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教学论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教学论(精选8篇)

大教学论 篇1

摘要:夸美纽斯是十七世纪捷克的大教育家,被称之为“近代教育之父”,而他的《大教学论》则是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为一本教育著作,它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书本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在《大教学论》中,作者阐明了自己对教育的观点,对于副标题中所说的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观点,这就是教育公平的思想;反对封建,要遵循自然;重视人的道德培养,身心修养;还系统阐述了教育教学的方法。但是,身在一个时代之中,肯定会有其时代局限性,肯定会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基督教的信条夸美纽斯没有摆脱,过分强调适应自然原则,宗教思想残存在他的思想之中。但是总的来说,《大教学论》这本教育著作的价值还是巨大的,对后世有着巨大的影响,为现代教育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关键词:《大教学论》;教育贡献;时代局限性;

一代教育大师夸美纽斯所著的教育著作《大教学论》,其中包含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学方法影响着后世一代又一代人,它的出现,让人们对教育有了新的理解与思考,引导了教育的变革,但是里面到底哪些思想对

济南大学学年论文

后世有着贡献呢?还有其中是不是也有着一些不足之处以及时代局限性呢?对此,我阅读了这本著作,对于其中的一些思想有了自己的见解和判断。

一、《大教学论》中所包含的积极的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

1、他把一切人作为自己的教育对象。这是一个教育公平思想的体现,他之所以把“一切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书中很多地方都可以体现他对人的赞赏和肯定,希望人人都能受到教育,教育公平。在书本第一章中就对人有着极高的评价说“人是一切事物的主宰”,是“理性的动物”,“人生而平等”,所以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赋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很注重人的平等。“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这就是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深远。

2、提出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并论证教学的“简易性”、“彻底性”、“简明性和迅速性”等原则。他在书中讲明了对于人的教育应该遵循自然,不能对人进行约束,要顺其自然,这样人能够有自由的发展,朝着自己所喜欢的方向去发展,曲奋斗。他有一句名言,那就是“我们用不着劝说一只鸟儿去飞”。这句话集中体现了遵循自然发展的原则,还有“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都能体现出这一观点。他对此提出了关于教与学的自然法则:

济南大学学年论文

思想更加具有说服力。

3、重视人的道德修养,重视对人的教育,认为人必须要经过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他认为,他认为,“知识、德行与虔信的种子是天生在我们身上的,但是实际的知识、德行与虔信却没有这样给我们。这是应该从祈祷、从教育,从行动去取得的。”“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因为他们既然是人,他们就不应当成为无理性的兽类,不应当变成死板的木头。并且由此可见,一个人愈是多受教育,他便能按照准确的比例胜过别人。”还认为教育要及早开始,在儿童时期接受教育是最好的,少年时期接受教育对于人的发展影响深远,重视培养人的品行。

4、对于教育教学方法,他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巨大。夸美纽斯指出:“一切科学必须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一切艺术必须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一切语言也必须用同样的教学方法。”“在每个学校里面,一切功课都应该采取同样的安排和对待。”“每门学科的教本都应当尽量采用同一个版本。”学习的内容应该能够和实际的生活联系,有助于解决实际的问题。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力”,重视学生的创造力和兴趣。年轻的儿童在教育中榜样比训斥重要,对待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

二、《大教学论》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和时代局限性

首先,由于时代的局限与约束,他坚持基督教的基本信条,把神学原则和《圣经》的一些思想贯穿在了本书之中,使本书具有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夸美纽斯还不了解真正的自然普遍规律,也不懂得教育史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掩盖了教育的社会性。他排除基督教以外的书籍是不

济南大学学年论文

大教学论 篇2

一、《大教学论》一书的教育意义

此书把反映教育的某些属性和关系的概念范畴, 如教育的目的和作用, 教育和教学的内容、方法、原则, 教学的组织形式等组织成一个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使以往对教育现象的描述进一步转向理论的论证, 教育学的理论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其发表标志着教育学学科科学化和独立化运动的开端, 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从《大教学论》看现今英语教学现状

(一) 现今英语教学对“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违背

现今英语教学中, 忽视学生发展规律性, 在应试体制与教学模式下, 过于强调语法教学违背“以自然为鉴, 顺势而教”的教学思想。“步自然的后尘, 我们会发现教育的进程会来得容易。”教育是顺应自然, 在秩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人作为自然的产物, 与自然是相同的, 具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 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教育者身心的发展规律, 始终依据人的自然属性与年龄特征开展适合的教育。

(二) 现今英语教学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违背

现今英语教学中, 以分数评价学生与“满堂灌”等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沦为学习机器。人本主义强调一切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 关注人的潜能、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自由发展, 是一种宣扬人的价值、理性、创造力量、科学知识以及现世幸福的精神。夸提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 ”强调人的潜能, 人内心的能量是无穷的, 在知觉方面像个无底的深渊。

