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精选8篇)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篇1

神经内镜手术的出现让患者可以在微创的情况下准确的完成复杂的脑部手术,可以说是治疗神经科、脑科疾病的有力武器。那么这种技术在手术中是如何运用的呢?神经内镜手术的基本流程。(一)术前准备

1.环境清洁、安静,提前开启洁净空调系统,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2.神经内镜成套设备的准备。

(1)准备不同视角(0°、30°、70°、90°等)的硬质内镜。(2)查看监视器、摄像系统、影像记录设备之间连接是否牢固。(3)检查监视器、摄像机、光源、影像记录设备的功能情况。(4)将仪器设备移至手术床旁,并摆放在病人头端两侧备用。3.准备神经内镜固定架、蛇形自动牵开器等。

4.准备神经内镜辅助器械,包括电凝钳、电凝剪、显微剪、抓钳、球囊导管、单极电凝线、双极电凝线、穿刺镜鞘和灌注管等。

5.人员准备:手术人员衣帽穿戴整齐后进行外科洗手,穿上无菌割症衣.戴无菌手套等。(二)术中操作流程

1.检查各仪器电源插头以及仪器之间是否连接完好。

2.开启无菌设备附件及辅助器械,洗手护士妥善同定无菌神经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吸引管和电凝线。

3.洗手护士将仪器端递给巡回护士,插入设备对应插口。

4.依次打开监视器、摄像机、光源等电源开关,调节好亮度备用。

5.连接单、双极电凝线,先检查负极板是否正确粘贴好,连接电凝线,再打开双极电凝和电刀电源开关。根据需要调节好输出功率备用。

6.待“十”字切开硬脑膜后.放置穿刺鞘;置人内镜检查脑内,安装同定架同定神经内镜进行镜下操作。7.手术结束后,将光源亮度、电凝的功率调到最小,然后依次关闭光源、摄像主机、监视器、电刀、电凝等仪器的电源开关。

8.拔出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电凝线等附件。9.清洁、整理仪器设备。

10.按规范要求处理内镜、摄像头数据线、导光束、显微剪、抓钳、电凝钳、双极电凝线等。[1]

适应症

如下疾病最适合神经内镜技术治疗: 1.大多数脑积水 2.颅内蛛网膜囊肿 3.透明隔囊肿

4.脑室内及脑室旁囊肿 5.大多数垂体瘤 6.高血压脑出血 7.脑脊液鼻漏

8.视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可使众多脑积水病人摆脱分流管的困扰,在内镜手术后更加自信地享受美好生活 “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得众多颅内囊肿患者避免了开颅手术,大大降低了治疗风险,减少了治疗费用,而且效果更好!“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经蝶垂体瘤手术更为精细,肿瘤切除更安全、更彻底,效果更好!我科独有的导航和术中MR技术使得内镜 下的经蝶垂体瘤手术更精准!“神经内镜技术”的临床应用,使脑内血肿清除创伤更小,功能恢复更快更好!我们已有1000余例神经内镜手术经验,“神经内镜手术”是我们的专长技术。优势

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已经成为重要的新兴方法,那这种方法和传统的治疗脑积水的手段比起来有什么样的优势呢?脑病国际研究院的专家表示,与传统手术相比,采用神经内镜治疗脑积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优势:

1、不易造成颅内或腹腔感染,将术中并发症减小到最低;

2、不受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避免多次换管手术的痛苦;

3、手术操作相对较简单,与传统手术相比时间较短;

4、不会出现传统经终板三脑室造瘘术可能引起的蛛网膜下腔闭锁而致手术失败。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05~2015-05收治的80例脑室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确诊,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80例患者均分为常规组和神经内镜组各40例。神经内镜组40例患者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25~68岁,平均(55.2±10.4)岁;常规组40例患者中,男18例,女22例,年龄28~72岁,平均(52.5±9.2)岁。两组患者均在发病24h内入院,在入院时均进行CT扫描检查证实为脑室铸型出血。依据头颅CT检查结果将脑室出血类型分为三型,神经内镜组单侧脑室并第三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型)患者12例;单侧脑室并第三、四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I型)患者17例;双侧脑室并第三、四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II型)患者11例。常规组单侧脑室并第三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型)患者12例;单侧脑室并第三、四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I型)患者20例;双侧脑室并第三、四脑室出血铸型为主(III型)患者8例。神经内镜组脑室出血原发部位情况:14例脑室出血;10例基底出血;16例丘脑出血。常规组脑室出血原发部位情况:16例脑室出血;12例基地出血;12例丘脑出血。神经内镜组和常规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出血部位等一般性临床资料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含义(P>0.05)。

