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风景区资源评价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青海湖风景区资源评价(精选8篇)

青海湖风景区资源评价 篇1

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及其评价

从武夷山风景区形成的机理入手,分析了它的自然旅游资源及人文旅游资源的特点,综合评价了武夷山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优势,并就将来的开发策略提出了建议.

作 者:张伟婧 Zhang Weijing 作者单位:无锡市教育研究中心,214102,无锡刊 名: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22(2)分类号:F592关键词:武夷山 风景区 旅游资源 评价

青海湖风景区资源评价 篇2

自然游憩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其价值需要被重视。游憩价值评估结果可为其旅游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青海湖景区位于青海省刚察县、共和县与海晏县交汇处,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和重要的湿地。本文结合TCM和CVM法评估该景区的游憩价值,并单独采用CVM法评估进行结果有效性检验,以期能帮助景区以新的视角审视和处理湿地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有效指导湿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方法

1.1 分区旅行费用法(ZTCM)

模型选择:青海湖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旅游市场较成熟,且抽查样本的客源地分布在27个行政区,各客源地到该景区距离悬殊,旅游者到访次数以单次为主,较适合采用分区旅行费用法(Zonal Travel Cost Method,ZTCM)来进行评估。ZTCM模型由Clawson和Knetsch提出[16],其基本原理是人们到访旅游目的地的频率(出游率)与到该地的旅行成本或距离负相关,出游率即各出游小区每年每千人中到该目的地的游览人次[17]。其游憩需求曲线的一般函数形式为:

式中,G为第i个出游小区的出游率;TC为旅行成本;X1、X2…Xn分别为收入、教育水平等相关的社会经济变量。

旅行成本相关问题:旅行成本可分为旅游实际支出和时间机会成本两部分。所有与此次旅行相联系的花费都应以适当的方式纳入到旅行成本的核算中,主要包括交通、住宿、餐饮、门票、景区内其他花费(如租赁、购买纪念品、导游费等)和时间机会成本[17]。时间作为一种稀缺商品,也应以合适的方式纳入到旅行成本的核算中[6]。目前国内外普遍按照工资率的1/3—1/2对出游时间进行折算[7,11,22]。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采用1/3工资率对旅途时间和停留时间成的本进行折算。

在TCM研究中,如何针对多目的地旅游成本进行合理分摊一直是一大难题。通过文献回顾,发现我国解决此问题的方法多样,有采用费用分成法,如以门票作为分摊因子[9,17],以在目的地的停留时间占总停留时间的比例作为分摊因子[22];采用景点组合法,即把邻近普遍受欢迎的景区组合起来研究[6,19]。根据青海湖景区旅游者的特征,本研究认为采取旅游者在景区停留时间占总出游时间的比例来分摊更加合理。

1.2 条件估值法(CVM)

CVM的核心原理是通过构建合适的假想市场,揭示人们对于环境质量改善的最大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WTP),或对环境恶化希望获得的最小补偿意愿(Willingness to Accept,WTA),由此推导出环境物品的价值[1,21]。本研究拟通过询问旅游者的最大支付意愿(WTP)来推导景区游憩价值的使用和非使用价值。构建合适的假想市场是CVM成功实施的关键,CVM的核心假想问题即在实地面访调查时准确界定物品,选取人们熟悉的公共物品作为评估对象,从而使受访者的行为尽量接近于真实的市场行为,尽量缩小真实WTP与假想WTP之间的差距[1]。

在CVM调查中,需要通过某一种诱导评估技术来获得受访者的WTP。现有的CVM诱导技术主要有投标博弈法(Bidding Game,BG)、支付卡法(Payment Card,PC)、开放式提问法(Open-ended,OE)和二分选择法(Dichotomous Choice,DC)等[1,24]。这些问卷诱导技术各有所长,因此选择合适的诱导技术是CVM问卷调查的关键之一。考虑调查实施的可行性和调查成本,本研究选用支付卡法来获取受访者的WTP值。

在CVM构建的假想市场中,通过支付媒介来衡量WTP。目前研究中所用到的支付媒介一般为与收入直接相关的货币类媒介,如景区门票、基金、会员费等。评价旅游资源的使用价值时通常会采用景区门票,而非使用价值的评估通常会采用投入资源保护的基金数额或加入环保组织愿意支付的会员费等。因此,对其支付媒介,使用价值评估采用景区门票,非使用价值评估采用会员费。

2 调查实施与样本概况

2.1 问卷设计及调查实施

TCM问卷内容核心部分为旅行费用调查和旅途时间花费调查,旅行费用主要包括交通、门票、购买纪念品、导游等,为游览该景区而产生的住宿、餐饮等花费;旅途时间花费调查包括在景区停留时间,从出发地到景区花费的时间等。本研究针对自驾游、自助游、参团游及单位组织游分别设计问题,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17]。

在CVM问卷设计中,为保障调查实施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精心设计青海湖景区背景手册、生态旅游项目计划和环境保护项目计划卡片,并对访谈人员进行严格培训,严格进行一对一面访访谈。问卷核心内容包括询问游客5年内对景区门票提升的WTP、对环境改善和保护的WTP等。

2013年7月,研究团队在青海湖景区完成TCM与CVM调查取样工作。调查过程采用问卷面访形式。在为期一个星期取样中,共回收有效问卷419份。

2.2 样本概况与数据筛选

调查样本来自27个客源地。其中,青海省内游客57位,占13.60%;省外游客362 位,占86.40%。在TCM方法评估中,存在7份异常数据,由此得有效数据412份。CVM部分通过数据筛选得213例为有效回答数据。

3 青海湖景区游憩价值评估

3.1 使用价值评估法

ZTCM评估使用价值法:出游小区是以旅游目的地为中心向外人为划分的客源区域,划分依据包括行政区、距离、旅行花费等[17]。本文按行政区划分出游小区,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将客源地划分为27 个出游小区。第i个小区到该景区的出游率VRi为:

