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语言教学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名词解释语言教学(共8篇)

名词解释语言教学 篇1

从解释学解读外语教学中的语言文化教学

在解释学的发展史上出现过三种理解观--圣经式理解、文化式理解和创读式理解.它们对外语教学影响巨大,尤其是迦达默尔的`解释学理论推动了传统语言理解观的飞跃.从理解观的变迁角度来思考外语教学的文化解读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作 者:郝林晓 HAO Lin-xiao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刊 名:山东外语教学 PKU英文刊名: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JOURNAL年,卷(期):“”(1)分类号:H319关键词:解释学 理解观 文化解读

名词解释语言教学 篇2

关键词:英语语法结构,名词化,语言变化,功能分析

一、名词化结构应用在英语语言的必要性

1.有利于简化语言结构表达。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由于名词化结构是从英语语法中提炼出来的重要英语语句表现与变换方式,研究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有利于实现将英语语言中的长短句、难句进行浓缩或结构整合。在保障语意不发生变化的前提下,简化英语语言的结构表达。例如:My brother teaches algebra.可以转换成My brother is an algebra teacher.都可以称这名词化。只有将其放在一个完整的句子中方可看出简化的好处。

2.有利于推动英语语言教改。中职院校对于英语教学一直在尝试英语语言教学改革。由于英语语句的长难句,句子成分复杂,句子结构冗繁。学生在接触时,很难有效吸收相关的名词化转换知识要点。教师在开展课程中,获得的教学效果一般。研究分析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形式和结构特点,可以辅助教师更好的开展名词化结构语言内容的教学。通过将抽象化的名词性结构具体化,有利于不断丰富教学方式,进而推动语言教学改革。

3.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水平。关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篇难度系数较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一定的困难。由于英语语言可以借助实际交流、沟通的方式丰富学生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手段,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特别是关于语法结构的学习,借助名词化结构的语言应用,可以让学生在交流沟通中体会和理解名词化语言变化的特点以及名词化结构的关键点和学习方式方法的选择,进而不断提升英语学习质量和效率。

二、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组成方式

1.直接加后缀名词化。对于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理解和学习,可以通过词根词法名词化的相关内容来进行。一般而言,将动词名词化,一种主要方式之一就是直接在单词后面加后缀。例如:动词后加er、or、ee等。如:em plover,em ployee,learner等等。同样的名词化结构的标志就是后缀的使用。语言中包含许多语音,语音的后缀读音识别对于名词化结构理解意义重大。

2.动词转换非谓动词。英语语言中名词化结构的另外一个鲜明的组成特点就是动词非谓语化,即将谓语动词转换为非谓语动词。一般直接在动词后加ing或ed,对于以辅音字母加e结尾的动词,在转换成非谓语时需要去e加ing。对于元音字母加辅音字母的,需要双写辅音字母再加ing。例如:He likes to drink more water than winter in summer.可以转换为Drinking more water is his like。

3.语言句子词型转换。其一,名词代替小等式做定语。例如语言名词化语句ou ster ahem pt(ahem ptoust som ebody),fight back cam paign(cam paign to fightback)。其二,名词代替形容词做定语。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luxury hotel(1uxurious hotel),这种代替小是任何情况卜都可以的。例如名词化结构语句:tom b bom b可代atom is bom b。其三,名词代替从句或分句。

三、名词化英语语言变化的功能特点

1.语言重点鲜明功能。在英语语言中,使用名词化结构的表达方式,可以在英语日常口语交际过程中,明确语言的重点内容。并能借助名词化结构的鲜明特征来有效甄别。在语言表述中,关于人物外貌等特征一般采用形容词性的偏正语法结构来实现,将形容词名词化后,可以极大感受到英语语言名词化结构的变化功能特点。通过动名词等非谓语成分的分析,可以理解语言强调的具体内容以及语言的隐藏语意。

2.语言正规表达功能。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是相互一致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可以不断增强自身的英语语言素养以及语篇写作能力。英语语言的名词化结构,在语言语句表达中,可以将抽象的名词形象化,相应就会提升语言表述的正规性。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的也就显现促进语言表述着正规表达的语法功能。

3.语意的高容性功能。由于名词化结构的英语语言就是将不同性质的语句名词化,展现名词的可描述性和整体感知的性质。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表达的变化还体现在语意的高容性能。一些动词性短语和形容词性从句可以借助一两个动名词进行语意阐述,这就会使得在相同数量的单词语言运用之中,极大提升语言的包容性,也就是语意隐藏较多,可以借助名词化结构语言整体感知出来。

四、结论

名词化结构在英语语言中的应用主要可以通过直接加后缀、动词非谓语化以及句型转换实现语言结构以及内容的浓缩整合。英语语言名词化有利于促进英语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通过本文,希望读者可以深刻理解名词化的变换特点。

参考文献

[1]刘宗衍.名词化结构英语语言变化功能分析[J].青年与社会,2016(11).

民族语言学名词 篇3

语系 the language family 按谱系分类法(又称发生学分类法)划分出的语言群。同一语系的语言之间都有亲属关系,不同语系的语言之间没有亲属关系。如属于汉藏语系语言的汉语、藏语、羌语、普米语、景颇语等都有亲属关系。

语族 the language group 同一语系下的语言按谱系分类法划分出的二级语群。如汉藏语系按传统观点下分汉语和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

语支 the language branch 同一语系下的语言按谱系分类法划分出的三级语群。如藏缅语族下分藏语支、羌语支、景颇语支、彝缅语支等。

汉藏语系 SinoTibetan family 按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个语系。分为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中国、泰国、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使用人口15亿左右,约占世界人口的1/4。以下为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1. 语音:声调发展不平衡;有些语言声母分清浊,元音分长短、松紧;韵尾发展不平衡,存在从繁到简的趋势,个别语言和方言有复辅音韵尾;一部分语言还保留有复辅音声母。2. 词汇: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如嘉戎语、景颇语等)有较多的多音节单纯词外,汉藏语系大多数语言的词主要由单音节的单纯词和多音节的复合词组成。3. 语法:以语序和虚词为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语序比较固定,虚词种类较多;有语音交替、增添附加成分、重叠等形态变化;除藏缅语族外,形态均不丰富。汉语、苗瑶语族语言、壮侗语族语言是“主语+谓语+宾语”语序,藏缅语族语言是“主语+宾语+谓语”。名词做定语时,汉语、藏缅语族语言、苗瑶语族语言是“名词定语+名词中心语”,而壮侗语族语言是“名词中心语+名词定语”。形容词做定语时,汉语是“形容词定语+名词中心语”,而藏缅、壮侗、苗瑶等语族的语言一般是“名词中心语+形容词定语”。除藏缅语族有些语言(如藏语、景颇语等)量词不太发达外,一般都有丰富的量词。广泛运用各种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来表达复杂的语法意义。

藏缅语族 TibetoBurman group 汉藏语系的一个语族。分为藏语支、羌语支、景颇语支、彝语支、缅语支等。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泰国等国。大多数语言有声调,声母分清浊,单元音韵母丰富,复合元音韵母不发达,有些语言有丰富的复辅音声母,一些语言的元音分松紧。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序属宾动式。名词、代词做定语时在中心词前,数词或数量词组做定语时在中心词前。形态变化比汉语和苗瑶语族、壮侗语族丰富。

藏语支 Tibetan branch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语支。包括藏语、门巴语等。在中国,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省;在国外,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也有分布。也有人主张与喜马拉雅地区的部分语言构成藏—喜马拉雅语支。声调发展不平衡,有的方言没有声调;声调与声母的清浊、元音的长短、辅音韵尾的有无等语音要素有密切的关系;动词有丰富的时、体、人称、语态等屈折形态变化;动词有方位和人称的范畴;存在动词和判断动词有类别范畴。

景颇语支 Jingpo branch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语支。包括景颇语、独龙语、格曼语、达让语、阿侬语等。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西藏等省;在国外,分布在缅甸、印度等国。语言特征介于藏语支和缅语支、彝语支之间。双音节的单纯词较多,前一音节往往弱化。韵尾有m、n、η、p、t、k等。有形态变化,但少于藏语支,多于缅、彝语支。量词较少,名词计个体单位时一般不用量词。句尾词相当丰富,通过屈折变化综合体现谓语的式、人称、数、方向等语法意义。

彝语支 Yi branch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语支。包括彝语、哈尼语、傈僳语、拉祜语、纳西语、基诺语、卡卓语、桑孔语、毕苏语、怒苏语、柔若语等。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国。多数语言声母分清浊;元音分松紧;复元音少;没有塞辅音韵尾。有3~5个声调。以虚词和语序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序属宾动式。名词、动词、人称代词作名词的修饰语时在中心词之前,形容词、数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之后。量词丰富。有的语言有标志各种句子成分(包括主语、宾语)的助词。单音节的词和词根占优势。

缅语支 Burmese branch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语支。包括缅甸语、载瓦语、阿昌语等。主要分布在缅甸和中国云南省。有复合元音和带辅音尾的韵母。动词有使动范畴形态变化。

羌语支 Qiang branch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一个语支。包括羌语、普米语、嘉戎语、尔龚语、拉坞戎语、木雅语、贵琼语、扎巴语、却域语、尔苏语、纳木兹语、史兴语、西夏语等。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四川、西藏等省区。有复辅音;辅音韵尾已消失;多数有声调。有丰富的前缀,属“前缀型语言”;叠音词或双声词较多。语法范畴丰富,语法形式主要有前后缀、词根屈折变化、重叠词根等。多数语言有人称、数、时态等语法范畴。动词有趋向、互动、类别等范畴。人称代词有格的变化。有丰富的结构助词。语序属宾动式。

苗瑶语族 MiaoYao group 汉藏语系的一个语族。分为苗语支、瑶语支、畲语支3个语支。大多都有鼻音韵尾,元音不分松紧。有与汉语相同的调类系统。语序属动宾式。形容词做修饰语时居中心语之后,代词、数量词做修饰语时居中心语之前。

