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四季》的教学反思(精选12篇)
二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好的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开课时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说说现在是什么季节引出四季,然后让学生欣赏四季的风景图,从直观上感知四季的美,激发他们对四季的探索。
二品读课文、读中识字
阅读教学中的识字教学不能脱离语言环境,因此我采用三步读书法来引导他们:
一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生字词语,放慢速度读;
二是识字后再来整体感知读,要求读通顺;
三是把课文流利,读出美的感觉。
三朗读指导、体味文本
通过前面的练读,学生对课文已较熟悉了,但他们没有深入地了解文本,读起来没感情,又是第一次接触阅读课,也不知道什么叫感情朗读。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两步走:
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季节来读,说说它写了这个季节的谁,是什么样子的来具体感悟,并通过做动作来体会“圆圆弯弯鞠躬一挺”等词语的意思来初步感知该怎样读。通过老师的示范读、重音提示读、学生个人练读、展示读让他们有感情朗读的初步意识;
二是让学生自己配动作朗读、请同学上台带头饰表演读来达到感情朗读的要求,这里也是预设中课堂的一个高潮。
特级教师严丽萍在执教《四季的脚步》时, 她和孩子们一起穿行在四季里, 进行的是一场洋溢着言语智慧和生命激情的精神之旅, 具有典范的儿童诗教学的学习价值。
一、抑扬顿挫, 念出童诗的味道
整堂课严老师采用孩子们感兴趣的“解密”行动来贯穿。课伊始, 严老师让孩子们自由地轻轻初读, 再放声地朗读, 孩子们很快就发现了朗读儿童诗的第一个秘密———“可以轻一点儿读, 也可以重一点儿读”。这样巧妙地用轻、重两次朗读, 使得孩子们和《四季的脚步》开始亲热熟悉起来, 也初步了解了诗歌的内容, 感受到了诗歌不一般的节奏和美妙的韵味。接下来, 是一节一节地朗读, 这又是一个寻找朗读密码的过程。这个过程, 有展示, 有交流, 更有欢声笑语, 一种叫“幸福”的味道在朗读和言谈中悄悄弥漫。严老师凭借着自身的真诚情怀和高超的驾驭能力, 让孩子们把诗歌读得有滋有味。抑扬顿挫、依情用气和快慢相间的朗读, 呈现了这首儿童诗应有的情致和韵味。
由此让我感受到童诗的生命在“读”。“读”得到位, 童诗就“活”了, “朗朗上口”方能“甜甜上心”。虽然严老师是朗读的高手, 但她不轻易出手, 先让孩子们尽情地展示, 然后, 孩子们读得不够味了, 她的范读就登场了。“刷刷“”刷刷”, 先让自己这片“落叶”“唱起歌儿来”, 继而, 孩子们的齐读便似无数片落叶在秋风中温柔歌唱, 凌空舞蹈。那溪水的“丁冬”声, 金蝉的“知了”声, 北风的“呼呼”声, 在她的引读下, 同样美妙如斯。孩子们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显然和诗中描绘的场景完全融合在了一起, 似乎解释是多余的, 那一份童真童趣也就自然地流淌了出来, 且让你觉得童诗里的所有东西都是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浸润在孩子们的诵读中, 我闻到了儿童诗的味道, 梦幻、关爱、欢笑、温情、善良、美丽……
二、关注文本, 坚守儿童的立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 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 是世界的发现者。”确实, 儿童在本义上就是发现者和探索者。教师就应该坚守本义, 引导并促进儿童去探索和发现。
严老师在课堂上交给了孩子们一把把探索的金钥匙, 孩子们拿着这些钥匙就能够打开文本的箱子, 找到他们需要的各种宝贝。严老师交给学生的其中一把钥匙就是“关注文本, 聚焦表达”。课中, 她神秘兮兮地对她的天使们说:“请把你发现的藏在这首诗里的词语的秘密表达出来。”
这些古灵精怪的“天使”拿着这把闪闪发亮的钥匙, 寻找到了无数言语表达的珍宝, 令人惊奇。
如, 孩子们瞬间就发现了“丁冬, 丁冬”等四个象声词, 严老师马上追问:那么, 你们在大自然中还听到过哪些声音?于是, 各种各样可爱的有趣的奇妙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响起, 教室瞬间成了空气清新、令人神往的森林、绿地、池塘……大树的笑声、雷公公的哭声此起彼伏。
