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找“帮助”》及教学反思(精选11篇)
设计意图:
引导幼儿对其感兴趣的问题大胆探索、主动尝试,在活动中尽可能地发挥幼儿主动性,培养幼儿愿意观察、主动探究的好习惯。活动过程以幼儿贯彻始终。
教学目标:
1、用恰当的语速、语调复述故事。
2、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积发幼儿的想象力。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教学准备:
1、活动前欣赏过故事《找“帮助”》
2、图片、手偶
教学过程:
1、迁移生活经验,感受“帮助”无处不在。
教师:今天户外活动时,武欣怡小朋友不小心摔倒了,可能是摔疼了吧,哭得挺厉害,这是,杨欣看见了就赶快跑到了跟前,扶起了武欣怡,并帮武欣怡擦了擦眼泪说别哭了,下次小心一点,下面我们就请武欣怡说说当时的心情。
提问:
①、谁像武欣怡一样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别人是怎样帮助你的?
②、你有没有帮助过别人呢?你是怎样帮助别人的呢?
2、完整欣赏故事,了解故事情节。
①、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②、山羊、野牛、猴子是怎样帮助小女孩找“帮助”的?
③、它们在找“帮助”时都说了些什么?
3、认真倾听故事录音,欣赏手偶的表演,尝试复述故事中的角色对话。
4、复述故事,注意运用恰当的语速、语调。
指导:
①、小女孩对山羊说话时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调?
②、野牛对山羊和小女孩是用怎样的语气语调回答的呢?
③、小女孩、野牛、猴子、山羊的语速又有什么不同呢?
(人物对话部分,教师给予示范)
5、分角色表演故事,体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语调、语速。
幼儿自由结伴,自己分配角色,并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表演故事内容。
6、教师小结:
每个人都需要帮助,也都能帮助别人。帮助不一定是要做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就是帮助,野牛虽然没有“帮助”,但是野牛跟随着小女孩去找山羊;山羊虽然没有“帮助”,但是山羊愿意和他们一起去找猴子;猴子也没有“帮助”,可是当暴风雨来临时,他们紧紧地站在一起,其实“帮助”是一句安慰的话,一声体贴的问候,一个小小的行动,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教学反思:
1、活动开始的导入孩子们都很喜欢,都愿意说出自己帮助别人或得到别人帮助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2、语言活动应给幼儿多一些说的机会,应让幼儿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但我发现幼儿们没有充分表达和发挥想象,教师应该在启发诱导方面还需要努力学习。
3、在活动过程中,由于幼儿的发展水平、能力、经验方面的个体差异,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这也是我们应预见并考虑到的。[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比如,对不同孩子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可能没有及时地给予关注,使一些孩子的能力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幼儿的扩散性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幼儿的语言表达还不够完整等等。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多用激励性语言,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来关注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水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满足与成功。
一、通过多媒体让幼儿学会倾听, 从中发现有 价值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设备的不断更新, 我园已经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 这套系统附带的软件资源, 教师上课时可以随时调出, 供幼儿欣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 能有感情地朗读文章, 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有意注意。为了培养幼儿学会倾听的习惯, 笔者利用现代教育装备资源, 科学呈现信息, 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实效。
例如:在讲解《雪地里的小画家》时, 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相关动画视频, 幼儿很想知道故事里要讲什么内容。在讲完故事后, 教师可进行问题设置:“故事中有哪些主人翁, 为什么说他们都是小画家呢?”这样做可以训练幼儿集中注意力, 保证活动质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让幼儿通过欣赏视频和倾听故事, 说出自己的所悟所感, 有效培养幼儿的参与意识, 落实幼儿主体地位。
二、让幼儿感受图书馆环境, 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素养是培养幼儿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我们应尽量减少缺乏能力培养的书面作业, 要留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走进图书馆, 让幼儿有精力去阅读, 使幼儿在阅读中拓宽知识面, 丰富知识信息。如通过图情课的学习, 幼儿了解了图书馆的功能和布局, 学会了图书资源的检索和借阅的技巧, 学会了如何向他人推荐优秀书目。同时, 教师也应适时推荐适合幼儿阅读的书目。
例如:《狄克和猫》《我会打扫卫生》《蛇女》等对幼儿来说, 都是阅读书目的首选。教师可以让幼儿自由选择阅读, 之后再进行交换阅读。当每个幼儿把这几本书都阅读之后, 教师组织一次交流会, 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故事的大概内容, 从而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应为幼儿创设和营造书香氛围, 让幼儿感受到图书馆的浓厚氛围, 引导幼儿利用图书馆资源进行广泛阅读, 培养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能力。
三、让幼儿学会在全体中阅读, 提高幼儿合作 学习能力
在语言活动中, 由于幼儿的个体异性, 导致幼儿的阅读参与程度不同。教师在开展阅读活动时, 可充分运用多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刺激幼儿阅读的积极性, 提高幼儿阅读的参与度, 让幼儿学会在全体中阅读, 提高幼儿合作学习能力, 全面提高幼儿的阅读素养。
例如:在学习《祖国妈妈我爱你》时, 笔者让幼儿课前进行网络阅读, 了解我国各地的名胜古迹、经济发展、历史文明与社会进步等信息, 从而使幼儿深刻理解我们为什么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开展活动时, 教师让幼儿尽情表达自己的感想, 说出自己的体会, 结合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 谈一下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让幼儿学会表达, 以质疑引发幼儿的参与 兴趣
