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精选8篇)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 篇1

[内容摘要]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关键词] 奸雄

假仁假义

尊刘抑曹

军事天才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三国时代风起云涌、英雄辈出,三国故事也一直流传至今。元末明初,罗贯中结合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与民间传说,完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该书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像爱民如子,仁义无双的刘备、忠义双全,威震华夏的关羽、神机妙算、鞠躬尽瘁的孔明以及接下来我要重点分析的曹操。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意图将曹操树立为反面人物的典型——“奸雄”,集奸诈多疑、凶暴残忍、假仁假义于一身的封建统治者。作者之所以要如此塑造,一是因为受封建 正统思想的约束,二是因为三国故事在民间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如苏轼《东坡志林》载王彭语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说明拥刘反曹的倾向在宋朝已非常明显,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只是这种思想倾向的总结和发挥。看完新版《三国》,再通读《三国演义》,却别有一番体会——曹操并非“奸雄”,乃真英雄也。

一、天资聪慧、谋略过人

《三国演义》第一回讲到“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 曹操的叔父看不惯他放任无度,便屡次向他父亲告状,曹操也因此受到责备。于是有一次,曹操在路上碰见叔父,便假装中风之状。他叔父惊慌跑去找他父亲,可当他父亲到来时却见他完好如初。从那以后,叔父再说曹操的坏话,他父亲都不相信了。作者罗贯中采用此种方式向世人介绍幼年的曹操,就是想告诉人们曹操的奸诈是天性,与生俱来的,然而世人也就这么认为。一个小孩子见了自己讨厌的人,不是躲藏,而是想办法不与其谋面,这不是一般小儿所为,仅凭这一行为就说其“奸诈”,未免太过牵强了些,充其量只能说明其顽皮,从另一层面看又恰恰说明了曹操幼年时的天资聪慧。曹操征战张绣的途中,天气炎热,道上严重缺水,将士们都口渴难耐,军心涣散。此时曹操心生一计,用鞭策指前方说:“前面有梅林,可取来解渴。”军士们听了无不口内生津,便不知渴了, “望梅止渴”之事更是表现出了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断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 也鼓舞了士气。再比如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在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却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保全性命,反应如此机敏足以证明其聪慧过人。正如鲁迅所说“作者所表现的和作者所想象的,不能一致。如他要写曹操的奸,而结果倒好象是豪爽多智。”

二、胸怀大志、勇于进取

董卓作乱,公卿大臣们措手无策、只得抱头痛哭,此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不料行刺失败,后来在逃回乡里的途中,被中牟县令陈宫所擒。陈宫问到:“我听说丞相非常器重你,你怎能行刺与丞相?”曹操回答说:“‘燕雀安知鸿鹄志哉!’你既然已捉到我了,就应该去丞相那里领赏。问这么多有什么意义啊!”又说:“我曹氏祖宗世受皇恩,而今董卓篡权,祸害朝廷,如果不杀贼报国,不就是禽兽了吗?”曹操这一番说辞表达了其远大的志向,令陈宫深受感动,弃官追随曹操而去。曹操逃回乡里后,并没有销声匿迹,苟全性命,过普通人的日子,而是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曹操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是政治家应有的风度。曹操所期望的是结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战乱场面,此等志向岂是一般的凡夫俗子所敢奢望的。也是为封建礼教不能容忍的,做一个忠臣良将是何等荣耀的事情,为什么要去过多的奢望呢?如果他真象其他普通人一样悲天悯地,愤世嫉俗,恐怕就难以成就其后来三国鼎立之业。

三、智勇双全、军事天才

作为军事家,曹操更是有勇有谋。他胸怀丰富的实战经验,在众多战 役中都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天才。曹操对各路诸侯的战略战术,人力物力均了然于胸,做到了知己知彼。所以他在军事决策上时时会料事如神,数年间军力扩大数倍,领地增加数十倍。小说第十二回曹操用计大破吕布于定陶。曹操率兵至定陶,连续数日不战,而是引军退四十里安营扎寨。当时正是麦熟时节,曹操军中也确实缺粮,就命军士割麦为食。吕布得此讯息后带领人马赶来,快要到曹军营寨时,发现左边有一大片茂密的树林,担心林子里有伏兵,而返回了。曹操便用疑兵之计,在林子里插了大量的旗帜,命部队第二天埋伏于营寨西侧没有水的河堤中,他料定吕布会来烧林。果然第二天,吕布中计战败,落荒而逃。此战,可见曹操对敌人的心理分析,以及对作战地形的观察已面面俱到,做到了天时、地利,因而他料事如神,行军布阵井井有条。

再如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计袭樊城,仅此一战,曹操即察觉非刘备所能想的战术。曰:“但知谁为刘备画策?”此乃刘备初获徐庶的第一战。足见曹操那军事上敏锐的嗅觉。曹操无论在战略、战术方面,都能应付自如。在战斗时,曹操常能根据敌我情况,临机决策,变化多端。在战略方面,曹操能集中部属智慧,择善而从,少有失误。例如当他与吕布争夺兖州,相持不下时,陶谦病死,曹操采用谋士之计,平定了兖州,继而征服了徐州,然后囊收了冀州。曹操在战略、战术上做得怎样出色,如果其军队没有较强的战斗力还是不行的。在各诸侯中,吕布的军队号称勇悍,袁绍的军队人数最多,但经过多次较量之后,都为曹操所败,说明曹军的战斗力才是最强的。曹操一贯作战时身先士卒,重视粮食生产及运输等措施。第十二回濮阳城曹操大战吕布,曹操领众将,率兵入城。李典曰让曹操在 城外等候,自己先进城,曹操当即训斥道: “我不自往,谁肯向前!”遂当领兵直入。曹操能如此身先士卒,曹军士气怎么能不高?曹操起兵,也打过不少败仗,但军队始终没有溃散,皆得力于他治军严格,首先从我做起,以身作则。反观其他军阀,袁绍指挥军队宽松、不严厉,法令就无法建立;吕布勇敢但没有计谋,不慎重、不稳重,言而无信;刘表对军事不熟悉,不钻研,只知道保护自己的领地;袁术娇奢、无礼,一点都没有善良之心。相比之下,曹操将他们各个击破,是迟早的事。由此可见,曹操可以称得上三国时代的军事天才。

四、爱才如命、胸怀宽广

自古以来,但凡能成大事者。都是能容才,爱才,用才之人。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在那个诸侯群起,四方割据的乱世之中,曹操之所以能从一个起初只有五千人马的小小地方军阀迅速成长,历经几十年的东征西讨,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从而统一北方的大片土地。应当归功于他的爱惜人才,心胸开阔。

《三国演义》第二十五回讲到刘备新野兵败,投奔了袁绍,刘关张三兄弟分离失散。关羽被围于城外土山之上,曹操对关公的神武仰慕已久,在讨伐董卓时见关公温酒斩华雄,便知关公乃不可多得的将才,一心想收为己用,苦于没机会。现在关公败在自己手上,正是天赐良机。于是他让张辽去劝降关公,虽然结果关羽答应了,但附加了三个条件,其中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样一来,曹操不是养虎为患再放虎归山吗?这种史无前例的投降方式——败兵之将有条件投降,曹操也应许了。回到许昌,曹操三日一小宴五日 一大宴地邀请关公,金钱美女更不在话下,最后连赤兔马都慷慨相赠。而关公虽在归降曹操期间斩杀了袁绍麾下的两名大将颜良与文丑,为曹操解了白马之围。但当他得知刘备下落后,便毫不犹豫的辞别曹操,前往投奔刘备。曹操非但没有强加阻挡,还亲自送行。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出来的举动,如果曹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那关羽怎能活着离开!而且关羽在离开中,过五关斩六将将曹操几员守城大将一个不留的杀了,然后扬长而去。若是别人遭受如此损失,定会马上起兵追杀,而曹操却召回了私自前往追杀关羽的夏侯惇,以常人难及的大度放走了关羽。其爱才如命也可见一斑。

