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软科学研究课题(共8篇)
申报表
课 题 名 称: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英语网络教研模式研究
课题负责人沈 永 铭
课题负责人单位: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课题负责人职务、职称:温州14中高中英语教研组组长、中学英语高级教师、温州市外文学会理事
通讯地址及电话:13758722789;612789
完 成 时 间:6月 成果形式:结题报告
课员
题的
组有
其关
它情
成况 姓名 课题内分工 工作单位 职务或职称
翁晓菁 副组长 温州十四中 市教坛中坚
陈婕 成员 温州十四中 市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
谢津津 成员 温州十四中 市骨干教师研修班成员
王清平成员 温州十四中 备课组长
吴丹 成员 温州十四中 备课组长
张春玲 成员 温州十四中 骨干教师
金炎
丁洪江
李艳秋
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2007 年 月 日
县级初审单位意见
单位盖章:
负责人签字:
月 日
市评审组意见
说
明 “通过高中英语校本教研 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课题研究方案
温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英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时代,现代技术的一个重要体现--Internet所具有的潜力和影响已被用来和五百年前出现的印刷机相提并论。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更是日益凸现。网络教研是课程改革背景下“物理”形态的校本教研与虚拟形态的网络教研相互促进、互补共生过程中所衍生的教研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着力构划、认真推进的一项开创性的工作:用现代网络技术搭建教研新平台,改造现有教研模式,开创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教研新途径---网络教研。这在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中是一项新型探索性的工作,富有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1、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研究策略,网络教研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提出来的,目的在于拓展教研形式,把现实的校本教研与网络教研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助于切实解决广大一线教师各种现实问题的优秀课程资源。初步的实践证明,网络教研能放大资源,加大教研的力度,推进教研的深入。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作用,改变了教研活动活动面小的状况,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利用网络,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
2、网络教研整合放大了课程资源效益,专业支持力量和资源的匮乏矛盾得到了缓解。网络教研活动使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网络教研能与教学同步,专家与教师经常性在线接触,具备对教学深度引领的基本条件,使学科教研工作得以深入。
3、网络教研能够构建新型的教研文化和课程文化。网络校本教研仍然是新生事物,如何正确地把握网络环境下校本教研是广大教师需要注意的新问题。我们的共识是网络校本教研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新举措。教师要借助于网络环境,发现自我,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实现促进专业成长的根本目的。
我们力求通过大力网络环境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化,使教师在反思与研究中不断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历年通过教师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得到落实。
二、研究现状
1、国际方面: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虽然在网络教研方面起步比我们早,但是他们的中小学也同样存在教育质量不高,基础不扎实的问题,而且目前也没有找到理想的措施和解决方案。国外关于网络教研的研究较多且较成熟,这对在网络教研方面起步较迟的我们来说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
2、国内方面:因网络校本教研是才开始提出的,属于新兴起的概念。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也曾经写过一篇关于网络教育的文章。但是,随着高中新课程209月正式进入浙江省的高中校园之后,网络校本教研开始进入了各级教育机构的视野。网络校本教研模式对于我国的基础教育界来说毕竟是个新事物。国内对校本教研等研究较多,但对于网络校本教研模式的研究几乎是个零, 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极少,尚处于起步阶段,偶见杂志报端有零星的相关文章发表,但都没有进行系统地研究。因此我们开展此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三、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1)制度规范支持,形成共识。
2)理论支持与指导,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水平,了解动态。
3)重心反思,保证和促进正常教学秩序。
4)管理支持,逐步实现由终端管理向过程管理和开发管理转移。
5)技术支持, 建立校本教研专题博客, 我们已经在温州博客建立了我们的两个专题博客, 还建立了“温州市中小学英语教学博客群”, 为专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打下了良好的技术与研究基础。本课题组负责人的专题教育博客已经位列温州博客发贴排行第4名。我们教研组的专题博客已经初具规模。
2、预期目标:
1)力争形成丰富的成果群,包括研究方案、理论框架、论文、结题报告、校本教研专题博客、网络成果、青年教师培养、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专家引领、教育博客比赛等方面,本课题研究着重解决理论方案和实践问题,检验其成果水平的首要标准是研究报告、具有科研功能的网路环境构建取实践效果。
2)争取通过网络校本教研使我组的英语教师在专业水平、课堂教学、案例研究、课程整合、科研水平、信息技术素养等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提高。
3)建构完整的网络教研体系,建立强大的专题研究博客群, 争取兄弟学校英语组的加入。我们认为, 这个设想是互赢的设想, 肯定会受到支持和欢迎。因为, 网络教研能够给所有参加了教师带来快捷、优质、互动的教研信息和真实反馈。
四、期研究成果或“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调查研究法等, 以行动研究为主,其他研究方法为辅的策略。因为, 这个课题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实践性。
我们的网络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是:教学-问题-归因-设计-教学-反思“。 我们力图在新课程的背景下, 通过网络的环境, 通过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我们在第一学期已经制订了网络校本教研的实施方案,并已经完成部分研究工作,每位教师都, 我们组的教师建立了英语教育专题博客,加入了“温州市中小学英语教育博客群”, 并且与“温州十四中高中英语教研组校本教研专题博客”建立起有效的链接。我们已经详细在教育专题博客群里记录了我们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详细过程和我们的心得或体会。2006年学校把网络教研的研究工作就交给了我们教研组, 这是对我们莫大的鼓励和信任。我们在教研组校本计划中已经明确把这个课题列为我们本学期校本教研的科研重点。2006年李树和校长在听了本课题组负责人作的关于“新课程背景下的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模式”典型发言之后充分肯定了我们组进行的网络教研模式, 认为应该在全校推广。会间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应元涨院长也对我组的网络教研模式予以了肯定。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1、课题研究的步骤
1) 制定网络校本科研方案,明确课题研究的方向。
2) 各备课组制定网络教学研究的计划表。
3)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主要通过外出取经,请专家作专题讲座,教研组集体学习讨论的方式。
4)行为研究。针对新课程每学期进行一次新课程校本教研公开课, 教学课件、教学案例统一上传校园网和专题博客, 教师进行网上评课, 避免当面评说的尴尬,进行教学跟进式研究。
5)组织英语电影沙龙和咖啡沙龙。我们计划每学期进行一次网络英语咖啡沙龙和网络英语电影沙龙,促进英语文化的学习和教师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交流网络校本教研的体会,为教研组的结题报告积累必要的素材。
6)组织网络教学故事的搜集和撰写。我们主要通过采集同伴和自己的教学故事;撰写好之后上交教研组组长,由教研组长负责组织评比,并在教研组专题博客上交流。
7)、整理和汇总。教研组整理本学期的网络校本反思性教研活动的各种材料,并由教研组长负责撰写研究报告,上交校教科室和市教研室交流和汇报,争取上级领导的支持和指导。
2、分工:本课题由温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英语教研组集体承担。
课题组组长:沈永铭副组长:翁晓菁、
成员:陈婕、吴丹、丁洪江、金炎、王清平、谢津津、李艳秋、张春玲
六、研究条件分析
1、课题申报人比较早地关注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网络校本教研的发展,对网络校本教研的特点、重要性和必然性有较早、较深的认识,各主要研究人员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素养, 全部获得计算机三级证书和Intel结业证书。课题主要申报人曾参加过多个国家级、省级立项课题研究,研究论文发表三十余篇,曾又三十八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市级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课题组其它成员也均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都曾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多次出色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2、我校已着手相关课题的研究,其中课题“校本教研三位一体”已成为”年浙江省级规划课题。如此为该课题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本课题是学校要求我们在2006年必须完成的教育科研课题。
3、本课题组已积累了一批对课题研究有借鉴意义的资料,同时课题申报人与省、市一些教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比较容易获得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情报。
4、因为我校是全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浙江校本教研示范学校、浙江省教科研200强、温州市教科研先进集体、温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如给每个成员都配有可上Internet网的计算机,并预拔了一定的研究经费。另外资料收集、设备等方面我校都可以满足研究所需。
5、本课题组长为温州市外文学会理事、温州市首届学科骨干教师、温州市高中英语骨干教师研究班班长, 以及多家报刊的特约编辑,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容易得到专家的支持和指导。本课题副组长为温州市教坛中坚, 在温州市教育界有一定的知名度。
作为温州市电教馆授予的温州市首批网络教师和温州市中小学辅导网首批网络授课教师,已经为全市高三考生上过量词高考考前辅导课。在温州市首届网络教学研讨会上作了主要发言,受到市信息技术中心和市电教馆领导的好评。本课题组组长已经具有丰富的网络教学和科研成果和科研能力。
永州市农科所是湖南省永州市唯一的正处级农业综合性科研事业单位,承担全市的农业科技引进、研究、示范、推广重任。现有职工211人,其中在职职工106人,退休职工105人。全所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0人,其中在职的高级职称10人(研究员1人),中级职称14人,初级职称19人。所内目前科研组有6个,即水稻育种研究室、作物栽培研究室、果蔬研究室、烤烟研究室、畜牧水产研究室、花卉苗木中心。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研究所共承担国家、省、市和自选科研项目(课题)500多个,共获得科研成果128项。在农业耕作制度改革,产业结构调整,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研究以及试验示范推广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湖南省科技成果示范推广试点单位、全国烤烟良种繁殖基地、湖南省水稻区试点、湖南省超级稻项目协作单位、全省8个高档优质稻选育攻关单位之一;中国杂交粳稻协作组成员单位之一。近年来,该所的科研工作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1 始终坚持科研立所,围绕科研项目建设提升科研实力