语言是思维表达的一种重要方式, 是增进彼此共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 在语言活动中, 要及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所思所感用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说出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还要把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 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 大家一起探索, 以质疑引发参与兴趣。
例如:在进行《小蝌蚪找妈妈》的看图说话时, 采用了让幼儿说故事的形式开展活动。上课时, 笔者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播放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 只不过动画片里没有声音, 让幼儿配上旁白, 鼓励幼儿说出故事里的主人翁和故事大意, 同时鼓励其他幼儿质疑, 共同探讨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 以质疑引发幼儿的参与兴趣, 综合提升幼儿的阅读品位。
五、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幼 儿自主阅读能力
让阅读成为幼儿生活的一种习惯, 对幼儿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阅读是幼儿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幼儿的阅读实践。幼儿通过阅读, 在主动思考中加深了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从而受到启迪, 培养了阅读习惯, 提高了自主阅读能力。
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计算机或者平板电脑, 很多家长的手机都开通了上网功能, 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问世, 使手机上网就在弹指一挥间, 幼儿可以便捷地查询相关信息, 也可以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比如在新浪读书网、腾讯读书网、文学网等很多优秀的网站上阅读优质图书资源, 丰富幼儿的阅读量, 这些都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六、网络阅读还需教师关注幼儿课后活动情况
当前盛行网络阅读, 教师要关注幼儿课后的活动情况, 课堂阅读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语言活动的结束, 教师还要关注幼儿课后的活动动态, 对幼儿的阅读心得进行比较详细的调查, 在网上进行评价分析。同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 构思下一次活动的阅读内容。让幼儿实实在在参与到教与学的各个环节当中, 真正做到以幼儿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七、结束语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 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要带领幼儿享受阅读的快乐, 感悟语言的魅力。今后的幼儿语言活动道路上, 我们要加大探索力度, 革新教育理念,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只有以幼儿为主体, 充分调动幼儿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使之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 才能使幼儿的语言功能日趋完善, 幼儿才能享受阅读的快乐, 开阔视野, 增长见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续胜华.如何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J].新课程 (上) , 2012 (6) :122.
活动目标:
1、能专心的倾听理解故事的内容,知道能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别人高兴了,自己也很快乐;
2、回根据需要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愿;
3、丰富词汇:“开心”、“甜滋滋”;
4、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5、根据已有经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准备:
动物头饰
活动过程:
1、引出课题;
2、感受理解:教师现身说法,引导幼儿回忆;
3、幼儿讲自己做的好事;
4、听故事找画面;
5、画故事;
6、评价、结束课。
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我设计〈找快乐〉为主题的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学生在找、说资料时都比较容易。
本课儿歌的导入,学生很自然地进入主题,而后谈自己的快乐事情。与课文中的小猪一起找什么是快乐,及为什么快乐。原来,快乐就在劳动中,快乐就是为别人带来点什么,快乐就是能帮别人做点什么。之后联系到自己说的快乐事情,为什么快乐的原因。然后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报,如:文字、图画、照片、故事、自己更加快乐的事情、别人快乐的事情及理由。教师点拨指导。大家始终在“快乐”的氛围中。为了让孩子们永远留住快乐,不辜负他们理应快乐的儿童时代,教师指导内容放在收藏夹里,并起个好听的名字。最终孩子们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快乐的意义。
其实,小孩子跟我们大人们一样,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同时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在二年级的《找快乐》一课,我听到学生们的心声,为让学生愉快地、有爱心地生活,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学会关心,学会爱。我在教学设计上采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快乐”有关的资料,学会简单的整理,教师进行筛选,(避免过多的重复与罗列)使学生在介绍时形成系统地的东西。初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放在引导者、参与者、服务者的位置上,让课堂成为涌动着生命活力的时空,真正的小主人是孩子。
设计意图:
本节课教学设计是在幼儿学习了10以内的数字后安排的一个新教学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这部分内容比较难理解,是抽象的数字概念。因此本节教学设计以游戏为主,通过游戏引导幼儿在“玩”中学,“趣”中练,“赛”中增勇气,“乐”中长才干。意在通过趣味性的游戏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入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不知不觉掌握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道中心数比相邻两数多1和少1。通过本科教学帮助幼儿在“具体形象的思维”与“抽象概念的教学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幼儿理解掌握概念、法规等知识,引导幼儿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活动目标:
1.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2.在游戏的情景中让幼儿能感知相邻数。
3.进行朋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1.圆片教具若、,磁性黑板、1--10的数字卡片(人手1套)、1——10的大数字卡片(人手一张)。
2.幼儿已学会10以内的数字。
活动过程:
一、通过语言引出主题:
小朋友们,你们有朋友吗?你们的朋友是谁呢?
