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体验性活动项目的建设与研究

2024-08-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中体验性活动项目的建设与研究(共9篇)

物理教学中体验性活动项目的建设与研究 篇1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实施,新的课程理念给作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在这次课程改革大背景的前提下如何改进作文教学是值得研究的。新课程作文教学不是否定以往的教学经验,而是批判的继承和发展。如何让学生写出文质兼美、富有个性、具有创意表达的文章,是当前语文教师探索的重要课题。

1、基于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要求的思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体验”为核心,对教学提出了“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等要求。《义务教育全日制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对教学反复提出了“体验”的要求。这些要求的宗旨是呼唤转变全体学生的学习方式,呼唤在教育教学中实行体验性学习。

2、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思考。目前,《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写作的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写作的兴趣和自信的培养上,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将被动地“要我写”转变为主动地“我要写”。学生要“对写作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的自信心”。把写作教学的情感态度目标重点放在兴趣、自信、习惯的培养上,这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实与诚信。

3、基于小学生作文学习现状的思考。

纵观目前小学生作文教学,还没有真正改变“耗时多,效率低”的状况。学生习作时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写,习作中“立意标准化”、“写作技巧化”仍占着主导地位,作文教学还是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学生一到作文就无从下笔.根据这一情况,我们认为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对于书本,对于生活,学生并没有真正地用心去体验过。“体验的缺失”是学生作文空洞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提出了《体验性学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主要概念的认识

1、“体验”

“体验”是指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体验生活。它是指主体借助经验运用直觉,通过感悟来理解外物时所感受到的心灵震颤。

2、“体验性写作”

“体验性写作”就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关注社会,感受时代脉搏,让他们在生活中体味、揣摩、积淀语言,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体验生活的乐趣,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

3、“体验性作文教学”

体验性作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从感官能感觉到的“表象”的体验、情感的体验、心灵世界的独特体验等,从而达到学生感官的、情感的、精神的整体回归,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和感性认识,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和意义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一见你就怕”的现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为学生设立作文教学的亲身实践、亲身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程序,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感悟、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实践、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积极构建“作文——生活”的桥梁,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

(二)研究意义

构建小学生作文学习的新局面,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形成“我以我笔写我心”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助于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课题研究主要项目与操作要点

学生的作文常常有一种很“高”的思想意识,但在写作的过程中却表现出较“低”的下笔水平。这种“眼高手低”的作文现实,与“新课标”中提出的“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有着一定的差距。为了缩小这个差距,我们制订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引导品读,体验语言魅力

我国有句古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程标准也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书读多了、读深透了、读进与作者类似的心境,书本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自己灵活运用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宝贵财富。

(1)创设阅读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语境,得法于课内,学生在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语境中,读出美感、情趣,读进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思想,体验、感受其内在的韵味。(2)拓展课外阅读渠道。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领悟,得益于课外。

(3)加强读写结合训练。重视培养学生课文学习中各种表达方式的能力,养成积累迁移运用习惯。

a、课内阅读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通过各种办法查阅相关资料。b、引导学生走进e世界,网上阅读课外资料。

c、阅读学习身边的优秀习作,体验别人的写作方法和技能,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d、提高图书室的图书利用率和流通率,正常更新藏书室的书刊,及时公布推荐,满足全校学生的信息阅读需求。

e、订阅报刊期间,学校根据邮局提供的订阅材料,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相关刊物,并建议学生之间订阅的刊物种类交错,便于交流阅读订阅的刊物。f、鼓励学生之间充分交流自己的课外读物。

g、定期开展评选读后感、读书笔记、组织校园书市等活动,引导他们正确读书、读好书、会读书。

(二)解除禁锢,消除心理障碍

学生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往往有很多束缚,他们写作都是为别人而写,写作中有太多的要求,学生是没有自主权。在被动的情况下,他们是没有写作的动力的。因此,只有没有了禁锢,才能出现作文教学的“艳阳天”。

1、提倡学生自命题写作。我们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再限制学生写作文的任何条件;作文是学生记录自己生命的成长,没有必要一定得写什么,不写什么,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写什么,怎么写由学生说了算。淡化作文的痕迹,让写作文在学生不知不觉的且积极主动的实践性活动中进行。

2、实施评价主体多元化。作文评价不再限于教师是唯一的权威,而是给大家看,让作文成为学生与教师平等对话的窗口,与他人进行心灵交流的窗口。要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生作文评价中来,特别是学生的家长。

3、指导学生学会积累。通过写日记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洞悉观察力。鼓励学生写学习日记、观察日记等,不局限于传统的日记格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以自己喜欢的又能让别人看得懂的形式写日记,定期举行优秀日记展评活动。

(三)丰富活动,体验生活实际 校园学习、家庭亲情、社会实践、群体交往等是学生的基本生活范畴,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产生深刻的体验,成为作文的“活水源头”。(1)引导学生在实践性学习活动中体验。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感兴趣的各种实践性学习的活动。例如:参加兴趣小组、小课题研究、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家庭劳动、社会调查等活动,他们在活动中亲身经历了各种情况、作出了各种试探性研究、设想的成功与失败、活动中与同伴的合作学习、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矛盾心理等都是他们一吐为快的内容。

(2)体验群体交往生活。学生在生活中除了学习还有与同伴、与老师、与社会成人等交往的活动体验,与他人交往活动的过程,不仅是其良好个性品质形成的过程,也为写作文储备了丰富的心理描述和人际交往活动的素材。如:与兄弟实验学校之间相关的班级开展“手拉手、互通信”等活动。

(3)体验家庭亲情生活。家庭是学生主要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真情实感最为直露表白的场所。我们采取下列办法,让学生在作文中吐露真情,感人肺腑。

a、设立亲情信箱,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作为孩子,学生在信中表达对父母长辈的亲情是建立在对他们细微的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一字一词一句的运用是再准确不过的。从而使他们跃过了辈份的鸿沟,实现相互理解与沟通。

b、开展亲情活动,培育淳朴的个性品质。我们先后开展过 “为妈妈洗脚”、“孝敬父母、学做家务”等活动,并相继开展了征文活动,涌现出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亲情作文,洋溢着风土人情的乡情作文等一批优秀稿件。

(4)体验社区实践生活。社区是广阔而大有作为的天地,如何充分挖掘社区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形成学生作文重要的体验源呢?

