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

2024-1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学毕业论文(精选8篇)

历史学毕业论文 篇1

1.论红军长征过云南时的民族政策及影响(字数:12680,页数:15128)

2.论浦在廷在宣威火腿业发展中的作用(字数:8503,页数:11118)

3.论宣威“龙潭”的文化内涵(字数:11621,页数:15128)

4.论改土归流对壮族文化变迁的影响—以云南广南侬氏土官的存废为例(字数:12768,页数:15128)

5.论丽江古城建筑风格中的儒家美学思想(字数:15554,页数:19128)

6.论曾国藩的人才战略观及当今启示(字数:12117,页数:14128)

7.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意义(字数:11729,页数:14128)

8.论清代云南的邮驿制度(字数:10869,页数:13118)

9.论朱德对客家精神的传承及启示(字数:13217,页数:15128)

10.论六朝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当今启示(字数:13955,页数:15128)

11.论罗斯福新政的就业与社会保障政策及其启示(字数:9993,页数:12118)

12.论太平天国在安庆战役中失败的原因(字数:8030,页数:10118)

13.论纳西族的殉情现象(字数:11962,页数:14118)

14.试析澶渊盟中的宋真宗(字数:11830,页数:14128)

15.论宋代科举制度的变革及其启示(字数:14908,页数:17128)

16.论战后日本教育改革及启示(字数:8818,页数:11118)

17.论朱元璋的法律思想及当代启示(字数:11233,页数:12118)

18.唐太宗执政中的和谐思想(字数:16859,页数:19128)

19.论滇缅公路对云南经济发展的影响(字数:9754,页数:12118)

20.论施甸契丹文化的演变与保护(字数:11223,页数:13118)

21.王阳明与朱熹童蒙教育思想之比较(字数:12870,页数:15128)

22.论宋代书院教育的人文精神及启示(字数:10485,页数:13118)

23.论民国初年妇女婚恋观(字数:14732,页数:17128)

24.论宋代茶馆业的兴盛(字数:10110,页数:12118)

25.论唐代妇女的服饰风貌与个性解放(字数:15387,页数:17128)

26.论文山州富宁县壮族祭祖活动(字数:10070,页数:13118)

27.论宋人生态意识的强化(字数:10491,页数:12118)

28.孙中山“让位”袁世凯的原因(字数:12965,页数:15128)

29.基督教在我国西南边疆传播的原因分析—以德宏景颇族地区例(字数:8350,页数:11118)

30.论清代改土归流对黔东南苗族的影响(字数:10436,页数:13118)

31.对比中美两国政治权力运作的差异(字数:8130,页数:10118)

32.论“雍熙北伐”对北宋政局的影响(字数:9690,页数:11118)

33.论腾冲人民在滇西抗战中的贡献(字数:11523,页数:14128)

34.论亚太地区的战略形势与中国国家安全(字数:11147,页数:13118)

35.论朝鲜战争与台湾问题形成的关系(字数:6860,页数:0998)

36.论二十世纪中叶盐源彝族社会走向(字数:11823,页数:14118)

37.论儒家精神在协调人际关系中作用(字数:10982,页数:13118)

38.论商鞅仕秦变法及其对企业任人与管理的启示(字数:17982,页数:20128)

39.论雍正的养廉制度(字数:9587,页数:13118)

40.清朝前期皇族婚姻的特点(字数:11529,页数:16128)

41.张献忠在明末农民起义中的历史作用(字数:10667,页数:13118)

42.论汉代“孝治”的影响及当今启示(字数:14885,页数:18128)

43.论宣威火腿文化(字数:9648,页数:16118)

44.论朱元璋的民本思想及实践(字数:10877,页数:16118)

45.茶马古道的历史文化价值及开发意义(字数:11151,页数:15118)

46.孙中山的社会保障思想及评析(字数:13116,页数:17128)

47.“东南互保”与江南经济的发展(字数:11335,页数:15118)

48.论唐宋茶文化的勃兴与佛教的关系(字数:9183,页数:13118)

49.清代东北流人的形成以及对东北文化发展的贡献(字数:12251,页数:15128)

50.论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环境问题(字数:13967,页数:17128)

51.浅论清代绥远城将军的职能(字数:8822,页数:0990)

52.“激进”与“保守”:林纾社会变革思想新探(字数:10606,页数:15128)

53.浅析近代福州海洋航运业的发展(字数:11981,页数:17128)

54.当代福州海外新移民的移民历程(字数:9637,页数:14128)

55.福州十邑之乡屏南际头村历史文化资源刍议(字数:13328,页数:18128)

56.竹枝词中的明清福州社会风情(字数:16910,页数:23128)

57.福州螺洲陈氏科举家族初探(字数:17069,页数:23128)

58.“驰”与“禁”——1927~1937年福州政府的娼妓政策(字数:13264,页数:19128)

历史学毕业论文 篇2

1 CnkiRef软件在“冯玉祥”研究中应用

CnkiRef[1]软件是由周春雷于2006年开发的,它是一款适用于处理中文文献(特别是CNKI,即中国知网)的题录信息,进而进行常规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研究的专业工具。它和Pajek软件结合起来也能用于时下颇为流行的知识图谱研究。下文将以“冯玉祥”研究为例介绍该软件在辅助历史专业本科生整理文献、撰写毕业论文中的应用。