始终紧紧围绕科研立所这个中心,大力推进项目建设,使科研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一个基层科研机构,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资金保障不力、科研人员待遇不高的问题。近年来,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围绕项目活所,实施国家、省、市及自选的各级重点科研课题3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0项。通过全所科研人员发扬艰苦奋斗、自主创新的优良传统,在科研条件差、科研任务重的情况下仍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育种专家李四九选育的永早1-3S两系不育系通过省级鉴定,受到了袁隆平院士的充分肯定。园艺室主持的《早春播超甜玉米“LH305”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并获市科技成果二等奖。《优质杂交早稻Ⅰ优899应用推广》荣获永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该所成为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区域试验站依托单位,李四九研究员被聘为省水稻岗位科学家、区域试验站站长,从而使该所科研课题跻身省农业科研创新体系,提高了科研创新能力。此外,“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种三产四”推广示范项目以该所为推广单位在永州市全面展开,科研实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
1.2 发挥科研优势,加强科研与生产的有效结合,竭诚服务“三农”
作为一个市级农业科研单位,贴近农业生产,贴近农村经营。一方面,将生产上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作为科研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利用自身拥有成果及信息的优势,将科研应用研究的农业技术吸收进来进行整合、创新,通过示范、推广将这些综合配套技术以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应用于生产中,是最主要的工作。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以定点帮扶和科技服务为核心,以专家服务驻村工作站为载体,并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员工作,大力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竭诚服务“三农”,取得了一定实效。一是加强成果推广应用。2010年在省内外推广应用各类农作物新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逾13.33万hm2,其中水稻新品种推广逾10.00万hm2,玉米新品种推广逾2.00万hm2,油菜新品种逾1.33万hm2。二是着力开展成果示范。在永州市11个县(区)实施了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示范片11个。三是全面启动综合试验站工作。全所先期启动的国家水稻与玉米综合试验站积极参加永州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水稻综合试验站在东安、祁阳、宁远协助当地建立水稻百亩高产攻关创建片3个,现场实测产验收产量均达10 500 kg/hm2。且在水稻生长期,全程对3个县区的农民进行高产栽培技术指导与培训。在水稻生产过程中,所内科技人员积极帮农、扶农,年内扶持种粮大户100户,在扶持技术和指导高产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共举办培训班26期2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余份。特别是针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全所派出了4个科技分队到县区指导农户,并结合实际向省、市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了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和办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1.3 强化科研内部管理,改善科研条件、建立创新性农业科研所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基础设施老旧、科研条件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制约了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逐步改善这一现状,近年来,该所将强化科研内部管理、改善科研条件、创新性发展科研作为工作重点。一方面,想方设法,积极与各部门沟通衔接,完成了综合实验大楼建设,另一方面,引进一些精密仪器和设备,建好农产品检测实验室及土壤肥料检测实验室。同时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挖掘内部潜力[1,2]。与各科研室、课题组签订责任承诺书,细化管理制度,按照责任承诺书要求开展科研和农技推广工作,科研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2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人才队伍相对薄弱,人才引进、留下困难
党中央、国务院在“十一五”期间提出了建立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作为承担技术支持的科研机构成为建设的重点之一。地方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加大对所属科研单位的资金投入,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特别是省属科研院所,凭借自身优势,高薪聘请高端科研人才。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由于地处湖南南部山区,经济条件差,自我“造血功能”不强,作为差额拨款单位,只能保证全所科研人员财政工资的发放,其他津贴、补贴难以落实,福利待遇差。因此,只能以情动人、以事留人。目前,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每年新进科研人员少,退休人数日益增多,基本与在职人员持平。人才流失严重,“老、中、青”青黄不接,人才“断层”的问题日益突出,现全所在职人员中,科技人员70人,50岁以上的20人,占29%;40~50岁的16人,占23%;30~40岁的20人,占29%;30岁以下的14人,占20%。30岁以下科研人员所占比例最少,但这个年龄段人员素质高、科研思路新颖,却极不稳定,随时都有流失的可能。
2.2 离、退休人员过多、比例大,制约科研发展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是一个老所,而且一直采取差额拨款方式。全所211名职工中,退休人员达105人,占全所职工总数的50%左右。离、退休人员除社保发放外,其他所有待遇全由所里自行解决,包袱十分沉重。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不堪重负,生存压力越来越大,严重影响科研发展。
2.3 科研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与市级科研所的地位不符,发展势头难以维持
作为基层农科所,争取到的国家、省级项目、课题仍十分有限。尤其是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作为山区的科研机构,自身财力薄弱,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不能满足科研事业的正常运转和进一步发展。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基层农业科研机构将进一步拉大与国家级、省级科研单位的距离,基层农业科研单位将被逐步边缘化,发展势头难以维持[3]。
3 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发展的思路
3.1 不断加大创新力度,提升科研水平
创新的意义是深远的。科研成果是农业科研院所生存发展的根本[4]。基层科研院所应从小而实,对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成果开展创新性科研,以获得便于推广、优化农业结构、提升经济效益的农业科技成果。根据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的实际情况,应争取在育种方法上有新突破,争取在品种选育方面有新进展。同时,加强品种繁殖技术、制种技术和保优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工作,争取在新领域取得成果。并继续认真实施和完成好目前承担的国家及省级各项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任务,尤其对承担的重点科技项目严格执行项目要求,确保质量。积极争取基地建设资金,在全市范围内与当地政府共建3~5个条件比较好、具典型性的“种三产四”试验基地,开展农业新技术推广和新品种示范。积极协助农业科技园区工作,完成好园区内农业科研技术服务[5,6]。
3.2 挖掘自身潜力,增加自我造血功能,提升农业效益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重点建设“一基地一园”。“一基地”是指无公害蔬菜基地。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居民健康生活观念的提升,现代农业经济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城市休闲农业、建设无公害绿色生态蔬菜基地,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又适应人们的生活需求。要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发展城市休闲农业、建设无公害绿色生态蔬菜基地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农科所的科研、示范、工作中心,一起规划,一起建设,共同管理,共同经营,充分利用永州市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资源、文化传承特色和对外开放格局,着力打造永州市文化品牌,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市场上的大众蔬菜仍然存在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且蔬菜品种有限。为充分挖掘全国各地名特优蔬菜和野生保健蔬菜品种,提高蔬菜质量,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方法,结合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在所内建设一个占地面积约13.33 hm2的无公害生态蔬菜基地,总结出一套适应永州市气候和特点的栽培技术和品种。“一园”是指萍岛农业科技生态园。该所地处湘江、潇水交汇处,北靠萍洲岛,南依小石城山。所内有果园、鱼池、稻田,一年四季瓜、果、油轮作不断,景致秀丽,风光无限。为了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优势,可修建占地面积3.33 hm2的萍岛农业科技生态园,带动当地农业观光产业发展[7]。
3.3 借助事业单位改革契机,将单位定位为公益性机构,发挥其独特作用
农业是弱势产业,我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农业基础性地位不能动摇。由于大多数农业科研产品都具备公共产品特性,如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应用、高产栽培管理技术的示范与推广、果树栽培施肥技术的应用等,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不可能在科研中获得直接的经济效益。同时农业科研受气候、季节等影响,出成果具有周期长、成果应用时间短、适应地域狭窄等特征。农业科研工作环境艰苦,单一重复劳动多,科研人员待遇低,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因此,只有将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划分为公益性机构予以扶持,才能保证其发挥农业成果转化、推广的独特作用。应通过调整科研方向,优化管理职能结构,精简行政、工勤人员,解决科研资金分散、历史负担过重的问题,逐步建立“理事会决策、职工代表大会监督、院(所)长负责”的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创建一支精干、高水平的科研队伍,通过政府增加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大幅提高科研实力和水平,最终走向良性循环(上接第341页)的发展轨道。
摘要:介绍湖南省永州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科研工作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以推动全所科研发展。
关键词:农业科研所,科研发展,现状,问题,发展思路,湖南永州
参考文献
[1]雷群.凉山州农业科研机构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0(17):52.