又如, 学生自主觅得了8个神奇的“悄悄”, 严老师又追问:为什么用8个“悄悄”?孩子们马上说, 是不知不觉中来的。她又问:那什么地方也可以用上“悄悄地”?当孩子们的回答只停留在四个季节上时, 整个身心无时不在倾听、无时不在琢磨孩子言说的严老师立即要求:能不能跳出季节说说?比如说新年的脚步……当然, 学生们马上回应:我们的生日也是悄悄地来的;我们的暑假也是悄悄地来的。反应极其敏锐的严老师随后看似温婉实则严格地要求:请用上诗的语言说说这些话好吗?这当然难不倒学生们:暑假的脚步悄悄地走来, 端午节的脚步悄悄地走来……最后, 严老师得意洋洋地追加一句“:五一”劳动节的脚步笑着悄悄地走远了。学生们大笑起来, 因为上课时“五一”刚过。
对于文本解读, 教师是最容易患成人化的毛病, 这样往往触动不了儿童的兴奋点, 所以在童诗教学中必须坚守儿童立场, 才能与学生的立场无痕对接。严老师没有仅仅停留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上, 而是凭借诗歌内容引导学生们, 一步步地揣摩各种独特语言现象中所蕴含的表达方法, 让课堂真正成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场”和“生命场”, 达到了“言”“意”的自然共生。
三、凭言语智慧, 传导童诗的韵味
那天, 一听完课, 我就在笔记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老师要有属于自己的课堂语言, 家常、随机、灵动、自由、真实、直率, 一切围绕着孩子的生成, 他 (她) 的眼里除了孩子还是孩子。
确实, 严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生成的课堂之所以如此生机勃勃, 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和她言语具有的审美性不无关系。一句话, 童诗需要用诗的语言来对话, 来交流, 来传导童诗特有的韵味。教师如果没有诗的语言修养, 教学童诗也就难了。
具体来说, 应当注意三个方面:
1.语气亲切, 饱含爱抚, 富有音乐美。严老师吐词清晰、声音悦耳、语调温和, 她的话总是使学生如沐春风, 得到良好的听觉享受。严老师爱孩子, 熟悉了解孩子, 知道怎样的语音语调能触动孩子细腻的心思, 温暖孩子渴望的心灵。她对声音的轻重、长短、抑扬、虚实、缓急、续断等手法的综合运用所形成的艺术效果, 使她的语言具有一种奇妙的音乐美, 也使得她本身像一个巨大的磁场, 牢牢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2.轻松活泼, 妙趣横生, 富有智慧美。教师的教风洒脱, 思维敏捷, 言语诙谐有趣, 课堂气氛也就宽松活跃。严老师善于抓住各种机会, 机智地设置幽默语境, 寓教于趣, 让学生在笑声中学“语”习“文”。当她问孩子们写夏天的一节诗歌应该怎么读时, 一个孩子说:“有点轻有点重地读。”多么真实而又充满童稚的单单属于孩子会有的语言!严老师连忙跟上她的“爱抚”:你这是最高明的朗读, 抑扬顿挫, 是朗读的最高境界!孩子甜甜地笑了。于是, 师生开始了“又轻又重”的朗读, 快乐而又充满韵味。最后, 她还不忘补上一句:你们已经学会“有点轻有点重”地朗读了, 真了不起!
【教材版本】
人教版《思社》第七册第一课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四季的特点。
2、培养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二十四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老师想听哪位同学背得既流利又准确。”
生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正是有这二十四个节气,才有了我们南方这繁花似锦的春,荷叶飘香的夏,一地金黄的秋,玉树琼枝的冬,才有了我们这风格迥异的四季。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家乡,走近家乡的四季。”
(板书课题:家乡的四季)
二、整体感知,理解重点。
师:俗话说得好“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四季之首。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同学们就跟老师一块儿去春的世界看看吧。
(播放有关春天景色的图片:有开满红如火木棉花,粉如霞芍药花,白如玉月季花的花园;有冰雪消融,溪流潺潺的山野;有柳抽嫩芽,燕子唧唧斜飞,烟雾迷漫的村庄......)师:有喜欢春天的小朋友请举手(有很多小朋友都举起了小手)
师:同学能不能记起描写春天的句子,或者诗也行。生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生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师:春景是迷人的,春色是令人陶醉的。当春姑娘的脚步渐渐远去,我们将迎来的下一个季节是? 生:夏!
师:同学们喜不喜欢夏天? 生:喜欢!
师:那你们夏天都爱干些啥?
