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精选8篇)
亲爱的同学,首先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空做此次的调查问卷。本调查主要了解在校大学生就业期望,自身素质的评价,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旨在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影响。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的调查,为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作一个新的描述;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
一、你的性别:()
A.男B.女
二、你的年级:()
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
三、你的专业:()
A.经管类B.理工类C.文史哲类D.政法类E.艺术类F.其他
四、你从哪些方式获得就业信息 ?()
A.人才市场B.人才招聘网站C.校园招聘D.企业官方网站
E.各种主流媒体F.来自老师家长同学的建议
五、你从何时关注就业信息?()
A.进大学前B.大一C.大二D.大三E.大四
六、你的职业规划状况是?()
A.有很详细清晰的规划B.有模糊的规划C.没有
七、你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应聘者的哪些条件?()
A.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B.对工作的激情C.综合能力D.学校名气
E.社会经验F.发展潜力G.思想品德H.其他
八、面对激烈的就业形势,你觉得自己目前最欠缺什么?()
A.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B.沟通协调能力C.心理承受力D.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E.专业知识和技能F.对待事物的激情
G.其他
九、你认为解决就业难的方法?()
A.调整个人心态,降低择业标准B.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能力的全面
C.学校与社会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与服务D.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E.其他
大学生就业难, 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难是近几年我国高校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随着全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这个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中国网近日出炉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中就明确地指出:“被访的女大学生中, 有56.70%的女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的就业机会少’, 更有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存在明显的性别偏见。”国内大学生就业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针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专项调查显示, 2010届女大学生就业签约率为21%, 明显低于男大学生的29.5%。在现今大学中, 女大学生凭借其自身的综合实力, 在学校的学习工作中脱颖而出, 可是在毕业时, 却出现“赢在考试输在就业”的现象。为此, 本课题组展开了对女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意愿的调查。
二、数据来源及分布
本课题组对杭州市下沙5所财经类院校 (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学院、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 发放问卷1200份, 实际回收问卷1052份。此外, 本课题组还通过网络邮件、电话访谈对浙江财经学院2011届部分女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以及对社会大众进行网络问卷调查, 对企业人事部门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进行访谈。
三、女大学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
(一) 学生在校表现情况
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在校表现情况通过学生工作和学习情况两方面进行调查。有无学生干部经历是了解学生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课题组对在校女大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得出, 专科学历的学生参加过学生工作的占60%, 本科学历的学生有65%的学生参加过学生工作。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的学历与在校工作表现情况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 在0.01水平上不显著相关, 即学历对学生是否参与学生工作影响较小。另外, 本课题组通过学科比赛的参加、奖学金的获取、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等方面对在校女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显示, 专科学历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学科类比赛的占66.7%, 有50%的学生从未获得过奖学金, 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相对较少;相比之下本科学历的学生对于学科竞赛的参与比较积极, 约有33.3%的学生获奖, 65%的学生获得过奖学金, 各种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人数相对较多。另外, 本课题组对不同学历的学生参加学科比赛的情况进行了比较, 发现本科学历的学生参加的人数要比专科学历参加的人数高出很多。对此, 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的学历和是否参加学科比赛做了相关性的分析, 结果显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 表明学历与参加学科比赛的积极性有关, 即学历越高, 学生对于学科类比赛的热情越高。
(二) 毕业时的求职渠道
本课题组通过就业信息的获取、家庭背景、学校及社会招聘等方面来了解女大学生毕业时的求职渠道。能否及时、全面地了解就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女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就业质量。分析结果显示50%左右的女大学生只是偶尔了解就业信息, 而经常关注就业信息的学生只占9%, 余下的学生基本不关注, 这些数据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缺乏收集相关就业信息的意识。
另外, 家庭背景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其中, 家庭收入是了解家庭背景的重要指标, 经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与其就业途径是显著相关的。家庭条件越是优异, 学生在就业时通过家庭关系网获得的就业途径就越多, 面对的就业压力相对较小。
此外, 在社会大环境下, 女性的就业压力较大, 因而她们在求职渠道的选择方面, 更加注重家庭及亲朋好友的帮助。调查结果显示, 女大学生择业时通过家庭关系网求职的占大多数, 其次为校园招聘会和学校老师推荐, 完全靠自己求职的学生所占的比例很小。
(三) 就业时的择业取向
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的择业取向通过就业流向、工作环境、职业发展、个人偏好四方面来调查。调查显示, 学历对女大学生的择业取向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女大学生在择业时第一看重的影响因素是职业的发展空间, 她们认为升职机会和行业前景是她们择业的首要标准。第二是工作环境, 令人惊讶的是以往作为首要择业因素的高工资收入、舒适的工作环境、轻松的工作内容却屈居第二。间接地反映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也随之改变。第三是个人偏好, 专业是否对口对于毕业生而言已不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 许多学生会根据个人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相对而言, 就业流向的重要程度偏低, 本课题组分析得出有40.12%的学生选择了国有企业, 10.51%的学生选择私营企业, 27.40%的学生选择外资企业, 14.3%的学生选择了事业单位, 7.6%的学生选择其他。总之, 现今女大学生的就业流向由以前的国有企业单元化正向多元化迈进。女大学生的择业取向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四) 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
本课题组对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了分析。对大专学历的女大学生而言立即就业是她们毕业时的首要选择, 占58.67%, 继续学习深造的学生占37.00%, 选择待业观望的学生占7.23%, 有3.38%的学生打算毕业后结婚, 仅有1.02%的学生选择其他方式。本课题组对不同学历的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进行对比发现, 立即就业是女大学生毕业时的首要选择, 而专科学历的学生选择立即就业的比例远高于本科学历的学生。但本科学历的学生选择继续学习深造的比例较高于专科学历的学生, 这与专科学历的学生所处在的偏向实践的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另外, 专科学历的学生选择待业观望的比例高于本科学历的学生, 而本科学历的学生毕业时选择结婚和创业的比例略高于专科学历的学生。由以上分析得出, 学历对于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专科学历学生的就业意愿较强烈。