1.2治疗方法

1.2.1神经内镜内手术治疗:患者发病后24h内借助神经内镜内手术治疗。所有患者首先进行气管内插管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在全麻状态下行脑室额角入路手术以治疗脑室出血,在前额中线旁2.5cm,冠状缝前2cm处确定穿刺点,呈十字型切开硬膜,联合脑穿刺针缓慢置入,置入过程应避免损伤脑皮质和表层的功能区和血管,脑穿刺针触及血肿后即可拔出[1]。将导鞘和导管缓慢旋转导入穿刺道和血肿长轴,此时应打开冲洗通道和流出道阀门,设置冲洗压力为10~15cm H2O以避免冲塌脑室,在导管置入的同时使用生理盐水冲洗穿刺道。若出现轻微渗血的情况可使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止血。若出现活动性出血,先用生理盐水进行反复清洗使视野清晰,随后通过内镜管道置入双极电凝止血。术中应尽可能的清除血肿,但遇到与脑组织粘连紧密质硬难清除或易造成大出血的血肿块则可先保留达到减压的目的即可,避免强行清除血肿以损害脑室。脑室内血肿清除后即可对脑室进行清洗,轻轻进入室间孔并将积血洗除,再缓慢进入三脑室清除血肿。将双侧脑室铸型血肿和侧脑室血肿均清除后可观察到脑室透明隔呈红色[2]。首先在神经内镜内对透明隔外血管区使用双极电凝止血,对侧的血肿即通过透明隔进入手术侧脑室中,此时使用微吸引器经透明隔窗口将侧脑室内的血管吸出。对于位于脑实质内的原发出血灶或血肿量较大,术后有可能出现较严重的脑水肿反应的患者,需要给予相应的减压治疗。手术完成后于血肿腔道内常规留置单侧或双侧引流管。

术后处理:手术在血肿腔内置留的引流管应在术后3~10d内拔除,同时术后24h内患者进行CT复查,如若发现较多出血和血肿残留情况,可往血肿腔内注入5m L生理盐水联合2万U尿激酶,关闭引流管,5h后打开引流管进行引流,每日操作2次。术后72h再次进行CT复查,血肿残留<5m L时可考虑拔除引流管。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畅通,若发现患者血压超过160/95mm Hg应给予降压处理;应给予患者预防感染治疗以防止患者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给予患者营养支持。

1.2.2脑室穿刺外引流术:患者在发病24h内采用常规的脑室体内引流术联合尿激酶溶解血肿法,对患者麻醉后取硬卧位开始手术,采用常规额入法穿刺进入脑室,术后与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组做相同处置。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中数据进行处理,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疗效

神经内镜治疗组40例患者中12例患者脑室内血肿几乎完全清除(>90%),所占比例为30%;22例患者脑室内血肿大部分清除(60%~80%),所占比例为55%;6例患者脑室内血肿部分清除(<50%),所占比例为15%。常规治疗组40例患者中,11例患者脑室内血肿大部分清除(60%~80%),所占比例为27.5%;29例患者脑室内血肿部分清除(<50%),所占比例为72.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术后随访

术后6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神经内镜治疗组40例所有患者脑室内血肿情况完全消除,脑室内系统结构正常,无脑积水患例发生,ADL分级情况:22例I级,9例II级,5例III级,3例IV级,1例V级,治疗有效率为90%;常规治疗组40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脑室内血肿情况基本消除,28例患者脑室内系统结构正常,6例脑积水患例,ADL分级情况:15例I级,8例II级,4例III级,7例IV级,6例V级,治疗有效率为67.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注: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脑室内出血是指非外伤原因导致的出血并进入脑室系统而引起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动脉出血、血管畸形和肿瘤血液系统等疾病均可导致自发性脑室出血情况的发生,脑室出血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脑室内出血后,脑室内血肿占位挤压了中线结构,并将脑脊液的循环通路阻塞,致使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的发生,进而引起脑室内迅速膨胀,颅内压升高后,影响脑干组织和脑深部组织结构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患者死亡[3]。临床上治疗脑室内出血的手术方法主要目的是将脑室内的血肿清除,降低由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高升情况,从而缓解高颅内压对脑干组织和脑深部组织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常采用的是脑室穿刺引流术,同时联合使用尿激酶溶液对血肿块进行溶解,该治疗方法操作方便,手术造成的创伤较小,一般可以治疗轻中度的脑室出血症状。但是在面对重度的脑室出血的情况时,传统的治疗方法难以完全清除室内的血肿,并且长时间的留置引流管易于增加患者脑部感染和脑积水情况发生的几率,手术时视野不明因此手术过程中的盲目性较高,不易于患者疾病的治疗。

神经内镜内治疗脑室出血与传统的侧脑室外穿刺引流术相比,可以直观手术病灶,能清晰有效的将室内的血肿清除,可以减少血肿对脑室周围脑组织的挤压和压迫;脑室内壁和血肿间存在脑脊液和空隙,致使脑室内的血肿块十分易与松动,适用于在神经内镜下进行清除并可减少出血情况的发生;在神经内镜下可真视血肿清除的过程,可以保证在血肿清除后对脑室壁周围神经功能进行保护;侧脑室内脉络丛交汇复杂,常规置入引流管时易受到脉络的缠绕和阻塞,在拔除引流管时容易导致脉络丛被撕裂受损,采用神经内导管下直视引流管可以提高放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证脑组织不受意外损伤;利用神经内导管中的冲洗装置有助于脑室内血肿液的清洗,也有利于清除积血中高铁离、凝血酶等副产物。

综上所述,神经内镜治疗脑室出血疗效可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恢复,但仍然存在视野狭小、出血情况严重时止血效果不佳等多种局限性,这些问题仍需在今后神经内镜技术的发展中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王利锋,王学忠,张蕴增,等.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9):64-66

