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秋思》赏析(精选6篇)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象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象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三、四两句,又作转折。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洛阳城里见秋风”, 是写诗人客居洛阳, 现在秋天到了。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 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 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欲作家书意万重”, 既然客居异乡, 就写封家书吧, 可是要说的话很多,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说起了, 这里就说“意万重”, 其实诗歌里的数字是认真不得的。这句话就是说提起笔来有很多话要说, 却不知从何说起, 这是诗人心中的真实写照, 同时也是人之常情, 这么久没有回家了, 想家是必然的。这样的思乡, 并没有“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那种悲戚的相思的踪迹。还有一些悲秋的诗歌中, 诗人往往融情入境, 借景抒情, 以渲染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样的景物不仅有声有色, 而且又形有状, 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 这样的悲秋有浑厚之感。而张籍的秋思, 要说景物, 也就提到了“秋风”, 这里的“秋风”的作用只是点名时间, 不仅没有时空的壮阔感, 更没有刻意把自己的感情放在意象里, 让画面来调动读者的想象。“秋风”与“作家书”, 只是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的关系。这两句平平淡淡的十几个字, 就像随手在记一行日记。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 挑灯夜战地写家书, 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过去的交通很不发达, 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 写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了。信写好了, 发现还有
上、下两阕一气呵成, 紧密相连,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运用了白描手法, 短短六个字就使得李后主愁恨满怀, 踽踽独行的形象跃然纸上。他登上西楼, 举头望去, 只见新月如钩, 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 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 蕴含着深深的愁恨, 景中有情, 情溢景外。此所谓“无声胜有声”, 此种无言之哀, 无言之愁, 胜于痛哭流涕。“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寥寥12个字, 形象的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也写出了他所处的凄凉环境。
词人用写“清秋”一样的手法, 以“离愁”指代他的失国情绪。怎样诉说那难以形容的凄婉愁苦结?纵观全章, 他打比方, 写实物, 诉衷情, 说的都是白话, 自然率真, 和血和泪, 就像陶渊明所说的“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能说明白的未必能深入, 能深入的正可不必说也。总之, 怎一个“愁”字了得啊!
李煜的词作品具有极大的魅力, 这不仅在于其词作工力的深的话没有说, 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 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 还要贴近自己, 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 这样才会震撼人心。这首诗就做到了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最后两句。诗人虽然担心的自己的家书“说不尽”, 但是还是封上信封, 直到送信的人要走了, 又觉得自己没有写好。其实, 诗人也并非没有写完这封信, 既然已经把信封上了, 就是一封完整的信了, 其实就是自己的思乡情节在起作用, 总觉得有话没有说完的感觉, 总觉得自己的家书就是这样的言不尽意。其实, 即使是拆开信封, 也不一定就要补充什么。这就是心灵微妙的变化的反映, 诗人通过“又开封”这一动作, 清晰地表达了出来, 这振动和变化的缘由就是思乡的情感。从结构上说, 这也不是单纯的平面层次, 是由动作, 反映出了心灵的微妙感受的变化。和“断肠人在天涯”, “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样的诗句表达的情思相比, 这是一种内心微妙细腻的情思, 诗人用最平易语言表达出来了, 没有过多的渲染和修饰, 也是感人至深的。
