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质量跟踪制度(共8篇)
第一条 安全质量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为切实加强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全体员工对质量标准化达标工作的认识和责任感,加快质量达标免检矿井的建设步伐,特制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成立安全质量检查跟踪检查小组(办公室)组 长:安全副矿长(主任)副组长:安全监察部长(副主任)成 员:安全质量办公室检查跟踪人员; 第三条 工作职责及权力
一、工作职责
1.对矿长负责,在矿长的授权下工作,依照安全质量标准化负责动态进行各专业、头面的质量达标检查;
2.负责全矿钻孔验尺; 3.参与单专项工程竣工检查;
4.对质量标准化工作过程和相关人员行为实施跟踪。
二、权力:
1.有权进入地面各机房硐室和井下任何作业场所进行跟踪检查检查。
2.在检查中发现质量隐患未按时或未按要求进行整改的,有权要求隐患单位立即整改,并进行处罚。
3.有权对达不到质量标准化标准要求的任何单位和个人进行处罚,处罚结果除矿长外,任何人无权改动。
第四条 实施细则
一、由原每月集中检查改为动态质量检查跟踪。即由质量跟踪人员,不定期地对采掘头面进行检查跟踪,每月不少于二次。跟踪人员必须带齐表格,量具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检查跟踪结果的平均分为受检地点月工程质量最终等级,受检单位参检人员必须在检查资料上签字。
二、实行重点督察:一是由安全副矿长指定跟踪专业,对采、掘、机、通、运各专业进行督察;二是对工程质量差的专业和地点实行反复督察。
三、通风设施在建和竣工都必须按照要求进行跟踪检查,不合格的工程或设施不得结算工资及其它费用,结果8小时内反馈给通风部。
四、机电运输检查跟踪:对电缆设备、五小件完好、轨道质量等进行跟踪检查;对各类单项工程检查跟踪,不合格的工程不得结算工资及其它费用。
五、每次对质量标准化动态检查时,基层队现场跟班人员或班组长应在现场,并在检查单上签字。施工队如有不服,可现场向矿调度室提出仲裁申请,由矿长或安全副矿长指派人员到现场复核,如检查结果无误,处罚申请人300-1000元;如检查结果有误,处罚检查人员200元/人。受检单位参检人员(队干或指定负责人)不在检查资料上签字每次处罚50元。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改革,日本
一、问题的提出
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和空巢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护理问题成为了当前社会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根据历年《统计公报》的数据整理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在稳步增长,老年人口抚养比在逐步加强。65 岁及以上人口数量1982 年为4 991 万人,2014 年增加到13 755 万人,年均增加273.9 万人;老年人口占比从1982 年的4.9%增加到2014年的10.1%,年均增加0.16 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从8%增加到13.88%,年均增加0.18 个百分点。此外,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 岁,比2000 年的71.4 岁提高3.43 岁。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以及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在未来老年人对长期护理服务有巨大的需求。为了应对老年人的护理服务需求,在2011 年国务院就印发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在规划中明确提出:“探索实施老年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可见,国家已将老年长期护理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但关键是如何建立和实施我国的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国外一些主要国家,如德国、美国、日本、英国、韩国等的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背景、实施内容进行了阐述,然而很少有学者对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进行深入跟踪研究。中国和日本受儒家文化影响深远,且人口和社会结构方面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在社会保障制度设计和实施方面都带有政府强烈干预的色彩,因而对日本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和改革的最新态势进行深入跟踪研究,无疑对构建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具有更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改革的动因
2000 年4 月1 日开始实施的护理保险制度逐步缓解了日本国民的护理需求,减轻了个人和家庭的护理费用负担,但随着制度的进一步推进,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了日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一)快速发展的人口老龄化
日本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是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的根本驱动因素。根据日本《社会保障统计年报(平成25年版)》的数据显示,日本在2012 年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已超过3 000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4.2%,预计该比例在2015 年将达到20.8%,在2025 年将达到30.3%。此外,日本高龄化趋势也比较明显,75 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比重快速上升,预计到2025 年75 岁及以上高龄人口的比重将上升到18.1%。老龄化趋势的加深,高龄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日本需要护理的人数快速增长并远远超过了预期水平。据199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一项预测数据显示,日本国内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人数在2000 年、2010 年和2050 年将分别达到280万、390 万和520 万,但实际上虽然2000 年时被认证需要护理的老年人仅有218 万人,但到2005 年就迅速增加到了411万人,超过了2010 年的预期水平,而到2012 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又达到了533 万人,超过了2050 年的预期水平。超预期的人口老龄化以及超预期护理需求的增加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进行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增加护理保险供给,以满足越来越多老年人口的护理需求。
(二)政府财政支出压力大
伴随着护理服务使用人数的增加,护理服务给付费用也逐年上升。2000 年护理保险费支出为3.6 万亿日元,2005 年上升到6.4 万亿日元。而根据厚生劳动省预测,2012 年给付额将达12 兆日元,2025 年将达19 兆日元。由于日本护理保险资金的45%需要靠政府承担,急剧增长的护理保险给付额加重了政府的护理保险财政负担,为了缓解财政给付压力,政府不得不逐步提高参保人的缴费水平。2000 年第1 号被保险人每月平均需缴纳的保险费为2 911 日元,而到2012 年该费用上升到了4 792 日元,上涨幅度超过60%。缴费水平的提高挤占了参保人的当期可支配收入,对收入偏低的老年群体带来了很大压力。
(三)护理需求人口结构重心发生转移
日本民众护理需求结构重心发生了转移,主要表现在轻度护理需求人口数量快速增长,而重度护理需求人口数量增长减缓。在2005 年需要轻度护理的认证人数为72 万人,而在2000 年这一认证人数仅为32 万人,五年间增长了225%,如果加上“要护理1”中的轻度护理需求者,轻度护理需求所占比重就更大。因此,随着护理需求结构重心的转移,客观上也需要调整护理保险制度以适应新的护理需求。
(四)制度设计存在缺陷