[2]李振华,王石磊,吴鹤飞,等.神经内镜手术治疗脑出血破入脑室[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5):453-454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篇3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内镜手术初级培训的教学实践。方法: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2名,将神经内镜手术初级培训作为教学内容,随机把42名学生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学生例数均为21例,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教学法实施教学,观察组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比较分析两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成绩和实践操作考试成绩。结果: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平均成绩、实践操作考试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经过统计学处理分析,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神经内镜手术初级培训的教学中,以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论知识理解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教学 实践 神经内镜手术 初级培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228-01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42名,将神经内镜手术初级培训作为教学内容,采取随机的方式把42名学生划分成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各组学生人数均为21例。观察组21名学生中有13例是男性,8例是女性,平均年龄为20.31±1.04岁;对照组21名学生中男12名,女9名,平均年龄为20.29±1.06岁。两组学生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说明两组研究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法实施教学,即联合应用手术图谱和多媒体实施教学。观察组采取理论和操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实践技能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进行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讲解神经内镜系统基本构成、使用方式、神经内镜手术室设置、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优势和风险、手术操作过程、手术发展历史和现状及未开发展等。通过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习,使学生对神经内镜手术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在基本技能教学过程中,首先指导学生进行适应性练习,比如进行干燥环境中取物练习、水中取物练习、利用吸引器在水中进行黄豆或者其他物体的吸取练习;接着进行内镜基本操作技能练习,包含有水中膜性结构穿孔、青椒操作、剪橡胶手套、磨钻使用训练、训练模型以及动物模型等。最后进行实践技能教学和练习,用新鲜尸头示教和操作,对标本实施相应的处理使其成为脑积水标本,示教内容包含有内镜经鼻碟入路和内镜下侧脑室入路,而后由学生进行操作练习,包含有脑室穿刺、内镜置入以及内镜外鞘穿刺等,观摩手术,通过观摩手术可强化学生对神经内镜手术实践操作的认识。

1.3教学效果评判

将两组学生考试成绩当作评判教学效果的指标,考试内容包含有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采取百分制进行考核,分数越高表示教学效果越好。

1.4统计学处理方法

借助于SPSS19.0统计学软件构建数据库,将本次研究数据输入至该数据库实施统计分析,用卡方比较检验各率,组间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即(■±s),采用t比较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平均成绩、实践操作考试平均成绩比较如表1所示,采用统计学软件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经比较检验可知,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平均成绩、实践操作考试平均成绩均明显比对照组高,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对照组和观察组学生理论知识考试平均成绩、实践操作考试平均成绩比较(■±s)分

注:和对照组比较,?鄢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从以往教学实践来看,在神经内镜手术初级培训的教学中仅仅依靠手术图谱和多媒体实施教学,难以让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理解以及熟练掌握神经内镜手术基本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通过多年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分析,本次研究对观察组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采取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研究结果显示,采取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实施教学,可加深学生对神经内镜手术知识的认识,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篇4

一、止血法

1·指压止血法用手指压迫出血的血管径路。找不到血管径路时,可用填塞止血法或止血带止血法。

2·填塞压迫止血法由于创道深,一时难以找到血管断端时,常以灭菌纱布块、毛巾或纱布包裹脱脂棉,填塞于伤口内,必要时再加压迫绷带包扎,或将伤口缝合1。2针,以固定填塞物。

3·钳压止血法用止血钳夹住出血血管断端,保留数分钟,或捻转止血钳将血管断端绞成束状,即可止血。必要时,将止血钳暂时留在伤部并固定。

4.止血带止血法多用于四肢、尾部及阴茎等处。止血带应是富有弹性的橡皮管或橡皮带,必要时也可用绳索、绷带代替。止血带应装在伤口上方。装置前应垫上棉花或纱布,以使结扎部受到均匀压迫。装置时应徐徐收紧,至伤口不流血为度。缠止血带要松紧适当,装着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得超过2—3h。松开止血带时,宜用多次‘‘松、紧、松、紧’’的办法,不得一次松开(图65)。

5.结扎止血法即先以止血钳夹住血管断端,然后以丝线结扎。此法止血效果可靠,故又称彻底止血法。其方法有两种:

(1)单纯结扎止血法用丝线绕过止血钳所夹住的血管及少量组织而结扎,在打第一道结后,将止血钳松开,然后打第二道结(图66)。

(2)贯穿结扎止血法将结扎线用针穿过所夹组织,但不能穿透血管,然后进行结扎。常用的方法有“8”字形缝合结扎及单纯贯穿结扎两种(图67)。

6.药物止血法。适用于毛细血管出血。可用灭菌纱布浸以0.1%的肾上腺素溶液或1%。2%的麻黄素溶液,填塞于伤口内,然后以绷带包扎压迫,促使血管收缩,达到止血目的。

二、打结法。‘ ’

打结是外科最基本的操作技术之一,如能熟练地、准确无误地打结,则能迅速地进行止血缝合。

1.结的种类外科临床上常用的有平结、外科结、三重结(图68)。在打结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错误有假结和滑结。

2.打结的方法 常用的有单手打结法(图69)、双手打结法和器械打结法(图70)