三、《大教学论》对现今英语教学的启迪

书中教学原则并未明确提出, 笔者将就教育思想中体现的教学原则谈谈其对英语教启迪。

(一) 遵循自觉性原则,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夸美纽斯谈到学生“心理准备”指学生的学习基础和适当的学习准备, 学生有什么样的基础就产生相应的学习需要和可能性。因此, 师生应该重视学生英语基础, 在前知识经验基础上, 学生自觉学习英语的心向与求知欲望易于激发。人与身俱来有求知欲望, 这是获取一切知识的推动力。兴趣是人们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英语, 才会主动走进英语课堂并乐于学习英语。

(二) 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注重直观教学

夸美纽斯提到学校应按照儿童年龄与学力四重划分。所以, 教学必须按一定的秩序和阶段逐渐发展, 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都应从易到难, 由简及繁, 由已知到未知, 由具体到抽象, 循序渐进, 从基本的单词句子到语法知识打好听说读写基础。夸反对单纯文字教学, 要求教学应采取直观方法, 认定直观教学法是一切知识与教学的起点, 并将其奉为“教学的金科玉律。”现今英语教学过多强调模仿与语法学习, 忽视主动性的发挥并抑制语言的情境性理解, 使学生对语言的运用逐步僵化。知识是生存在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 因此学习应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

(三) 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

夸美纽斯强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教学。英语教学中教材难度过大, 一些学校为创高升学率, 将复杂的语法作为教学的重点, 这和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不相符。教材设置应考虑到学生心理、智力上的差别, 区别对待。在高度重视人的潜能基础上, 他提出了“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教育思想。“教一切人”意味着让教育由贵族化走向贫民化, “人人都应该得到完善的教育。”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模仿天上的太阳, 它把光、热与生气给予整个世界, 但凡是能够生存、能够兴旺和能够繁荣的东西都可以生存、兴旺和繁荣。”

(四) 遵循实用性原则, 适应社会时代需求

书中说“自然所产生的事物没有不能明显地看出其实际用途的, ”因此“只有易于指明用途的事情才应教给学生。”知识主要源自对事实的了解和接触, 而非抽象的文字和书本。现今教育对“学生与社会需要什么”缺乏重视, 英语学习只为应试, 知识的实践意义未受重视。教师应教会学生通过感觉与实践学习, “凡不能见之于行动的知识都应该取消”。教学与知识应时刻适应时代的需求, 社会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 而非考试机器。

(五)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 实现终身学习目标

传统学校遵循“以知识为本”的理念, 忽视学生身心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 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始终以宽容、关爱、尊重、平等的态度看待学生, 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 注重开发人的智能, 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使教育成为愉快、创造、成功、生动、激励以及主动发展的引导人、改变人的有效途径。夸说“今生只是永生的准备”, 成人不可放弃学习, 应该阅读书籍开拓视野和充实身心和学习幸福生活的艺术。语言的学习不可因学业结束而停止, 让教育回归生活, 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再将其应用到生活中, 实现语言的价值。“对于整个人类来说, 整个世界就是学校, 从宇宙的开始到终结都是学校;对每个人来说, 他的生活, 从摇篮到坟墓就是学校。”

历史的车轮向前滚动着, 教育研究者应该在汲取前人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加以改进与创新以适应现今社会的教育发展趋势, 推动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摘要: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一书对教育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笔者将从教育思想与教学原则方面探讨我国现今英语教学现状并提出其对英语教学的启发与借鉴。

关键词:大教学论,英语,教学,启迪

参考文献

[1]丛立新.课程论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145) .

[2] (德) 恩斯特·卡希尔著, 甘阳译.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

[3] (捷) 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大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1-215) .

[4] (法) 卢梭著, 李平沤译.爱弥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2.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论《大教学论》中的教育公平思想 篇3

摘要:当前社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是教育的问题。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问题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本文从教育公平的角度出发重新研读了《大教学论》。通过对这本书的研读,结合当前社会中一系列的教育公平问题提出了解决教育公平的一些关键性措施。

关键词:教育公平 《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

中图分类号:G4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158-01

《大教学论》是17世纪20年代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创作完成的一部影响深远的教育名著。这部著作被认为是近代教育学的奠基之作,它构建了教育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提出了许多超越时代的先进教育思想,对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也进行了创新,从而使教学变得更容易、彻底和迅速。夸美纽斯的教育主张是教育史上的里程碑,夸美纽斯“近代教育之父”之名可谓实至名归。《大教学论》的全名是“《大教学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夸美纽斯给《大教学论》加注这个副标题并不是毫无道理的。副标题突出了两个方面,一个是“一切事物”,它体现了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教育主张,另一个便是“一切人”,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思想,体现的恰恰是教育公平的思想。尽管原著没有明确的提出教育公平的概念,但我们从原著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可以体会到夸美纽斯对于教育必须实现教育公平的思想和主张。