然而, 不强烈的感情成诗, 并不是说诗歌就淡乎寡味了, 也不是说这样的感情就是虚伪的, 不强烈的感情照样可以让诗歌韵味无穷。比如说, “欲作家书意万重”, 就展现了诗人想作家书又犹豫不决, 不知道从何说起的矛盾心理。这样的心理是游子人所共有的, 十分真实, 没有矫揉造作, 所以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这句只说意万重, 到底有哪写“意”却沒有说, 思乡情尽在不言中。那么, 读者就会联想, 诗人到底想和家里说写什么呢, 总是这样的说不尽?诗人重新封好信封的时候, 还能赶上送信人么, 信还能寄到家里么?读者就会细细地回味。
总之, 张籍的《秋思》极本色、极平淡, 生活味很浓的不强烈的感情写的诗歌。这首也的确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才流传至今, 这也许就是文学本身的魅力所在。
摘要:张籍的《秋思》写的是秋天的乡愁。和以往的“悲秋”题材的诗歌相比, 这首诗的特色在于, 这个秋愁不是深沉浓烈的, 而是一中淡淡的思乡之情。本文在逐句分析这首诗的“淡淡的”情感中, 还穿插了与其他同主题诗词的对比, 张籍的《秋思》的特点, 就显而易见。通过这首诗的分析, 可以看出不强烈的感情也是一样可以成诗, 并且引起读者的共鸣。
关键词:悲秋,不强烈的感情
参考文献
[1]《名作细读——微观个案分析研究》, 孙绍振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年6月。
[2]《唐诗鉴赏辞典》, 傅德岷等主编,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8年1月。
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个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十八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像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手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象。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象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②三、四两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三、四句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担心自己要说的话没能在信中一一表达,在行人快要出发的时候又把信件打开,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无尽思念。(意思对即可)
3.问: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意万重一词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意万重在诗 中的意思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意万重即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同意。见秋风引起作家书之念,作家书引起意万重,正因为意万重,所以在家书中说不尽,怕说不尽方才临发又开封。可见,诗中一切内容都是由意万重引发的。
4.《碛砂唐诗》云:一倍笔墨便写出十倍精彩。秋风无形,何以见得?请谈谈你的理解。(5分)
答: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蓄。秋风无形,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但秋风是百花凋零,万叶枯黄,他虽不可见,却处处存在。游子见摇落而生羁旅、凄寂。平淡之中有丰富的暗示与联想。
5.王安石评张籍的诗云: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请鉴赏诗的三四句。(6分)
答:三、四两句突出心理和细节描写复恐,又开封。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和匆匆。 复恐二字,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似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 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与其说是为了添写几句匆匆未说尽的内容,不如说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疑惑和担心。作品寓情于事,极本色、极平淡,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而又高于生活,这正印证了王安石精到的评论。
6.结合诗句理解,作者在什么情景下想起作家书的? 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感君缠绵意, 系在红罗襦.
妾家高楼连苑起, 良人执戟明光里.
知君用心如日月, 事夫誓拟同生死.
还君明珠双泪垂, 恨不相逢未嫁时.
作者简介
张籍(约公元766-约830)字文昌,世称张司业或张水部,其乐府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与王建齐名,世称“张王”。有《张司业集》。
字句浅释