1种。3.打结的注意事项(1)打结收紧线时必须做到三点(两手用力点与结点)成一直线,切不可向上提起。测,使结扎点撕脱或线结松脱。(2)无论打平结、外科结还是三重结时,前后手的方向必须相反。即两手前后交叉拉},否则即成滑结。(3)打结时两手用力必须均匀,若只拉紧一根线,即使两手交叉打结,仍然形成滑.c .(4)单手打结时,切不可用同一操作方法进行两次(即第一结与第二结)连续动作。侧,即形成假结。

三、缝合法

缝合法总的可分为单纯缝合、内翻缝合和外翻缝合三类,每类又可分为间断缝合和连续缝合两种。缝合技术的正确与否,对组织的修复和再生有重要意义。

1.单纯缝合法

(1)结节缝合法常用于皮肤、皮下组织、粘膜和筋膜的缝合。用短线于创缘一侧刺入,在对侧相应部位穿出,进行打结。具体方法是:。术者左手持外科钳子,右手持带有缝针、缝线(线长15—20cm)的持针钳,先用镊子固定右侧创缘,由外向内垂直进针,再以镊子固定左侧创缘,由内向外穿过,在相应位置出针。进出针的针孔距创缘0.5—1.5cm,以创口中心线为中轴,两孔要对称,最后将线端于创口一侧用平结或外科结固定,留线头约0.5~1.Ocm(图73)。’

(2)减张缝合与圆枕缝合法 减张缝合是在结节缝合完毕后,用粗线在距创缘较远处(2—4cm),较深的刺入组织,在对侧相应部位穿出,然后打结于一侧(图。74);圆枕缝合实际上也是一种减张缝合,所不同的是以双线贯穿组织。打结前.

两线之间置一小纱布卷或橡皮管作为圆枕,以减少缝线对组织的损伤(图75)。

(3)钮孔状缝合法也是一种减张缝合法,不仅适用于皮肤的缝合,也适用于肌肉、腱和筋膜的缝合。钮孑L状缝合分水平、垂直和重叠三种缝合法。水平钮孔状缝合和重叠钮孔状缝合常用于闭锁疝孔(图76)。

(4)螺旋形缝合法又称单纯连续缝合法。是用一条较长的缝线,先在创口一端以结节缝合法缝合打结,但不剪断缝线,用该线以等距离作螺旋形缝合,当缝到创口另一端时抽紧打结。这种缝合法,常用于肌肉、腹膜及胃肠缝合时粘膜层的缝合(图77)。

2.内翻缝合法一般分为间断内翻缝合法,连续内翻缝合法和袋口状缝合法(荷包缝合法)三种。此法用于要求在缝合后表面光滑的器官,如胃肠道、子宫等的缝合。

(1)间断内翻缝合法大致与结节缝合法相似。所不同的是,进出针的部位都在同一侧创缘的浆膜上,即先在右侧离创缘较远处(0.3—0.5cm)进针,穿过该侧浆膜肌层,在同侧离创缘较近处(0.2—0.3em)出针,然后在对侧创缘按前面进出针的方向,由离创缘近处进针,在较远处出针。在第二次出针后,将两线端拉紧打结,然后再以相同方法

炊均匀缝合(图78)。}(2)连续内翻缝合法是普通连续缝合法与间断内翻缝合法之综合。即先以间断内翻晗法从创口一端开始,作第一次打结后,不剪断缝线,用该线作等距离连续缝合,进出}的方向与间断内翻缝合法相同,缝到创口另一端时打结(图79)。;}(3)袋口状缝合法(荷包缝合法)适用于内脏小创口睦合和对肛门、阴门的暂时缝合。在距创缘一定距离处,№线依次做平行于创缘的刺人与穿出,连续进行一周,头啪遇后收紧缝线打结(图80)。I 3.外翻缝合法 用于被缝合的创缘要求内面光滑时,I腹膜的关闭和松弛皮肤的缝合。外翻缝合,又分为间断与 I续两种缝合。I(1)间断外翻缝合法又叫褥式缝合法,包括直褥式

横褥式两种。

直褥式缝合法 常用于松弛皮肤的缝合(如阴囊),以防止创缘内卷、重叠。方法是:在创缘的近端(距创缘O.3em)进针,从对侧的创缘相应位置出针,’然后在出针侧创缘的远端(距创缘O.6~O。8em)进针,对侧创缘远端出针,最后打结(图81)。

横褥式缝合法 即u字形缝合法。在创缘一端进针,对侧相应位置出针,随后再距创缘相等的距离进针(孔距O.3~0.5em)达对侧创缘相应位置出针打结(图82)。

(2)连续性外翻缝合法又叫弓字形缝合法。在横褥式缝合的基础上,不需要打结而以同样的方法连续缝合下去,形成u字形,直至完全闭合创口后再打结(图83)。

四、绷带法

绷带具有保护、固定、压迫、减张、吸收和保温等多种作用,广泛应用于损伤急救和某些外科疾病的治疗。绷带的种类很多,有卷轴绷带、结系绷带、复绷带、胶质绷带、支架绷带、夹板绷带、石膏绷带等。按照不