四、已就业女大学生的跟踪调查
(一) 目前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的联系情况
调查显示, 除11.4%的女大学生外, 其他女大学生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都有所联系。其中, 6.1%的女大学生认为专业知识非常不够用, 40.8%的女大学生认为专业知识能用到的不多, 40.8%的女大学生认为基本够用, 12.2%的认为足够用, 以上数据显示女大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应扩宽知识领域, 提升自身素质。
(二) 就业时的薪资期望与实际收入
本课题组对1500~2500元收入段的女大学生的预期月收入和实际月收入进行两配对样本t检验, 显著性水平α为0.05, 结果显示P值为0.002小于显著水平α, 由此说明预期月收入与实际月收入的均值存在显著差异。从两者差值可以看出, 在此收入段的女大学生就业时的实际月收入低于她们的预期月收入, 但是在2500元以上收入的女大学生则刚好相反, 引起的因素可能是自身能力及岗位的不同所导致的。
单位:%
(三) 在校期间表现影响其就业的因素
本课题组通过对女大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其在校期间的表现对于就业的影响, 从描述统计分析的结果得知, 沟通能力最被企业看重, 其他的表现对于就业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人际交往能力、工作实习经历、专业知识的掌握、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学生干部经历、各类学科竞赛获奖、专业是否对口。
这次调查为本课题组指出了以往的思维误区, 即就业时专业是否对口不是特别重要。在校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最终都要应用于实践, 因此除了要学好专业知识之外更要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对于各类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应有选择性, 而不要盲目的唯证是考, 毕竟考证只是为了加大就业的筹码, 关键还是要看综合能力。
(四) 创业时面临的问题
1. 有34.7%女大学生认为资金短缺是创业的主要困难之一。作为大学生, 在校期间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上, 经济上主要依靠父母, 基本上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在创业初期, 个人能力相对有限, 交际范围不是很宽, 很难顺利地筹集到投资资金。
2. 拥有一个好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好的合作伙伴非常难寻, 尤其是对于刚刚涉世不深的女大学生来说, 很难遇到志同道合、完美搭配的团队。
3. 不了解市场行情及发展需要。
能否选择一个既适合女大学生自己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 这是女大学生创业者必须过好的第一关, 因为创业项目是否有商业前景是极其重要的。创业与学业的冲突不可避免, 如何取舍, 如何兼顾, 对于选择创业的女大学生来说还有很多具体问题要思考。
五、访谈部分
(一) 企业访谈
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女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本课题组通过与企业人事部门相关人员的访谈得知, 这只是一种假象, 还是有很多职位供女大学生选择, 只是大部分女大学生对自身没有进行合理的定位。企业认为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应该合理评估自身情况, 提高自身专业技术、增加实践经验, 同时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愿意从基层单位做起, 团队的合作意识也很重要。当然, 学历的高低与就业的岗位还是有很大关系。现在有些行业招聘是有硬性规定的, 比如说银行基本上是不招专科生的, 而且研究生的市场相对来说还是要好一些。在其他条件相差不多的情况下, 企业会优先选择拥有与行业相关证书的毕业生。
在招聘时, 女性的孕期会是一部分企业考虑的因素, 尤其是比较新兴的企业。一些公司根据部分岗位的需要, 对于学历、综合能力相差不多的求职者, 灵活性大的企业还是比较偏向男性。事业单位对于性别的考虑相对来说稍微少一点, 对于女性的特殊情况有特殊照顾。例如教师、医生行业, 女性大多热衷这些既稳定而又待遇好的行业。
(二) 教师访谈
通过对浙江财经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的访谈了解:除去继续深造的学生, 女学生在选择就业行业上首选是以财会类和金融类的工作, 集中在银行、证券事务所、会计事务所, 而去私营企业的毕业生比较少。
学校就业中心每年会举行大量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的就业。校园招聘会, 让学生提早了解招聘的流程, 提前亲身体验择业的感觉, 增加面试信心;就业指导中心, 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就业和实习信息的平台;还有部分优秀校友的讲座以及其他有关就业的活动。特别是每年还会有女教授与女研究生联谊会, 开展一些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 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 帮助女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通过访谈本课题组了解到, 近几年来, 由于财经类院校男女比例的特殊性, 女大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性别歧视的现象正逐年减少, 企业看重的还是工作能力与在校表现。
(三) 社会大众对女大学生就业的看法
女大学生就业难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为就业的压力, 有许多女大学生为了躲避就业而考研读博, 甚至有女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立即结婚。因而导致了“赢在考试输在就业”、“跑招聘会不如跑婚介所”的现象。
女大学生实践经验较少, 过多的理论知识并没有为她们在就业时加分, 而较少的实践经验让她们处于劣势。女大学生就业的普遍现象是她们对于工资期望过高, 而且女儿、妻子、母亲的三重身份让女性对家庭投入了更多的关注, 而对工作投入的精力较少, 无可避免的孕期也使许多用人单位在选择时更倾向于男性。
六、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 就业形势严峻是我国的大背景, 即使女大学生在校表现优秀, 尤其是学生干部的任职、学科比赛的成绩、奖学金的获取、从业资格证书的考取等方面都比以往有进步, 但是女大学生的就业数量与质量却没有多大变化。
2. 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对地域和企业所有制等条件的偏好, 以及对工作的预期过高, 是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在选择职业时, 她们最看重的是行业发展前景, 其次才是工作的城市、单位所在的位置、工作环境以及收入。
3. 随着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大, 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考研读博的队伍中。另外, 女大学生选择毕业结婚的人也越来越多。同时, 大的就业压力和贫瘠的职业规划, 待业观望的队伍也在不断的壮大。创业这一减小就业压力的途径也困难重重。
4. 女大学生对于就业的途径缺乏有效的认识, 而且对劳动力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功能没有很好的发挥, 很多学生对于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存在及其功能并不了解。
5. 用人单位条件较严苛, 加大了女毕业生的就业难度。
(二) 建议
1. 建议政府部门肯定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
大学生是否顺利就业与国家发展有很大的关系, 尤其是女大学生就业, 一直是社会关注的重点。建议政府部门做好宏观调控, 完善现有福利制度, 肯定女性生育的社会价值, 向女职工较多的部门提供政策津贴, 保证女职工的就业, 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 真正达到男女平等, 使女性的孕期不再成为就业时的劣势。
2. 学校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设立的就业指导中心全天候为所有学生开放, 学生可以在此询问就业信息。学校应加大对就业指导中心的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学生在就业方面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
3. 积极创建就业信息平台。
高校应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 以及平时的社会、校园招聘, 积极采集用人单位信息, 并做到就业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充分发挥就业信息网的作用, 加强校园网、宣传橱窗等信息传递的作用, 以便及时将招聘信息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比如, 在文化长廊等宣传栏中开辟就业信息的板块, 帮助大家了解即时的就业信息。另外, 可以鼓励已毕业的校友为母校学生提供招聘信息。总之, 利用各种信息渠道, 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
[1]徐敏, 方瑾.女大学生就业供求意向调查分析.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现代女性“才貌”之社会优势比较研究[J].社会.2003 (5) .
[2]王远博.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原因探讨[J].经济问题探索, 2005 (2) :64-66.
