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荐8篇)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1

----交通局

王刚

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重视调查研究,善于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是谋划工作、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

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该看到,像我国这样经济与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适应新时代、聚焦新目标、落实新部署,如果凭经验办事、拍脑袋决策,就不可能闯过这一关,实现历史性转变。唯有老老实实深入调查研究,把问题找准、把解决问题的办法研究透,才能把中央精神和工作部署落到实处,使各项工作缜密而务实地推进。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重在找准短板弱项,解决实际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核心在“全面”,难处也在“全面”。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要完成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等改革发展任务。而攻坚越深入,改革越深化,情况就越复杂。很多问题交织在一起,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摸清具体情况,放大政策措施的共振效应;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分辨轻重缓急,部署好先后顺序;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找到关乎全局的“险滩”,知其深浅、晓其宽窄、究其难度,做到胸有成竹。

总书记曾形象地比喻说,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千万省略不得、马虎不得。调查研究不能走形式,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如此才能及时了解新情况、发现新问题。调查研究隔层纸,政策执行就隔座山。在实践中,之所以出现一些地方和部门决策针对性不高、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说到底,根子还是调查研究少了一点、浅了一点。

深入调查研究,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必然要求。坐在办公室里想想都是困难,到基层看看全是办法。我们要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也要练就从群众的“后院”和“角落”里发现问题的本领。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这样才能听到实话、获得真知、收到实效。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2

关键词: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主制度

0前言

党的十八大为我们规划中国未来10年改革发展的蓝图,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目标,而民生问题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一大难题。抓住民生问题,就抓住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1 民生问题是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问题,就是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诉求与保障。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严峻的政治问题。

1.1 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关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民生福祉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和归宿。前苏联、东欧国家忽视民生问题,经济发展丧失动力,最终导致分裂剧变、社会主义被葬送;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同样因未能很好地关注民生问题的发展变化,丧失了持续大发展的良好机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生问题受到普遍关注,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民力促进发展,迅速摆脱贫困状态,不仅较快的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绝大部分人达到小康水平,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强大动力,促进了30多年来我国经济年平均增长9.9%高速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中国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民生社会事业发展还有相当差距,就业、教育、住房、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问题比较突出,尤其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世界经济复苏艰难、中国经济发展日益面临外需不振、内需不足的困境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约束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受到严峻挑战。此时,我们要继续关注和改善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促进实现人民的发展权,为经济增长的增强内生性和稳定性,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条件。

1.2 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关乎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连着民利,改善民生的核心就是民众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民利影响和谐,和谐的基石就是利益的公平正义。只有公平与正义才能确立起保证的规则,坚持发展以人为本,使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得到保证的基础之上;同时,确立机会平等和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从而有利于真正、充分、持续地激发社会活动,保证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受益,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目前,我国突出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凸显了社会成员在决定自身生存权和发展权利方面的不平等,没有合理分享国家发展成果,这些改革中的弱势群体容易产生相对剥夺感,构成社会不稳定的因素。所以,重视并努力改善民生,有利于大幅度地提高社会公正程度,切实做到公平、正义、共享,消除不稳定的隐患,使社会关系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中保持稳定。

1.3 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关乎政权的巩固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将“民生”与“国计”相提并论的传统,民生问题一直与国家发展、政权稳固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国外,工业化国家发展到一定水平后,民生问题同样构成国家发展的根本问题。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良好的教育、稳定的就业、公正的收入分配、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健康的生活环境、自由平等的发展空间,乃至民主的政治、文明的法治、个人的尊严与体面,日益成为城乡人民的普遍追求,进而成为国家发展进程中必须考虑的重大民生问题。解决不好新时期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发展就会受阻,政权也难以持久。因此,民生问题既是老百姓个人及家庭的生计问题,更是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国家发展进步与政权兴亡的根本政治问题。

2 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民生问题,民心所系,国运所系。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取向,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今后几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我们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坚实的保障。

2.1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意识到:

2.1.1 民生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要在不断发展中实现。

人的需求是在不断产生和满足中提高的,为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升民生水平。

2.1.2 发展必须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发展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是发展的主体,也是发展的目的。要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2.1.3 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党和政府的职责和核心任务。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关注和改善民生,党的事业就发展,什么时候忽视民生,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和损失。当前,人民普遍关注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程度应当成为评价与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核心指标。

2.2 弥补制度缺失,矫正制度失范,促进改善民生

当前我国的民生问题显示出经济社会、城乡、地区发展失衡和公共财政资源配置失衡等现象,发展存在不全面、不协调问题,根本原因在于民生问题的制度方面存在短缺与失范,直接影响着民生问题的持续改善。

2.2.1 弥补制度缺失,调整经济政策与公共资源配置,优先保障民生。

要从无到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金等,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构建覆盖全体居民的终身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等,将公共资源配置逐步扩大惠及全体人民。

2.2.2矫正制度失范,促进公平正义,奠定改善民生的制度性基础。

人们在参与市场竞争中遭遇到的机会不平等以及竞争过程中的不平等,如劳动力流动中的体制性歧视、缺乏有效的劳资协调机制、行政性垄断对分配关系的扭曲等,对民生的改善带来巨大的阻碍。为此,要继续深化改革,特别是涉及社会管理、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1],如加快社会分配体制调整、提高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等,奠定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制度性基础。

2.3 加强利益均衡机制建设,持续不断的保障和改善民生

民生制度的短缺和失范意味着不同社会阶层利益诉求及有序参与现实政治的制度亦有待建立,为此,要加强利益均衡机制建设,为持续不断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条件。