1.1 搜集文献

我们在CNKI数据库中以“冯玉祥”为篇名进行精确检索,查得1999-2011年研究冯玉祥的期刊论文共464篇,检索结果如图1所示。

按照CnkiRef软件的要求,我们在检索结果界面依次点击“全选”、“存盘”按钮,在弹出的网页上点击“RefWorks”文件链接,将文本文件保存在硬盘上稍后进行处理,或者直接打开并点击CnkiRef软件的“追加”按钮直接进行数据转换,以得到EXCEL格式的数据表。在该表中,每篇文献都是一行,而篇名、作者、期刊、关键词、发文时间等信息则独立成列,非常便于进行后续处理。

1.2 研究群体分析

为进一步考察从事“冯玉祥”研究的作者群体,我们使用CnkiRef软件对EXCEL数据表中的作者列进行统计,处理过程为:选择作者列并复制、点击CnkiRef软件的“粘来”按钮、“总趋势”按钮,即可完成统计工作,得到的结果如图2所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该群体中存在中坚研究力量,如李玉才、贾熟村、李朝阳、庞国翔、蒋铁生、崔石岗、王晓荣、文龙等,他们在该领域中分别至少发表了6篇文章。如果我们想对该领域进行深入了解,他们的相关文章不应错过。

1.3 发文期刊分析

为考察刊载该领域论文的主要期刊,以方便以后发表相关论文,我们还可以研究对发文期刊列进行统计,发现该领域的论文主要发表于文史月刊、文史春秋、世纪等杂志,分别发表了19篇、14篇、10篇相关论文,此外,春秋、红岩春秋、钟山风雨、纵横等杂志也发表了7篇相关论文。因此,这些杂志不仅是我们研究“冯玉祥”相关论文需要重点关注的刊物,也是我们日后发表相关研究论文的候选杂志。

1.4 发文年度分析

通过对发文年度列进行统计我们发现,1999-2010年间每年的发文量基本稳定在40篇左右,可见该领域长期以来热度不减,值得新进入的研究者们密切关注。

1.5 关键词分析

为了对该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内容分析,笔者从关键词角度进行了探索。结果发现无关键词论文共357篇,占全部论文的76.9%,这意味着该领域中不标注关键词的非学术论文比重过大,故对该领域进行学术研究尚有很大潜力可挖,这对于缺乏合适研究方向和选题的学生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研究还发现,除“冯玉祥”一词拥有高达100次的频率外,其它关键词的使用频率均比较低,如河南、蒋介石、中国共产党、北京政变、抗日战争、双重目标等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词的频率仅为4-5次,这与该领域高达464篇研究论文的总数量对比强烈。被使用1次、2次、3次的关键词数量分别为194、23和11个。这说明该领域缺乏明显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颇为分散。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意味着该领域尚未经热点炒作,在可写题材方面有较多角度可挖掘。

2 对CnkiRef软件的作用的思考

众所周知,近年来普通高校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现象严重,很多论文在选题、学术规范甚至学风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以钱买文、数据胡编乱造等现象不再罕见。这些问题不仅降低论文的质量,而且影响到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已经引起各级教育者、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学术界有很多批评和反思的声音,很多人将其归咎为学风不正。对此,笔者结合自己指导历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不乏学风因素,但也有学生信息素养欠缺的现实问题,如果使用合适的软件对学生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其信息检索技能和信息加工、处理能力,开阔其学术视野,使其有能力从较为宏观的角度把握某领域的研究现状,撰写出具有较高质量的、符合学术规范的综述,在某些方面能进行深入思考、甚至提出独到见解则并非奢望。

笔者认为借助CnkiRef软件对领域研究文献进行扫描和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史学素养。历史学本科的教育在日常课堂教学方面,不应仅仅是历史基础知识的灌输,同时还应该是“问题意识”的培养。所谓“问题意识”就是在学习一些历史知识的同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是否老师讲述的内容就是历史的真实。这种“问题意识”的培养一方面可通过教师在课堂授课时进行,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使用CnkiRef软件自行探索研究领域概况。研究历史的人都知道,很多历史方面的结论都是存在争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讲授的过程中,多关注学术界的研究状况,并及时告诉学生,启迪学生,引导他们的问题意识,并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乐于研究问题的素养。这样,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就不会大而空,而会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把研究问题的积累和选择环节前移到教学过程之中,至少使一部分学力有余的学生能够比较从容地为毕业时的学位论文积累资料。这样,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敏感度、史学素养均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这对于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可能更有治本之效。

3 小结

本文以1999-2011年间的“冯玉祥”研究论文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CnkiRef这一专业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软件在指导历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应用。通过使用该软件对相关文献进行统计和内容挖掘,可以清晰地发现该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重要期刊、研究热点等,不仅有助于学生顺利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概貌,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值得关注、开发的“学术荒地”。

本文认为使用专业的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软件可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学习体验,这种新颖的探索形式有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其信息检索技能,增强其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使其有能力从开阔的学术视野观察自己的狭小研究领域、全面把握领域的研究现状、撰写出合格的研究综述,从而为提高他们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学位论文是衡量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历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中普遍存在选题大而空、行文不规范、抄袭严重、缺乏史料考证环节等问题,其成因固然有学风问题,但也有学生信息技能不足等现实问题。文章以CnkiRef软件为例介绍了专业文献计量软件在论文写作中的价值,认为使用专业工具可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处理能力,进而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关键词:历史专业,毕业论文,问题,CnkiRef

参考文献

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历史沿革 篇3

摘要: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部分。随着我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几十年统一分配大学毕业生的制度,已经和当今社会变化了的人才供求关系不相适应,也不符合人才自身发展的规律,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改革大学毕业生分配制度势在必行。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