第四十一回,赵子龙单骑救主,曹操的爱才之心更洋溢于表。当时,曹操在山顶观战,只见赵云所到之处,威不可挡。曹操命军士不准放箭,抓活的,但最终未能得到。在你死我亡的战场上,曹操非常欣赏赵云的神勇无敌。为了一个对自己能构成很大威胁的敌方将领,曹操可以发出“不准杀死赵云”的命令足以看出其爱才惜才的心胸是如何的博大,怎么不教人为之动容? 再如,袁绍帐下的陈琳曾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文章。他下笔千言,洋洋洒洒,痛骂曹操,历数曹操的种种罪行,从曹操的祖先骂起,搞得曹操很没面子。后来曹操击败袁绍,俘虏了陈琳。手下劝曹操把陈琳杀了,曹操却因为赏识陈琳的才华,不忍杀他而将他放了,收为己用。我们再看看曹操的《短歌行》,其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流露出曹操爱才心切,求贤若渴的真情。曹操的爱才之心如此,谁可比之?俗话说:宰相肚里可撑船。在我看来,曹操的气量和胸襟恐怕要比宰相大的多吧。作为一个乱世中的封建统治军阀,若想独霸一方而虎视天下,完成统一大业,那么爱惜人才,胸襟开阔是必不可少的素质。而 曹操恰能以实际行动践行之一原则,使得许多人才愿意归顺于他,为他出谋划策,出生入死。

五、功大于过、堪称英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那么小说中的曹操有那些过错呢?杀吕伯奢全家;在官渡之战中,借粮管首级平众军士对自己的怨愤;“杨修之死”„„所犯这些过错,在小说中就是曹操 “奸”的一方面,然而,曹操身上的“雄”与“奸”是相辅相成的,“雄”是其目的,“奸”只是其手段而已,曹操为了保存和发展自己,不得不采取一些行动,这对于曹操恐怕是时势之所然也。曹操虽然残酷但并不暴虐,冷酷但并非无情。他虽然杀了不少人但也未必想多杀,他原本是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也非常重感情的人,但残酷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是你死我活的,面对一个个凶险的敌人,他不得不抢先一步要了别人的性命,甚至不惜错杀无辜。但热爱生命重感情还是他的本性。他杀人不眨眼但并不以杀人为乐。执法不讲情面但又通情达理,慷慨多情真豪杰。文中描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如他对为袁谭,孔融哭尸的王修,习脂就很放了一马,甚至还送去了礼物。对典韦的英年早逝悲痛的死去活来的描写就更别提了。所有的这些描写都是作者为了表现曹操作为伟人而不同于别的伟人的一面。

英雄是什么?我们来看看曹操自己是怎样评价的。《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讲到曹操煮酒论英雄。当时刘备也住在许昌。有一天,曹操请刘备到俯中饮酒共论天下英雄。刘备列举了当时雄据一方的封建军阀,如淮南袁术,河北袁绍,荆州刘表,江东孙策,却被曹操一一否定。于是刘备问谁能当之,没想到曹操以手指刘备,后自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 与操耳!”刘备听到这话,吓得汗流浃背,匙箸落地,后借听到雷声才掩饰过去。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日月之志者也。”那是说,凡是称得上英雄的人,都有吞吐天地宇宙的宽广胸怀,有宏远高大的凌云壮志,更兼决胜千里的雄才伟略。凡此三者备,可谓英雄也。曹操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自古以来,帝王之位,能者居之。小说中说曹操是汉室的乱臣贼子,那么商汤灭桀,武王伐纣,刘邦诛秦,又算作什么?难道说他们也是奸臣?曹操虽然在有生之年没能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但他统一了北方,消灭了那里诸侯割据的局面,发展了经济,人民得以修养生息,为后来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鲁迅先生评价曹操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色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在三国那个战火纷飞,军阀割据的**年代,曹操作为一个封建统治军阀,能胸怀大志,爱惜人才、文武兼备、策马驰骋华夏、挥鞭平定北方,堪称一世之英雄。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英雄本色不容诋毁。

[参考文献] [1] 罗贯中.《三国演义》.湖南.岳麓书社.2001年9月第二版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 篇2

1 各方评说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曹操, 何许人也?曹操, 字孟德, 一名吉利。目前, 比较客观的评价是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众多名人曾评说过曹操的形象, 褒贬不一。鲁迅曾评价曹操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三国志》的史学家陈寿说曹操是“非常之人, 超世之杰”。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酷爱读史学类书籍, 他认为“三国的几个政治家、军事家, 对统一都有所贡献, 而以曹操为最大。”而《三国演义》小说中却称他是“乱世之奸雄”。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通过一系列举事实论证, 从曹操的政治作为、处世方式、用人以及军事斗争等等许多层面入木三分地刻画了曹操的奸雄形象和本质。

2 笔者眼中的曹操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读着历史的春秋, 读着时代巨轮的变迁, 读着昨日的失败与今日的辉煌, 读着文明与野蛮的激烈碰撞。《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没有在岁月中消逝, 而是作为极具分析价值的形象流传至今。

首先, 曹操是一名伟大的诗人。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赋予了沧海以苍茫幽深的实行情怀, 留下了咏海的千古绝唱。遥想当年, 挥着长鞭在戎马倥偬的途中匆匆行军的曹操, 看到洪波涌起的沧海, 奔腾咆哮的沧海, 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人生辞典。沧海, 包含的是一种格局, 一种情怀, 千重感慨。“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曹操借诗明志, 寓情于景。

曹操是有勇有谋的治世能臣。曹操在收编农民起义的大军中壮大自己, 为自己建立了坚实的民众基础和军队力量。然后汉献帝无能, “挟天子以令诸侯”, 步步为营, 占据了政治上的高地却又没有动摇民心。其后, 曹操在徐州把吕布军队消灭, 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了袁绍的大军, 最后将北方的控制权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而在三国鼎立的情形下, 曹操深刻地意识到只有自己强大了, 才不会被欺负, 才有实力去实现统一大业。他实施了正确的农业政策, 广泛开展军屯民屯, 积极发展了魏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始终将统一国家作为追求的目标。国有良策、良主, 从长远考虑国家的发展, 这是国之兴也。

虽然他观沧海顿悟“世界上大海最大, 比大海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 但是当他位高权重时, 他不能舍弃大多数领导者和统治者都具有的——猜忌和自私。孔融、华佗或许不会过早死去, 或许能造福更多的人。杨修因才能而担任曹操帐下“主簿”一职, 因聪明而三戏曹操, 最终被曹操斩首。一切源于妒忌和自私。如果曹操能够做到“海纳百川”, 得道者自然有多助。源于自私, 所以心狠手辣。当曹操暗杀董卓计划败露后, 逃跑到父亲好友吕伯奢的家中, 主人为了能好好招待曹操, 让自己的儿子磨刀杀猪。但曹操听见磨刀声音, 误, 以为父亲的好友吕伯奢为了赏金而暗杀自己, 遂先下手将父亲好友全家杀害。一家八口, 八条人命啊, 生命应该值得同等的尊重, 但是“利己主义”在曹操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曹操虽然惜才, 善于用人, 招揽天下贤士, 但是他却不懂得与人才相处的方法, 导致了他的“众叛亲离, 树倒猢狲散”的悲剧结局。

曹操确实也是个好色之徒。在其儿子曹植所作《铜雀台》一诗中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攻打赤壁之时, 曹操命人建立这座铜雀台, 想在占领江东后把大、小二乔两位国色天香的美女, 安身于铜雀台之中让他晚年满足欲望和乐趣只用。虽说:食色, 性也。但“利己主义”再次将曹操致于被唾弃的深渊。

3 结语

或许, 曾有人假设, 如果曹操能够大度一些, 或许成为人之所向, 完成中原统一大业?或许能赢得更多的尊重和赞扬?沧桑的时光只是把这些疑问留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猜测, 曹操以其独特的个人魅力和特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极具研究、分析、学习价值未尝不是“人生赢家”啊。但是, 《三国演义》小说的曹操形象, 毕竟注入了作者罗贯中的个人情感和价值观念, 小说“虚实结合”的本质, 展现的并非一个真实的曹操。于此, 只是对《三国演义》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浅析, 若有不当之处,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李中琴, 杨祎.乱世之奸雄——《三国演义》中曹操人物形象再分析[J].科教文汇, 2009 (24) :247-2.

[2]郭秀琦, 孔德刚.易中天《品三国》补正[J].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8, 21 (1) :11-14.

[3]宋培宪.毛泽东与"为曹操翻案"对四十年前一桩公案的探源[J].文艺理论与批评, 1999, 6:001.

[4]陈继征.论曹操的“奸”与“雄”[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0, 3:022.