[2]陈静.对做好农业科研所工会工作的思考[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6):33-34.
[3]张鑫,张成亮,季生栋.浅议基层农业科研所的人才战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2):133-134.
[4]贺佩珍.地市农科所科普工作的模式探索[J].三明农业科技,2007(3):31-32.
[5]杨庆贵.对新形势下农业科研所开展所务公开工作的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6(5):34-35.
[6]张志琴.农业科研所馆藏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12):50-51.
近年来,化州市养猪协会大力推广科学养猪,积极协助畜牧主管部门,坚持做好养猪技术培训、信息传递、经验交流等“五帮—维护—带动”的服务工作,带领广大会员科学养猪致富。据统计,全市有养猪专业户35000多户,2012年,全市出栏肉猪200多万头,占茂名市生猪出栏总数的三分之一;全市生猪年产值达38.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化州市养猪协会先后被评为“化州市先进民间团体”、“化州市科普工作先进单位”、“茂名市先进民间组织”、“茂名市科协工作先进集体”、“广东省先进民间组织”、“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示范单位”。
化州市养猪协会奋斗了12年,成绩令人瞩目:一是化州市生猪出栏量排名茂名市第一位;二是化州市被评为广东省生猪生产先进市;三是化州市养猪协会被评为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四是连续6年化州市被评为全国著名的生猪调出大县(市)。2012年,化州市生猪存栏量、出栏量、能繁母猪存栏量“三项指标”均居全省“三个第一”。
为促进养猪业的迅猛发展,化州市养猪协会主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引进境外特优母猪。发展养猪业,良种是关键。以前,化州市农村多是养本地土猪,养猪业严重滞后。协会成立后,把引进和推广良种猪作为首要任务,先后派出畜牧兽医专家到美国和北京、天津、河北等12个省、市,选购长白、大白、杜洛克、斯格斯和皮特兰等世界特优母猪5万多头,进行自繁自育良种母猪。12年来,协会坚持抓好生猪品种改良工作,使全市养猪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从根本上改良了生猪品种结构,由瘦肉型猪代替了本土猪。目前,优质瘦肉型猪的饲养量占全市生猪总量的95%以上,全面打造了化州生猪优质品牌。
聘请资深专家讲课。协会为了帮助会员掌握科学养猪技术,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坚持每年为会员举办养猪技术培训班,聘请国内外高等院校畜牧兽医专家和教授讲课。据统计,协会共举办各类型的养猪技术培训班、技术讲座和研讨会160多场次,参加培训有2万多人次。历年来,化州都发生不同程度的疫情,但协会及时向会员和养猪户传递信息,并请专家、教授具体指导防治工作,控制疫情蔓延,确保养猪业持续、稳步发展。
提供优质服务。12年来,该协会以雄厚的技术力量为依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引进美国新一代特优原种猪,形成了“协会+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做大做强“正田牌”养猪行业的著名品牌。目前,化州市科学养猪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据统计,会员每年户均纯收入2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4万多元。
会员带头大办猪场。12年来,协会理事会的23名领导成员、7名常务理事、3名正副会长,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引进美国特优种猪,办好标准化示范猪场,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为化州市养猪业服务,促化州市掀起了史无前例的养猪热潮。协会审时度势,看好养猪业的广阔前景,坚持广泛发动农户,通过“一户带动几户,几户带动一村,一村带动一片,一片带动全市”的办法,不仅带动在家种田的农民养猪,而且带动在外经商的老板、企业精英、建筑工头、退休干部、职工和农、林场的干部、工人以及退休教师等积极投身养猪。全市办起了“家庭猪场”7500多个。
发挥党员带头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协会因势利导,成立党小组、党支部,由党员会员牵头,开展“传、帮、带”活动。
2012年11月,协会出席了“2012首届华南(茂名)畜牧业博览会”,会长徐伟光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并在博览会的“环保养猪高峰论坛”会上,作了养猪业经验介绍,推广化州养猪协会的宝贵经验。
中共福州市委组织部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 文件 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榕科„2008‟48号
关于举办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
活动周的通知
各县(市)区党委组织部、宣传部,政府科技局、科协,市直有关部门:
根据省科技厅、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科协《关于举办2008年福建省科技·人才活动周的通知》(闽科政„2008‟18号)的精神,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定于2008年5月17—23日在全市范围内举办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为进一步做好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的各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主题是“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 让科学走进千家万户”。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会中心城市的目标,从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实际出发,以科技·人才活动周为载体,面向基层,面向公众,通过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普活动,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和《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宣传国家、省、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宣传我市优秀人才的突出贡献和先进事迹,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全面提高我市干部、群众的科学素质。
为加强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的组织协调,经市政府办公厅批准成立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组委会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各县(市)区要成立相应的科技·人才活动周组织机构,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协调,通力合作,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科技·人才活动周的各项活动。
为办好这次科技·人才活动周,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制定了《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方案》。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一批主题鲜明、实效性强的活动。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上,既要紧密围绕今年科技·人才活动周的主题,又要结合本区域、本部门的特点和优势;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反映市委和市政府实施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要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科技知识的实际需要;在活动形式的安排上,既要推陈出新,着力营造科技·人才活动周的氛围,又要讲求实效,深入农村、学校、企业、社区等社会基层,使科技·人才活 动周真正走进千家万户、深入百姓心中。
各新闻单位要高度重视科技·人才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工作,密切关注各县(市)区、各部门的活动安排,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在科普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为科技·人才活动周造势,扩大科技·人才活动周在全社会的影响。
二、高度重视,确保安全
市科技·人才活动周范围广、参与人员层次多,搞好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提高安全意识,杜绝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把安全工作做好。尤其对大型活动和公众聚集场所,既要注意集中活动的规模不要太大,更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要制定安全保卫方案和应急预案,要有维护安全秩序的工作人员和必要的疏导措施。
三、加强沟通,及时总结
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信息沟通,充分利用互联网、简报等多种形式,及时反映科技·人才活动周筹备和组织工作情况,介绍和推广好经验和好做法,探索科技·人才活动周的新内容、新形式,提高组织和管理水平。
科技·人才活动周结束后,各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要对本届科技·人才活动周的组织实施、主要内容、活动成效和典型案例进行全面总结。各县(市)区由科技行政管理部门牵头,会同当地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和科协,形成当地科技·人才活动周工作总结报告;各有关部门形成本部门科技·人才活动周工作总结报告,连同有关报道宣传材料、声像资料,于2008年6月1 日前报送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市组委会将根据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情况,向省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推荐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四、联系方式
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
市科技局社会发展与科技合作处 王庆金 张凡 地址:市乌山路69号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传真):83338680
市委组织部知识分子工作处 李新儿
地址:市乌山路92号,市委大院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83374837 传真:83373599
市委宣传部宣传处 李朴
地址:市乌山路92号,市委大院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83399601
市科学技术协会普及部 杨必建 黄兆津 地址:市乌山路69号 邮编:350001 联系电话: 83350699 传真:83337780 附件: 1、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成员名单 2、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方案
福州市科学技术局 中共福州市委组织部
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 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二00八年五月七日
附件1 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成员名单
组 委 会 主 任:徐铁骏 市政府副市长 组 委 会 副 主 任:柳 欣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组 委 会 成 员:
黄琪生 吕 英 曾章钗郑寿平郑 灵陈乃镇陈建水官君璧陈家杭 郑 勇 黄木基 龚家颿 彭永麒 巫贤成 石允淦 薛金发 黄 升 张顺恒 市科技局局长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市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 市科技局副局长
市政府副秘书长
市委农办副调研员 市委文明办副调研员 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副调研员
市经委副主任
市教育局副局长 市财政局副局长 市人事局副局长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市水利局副局长 市农业局副局长 市卫生局副局长 市计生委副主任 市林业局总工程师
赵炳荣 市环保局副局长 李振泰 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 林恩健 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副主任 王元榕 市总工会副主席 赵 洵 团市委副书记 邓 岚 市妇联副主席 陈由岖 市社科联副主席 赵汝汀 市气象局副局长 戴 黎 市地震局副局长
