出一种思想:今天的准备和积累是明天的基础。正如傅佩荣在《哲学与人生》中所说:“我们要肯定人性的特色, 因为不管选择了哪一条路, 都会发现人类的确有他特别的尊严所在———他必须自己决定该往哪里走。”生命的觉醒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与选择。在我们今天的教育中, 应该拥有理想并承载理想, 在关注学生的明天中关注今天, 应当让孩子们拥有梦想, 还要激发他们的梦想, 给他们创造终身发展的机会。教育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 更是为了生命的自尊。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当一个快乐的孩子, 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终身发展的自信,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自然而然发出自己的声音, 寻求自己的梦想。

二、概括与总结

本文从诗歌的艺术特色的思考移情于对当前教育的思考。综合上述分析, 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角色转变, 教学理念的更新, 课堂教学的创新, 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教师在对未来一代的教育理念上应该根据时代和现实的需要, 不断反思, 不断重构, 不断创新, 使我们的孩子能够汲取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有益元素, 让我们每个孩子都能去理解生命的意义, 去真正学会适应社会生活。教育要创造这样的环境:学生的精神和思想是自由的, 学生的身心是和谐和愉悦的, 学生的心灵和个性是放飞的, 由此, 学生的信心、兴趣、毅力、能力、素质获得真正的提升, 达到生命在这一阶段的极高境界。

摘要:基于对徐志摩《雪花的快乐》诗篇的文体特色和美学价值的分析, 根据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的诗歌特点, 选取诗中具有研究意义的价值元素——语言结构、情感表现形式、文化思维智慧、生命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从现代教育的追求目标这个角度, 阐释该诗作对现代教育的启迪。

关键词:徐志摩,雪花的快乐,现代教育

参考文献

[1]廖玉萍.大自然的音籁, 灵魂的交响:论《雪花的快乐》的音乐美[J].现代文学, 2008 (04) .

[2]魏丽.1925年的雪与两位诗人的感兴: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与鲁迅《雪》的比较[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24 (06) .

[3]黄小珍, 余亚梅.诗化人生:传统文化精神品格的架构—试论徐志摩的情诗对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继承[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0 (01) .

《雪花的快乐》教案设计 篇3

1、尝试在描画的基础上,运用线、图形的组合,大胆表现冬天的雪景

2、感受冬日里飘雪的美景,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冬爷爷来啦

1、师:宝宝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呀?(冬天)哇!冬天来了,有些什么感觉呀?(很冷的)

2、出示冬爷爷

请幼儿和冬爷爷打招呼!(您好、您好,冬爷爷)

师:哇,你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宝宝。

师:今天冬爷爷是给你们带礼物来了,猜,能在天空中飘来飘去的,是花不是花,是什么呢?(雪花)

二、雪花飘飘

1、出示雪花

师:一片、两片……鼓励幼儿一起数,一共有多少雪花呀?(三片)

师:冬爷爷带来的雪花长什么样子呢?(十字形、象鱼尾巴……)冬爷爷说,我要让雪花飘得满地都是,冬爷爷年纪大了,我们来帮帮他吧。(请幼儿说,冬爷爷您年纪大了,休息会吧,我们来帮你。)

2、教师示范画雪花

师:横一横变成几?竖一竖变成几拉?一个十字!象什么?(小医院里的标志,请宝宝一起做做十字。)再向上伸出两只小手,朝两边画开来,四个角上都站着一个宝宝,我们请他们的小手都伸开来,哇!雪花完成了!

雪花的快乐作文 篇4

“你看,那有我的方向!”一个雪花兴奋地叫着。它飘落到了街边橱窗的玻璃上,里面的衣服衬着灯光熠熠生辉,都沿袭着世界上最新潮流而设计的。“哦,真美!”随后,它慢慢地融化了,留下了一点水渍。你看,它也在发亮呢!

还有的雪花飘落在路灯上,树上,房屋里……它们都看到了新的事物。却只有那一次,但它们非常快乐。

而它,看到自己的同伴都有了另自己幸福的地方——为它们感到高兴。它祈祷着能在生命短暂的那一刻遇见世界上最美的事物。

现实和它开了个玩笑。

近了,近了!它还没有能看清他的面目,就落在一个温暖的地方。软绵绵的,很暖和——那是一位可爱的小男孩的手。可它不知道,只觉得那种东西很暖和,却慢慢吞噬了它的身体。它的生命就这样稍纵即逝了。

路边的大树为它惋惜——雪花的生命只为那一刻,有很多雪花在生命里没有留下任何记忆。

读雪花的快乐心得 篇5

读了徐志摩的诗《雪花的快乐》,先是迷茫茫的,再读二遍,我慢慢地体会作者当时写作的心境,有如空中的雪花在努力地寻找它该去的方向,不去冷寞的幽谷,不去凄清荒街,不去不理想的地方。

在寻找中明确要漂落的地方,清幽花园!为何?原来是她身上的朱砂梅的清香。想到这,我顿时清醒了许多,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竟是如此的清高,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书人的意境吧!要是我也能像徐老那样的心境,是不是在平常的生活中也会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档次呢?人往高处攀,水往低处流,愿自己在读书中享受到知识和感情的快乐!我也希望通过阅读徐志摩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走入他的思想,升华自己的内在素质,永远的在知识海洋里遨游!雪花在寻找它的方向,我在找寻我的理想,理想在空中还是在身边?实现了的理想是那么令人烁闪和光亮追求中的理想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以至我抬头一看,伸手一摸,什么也没有,什么都不是,理想啊理想,像艰辛的旅途你是崎岖的道路,更是寂寞的人生!默默的耕耘,静静地追求在无穷无际的探索中爆发……梦中的理想就在我们的眼前!

我的思想回归到现在中来,我不禁为自己的可爱想法而浅笑!诗歌带给了我快乐,诗歌带给了我梦想,诗歌带给我无穷无尽的思索源泉!

上一篇:关于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社的调研材料下一篇:小学语文句子专项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