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推荐12篇)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1

监督检测中心环保站杜 杨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自己对改进这些问题的一些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环境统计,时效性,统计能力,准确性

一、环境统计现状

环境统计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统计数据是环保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具有法律权威性。随着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信息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然而现行的体制和统计方法使统计工作难抗干扰,违法统计屡禁不止。虚假数字误导了公众和决策者,给宏观管理造成巨大损失,并影响了政府的声誉。各级环保部门都认识到数据失实的危害性,改革势在必行。但是,体制改革极其复杂,过程是漫长的、艰难的。

二、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指标体系设置不合理

不同企业的工作方向不同,产生的污染也不同,但是却采用相同的环境统计报表格式,这样就难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设置,譬如混淆指标名称,格式过于死板不灵活等,还有一些数据在环保方面并无意义,却仍需要填报,无形中增加了环境报表的上报速度。

2、数据时效性较差

现在我们向环保局报送的环境统计报表主要是季度报表和年报

表以及申报表。这三种报表是互相关联的,也存在数据的重复填报。然而污染物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瞬时性,一份监测报告甚至需要用于全年的环境统计报表,时效性确实比较差,并不能反映实际的污染状态。

三、环境统计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1、环境统计能力不强

从事环境统计的人员应当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而不是坐在办公室用电话要几个数据汇总上报, 既要核实数据的真实性, 也应潜心做环境统计分析。但是各单位的环境统计人员一般都身兼多职,不是专门负责环保,所以不能够把精力全部投入到环境统计工作中。

目前我们的环境统计手段还相对落后, 能力比较薄弱, 环境统计的计量较难处理。规定污染源排放量以监测数据为准, 但监测站的六个人面对几十家单位污染源每月监测, 另外再加上其它常规监测任务,压力太大。

2、环境统计数据不准确

环境统计,就是用数字反应并计量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的影响。准确的统计数字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由于基层环境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较少,对报表不能做到人人仔细核对等原因, 污染源数据采集“ 源头”管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些都导致环境统计数据不够准确,许多数据经不起考究。

四、结合实际工作讨论如何做好环境统计工作。

1、修订完善环境统计管理制度

我们应当通过狠抓基层报表的填报与综合核算,努力提高环境

统计数据质量,使环境统计数据能够较好的反应污染物排放变化趋势;通过对统计频次、数据收集和报送的手段与方式、数据审核等方面的改革与探索,努力提高环境统计数据的时效性;通过环境统计指标体系的完善,使环境统计尽可能全面的反应环境整体状况和环保工作进展。

2、加强环境统计基础研究工作

我们要完善环境统计的运作机制,提高统计人员工作能力。数据来源于基层单位,首先输入各级基层上报的数据,然后对数据汇总输出,那么,在输入过程中,就可能产生许多错误。为了避免错误,应当所输入的数据进行两级过滤。第一级由操作者完成,第二级由计算机完成。

数据是以二维表存在的,按基层单位、统计时间为关键字生产记录,按各统计项目为字段名生成具体数据,那么,对于某基层单位来讲,间的数据对比,可以衡量数据的相对合理性。如果基层单位发生特殊情况或者操作者误操作,那么对于错误数据,应当提示予以逐级修改。

五、总结

面对环保部门对环境统计数据的越来越严格的要求,我们要实现环境统计、排污申报等报表数据的统一。一是改进统计方法, 完善统计制度, 尽快落实统一数据来源;二是着力做好污染源排污数据的统一采集、统一核定、逐步形成科学的环境统计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增强时效性;三是建立排污总量控制台账,及时掌握新老污染增

减动态变化情况,为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奠定基础;四是界定目前环境统计的范围, 基于环保局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 核定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2

1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的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不足。

1.1缺乏充分的统计管理意识

一直以来, 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统计管理工作受到传统统计工作和管理模式的约束和限制,始终处在被动管理的状态,缺乏领导的关注和重视。 有些企业的领导者在总结企业效益滑坡、决策失误以及管理落后等问题的原因时, 没有考虑到统计管理滞后以及数据失真等问题对其造成的影响, 导致统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无法发挥自身的效用和价值。

1.2缺乏有效的制度落实政策

目前, 在我国的大部分企业中, 由于对统计工作的重视不足,导致其对统计管理制度的落实缺乏实效性。 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相对完善的企业统计管理制度, 但缺少与之配套的制度落实政策,从而导致企业统计管理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到位,在企业统计工作中出现了统计数据不全、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等违章违规现象,从而造成统计管理工作效用的下降。

1.3缺乏完善的统计管理机构体系

当前,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没有配置专门的统计人员,没有设置统计机构,这一问题在一些中小企业当中尤为明显。 不少企业往往是在相应的科室(如生产科) 中设立简单的综合统计组,其任务仅仅是一些简单的生产记录和数量统计,导致企业在计量、劳资、能源、技术进步、产品质量以及环保等方面缺乏专门的统计管理部门和人员负责, 从而导致企业统计管理工作水平的低下。

1.4缺乏先进的统计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的不少企业在进行统计管理工作时,依然沿用过去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模式,在统计数据资料的收集、汇总、分析、 检索、反馈等方面依然是人工操作,缺乏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企业统计工作的信息化程度偏低,从而导致统计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这不仅导致统计数据的正确性和全面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也导致统计工作无法满足当前企业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要求。

1.5缺乏专业的高素质统计人才

在我国部分企业统计工作中, 其统计人员大多是由财务人员兼任或从其他科室调配的, 这些人员缺乏先进统计知识的储备,对企业统计管理工作不了解、不熟悉,对统计工作的资料汇总、数据计算以及管理汇报等内容掌握不佳,从而导致统计管理工作不能真正发挥其实际效用, 导致统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辅助、经济监督等功能得不到有效的落实和发挥。

2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改进对策

针对我国企业当前在统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改进统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1加强统计管理意识,树立正确的统计管理观念

企业各级领导以及员工要树立正确的统计管理工作观念和意识, 积极学习和了解统计工作在企业整体经营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企业领导对统计管理工作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加大对统计工作的投入,进而不断提高统计管理工作的效用和水平, 确立统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2.2建立健全企业统计管理制度体系

企业要根据自身经营发展情况以及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建立健全适应本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统计管理制度体系,并着重加强对一些具体、细节统计工作的制度规章制定, 从而确保统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还要构建和完善统一的、专门的、综合性的统计机构,明确部门内部各岗位、人员的工作目标、任务、内容和职权,从而确保统计管理工作的落实和开展。

2.3积极创新统计管理模式,提高统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信息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和保障条件,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 因此,统计管理工作也应当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将信息技术同统计管理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利用和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通过构建统一、系统、 全面的统计工作信息网络,实现企业统计工作在数据收集、整理、 更新、计算、分析、预测以及报表等各方面的自动化、信息化,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提高数据计算和分析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和时效性。

2.4提高统计管理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企业要不断提高统计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水平,通过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职业素质培训,使统计人员都能够最大限度地丰富自身对统计知识的了解和储备,熟练掌握统计管理的相关工作内容、数据计算方法以及先进管理模式,认识和了解当前企业统计行业中的新政策、新制度,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专业素质以及技术能力,提高统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水平,积极创建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素质强、技术能力优秀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从而确保企业各项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3结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发展新时期,企业要想做好统计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统计管理意识和观念,建立健全统计管理制度体系,改革和优化管理方法和模式,加强统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实行全面的科学管理和监督控制,并不断提高统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水平,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促进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突出。良好的统计管理工作能够使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对经营业务的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的了解和掌握,并以此为依据制订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方案。同时,还可以随时查阅和掌握同行业各竞争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从而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知己知彼,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进而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本文就我国企业当前在统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进行简单的总结和分析,并就如何提高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提出建议,以期更好地提高企业统计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3