关键词: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现状
1 前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大学毕业生在快速增加,而大学生就业现状却不容乐观。尤为突出的是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环境更为严峻,通过大量搜索关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方面的文献未见报道,可见相关研究较薄弱,本文拟以此为研究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网络法,对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我校体育学院毕业生就业提供建议与对策,并针对就业形势的需求,在课程结构设置与学习过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山西大同大学2004~2010届共七届体育学院的毕业生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根据本文调查内容,在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查阅了与之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收集有关文献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2.2 网络调查法。通过互联网与被调查者取得联系,对他们的就业现状进行调查了解。
2.2.3 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本问卷是在阅读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和要求,进行设计的。问卷的设计兼顾本文的需要和方便调查对象的填答,故问题设计全部用单选题形势,简便易答,得到了调查对象的认真对待和较好的配合。
2.2.4 数理统计法。对调查回收问卷、电话、网络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注:在调查的过程中,2004届有6人、2005届有5人、2006届有3人、2007届有4人、2008届有2人、2009届有2人、2010届有1人未取得联系,未列入调查范围)
2.2.5 归纳总结法。对所收集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整理之后,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研究分析其就业现状与方向,从而找出问题和探析就业趋势,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对策。
3 结果与分析
3.1 2004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4届大同大学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为92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48人占52%,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10人占11%,参军入伍的为1人占1%,考试研究生的人数为10人占11%,自主创业的人数为13人占14%,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9人占10%,待业的毕业生为1人占1%,就业率为99%。本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很好。
3.2 2005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5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114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55人占48%,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8人占7%,参军入伍的为0人,考试研究生的人数为11人占10%,自主创业的人数为16人占14%,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22人占19%,待业的毕业生为2人占2%。本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也比较好,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占了近一半。
3.3 2006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6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118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41人占35%,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4人占3%,参军入伍的人数为0,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16人占14%,自主创业的人数为16人占14%,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36人占31%,待业毕业生人数为17人占4%。与2005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较,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还有所减少,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下降4%,没有参军入伍的毕业生,考上研究的人数增加4%,创业人数没有变化。
3.4 2007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7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140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20人占14%,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4人占3%,参军入伍的为10人占7%,考上村官的人数为11人占8%,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19人占14%,自主创业的人数为22人占16%,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48人占34%,待业毕业生人数为7人占5%。与200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较,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急剧的减少,待业人数增加,同时创业者人数有所增加。
3.5 2008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8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213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22人占10%,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3人占1%,参军入伍的为19人占9%,考上村官的人数为12人占6%,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30人占14%,自主创业的人数为36人占17%,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81人占38%,待业毕业生人数为10人占5%。与200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相比较,从事教师行业毕业生所占比例急剧下滑,进入行政事业单位的人比上届毕业生有小幅度下降,参军人数出现了新高,考上村官的人数下降1%。
3.6 2009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09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255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21人占8%,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5人占2%,参军入伍的为18人占7%,考上村官的人数为13占5%,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38人占15%,自主创业人数为40人占16%,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111人占44%,待业的毕业生为9人占4%。比2008年的就业率高1%。
3.7 2010届毕业生就业现状
2010届大同大学的毕业生为302人其中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为18人占6%,进入行政单位的人数为6人占2%,参军入伍的人数为16人占5%,考上村官的人数为12人占4%,考上研究生的人数为47人占16%,自主创业的人数为45人占15%,毕业后打工的人数为150人占50%,待业的毕业生人数为8人占3%。从整体看,2010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与2009届相比,从事教师行业人数在下滑,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毕业生比例没有变化,参军入伍的毕业生所占比例有所下降,考上研究生的人数有所增加,创业者的比例也下降了1%,打工者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待业者比例下降。
3.8 2004~2010届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现状分析
从2004届到2010届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已调查到的总人数为1234人,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18%,在行政事业单位的毕业生占3%,参军入伍的人数占5%,考上村官的人数占4%,考上研究生的人数4%,自主创业的人数占15%,毕业后打工的人数占37%,待业的人数占3%。我校体育学院属于师范类得范畴,而从事教师行业的毕业生仅占18%,由于专业结构与社会需要结构存在着差异,造成从事相关专业的人数少,这样不利于体育学院的长远发展。
4 结论
从整体看,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参军入伍人数没有明显变化,继续深造考取研究生人数在逐年增加,响应国家号召进行自主创业毕业生的人数也在增加,打工者得人数也是呈逐年上升趋势,待业者人数没有明显变化。
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属于师范类范畴,但是从事教师行业的人数明显在减少,说明教师行业提供的岗位不足。
参考文献
1 张文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 王飞.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析[J].文教资料,2010,(01)
3 陈非.大学生就业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
4 张丹.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学术版),2010,(2)
5 魏有兴,黄林楠,蒋菊.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也许你参加过各种调查或者被调查,即使你没有参加过调查,那么你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有什么看法吗?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于是就对“当代大学生就业”进行问卷调查。恳请你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给我们提供宝贵的信息与意见,想了解你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姓名专业名称年级性别()(A)男(B)女你来自哪个地区()(A)大中城市(B)小城镇(C)农村
1、你是否考虑过自身就业的问题?()
(A)经常考虑(B)很少考虑(C)从未考虑(D)其他
2、你最希望到哪里工作?()
(A)大中城市(B)小城镇(C)农村(D)其他
3、你对自身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
(A)乐观(B)一般(C)不乐观(D)不清楚
4、你开始有了明确的职业意向是在什么时候?()
(A)小学(B)初中(C)高中(D)高考填报志愿时(E)大学期间(F)大学毕业找工作时
5、你是否考虑过在校或者毕业后创业?()
(A)经常考虑(B)很少考虑(C)曾经考虑过(D)从没考虑过
6、你预计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B)缺乏社会关系(C)就业信息严重不足
(D)户口难解决(E)性别歧视(F)其他
7、若求职状况不尽如人意,你会怎么做?()
(A)先就业,边工作边寻找理想工作(B)不管其它工作,一心寻找理想的工作
(C)会调整期望值,但不一定降低标准(D)继续深造(E)其他
8、若将来工作与期望不一致,你会怎么做?()
(A)先工作,准备跳槽(B)努力适应工作(C)工作后考虑继续深造(D)其他
9、你个人就业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B)为生计的需要(C)为享受高水平的物质生活;(D)为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E)为施展能力和完善人格;(F)为建立家庭奠定基础;(G)其他
10、你参加公司、企事业单位、学校和政府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情况?()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英语师范09级陈杨乐
摘要:2010年在国际金融风暴引起的事业浪潮日渐消退之后,我国大学生的就
业情况在2011年略有好转,但情况依然不容乐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命题。针对发现的问题以下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经过网上和实际的调查,很多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用比较简介精炼的言辞进行的了评价和分析,用诸如不容乐观,惨不忍睹,难于上青天,还有你懂得,等网络词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就业难,不容乐观的就业现状
每年六月,各种招聘就会像雨后春笋般重现各大城市,规模、数量真是与时俱进,然而,面对招聘会,求职者到底能不能找到合适的职位,能不能找到职位?总体来说,前途是不容乐观的。再加之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了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解决社会就业的根问题。其中最为令人不解的就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的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理应十分的迫切,但是为什么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式越来越不乐观,问题越来越严重呢?