式中,ni为第i个小区到景区的样本数;N为样本总数;Nyear为2013年景区接待国内游客总人次,Pi为第i个出游小区城镇人口总数(来源于2013年国家统计局)[17,25]。由式(2)分别计算27个出游小区的出游率。

拟合函数与相关性分析:刘亚萍认为,通常所设定的旅游需求函数有线性、半对数、双对数等回归模型[14],部分研究者采用了半对数模型进行函数拟合[14,24],本研究发现采用半对数模型的拟合度更优。利用SPSS20.0软件,通过逐步回归,选取最优模型,得到出游率和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见表1。根据表1,通过逐步回归最终筛选出旅行成本、城镇人口经济收入作为自变量。旅行成本与出游率呈负相关,且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同时,城镇人口经济收入与出游率呈正相关,且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总体看,模型似然比检验结果的P值为0.000<0.01,说明模型有效。

消费者剩余与总使用价值:旅游人次与总旅行成本、出游率呈负相关。当旅行成本增加△tc时,求出该小区相应的出游人次及总出游人次。同理,获得出游人次与△tcn(n=0,100,200……)间的序列值。根据总出游人次与相应 △tcn间对应的序列值,通过SPSS20.0软件拟合游憩需求曲线,其中三次模型拟合度最优,见表2。通过旅游人次与增加的旅行成本间的函数关系式(3),求得青海湖2013年旅游者的总CS为41004.29万元,人均CS为343.56元。同时,计算得青海湖景区2013年总旅行成本为85784.10万元,人均旅行成本为718.76元。由此得青海湖景区游憩价值的使用价值为126788.39万元。

式中,△tc取值为0,100,200…4000。

CVM评估使用价值:对WTP进行频度分析,结果见图1。在青海湖景区的使用价值WTP样本中,除0标值外,WTP值有3个明显的峰值,其中最高的为60元(55人),其次为120元(40人)和30元(29人)。整体趋势看,WTP值在30—120的分布较集中。

通过梯级支付卡法,得到青海湖景区WTP各标值的条件概率,由此求得样本WTP为77.19—88.64元/人,均值为82.92元/人。青海湖景区2013年的游客量为119.35万人次,折算出其WTP总值(相当于ZTCM中的消费者剩余)介于9213.13万元和10579.42万元之间,均值为9896.27 万元。 结合总旅行成本为85784.10 万元,得到青海湖景区的使用价值总量为95680.37万元。

3.2 非使用价值评估

我们对所获得有效数据的WTP进行频度分析,结果见图2。在青海湖景区非使用价值愿意支付的样本中,除0标值外,WTP值有3个明显的峰值,其中最高的为100元(59人),其次为50元(22人)和200元(24人)。这与前人研究的结果一致,即受访者的WTP值易在标志性数值周围集中。通过支付卡法,得到WTP各标值的条件概率。由此求得样本的WTP为30.48元/人和39.21 元/人,均值为34.84元/人。青海湖景区2013年的游客量为119.35万人次,由此折算出青海湖景区2013年游憩价值的非使用价值介于3637.79万元和4679.71万元之间,均值为4158.15万元。

3.3 青海湖景区游憩价值推算与分析

刘亚萍认为,游憩价值总量等于使用与非使用价值之和[14]。本文结合使用与非使用价值评估结果,推导其总游憩价值,见表3。通过表中数据对比发现,采用TCM获得的使用价值结果高于CVM。 从总价值来看,采用TCM与CVM结合的评估结果高于单独采用CVM评估的结果。 单独采用CVM评估的结果比TCM与CVM结合的结果低3.11亿元,约低23.76%,而TCM&CVM与CVM评估结果的比值为1.31,比值接近1。由此看来,其结果是可接受的,同时证明本研究采用两种方法进行研究的结果是有效的。

4 结论与展望

目前已有的对青海湖景区游憩使用价值的评估仅停留在用年旅游收入衡量的层面上,且未考虑其非使用价值,本研究结合TCM与CVM分别评估其使用和非使用价值,更加科学全面地评估了其游憩价值总量。从研究结果来看,采用TCM评估结果略高于CVM结果,但其结果是可以接受的(比值接近1)。而有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CVM研究结果比TCM结果低几倍到十几倍甚至更多。 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研究者将CVM评估使用价值的WTP视为其总使用价值,而事实上它只相当于TCM评估中的消费者剩余;或在CVM研究其使用价值时,只考虑到旅游门票,未考虑餐饮、住宿、交通、时间机会成本等。本研究中,CVM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在于严格把控CVM实施的各个环节,确保构建的假想市场接近于真实市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已出现结果差距逐渐偏小的研究,如徐赫的研究结果显示,采用CVM比TCM低14.99%—54.51%,但未考虑其非使用价值[5]。

青海湖风景区资源评价 篇3

【关键词】调查分析 旅游资源类型 建议与对策

一、南温泉景区市场调查分析

1、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重庆旅游业也相继崛起,更以打造“世界温泉之都”的目标,享誉国内,使重庆地区温泉得到很大开发与发展,而重庆南温泉景区作为重庆温泉景区的一部分,却面临着经营状况和旅游收入不理想的情形。

2、调查目的

本次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消费者对南温泉景区的评价以及满意度等情况,针对特定的消费者做观察与研究,有目地的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消费心理演变等等,并对南温泉景区提出规划改进计划,以促进景区发展。

3、调查结果分析

①问卷调查受访者:

受访者大多来自重庆本地,其中大多数人一年进行一次温泉游玩。

②游客消费调查:

游客在南温泉消费金额大多数在50至200元,大多数人认为门票应该取消。

③游客对南温泉满意度调查

不同比例的游客分别对南温泉旅游景点的吃饭、住宿、物价、服务态度以及其他方面表示不满,其中对吃饭方面的不满较为明显。

4、调查结果规划建议

结合重庆市建设具有“世界温泉之都”的;旅游生态经济区和重点发展温泉旅游产业的战略,开发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为主体,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为辅助的旅游产品。