苗语支 Miao branch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一个语支。包括苗语和一部分瑶族说的布努语、巴亨语、炯奈语等。主要分布在中国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省区。大多没有塞音韵尾,元音不分长短。语序属动宾式。名词、指示词做限制性修饰语时居后。

瑶语支 Yao branch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一个语支。中国境内自称“勉”的瑶族语言和海南省自称“金门”的苗族语言,以及越南、老挝、泰国、缅甸的瑶族使用的语言。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声母分清浊,送气音声母基本上出现在汉语借词中;元音分长短,有鼻音和塞音韵尾;声调有8个。语序属动宾式。名词、代词、状词和数量词组做修饰语时,居中心语之前,形容词做修饰语时,居中心语之后。

畲语支 She branch 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的一个语支。分布在中国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安徽等省部分地区。有带鼻冠音的复辅音声母,带塞音韵尾的词基本上借自汉语的客家方言,有8个声调,语序属动宾式。名词、代词、形容词和数量词组做修饰语时,一般居中心语之前。

壮侗语族 ZhuangDong group 汉藏语系的一个语族。分为壮傣语支、侗水语支、黎语支、仡央语支4个语支。在中国,分布在广西、云南、贵州、广东、海南和湖南南部;在国外,泰国、老挝、缅甸、越南北方和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也有分布。除水语和仡央语外,其他语言都是声母少,韵母多。除仡央语支、临高话外,其他各语言的元音都分长短,声调比藏缅语族语言多,比苗瑶语族语言少,一般是6个。语序都属动宾式,数量词做定语时居中心语之前,名词、代词、指示词、形容词、动词做定语时居中心语之后。

壮傣语支 ZhuangDai branch 又称“台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个语支。分为西南、中部、北部3个语组。北部组没有送气清塞音;3个语组在词汇上区别明显。语序属动宾式。数量短语做定语时居中心语之前,名词、代词、指示词、形容词、动词做定语时居中心语之后。

侗水语支 DongShui branch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个语支。分布在中国贵州﹑广西和湖南等省区。分为北部、中部和南部3个语组。有些元音分长短,有6~9个舒声调和4~6个促声调,语序属动宾式。数量短语做修饰语时居中心语之后。

黎语支 Li branch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个语支。主要分布在中国海南省黎族苗族自治州。除黎语外﹐海南省西海岸昌化江出海处沿江两岸8万多居民使用的“村话”也列入此语支。声母简单,韵母复杂,元音分长短,声调数目少。语序都属动宾式。

仡央语支 GeYang branch 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个语支。包括仡佬语、拉基语、普标语。分布在中国贵州省的遵义、安顺、毕节、黔南、黔东南、贵阳,云南省的文山和广西的隆林等地。有小舌音声母,有些方言有复辅音声母,辅音韵尾只有鼻音韵尾,有4~6个声调。语序都属动宾式。名词的修饰语除数量短语外,一般在名词之后,量词不能单独出现在名词之前。

阿尔泰语系 Altaic family 按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个语系。包括突厥、蒙古、满—通古斯3个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土耳其、蒙古、俄罗斯、伊朗、阿富汗以及东欧的一些国家。属黏着语。没有声调,但有固定重音。有元音和谐律。名词有格的语法范畴。动词有时、体、态、人称等语法范畴。有后置词。语序属宾动式。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附加词缀是构词和构形的主要手段。

突厥语族 Turkic group 阿尔泰语系的一个语族。包括维吾尔语、土耳其语、哈萨克语、乌孜别克语等。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区。在国外,主要分布在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国。属黏着语。有元音和谐与辅音和谐。重音落在多音节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语序属宾动式。

东匈语支 Eastern Huns branch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一个语支。指历史上属于东匈奴部落联盟、东突厥汗国、回鹘汗国和黠嘎斯部落联盟的突厥族诸语言,包括图佤语、西部裕固语、柯尔克孜语等。多数语言有长元音。大都有辅音交替现象。复合句的结构不发达,连词较少。语序属宾动式。修饰语在中心语之前。

西匈语支 Western Huns branch 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的一个语支。指古代分布在西方后来加入西匈奴和西突厥部落联盟的各部落及其后裔使用的语言。分为布尔加尔、乌古斯、克普恰克和卡尔鲁克4个语组。包括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维吾尔语、乌孜别克语等。辅音有清浊对立。复合句比较发达,连词较多。语序属宾动式。

蒙古语族 Mongolian group 阿尔泰语系的一个语族。包括蒙古语、达斡尔语、土族语等9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国。塞音和塞擦音均是清音,分送气和不送气两套。除蒙古语外,其他语言的元音和谐都不严整,趋于消失。名词有格、人称等语法范畴。形容词有级的语法范畴。语序属宾动式。修饰语在中心语前。

满—通古斯语族 ManchuTungusic group 又称“通古斯语族”。阿尔泰语系的一个语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俄罗斯和蒙古等国。中国境内有满语、锡伯语、赫哲语、鄂温克语、鄂伦春语等5种语言。塞音和塞擦音均是清音,分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有元音和谐律。除满语外,其他语言的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形容词有级的语法范畴。语序属宾动型。

满语支 Manchu branch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一个语支。包括满语、锡伯语和现在只保留在文献中的女真语。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元音不分长短,复元音多。有辅音和谐。动词没有人称范畴。动词的使动态和被动态在语音形式上没有区别,要靠被支配的名词、代词所接的格附加成分来区分。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语序属宾动式。

通古斯语支 Tungusic branch 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的一个语支。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在国外,俄罗斯的东西伯利亚以及蒙古国的巴尔虎地区也有分布。分为埃文基和那乃两个次语支。辅音少,元音多。元音一般分长短。格的数目较多。名词有人称领属和反身领属形式。动词有人称形式。动词使动态和被动态的语音形式不同。语序属宾动式。

南亚语系 AustroAsiatic family 按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个语系。分为孟—高棉语族、蒙(扪)达语族、马六甲语族和尼科巴语族4个语族,约150种语言。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以及中国的西南部。辅音系统比较整齐,塞音清浊对立。元音较丰富。大多数语言都没有声调。语序属动宾式。形容词在所修饰的名词后面。前缀和中缀较多。

孟—高棉语族 MonKhmer group 南亚语系的一个语族。包括越南语、佤语、德昂语、克木语、高棉语等。主要分布在从印度东北部到柬埔寨和越南等东南亚地区。塞音清浊对立。元音有长短对立。有的语言有萌芽状态的声调。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序属动宾式。形容词定语在名词中心语之后。

佤—德昂语支 VaDe’ang branch 原称“佤—崩龙语支”。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在中国,包括佤语、布朗语和德昂语。有清化鼻音。复辅音较多。元音有松紧和长短的对立。用语音变化表示语法意义。前加成分较多,中加、后加成分很少。人称代词分单数、双数和复数。语序属动宾式。词汇以单音节根词为主。合成词的组合形式主要有并列式、支配式和修饰式等。

越芒语族 VietMuong group 南亚语系的一个语族。包括越南语、芒语、京语、巴琉语、莽语、俫语等。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老挝等国。有声调。音节分主要音节和次要音节两类。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语序属动宾式。定语在中心语之后,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词汇以单音节为主。

南岛语系 Austronesian family 又称“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按谱系分类法划分的一个语系。分为印度尼西亚语族、波利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密克罗尼西亚语族等4个语族。分布地区西自非洲东南的马达加斯加岛,东至智利的复活节岛,北至台湾和夏威夷岛,南至新西兰岛。使用人口超过2.5亿人。属黏着型语言。词根附加成分和词根的重叠是构词和构形的主要手段。常用词大多为多音节。语序属谓主式。

2016语言学概论名词解释 篇4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区别于其他的社会现象,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使人们相互了解并调整他们在人类活动中的一切范围中的共同工作,是从言语中概括出来的社会所公认的词语和规则的总和

言语是个人说话的行为和结果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组合关系:在语言结构的同一层级上组合起来的各个单位之间形成的关系,编结而成

聚合关系:在语言结构中某一环节上能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形成的关系,分类而成

第三章 语音和音系 语音:

人类器官所发出的 能够承载一定意义的 并为人能理解的

语言的物质表达形式

语音单位:音素:是从音质(物理)角度划分出来的超语言或方言的最小的线性的语音单位

音位:特定语言或方言中

有区别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和意义的作用的最小的

语音单位(语音集合体)

音节:语流中最小的发音单位

也是听觉上能自然辨别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 国际音标:语音学教师协会于1888年制定公布的一套记音符号

音素和符号一一对应不含混

简单易学完备统一

发音器官:分为动力(肺)、发音体(声带)、共鸣腔(口鼻咽)

各部分协同动作产生语音 元音: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

发音器官的其他部位不形成任何阻碍,保持均衡紧张

气流经过咽腔、口腔时畅通无阻,较弱 辅音:气流通过声门使声带发生振动

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形成阻碍,成阻部分特别紧张

气流必须克服阻碍通过口腔或鼻腔,较强 音位变体:处于互补关系中的相似的音素彼此不对立(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可归为同一个音位

它们就被看成为同一个音位在不同位置上的代表(同一个音位的不同变异形式)

条件变体:

两个音素处在互补关系中,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变体

且需在语音上相似,彼此的差别能用出现的环境来解释

出现条件受环境制约

自由变体:

有的语言或方言中

处在同样位置上的几个音

可以自由替换而不起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 音质音位:以音素为材料

从音质的角度分析

非音质音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强、音长

音位的区别特征:音位之间的对立表现为一对或若干对发音特征的对立

是能区别音位的语音特征

聚合群:一种语言的音位不是孤立的,也不是杂乱积集在一起的它们总是以一定的方式对立又相互联系

构成一个完整的该语言的音位系统

语流音变:语流中一个音受前后音或者说话的快慢、高低、强弱等因素的影响

在发音上产生某种变化

同化:语流中两个临近的不同的音

其中一个受到另一个的影响而变得跟它相同或相近

顺:同化音在前,被同化音在后

逆:被同化音在前,同化音在后

异化:两个相邻或相近的音

其中一个受另一个影响变的得不同或不相近

顺:异化音在前,被异化音在后

逆:被异化音在前,异化音在后

弱化:语流中一个较强的音由于所处的地位或受临近的音的影响

变成较弱的音

清音浊化、前后元音向央元音靠拢、复元音变成单元音

脱落:有些较弱的音或不重要的音在发音时丢失了

或者为了发音的方便而省去某些音

增音:在语流里连续发音时有时加入没有的音

换位

音峰:处在紧张度的强峰阶段,即音节中心的领音位置

音谷:渐弱阶段的尾端和另一次肌肉紧张阶段的开端之间的地方

第四章 语法

语法:用语法形式组织各级语法单位

并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的规则

内容包括词法(构词法、构形法)和句法(组词成句的规则)

性质包括抽象性、稳定性和民族性 语法单位:存在于具体的语句中

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

语素: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

词:造句时能够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

词组: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

本身又是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

句子:最大的语法单位

语言用于交际时最小的使用单位

功能分类为**类,存在内部差异

语法规则:词是造句中可以自由运用的最小单位,以词为枢纽,可把语法规则分为两类

组合规则:包括构词法和句法

是横向的用于表达的线性关系

有层次性、递归性和开放性

聚合规则:语法单位分类和变化的规则

词类和词形变化

是纵向的用于归类的替换关系 语法形式:能够把语法单位组织起来

并能在组织过程中产生语法意义的语言形式 语法手段:有共同特点的语法形式的聚合

综合手段:内部屈折、异根、重叠

分析手段:语序、虚词、语调

语法意义:语法形式在组织一定语法单位的过程中产生的意义

高度抽象、由语法形式体现、不独立存在,依附于一定词汇意义上 语法范畴:语法意义的聚合性数格体时态

句型/句式:从一个个具体的句子中概括出来的数量有限的句子构造模式

变换:运用一定的规则把一种句式变为另一种句式的方法

被转换的句式:基本句式 转换的:转换句式

它们之间是平行句式之间的转换关系

原则:深层意义不变 表现实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句法同义:几种句子格式深层意义相同或相近句法多义:同一个句式表示几种不同的语义关系

第五章 语义和语用

词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固定词组的总汇,是集合体

词汇意义:简称词义,是以语音形式固定下来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主观评价;以及词在特定使用范围中产生的意义。词义与词的语音意义是表达与被表达的关系,词义与客观事物是概括与反映的关系。有概括性和模糊性。

绝对反义词:两个词的词义互相排斥,互相否定,没有中间状态的词,如“正、反,生、死”。相对反义词:在词义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插入别的词的,如“左、右,高、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词义反映的现象之间具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上位义更具有概括性,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比下位义更多,下位义比上位义的概念义内涵更丰富,除了继承上位义的所有属性外,还有自己特有的属性 语义特征:各种有相互联系的词义关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词的概念意义中有某种相同的语义特征 语义场: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的词义所构成的集合,同一义场内的词义相互有一定的制约关系,体现词义的结构系统性 句子的语义结构:依据语言成分与人类经验的映象关系得出的有限多的“谓词——体词”关系类型

语义角色:根据句中动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而抽象出来的,反映了对“物体”和“动程”多种多样具体关系的模式化抽象

句子的真值: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看,词义表达的是“概念”,句义表达的则是说话者对真实世界中某个现象或事件的“判断”。句子所表达的判断是否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世界中真实的现象或事件 蕴涵:从一个句子的句义一定可以推导出另一个句子的句义,反向推导却不成立,前一个句子的句义蕴涵后一个句子的句义 预设:如果一个句子的肯定和否定两种形式都以另一句子的肯定式为前提,则另一句子是该句的预设

语境: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所处的特定环境

物理语境:现场参与因素

话语语境:前后文,狭义语境也叫小语境,是词语的上下文和口语的前后语。

广义语境也叫大语境,是指交际时的具体场合与社会背景。语境义:词义在语境中有多种变化模式:

限制义:指词义在具体语言表达时的具体意义,而不是语言体系的一般抽象意义。

反义: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义的情感色彩向相反的方向转变。

转义: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词义由原来的意义转为另一种新的但又不是完全相反的意义。

第六章:文字与书面语 文字:是按一定方式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辅助语言并扩大其作用的工具。

第七章:语言演变与语言分化 社会方言:适应社会分工的需要而产生的全民语言的分支,是全民语言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全民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变体,是统一的全民语言的分支。

谱系:一种语言分化成一些不同的语言,这些语言仿佛是一个家族,一代一代地繁衍下去,语言学把这种情况比作生物学上的谱系,把关系最亲近的若干语言合起来叫一个语支,若干语支合起来叫语族,若干语族合起来构成一个语系。

谱系分类:按语言的亲属关系的层级把语言加以分类的方法。也叫语言的发生学分类。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语言联盟:一片区域中不同语言不仅在词汇上互有大量借贷,还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规则上相似,但各自仍有相当数量的核心词

系统感染:处于同一地区的若干语言在语音、语法系统的结构格局、结构规则方面逐渐趋同,但仍保持了各自语言的本质——有相当数量继承于自己语言祖语的核心词根

语言替换和底层遗留:指一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自然的共同的交际工具的语言现象和被替代的语言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的痕迹 共同语: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或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 民族共同语:一个民族共同使用的内部一致的语言,是全民族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演变 语音规律:在一定历史时期里,语音有规则的演变概括出来的公式,具有条件性、时间性、地域性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名词术语解释 篇5

词 术 语 解 释

1、荷马史诗——

是指古代希腊的两部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它们形成于公元前九、八世纪,传说中的编定者是荷马,因此得名。这两部史诗各分24卷,都是由一万余行的六音部长短短格的英雄诗体构成。史诗的情节都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是歌颂古代部落战争英雄的史诗。荷马史诗不仅是欧洲古代叙事诗的的典范,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是古希腊悲剧的一种,古希腊悲剧往往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有人因此称之为“命运悲剧”。它主要写主人公的个人意志和命运的冲突,悲剧主人公的结局是逃不出命运的魔掌而终于毁灭。命运悲剧实际上反映了人与外界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古希腊人反映社会矛盾的一种特殊方式。著名的命运悲剧有三大悲剧诗人的代表作。

3、“流浪汉小说”——

是16世纪中叶在西班牙产生的一种新型小说。它大多描写城市平民的生活,并通过他们的眼光观察、讽刺一些社会现象。因其主人公多为流浪于城市的失业者,所以被称为“流浪汉小说”。最著名的作品是《小癞子》。

4、文艺复兴——

是14世纪至17世纪初,席卷欧洲的一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以人文主义为思想武器,由于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而得名。这场运动在哲学、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广泛展开,不仅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打下基础,也对欧洲和世界文学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5、人文主义——

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以人为中心的新思想。它主张以“人”为本,反对教会的神学世界观;用人性反对神权;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它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

6、堂吉诃德——

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长篇小说《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他持过时的骑士道为民请命,立志扫尽人间不平,成为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但是他的动机充满着崇高的理想主义精神,因此,堂吉诃德又是一个有着崇高精神境界的悲剧人物。堂吉诃德性格中的矛盾,正是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现实社会矛盾的反映,也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阶级局限。

7、古典主义——

指提倡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典范,学习古代作品和发扬古代理论的一种文艺思潮。古典主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崇尚理性,拥护王权,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在艺术上,提倡摸反模仿古代,重视规则。古典主义文学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作家。它对巩固中央集权和民族意识、民族语言的形成都有进步的意义。

8、“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源于葡萄牙语Barcco,本意为“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后引申为珍奇、奇妙的意思。它是16世纪至17世纪欧洲文学艺术中的一种华丽风格。它一反文艺复兴盛期的严肃、含蓄和均衡,崇尚豪华和浮夸,专事雕琢。后18世纪古典主义理论家用“巴洛克”一词,来嘲笑17世纪意大利以及受其影响的欧洲各国艺术(建筑、雕塑、绘画)中的浮夸风格。

9、答丢夫——

答丢夫是莫里哀五幕诗体喜剧《伪君子》中的一个宗教骗子。其特征为伪善、贪婪、好色、狠毒,是一个披着宗教外衣进行欺骗和掠夺的恶棍。通过这一形象,莫里哀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和上流社会的伪善、贪婪、狠毒和荒淫无耻,批判宗教伪善的欺骗性和危害性。达尔杜弗已成为伪善、“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代名词。

10、启蒙运动——

是18世纪兴起的一场全欧性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当时进步的思想家提倡用近代文化“启迪”人们的理性和智慧,照亮愚昧、落后、黑暗的迷信和偏见。启蒙运动带有强烈的政治革命性质,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权的战斗口号以及“理性王国”的理想,批判封建社会的全部意识形态,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作舆论作准备。

11、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是18世纪德国大作家歌德的诗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在诗剧中,他不断地追求知识和真理,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真善美的崇高理想。他所具有的自强不息、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积极向上的精神,被称为“浮士德精神”。它代表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进取精神,也代表人类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无限追求。

12、浪漫主义——

是18世纪末19世纪前期盛行于欧洲的新资产阶级文艺思潮。它以直抒胸臆,歌颂理想,歌颂赞美大自然,追求人性美,重视民间文学创作为主要特征,具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其创作多采用感情色彩强烈的体裁,如抒情诗,抒情叙事诗,以神话传说为题材的戏剧和历史剧等;在表现手法上,喜爱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

13、“湖畔派”——

是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早期的浪漫主义流派。以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为代表诗人。由于他们怀疑资产阶级革命,憎恶城市文明,曾逃避现实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寄情于山水,缅怀中古宗法制社会,创作了不少歌颂大自然、歌颂田园生活的诗篇,因而被称为“湖畔诗人”。“湖畔派”的创作具有明朗清新、恬静深邃的风格,给英国诗坛带来清新的诗风,推动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