现在我们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如今,大学生往往一毕业就会加入世界上最为宠大的失业大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但我们能视之为一种知识危机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人类文明在飞速的进步,科技在高速发展,所以说知识越来越得到重视与应用。现在是个知识的时代,如果你所学的知识不能够满足现实的需要,那就将被现实社会所抛弃,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就是验证知识适用性的现实说法,所以毕业生们只有清醒的认识到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和真实原因,才能更理性的寻找工作,找到理想的工作,发挥和 实现自身价值的工作。
而且,各个典型的现象就很明显的反应了就业难的现状。现象一,前不久广州有386名大学毕业生为争11个社区岗位的空闲岗位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一番角逐之后,淘汰了其余的375人,像这样上成百千名毕业生争抢一个职位的实例举不胜举,这就是知识的竞争。现象二,2006年辽宁省沈阳市科学宫举行了一次应届高校毕业生招聘会,主办方上午9点开门,9点半就关门不许毕业生再进入会场,仅开门半小时时间会场就被3000多名前来应聘的大学生挤满了,主办方怕进的人太多,造成安全隐患,所以被迫提前关门,据相关领导介绍,不仅大型的招聘会如此,就连平时周末的人才市场招聘会也是同样的拥挤,难道中国的“人才”真的过剩了吗?现象三,曾经在各大新闻和媒体上报道的《北大毕业生武小峰回家卖糖葫芦》和《清华大学毕业生陆步轩卖猪肉》,这样的情况非属个别,很多名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也不容乐观,学知识是为了工作,如果工作都找不到的知识还要学吗?现象
四、多家网站与媒体都曾跟踪报道过《洪刚求职经历》,他是一名来自郑州的、新闻系的、本科毕业生,一年赶了N次招聘会,投了800份电子版和文字版的求职简历未果,初次应聘又受骗,后来平均每两天他就要去面试一次,同学们都送他一个绰号叫“面霸”,这个“面霸”真实的道出了大学生面临就业的尴尬,在有些大学学不到实用性的知识,四年寒窗得到的只是一文不值的一纸文凭,用洪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找工作比考大学还难”,难到什么程度?多数大学生应该都有过与洪刚一样的真实感受。现象
五、下面是摘自2006年10月《河北省定州日报》的一则招聘信息:定州市公路局现招80名养护公路工人,其中有一条醒目的要求:必须是大专或本科学历。我们想想,这仅是一个县级市的普通工作岗位,用人的级别如此之高,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可想而知。
二、就业难,不容乐观的原因
首先,由于经融危机的影响,很多公司为了减小公司开支在金融风暴中求得一丝生存之机,就减少了甚至取消了招聘计划,接着就行成了供过于求的现象。所以,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发挥自身价值的平台,大量的大学毕业生像是“无业游
民”一样徘徊在各个人才市场,始终找不到出路。这样,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第二,当代的大学生们理论知识虽然扎实稳固,却严重缺乏实践,各高校也因为各种原因减少了实践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也就得不到充分的,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养。再加上企业需要的是能为其创造财富,获取利益的员工,自然就会选择理论强操作能力更强的应聘者。任何一个企业都不想花费人力物力去培养能力不够的新人对其进行额外的培训和辅导,这些也就间接导致了大学生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第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存在问题,“高不成,低不就”是周围已经工作或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员对当代大学毕业生最普遍的评价。大学生们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估计过高,对自己的期望值过高,又因为缺乏对工作的胜任能力,眼高手低,以至于找工作的时候四处碰壁,这是比较直接的造成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
第四,另一个造成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原因则是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压力。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二是,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压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最典型的就是持续上涨的房价。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直接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从沿海波及内地。企业倒闭,农民工返乡。外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开始裁员,至少开始调整和大幅压缩招聘进人计划。这使得本来严峻的就业问题“雪上加霜”,面临近年来最冷的寒冬。四是,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
“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五是,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解决就业难,不容乐观的对策
第一,确实现在的就业压力很大,希望刚刚毕业的学生们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评价,先找一个工作先干着,给自己一个实践社会的机会,这样也是为了以后更深入的了解社会打下一个好的基础.第二,要认清现状,不要总想着跳槽。因为研究生越来越多,所以大学生就业难也很正常,一般高中都只考虑研究生毕业,而根本不把本科生的档案放在眼里,所以一定要认清自己,明确给自己定位,否则高不成低不就,必然失业。再者,很多大学生自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对月薪1000元不以为然,殊不知,一个月挣10万的是绝没有应届毕业生的,还是要定位!要知道我们差的太远,就业不难,难在我们对社会、对自己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三,要有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踏踏实实的从基层做起,任何人都会有好的前景的。只有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会有明确的短期目标,长期目标,进行下去才能有条不紊的进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也会更有效率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和规划。
第四,大学生就业服务机构要提供更充分、更客观信息。为学生做就业服务,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便是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整理出就业信息,提供给学生,帮助他们合理定位。做到这一点,只要多花工夫,并非不可能——每所高校可以整理出近年来来校招聘(或者毕业学生签约就业)的用人单位数据库,然后组织学生志愿者联系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部门,询问今年的招聘意向,便可获知比较接
近于真实的就业形势和社会需求,结合这些信息,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包括为学生设计应聘方案,同时设法拓宽就业渠道。
第五,当然,靠一所学校自行收集全面的就业信息,不够。国家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也是重要的教育信息服务来源。此前,教育部在学生报考大学时,公布过部分专业的就业情况,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服务;而在大学生就业之时,建立政府部门、社会中介机构、高校就业服务部门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网,大有必要,大有作用。可以说,这次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究竟有多大,在危机影响下众多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一个关键问题,是看教育部门能不能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有了充分的就业信息服务,才能有效缓解学生们的焦虑。
四、对大学生的建议
了解自己想做什么。首先要自己问五个问题:我要去哪里?我要去哪里?我有什么?我的差距在哪里?我要怎么做? 以上五个问题涵盖了目标、定位、条件、距离、计划等诸多方面,只要在以上几个关键点上加以细化和精心设计,把自身因素和社会条件做到最大程度的契合,对实施过程加以控制,并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知晓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实际意义。
做好职业定位 定位是自我定位和社会定位的统一,只有在了解自己和职业的基础上才能够给自己做准确定位。检视个人特质
(一)欲望(Desires))(做事的能力)在此人生阶段,你究竟要什么?
(二)能力(Ability)你擅长什么?(一般技术以及特别技术)
(三)性格特质(气质、性质)(Temperament)(气质、性质)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在何种情况下有最佳表现?