2.3.1 要建立健全公共利益表达机制。

政府的行为要符合公共利益,就必须以关注社会需求和民意诉求为起点。如果公共利益表达机制不完善,政府在权力运行中就难以对有关利益主体的要求做出积极反应,甚至在在实际中做出的决策的利益取向完全可能发生偏差。为此,在涉及公众利益的问题上,就要增加公众参与的环节,建立听证、表意、监督、举报等制度,在大众媒体上提供公众表达利益的载体[2],向公众提供表达的渠道和机会,使得利益各方均可以通过大众媒体等方式充分表达各自的利益诉求。

2.3.2 坚持民主科学决策制度。

公众不仅仅是可以发表意见,更重要的是在重大决策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这样才能保证市场化条件下不同利益主体的要求,统筹考虑各方的利益,做到公正、公平和公开;同时也可以在经济社会日益复杂的环境下,廓清各种似是而非的认识,使重大决策尽可能符合发展实际。因此要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重大事项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做到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

2.3.3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和对重大决策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因决策错误造成重大损失或产生恶劣影响的,要追究决策过错责任,以责任大小、影响和损失程度、失职失当的主客观原因,将给予相应的处理。

以民生为本已经成为我国的国家共识和执政党的战略高度,是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民生问题的逐步改善,必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保持社会安定有序,从而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参考文献

[1]苗树彬,黄东晖.破解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深化改革[N].光明日报,2007-4-27.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3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问题;小康

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现状

(一)农业龙头企业

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促流通、建基地、强产业、培育合作经济组织中的带动作用,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坚持把培育和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群体作为保证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举措。通过扩大规模、提高质量、增长效益、拉长产业链条等措施,扶持、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逐步健全完善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推进了农业生产向集约化、市场化方向发展。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业企业是龙头,龙头企业的带动决定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高低。当前龙头企业整体规模不大,带动能力不强。特别在农业主导产业上,加工龙头企业规模小,数量少。龙头企业虽然与农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模式,但从总体上看,在这种利益联结中,农民参与谈判的话语权不够,处于绝对劣势。农产品精加工滞后,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已成为当前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势下,提高竞争力,扩大品牌知名度,提升农产品档次的制约因素。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多是按季节收购而且缺乏抵押担保物。这类型企业主要从事农副产品的收购、加工和销售,资金需求季节性强、时间集中且需求量大,在收购旺季资金供需矛盾较为突出,融资困难。

(二)农民合作社

随着中央及各级政府扶持政策的出台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有效的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领办主体有农村专业大户、经营能人,农村干部,有基层农业技术、农业机械、畜牧等部门,有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分布范围越来越广,跨乡镇、跨县市的合作社也在不断增加。但农民合作社功能发挥有限。合作社经营带动能力不强。大部份合作社初级农产品是其主营业务,附加值不高,市场地位和竞争力弱小。不少合作社的财务很不规范,民主制度落实不到位。承担市场风险的意识薄弱,只能利益共享但却不能风险共担。利益联结不紧密。社员的观念相对落后,监督意识较为淡薄。合作社发展存在极大不平衡性。有相当一部分只是为了应付考核或享受优惠政策,没有实质性运作。

(三)农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

近几年,对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重视不断提高,随着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种养大户举家迁入农业生产园区,兴起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新模式,家庭农场式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形成。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主体为专业大户或者职业农民。土地规模经营是建立在工业化、城镇化基础上的,没有产业对城市对人口的容纳和就业的支撑,是不可能快速推进规模经营的。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影响了土地流转,农业生产小规模分散经营还比较普遍。土地流转速度受到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和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制约。随着不断推进土地流转、农田整治、园区建设,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种养大户,但仍然是单兵作业、各自为战,没能形成合力,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有待进一步培育。

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存在的问题

(一)符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求的各类人才缺乏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了对农民的要求,要由农村综合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经营。从生产到经营都要求农民在所从事的行业中有一定的技术和经验优势。尽管当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者总体上是农村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群体,但调很多查表明生产主体成员年龄构成普遍高龄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员多数缺乏规模化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化生产技术,急需加强对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镇转移,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显,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加快发展。现有的农业从业者他们一旦从农业产业中退出,后继人才数量是否充足,情况并不乐观。绝大多数生产主体成员认为自己的子女去不会愿意从事农业;绝大多数生产主体成员文化水平不高,缺乏对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发展的驾驭能力。

(二)保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的土地流转困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离不开土地流转。群众担心流转后失去土地,宁可抛荒也不愿参与流转。参与流转的企业无法解决和农民的利益问题,土地纠纷协调困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要求通过租地以实现规模化与集约化,但出让土地的一方所要得到的租金必须不低于其自己的经营利润,而受让土地的一方则在支付租金之后还要得到不低于平均利润的利润额。这就要求受让方必须具备较高的土地生产效率和劳动生产率。因此地租的存在成为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的障碍,从而影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进程和现代农业的发展。租地经营的工商企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因追求高利润而倾向于非粮化经营和非农化经营;随着惠农政策力度的加大而租金不断提高,导致土地流转困难;占农业用地比例最大的粮食生产用地因为粮食生产利润率低成为土地流转的难点。以上原因,使保证新型農业经营主体基础的土地流转存在很大的困难。

(三)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农业融资艰难

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者绝大多数为农民,大多处于起步阶段,经济基础薄弱,而发展规模化生产,购买生产资料、农业机械、建设晾晒场地、仓储设施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而受到生产规模的制约,绝大多数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融资筹资方面都存在着授信、担保困难、申请手续繁复、隐性交易费用高等问题。

(四)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力的社会化服务不健全

我国以双层经营为基本特征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曾经发挥了革命性作用。然而,随着环境条件的巨大变化,目前农村双层经营中普遍缺乏为农民提供系统的服务能力;经营性服务组织发育不健全、不充分,经济实力弱,政策扶持不够;公益性服务供需衔接不紧密,服务机制极需健全。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开展生产的状况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这就是说,伴随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转变,迫切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服务组织,包括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服务体系、现代农村金融体系、现代乡村治理和公共品供给体系等。(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3] 恰亚耶夫.农民经济组织[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6.