14、“拜伦式英雄”——

指的是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所塑造的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他们孤傲倔强,愤世嫉俗,具有不凡的才能和力量,但却在社会中找不到用武之地。于是转而以加倍的勇敢和热情向社会挑战示威,报复或反抗社会的压迫。这些人物多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色彩。由于他们带有诗人生活遭遇的印记,寄托了拜伦反抗专制压迫的豪迈激情,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15、《草叶集》—— 教材P108

16、“小人物”—— 教材P136

17、“自然派”—— 教材P136——137

18、废奴文学——教材P139

19、《人间喜剧》——

是巴尔扎克于1829至1848年间创作的九十多部小说的总称,用分类整理法和人物再现法连成整体。《人间喜剧》的基本内容真实地再现了封建贵族的衰亡史和资产阶级的罪恶发家史,揭露拜金主义的罪恶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1841年,巴尔扎克受但丁《神曲》的启示,正式把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人间喜剧》。它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20、“人物再现法”——

所谓人物再现,就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再次出现。这是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中塑造人物的独特方法,也是作家把《人间喜剧》连成整体的方法。《人间喜剧》的再现人物共有四百多个,散见于75部作品中,首次运用这种方法的作品始于《高老头》。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不仅丰富了塑造人物的艺术方法,也丰富了群体小说的构思方法。对欧美各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1、泼留希金——

是俄国作家果戈理的长篇小说《死魂灵》中的一个地主典型,一个病态的吝啬鬼、守财奴形象。他形容委琐,贪婪吝啬,愚蠢残忍,丧失人性。他疯狂地聚敛财富,残酷榨取农奴的血汗,盲目地积累又惊人地浪费,生活畸型而堕落。这是一个俄国农奴制腐朽没落的肖像缩影,也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四大吝啬鬼之一。

22、“威塞克斯小说”(“性格与环境的小说”)—— 教材P181至182

23、“托尔斯泰主义”——

是指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救世新术”,即他晚年提出的所谓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道德主张。其基本内容为:“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宽恕和博爱,各阶层的人们以博爱精神和平共处,从纯洁宗教中寻求解决社会矛盾的出路。在19世纪后期俄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形势下,“托尔斯泰主义”无疑是空想和消极的学说。

24、“忏悔贵族”——

指的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开明地主形象。

这些人物以鲜明的深刻反省和精神探索为主要个性特征。他们的人生多表现为道德自我完善过程。托尔斯泰通过一系列“忏悔贵族”的形象,表现他的社会探索和精神探索,也宣扬了“托尔斯泰主义”。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忏悔贵族”形象是《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25、“社会问题剧”——

是指挪威作家易卜生所开创的一种戏剧类型。这些戏剧着重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揭示尖锐的社会问题,借以针砭时弊,唤醒人民,让观众在剧中的“问题讨论”中探索有关的社会问题,因而被称之为“社会问题剧”。代表作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等。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改变了欧洲戏剧舞台的形式主义局面,在欧洲戏剧史上具有重要的进步意义。

26、“迷惘的一代”——

是20 世纪20年代因共同的创作倾向而被认可的文学流派。它因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题辞而得名。该派作家大多是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欧美青年,他们历经战争的残酷,因理想破灭而厌恶一切传统的道德说教,于是把厌战情绪和迷惘感受表现于作品中,形成该派共同的创作倾向。海明威青年时代的创作是其典型代表。

27、“硬汉子性格”——

是一种典型的海明威式的英雄形象。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在他的短篇小说中,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并在这些人物身上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无论在怎样危难困苦的逆境,他们都保持了人的尊严和勇气,保持了“重压之下的优雅风度”和永不言败的精神。《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就是这种“硬汉”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28、“冰山原则”——

是美国现代作家海明威的创作原则和审美观点。海明威曾在《死在午后》中,把文学创作比喻为漂浮在大洋上的冰山,看得见的是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应当隐藏在水下,文学创作便是以八分之一的形式,去表现那八分之七的内容,使读者获得言外之意、趣外之旨。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创造了一种简约有力、含蓄深沉的文体和含蓄凝炼的意境,对20世纪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9、表现主义——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流行于欧美各国的文学艺术流派。它的理论纲领为“艺术是表现不是再现”,主张文学不应再现现实,而应表现主观真实和内在激情,因此,艺术上常采用怪诞的形式、扭曲的形象、抽象的象征性手法,去表现“现代人的困惑”和荒诞感觉。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美国的奥尼尔、捷克的恰佩克等。

30、意识流小说——

是运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等方法来表现人物意识流动的小说。意识流小说家认为,文学应表现人的意识流动,特别是人的潜意识活动;而人的意识流动遵循的是“心理时间”而非“物理时间”,因而艺术结构上不受时空限制去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其代表作家作品有:英国乔依斯的《尤利西斯》、法国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等。

31、魔幻现实主义——

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于拉丁美洲的现代主义小说流派。该派小说家创作上多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和现实,探索民族的未来与出路。艺术上他们在现实的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神魔鬼怪、巫术与梦幻,将现实与超现实融为一体,构筑起一个虚实相间、真假难辨、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成为民族文学传统、原始宗教观念和非理性的现代主义共同影响下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代表作家作品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

32、“黑色幽默”——

是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小说流派。由美国作家弗里德曼1965年所编的小说集《黑色幽默》而得名。该派深受现代反理性哲学思潮特别是存在主义的影响,“黑色”指的是残酷、绝望、恐怖和痛苦的“黑色”现实,人们对此发出的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笑声,用幽默感拉开与现实的距离,维护人的尊严。其小说情节富于跳跃性,笔法富于反讽,善于夸张变形。代表作家作品如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

33、存在主义文学——

是20世纪30年代末存在主义哲学的文学形式。其基本主题为“存在先于本质”、“自身选择”论和世界是荒谬的思想。存在主义文学多反映人在这个荒诞世界的孤独、恐惧、冷漠等思想情绪,作品富有哲理性、寓意性和象征性。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是法国作家加缪、萨特和西蒙•波伏瓦。

34、“境遇剧”—— 教材P285

35、“卡夫卡式”小说(风格)——

卡夫卡是20世纪初奥地利的表现主义小说家。他的非理性小说着力去表现世界的荒谬与现代人的困惑,通过多层的隐喻来表现一种神秘、梦魇般的氛围。“卡夫卡式”是一个德文新词(Kafkaesk),表达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代表作有《诉讼》、《城堡》等。“卡夫卡式”小说以独特的艺术,深刻地表现了现代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给人们带来的梦魇般痛苦,是一种发人深省的小说艺术。

36、《吉尔伽美什》—— 教材P302

37、《亡灵书》——教材P304

38、《旧约》—— 教材P308第1、2行;P310

39、《万叶集》—— 教材P323 40、“玛卡麦”—— 教材P329

41、《源氏物语》—— 教材P330、331

42、《果园》—— 教材P342

43、《蔷薇园》—— 教材P342至P343

44、“砚友社”—— 教材P348

45、白桦派—— 教材P349

46、新思潮派—— 教材P349

47、《吉檀迦利》—— 教材P361

48、“新感觉派”—— 教材P366至367

是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现代文学流派。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后,有14位文学新人创办了《文艺时代》杂志。当时著名的评论家千叶龟雄针对该杂志创刊号,发表了《新感觉派的诞生》的专论,新感觉派因此得名。新感觉派的文学创作接受西方现代主义流派的影响,力图以新感觉、新认识、新表现来革新文学。艺术上重视感觉、刻画细腻、抒情意味浓郁。其代表作家为川端康成等。

名词解释语言教学 篇6

【摘 要】本文基于韩礼德的语法隐喻理论,对语言学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这一特定语类的名词化特征进行研究:分析论文摘要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的分布情况,探讨名词化语法隐喻对论文摘要的严谨性、客观性及连贯性方面发挥的作用,并尝试为学位论文英文摘要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关键词语言学学术论文;英文摘要;名词化

0 引言

摘要是对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过程及成果的高度概括,能直接反映论文质量高低,影响论文的传播和影响力。目前,对英文论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下方面:对英语摘要从学术规范的角度(例如,在时态、语态、句式等方面应该遵循的规范)进行研究;从跨文化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中西方学者英文摘要差异,或是研究不同语种英文摘要差异;对某一学术领域论文(如财经类、医学类等)摘要的结构进行研究。学术论文摘要需要具备特有的客观、严谨、学术的特点,朱永生、董宏乐曾指出,在正式的语体中使用名词化结构可以增加语篇的理性、技术性和客观性[1],这无疑与英文摘要的要求不谋而合。因而近年来有学者开始从语法隐喻的角度对论文摘要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本文将聚焦于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试图为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文摘要写作教学提供一定的思路。

1 名词化概念隐喻

语法隐喻理论认为隐喻除词汇层面外还发生在语法层面,即语言意义未发生变化,只是在隐喻化过程中发生了语法性状的变化,可分为概念隐喻和人际隐喻两种形式。韩礼德曾明确指出概念语法隐喻主要表现为名词化,即本应由动词和形容词体现的过程(一致式)和特征由名词或名词词组(隐喻式)来体现[2]。很多学者指出语法层面上的隐喻度越高,语言正式化程度也越高。由此可见,名词化隐喻式常见于相对正式的书面语中。

摘要是对学术论文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其语言需要符合简练、客观、逻辑性强,而名词化是将复杂的小句成分“浓缩”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使得语言结构更加凝练、紧凑。由此可见,名词化语法隐喻恰恰迎合了英文摘要写作的要求。聚焦于学术论文摘要中名词化语法隐喻特征对摘要的英译与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 语言学论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总体情况

有些学者曾从实证的角度对其他类学术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术论文英文摘要中名词化现象非常普遍。杨信彰[3]指出,以名词化为特征的语法隐喻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科学方法、科学论证和科学理论的需要。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同样存在大量的语法隐喻,陈兰[4]选取从国内外的核心期刊上随意挑选了20篇字数上较为接近的语言学论文的英语摘要,发现以英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平均值为10.6%,就说明每100个单词中出现10.6个名词化结构;而以汉语为母语的语言学论文摘要的名词化频率为9.13%,存在一定的差异。此外本文按照“-ion等名词后缀及其变体的相应名词进行检索统计发现中国作者的使用频率(33.7%)比英语为母语的作者(19%)高得多,可以看出这方面中国学者存在一定的过度使用的问题。以上两点值得研究者加以重视,以期在语言类学术论文摘要的书写中提升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同时尽量纠正不良倾向。