(四)资产(Assets)(有形与无形)你有什么比别人占优势的地方?
每个人群都需要定位,其目的是保证自己持续地发展。但是各个群体定位的重点不同:定位重点在于澄清自己有什么。过高或者过低估价自己,过于看重自己的文凭,或者看重自己的成绩,有的过于低估自己身上的潜质,所以,既需要认真地分析自己,又需要多了解社会需求,以求定位准确。
找工作同做其它事情一样,也有方法和技巧。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做事的能力,而是因为他们在找工作过程中没有运用正确的方法和一定的技巧。所谓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⑴.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知识、技能、性格、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找工作之前,你必须先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一定得知道自己能做那方面的工作,不适合做哪方面的工作。找工作不能眼高手低,明明自己没有能力做的工作却偏要做,那结果一定是被拒之门外的。
⑵.了解你所选择的职业和行业。了解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工作性质和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可以向亲朋好友中做过相关工作的人了解有关情况,也可以向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其他人请教,他们经验丰富,体会深刻,能给你提供具有指导意义的信息,他们工作过程中的失败教训,对你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而他们的成功经验又是你可以借鉴的。
⑶.自我推荐。在了解自己和工作的基础上,就开始求职了。求职就是寻找和得到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获得用人的信息、争取面试、谈话、签约等环节。找工作就像推销商品一样,要让顾客买你的产品,你必须告诉对方,你的商品质量如何的高,价格怎样公道,才能吸引人们来买这种商品。同样,找工作时也要围绕着“我真正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而我提出的要求也是十分合理的”这样一个中心来展开。一定要学会推销自己,这样别人才会认可和录用你
最后祝早日找到称心的工作开始美丽人生!
参考文献:《国内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与解析》
姓名班级:班学号:
摘要:为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就业问题、院领导的政策及指导。本系以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去向、工资待遇、未就业大学生的人数、未就业原因和在读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及态度,我们对此进行了调查。
关键词 : 大学生就业政策帮扶
一、为解决就业问题采取的政策与措施
1、实施帮扶政策
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资助。帮助他们能够顺利进行面试。享受免费就业创业培训,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一村一个大学生”的活动。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就业门路,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
及时公布招聘信息、联系用人单位
网上及时公布大量的招聘信息。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新闻。
就业指导讲座
领导开办专场讲座。对于在应聘的一些技巧。如仪容在求职中如何、什么样的简历能吸引招聘者的眼球、该选择进军大城市还是安居小城市、何种能力在求职中能获得青睐等一系列问题都做了详细的介绍。
号召学生们参军走进绿色军营、民办学校、民营企业
高校毕业生应征入伍一方面可以缓解严峻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从自生来说锻炼自己,为部队注入新血液,使部队更加知识化,规范化。同时享有优先报告应征,优先体格政审,优先审批定兵,考学优惠,补偿学费或代补偿国家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
2、及时公布国家政策
学校积极实施国家的政策如⑴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从事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符合公益性岗位就业条件并在公益性岗位就业的,按照国家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和公益性岗位补贴。⑵ 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其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的,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同时按规定参加有关社会保险。⑶ 对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高校毕业生,以及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按规定实施相应的学费补偿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⑷ 对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在研究生招录和事业单位选聘时实行优先,在地市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时也要进一步扩大招考录用的比例。
其他政策、安排双选会
鼓励大学生考研,公务员,选调生,支教、西部计划、教师公招等
二、本系毕业生未就业人数及未就业原因
未就业原因1跨专业求职
现在有一种说法是:在大学所学专业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未来工作不对口的。很多学生在校期间只注意本专业的知识而对其他专业呈现“无知”状态,从而出现知识全部“重新开始”,任何一个佣人单位希望的是一个可以直接用,而非培训后再就业的本科生!
未就业原因2频繁跳槽
跳槽不仅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于用人单位而言这是对个人的信誉的一种体现。所以对于大学生而言,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想好自己想干什么和自己能干什么。
未就业原因3无工作经验
用人单位招聘时多看重工作经验,应届生虽然是大学生,但是公司希望得到的是有工作经验的,直接用的人才。而且很多用人单位虽然不招应届毕业生,但不会明确提出来,以至于这个原因影响了应届毕业生的选择。
未就业原因4大学生对自己期望值过高
很多大学生一直存在这样一个想法:大学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找份低工资的职业不但对不起自己大学期间的花费,更对不起父母和朋友的期待。而且对用人单位“双休日”的要求过于死板,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以至于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未就业原因5想创业不急于就业
现在的大学生总是充满挑战和冒险精神的。他们不满足于每个月的固定工资。以至于还会出现“三条腿”走路:一边参加招聘会寻找机会;一边寻找商机准备创业;同时他用上学期间兼职的积蓄炒股票买基金。
三、在读大学生的就业倾向及态度调查
1、就业倾向
关于“在读大学生的就业倾向”的问题。受调查的学生中,选择教师的为53%,他们认为教师是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近年来对教师的待遇是在不断的提升。就业的前景好,福利待遇好。选择公司企业的为16%,他们认为对自己的挑战更大。机遇也会更多。选择政府部门的为19%,这些同学认为进入政府部门能够有好的待遇及稳定。选择考研的为 16%,选择留学的仅为9%。事实上,外语系在读的学生中,有87%的人想过出国留学,但实际情况却并不允许。在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就业,有53%选择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这其中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喜欢挑战性,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学习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另一类是喜欢稳定性,在政府部门中工作环境相对比较宽松,压力较轻。
仅有10%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去西部,26%的人选择想去,但是有各种顾虑,48%的人没有考虑过。仅有10%的人选择毫不犹豫去西部。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大学生没有形成服务西部的意识。这与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气候复杂与江南地区形成的鲜明对比有关。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亲对其百般呵护,怕在外吃苦受累。
2、城市选择
大部分学生选择沿海地区,如江苏或其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区。还有成都,重庆等发达城市。极少人愿意去西部落后地区。这与西部地区条件艰苦、环境恶劣、气候复杂与江南地区形成的鲜明对比有关。而目前在校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父母亲对其百般呵护,怕在外吃苦受累。