生1:我家门前有很多树,夏天到了的时候,树上的知了就会“知了,知了”叫个不停,我和小伙伴中午的时候会拿着竹竿,竹竿顶绑上一个圈,圈上裹满蜘蛛丝,只要看见知了,把圈往知了上一罩,知了就粘在了丝上,动不了啦。
生2:我家不远处有好几个小水塘,那是我和小伙伴的天堂。夏天到了的时候,池塘里开满了荷花,那些荷花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才开了两三片花瓣儿,有的全展开了,露出了里面金黄色的小莲蓬,很美的。我和小伙伴常会去小池塘摸小鱼小虾,尤其是螺丝,常能摸上一小盘。回家让奶奶炒了吃,可香啦。
师:这位同学说得可真好,老师肚里的小馋虫都差点被勾出来了。说到吃,让人联想到“丰收”,一讲到“丰收”,可不由得让人想起家乡的秋天。秋天可是家乡最美的季节,你们最喜欢秋天里的什么? 生1:我喜欢家乡的田野。因为秋天的田野带给我们的是丰收的喜悦和欢笑。秋天到了,田里的庄稼都熟了,沉甸甸的谷子黄澄澄的,放眼望去,仿佛铺了一地的金子。
生2:我最爱家乡秋天的景色。家乡的秋天是属于金黄色的。家乡的秋天,水稻成熟了变成了黄色的;小草枯萎了变成了黄色的;树上的叶子也渐渐地黄了起来,不久后就会凋谢的;田野里、泥路上、小路边,不管是什么绿的植物基本上都变黄了。
生3:我喜欢秋天家乡的山上。山上有很多好吃的野果,有小小的毛栗,生嚼脆脆的,甜丝丝的,也可以煮熟了吃,煮熟了吃的时候香香的粉粉的;还有野柿子,不比家里买的好吃,有点涩涩的味道;最好吃的是“灯笼果”,其实我们也不知道它叫什么,只是看它一颗一颗红红的圆圆的像小灯笼,所以我和小伙伴都叫它灯笼果,那果子特别甜特别多汁,咬一口,那甜甜的汁顺着喉咙往下,一直能甜到心里呢。师:我记得一年级有一首小诗是描写秋天的景色的。还能记得的小朋友跟老师一块儿回忆一下好吗? 生:红色的蝴蝶,黄色的小鸟,在空中飞翔,在风中舞蹈。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师:如果给你一支画笔,让你画家乡的秋天,你会画什么? 生1:我要画秋天的花园,花园里开满了菊花,那些菊花的花瓣就像细细的萝卜丝一样,特别有意思。
生2:我要画秋天的果园,果园里的果子全熟了,苹果啦,桔子啦,香蕉啦,个个挂满枝头,叔叔阿姨摘着水果,个个乐开了花。(让学生画画秋天)
师:故乡的秋是最美的,也是最令人怀念的,就像元朝白朴在《天净沙·秋》中所描绘的那样:“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美到极至。它所包含的不仅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也有“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淡淡萧杀凄美。所以,我们说故乡的秋是有着丰富情感与内涵的。秋色渐远,冬雪来临。在冬天这样一个“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世界里,同学们最喜欢做什么呢? 生:当然是堆雪人,打雪仗了。师:我们是幸运的,几乎每年都可以看到雪,可以在雪地里欢呼雀跃,而很多海南等地的孩子却是没见过雪呢。同学们喜不喜欢自己的家乡? 生:喜欢!师:那同学们课后就用你们手中的笔,写下今天这节课的感受,认真倾听你们心的声音,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家乡吧!反思:
没有教参,没有教本的情况下,我拿着学生的书直琢磨,如果我上这堂课,我如何利有有限的资源,让这堂课上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一,提问式的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迅速集中学生的思维。于是,我开篇时采取了提问的形式,让同学们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从而带入今天的新课。
二,多媒体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春的时候我出示了有关家乡春的图片,很好的利用了本土的资源。一方面,同学们在此得到了美的享受;二方面,同学们感受到了家乡的春的美好;三方面,可以培养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
三,放手让学生成为本堂课的主演。
在本堂课的设计上,我只起到了牵线搭桥的作用,我是引子,一个引路人,而学生则是本堂课的精华,我引导他们说,有时补充一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了攻克难关的成就感,对学习的兴趣也跟着高涨 反思
一联系实际,拓展空间
我充分利用了孩子们已学的课本资源和在生活中所积累的各种素材,教同学们认知了家乡四季的景色,感受了家乡四季的美丽,从而唤起了孩子们对家乡的热爱。在课的开头我就采用了疑问式的导入,一下子就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把他们的心一下子便收回到了课堂。课中,我让孩子们联系家乡的实际,说说自己的家乡,不断的提点。因为孩子们了解自己的家乡,对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独到的认知,有自己亲身的体验,所以他们有话可说。二创设情境,鼓励参与
孙淑英
《四季》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课文的第二课,它以儿歌的形式,通过四季代表性事物的描述,表现了春、夏、秋、冬不同的景色。诗采用拟人的手法排比的形式,语言亲切生动,读来琅琅上口,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同时四幅插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便于学生观察和想象。在教学时,一定要“巧用教材,活用教材”,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读,积极主动地说,有个性创造地演,把课标中“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这一理念落到实处。
一、在情境中学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我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一开始我创设情境,介绍大自然妈妈以及四位漂亮的女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欣赏春夏秋冬的四幅图,欣赏图片;接着让学生读准读通儿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和喜欢的理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拉近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最后学文时让学生学会了两种朗读方法,想象读和表演读,这样能让学生很有兴趣的读,在读中又能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二、在情境中识字,提高生字的复现率。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读:带着拼音跟生字宝宝打招呼、去掉拼音开火车读、摘桃子游戏。在读的过程中汉字不断地自然复现,每次的出现又有一定的层次随语言环境整体自然复现,无意中使汉字得到巩固。
三、重视学法,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在上课时着重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一是在识字时让学生利用生字魔方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然后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对识字方法进行总结,并板书,如编儿歌,加一加,形象识记等方法。二是在指导课文朗读时,让学生先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然后总结,这就是想象读;接着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演,并告诉大家这是表演读。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季之美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1《四季之美》是一篇富有韵味的散文,用独特的视角写出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清晨的独特的美!