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使得护理保险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1)政府对护理服务提供者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导致了2007 年“COMSN”(日本企业参与照顾服务提供的先驱企业)不法申请给付事件的发生。(2)制度的碎片化,护理保险、福利事业和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存在相互重叠、互不衔接的问题,使得服务利用者对制度设计不满意。(3)护理从业人员待遇水平低、劳动环境差,离职率高、人才流失严重。(4)保险给付项目设计有失公平,例如伙食费和居住费用的承担主体依服务利用方式而存在差异,对于居家照护服务使用者需自行承担,而对于机构入住者该费用则为保险给付项目。
三、改革的措施及成效
针对护理保险制度实施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日本政府围绕如何保持护理保险制度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方向,进行了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并于2005 年、2008 年和2012 年进行了三次改革。其中,以2005 年通过的《有关部分修改介护保险等的法案》的改革影响最为深远。
(一)2005 年改革措施
2005 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如何完善护理保险制度体系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创建护理预防体系,解决轻度护理需求者快速增长的问题。新型护理预防体系以市町村政府的护理预防为主体,负责本区域内综合预防体系的建设。在此次改革中增加了护理对象级别,将护理保险制度开始实施时的“要支援1”级别拆分为“要支援1”和“要支援2”两个级别,改革后护理对象级别增加为7 级。此外,还设定了新的预防服务项目,由市町村护理认定审查委员会进行护理等级认定,并提供“预防护理”给付项目的服务。
第二,创建社区综合援助中心。在各市町村建立社区综合援助中心负责“地区援助业务”的具体实施,包括护理预防、综合咨询、虐待预防、社区护理援助等综合援助服务。社区综合援助中心整合了医疗、护理、福利等多个职业,改变了以往护理保险、福利事业和医疗保险提供的服务相互重叠、互不衔接的问题。在机构设置和运营体制上,充分考虑了市町村的人口规模、专职人员配备等情况,按每2 万~3 万人口设置一处的标准设计。
第三,创设社区紧密型服务。社区紧密型服务是由市町村制定并监督实施,它更加强调社区的护理功能,原则上只有本市町村的居民(被保险者)才能成为保险给付的对象。社区紧密型服务由于利用者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接受服务,有利于强化利用者与地区的纽带,增强归属感和地区认同感。不仅如此,市町村根据本地区利用者的人数和服务量,控制服务规模,可以防止服务提供过多以及设施建设规模过大造成的浪费。
第四,开源节流,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开源方面主要措施包括:(1)扩大护理保险覆盖范围,例如将遗嘱年金和伤残年金纳入了特别征收范围。(2)增加个人缴费,在2006 年第一号被保险人缴费的基数额提高到了4 090 日元。此后在2009年和2012 年又分别提高到4 160 日元和4 972 日元。而节流方面主要是对保险给付范围进行改革,伙食费、住宿费不再作为机构护理保险的给付项目,完全由利用者自己承担。这不仅平衡了机构入住者与居家照护服务使用者之间的付费公平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保险金额的支出。
(二)2008 年改革措施
2008 年,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主要是解决护理从业人员流失严重和政府对护理服务提供者管控不力的问题。首先,针对护理从业者流失的问题,日本政府在2009—2011 年第四个护理保险计划实施期间,调整了护理保险报酬的标准,增加了护理从业人员的待遇。同时在护理服务的供给方面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投入,增加了供给。2009 年日本政府向各都道府县下拨2 495 亿日元的护理基础设施特别拨款,用于护理设施和护理中心的紧急建设,2010 年又投资约3 975 亿日元设立护理职员待遇改善交付金,投资约3011 亿日元完善护理设施建设。其次,针对2007 年出现的“COMSN”不法申请给付事件,日本政府强化了地方政府及NPO对照护服务提供者的指导监督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1)调整业务管理体制,对护理服务提供机构进行分级管理和监督,对不同规模的护理服务提供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2)加大对服务提供机构的检查力度,对违法行为和不正当行为采取严格惩处措施,如罚款、停业整改、吊销服务提供资格等。(3)优化检查惩处的流程,引入了事前申报机制,保证护理服务使用者接受服务的连续性。日本政府试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尽可能消除“护理服务市场化”过程中出现的监管缺失问题。
(三)2012 年改革措施
2012 年的护理保险制度改革是对前两次改革的拓展和延伸,改革措施包括:(1)进一步推动地区服务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全天候24 小时对应型访问介护服务、小规模多机能型服务和访问看护复合型服务。实施护理预防与生活照顾相结合的综合援助服务,努力使社区综合援助服务项目向预防、护理、医疗、居住和生活照顾一体化方向发展。这些改革措施引入了福利民间化、市场化元素,为竞争型社会福利的形成打下了基础。(2)再次修改了培养和吸引专业护理人员的政策,调整了护理保险给付标准,提高了护理从业人员的待遇水平。
(四)改革的成效
通过三次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日本的护理保险制度取得的主要成效包括:(1)护理预防体系得到发展和完善,接受预防护理服务的人数增加迅速。2005 年护理预防体系未建立之前,“要支援”认证者人数仅为72 万人,2006 年护理预防体系建立之后,“要支援1”和“要支援2”的认证者人数就达到了104 万人,到2011 年已经达到了140 万人,约占到认证者总人数的26.4%。预防护理体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遏制轻度护理者转变为重度护理者,这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还能减轻护理保险给付金额的支出。(2)护理服务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日本经济的新增长点。以居家事务所为例,2011 年居家服务事务所的数量达到了126 356 家(2005 年这一数字为83 397 家),其中民营事务所占到了98.7%,成为该领域的主力军。据估计,到2025 年日本护理服务产业预计将达到10 万亿日元的产值。(3)护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得到空前发展。护理专业人员从2000 年的54.9 万人,增加到2005 年的112.5 万人。2011 年通过护理支援专业课考试的专业人员约达到了57.4 万人,而申请考试人数超过了200 万人次。(4)民众对护理服务的利用更加普遍。据厚生劳动省统计资料显示,2011 年居家服务被利用次数达到了3 829 万次、设施服务被利用次数达到1 026 万次、社区紧密型服务被利用次数达到353 万次;2012 年被认证需要护理的人数增加到了533 万人,护理保险给付人数增加到了445 万人,其中居家服务利用者、设施服务利用者和社区紧密服务利用者人数分别达到了328 万人、86 万人、41 万人。(5)日本民众对护理保险制度认同度提高。就日本内阁府在2010年进行的一次护理保险制度实施效果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受访者中对护理保险制度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占比为51.3%,超过了半数以上。
四、经验启示