1夸美纽斯把“一切人”作为教育对象的理论基础

夸美纽斯之所以把“一切人”作为教育的对象,是基于他对人性的假设和认识。

1.1人性假设的内容

夸美纽斯认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他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中详细地阐明了并多处强调了自己对人的认识,人是“理性的动物”,是“一切造物的主宰”,“造物主以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人是“造物主的爱物”,人与生俱来三种品质“博学、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有着天生的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因此,一切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是崇高和美好的有着天然的德行和虔诚的种子,人们生而平等”,“凡是生而为人的人都有受教育的必要”。“世界上找不出一个人的智性孱弱到不能用教化去改造的地步。”概而言之,夸美纽斯认为人的生而平等性和天赋的求知欲及能力是进行教育平等的基础和条件。

1.2人性假设的成因

夸美纽斯关于“一切人”的教育对象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建立在当时基督教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文艺复兴的情况之下的。在这个时代背景之前的教育家、思想家或者政治对于“谁应该接受教育”这个问题的答案绝对是人群中的少部分人,而不是“一切人”。他们往往以人的生而不平等来论述教育也应该是不平等的。例如,《理想国》认为不同的人身上注入了不同的元素——金、银、铜和铁。只有注入了金子的人才能接受教育,成为“哲学王”。而其他的人就应该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他们不能接受教育,这是命运的安排,命中注定的事。这种以人性的不同、人生而不平等的观点来论述教育不平等的思想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国外的著作中都是为数不少的。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带有明显的统治阶级的政治主张,教育为政治而服务的目的非常明显。

2夸美纽斯的教育公平思想的内容及评价

夸美纽斯主张“人人应当受到一种教育,进学校的人应不限于有钱有势的少数的子女,而是一切人的子女,不分男女、不论贫富,也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应该送入学校。”通过这段话,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指的是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对象不因性别、贫富、城乡的差异都应该接受教育。虽然夸美纽斯的教育平等只是涉及到了教育的最朴素、最基本的公平——教育机会的平等。

3对当前教育公平问题的一些启发

教育公平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教育给社会创造价值,教育直接的收益者是受教育者本人,最大的收益者是国家。国家有义务让每个人接受公平的教育。然而实现教育公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实现教育机会的平等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负担巨大的教育成本。这对经任何国家和社会而言都是一笔巨大的开支,是个巨大的挑战。众观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它仍然呈现一种复杂化的趋势。特别是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其表现更为突出:一是地缘性的教育不公平,例如以户籍作限制,外地学生入学必须交纳赞助费(实为择校费),外地学生与本地学生在录取分数上不平等,外地学生必须取得较本地学生高出许多的分数才能被学校录取;二是性别歧视,这主要是指男女学生的入学率不平等,男童的入学率明显得高于女童,这主要是由人们的旧观念造成的;三是城乡歧视,城市的教育物质资源配置比乡村好,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比乡村的要强,城市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比乡村的高出一大截等。以上的各种现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复杂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教育要实现公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陈宜挺.从内容到观点:《大教学论》中的教师图像[J].教育科学论坛,2007,(12).

大教学论读书笔记 篇4

没想到捷克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读起来并不像想象的晦涩难懂,此书采用论证的方式阐释教学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论证逻辑严谨,环环相扣,并且引用了很多经典有趣的例子,通俗易懂却又发人深思,我想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吧。

本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旧教育的弊端、改革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教学制度、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德育、宗教教育、纪律等。全书共33章,每一章都谈到一个具体的问题。既有丰富的教育理论,又有生动的事例。作者强调了教育的作用和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认为所有的人都应当获得教育;对教学内容,方法及其艺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提出了一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奠定了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系统地制定了分班上课的教学制度。

假如要形成一个人,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阐释了没有接受过教育的人,是未开化完全的人,因此人人都要受教育。人最容易在少年时期去形成,除了这种年龄就不能形成得合适。理由如下:人生无常;即便长寿有把握,品性的形成同样要及早开始;因为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长硬以后就不容易改变了(讲动植物的例子,引申到也适用人类);并且在人身上,惟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所以人应该从孩提时就开始接受教育。逻辑很严谨吧。我的理解是,少年时人的接受能力强,因而会学得快;另外就是可以用“秉性难移”来概括,年少时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后面就很难使之改正过来,因此需要在人最适合接受教育的阶段使其接受好的教育。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需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但不是每位父母都有充分的知识和闲暇去教导自己的子女;即使有些父母有时间教育自己的子女,但是青年人最好还是一同在大的班级里面受到教导,因为把一个学生作为另一个学生的榜样与刺激是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与更多的快乐的;而且“大自然”常用榜样告诉我们:凡是想要大量生产的东西便得在一个地方产生出来(如木材在丛林里面大量生产,鱼在湖里面大量生产)因此我们需要一个专门的场所去教育孩子,这个专门的场所就是学校。这让我联想到去年听到的一则广播消息,大意是说一对教授夫妇,因痛恨国内现行教育的种种弊端,于是不把孩子送去幼儿园和小学,而是自己在家里教。姑且相信这对教授夫妇能设置合理的课程,为自己的孩子量身订制学习计划吧。但他们忽视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同伴/朋友的影响以及小孩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其实任何人的所谓的人脉关系,也就是从小这样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这个的提出主要是缘于当时处在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现在基本不存在这一问题。不过这里的一切男女,也包括接受学习比较“愚笨”的群体,这与我国孔子的“有教无类”有异曲同工之妙吧。书中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假设,假如有人问:“如果工匠、乡里人、脚夫,甚至妇人都有了学问,结果会是什么呢?”(P39)夸美纽斯的答复是:假如这种青年普及教育能以合适的方法实现,他们便谁也不会缺乏思考、选择、遵行和做出好事的材料了;人人就会知道,人生的行动与努力应该怎样加以调节,我们应在什么限度以内前进,每个人要怎样才能保护他自己的地位;总而言之,他们就能学会处处看到、赞美和认识上帝,这样就可以愉快地度过每个多虑的人生,并且可以对于来生抱更多的愿望与希冀。这让我想起现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由于就业难,屡屡出现诸如大学生当淘粪工、研究生卖猪肉等现象。社会大众对这等现象的出现往往是批判或讽刺大学教育。当然单从工作性质来说,淘粪、卖肉诚然是用不到他们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换句话说,从没进过学校大门的人照样可以胜任这份工作。但是,个人的生活价值观、对社会的认识却有着天壤之别;此外,劳动是光荣的,任何凭自己劳动创造社会价值的行为都不应该受到鄙视,工作无贵贱之分。我现在想问的问题是:假如所有人都有了大学文凭,结果将会怎样?