a、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开展社区干部、教师(离退休教师)学生、家长四方参与社会实践主题活动,丰富学生的社区实践生活。学生通过访、谈、看、听、查阅、演等系列活动,切身体验感受。我们先后开展过“走进劳动者”、“了不起的家乡”、“环保行”等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受家长、社会的欢迎。

b、充分发挥教育基地的作用。先后以参观、参加劳动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耳闻目睹,才能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四)搭建平台,交流成功失败

(1)搭建一个成功的平台。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虽然属于学生阅读的刊物虽然很多,但刊登一篇学生作文难度就比较大了。当一篇作文写完之后,获得老师、同学及其他人的赞赏是学生发自内心的期盼。给学生一个成功的起点,点燃他们写作激情,对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a、充分利用校刊、文学社社刊、宣传长廊中开辟作文专栏、班级板报布置中设置作文角、学校广播(电视)台等阵地,给他们一次次作文发表的机会,以激励他们,让他们体验成功。b、正常开展作文竞赛活动,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开展主题征文和现场竞赛相结合办法,避免部分学生在某些作文能力方面不足而不能获得成功的弊端。(2)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除了上述发表文章是一个交流的平台外,我们认为组织学生走进e世界,在网上开展主题讨论、聊天、拜帖子等;学生之间相互通信,师生之间开通知心信箱等等,不仅是训练学生语句表达清楚、通顺的好机会,也是让学生交流习作心得、交流思想、心灵沟通的新亮点。

(3)搭建一个体验修改的平台。让学生逐步走向教师修为自主修改,让他们在自我修改中,体验把句子写正确生动,把内容表达改精的过程方法,从而迅速提高写作能力。

(五)设置岗位,提供写作机会

(1)指导少先队大队部、文学社、广播(电视)台等学生干部学会起草、制定、修订制度、章程、计划、通知、活动方案等,写讲话稿、记录会议内容等管理性的常用文体,这是提高他们工作水平的标志之一。

(2)设立多个编辑、记者、通讯员岗位给学生多个写稿锻炼的机会。如:文学社社刊编辑部和广播(电视)台可设若干个栏目编辑、记者、通讯员;宣传长廊设计布置组和班级宣传板报宣传组、文娱演出节目可设若干个文字编辑;鼓励、扶持学生自办手抄报,自己当主编、编辑、记者、通讯员等等。使他们在编辑、组稿、采访等实践活动中,学会修改、写作,体验走向成功的经历,激创新思维的火花,提高写作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一)课题的研究对象

富春江中心小学三(3)班、三(5)班、五(2)班、五(3)班、六(5)班。

(二)研究方法:

1、比较实验法:本课题的实验研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选择5个班为实验班。本校同年级其他班级为对照班,在进行常规教学的同时随机接受教育辐射。

2、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测试等手段对学生参与体验积极性,体验感悟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估。

3、理论探索法;通过查阅各种理论著作和研究资料,进一步明确体验性学习的内涵及其能力培养方法。

4、经验总结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时间和步骤

1、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06年1月到2007年4月

2、具体步骤:

前期工作:选择讨论,申报立项

第一阶段:2006年1月至2006年3月

(1)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文献资料,并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2)进一步修正、补充、完善课题方案。第二阶段:2006年3月至2007年7月

(1)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探索作文教学中学生体验性学习的策略。(2)课题组研究人员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及时记录、存档。

(3)通过座谈、测试、观察等方式,定期了解学生体验性学习的进展情况。

(4)2006年上半年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及课题论文等形式展示成果。(5)邀请专家进行检查、指导,根据课题进展情况相应调整课题研究方案。

第三阶段:2006年7月至2006年12月

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第四阶段:2007年1月至2007年4月

(1)对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2)写出课题论文。(4)观摩活动。

参考文献:

北师大出版社

《走近新课程——与新课程实施者对话》 北师大出版社

物理教学中体验性活动项目的建设与研究 篇2

一、通过多种手段丰富幼儿的环保知识

为了让幼儿掌握初步的环保知识, 我们带幼儿到园外的马路边观看车辆排出的尾气、扬起的灰尘、发出的噪音;带幼儿参观冒着黑烟、灰尘满天飞的水泥厂;带幼儿看又脏又臭没有治理的河道;还有因砖厂过度开采而被破坏失去的土地;我们还利用多媒体让幼儿观看因乱砍乱伐而导致洪水泛滥、冲毁村庄, 人们和小鸟都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通过这些耳濡目染的参观, 使幼儿了解到环保包括保护大气、水源、土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等多方面的内容, 知道了水资源匮乏, 沙尘暴天气增多、气候变暖、酸雨等, 都是由于环境被严重破坏而造成的。有了这些环保知识, 为我们下一步的环保教育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环保教育与行为习惯相结合, 提高幼儿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意识

教学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主要活动之一, 幼儿通过教师组织有趣的教学活动来掌握粗浅的知识, 发展幼儿的创造、想象、思维、记忆及语言表达能力。然而, 在组织环保教育时需要打破领域、学科的界线, 随时对幼儿进行教育。《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培养孩子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美好情感, 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我们根据《纲要》精神, 顺应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 捕捉他们的兴趣与爱好, 组织他们一次次走进大自然的怀抱, 探索大自然的神奇与奥妙, 亲身体验大自然带给我们的乐趣, 并利用从大自然中寻找而来的各种材料, 让幼儿尽情想像与创造。他们凭着自己的想像, 利用植物的自然形状与颜色制作出各种有趣的东西。

三、通过节日活动进行环保行为习惯的培养

节日是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 孩子们非常的喜欢过各种各样的节日。为了让环保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们每学期都安排了绿色节日活动渗透到我们的一日教学中, “国际湿地日2月2日”“中国植树节3月12日”“世界林业节3月21日”“水日 (3月22日) ”“地球日 (4月22日) ”“世界无烟日5月31”“日世界环境日6月5日”“中国人口日6月11日”“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6月17日”“中国土地日6月25日”“世界人口日7月11日”“国际保护臭氧层日9月16日”“世界动物日10月4日”“世界粮食日10月16”等有关环保的节日里组织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让家长与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环保的图片、资料;一起探讨关于环保的话题;一起做关于环保的亲子游戏;一起设计关于环保的标签或传单, 分发给亲人和邻居, 告诉他们:“爱护动植物”“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吸烟有害健康”“每月少开一天车”“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等等。通过大家的努力, 让更多的人加入到环保队伍中, 让保护环境成为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意识产生行为。幼儿的心理发育尚未成熟, 行为随意性较强, 目的性较差, 正处在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形成的最初阶段, 此时, 正是我们引导幼儿形成正确的环保行为的最佳时机。