(1)总体布局

南温泉风景区所在地主要分成两大部分,旅游度假区和自然与文化保护区。能够比较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很清晰的两种区域分开,且能隔绝旅游度假区对景区的环境污染,也能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形成比较和谐的山水城的共融布局。

(2)交通规划

度假区主要交通道路呈带状分布,分支路延伸至区内各个角落,主要交通工具为公交车,私人汽车,沿线还有轻轨进区,总体交通比较良好。景区内部车行交通主要针对旅游车辆设计,符合风景区规划的需要,且贯穿整个景区,尽量在原有的平坦地面上改造,不破坏原本的自然资源,且能很好的与外部交通连接。而人行道以登山路为主,能够充分延伸至各个景点,人性化措施较完善。遵循了因山就势,路随山转,与环境充分的融合。

(3)游览设施规划

南温泉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中主要服务设施比较完善,旅行,游览几方面具备一定规模,能够服务大部分人群,但是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方面却不具备吸引力,甚至具有设施不完善等情况。景区内部的主要硬件设施也较为完善,主要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宗旨,能够比较好的服务于大众。

二、南温泉景区旅游资源类型及评价

1、南温泉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1)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根据国家标准分类,我们小组对该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按照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这八大主类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

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得出:南温泉景区的旅游资源包含了国家标准中的八大主类中的所有类型,31个亚类中的15个亚类,155种基本类型中的24种。

整个景区的调查结论为:

①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辅相成;

③景点集中且紧凑,景区布局合理,方便游览;

④温泉旅游资源突出。

(2)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采用因子评价法,具体分值的分配如下表所示:

南温泉旅游资源评价赋分表

资源主类

评价项目与因子地文

景观水域

风光生物

景观天象与

气候景观遗址

遗迹建筑

与设施旅游

商品人文

活动

资源要素价值(85分)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1825251525201210

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5分)2015101020201010

珍稀奇特程度(15分)10107581233

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68758733

完整性(5分)24423221

资源要素价值(15分)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26115531

适游期或适用范围(5分)12323321

附加值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5-3分)2321-2-2-11

合计6173594170673430

(3)南温泉旅游资源价值分析

①温泉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南温泉是离市区最近的温泉,发现于明朝,始建于清,为硫酸钙镁钠型热泉,水温39--42度,其水质干净。温泉公园建有室内温泉浴池和露天温泉游泳池,,也有温泉疗养浴场、私人汤屋、芳疗中心等。

②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南泉镇区是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1927年,是重庆市主城区的旅游核心区。景区内有一九九二年建立的的重庆赏石馆,展出中国各地所产的五十四类石种一千余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之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研究价值。

③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南温泉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内山、水、泉、林、洞、石、瀑、馆的八大景观基本元素,形成八大景观型,六大景观群。拥有南泉景区、小泉景区、建文峰景区、白鹤林景区。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4)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①旅游资源保护

a.保护景区周边环境。b.保护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完整性。c.保护景区内古迹的完整性。

②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a.改革经营体制,引进先进管理模式。b.提升规划档次,吸引更多层次的消费者。c.开发更丰富的温泉旅游产品。d.产品设计创新,吸引消费者。e.加大市场促销力度。f.明确市场定位,开发具有优势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g.树立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打造特色温泉旅游区。h.改善景区交通状况。

【参考文献】

[1] 杨振之.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 王艳平.中国温泉旅游[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 .

[3] 吴必虎. 区域旅游管理[M].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4] 李晓琴,朱创业. 温泉体验旅游策划与规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介绍青海湖风景的作文600字 篇4

哇!好美!一到青海湖,我就被那美丽的景色迷住了,外公说:“这样的景色,只有在图画中才能看到呀!”看!湖边,是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那油菜花金黄金黄,一眼望不到边。好像一个巨大的花环,镶嵌在了青海湖的最外边。蔚蓝的青海湖,宛如一颗蓝宝石,被绿色的草原环绕着。从没见过大海的我,不禁赞叹:青海湖太美了,在蓝天和白云的映衬下,蓝的那么纯粹,蓝的那么深邃,真很像大海。以前我在课文中学到青海湖的《鸟岛》,一直很向往能亲眼看到青海湖,如今身临其境后,感觉她比课文里写的更美更有气势。蓝色的湖水和金色的油菜花,这一蓝一黄,两相辉映,吸引了许多旅行者,大家纷纷拍照留念,自然我们也不例外。

蓝蓝的天,白白的云,绿绿的草,清清的水,黄黄的花,这美丽的景色也吸引了许多朝拜者。青海湖是藏民心中的圣湖,一年四季都会有藏民进行环湖朝拜。绕湖一圈最少要拜3个月。他们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他们的虔诚。

青海湖风景区资源评价 篇5

教学目的:

通过对资料的阅读,概括、初步学会对景观特点的描述。从地理角度说明景观特点的形成原因 重点与难点:景观特点的描述和形成原因 课时:1 教学过程:问题:你去过哪些著名景区?你能描述出这些景区的特点吗? 能从地理角度说明这些景观特点的成因吗?