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大教学论》它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书中是这样解释这句话的含义的: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使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全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情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夸美纽斯的这本《大教学论》的主要目的在于: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多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并使基督教的社会因此可以减少黑暗、烦恼、倾轧,增加光明、整饬、和平与宁静。

班级授课制是夸美纽斯对近代教育学最大的贡献之一,在今天已经广泛普及。在17世纪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采用的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全年不同时间都会招收新学生。这样使得同一教室内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教师的个别施教使得学生相互干扰,效率不高。适应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扩大,参照耶稣会已有的实际教学经验,夸美纽斯从理论上阐明了班级授课制度,开创了新的教学形式,有了划时代的意义。作者指出:“我认为,一个教师同时教几百个学生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要紧的;因为,对教师、对学生,这都是一种最有利的制度。教师看到跟前学生数目愈多,他对于工作的兴趣便愈大;教师自己愈是热忱,他的学生便愈会表现热心。同样,在学生方面,大群的伴侣不仅可以产生效用,而且也可以产生愉快;因为他们可以互相激励,互相帮助。”(p139)“把全体学生分成班级,比如十人一级,每组由一个学生去管理,管理的学生又由上一级的去管理。”在论述班级授课制优越性的基础上,夸美纽斯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1)教导从每年的一定时间开始。

2)学科的划分要使每年、每月、每周、每日,甚至每小时都有一定的工作,因为这样会使计划好的一切工作易于完成。3)要使用固定的课本。

大教学论读书报告 篇5

大教学论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代表作之一。夸美纽斯(1592-1670)生活于欧洲宗教改革爆发以后的动荡时期。他经历了民族压迫、宗教迫害和三十年战争的磨难,一生背井离乡、颠沛流离,但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工作岗位,从来没有中断教育理论研究和编写新教科书的工作。他长期担任中等学校的教师和校长,使得他得以将教育实践、实验、经验总结和创造性的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夸美纽斯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研究上的卓越成就蜚声国外,他的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足迹遍及波兰、捷克、匈牙利、瑞典、荷兰、英国。我所阅读的大教学论是由傅任敢所译,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1995年5月第1版。

《大教学论》的内容远远超出了“教学”的范围,它实际上是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全书33章可以划分为6个部分:(1)总论:第1章至第14章,讨论人生的目的、教育的目的、任务、效能、重要性,普及教育的意义、旧教育的缺陷、教育改革的可能性与必要性,探索教育教学普遍规律以及教学理论的根本指导思想。(2)体育:第15章。(3)教学论:第16-22章。这一部分是本书的精华所在,它讨论了教学的根本指导原则:自然适应性;各种教学原则、规则和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以及各科教学法。(4)德育:第23-26章。(5)学制系统以及各级学校的课程设置:第27-32章。(6)结论:第33章。自己提出的教育改革计划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呼吁各界人士的支持。下面我将就我印象最深的两点“泛智论”及“0-24岁的学制系统”来进行一些阐述,谈谈我的所得及所感。

一.泛智论

夸美纽斯生活的年代恰逢近代科学革命蓬勃兴起,各种科学知识急剧增长,人类的认识探究能力不断上升,他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些正在发生的变革,提出了“泛智”教育主张,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使所有人通过接受教育获得广泛而全面的知识,从而“懂得科学、纯于德性、习于虔敬”从而为来世做好准备。