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办公室主任:郑寿平(兼);办公室副主任:张凡(市科技局社会发展处处长)、卓继辉(市委组织部知识分子工作处处长)、吴聿建(市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黄兆津(市科协科普部部长)。
附件2 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方案
根据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关于举办2008年福建省科技〃人才活动周的通知”(闽科政„2008‟18号),为切实做好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各项工作,根据我市实际,现提出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携手建设创新型城市 让科学走进千家万户。
二、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本市实际,宣传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加快科技知识在全社会的传播速度和覆盖广度,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良好局面,汇集全社会的创新智慧,凝聚全社会的创新力量,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以创新促进社会和谐,为推动科学发展,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大力推进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活动时间:2008年5月17日—23日。
四、组织机构: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主任由市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委宣传部、市科协领导担任,成员由相关市直单位领导组成。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负责科技·人才活动周日常工作。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职责:负责组织指导全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制定整体活动方案,编印《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指南》,部署检查工作,组织开展全市示范性重大科普活动及科技·人才活动周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的评选、表彰工作。
五、主办单位:福州市科学技术局、中共福州市委组织部、中共福州市委宣传部、福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六、原则和要求
1、加强领导,密切协作。各设县(市)区应成立以县(市)区领导为主任,科技局、组织部、宣传部、科协为主要成员单位的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组委会成员及其单位联络处室负责组织本部门的相关活动,并做好与市组委会办公室的联络工作。在活动周期间,市、县(市)区组委会各成员单位要开展有关科普宣传活动。
2、利用媒体,加大宣传。由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联合下发《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方案》,指导全市各地开展相关活动。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部门、宣传部门、科协组织要统筹部署,密切配合,联合协作,集成资源。要充分发挥报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科技·人才活动周的宣传报道力度,积极为科技·人才活动周造势;要深入基层,关注民生,深度报道,多侧面、多角度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在推进创新型省会城市建设和海峡西岸“两个先行区”建设工作中具体、生动的实例。
3、紧扣主题,突出重点。围绕今年市科技·人才活动周主题,结合我市实际,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体现部门行业特点和不同地域特色,突出科技惠及民生和科技支撑发展两大主线,通过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科技活动,以科技的视角进一步宣传和解读国家和省、市发展的大政方针,让公众在亲身参与中体验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作用。
4、重视安全,抓好保卫。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科技·人才活动周安全工作。科技·人才活动周范围广、参与的群众多,搞好安全工作十分重要,各县(市)区、各部门一定要提高安全意识,杜绝麻痹思想,把安全保卫工作做到组织落实、任务明确、责任到人。尤其对大型活动和公众聚集场所,既要注意活动规模的控制,更要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要制定安全保卫方案和应急预案,要有维护安全秩序的工作人员和必要的疏导措施。
5、总结评比,表彰先进。科技·人才活动周结束后,各县(市)区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市科技·人才活动周成员单位及有关单位要对今年科技·人才活动周的活动情况进行认真总结,形成本县(市)区、本部门、本单位的总结报告,并于2008年6月1日前报送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办公室。市组委会将根据各县(市)区、各部门、各单位科技·人才活动周活动情况,向省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推荐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
七、主要活动
(一)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开幕式
主要内容:在福清市举办“2008年福州市暨福清市科技·人才 活动周”开幕式,邀请市领导、市组委会成员单位领导出席;围绕主题,组织有关单位及各类学会、协会、研究会、企事业科协开展科技咨询、专利知识咨询、节能减排知识咨询、地震科普挂图展、疾病义诊,赠送科技报刊、科普资料、实用技术小册子等科普广场活动。
时
间:5月16日 地 点:福清市
主办单位:福州市、福清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承办单位: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福清市人民政府。
(二)各县(市)区科技·人才活动周启动仪式
1、主要内容:在各县(市)区中心地带举办科技·人才活动周启动仪式,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宣传活动。
2、时 间: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
3、地 点:各县(市)区
4、主办单位:各县(市)区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5、承办单位:各县(市)区科技局、科协
(三)第四届青少年科普下乡巡回展
1、主要内容:力求改变我市广大农村地区科普教育相对薄弱状况。内容包括充气式移动天象馆、观测星云、新款机器人表演、航空表演、磁电廊展品展示、科普展板展览等。
2、时 间:4月底~5月中旬,10月中旬~12月底
3、地 点:八县中、小学
4、主办单位:团市委、市科技局、市科协
5、承办单位: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市科技馆
(四)首届福州市大学生科普动漫设计竞赛
主要内容:组织在榕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参加以“生态家园”为主题的动漫设计竞赛。并征集优秀作品进行巡回展。
时
间: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 地
点:福州市
主办单位: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承办单位:福州市科协等
(五)福州市科普大蓬车、福州科技馆展厅启动仪式 主要内容:组织各界人士参观福州科技馆新展厅。科普大蓬车车载流动展品、电脑机器人表演、科普展板展示。
时
间: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 地
点:福州科技馆
主办单位: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承办单位:福州市科协等
(六)水产技术专家行活动
主要内容:组织福州市水产深加工行业的专家,深入福州市水产加工企业,与企业家座谈,了解福州市水产技术需求,交流如何提高行业技术创新能力及福州市水产业的发展方向。
时
间: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 地
点:福清市、连江县等
主办单位: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承办单位:福州市科技局等
(七)科技进社区活动 主要内容:组织科技专家、医学专家、科普志愿者深入全市社区,开展医疗卫生、健康生活、食品卫生、流行病、节能减排、环境保护、限用塑料购物袋、防范邪教等方面的科普咨询、讲座和科普宣传。
时 间: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
主办单位:福州市、各县(市)区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承办单位:各县(市)区科技局、科协等
(八)科技进校园活动
主要内容:组织卫生、气象、环保、地震等专家进校园,举办科普讲座、主题演讲、知识竞赛等,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时 间: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
主办单位:福州市、各县(市)区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承办单位:各县(市)区科技局、科协等
(九)科技进企业活动
主要内容:举办企业创业与管理讲座、自主创新政策培训班、知识产权保护培训班,组织专家深入企业指导技术研发、技术攻关。
时 间: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
主办单位:福州市、各县(市)区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承办单位:各县(市)区科技局、科协等
(十)科技馆、科普基地、展览馆对外开放
主要内容:我市各科技馆、省科普教育基地、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在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免费或优惠对社会公开开放,并结合主题增加节能、环保、安全、健康等科普活动内容。时
间:科技·人才活动周期间
主办单位:福州市、各县(市)区科技·人才活动周组委会 承办单位:各科技馆、基地依托单位,各有关单位
(十一)科普宣传
主要内容:编印“福州科技——2008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特刊”,在活动周期间将《特刊》及国家和省的相关宣传材料向全市各县、区、乡、镇发放。宣传国家、省、市的科普政策和福州市2008年福州市科技·人才活动周主题、主要活动。
【发布文号】穗科字[2000]38号 【发布日期】2000-04-06 【生效日期】2000-04-06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广州市财政局关于印发《广州市
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穗科字〔2000〕38号)
市各有关单位:
为了加强我市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在转化过程中为我市孵化出更多的科技企业,吸引和鼓励海内外科技人员、留学人员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市政府决定建立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现将《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及时向我们反映。
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广州市财政局
二000年四月六日
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为了加快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在转化过程中为我市孵化出一大批科技企业,吸引和鼓励海内外科技人员、留学人员来我市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市政府决定建立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以下简称“孵化资金”)。为了规范该资金的管理,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一、建立孵化资金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我市的科技企业在创业初期资金短缺的问题,以帮助具有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这些企业迅速成长。
二、二、孵化资金的来源是市科技三项费用,共6000万元。由市科委从1999年开始,连续五年,每年从科技三项费用中安排1200万元。孵化资金设专帐管理。
三、三、申请孵化资金资助的企业应具备以下条件:
1.企业必须在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登记注册,具备企业法人资格,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2.企业必须主要从事高新技术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所实施的项目应是省内同行业技术领先、市场前景良好、能够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