一、山地景观——黄山:[自己阅读] 问题:黄山有哪些特点?(学生说)

总结:旅游景区景观特点的描述:(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描述)(1)旅游资源是否丰富、多样

(2)景观的主要类型,以自然景观为主还是以人文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以山林为主还是以水体为主,人文景观以历史文化为主,还是现代风貌为主等等。(3)景观有何地方特色和审美特色。

(4)景观品位的高低:是世界级、国家级还是地方级。黄山特点:(1)旅游资源丰富,有景点400处。(2)景观以自然景观为特色的山地旅游风景名胜区。

(3)A、72峰:或崔巍雄伟、或峻峭秀丽、布局错落有致,天然巧成。

B、以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三大主峰为中心向四周铺展,跌落为深壑幽谷,隆起成峰峦峭壁,呈现出典型的峰林地貌。黄山四绝令海内外游人叹为观止。(4)1982年,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1990年,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我国的山地景观很多,山地景观的风景构成:(也包括黄山)(1)主峰:(黄山的三大主峰:天都峰、莲花峰、光明顶)(2)独特特点:(黄山:四绝)

(3)其它:日出日落、云海、瀑布、佛光、雾淞、景观的季节能变化、山珍野味。

黄山四绝:黄山最独特的特点: 奇松: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怪石:似人似物,似鸟似兽,形态各异,生动逼真: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云海:全山有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和天海;而登莲花峰、天都峰、光明顶则可尽收诸海于眼底,领略“海到尽头天是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之境地。温泉:

黄山景区特点的成因(其实是最主要的特点的成因):

黄山景观按其分类属于自然景观中,自然景观的核心是地貌景观。山地景观更是如此。每一种地貌都有其形成的地质基础,所以分析自然景观一般从其地质地貌状况入手:(1)地质基础:

A、花岗岩(岩石基础)——易于被风化,形成比较破碎的地貌形态。B、断层发育:(构造基础:断块山)——溪谷、悬崖、陡坡、温泉等。C、垂直节理发育(节理和层理)

(4)复杂多样的文化融合体:

海岛文化(夏威夷群岛的人民约80%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东方人,以致给来岛的游客第一个印象,仿佛是已到了东方)——原始性、封闭性。移民文化(文化扩散与融合)

——————————分析自然景观的成因: 考虑自然因素:包括: 地质地貌 气象气候 水文 生物等多方面

三、历史遗产——中国长城 [自己阅读]说明长城有何特点? 景观特点的描述:

(1)从历史上看:建筑年代之久、规模之大、历史价值之高举世无匹。(2)军事上:由绵延的城墙和交隘、敌楼、烽燧、城堡等组成。(3)位置上:(阅读图2-2-17(15))随坡就势,与自然环境相和谐。

成因:问题:历史上的长城主要行使什么功能?军事防御,防御谁?游牧文化。(1)政治、军事上:借助险要地势、沿山脊建设——利于防御

(2)经济文化上:这一界线成为北方游牧文化与关内农耕文化的界线。(400MM等降水线、草原与森林的界线)

四、城市景观——法国巴黎

阅读P40~41,问题:法国巴黎有哪些主要景观?可以把这些景观分成几类? P41图2-2-20 布局特点:主要建筑大多位于广场中央。

景观构成 建筑: 艺术:

其他:(塞纳河与香榭丽舍大道)

——————世界花都:A、丰富多彩的文化融合 B、繁华

景观特点的成因:(两个角度)(1)历史 A、城市发展历史久远

B、城市景观反映城市历史发展

青海省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 篇6

(青政办[2007]47号)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环保局、省安监局关于《青海省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七年四月十九日

青海省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

(省国土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监察厅、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工商局、省环保局、省安监局 二00七年四月)

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是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调整矿业结构、实现矿产资源规模集约开发、提高综合利用水平的基础性工作,对促进我省矿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矿产资源对全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依据《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通知》(国发[2005]28号)及《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对矿产资源开发进行整合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08号)的精神,结合青海实际,特编制青海省矿产资源整合总体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通过收购、参股、兼并等方式对矿山企业依法开采的矿产资源及矿山企业的生产要素进行重组,逐步形成以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矿山开发合理布局,增强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目标任务

通过整合,使矿产资源开发小、散的局面得到明显改善,矿山布局进一步合理和优化,矿区开发规模逐渐与资源储量规模相适宜,乱采滥挖、浪费和破坏资源、污染生态环境等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基本建立起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矿产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

(一)矿山开发布局明显合理。根据矿产资源特点、地质条件和矿产资源规划合理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重新划分矿区范围,确定开采规模,一个矿区原则上只设置一个采矿权,解决大矿小开、一矿多开等问题。通过整合使重点矿区和重要矿种的矿业权设置符合规划要求。

(二)矿山企业结构明显优化。以优并劣、扶优扶强,矿产资源向开采技术先进、开发利用水平高、安全生产装备条件好和矿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的优势企业集聚。通过整合使矿山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矿山企业数量明显减少。

(三)开发利用水平明显提高。采用科学的采矿方法和选矿工艺使开采回采率和选矿回收率达到设计要求,共生、伴生矿产得到综合利用,废石、尾矿等固体废物得到妥善保存和二次开发。通过整合使整合区域内的矿产资源利用率明显提高。

(四)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强化安全监管监察,落实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认真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提高矿山企业安全生产技术装备水平和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通过整合使因矿山开发布局不合理引起的安全隐患基本消除。

(五)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整合实现废弃物集中贮存、处置,污染物集中治理并达标排放,重点矿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明显减少,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得到预防和控制。

三、基本原则

(一)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整合工作要按照《青海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和国家对矿产资源总量控制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定有计划地分步实施。

(二)以大并小,以优并劣。整合工作应根据资源自然赋存状况,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结合企业重组、改制、改造,以规模大和技术、管理、装备水平高的矿山作为主体整合其他矿山。

(三)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重点整合影响大矿统一规划开采的小矿、小矿密集区、对国民经济发展有较大影响的重要矿种和优势矿产;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矿种和矿山企业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做好矿产资源整合工作。

(四)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资源为基础、矿业权为纽带,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依法推进整合工作。

(五)统筹兼顾,公开公正。兼顾各方利益,依法保护采矿权人的合法权益,积极稳妥推进,维护社会稳定;公开矿产资源整合过程,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四、2007年整合的矿种和矿区

(一)矿种:煤炭、石棉、石灰岩、铜、铅锌等矿种。

(二)矿区

1、煤炭矿产资源整合矿区

(1)江仓煤矿区,现有5家企业,整合为 2家;