夸美纽斯的泛智主张体现出两层意义: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也就是要把人们今生及来世所需的一切事项,主要包括智力、道德和宗教信仰,全部纳入教育的内容中。夸美纽斯提出“泛智”的依据在于,他认为“我们的心灵不独攫取较近的事物,而且也攫取遥远的事物,不论是空间上的遥远,或是时间上的遥远;它能克服困难、发现隐匿,揭穿遮掩,疲精劳神于考究奇秘难究的事物;它的力量是这么没有限度,没有边际”。由于人心的能量是无限的,因此它能知觉的事物也是无限的,从而我们可以测度一切,领悟一切。他认为我们对事物的记忆犹如大海,尽管所有的河流都汇入其中,但大海永远不会充盈,并且大海可以将海水再返入河流。因此我们是拥有学习并运用所有知识的能力的。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夸美纽斯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并非要求“人人都懂得(确切或深刻地懂得)一切艺术与科学”因为他认为每种科学都是极广泛、极复杂的,即便是智力很高的人,要精通一门科学,也得花费他们一生一世的时光。他所指的“一切事物”是指“一切最重要的事物的原则、原因与用途”,从而使“没有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中遇到任何他所完全不知道的事,以致对它下不了健全的判断,不能把它纳入正当的用途而犯严重的错误”。这是夸美纽斯针对科学革命所要求的学校教育内容扩充所作出的反应。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也就是要求学校向所有人敞开大门,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他从人的权利和能力上论述了这种普及的可能性。夸美纽斯指出,人生来就有同一个目的,即成为理性的动物,万物的主宰及造物的形象,并且由于上帝自己说他对人类毫无偏袒,因而人人都有权受教育。他认为“我们差不多找不出一块模糊地镜子模糊到了完全反映不出任何形象的地步,我们也差不多找不出一块粗糙的板子粗糙到了完全不能刻上什么东西的地步”但他也承认世上也许会有一些才智低到不能接受教育的地步的人,因此,他的普及教育应是指大多数人而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教育,这也是时代的局限性决定的,因为那时并无特殊教育的思想,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也无法允许人们对这些人进行教育。普及教育思想的提出体现出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民主性,尽管有少数人被排除在外,但他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扩大了教育对象,从而摆脱了以往只注重贵族教育的狭隘视野,使得知识更为普及。

二.0-24岁学制系统

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美纽斯提出建立统一的学制系统,以落实其泛智教育主张。他把人的学习期(0-24)分为四个阶段,即婴儿期(0-6)、儿童期(6-12)、少年期(12-18)和青年期(18-24),与之相应的学校是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和大学四级学制。各级学校均按照适应自然的原则,采用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开展工作,分别开设不同的课程来教育和培养儿童。尽管每级学校开设的具体课程不尽相同,但夸美纽斯指出“这些不同的学校不是要去研究不同的学科,而是要用不同的方法学习同样的学科”从而使学生对知识反复而多角度地进行学习,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之所以选择0-24岁作为学习阶段,是因为夸美纽斯认为人生无常,对来世的准备应该及早进行,一切事物的本性都是娇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如果我们希望一个人在智慧方面得到巨大的进展,我们就应从婴儿时期就把他的能力引向这个方向,因为那时欲望正在沸腾,思想正很迅捷,记忆正很牢固”;一个人的身体可以继续生长到二十五岁,过此以往,它便只长力量了。

夸美纽斯所提倡的学制系统是历史上提出的最系统、最完善的学制。它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大学(各6年)。它肯定了学前教育的地位并将其纳入学制系统,延长了初等教育的年限并使之正规化(由于当时的小学没有固定学习年限,通常为一年、数月或几年不等,带有较强的随意性;每年每天上课的时间也没有规定,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并且提出每个村落应该有个国语学校,每个城市应当有个高等学校,每个王国或每省应该有大学的思想,体现出其对普及教育实施的基本条件即普设学校的重视。

大教学论读后感 篇6

创新教学模式

提高教学效率

——«大教学论»读后感

新惠三中 宁宗智

从教30多年来,阅读了不少教育学著作,感触最深的要属于«大教学论»。这部教育学著作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整部著作体现着自然和谐的育人思想。三百多年前的夸美纽斯站在教育的最高处,他的教育理论精准长远,推崇学校教育,倡导人人都应该接受学校教育;依据事物成长初期易于受外界因素影响的规律,还提出“育人要从娃娃抓起”,在青少年阶段尤为重要,必须给予“修理”,才能成为“参天大树”。作者用平和自然的语言阐释了深刻的教育道理,用生动的比喻和恰当的实例诠释了一个个教育教学理论。下面我谈四点感想。

一、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一切男女青年不分贵贱和聪明愚钝都应该进学校接受教育,快乐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修养、继而成为有信仰的文明人。学校是文明传播的主阵地,使凡是能够生存、能够兴旺的东西都得到发扬滋长!青少年时期是人生成长最为茁壮的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的教育尤为重要。

二、学校教育要顺应自然

夸美纽斯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适应自然”的原则。他所说的“自然”实际上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指人的与生俱来的天性。首先,教育应该以自然界及其普通法则为依据,在自然中找出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规律。夸美纽斯强调指出:“改良学校的基础应当是万物的秩序。”在他看来,教育的严谨秩序应该以自然为借鉴,不可逆行自然规律办学。