《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我们根据这一指导思想, 充分利用幼儿已掌握的经验知识, 设立了可回收垃圾箱和不可回收垃圾箱, 与幼儿一起把可利用的垃圾进行洗刷、消毒, 制作成了各式各样的手工艺品和玩具。如今, 废物利用已成为我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通过游戏、故事, 引导幼儿把环保转化为自身行为

物理教学中体验性活动项目的建设与研究 篇3

【关键词】体验;生活;问题;情境;合作;自我监控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1-0100-03

作者简介:王绡(1982-),河南永城人,讲师。黄文璐(1982-),江苏泰兴人,助教。

1 引言

体验式英教学来源于体验式学习理论,体现了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维德罕管理学院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于20世纪80年代处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理论。他构建了一个体验式学习模式-体验学习圈:活动(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活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不在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构建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transmission),而是知识的处理(transaction)和转换(transformation)。老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体验式英语教学是在目前外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基础上,借鉴体验式学习的优势而提出的,主张英语教学增加课堂活动的内容,在课堂中组织学身参与各种类型的语言交际活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学。

2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不断深入研究的结果, 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教学理论主要观点有: ①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信息,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知识和经验) 对外部的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的过程。知识是每个学习者通过学习建构起来的统一体。②学生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是认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主动独立建构的最终结果是来自教师的控制逐步减少, 学生的自我控制学习能力增强。③交互性是建构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是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工具”之一, 因此教师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不仅传授知识, 还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自觉学习的潜能和内在动机, 帮助学生自动建构知识。总之,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观点极为深刻和全面阐释了《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所规定的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理念。

2.2 学生中心论:“以学生为中心”是交际语言教学法提出的教学原则, 它体现了学生主体论的教学思想, 即在教学中,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Nunan 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置依靠教师和学习者的共同努力, 学习者应积极参与决定教学内容和如何进行教学。”考虑到我国外语教学中学生的因素、社会因素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规律,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活动不是让学生自由活动, 学生自行完成学习过程, 而是教师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不同的任务, 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3 Nunan 的体验模式教学: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相比, 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①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按照学习者的实际需要而设计; ②教师以交际法教授语言知识, 学习者积极参与使用语言, 在用中学; ③学习者学习怎样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 ④学习者学习专门编写有精美插图的课本, 还配有自学资料、磁带、光盘, 并且利用现代化手段; ⑤学习者在课堂上学习各种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习怎样把这些策略应用到课后自主学习中; ⑥学习者结成对子或小组, 学习与人合作的技巧, 以及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⑦学习者自己评估学习进度, 能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一体验式教学模式正是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学生中心论和自主学习论的实际体现。它强调学习者在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下自主建构语言意义, 在实际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重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其课堂活动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真正的交际需要。

3 体验式教学模式在精读课堂中的运用

3.1 在生活中体验英语语言的魅力: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比较封闭,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员对英语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导致学生产生“为考而学”的应试心理。要改变这一现状, 关键是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现代英语教学是建立在应用教学的基础上,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方向的。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 应当全面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 支持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如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课堂之外的语言学习环境, 进行情景对话, 丰富练习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自己组织汇话内容, 如 Classroom English( 教室英语) , Dormitory English( 寝室英语) , Dining- room English( 食堂英语) 等, 使学生在平时吃、穿、住、行的实际生活中学习语言, 运用知识, 提高综合能力。

3.2 在问题情境中体验英语语言的思维:对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学生, 没有足够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乐观情绪是不可能学好的。例如, 在讲授英文写作中Deduction Organization (演绎法)这一写作手法时, 结合《新视野大学英语》一册一单元的文章, 首先要求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3.2.1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3.2.2 How many stages did the author have learning English?

3.2.3 What problems did the author have in learning English in each stage?

3.2.4 What did the author gain through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这些问题其实是根据“ 演绎法”的特点—— 由一般( general) 到特殊(specific), 变相对文章进行结构分析。学生必须回归原文, 重新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体验作者行文特点, 才能准确归纳出文章大意、作者学习英语经历的几个阶段、作者在每个英语学习阶段的心得。通过教师适当引导, 学生感受到作者描述的英语学习经历, 都是用来说明在文章开头就已阐述的观点, 从而对“演绎法”的行文特征- -由general(一般)到specific(特殊)再到conclusion(总结)有了更深层的理解。为了帮助其熟练的运用这一写作手法, 教师还可以继续以问题的形式, 要求学生运用“演绎法”整理命题作文的写作提纲。学生通过对命题的讨论分析, 在提纲提练过程中套用“演绎”的写作手法, 不但增强了英语语言的思维能力, 而且也增强了英语语言的实践能力。

3.3 在合作中体验英语沟通:合作学习是一种愉快的学习方法,它将合作性团体结构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学习英语时, 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达成互动、互助、互促, 有助于学生在群体活动中保持与日俱增的学习动机。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 学员在pair work, group work 或team work 时,可以真正经历或模拟经历生活事件的过程, 在课堂中实现有效的人际互动。如《执勤英语》中的Asking the way这个话题, 教师可以让classroom 成为town, 座位间的过道假设成为road, street,在这样一个小型的“城镇”中有着特定的hospital, government, school, bus stop 等。在这样场景下, 学员分成几个合作小组, 用所学的语言How can I get to?? Where is?? Go down the street. Turn leftright at the ? It’s behindnot far from?等进小组对话训练,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的实效性, 在互动中体验沟通的效能。

3.4 在自我监控中体验反思:自我监控是指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 学生学会在学习中不断调整自己, 不断改变交流内容、做事程序、体态语言、沟通细节和情感控制程度, 以适应具体生活中的具体情况。如在进行词汇教学时, 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导, 让他们从自身特点出发, 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 通过不同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可以化整为零, 把分散的没有多少联系的单词融入一个情景中学习; 可以在问题任务中学习; 可以借助语境提示来学习新单词; 还可以根据音标、词义等归类识记。学员可以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的不同,不断反思,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4 结语

在体验教学中, 体验任务的设计是开展体验教学的基础。教师了解体验教学,了解体验任务设计的原则, 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

教学活动,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及可体验性。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就是运用语言做事的过程, 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调研能力、创新能力、收集和运用资料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不断地获得知识或得出结论, 从注重语言本身转变为注重语言习得, 从完成体验任务来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体验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自主性和独特性, 体验人的精神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岳国峰. 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导师队伍结构现状浅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4):55

[2] 罗英姿. 研究生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7, (11):38

[3] 李俭川.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研究生,2004, (3):45

[4] Mcclelland. 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 intelli2gence[J]. 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 (28).