(2)聚乎更煤矿区,现有3家企业,整合为1家;

(3)默勒煤矿区,现有11个矿井,整合为 2-3个矿井;

(4)三岔煤矿区,在已关闭原有40余个开采小矿的基础上,整合为3个矿井。

2、石棉矿产资源整合矿区

小八宝石棉矿区,现有5个开采矿山,整合为3个矿山。

3、金属矿产资源整合矿区

(1)祁连县尕达坂铅多金属矿区,现有采矿权3个,整合为1个采矿权;

(2)祁连县二珠龙铜矿,现有采矿权2个,整合为1个采矿权。

4、石灰岩矿产资源整合矿区

大通县石山乡石灰岩矿区,现有多个采矿权,整合为1-2个采矿权。

五、2008年整合的矿种和矿区

(一)整合的矿种:煤炭、盐湖矿产、铁、锰、铅锌、石膏、石英岩、砂石、粘土、建筑石料等矿种。

(二)整合的矿区

1、煤炭矿产资源整合矿区

(1)宁缠煤矿区,现有生产井6个,整合为3个;

(2)瓜拉煤矿现有采矿权2个,整合为1个采矿权;

(3)高泉煤矿区,现有采矿权2个,整合为1个采矿权;

(4)鱼卡煤矿区,由矿区内大型企业对两家小型开采企业进行整合。

2、盐湖矿产资源整合矿区

(1)茶卡盐湖,现有2个采矿权,整合为1个采矿权;

(2)柯柯盐湖,现有采矿权4个,整合为3个采矿权;

(3)大柴旦湖硼矿,现设矿权3个,整合为1~2个;

(4)察尔汗铁路东钾、镁盐矿区,现有采矿权3个,整合为1-2个采矿权。

3、金属矿产资源整合矿区

(1)乌兰县哈莉哈德山锰矿区,现有采矿权3个,整合为1个采矿权;

(2)都兰县白石崖铁(铅锌)矿,现有采矿权6个,整合为1~2个采矿权;

(3)祁连县小东索铁矿区,现有采矿权3个,整合为1个采矿权;

(4)都兰县黑石山铅锌矿区,现有2个采矿权,1个探矿权,整合为1个采矿权;

(5)都兰县沙柳河铅锌矿区,现有采矿权3个,整合为1个采矿权。

4、石灰岩矿产资源整合矿区

互助县柏木峡石灰岩矿区,现有多个采矿权,整合为3个采矿权。

5、建材非金属矿产资源整合

我省东部地区的建材非金属矿山如石英岩、石膏、砂石、粘土、建筑石料等矿产资源开发普遍存在一个矿区有多个采矿权、开发规模较小的问题,致使许多大中型矿床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小规模无秩序开发破坏城市景观,污染环境、占用耕地的现象比较突出。因此,对西宁市及海东地区建材非金属矿山要加大整合力度。

(1)石英岩矿产资源整合矿区为:大通斜沟石英岩矿床、大通县卧牛掌石英岩矿床、乐都县李家昂石英岩矿床、乐都县下黑岭石英岩矿床、湟中县李家山石英岩矿床、互助扎板山石英岩矿床、互助松多夹道石英岩矿床。

(2)砂石、粘土矿产资源整合:各县(市)要根据实际情况对砂石、粘土开采矿山进行整合,选择不占耕地或少占耕地、环境影响小的区段编制砂石、粘土资源开采规划,逐步将分散开采的砂石、粘土矿山整合到划定的规划区内开采。

六、工作安排

2007年底前,完成3个以上重要矿种和5个以上重点矿区的整合工作,200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整合工作。整合工作分制定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和检查验收三个阶段。

(一)制定实施方案。在省人民政府领导下,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编制矿区整合实施方案。整合矿区为省级发证的,由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矿区所在地州(地、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编制矿区整合实施方案,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整合矿区为州(地、市)、县级发证的,由矿区所在地的州(地、市)人民政府组织矿山所在地的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编制矿区整合实施方案,逐级上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整合实施方案应包括整合矿区矿产资源概况、已有矿业权设置情况、整合后拟设置矿业权方案、矿业权处置方法、整合工作进度及保障措施等。矿区整合实施方案要在 6月底前逐级报批完毕。

(二)方案实施。要按照批准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确定整合后的主体,‘明确拟设置采矿权的矿区范围,重新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等资料,按照审批权限换发采矿许可证等相关证照,实施矿山生产系统停产改造,经验收合格后按整合后矿山生产技术方案组织生产。

(三)检查验收。有关州(地、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行自查,并向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办公室提交自查报告,由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办公室对全省矿产资源整合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合格后,报国土资源部申请检查验收。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确保实施。整合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的系统工程,州(地、市)和县(市、行委)人民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工作由省人民政府总负责,省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省国土资源厅会同有关部门和州(地、市)、县(市、行委)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和地区要加强通力协作,提高工作效率,研究解决整合中出现的重大问题,确保整合任务落到实处。

(二)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对整合矿区的资源和矿业权设置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对州(地、市)上报的矿区整合实施方案进行初审,对矿业权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意见;发展改革部门从产业政策、工业布局方面提出意见;工商部门负责对拟设矿山企业依法办理企业名称预核准和注册登记手续;环保部门负责对严重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矿山企业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批;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负责矿山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矿山提请当地政府予以关闭,对整合后矿山的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依法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公安部门负责整合矿山爆炸物品管理工作,及时依法收缴关闭矿山的爆炸物品,依法核定整合后矿山的爆炸物品用量;监察部门负责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监督检查,对矿产资源整合工作中存在的滥用职权、失职、渎职、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三)规范操作,依法推进。各级政府要在职权范围内制定优惠政策,注重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国有矿山企业之间的矿产资源整合可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监管下采用资产整体划拨的方式进行。整合矿山原则上不得扩大矿区范围,确需扩大的必须列入矿区整合实施方案。对未经资本化处置的资源,可采用协议出让方式进行处置。对整合后重新设置的采矿权,国土资源、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在办理有关证照时要简化程序,集中审批。矿山企业重组后保持税收分配既得利益不变,维护地方经济稳定发展。