探析《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 篇3

关键词:《三国演义》 曹操 民间传说 封建正统 历史渊源

《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书中人物颇多,像曹操、诸葛亮、周瑜、刘备、关羽、张飞之辈,吕布、张辽、赵云、于禁、李典之流,都是英雄豪杰。有的是治世能臣,有的义薄云天,有的智勇双全,有的忠贞不渝,当真是永放春秋、留芳百世。这些人物,或忠或奸,或美或丑。诸葛亮卓越千古,曹操遗臭万年,一个是治世能臣,一个是粉脸奸臣,一正一反,形成鲜明对比。关于曹操这一人物形象,郭沫若曾说过:“自宋以来,所谓正统观念确定之后,这位杰出的历史人物却蒙受了不白之冤,自《三国演义》风行以后,更差不多连三岁小孩都把曹操当成坏人,当成一个粉脸奸臣,实在是历史上一大歪曲。”但作为艺术形象的曹操,我们应区别对待。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为什么是个反面典型,罗贯中在塑造时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一、曹操源于民间

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期间各色人物闪亮登场。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了许多生动的故事,三国过后,民间不断流传和丰富着这些故事。据杜宝《大业拾遗记》载,隋炀帝看水上杂戏,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故事。晚唐诗人李商隐有《骄儿》诗云:“或曰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到宋代的“说话”艺术中已经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可以把“说三分”当作职业来做,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是非常流行的。宋代苏轼《志林》曰:“王彭尝云‘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众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玄德败,悲凄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可见当时的说话已经有了尊刘抑曹的倾向。到元代,三国讲史话本《三国志评话》和《三分事略》也记载了三国故事,并且已粗具《三国演义》的轮廓,为后来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素材。金元时期的戏曲舞台上也出现了大量的“三国戏”,使三国故事更加丰富。再后来,元明之际的剧目中,以“三国”为题材的就有六十多种,并且半数以上是以蜀汉人物为中心,颂扬刘关张的义气,贬斥曹孟德的奸狡,具有明显的反曹倾向。

罗贯中就是在这些民间传说和戏剧舞台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作从而撰成《三国演义》。三国故事在经过隋、唐、宋的流传后,已经具有了明显的尊刘抑曹的倾向。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也自觉不自觉地袭用民间传说来迎合人民群众,在作品中保留尊刘抑曹的观点。在塑造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时,自觉不自觉地把他归为反面形象,并加以夸张,使一个粉脸奸臣、狡诈枭雄、玩弄权术于一身的曹操出现在读者面前。可以说罗贯中在塑造曹操这一形象时,民间传说中的尊刘抑曹的倾向,差不多起了决定性作用。曹操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他的身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诡诈、残忍、多疑、机变等一系列特征,是封建统治者的典型。关于这一点,黄立新老先生说得较清楚:“作为历史人物的曹操,确实是个有作为的人,他代表了当时的寒族地主阶级的利益,……然而,他毕竟是一个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存在着阶级的残酷、狡诈的恶德。”罗贯中在塑造时,很可能出于无奈,才把他写成这样一个奸雄。

二、封建正统牵扼曹操

作为历史人物,承担后人的是是非非 ,是不可推托的责任,不管他对历史有多重要的作用,只要后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有天壤之别。就曹操而言,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我们没有理由否认。但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确实是个被否定的典型。罗贯中在作品中对曹操有褒有贬,有扬有抑,这不能不说与罗氏生活的时代和价值取向有关。在他生活的时代,政权更替频繁,他目睹了元朝的灭亡和明朝的建立,经历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甚至还参加过起义。有人说罗贯中“有志图王”,从这点看,他是极时反对元朝政权的。在当时,农民起义又都是打着恢复汉民族政权的旗帜,这恰恰和三国时期的“曹刘之争”相似。《三国演义》也正好是在这个背景下完成的,他把曹操塑造成一个否定典型也就不难理解了。再加之各个朝代在开国时都习惯给自己的政权以合法理由,明朝也如此。书中的曹操的形象自然也不是十分光辉的,有些不好的事件发生在他身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抹不去的历史

《三国演义》属于历史演义小说,自然就脱不掉历史的痕迹。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系统地来看,他具有以下五个优点:

第一、生机勃发,勇于进取的政治家风度。董卓作乱,群臣措手无策、无奈痛哭之时,曹操站出来说:“从早哭到晚,从夜哭到明,就能将董卓哭死吗?”群臣异样,曹操便提出了刺杀董卓的主意,并由他自己去执行,尽管并未获得成功,但他却顺便来个跪地献刀,瞒过董卓,潜逃乡里。从此,召义兵,会合各路诸侯讨伐董卓。没有知难而退,而是勇于进取,足见其政治家的风度。

第二、唯才是举,随能任使的博大胸襟。他不拘一格,唯才是用,求贤若渴。他身边的文胆阮瑀投其门下时颇有些戏剧色彩。当初,曹操雅闻其名,征召阮瑀出来做官,阮不应,曹连连逼促,阮瑀乃遁入山中。不料,曹操有一颗火热的心,不肯罢休,使人放火烧山,阮瑀招架不住,只得出山,投其门下。这就道明他求才不择手段,也可看出他“求贤若渴”。不仅如此,就连徐庶、周瑜、关羽等他都想聘用。他曾以强力将徐庶聘归营账,而徐庶却不献一策。他也曾对周瑜聘任:“曹闻听周瑜年少有美才,乃秘密下扬州,谴蒋干往说周瑜,可惜周瑜不为所动,否则,‘赤壁之战这一页将是另一种写法。”

第三、赏功罚罪,严正不苟的法治思想。曹操能统领百万雄师,靠的是严正不苟的法治。古者有云:“法不加于尊”,而操则不然。他的战马受惊,误入麦田,按曹操自制的军法,应当斩首。自己制法又犯法,他觉得不加法于己则无法服众,于是想出了“割发代首”之计。既打破了“法不加于尊”的古训,又维护了军法的权威。况且,割掉几根头发,并没什么大碍。曹操在《败军令》中说:司马法“‘将军死绥,是古之将者,军破于外,而家受罪于内也。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低罪,失利者免官爵。”可见他赏功罚罪,正大光明。

第四、以民为本、体恤百姓,注重农业生产。在征张绣时,他号令三军,不准作践麦田,不准掳掠百姓,违者“斩首”。在征袁绍时,重申军纪“如有下乡杀人家鸡犬者,如杀人罪”。攻克冀州后,便急令宣布“河北居民,遭兵革之难,尽免今年租赋”。这些都是他“民本”思想的具体表现,以民为本,实乃俊杰。

第五、不畏人言,不惮风险的精神。在汉末,“家家欲为帝王,人人欲为公侯”的时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并吞八荒,权势越来越大。各公卿、士大夫便群起而攻之,对其大加猜忌、诽谤,而曹操则无所谓,无意急流勇退,继续做自己的事。

这几点在《三国演义》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这也说明罗贯中在塑造曹操时没有忽略历史。也许就是历史演义小说源于历史又高于历史的缘故吧。

综上所述,罗贯中在民间传说的影响下,对曹操采取了抑制的办法,作品反映出来的就只能是否定形象。而他生活的时代又不允许他对曹操大加赞赏,再加上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束缚,曹操永远不可能变为诸葛亮式的人物。就这两方面来说,曹操的形象被塑造成否定人物也是必然。但是,历史还告诉我们,曹操虽然奸诈却也善良,并且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功不可没。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就应该源于历史又要高于历史。罗贯中在塑造时也没忘记这一点,将曹操塑造成了一个简单而复杂的人物。我们在读《三国演义》时不能只是读他简单的一面应该多方面的看对曹操。

参考文献:

[1]卢弼.三国志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3]周一良.著魏晋南北朝史扎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程毅中.重提旧案说曹操[A].三国演义研究集[C].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

[5]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汪文学.正统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分析之赵云 篇4

一、赵云资料简介:

赵云(154—230)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功绩卓著,有勇有谋,善始善终。卒于公元230年,死后追谥为顺平侯。赵云有两个儿子,长子赵统继承其爵位,官至虎贲中郎将,督行领军;次子赵广官至牙门将,在沓中追随姜维时战死沙场。

人们都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可赵云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常胜将军,人们又说“人无完人”,可至今也没有发现赵云什么缺点,不管是陈寿的《三国志》,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没有说赵云有什么缺点。赵云浑身是胆,他不仅是文武全才,而且忠勇仁义。

相貌堂堂的英气少年形象出场的赵云一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

汝南之战时,力斩高览,救了刘备性命。长坂坡救阿斗时,连续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

智取桂阳时,更是展现了他过人的机智和出众的谋略

刘备招亲,是赵云护驾,我想如果当时让张飞去恐怕事情就砸了。

诸葛亮借东风那时候接应他的也赵云。

随诸葛亮吊祭周瑜时,因赵云带剑相随,吴将无人敢动诸葛亮。

建立蜀国以后,刘备想着分封诸侯,犒赏三军,赵云提出来应该以安定团结为主,安定人心,听了他的建议以后使蜀国很快兴旺起来。

汉水救黄忠时,让魏国名将张郃、徐晃心惊胆战,不敢迎敌。

关羽被杀害以后,刘备倾举国之兵,东吴报仇,赵云又站出来指出孙权是私仇,曹魏才是国仇。刘备不听,一意孤行,最终火烧连营七百里,元气大伤。还是由赵云把他接到了白帝城,才有了“白帝城托孤”。