日本从2005 年开始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保证护理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的重要尝试。虽然改革中还存在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对于护理保险制度还未起步的我国来说,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特别是护理保险制度改革的理念、思路及具体实施措施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循序渐进地建立适应国情的护理保险制度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因此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采取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方针。应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探索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护理保险发展模式,可考虑选择经济较为发达、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上海、重庆等城市进行试点,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此外,考虑到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悬殊,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人群的范围可首先将其限定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的家庭,以家庭为单位参与护理保险。护理保险费用筹集应考虑多种渠道,由政府、企业、家庭多方合理承担,家庭缴费允许动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中的资产。这不仅提高了医疗保险个人账户资产的使用效率,同时也有利于解决护理保险的资金来源。
(二)注重政府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是在政府主导作用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过程启示我们,老年护理服务具有高度公共物品属性,政府在护理服务供给中需要承担起主要责任,但在兼顾公平的同时也需注重效率,为了合理协调两者关系通过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是提高运作效率的有效手段。我国可借鉴日本的护理保险实践,利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民间力量、市场力量进入护理保险服务市场,建立满足不同护理服务需求和层次的护理服务机构,例如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疗养院和老人日托中心等。试点初期可选择有资质、实力强、网络全的大型保险机构作为合作伙伴参与护理保险,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在积极探索实践政府购买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以此来缓解未来老年护理需求的压力。例如青岛市在2012 年1 月7 日颁布的《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的意见(试行)》中提出:“积极探索建立委托第三方经办监管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招标确定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护理保险基金的管理、运营、支付等工作,提高基金使用效益和工作效能。”此外,合肥市在2013 年7 月1 日还出台了针对五保特殊群体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障制度实施方案,允许政府出资购买商业护理保险来解决五保特殊老人群体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障需求。
(三)重视护理预防保健体系的建设
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中一个非常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建立了护理预防体系。我国在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时应将护理预防保健体系建设纳入到一个重要位置,通过护理预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实现护理保险制度从被动给付向主动预防转变,这样可减轻护理费用支出压力,对保持制度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建立全民健康检查制度,对疾病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以降低中老年时期的疾病发生率,降低预期医疗费用开支。
(四)以社区为依托,充分发挥社区照料优势
由于我国受传统“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老年人对家庭有较强依赖的情结,一般不愿意接受离家较远的机构养老或护理,因此在建立护理保险制度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思想诉求,这方面日本社区照护服务方式可作为一个借鉴,建立集家庭护理服务和专业机构护理服务于一体的社区护理方式。在具体实践中,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采用不同的护理方式,例如针对日常生活能够部分自理的老年人主要采取居家护理方式,由社区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上门的护理服务,例如穿衣、做饭、洗碗等。而针对日常生活严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成员又无力护理的老年人主要采取养老机构护理方式,由设在社区内的养老院、护理院等专业机构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照顾。
(五)加强专业护理服务人才的培养
国家应重视专业护理服务人才的长期培养,加快发展专业化的护理人才队伍。第一,重视护理专业人才培训,在职业院校中开设老年护理保健专业,建立和培养一支既懂得老年心理需求,又掌握老年医疗保健和护理知识的专业老年护理人才。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护理资格认证考试体系,避免护理人员专业素质的良莠不齐,促进护理人才市场的良性发展。第二,注重护理在岗人员的职业培训,定期举办护理知识讲座、开展业务技能培训。第三,吸取日本护理从业者离职率居高不下的教训,合理制定护理服务人员的薪资报酬,保证护理服务队伍的稳定,以及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第四,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构建平台打通志愿者队伍的服务通道,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政府在护理服务领域的投入压力,也有利于弘扬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传统文化。
(六)重视风险管控,强化政府的监督
长期护理保险涉及医疗、护理等众多关系主体,存在较大的医疗和护理服务的风险隐患,若缺乏有效的监管和风险管控手段,必然会造成医疗及护理资源的极大浪费,最终可能会导致长期护理保险收不抵支,进一步威胁到护理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因此,在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之初就要做好风险管控的长期规划。如果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方式来提供护理服务,那政府风险管控的重点应落脚于供给服务主体,这方面可以仿照日本建立护理服务供给主体监察体系,通过监察体系的建立来进一步规范长期护理服务供给主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避免供给主体不法行为的出现。在未来护理保险的实践中,政府必须充分发挥其指导和监督的作用,以维护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宋金文.日本护理保险改革及动向分析[J].日本学刊,2010,(4):107-120.
[2]朱秋莲,谭睿.日本护理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4,(3):46-49.
[3]王磊,等.日本介护保险制度改革及其启示[J].地方财政研究,2013,(5):75-79.
[4]宋健敏.日本社会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高春兰.老年长期护理保险中政府与市场的责任分担机制研究——以日本和韩国经验为例[J].学习与实践,2012,(8):103-109.
[6]谢保群.日本护理保险制度改革及启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8):47-55.