二、认识相邻数,初步探索并体验三个相邻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在磁性黑板上贴出对应并置的两排圆片,数量分别是2和3.师:第一排圆片有几个?第二排圆片有几个?(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第一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一排圆片呢?我们可以说2比3少1,3比2多1。
2、教师在3个圆片下面再贴出第三排4个圆片。
师:第三排有几个圆片?第三排圆片比第二排圆片怎样?第二排圆片比第三排圆片怎样?我们可以说3比4少1,4比3多1.3、教师以中间一个数为参照,先与前面一个数比,再与后面一个数比。
师:3比2怎样?3比4怎样?
4、师小结:3比2多1,3比4少1,所以3的“好朋友”就是2和4.通常我们就把这排在一起的3个数叫相邻数。
5、教师把2个圆片取下,在4个圆片的下面贴上5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4比3怎样?4比5怎样?所以4的相邻数是3和5.6、教师把3个圆片取下,在5个圆片下面贴上6个圆片,引导幼儿比较5和4怎样?5比6怎样?所以5的相邻数是4和6。
7、教师直接说数字6、7、8、9,请幼儿说出它们的相邻数是谁和谁?启发幼儿用刚才学习的方法找它们的相邻数,幼儿回答后,师可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幼儿理解10以内的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三、玩游戏“找朋友”,巩固对相邻数的认识。
1、“找朋友”的游戏。
将幼儿分为四组,每组幼儿胸前挂有1——10的数卡。教师请数字3的幼儿找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本组的朋友时,音乐开始,幼儿找到本组的朋友,音乐停止,2、3、4的幼儿手拉手站一排。(先请10位幼儿演示,然后游戏继续。)
2、卡片游戏。
师事先发给幼儿1——10的数字卡片,教师说出一个数字,让幼儿找出该数的两个“朋友”,并将卡片举起。
(通过游戏的形式巩固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和少1的关系。)
四、结束部分。
1、游戏后评价。
2、师小结,教育幼儿要像数字宝宝一样,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设计意图: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友爱同伴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流程安排合理清晰,一环紧扣一环,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先是引出课题,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再衔接到数字朋友中去。整个活动老师通过讲述、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再用卡片操作、评价总结操作结果几个环节帮助幼儿知道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说出10以内各数的相邻数、理解10以内各相邻数间多1或少1的关系,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达到了活动目标。
在活动中孩子们情绪高涨,老师请幼儿找朋友时,孩子们的小手纷纷举起;老师问题刚提出,孩子们就争着回答;老师请小朋友们做“找朋友”的游戏时,活动气氛非常活跃。
但在最后一个环节中,还有幼儿不能迅速地找出卡片,在活动后请家长回去利用扑克牌与幼儿巩固10以内的相邻数,在以后的游戏活动中再玩几次类似的游戏。
活动目标:
1.安静地倾听故事,知道故事名称,理解故事内容,发展观察、比较的能力。
2.根据故事内容,学习表演。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在感知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角色特点。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内容。
活动难点: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表演故事。
活动准备:
1.《乐园》图谱,《小蝌蚪找妈妈》课件.2.小蝌蚪头饰若干(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青蛙妈妈、一群蝌蚪等贴绒教具一套,头饰一套)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兴趣
1.今天,乐园里来了许多朋友,小朋友看看是谁呀?
(熊妈妈、小熊;鸭妈妈、小鸭;鸡妈妈、小鸡……)
2.“小动物们在乐园里玩得可高兴了。[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天渐渐地黑了,小动物们也陆续回家,小鸡、小鸭玩累了,也想回家了,可怎么也找不到妈妈了,急得要哭了。”小朋友愿意帮小鸡、小鸭找到妈妈吗?