3.企业产权清晰,并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运作。
四、四、孵化资金主要以无偿拨款、资本金投入方式对高新技术孵化项目予以支持。
1.无偿拨款:主要用于海内外科技人员、海外留学人员携带可转化为产品的科技成果来我市创办科技企业进行产业化的补助。这些补助主要用于研究费、材料费、设备费、试验费的补贴。
2.资本金投入:对少数基础条件好,创新起点高,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可在短期内实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形成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孵化项目,采取资本金投入方式资助企业。资本金投入以引导多方面资金投入为主要目的。
五、五、孵化资金以资本金投入方式资助企业时,以广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代表出资者在被资助企业占有股份(原则上不超过30%的股份)。所占股份可依法转让。投资收益及股份转让回收的资金,按规定上缴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审批后全额投入广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投资收益和股份转让回收的资金应重新纳入孵化资金管理。该资金涉及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按现行规定执行。
六、六、市科委是孵化资金的管理部门。由市科委负责组建孵化资金管理小组,市财政局派员参加,市科委领导任组长。管理小组负责审查孵化资金资助项目的申报材料,批准资助项目,并对项目的实施进行全过程跟踪。市财政局是孵化资金的监管部门,对孵化资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和检查。市科委将孵化资金每季度的运作和使用情况以报表形式送市财政局。
七、七、孵化资金资助项目申报管理程序
1.项目申报:申请孵化资金资助的企业需填报“广州市科技企业孵化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并提供申报书所要求的附加材料。
2.项目初审:由市科委审查申报材料,对项目进行初审,并对企业进行实地考察。
3.项目论证:初审合格的项目,承担单位须正式撰写项目可行性报告。由市科委聘请有关技术、经济、管理方面的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
4.项目立项及下达:项目论证通过后,由市科委立项,会市财政局审核同意后,下达项目经费指标。属无偿拨款方式资助的。由市科委与项目承担单位正式签定项目合同书,经费直接拨至项目承担单位;属资本金投入方式资助的,由市科委与投资载体签定项目合同书,经费拨至投资载体,再由其投入拟资助的企业。
5.项目管理:孵化资金资助项目纳入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统一管理。
6.项目验收:项目完成后,由市科委组织验收。项目承担单位应编制经费决算报表(格式同“科技三项费用决算汇总表”)一式二份报市科委、市财政局各一份。
八、八、本办法由广州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会同广州市财政局解释。
九、九、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达市科发[2006]03号
达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发布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县市区科技局,市级有关部门:
为了认真贯彻执行《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达州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评选办法》,做好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我局制定了《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二○○六年六月六日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做好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根据《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四川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以下简称《奖励办法》)、《达州市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评选办法》(以下简称《评选办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达州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达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推荐、评审、授奖等项活动。
第三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鼓励自主创新,鼓励攀登科学技术高峰,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达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四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的推荐、评审和授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受任何组织或个人的非法干涉。
第五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授予在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自主创新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等方面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个人或组织。
在科学技术研究、技术开发、自主创新中仅从事行政管理、组织领导和辅助服务的工作人员,不得作为达州市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
第六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是达州市人民政府授予个人或者组织的荣誉,奖励证书不作为确定科学技术成果权属的直接依据。
第七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宏观管理和指导。达州市科学技术局负责科学技术奖评审的组织工作,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
第二章 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
第八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
(二)所称的产品包括各种仪器、设备、器械、工具、零部件以及生物新品种等;工艺包括工业、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各种技术方法;材料包括用各种技术方法获得的新物质等;系统是指产品、工艺和材料的技术综合。不包括仅依赖个人经验和技能、技巧又不可重复实现的技术。
第九条 《奖励办法》第八条
(三)所称“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 重大科学技术工程是指列入国家、省和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的重大综合性基本建设工程和科学技术工程等。
重大科学技术项目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中,完成的各级各类计划项目及重大自选项目,包括:
(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863”项目、“973”项目、攀登计划项目、火炬计划项目、星火计划项目、软科学计划项目、国家青年科技基金项目、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项目、应用技术研究等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研究及应用推广。
(二)地方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
(三)有重大市场价值的自选科研项目。
(四)引进消化国内外技术有创新和改进的项目。
(五)对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和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军民两用科学技术项目。
(六)将成熟、适用的先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经实施推广应用2年以上,形成规模,取得重大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含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奖励,经2年以上实施推广后,重新取得重大成效的项目)。
(七)经济、社会、科技发展战略和中长期规划研究,经济、科技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研究,经济、社会、科技统筹发展重大决策研究,经济、社会、科技领域的政策与法规研究,经济、社会、科技发展重大项目可行性研究以及软科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等软科学项目。
(八)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宣传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科普作品项目。
第十条 《奖励办法》第九条中所称“前人尚未发现或尚未阐明”是指该自然科学发现为国内外首次提出,或者其科学理论在国内外首次阐明,且主要论著为国内外首次发表。
第十一条 《奖励办法》第九条中所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是指:
(一)该发现在科学理论、学术上有创见,或者在研究方法、手段上有创新;
(二)在学术上处于省内领先水平;
(三)对于推动学科发展有重大意义,或者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十二条 《奖励办法》第九条中所称“得到国内外自然科学界公认”,是指主要论著已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者作为学术专著出版一年以上,其重要科学结论已为国内外同行在重要学术会议、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尤其是重要学术刊物以及学术专著所正面引用或者应用。
第十三条 《奖励办法》第九条中所称“前人尚未发明或者尚未公开”,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为国内外首创,或者虽然国内外已有但主要技术内容尚未在公开出版物、媒体及公众信息渠道上发表或者公开,也未曾公开使用过。
第十四条 《奖励办法》第九条中所称“具有先进性和创造性”,是指该项技术发明与国内外已有同类技术相比较,其技术思路、技术原理和技术方法有创新,技术上有实质性的特点和显著的进步,主要性能(性状)、技术经济指标、科学技术水平及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和意义等方面综合优于同类技术。
第十五条 《奖励办法》第九条中所称“经实施取得显著经济效益或社会效 益”,是指该项技术发明成熟,并实施应用一年以上,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第十六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人应当具备的条件:
(一)《奖励办法》第八条
(一)所指有重大科学发现的候选人,应当是相关科学论著的主要作者,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提出总体学术思想、研究方案;
2、发现重要科学现象、特征和规律,并阐明科学理论;
3、提出研究方法和手段,解决关键性学术疑难问题或者实验技术难点;
4、对重要基础数据的系统收集和综合分析等。
(二)《奖励办法》第八条
(二)所指有重大技术发明的候选人,应当是该技术发明的全部或者部分创造性技术内容的独立完成人;
(三)《奖励办法》第八条
(三)所指做出突出贡献的候选人,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在设计项目的总体技术方案中做出重要贡献;
2、在解决关键技术和疑难问题中做出重大技术创新;
3、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过程中做出创造性贡献;
4、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第十七条 科学技术进步奖候选单位应当是在项目研制、开发、投产、应用和推广过程中提供技术、设备、人员和资金等条件,对项目的完成起到组织、管理和协调作用的主要完成单位。
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一般不得作为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候选单位。
第十八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单项授奖人数和授奖单位数实行限额:一等奖的授奖人数不超过参与该项目研究的前8名、授奖单位不超过5个;二等奖的授奖人数不超过参与该项目研究的前7名、授奖单位不超过4个;三等奖的授奖人数不超过参与该项目研究的前6名,授奖单位不超过3个。
第十九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技术创新性突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或在技术上有重要的创新,特别是在高新技术和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领域进行自主创新,形成了产业的主导技术和名牌产品,或者应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装备和改造,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行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技术难度较大,解决了行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行业的先进水平。