[5] 王青. 研究生导师的工作性质与教育作用辨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 (3):85

物理教学中体验性活动项目的建设与研究 篇4

在体验中感悟

——《眼睛作用大》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1.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种教学理念对于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教学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低年级学生的社会经历少,生活经验不足。而这节课,正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这些特点,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生活取材,设计一系列儿童熟悉的,感兴趣的,有意义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感悟,悟出道理。

2.以活动为载体,关爱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规定,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课程,活动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在本节课中,活动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孩子们在玩中学,玩中乐,乐中悟,悟中学。通过欣赏优美的风景画面,蒙着眼睛去写字,交流眼睛的贡献,为学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学习情境和氛围,成功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多姿多彩的生活,使孩子们丰富多彩的个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活动让孩子们真实地感受到眼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确实非常重要,深切地体会到了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多不便。没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们将无法感受到五彩缤纷的世界是这么的美好,从而产生了要用心保护自己的眼睛的强烈意识,引导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用心去保护好自己的眼睛。

物理教学中体验性活动项目的建设与研究 篇5

王景芹 辽宁省凌源市四合当中心校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自从任教《品德与社会》以来,在这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勤奋努力下积累了一些实际经验,笔者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活动设计、课后实践活动三方面来浅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 课前活动准备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学习品德,热爱生活为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不仅拓展到了课前,还延伸到了课后,这样给了学生很多学习的机会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们在自我展现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那就应该让学生课前积极准备,为课堂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学生的课前准备是教学活动的需要,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孩子们在课前的准备活动中,对这次活动主题进行了相应的资料搜集、课前体验、准备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在课前准备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去体会、去感受,为课堂上的学习提供基础。

例如:笔者在教《噢!家乡》这课时,课前笔者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必要的指导、示范,积极调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课堂上孩子们带来了家乡四季的照片、图片,还带来了地球仪、地图、家乡的土特产,甚至有的还带来了家乡风光介绍的VCD光碟。这节课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高效地完成了本节教学目标。让笔者感慨学生潜力的同时,更觉得课前活动准备的重要性。

二 课堂活动设计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因为《品德与社会》课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孩子更多地通过实践参与活动,动手动脑,深切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在感受中产生共鸣。所以,笔者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课堂活动,尽量做到——设计新颖独特。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1.创设情境,让学生思维活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他们牢牢地吸引住。”游戏课堂导入方式有助于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认真听讲,激发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可以寓教于乐,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我的家庭》一课时,笔者首先把学生带到情境中:我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的家庭是怎样组成的?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你都叫什么?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说,笔者及时地给予表扬和小小的奖励,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每一位学生都活起来,投入课堂活动中,人人都是局内人。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动起来

《品德与社会》课要培养的是热爱生活的儿童,孩子们正是在实际生活中发展,因此在设计教学活动中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脱离社会实际来进行。只有来自于学生生活中的东西才能让学生乐于接受。从孩子的生活出发便于每个学生愉快地动起来。课堂中笔者采取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有时是实地采访调查,有时是快乐的教学游戏,有时是合作学习的小组讨论,有时是生动形象的情景表演,种种的活动都为学生提供了动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起来。

孩子们是充满童趣的,平时笔者在设计活动时把自己也想象成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童心”去设计吸引孩子的活动。笔者教《遵守交通规则》一课时,首先组织学生做一个小游戏,让一部分孩子举着自己制作的标志牌,另一部分学生手里拿着老师事先写好的有关标志名称的纸条,以找朋友的方式找一找,找到自己的朋友,这样在“找朋友”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对交通标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笔者又让学生演一演在有信号灯的地方,交警怎样指挥,汽车、行人如何通过。学生们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样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去遵守交通规则。

三 课后实践活动

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悟并得到发展的。教师除了在课内学习,校内训练外,还必须积极开拓各种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校外,走向生活,回归社会,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使德育变得鲜活而富有生命力。儿童的生活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活动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活动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品德与社会》不应该局限在一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事情的发展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只有让学习活动和实践活动互动起来,让学生用课堂上得到的“道德认知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实践中去深入体验,才能真正强化和巩固所学的东西。品德与社会课应构建开放的教学模式,拓宽学生的认知渠道,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学会生活,感悟生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灵活地安排了一些课后实践活动。

如:笔者在教《自觉遵守规则》时,学生在懂得图书馆要保持安静,乘公共汽车要排队,人人要遵守交通法规后,笔者让学生在课后实践活动中验证,这样,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做人,成为一名具有良好品德的人。

现在,笔者和孩子们都喜欢《品德与社会》,孩子们喜欢合作探究了,懂得实践了,热爱学习了,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这新课程的舞台上,孩子们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茁壮成长。世纪需要能力型、活力型、创造型的人才,《品德与社会》教学呼唤主体开放的教学。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社会是实践的主阵地,课堂上的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得到体验、认同。教师不能拘泥于教科书,照本宣科,我们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跳出教材,与班队活动、少先队活动、家庭社会实践相结合,视生活为活的教科书,让学生在更广阔的教育空间内学会选择,择善而从。

物理教学中体验性活动项目的建设与研究 篇6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鉴赏美、创造美》子课题结题报告

江宁区陶吴中心小学艺体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学习中,由学生个人的自己发起,自主参与的学习,是最持久深刻的个体行为,而学生的参与、经历、操作、探究、感悟等“体验性活动”是主体参与的重要行为体现。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全身心的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音乐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精神,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任务即学会审美、学会创美、学会交往、学会美的实践。

由此,如何在艺体学科中创造性地让学生进行体验性学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在具体的教学实践工作中,根据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精神,结合我校艺体学科教学工作特点和教师实际教学经验,提出了在艺体学科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思想。