3 名词化隐喻在语言学论文摘要中的构建功能

名词化语法隐喻对于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构建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实现摘要简洁凝练的文体特征

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力求以最短的篇幅,用最凝练的语言传递最丰富的信息量,向其他研究者介绍其研究的背景、内容、方法等。表示过程的“动词”和“形容词”(即“一致式“)经过名词化(即”隐喻式“)后,信息打包重组,在表述相同的内容时,可以有效地提高语篇的信息密度,真正实现了语言学学术论文摘要的简洁性和概括性。

3.2 实现论文摘要术语化、客观化的文体特征

术语的大量使用是论文摘要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增强摘要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可以通过语法隐喻把信息量繁多的小句凝练为名词或名词词组,从而实现摘要术语化的文体特征。同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应该客观表述研究内容,尽量避免出现显示出主观臆断色彩的表达方式。在名词化隐喻式中,名词化的使用使得动作的参与者信息得以淡化或是隐藏,从实体概念向抽象概念转换,可以脱离时态和情态的限定。因此,名词化结构可以避免行文的主观色彩,增强摘要的客观性。

3.3 提高摘要语篇的连贯性

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句子有主位和述位两部分构成。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表现已知信息。述位是主位之外的成分,传递新信息。如果将前句述位部分隐喻化,作为后句的主位。通过“主位—述位”的承接可以加强语篇的连贯性。

4 本研究教学启示

理解语言学类学术论文英语摘要的名词化特征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意义是可以更好地为学术论文摘要的写作和翻译服务。基于以上研究,笔者提出以下可供借鉴的训练方法:

4.1 “以阅读带动写作”提升学生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

首先要培养学术具有名词化语法隐喻意识,阅读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英语专业精读教材,特别是高级阶段的教材中,政论性的问题和演讲文体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样的文体中,语篇中大量的名词化隐喻是一种典型的“动因的突出”,是作者为顺应某种交际目的而使用的一种语言策略。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名词化隐喻与文体正式程度的相关性。

4.2 提供一定量的范例语料加以分析与模仿

教师可从体裁分析的角度分析大量的典型范文让学生了解语言学类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教师也可提供国内外不同学术杂志进行英语本族语学者与非本族语学者英文摘要的主要差异。然后学生通过模仿所分析的范文提高英文论文摘要的写作能力。主要模仿对象为常用名词化句式,使得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模式化的可供直接借鉴的语料在学术论文摘要翻译和写作过程中直接使用。

总之,学术论文英文摘要通过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等名词化隐喻手段,具有高度的浓缩性和概括性。语言学类学术论文摘要语言要求简洁凝练,具有正式性、客观性,同时语篇需要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研究语言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摘要这一特殊语体的理解,从而撰写出更具学术性,语言规范、得体的英文摘要。

【参考文献】

[1]朱永生,董宏乐.科技语篇中的词汇隐喻、语法隐喻及其互补性[J].山东外语教学,2001(4):5-8.

[2]吴启雨.科技英语中的名词化及其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9-91.

[3]杨信彰.名词化在语体中的作用——基于小型语料库的一项分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6(4):3-7.

名词解释语言教学 篇7

语言符号是任意的、无理据的,还是象似的、有理据的?有两种不同观点。Saussure(1915)认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没有任何自然联系,两者结合是不可论证的或无理据的。Peirce(1940)强调语言符号的象似性,能指和所指的关系不是任意的、无联系的,而是有理据可寻的。他指出:“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参见沈家煊,1993)折中的观点认为,语言符号是象似性和任意性的结合(刘润楠、杨松,2007)。随着认知语言学兴起,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渐为研究者所重视。

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有一种自然联系,两者的结合可以论证,有理可据(沈家煊,1993)。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个脱离认知的自足系统,符号只有与外界事物的规约对应才获得意义;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语言结构源于身体经验。语言结构与人类经验的象似性多于它们之间的任意性。

手语具有鲜明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刘润楠和杨松(2007)指出,手语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是强弱或多少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手语包括音位、语素、句法等成分,遵循与口语相同的语言规则。在象似性上,手语却远多于口语。象似性是指手势的语义和手形之间的一种映照关系。对口语而言,很多词汇和指代的事物之间并无直接联系的听觉表象,象似性贫乏。手语词依靠视觉感知双手在空中的运动,加之很多手语词直接借用指代物体的外形或动作,象似性更明显。因此,象似性是手语词的典型特征之一。

在规范手语中,象似性表达有不同途径。何宇茵等(2010)总结出中国手语的7种象似手段:(1)直接表达;(2)用手表达所指形状;(3)用手表达所指动作;(4)用身体表达所指动作;(5)以象似方式吸收一些口语符号及书面语符号;(6)用辅助口语的手势表达;(7)创建一个相关情形。手语词的象似性有程度区别。高度象似是指手势融合了所指的足够多的视觉或动作信息,不熟悉手语的人也能猜出手势含义;低度象似是指手势和含义的关系不透明,初学者不易明确手势含义;中度象似是指不用手语的人一时猜不出手势含义,一旦被告知,就能容易地掌握手势和意义的联系(Markham & Justice,2007)。

象似性影响手语词加工。Vigliocco等(2005)比较聋人和正常人的语言加工。实验1要求使用英国手语(BSL)的成年聋人和英语健听成人对表征工具、工具行为和身体动作的手势/英文词进行语义相似性判断,发现聋人倾向于将工具和工具行为(共享手势)归为一类,健听人倾向于将工具行为和身体动作(词性相同)归为一类。实验2要求半数健听被试在分类前对词汇进行想象,半数健听被试直接分类,发现聋人与分类前对词汇想象的健听人差异不显著。这表明,使用不同语言的被试倾向于结合自身的独特经验建构对事物的理解。Thompson等(2009)采用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考察使用美国手语(ASL)的成年聋人的词汇加工。实验包括图片凸显和未凸显手语词的象似特征两种条件,要求判断图片和手势是否指代同一事物,发现当图片凸显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使用ASL的成年聋人反应更快,第二语言为ASL的双语健听成人和英语单语健听成人在两种条件下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实验结束后,要求聋人和双语健听人评定手语词的象似性,发现两组被试的评定分数高度相关。这说明,聋人在词汇识别中自动激活了象似特征,双语讲话者仅将象似特征作为一种学习辅助策略,达不到自动激活程度。Ormel等(2009)发现,使用荷兰手语的聋童判断象似的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更短,错误率更低,说明聋童借助手语词的象似性来通达词义。

手语词的象似性更多地体现在语音重叠上,如手形象似、运动象似等。已有研究均采用语义判断任务考察象似性在手语词加工中的作用。是否象似性效应必须在通达语义时才会出现?Thompson等(2010)采用语音判断任务考察英国手语的象似性效应,要求被试对某个手势的动作手指是弯曲的还是直立的进行判断,发现聋人判断象似手形的反应时显著长,表明即使任务不要求通达语义,象似的手势仍能自动地激活语义信息,并对手形判断产生干扰。由于象似性承载了手语词的语义信息,在手语词加工中,只要某个手语词的象似特征足够突出,该词的语义信息就会自动激活,表现出高象似手语词的加工优势。

词频(或熟悉度)是影响书面语词识别的重要因素,高频词更易识别。Carreiras等(2008)发现,使用西班牙手语的聋人识别高熟悉手语词显著快。已有研究多数控制手语词的熟悉性。国内研究仅采用描述法分析中国手语词的象似特点及象似手段(刘润楠等,2007;何宇茵等,2010)。与BSL和ASL不同,中国手语的词汇和语法深受汉语和汉字的表意性影响。中国手语词可以分为象形类手语词、指事类手语词、会意类手语词和形声类手语词,前三类手语词明显具有象似特点。如果象似性影响使用BSL和ASL的聋人对手语词的语义加工,那么,在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中,象似性的作用会更加显著。

词汇语义加工涉及词汇网络和语义网络。词频(或熟悉度)属于词汇网络的变量,象似性属于语义网络的变量。在对汉语动作动词提取动作器官意义的过程中,义符和词频存在交互作用: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一致时,对高频词和低频词的动作器官意义认知差异不显著;当义符与动作器官不一致时,对高频词动作器官意义的认知比对低频词快(张积家、陈新葵,2005)。在中文名词和动词分类中,义符和词频也存在交互作用,义符对低频词影响更大(张积家等,2006)。和义符类似,象似性是手语词的语义特征。义符标记汉字词表征的事物的类属,象似性标示手语词与表征事物之间的理据。象似性和熟悉性对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的影响是独立的?还是存在交互作用?考察这一问题对揭示中国手语词的认知性质有重要意义。如果熟悉性和象似性相互独立,就说明对中国手语词的语义加工更类似于对拼音文字的语义加工,加工遵循形→音→义通路;如果熟悉性和象似性存在交互作用,象似性高时对高、低熟悉的手语词的语义加工无显著差异,象似性低时对高熟悉手语词语义加工快,就说明对中国手语词的语义加工类似于对表意文字的语义加工,加工遵循形→义通路。因此,使用Thompson等(2009)的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探讨中国手语词的象似性和熟悉性对手语词加工的影响。