1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与模式的纵向历史变化

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纵向发展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中,就业制度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四个阶段。

1.1指令性计划分配阶段1950年,政务院在《为有计划的合理分配全国公私立高等学校今年暑期毕业生工作的通令》中规定,从毕业生人数较多的华东、中南、西南三大区抽调部分毕业生支援重点工业区东北区的建设,另从华北区抽调部分毕业生充实中央党政机关。这种做法是计划分配的开始。1951年,政务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分配”的制度原则。直到“文革”开始前,负责和参与这项工作的先后有政务院、教育部、内务部。这个时期就业工作的主要特点是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分配到全民所有制单位当干部。国际下达计划层层分解,到具体的学校和用人单位,学校按照“一个萝卜一个坑”原则将学生一一对号入座分配学生。用人单位和学生事先不见面,有人戏称这种就业制度为“包办婚姻”。

1.2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1977年恢复高考到1985年,是由指令性计划分配向双向选择过渡阶段。国家开始实行对毕业生的分配确定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同时关注学校主管部门、学校所在地利益,实行教育部所属高校面向全国分配,并有一定的地方留成。

1983年国务院决定实行学校和用人单位直接见面的就业办法,即“供需见面”,培养、分配和使用更好的结合起来。这种供需见面、政策公开的做法,打破了多年就业政策、计划的神秘性,使毕业生不再感觉被蒙在鼓里,解决了用人单位“隔山牛”的弊端,从实质上已经接近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为下一步的“自主择业”奠了基础。

1.3一定范围内的“双向选择”落实阶段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同时规定了高校学生应当按国家规定交纳学费,为高等教育招生实行“并轨”改革奠定了基础。

1989年“中改革方案”确立了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在定范围(地区范围、行业范围)内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

1 992年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毕业生就业环节开始引入市场机制,国家主管部门出了搞好宏观调控,加强政策引导,培养就业市场,扩大双向选择,建立和完善服体系等就业新思路。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定,“随着社会主义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劳动制度的改革,除对师范学科和某些艰苦行业、边远地区的业生,实行在一定范围内定向就业外,大部分毕业生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采取‘自主择业的就业办法”。《纲要》的颁布成为高校就业制度改革正式跨入市场经济体制下自主择业阶段的重要标志。

1.4“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1995年,国家教委在《关于1995年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的意见》中,要求各普通高校对“并轨”后所招学生,毕业时原则上在本系统、本业范围内自主择业,在条件成熟后逐步扩大到大多数毕业生自由择业,并在2000基本完成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1998年,首批招生“并轨”改革的学生毕业,就业政策进一步放宽,通过供需市场调节毕业生就业的作用日益明显。毕业生选择落实用人单位的渠道更加广阔,流向单位性质也呈现更加丰富的多元化。尤其是随着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市场经济主体的发展,更多的毕业生开始选择到这些单位就业。

为进一步深化就业制度改革,2002年3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公安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四部委《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提出了认清形势,深化改革,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加快调整人才结构,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等重要指导思想。《意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到来。

2各历史阶段的就业制度对就业难的影响

纵观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发展历史,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纳入市场轨道,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1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制度的“统包统分”体现了它的历史特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这种制度在建国初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地区、重点建设项目的人才需求,发展了当时经济。十年动乱后,高等教育人才在国家干预分配下充实到国家重点建设行业和老少边穷地区,有重点地保证了一定范围内国家的经济平衡发展。其次,“大学生包分配”这种体制是与计划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有着它深刻的社会心理支持,“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这些思想指引和鼓励了一批又一批大学生安心学业,服从分配。但是,计划体制下的分配制度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也暴露出与经济运行机制矛盾的弊端。首先,“包办婚姻”使得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供需双方的意志得不到充分的体现,政府完全的干预使得单位和毕业生“用非所长”“学非所用”的知识浪费,不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束缚了人才正常流动,选人不当和用人不当形成恶性循环。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用人积极性,也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应该承认,现阶段在某些家长思想中仍存在的“上了大学,就是公家的人”,“干部身份”等思想仍是这一时期的影响。另外,这种分配制度更加制约了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由于社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完全由国家的指令性计划来负责调配,高校培养人才无须过多担心社会需求,政府行政计划的主导地位体现招生、下达统一教学大纲,学生由国家统包学习费用,毕业生统一分配上,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相比滞后,甚至脱节。

2.2就业制度改革经过十几年的时间,到现在仍有部分计划体制的残留。例如,高校现在仍要按时编报每一届毕业生就业计划,国家审核后向各地方、高校、单位下达计划,并严格执行。人事、公安等部门要根据计划情况落实毕业生的户口、档案、人事关系:自1999年开始,教育部为考评所属院校就业情况,制定了规定时间将“一次就业率”统计排名并向社会公布。“一次就业率”已经成为衡量学校就业情况甚至教育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签发报到证制度、各地方人事主管部门对毕业生人事编制的审批制度(例如毕业生进入京津沪深圳的就业审批)、多部门包括部委、省、市各级教育、人事、公安、劳动保障等对毕业生就业的共同归口管理制度都仍然存在,而且,根据不同的职责范围,又制定了一系列不同的管理规章制度。历史形成的制度延续下来,尽管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和改革,但是政出多门,协调不够一致、步伐不够统一的现象仍然存在。

2.3供求杠杆开始受到高等学校的更多重视,在教学、培养等环节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调整。