在设计课堂时候,考虑到五年级孩子的学情,我采用创设情境的办法让学生乐学、易学。
在情境中体会独特的美
通过自读体悟、想象画面,用课件的美图和孩子们美妙的想象,共同赏析春天的黎明和夏天的夜晚,在教学中植入动态的写作手法和散文独特韵味的感受!
在情境中指导朗读
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的一项语言基本训练,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学生增强语感,发展语言能力。课文的内化是孩子们学习书面语言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时必须让孩子们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所以在学习春天黎明直火帮,我带学生们入情入境地阅读,去感受黎明的动态的美,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读好课文。
小组合作,自学秋天和冬天
小组合作,运用刚才的方法自学秋天和冬天的美,教会孩子们以后学习散文应知应会的方法。
在情境中思考
作者为什么能够写出如此美丽的散文?;离不开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不足之处:
导入不够新颖,没有把学生带入文本
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沉醉其中,互动太少!
学会等待,静待花开!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2《四季之美》这篇散文,语言非常优美,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作者清少纳言以她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表达为我们呈现了四季的独特之美。作者选择了她认为最美的四个时刻:黎明、夜晚、黄昏、早晨来咏唱。“春天——黎明”动人的是色彩的美,天空的柔和与云彩的鲜亮互相映衬。“夏天——夜晚”迷人的是萤火虫的翩翩飞舞,月夜、暗夜、雨夜都无妨,哪怕是星星点点朦胧的微光也足够唤起美的感觉。“秋天——黄昏”感人的是夕阳照山时的点点归鸦和比翼联飞的雁字,还有风声虫鸣的合唱。“冬天——早晨”可人的是手捧温暖炭火的心情,这是下雪时、下霜时,甚至无雪无霜时都需要的。四时琐屑,信笔写来,春天的柔和,夏天的有趣,秋天的温暖,冬天的和谐,都细腻真挚,溢于言表。不是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人是不会写出如此文字的。
一、设计思路
1、《四季之美》是部编教材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之趣”这一主题编排,单元教学目标重在感受景物描写的动与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本次教学是定位在学生第一次接触此类文章的基础上设计的,旨在让学生就散文这一特殊文体,静静品读、慢慢体会。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让学生学会方法,为后面的习作学习做准备。
2。以“美”为线索贯穿全文,开启寻“美”之旅。最终板书组成“美”字,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不仅要学会“发现美”,更要学会“表达美”。
二、成功之处
1、绝大多数孩子对四季景色比较熟悉,但让他自己来介绍四季的特点又有一定的难度。怎样让五年级的小学生走进四季,与四季进行零距离的对话呢?在教学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借助视频、图片直观地展现了四季景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文字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四季的感知认识。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小组读、分角色读、齐读等。让学生通过朗读从感官到内心体会到四季景色的特点。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文章语言的精练和优美,从而感受四季的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3、我抓住了“美”这一条主线,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后,体会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美、韵味美、选材美。朗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由朗读、默读、配乐读……熟读成诵。
4、课堂配乐范读美、板贴美、教学课件设计美……整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把学生们带入美的情境之中。
三、不足之处
在教学时间分配上还稍欠缺。由于课堂的交流和品读用时较长,因此在仿写这一环节的时间就显得有些紧张。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上这堂课,我会在品词析句上下功夫,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品读,读出作者的心思、性情、襟怀,与作者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从对话中照见自己:是否有作者那样的的眼光、思考和生活态度?如此,散文才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让学生学会发现世间万物之“美”,用真情实感表达世间之“美”。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3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识字能力。本文中汉字的间架结构、字音字形等,我通过引导学生自学、互学等方式来解决。词语理解方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以此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引导他们掌握预习方法。
教学中,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但理解一篇日本作者的散文意境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感情朗读、延伸联想等策略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四季之美。
此外,我还努力引导学生揣摩写作方法,积累优美词句,从中习得语言表达的规律。如,词语的准确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对比、衬托手法的使用,从中获得写景类文章的语言表达规律,为学生今后的习作打好基础。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4《四季之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着重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四季美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体会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我的教学目标,首先,我在课前已要求学生查阅有关的书籍或上网查找相关的资料,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四季之美诗词、文章,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四季美的感性认识。