整合期间整合区域及其毗邻地区暂停新设置探矿权、采矿权。按整合实施方案设置的采矿权审批工作,要严格按《国土资源部关于规范勘查许可证采矿许可证权限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的权限进行。整合后矿山的设计生产能力不得低于规定的开采规模要求。整合前矿业权未进行有偿处置的矿山整合时要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进行资本化处置。凡超越批准的矿区范围采矿两次以上和未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应予以关闭的矿山企业,一律予以关闭。已列入关闭名单的矿山企业不得参与矿产资源整合。应关闭的矿山企业注销后其资源需要重新开发利用的,要由省国土资源厅根据矿产资源规划组织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并报省政府批准,按规定的权限对探矿权和采矿权进行审批。凡被当地政府列入整合对象但拒不参加整合的矿山,其有关证照到期后,国土资源、公安、环保、安全监管等部门不得为其办理有关证照延续、变更手续,由当地政府依法收回纳入整合范围。

(四)健全制度,加强督导。地方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建立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有关问题,推动矿产资源整合工作扎实开展,严防整合矿山弄虚作假、超能力生产。凡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整合任务的地区,暂停探矿权、采矿权等相关证照的审批。各地区要加强政策研究,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矿产资源规划、矿业权市场准入、矿业权市场配置、矿业权价款收益分配、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补偿等配套制度,切实加强对整合后矿山企业的监管,巩固整合成果,提高矿产资源管理水平,促进矿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乔木林风景资源评价标准研究 篇7

森林风景资源在中国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国家标准)中被定义为森林资源及其环境要素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并可以产生相应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物质和因素。通过对乔木林风景资源进行合理调查与评价,可以对乔木林景观质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解,对既往的乔木林景观经营效果进行分析,为乔木林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持续经营、决策与管理以及森林旅游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深入研究提出了针对小班因子的森林风景资源评价标准,相比99年颁布的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评定标准评价因子更为详细,可以作为森林旅游风景资源开发、保护、管理、经营的可行性与科学性论证。

一、乔木林风景资源评价主要技术研究

本文基于中国林地数据库(俗称全国林地“一张图”)的遥感影像和航片、DEM数据、林地图斑界线、基础地理信息、林地专题图等乔木林风景资源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特别是就考虑乔木林风景资源的优势树种、平均胸径、郁闭度、地貌、坡度、起源、龄组等数据划分乔木林风景资源评价的标准方法。此乔木林风景资源评价标准是基于全国省县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形成的林地数据及基础地理信息编制,规定了我国乔木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的原则与方法,可适用于全国范围内林地及各级森林公园。

二、乔木林风景资源评价标准类型及评价因子

根据中国林地数据库(俗称全国林地“一张图”)的数据特点,乔木林风景资源评价因子具体划分如下:郁闭度,森林郁闭度是指林分树冠投影的面积与林地总面积的百分百比,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坡度,根据地形坡度的大小划分为平、缓、斜、陆、急、险6个等级。平均胸径,以2cm或4cm为径阶距划分为小径组、中径组、大径组和特大径组。起源,按照林分的生成方式划分为天然林、人工林和飞播林。每公顷株树,根据每公顷株树确定活立木的密度。龄组,根据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划分为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5个类型。

三、乔木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计算和评定标准

风景资源质量评价分值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B——风景资源质量评分值;

X——单项评价因子评分值;

F——单项评价因子权重。

注:分值取一位小数,不四舍五入。

乔木林风景资源质量评价计算后,得出的评价因子的评分值越接近于权数,表示风景资源的基本质量越接近于理想状态值。

乔木林风景资源质量等级确定标准是以小班作为评价单元,根据不同地类范围内乔木林风景资源质量的评价因子和评价依据的重要程度进行详细的赋值。最终将不同地类按风景资源质量评定分值划分为三级个等级。(见表1,表2)。

四、结果与建议

结合上述的乔木林的评价标准可以得出以下结果,并提出相应的改造建议,希望对今后的风景资源评价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符合一级的乔木林风景资源,多为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高,难以人工再造,应加强保护,制定保全、保存和发展的具体措施;

(二)符合二级的乔木林风景资源,其资源价值和旅游价值较高,应当在保证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

(三)符合三级的乔木林风景资源,在开展风景旅游活动的同时进行风景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造、改善和提高;

青海湖风景区资源评价 篇8

【关键词】青海云杉;遗传变异;优良个体;早期评价

云杉属植物为白垩纪遗留下来的北方针叶林的特征种,在北方针叶林区分布最广、最具代表性。中国云杉属植物的种类繁多,现存20种与5变种和2引种,且资源十分丰富,集中在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高山地带,在世界云杉林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1-2]。云杉林是以云杉属树种为建群种所组成的分布于北半球的森林类型之一,属种群稳定、竞争力强的顶級群落,呈典型暗针叶林的外貌,具有林冠稠密、林中潮湿阴暗之特征[2]。青海云杉为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特有种,其适应性强、分布域广,在植物系统分类学上,隶属松科、松属、云杉组,是分布区内重要的用材林树种、森林更新树种、荒山造林树种以及护牧林、水源涵养林和环保观赏树种,除形成纯林外,在半阴坡地带常混生祁连山圆柏,在稀疏林分内常出现山杨,而在海拔较高的地段则与红桦伴生形成混交林[3-4]。青海云杉的自然分布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虽然,祁连山为适中分布区,但受地理变迁、传播条件及各种障碍因素的影响,致使其自然分布区并非最佳适生区,其他区域亦可能更适宜其生长发育[5、6]。因此,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树种资源相对匮乏的东北高寒地区,有针对性地引进其他生态区的用材林树种,对丰富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改善人工林的组成成分、整合区域性用材林资源结构、增强林地水源涵养机能和提高林地生产潜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引进用材林树种介绍