市场经济发展起来后,更多的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的作用,有了更加完善的用人机制。人才主管部门、高校主管部门、国家其他职能部门开始重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环节的配合,一定程度上,就业制度的改革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

参考文献:

[1]葛振国.大学生择业观变化探析:山西青年管理学报.2000

[2]李婷画.高校就业分配体制变革:上海高教研究.1991

历史教育学毕业生毕业感言 篇4

毕业季,华服锦盖,俊子娇娘,觥筹交错,离泪几行,虽然不能概括所有的情景,但大约都跳不出此一框架。明明毕业只应是一瞬间的事情,在领到毕业证的前一秒里,即便已经没有证件能证明归属,但仍应算是在校的一员,而自毕业证拿到手中的那一刻起,即便无论怎么分辨也辨不出些微的不同,也得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已经独立于四年身处之外,而这伸出双手捧住毕业证的一瞬,一种莫名的情感冲击,一种经过四年时光沉淀换得的证明,往往才是最令我们心为所动志为所衷的。

为了那一瞬,我们提前十几日就开始操练,毕业纪念册,毕业感言,视频图片,毕业晚会,我们的期待跟耐性在一遍遍地浅尝辄止中消耗,渐渐酒也喝烦了,话也说腻了,就开始抱怨,躁动,夜长梦多,本来如此,这让我们误以为该感动的都感动过了,设想再怎么伤怀的场景也不过如此,一届一届的学子都这么认为,可业已毕业的诸位是不是觉得,毕业那一瞬毕竟是有些不同的?在那种仪式感蒸腾的氛围下,理智哪里赶得上荷尔蒙的狼奔豕突!那种感受形容不来,复制不出,强求不得,再苦再累,弟兄们再多忍几日吧。

毕业的重头戏,是学弟学妹的赠别。我们都是父母庇佑下成长起来的个体,首先学会的肯定是求助而不是自立,这不是高等低等的问题,而是实实在在的成长历程。学长学姐早生几日,学弟学妹晚来一时,我们都当过学弟学妹,都有过需要求助的时候,而恰巧此时若是有某个值得信赖的学长学姐出现解围城之难,怎么会不感激不崇拜呢?我们都是由弱小慢慢老成,而这所谓的成熟过程也就是不断寻求强者庇护并模仿其行止的过程,先是父母,后是师长,再是前辈,不论学长学姐是因何伸出援手,或是责任感,或是虚荣心,都切切实实付出了行动。那么,学弟学妹是否需要因而觉得亏欠呢?我觉得大可不必,这种帮助本就是一方承情,一方出力,一方获得实利一方获得满足的事情,正如请客吃饭,被请的一方能谈得上亏欠么?记其情感其恩就足够了,如果能有所回报那自然更好,谈不上亏欠。再说了,谁都有成为学长学姐的时候,到时候给予学弟学妹多些爱护,也算是传其风范了。

既然如此,毕业时候学弟学妹送学长学姐一程,不是很美好的事情么?可我最不能理解的一环却正在于此。因为,有些人,会将这种送别的感伤冲动,硬生生解释为爱情。崇拜,信任,不舍,眷恋,这确实都是恋爱的元素,但并不等于具有了这些元素变意味着是爱呀!业已出双入对的情侣将这视作爱情的最佳体现,尚处暧昧的两人将这视作山盟海誓的最佳时机。如果,这是无意,那我们只能祝愿一帆风顺,如果这是学长学姐的将错就错,那是不是有些令人不爽呢?我们的骄傲不在于我们是什么人,而在于我们想成为什么人,众位学长们,且行且远,当断则断,检视一下自身,放学妹们一条生路吧!

历史老师的毕业赠言 篇5

2)您不是演员,却吸引着我们饥渴的目光;您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丁冬作响,唱出迷人的歌曲;您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一批批青年人的灵魂……老师啊,我怎能把您遗忘!教师像一枝红烛,燃烧得越旺,心里越欢畅;燃烧得越彻底,心里越快慰;即使燃烧到最后,也还要进行勇敢的冲刺。

3)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灵上,这才真正永存。

4)您的思想,您的话语,充溢着诗意,蕴含着哲理,又显得那么神奇——呵,在我的脑海里,它们曾Ji起过多少美妙的涟漪!

5)您推崇真诚和廉洁,以此视作为人处世的准则。您是我们莘莘学子心目中的楷模。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Ji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6)一盏明灯点燃在您眼里,藉着它世人失落的心灵记起了天使。

7)一个和孩子长年在一起的人,他的心灵永远活泼得像清泉。一个忘我劳动的人,他的形象在别人记忆中永远鲜活。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他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温暖。

8)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惟有这光辉的名字,才有着像大海一样丰富、蓝天一样深湛的内涵!

9)老师,这个光彩夺目的称呼,将像一颗灿烂的明星,永远高悬在我们的胸中。

10)滴水,可以穿透顽石;微雨,可以滋润幼苗;慈爱,可以医治心灵的创伤。老师,您就是那暖人心田的水滴、灌溉幼苗的细雨,您的爱心培育了多少幼稚的心灵!

11)老师,您还记得我吗?那个顽皮而不懂事的孩子.当您收到这张心意卡时,就想我又来到您的身边.您的教诲,是明朗朗的阳光,照在我的心田里,让我青春之花开放.

12)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个浪花.

13)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

14)我们喜欢你,年轻的老师;您像云杉一般俊秀,像蓝天一样深沉;您有学问,还有一颗和我们通融的心.

15)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亦未必永垂千古;而刻在我们心灵深处的您的名字,将真正永存!