【关键词】抢险救援;灾害事故;事故频率;救援装备

抢险救援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抢险救援工作直接关系到人身财产安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安全事故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这使得抢险救援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抢险救援工作主要由公安消防部门负责,随着抢险救援工作的社会化,相关部门的实力无法独立承担救援工作的责任。就当前我国抢险救援工作现状而言,经过长期的探究和创新,已经能够基本完美相关救援惹任务,保证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但是在部分方面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如何提升抢险救援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是当前几代亟待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抢险救援工作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思想意识问题

思想意识上的问题,主要体现于职责意识和工作意识。就当前我国抢险救援工作来说,由于经费困难以及管理能力的缺乏,使得抢险救援工作开展过程中,协调能力存在很大不足,抢险救援场面较为混乱,抢险救援工作效率受到一定影响,且由于经费方面的不足,导致相关抢险救援设备较为老化,救援人员伤亡事件时有发生。同时,由于缺乏思想教育工作,在救援工作开展过程中,消防救援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面临危险的局面主动退缩,从而使得他人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并带来较为严重的社会影响。

1.2人员数量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却使得安全事故的发生频率不断增加,安全事故的种类也呈多样化发展。同过去相比,每年安全事故的发生数量逐渐上升,交通事故以及生活安全事故占较大比重。然而由于公安消防部门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当事故灾害发生之后,往往无法安排足够人员前往事故地点并开展救援工作,编制的无法实现,严重阻碍抢险救援工作的顺利实施。

1.3救援设备的缺乏

救援设备是保证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救援设备的缺乏,降压暗中影响到救援工作的效率和水平。目前,我国重点城市在救援队伍的配制方面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就较大差距,但基本相关救援设备配制较为合理和齐全,能够应付基本的救援工作。但是在其他地区,由于是县市级地区,消防救援队伍人数较为缺乏的情况下,救援设备严重不足,许多抢险救援器材品种不全,救援设备的数量缺乏,许多救援人员日常设备应用培训开展不合理,最终导致救援工作受到影响,救援质量低下。许多地区事故发生之后,往往需要临时抽调和申请其他地区救援队伍援助,这就严重影响到实际救援效果,最终对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很大威胁。

2.抢险救援工作改进对策

2.1加强队伍建设,注重思想教育

首先,为缓解当前抢险救援工作问题,必须要加强抢险救援队伍建设。各地相关部门应该按照《城市消防建设标准》,开展队伍建设工作,实现对车辆、设备以及人员的配置工作,建立一种具有良好救援抢险能力的特勤大(中)队,每个特勤大队下应该设有两支特勤中队,以满足日常救援工作的需求;对于标准型普通中队来说,应该建立抢险救援班,来保障基本的救援抢险能力。在消防部门的内部建设方面,必要要保证内部人员良好比例,保证部门合理性和全面性的同时,尽量确保出勤人员的数量,战斗员士官、驾驶员占比不得低于70%。同时,针对各地区实际情况,各消防部门应该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应对能力的小队,以满足特殊任务的需求,如能够执行高压、地下、石油化工等特殊事故任务的突击队伍。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消防部门要加强相关教育工作,对设备的使用以及救援手段和方法进行指导和培训,帮助救援人员掌握良好的专业技能,并了解先进的救援技巧和方法,消防部门也要加强对救援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以提升救援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确保良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救援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

2.2加强经验总结,规范救援程序

为提升抢险救援的实际效果和水平,消防部门应该加强经验总结工作,为日后救援工作提供良好的参考和借鉴。在抢险救援工作之后,尤其是特大型事故灾害救援处理完毕之后,应该整理救援工作总结、战评以及战评总结报告,开展有关的总结会议,总结相关工作经验和工作技巧,会议开展过程中要做好录像和录音工作,为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丰富的经验。消防部门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必须要制定统一的救援程序,并对救援程序进行规范,以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际救援抢险工作效率和质量。

2.3加快区域性联动建设

随着事故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加强区域联动建设,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协调和管理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将地区公安消防部门、公安部门、驻军、医疗机构、交通部门等有关单位和部门进行联合,建立统一的事故救援抢险体系,明确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任务和职责,当事故发生后能够有效的进行动员,确保救援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

3.总结

救援抢险工作的开展,对于维持社会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救援抢险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人身财产安全。就当前我国救援抢险工作来说,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救援抢险工作受到一定的制约和阻碍。因此,必须要加强经费的补充以及队伍建设工作,加强区域性联动建设工作,使救援抢险工作能够按照预定的程度进行,确保救援抢险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地区发展和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杨建峰,师艳红.论消防部队在抢险救援中的作用及发展趋势[J].武警学院学报,2009,(02).

[2]李新祥,范茂魁.对我省消防部队履行抢险救援职责的思考[J].云南消防,2008,(10).

[3]罗军华.消防部队要努力做好社会抢险救援工作[J].浙江消防,2002,(10).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4

——洛阳工务段职教科 张玲利

现代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是决定企业管理工作开展的关键, 加强职工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影响现代企业经营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就必须强化职工队伍素质,注重职工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才能有效促进现代企业的稳步发展。虽然有好的措施、好的思想,但并不一定能转换成为好的行动,起到好的效果。职工教育培训工作原本就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职工教育培训的有关要求,紧密联系实际,找出当前职工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症结,如何加以改进,并具体抓好落实。

一、培训工作认识不到位。随着安全管理力度的不断加大,“安全第一”的理念根植人心,职教培训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在认识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部分车间的管理者轻视和忽视教育培训工作,只是简单地把它当作一项软任务,没有把这项战略任务提到应有的高度去认识,在心理上重视不够。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认为教育培训工作走形式,走过场,浪费时间、精力、财力、物力;认为有那个学习时间还不如抓点实际生产上的工作,不能妥善处理安全生产与职工学习之间的矛盾。二是在安全生产过程中,职工素质参差不齐,年龄偏大的职工已近退休,不愿学,存在得过且过,甚至弃之不学现象;有一定基础的职工不勤学、三、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平时的培训工作中,我们旨在培训,却忽视了内容是否符合现场的实际要求,缺乏针对性。一是防护员培训班的学习重点针对性不强。往往把重点只放在工务“运统—46”的登(销)记格式填写上、非正常情况下的“运统—46”的登(销)记格式上,以及防护员日常作业标准的要求上,而针对防护工作的作业流程和联控用语等方面的学习,安排的不够理想,只能通过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来掌握。二是工班长培训班的教学内容安排上针对性不强。为了确保工班长每两年轮训一遍、保证30个学时的要求,我们严格按照路局规定,通过参加段自办班、局办班、局高技能人才培训班等形式,大力加强工班长培训。针对工班长的管理职责相同、工作经验相似、理论知识相通的特点,在课程设臵上多以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宣传段正向激励文化等为内容,但是由于每个人的文化层次、水平各异,对于现场的掌控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就如何加强工班长现场管理能力的问题刻不容缓。仅仅只是通过理论培训来改变现状无异于纸上谈兵,根本无法预知在未来的现场作业中,经过培训的工班长能够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培训效果以真实有效地形式充分体现。