(二)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所开发的项目经过一年以上较大规模的实施应用,产生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市场价值或社会价值,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三)推动行业科技进步作用明显:项目的转化程度高,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和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竞争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及产品的更新换代,对行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十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授奖等级根据申报项目进行综合评定,评定标准如下:
(一)有重大科学发现的:
1、在科学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的自然现象、揭示的科学规律、提出的学术观点或研究方法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科学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的自然现象、揭示的科学规律、提出的学术观点或者其研究方法为学术界所公认和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发展,或者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科学上取得一定进展,学术上为省内先进,并为学术界所公认和一定引用,推动了本学科或者其分支学科的部分发展,或者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定影响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二)有重大技术发明的:
1、属国内首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思路独特,技术上有重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领先水平,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已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属国内首创,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较大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或行业的技术进步有较大推动作用,并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属国内首创,技术思路新颖,技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同类技术的先进水平,对本领域或行业的技术进步有推动作用,并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国内首创包括国内虽有,但尚未公开的发明。
(三)做出突出贡献的:
1、在关键技术或者系统集成上有重大创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难度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内同类技术或产品的先进水平,市场竞争力强,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在关键技术或者系统集成上有较大创新,技术难度较大,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省内同类技术或产品的领先水平,市场竞争力较强,成果转化程度较高,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3、在关键技术或者系统集成上有一定创新,有一定技术难度,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省内同类技术或产品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成果转化程度高,创造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有一定作用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四)完成重大工程的:
1、技术难度大和工艺复杂的项目,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系统管理方面有重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取得了重大的经济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技术难度和工艺复杂程度较大的项目,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系统管 理方面有较大创新,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省内同类项目的领先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较大意义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3、有一定技术和工艺难度,在关键技术、系统集成和系统管理方面有一定创新,总体技术水平、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省内同类项目的先进水平,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对推动本领域的科技发展有一定意义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五)推广应用:
1、原成果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组织或实施推广、转让、应用已有的科学技术成果中,成绩显著,推广难度很大,推广机制、方法和措施有很大的创新,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对行业或产业技术进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在区域或行业中推广面、覆盖面很大,占全市可推广面的40%以上,并在全省有较大影响;已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其年税利增加额达1000万元、农业项目新增纯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可以评为一等奖。
2、原成果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在组织或推广应用工作中,推广难度大,推广机制、方法和措施有大的改进或创新,做出了较大贡献,对行业或产业技术进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大的推动作用;在区域或行业中推广面、覆盖面大,占全市可推广面的30%以上,在市内有很大影响;县市区组织的推广成果占当地可推广面的60%以上。已取得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其年税利增加额达500万元、农业项目纯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可以评为二等奖。
3、原成果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在组织或推广应用工作中,推广难度大,推广机制、方法和措施有较大的改进或创新,做出了一定贡献,对行业或产业技术进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在区域或行业中推广面、覆盖面较大,占全市可推广面的20%以上,在市内影响大;县市区组织的推广成果占当地可推广面的40%以上;已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其年税利增加额达200万元、农业项目纯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可以评为三等奖。
(六)软科学研究:
1、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研究内容的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很大;在理论和方法上有重大创新;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对推动管理现代化具有重大作用;已被国家有关部门或省级政府或同级单位所采纳(即已纳入有关文件或已付诸实施),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可以评为一等奖。
2、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研究内容的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较大;在理论和方法上有较大创新;成果达到省内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具有较大实用价值,对推动管理现代化具有较大作用;已被省级政府有关部门、市委市政府或同级单位所采纳(即已纳入有关文件或已付诸实施),取得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可以评为二等奖。
3、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复杂程度;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明显创新;成果达到省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具有明显实用价值,对推动管理现代化具有明显作用;已被市级部门、县(市区)政府或同级单位所采纳(即已纳入有关文件或已付诸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果,可以评为三等奖。
(七)科普作品:
1、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重大创新,创作难度大,可读性强,普及面和阅读范围在国内同类科普作品中处于先进水平,对科普作品创作的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对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一等奖。
2、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较大创新,创作难度较大,可读性较强,普及面和阅读范围在省内同类科普作品中处于领先水平,对科普作品创作的示范带动作用较明显,对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和人才培养起到了较重要作用,产生了较显著的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二等奖。
3、选题内容或者表现形式、创作手法上有一定创新,有一定创作难度,具有可读性,普及面和阅读范围在省内同类科普作品中处于先进水平,对科普作品创作有一定的示范带动作用,对相关科学技术领域和人才培养起到了一定作用,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可以评为三等奖。
第三章 评审组织
第二十一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达州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和达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
(二)审定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和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的评审结果;
(三)为完善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提供政策性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解决达州市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中出现的其他重大问题。
第二十二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委员10~15人,聘请著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市长担任,设副主任委员1~2人,秘书长1人。委员人选由达州市科学技术局提出,报达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每届一评一聘。
第二十三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10~15人。主任委员由分管副市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达州市科学技术局主要负责人担任。评委会办公室主任由达州市科学技术局分管科技奖励的负责人担任。评审委员会委员由科技、教育、医卫、经济等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委员人选由达州市科学技术局提出,报达州市人民政府批准。每届任期一年。
第二十四条 达州市科技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
(一)审定评审原则和评审标准;
(二)负责审议和确定拟奖项目(包括等级)和人员;
(三)为完善科学技术奖励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四)研究、解决奖励评审工作其他重大问题。