二象似性和熟悉性对手语具体名词语义加工的影响

(一)被试

广州市聋人学校高中一、二年级聋生共20名,男女各半,视力、智力正常。

(二)设计与材料

2(手语词的熟悉性:高/低)×2(手语词的象似性:高/低)两因素重复测量设计。实物图片主要取自舒华等(1989)修订的Snodgrass和Vanderwart标准图库,加入几幅自选图片。从《中国手语》(修订版)(2003)中选出与图片对应的手语具体名词104个,15名不懂手语的本科健听生采用何宇茵等(2010)的分类法对手语词做象似性的5级评定,5表示手语词与图片表达的事物非常象似,1表示手语词与图片表达的事物非常不象似。选取象似值大于或等于4的手语词作为潜在的高象似词,象似值小于或等于2的手语词为潜在的低象似词。再请聋校15名高中聋生对选出词汇进行5级象似性评定,并对手语词和实物图片的熟悉性分别进行5级和7级评定,分值越高,熟悉性越高。在平衡图片熟悉性基础上,选出60个手语词—图片对,分为4组:(1)高象似高熟悉:如“”(自行车);(2)高象似低熟悉:如“”(钳子);(3)低象似高熟悉:如“”(猪);(4)低象似低熟悉:如“”(象)。每组15个手语词—图片对。高象似高熟悉、高象似低熟悉、低象似高熟悉、低象似低熟悉的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分别为4.37、4.07、2.61、2.51,平均熟悉性分别为4.22、2.86、3.97、2.83。4类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差异显著,F(1,14)=143.55,p<0.001。两组高象似手语词和两组低象似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差异显著,p<0.001,但两组高象似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差异不显著,两组低象似手语词的平均象似性差异不显著。4类手语词平均熟悉性差异显著,F(1,14)=97.96,p<0.001。两组高熟悉手语词和两组低熟悉手语词的平均熟悉性差异均显著,p<0.001,但两组高熟悉手语词的平均熟悉性差异不显著,两组低熟悉手语词的平均熟悉性差异不显著。加入60个手语词—图片对作为填充刺激。

(三)程序

采用E-prime系统编程。120个刺激对随机呈现。实验开始前,教师用手语给出指导语,确保每个被试清楚实验流程。实验时,被试端坐在计算机前,距离计算机屏幕约40cm,眼睛平视屏幕中央。右手食指放在J键上,左手食指放在F键上。要求既快又准地判断手语词—图片对是否指代同一概念:“是”按F键;“不是”按J键。半数被试用手按此规定,半数被试用手规定相反。实验开始时,先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500ms,空屏500ms,接着在注视点位置呈现手语词—图片对,在屏幕一边呈现手语词,在屏幕另一边呈现物体图片,物体图片和手语词出现在左边和右边的机会相等。手语词—图片对在被试按键反应后消失,或在3秒后自动消失,进入下一次试验。计算机自动记录反应时和错误率。计时单位为ms,误差为±1ms。在正式实验前,用8个非实验手语词—图片对进行练习。

(四)结果与分析

反应时分析时去掉错误反应和M±3SD以外的数据,占1.5%。结果见图1和图2。

反应时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熟悉性的主效应显著,F1(1,19)=31.44,p<0.01,F2(1,56)=13.97,p<0.01。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显著短。象似性的主效应显著,F1(1,19)=64.53,p<0.01,F2(1,56)=14.09,p<0.01。高象似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显著短。象似性和熟悉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19)=0.32,p>0.05,F2(1,56)=0.02,p>0.05。错误率的方差分析表明,熟悉性的主效应显著,F1(1,19)=18.11,p<0.01;F2(1,56)=9.11,p<0.01。象似性的主效应被试分析显著,F1(1,19)=70.34,p<0.01,项目分析边缘显著,F2(1,56)=3.78,p=0.06。象似性和熟悉性的交互作用被试分析显著,F1(1,19)=9.21,p<0.01;项目分析不显著,F2(1,56)=1.07,p>0.05。简单效应分析表明,手语词象似性高时,高、低熟悉的手语词—图片对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p>0.05;手语词象似性低时,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错误率显著低,p<0.01。

(五)讨论

聋生加工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显著快,说明在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熟悉性效应;加工高象似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显著快,说明在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象似性效应。错误率分析时发现象似性和熟悉性的交互作用:手语词象似性低时,判断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的错误率显著低;手语词象似性高时,判断高、低熟悉的手语词—图片对的错误率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在对高象似手语词—图片对进行语义一致性判断时,被试能凭借象似性直接、有效地做出判断,较少受手语词熟悉性影响;在对低象似手语词—图片对判断时,必须分别通达手语词和图片的语义后才能做出判断,熟悉性就会起作用。

三象似性在聋生和健听生对手语具体名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

实验1发现在中国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象似性效应。这种象似性效应的本质是什么?是手语词与实物整体象似,还是与实物特征象似?如果改变与手语词匹配的图片的特征,使之突出或不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是否影响手语词的语义加工?手语是聋人的第一语言,熟练使用手语会增加对象似特征的敏感性。对手语不熟练的健听生而言,口语是第一语言,手语熟练程度远不及聋人。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手语不熟练的健听生是否也出现象似性效应?换言之,手语符号的象似性究竟是正常人都能觉察的特征,还是长期使用手语的结果?象似性在语义加工中的作用是否受手语熟练程度影响?

(一)被试

24名广州市聋人学校的高中一、二年级聋生,男生13名,女生11名,平均年龄为20.1岁;24名大学一、二年级健听生,男女各半,平均年龄为20.2岁,均为口语—手语者,学习中国手语的平均时间为1年,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聋生未参加过实验1。

(二)设计与材料

2(图片类型: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未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2(被试类型:聋生/健听的口语—手语学生)混合设计。根据实验1的评定,选取20个高象似性、高熟悉性的手语词为实验材料。材料还包括与20个手语词对应的40幅实物图片,每一手语词均有两幅图片与之匹配,一幅图片突出对应手语词的象似特征,另一图片不突出对应手语词的象似特征。例如,手语词“”(伞)对应两幅图片,“”突出了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未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15名不参加正式实验的聋生对40幅图片的熟悉性及图名一致性进行7级评定。突出和未突出对应手语词的象似特征的两组图片的平均熟悉性分别为6.12和6.03,t=1.14,p>0.05,差异不显著;平均图名一致性分别为5.81和5.74,t=1.47,p>0.05,差异不显著。加入40个手语词和图片作为填充刺激。

(三)程序

采用E-prime系统编程。仍采用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包括两个区间,每一区间包括20个手语词—图片对及30个填充刺激对(25个不匹配刺激对和5个匹配刺激对)。将手语词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手语词在区间1中与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图片配对,在区间2中与未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图片配对;另一组手语词在区间2中与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图片配对,在区间1中与未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图片配对。在每一区间中,50个刺激对随机呈现。被试随机分为2组,每组只接受1个区间的材料。手语教师用手语给出指导语,确保被试清楚实验流程。实验开始时,先在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400ms,接着呈现图片500ms,之后空屏300ms,再呈现手语词,手语词在反应后消失,或在3s后自动消失,进入下一次试验。实验前用7个非实验刺激对进行练习。

(四)结果与分析

反应时分析时去掉错误反应和M±3SD以外的数据,占1.70%。结果见图3、图4。

反应时的混合设计方差分析表明,图片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46)=27.91,p<0.01,F2(1,38)=10.89,p<0.01。图片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的手语词—图片对反应时短。被试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1,46)=6.45,p<0.01,F2(1,38)=5.58,p<0.01。聋生反应时短于健听生。图片类型和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1(1,46)=2.81,p>0.05,F2(1,38)=0.25,p>0.05。虽然交互作用不显著,但聋生在图片突出和未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时反应时差为130ms,健听生反应时差为67ms,聋生的反应时差比健听生大。错误率的方差分析表明,只有图片类型的主效应被试分析显著,F1(1,46)=18.04,p<0.01,项目分析不显著,F2(1,38)=2.41,p>0.05。图片突出了手语词的象似特征的手语词—图片对错误率显著低。

(五)讨论

聋生和健听口语—手语学生对图片突出了与之匹配的手语词的象似特征的手语词—图片对反应快,错误率低,说明两组被试在提取手语词语义信息时都自动激活了象似特征。聋生在图片特征突出与不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条件下差异量大于健听生,说明聋生的象似性效应更明显,这显然与聋生使用手语有关。聋生在图片突出、未突出手语词象似特征情形下,反应时均显著短于健听生。这说明,在同样激活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聋生比健听生更享有加工优势。在手语词—图片匹配任务中,象似性效应的本质在于图片突出了手语词的象似特征。因此,手语词的象似性的本质是手语词特征与实物特征象似而非与实物整体象似。

四综合讨论

无论是聋生还是健听大学生,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均存在象似性效应,但聋生对手语词的象似性比健听生更敏感。这一结果与Thompson等(2009)对使用ASL的聋生和讲英语的健听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类似,说明手语词加工的象似性效应具有跨语言普遍性。但在Thompson等(2009)研究中,当图片凸显了与之匹配的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使用ASL的成年聋人反应更快;在实验2中,虽然聋生在图片突出和未突出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反应时差比健听生大,但差异却未达到显著水平。实验1还发现聋生对手语词语义加工的熟悉性效应,象似性和熟悉性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一)手语词的象似性与具身认知观

第二代认知科学强调认知的具身性。具身认知观认为,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境化的活动。认知产生于身体与环境的动态相互作用,依赖身体的感觉运动能力,与物理文化世界密不可分(Raymond & Gibbs,2003)。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依据,主张语言是在人对外部世界体验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概念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得到,并且只有通过它们才能被理解(Lakoff&Johnson,1999)。实验1发现,手语词的象似性影响聋生对手语词—图片对的语义判断,聋生判断高象似手语词—图片对显著快,错误率显著低。这一结果可以用具身认知观解释。高象似手语词大多摹拟了指代物体的外形及动作,聋生提取这些手语词语义时,会激活身体经验和动作经验,进而反应更快;低象似手语词由于大多与指代事物没有形式关联,提取这些词的语义时必须依赖于语言经验,聋生必须在头脑中找到与词汇对应的意义后方能识别,反应就相对缓慢。