刘备去世之后,曹魏五路犯蜀,赵云把守阳平关,一将当关,万夫莫开。七十几岁时仍为蜀军前锋,阵前力斩被称为“有万夫不当之勇”的西凉大将韩德一门五将。

诸葛亮智收姜维还是派赵云去接姜维老母,诱降姜维。

马谡失街亭的时候也是因为赵云独自断后,才不折一人一骑。

因此在《三国演义》中的赵云,其形象是文武双全、近乎完美无缺的。

二、详细介绍:

1、刘、赵相遇:

公元191年,袁绍战公孙瓒时,赵云第一次登场即和河北名将文丑大战五六十合,胜负未分。隔日,公孙瓒因赵云新投未知其心,便把赵云安排在后军。不过公孙瓒并非袁绍对手,被杀的大败,赵云单骑冲入袁绍军中,刺死麴义,视袁绍大军如土鸡瓦狗一般。此时,刘备、关羽、张飞亦率领军队前来相助。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或许是英雄惜英雄的缘故,两人相见便有不舍之心。后来公孙瓒接受董卓的诏令,与袁绍讲和,有表荐刘备为平原相,自此两人洒泪而别。

2、刘、赵再遇:

公元194年,曹操兴兵欲报父仇,兵发徐州。所过之处,杀戮百姓,挖掘坟墓。当时,因黄巾余寇围攻北海,孔融派东莱太史慈前往刘备处求援,刘备欣然前往。解北海之围后,因陶谦以曹操杀戮百姓为由派糜竺前往孔融处求助,孔融亦邀刘备相往之故,刘备便前往公孙瓒处借的马步军两千及子龙,前来支援陶谦。后来因吕布袭破兖州,进军濮阳,曹操怕失其根本,遂接受刘备的讲和,退军。陶谦犒军完毕后,赵云辞去。

3、刘、赵重遇:

公元200年,此时刘备已为徐州之主。但先前刘备依附曹操时,曾参与衣带诏之事被揭晓。曹操起大军二十万攻打徐州,刘备不敌,被杀得丟妻弃子,兄弟失散,遂单骑前往投靠袁绍。后来因关羽解了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被袁绍知道,袁绍爱其才,便遣刘备前往招回。刘备趁此机会脱离了袁绍,在古城刘备和关羽、张飞、赵云重聚。自此赵云便在刘备帐下效力。

4、汝南之战:

公元201年,刘备趁曹操不在许昌时,偷袭许昌,但曹操迅速回援,刘备被困于乱军之中,赵云力战许楮,杀死高览,有三十余合战败张邰。后因刘备败给曹操,遂一起投靠了刘表。

5、博望坡之战:

公元207年,刘备投靠刘表后,屯兵于新野。曹仁部将来犯,赵云出战,不数合刺吕旷于马下。后曹仁引军前来报仇,赵云引五百军破八门金锁阵,数十合战败李典。后又因诸葛亮之计,与夏侯惇战于博望坡。

6、长坂坡之战:

公元208年,曹操引大军欲报博望坡之仇,率大军八十万直扑新野。刘备不敌曹操遂弃樊城,携民过江,取到襄阳。但此时刘表已死,蔡夫人与蔡瑁、张允等人假立遗嘱,立刘琮为荆州之主。刘备过门而不得入。后曹操追击刘备至当阳长坂,众人失散。此时赵云寻思:主公将甘、糜二夫人与小主人阿斗,托付在我身上;今日军中失散,有何面目去见主人?不如去决一死战,好歹要寻主母与小主人下落!”便冲入曹军阵中。赵云在此战中七进七出,先后救出陷入敌阵的简雍、糜竺、甘夫人、刘禅,杀夏侯恩得名剑青釭,斩杀曹洪部将晏明,夏侯惇部将马延、张顗、焦触、张南四将,唬退张邰。在曹操军中往来冲杀,如入无人之境,此战共斩杀曹营名将五十余员,砍倒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当时曹操亦赞曰:“真虎将也!”后因功迁为牙门将军。同年,赤壁之战爆发,赵云在乌林小路埋伏,杀的曹操死命脱逃。诸葛亮借完东风后,也是让赵云接应到樊口。并且同年11月,赵云智取桂阳。

7、截江夺阿斗:

公元211年,刘备入益州,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留守荆州,并任命赵云为留营司马。孙权得知刘备西征,以其母病危为名遣人驶船接其妹回吴,欲以刘禅换荆州。幸得赵云与张飞在长江截住东吴船队,并成功夺回刘禅。

8、刘备入主益州:

公元212年到214年,刘备与刘璋决裂。召诸葛亮率军入蜀。诸葛亮留关羽收荆州,自己与张飞、赵云逆流而上分头平定各个郡县,直到江州、破巴郡。然后兵分两路,诸葛亮、张飞走北路,赵云则另领一军走南路,赵云从外水平定江阳。最后在成都会合,合围成都,成都既定,任命赵云为翊军将军。

9、汉水救黄忠:

公元219年,刘备率军进攻汉中。七月,曹操自长安出斜谷,黄忠斩了夏侯渊之后欲趁胜追击,便引军前去劫粮。过期不还,赵云便前往接应,半路中一枪刺死文聘部将慕容烈、魏将焦炳,杀的张邰、徐晃胆战心惊,不敢迎敌。赵云救走黄忠后又冲入曹军重围救出副将张著。汉水营前以寡敌众,以弱胜强。刘备亦赞赵云曰:“子龙一身是胆也!”称赵云为“虎威将军。”

10、大意失荆州:

公元221年,关羽因恃才自傲,不听诸葛亮连吴抗曹之计,被东吴杀害。刘备欲报关羽之仇,尽起大军进攻东吴。赵云谏,刘备不听,留赵云督江州。

11、火烧七百里:

公元222年,刘备失利与秭归,蜀汉大军被陆逊一把火烧光。赵云听闻两军交战,引军出,救刘备至白帝城。

12、因功升迁:

公元223年,赵云因功升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为永昌亭侯,后再迁为镇东将军。

13、南蛮叛乱:

公元225年,南蛮叛乱,赵云、魏延为大将随诸葛亮征讨南蛮,赵云斩杀三洞洞主之首金环三结。

14、力斩五将:

公元228年,诸葛亮出师北化,在凤鸣山与西凉猛将韩德一家作战,赵云刺死长子韩瑛,四子韩琪,射死三字韩琼,生擒儿子韩瑶,后再刺死韩德威震诸军,而赵云此时已年近七旬。

15、单骑退魏兵:

公元228年,因马谡失街亭,造成蜀军全局被动,此时赵云和邓艾两人为疑兵与魏帅曹真对阵,兵少敌强,在箕谷失利。但由于赵云召集部众,固守阵地,才不至于大败而归。其中赵云抵挡郭淮、刺死苏颙,杀退万政,才全身而退。

16、赵云逝世:公元230年,赵云卒于成都。

三、《三国演义》有赞赵云诗曰:

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阪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应得显神威。

八面威风杀气飘,擎王保驾显功劳。非干后主多洪福,正是将军武艺高。

血染征袍透甲红,当阳谁敢与争锋,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昔年救主在当阳,今日飞身向大江。船上吴兵皆胆裂,子龙英勇世无双。

昔日战长阪,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钢枪匹马冠三军,前后无双勇绝伦。昔日当阳今汉水,子龙端的胆包身!