同的使用目的而选择适宜的绷带,这里只介绍卷轴绷带、结系绷带和夹板绷带的装置方法和适应部位。(一)卷轴绷带

1.环形绷带常用于掌、系部较小的创伤的包扎。动物站立保定确实后,在同一部位重叠缠绕数圈后,打平结或活结固定。

2.螺旋绷带在患部下方先缠环形带,然后自下而上缠绕,后一圈压前一圈的1/3或1/2,最后以环形带结束,打结固定。该法常用于掌(跖)、尾、角等部位。

3.蛇形绷带包扎方法和螺旋带相似,只是向上缠绕时后一圈不压前一圈,并留有空间。该法是用来固定患部包扎或衬垫材料的。

4.折转绷带 主要适用于前臂部、小腿部等上粗下细呈锥形的部位。先在患部下方以环形带开始,然后由下向上缠绕,每缠绕一圈,在同一侧将绷带向外向下折转一次,使所有折转点排列在同一直线上,并盖住前一圈的一半或3/4,最后以环形带结束。5.交叉绷带也叫“8”字形绷带,主要用于膝、跗、系等关节部位。在关节下方。以环形带开始,然后将绷带斜向关节上方;环绕一圈后再斜向下方,与前次斜向上方的绷带交叉,如此反复缠绕数次,最后在关节上方以环形带结束并打绪回疋。.、。..’一6.结节绷带(蹄绷带)先在蹄冠上方环形缠绕,并留出游离端(约20e?)。堡苎点,然言。&森形带长头经蹄壁向下,经过蹄底再返回系部,与支点扭缠后以相反方向连续缠绕蹄部,直至将全蹄包裹为止,最后在系部与短头打结。7.尾绷带常用于尾部创伤或公畜去努后。先从尾根部以环形带开始,然后以螺旋带法向尾端缠绕,每缠一圈后即从尾背部翻转尾毛一撮压于其上,并用后一圈绷带所固定,如此一直缠绕到最后尾椎部,将绷带末端与尾部长毛向尾根部转折,再作几圈螺旋形绷带,最后以环形带结束,并给以固定。

(二)结系绷带 以缝合线固定敷料保护已经缝合的创口的绷带叫做结系绷带:操作方法是先将创口分成2。3等分,在创口两端及等分处的创口一侧将皮肤缝一针,然后越过创口。用同一条线在创口对侧再缝一针,留下缝线。以此方法将各等分处和创口两端的缝线穿好后,在缝线下面装置折叠层的长条状纱布块,最后将缝线打活结固定(图85)。

(三)夹板绷带 当骨折或关节脱位时,为了紧急救治或长期制动,可用夹板绷带。为紧急救治所用的夹板绷带可就地取材,利用胶

神经外科手术同意书 篇5

姓名:马云朋性别:男出生年月:年月住院号:

科别:外科床号: 急1床 过敏史:无药物过敏史术前检查:深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弱,瞳孔左侧凝视,颈部抵抗,右侧肢体

痉挛性偏瘫,右侧肢体生理反射消失,病理反射未引出,左侧巴氏征阳性。CT提示左侧颞顶部脑内出血,血肿量约70ml。

术前诊断:1.高血压脑二次出血2.高血压三级极高危组手术名称: 左侧颞部小骨窗颅内血肿清除术、引流术。手术目的:清除血肿

手术适应症:适应

手术部位:头部

术者和助手:术者: 杨文明第一助手: 鲁俊林 第二助手:鲁俊林其他助手:医院告知:手术(有创操作)过程中或者手术后(有创操作)后可能发生以下情形:

1.麻醉意外: 可能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

2.感染:出现术口经久不愈、皮瓣坏死,骨髓炎、局部颅骨坏死;

3.手术副损伤:即手术经过组织血管、神经等的损伤及相邻器官的损伤;

4.术后出现语言、肢体运动、情感精神障碍等;如:失语、偏瘫、外伤性精神病、癫痫等;

5.术中可能损伤静脉窦导致大出血死亡;

6.术后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或者出现永久性昏迷、甚至呈植物状态生存;

7.术后出现心-脑综合症、应激性胃溃疡大出血、肺部感染、肾功能衰竭等重要脏器衰竭死亡;

8.术中据术中情况使用颅骨锁固定颅骨、人工硬脑膜修补硬脑膜,使用自费项目的电刀等;

9.术后出现颅骨缺损、脑积液漏、颅内感染、脑脓肿等;

10.术中、术后不可预知的风险或并发症出现,均可能导致患者重度残疾,甚至死亡;

11.术后术区或者非术区再出血,需要二次手术处理;

患方陈述:本人已经认真阅读了以上内容和备注中所申明的事项,知悉术前检查、诊断以及为我(患者)实施手术医师的姓名。在杨文明医师以通俗的语言详细解释了该手术的风险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副损伤及其它不良后果,本人已经了解手术的目的、术前准备、术前及术后注意事项以及本手术同意书全部内容的含义,经慎重考虑,决定完全同意接受该手术治疗,并承担该手术的风险。

本人郑重授权:手术医师在为我(患者)实施手术的过程中,如出现手术同意书未预先告知且无法预料的特殊情况,为了抢救我(患者)的生命或者为了我(患者)的根本利益,手术医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抢救治疗原则,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签字:主治医师签字:住院医师签字:患者本人签字:患者亲属(限近亲属)/监护人签字:患者授权的其他代理人签字:与患者的关系:签字的时间:年月日时分签字地点:砚山县医院科