3.小动物们都有了自己的妈妈,你们想知道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听了故事就明白了。
二、教师有表情地完整讲述故事。
故事里有谁?
三、教师出示池塘背景图,按故事内容,引导幼儿讲述故事。
1.小蝌蚪在池塘里游乐的时候,先遇到了谁?(鸭妈妈)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边在背景图上贴上相应的教具)
2.鸭妈妈怎么对小蝌蚪说的?
(这里可以叫小朋友一起来说鸭妈妈的话。)
3.谢过了鸭妈妈,小蝌蚪把谁当成了妈妈?(鲤鱼妈妈)(出示贴绒教具)
4.鲤鱼妈妈怎么说?(幼儿重复鲤鱼妈妈说的话)
5.小蝌蚪又把谁当成了妈妈?(乌龟妈妈,出示教具)
6.乌龟妈妈怎么说?小蝌蚪找到妈妈了吗?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小蝌蚪和妈妈那些地方不一样?(请幼儿说说小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
四、师幼一起完整讲述故事
1.按图片内容和幼儿一起复述“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中的一些情节。
2.个别幼儿讲述(鸭妈妈、鲤鱼妈妈、乌龟妈妈说的话)
课后反思:
事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 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幼儿看图引导孩子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要求要求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这样孩子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活动中,我尽量让孩子自己说,自己问,进一步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最后还请孩子分角色表演了一次,孩子都很开心。
目标:
1、通过电脑课件和动作,理解诗歌的语言,并初步学会朗诵诗歌。
2、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比拟手法。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图片和已有经验进行诗歌仿编。
4、喜欢并尝试创编诗歌,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5、乐于与同伴一起想想演演,激发两人合作表演的兴趣。
准备:
1、电脑课件。
2、图片。
3、背景图:蓝天、大地、小河、单个动物图样:小鱼、小草、月亮、小鸟等。
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时候,你们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哄你们睡觉的?现在老师这里还有好多宝宝也要睡觉,他们都是谁呢?让我们来听听吧。”
二、出示课件,理解诗歌内容:
1、欣赏第一遍录音:
——“诗歌的名字是什么?摇篮里都有哪些宝宝呢?”(根据幼儿回答出示相应的图片)
2、出示课件,欣赏第二遍诗歌:
——“刚才小朋友听的可认真啦!现在,我们来看着图再欣赏一遍吧。”
欣赏后提问:
——“这些宝宝都睡在摇篮里,他们的摇篮是什么呀?”(根据幼儿回答出示背景图)
三、初步学习朗诵诗歌:
——“这首诗歌这么好听,刚才有的小朋友都忍不住跟着学了,还做好看的动作呢,你们想不想学呢?那我们边看图边轻轻的说好吗?”
“小朋友说的真不错,会说的小朋友声音再大点,我们再来说一遍吧。”
“为什么诗歌中说‘白云、浪花、风儿、歌儿’都是轻轻的呢?”(引申午睡的时候小朋友们也要动作轻轻的,在家里,爸爸妈妈睡觉时也要轻轻的)。
“小朋友真聪明,一学就会了现在,我们开始比赛了,看看谁说的最好听,最有感情。”
四、运用已有经验仿编诗歌:
1、小结:
——“这首诗歌真有趣,把星星比作小宝宝,把小鱼比作小宝宝。你们想想还可以把什么比作小宝宝呢?”(幼儿回答)
“老师想把月亮比作小宝宝,还把它编到了诗歌里。你们想听听吗?”
“蓝天是摇篮,摇着月亮宝宝,风儿轻轻吹,月亮宝宝睡着了。”(边说边出示月亮图片)
“你们能把刚才想的编到诗歌里吗?现在,老师要请小朋友来动脑筋编了。”
2、幼儿创编,教师指导鼓励。
五、结束活动:
——“小朋友们今天真是能干,编出了这么多好听的诗歌,有的小朋友还想编呢,请你们回家后编给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听好吗?”