3、薪资要求
被调查的100名大学生中,普遍要求月薪在2000元以上,极少人选择1000元以上。
四、就业建议
对当前的就业形势进行了描述,用SWOT深度分析了大学生就业的劣势:刚从高校毕业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岗位技能,目标市场不明确等,他提出大学生需要自我营销。大学生自我营销的策划战略阐述、一句话:“预谋事者,先谋其身” 看清自己的优劣势,才能选好自己的工作,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对职业,对人生做出更好的规划。
女大学生在就业时则更处于弱势,全国妇联2010年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就业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1]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不少女大学生产生较重的就业焦虑,因此,考察大学毕业生焦虑性别差异,并讨论其形成机制,对促进女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以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桂西北一所高校毕业班抽取510人,发放问卷510份,回收有效问卷441份,有效率86.47%。其中,男生202人,女生239人。
(二)研究工具
焦虑自评量表(SAS),由华裔教授Zung编制。该量表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用于评出有焦虑症状的个体的主观感受。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应对方式量表,采用肖计划1997年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该问卷是参考国内外研究应对和防御时所采用的问卷内容以及有关应对的理论思想,按照逻辑法原则结合汉语的语言特点和中国人处世的一些行为习惯编制而成。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且应用范围较广。
(三)测量时间和程序
由于焦虑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因此,测量时间选择在5月份,此时,毕业生择业处于高峰期,焦虑体验最明显。本研究利用毕业生返校参加“毕业考”的有利时机,以班为单位,将被试集中于教室,经知情同意后,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学生无记名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对呈规律性答案的问卷和未完成的问卷进行剔除。
(四)数据处理
将所有数据采用SPSS11.5进行统计处理。
二、研究结果
(一)大学毕业生焦虑总体特征
从表1、表2来看,本次大学毕业生的焦虑调查结果显示,焦虑的总体检出率为19.1%,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群体性焦虑。总体焦虑标准分的均值为42.3399±7.491,比量表协作组采用同样的测查工具对1158例中国正常人测试的常模研究结果的标准分37.225±0.46要高[2],说明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期普遍感受到了较高的就业焦虑。
(二)焦虑性别差异
从表3的结果可见,女生在择业期间的焦虑程度比男生高,差异显著。
(三)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总体特点
从表4可以看到,大学毕业生应对方式总体上从高到低排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说明从整体上看,大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倾向于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自责的应对方式。
(四)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
F检验表明,在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上,女生比男生有更多求助、自责、幻想行为,但差异不显著,其余应对因子两者也没有显著差异。
(五)应对方式与焦虑之间的关系
如表6所示,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与焦虑显著负相关,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消极、不成熟型应对方式都与焦虑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
为了进一步考察应对方式对焦虑的影响程度,以焦虑为因变量,以应对方式各维度为预测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如表7所示,应对方式各个维度中,解决问题与自责对焦虑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其中解决问题呈负的回归效应,其他的各个维度回归效应不显著。
三、基于调查数据展开的分析
(一)焦虑的内涵、成因
焦虑指在实现某一目标过程中,由于存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完成目标的时限性,个体主观上评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应付,对结果预期悲观,从而产生的紧张、不安、急躁、痛苦等负性情绪,并伴随一定的躯体症状(如头痛、失眠、食欲不佳等)和一定的认知障碍(如记忆力减退,思维力、判断力下降,意志减弱等)。
焦虑产生的直接动因是个体知觉到各种不同的要求与自身能力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使主体预期价值目标将丧失,从而产生焦虑情绪。焦虑的严重程度与目标价值和意义的大小有关,目标价值和意义大,则焦虑严重,目标价值和意义小,则焦虑较轻。比如,预期将失去看电影的机会,一般不会产生焦虑,预期考试会不理想,一般焦虑较轻,而预期将失去身体健康乃至生命,则会产生严重的焦虑。
(二)大学生就业焦虑的成因、性质
就业关系个体人生理想的实现,与人生幸福直接相关,“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也就拥有了幸福生活的一个重要基础”[3]。对个体来说,就业的价值与意义重大,个体不愿也不能放弃目标价值。而大学毕业生又必须在短时间内完成就业目标,一般是从大四第一学期到毕业前夕,这种时间限制主要是由目前的教育体制形成的,大学生毕业后必须离校,如果此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则会失去学校至关重要的就业信息和资源,从此完全依靠自己“单枪匹马”找工作,由于目前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往往对毕业前夕找到合适的工作没有信心,对毕业后能找到工作更加悲观,不少大学生预期“毕业即失业”,从而产生较严重的焦虑情绪。“大学生就业焦虑主要是一种状态焦虑,一般为短暂性的,因择业过程的结束而消失”[4],与焦虑障碍有显著差异。
(三)女大学生就业焦虑主客观因素分析
焦虑的产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因素,即环境的压力与潜在的心理倾向性。从环境压力来看,目前公认女大学生就业环境比男生更不利,存在性别歧视现象,同时,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女大学生成逐渐增多的趋势,与社会需求相矛盾,这是女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两大主要环境因素。同时,从认知、情绪、价值观、生理特点等不同的内在因素出发,笔者归纳出了可能存在影响女大学生就业焦虑的各种因素,包括职业价值观因素、认知方式因素、期望值因素以及情绪管理因素等。
1. 职业价值观因素
生理的特点和传统的社会文化赋予女性生儿育女的功能和家庭责任。“女性不仅在照顾、抚育子女方面要履行更多的义务,而且怀孕、生育和哺乳更无法由男人替代而由女性独自承担艰辛和风险”[5]。因此,女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往往有意无意地将稳定视为其核心职业价值取向。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女性就业遭受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根本原因就在于女性必须承担家庭生育功能而增加了企业雇用女性员工的用工成本。一些企业甚至在招工条件中明确写出:女性员工三年内不得恋爱结婚,五年内不得生子。而稳定的职业,往往有利于维护女性的生育权,并且在哺乳期往往能获得一些特殊的照顾,比如与领导协商减少工作量、分配较轻松的工作任务等。具有稳定特征的就业机会一般存在于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当中。而这些就业机会,是公认的竞争激烈的岗位,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女大学生就业焦虑形成的主要原因。
2. 认知风格因素
焦虑体验是通过环境要求与自身能力的矛盾的认知评价获取的,这种认知评价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而女性在思维模式上,与男性不同的是:直觉式思维占优势,她们心思细腻,注重细节,对潜在的危险敏感,对未来的不利因素容易高估。使其很难客观的评估环境的要求和自身能力的差距,因而更易产生悲观化预期,焦虑感更明显。在认识领域主观与客观的矛盾是女大学生产生就业焦虑的主要心因性因素。
3. 就业期望值因素