[4] 西奥多·W·舒尔茨.梁小民译.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5] 钱视忠,张彦荣,韩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J].江苏农村经济,2012,11:2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案 篇4

授课题目: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看社会”

授课目的:通过学习,使官兵更深入地领会十八大精神,一、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历史

(一)什么是“小康”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小康”是天下为家、温馨和睦、讲究礼仪的亲情社会。

“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老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尽管”小康之家“、”小康生活“寄托了普通百姓对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美好生活的朴素向往,但在古人眼里的小康社会,归根到底反映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状态。

(二)邓小平的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小康社会的提出

小康,是邓小平1979年会见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提出的用于现代化发展战略的一个概念。“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为了规划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蓝图,邓小平设想了著名的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00年,我们已胜利地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全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均GDP达到848美元,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一步将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程度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第三步阶段。

(三)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新的历史起点是对“三步走”战略的进一步展开

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战略,对第三步只作了一个大致的构想。现在,在走完前两步目标的时候,把第三步目标和步骤进一步具体化,作出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的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根据十五大提出的到2010年、建党一百年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的发展目标,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按照这个战略部署,我们从上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后,将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的目标。2010年前,是第一步。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2010年到2020年,是第二步,根据十六大的规划,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2020年到2050年,是第三步,通过30年的奋斗,基本实现现代化。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我们还有多远

(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此,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

全面建成小看社会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二)目前我国小康水平现状

2003年初,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开始研究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2007年进行了修订。这套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6个方面23项指标组成。

2011年底,这家官方研究机构发布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2011)》表明,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达到80.1%,比2000年提高20.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2.05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到社会和谐,从生活质量到民主法制,从文化教育到资源环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6大方面的实现程度都有较大提高。以“生活质量”为例:2010年中国在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现程度为86.4%,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程度为67%,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恩格尔系数为38.4%,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平方米,均达到预定目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6.4‟,实现程度为73.2%;平均预期寿命实现程度为98%。

监测同时显示,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在10年间均有明显提升,2010年分别为88.0%、77.7%、71.4%和82.3%。

以上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从此,我们党在新时期的任务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

专家指出,按照2000年到201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年均提高2个多百分点的速度,中国完全有希望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了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很强的紧迫感

(一)一字之变:倒计时开始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给“小康”一词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提出到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人均GDP达到800美元,基本实现总体小康;21世纪之初,中国总体上实现了小康;2002年,面对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很大的现状,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7年,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伴随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中国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引起外界普遍关注。分析人士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已进入“倒计时”。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如期建成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全党同志一定要埋头苦干、顽强拼搏。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剩下8年零1个多月。“如期”两字重如千钧!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示,只能如期,也必须如期建成。

“紧迫感”也出现在十八大报告之中。报告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

白驹过隙,8年多时间加起来才2960多天,不到3000天!这在历史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紧迫感不仅来自时间的紧迫,更来自任务的艰巨——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仍然很不平衡,城乡差距依然很大;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制定了路线图,指出了前进道路上面临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6大困难和问题。工作千头万绪,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建设任务都很繁重。时不我待,时不我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场硬仗,十八大报告为经济社会发展号了脉,开了药方,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以分秒必争的精神抓好工作,抓好落实。四、十八大报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讲话 篇5

同志们:

今天这次会议,我认为非常有必要,也非常及时。刚才XX同志对全市经济工作进行了很好的部署,我都同意,也希望大家创造性抓好落实,确保尽快摆脱一季度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全面释放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经济发展是国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怎么看、怎么干,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判断,成为我国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抓好经济发展第一要务、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从基本遵循看,高质量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及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针对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回看一下走过的路,我们认识就会更加深刻。比如,过去生产能力短缺,供给不足,投资需求空间巨大,劳动力成本低,投入一定资源要素就能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而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已超出需求,过去生产什么都赚钱、生产多少都能卖出去的情况不存在了,要素的规模驱动力正在减弱,过度依赖资源要素投入支撑发展已难以为继,创新驱动发展尤为迫切。比如,过去我们对环境保护没有足够重视,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高消耗、高排放的发展路子再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挫折和教训已经够多了,我们必须在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上坚定不移。经济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积累到一定的量,必须转向质的升。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以创新发展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以协调发展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以绿色发展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以开放发展解决内外联动问题,以共享发展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这些理念树得牢不牢,事关发展方向是否正确,发展着力点是否精准,发展的成果是否符合人民需要,也可以说,事关XX未来的前途命运。

从战略目标看,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发展。总书记指出,国家强,经济体系必须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等七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很重要。拿产业体系来说,需要推进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强调的是创新引领。从我市情况看,我们虽然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X%,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仅占全国总量的X%,与创新引领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制定务实管用的政策举措,注重长短结合、统筹兼顾,扎实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从基本路径看,高质量发展是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发展。质量变革,微观层面是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宏观层面是提高经济整体素质,使企业有更多的利润、员工有更多的收入、政府有更多的税收;效率变革,就是全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动力变革,就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动“三大变革”,对我市来说任务十分艰巨。2019年,我市生产总值比XX多X亿元,但财政总收入却仅多X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X%,低于全省平均水平X个百分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全省平均水平的X%;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X%;新兴产业增长难以弥补传统产业下拉影响,增长动力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特别是处理好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根本目的看,高质量发展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特点,既包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保障和提升,还包括对安全和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判断是否是高质量发展,应当以是否有利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为根本标准,也就是说是否有利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比如,现在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就要求我们算好“绿色账”,走好“绿色路”,打好“绿色牌”,做好绿色发展这篇大文章。