16)在不久的将来,无论我成为挺拔的白杨,还是低矮的小草,老师,我都将以生命的翠绿向您致敬!

17)所有的思念,更融合着不尽的感激与敬仰,愿您的节日里洋溢着璀璨,平安!

18)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却是被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

19)园丁,崇高的称号,祝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历史学毕业论文 篇6

历史试题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1卷1至6页,第Ⅱ卷6至

8页。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 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一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将正确 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1.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不仅是周朝分封制的基础,对后世也有深刻影响。这主要表现在

A.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长期延续

B.“三纲五常“的伦理观念

C.皇位继承“立嫡以长不以贤”

D.传统的“门当户对”观念

2.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范蠡、白圭、桑弘羊等用阴阳五行推算年景丰歉的循环规律,都以2年或3年为周期。这种循环论没有科学依据,但是有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依据。其主要依据是

A.小农脆弱的程度

B.农业休耕的制度

C.占卜决事的经验

D.天人感应的学说

3.有学者认为,古代推行的某种制度是该王朝“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的体现,它增大了地方行使政治经济的自主权力,促进了地方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发挥地方优势。此学者论述的制度属于

A.郡国并行制

B.节度使制

C.转运使制

D.地方三司制

4.唐朝时期,面对乘除算法难以被人理解和掌握的窘境,数学家边冈“用算巧,能驰骋反复于乘除间,由是简捷之术兴”。这有利于

A.数学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B.古代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C.降低明算科考试的难度

D.十进位制计数法的成熟

5.南宋官营铜镜上的铭文格式通常是“铸鉴局监督某官营作坊工匠制造”,如“湖州铸鉴局乾道七年铸铜监(押)铸造工匠石八乙”;偶有带私人作坊名号的官营作品,如“湖州铸鉴局乾道八年铸炼铜监伟,石家”。这说明南宋官营手工业

A.受到民间手工业强势冲击

B.管理较为松散

C.完全垄断手工业品的生产

D.控制商业经营

高三历史试题卷第1页,共8页

6.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材料信息说明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理学与佛道学说无关

C.理学有较强的理性主义

D.理学有唯心主义色彩

7.元朝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宣慰司、土知府等各级政府机关,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陆续撤销土司,改由有一定任期、期满调任的流官治理。这一变化

A.扩大了地方权力

B.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导致地方政策变更频繁

8.明代以后,陕西各地县志对城乡庙会的记载多附于“市集”之后。以下是根据资料整理的《清末大荔县城乡庙会分月统计》表:

这反映出城乡商业

A.注重保障农时

B.以季度为周期

C.受到时间限制

D.以农业为基础 9.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指出:“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哲理,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他们探索哲理只是为脱出愚蠢。显然,他们为求知而从事学术,并无任何实用目的。”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古希腊人探索科学偏重理性

B.科学源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惊异

C.古希腊人重求知而轻视实用

D.古希腊科学比东方科学要先进

10.在一名共和国的罗马公民看来:个人的德行、家族的利益必须与国家的荣誉取得一致„„人生成功的标志是“职务、声望、美德、荣誉和与生俱有的天才";如果个人的行为没能导致公共的成就,那么这种行为就只是恶行而不是善行。由此可见

A.罗马人的思想深受人文主义的影响

B.罗马人将政治行为与道德紧密结合 C.文艺复兴精神影响罗马的政治思想

D.崇尚成功与天才是罗马公民的特点

11.据拉布教授在《冒险企业和帝国》(1575—1630)中统计,在四个或四个以上公司都有股份的人,东印度公司有28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1.99%;东地公司有46人,占公司总人

高三历史试题卷第2页,共8页

数的23.4%;利凡特公司有157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7.4%。这促进了

A.商业革命的发展

B.企业转属私人资本

C.垄断组织的产生

D.金融控制手工工场

12.历史学家钱乘旦认为:英国《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有独立的行政权,是实实在在的行政首脑,他有权遴选政府大臣,并亲自主掌国务大事;当时议会对政府并没有控制权,大臣之间不存在横向联系,也不需要协商一致。这说明在当时英国

A.议会无法限制国王的权力

B.君主立宪制还有待完善

C.责任制内阁已经基本确立

D.《权利法案》遭到了破坏 13.1 7 9 1年7月1 4日,罗伯斯庇尔在一次集会上说:“国王是不可侵犯的!但是,难道人民不也是不可侵犯的吗?国王的不可侵犯性是虚构的,而人民的不可侵犯性却是自然的神圣权利所规定的。”这段演说

A.为处死国王提供了理论依据

B.深刻体现了“主权在民”思想

C.推动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D.反抗国王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14.据统计,从1789年到1970年,美国总统对国会立法共行使否决权2255次,被国会(复议时以三分之二多数)推翻的有75次。这表明此时期美国

A.总统立法能力远远高于国会

B.国会分裂导致制衡力量丧失

C.分权制衡原则遭到严重破坏

D.国会对总统的制约较为软弱

15.有学者在谈到中国近代历史时认为,当时生活在“天朝”的人们,自有一套迥然相别的价值标准,另有一种平等观念。他们对今天看来为“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在该学者看来,让当时“天朝”的人们感到愤愤不平的条款应该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B.领事裁判权

C.中英双方协定关税

D.片面最惠国待遇

16.清朝的省级最高行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督抚多由满族贵族担任;而从1860年到1864年,汉族官僚曾’国藩组建的湘军集团中先后有21位将领担任督抚。这一变化反映出