四、培训的考核力度不严。为了进一步加强职教培训工作,提高职工队伍素质,段制定了详细的规划,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建立了严格的制度,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则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一是工班长季度业务抽考考核不严。每个季度末,段结合季节特点,紧密围绕本阶段重点工作,对工

训、需要充电的职工往往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培训“加餐补助”,对一些车间存在培训“专业户”的现象也是无能为力,存在“一人多培,多人未培”现象。

五、兼职教师的业务素质不高。一直以来,我们教师教育的方式手段不多,很多时候仍是采取一人讲,众人听的灌输式、利用黑板进行板书教学或者利用投影仪进行投影的填鸭式陈旧方法,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很少与学员面对面进行互动式教学。一是讲课内容、形式上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象一个教小学的师范老师,个个都是万金油,什么都能教,理论的深度、与现场实际联系的广度、讲课内容的趣味性等方面很是欠缺,让人总觉得在那上课,两个字:没味。二是对各类教育培训的规划需要进一步提升。各个岗位到底需要哪方面的人才,各类人才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培训目标,以及是否达到等等,所有这些,各类教育培训规划都不是很科学,应该说没有一套完整的预测和考核标准。

针对职工教育培训上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找准产生问题的原因,制定可行措施,从源头上治理,在整改中检验。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点:

1.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引导,转变教育观念。一是要把教育培训看成是推进段安全生产全面发展的过程,把教育培训与职工的内在成长统一起来,激发教育培训的内在动力,充分调动全员教育培训积极性。二是要把着力点集中在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上,从提高业务学习的认识入手,潜移

细化学习方案、深化培训方法,采取每日一题与当天作业一致,每月一考与当月任务一致,每季一评与安全目标一致,充分展现职工的业务水平。

4.严格落实考核机制,激励驱动,确保作用发挥。我们要紧紧围绕职工的生产劳动过程、规章制度执行、质量标准的落实、业务技能发挥、日常业务学习等方面,一是加强对车间兼职职教员的管理。坚持每月对新职人员进行重点补强培训,结合其工种性质,使其熟练掌握本岗位应知应会、必知必会内容,提高其业务基本技能水平。坚持利用车间生产月会对班组工长进行业务抽考制度,奖优罚劣,对考试不合格者严格督导并进行补强考试。每月参加班组学习不少于两次,对班组“每月一考”成绩优异、日常学习笔记完成较好的业务学习尖子进行适当奖励,既在班组二次分配中给予倾斜,又作为“业务之星”的评选候选人;二是严格职教评估考核制度。采取科学、先进、有效的方式方法,积极总结探索,紧贴现场实际,进一步完善工班长季度抽考题库,坚持执行工班长季度业务抽考制度,对抽考不及格人员进一步强化培训;三是对存在的培训“专业户”现象,采取直接点名式培训,把一些不良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内,最大限度地发挥考核机制和激励驱动作用。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5

时间:2010-11-17 15:24作者:朱承阳 张殿高新闻来源:正义网

社区矫正,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通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使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果。但笔者认为社区矫正工作还有许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工作存在法律冲突。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监外罪犯的监督考察主要由公安机关执行。2003年7月10日,两高两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全国六个省份的部分城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2005 年 1 月,两院两部又下发了《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进一步扩大的社区矫正试点的范围,并确定社区矫正工作的主体是司法行政部门,即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对象的日常监督管理、帮助、教育工作。该通知的精神与《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存在差异。这种执法与执行相分离的状况,一是影响了刑罚执行工作的统一性,不利于提高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弱化了刑罚的效能;二是导致执行机构之间的矛盾,影响了执行机构的工作积极性,有些问题是谁也管、谁也不好好管的局面;三是出了问题无处问责。另外,刑罚执行权必须由法律授予,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社区矫正工作面临合法性缺位的问题。

2、社区矫正内容不健全。《两院两部通知》中规定,社区矫正的任务是:一是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矫正其不良心理和行为.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三是帮助社区服刑人员解决在就业、生活、法律、心理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在试点工作中,各地要根据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的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创新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内容、方式方法、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努力提高教育改造质量。

这一规定太笼统、可操作性太差,导致实践过程当中,在对罪犯执行社区矫正时,执行机关仅仅起到了监管的作用,而实现不了矫正的价值,不能针对不同罪犯的个案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矫正方案,充分利用社区和罪犯各自的长处和优越条件进行矫正,优势互补。另外。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加之交叉感染的顾虑,很多矫正项目得不到有效开展,思想汇报和谈话教育流于形式,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而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

3、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法律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导致监管单位无法及时进行监管,这是监外罪犯脱漏管的重要原因。实际工作中表现为:一是裁决机关没有及时将有关法律文书送达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二是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未及时将法律文书转送至负责监管的派出所、司法所。三是裁决机关未将文书送达检察机关,致使检察机关不能全面掌握监外执行的具体情况,尤其是外地裁决机关。这给检察监督工作带来难度,这种文书送达不及时不规范的行为,在实践中容易导致见人不见档、见档不见人,甚至人档都不见的情况,造成脱漏管。

4、观念落后,社区矫正的正面宣传不够。一方面,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这一新生事物表示陌生,对接受社区矫正的犯罪人普遍存在防范心理,认为他们会给自己正常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基层社区组织社区服刑人员从事公益性活动较少,普遍存在怕出问题、怕发生重新犯罪的顾忌,造成社区服刑流于形式

5、对矫正对象不服从监管的处理力度不够。按照规定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公安部门有关监督管理规定尚未构成新的犯罪的监外执行罪犯,公安机关应给予相应的治安处罚或及时向人民法院提出撤消监外执行的建议等。但由于个别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不强,对监管规定了解不够全面、深刻,对监外罪犯的违规现象不知道怎么处理,束手无策。

6、检察方法单一,影响了检察监督效果。在“两高两部”的《通知》中对检察监督只是做了原则的规定,该检察方法主要还是参考2008年由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发的《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中的规定。针对规定,无论是交付执行检察,还是监管活动检察、变更执行检察、终止执行检察等,检察的方法是书面检察、实地考察,与有关人员或组织谈话;对于交付执行的有关法律文书的传递,主要靠法院送判决书、外地监所科寄等方式进行。该种方式进行检察监督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因为到实地去考察,还是由法院送判决书或由外地监所科寄材料等都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而该时间段是监管的良好时机,因该段时间内是掌握罪犯是否报到,检察社区矫正主体是否存在脱管、漏管现象的好机会,能真正体现检察监督的及时性、预防性。另外,有些材料如果外地没寄或者其它情况,就无法全面掌握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执法情况。同时,在《人民检察院监外执行检察办法》中规定只是每半年至少展开一次全面大检察,发现的问题只是少量的且时间滞后,这样使得社区矫正工作在偶尔法律监督的情况下进行,影响了法律监督的效果。

二、社区矫正工作的对策

1、完善社区矫正立法

一般来说,开展社区矫正的国家大都在《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社区矫正执行的刑罚种类、适用范围、执行制度、适用程序、步骤以及刑事执行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等。这些规定是社区矫正执法活动最原始、最权威的依据,也是国际有关“人权公约”及各种刑罚适用及执行规则的一贯要求。国外社区矫正的立法主要有:制定专门的刑事执行法典、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制定单行的社区矫正法规等。另外,国外为保障社区矫正的实施,还制定有配套的规章、制度、政策。