二、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3年10月—2003年12月

成立课题组,学习相关理论,搜集有关资料,理清研究思路,培训实验人员,根据学生实际,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04年1月——2005年7月,以学期为单位,明确阶段研究目标和方法;积累实验资料,观摩实验课例,完成阶段性进展报告。

3.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6年9月,整理资料,分析研讨,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三、课题研究目的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感悟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全身心的体验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彻底改变传统而单一的“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成功,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感知、体验、判断、评价”的新的教学方式。

四、课题研究内容

1.体育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

2.如何让学生在体育韵律活动中,学会鉴赏美、创造美。3.如何让学生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学会鉴赏美、创造美。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多角度、多渠道开展对课题资料的比较研究,借鉴已有的研究 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防止重复研究,避免和少走弯路。

2.调查研究法。一是调查艺体学科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努力使本课题

研究的目标和操作更加具体有针对性、实用性,切合学生实际,提高实效,二是调查研究新情况、新经验、新方法,用以指导实验操作,并为发展新理论提供经验原形;三是调查实验过程中体验性学习方式的变化,为构建新的体验式教学方式提供事实依据。

3.实验研究法。选择一些实验班,运用系统分析和整体思维方式构建理论假说,搞好实验设计和实施。通过实验研究、修正和完善原有理论假说,为其他教师提供体验式的备选样式。

六、课题研究原则

1.主体性原则,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 主体,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能力。

2.针对性原则,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求得解决的办法,解决教学中的实际 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

3.灵活性原则,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科学地、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 生的能力,兴趣等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七、课题研究过程

(一)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新格局

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中心环节和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传统的课堂体育教学存

在如下弊端:一是重知识轻方法;二是重技术轻素质;三是重应试轻应用;四是重继承轻创新。这些传统的教学弊端严重阻碍了当前的体育教学发展,因此必须打破传授知识、技能为中心的传统体育课堂教学格局的束缚,建立以学生主体,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全新体育课堂教学格局。

1.教师实现角色变换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让 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当然,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能否实现,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教师只有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参与学习上来,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能得情绪满足并体验到学习之后的成功心情,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2.教学手段要现代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格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并必然 会被现代的教学技术所取代。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象,将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培养学生自主活动能力,让学生做到真正的参与、体验

“自主活动能力”是指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当时的器材、场地、同伴等 具体情况,积极自主地进行个体、群体体育活动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精心设计“自主活动”的空间,让学生一起自主的参与体验,教师则引导学生一起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能力,并按照反馈原理,调节师生的活动,以达到原定的目标。在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主人。只有学生的自主活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现,生活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局面才能形成。

所以体育教师要做到多一些参与、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满足,少一些禁锢;多一 些自主,少一些干预;多一些思考,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激烈,少一些批评;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心情,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

(三)认真开好研究课,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为了使学生尽快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我们在开设研究课 上花了比较大的力气,在开设研究课前,课题组每次都要集中分析,讨论本阶段课题研究的重点,找准本课进行“自主学习”的切入口,然后在制定教学实施计划进行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开设研究课。上课时,加强了对相关内容的记录,并在课后进行探讨、交流、反思,从中提取经验,归纳成理性的材料。三年来,课题组开设研究课三十余节,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通过开课,我们发现在自主学习中,不但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八、效果分析

(一)增进了师生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抱着各种态度,有各种体验,而产生各种情感。例如:学生技术动作获得成功,便产生满意、愉快的情感,在运动中,竞赛中由于对抗激烈,便产生紧张的情绪,一旦得胜,便产生欢乐的情绪,一旦失败,便产生不悦的情绪。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控制激发学生感情的同时,要培养学生自身的情感,要赋予 适当的力度与内容,就在练习中给予学生心理和生理上适当的刺激,练习的内容要多样化、生动,教学手段与方法须得当。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与练习过程中有明显的情感体验,以取得最佳的效果;同时,在教学中要教育学生用情感的动力来调节自己的能力,要善于支配与控制自己的情感,保持动作与情感的协调一致,这样才能取得既学习技术和锻炼身体又达到培养优良品质的良好结果,并增进了师生情感。

(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诱导学生学习的动机,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最重要因素。古人云:“乐学方能善求”。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极强,而好奇心则是激发学生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体育教学中讲解,是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讲解,融洽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的注意力十分集中的情况下,学生更能领会教材蕴含的情理,较深刻理解和掌握所传授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各种成功的滋味,在多次成功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有了明显的得高。

(三)“自主学习”意识逐步形成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学生有强烈的上课愿望,在课堂上表现积极,参与性强,练习时自信心强;他们不把教师当作神,敢于将自己喜欢的东西带入课堂,充实课堂;敢于创编、敢于求异、敢于创新;自主活动、自主锻炼的欲望强烈;课余会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进行自主锻炼,具有初步的“终身体育”意识。

九、实施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

学校课题小组多次召开班子及课题组成员会议,专门学习研究有关艺体学科体验 式教学的理论、观点及业务材料。通过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这项课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遵循普及入与提高相结合,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智慧、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开展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我们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机制,做到严格管理,分工明确,制度健全,齐抓共管。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教科室主任为副组长的领导小 组。

二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在计划制定过程中我们在吃透上级指示精神的基 础上,多方征求意见,反复探讨论证,力求做到目标明确,内容系列,方法科学,评估规范,使计划切实具有科学性的可行性,并注重在落实、检查、评比和验收上下功夫,形成网络化管理模式。

三是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我们把课题同创一流学校目标统一起来,从学校的事 业与个人成长,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结合点上激发教师的拼搏创新、建功立业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二)增加资金投入,积极推动实验工作的开展

全新的理念是搞好实验课题的物质基础,虽然学校经费十分紧张,但学校领导的 思想非常明确,只要有利于实验课题的开展,只要是提高教学质量,只要有利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就应当舍得投入。几年来,我们在上级领导及校领导的支持下,多次派实验教师外出听观摩课,参加市、区的讲座和培训等,提高了实验教师队伍整体的素质,为课题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转变教师观念,确定体验为本的教育理念

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最重要的是转变教师的学习观。为了转变教师的学习观,实 验教师通过上研究课,在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创造性表现,这些亲身实践的事实中,促进教师学习的转变。实验过程中,由课题组指导者指导实验教师多次上公开课、研究课,此外,我们还特别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要摒弃权威者角色,而改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进行教学活动,为此,课题组做了如下工作:

1.向实验教师印发体验式教学理论的学习资料。

2.在实验教师自学和基础上,进一步将学习引向备课、评课,以此促进实验教 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确定体验为本教育思想。

3.课题指导者亲自参与各研究课的备课,试讲及评课活动,与实验教师在同传

统教育的观念的碰撞交锋中,形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所有课题组成员都从中加深了对体验为本教育思想的理解。

4.倡导实验教师勇于改革,认真总结教学经验,为鼓励实验教师取得长足进步,学校制定一系列奖励制度。

(四)营造体验教学的环境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安全、和谐和温暖的心理环境,为此要求教师应做好以下几 点:

1.注重学生从参与。

2.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与交流,表达不同的见解,并且能容纳别人的见解。3.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设计活动或提出问题时,应给学生独立思考 时间,不要急于提供帮助。

4.在活动中提高活动善于表达自我,勇于争先的良好品质。

5.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使学生得到情绪满足和体 验到成功的快乐。

6.采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体验式教学提供一个广阔的天空。

(五)保证措施 1.组织保证

本课题实行市、区、校的三级管理,做到既有理论上指导,也有实践上保证。2.实验教师队伍保证,本实验教师队伍稳定,年龄结构合理,有区级骨干教师 和镇青年教学标兵,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和研究活动,保证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证 4.实验班级保证

十、课题组领导及成员

课题组组长:杨伟

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研究 篇7

一、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解读

1.基于体验活动的内涵解读

“体验”一词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一词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情;亲身经历”。[2] 此前也有学者指出:“体验是指在对事物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事物产生情感并生成意义的活动”。[3] “体验活动”则是指:“活动主体主动的, 有思维积极参与的, 观念与行动相统一的, 内部和外部并重的, 充满改造和创造精神的, 能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整体的、多样的活动。”[4]

由此可见, 体验活动的重要一环就是要主体亲身经历, 并在此基础上, 使体验主体对所体验的事物产生一定的认识和感悟。这往往需要以主体自身的内在经验做基础, 生成一种内化的自我认知。体验活动是尊重自我内心感受的一种集体悟和心悟于一体的生命体验方式, 体验活动的意图并不是单纯的指向活动本身, 而是更多的关注由活动带来的深层意蕴, 即心灵的感悟。通过课堂体验活动, 使主体能够体验“由感受、理解、联想、情感、领悟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心理活动过程”。[1]

2.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内涵解读

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 就是把体验活动限定在课堂的场域内, 教师运用文本、信息技术、教具以及主体参与的多元方式, 使学生通过亲身验证、实践, 体会知识内涵, 明了思维过程, 提高动手能力, 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交往, 进而引导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

必须要指出的是, 课堂教学本身还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 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与学生知识层面的交流上, 很容易忽视与学生情感的交流。课堂中体验活动的应用, 就在于使刻板的书本文字转变成生动的场景画面, 教师在引领学生如何亲自体会、感悟、理解、掌握书本知识同时, 引申出知识场景所蕴含的情感意义, 使学生融入情境之中, 通过对活动的体验, 透视认知过程, 磨炼意志品质, 认清自己, 培养学生如何体会生活的真谛, 养成自制、理性、有德行的生活态度。

3.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特点解读

(1) 主体亲历性。

在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体验活动注重的是个人情感、意志的塑造, 是体验者从自己已有的知识、情感结构以及已有经历出发, 通过亲身参与、经历, 对事物进行理解、建构并重新生成独到体会的领悟过程。教师在课堂体验活动中扮演着知识引领者的角色, 学生则在教师的巧妙引领下, 通过情境的亲历, 逐步生成个性的体验感受。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亲身体悟,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自身的知识建构中去, 不再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 而是真正地把自己看作是学习的主人。主体亲历的过程正是生成内心感悟的过程, 体验主体在活动中的亲身经历, 促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形成独特的办事风格, 从而促进对后来事物的学习、体会。

(2) 交互生成性。

交互生成性体现了教学“主导”和教学“主体”在平等、独立的相互交流中, 对知识进行生成的认知过程。教育素有教学相长一说, 师生作为教育中的两个研究对象, 无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 都不应该是对立或是上下级的关系。这是因为双方都能够在相互的交往过程中受到对方的启发, 促进彼此的提升。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由此点性质出发, 使师生之间通过进行平等对话的方式, 在相互启迪中, 对知识进行重新的梳理、研究。学习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 而不再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简单的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在相互探讨、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后, 知识由模糊的“平面知识”, 转变为了清晰的“立体知识”, 知识对学习主体而言, 生成了全新的意义,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加深。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牢记一个知识点, 更重要的是这个生成的过程,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的发展,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探究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3) 情境情感性。

体验活动的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从情境预设到情境生成的过程。无论体验活动进行到哪个阶段, 情境的渲染都是必不可少的。情境的预设, 是教师为了使教学达到一定的目标, 引导学生“入境”的前提准备, 只有情境预设的合理, 才能使学生以明晰的思路, 亦步亦趋地完成自我顿悟。而“入境”之后, 教师又不完全地限制学生的思维, 尊重学生自身的经验和认知水平, 由学生本人亲自创设独立思考后的全新生成的情境, 形成独到的个性体验成果。而在这样一种情境预设——生成的过程当中, 必定是伴随情感生成的。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 体会着自己的情感变化。同时也在审视着他人处理事物的方式, 并在这种种的情感体验中, 形成自己的情感价值观。体验活动的教学意义也就在于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自主地培养各方面的能力。

二、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价值分析

1.对人文关怀的体验:促进师生个体化

体验活动是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的, 是对整个知识形成过程的全程体验, 也是师生对生命过程的内心体验。“人文教育的实质不是知识性、技术性、实用性、时尚性的, 而是精神性、智慧性的。它试图解决的不是‘头脑’问题而是‘心灵’问题。”[5] 师生在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中, 体验知识、体验自然、体验社会、体验自我;在彼此的交往中, 学会彼此尊重、互相合作;在沟通中, 开启心灵, 集思广益, 充分体验到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体验人文精神的关怀;在相互促进的交流中, 表露自己对知识、生命的看法;在辩论中, 体现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价值立场。所有的这些师生间的交流过程, 都体现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尊重了生命个体的感悟, 遵循了个体体验的差异性, 促使师生在课堂体验活动中都能形成属于自身的个性化体验, 成为思想独立的个体。