长阪坡前血战时,皆言人马似龙飞。今观汉水全无敌,方表将军有虎威。

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独诛四将来冲阵,犹似当阳救主雄。

三国人物于禁简介及艺术形象 篇5

虞翻:禁败数万众,身为降虏,又不能死。北习军政,得禁必不如所规。还之虽无所损,犹为放盗,不如斩以令三军,示为人臣有二心者。[15]

司马懿: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16]

陈寿: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14]

裴松之:围而后降,法虽不赦;囚而送之,未为违命。禁曾不为旧交希冀万一,而肆其好杀之心,以戾众人之议,所以卒为降虏,死加恶谥,宜哉。[14]

陈叔宝:李陵矢竭,不免请降,于禁水涨,犹且生获,固知用兵上术,世罕其人。[17]

孔平仲:将军畴昔负朋友,若此昌豨犹得生。循环报复虽天意,壮士所惜唯功名。曹瞒相知三十年,临危不及庞明贤。归来头白已憔悴,泣涕顿首尤可怜。高陵画像何诡谲?乃令惭痛入九泉。淯水之师勇冠世,英雄成败皆偶然。[18]

郝经:张辽、徐晃诸将壮猛有谋,亦关张之亚匹;然失身于操,终为勇而无义。[19]

李贽:于禁最识大体,只为国家争胜负,不为一身辨曲直,真良将也。[20]

读《三国演义》感悟曹操 篇6

以前读书时看过《三国演义》原著,后来也看过电视剧。最近再看,又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受,尤其是曹操这个颇具争议的人物。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段极为**纷争的年代,而对这一时期历史事件的描写最为成功的当所小说《三国演义》。在小说中粉墨登场的众多人物中,我最欣赏的还是曹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创作这部小说时,受当时“尊刘反曹”思想的深刻影响,曹操被描写成一个反面人物。而随着《三国演义》的不断深入人心,曹操的坏蛋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是根深蒂固。但《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允许进行艺术加工,无论曹操是英雄也好,是奸臣也罢,抛开这些不论,单就历史上曹操的军事和政治思想,我想对现今的社会,也是有一些积极的影响的。

我认为,曹操之所以能够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统一北方,最重要的就是是“唯才是举”和“赏罚分明”这两点。

一、“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曹操一贯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注重从能力方面去考察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提出“举贤勿拘品行”、“取士勿废偏短”,即使是“不仁不孝”,但是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都可以大胆起用。他说:“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意思是说,品行高尚的人,不一定就有才能,而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就有高尚的品行。曹操举例说:陈平并不是一个纯厚的人,苏秦也并不守信用,然而陈平辅佐汉高祖奠定了西汉的帝业,苏秦救助了弱小的燕国。因此曹操认为:有才能的人即使有某些短处和缺点,又怎能废置他们不用呢?这段话较好地体现了曹操“唯才是举”、“勿拘品行”的主要精神。公元196 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后,决心刷新政治,曾给献帝上了一份表章,提出十四条改革建议。他在前言中强调了要富国强兵,必须推行“用贤任能”的政策,体现了他注重从能力这个角度考虑人才选拔的思想,直接激励了将士谋臣们的能力发展。此外,曹操还继承了韩非子“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的用人思想,“拨于禁、乐进于行列之间,取张辽于亡虏之内”,且上表汉献帝,均封三人为将军。这对当时“任人唯亲”的用人路线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同时使将士们都认识到,凡有某方面的能力者,都可受到重用。既满足了将士们的个性心理需要,又考虑到了这种作法在社会上的影响,从而获得了部下的信任和忠诚,因此在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文武人才,并吸引了不少敌人营垒里的名将谋士弃主来投。这说明“唯才是举”的用人路线,在当时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也是曹操势力由小到大,最终取统治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管理心理学认为: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要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使组织发挥较大的群体效能,就必须重视个体的能力。曹操在东汉末期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二、“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 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与现代西方管理心理学提出的“公平理论”不谋而合。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在研究分析人的积极性与分配方法的关系时指出:工资、报酬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对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有较大的影响。曹操在其《孙子注》中也明确提出:“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公元207 年,曹操消灭了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集团后,为了激励将士继续为统一战争贡献力量,下令封赏功臣。他说:“吾起义兵,诛**,于今十九年,所征必克,岂吾功哉? 乃贤士大夫之力也。天下虽未悉定,吾当要与贤士大夫共定之;而专飨其劳,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意思是说,我(曹操)起义兵平叛十九年来,每战必胜,这并不是个人的功劳,都是与将士谋臣的奋勇作战和出谋划策分不开的。现在天下并没有安定统一,我应当同大家一起去为之努力,又怎么能安心地独自享受这些功劳和荣誉呢? 现在要尽快定功行赏,安抚将士。不难看出,曹操在另一方面,曹操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他“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加强部队的组织纪律性,颁布了《败军抵罪令》。他说:“自命将征行,但赏功而不罚罪,非国典也。其令诸将出征,败军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意思是说,自从我(曹操)派遣将士出征以来,只赏有功的而不惩办有罪的,是不符合国家大法的。众将带兵出征,打了败仗要按法律治罪,造成损失的要免去官职和封爵。这样,使将士们存在着一定的心理紧张,强化了将士们的责任感。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曹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具有一定的心理依据,而且贯彻执行过程中十分严格。曹操这种“赏罚分明”的管理原则对于我们现代的管理心理研究也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赏罚分明”使人口服心服,就会让下属有较强的进取心,对顺利完成组织目标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略谈《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的刻画 篇7

高尔基说:“小说需要人物, 需要具有其心理底一切错综的人, 而在我们这个充满矛盾的社会里, 人的心理是十分混乱的, 假使作家把一个人描写成仅是一些恶行或者仅是一些善行的容器, 这就不能满足我们, 这就不能说服我们。”因此, 性格的复杂性是人物获得真实性与审美性的必要条件。

《三国演义》塑造的一系列人物, 性格复杂而又有机统一起来。比如曹操, 作为奸雄的典型, 就具有“似乎忍”、“似乎义”等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小说竟刻画了他的机敏, 求贤、容人、从谏和雄才大略, 又刻画了他的奸诈和残暴。他时而是个恶棍, 时而是个天使, 时而是个智者, 时而是个痴呆, 智慧与情感、热情与冷漠、自信与绝望, 似乎一切不可调和的东西都有了调和的可能性、合理性。

小说的曹操是一个能征惯战、文韬武略、雄才大志的人物, 他骄横但不愚蠢, 在许多重大战略问题上, 干脆果敢。他经常失败, 却从不灰心, 善于将失败的阴云化为乌有, 重整旗鼓, 继续奋斗, 充分体现他鲜明独特的个性。

小说侧重刻画其自私、奸诈、暴虐的性格, 疑杀吕伯奢全家, 逼死吉平、杀杨修、孔融, 借王垕之头以压众心, 计杀耿纪等七百口, 以至带剑入宫, 逼死怀孕的董妃, 棒杀伏后, 鸩杀皇子, 射猎时敢同天子“并马而行”, 甚至代天子受群臣祝贺, 挟天子以令诸候, 这些情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他的自私、诡诈、残暴不仁。

他以“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为座右铭, 草菅人命、横行朝野。为了自己的长远利益, 他经常表现出宽宏大量, 破袁绍之后, 把许都及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付之一炬而“令反侧子自安”。他重用忠实于他的人才, 为了得名将, 他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并付出极大的代价, 像对待屯土山上被困的关羽和长坂坡厮杀的赵子龙。

曹操身上不光有奸诈暴虐、极端自私的一面, 为了国家利益, 他冒死刺董卓, 并独自率军伐董卓, 又表现出一种“宁可玉碎, 不可瓦全”的英雄气概。他能放下豪族的架子, 慧眼识英雄,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情节就表现了曹操对当时身轻名微的关羽的支持。他虽好猜忌, 滥杀人, 可他对陈琳却“怜其才而赦之”, 还义释张辽, 表现“不念旧恶”的政治家的风度。

曹操形象的本质特点是奸诈、残暴、自私, 但小说不是简单地丑化他, 相反, 他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学形象。正如托尔斯泰所言:“人不是一片湖泊, 而是一道河流, 而且是草原上的河流。因此, 这道河流有的地方干涸无水, 有的地方宽阔, 有的地方泥淖, 有的地方清澈, 有的地方湍急, 有的地方平缓, 但总是这道河流。”一个人除了白粉, 不可能尽是炭黑, 在错综复杂的性格发展中, 要让人感到“总是这道河流”, 在一个完整的性格中, 要有性格的主干, 让这根主干体现人物性格质的规定性, 支配人物的命运, 人的行动、语言, 正是这根主干形成人物性格的发展轨迹和最终归宿。

小说刻画曹操性格的复杂性、多样性, 是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塑造性格的多重返光, 多重折射, 相比相关地突出曹操最本质的性格因素。“奸邪、诈伪, 阴险凶残”是曹操性格的主干, 统辖其性格的各个方面。黑格尔说得好:“人物性格也必须把他的特殊性和主体性融合在一起, 他必须是一个得到定性的形象, 而在这一种具有一种一贯忠实于它自己的情致所显现的力量和坚定性。”《三国演义》把曹操的本质性格因素和非本质性格因素相对相交地表现出来, 既达到对曹操性格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的揭示, 又强化了曹操的本质性格, 使曹操的形象更加血肉丰满, 真实可信。