其次,为了更好地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一方面,我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以时间为顺序感受四季独特的美,抓住题眼“美”字;另一方面,我还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由于品读优美语句,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于是,我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此外,我还出示优美的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这些优美的句子,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等方式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即使学生和老师是多么喜欢这篇课文,如果朗读不够投入,那种诗情画意的画面感依旧没法出来。这就要求,老师朗读的基本功必须扎实进行,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泛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5我在本校执教了《四季之美》这一课。
《四季之美》这篇散文,语言非常优美,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作者清少纳言以她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给我们呈现了四季的独特之美。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以及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就必须带着这两个读写目标,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让学生学会方法,为后面的习作学习做准备。
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参书上的要求以及班级学生学情,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主要分为谈话导入、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再读课文,梳理脉络、品读“春天最美是黎明”这几个部分,教学设计整体上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教学结束后,我先是做了教学设计的陈述和简单的反思,然后各位老师们非常中肯地指出了我的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结合各位老师们的评价,我对《四季之美》这一课,作出了如下教学反思:
一、我抓住了“美”这一条主线,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后,体会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美、韵味美、选材美。朗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由朗读、默读、配乐读……熟读成诵,最后结课时,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出第一自然段。
二、课时观念明显,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紧扣第一段进行品读,抓住其中的动态描写体会春天黎明的景致。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态描写的好处,运用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口头加动词的练习,使学生明白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动态描写会使句子更丰富、更生动,也为句子增色。
三、课堂配乐范读美、版贴美、教学课件图片美……整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把听课老师和学生们带入美的情境之中。
以上是我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课堂教学语言有时有点啰嗦,如果简练一点,少重复学生的话,多一点点评式的语言会更好。还有点忽视了课堂生成和学生主动性地发展,有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他们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们的批评指正,我将吸取经验,努力完善,争取在下一次的公开课中,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四季之美教学反思6《四季之美》是第七单元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王荣生教授说:“我们阅读散文就是要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思所感。阅读散文,不仅仅是为了知道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而是要通过这些人、事、景、物,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的情思以及作者对人生的思量与感悟。”依据文体特征,结合课后题、单元语文要素“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及学生的前置性学习,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并进行随文练笔,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于文本细微之处发现四季独特的情趣并表达这种美,课堂生成也很美。
美在生活处处细留心。课堂伊始,我请学生介绍作者清少纳言。从大家的表情中,我知道学生没有提前查找作者资料,这也在我的预设之中。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有一个女生举起了手,她说《四季之美》这篇课文选自清少纳言的《枕草子》,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对话中得知这位同学是从课外书中获取这个信息。语文就是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将课文中的人事景物与阅读结合起来,并随时将有用的资料储存在自己的知识宝库中。顺着她的`介绍,我补充了作者作为女官的生活及人们对她的评价,看着同学们认真聆听的眼神,我知道学生已经走进了文本。
美在细微之处的发现。本节课的重点是体会作者眼中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课堂上,学生们能够细心品读文本,抓住关键景物、事物来体会作者眼中的四季之美。春之美,学生大都能抓住三个带有画面感的动词感受了天空的色彩美,并在我的启发下,关注到叠词的运用让文章更有韵味。夏之美,学生能关注到萤火虫的翩翩飞舞,感叹于作者所描述的漆黑漆黑的暗夜和蒙蒙细雨的夜晚中,萤火虫的动态美!秋之美,我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为何“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猜测可能是鸟宝宝在等她,也可能是乌鸦疲倦了想回去歇息-------冬之美,学生能关注到熊熊的炭火和闲逸的心情,但对于炭火的变化关注甚微。其实,这处也体现日本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文化——物哀之美,比如樱花最美的时候,也正是立刻要凋谢的象征,日本的很多文学中都有类似的描述,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我没有渗透。四季之美,学生对冬之美的感触似乎没有前面三个季节那么敏锐。