同志们,实现全市晋位升级,必须坚持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总书记要求我们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这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举措,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把省委工作要求贯穿于高质量发展各个方面,务求不断取得实效。

同志们,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把握好稳增长和调结构这个基本关系。一方面,我市的基本市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发展水平低,如果增长稳不住,就会影响就业,加剧财政困难,给改善民生带来压力,甚至使积累的风险隐患凸显出来,危及社会稳定;另一方面,稳定经济增长,必须下定决心走好调结构这个“华山一条道”,通过经济结构的优化来稳增长、提效益、保态势,在质的大幅提升中实现量的有效增长。这里,我着重强调几个问题:

第一,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准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这些年我们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但随着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结构调整的要求更高、任务更重,特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开了个头,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后头,必须进行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调整。一是优化产业结构。长期以来,我市基于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曾一度达到X%左右,经过近年来的调整,目前已降到X%左右,但产业仍然偏重、偏粗、偏短,效益差、约柬紧、难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经济下行压力、环境保护压力的症结所在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制约。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坚持优化存量和扩大增量并重,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壮大现代服务业并举,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并行,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除少数地方外,各地基本都处在起步阶段,发达地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要把握趋势、抢抓机遇,用好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战略平台,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增强发展新动能。同时要认识到,传统产业并不都是落后产业,在一定时期内仍会占有较大比重,要通过智能改造、绿色改造、技术改造促其“脱胎换骨”,加快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扩大高附加值的中高端产品比例,使其焕发新活力,形成新优势。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的X%,要用好这个科学发展载体,使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战场,培育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调整并不容易,不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实现,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多做打基础、谋长远的工作。二是优化城乡结构。我市是农业大市,发展不平衡最突出的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发展不充分最突出的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必须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让城县建设和乡村振兴互促共进、相得益彰。要构建以城县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县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现代城镇体系。落实国家城县群发展规划,加快构建“一核一副、四轴四区”的发展格局。突出中心城县带动,XX要立足建设中心城区这个高标杆,树立世界眼光,协同周边地区全面展开市区建设;XX要发挥装备制造和军民融合创新的优势,进一步做大做强,提升副中心的功能;强化多点带动和支撑,培育壮大一批区域性中心县,持发展一批增长节点。我市的城市建设近年来提升较大,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完善、精细化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依然突出,要遵循城市发展规律,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水平管理,推进城市建设提质工程,加强文明城市创建,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打造生态宜居、充满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既是必须坚定扛起的重大历史责任,也是破解“三农”困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如果我们能够在乡村振兴方面探索出有益经验,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还可以为全省作出贡献,这是我们能够出彩的重要方面。要把产业发展好,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础。要把乡村建设好,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给农民提供一个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和谐稳定的美好家园。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在农村优先发展,让城镇现代文明更有效地向乡村辐射,推动人才下乡、资金下乡、技术下乡,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动农村人口有序流动、产业有序集聚;不断深化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宅基地“三权分置”、集体产权制度等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要提升县域治理水平。我市县域人口占比超过X%,生产总值占比接近X,治理好县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带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要认真贯彻总书记要求,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带动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三是优化区城结构。我市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比较突出,不同类型区域的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存在较大差异,需要结合实际找准发展方向,形成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传统农区的人口众多,一产占比较高,尚处在工业化中期偏前阶段,发展潜力很大,要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实现跨越发展。发展基础好的地区,要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实现提质发展,增强辐射带动力和区域竞争力。资源型城县要加快培育接续替代产业,打造新的发展优势,实现转型发展。和兄弟市相邻的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城县中心转移规律,重新审视周边和自己,扬长避短,再创优势。同时,要持续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优化现代交通、能源、水利、信息设施网络,促进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衔接更高效,推动局部优势、单一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大势能。

第二,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实现经济高品质发展,就是创新发展、转型升级。这几年,我市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但是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排位靠后,产业链与创新链对接不紧,创新领军人才匮乏。在新一轮创新大潮中,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我们可以直接获得最优秀的智力支持,可以直接利用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实现技术应用“一步到位”。只要找到自身发展与科技大势、科技创新与发展优势的结合点,敢为人先、勇于突破,就有可能在一些领域实现弯道超车,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费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两个导向”一起树,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两条途径”一起抓,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政策链高效融合,构建更具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打造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高地。一是抓好创新载体。XX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省级级示范区,不能满足于在市内领先,还应放眼全省,勇于同先进比、向高处攀。要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加快建设步伐,强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开放合作、科技金融结合、创新环境优化,大力培育创新引领型企业、人才、平台、机构,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坚持“一顶帽子大家戴”,放大政策辐射效应,带动全市创新能力提升。二是壮大创新主体。企业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力量。宇通客车正是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科学谋划、前瞻布局,不断推出技术领先、市场亟需的产品,已发展成为国内客车行业的第一品牌,大中型客车市场占有率近X,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最迫切、嗅觉最敏锐、转化最直接,要引导创新资源更多地向企业聚集,让科技创新更多地由企业来实施,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持续推进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鼓励建立由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等组成的创新联盟,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应用的主导者。同时,要鼓励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重视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强应用性研究,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三是完善创新机制。让创新活力充分进发,关键在破除制约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XX县大力推行科技创新券制度,以政府引导资金撬动企业研发投入;XX县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管理改革,有效促进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X等县持续深化“科技贷”业务,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需求,这都是好的探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创新决策、成果转化、利益分配、金融支持、科技管理、协同融合等机制,统筹用好各类创新资源,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汇集强大创新合力。完善军民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运用军地两种资源和力量来解央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培育新的增长优势。四是建设人才强市。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如果说过去人才的作用已经得到显现,今天就更加突出。这些年,我市之所以能够在可见光通信、硬岩盾构、新能源客车、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都是因为关键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市劳动适龄人口有X多万,高考考生数量和考研生源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人力资源极为丰富。但要看到,人力资源没有真正转化为人才优势,人才总量、人才层级与创新创业的要求还不适应,人才培养引进的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我们要把人才强市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程,把握人才工作规律,围绕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企业家人才、高级管理人才,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做大做强高技能人才队伍:靠搭建平台、创造环境来大力引进人才,完善柔性引进机制,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注重引才和引智相结合,注重引进人才团队,以团队带项目、兴产业,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政策措施,构建良好的人才生态,最大限度集聚人才、用好人才。