二.采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是诉诸视觉和思维的艺术, 必须意象明朗, 使读者能当场理解明白, 因而往往采用对比的手法, 有时把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物放在一起描写, 个性相反, 双峰对峙, 泾渭分明, 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小说描写徐庶荐孔明的情节:“庶日:‘此人不可屈致, 使君可亲往求之。若得此人, 无异周得吕望、汉得张良也。’玄德曰:‘此人比先生才德如何?’庶曰:‘以某比之, 譬犹驽马并麒麟, 黑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促, 乐毅, 以吾视之, 管、乐殆不及此人也。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三国演义》第36回) 文中先把诸葛亮比为周朝的吕望, 汉朝的张良, 又把徐庶和诸葛亮相比, “驽马并麒麟、黑鸦配鸾凤”, 再把诸葛亮和管仲、乐毅相比, 说管、乐殆不及此人, 诸葛亮未出场, 就通过徐庶的三次对比, 而先声夺人, 显示出诸葛亮是“天下一人”。

在塑造诸葛亮这个典型人物时, 把他同周瑜、曹操、司马懿乃至鲁肃等作对比。其中以同周瑜的对比尤为出色。赤壁之战前的曹操, 困陶谦击张绣、战袁术、斩吕布、破袁绍、降刘琮、所向披靡, 绝无敌手;但赤壁之战中遇到了周瑜, 曹操就显得束手无策, 处处被动, 难以应付。周瑜连施妙计, 赚蒋干, “苦肉计”, 火烧曹营, 大败曹操, 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周瑜之计瞒过曹操, 却瞒不过诸葛亮。小说多处作了渲染, 以突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 就不用说曹操了。周瑜对付曹操易如反掌, 但对付诸葛亮却力不从心。在孙、刘联盟抗曹的过程中, 周瑜发现诸葛亮才智过人, 久后必成吴国的大患时, 千方百计加害诸葛亮。如派诸葛亮往聚铁山劫粮, 即欲借曹操之手杀之;令其十日内造十万枝箭, 欲借军法杀之, 诸葛亮却机智地应付了。通过周瑜和诸葛亮性格的鲜明对比, 一个器量狭小, 嫉才妒能, 眼光短浅;一个宽宏大量, 顾大局, 有远见。打败曹操后, 周瑜同诸葛亮为地盘明争暗斗, 但周瑜总是计逊一筹, 以失败而告终, 而诸葛亮每计必胜, 夺得荆州, 为蜀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系列的强烈对比, 突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 沉着冷静, 果断勇敢的性格特征。

毛宗岗在评《三国演义》时说:“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 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为加倍乖巧, 其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 以丑女形之而美, 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 写虎将者, 以懦夫形之而勇, 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毛所谓“衬”就是对比烘托。“正衬”如以勇比勇, 以智比智, “反衬”如以懦比能, 以愚比智。毛宗岗认为“反衬”不如“正衬”, 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 比如用“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就不如以“周瑜乖巧”更能衬托出“孔明之加倍乖巧”。但反衬的作用也不可小看, 如以曹操的奸诈暴虐衬刘备的仁慈宽厚就很有力。总之, 不论“正衬”“反衬”, 只要用得恰当, 就能使对比鲜明、突出、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大有裨益。《三国演义》主要人物性格就是在“衬”中鲜明突出的。

三.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马克思主义认为,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切事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前进的。小说要塑典型人物或典型环境, 也必须表现各式各样的矛盾冲突。如“空城计”一节作者把诸葛亮和司马懿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来刻画他的性格。“空城计”实乃心理战, 诸葛亮以一空城设疑阵, 吓走了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军, 突出地反映了两军主帅性格的矛盾冲突。诸葛亮“平生谨慎, 不曾弄险”他料到司马懿深知自己这一特点, 即加以利用而成功。司马懿对诸葛亮的性格特点了如指掌, 面对空城就产生了疑惑, 不敢轻易冒进, 引军匆匆退去。毛宗岗评说:“孔明若非小心于平日, 必不敢大胆于一时。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 正为信其小心平日耳。”可谓得矣。

人物性格的矛盾冲突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人物性格而发生出矛盾冲突, 通过矛盾冲突又表现人物的性格。毛宗岗说:“以豪杰折服豪杰不奇, 以豪杰折服奸雄则奇;以豪杰敬爱豪杰不奇, 以奸雄敬爱豪杰则奇, 夫豪杰而至折服奸雄, 则是豪杰中有数之豪杰;奸雄而能敬爱豪杰, 则是奸雄中有数之奸雄也。”

小说第二十六回, 写关羽落到曹操手里, 曹操按理该杀之, 结果却“不觉爱之敬之而不忍杀之”。这不是曹操有容纳关羽的“仁”, 是关羽的“义”将他折服了。把奸雄和豪杰放在这样一个特定的背景下, 对立性格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鲜明地表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再如第四十五回, 写蒋干盗书, 把周瑜和蒋干放在尖锐的冲突中来刻画其性格特征。毛宗岗说:“周瑜诈睡, 是骗蒋干;蒋干诈睡, 又骗周瑜。周瑜假呼蒋干, 是明知其诈睡;蒋干不应周瑜, 是不知其诈呼。周瑜之醉, 醉却是醒;蒋干之醒, 醒却是梦。妙在说破他是说客, 使他开口不得;又妙在说他不是说客, 一发使他开口不得。妙在梦中呼子翼, 骂曹赋, 使他十分疑惑, 又妙在醒来忘却呼子翼, 益发使他十分疑惑。周瑜假做极疏, 却步步是密;蒋干自道极乖, 却步步是呆。”周瑜机智、善谋的性格和蒋干呆笨、愚蠢的性格在矛盾冲突中十分鲜明突出。

《三国演义》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成功, 不仅丰富了情节的描写, 更重要的是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反复渲染, 深化人物性格

为了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和描写多方面的性格特点。小说常常采用类似中国画中皴染的手法。通过一系列情节的描写, 反复渲染人物的主要特征, 使得人们性格更鲜明, 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曹操刚出场, 汝南许劭对他说:“子治世之能臣, 乱世之奸雄。”曹操不但不恼, 反而闻言大喜, 其奸雄本色之露。后疑杀吕伯奢一家;屠戮许州人民;杀害刘琮母子;骗杀无辜将士三百余人;“借”王垕头平从怒;假手杀祢衡;梦中斩刺客等情节的描写, 充分暴露了他虚伪的恶德。

《三国演义》中典型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 往往是作者理想的集中体现, 所以对典型形象的主要性格的着意渲染, 使作品理想化的光彩更加耀眼夺目。

作者把忠义作为臧否人物, 评论是非的标准, 小说所有人物, 孰忠孰奸, 孰义孰不义, 泾渭分明。作者的极力赞忠义, 批奸伪, 塑造了许多受人景仰的忠义之士, 最突出的莫过于诸葛亮和关羽。作者不惜笔墨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渲染。

关羽是勇武重义的典型。小说通过斩华雄, 诛颜良、文丑, 过五关斩六将, 单刀赴会等情节的层层渲染来表现他的神勇。又通过桃园结义, 封金挂印, 千里送嫂、辗转寻兄、宁死不屈等情节表现了他对刘备蜀汉事业的忠义。还值得一提的是“义释曹操”的情节, 这一点历来受人指责。其实, 这一情节倾注了作者的心血, 不仅升华了关羽重义的品质, 也深化了主题。因为关羽的义高于一切, 其忠是建立在义的基础上的。明知军令在身, 却冒军法之险, 弃盖世之功, 置刘备一统大业于不顾, 动故旧之情, 在华容道上放走了曹操。这就突出地表现他为义而牺牲自我的精神。关羽放走曹操是原则性的错误, 但他知恩必报, 恩怨分明的重义性格, 必须这样写, 才符合其性格发展的逻辑, 如果不这样写, 反倒损害关羽形象的统一, 使关羽性格前后矛盾, 那就不是艺术典型的关羽了。作者不惜花费许多章节对他的义进行多层次的刻画, 使其性格特征得以突出, 达到统一。

作者在揭示关羽悲剧性格时, 并没有把他停留在夜读青史、为人磊落, 恩怨分明上, 而是深刻地揭露了他傲慢自负, 刚愎自用的性格, 并且不惜笔墨, 进行了大量的渲染, 他独镇荆州时, 悲剧性格就日益萌发, 诸葛亮一句“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的赞语, 顿消他欲与马超争高下之念;为显示自己的超群绝伦, 而不愿与黄忠“老兵同列”。其傲慢自负之气焰不仅于此, 他还置诸葛亮“北拒曹操, 东和孙权”的总体战略而不顾, 导致孙刘联盟破裂, 荆州失陷;他缺乏宽厚之风, 待部下苛刻, 结怨于人, 使縻芳等献城降吴, 孟达、刘封坐视不援, 这些情节的渲染, 揭露了他悲剧的根源, 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反复渲染、刻画, 使得人物性格的丰富多彩, 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和质感, 更加耀眼夺目, 光彩照人。体现了人物形象塑造上理想和现实相结合的特色。