[7]荆涛.长期护理保险——中国未来极富竞争力的险种[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8]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社会保障年:平成25年版[EB/OL].国立社会保障·人口研究所官网,2014.
10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3386款,募集资金规模2.14万亿元。10月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和募集资金规模均出现回落。发行数量为3386款,资金规模约2.14万亿元,环比分别下降3.9%和24.3%。发行量放缓一方面缘于季末因素消除,是“4710”现象的体现,另一方面缘于国庆长假因素。从发行机构来看:城市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数量超越了国有商业银行和上市股份制银行,主要缘于其发行机构数量占优。但受限于单款产品资金规模较低,其总体资金规模远不及国有商业银行和上市股份银行。从环比表现来看,五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上市股份制银行的发行占比均出现下滑,发行数量占比分别为26.1%和25.0%,分别下降3.0%和1.7%。城市商业银行的占比显著上升,数量占比为34.3%,上升2.9%。
投资期限延长,收益率居高不下。10月份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继续呈现延长趋势,人民币普通类产品的平均投资期限为125天,环比延长4天。十一长假前,受“双节”及季末叠加因素影响,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一路走高。然而,长假过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并未如往年般回归正常水平,某些产品的收益率甚至超过6月份“钱荒”时的水平。
从期限结构来看,人民币普通类产品收益率曲线的短端(1个月以内)较9月份下移,表明短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回落,收益率曲线长端(1个月及以上)则有所上行,表明季末因素消除,但市场流动性需求依然旺盛。与6月份1个月理财产品“一枝独秀”相比,10月份3个月至1年期产品的收益率全线飙升,平均收益率均达5%以上,远高于6月份水平。其中,1个月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4.92%,较6月份下降13BP(基点),9个月产品的收益率上涨幅度最大,上升109BP。
商业银行研究试点资产管理计划,费率设计各显神通。10月份,银监会研究试点推行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和银行资产管理计划,11家商业银行获得试点资格。两项试点可谓相辅相成。债权直接融资工具处于资产端,实现基础资产从非标准化向标准化的阳光转化。资管计划处于资金端,使银行理财风险隔离,突破刚性兑付,实现向真正资产管理业务的转型。
比较各银行试点推出的首款资产管理计划,可以发现这些产品有两点共性:一是开放式、净值型、浮动收益和管理费,二是理财直接融资工具是其重要投资方向。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目标客户不同。工商银行首款资管产品“多享优势系列产品-理财管理计划A款”仅针对个人超高净值客户(金融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发行,交通银行“人民币理财管理计划2013年第一期”投资门槛为10万元,平安银行“平安财富-金橙月生金理财管理计划01”投资门槛仅为5万元。二是费率结构大相径庭。除了固定管理费(工商银行固定管理费合计为1.1%)以外,工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均收取超额部分的20%作为浮动管理费。兴业银行相对激进,将超额部分全部作为浮动管理费,相当于设定收益上限。交通银行和浦发银行相对保守,交通银行设置了“费用回拨”补偿机制。
“组合对冲型”产品风靡结构化产品市场。所谓“组合对冲型”产品指的是“看涨款”和“看跌款”产品同时发行,两款产品存续期、挂钩标的等条款一致,但结构设计完全相反,可恰好实现完全对冲。该类产品最初由招商银行率先推出,挂钩标的主要是黄金。此后,工商银行创新推出“组合对冲型”CPI挂钩产品。10月份,农业银行发售5期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组合对冲型”产品,每期产品均由“看涨款”和“看跌款”组合而成。看跌款(看涨款)的支付条款为:如果观察日沪深300指数的收盘价小于或等于(大于)期初价格,则到期时投资者获得6.0%、8%、5.1%、6.5%、5.9%的年化收益率。反之,投资者获得2.85%、0.5%、4.3%、2.85%、4%的年化收益率。从五期产品的设计来看,一方面,“看涨款”和“看跌款”组合可以实现完全对冲,降低发行机构的对冲成本。另一方面,到期收益率的不同主要来源于衍生品投资比例的差异,衍生品的投资比例越高,收益波动性越大,最高收益和最低收益的差距也越大。
10月份到期产品:“兄弟款”产品表现迥异。2013年10月,共统计到90家商业银行发行的1674款理财产品到期。录得最高收益的产品是招商银行发行的“焦点联动系列之原油表现联动理财计划(代码:104107)”。产品投资期限为102天,到期收益率为6.9%。该产品挂钩布兰特原油期货,结构为“期间向上触碰”,属于“看涨型”,具体为:若投资期内原油期货价格曾经达到障碍价格(期初价格×110%),则到期收益率为6.9%,否则为0.4%。由于投资期内原油价格上涨并达到触发水平,产品最终获得6.9%的高收益。
为确保《哈尔滨市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施办法》实施,切实做好就业援助工作,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稳定就业,结合实际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跟踪服务对象
实现就业不足6个月的就业困难人员。
二、跟踪服务机构职责
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简称社区)负责跟踪服务具体实施; 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所(简称街道)负责所辖社区跟踪服务业务指导和日常检查;
区、县(市)就业局负责基层跟踪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跟踪服务程序和方式
(一)社区通过开展“回访本人、回访家庭、回访单位”“三回访”活动,了解援助对象的就业情况。宣传国家在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就业、个人自主创业以及实现灵活就业方面的就业扶持政策。
(二)社区在“三回访”过程中,发现有不稳定因素可能导致援助对象再次失业的,联系所在单位,尽力帮助协调解决相关问题,使其工作得到稳定。
(三)对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用人单位,帮助协调落实税费减免、企业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等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相关就业扶持政策。
(四)对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援助对象,帮助协调落实税费减免政策。需资金扶持的,帮助申领小额担保贷款;对符合申领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灵活就业人员,帮助其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
(五)对实现就业不足6个月再次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继续纳入分类帮扶范围,按照就业援助分类帮扶制度要求,继续对其给予帮扶,促进其实现再就业。
四、工作要求
(一)要将跟踪服务工作作为就业援助帮扶的一个重要工作环节,将跟踪服务工作做实做细,确保就业援助效果得到巩固。
(二)各区、县(市)就业局要定期组织街道(乡镇)、社区工作人员做好“三回访”活动,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援助对象就业后切实享受就业扶持政策,以实现稳定就业。
就业援助登记认定制度