2.对教学文本的体验:促使抽象的“符号知识”具体化

人的本质体现在人所创造的符号中, 人的自主性则表现在能创造和使用符号。[6] 教学文本本身既是前人通过自身探究对自然与社会的描述、解释, 并用抽象的概念符号编写而成的。虽然为了后人研习, 教育工作者在课本中对有些符号知识做了图片引导, 但毕竟不是学生们自己体悟出的道理, 不能全部使学生产生共鸣。学生们在初次接触文本时, 看到的也只能是由文字堆砌起来的枯燥乏味的无意义文本。

对教学文本进行亲身探究式体验活动, 可以使师生在体验中, 感受被前人所认可的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成型的过程。在体验生成的同时, 对“知识”可以成为“知识”的原因产生共鸣。学生在体验活动的课堂上, 由教师创设适当的情境进行引领, 通过自己对文本的阅读、分析, 完成对文本初步的理解。再由教师运用教具、视频、课件等教学工具, 使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层内涵进行体悟, 把每一个枯燥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经过一番联想、想象以及演绎教学文本的过程, 抽象知识已经能生动地展现于师生的眼前, 变得立体、形象, 再难理解的符号知识也会变得浅显了。

3.对探究过程的体验:促进师生思维方式多样化

体验活动的探究过程, 是师生对知识的“真理性”以及个体对事物所持观点的正误判断找寻依据的思维形成过程。师生之间以了解教学文本为基础, 通过师生个体对知识的独立分析、论证, 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形成自己对知、情、意、行的体悟;通过集体或小组的共同体验探究, 使一个复杂的问题, 产生多个解决办法。在这个思考、探究的过程中, 单个学习个体通过了解了他人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及思考过程, 领悟到不同的解题途径, 打破了自己的思维定势, 拓展了思维方式, 促进了个体思维多样化发展。45分钟的课堂教学是有限的, 课堂上能掌握和解决的问题也是有局限性的。思维方式的多样化发展, 从个体角度出发, 能使学生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从集体角度出发, 能使师生共同学习, 共同进步, 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 带动班级整体的学习热情。

4.对课堂情境的体验:促使隐性知识显性化

所谓隐性知识, 是指不能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等进行逻辑的清晰表达, 不是通过理性进行反思, 而是在感受中进行反思的一类知识。[7] 许多技能、方法、体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都是隐性知识。“尽管隐性知识依存于有限情境之中, 但却是一种鲜活的综合性知识”。[8] 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如果不注重学生隐性知识的挖掘, 这部分知识是很难被捕捉到的。

在体验活动的课堂中, 师生的体悟随着体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通过创设合理的情境, 师生间进行着有目的的体验和实践。以情境为中介, 使师生隐藏在内心或不能名状的模糊知识显现出来, 从而获得除书本知识以外的更多的情感感受。体验是一场头脑与心灵的洗礼, 当语言都变得苍白无力的时候, 体验还是能给人带来顿悟的喜悦。情境体验中的隐性知识外显, 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视野, 挖掘了学生的潜在智慧, 引导学生不管是对清晰的文本知识还是模糊的隐性知识都能做到有所思, 有所感, 有所悟, 达到对知识的完善、方法的建构以及对人生的体悟、反思, 最终完成对知识情感的整体升华。

三、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1.确立体验活动目标

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的交互生成性出发, 确立明确的体验活动目标是体验教学有效开展的前提, 是诱导知识生成的可靠保证。每一堂课都有其特定的教学目标以及重点、难点, 体验活动是为完成这些教学任务而进行的辅助手段。教师在设置体验活动的教学目标时, 要从文本知识入手, 以学生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情感生成为始基, 把课堂交给学生, 使师生在平等、融洽的教学环境中, 稳步提高包括知识、技能、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在内的认知。力求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个性、有想法的人格完善的个体。由于课程设置及学科性质的不同, 教师还需要对体验活动进行分类、总结。继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体验活动, 把体验的效果尽量做到最大化,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创设体验活动情境

在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过程设置中, 体验活动的情境创设是最为关键的。只有创设恰到好处的体验情境, 才能确保学生内发的自身体验情境的生成。不同的情境创设, 带来的效果不尽相同。学生作为思想意识都尚未成熟的群体, 正处在情感意志都有待教师去引领形成的阶段。教师自身的道德品行、人生价值观念的导向, 直接影响学生成“人”的观念形成。所以, 教师在创建体验情境时, 首先, 要建构自身正确的价值观, 为学生展现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以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再次, 要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在体验教学的同时, 教师要时刻使学生处于精神“自由”的状态。“自由是人的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生命的自由要在自由的境遇之中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得以展现和达成。”[9] 心境的平和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对自我进行完善、建构, 使学生对所学产生更多的畅想、反思。最后,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联系教学实际, 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知识、技能, 找到情境与自身经验的结合点, 使外部知识内己化, 以能够灵活运用。

3.开展体验探究活动

体验探究是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步。犹如上文所提到的, 课堂中体验活动的展开是为了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 形成健全的人格。围绕着教学目标, 体验活动不能只拘泥于一种活动形式, 要以多种活动方式并用, 来达到体验探究的目的。体验活动可以是个体实践活动、个体心理体验活动、集体实践活动、集体讨论活动等形式, 深度融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 把体悟到的一切内化为“自身的经验”。师生在开展体验探究学习时, 平铺直叙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难免会造成学生对知识学习的反感情绪。为了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 教师应以体验为手段, 把课堂上的“句号”适当地转为“问号”, 使学生对知识产生疑惑, 再由自身体验出发, 一步步地对知识进行探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体验探究还要展现多元化的研究方式, 可以以班级为单位, 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体验探究活动。无论哪种方式都是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 对情感、理想的诉求。唯其如此, 教学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创新的精神。

4.总结体验活动成果

体验活动的成果总结是体验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通过总结体验活动的成果, 使教师能够找到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并对问题进行反思, 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 并使学生在享受体验活动带来的成就体验的同时, 对知识技能的学习加以巩固, 挖掘包括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深层体验。