A.清政府利用湘军来开展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朝军政局面

C.汉族官僚开始掌握中央政权

D.清朝满汉矛盾最终得到解决

17.1 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高三历史试题卷第3页,共8页

„„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认为农民战争影响了城市工人罢工

D.开始反思“乡村包围城市”的观念

18.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采取的态度经历了从“反蒋”到“逼蒋”再到“联蒋”的变化。这种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国民党反共政策不断调整

B.共产党领导阶层发生分化

C.阶级矛盾逐渐缓解

D.民族矛盾不断激化

19.1942年,四川丝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监事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由此可知,该公司是

A.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B.战时经济体制企业

C.垄断资本主义企业

D.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20.“„„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则受益拜惠。”对这则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大战”指的是国民党对共产党的围剿

B.“建国”打算建立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C.此电报的本质意图是为内战争取有利时机

D.这是中共邀请民主党派参加新政协的电报

21.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党政机关等社会集团消费额年均约为42.3亿元,而1958—1960年分别猛增至约56.0亿元、68.5亿元和81.8亿元。1960年8月,中共中央发出《中共中央关于大力紧缩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指示》。这主要是为了防止

A.国家财政枯竭

B.市场供应不足加剧

高三历史试题卷第4页,共8页

C.群众生活受困

D.党和政府形象受损 22.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这

A.是教育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促进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C.有利于强化公民对新意识形态的认同

D.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23.我国的现行宪法是1982年12月制定的,即A----.宪法。在此之前,我国曾制定过三部宪法,即五四宪法(1954年9月)、七五宪法(1975年1月)和七八宪法(1978年3月)。这四部宪法中,首次明确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声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合法权益的宪法应该是

A.五四宪法

B.七五宪法

C.七八宪法

D.八二宪法

24.有外交家认为,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为各国如何处理相互间关系提供了五条“切实可行”的原则,它“反映了人类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同时也指出了建立美好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

A.让新中国外交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限制

B.使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局面被彻底打破

C.是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根本原因

D.扩大了中国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联系

25.1927年前后,俄罗斯联邦集体农庄与个体农庄每100俄亩(约109公顷)的装备对 比如下表:

这说明与个体农庄相比,俄罗斯联邦的集体农庄

A.顺应了所有制的改革要求

B.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C.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D.基本完成农业机械化

26.1931年9、10月间,各国央行大量抛售美元资产,囤积黄金,出现了海外挤兑风潮。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将再贴现率提高到3.5%,虽然阻止了黄金外流,却加大了美国银行的倒闭风险,仅10月份就有522家商业银行关门。各国央行的行为最终促使美国

A.恢复银行信用

B.主动货币贬值

C.放弃金本位制

D.扩权美国央行 27.1950年4月,法国外长舒曼宣布:“法国政府建议把法德两国全部的煤钢生产置于

高三历史试题卷第5页,共8页

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之下,将其纳入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以加入的组织之中。”这说明,法国倡导建立的“组织”具有

A.开放性

B.强制性

C.彻底性

D.全面性

28.1966年,美国仅在职人员的养老保险一项支出,就比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计划和食品券这两项最主要的社会救济开支的总和还高出十倍。这说明美国福利政策的特点是

A.逐渐抛弃弱势群体

B.重点保护劳动人口

C.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D.增多福利保障项目

29.冷战期间不少历史学者批评北约和华约推动了高昂的军备竞赛,并使地区冲突有转变成超级大国核对抗的危险。而冷战结束后,赞扬北约和华约具有避免冲突升级的能力成为学术时尚。这反映了

A.美苏势均力敌避免了大战的爆发

B.学术界力图对冷战作出辩证评价

C.历史研究不可能得出一致结论

D.意识形态决定学术研究的水平

30.某艺术流派强调“遵循唯理主义的观点,排斥艺术家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在社会和个人利益冲突面前,个人要克制自己的感情,服从理智和法律,倡导公民的完美道德就是牺牲自己,为祖国尽责”。该流派应该是

A.新古典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本卷共3题,其中第31题14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4分。共40分。3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巡视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制度的建设。唐代制定的“六察法”,内容详细具体,成为历代开展巡视工作遵循的原则;宋辽金时期制定了《御史台仪制》《御史弹奏格》等;明代制定《出巡相见礼仪》《巡历事例》等制度,从巡视内容、巡视程序、巡视官台仪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巡视立法建设有了新的发展。历代巡视官员的品级一般较低,但巡视时代表皇帝和中央政府,所以权力很大。如汉代巡察郡国的刺史只是俸禄为六百石的小官,却能监察二千石的地方长官;明代巡按御史的品级只有七品,但三品以上的布政使、按察使也对之十分敬畏。官员巡视地方时,主要有明察和暗访两种方式,但具体巡察方法非常灵活多样,注重发现问题,讲求实效。历代也特别重视巡视官员的选任。唐代时规定巡视官员要有刚正疾恶的品质,要有真才实学,要有实践经验,并规定五品以上的巡察御史由皇帝亲自选任;明朝时还对巡视官员的最低和最高年龄做了规定;清代特别规定,对于受过处罚的人员,出现降级、革职等情况者,一律不能选为巡察官,要求日趋严苛。

高三历史试题卷第6页,共8页

研究古代巡视制度的历史沿革,借鉴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巡视工作也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摘编自余少祥《中国古代巡视制度考略》

(1)根据材料,概括古代巡视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巡视制度的作用。(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古代巡视制度对当代中国巡视工作的启示。(2分)