为确保《哈尔滨市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实施办法》实施,切实做好我市就业援助工作,使符合条件就业困难人员得到及时登记认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登记认定对象
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并申请登记的下列人员应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
(一)“4050”失业人员。
(二)零就业家庭失业人员。
(三)残疾失业人员。
(四)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人员。
(五)连续失业1年以上就业转失业人员。
(六)因失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人员。
(七)单亲抚养未成年人失业人员。
(八)曾经荣获县以上(含县级)劳动模范荣誉的失业人员。
(九)烈属失业人员。
(十)军人配偶失业人员。
二、登记认定服务机构职责
社区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站(简称社区)负责就业困难人员的登记和认定初审; 街道(乡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简称街道)负责就业困难人员的登记和认定复审;
区、县(市)就业局负责登记和认定审核确认。
三、登记认定程序
(一)社区在2个工作日内对申请登记的就业困难人员相关证明材料进行认定初审。初审合格者,填写《黑龙江省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审批表》。
(二)社区对申请登记对象张榜公示3天。公示无疑义后,2个工作日内将申请人员信息录入“金保工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并将申报材料报送街道。
(三)街道在2个工作日内对社区上报的相关材料进行复审。对复审不合格的,予以退回。对复审合格者,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复核确认,上报区、县(市)就业局。
(四)区、县(市)就业局在4个工作日内对街道上报的相关证明材料进行审核确认。对审核不合格的,予以退回。对审核合格者,通过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审核确认,在其《就业失业登记证》备注栏内注明就业困难人员类型,加盖经办人工作名章,并将相关材料经社区返给本人。
(五)区就业局须将登记认定的《零就业家庭认定名单》按月上报市就业局备案。
四、工作要求
(一)就业困难人员从申请登记到审核认定工作时限为不超过13个工作日。
(二)工作人员要严格履行登记、审核、认定程序,为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登记认定服务,并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杜绝弄虚作假或无故拖延行为发生。
(三)对经办工作人员违反规定,无故拖延认定或弄虚作假办理的,根据其情节给予相应处分。
为了提高企业的信誉,增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能力,公司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以此发现产品生产直至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措施,从而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公司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对产品质量进行跟踪:
一、产品的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内部审核中对产品质量的审查;
本公司依据GB/T19001-2000 idt ISO 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定期进行管理评审。管理评审每不得少于一次。有下列情况时,质检部可报请管理者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hwmstn7$H$_7D6&F4代表增加评审次数,经总经理批准后可实施评审。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armn8Yq+3S1e3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hwmn#P$8K36HQB92}
1.做好标识管理,便于产品质量追溯:
仓管部库管员负责对库内采购的原材料、外加工部件及库内成品进行标识;生产车间负责生产区域内原材料、在制品、外加工部件、工装流水线上的各种半成品及成品下线前的产品标识;质检部对所有产品表示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生产车间、仓管员对产品的可追溯性负责。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5h3#P9L6Z~1.1原材料的标识
1.1.1原材料入库后,库管员按类别登记入账,并做好原材料标识,标识的内容包括:原材料名称、产地、供应商、数量、规格、批次等,具体表式如下:
1.1.2所有原材料要实行动态管理,每次车间领取材料后,都须注明其领取、结存情况;原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hwmstn@18ub#U#Em材料变换产地时,应重新设置原材料标识卡。1.2生产过程的产品标识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hwmn7n7P^C
1.2.1车间领取的各种材料应详细登记《原材料使用记录》,记录原材料的使用情况,以便追溯。
1.2.2制作工序的标识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7_2@QDO0pHAZ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8CE}1p
本1.3其它内部信息,提供者可以《信息联络处理单》反馈给质检部 进行分析和处理。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39T-%m0 FGq^T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hwmstnb@9 G4W7g%Z
2.紧急(突发)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对紧急(突发)信息——内部的和/或外部的,按信息的重要程度分为A、B、C三级:A级信息:指影响产品质量、人身设备安全、企业信誉,以及批量大、损失严重的质量事故的信息;B级信息:指影响部门工作,批量及损失价值均小于A级的信息; C级信息:指批量和损失价值微小的问题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O9x1}A66C6^2.1 A级信息必须立即报告分管经理和/或总经理,同时由信息发生部门填写《信息联络处理单》,报质检部。质检部签署意见,传递至相关部门限期处理。其处理期限为24小时。2.2 B级信息,由信息发生部门及时填写《信息联络处理单》 由质检部验证签署意见后传递至责任部门,责任部门应立即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当部门之间协商不通,可上升为A级信息,报质检部要求协调解决。B级信息的处理期限为72小时。
2.3 C级信息由各信息发生部门自行分析、处理,各部门应做好记录,每季报质检部。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06L,F*8F3.调查方式:
3.1 在产品大包装内附质量调查表和用户联系卡,请用户填写后寄回,对用户反馈的信息,定期分析处理并及时与用户反馈和沟通。
3.2 产品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销售,严格做好区域和状态标识,每批产品都有对应的生产批号和灭菌批号,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一旦发现不合格产品应能立即不合格产品应能立即返回。
3.3及时走访客户,耐心听取意见,会同用户或有关部门进行现场调查,详细了解产品质量有关细节,认真做好记录。
3.4积累用户来信、来访和电迅等所提供的质量情况。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Uq6R7dKd2Q5@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K1_5W8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hwmn$$SM*Av96A