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普遍较男生学习主动、进取,学习目标明确,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能力较强,成绩较好,形成“赢在考试”的局面。因为成绩较好,对未来的期望相对更高,喜欢提前规划和设计未来,存在不同程度的完美化、理想化的自我意象,部分女大学生要求自己找的工作“一定”、“必须”比别人更好!但现实的情况是:竞争残酷。全国妇联的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平均投出44份简历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意向协议(offer),“广种薄收”,成功率低。[6]高期望值与低成功率,使女大学生更容易焦虑。
4. 职业选择性因素
目前实行的大学生择业双向选择机制,给大学生择业提供了极大的自由,但另一方面,大学生需要自己对职业做出选择。就业对于大学生是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关系到未来的前途和发展,因此,每个毕业生在进行选择时,都会非常慎重,需要不断对多重就业目标的价值大小进行判断和权衡。而女生群体相对于男生群体,理性思维能力和判断力不占优势,不善于作选择,具有依赖性。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行业发展不平衡是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产生焦虑的根本原因。
5. 情绪管理因素
已有的研究表明,“情绪加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主要表现为女性人群具有情绪识别优势,更好的情绪记忆能力与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更善于抑制情绪行为,却较难通过认知策略调节负性情绪”。[7]不善于调节消极情绪及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可能是女大学生更易焦虑的重要原因。这也可以从女性应对压力的方式上获得解释。在压力应对方式上,男女两性存在性别差异。一般情况下,人们应对压力的方式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问题取向应对;另一种是情绪取向应对,前者指向解决引起压力的问题的应对,后者指向降低或管理情绪反应的应对。相对而言,女性群体在面对压力时,普遍倾向于采用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通过调适情绪本身而不是理性解决问题来应对压力。因此,在听到和看到关于就业的各方面信息,大都是负面的;当择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困难,甚至无法做出选择时;面对比男生更不利的就业环境,预期“毕业即失业”时,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担忧、紧张、不安、急躁等负性情绪,而不善于通过理性解决问题或改变认知等策略调节负性情绪,对“过去的伤痛”念念不忘,使女大学生焦虑感更明显。
6. 体质和生理因素
一般来说,体质虚弱比体质强壮的个体更具焦虑易感性。而女性从整体上来看,体格不健壮,体质柔弱,当面对压力时,比男生更易感到无力应对,同时,女性每月的生理周期,也使女大学生容易产生无力感、虚弱感,加剧了女大学生焦虑情绪的产生。
四、教育对策
一般来说,适度的焦虑使学生产生动力,可以增强人的进取心,但是,如果心理上过度地焦躁、沮丧、不安,又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这些情绪,就会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它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潜能的发挥,给就业带来困难,甚至造成就业失败。
为了促进大学生适应新的就业环境,降低焦虑水平,提高就业率,从高校教育与辅导层面看,要求高校教育者,从学生就业焦虑源着手,引导学生从自身角度进行改变,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应对,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建立建全高校心理辅导与教育机构,积极关注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缓解大学生就业焦虑,必须尽快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机构,组建一支具有专业水准和实际指导经验的心理健康辅导与教育队伍,关注和解决学生在择业中遭遇的困难、挫折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等因素而产生的多种心理问题。
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出现一定群体性焦虑,女大学生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因此,高校教育者更应积极关注择业期间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帮助女大学生克服择业心理障碍,促进女大学生走上社会后的进一步发展,避免造成人才资源的大量浪费。
从整体来看,在择业的过程中,女大学生群体往往因为思维模式和情绪管理方式的因素,对自我不容易客观、全面的评估,对自我评价过低,对困难容易高估,阻滞了学生自我积极力量的产生。这种主客观因素产生的理想我与现实我的不协调,是女大学生容易焦虑的深层次原因。
高校教育者可以通过人本主义心理辅导模式,使其相信每个人都有自我现实的内在力量,激发其这种力量,重塑其自信心,对于学生择业过程中每一点进步,及时关注、表扬和鼓励,对于学生的择业期的的退避行为,不作消极评价。这种采取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学习、择业行为的原动力,能有效促进学生朝着教育者期望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学生择业行为的主动性、积极性,积累成功体验,重塑学习、求职信心,最终实现预期就业目标,从根本上缓解个体的焦虑情绪。
(二)引导女大学生积极应对择业困境,主动参与求职竞争
调查显示,积极、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与焦虑存在着高度负相关,消极、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如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等,与焦虑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在应对方式,女生比男生有更多自责、幻想、合理化等消极应对方式应对求职中的困难,是导致女生群体产生较高焦虑的原因之一,因此,引导女大学生构建积极的应对方式,是缓解女大学生焦虑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
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不断地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把自己塑造成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高校教育者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有责任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自我目标管理,应用问题解决策略,制定目标和计划,直接行动,努力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主动参与竞争。从整体上看,综合素质较高的女生,就业力并不比男生弱,从而能现实地解决就业问题,缓解就业焦虑。
(三)对女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与社会客观现实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使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建立在以往就业形势基础上的择业观很难完全适应当前的需要,这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
女大学生在择业时,由于社会和自身一些因素,往往固守一些传统的职业价值取向,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择业观教育时,必须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其既不盲目悲观、自惭形秽也不盲目乐观、孤芳自赏,要客观地分析自身条件及所学专业的优势和不足,引导女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侧重关注自我实现的过程,而不是关注种种消极的、非人性的目标价值,同时,适当降低就业期望值,“先就业后择业”,而不是“一定”、“必须”一步到位找到“稳定、高薪、体面”的工作,有利于缓解女大学生的就业焦虑。
(四)引导女大学生改变认知策略,进行正确的情绪管理
不善于调节消极情绪及更强的负性情绪易感性可能是女大学生更易焦虑的重要原因。高校教育者要引导女生换个角度,理性一些去认识当前的就业环境,客观分析各种就业相关信息,分析自己对它的解释、评价和看法是否合理,学会全面的看问题,做好择业受挫的心理准备,就会使人豁然开朗。同时,女大学生应学会和运用各种有效的放松方法,如合理情绪渲泄,内心紧张、抑郁、难受时,畅快地哭一场,或者找人诉说一通,主动将自己所遇到的忧虑讲给同伴、同学听,这既可把心中的烦恼、郁闷发泄出来,又可从朋友那里获得安慰,从而缓解焦虑心理。
参考文献
[1][6]全国妇联.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EB/OL].中国妇女网,2010.
[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
[3]李积萍.大学生就业焦虑问题研究综述[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5).
[4]蔡笑岳.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
[5]王文娟.生育权问题初探[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5).