3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二

国立大学,从前向无化学工程科,仅各省工业专门学校,如北平工专、杭州工专及苏州工专等学校,设立化学工程专修,科如制革、纺织、染色、油漆及制纸等科。近数年来国立中央大学、北平大学工学院、浙江大学均已设立化学工程科。但是国内化学工程人才,大部系国外留学毕业。

——据(民国二十五年)庄前鼎《国内工程人才统计》

(1)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化学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化学工业发展的原因。(6分)

33.(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震惊于两性教育的巨大差异,男性正在受到一切学科的滋养使之成为公民社会的有用成员,为父母带来荣耀,享有这个世界的福佑,而可怜的女性则被排斥到一些阴暗的角落。既然我们拥有和男性一样的自然能力,为什么却没有机会通过教育来提升和展示这种才能?既然美国人已经英勇地确立了自由,期望他们的谦逊能够使我们免于专制,不要将他们所鄙视的暴政施与我们!

——据(1794年)《哥伦比亚报》的“学生来信”

材料二对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美国人来说,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果能

高三历史试题卷第7页,共8页

够获得更多的教育,就意味着他们打开了经济自立之门。在获得高等教育之后,可以从事律师、医生和牧师等传统职业,也可以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成为商人、银行家、零售商或制造商。所有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均来自白人中、上阶层的家庭,无论是男子学园还是女子学园都排斥人口中最贫穷的那一部分和实质上所有的非洲裔美国人。

——张晓梅《女子学园与美国建国初期妇女的公共参与》

浅论历史学的教育功能 篇7

一、历史经验的借鉴功能

学习历史, 可以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历史经验, 借鉴历史经验作为行动的参考。英国唯物主义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历史科学为我们提供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 使我们不仅能避免重走前人已走过的弯路, 重犯前人已犯的错误, 而且能使我们在曲折和困难的环境之中预见到光明和希望, 知道今后的道路该怎么走。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说“有国者, 不可以不知《春秋》”, 意即作为统治者, 必须具备历史的修养, 懂得历史的变迁, 才能巩固统治。例如, 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在统治前期, 由于统治者能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 调整统治政策, 善于用人, 政治清明, 国家就强盛;到后期由于统治者不思进取, 政治腐败, 国家就衰落, 政权就会灭亡。又如, 在中国近代史上, 由于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结果把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导向了失败;在抗日战争时期, 毛泽东告诫全党吸取这个血的教训, 终于把抗日战争引向了胜利;在解放战争胜利前夕, 毛泽东又教育全党注意吸取明末李自成起义失败的教训, 最终取得革命的成功, 建立了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 我们更应重视借鉴历史经验与教训, 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繁荣昌盛。此外, 学习历史, 也有助于加深对国情及当前国家重大政策、重要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二、启迪智慧的智育功能

历史科学的智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 培养历史思想和创新思维能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都不是孤立的, 而是相互联系的, 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和“坏”、“对”和“错”来划分。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探究, 可以培养我们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 可以让我们学会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本质, 揭示历史发展规律, 从学会解决历史问题, 到学会解决现实问题。其二, 生动活泼的历史故事可以促进我们智力的开发。历史讲述的虽然是过去的和遥远的事情, 但历史本身却是丰富多彩的, 是一个充满传奇的神秘的大舞台, 因此, 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 激发我们对知识的欲望和热情。诸如战国时期的“合纵”与“连横”, 慷慨激昂、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 羽扇纶巾、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 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诺曼底登陆……无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令人浮想连翩, 而且给人的心灵以强烈的激荡或震撼, 激发我们智力的开发。历史上的兵家谋略, 如《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被誉为“兵家之祖”辅助武王战胜殷纣的姜太公等等, 无不是智慧的浓缩和结晶, 对于我们今天的各行各业, 仍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三、陶冶情操的德育功能

历史又是一部真实动人的生活教科书, 它能陶冶我们的思想道德情操, 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我们怎样做人。例如楚汉战争, 项羽虽然失去了江山, 但他的那种拔山气势令多少人折服和惊叹, 他不屑权诈, 磊落坦荡, 割头赠友, 何等的气魄!反观刘邦, 为了得天下, 可以卑躬屈节, 背信弃义, 不要父母不要子女, 他虽然战胜了项羽, 但他没有了“魂”, 因此, 司马迁在《高祖本纪》里写他不事生产与“好酒及色”, 是个地道的流氓无赖;在《项羽本纪》里写他为了自己, 不顾父亲、儿女性命, 反映了他残忍自私的本性。又如抗元斗争中的文天祥, 威武不屈, 不为利诱所动, 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 他的崇高气节, 光耀千古。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道德形象, 教会我们辨别什么是真善美, 什么是假恶丑。通过学习历史, 有助于我们形成优秀的心理素质, 如谦虚谨慎、机智勇敢、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有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品德作风, 如诚实正直、勤劳节俭、意志坚定、坚韧不拔;有助于我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 如“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热爱祖国、见义勇为、舍生取义;有助于我们树立崇高的理想抱负, 如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志向高远等等。