美在独特细腻的表达。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于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把握还不太准确,这也符合学生现阶段的学情,因为本单元就是要让学生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如何解决这个难点?板书是一个很好的支架。借助板书让学生观察,四季最美的时间段都有哪些共同特点?学生回答有独特、短暂、悠闲、安静等;再将最美的景致对比观察,就能发现本文独特的写法——以静衬动。回过头来再次关注文本的表达手法,学生对动态描写了然于心。梳理写法后进行随文练笔。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学生的小练笔却让我惊喜,诗意的表达,细腻的描写,甚至动态描写的运用,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美好!
一、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方面。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毕业生, 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 相对来说他们的钢琴基础比较薄弱。有部分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虽然接触过钢琴, 但只是把音乐课作为所谓的“副课”对待, 并没有系统地学习弹奏钢琴, 因此他们的钢琴学习基础很薄弱。
(二) 教学方面。
1. 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学中, 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 对课程设置缺少创新, 并且较多选用传统教材, 学生学习缺乏兴趣, 忽视对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 目前儿童歌曲弹唱课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 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教师在课堂中仍占主导地位, 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主体性得不到很好地体现。
3. 学生缺乏实践机会, 没有将所学专业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践中, 教学实习和参加相关的钢琴比赛的机会较少。
4. 儿童歌曲弹唱课考核标准不合理。成绩评价的基本依据是期末成绩和平时成绩, 主要由教师对学生评价, 学生很少能参与到教学评价中, 这样得出的成绩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同时教师没能得到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反馈, 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教学策略
(一) 转变教学观念。
从事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的钢琴教师, 大都毕业于音乐院校, 多年的专业学习使他们习惯性地将专业院校的钢琴教学方法带到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歌曲弹唱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儿童歌曲即兴弹唱的能力, 而不是培养其专业的钢琴演奏水平。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 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师要把钢琴学习任务与幼儿园工作任务紧密相连,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钢琴的重要, 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动机和追求的意向。另外, 在钢琴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的审美作用,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学生被钢琴乐曲内在的丰富情感所感染, 从而引起学生对乐曲的情感共鸣, 激发学生学习钢琴的兴趣, 并从多维角度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
(二) 制定教学内容。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课的教学内容应包括:钢琴基础入门训练、儿童歌曲即兴编配等方面。
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生源状况, 在钢琴集体课中, 忌过分追求专业而忽视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歌曲弹唱课, 课堂上大多数情况是对钢琴基本弹奏知识的讲解与练习, 而不是高难度的技巧练习和训练。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 必须让学生从基本的知识开始学习、训练, 包括识谱、拍子、节奏等知识, 同时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弹奏概念和弹奏方法, 如断奏、连奏、左右手交替、乐曲分句等奏法。在进行基础训练时还要注重手指的独立性。如教师在教授基本练习曲和小乐曲时, 可以安排些音阶、琶音等技巧练习。通过这些基本练习, 学生不仅能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的弹奏方法, 还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教材的选用上, 学校目前使用较多的钢琴教材有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拜厄钢琴基础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的《钢琴基础教程》等。这些教材主要是训练手指的基本功, 种类单一, 钢基教材上的曲目有些是抗战时期创作的, 不易学生的理解。教师在选用教材时应拓宽教材范围, 在学习后期适当加入不同时期音乐家的代表曲目。如浪漫时期可选择舒曼的《童年情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的船歌、春之歌等。
钢琴作品赏析、钢琴艺术史等钢琴理论课内容的加入:钢琴教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 理论学习对钢琴的学习十分重要。通过钢琴理论的学习, 学生能全面地了解钢琴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 能更好地弹奏作品。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学习钢琴的兴趣。
(三) 教学方式多元化, 尊重个体差异。