[关键词]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6-0106-03
医学专科教育,是一种比较特殊的高等职业教育,它直接关乎人的健康和生命。和一般专科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相比,医学专科毕业生社会信任度较低,就业准入门槛较高,就业岗位相对较少,就业的可选余地相对较小,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相对较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起点决定终点,从踏进专科学校的那一刻起,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1]为了准确把握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提高医学专科生就业指导心理教育、教学的效果,舒缓学生求知择业方面的不良情绪,提振学生专业学习信心,课题组开展了此次调查。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选取湖北一所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一所本科院校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医护方向)专科层次大二、大三的学生,发放自制《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向大二学生发放600份,大三学生发放400份,收回有效问卷906份,回收率为90.6%。
本次调查基本按照专业人数的比例发放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作答,当场收回。学生填写前,课题组成员对问卷调查目的、填写方法进行了说明,以打消学生的顾虑,控制其他干扰因素。部分没有按照要求填写或填写态度不够端正的问卷,被视为无效问卷,不列入统计范围。问卷结果采用SPSS15版本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
二、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定位调查
表1显示,选择地级市以上作为就业地的学生占比75.3%,选择乡镇的仅占4.9%;在医院级别上,选择在二甲以上医院工作的占比81.2%,但据我校就业部门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地市级以上城市的二级甲等以上医院,不招收医疗类专科生,三级甲等医院不招收护理类专科生,二级甲等医院招收数量有限的护理专科生,大多数医专生就业地的选择过高。对医院性质的选择,70.5%的学生选择公立医院,这表明学生的就业观念比较传统,认为公立医院最可靠,但是公立医院受人事制度的限制,进人条件对学历有硬性要求。民营医院与个体医院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学生不愿意前往,造成不必要的供求矛盾。在薪酬待遇方面,根据我校对医学专科毕业生工资情况的调查,医学专科生试用期工资在1000元左右,转正后工资在2000元左右,奖金数额随效益而定,而学生选择的可接受底薪,3000元以上的占到62.6%,这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
以上调查说明,医学专科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理想与现实的落差造成医学专科生较大的就业心理失落。
(二)就业形势的判断与应对
表2显示,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面对就业压力,40%的学生专业思想发生动摇,25.4%的学生选择放弃专业;约37%的学生不知所措,处于迷茫状态。此项调查说明学生就业压力很大,且没有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些心理会对他们的专业学习及就业观产生很多负面影响。
(三)不同专业就业压力比较
由表3可以看出,临床(西医)专业和中医专业超过70%的学生对就业持不乐观态度,比例最高,说明此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最大,应予以重点关注,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疏导。经过深入访谈,得知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是临床、中医专业学生觉得自己基础差,学制短,难以胜任医生岗位;专科文凭低,缺乏竞争力,而临床医疗从业要求高,稍微好点的医院进不去,与自己的就业目标相差太大;乡镇、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工作条件和待遇较差,进修培训的机会少,因而产生悲观情绪。
(四)就业依赖性
表4显示,学生就业依赖心理较强,近一半的学生有依赖家长或其他社会关系找工作的心理倾向,虽然有21.3%的学生选择了自主择业,但在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时,有不少学生反映,自己没有关系可以利用,如此选择是无奈之举,流露出较强烈的抱怨情绪。这说明就业依赖导致了就业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而且对学生的就业心理冲击很大。表4显示,29.2%的学生想求助于学校。表5显示,只有13.3%的学生把老师作为求助对象。访谈得到的解释是目前师生关系冷淡,平时缺乏沟通,怕贸然张口会遭到拒绝。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普通教师平时不太关心学生的就业心理,很少给学生此方面的指导和帮助,教师在就业心理教育中的作用还需加强。
(五)就业准备
表6显示,医学专科生对职业、学业规划的作用认识模糊,只有不足20%的学生认为很有用。没有规划,就会缺少学习的目标和动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从而导致学生就业信心不足。表6还显示,学生对就业心理健康缺乏重视,没有认识到通过心理调节来解决因就业产生的心理问题。
6.就业心理教学情况
此表反映出只有10%多一点的学生认为自己在就业心理方面获得了帮助,这说明该课程在就业心理指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够。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当前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过于功利化,倾向于求知的技术层面,缺少就业心理教育方面的内容;二是就业指导教师缺少就业心理指导方面的知识和经验,缺少对医学专科生就业心理方面的调查研究,对学生的就业心理不能有效指导。
三、讨论
(一)坚持进行面向基层的服务定位教育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医学专科学校主要是培养面向基层的实用性人才。从国家统计年报资料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城乡卫生医疗配置差距较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近70%,而公共卫生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30%左右。乡镇、农村基层需要大量的医学专科生施展才华。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国家的扶持政策不断向基层医疗倾斜,基层医务工作者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职业收入。因此,医学专科生也不必为待遇担忧。学校要及时、主动地帮助学生了解医学专科生人才市场的需求情况,了解国家的就业政策导向,引导学生用全面的、发展的眼光看待基层就业,这样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心理。
(二)编制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
目前的就业指导教材,较少涉及学生的就业心理。有专家指出,要开发以学生职业心理能力发展为主线,以培养内源性职业素质为主导的教材。[2]医学专科学校应组织一线就业指导教师和就业专职工作人员,归纳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导致的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类型、疏导方法等,然后结合具体专业,编写适用于医学专科生的含就业心理指导内容的教材,便于就业指导教师开展就业心理教育。
(三)加强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的就业心理培训
目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由公共课教师和学工人员、辅导员担任,他们绝大多数既无医学背景,也没有心理教育经验。学校应聘请经验丰富的心理专家、就业指导专家定期培训,传授就业心理辅导的知识、技能,结合具体案例现场指导。定期对就业指导教师和专职就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
(四)健全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建设
医学专科生从入学开始,就要被纳入包含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职前教育等内容的就业心理指导服务体系。就业指导教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心理咨询人员共担就业心理教育职责,针对普遍存在的心理倾向,利用校报、校园网、板报、广播等多种形式,介绍实用、简便的缓解负面情绪的方法。针对个别因就业压力过大引起的严重心理障碍,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指派有经验的教师进行系统的指导、帮扶。此外,应在学生中建立就业心理信息员制度,以便对医学专科生的就业心理进行动态管理。
(五)提高医学专科生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教师应多采用体验式和反思式教学法,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特长,并以此为依据对影响自己求职择业的心理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调试。其次,教师应引导医学专科生将个人价值和社会需要相联系,摒弃狭隘的、短视的就业心理,对社会现实及发展趋势有清晰的、乐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就业心理不断趋于理性和成熟。
(六)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
2013年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指出:“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健康服务业将为医学专科学生释放巨大的、高品质的就业空间。但是,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更多是要靠市场力量的推动,民营或个体的健康服务机构可能成为主力军。医学专科生应改变到公立医院就业的心理。学校要加强对健康服务业的宣传,使学生对健康服务业的内涵和前景有深刻的了解,树立投身健康服务业的心理。
[ 参 考 文 献 ]
[1] 胡芳.医学生执业心理分析及调试[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6):141-142.
[2] 程玮,支素华.大学生择业心理状况调查与生涯发展课程设计策略 [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4):53-59.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调查】推荐阅读:
当代毕业大学生就业主要存在的现状06-14
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经济学分析就论文09-29
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的调查06-15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问卷10-04
大学生就业现状策划书05-27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分析09-06
听障大学生就业现状10-22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心理健康调查报告09-21
大学生网购现状和问题的调查问卷09-08
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之就业心理调查报告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