历史学毕业论文 篇8

一、当代中国心理历史学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心理历史学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初始阶段后,自80年代以来,逐步进入了繁荣发展时期,许多学者从心理学和历史学交叉的角度,撰写了一批颇具学术价值的论著,掀起了心理历史学研究的高潮,主要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研究个别问题开始,尝试对某些历史问题进行社会心理的解释。如莫世雄发表的《护国运动时期商人心理研究》(《历史研究》1986年4期)、马敏发表的《中国近代商人心理结构初探》(《中国社会科学》1986年5期),这两篇探讨近代商人心理的文章,没有更多地借助于国内外的心理学理论,但却是从严谨的历史材料出发,实实在在地研究历史上的心理问题。又如齐卫平的《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江淮论坛》1994年第3期)。学者们考察了五四运动,从中探索影响事件发生的社会心理机制。

其次,开始研究中国心理历史学的理论框架。1992年彭卫出版了《历史的心镜——心态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这是国内第一部力图揭示历史深层奥秘的心理学著作。他以大量的文献材料为依据,较好地把中国历史的资料与心理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联系起来。胡波在其专著《历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提出了自己的历史心理学体系,这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框架,为人们进一步思考有关心理历史学的问题开辟了一个很好的思路。

再次,探讨个别历史人物的心理特征。长期以来,历史人物的研究存在一种脸谱化的趋势,即总是从政治、文化、阶级或道德的角度去论述、评价历史人物,而不能透过人物表面的言行去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状况在当今的史学研究中已开始有了一定的改变。如青年学者胡波先后发表了一些研究有关孙中山的个性心理问题的文章,并完成了《岭南文化与孙中山》(中山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这部专著。该书联系岭南文化的大背景,剖析了孙中山的个性心理、思维方式、情感世界、行为方式等几个方面,不仅使孙中山的内心世界得以展示,也开创了历史人物研究的一种新模式。

最后,探讨各个时期、各个不同范围的群体社会心理。如陈桐生的《战国时期的价值观和士林文化心态》(《江汉论坛》1992年第7期),李红梅的《清末志士仁人的思维方式》(《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3年第3期);《民众反蒋心理与解放战争的胜利》(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论述的是解放战争时期的民众反蒋心理。这些都可以说是真正的心理历史学的研究。

另外还有一些史学工作者对历史上的社会心理、民族心理、文化心理进行研究。这些都可以

说是广义的心理历史研究,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历史研究。

二、心理历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出,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如下的要求:“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又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其人格的可塑性很强,但也很容易造成心理偏差。他们的情感带有冲动性,意志较为薄弱。他们对人对事充满热情,很容易被那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所感染。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以人为镜、以史为鉴,那么这对中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将有重大意义。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将心理历史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及其研究成果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去。

2.具体操作

(1)借助心理历史学研究成果培养中学生的心理历史意识

教师将心理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历史意识,使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增加一个心理的视角,同时又可以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如历代帝王是历史人物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心理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例如赵良撰写的《天子的隐秘——七位中国帝王的心理传记》一书对秦始皇、汉高祖、武则天、李后主、明太祖、光绪、溥仪七位历史人物进行了分析。这不是一部严格的历史著作,但作者表明“借鉴了心理历史学的某些方法”,“为心理历史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在讲述历代帝王时,可参阅此书,并注意引导学生关注那些变动着的心理、生理因素对人物行为的影响。由于人在不同生理体质发展阶段或病变阶段,心理都会有所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影响人物的行为。由于这些历史人物通常处于位高权重的领导阶层,因此完全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历史的进退。

教师在历史人物教学中介绍心理历史学的研究成果使学生懂得以性格为切入点来评价历史人物,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宽阔的历史视角,使学生能多角度的思索历史和人生。

(2)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

历史心理分析法,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但这是方法、手段、途径,而非目的。历史心理学的终极目的,是通过对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的精神分析,一方面了解当时的社会特点、社会变迁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了解个体对群体、对社会,乃至于对文化的影响,寻找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个人是时代的产儿,思想是现实的反映”,只有了解社会个体,了解个体的心理,才能全面了解社会,对历史作出科学的解释。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100多个。这些历史人物如果只是简单地介绍其生平事迹,有肉而无血,学生不免难以感兴趣。倘若能剖析其内心世界,则使遥远的历史人物有了灵性,学生不仅感到亲切,且易于从他们的身上学到不少做人的道理。甚至将历史人物的优良品格内化到自己的人格当中。

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来关注历史人物的人格与历史发展的关联。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历史人物个体心理的材料,如日记、书信、家谱、著作甚至同时代人的口碑材料等加以整理发掘,从中找出有用之物,以追踪和探索历史人物的心理轨迹,并对该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心理分析。

教师也可展示一些资料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心理进行对比,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又如对二战中的两位重要历史人物希特勒与罗斯福,针对个别学生对希特勒有一种盲目崇拜的现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一些相关史料对他们进行心理剖析,使学生明白希特勒的乖戾、恶魔般的性格不仅使德国人民付出了沉重代价,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也使自己走向毁灭。而罗斯福却以他良好的性格、优美的气质不仅三次蝉联总统,并且还领导美国人民度过经济危机和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相对比,学生不但能看出性格对人生的影响,也易于将罗斯福作为自己的榜样,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进行心理分析时,还要提醒学生注意个人之间的差异。历史实践表明,面临同样情况,不同经历的个体表现出的情况不会一样,甚至有相同经历的个体表现出的状态也不一样,但不同经历的个体也有可能表现出相同的情况。如张学良和杨虎城的个性有很大的差异,但他们共同发动了西安事变。当然,也正由于他们个性很大的差异,二者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截然不同。因此,我们必须对具体人物作具体分析。

心理历史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将心理历史学这门崭新的学科与刚刚开始的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很好地结合起来,尚处于探索之中。但笔者深信,心理历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作业布置下一篇:感觉真幸福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