1患者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时,由患者本人签字;患者处于昏迷或者麻醉状态时,由患者授权的人注:○

或其近亲属签字;患者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时,或者应患者近亲属要求,对患者

2患者的近亲属是指其配偶、父母、祖父母和外祖实施保护性医疗措施时,由其监护人或者近亲属签字。○

3根据《民法通则》第129条之规定。紧急抢救情况下因抢救患者生命的父母、成年的子女和兄弟姐妹。○

需要,如患者身边无近亲属(监护人),可由护送患者就诊的单位领导、同事、朋友等相关人员签字,由此

4鉴于医院工作权限,患者近亲属或其他委托代理人与产生的不良后果由患者或患者的监护人承担责任。○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囊性脑肿瘤患者3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中男7例, 女6例, 年龄11~65岁, 平均年龄 (38.9±9.1) 岁;对照组中男14例, 女11例, 年龄10~64岁, 平均年龄 (38.4±9.2) 岁。所有患者均通过CT和MRI检查显示为囊性脑肿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资料进行详细分析, 从而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给予所有患者全身麻醉行开颅手术。如鞍区肿瘤采取翼点入路方式, 桥小脑角区肿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 当肿瘤体积较大累及范围较广时采用联合入路。对照组患者给予显微手术下切除肿瘤;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 具体如下:在显微镜下打开囊壁, 尽可能吸除肿瘤囊液, 留出空间后置入神经内镜, 同时观察肿瘤周围结构及切除情况, 根据观察情况再在显微镜下进行肿瘤内部电凝, 分离瘤结节和肿瘤包膜, 扩大肿瘤周围空间, 再置入神经内镜, 观察显微镜下不能够观察到的死角, 调整显微镜角度或牵开器角度等再进行显微镜下切除, 然后再次使用神经内镜观察肿瘤有无残余, 如此循环, 直至肿瘤完全被切除尽。在切除肿瘤的过程中需要避免对周围神经和血管造成损伤。在所有肿瘤去除尽后使用生理盐水对瘤腔反复冲洗, 保证无瘤体内容物留存, 最后常规关颅。手术所用神经内镜为史托斯三晶片内镜, 观察镜为0°和30°镜。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肿瘤全切除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情况, 进行综合分析。

2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讨论

目前仍无法明确囊性脑肿瘤的发病机制, 但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其主要是因为肿瘤在坏死后融合为囊, 并且在囊内液化为囊液最终产生囊性肿瘤[2]。上述坏死肿瘤是由于肿瘤内部出现微血管病变、坏死最终导致小动脉破溃流血而致。有相关研究者认为囊性肿瘤是因为肿瘤细胞自身分泌的结果, 也有可能因为肿瘤细胞分泌性质出现变化等导致。目前对于囊性脑肿瘤患者通常给予CT和MRI影像学进行检查, 然而相比于其他肿瘤疾病, 此病在影像学上不具有特殊性, 因此会使得囊性脑肿瘤的误诊率和漏诊率较高[3]。

囊性脑肿瘤常采用手术切除方法治疗, 手术切除以尽可能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和重要血管、组织的前提下, 完全切除肿瘤为目的。目前通常采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肿瘤, 随着显微镜的广泛应用, 发现如果单纯采取此手术方法在切除过程中会存在视野死角, 特别是一些深部肿瘤, 术后肿瘤残留率较高, 效果较差。随着神经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使其被逐渐运用于肿瘤切除手术中, 然而如果单纯进行神经内镜下切除, 当前还存在大部分操作人员技术还不够熟练、手术器械不够完备、操作空间有限和操作困难等情况, 因此需要将神经内镜和显微镜相结合进行肿瘤切除, 两种手术能够相互取长补短[4]。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采用单纯显微手术下切除术的对照组 (P<0.05) , 说明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而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病情复发率和死亡率均较低,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的术后并发症较少, 具有较高安全性。

综上所述,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效果显著, 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且随科技进步和神经内镜技术普及, 神经内镜在脑肿瘤手术中的作用会逐渐增大, 不仅起到观察作用, 甚至可以独立切除一些神经系统肿瘤, 与显微技术相辅相成。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38例囊性脑肿瘤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13例与对照组25例。观察组采用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肿瘤, 对照组采用显微手术切除,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肿瘤全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神经内镜辅助显微手术治疗囊性脑肿瘤效果显著, 可明显提高肿瘤全切除率, 值得逐步开展。

关键词:神经内镜,显微手术,囊性脑肿瘤,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毛贝贝, 胡志强, 黄辉, 等.神经内镜在脑室内肿瘤术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5, 31 (7) :658-662.

[2]赵忠赢, 白杨, 王世强, 等.老年颅内胆脂瘤临床特点及神经内镜辅以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疗效.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7) :1704-1705.