教学反思
《摇篮》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在活动中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借助《摇篮曲》作为背景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创编出较为完整的诗歌来。孩子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积极主动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孩子也获得了成功。通过课的反复修改,在教学活动中也收获了不少,为我在今后的语言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以下就是几点小小的收获:在活动中,借助音乐、图片、身体动作等帮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图片的出示,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美,还帮助幼儿进行诗歌内容的记忆。在幼儿进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时,配上了背景音乐《摇篮曲》,让孩子自始至终都沉浸在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中,体验到了诗歌带给大家的快乐。在学习诗歌的同时,通过启发引导,让幼儿先寻找四段诗歌的共同之处,有效的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结构,为学习仿编诗歌做铺垫。很多的幼儿能够根据图片找出诗歌的规律,自己分析出句式的特点,朗诵诗歌较为连贯,诗歌内容掌握较好。通过《摇篮》教学活动,让我知道了在以后诗歌教学活动中,要使用多种手段让孩子去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发展语言能力。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真正成为活动中的主人。
设计思路:
本周是我们IB单元——“一百种语言”进行的第一个星期,正值“声音(说、唱)”这个探索范畴。我们班有许多来自各个国家的孩子,平时时而听到他们用本国的语言进行交流,而且孩子之间也会模仿几句,可见他们对各个国家的语言已经产生了兴趣,而且,班中家长的宝贵资源是非常值得我们引用的。何不把家长请到我们身边,和孩子们一同去发现、探究奇妙的世界语言呢!
活动名称:世界语言真奇妙!
内容与要求:
1、感受、体验学习各国语言的乐趣。
2、感知不同语言相应的文字也是不同的。
3、通过加入适当的拟声词去感受图画书的诙谐、幽默。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材料与环境:
1、邀请家长代表穿着本国民俗的服饰,并让家长准备一些简单的图文字卡。
2、让家长和孩子准备一首《小星星》的自国语言版本的歌曲。
3、老师准备“太阳”的图片,收集文字,人手一根星星棒。
过程与指导:
一、猜猜奇妙的语言
二、欣赏“太阳”不同的文字
1、出示“太阳”的图卡,邀请孩子试试你能用几种语言表达。
2、幼儿感知不同语言相应的文字也是不同的。
三、我和妈妈一起学——“谢谢、再见”
四、欣赏《小星星》的各国语言版本的歌曲
五、孩子和妈妈一同舞动《小星星》(手持星星棒)
教学反思:
《世界真奇妙》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个主题活动。本单元活动主题是“人类共同的家园”,本课主要是让孩子们在了解世界各国风情的基础上,体会世界的奇妙。新课标中提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性课程。教学活动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构筑的平台。在新课程标准的分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中,写到:尊重不同国家和人民的文化差异,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在(二)能力目标中,写到: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之间和蔼相处的重要意义。这些都是设计《世界真奇妙》第一课时的指导思想。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力求于从以下几点来开展教学:
一、创设平等互动的课堂环境。在本课中我本着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教学理念,努力创设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境,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焕发生命活力的舞台。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世界各国的资料,了解各国的礼仪,并学一学。在上课的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通过师生平等的互动,一起学习各国不同的礼仪,学习“你好”,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给各国取别称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激发学生认识世界的兴趣。
二、层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整堂课设计我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教学:“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欣赏俄罗斯代表性的舞蹈《天鹅湖》、日本的樱花、各国代表性的事物,初步感受不同国家的风格及多样性;“不说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让学生取取别称等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各国的主要特点;“不学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通过学一学各国的礼仪,了解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感受世界之奇妙,从而更加热爱这个多姿多彩的美丽的世界。这样从知到行,从课内到课外,构成了品德教学的整体性。
三、采用丰富的活动,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教学。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世界真奇妙”这一主题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因为三年级孩子的认知水平肤浅,对奇妙世界的感悟不深,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味地灌输枯燥无味的知识,显然不能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欲望。而且也是违背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这个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努力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游戏情境,营造开放、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孩子们通过猜一猜、取一取、学一学等活动,在开放式活动中充分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得。让学生学做各国的礼仪,使学生感受到世界真奇妙。这些丰富的活动,激发了学生探索世界的兴趣,使课程充满快乐和活力。
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我创设了“世界真奇妙之旅”,带领学生一起领略大千世界的精彩与奇妙。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志性事物。因为学生知识的贫乏,所以本活动中我主要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的展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我还穿插了观看《四小天鹅舞》和欣赏日本樱花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直观地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各国代表事物用图片配以音乐的形式出示,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奇异景观。在“别称知多少”中,通过说一说各国的标志,以“国家别称我来说”的交流,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得出规律——各国的别称跟他们的特点有关。然后让小组合作进行实践,给各国取别称。这里出现了三个,前面两个对学生来说不太熟悉,所以我出示了他们的特点,后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小组交流中我鼓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以竖大拇指在希腊人眼中是“滚蛋”的不同意思,让学生感受到要到世界各国去旅行就要了解各国的独特礼仪,要不容易引起误会,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世界的兴趣。这些情境的创设,使课堂充满浓浓的人文气息,使课本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有效合理地利用。
但一堂上下来,总感觉自己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足,比如因为事先对学生的学情知识基础没有充分地了解,就出现了看标志猜国家这一环节中,几乎全班学生都猜不出俄罗斯这个国家,使课堂气氛显得沉闷,学生显得拘谨。这也告戒自己,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课前一定要对学生做好充分的了解,只有建立在学生基础上的学习才是有效的。
如果说这次汇报课活动,给我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磨练的平台,那先前的一次次试教和反思,则只是用真诚收获了一份真情;而最后一次的正式汇报课,在赢得学生的真情外,我还赢得了章老师的许多帮助和指点,成就了我生命课堂的精彩。
活动目标:
1、使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里初步了解动词,会说动词。
2、使幼儿体会参与活动的乐趣,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和发现。
3、幼儿能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活动过程。
4、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汽球、毛绒玩具、呼拉圈、报纸、皮球、铃鼓若干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教师与幼儿一起听音乐跳舞。
2、教师提问:你都做了什么?