第二十五条 达州市科技奖励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
(一)组织市评委会及专业评审组,负责评委会委员及专业评审组专家资格的审查。
(二)指导各专业评审组工作,对申报项目进行资格审查,并在规定期间组织召开市评委会。
(三)负责奖励的日常事务工作。
第二十六条 达州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下设若干专业评审组。专业评审组由有关专家5~8人组成,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科技奖励办公室根据当年全市申报奖励的具体情况,从具备资格的专家中聘请专业评审组的成员。专业评审组的委员实行聘任制,一年一聘,其资格由市科学技术局认定。组长、副组长一般应是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委员。
专业评审组主要职责是:
(一)负责草拟本专业组的评审范围和评审标准;
(二)评审属于本专业组评审范围的申报项目,并提出初审结果;
(三)对有异议的项目进行调查核实,提出处理意见,报市评委会复核;
(四)提出不断改进和完善科技奖励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第二十七条 达州市科技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达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及其专业评审组的成员和有关工作人员应对候选人和候选单位完成项目的技术内容及评审情况严格保守秘密。
第四章 申报和推荐
第二十八条 达州市突出贡献奖、达州市科技进步奖,必须由单位或个人申报,填写由奖励办公室制作的申报书(推荐书),提供必要的证明或者评价材料,经符合条件的推荐单位推荐,按规定程序评审和审批。申报推荐材料应完整、真实、可靠。
第二十九条 《奖励办法》第十条第(一)、(二)、(三)款所列推荐单位的推荐工作,由其科学技术成果主管机构负责;第(四)款所称“其他单位”,是指经市科技局认定,具备推荐条件的达州市行政区域内的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中央和省在达单位、社会团体等。
第三十条 申报科技进步奖的项目,必须按规定完成科技成果评价和登记。第三十一条 凡存在知识产权争议以及有关完成单位、完成人员等方面争议的,在争议未解决前不得推荐参加市科学技术奖评审。
第三十二条 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必须取得有关许可证,并且直接关系到人身和社会安全、公共利益、环境保护的项目,在获得相关许可证之前,不得推荐参加市科学技术奖评审。
第三十三条 市内单位或个人与市外单位或个人合作以及市外单位或个人 单独完成的主要在达州实施或主要对达州经济社会发展有推动作用的项目可申报达州市科技进步奖。
第三十四条 经评审未授奖的候选人、候选单位,如果其完成的项目或者工作在此后的研究开发活动中获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并符合奖励办法和本办法有关规定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的程序重新申报(推荐)。次数不得超过两次。
第五章 评 审
第三十五条 被推荐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奖励办公室提交相关材料。奖励办公室负责对材料进行形式审查。对不符合规定的应及时要求被推荐单位和个人在规定时间内补正,逾期不补正或者经补正仍不符合要求的,不提交评审并退回有关材料。
第三十六条 对形式审查合格的材料,由奖励办公室提交相应的专业评审组进行初评。
第三十七条 市科技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对推荐的突出贡献奖人员作出评选结论;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对申报参评的成果、人员做出评审结论,提出拟奖人选和奖励等级的建议。市科学技术局进行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三十八条 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表决规则如下:
(一)初评由专业评审组以会议方式进行,由记名计分产生初评推荐结果,按规定的推荐名额推选排名在前的项目。
(二)达州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以会议方式对各专业组评审推荐结果进行审定,到会委员必须达到全体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评委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投票表决。对各专业组提交的的初评推荐结果,必须由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讨论同意方为有效。表决结果以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以上(不含三分之二)同意为通过。
第三十九条 奖励评选、评审工作实行回避制度。评选、评审委员为被推荐申报为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项目完成人或为其候选人、项目完成人直系亲属的,当评审到该项目时,该评审委员应当回避,不参加投票,该评委也不计入该项目投票总人数。
第六章 异议及其处理
第四十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评选、评审工作实行异议制度。经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评选、评审审定的拟奖项目、人员和单位,由市科技奖励办公室予以公告,征求异议。任何单位或个人对拟奖项目、人员和单位持有异议的,均可向奖励办公室提出。异议期为30天,逾期不予受理。
第四十一条 提出异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提供书面异议材料和必要的证明材料。以个人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在异议材料上签署真实姓名,表明真实身份,并注明联系方式;以单位名义提出异议的,应当加盖单位公章,指明联系人。以匿名方式提出的异议一般不予受理。
第四十二条 异议分为实质性异议和非实质性异议。凡对涉及候选人、候选单位所完成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实用性等,以及申报(推荐书)填写不实所提出的异议为实质性异议;对候选人、候选单位排序提出的异议,为非实质性异议。
第四十五三条 奖励办公室在接到异议材料后,应当对异议内容进行审查,如果异议内容符合本办法第四十三条所述情况,并能提供充分证据的,应予受理。
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异议由奖励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处理。
科技进步奖的实质性异议由奖励办公室负责协调,由有关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协助,各专业评审组对异议项目进行调查核实,并将调查、核实情况报告奖励办公室。必要时奖励办公室可以组织评审委员或者专家进行调查,提出处理意见。对异议较大的项目可组织专家考察。
科技进步奖的非实质性异议由推荐单位或者推荐人以及专业评审组负责,提出初步处理意见报送奖励办公室审核。
涉及跨部门的异议处理,由奖励办公室负责协调,相关推荐单位或推荐人以及专业评审组协助。
第四十四条 为维护异议者的合法权益,奖励办公室、参与异议调查、处理的有关单位、人员应当对异议者的身份保密;确实需要公开的,应当事前征求异议者的意见。
第四十五条 涉及异议的任何一方均应积极配合异议的调查、核实工作,奖励办公室组织有关各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核实完异议材料,不得推诿和延误。
第四十六条 奖励办公室应当向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报告异议核实情况及处理意见。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市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会对异议核实情况和处理意见进行审定。
第四十七条 奖励办公室应及时将处理意见通知异议方和推荐单位、推荐人。异议在市政府作出奖励决定前处理完毕的,提交本年度授奖;在市政府作出下年度奖励决定前处理完毕的,提交下一年度授奖;在市政府作出下年度奖励决定后处理完毕的,可以重新推荐奖励。
第四十八条 提出异议的单位、个人不得擅自将异议材料直接提交评审组或者其委员;委员收到异议材料的,应当及时转交奖励办公室,不得提交评审组讨论和转发其他委员。
第四十九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推荐、评审和异议处理工作的全过程接受广大群众、社会、舆论和相关部门的监督。
第七章 授 奖
第五十条 市科学技术局对达州市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评选委员会作出的授奖决定进行审核,报市委、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市委、市人民政府颁发证书 和奖金。
第五十一条 市科学技术局对市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委员会作出的授奖项目、单位、人选、及等级的决定进行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市人民政府向获奖单位颁发奖状和奖金,向获奖个人颁发证书。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达州市科学技术奖励的推荐、评审、授奖的经费管理,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2009年1-10月, 全省已落实水稻订单面积882 800亩, 占省局任务104%;落实油菜订单面积40万亩, 占省局任务133%。水稻订单收购量已达76 260 t, 占省局任务63.6%;油菜籽订单收购量23 095t, 占省局任务231%。粮油产业销售收入45 372万元, 占省局任务78.23%。今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池州市美思佳油脂公司、池州市梅里生态米业公司、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公司和安徽禾健米业集团公司等4家企业。石台县粮食产业园区一期工程已竣工验收;其他县、区物流, 产业园区建设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城市连锁店、农村服务社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建设都超额完成了省局下达的目标建议数。
主要做法
(一) 全面抓粮油订单, 夯实基地建设基础。
市、县、区粮食部门帮助粮食购销企业和龙头企业, 全力抓好粮油订单生产, 提供良种, 调整种植结构。联合农技部门在产前、产中、产后跟踪服务。如池州美思佳油脂公司在贵池区秋江街道办事处建立了2万亩优质油菜示范基地, 市农技推广中心就积极推广“核优56”和“皖油25”等高产抗倒伏、抗严寒新品种, 印发宣传资料, 走村串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仅此带动农户增收近5 000万元。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有限公司建立订单基地8万亩。帮助农民扩大了旱地、丘陵坡地芝麻种植面积。安徽禾健米业集团公司对订单粮食收购实行“二次结算、二次分配”方式, 大大提高了订单履约率。8家省级粮油龙头企业都通过“公司+中介+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模式, 为粮油加工建立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基地。
(二) 全力服务龙头企业, 壮大农民增收载体。
培育和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是粮食产业化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年来, 市、县、区粮食部门积极向企业宣传国家各项经济政策, 主动联合农委、财政、经委、农技等相关部门, 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的各种难题。主动协调中储粮铜陵直属库, 帮助池州美思佳油脂公司和东至辰鑫植物油公司成为国家专储油存储库点, 解决落实了两企业的油菜籽收购资格, 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6月30日, 特大洪水肆疟了池州美思佳油脂公司的库房, 该公司6 000多t油菜籽告急, 市局领导第一时间亲临现场, 并汇报市政府, 争取地方武警部队全力支持, 才使企业免遭劫难。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公司的“麻油冷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我们积极向市发改委、农委、财政局等部门申报, 争取列入省财政贴息支持项目。东至辰鑫植物油公司投资4 500万元, 移地东至县胜利工业园扩规建新厂, 市、县粮食局给予重点帮扶, 现新厂已开机生产。安徽禾健米业集团公司2009年技改投资200 t大米生产线已投产。青阳县南阳米业有限公司2009年与当地农技部门联合推广彩色稻种植基地建设, 生产的“神农谷”牌七彩米, 成为2009年11月3日~5日在合肥举办的农展会上一大亮点。通过推进工商对接、科企对接、银企对接、园企对接和龙头企业间的强强对接, 使我市粮油企业在面临金融危机时, 在寒风中拔节, 在逆境中成长。
(三) 加强园区建设, 为企业搭建发展舞台。
东至县兄弟粮油购销公司通过招商引资, 与浙商合作, 投资7 000万元在大渡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征地100多亩进园建厂。一期工程库房已建成, 生产线已安装。二期工程水磨淀粉项目已开工建设。石台县粮食产业园一期库房已竣工验收, 二期大米、食品加工项目也开工在即。东至辰鑫植物油公司在工业集中区建新厂, 仅生产设备投入就达1 100余万元, 新上菜籽脱壳冷榨项目开工, 可使该企业大展拳脚, 做大做强。安徽龙溪外贸麻油制造公司毗地扩规40亩, 使生产能力翻了一番。我们将及时总结石台县和龙头企业建设工业园区的成功经验, 在全市掀起粮食物流园区建设高潮。
(四) 通过科技创新, 打响粮油品牌。