就我国而言,首先需要适时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目前,只有司法部有对社区矫正的规定,其级别不高,且规定与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冲突,从本质上说,行刑权是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既符合刑事司法权力合理配置的需要,也符合国际惯例。因此,有必要先修改目前相关法律规定,适时制定专门的社区矫正法律。对社区矫正的法律性质、适用范围、监督管理措施、保障体系、工作程序以及社区矫正机构和人员的设置、职责、权利和义务、执法监督、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特别要明确公益劳动、日常奖惩等矫正措施的法律性质,解决业已存在的法律依据不足、监督客体模糊等问题,为社区矫正健康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法制基础。

2、完善法律文书送达和交付执行制度

法院对罪犯判处、裁定监外执行后,应当将监外执行罪犯的判决书、裁定书以及执行通知书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达公安机关治安大队、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办公室和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应及时办理接受监管、矫正手续。监外执行罪犯未按规定到派出所、司法所报到的,司法所、派出所应当将情况及时反馈交付机关和检察院监所检察科,以便交付机关及时采取措施查找,避免监外执行罪犯不自行报到造成漏管。

3、建立健全公检法司各部门联动机制

一是实行联合监管,即公检法司各部门在市政法委的领导下,共同对监外执行罪犯开展监管、考察、监督,形成一个由派出所负责日常监管,司法所负责日常教育矫正,社区村组干部、群众负责日常监督的群防群治工作网络。二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为防止社区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及时处理和解决社区矫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由政法委牵头,公检法司各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协调和解决衔接、交付执行、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检查监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4、加大监控处罚力度

一是公安、检察、司法机关在法律框架内履行考察、监督、管理矫正对象的职责。要求罪犯遵守法律、法规,接受监督;按规定向公安机关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关于会客的规定;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应报经公安机关批准等。二是对监外执行罪犯再犯罪的要进行严肃惩处,保证刑罚执行的威慑力,促使其他监外执行罪犯主动接受教育改造;同时对监外执行罪犯存在违法违规现象要坚决给予相应的处罚,情节严重符合收监执行条件的,要坚决进行查处,收监执行。

5、加大检察监督力度

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督促执行机关规范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一是加大对监外罪犯执行的监督检察,督促执行机关更好地落实监管措施。二是监所检察部门每年会同公安、司法行政机关对监外罪犯开展二次以上联合检查,不定期开展抽查,督促纠正发现存在的脱管漏管,建议收监严重违法的监外执行罪犯;三是要加强对监外执行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尤其要着重查办牵涉其中的职务犯罪案件。

6、加大帮扶力度,解决生活困难

司法行政机关要最大限度的争取其他单位和部门的配合,针对性的组织监外执行罪犯参加各类劳动技能培训,使他们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提高就业机率;执行机关要加强与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联系,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促使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为监外执行罪犯提供平等的择业机会;对于生活确实困难的,又无生活来源的,要协助其做好申请低保等工作,切实帮助其解决生存问题。

社区矫正在我国刚刚起步,尽管从宏观上而言,其实施条件和环境仍存在很多缺陷,但其独有的轻缓化、人性化、成本经济性的特征,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要求,随着社区矫正试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6

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系统改进

城市环境噪声监测是目前环境监测的三大主要监测项目(水、气、噪声)之一,包括环境噪声常规监测和污染源噪声监测,前者一般指功能区噪声监测、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和交通噪声监测;而后者主要指工业企业厂界噪声监测、建筑施工场界噪声监测和各种生活噪声监测.要想改善城市声环境质量,必须加强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使其为环境噪声管理提供准确、及时、科学、全面的.信息,才能保证环境噪声管理工作有的放矢、行之有效.

作 者:林辉越 作者单位:广东省云浮市自来水公司,广东云浮,523700刊 名:科技风英文刊名:TECHNOLOG YTREND年,卷(期):“”(14)分类号:X8关键词:环境 噪声监测 信号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7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 运用专门方法对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地核算和监督, 提供会计信息, 并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 逐步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和分析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 并进行分析和参与决策。“经济越发展, 会计越重要”。然而, 作为最基层的农村会计工作中却存在着诸多问题, 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农村财务会计队伍的素质和管理体制与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目前农村财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农村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队伍不稳定。

大多数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 并非专业人员, 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专业水平、文化水平较低,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具有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资格证书, 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最低要求和前提条件, 是证明能够从事会计工作的唯一合法凭证, 是进入会计岗位的“准入证”, 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必经之路。它是一种资格证书, 是会计工作的“上岗证”, 不分级。这就说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 是从事会计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然而在农村从事会计工作人员中, 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寥寥无几, 有些人员连最基本的财务知识也没有, 更谈不上财务管理, 为领导出谋划策, 这也是造成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之一。大多数会计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 只是根据原始凭证记个流水账, 不使用会计科目, 不做记账凭证, 不登记明细账和总账, 更谈不上编制会计报表, 进行财务分析。会计档案保管不符合财务制度的要求, 有的记账凭证几年不装订, 不归档, 查阅起来极不方便, 账簿到年底也不更换新账, 一本账延续几年使用。白条抵账现象严重, 一些原始单据不合法、手续不齐全。对发生的经济业务不按记录反映。部分会计人员年龄偏大, 思维僵化, 知识陈旧落后, 不符合时代要求。

2. 法律意识淡薄, 职业道德缺乏, 内部控制制度薄弱。

在会计人员更换的过程中, 有些会计人员, 由于对领导不满, 拒绝交账, 致使会计业务不能顺利衔接, 业务中途中断却无从查起, 给以后工作带来极大麻烦。殊不知账簿是集体财产, 财务人员只是负责使用和管理, 有的会计去世后家属由于各种原因把账簿私自销毁, 给集体带来巨大损失。职业道德是财务人员最基本素质要求, 没有职业道德, 就没有从事财务工作的底线。在会计机构设置中, 往往是一人既从事出纳工作, 又从事会计工作, 钱、账、章、票一人保管, 不符合内部控制制度, 为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私存、挪用公款现象屡有发生。

二、农村会计工作改进的几点建议

1. 加大业务知识培训力度和继续教育,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势在必行。

精湛的技术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前提, 会计人员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 更要懂得会计法律, 两者都需要通过学习来提高, 所以, 后期的继续教育尤为重要, 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要将其培训纳入规范化的培训体系, 使其制度化。组织农村会计人员去上一级会计机构和单位观摩学习, 开拓其视野, 增长其见识, 将其所学所得运用到具体工作中, 真正使其会计工作符合会计制度的要求。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年轻会计人员, 那样我们的农村会计队伍将会充满活力, 摆脱那种有的村单位会计从工作开始一直做到老死的情况。

2.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定期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或检查, 杜绝舞弊行为的发生。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一套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制度, 能够保证会计工作顺利进行, 也是对会计人员的制约和保护。明确会计人员的职责, 使其不应只看到手中的权利, 更应看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 发挥好当家理财的作用, 真正做到领导的参谋和助手, 人们信任满意的当家人。上一级主管部门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农村财务进行审计或检查, 及时发现和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杜绝挪用和贪污公款的发生, 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 保护广大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

3.“村账乡管”财务制度值得提倡。

所谓的“村账乡管”制度, 就是乡镇所辖村的会计业务由乡里负责, 账簿等会计资料由乡里统一保管, 村里的会计人员只是业务经办人员, 账务处理工作完全由乡里的会计人员去做, 极大地规范了财务制度, 也便于上级部门了解下边的财务情况, 同时也起到了监督的作用。