[3]李储忠, 宗绪毅, 桂松柏, 等.内镜颅底外科手术危险因素预警系统在脊索瘤手术中的应用.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4, 30 (12) :1189-1192.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篇7

关键词:显微镜,神经内镜,蝶窦,垂体腺瘤

垂体腺瘤起源于腺垂体,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 目前对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普遍采用的是经蝶窦手术治疗方式。经蝶窦手术治疗又包含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两种方式, 前者起步较早, 使用比较成熟, 后者是近几年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而兴起的, 前景很好。在本研究中共选取了70例垂体腺瘤患者, 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各35例, 并且对比分析两种方式下对于垂体腺瘤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 其中, 男40例, 女30例, 年龄19~66岁, 病程0.3~6.5年。全部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 其中32例采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M组) , 38例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治疗 (E组) , 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情况知晓, 并签署治疗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M组32例患者行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患者取仰卧位, 全身麻醉, 头部后仰15°, 切口鼻黏膜于一侧鼻小柱处, 于一侧鼻小柱处切开鼻黏膜, 沿软骨性鼻中隔表面分离一侧黏膜至骨性鼻中隔交界处, 沿骨性鼻中隔分离两侧鼻黏膜至蝶窦前壁。置入鼻窥器, 去除部分骨性鼻中隔, 充分显露蝶窦前壁及双侧蝶窦开口。骨凿凿开蝶窦前壁, 暴露鞍底并于下部咬开。切开硬脑膜, 用吸引器及刮圈切除肿瘤。肿瘤切除满意, 瘤腔充分止血, 取出扩张器, 复位鼻中隔软骨, 双侧鼻腔填塞油纱条[1]。

E组38例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患者手术体位及麻醉方式与M组相同, 麻醉后沿中鼻甲与鼻中隔间填塞副肾棉条扩张手术腔道, 从蝶窦开口向后切开一侧鼻中隔黏膜, 离断鼻中隔后置入鼻窥器, 显露双侧蝶窦开口, 磨除蝶窦间隔, 充分显露鞍底并于鞍底下咬开, 切开硬膜, 刮除肿瘤满意后, 瘤腔内充分止血, 单侧鼻腔填塞油纱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 术中、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 术后尿崩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 术后3个月磁共振检查患者肿瘤残留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录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 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 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后影像检查显示肿瘤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意义 (P>0.05) , 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2 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术中、术后脑脊液瘘、术后尿崩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3 两组手术前后核磁检查表现

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均可见较大的瘤体、压迫视交叉部位, 垂体柄受累移位 (图1、3) , 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视力改善, 视野改善, 头晕头痛消失, MRI颅脑扫查显示肿瘤消失, 未见残留肿块 (图2、4) , 压迫视交叉缓解。

3 讨论

3.1 显微镜下手术

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鼻腔内没有内镜, 具有相对比较宽松操作空间, 较强立体感, 利于操作, 但是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 所以视野是呈管状的, 在较深的部位不能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 光线的强度也会随着图像的放大而减弱, 这就产生了很大的手术盲区, 给鞍上及后外侧的肿块切除带来了不便, 从而导致术后肿瘤的残留和并发症的发生, 并且在管状视野下, 只能凿开蝶窦前壁而不能采用磨钻, 容易引起出血[1]。虽然鼻腔内没有内镜, 但是术中必须使用窥器, 又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手术操作的空间。前部入路时术后常需填塞患者双侧鼻腔, 因此患者只能用嘴来呼吸, 这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感。

3.2 神经内镜下手术

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有内镜在鼻腔内, 光线好, 在后段入路可不用鼻窥器, 把对鼻黏膜的损害降到最低, 同时还使内镜的活动范围增加, 由于内镜具有聚焦这一光学性能, 从而使得各个细节得以展现, 与显微镜的管状视野相比, 内镜下是广角视野, 鼻腔内全景图像完全呈现, 给重要的、较隐蔽的解剖结构的检查提供了便利, 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保证了重要结构的安全[2]。其缺点在于内镜下二维成像的立体感较差, 角度增加时, 图像失真, 对于出血的及时处理能力较差, 并且术中出血等可污染镜头, 导致手术用时较长。此外内镜占据了部分鼻腔空间, 操作空间较狭窄, 会影响肿瘤切除率[3]。

3.3 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手术效果比较

本文两组患者, 除手术时间神经内镜明显较长外, 两组住院时间、肿瘤切除率、并发症等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说明两者手术效果相近。有研究显示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在1%~4%[4], 并且内镜下手术的发生率高于显微镜下手术[5], 本文内镜组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 略多于显微镜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显示一过性尿崩在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最常见, 发生率可达10%~60%[6], 本文两组发生率分别为13.2%、12.5%, 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与文献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 新兴的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垂体腺瘤切除术与传统的内镜下手术治疗垂体腺瘤, 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 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 手术操作过程中两者各有优缺点, 均适用于目前临床治疗, 但内镜下手术为微创技术, 随着新设备、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更加普及。

参考文献

[1]高海晓, 田继辉, 刘仲涛, 等.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效果[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1, 33 (2) :149-151.

[2]Madeleine R, Schaberg, Vijay K, et al.Microscopic Versus endoscopictransnasal Pituitary surgery[J].Head and Neck Surgery, 2010, 18:8-14.

[3]赵曜, 李士其.复发性垂体瘤病因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 2002, 10 (1) :93-95.

[4]李劲松, 史继新.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分析[J].江苏医药, 2008, 34 (11) :1088-1090.

[5]Jean DH, Katrijn VR.A 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transsphe-noidal microsurgery in the same institution[J].Surgical Neurology, 2009, 72:336-340.