题解:这是一首具有双层面内涵的唐诗精品。在文字层面上,它描写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经过思想斗争后终于拒绝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妇道;在喻义的层面上,它表达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镇高官拉拢、收买的决心。节妇:能守住节操的妇女,特别是对丈夫忠贞的妻子。吟:一种诗体的名称。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缠绵:情意深厚。罗:一类丝织品,质薄、手感滑爽而透气。襦:短衣、短袄。苑:帝王及贵族游玩和打猎的风景园林。良人:丈夫。戟:一种古代的兵器。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宫。事:服事、侍奉。拟:打算。
全诗串讲
你明知我已经有了丈夫,还偏要送给我一对明珠。
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缠绵,把明珠系在我红罗短衫。
我家的高楼就连著皇家的花园,我丈夫拿著长戟在皇宫里值班。
虽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无遮掩,我侍奉丈夫发誓要生死共患难。
归还你的双明珠我两眼泪涟涟,只恨没有遇到你在我未嫁之前。
言外之意
据本诗另一版本,标题下有“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割据中的平卢淄青节度使,且有一大堆高官头衔。当时藩镇割据者用各种手段拉拢、勾结有名文人和中央官吏,以此扩张自己的势力,这首诗实际上是作者为拒绝李师道的拉拢而写的,只不过用了比兴手法,说得比较委婉、客气。
下面把比喻层面的内涵大略串讲一下(注意,用夫妇比喻君臣在古诗中是一个传统用法):你明知我是皇上的官员身在朝廷,却还勾引我不惜地位和名声。感激你对我的深情厚意,我把你的美意记在了心里。我住在离皇上很近的京城里,皇上在宫中执掌著最高权力。我知你对我是真心一片,但我为朝廷效力,还是要忠于皇上和中央政权。我现在拒绝你的请求和许诺,心中很是伤感,只恨我没能遇到你,在我被皇上任官以前。
诗中所说“双明珠”是李师道用来拉拢、引诱作者为其助势的.代价,也就是常人求之不得的声名地位、富贵荣华一类的东西。作者慎重考虑后委婉的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象一个节妇守住了真操一样的守住了自己的严正立场。但当时李师道是个炙手可热的藩镇高官,作者并不想得罪他、让他难堪,因此写了这首非常巧妙的双层面的诗去回拒他。
此诗情理真挚,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全诗委婉曲折而动人。除了它所表现的是君子坦荡胸怀这一因素外,其在艺术上的高妙也是促使它成为名作的重要原因。
此诗一本题下注云:“寄东平李司空师道”。李师道是当时藩镇之一的平卢淄青节度使,又冠以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其势炙手可热。中唐以还,藩镇割据,用各种手段,勾结、拉拢文人和中央官吏。而一些不得意的文人和官吏也往往去依附他们,韩愈曾作《送董邵南序》一文婉转地加以劝阻。张籍是韩门大弟子,他的主张统一、反对藩镇分裂的立场一如其师。这首诗便是一首为拒绝李师道的勾引而写的名作。通篇运用比兴手法,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单看表面完全是一首抒发男女情事之诗,骨子里却是一首政治诗,题为《节妇吟》,即用以明志。
此诗似从汉乐府《陌上桑》、《羽林郎》脱胎而来,但较之前者更委婉含蓄。
首二句说这位既明知我是有夫之妇,还要对我用情,此君非守礼法之士甚明,语气中带微辞,含有谴责之意。这里的“君”,喻指藩镇李师道,“妾”是自比,十字突然而来,直接指出师道的别有用心。
接下去诗句一转,说道:我虽知君不守礼法,然而又为你情意所感,忍不住亲自把君所赠之明珠系在红罗襦上。表面看,是感师道的知己;如果深一层看,话中有文章。
继而又一转,说自己家的富贵气象,良人是执戟明光殿的卫士,身属中央。古典诗词,传统的以夫妇比喻君臣,这两句意谓自己是唐王朝的士大夫。
紧接两句作波澜开合,感情上很矛盾,思想斗争激烈:前一句感谢对方,安慰对方;后一句斩钉截铁地申明己志,“我与丈夫誓同生死”!
最后以深情语作结,一边流泪,一边还珠,言词委婉,而意志坚决。
此诗富有民歌风味,它的一些描写,在心理刻画中显示,写得如此细腻,熨贴,入情入理,短幅中有无限曲折,真所谓“一波三折”。
离妇
作者:张籍朝代:唐体裁:五古 十载来夫家,闺门无瑕疵。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离。
托身言同穴,今日事乖违。念君终弃捐,谁能强在兹。
堂上谢姑嫜,长跪请离辞。姑嫜见我往,将决复沉疑。
与我古时钏,留我嫁时衣。高堂拊我身,哭我于路陲。
昔日初为妇,当君贫贱时。昼夜常纺织,不得事蛾眉。
辛勤积黄金,济君寒与饥。洛阳买大宅,邯郸买侍儿。
夫婿乘龙马,出入有光仪。将为富家妇,永为子孙资。
谁谓出君门,一身上车归。有子未必荣,无子坐生悲。
【张籍《秋思》赏析】推荐阅读:
张籍《秋思》扩写10-02
秋思,秋思郑巢,秋思的意思,秋思赏析06-20
春日早朝,春日早朝张籍,春日早朝的意思,春日早朝赏析06-27
《秋思》诗歌赏析11-17
古诗秋思的赏析09-16
天净沙·秋思赏析09-21
秋思作文750字06-23
《秋思》扩写作文10-09
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09-06
秋思小学优秀想象作文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