3.5定期召开质量会,其中对销售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解决处理,并及时反馈给客户。
4.产品使用过程中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情况:
4.1该产品包装严密,能够保证产品无菌,包装袋易撕开,便于使用;灭菌日期、生产日期醒目清晰,有明显的灭菌指示卡,便于观测;产品的外观透明光洁没有注塑缺陷;产品密封性好,没有出现泄漏现象;产品生化性能稳定,在试用期没有发现患者有不良反应 4.2产品规格应进一步丰富。
5.结论:该产品设计合理、操作简单、使用方便、无菌、无毒、无皮内刺激反应,物理、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K785A2nq{b4g生物、化学性能稳定,是一种值得依赖和推广的产品。
三、不良事件处理:
1.企业严格执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办法》,并指定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生产、经营、使用的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信息收集、报告和管理工作。2.发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时应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按季度向所在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3R$P7L4w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hwmstn9q$n9PC9d7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其中严重伤害事件应于发现后10个工作日内报告,死亡事件应于24小时内报告;死亡病例同时报送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在报告与医疗器械有关的死亡或严重伤害事件后20个工作日内,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提交企业对该产品的补充报告。包括:产品介绍、使用说明书、对不良事件的跟踪随访情况、用户联系方式、给使用者的相关信息、事件发生可能的原因、补救措施和改进方案、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名称、标识及临床应用情况。
四、信息的汇总、分析及归档
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7KR4+{4#A*
1.质检部每半年应对全公司的信息进行一次汇总、分析,写出信息分析报告,报总经理和管理者代表,并在公司的质量工作会议上进行信息发布,为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2.质检部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的有效性负责,并检查、监督、指导和协调各部门的信息管理。
五、统计技术的应用
1.质检部会同生产部等部门,确定统计技术的应用场合,并根据应用场合确定适用的统计技术。本文来源医药社区hpwwpwhmn5W5^8K5N8B5}2.统计技术的应用
“限时办结制度”是指在规定的时间里,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各种交办工作并提供优质服务。局机关各科室及下属各单位的市政公用设施管理工作实行限时办结制度。
一、限时办结制实行的范围。
1、本局各职能部门管理的全部市政公用事项。
2、交由我局办理的人大建议、政协提案以及上级机关和领导布置交办的工作事项。
3、同级机关转办事项以及本机关领导和部门交办需限时完成的工作。
4、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等以书面形式请示、联系工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需书面答复的工作。
5、其他需限时办理的工作。
二、上级机关、本机关领导和部门之间交办的工作,承办单位和责任人必须按照交办的时间要求限时完成,并及时反馈、报告办理结果。
三、同级机关、下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个人或管理服务对象通过书面形式联系工作,承办单位和责任人必须在收件后一周内向发文单位或当事人反馈答复意见,如确因客观原因不能在一周内反馈意见的,应及时向发文单位或当事人说明情况。
四、限时办理以下政务工作:
1、工程招投标各项审查、备案程序所需资料齐备情况下,累计7个工作日办结;
2、建设单位申办施工许可证在所需手续齐全的情况下7个工作日内核发,施工图设计审查5个工作日办结;
3、工程竣工备案资料审查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并及时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4、群众投诉的事项,责任部门(单位)应依法依规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在接到投诉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投诉人答复处理结果。
关键词:跟踪审计,质量管理,提升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企业要想提高经营效率,就必须重视审计质量管理工作。 所谓审计质量管理,实质上就是对审计工作及其结果优劣程度的控制,重点是对审计过程的控制。加强审计质量管理,有利于减少审计工作风险,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提高审计的质量。 审计质量管理应做好对审计工作的全要素管理、全方位管理和全过程管理。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在实施过程中应遵循这3 方面的原则方能发挥其现实的意义。
1提升跟踪审计质量管理的现实意义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有3 个特点: 1跟踪审计将审计监督关口前移,明显强化了审计监督的深度和力度;2跟踪审计采取全过程同步实时追踪审计的方法,明显强化了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时效性; 3跟踪审计采用动态信息和静态资料相结合的查证评价方法。 所以跟踪审计可以围绕审计质量管理提出的3 方面要求来把握审计质量。 实践证明,提升工程跟踪审计质量管理不仅能有效地为投资单位节约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而且对提高工程质量有很强的促进作用,还能有效提高建设工程的透明度,遏制工程施工领域腐败,从而充分体现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
2跟踪审计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一般审计项目而言,工程跟踪审计项目量大、耗时长、需要的人手多,工程施工的每道工序在实施过程中都应有审计人员现场取证,还要分阶段出具审计报告,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具有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等特性,在实践过程中审计质量管理方面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2.1 跟踪审计深度难以把握
审计目标偏离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审计,需要审计人员在建设项目过程中频繁地介入进行审计, 提出审计建议,供建设单位纠正和改进工作, 很容易使审计人员偏离监督咨询建议的目标,介入到建设项目管理的职能范围中。 比如,关于现场签证问题,国家明确规定了建设单位、监理单位的职责和具体操作规范,而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先要跟审计人员表态后自己才签署。 这样很容易造成各方利益的冲突,破坏跟踪审计所建立的权力制衡机制。
2.2 跟踪审计时间介入点模糊