4. 会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重视, 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应该得到保护。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 财务软件的推广使用, 微机记账应该在农村逐步推广, 为农村会计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 有利于其工作的顺利进行。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是其工作的动力, 为了增加其工作的积极性, 会计人员的待遇应该逐步提高, 劳动报酬应该及时兑现。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8

关键词:会计 基础工作 问题 建议

一、当前会计基础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原始凭证填写失真,如购货清单数量、金额与发票数量、金额不符;记账凭证无原始单据或单据不全,凭证填制项目不全;经办、复核、验收,审批签章不全;凭证不按顺序编号,现金支出未按规定限额执行,超过标准的未按规定通过银行结算;有的记账人员账簿设置不全,会计科目使用混乱,账簿记录摘要不清;不顺时记账;记账凭证的更正方法不正确,涂改、刮擦现象存在,会计凭证填制不及时,随意性较大等。

2.规章制度不健全:一些单位对会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人员配备上缺乏严格的考核制度,在岗位设置上,没有严格进行授权控制和对不相容岗位进行分离;有的即使制定了较为全面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但仅仅是“印在纸上,挂在墙上”而不执行,难以落实。

3.会计人员素质不高,有些单位对会计人员的任用比较随意,既不组织上岗培训,也不进行后续教育,使得很多单位的会计人员事实上不具备从业资格。有些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又没有注意继续深造;也有一些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业务水平,但是不注意学习新的业务知识和会计法规。

4.会计档案保管不善:未按规定定期将会计档案整理、立卷、归档、调阅手续不完善等。

二、改进建议

1.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每个单位领导、会计人员和会计工作相关人员都要认真学习新《会计法》,严格按照新《会计法》的有关规定聘用会计人员,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作用,加强对各项财务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把各种财务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同时,财政部门应该按照财政部制定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一次大检查,真正做到持证上岗,确保会计工作质量。

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加强组织内部控制制度,以减少会计在工作中发生错误和人为舞弊的可能性;对会计人员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职能明确、责任清晰,形成相互监督、制约的职能管理控制机制,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建立轮岗制度,对一些关键的会计岗位、涉及会计工作核心机密的岗位进行定期不定期的轮岗,减少长期从事某一项工作的会计人员徇私舞弊的几率,同时还有助于会计人员了解更多的领域,提高业务水平。

单位领导人应认真履行职责,组织并督促会计人员不断加强和规范会计基础工作,从而推动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各级财政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也应当切实履行管理和监督指导的职能,对会计基础工作定期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实行事后监督。

3.大力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会计人员作为会计工作的主要从事着,其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或决定着会计工作水平的高低。因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十分关键。会计人员一是要具有优良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具备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树立爱岗敬业、依法办事、客观公正的职业道德观,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水准;二是要不断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论学习,使其不断得更新业务知识,提高业务素质。单位可以分期分批次的轮训在岗会计人员,建立考核制度,增强会计人员的主动学习意识。

4.加强对会计档案的管理和保存。在会计资料的保管上,应由单位会计部门按照归档要求负责整理立卷或装订。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暂由本单位会计部门保管一年,保管期满后,原则上应由会计部门编制清册,移交本单位的档案部门保管;未设立档案部门的,应当在会计部门内部指定专人保管,档案部门接收保管的会计资料,原则上应当保持原卷册的封装,个别需要拆封整理的,应当会同会计部门和原经办人共同拆封整理,以分清责任。

三、结束语

总之,会计基础工作时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要本着“诚信、敬业、务实、高效”的宗旨,切实做好会计基础工作,推动社会经济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业宏,娄亚丽.改进我国会计基础工作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0(32).

[2]罗玉琼.浅议改进会计基础工作的建议[J].商业会计.2011(32).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9

一局面的根本原因除了职务犯罪产生具有复杂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还是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存着一定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着不少难题,从而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当前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存在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不力,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认识不足。当前,在不少地方和部门,包括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理解经济建设、稳定大局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重经济建设,忽视思想建设,对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和有效性没有充分的认识,预防职务犯罪没有也不可能起到怎么样的作用,所以没有必要搞职务犯罪的预防工作,甚至一些专门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人员也把该项工作看作可有可无,日常工作做做秀,走走过场。一些领导同志总认为只有办案才是硬道理,预防工作是软指标,只要临时突击,即可解决问题。

2、预防机构的设置不合理,预防措施不完善。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它需要社会、公民、各单位、各主管部门的共同参与,构筑预防职务犯罪的网络,形成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机制,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但目前,只有检察机关设立了预防机构,而其他部门,特别是地方党委、政府内没有设置这样的机构,对预防工作的开展极为不利。就目前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尚没有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如果没有党委、政府的参与,搞好预防工作就等于空话。而当前检察机关的预防措施仅限于开座谈会、举办法制讲座、发送检察建议等几种有限的形式,也不具备约束性。有时工作做了,措施也采取了不少,但收获甚微。如我们发的检察建议,人家采纳没采纳,如果不被采纳,我们有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没有有效的办法解决。

3、预防职务犯罪的立法滞后,预防有关书籍、资料、人才缺乏。目前在我国宪法、法律和其他法规当中均难以找到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规定或措施,只有高检院《关于加强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意见》。所以职务犯罪预防工作几乎是无法可依,无章可循。关于预防犯罪的书籍、资料和专业人才更是匮乏。各类报刊杂志和新闻媒体中,关于办案和打击犯罪方面的内容较多,而关于预防方面的资料少。另一方面,预防职务犯罪是一门科学,有很强的专业性,需要有一定业务知识的专业人员。而现实情况是,很少有同志有意到预防部门工作,我们预防部门现有的干警也都是从办案中抽出来的,只有办案经验,而没有预防的实践,预防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件新事物,所以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4、预防工作缺乏指导,群众基础不扎实。日常工作中各级都在讲要重识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但在平时的工作中却缺乏指导帮助和检查督促。基层院各自为战,互不往来,经验得不到推广和学习,教训也不能得到及时总结和交流,形成预防工作的无序状态。职务犯罪预防宣传工作虽然单位也在搞,也在宣传,但预防工作的知名度还很低,很少有群众知道预防工作的重要作用。现在甚至造成一种误区,因为只有检察机关设立了职务犯罪预防机构,在人们的思想认识中好像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只是检察机关的事。

5、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实效性不强,缺少相关部门的联系与配合。目前,检察机关普遍存在预防宣传大于实效的现象,许多基层单位都是从宣传目的出发,为了宣传而搞预防。制定措施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无法达到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的效果,实际工作中预防工作采取“亡羊补牢”的办法,侧重于某些案发率较高的系统和部门,这也就会出现目前“预防跟着犯罪走”的怪现象。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靠当地党政部门和重点行业领域主管机关的重视与支持,各单位的协调与配合来开展工作。在具体的预防措施、检察建议的落实上则往往受到很大的制约,对重点行业领域的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近几年反贪办案工作中所发出的《检察建议书》的反馈率甚至不到一半,可见当前职务犯罪预防的社会支持率和社会效率如何。

二、对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打击力度,以打促防,形成威慑效应,实现标本兼治。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的蔓延,从根本上遏制和减少职务犯罪,必须从加大查处职务犯罪的力度做起,通过查处打击职务犯罪,把腐败分子的猖獗活动抑制下去,才能巩固和发展反腐败已经取得的成果,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 实现治标的目标。在当前社会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打击反腐败斗争的力度,是实现职务犯罪预防的最好策略。