第三,深化改革开放,走好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发展关键一招,必将为高质量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全面深化改革是一篇大文章。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全面启动,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在上层建筑领域有了新的突破。改革将进一步触及深层次利益格局的调整和制度体系的变革,改革的复杂性、敏感性、艰巨性更加突出。要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统筹领导,紧密结合深化机构改革推动改革工作,统筹推进党的十八大以来部署的改革举措和党的十九大部署的改革任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着力推进国企改革、产权保护、财税金融、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开放型经济、生态文明等关键领域改革。当前,深化改革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扎实推进我市机构改革。我们要从践行“四个意识”的高度来认识和推进我市机构改革,将其作为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历史机遇,抓好改革组织实施工作,准确把握各项政策标准,严格执行各项纪律要求,确保改革工作压茬推进、相互衔接、有序开展,按照中央确定的时间节点稳步推进。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放管服”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的“牛鼻子”,也是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的关键举措。这方面我市有不少好的做法,在全国率先实行“35证合一”,将多部门、多窗口办事压缩至一个窗口,日均新登记企业数量是改革前的X倍。我们要大力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深化“互联网十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构建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在优化服务的同时,也要强化市场监管,使市场活而不乱,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三是推进国企改革攻坚。我市国有企业资产规模比较大,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深化国企改革,是其增强活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比如,郑煤机集团通过实施产权制度改革、深化内部机制改革等,实现了转型发展,由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发展成为行业龙头。要持续推进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四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我市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X%以上的生产总值、X%以上的税收、X%以上的新增就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许昌县连续两年经济增速居全市前列,就得益于一大批优质民营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要以更大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聚焦企业反映较多的问题,在政策制定上精准发力,在政策落实上持续给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更好激发民营经济活力。XX因开放而崛起振兴,也必须以扩大开放赢得更大主动。当前,扩大开放要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升开放通道优势。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抢占了不少先机,但已经形成的优势还不够稳固,又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比如,继我市X经济综合实验区之后,省又先后批复了X个临空经济示范区,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我们要以更大力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全面提升“空中丝绸之路”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在枢纽功能提升、航线网络拓展、特色产业培育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快建设连接X和X的空中经济廊道;加密“陆上丝绸之路”,不断提升XX运输水平;拓展“网上丝绸之路”,朝着“买全国、卖全国”的目标大踏步迈进;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海铁联运,推进内河水运与沿海港口无缝衔接。二是提升开放平台优势。高质量建设经济综合实验区,高水平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标准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积极申建自由贸易港,加快形成制度创新优势和发展优势。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根据有关研究机构发布的企业经营环境指数排名,我市在全省居X位左右,这说明我们的营商环境还不够优。要把营商环境作为发展的“命门之穴”,强化亲商安商的意识,看看是否存在“只爱凤凰不栽树,只引投资不服务”的思想,是否存在“有政策欠落实”“新官不理旧事”等问题,实实在在为投资者排忧解难。要认真研究制定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推动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全面提升,以优质的制度供给、服务供给、要素供给形成招商引资的“强磁场”,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XX新标识。

第四,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补齐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跨越非常规的我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特有的关口,特别是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这三大攻坚战,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是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的重点,必须全力打好。一要从政治高度来认识三大攻坚战。三大攻坚战都是总书记反复强调、亲力亲为抓的大事。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总书记为什么如此重视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要求;环境问题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否得到人民认可。可以说,打好三大攻坚战,就像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对新中国的成立具有决定性影响一样,直接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我们千万不能把三大攻坚战看轻了,必须用更大的决心、尽更大的努力,拿出更加有效的办法,以更加扎实的作风投身到战役中。二要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作为重大机遇。中央在打好三大攻坚战方面出台了大量政策措施,含金量很高,用好这些政策措施,就能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引导更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就能用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带动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就能以生态约束倒逼发展转型,催生新的增长点,拓展发展空间。比如,XX作为贫困县,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把抓好脱贫攻坚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在首批脱贫摘帽、兑现“三年脱贫”承诺的同时,还带动了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实现了传统农业大县质的变化。当前,有的地方在推动工作时还缺少系统思维和科学谋划,习惯于就事论事,没有把打好三大攻坚战和推动当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有的甚至把三大攻坚战当包袱,认为影响了发展。这些错误认识不解决,三大攻坚战就不可能打好。三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问题。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面,关键是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社会稳定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认识严重性和紧迫性,摸清风险底数,认真查找地方政府债务是否可控、企业资金链会不会断裂,有哪些因素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社会治安存在哪些薄弱环节等,坚持科学统筹、标本兼治,完善信息搜集研判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社会矛盾常态化排查化解机制,确保不发生影响全局的事件。在脱贫攻坚方面,今年我市要实现X个省定贫困县脱贫摘帽,可以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最近重要指示精神,把转作风、抓落实的导向更加旗帜鲜明地树起来,对出台的政策措施一件一件去落实,对贫困人口一户一户去帮扶,扎扎实实答好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首份重量级答卷。在污染防治方面,通过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和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否则永远走不出被动局面。比如,我市去年煤炭消费占比仍高达X%、比全国高出约X个百分点,是大气污染偏重的根源,不从这些问题入手,很难确保大气质量根本性好转。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和中央最近下发的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精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化标本兼治,在坚持污染治理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同时,研究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的有效举措,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落地见效,从投资、生产、消费、生活方式等方面推进全方位绿色转型,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建设美丽XX。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文素材 篇6