具身认知观把心理模拟视为语言理解的手段。语言理解是运动感觉及其他相关经验的心理模拟,语言通过描述真实或想象中的事件帮助人们注意到当前并未出现的人、物、事件及可能发生的行为(官群,2007),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Gallese和Lakoff(2005)指出,视觉及动作模拟激活的神经元与人在观看、倾听时激活的大脑神经元一致。Glenberg和Robertson (2000)认为,当词或短语被索引到指代的事物或类别表征后,要从指代物中提取其功能承受性。功能承受性是一个具有特定身体类型的感知者和一个事物相互作用的方式,它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知觉加工。在人脑中,不仅贮存概念,还贮存人与概念相互作用的方式。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已经内化,不需要推理就可完成。由于人与抽象概念之间无法形成直接的相互作用,在理解抽象概念时,语言与感觉经验的关系就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与知觉经验紧密相连:语言的意义源于人对真实世界的经验,抽象概念通过知觉经验来获得。在理解包含动作信息的句子时,动作模拟效果好于单纯的观察与聆听(Tomoyoshi,2006)。由于高象似手语词体现了身体动作上的语义和语形的映射关系,在理解这些手语词的语义时,人就倾向结合自己的身体、动作经验及相关语境信息进行心理模拟,进而准确、有效地理解词汇的语义。

实验2考察聋生及健听的口语—手语者的手语词语义加工,也发现手语词的象似性效应:在图片突出了手语词所指代事物的象似特征时,反应快于图片未突出手语词所指代事物的象似特征时。这说明,中国手语词根植于汉语和汉字的表意性,具有正常人都能觉察的象似特征。聋生和健听的口语—手语者在识别手语词语义时,均自动地激活了身体的动觉经验和感觉经验,在判断与体验高度重叠和低度重叠的刺激语义时,反应时就会有明显差异。

传统语言学认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在头脑中的表征形式都是抽象符号,感觉及运动信息不影响概念加工。这样,在相同条件下,对概念的语义判断就不应有差异,实验1和实验2的结果却与此相反。因此,本研究结果支持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支持具身认知观。

(二) 聋生与健听的口语—手语大学生的象似性效应比较

实验2发现,手语词的象似性对聋生语义判断的影响比对健听口语—手语者大,这与手语熟练程度不同有关。手语熟练程度是影响聋人作业成绩的关键因素。Ormel等(2010)表明,聋童的语义分类成绩受手语词汇量及熟练程度影响。手语是聋生的主要语言。对健听的手语—口语学生而言,手语词汇量远不如聋生丰富。因此,健听的口语—手语者的作业成绩就不如聋生。尽管健听口语—手语者在实验中也出现象似性效应,但对象似性的自动激活程度没有聋生明显。另外,由于对听觉损失的功能补偿,聋人在视觉注意转移和扫描(Rettenback et al.,1999)、心理图像产生和操纵(Emmorey & Kosslyn,1996)上有优势。强视觉能力对手语词—图片对加工有两个认知后果:一是聋生的概念有较多的形象特征,表象比健听生鲜明,二是聋生提取事物形象的能力比健听生强。所以,手语词的象似性对聋生的语义判断影响就更大。

在实验2中,虽然象似性对聋生语义判断的影响大于对健听的口语—手语者的影响,差异却不显著。在Thompson等(2009)的研究中,当图片凸显了与之匹配的手语词的象似特征时,使用ASL的成年聋人的反应比第二语言为ASL的双语健听成人更快。如何解释聋生和健听的口语—手语者在使用中国手语和使用美国手语时的不同表现?这既与中国手语和美国手语的特点有关,也与中国手语的不规范有关。美国手语是美国聋人之间交流时使用的语言。它以词汇为基础,绝大部分手势有象形、会意及借代的特点。然而,受英语影响,在美国手语中,手指拼写占有较大比重。手语者可以用不同手掌位置表达字母,利用手指拼写作为交流方式。美国手语作为一门语言和教学手段在美国已得到公认。为使聋童掌握好美国手语,学校开设美国手语课,由专职手语教师教他们学习美国手语。与美国手语比,中国手语的历史短,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力上尚有很多欠缺:词汇量少,一些常用词没有对应手势;手势动作相同但词语意思不同;同一词汇在不同语境里表达意义不同;一些新词也没有相应手势。这些都给我国手语教学和使用带来困难,影响交际功能和思维功能的发挥。聋校对手语教学也不重视,手语只作为“辅助语言手段”,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手语不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只是表达汉语的一种形式(崔淑云,2007)。正因为如此,使得聋生对手语象似性的敏感性没有充分发挥。另一可能的原因是,汉字是表形、表义文字,中国口语—手语者使用汉字作为书面文字,在加工具有象似特征的手语词时,比使用拼音文字的美国口语—手语者更有优势,缩小了同聋生的差距。

(三)关于手语词的象似性和熟悉性的交互作用

实验1发现,当手语词象似性低时,聋生判断高熟悉手语词—图片对错误率显著低;当手语词象似性高时,聋生判断高、低熟悉的手语词—图片对错误率差异却不显著。为什么?

象似性属于词汇具体性范畴。具体性是指词汇代表的事物或动作是否具有鲜明形象。抽象词与具体词在记忆中都有语言编码,但具体词还有形象编码。在单独呈现时,具体词比抽象词有更丰富、更稳定、更易计算和更多的独立于语境的意义特征(De Groot,1989)。具体性影响词汇认知,却同熟悉性存在交互作用。在实验1中,当手语词象似性低时,无论是高熟悉手语词还是低熟悉手语词,都较抽象,被试加工它们时都需提取手语词语义后产生表象,然后同图片比较。此时,它们加工过程相似,仅是熟悉性不同。高熟悉手语词语义通达速度快,低熟悉手语词语义通达速度慢,因而高熟悉手语词有加工优势。当手语词象似性高时,由于词形本身有与图片相似的感觉信息,易激活概念,不需或较少需要通达词义就可容易地获得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熟悉性作用就不显著。从加工角度看,当手语词象似性低时,对手语词语义加工要先进入词汇网络再进入概念网络,因而反应时长,错误率高;当手语词象似性高时,由于象似性属于语义网络的变量,在通达手语词词汇表征时,相关语义结点已经激活,被试做出语义判断的时间自然就短,错误率就低。

手语词的象似性在词汇认知中的作用类似于汉字义符,它们都属于字词的结构特征。不同的是,义符标明汉字词的类别、动作器官和动作工具、词类等特征,象似性标明手语词的部分意义—事物突出的形象特征。张积家等(2005)发现,在义符与动词指代的动作器官一致时,被试采用字形分析策略,无需通达整词语义就直接通过义符得出相关意义,从而掩盖了词频的影响。只有在义符与动词指代动作的动作器官不一致或无关时,字形分析不能得出有关意义,需要通达整词语义后方能够判断,因而反应时就长,错误率也高。与义符在汉字语义加工中的作用类似,当手语词象似性高时,熟悉性的作用就不显著。中国手语词和汉字在语义加工上的相似性为中国手语的语言性质提供了新的证据。

(四)关于手语的象似性和聋生思维的形象性

中国手语词的象似性的本质是与实物的突出特征象似而不是与实物整体象似,为确定中国手语的性质提供了重要证据。在人类语言文字发展中,象似性遵循由高到低的路线进行。文字符号演化是从图画到形意文字,再到意音文字,再到表音文字。王娟等(2011)对英文词、汉字词、甲骨文、东巴文和图画比较表明,甲骨文和东巴文均处于形意文字阶段,还未发展成为类似于汉字的意音文字,东巴文在认知性质上更靠近图画,甲骨文在认知性质上更靠近汉字。由于中国手语词的象似性的本质是与实物的突出特征象似而非与实物整体象似,中国手语词与甲骨文和东巴文类似,仍处于形意文字阶段,还不是类似汉字的意音文字。

语言影响非语言的认知过程。手语是视觉语言,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和情境性。作为聋人的主导语言,熟练使用手语必定会影响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受手语影响,聋生的形象思维发展好于抽象思维。张积家等(2008)发现,聋生的分类学概念具有较强的形象化倾向。实验1发现,手语词的象似性影响聋生对手语词的语义加工,也与聋生思维的形象性有关。对高象似手语词,聋生能容易地在头脑中生成表象,一旦表象与接下来的图片相似,聋生的反应就较快;对低象似手语词,聋生较难在头脑中生成表象,因此反应就慢。

(五)正确认识象似性在中国手语词认知中的作用

语言是象似性(iconicity)和任意性(arbitrary)的有机结合。虽然索绪尔将任意性视为语言的基本特性,但多数语言学家还是承认语言的象似性。在有声语言中,不仅存在拟声词和象形字,存在“语音象征”(即语音相近,语义相通),还存在语言结构和经验结构的象似性即句法相似性。手语是视觉语言,象似性更加明显。刘润楠等(2007)统计北京手语词100个核心词,发现打法和意义联系明显的有36个,打法和意义联系不大明显的有60个,打法和意义看不出任何联系的有4个。手语词的任意性和象似性恰似一条直线的两端,大部分词处在中间地带,兼有任意性和象似性。因此,手语词的象似性必定在聋人语言认知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聋人的认知和思维产生影响。因此,应积极开展手语象似性在聋人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中作用的研究,还要考察手语象似性对聋人的非语言认知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对聋生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在对聋生教育中,应积极开展双语(中国手语和汉语)教学,充分利用中国手语的象似性,帮助聋生掌握书面语言、理解抽象概念,改变在聋生教育中手语教学缺乏、不规范的局面,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也应避免手语符号象似性高的负面影响,积极采取教学措施突出概念的本质特点,使聋生能够准确地掌握科学概念。

五结语

(1)手语词的象似性及熟悉性均影响聋生对中国手语词的语义加工。

(2)在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中,聋生和健听手语—口语双语者生均出现手语词的象似性效应,支持认知语言学中语言符号的象似性理论。

摘要:本文采用手语词—图片确认任务,通过2个实验,考察象似性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的作用。实验1以聋生为被试,发现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象似性效应和熟悉性效应。实验2以聋生和健听口语—手语学生为被试,进一步证实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存在象似性效应,聋生的象似性效应大于健听口语—手语双语学生。整个研究表明,象似性在手语词语义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