1.1.1 生物学特性

青海云杉为常绿针叶乔木,小枝上具木钉状叶枕;叶呈四棱状条形,近辐射伸展,先端钝,或具钝尖头,横切面四菱形,四面具气孔线;1a生枝多少具毛或近无毛,2a生枝粉红色或淡褐黄色,被白粉或无,叶枕顶端白粉尤为明显;花单性,雌雄同株,雄球花单生于枝先端叶腋处,雌球花单生枝顶端;球果呈圆柱形或长圆柱形,下垂,幼果紫红色,成熟前种鳞背部露出部分呈绿色,上部边缘呈紫红色,熟时为褐色;花期为4~5月,果熟期为9~10月;种子呈斜倒卵圆形,具淡褐黄色的倒卵形种翅,球果成熟后果鳞张开,带翅种子自行飞走[1、7]。

1.1.2 生态学特性

青海云杉适应性较强,耐寒(可耐-30℃低温),耐轻度盐碱;喜寒冷潮湿环境和中性土壤,忌水涝;在山地褐土或山地棕褐土等土壤类型上生长势较强,表现良好;耐阴性中等,幼年稍耐阴;抗旱性强,耐瘠薄;浅根性,抗风力较差。

1.1.3 生长习性

青海云杉的枝条无再生能力,主枝断后不能再生;幼树10a前喜上方庇荫,10a~20a喜上方透光且侧方庇荫,20a后无需庇荫,30a开始结实,结实周期4a。幼年生长缓慢,15a后树高生长逐渐加快,20a~60a树高生长迅速;40a~80a径生长旺盛;30a后分化严重,产生自然稀疏。

1.2 引进用材林树种的地理分布

青海云杉原产于青海祁连山区,位于都兰以东、西倾山以北;甘肃河西走廊祁连山北坡、兰州兴隆山和白龙河流域;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贺兰山和六盘山;内蒙古自治区的大青山,涵盖4大自然分布区,即:青海分布区(98°30′E~102°05′E、34°30′N~38°35′N)、甘肃分布区(98°E~104°E、33°50′N~40°30′N)、宁夏分布区(105°50′E~106°30′E、37°25′N~39°N)和内蒙古分布区(105°50′E~112°30′E、38°46′N~41°30′N),具有越西越高,垂直带幅越西越窄之特点。目前,受强度破坏的影响,自然分布范围逐渐缩小至祁连山和贺兰山两大山系,分布中心位于甘肃与青海两省交界的祁连山区,东起寿鹿山、连城山,经乌鞘岭至河西走廊南山的石油河,呈带状或斑块状分布[5、7]。虽然青海云杉的自然分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生态条件,引种区域较为广泛。

1.3 原产地和引种区自然概况

1.3.1 原产地自然概况

供试材料源自中国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云杉自然分布区,地理位置为89°35′E~103°04′E、31°40′N~39°19′N。该区域的地貌复杂多样,属暖温带半湿润高原大陆性气候,气温较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时数长,太阳辐射强,年降雨量400~650mm,年湿润系数0.4~1.0,年最暖月份气温10~18℃,生长期为110d。土壤以灰褐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为主要类型,林冠下无永冻层,土层深厚,岩石有砂岩、花岗岩、板岩、千牧岩、砾岩和页岩。

1.3.2 引种区自然概况

引种地选设在黑龙江省林口县林业局青山林场,地处中国东北的东部山区,属长白山系张广才岭东坡的丘陵区,地理位置为130°20′E~130°40′E、45°17′N~45°30′N。该区域的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坡度为10°~15°,最大坡度为40°,海拔300~500m;气候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而漫长,夏季温暖湿润而短促,水热同季,光照充足,无霜期为120d~130d,平均降水量400~600mm,且多集中在6~8月份,此期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10℃年有效积温2100~2600℃;地带性土壤类型为暗棕壤,土层深厚,土壤湿润肥沃,通透性强,适宜林木生长发育。该区域的生长条件与引进树种的原产地基本相似,满足引种栽培所需的基本条件。

nlc202309020447

1.4 试验设计与方法

1.4.1 试验设计

遵循原产地与引种区环境条件相似之原则,引进青海云杉自然群体15个家系的苗木,分别标记为PCⅠ-01、PCⅠ-02、……、PCⅠ-15。在北温带林木种质基因保存库(林口青山)内,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建设示范林,小区内的个体采用双行20株随机排列方式,以红皮云杉家系为对照,标记为PSⅠ-01、PSⅠ-02、……、PSⅠ-05,株行距1.5m×2.0m,整地规格50cm×50cm×40cm,设置5次重复,重复间用樟子松作隔离带。

1.4.2 测试指标及测定方法

(1)测试指标:主要测试指标包括苗高、地径、当年生长量、成活率、保存率和冻害指数等数量性状指标。

(2)测定方法:采用游标卡尺测定法测量幼苗地径(精确度达0.5mm);采用卷尺测量法测定幼苗高及当年生长量(精确度达0.5cm)。

1.4.3 数据统计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8],方差分析采用数学模式Yijk=μ+Bi+Fj+BFij+εijk进行统计分析。式中,Yijk为第i个区组第j个家系的第k个观测值,μ为总体平均值,Bi为区组,Fj为家系,BFij为家系与区组间的交互作用,εijk为随机误差。变异系数(CV)=100×S/X,式中, CV-变异系数,X-群体性状均值。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1 生态适应性分析