三、教育者应该借鉴“大教学”的八大理论

第一、“大教学”强调,一切知识都不应该以教师的权威去灌输。反对那种“不让学生接触事实而被动的接受”的教学模式,主张通过感官或实践获取知识,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永生不忘的,且能够学以致用。

第二、“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孩子在自然的状态下,掌握生活技能、积累经验,开启智慧之门。教师首先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事物的动力。

第三、“大教学”不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课内结合课外,传授知识人同时融入育人教育,是教育与生活的融合;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教育的世界就是生活的世界。学习的本体要主动,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闪光点,不断地鼓励和肯定他们,才能使学习的主体乐学不倦怠,他们才能乐于接受“修理”,才能亲其师、信其道。第四、“大教学”是将年龄相近的人集中到一个班级。根据年龄特点展开教学,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学习;在互动过程中每个主体都会不自觉的审视自我,互相取长补短,不断的完善自我。学生起初的学习是由教师扶送,到教师目送,再到教师不送的过程。当学生都养成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时,这时的教师就是“麦田的守望者”,适时的指导帮助即可,此时的学校就是乐园,教育达到和谐状态。

第五、“大教学”是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育人的过程。大教学大教学需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和家长统一度量衡,不能单纯地用分数来衡量孩子的收获,把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的放在首位,其次再关注孩子的成绩。

第六、“大教学”善于利用榜样进行教育。榜样是指书本上的榜样和活生生的榜样,“三人行必有我师”,父母、老师和同学身上都有可取之处,若发现不良的社交,不良的谈话或看没有价值的书籍,都予以指正和中断。

第七、“大教学”强调惩罚和严格的纪律在学习上是用不着的。如果学生不爱学习,是老师的教学方法不好,教鞭是无能为力的,但在道德方面惩罚却是必要的。

第八、“大教学”认为,人有发展的极大可能。问题在于使人得到了发展的机会与动力,不必强迫。因为知识的获得在于求知的愿望,若没有获取知识的愿望,就需要教师不断唤醒孩子们的求知欲。教师的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口味,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循循善诱、教师的态度应该是自然温和、教师的内心应该是安宁祥和,教师的教育应该是长远有预见性。

四、教育者都应细读《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的著作《大教学论》是宝贵的教育遗产,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独立的教育学产生于世。虽然它距离现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是书中许多的真知灼见依然还是那样的精辟,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在阅读中,我被夸美纽斯对教育事业的执着精神和真知灼见深深地打动,结合目前的教育现状,我时常在想一些问题。比如:现在,教师在教书育人时,是不是对学生一视同仁?应该让所有的孩子喜欢学习,喜欢上学;教学不局限在学校教室,应该是生活的各个场所;知识传授不局限在课本;人从大自然中来,还去往大自然学习;教师不局限知识的传授,还兼负培养健全的人格。

大教学论 篇7

夸美纽斯认为科学和艺术的教授和学习为人的道德的养成提供了准备条件。用所罗门所说的关于美丽但是愚蠢的妇女的话来比喻有学问而没有德行的人, 提出知识和道德的结合犹如宝石镶嵌在金子上面, 使二者相得益彰。夸美纽斯重视人德行的培养给我们今天的主智教育敲响了警钟。教育家潘光旦曾指出“中国教育没能跳出三个范围:一是目的只在普及、识字, 教大众会看简单的宣传文字的平民教育或义务教育;二是只教人学些吃饭本领的职业教育或技能教育;三是只不过培养一些专家或文官的人才教育, 和做人做士的目的“全不相干”。摒弃其中的做士的培养目的不谈, 潘先生的这些话对当今的教育发展仍有意义。

二、道德教育的内容

夸美纽斯认为, 与其说人生来就具有德行的种子还不如说人人喜爱和谐, 人的本身里外都只是一种和谐。德行的养成是人本身的一种喜爱和追求和谐的表现, 人因犯了罪恶以至于损害这种和谐, 但通过一些方法, 人的德行是可以重新获得的, 这一点对于当今学生特别是被定性为“问题学生”的道德仍具有现实意义。

夸美纽斯提出一切德行都应当培植到青年身上, 不能有例外。其中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是应当首先被培植起来的主要德行。持重是从事物间的真正区别和事物的相对价值中获得的对于事物问题的健全判断;节制即“一切不可过度”, 体现在孩子的饮与食、睡眠与起床、工作与游戏、谈话与缄默方面;坚忍应当从自我克制去学习。他强调坦率大方与忍耐劳苦是青年人必需的格外的坚忍, 此外, 青年人应当殷勤随和、谦恭与乐于助人, 不损害别人, 养成正直的品质。