二、引导幼儿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边游戏边说动词。
(一)教师和幼儿一起示范玩球。
1、教师出示皮球问:这是什么?球是什么样子的?可以怎么玩?
2、请幼儿表演玩球并提问:他在做什么?(幼儿说出动词)
(二)幼儿自选物品进行游戏。
1、教师提出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玩一玩,看谁玩的花样最多,提醒幼儿不要碰到其他人。
2、幼儿自选玩具进行游戏,教师指导。
3、教师提问:你在玩什么?你是怎么玩的?(指导幼儿与小伙伴一起游戏)
4、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打人”游戏。
5、指导幼儿整理玩具。
(三)进一步学习动词。
1、教师拿皮球和报纸问幼儿:你刚才是怎么玩的?(幼儿讲述并表演)
2、教师向幼儿说明表示动作的词就叫做动词。
3、幼儿继续表演,讲述自己活动的过程。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观察汽球并提出新的问题:是什么东西让汽球鼓起来的?
教学反思
教材的价值,在于能有效激活幼儿积极主动地学习。表情文化知识很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故活动设计中处处以“激起幼儿兴趣”为忠旨。
活动目标:
1.欣赏科学童话《小水滴旅行》,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水——水蒸气——水的变化过程。
2.乐意参与小水滴游戏活动。
3.根据故事内容,尝试用图片贴出小水滴的旅行过程。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课件,小水滴,太阳、风形象各一,小水滴形象胸贴若干,图片、胶水每位幼儿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开火车入场
幼儿随音乐《开火车》入场
二:谈话,引出活动内容
1.师:坐火车旅行可真好玩呀!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你们到过哪些地方旅行呢?(幼儿自由回答)师;噢,原来我们地球上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呀,那王老师下次也要去旅行,到处去看一看,玩一玩。
2.出示小水滴形象 师: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瞧瞧,它是谁呀?(小水滴)小朋友们和它打个招呼吧!(小水滴你好)师模仿小水滴的声音答:(小朋友好!我是小水滴,我和你们一样喜欢旅行,这次我很想到天上去旅行,你们说行吗?我该怎么去呢?谁能帮我想想办法? 幼:自由回答
师:小朋友们真棒,都能开动小脑筋帮小水滴想办法。现在,王老师就请小朋友听听《小水滴旅行》的故事。
三:教师讲述故事,幼儿倾听故事(播放课件、放静音)
1.讲述故事
2.师提问:a.小水滴的家在哪儿?
b.太阳照着小水滴,小水滴觉得怎么样?它们的身体变的怎么样了?变成了什么?
C.许多小水滴变成水蒸气升到天空后碰到了一起,变成了什么?
d.飞到很高的天空,小水滴觉得很冷,它们怎么办?又变成了什么?