内镜神经外科手术技术 篇8

外科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的有效方法, 其中神经内镜、显微镜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两者对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的治疗效果比较报道较少[3]。本文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分析神经内镜与显微镜手术对其治疗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 均符合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的诊断标准, 发病后72h入院, 主诉突然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伴躁动、嗜睡等症状, 出血量>30ml, 伴脑实质血肿量<15ml, 经CT证实为脑出血并脑积水。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 (1) 合并凝血机制障碍或脑疝者; (2) 合并颅内感染或全身严重感染者; (3) 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 (4) 有脑外伤史、卒中史, 伴神经功能障碍者; (5) 其他原因引起的脑出血。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观察组中男23例, 女17例;年龄69~78岁, 平均 (73.14±1.44) 岁, 对照组中男22例, 女18例;年龄68~79岁, 平均 (73.13±1.45) 岁,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在全麻下进行手术。对照组在显微镜下实施手术:选取血肿量较多侧及血肿最厚处, 定位后经额颞开颅, 取血肿中心处经皮质造瘘达到脑室清除血肿, 后关颅, 并放置脑室引流管。观察组在神经内镜下实施手术:经额入路, 选择血肿量多侧手术, 切开硬脑膜后以穿刺套管缓慢穿刺入脑室, 当寻找到血肿部位时, 取出管芯, 以内镜与吸引管通过套管进入侧脑室, 清除其内血肿后采用单极电凝止血, 反复冲洗脑室, 经通道放置脑室外引流管。术后均常规监测生命体征、重要脏器功能, 控制血压、降低颅高压, 并预防并发症。

1.3 观察指标:

(1) 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围术期指标; (2) 采用改良Gankin、ADL评分表比较两组预后情况, 满分分别为0~5分、0~100分, Gankin得分越低、ADL得分越高, 预后情况越好; (3) 记录两组术后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以%表示, 采取X2检验,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行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术期指标比较: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少 (P<0.05) , 见表1。

2.2 两组Gankin、ADL评分结果比较:

术后观察组Gankin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 , 观察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血肿清除率:

观察组术后血肿清除成功31例, 对照组中22例血肿成功清除, 观察组血肿清除率7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5.00% (X2=4.528, P<0.05)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下深静脉血栓2例, 对照组发生下深静脉血栓3例, 切口感染2例, 消化道出血3例,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 (X2=4.114, P<0.05) 。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为长期高血压与脑动脉硬化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改变所致的出血, 具有发病率、致残率高、进展快等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50~70岁男性人群, 患者可因情绪激动、脑力及体力过度劳动使血压急剧升高而发病, 此外从解剖学上看, 丘脑因位置较深而具有重要功能, 当高血压患者并发脑室出血后, 丘脑自身体积较小, 同第三脑室与侧脑室相邻, 在丘脑出血后易破脑室, 血肿中溶解的产物具有毒性作用, 可诱发脑血管痉挛, 引起无菌性炎症, 最终导致慢性性脑积水, 因此充分引流、清除血肿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的主要方法[4,5,6]。高血压脑室出血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目的在于清除血肿、减轻或阻断继发性脑损害, 改善脑循环, 对于合并脑积水患者, 更需要彻底清除血肿、阻止颅内压恶性增加, 随微创科学技术发展, 神经内镜与显微镜已成为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手术中的主要辅助工具, 其中神经内镜术野位置深、带有侧方侧角可消除视野盲区, 此外具有较高清晰度, 因此可能对脑组织损伤更小, 但两者对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患者颅内血肿的清除效果及整体疗效报道较少[7]。

符传艺等[8]在比较神经内镜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的疗效时发现, 神经内镜组血肿清除率、并发症发生率与显微镜下开颅手术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而神经内镜组预后优良率较高, 其脑积水发生率明显低于显微镜组,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围术期指标、Gankin评分、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 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 但观察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 与上述研究结果不同, 可能是因为本研究充分运用了神经内镜的优势进行手术, 因而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的效果较显微镜高, 且创伤小、预后情况更好, 并发症发生率低, 考虑可能是因为神经内镜较显微镜具有术野位置深、带有侧方侧角可消除视野盲区、清晰度高、对脑组织损伤小等优势, 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神经内镜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室出血并脑积水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显微镜手术,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注:与同组术前比较, *P<0.05。

参考文献

[1]綦斌, 左程, 邬巍, 等.双靶点微创治疗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并发脑积水[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4, 19 (8) :349-351.

[2]朱英杰, 田志, 万一, 等.高血压脑出血脑积水78例的治疗体会[J].医学临床研究, 2014, 31 (9) :1703-1705.

[3]张文学.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两种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 (7) :33-34.

[4]王弋, 郭智东, 徐芝君, 等.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观察[J].浙江医学, 2014, 36 (7) :585-586, 589.

[5]程谦, 方好, 易智峰, 等.高血压性脑出血后脑积水23例临床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 8 (3) :229-230.

[6]王佳斌, 陈晓丽, 林志国, 等.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317例疗效观察[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5, 49 (4) :361-363.

[7]林发牧, 许小兵.神经内镜与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广东医学, 2014, 35 (14) :2224-2226.

上一篇:科技活动下一篇:除草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