三、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 人的德行应尽早培养贯穿始终

夸美纽斯认识到人身上唯一能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得来的, 因此, 他主张在人很小的时候就应该训练他们的德行, 并且从母育学校、国语学校、拉丁语学校到大学, 道德教育贯穿始终, 体现在人的学习生活之中。反观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 一些家长、老师在孩子、学生幼年时对他们过分宠溺娇惯, 等到了大学、中学时代, 本应该培养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 这些家长又反其道而行之, 怕孩子在青春期犯错误, 对其进行严密监控, 这不仅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还会影响到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造成一系列家庭问题、社会问题。

(二) 在道德实践中培养人的良好德行

德行的形成靠行为不靠文字, 孩子在日常的工作和游戏中学会忍耐劳苦, 养成勤奋的性情, 通过在实践中与不同的人交谈、接触, 练习与人交往的规则和乐于助人的品质。这与中国西周时期的小学教育强调道德教育在扫洒应对中培养相似。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文化课的学习, 不应局限于学校课堂里, 而应该让学生在与人交往的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的道德认知。道德教育的授课方式应该多样化, 让学生在情境中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素质的高低不可能被完全量化, 这就需要改革道德教育的测评方式和标准。

(三) 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避免不良榜样的影响

孩子们是易于模仿也是善于模仿的, 父母、教师作为可供他们模仿的活的榜样对他们有直接影响, 夸美纽斯称他们为活的榜样, 他还提出了书本上的榜样。“身教重于言传”, 一则公益广告中, 刚下班的母亲不辞劳累为她的老母亲洗脚, 这一幕被她年幼的儿子看到眼里, 当孩子踉踉跄跄的端着刚打好的洗脚水说“妈妈, 洗脚”时, 我们在感动之余也看到了父母对于孩子的榜样作用。

(四) 重视教诲和规则的影响

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诲和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但教诲不是长篇大论、借题发挥的无休止的说理, 规则也不是条例的简单罗列亦无需每天记忆背诵。教诲和规则只是告诉学生要形成哪些品质、形成这些品质的原因和方式及如何去防止错误的发生。若把教诲当做喋喋不休的说教、把规则当成文革时期的毛主席语录一样每天让学生诵记, 道德教育是无法进行的。

(五) 发挥纪律的作用

夸美纽斯用波西米亚的谚语“学校没有纪律犹如磨盘没有水”来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但是他并不认可学校里充满呼号与鞭挞的声音即他不赞成滥用纪律。在执行纪律时, 教育者应明确纪律的目标、题材及可能采取的各种形式, 使学生知道教育者这样做是为了建立他们的品行而不是去压制他们。另外, 教育者应宽严相济。

此外, 夸美纽斯认可体罚的作用, 他认为责打即使对于被责的儿童不产生很大功效, 但一定能使其他儿童感到恐惧、受到很大的刺激, 但是, 这种极端的方法不可用的太随便、太热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学校的正常运行、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都离不开纪律的鞭策。但纪律不是强权更不是体罚。纪律只是一种规范学生品德行为的形式, 目的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其背后是教育者对学生的爱。没有爱的纪律是教育者对学生实行的简单粗暴的惩罚, 是其消极情绪的单向释放, 是对学生人权的一种践踏, 这种行为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不利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是人的教育中不可或缺的, 他完整的阐述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内容、方法, 其道德教育理论体系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但是, 不可否认, 他的道德教育中的神学色彩、体罚思想、对于奴性工具应用于变态的、有奴性心情的孩子身上的观点都是具有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因此, 应批判性的继承夸美纽斯道德教育的思想, 不应全盘吸收更不该一味批判。

摘要: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是学校的真正工作, 主张一切德行应培植到青年身上, 把“持重、节制、坚忍与正直”作为应首先培植的主要德行, 并且提出了道德教育应从早开始, 贯穿人整个学习过程, 注重道德实践、教诲和规则及纪律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其道德教育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关键词:夸美纽斯,道德教育,德行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论戏剧“大白光” 篇8

关键词:“大白光”;古典戏曲

对于戏剧表演的舞台用光,在长时间的艺术表演过程中,大家可能意识到,不同艺术种类的演出,观众会有不同的层次或种类的欣赏需求,长时间的各种需求自然也会形成各种欣赏“要求”,这种“要求”久了就会使某种艺术种类形成某种观演形式或者规律。小品、话剧对空间、时间的刻画要求灯光要使舞台具有很高的辨识度。而歌剧的观众更重视听觉方面的要求,用声音表现剧情的发展是歌剧舞台主要考虑的舞台着眼点,视觉需求是以烘托声音的表现体系作为舞台的视觉支点。各个国家各个艺术表现形式也会有各自不同的着重表现形式,与其他舞台演出艺术相比,中国戏曲艺术有着自身的特点。中国古典戏曲更是以一种朴素、直观的用光方法来体现雍容、华丽的舞台演出效果。在此,想到近期看到的几部国外歌剧及国内的话剧和舞剧,这些剧目多以耳光、柱光等侧光位为主,强化演员的空间造型感,突出舞台氛围和剧情空间。这种用光方式对于听歌剧,看舞剧,欣赏现代戏曲的观众来说是可接受的,但戏曲舞台尤其是古典戏曲舞台不可以简单地去重复和照搬。戏曲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以唱、做、念、打等四功五法及多种艺术因素为主的戏剧种类,在900年前就形成了完整的演出样式,包括人物装扮、歌舞表演和文学剧本。南北宋之交的南戏和元代的元杂剧,属于中国戏曲最早的剧种之一。徽班进北京后,吸收秦腔的音调,又与来自湖北的西皮调合流,于道光至光绪年间形成京剧。地方戏则发展至200多种,都以方言演唱,后来形成的较大地方戏剧种有川剧、秦腔、晋剧、豫剧、评剧、黄梅戏和粤剧、闽剧、吕剧等。进入20世纪后,江南地方戏锡剧、沪剧、越剧先后崛起,近千年来戏曲艺术的发展 ,形成中国观众特有的戏剧审美需求和习惯,高度提炼的程式化虚拟化表演是中国戏曲的特色,因此作为戏曲舞台演出的灯光创作,有必要就其自身的规律确立自己的舞美特点。