在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歌曲弹唱调查中发现, 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可以采用多元化授课方式进行教学, 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区分对待, 因材施教。可以采用集体课和小组课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
1. 集体课。
以班级为单位, 集中讲授专业知识, 如视奏唱谱教学、伴奏创编能力教学等, 然后教师予以示范。通过集体课教学, 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专业知识, 同时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观摩、讨论促进知识的掌握。
2. 小组课。
将每班按照学生的不同程度分成小组, 每一小组推选一名接受能力较快的同学当小组长, 小组长负责对本组成员督促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抽查, 每节课对上节所学曲目进行轮流检查, 同一曲目每组抽查3~4名同学, 其余学生观摩学习, 之后教师对其点评, 指出抽检学生的优点和不足。这样, 小组之间、学生之间就有比较和竞争,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并促进学生进步。另外, 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能够因人而异、细致地观察并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选用不同的曲目进行练习。
在学习内容上, 教师可按照学生个体的差异, 适当安排教学曲目。基础相对好的同学, 可以为其提供大量钢琴选弹曲目;对于基础差些的同学, 只提供必弹曲目。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全面顾及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长此以往, 学生的竞争意识、想象能力、自信心、耐心等良好品质都可以在钢琴学习中加以培养, 从而提高学生的弹奏能力。
除了采用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外, 可将讲座或公开课作为授课形式的补充。不定期开设钢琴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 进行教学示范、经验交流、座谈与讨论。可以由教师命题, 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 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开放的学术氛围中学习。另外, 组织安排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音乐会, 可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让学生走出琴房、教室, 登上舞台展示自己勤奋学习的丰硕成果。既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互相观摩学习、交流的好机会。
(四) 实践能力的培养。
1. 弹唱能力。
教师可以先将乐谱中较难的节奏型挑出来单独练习, 手打拍子, 先单手后双手, 循序渐进训练学生的双手协调能力。对节奏型熟练后, 再移到键盘上练习。在分手练习时, 要求学生边唱谱边弹奏,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看谱能力, 同时为视奏打下基础。
2. 视奏能力。
视奏是钢琴演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 对学生的钢琴学习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视奏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钢琴的进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视奏训练时, 应强调手与键盘和乐谱要紧密联系起来, 教师多鼓励学生视线保留在乐谱上, 多用手熟悉键盘的距离, 同时, 教师要强调学生多多注意乐谱上的各种速度、力度记号。
3. 即兴伴奏能力。
学生需要掌握两方面的基本知识:一是和声的编配, 二是伴奏音型的选择。即兴伴奏能力要求学生在识读乐谱旋律时, 在脑海中将编配的和声和伴奏音型及时在键盘上弹奏出来, 因此即兴伴奏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
(五) 考核评价体系。
成绩考核是教学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环节, 不仅要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 还要将自评、他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加入到考核系统来。教师除了考查学生出勤情况, 还可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和回课情况;学生也可对教师进行评价, 及时反馈给教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同时学生之间互相评价, 既可促进交流, 又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更有助于考核体系的完善。
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借助色彩形象来进行的。在教学《四季歌》一课时,我根据课文内容“春天花儿笑天蝉儿叫,秋天枫叶红,冬天雪花飘。”制成了相应的四个动画,将春、夏、秋、冬这四个季节的美景依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做到“读中有悟、读时有情、读后能仿”。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借课文中的“例子”,提高学生兴趣,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因此,最后我设计了“当当小作家”的环节,让小朋友仿照课文说句话。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复习巩固四个游戏的设计独具匠心,从拼音到字到词再到句,最后回归课文,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课件生动形象,富有童趣,充分展现了课文的思想意境美、艺术形象美、语言结构美,学生为之动情、愉快振奋、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不知不觉地获取知识、陶冶情操。
自己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深深地感到自己教学中种种的不足。课堂上的即时评价还不够到位,应变能力也有待加强。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具有亲和力、感染力、扇动力。教孩子学会学习是一种快乐,发现自己教学的不足也是一种快乐。
《四季之美》这篇散文,语言非常优美,给人画一般的美感。作者清少纳言以她独特的视角、独特的表达给我们呈现了四季的独特之美。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以及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就必须带着这两个读写目标,研读文本,以读促写,让学生学会方法,为后面的习作学习做准备。
依据单元教学目标、教参书上的要求以及班级学生学情,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主要分为谈话导入、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再读课文,梳理脉络、品读“春天最美是黎明”这几个部分,教学设计整体上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