审计效果不明显工程建设项目一般要经历投资决策、设计、招标投标、施工、竣工结算等阶段。 那么跟踪审计从哪个阶段介人进行实时跟踪,审计效果就有所不同,而跟踪审计的时间介入点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定,理论上讲,越早介入审计越好,但一方面由于审计人员在评价前期决策是否科学方面缺乏专业能力,无法承担这个审计重任, 另一方面也因为投资方认为跟踪审计只是在施工阶段防止施工单位高估冒算, 因而在跟踪审计实践中,绝大多数是在施工和竣工结算阶段才介入跟踪审计,那么在前期决策、设计和招投标阶段所影响的造价,便无法控制,跟踪审计的效果就不充分、不明显。
2.3 传统意义的审计成果难以体现
跟踪审计突破了原有对项目财务收支和工程造价真实合法的审计范围,对建设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实施全过程监督。 跟踪审计需要提前介入,能够将大部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或减少损失浪费,但是传统意义的审计成果难以体现。 而有的跟踪审计项目需要社会中介机构参与协审。 作为中介机构而言,一般根据基本审核费加审减额比例提成的方式计费, 收费考虑的仅是2 个因素:劳动投入和审减金额。 因此,跟踪审计工作做得越好,过程问题解决得越多,最后竣工决算时审减收费就越少。这样,在跟踪审计中对于受委托的某些中介机构而言,不一定能够指出所有发现的问题, 这种情况往往很难完全达到跟踪审计的目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2.4 跟踪审计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
审计实践被动跟踪审计是在建设全过程实时进行的一种动态审计,作为一种全新的审计模式,审计人员承担着重大的责任和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不仅为建设单位制定项目管理制度提供遵循的依据, 也为跟踪审计部门提供衡量的标准。 然而目前这方面的法规政策相对滞后,使得审计人员在跟踪审计的实践中难以对建设项目做出共性的评价和判断,审计风险增大、审计质量难以提高,导致跟踪审计模式一直处于被动局面。
3提升跟踪审计质量管理的几点建议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质量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跟踪审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是在总结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创新,发挥跟踪审计作用,从而提高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质量。
3.1 以制定科学审计方案为基础
重视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控制审计质量的基础。 所以我们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详细了解被审计项目的基本情况,重点了解项目立项批准、项目概预算的批准与调整、建设资金筹措计划与实际到位情况等基本建设程序执行情况。 注重跟踪方式的可行性。 由于跟踪审计的实施过程与工程施工同步进行,因此,在制订审计实施方案时,应首先确定审计跟踪方式,它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我国跟踪审计的主要方式有两种。 1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 审计主体跟踪建设程序,有计划地从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设计、征地拆迁、招投标、合同签订、工程价款结算、竣工验收直至项目投产或使用进行审计监督。 2阶段性跟踪审计方式。 审计人员根据工程项目进展情况,从某个阶段开始,甚至可以从某阶段的某个环节介入。 那么,在审计方式的选择方面就要综合考虑被审计项目的建设规模、建设周期、建设要求、审计资源、审计成本等多要素,并进行研究确定。
3.2 以恰当的审计时点为契机
科学合理地选择审计介入的时机和内容, 是高质量完成建设期审计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果。 审计实施方案中应明确选择对工程质量、投资、进度影响较大及事后不能审计或审计难度较大的内容作为审计重点跟踪点, 规定其作为必须审计的内容,而且应将审计跟踪点进行细化。 如:大型土方换填、涂装防腐、特殊施工工艺、大型机械进出场等。 同时,应在审计实施方案中明确需要审计参加的施工管理活动, 便于审计掌握工程项目的整体情况,使审计工作更有主动性。 如:应对主要设备、主要材料的招标、工程设计变更的审查、图纸会审、工程签证、工程投资的拨付情况等内容进行审计,了解建设项目的动态变化,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打下基础。
3.3 以抓现场管理关键环节为重点
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是提高审计质量的中心环节。 在跟踪审计中,为了确保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必须强化审计实施过程的控制。 首先,把握好审计角色定位。 开展跟踪审计,并不是要审计人员去从事建设管理、施工、监理方面的具体工作,而是履行对上述工作的审计监督,通过对上述工作的审计监督,促进这些工作规范、有效地运作。 在跟踪审计过程中,应重点抓住关键点确立审计重点,比如隐蔽工程和工程现场查验及相关记录。应严格控制施工现场的每一隐蔽工程签证, 建立完备的隐蔽工程现场签证手续,变事后被动为事先主动控制工程造价,避免在隐蔽工程中容易出现的以次充好、偷工减料、虚报高估的现象。分包工程招投标程序及招标文件编制的合法、合规、合理性。 工程咨询机构应编制工程标底、工程量清单、审定工程标底,为施工承发包合同价款的确定提供依据, 协助业主对施工承包合同价款的确定提供依据, 协助业主对施工承包合同中的条款进行技术咨询,避免合同条款制定不严密,事后发生经济纠纷事件。主要材料和大型设备的选购定价。 工程咨询机构应协助业主采取公开招标采购和集中采购的方式,优先选择有品牌、信誉好和售后服务好的厂家。 工程形象进度及应付工程款的审核与管理。在工程实施过程中, 严格依据合同中关于付款条款的规定和已经完成的工程量,并按照规定的程序支付工程进度款。 工程变更与现场签证的审核与管理。 在工程建设中,常常发生一些设计图纸和施工合同预算中没有包括而现场又实际发生的工程项目费用,分清费用的合理性。 索赔费用的审核与管理。 要着重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约定明确的合同风险条款确立有关规避风险的条件,从源头上减少和预防工程索赔的发生。 对新型材料、进口材料、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市场调查,做相关的单价分析。 工程咨询机构在审核材料价格必须严格执行施工合同和招标文件等对建材价格的规定。 对招投标时无明确规定或设定为暂定价格的一些新型材料、进口材料,应充分进行市场调查,并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充分与承、发包双方进行沟通,确定其合理的价格,把握住确定材料价格的主动权。
3.4 以把握好审计的时效性为保证
目前,通州区政府投资审计项目主要采取聘请社会中介机构参与过程跟踪审计的方式。但是,由于中介机构的审计理念和方法与政府审计不能完全贴合,并且存在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具有一些审计风险。这就要求审计机关加强对参与政府投资审计的中介机构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因其本身存在的缺陷给审计工作带来的风险,从而更好地发挥其在政府投资审计中的专业优势和人员数量优势。
通州区审计机关在总结近年跟踪审计经验的基础上,在工作思路、审计程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逐步进行调整、规范、健全和完善,在管理中介机构工作中形成了把好“三关”、落实“四制”的方法与制度。
一、把好“三关”,规范社会中介机构管理
1.把好“准入关”
目前,通州区参与政府投资审计项目的中介机构主要产生自北京市政府采购中心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确定的中介服务单位库。为了保证审计质量,在选定中介机构时,还需结合各中介机构在参与之前的审计项目时的表现和审计质量;此外,审计机关对参与每个审计项目的中介机构及其派出人员进行资质审核,要求中介机构必须同时具备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资质,派出人员中的项目经理应当具备注册会计师或注册造价师资质。
2.把好“过程质量关”