在形成总结的过程中, 师生要注重总结成果的时效性, 及时地对体验到的感悟加以识记、反思、总结, 把体验的成果内化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由于体验活动的不同, 师生每时每刻体验到的感悟也是不同的, 教师需要根据体验情景, 引领学生进行定期的体验活动成果总结。总结的过程亦不是教导学生如何刻板地找寻体验结果的过程, 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生成的过程。总结的方式可以是教师与同学之间、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成果汇报及心得交流, 以此来丰富个人想法, 转换单一的思维方式, 力求做到让学生在体验结束之后, 不仅发出会心的一笑, 更要使学生产生“余音绕梁”之感。

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是融入师生情感的生命体验的教学, 是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活动。师生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 感受知识、感受情感、感受生成、感受反思。教学已不再是枯燥的习得过程, 而是智慧与情感、理性与感性相碰撞的过程, 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过程。基于体验活动的课堂教学, 促进了素质教育的发展, 拉近了人与人、人与“智”之间的关系, 使师生在轻松愉悦的体验活动中, 实现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闫守轩.体验与体验教学[J].教育科学, 2004 (6) :32-34.

[2]现代汉语词典 (修订版) [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1241.

[3]李宪勇, 徐学福.体验教学及其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J].中国民族教育, 2009 (6) :33-35.

[4]杨莉娟.活动教学的内涵、立论基础及其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 (3) :87-91.

[5]张祥云.人文教育特点新探[J].新华文摘, 2002 (2) .17.

[6]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178.

[7]杨斌.体验教学——整合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6) :86-87.

[8]任英杰, 徐晓东.隐性知识与教师专业发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9:1.

活动体验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篇8

关键词:体验有层次;交流有提升;过程有发展

都说“听过,就忘了;看过,就记住了;做过,就理解了”。一项研究表明:“看”“听”,孩子只能记住30%;而“做”,孩子却能记住70%。因此,实践能让孩子更好地学好数学。而课标中强调低段的综合实践侧重于让孩子体验,并能用单一的知识点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低段的综合实践我们选择以活动体验的教学模式。而在这种模式中怎样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验方式要多样,有层次

掌握一个知识点有时不是单靠一个体验就行,但炒冷饭的实践,学生提不起兴趣,达不到实践的效果。因此,活动体验的设计要注意方式变化、富有层次性,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技能得到强化,能力得到提升。如,一年级的孩子其实学前就已经会数数,就是数数不流畅,遇到拐弯数容易数错,针对这一特点我设计了一系列的数数活动:

1.用数字介绍身边的东西。如,我有3件衣服,我家住5楼等。

2.①数100颗黄豆,用了( )分钟;

②数100颗大米,用了( )分钟;

③比一比,100颗黄豆和100颗大米,( )一样,( )不一样。

3.数一数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分钟滴( )滴水;

从用数字介绍身边的物品到数100粒黄豆和100粒大米,从简单的说到实际的操作;从单纯的数到比一比学会比较,会做还要会思考;从数没关紧的水龙头一分钟的滴水量,建立数感,渗透积少成多的道理;从会数的顺序到有序的数物,解决障碍物下瓷砖的数法,思维在发展。

再比如学习“左右”时,让学生通过以下活动分辨左右:

①让孩子多观察各行各业的人左右手都做了什么?用左右介绍房间物品的摆放。

②利用学具,你说他摆(如拿出4个圆,1个三角形,三角形放在从左数第2个)。

③指挥家长出行的路线。

④亲子寻宝,你藏他找,或者他藏你找。

从观察到用左右介绍,从摆到用左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对左右的分辨越来越清晰,思维越来越深入。

二、要体验,更要提升

在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先有体验,再有分享,学生的印象更深刻,而分享绝不能只是简单地看看图片,说说体会就过了,要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将生活中形象的数学问题变成抽象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在分享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丰富认知拓展思维。

学生有了《数豆子》的活动经验,分享交流方法时教师可以引导比较: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五个五个数,哪种方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用不一样的方法尝试着数数看。在对比数数的方法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运用方法再次实践:数一数咱们班一共有几个人?共几只眼睛?共有多少手指头?让学生先想想打算怎么数?为什么?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一数,和同桌比一比,谁最快?

一系列活动只为能真正触动学生,让学生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让学生根据具体问题去选择合适的数数方法,让学生理解方法多样化的同时还有最优的,方法的好也不是绝对的,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优化选择。学生在交流中,在老师精心设计的“再思考”“再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认识。

三、重过程,促发展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与实践”的实施是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因此,“综合与实践”教学,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情感体验,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感悟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学内容的理解。

1.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学完看图列式后,让学生根据算式“8-3=5”画一幅画,学生依生活丰富的情景画小鸟飞走了,小鱼游走了、人下车了、苹果被吃掉了,树被砍掉了,书被借走了,东西被买走了……作品的形成过程就是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过程,具体丰富的情景,让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体会减法的意义。

2.实践发展学生的思维

在学完“左右”后,让学生画一幅画,并用左右描述画中的物品。有了形象具体的情景,学生能清晰表述位置关系,并在描述中体会位置的相对性。在交流中让学生依照描述的位置关系来判断各个物体,学生在逆向思考中发展思维。

3.实践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形象直观促进理解,生活联系激发兴趣,实践活动不是单纯地做题,融合实物操作体验,如,美术画画。而画画是低年级学生的最爱,是没有文字基础另一种直观的表达,所以学生乐此不疲,有学生在做作业中发出这样的感慨“终于可以画数学了”。

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看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在活动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或沟通比较简单的数学知识,在活动中简单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比较单一的数学问题。这个过程能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因此这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精心设计实践活动,有效引导进行实践交流,拓展学生的体验认识,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它是思考力的培养,是过程性的经验积累、是对知识真正意义上的“理解”。

参考文献:

物理教学中体验性活动项目的建设与研究 篇9

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流畅体验量表>,对39所在杭高校1300名学生进行调查,重点比较学生所参与的10个体育项目中的流畅体验特征.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流畅体验特征在项目种类、性别、年级、专业、从事项目年限等变量上存在差异.

作 者:於佩红 胡炬波 YU Pei-hong HU Ju-bo  作者单位:於佩红,YU Pei-hong(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胡炬波,HU Ju-bo(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1231)

刊 名:科技信息 英文刊名: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G80 关键词:流畅体验   大学生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  

上一篇:国旗下讲话喜迎新年下一篇:关于汽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