1、打击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一定的打击力度,产生震慑效应,才能为检察机关的预防

工作创造良好的氛围,实现以打促防,带动预防措施的落实,增强预防的力度和效果。

2、预防必须结合办案、结合检察职能来开展,这是检察机关区别于其他部门的优势和特色所在。结合办案,深入分析发案原因、手段、环节和变化趋势,这样预防措施、对策才有针对性,才能提高预防工作水平和效果,实现以防固打。

3、预防对策有利于案件的揭露和查处

4、打击和

预防是检察机关贯彻中央关于反腐败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检察机关实现检察职能的两个方面,相互促进,不可偏废,在整体策略上加大治本力度,重在预防,在具体运作上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只打不防,则打之不尽,只防不打,则防不胜防。只有做到打防并举,才能实现既惩治于既然,又防患于未然。

(二)、广泛开展法制教育、法律宣传和咨询,促进大社会预防格局的形成。增强预防对策落实的社会基础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举办大要案成果展览、开辟专栏、拍摄专题片等,结合检务公开、举报宣传、接待来信来防,通过法制教育、编辑法律丛书、上法制课、以案释法、网上宣传等形式,形成预防职务犯罪的舆论氛围,使党委统一领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社会基础性预防网络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加强预防对策的调查研究工作,提高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前瞻性。调查研究是开展职务犯罪预防的基础性工作,也是预防工作的重要措施,是预防对策产生的基础。要解决好预防对策的问题,首先必须深入调查研究职务犯罪的原因、特点和规律,科学分析预测其发展趋势,采取相应措施。

1、通过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务犯罪发生原因、特点和规律的研究,准确揭示产生职务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和条件,提高对职务犯罪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和及时发现、预防职务犯罪的预警能力,以达到提高预防对策的针对性、及时性。

2、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律政策研究,为预防工作的实施与落实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立法的调研和重大政策的论证,通过分析可能产生职务犯罪的薄弱环节和漏洞,提出完善立法和落实配套措施的建议,推进预防职务犯罪的法制化进程。

3、加强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研究,提高预防对策的适用性和前瞻性。把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研究纳入检察理论研究规划,逐步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理论体系。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纳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预防职务犯罪方面的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努力提高检察机关预防职务犯罪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4、加强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系统建设,建立预防工作信息库。广泛收集和利用与预防、揭露职务犯罪有关的信息资料,对典型案例和特定事项实行分类建档管理,实现预防职务犯罪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根据检察系统内部以及有关系统、领域、部门和单位对预防工作的实际需求,运用信息分析系统和科学管理手段,深入进行预防对策和前瞻性的研究,积极提出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和管理监督制度等防范和遏制职务犯罪的对策和建议,配合有关系统、部门和单位科学规划预防方案,制定预防措施,推广预防经验。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10

作者:陈桂华、周涛 日期:2011年11月24日 来源:竹山县纪委

【字体:大 中 小】

作为县级纪检监察机关,如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县域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需要我们认真找准当前县级纪检监察工作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纪检监察工作。

一、当前县级纪检监察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县级纪检监察工作从历史和发展途径来看,客观上面临着“四个新变化”:即任务更加繁重,工作头绪越来越多;领域大大拓宽,涉及到社会阶层更多;标准不断提高,工作越来越规范;要求更加严格,规章制度更加严明。这些新变化,迫切要求我们要正视和解决好与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客观分析当前县级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上的不适应。有的纪检监察干部缺乏创新精神,不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习惯于用老观念、老办法、老套路来思考和处理问题;有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工作上“等靠要”思想严重,把做好工作的着眼点依靠在增加人力和财力上;有的大局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不够强,认为狠抓纪检监察工作会影响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领导体制上的不适应。一是对县委、县政府工作的监督及县直单位一把手、乡镇书记、乡镇长的初核等,在实际工作中很难落实。二是对派驻机构管理体制迟迟难以理顺,派驻机构说起来是双重领导,但由于其人事管理在部门,其机构设臵、人员配备、经费来源等要依赖部门,难免出现重部门工作轻纪检监察业务工作的倾向,特别是在执纪办

案过程中容易受部门因素左右和影响。三是乡镇纪检监察干部兼职过多,专职不专现象严重,多数乡镇纪委与组织、宣传部门合署办公,普遍存在组织关系复杂,工作关系不顺,精力难以集中等问题。

(三)职能发挥上的不适应。一是职能错位,存在“大包大揽”倾向。纪检监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是组织协调,但实际工作中有时却成了“事事牵头、样样主抓”,有时还充当了“开山斧”、“救火队”的角色。二是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全面充分。不能准确把握教育、监督、惩处、保护四项职能,做到全面履职,而是有时重 “惩处”轻 “教育”,有时重“教育”轻“惩处”,有时重“监督”轻“保护”,有时重“保护”轻“监督。三是工作不负责、怕负责。某些本属于纪检监察机关自身职责范围可以决定的事项不去决定,而是找出种种借口和理由去向同级党政领导多头请示、报告,往往错失良机、贻误战机。

(四)队伍建设上的不适应。一是知识素养有待提高,缺乏专业人才。缺乏精通财务、审计、法律、市场经济、电子技术等专业人才,复合型人才更少。二是系统培训少,培训渠道单一。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上岗前没有专门培训、在岗时没有时间参加培训”的现象,业务知识常常得不到有效更新和补充。三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交流亟待加强。纪检监察干部流动性不强,成长缓慢,新鲜血液不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和改进县级纪检监察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创新思想观念。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要敢于打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用发展的观点、创新的思维,及时研究解决反腐倡廉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要服务发展。切实把纪检监察工作放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中来考虑和把握,做到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为改革发展正本清源、为创优环境清礁除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三要抓源治本。注重制度建设,在主动监督上下功夫,加大廉政教育和事前监督的力度,坚持把党风廉政教育融入各项日常工作之中,贯穿于对领导干部的培养、管理、奖惩等各个环节,增强宣传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创新领导体制。要强化对反腐倡廉工作的领导,把反腐倡廉工作提升到与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切实推动工作落实。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从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加强督察、严格考核、责任追究等环节上建立起上下贯通、环环相扣的工作机制,使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成为一种强激励和硬约束的机制。加大对派驻纪检监察机构统一管理的改革力度,加强对乡镇纪委书记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三)创新工作方式。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调控为主的转变,善于从全局和长远考虑问题,加强事关全局性工作的部署和指导。二是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转变。要把纪检监察工作融入和延伸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纪检工作,支持纪检工作,增强纪检监察工作的渗透力。三是由粗放式管理向现代式管理转变。要努力掌握现代式管理方式,要讲究效率,以高效率来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高水平;要规范程序,以严

谨细致的工作来保证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要更新手段,以现代科技手段来促进纪检监察工作上水平。

(四)创新办案手段。一是装备现代化办案设备,充分创造条件,满足办案所需车辆、录音录像、监控等办公设备及场所,使办案更方便快捷,收集证据更加方便有效。二是在县内探索跨区域办案和协调办案,整合办案资源,形成办案合力。三是建立典型案件公开制,将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案例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