青海云杉的适应能力较强,利用冻害指数进行综合评价发现:家系子代随苗龄的变化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微冻害,经过一段缓苗期,冻害现象会逐渐消失。青海云杉播种25d后陆续出苗,苗期生长节律与红皮云杉趋于一致,可适应新的生态环境。9月末,幼苗先后封顶,进入生长停止期,耐寒性较强,能够安全越冬,苗木繁育期的越冬保存率(97.78%)符合引种驯化的选择标准。

2.2 生长性状变异分析

引种栽培保存率的测定结果显示:青海云杉和乡土树种红皮云杉的定植保存率均较高,且青海云杉的定植保存率(90.52%)较红皮云杉(95.01%)仅降低了4.96%,满足了外域品系引种栽培的保存率选择标准。这说明青海云杉具有一定程度的适应性,在高寒地区引种栽培存在较大的可能性。为了综合评价青海云杉的苗期生长表现,随机选择3个群体15个家系的子代各20株,定位测定苗高(H)和地径(D0)2个生长性状,并对测定结果进行性状统计描述和方差分析,其结果分别见表1、表2。

注:**表示5%水平极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青海云杉家系子代苗高和地径2个性状的95%置信区间分别在32.67~38.02cm和6.422~8.002mm范围内,苗高和地径的均值分别为35.41cm±6.476cm和7.245mm±1.975mm,较乡土树种红皮云杉(H:40.92cm;D0:8.010mm)分别降低了15.56%和10.56%。这可充分说明,青海云杉子代的生长潜力较大,适应廣域,通过引种驯化完全可以适应引种区域的生态环境。方差分析(表2)结果表明:青海云杉苗高和地径2个性状基本呈正态分布,苗高的显著性概率明显小于0.01,在5%水平上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具备优良个体选择的遗传基础;而地径性状的显著性概率大于0.01,家系间差异不显著。青海云杉家系间苗高性状变异较小,变异幅度在14.64%~21.77%范围内,平均变异系数18.30%;地径性状变异较大,变异幅度在22.50%~30.96%之间,平均变异系数27.23%。乡土树种红皮云杉家系间2个生长性状的变异均较小,变异幅度分别在10.11%~14.67%(H)、1.66%~2.92%(D0)范围内,平均变异系数12.62%(H)和2.14%(D0),其中:PCⅠ-04(21.77%)、PCⅠ-01(20.25%)、PCⅠ-06(21.40%)和PCⅠ-12(21.07%)等4个家系子代的苗高性状变异较大,苗高均值分别为37.75cm、36.45cm、33.70cm和31.65cm;PCⅠ-10(30.96%)、PCⅠ-13(30.36%)、PCⅠ-12(30.29%)和PCⅠ-09(29.50%)等4个家系子代的地径性状变异较大,地径均值分别为7.529mm、6.799mm、7.241mm、7.250mm。由此可见,青海云杉子代的苗高和地径2个性状均接近于乡土树种红皮云杉的平均值(H:40.92cm;D0p:8.010mm),这说明乡土树种红皮云杉完全适应当地的生态条件,生长势较强,表现稳定。然而,青海云杉幼苗期的生长势较弱,表现不甚稳定,对引种区新的生态环境的适应尚需一定的时间,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

2.3 生长表现及综合评价

青海云杉家系间的生长性状存在一定的变异,苗高性状基本呈正态分布,差异极显著。为综合评价其生长表现,在生长性状遗传变异分析的基础上,有进一步对苗高性状进行多重比较的必要性,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明显看出:PCⅠ-08、PCⅠ-04、PCⅠ-11和PCⅠ-07等4个家系子代的苗高生长量较大,苗高均值分别为38.30cm、37.75cm、37.40cm和37.05cm,与乡土树种红皮云杉家系子代苗高均值(40.92cm)相比较,略呈下降态势,分别降低了0.47%、1.94%、2.88%、3.86%;4个家系子代的地径均值分别为7.468mm、6.878mm、7.602mm和7.110mm,因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弱,与乡土树种红皮云杉子代(8.010mm)相对比,二者之间的差距甚小。综合考虑青海云杉的生长适应性、生长性状的变异程度和苗期的生长表现等指标,确定PCⅠ-08、PCⅠ-04、PCⅠ-11和PCⅠ-07为优良个体,且个体间变异较小,生长势较强,生长表现良好,生长稳定,引种驯化的前景广阔。

3 结论

在我国东北高寒地区,青海云杉苗期的生长趋势与乡土树种红皮云杉基本趋于一致,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幼苗存在不同程度的轻微冻害,但是,经过一定的缓苗阶段,冻害现象逐渐消失,苗木可以安全越冬,这一观点与文献[6]中关于北美白云杉引种驯化的结论基本一致。青海云杉生长潜力较大,家系间苗高性状变异较大,地径性状变异较小,平均变异系数分别为18.30%和27.23%;与乡土树种红皮云杉相比较,苗高和地径2个性状的变异则呈逐渐缩小之趋势,生长势逐渐增强,生长表现趋于稳定。综合考虑子代的生长适应性、生长性状的变异程度和苗期的生长表现,确定PCⅠ-08、PCⅠ-04、PCⅠ-11和PCⅠ-07等4个家系为优良个体,且个体间变异较小,生长稳定,具较高的引种栽培价值,对丰富我国高寒地区用材树种遗传资源意义重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郑万钧.中国树木志(第一卷)[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220-221.

[2]杨玉波.中国云杉[J].四川林业科技,1983,4(2):28-33.

[3]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七卷)[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137-139.

[4]周以良,李世友.中国森林[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143-152.

[5]刘兴聪.青海云杉[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2:1-16.

[6]兰士波.高寒地区国外用材树种引种驯化及早期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1,50(12):2467-2471.

[7]吴为群.欧美北部珍贵树种引种驯化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4:112-15.

[8]余建英,何旭宏.数据统计分析与应用(SPSS)[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148-154.

基金项目:

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平台运行服务项目(2011DKA21003-02);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支撑项目(GB07B301)、(GB05B101)资助。

上一篇:吉首大学硕士毕业论文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师求职简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