舞台剧的演出,对于灯光照明、灯光造型、舞台意境等舞台视觉元素之间关系处理的度的把握,就像中医配药一样讲究君、臣、佐,使,舞台剧中各种视觉要素也要有主仆之分。这将决定一台舞台演出灯光创作的成功与否。中国戏曲演出灯光的处理,不同于其他舞台艺术。在我国的舞台上相继演出的几台国外戏剧如德国著名的歌剧《尼伯隆根指环》以及《图兰朵》等等,其华丽的舞美、绚丽的灯光效果在中国的舞美界引起较大反响,特别是对待舞台灯光处理方面,更是使得大家意见纷纭。其实对戏曲舞台灯光的探讨由来已久。在我国20世纪,受西方戏剧艺术的影响,不少老戏曲艺术家接触了各种新颖的艺术表演形式。梅兰芳、程砚秋先生,在20世纪初叶便着手戏曲演出形式的改革。由于国力所限,当时的革新主要针对戏曲表演方面,对舞台美术乃至舞台灯光的革新尝试只有一些浅层次的涉及。1915年,梅兰芳先生在京剧舞台上第一次使用追光。在《霸王别姬》的演出中,梅先生首次运用了蓝色光并降低了传统戏曲固有的照度来表现月色和制造气氛。而戏曲舞台上类似的尝试陆陆续续持续至今,在经历长时间的摸索后,艺术工作者们将拥有新的审美思想与现代科技的舞台美术融入了戏曲当中,新材料、多媒体技术在如今的戏曲舞台上大放异彩,不断出现的精品剧目演出让我们看到了戏曲舞美改革的成效,使其成为了现代戏曲的潮流。

但是,我们需要强调的是,古典戏曲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特性,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否定传统戏曲的演出中单纯为照亮的古典戏曲灯光需求。传统戏曲的演出重视表演与人物的造型,大白光照明可以很好地展现角色身段、化妆、服装以及表演。在潮流与传统之间,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做一道单项选择。笔者在《梁祝》的头一场戏就是运用了近似大白光的照明方法。而其中《山伯之死》又用了大范围的造型光来突出主角的绝望和悲观。于戏曲而言,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现代的求新与求变将会同时存在。戏曲灯光艺术也将在千百年发展的基础之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从古典戏曲艺术本身来说,中国的戏曲艺术是经过近千年的创造、积累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艺术体系,戏曲人物动作与其他艺术种类的差别在于人物表演的歌舞性。歌有极强的地方特色,舞也是一种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程式化舞蹈。这种歌舞具有唱、念、做、打的一体性,这与话剧主要靠“说”,歌剧主要靠“唱”,舞剧主要靠“舞”是不同的。戏曲表演艺术的唱、念、做、打既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也作为构成戏曲的表现元素均衡地融入每一个剧目中。这种表现形式具有其独特的审美。同时,人物、主题、情节、时空,剧目中小到开门推窗,大到翻江倒海都可以用程式化的动作表达出来。所以说中国古典戏曲充分展现了“戏在人身上”。演员所表现的一点一滴一颦一笑一招一式都要在舞台上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就决定了观众在剧场里必须依赖舒适、清晰的照明条件欣赏这种艺术形式。举例来说,京剧《三岔口》我们就必须用白光来体现演员的表演,而在演员身上我们也可以得到清晰的时间和空间的反馈,而不是画蛇添足在舞台上用灯光去营造什么黑夜的效果。

从服装和化妆上来看,中国古典戏曲的造型华丽纷繁,用色多而自成体系,并且每一型每一款都有自己的含义,饰品小而碎,图案繁杂但绝不允许体系错误。在颜色色系上,互补色,相对色,相邻色都会出现,如果用现代的舞美设计理念,那么在用光配色和照度设计上和舞台会有很大的冲突。那么显色性强,照度足够的大白光绝对可以满足观众各方面的视觉需求。

上一篇:Minkowski不等式的证明(积分形式)下一篇:颜色形容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