四:播放有声课件,完整欣赏故事 师: 小朋友回答得真棒,现在让小水滴自己讲讲它的旅行故事吧!(播放课件)
师生共同小结:小水滴旅行的故事听完了,我们一块说说,小水滴是怎样旅行的?(由水—水蒸气—云—雨—水)
五:游戏
1.角色表演游戏
a.师:哎,这儿就是小水滴的家—小溪,有谁愿意做小水滴,和我这个水滴妈妈一块旅行去。
b.教师边讲故事,边带领幼儿用肢体动作表现水滴变化过程的状态。(还可以给幼儿拍照)
2.操作游戏
师:小朋友和小水滴一块旅行快乐吗?(快乐)小水滴也很开心。可她还有一件事情想请我们帮忙,我们安静下来听听看,好吗? 师模仿小水滴口吻:我在旅行时拍了4张好看的照片,我想把这4张照片按照我旅行的先后顺序贴在这张贺卡的1.2.3.4框中,贴好后送给我们的好朋友们,可我的好朋友太多了,想请小朋友帮我一起贴,好吗?(好)师:那好,请小朋友们搬上你的小椅子有秩序地到桌子旁轻轻坐好。<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在贴照片之前,老师再提醒小朋友一句,一定要按小水滴旅行的先后顺序贴在标有1.2.3.4的贺卡框中,可不能贴错了。准备好了,可以开始了(幼儿自由贴,教师巡视指导)
六:结束 小朋友贴的真不错,小火车开来了,我们坐上小火车,帮小水滴送贺卡给它的好朋友吧!(带幼儿开火车随音乐出教室)。
教学反思:
《小水滴旅行》这个活动它主要属于科学领域,孩子们对水又特别感兴趣,我们说自然界中的水有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又可以相互变化和循环的。处于探索期的幼儿,对水是熟悉的,但对水的三态变化却不能很好的认识与理解,因此我设计了这堂课,主要是让幼儿在故事中掌握水与水蒸气互变的道理。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整堂课中最不能缺少的就是互动,互动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动力。幼儿之间的互动是有感情的交流,也有经验的分享,更有不同观念的碰撞与提升。我们大班孩子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他们都希望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被他人所接受。我发现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互动性较少,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性也不多,如果我能在讲述故事中多多关注每个孩子的表现,并把游戏参与到故事中,多与他们建立互动的空间,并对他们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与鼓励,在提问中,多引发孩子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思考,孩子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整节课上下来的效果也会更好。
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善于引导孩子,善于抓住孩子的心理,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互动,那么孩子学得才会更起劲,知识掌握得也会更牢固。
活动目标:
1、大胆讲述故事中的对话,理解词语:顶、蹦蹦跳跳。
2、感受关心别人和被别人关心的快乐。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5、能分析故事情节,培养想象力。
活动准备:
故事课件,小兔、小鸡、小猫的胸饰若干、纸做的大荷叶
活动过程:
一、用下雨声导入活动,激起幼儿兴趣。
1、放下雨声,师说:“小朋友们听!这是什么声音?你什么时候听到这种声音的?”
2、讨论:天下雨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避雨?
3、我们一起听一听小白兔用什么方法来避雨的?
二、师完整讲述故事,幼儿欣赏。
1、师有表情地完整讲述故事
2、初步理解故事内容,教师进行提问
(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呀?
(2)故事里有哪些小动物?
(3)小白兔用什么方法来避雨的?
三、分段欣赏、理解故事《下雨的时候》。
1、提问:小白兔在草地上是怎么样走路的?它在草地上干什么?(模仿理解“蹦蹦跳跳”)
2、忽然,下起雨来了,小白兔想了什么好办法来避雨?(理解“顶”)请幼儿用动作来表现“顶”。
3、小白兔看到小鸡被雨淋湿了,小鸡的心情怎样?你怎么知道的?小白兔是怎么对小鸡说的?小鸡是怎么回答的?
4、后来,小白兔和小鸡又碰到了谁,它们是怎么对小猫说的?
四、提问:
你喜欢故事中的小白兔吗?为什么?
五、玩模仿游戏,学说故事中的对话。(引导幼儿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进行表达)
1、请幼儿在椅子下拿出小动物胸饰,挂在胸前,看看是什么小动物,与旁边的同伴说说自己扮演的是谁?
2、师幼一起进行表演。
六、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听了故事《下雨的时候》,知道小白兔是个会关心、会帮助同伴的好孩子。那我们在幼儿园里也要象它那样,和小朋友相处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这样我们就能成为爸爸、妈 妈和老师眼中的好宝宝啦!