一是坚持生态优镇战略,加快绿色发展,构筑生态环境新优势。坚持规划先行,严格执行我市生态功能区规划,有序推进污水处理、环境卫生整治、生态环境修复等工程,严控秸秆焚烧、违法建房、农村“滥建乱葬”等行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处处能够“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二是坚持旅游重镇战略,加快项目推进,实现旅游产业新突破。未来我镇发展的重点是旅游。发挥宁绩高速青龙湾度假区交通主入口优势,大力发展“道口”经济,以集镇拓展区为中心,规划建设青龙湾度假区游客接转中心和旅游商品集散市场,将旅游项目作为招商引资重点,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以点串线,以线连片,进一步打造青龙湾“汤口”、建成青龙湾“门户”,逐步将我镇建设成为青龙湾度假区的“观光驿站”和“休闲后花园”。

三是坚持经济强镇战略,加快调整步伐,推动综合实力新提升。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扶持政策,加快“调转促”,支持鑫马公司转型升级、庄村矿业公司复工生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储备一批市级重点项目,为我镇未来发展积蓄能量。持续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飞地经济”和“总部经济”建设,积极发展新型业态,不断优化我镇产业结构,推动我镇“三产结构合理、两化深度融合”。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7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首先,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70%以上, 农村还很不发达。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 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等原因, 总体而言, 生产力水平低仍是我国农业的一大缺陷, 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同时全面各区域农村发展水平差别较大,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和近于原始的农耕生产方式并存, 人力和畜力还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手段。另外, 自给半自给经济仍是当前农业的主要存在方式, 市场化程度低制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相当多的农村地区科教文化还很落后, 农民缺乏必要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知识储备, 很多贫困地区、边远地区的学校教育没有普及, 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未来农民素质的提升。小康社会建设严重受到以上各种不利因素的制约。

其次, 当前农业发展停滞,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近期我国农业在经济和自然再生产两个方面都遇到了挑战:首先, 农产品市场多年来持续买方市场, 绝大多数农产品出现卖难现象, 销售不旺, 价值下跌;另其次, 自然灾害频频发生, 旱涝风虫灾频繁发生, 特别是一些区方连续数年干旱, 农产品大幅度减产。目前农业还保持着小规模、分散经营状况, 农业产业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低, 小家小户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与国内外大市场的有效衔接,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竞争力不强;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中, 相当多的农民既转化不为规范的城市市民, 只能在城市成为流民, 在农民成为失地农民, 由此带来就业和增收等诸多社会问题;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事业还比较落后, 农民享受不了城市居民享有的丰富的文化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以前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小康社会目标的藩篱, 使全面建成农村小康社会的目标更是举步维艰。

除此之外, 农村科技、教育、卫生、体育等现代文明的局长也远远落后于城市。特别是目前农村还有近3000万贫困人口, 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总的来看,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是落后社区的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现代化建设, 农村的任务最迫切、最繁重。

二、建设农村小康社会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思维,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第一、创新思维, 就要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与时俱进。创新思维要确立三种意思;强烈的市场意识、富民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就是要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 保证农产品安全。三资农业、绿色农业是未来农民发展的大方向, 要把“经营农业”作为一个新的理念。“经营农业”的“火车头”的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逐步形成“一镇一业”和“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 引领农业产业结构更加合理科学。富民意识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从实践情况看, 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还是要靠劳动力转移、结构调整、多种经营、土地流转等。同时个体私营经济出已经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的先锋, 是农民最现实、最直接的致富途径。创新意识就是探索农民发展的多条有效途径, 在改革原有体制机制上下功夫。破除以往的旧观念, 改变对农业的片面认识, 引导农民依靠财产性收入致富, 把资源转化为资本, 大胆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确保农民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受益。

第二,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实践经验证明, 龙头企业有做大做强是带动一个产业和一方面经济的动力源, 所以必须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下功夫。政府在这方面应该给予大力支持, 重点扶持一批大龙强龙, 提高龙头企业竞争能力和产品附加值, 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和带动农户能力。在培育本区域内的品牌, 依靠品牌优势整合各种资源, 吸引科技和投资。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 重组改造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 把本地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要加快发展本地民营经济, 解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和机制障碍, 在资金、技术、人才等给以与国有企业同等的待遇, 增强民营企业的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深入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坚持灵活多样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 宜股则股、能售则售、宜租则租, 加快县域工业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抓好企业技术改造, 不断壮大企业规模和实力。