通过市粮食行业协会成功注册了大米品牌“池粮春”。以“池粮春”为纽带, 以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为载体, 组建“池粮春”粮油集团。加入集团的大米龙头企业和使用该集体商标的成员, 实行统一品牌, 统一标识, 统一质检, 统一监管, 提升全市大米品位和档次。
池州市梅里生态米业公司与中国第一富硒村合作, 在石台县大山村建立富硒水稻基地1 800多亩, 生产的订单水稻经中科大生命科学院检测, 含硒量极高。2009年11月份参加第八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会, 被组委会评为“金奖大米”。池州市明达米业公司通过农技推广中心建立优质稻生产基地35 000亩, 通过适时喷洒硒元素, 增加水稻硒含量。订单水稻收购价普遍高于市场价15%~20%, 由此带动农民增收2 000多万元。两企业生产的富硒米一般卖价每千克6元左右, 小包装卖到每千克10元。青阳县南阳米业公司与农技推广中心合作开发红米、黑米、绿米、黄米等彩色稻谷生产基地, “七彩米”已成为创新亮点, 成片开发将带动农民增收, 丰富一日三餐内涵, 我们走出一条科技创新的粮食产业化发展之路。
(五) 发展农村经济组织, 推动放心粮油进城入乡。
通过建立粮油专业协会、稻米产销合作社、油菜专业合作社和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 使企业与农户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 实现粮食产业链、服务链和利益链无缝对接, 引领农民更好地参与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目前, 我市有经批准的粮油合作社5家, 企业自建合作社9家, 农民经纪人队伍已达366人, 带动农民增收达1.7亿元。粮油龙头企业的成长和崛起, 结束了池州人吃砂米、黄米、稻壳米和黑油的历史。通过企业创建和发展的城市连锁店和农村服务社, 打通了优质绿色农产品进城入乡的渠道, 本地粮油产品占有率已达80%以上。通过粮油品牌的打造, 放心粮油的宣传, 诚信企业的树立, 粮油产业化发展已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今后打算
1.对池州市明达米业公司和池州市梅里生态米业公司的“富硒米”基地建设工作进行调研, 摸清基本情况, 争取相关支持, 打响“富硒米”品牌, 促进企业增效, 带动农民增收。
2.通过召开市粮食行业协会大米分会及龙头企业负责人座谈会, 动用各种扶持政策和服务手段, 促成全市大米加工企业整合, 使用“池粮春”集体商标, 由此酝酿组建企业集团, 帮助粮食企业做大做强。
3.继续做好东至辰鑫植物油公司的服务帮扶工作。帮助企业制定发展规划, 落实油菜订单, 落实融资渠道, 用新设备创造新效益、新业绩, 使其成为龙头企业的新亮点。
4.争取粮油加工企业有6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 2~3家年销售收入突破2亿元, 充分彰显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功能。
5.确保完成粮油订单面积110万亩和订单收购总量11万t。不断提升粮油订单的“四率”, 在精、深加工上做文章、用力气, 使生产者和经营者利益双赢, 不断提升粮油产品的市场份额。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柳州农村经济有了长足发展,社会事业也不断进步和发展。但是,如何优化农村城镇化环境建设,更好的农村城镇化促进经济社会快速、稳定、和谐发展,仍然是个有待深入研究和总结的课题。本课题从发展环境建设的角度,研究柳州农村城镇化发展问题。
目前柳州市人口达到358.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9.02万人,在这个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城市里,农业人口却占据全市人口的80%以上。为了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柳州市去年年初提出了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抓住市区工业布局结构调整和汽车等产业整合提高的机遇,实施企业、产业下乡,帮助各县建立和完善为城市工业配套的工业体系,实现了资源经济、配套经济和劳务经济的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带动相关行业、农业等发展。如凤山糖业、两面针、柳江造纸厂等龙头企业,通过基地建设带动近45万农户的生产经营。柳江县成为配套经济的受益者,该县围绕柳州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汽车产业,大力发展汽配产业,为柳州市区的主机厂配套。目前,柳江县有汽车配件企业48家,形成了完整的汽配产业链。2004年全县汽配产业完成工业产值16.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成;来自汽配产业的税收占全县税收的一半以上;该年农民增收中约有70%来自汽配产业。此外,柳州市政府还着力扶持资源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柳州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5家。这些龙头企业在市政府的扶持下,依托6个县的资源优势,带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使柳州市初步形成了粮食、甘蔗、蔬菜、桑蚕、水果、食用菌、茶叶、畜牧等8大农业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加工业,使得45万户农民增收致富。
但是由于我国环境法治的不健全,淡薄的法制观念,以及环境投入的不足等原因,正在进行城镇化的农村出现了一些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为了改善当前的环境以及促进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我们必须从根本入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增强农民环境保护法律意识、加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我国农村城镇化过程当中的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以便我们更好的制定相应的对策,采取相应的措施。
1.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农村城镇化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1城镇周边农业及农村污染严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民越来越多的喷洒各种农药和用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这就造成城镇周边农业污染特别严重。导致带来的后果也尤为严重,例如,氮素化肥施用过量,就会流失进入水体。经研究表明,很多婴儿发生变形红血素症或亚硝酸盐中毒的状况,以及成人消化道内因为形成亚硝酸胺而致癌的现象,主要是由于饮用了硝酸盐含量过高的河水。
1.2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
在乡村因为集中供暖措施不健全,居民取暖、做饭以及餐饮业的耗煤多为直接燃烧,而且低空排放,导致大量的煤炭消耗产生的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当中从而影响环境质量情况。另一方面,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高、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的发展水平比较低。这就导致城镇以及乡村对污染气体的吸收新鲜空气的释放。
1.3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不合理,农业污染有增无减,导致我国农村环保工作一直很难很好的开展。而且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类的粪便70%未经过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另外,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方污水随意排放等现象十分严重,由此看来农村生态环境的脆弱不仅是因为生产结构简单,还因为农村设备不够齐全无法进行相应的规范管理。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2.1粗放型的经济增长
低效率、低产出、高能耗的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粗放型掠夺式的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贫困恶性循环的经济根源。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难循环以及粗放经营为特征,消耗大量资源来取得暂时的经济增长,这就从根本上破坏生态环境和造成了环境污染。一直以来人们只是追求片面的经济发展而忽略了环境的保护,鼠目寸光,只重视眼前利益而轻视长远利益。
2.2环境保护法治不完善
环境保护法规的不健全,导致了管理体制的不顺、机制的不协调,环境保护没有落实到实处。我国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健全,所以对环境违法行为处罚不够严格,没有引入刑事责任,基层环保部门监管手段也十分落后,不能及时发现并制止企业的漏排、偷排以及超标准排放污染物的行为。其实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农村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环境保护责任权限分割不明确。
3.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前面我们分析了农村环境保护力度不够的具体原因,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些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3.1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强化城镇规划基础性地位。切实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空间战略规划的衔接、协调。对规划体系进行高度整合,建立层次分明、边界清晰、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建立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协调机制,统一协调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城镇与城镇群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区域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区域空间用途管制等重大事项。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以指导、促进我市城镇化健康发展,同时力争年内完成150个镇、村、屯的规划工作。
3.2完善城乡环境卫生体系,抓好环境卫生保洁工作
建立完善合理的城乡垃圾收运、处理处置体系,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推进城乡垃圾处理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城乡日常保洁系统,加强城乡环境卫生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投入,提高城市道路的机械化清扫率和建筑垃圾密闭化运输率,不断增加城乡日常保洁能力和管理水平,营造清洁、优美的市(乡)容市(乡)貌和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将“城乡清洁工程”延伸到乡村,推进乡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开展村容环境整治,建立村屯清洁卫生管理长效机制,通过推广改路、改水、改厕、改灶、改房等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3.3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
归根结底,我们进行对环境保护的探究,最终的目的就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反过来思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进行环境的保护。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其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好或坏。如果环境遭到了破坏,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所以要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
4.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脚步的加快,环境保护工作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必须将农村环境保护的工作重视起来,才能够让农村的环境真正的好起来,再见蓝天绿水。
参考文献
[1]王芳.探析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31(3):56-58.
[2]张伟,席民举.谈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2(5):38-39.
【柳州市软科学研究课题】推荐阅读:
柳州市大数据发展规划11-26
美丽柳州10-06
柳州龙潭公园10-28
14届广西柳州市钦州市高三文综政治12-05
柳州螺蛳粉的作文07-02
柳州行之实习报告09-11
柳州商业街调查报告11-05
柳州润达出租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简介06-15
惠州市环境科学学会业务范围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