教学结束后,我先是做了教学设计的陈述和简单的反思,然后各位老师们非常中肯地指出了我的课堂教学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结合各位老师们的评价,我对《四季之美》这一课,作出了如下教学反思:
一、我抓住了“美”这一条主线,让学生在充分朗读感悟后,体会作者笔下的语言文字美、韵味美、选材美。朗读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有自由朗读、默读、配乐读……熟读成诵,最后结课时,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背诵出第一自然段。
二、课时观念明显,这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在教学设计上紧扣第一段进行品读,抓住其中的动态描写体会春天黎明的景致。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态描写的好处,运用了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口头加动词的练习,使学生明白在描写景物时,运用动态描写会使句子更丰富、更生动,也为句子增色。
三、课堂配乐范读美、版贴美、教学课件图片美……整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把听课老师和学生们带入美的情境之中。
以上是我这节课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不足,如:课堂教学语言有时有点啰嗦,如果简练一点,少重复学生的话,多一点点评式的语言会更好。还有点忽视了课堂生成和学生主动性地发展,有些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自主思考,在教师的引导下鼓励他们去表达,这样效果会更好。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观,把“语言文字运用”作为语文课程的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语言文字运用,首先应引领学生通过阅读理解,领悟和挖掘出语言表达的`方法,再重点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然后进行方法迁移运用,学生可逐步学会表达。下面结合《四季》一课谈谈我的做法:
一、积累词汇,学以致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学习《四季》一课的“我会认”的生字的时候,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生字,再运用老师交给的方法识记字形,然后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如编儿(春:三人看日出),加一加(对、圆、就),换一换(说―悦),生活识字(秋、夏、雪是学生的姓和名中的字),归类识字(肚、腰、腿、胳、膊)等方法。为了让学生真正记住这些生字,我设计了一环节让学生选择喜欢的生字组词或说一句话。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人人都参与了课堂学习,大大增强了学生识字的兴趣,促进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效率。
二、读中品悟,积累语言
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创设情境引导孩子去读《四季》:带着拼音跟生字宝宝打招呼,去掉拼音开火车读,齐读。读图上的字,读词组,读句子,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汉字不断地自然复现,每次的出现又有一定的层次——从有拼音到无拼音,从有红色标识提醒到随语言环境整体自然复现,无意中使汉字得到巩固。
二,在情境中学文,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我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了一个富有童趣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一开始我创设情境,介绍大自然妈妈以及四位漂亮的女儿,激发学生学习《四季》的兴趣,进而欣赏春夏秋冬的四幅图,欣赏图片;接着让学生读准读通《四季》这首儿歌,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哪个季节和喜欢的理由,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情感体验拉近与课文之间的距离;最后学文时让学生尝试了表演读,就是变读边加上自己的动作,这样能让学生很有兴趣的读,又能在读中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三,引发“求知欲”,让学生掌握“主动权”
1、本课在设计教学时,首先我特别重视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整合,以识字为切入口,在第一环节复习词语中,我抓了课文中的两个多音字“了”、“场”,让学生了解识记。
2、注重朗读。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了解我国南方四季的主要农事活的,理解人们劳动艰辛和丰收的喜悦。
3、语言训练。本节课我安排了一个语言训练点“____了____又_____。”为了减低难度,我把四季的农事都用图片出示了,因此学生回答得都还可以。
本节课还有一些处理不是特别满意的地方:
1、PPT上有一个错别字没有及时发现改正,“积肥”写成了“击肥”,在今后的PPT制作中,还应该更加细致一些。
2、语言训练过程中,如果把出示的农事活动按四季分分类,学生的回答会更严谨。
一、创设情景,熟读成诵,悟诗特点。
课堂上我根据儿童的心里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基础上,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同时,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四季,感受四季的美好,也可以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边做动作边读,这样,能让学生很有兴趣地读,在读中又能掌握了朗读的方法。
二、在读中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自然复现,达到朗读的目的,在指导朗读时,让学生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和停顿,然后总结,接着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演,并告诉大家这就是表演读。以读为主导,让学生感悟、提炼、归纳、总结,通过“赏语言、赏画面。”两个步骤达到“悟诗特点,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图文结合,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儿童诗《四季》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快乐的儿童节主题反思10-12
儿童诗教学教案11-08
线的魅力——儿童线条画教学07-28
论文-浅析儿童钢琴的教学方法10-05
浅谈儿童诗歌的教育教学——李莉05-30
浅析儿童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06-25
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论文09-19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11-13
儿童国画教学计划07-24
脑瘫儿童康复教学大纲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