第三,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要遵循产业立镇的原则, 引导和鼓励工业企业向小城镇聚集。多渠道吸引各方面投资, 鼓励域内外客商到小城镇投资创业, 扶持当地农民积极到小城镇创业办实业。要突出重点, 加快发展, 集中力量, 集中投入, 对基础条件优越和发展前景看好的小城镇鼓励先发展起来。小城镇建设要坚持多方面吸引外资, 同时要认真领会、落实上级关于小城镇发展的政策, 引导农民积极进入小城镇创业发展, 向规范市民化过渡。

第四, 加快农业科技化进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是农村致富的原动力,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科研、生产等环节的突破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用。要积极鼓励优势项目在龙头企业和农业园区落户,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 支持农业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 形成产品研发的科技创新机制, 增强企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要立足本地人才优势, 抓好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培训, 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 并为之提供优越条件留住人才, 使农业物质人才能够可持续。

第五, 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 一部分农民必须变化规范化的市民, 另一部分农民必须增加收入, 获得与市民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 才能真正提高生活质量, 缩小城乡差别, 这样才能提高农业和农村现代化水平。要鼓励农民跳出农业, 把更多的农民转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当中, 到小城镇就业安家, 转变成为市民身份, 使其价值观、身份、地位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向城市市民转化, 逐步变为市民。要按照“公平对待、完善管理、合理引导、搞好服务”的方针, 积极鼓励农民进城务工, 政府要抓好农民工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 增强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集中力量解决好当前农民的突出问题, 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摘要:农村的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 也是重点, 由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已经制约了我国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 必须树立创新思维意识, 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

关键词:小康社会,农业,农村

参考文献

[1] 、李树基:《“三农”问题研究综述》, 《中国社会科学》, 2012 (5。)

经济条件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篇8

关键词:“十三五”;全面;小康社会;十八届五中全会;挑战;目标;措施

“五年规划”,以前称“五年计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我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到现在已经编制出了十二个五年计划。今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2016年到2020年是我们国家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发展期。从发展战略进程看,“十三五”发展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稳定处于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十三五”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站在了一个具有大好形势的新的起点上,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仍然可以大有作为,但是我们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一)国际方面

就国际经济环境而言,现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跟以前相比有所减缓。保护主义抬头,包括贸易保护主义、投资保护主义。世界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千方百计地去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制造麻烦,对中国产品进行各种各样的倾销调查,鸡蛋里挑骨头,甚至把我国的产品妖魔化。还有一些国家有钱不往我们这投,有生意不跟我们合作。像美国就是挤压、排挤中国的发展空间。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如四大全球性安全问题:国际生态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

(二)国内方面

就国内发展而言,发展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问题、矛盾与风险。五中全会概括为“三不问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

1、发展方式粗放

发展中消耗高,成本高,产品质量却难以提高,经济效益比较低,还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则是依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

2、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如重庆市解放碑商业区,高楼林立,商贸云集。而就在不到200公里外的重庆市武隆县大山深处一个贫困村,对这里的大多数村民来说,每月几元钱的电费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如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宽阔、气派。全长36公里,总投资约118亿元,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但是云南省泸水县六库镇,当地村民只能通过滑索来过怒江到达对岸。其实在江上架一座桥只要四五十万元,但对于贫困地区来讲四五十万要筹集起来,相当不容易。

3、收入差距较大

消除贫困任务艰巨,我们还有7017万的贫困人口。刘云山在2013年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文章当中就讲到了,中国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社会分层凝固化、社会流动缓慢化的现象。习总书记今年好几次谈到了一个问题就是坚决阻止贫困现象的代际传递。这是需要我们全面的、一定要打破的,给更多的没有背景人的孩子的成长以更大的制度化空间。从根本上解决收入差距较大的问题。

4、人口老龄化加快

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超过2个亿,占总人口的15%。联合国传统老龄社会标准是10%,我们已经明显高于这个标准了。去年我国老龄委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进入老龄化高峰,平均每年增1000万老年人。“未富先老”成为中国越来越突出的问题。

5、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这实际上是說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像广场舞扰民、旅游景区垃圾满地、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等都是不文明的表现。

6、法治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我们几千年的人治影响,传统上我们是个人情社会、道德社会,我们要建成的是一个法治社会、规则社会,难度很大。以情扰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等现象依然存在,法治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

处于新定位、站在新起点上,“十三五”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面临来自于国际环境和国内发展的一系列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严峻挑战。十八届五中全会给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一)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未来5年,要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个目标,十三五时期的GDP平均增速要达到6.532%。城乡居民收入2020年大约达到4-4.5万人民币,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年达到1.2-1.5万人民币,就可以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解决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的公共服务体系问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要缩小收入差距,使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要让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三)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强调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不能是老人倒了没人敢扶的这种现象的一个社会风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习总书记强调,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过程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齐飞的一个过程,所以必然会强调精神文明。

(四)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不仅仅是企业、工厂、政府应该注重绿色低碳。老百姓自己也要看看,生活方式、消费模式是不是也绿色低碳。比如说很多人都喜欢开大排量的SUV,运动型车。但是欧洲这种车极少,大都是两厢的,甲客虫似的小排量车。我们与欧洲人的消费模式消费理念还有很大差距。

能源和水资源的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以往都没这么提过,以往提的是,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的碳排放要减少。但是2014年11月,中美两国碳排放协议一签,一定会倒逼我们在未来的发展当中总量要减少,所以这个主动的国际承诺,又逼着我们的发展目标进行调整,从而逼着我们转型要加快。

(五)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就是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中国特色现代军事体系更加完善。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这是在制度化方面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举措