(五)创新源头治腐。一是要推动惩防体系建设,督促政府部门推进腐败高发领域(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人事任免等)的制度建设。二是要改进党内监督制度。改进党内监督的一些制度难以执行或执行效果不佳(如询问和质询、述职述廉、民主生活会),使其真正发挥监督效用。三是建立“三重一大”保廉体系。开展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点部门和大额资金保廉工作,实行“一把手”不直接管人、管钱、管事制度,防止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力失控、决策失误和行为失范的问题。

(六)创新队伍建设。一要加强学习教育培训。高度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有针对性地举办业务培训或者选派纪检监察干部到上级机关参加培训。二要严把“入口关”,畅通“出口关”。严格纪检监察干部的选拔任用,健全轮岗交流、工作考核、激励奖惩机制,建立健全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淘汰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工作活力。三要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要把加强内部监督管理的触角延伸到纪检监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四要加强组织建设。加强乡镇和派出派驻纪检监察机构

和领导班子建设,配齐配强纪检监察干部,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

基层纪检问题

基层可谓是锻炼我们纪检监察能力的大熔炉。基层纪检工作本身具备面临挑战多,接触人群杂,遭遇问题具体等诸多问题。而纪检工作又享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它关乎执政的稳定,社会的和谐,经济的发展,特别在老百姓心中,纪检部门就是大家心中的开封府,纪检工作人员就是大家的包青天。但遗憾的是,就是这个和群众利益血肉相连的部门在现在的大环境下却在遭受种种磨难,而我们的基层纪检工作面临的环境可谓是山穷水恶。

1、领导重视度不高,组织机构有待完善。在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的新形势下,基层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存在一定的弱化现象。一方面基层纪委书记分管太多,导致工作精力不足,顾此失彼。部分基层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认识不够到位,认为纪检监察机构不过是查办案件,而平时又没有什么案件可办,纪检书记兼几项工作理所当然,没有真正把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工作摆到应有的位臵。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工作没有得到准确定位和很好落实。另一方面,干部配备不齐,各乡镇纪委虽然选举了5-7名纪委委员,但除了纪委书记外,其余委员都是挂名的,是由各

单位的人凑起来的,从来不会,也不可能参加纪检监察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乡镇纪检监察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只等群众上门举报,有案则查,没有主动出击,防范于未然。

2、队伍管理相对滞后。首先,对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没有制度化,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科学的安排。一方面,思想教育缺乏针对性、流于形式。一是抓不住重点。领导干部作为影响一个单位、一个行业风气的关键因素,应成为思想教育的重点,但现实的教育中往往把一般纪检监察干部作为重点,而把领导干部作为特殊照顾对象。二是抓不实内容。搞空对空、讲大道理的多,讲实问题少;讲普通性的多,讲特殊性的少。三是抓不好形式,没有针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特点创新形式,寓教于乐,缺乏感染力和渗透力。另一方面,业务培训力度不大,当前纪检监察干部专业结构是不合理的,大部分纪检监察干部都不是学与纪检监察业务相关的专业,大都是半路出家从事纪检监察工作,通过业务培训提升纪检监察干部工作能力,在当前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但目前的业务培训体系不健全,工作没有经常化,难以取得明显成效。

3、对监督缺乏长效机制。一是外部监督尚未形成合力。现有监督渠道虽然很多,如人大、政协和社会团体监督、会计监督、群众监督等,但由于监督的信息不对称,主客体不平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11

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性

(一)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影响幼儿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创设一个有利于幼儿健康发展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应成为建构幼儿园的班级教育环境努力追求的境界和尽力实现的目标。这样即意味着幼儿有经历高质量学习过程的可能,幼儿在此环境中能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为他们准备的地方,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主动寻找他们需要的东西和他们想做的事情,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探索并展现自己的才能。

(二)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反映幼儿园教师专业水平

要创设与幼儿发展相适应的良好环境,就要教师根据幼儿园培养目标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与发挥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限制与消除环境中消极因素。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其班级环境创设的质量。[2]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学历的幼儿教师群体在创设幼儿园班级环境时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中专学历的教师更可能采用秧田式创设的班级环境,更关注幼儿的纪律而非个体的发展需要,并更可能以简单粗暴或忽略的态度对待幼儿。而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教师则会朝着适宜幼儿发展的方向做出努力。因此要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必须提高幼儿教师的学历和素质。

(三)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体现幼儿园教育理念

作为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的实践主体,幼儿教师对于班级环境创设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班级物质环境创设方面,更体现其教育理念对班级精神环境营造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不同的班级环境创设体现不同的创设理念。随着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环境的创设与利用逐步引起了幼教工作者的重视和关注。“环境是第三位老师”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不同的环境创设方案中,如创设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班级环境,体现了以幼儿发展为中心。

二、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及亲身到几所幼儿园见习,发现幼儿园在班级环境创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活动区布置流于形式,实际用途少且存在安全隐患

活动区是幼儿在幼儿园中最喜欢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可以做游戏,玩各种各样的玩具。然而调查发现,现在幼儿园班级的活动区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活动区布置流于形式,实际用途少。玩具器械成了装饰品,而不是供幼儿玩耍,这从本质上背离了玩具对于幼儿的意义。有的活动区域的安排不合理,如阅读区和娃娃家、幼儿超市安排在一起。调查发现有些幼儿园只是随便安排而没有考虑到不同区域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如幼儿超市与画室相邻,这会对幼儿的活动产生干扰。有的活动区甚至存在安全问题,幼儿从家里带来废旧物品,经过教师和幼儿改造后供幼儿玩耍,但未经消毒处理存在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有的活动区玩具已经多年供幼儿玩耍,不免会存在一些损坏,对幼儿的安全构成了威胁。

(二)玩具柜的材料单一,数量不足

玩具柜是班级环境创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玩具是幼儿活动的物质支柱,幼儿通过与玩具材料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各种知识,使其身心获得发展。但有许多幼儿园在玩具柜投入玩具材料太简单,没有层次。如小、中、大班创设的角色游戏区娃娃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放上几把椅子、小床及其他小家具。“三年一贯制”角色游戏的主题和内容没任何变化。玩具的数量也是严重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通常是分组玩玩具或以交换玩具的形式来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玩具的可操作性较差,不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墙面设计单调,更新次数少

“要创设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墙面”是现在提倡的新理念。但调查显示,部分幼儿园的班级墙面设计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有的幼儿园在每学期开学之初才进行墙面设计,墙面内容缺少童趣,并非让幼儿从中获取知识,而是为了让幼儿家长参观。有的幼儿园墙面更新周期较长,由于墙面设计需要大量的经费,因此有些幼儿园的墙面设计几乎整学期一成不变。在墙面设计中更是存在着教师动手动脑多,幼儿动手动脑少的现象,这远远背离了创设班级墙面的目的,使墙面设计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

三、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对策

(一)让幼儿做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

在新《纲要》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幼儿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充分发挥自主性,展开讨论,从而促进幼儿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在以往的实践中,班级环境创设往往只是教师的任务,每当新学期来临时,教师总是不停地设计、布置,冥思苦想出各种主题和内容来布置环境,希望给孩子一个惊喜。这些常常以教师的意愿为中心,过多地考虑环境的美化和新颖,幼儿则被动接受,往往未形成良好的环境教育氛围。因此,应放手让幼儿做环境创设的主人,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确定环境创设方案,并让幼儿动手做班级环境创设的主人,在环境创设中让幼儿获得相应的知识,体验劳动的快乐。