教学反思:
《下雨的时候》这个故事的内容生动、有情节且比较简短,又有重复的对话,很适合小班幼儿。!出自:快思老.师!下雨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下雨没带避雨的工具也会经常碰到,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他们都在大人的呵护下,下雨天没带雨伞难得遇到,这方面的经验比较缺乏,那么,故事《下雨的时候》就告诉我们遇到困难要学会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学会关心帮助别人。
在故事《下雨的时候》活动过程中,第一环节,我先让幼儿听“下雨声”由此而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接着,让幼儿说说,下雨天没带避雨的工具,你有什么好办法?杨懿帆说,躲到大树下,郑铖说,双手抱着头快跑,小禹说,躲到屋檐下……紧接着老师告诉幼儿,有一只小白兔没带伞,下雨了,它是怎么办的呢?让幼儿带着问题来欣赏故事,自己寻求答案。在完整欣赏故事的过程中,我没运用多媒体、图片、肢体语言、不用过多的画面来分散幼儿的注意力,目的是让幼儿学会耐心倾听,初步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的习惯。在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后,我提了三个问题来帮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其中有一个问题“你听到了什么?”当时孩子的回答另我惊讶,有的说,小白兔,有的说,小花猫,有的说,下雨了,表达的意思不清晰,他们没用完整的语言来回答,这在今后的活动中,我要注意引导幼儿说完整话,虽然这个问题提问的面大,但我认为可以激发幼儿把自己听到的想说的进行表述。然后活动进入重点环节:分段欣赏理解故事中动物间的对话和词语(顶、蹦蹦跳跳),对于词语的理解,我采用让幼儿用动作表现进行理解顶、蹦蹦跳跳,他们模仿得惟妙惟肖,活动进入了一个小**。为了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故事中的对话,我采用比较保守的方法,让幼儿个别说、集体说的方式,在发现大部分幼儿掌握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让幼儿分角色进行表演,把活动推向了**,这样他们在活动中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
本次活动的情感目标是通过故事,让幼儿感受关心别人和被别人关心的快乐,我只是在在情感迁移的过程中,问小朋友最喜欢哪个小动物,为什么?小朋友的回答各种各样,有的说喜欢小猫,有的说喜欢小鸡,也有的说喜欢小兔,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只有个别幼儿如:杨懿帆会说:“我喜欢小白兔,因为它喜欢帮助别人。”大部分幼儿说不出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我没有给幼儿太多的思考时间,如果让小朋友相互讨论一下,我想效果会更好。整个活动我让孩子们先听、再说、接着听、然后说、最后演,将孩子们放在主体地位,使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活动目的:
1、喜欢春天、喜欢春天的阳光,乐意和同伴一起交流自己的感受。
2、能用绘画的方式大胆表达,尝试和同伴一起创编散文诗《太阳的朋友》。
3、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4、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活动准备:
1、和幼儿一起和春天的太阳做游戏,积累感性经验。
2、照片、画纸、笔。
活动过程:
观看曾经的活动照片,师生共同回忆合太阳做游戏的共同经历。
1、春天的阳光是什么样子的?
2、你们喜欢太阳吗?为什么?
将已有经验进行整理成一段好听的散文诗供幼儿欣赏。
散文诗:根据幼儿的讲述整理。
图一(已画好):
冬天过去了,春姑娘带来了春风和春雨。春天的太阳还带来暖暖的阳光,亲亲班的孩子和老师一起找太阳做朋友。
杨老师说:“太阳,太阳我喜欢你,你金灿灿的阳光从天上洒下来,把大地都变成了金色,真美丽”。
天天说:“太阳,太阳,我喜欢你,你是暖暖的阳光照在我的身上,让我觉得好象躺在外婆的怀里。”;
忙忙说:“太阳,太阳,我喜欢你,你让校园里的迎春花都开了,还有桃花、紫荆花、海棠花也来和我们做朋友”;
宁宁说:“太阳,太阳,我喜欢你,你照在我的脸上是好舒服的,好象老师的手在摸我的小脸蛋”;
奇奇说:“太阳,太阳,我喜欢你,你能帮助我们补钙,让小朋友都长得壮壮的。”
……
你们知道吗,除了亲亲班的老师孩子喜欢太阳,还有许多别的东西也喜欢春雨呢。
图二、三(当场画):
小河说:“太阳,太阳,我喜欢你,你把河面上的冰都融化了,让我又可以哗啦啦,哗啦啦的流了。”;
太阳伞说:“太阳,太阳,我喜欢你,有你的日子,我的小主人会带着我在阳光下散步,游戏。”
……
鼓励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续编故事。
幼儿绘画,教师观察。
共同讲述创编的故事,鼓励幼儿大胆表达,发展语言能力。
教学反思:
听故事是幼儿最爱的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故事教学,能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帮助幼儿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是以教师讲述故事为重要部分。我在讲述故事时,适当的减慢了语速,这样可以让幼儿把字听得更清楚,我在讲的时候还适时的加上肢体语言帮助幼儿理解,作为教师,在故事教学中往往不是讲一遍而要讲多遍,这就要注意方式的变换,才能保证幼儿倾听的积极性。
【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教案《找“帮助”》及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找朋友》及教学反思07-09
幼儿园中班上学期语言教案《小花籽找快乐》及教学反思06-27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四季转盘》及教学反思10-13
幼儿园大班语言教案《嫦娥奔月》及教学反思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