五.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

突出主要人物时, 小说常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既扩大了作品的容量, 又对典型人物的塑造起到强化作用。

小说第八十五回, 写曹丕乘刘备刚死, 用司马懿, 调五路木军攻蜀;诸葛亮稳坐相府, 运筹帷幄, 五路军马均被平息。作者仅对遣使入吴作了一点实写, 其余全用虚写。实际上只写诸葛亮的应敌之策和各路兵马被平息的结尾。然而诸葛亮的“鬼神莫测之机”跃然纸上, 这个智慧人物就更加突出了。

在刻画关羽的神勇时有这样一段描写:“关公曰:‘如不胜, 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 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 某去就来。’出账提刀, 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 喊声大举, 如天摧地塌, 岳撼小崩, 众皆失惊。正欲探听, 鸾铃响处, 马到里中, 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 ———其酒尚温。” (《三国演义》第五回)

关羽如何斩华雄, 作者没有实写, 全部放在背后进行, 让读者去想象。此前实写华雄的勇猛, 斩鲍忠, 败孙坚, 杀祖茂、毁愈步、敌潘凤、吓得各路诸侯惊慌失措, 把华雄的勇猛写得很有声势。然而关羽却在酒尚温的工夫就把他的头提, 关羽的神勇就可想而知了。关羽斩华雄的这段描写收到了“此时无形胜有形”的艺术效果。

再如张松献地图一事, 实写赵云、关羽和刘备的行为, 将诸葛亮隐蔽在后面, 却更能突出诸葛亮的睿智, 正如毛宗岗批道:“文有‘隐而愈现’者。张松之至荆州, 凡子龙, 方长接待之礼与玄德对答之言, 明系孔明所教。篇中只写子龙, 只写玄德, 更不叙孔明如何打点, 如何指教, 而令读者心头眼底, 处处有一孔明在焉。真神妙之笔!”《三国演义》在许多地方将虚与实的描写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 不仅使内容显得广阔, 头绪清楚, 而且主要人们的性格鲜明、突出, 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六.具体鲜明的人物语言, 展示人物性格的独特个性

《三国演义》在该画人物性格时, 往往是让人物亲自登场, 自我暴露。这种任人物亲自登场表演, 让读者直接接触人物性格, 如闻其声, 如见其人。

小说第三回曹操说:“宦官之祸, 古今皆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 使至于此。若欲治罪, 当除元恶, 但付一吏狱足矣, 何必纷纷召外兵乎?欲尽诛之, 事必宜露, 吾料其必败也。

当时何进为了铲除宦官, 想召各方军队进京, 在当时国家动乱之机, 这样做的结果, 无非是引狼入室, 给野心家以可乘之机。曹操看到这一点。但何进不听劝告, 最终身败名裂, 还遗患了董卓之乱, 造成天下纷争的动乱局面。曹操话虽不多, 但表现了一个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

表现曹操有超人的识人才能时, 最精彩的是“煮酒论英雄”中同刘备的对话, 曹操十分精辟地对当时各路群雄予以透彻的剖析。

刻画他的奸诈时, 最突出的是通过他同王垕关于军粮的那一段谈话:“吾欲向汝借一物, 以压众心, 汝勿吝。”垕曰:“丞相欲用何物?”操曰:“欲借汝头以示众耳。”垕大惊曰:“某实无罪!”操曰:“吾亦知汝无罪, 但不杀汝, 军心变矣。汝死后, 汝妻子吾自养之, 汝勿虑也。” (《三国演义》等十七回) 这段话揭露曹操损人利己是何等刻骨阴毒, 本来是自己的意图却借别人的手来实现。其后, 用别人的脑袋来救一时之急, 以增强自己的威信, 既解决了粮食的困难, 又激励了士气, 但却暴露出了他的凶残, 奸诈的性格特征。

刻画刘备请诸葛亮时, 刘备说:“先生不出, 如苍生何!” (《三国演义》第38回) 。他在携民渡江逃亡时说:“为吾一人而百姓遭此大难, 吾何生哉!” (《三国演义》第41回) 表现出他大慈大悲。他还说:“举大事者, 必以人为本。令人归我, 奈何弃之?” (《三国演义》第41回) 这些话, 在曹操的口中是无法说出来的, 只有刘备方能说出此话, 这使他俩的个性形成鲜明的对照, 从而体现刘备的宽厚、仁慈。

诸葛亮的语言也极富个性特色。如“隆中对策”的精辟阐述, “舌战群儒”的机智灵活, 《出师表》里的肺腑之言, 非常突出地体现了诸葛亮忠贞、睿智的性格特色。

关羽傲慢自负, 刚愎自用的性格也通过他的语言体现出来。如他同诸葛瑾的一段对话:“云长曰:‘子瑜此来何意?’瑾曰:‘特来求结两家之好;吾主公吴候有一子, 甚聪明;闻将军有一女, 特来求亲, 两家结好, 并力破曹。此诚美事, 请君候思之。’云长勃然大怒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不看汝弟之面, 立斩汝首!再休多言!” (《三国演义》第73回) 这段对话将关羽不可一世、傲慢自负的性格刻画得十分深刻。又如, 当他听到黄忠被封为“五虎大将”之列时, 大怒道:“……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三国演义》第73回) 关羽争强好胜而不分敌我, 视战友为对手的性格跃然纸上, 通过关羽的语言反映出他刚愎自用, 傲慢自负的悲剧性格是很具体的。

在《三国演义》中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来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 是作者使用的一种重要手段。《三国演义》中人物语言的独特个性, 为后来的古典小说, 如《水浒传》、《红楼梦》等在人物语言的描写方向开了先河。

《三国演义》在刻画人物性格, 塑造典型形象方面, 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才能, 取得十分杰出的成就, 小说生动而形象地将诸葛亮, 曹操、刘备、关羽、张飞、黄忠、赵云、孙权、周瑜、鲁肃、郭嘉、程昱、荀彧、许褚、马超、徐晃、张辽、司马懿、吕布等不同的人物性格刻画出来, 塑造了许多典型的艺术形象, 使他们以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的姿态走进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画廊里。

参考文献

[1][苏]高尔基著缪灵珠译《俄国文学史》, 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第2、3页。

[2][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 第一卷, 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第307页。

[3][转]钟文性格的复杂性与质的规定性《文艺研究》1984年01期。

[4][明]罗贯中著[清]毛宗岗批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长沙:岳麓书社, 2006。

三国演义曹操人物形象 篇8

关键词:《三国演义》  人物形象  塑造技巧

《三国演义》中,每一个人就有一个不同的故事与形象,而且经过作者的对历史人物形象的适当修改,让整个小说具有了极强的可读性。作者在对小说中的不同人物形象进行塑造时,做到了一个人物一个性格,让小说中人物的真实性格呈现出了一种复杂化以及多元化。这是作者为了能够满足文学与历史成采用的一种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只有这样的人物塑造技巧,才能够让小说中的人物更加的栩栩如生。

一  人物形象以及性格的复杂性与统一性

小说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需要有人物来进行支撑。同时小说中不能是一味的恶贯满盈的人物或者大慈善家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单调性是无法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应该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整个故事中一系列的人物形象进行了有机的统一。比如,小说中的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作者在进行其塑造时,不仅塑造出了曹操的雄才大略,还塑造出了他奸诈残暴的一面。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给读者所留下的形象是时而愚笨、时而聪慧、时而冷漠、时而绝望的印象。这样的一种复杂性在作者的塑造下,让似乎不合理的性格都有了一定的统一性以及合理性,而且让人提及到曹操反映出来的人物个性就是这样的独特的、鲜明的人物个性。从小说的中情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的本质特征就是一个奸诈而又残暴的人物,但是作者在对其进行人物塑造时,并没有只是简单地对其进行丑化,反而把其塑造成了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这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人物形象的精准把握。他清楚地知道人的完整性格中,有一个性格的主干,同时也会有许多的支干出现。主干是用来支配人物命运以及行为的,支干是人物的心理活动的一种表现。如果把这两个特征融合在一起,就会让曹操这个人物形象有了一种定性的形象。再通过作者把曹操的本质性格与非本质性格的融合表现,让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一定的复杂性。这样的一种人物塑造技巧,不仅把曹操的本质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让其人物更加的丰满,增强了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真实性。