社会中介机构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其工作质量直接决定了项目的审计质量。所以,审计机关必须从转变中介机构意识出发,以加强日常检查监督为工作重点,以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为着眼点,最终实现为区域经济保驾护航的目标。
第一,转变社会中介机构传统意识上的误区。审计机关要积极引导社会中介机构将职能由鉴证、咨询转变为审计监督,由注重造价审减转变到更多地关注项目管理中的不规范,由提出个别问题、从微观角度分析问题上升到从体制、机制、制度方面提出问题,站在更高层次上从宏观角度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保证日常入户,对照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重点,复核中介机构工作结果。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应尽可能多地与社会中介机构一同审计,随时掌握项目进度。通过复核中介机构人员的工作底稿,检查审计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事件是否清楚、证据是否充分、数字是否准确、定性是否正确以及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审计目标是否实现等,从而保证审计质量。
第三,注重对所有投资审计项目的动态汇总,掌握整体进度和可能存在的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通过建立项目的动态台账,对项目的进度、资金使用管理情况及审计发现的问题定期汇总,分析不同时期数据的变化,从逻辑上判断审计结果的正确性,及时发现可能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分析各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发展程度,为本级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3.把好“廉洁自律教育关”
加强对社会中介机构人员的廉洁自律教育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必要措施。通过与社会中介机构签订《中介机构审计行为规范承诺书》、与中介机构人员签订《外聘人员承诺书》,在审计业务委托协议书中约定违反廉洁自律纪律与取消协审资格的必然联系,从制度上确保参审的中介机构人员廉洁从审。
二、落实“四制”,最大限度防范审计风险
1.专人负责制
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作为项目的组长,专门负责与被审计单位的接洽、联络,对现场审计工作的监督与管理,定期听取中介机构的汇报,对负责的项目进行动态台账汇总,复核中介机构审计结果,考核、评定项目组人员的工作质量等。
2.日常复核与阶段性复核结合制
常规审计项目一般是在报告阶段集中复核,而投资审计项目,特别是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具有周期长的特点。这就要求审计组长在日常审计时,随时复核社会中介机构审计结果,在出具阶段性审计报告时进行阶段性复核,并在出具最终审计报告时进行全面复核,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审计质量,防范审计风险。
3.重大问题及时汇报制
要求社会中介机构对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随时以书面形式上报审计组长,并由审计组长上报审计机关逐级研究解决。
4.奖惩分明制
一方面,通过对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成果、日常抽查复核、阶段性报告和最终报告复核结果以及人员遵守业务规范、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情况等各方面进行考核、打分,将结果与审计费用支付和机构等级排名挂钩。另一方面,对因社会中介机构的原因造成的审计结果失实、应发现的重大问题没有发现等过失,给予社会中介机构相应扣减审计费、甚至取消协审资格的处罚。
三、不断完善对社会中介机构的管理制度
1.完善审计业务委托协议
根据审计项目类型、审计方式的不同,制订不同的协议模板。这对协议各方的权利义务、付费支付标准和方式及违约责任有了更加明确、可操作性的规定,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2.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管理制度
制发《通州区审计局政府投资项目委托中介机构参与审计费用支付办法(试行)》,实现了审计费用支付的公开、公平和透明。制定《通州区审计局聘用社会中介机构专业人员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管理办法》,从协议管理、经费管理、质量管理、法律责任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管理规定,为规范中介机构的审计行为提供了依据。
四、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1.积极推进并优化自主招投标选取社会中介机构的方式
因政府投资审计涉及的专业较多,要求协审的社会中介机构具有会计、造价、评估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然而各地方财政政府采购部门集中采购的审计服务单位往往很难满足这一要求。
鉴于此,通州区审计局将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并不断优化通过自主招标方式选取社会中介机构的方式,为保障项目质量进一步把好准入关。
2.加快步伐培养能够胜任政府投资审计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强化对社会中介机构成果的复核工作
合格的政府投资审计人员应当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第一,掌握多学科的业务知识。包括财务知识、基本的工程管理和造价知识、法律知识等,能够对社会中介机构的业务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复核。
第二,具有良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能够从众多的审计事项和审计证据中找出关键环节、控制点,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为解决问题提出有益的建议。
第三,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较高的文字表达水平。一方面,能够与项目单位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使项目单位能够理解、支持审计工作,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能够正确对待;另一方面,能够与社会中介机构进行较好的沟通,使社会中介机构明确审计的重点和思路;此外,还能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将审计成果用文字归纳表达出来,为决策者提供依据。
第四,应当熟悉工程领域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本区域的经济特点。特别是土地一级开发项目,其政策性、区域性较强,各项政策熟记于胸才能对具体事项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审计结论。
审计机关将通过加强培训、鼓励自学等方式尽快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以满足政府投资审计工作的要求。
【产品质量跟踪制度】推荐阅读:
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制度09-07
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10-17
车间产品质量管理制度09-14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管理制度06-15
产品质量培训心得10-03
产品质量评价报告11-26
产品研发质量管理12-11
产品质量安全合规报告07-22
产品质量检验规定107-28
照明产品质量检测报告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