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着力在优化结构、增强动力、化解矛盾、补齐短板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要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一)坚持创新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资本主义的创新是“创造性破坏”,破坏再创造再破坏再创造。而我们的创新是创造性继承与发展,是在累积中创新,是节约社会资源的创新。首先要扫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平台障碍,形成一个公正的环境。目前我国“双创”的外部环境还很不理想,创业信心、创新保障、知识产权保护、成果应用、创新空间、融资、贷款等环节依旧存在很多脱节的情况。据人民网调查显示,自由工作、可观收入、人生理想是促使大学生投身创业的三大动因。而不想创业则因“创业风险太大”和没有可行的创业项目占7成以上。而教育部的一项报告显示,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率平均不到1%,河北省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只有0.3%;最高的浙江省,成功率不过4%;广东的成功率也只有1%。而这项数据在美国则高达30%。

(二)坚持协调发展,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

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协调就是结构合理比例适当,协调不等于平衡,更不等于平均。结构合理,功能优化;结构不合理,功能弱化,如田忌赛马。五中全会提出,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到2020年,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现在,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这7.5亿人口中包括2.5亿的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还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五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

(三)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这是关于生态文明,环境友好,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问题提出的。

1、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要做到四个绿色化:第一,生产绿色化,在所有产业中都要实施绿色化战略,降低能耗、水耗和其他资源消耗。第二,生活绿色化。不断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使个人和家庭在生活中注意养成节约的意识和习惯。第三,环境绿色化。做好绿化工作,推进艺术化的绿化工作,使绿化不仅美观,而且能够美化人心。第四,制度绿色化。就是降低行政成本和制度成本。

2、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适合发展的加快发展,不适合发展的严格限制发展。里面提到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还特别提到了要严厉打击象牙等野生动植物制品非法交易。因为全世界70%的象牙制品都流入到中国,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們的国家形象。有一则广告是这样的,象宝宝高兴地告诉妈妈自己长牙了,但妈妈听后却一脸忧虑。“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我们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卖”,但完全可以从终点上禁止买。

3、推动低碳循环发展

我们在工业化过程中要燃煤,就会释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一种增温气体,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涨,引起海水热膨胀,所以就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尤其对于像日本、马尔代夫这样海拔很低的岛国,以及上海这样的沿海城市来说。马尔代夫的平均海拔才1.5米,最高处也不过2.2米,如果海平面继续上涨下去,对他们来讲将是灭顶之灾。

4、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

全面节约是要考虑到一切方面的节约。不管是资源使用方面,还是用地用水上都要节约。要以水资源来定这个地方的人口规模发展规模,就以水定城,同样的也要以水定产。还要合理制定水价,比如可以采取阶梯的水价。还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让土地可以种一年休一年,实际上这是参考美国的土地轮耕的这种制度。美国大量的土地就是种一年荒一年,让它休耕。从华盛顿坐到康宁坐几个小时的车,大片大片的荒地,但是土地的效能很高。

(四)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开放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开放导致有序,封闭导致无序。我们在有些领域开放,有些领域也不能开放,我们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

1、丰富对外开放的内涵

五中全会强调开创对外开放新格局新局面,新局面特别是丰富对外开放的内涵。一说开放很多人想到的可能就是一般想到的就是招商引资,但是其实开放的内涵远不止这些。比如说还要引进国外先进的中介服务业,吸引国际组织总部,引进国外基金会。特别是要引进高水平的公益性基金会。如何利用好他们的脑袋很重要,他们提供的一些方式方法,比吸引外资更管用。如德国赛德尔基金会从1990年到2003年出资500万马克在山东省潍坊市的青州市南张楼村搞“等值化试验”,进行 “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项目,经过23年的合作,南张楼村实现了城乡等值化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南张楼村2010年人均纯收入就达到了12000余元。

2、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现在提得很多。其实现在好多国家也在做一带一路,美国在做,日本也在做,但是他们不叫这个名字,其实一带一路就是产品输出和文化输出。美国输出的是“三片”。第一片是薯片,快餐、饮食文化,像星巴克、必胜客、肯德基、麦当劳、全球落地;第二片是芯片,芯片代表美国的创新和科技;第三片就是影片、大片。这三片的特点就是工作生活的必需品,所以反反复复消费,给美国带来源源不断的价值。还可以开展教育领域合作。现在很多外国想到中国开辟教育市场,中国的留学生养着很多国外的这个学校,这些外需完全可以变成内需。比如说宁波有一个诺丁汉大学,招生非常火爆,3+1,2+2在国内上两年英国上两年或是中国上3年英国上1年,双重承认学历,老百姓非常喜欢,学生去了英国两年,英语说得也很好了。

(五)坚持共享发展,着力增进人民福祉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真正把社会主义的本质要义,在十三五时期充分体现出来。

1、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确保到2020年的时候不落下一个人的进入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

2、提高教育质量,明确提出要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由过去的9年义务教育现在延长12年义务教育。此外还要促进教育公平,办好特殊教育。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很多大学的专业上出来之后找不到工作,这是个问题,所以十八届五中全会就提出来了,要注重知识的应用。

3、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两个增长同步,这十八大提出来的。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现在我们养老金缺口很大,中央下决心,不弄那么多国有经济了,要变卖一部分国有资产,先把养老金窟窿堵上。

4、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機制。提出美丽中国、法治中国,还要提健康中国,实际上是把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放到一个重要位置,核心要解决现在的医患矛盾的问题。把实施现代医院制度和食品安全,作为我们的战略当中的重中之重。

上一篇:总结分析能力提升下一篇:六年级学生读《女生日记》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