二  小说中人物的定型化表现

1  曹操的奸雄形象塑造

作者在创作《三国演义》时,清楚地明白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不可能一次性就能够完成的,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叙事,以多角度、多层面的叙事风格才能够把一个人物的形象进行强化与定性。这也是在《三国演义》中,主要人物在出场时,作者需要利用情节的渲染来配合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样的一种人物塑造技巧,不仅能够让人物的基本性格与故事的发展情节表现一定的联系,同时也能够增强其人物形象在读者心目中的印象。比如:在小说的第一回合中,就有关于许劭对曹操的相面中指出了曹操在乱世中是一代奸雄。这也为后续对曹操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定的叙事铺垫,让作者能够通过叙事层面来对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强化。在小说中,许多情节的叙事描写都表现出了曹操在封建统治者中所具有的奸诈、残暴、不仁不义,而且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篡权谋逆者。

2  诸葛亮名臣贤相形象的塑造

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人物——诸葛亮。这个人物在真实历史中是一名杰出的出将入相人物。在小说中,作者所塑造出的人物形象同样也是一名军事家、外交家,在读者心目中他就是智慧与忠诚的化身。这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出场,为整部小说提供了独特的审美张力。作者通过叙事的形式,把其绝世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比如:在其出场时,他未出茅庐却能够把天下的形势进行精准地分析。还有在其出山之后,在其带领下所进行的几大经典战役。特别是通过诸葛亮与曹操、周瑜的周旋,都是以特有的叙事策略来对其人物形象进行定型化的塑造。作者通过不同的叙事层面来对诸葛亮的性格、智慧、才干进行了体现。让其在读者心目中成为了一代名臣贤相,同时也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墨客的理想形象。

3  关羽大丈夫形象的塑造

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关羽的形象就是忠、义、神、武。这也正是作者想要把其塑造的大丈夫形象。在桃园三结义中的表现,是表现出关羽的忠;当关羽与嫂嫂共处一室时,不为心动,表现出了关羽的义;在各个战役中关羽过关斩将,表现出了关羽的神武。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都是在作者精心设计之下,把所有的情节进行了丰富与渲染,让整个故事的发展更为丰满与感人。同时也是对关羽人物形象塑造的层层铺垫。作者对于关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加用心,他为了能够把其“义”的性格进行突显,描写了關羽违反军令义释曹操。而且在这个章节被作者作为小说的重要章节来进行描写,把关羽知恩图报的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完美。再加作者通过在其它章节中所描写的单刀赴会、刮骨疗伤等情节,从不同类型的叙事层面来把关羽的忠、义、神、武的形象进行了定型化的塑造。

三  采用矛盾冲突的手法进行人物塑造

一部小说要成功地把人物进行塑造,就需要在小说中表现出一定的矛盾冲突。这样才能够把一个特定的背景下的对立性格鲜明地展示出来。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利用了矛盾与冲突把《三国演义》中多个具有对立性格的人物形象进行步塑造,并且取得了独特的效果,为整个小说增添了色彩,同时也成功地为读者塑了人物形象。在矛盾的产生中,作者为后续的描写做下了铺垫,让小说的相关情节有了一定的紧张氛围,对于读者的情感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而且通过矛盾与冲突,也展现出了人物的命运,表达了作者的意图。比如,当关羽落到了曹操手中时,本来应该把其处死,但是曹操却不忍杀之。这并不是关羽的性格让曹操折服,而是作者想要把这两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让其产生更加鲜明的性格特征。读者在不断的矛盾与冲突中,感受到不同的人物形象,有效地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内容,同时也增强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四  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人物塑造

读者在进行《三国演义》的阅读时,经常会有一种感觉,就是作者在进行人物塑造时,会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进行描写。这种人物塑的技巧,不仅有利于小说内容的丰富,同时还能够有效地对小说重要人物的人物形象起到强化的作用。这种人物塑造技巧在这部小说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关羽斩华雄的情节。作者完全没有进行实写,而且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思考。作者只是把华雄的勇猛进行了详细地描写,而且在其中的一些情节中也描写出了华雄的超强实力,能够让各路的诸侯都闻风色变。但是关羽却只用了短短的温酒的时间,就把华雄的首级拿下。这样的一个虚实的手法,让关羽的神武形象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给读者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起到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再如:在對张松献地图进行描写时,作者精心地安排了这是关羽等人的行为,但是却忽略了诸葛亮的描写。没有提及到诸葛亮在此事中是如何进行指点,但是让读者在进行阅读时,却又够处处感觉到诸葛亮的存在。作者通过这种虚空结合的技巧来塑造人物形象,能够让整个小说显得更加丰满,而且让读者能够以清晰的头绪来对人物形象进行对比,让小说中所有的人物形象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五  采用人物语言来塑造独特的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时,会采用人物登场,以亲身的展示来与读者之间形成直接地接触,并且通过其人物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在何进想要引入军队来助其铲除宦官,但是由于当时的乱世,让军队进入京城就是一个非常冒险之举。虽然曹操对何进进行了劝说,但是何进没有听取曹操的劝告,为后续的董卓之乱埋下了隐患。在这个故事情节中,曹操没有过多的语言表述,但在这个情节就表现出了曹操的足知多谋以及深谋远虑。此外,在表现曹操的奸诈性格时,作者也进行了语言对话的情节。在其与王垕在军粮问题上的对话,就可以把曹操那种阴险奸诈,自私自利的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塑造刘备宽厚之心的形象时,作者是通过与其在带领着众民众渡江时的对话来表现的。刘备在这部小说中的语言,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读者塑造了一个宽厚仁慈的形象。

六  《三国演义》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

1  以时代女性的形象进行塑造

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有不少的女性人物形象,而且这些女性人物形象给人们的印象是一种非常引人瞩目的个性群体。她们在小说中所代表的人物性都各有千秋,都是时代女性形象的一种体现。作者在这部小说中为读者所描写的这些女性形象,基本都是把其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所能体现她们个性事件进行了详细的描写。而这个个性事件结束时,她们也就逐渐消失在读者的视野当中,但是就是因为这样的一种女性形象的塑造,让读者有着对其刻骨铭心的效果。比如,作者在对貂蝉这个女性人物形象进行描写时,并没有对其进行大篇幅的笔墨描写,而是把她放置于董卓与吕布两人的暴行背景之下。这也在某个层面上,想要突显出貂蝉的悲惨身世。而且作者为了能够把貂蝉的足智多谋表达出来,在小说提到了刘、关、张三人的勇猛都无法杀死吕布,却被貂蝉做到了。虽然对于这个事件的描写,貂蝉并不是以一个小说主要人物的形象进行描写。但是却起到了双重的人物塑造效果。表现了董卓的凶残与吕布的助凶,同时也把貂蝉那种大义凛然的女性形象刻画得更加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  以“物化”的女性形象进行塑造

在《三国演义》这部作品中,还有一类微不足道的女性人物。这一类女性人物在小说中被作者一定程度地进行了“物化”,而且这一类型的女性在小说中完全不具备一定的形象,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只是作者为了能够满足小说情节的发展需要,而进行的一个小小的铺垫。但是,这一类型的女性人物,在整个小说中却因为带有一定的扭曲性或者说是物化性,为读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从另一个层面上来分析,也反映出了当时生活在那个社会环境下的女性的悲惨处境,也许其中蕴含着作者想要进行表达的某个思想。比如:在小说中,刘安为了有肉来招待刘备,他亲手把自己的妻子杀死,然后把其肉煮成桌上之菜来招待刘备。一个活生生的女性,在当时人们的眼中,不过只是一盘桌上的菜肴,反映出了当时女性的生存环境是如何的悲惨。

七  结语

《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技巧,体现出了作者所具备的艺术才能。而且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与塑造,让整个作品充满了生动性与丰富性。这部经典的古典名著为读者塑造了许多的典型形象,以独特的方式让其人物能够青史留名。这种特有的人物形象塑造技巧为人们展示出了小说中人物的独特魅力,为其留下了特有的艺术光环。

参考文献:

[1] 方北辰:《三国时代的新风——回眸〈三国演义〉背后的三国》,《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2期。

[2] 王爱红:《关于〈三国演义〉的几点思考》,《电子制作》,2014年第6期。

[3] 汤晓华:《战争与人性——读〈三国演义〉有感》,《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2期。

[4] 陈得芝:《从三国历史到〈三国演义〉》,《新世纪图书馆》,2014年第2期。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游戏教案《采蘑菇》及教学反思下一篇:关于平安夜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