名词解释语言教学 篇8

关键词:词语来源  隐喻  概念整合  流行原因

一、词语来源

“颜值”来源于日语“颜值”,在日语中的解释为:“外見レベル;颜面のビジュアル的価値。”即表示“外表水平,颜面的视觉性的价值”。

外来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中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由于汉日文字的相似性,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趋同的认知机制,在日本出现并广泛使用的许多词语也同样会通过网络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在汉语中使用并流行起来。“颜值”一词就是最好的体现。汉语中存在相当大的一部分日语借词,从构词材料、构词规则甚至词语本身都是汉语所固有的,加上借回的方式是汉字,回到汉语中并不保留日语中的读音而换成了当时汉语的读音,所以从音义关联上看也与本族语完全没有差别。这样汉语大多感觉不到它们有外来词的色彩,不知道它们是从日语借回来的词语。由于这些词语与汉语的构词结构规则相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汉语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颜值”一词完全符合汉语的词义解释和构词规则,所以下面主要从汉语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其实“颜”在汉语系统中就有表示脸面、颜面的意思。颜,形声字,从页,彦声。从页,与头有关,本义是印堂。印堂即两眉之间,许慎《说文》中解释为“颜,眉目之间也”,后来以部分代指整体,发展出颜面,面容,面色等意义,脸色是会有变化的,故又引申为色彩。可见,汉语“颜”本身就含有容貌的意思。“颜值”一词中,“颜”即“容颜、容貌”的意思;“值”是“数值”,是一种评判标准,两者以“词根+词根”的构词方式形成双音复合词“颜值”,用来评价人的容貌长相。

二、认知视角下的“颜值”

认知科学自产生以来,以其强大的实用性而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研究,在语言研究领域,引入认知语言学,使得许多语言现象得到了解释,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理论,扩大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以往对于网络词语的研究多集中于语文学和修辞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从全新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从认知角度研究网络词语符合语言现象产生的规律以及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规律,并有利于透过现象认识网络词语的本质。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颜值”一词的构词方式以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从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来认识和理解词语的本质内涵。

(一)隐喻理论视角下“颜值”构词的静态宏观描写

传统理论常将隐喻限定在修辞角度进行研究,自Lak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方式,以一个认知域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并且还将此看作是人们认知世界、组织思维、进行推理、建构语言等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Lakoff和Johnson说过:“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学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依据不言而喻的或潜在的隐喻在思维或行动。”的确,网民以网络文化为基础,通过网络经验,运用隐喻手段,创造出了大量的网络词语。

隐喻作为“无处不在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构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网络新词语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和联想等多种隐喻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词义派生和复合构词是两大主要的隐喻方式。“颜值”一词属于复合构词,将两个语素“颜”“值”组合在一起,表示对于人的容貌的评判标准。

对于容貌的评价人们都是从修辞角度进行的,如“貌美如花”“眉清目秀”“青春的面孔”“衰老的容颜”“好看”“难看”等等。“颜值”一词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发现可以使用一个指数来评价人的容貌,这个词语似乎涵盖了所有评判容颜的词语,只要使用一个指数就可以清晰简明地对外貌做出评价和描写。“值”即数值,经常用于数学或经济学领域,由此映射到人体容貌描写的领域,实际上是一种隐喻。这种隐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经济学上有价值的高低,“人有三六九等”,同样人的容貌也有美丑等程度的差别。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其运作原理是通过认知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获得隐喻义。“颜值”一词是从数学和经济学这一领域向人体外貌评价这一领域的映射。数字上数值的大小可作为评判价值和产值的标准,因为这些在人头脑中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的,人们可以直观地进行计算和评价。对于人体外貌的评价一直都局限于修辞学的角度,人们经常使用一些模糊的词语进行评价,如“好看”“丑”到什么程度,使用语言描述总会有模糊点存在。而“颜值”一词的出现,相当于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一条数字轴”,表明了从0到100的数字。由于人类认知方式的相似性,人们总能在使用这条轴的同时,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跨域映射产生的基础正是人类隐喻这种认知方式。

隐喻方式的使用,不仅扩大了数值评判的范围,而且为人体容貌的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个角度下所进行的评判更为具体化,简单化。符合语言表达追求经济性的原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数字比修饰性的语言更具有说明性和理据性。隐喻理论下的认知方式也符合人类认识新事物的认知方法和规律,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直观方便起见,可参看图1。

图1:

(二)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颜值”意义建构过程的动态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是美国加州大学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批判了传统的语义组合观,参与整合的概念经过组合、完善与精制三个加工程序后,最终得到浮现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到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认知主体提取两个输入空间部分信息进行匹配并映射入融合空间,融合空间利用并发展两个输入空间中对应部分的连接,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类属空间则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轮廓结构,以保证映射能够正确而顺利地进行,融合空间中会包含一个带有新创性、富有想象力的结构,叫做“新创空间”,其中可能会创造出原来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新信息,产生新意义。这就是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原理。不同于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沈家煊将概念整合分为两类——“糅合”和“截搭”,“糅合”是基于相似性,例如人脚——墙脚,“截搭”是基于相关性(归国华侨——归侨)。“颜值”的构词属于“糅合”型,是基于相似性而构建起来的。数值有高低,经济学的价值和产值评判可以使用指数表示,例如“高产值”,关于人体容貌的评价也可以使用指数进行评价,并且更为具体直观,所以创制出评判人体容颜指数的“颜值”,并用“高颜值”来代指漂亮和英俊。

语言符号意义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新的语言单位代表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必定与语言中已有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发生关联,这种关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复合词的语义建构中,构成复合词的组成成分分别激活相应的认知域,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在类属空间的统摄下,通过映射、组合等过程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再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形成层创空间,这是合成新词语义形成的总原则。概念整合主要有四种类型: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颜值”一词的概念整合应归属于“单域型”。见图2。

“颜值”一词的意义建构过程涉及到两个组织框架,两个输入空间各有自己的组织框架,输入空间I“值”域,作为数字量化标准,具有自己的组织框架,包括数量多少的数值、经济学中价值的评价、评价所涉及到的程度高低(高值/低值)等。输入空间II“颜”域,作为人物容貌的描写与评价,也具有自己独立的框架,包括人物长相的不同(特征各异)、抽象的描写形容、可进行鉴赏评判等。两个输入空间的“比较评判”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概念整合后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评价人体容貌指数的“颜值”。最终保留的是“值”域框架,强调的是评价的方式是用“指数”来进行评判。两者的类空间是综合两个输入空间的特征,“人体容貌”“评价标准”来统辖两个输入空间意义整合的建构过程。

图2:

(三)小结

网络词语的创造并不是凭空的,其创造的基础是人类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于世界感知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其意义建构受认知规律的制约。从认知角度研究网络新词,能够揭示语言的创造性,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创造新词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揭示人们对事物和经验进行概念化,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的认知能力。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任意性也有程度的差别,有的是绝对任意,不可解释的,有的则是相对任意,具有一定理据性的。在新词创造过程中,也体现了任意性,最初人们在创制一些词语的时候是任意的,但由于人类大脑容量是有限的,为了方便认识和记忆,人们会把自己熟悉的多个字和多种概念进行整合,创造出新的概念和意义。这样一来,既不会对人类的认知造成干扰,又增加了人类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扩充和丰富了词汇量。“颜值”作为一个网络词语,正是把人类熟悉的两个概念,通过隐喻的思维模式,经概念整合意义的建构过程,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意义。并且这个新词更加符合人类认知规律,通过具体数值对人体容貌进行评判,从而使得评价方式更为具体、量化,更加符合人际交流沟通过程中追求顺畅性和经济性的心理。

三、网络词语“颜值”流行的原因探究

(一)共同的认知语境

共同的认知语境是网络新词产生并流行的根本保证。认知语境指的是认知形成的语言和社会环境。不同的经历使得每个人的信息、知识结构体系、信仰、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存在差异,但人们居住工作的环境、社会文化和认知能力具有共性,尤其是网络时代下人们趋同的认知特征更加明显,所以网络新词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并流行开来。“颜值”一词正是基于人们共同的认知语境产生并流行的。

(二)认知发展产生“补位”需求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涌现以及人类思想观念、情感认识的变化都使人类认知系统不断发展。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一旦出现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说明某种事物或描述某种现象时,就出现了“表达空缺”。因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以完整准确为目标,一旦具有补位功能的词语出现以后,很快就会被人们所认可接受,并流行起来。

以往对于人体容貌的评价多是从修辞角度进行的,这种评价只能使人们形成抽象的概念轮廓,而且人们经常会进行比较,这样一来,人们很难找到一个量化的标准和词语进行描述。比如“两个人都很好看。”“甲比乙更好看。”那么甲比乙好看多少呢?这种更深层次的程度对比,显然现有词汇很难简洁表明。“颜值”一词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填补了在容貌比较程度上的词汇空缺,这正是认知发展产生的“补位”需求促使“颜值”一词的流行。

(三)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

语言表达自产生以来就以经济性作为原则。“颜值”一词似乎可以涵盖所有有关容颜的表述,只要一个简洁的数字,人们就能直观地评判美丑程度。形容漂亮英俊的众多词语,用“高颜值”一词就能代替说明。可见符合经济性原则也是“颜值”一词流行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种表达随处可见,这的确代表了人们的一种观念——对于容貌的关注和对于外表的在乎。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近几年来各种选美、比美大赛的举行,校花的评选等活动,充分说明人们对于容貌的关注。人类的关注突显了其概念的重要性。“颜值”一词也因人们对于容貌的关注而使用更加频繁。这是“颜值”一词流行的社会认知因素。

参考文献:

[1]郭振伟.《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潘幼萍.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构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尹铂淳.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汉语网络词在线意义[J].汉代汉语(语言研究版),2013,(8).

[5]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以2006-2009年汉语新词语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6]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上一篇:处事能力下一篇:工商管理系电子商务专业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