(二)明确班级环境创设目的

“环境是幼儿的第三任教师”,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并不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而不是单纯的为了装饰环境而创设,更不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而创设。因此,班级环境创设要与幼儿的身心发展相适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特点进行创设。要明确环境创设的目的,让幼儿通过环境获得相应的知识。如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可以根据季节的变换进行环境创设,让幼儿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大中小班可以是同一个主题,但主题环境创设的内容应适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也可以根据地域文化进行班级环境创设,让幼儿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特色。

(三)在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的各个环节贯穿安全理念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几乎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关爱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确保幼儿在园的安全对幼儿教师来说是一份艰巨的责任。安全应贯穿幼儿一日活动的每个环节,当然在进行幼儿园班级环境创设时也不例外,在设计环境创设方案、在执行环境创设方案时,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都要考虑幼儿的安全。如在废旧物品再利用时,要对废旧物品进行消毒。在活动区的游戏材料要及时检查,看玩具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等。

(四)提升幼儿教师的班级环境创设能力

幼儿教师环境创设过程中表现出的专业水平和实际操作水平会对本班班级环境创设成果产生直接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学习,丰富相关理论知识,强化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幼儿教师定期接受职后培训,提升自身的环境创设理念和水平,为促进和推动幼儿园的班级环境创设做出贡献。另外,教师要注意激发家长参与环境创设的热情,通过家园合作共同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赖佳媛.幼儿园教育环境创设与利用[M] 北京:新世纪出版社,1995.

浅谈环境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篇12

1 环境影响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1.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落实不到位

1.1.1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大部分都是面向具体的建设项目而实施的, 当出现违规的状况时, 没有相关的处罚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法当中没有相应的处罚依据, 也就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无法进行规范与处罚, 这也就导致了对基层的环保工作开展较难, 同时, 人民群众对其意见也相对比较大。此外, 部分立法虽然对相关的违规现象有一定的规范, 对其进行约束, 但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行为或者事件进行处罚的额度过低, 对企业违法行为无法造成影响, 这也就减少了企业的风险, 逐渐出现了“先上车, 后补票”的状况。

1.1.2因为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宣传工作不到位, 这也就使部分的企业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只能把这项工作形式化。还有一部分的企业对法治的观念的意识比较薄弱, 为了经济效益, 减少成本投资, 对环境影响评价法的实施便不严格的执行, 当项目结束后, 该法就成为了一个点缀, 可有可无。在项目的实施过程当中对环保等不予以重视, 只有在需要相应手续时才进行办理, 造成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与项目工程工作不一致, 也就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 也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2 环境影响评价法在实施过程当中的问题

1.2.1对项目违法的状况处理的不到位, 处罚的力度也相对较轻, 这也就对建筑的约束力较轻。例如环境影响评价法中明文规定:项目在未经审核之前不允许动工, 如果违反此项规定, 相关部门应及时给予处罚, 并勒令其停止施工, 立即补办相关的手续, 但这一点在实际的工程施工中很难应用到位。再出现这种状况时, 仅仅需要交罚款就可以解决, 这也就导致了建筑方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不予以重视。这种对利益过于重视的观念也是错误的。

1.2.2跟踪评价的工作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其职责并不明确, 实施的过程中也很难落实。这一制度落实的不好, 就会导致相关法律的职责无法得到更好的履行。工作也就无法得到更好的落实, 这将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

1.3 公众参与意识相对较低

由于我国居民对环保的认识不到位, 也就导致环保工作很难落实到实处。由于我国的人民对环保的意识比较薄弱, 所以对民众的调查无法反映出公众的意愿。有一部分民众对有可能损害自身利益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不愿意参与, 即使参加了也是过于形式化, 持敷衍的态度, 这样就会导致很多不达标的项目直接过关, 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也是由于民众文化水平的限制, 对相关的建筑项目缺少一定的了解, 或者只是对地段不满意等等原因就对该项目进行全盘的否定,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建筑的审批。

1.4 环境影响评价市场管理混乱

有一部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为了经济利益, 将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与业务交给个人或者中介, 从中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市场秩序。也就直接的造成了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之间的竞争不正当性, 出现恶劣的趋势, 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对环保工作的社会形象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 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问题的对策

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可以直接的对污染的源头进行控制。但这其中的各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 所以加强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管理, 对环境评价工作的质量也是至关重要的, 相关部门应对其加以重视。

2.1 普及环保意识

要在社会上加大环保重要性的宣传力度, 加大社会工作的透明度, 使对社会的管理达到环境管理的要求。明确项目在建设的过程当中的责任与义务, 加大相关负责人对环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以及责任意识, 提高企事业单位的自觉性。

2.2 加强项目施工的行政监察

项目的审批工作对工程至关重要, 不可使其流于形式。同时, 有一部分项目在施工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破坏是很大的, 如果等到工程结束之后再对其进行管理, 就已经晚了, 因为对环境的危害已经造成了。由此, 为了降低在施工的过程当中对环境的影响, 保障对环境的管理与建筑施工的同时进行, 就应该对项目施工过程当中进行管理, 加大工程中的监管力度, 以此来保障工程的质量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

2.3 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要严格的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对不按环境影响评价法进行适时的项目给予依法的罚款以外, 还应及时使其停止施工, 追究其刑事责任。同时, 污染物质量超标等达不到环保标准的行为也应及时予以一定的处罚, 并对其不予以环境影响评价审批, 对项目竣工后的验收也一定要把好关。此外, 对于环保设施无法进行正常的工作, 其内部的管理达不到标准, 对环境的影响过大等等行为均不予以进行审批。

2.4 采取相应的措施整治环境影响评价机制的违规行为

首先要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非法转包等行为应坚决禁止, 并给予严重的处罚。以此来避免此类状况的出现。第二.对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及时予以退回, 相关部门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减少弄虚作假以及结论出现错误的状况, 一旦发生错误就应及时将其返回到建筑单位, 如果退回次数过多, 就应暂停该建筑单位的项目活动, 并将之难度考核视为不合格。第三.应对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完善, 各级相关部门应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予以一定程度的重视, 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机构, 同时也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队伍建设, 以及相关的工作指导等, 以此来增强环境影响评估机构的作用。第四.建立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考核制度。相关部门应按照相关规定, 对环境影响评价机制中的质量以及执行状况进行考核, 对考核的结果进行透明化, 及时在环保网站上进行公布, 加强环保意识的建设。第五.要对违法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理, 对违反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行为及时处理, 并给予一定的处罚, 及时纠正, 不可徇私处理。

2.5 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队伍的建设

随着近几年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越来越重视, 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这就要求加强对环保影响评价队伍的建设。对工作人员中责任意识淡薄以及素质较差的人应给予一定的培训与教育, 加强责任意识, 避免出现过于重视利益, 忽视环保工作的问题, 降低腐败出现的几率。

3 结语

我国的环境问题相对较为严重, 随着环境影响测评法的出现, 环境的问题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 这就要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不断的对其进行完善, 使其与时代的发展步伐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进行环境保护的工作, 促进我国社会的和谐进步, 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发展与进步,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立法制度与技术方法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 就目前来看, 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形势越来越严峻, 现有的环境评价制度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与我国的发展无法协调, 所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法的优化与更新就成为目前我国环境评价工作的重点。本文对环境评价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环境管理,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张秀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3 (03) .

[2]刘磊, 李继文, 吴春旭.提高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有效性的研究[J].四川环境, 2009 (08) .

上一篇:机电队工资分配考核办法下一篇:高层商业建筑火灾危险性特点及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