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精选10篇)
初一年级李美璇
面对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的挑战,人才特别是青少年成才问题越来越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制约因素。通过深入的调查,和在自己一年来教学实践的观察研究中,我发现了不少中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期望过高等原因,对父母和教师产生了抵触情绪,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紧张,出现了严重“焦 虑”症状,不能适应正常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的变化,在人际交往中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在生活中不能忍受困难和挫折。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可见,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本次的C证培训指导是我收获匪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心理健康对知识教育的影响重大,我们作为教育系统的基线,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科技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也是同等重要的。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中国,心理疾病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1992年在南京召开的“首届全国危机干预自杀研讨会”上,中科院一项调查批露:中国每年死于自杀的人数14至16万,平均每天400人(不包括自杀未遂的,更不包括曾有自杀意图的)。1989年国家教委的一份报告:对全国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心理疾病患病率达20.23%。上海的一项调查表明,34%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深圳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3.2%,但如果把心理问题达到临界程度的考虑,需要个别心理指导的学生则达到32%。虽然这个调查显示的是二十世纪我国学生的心理状况,但是也反映出我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步伐的缓慢。现在的学生将是未来建设我们祖国的顶梁柱,难道还有谁能说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吗?
再看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多份调查和中小学的自我报告表明,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初中生占15%,高中生约为19%。当前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
我所教的初一年级的一位男学生,他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但是整天懒散,心不在焉,甚至破坏课堂的纪律。于是,我放下老师的身段,与这位学生像朋友一样聊天,我鼓励他要自信自强,并说明老师从来没有小看他,而且很希望他能争气。学习方面,平时给他在学习上定一点小目标,希望他能达到。我诚恳得像朋友一样的态度,令这位学生发觉到自己是那么的重要,那么的受到老师的重视,从此他变得非常的乖巧,并主动帮助老师管理班中的事务,成绩更是有明显的进步。可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多么重要,只要迈出一小步就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身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抓住二十一世纪全球普遍关注心理健康问题的有利时机,切实地做好年轻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在一年的教学当中,总结出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⑴在日常交往中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焦虑。学生的交往需要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扩大,但他们的交往能力如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往往只能停留在原始的水平上,甚至常常由于交往不当而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例如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就容易形成暴力对抗,封闭孤独、派别流动或不良的心理。我班现在就有一个这样的学生,他最近沉迷于玩电脑游戏,不交作业,上课没精打采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孤僻的性格:不喜欢与别人交流,喜欢自己干自己的,不开心的时候也是因为没有朋友可以倾诉,只会拿自己的身体自残来进行发泄,那么这就是一种典型的人际关系焦虑症的表现。
⑵ 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扭曲。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所处的客观环境(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例如家庭的纠纷、父母的离异造成孩子抑郁和焦虑;社会不良风气,人际复杂关系造成孩子内心矛盾冲突与困惑疑虑;学校不得法的教育与教师严厉或放任,造成孩子对抗情绪或退缩畏惧等心理问题。但是往往这些问题是家长们忽略的问题,却对学生造成很严重的心理上的影响。据我调查,我班上有拍拖现象的同学大部分都是父母离异,他们觉得家里根本给不了温暖她们,心灵上是孤单的。但每次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只会责备自己的孩子拍拖,但没有认真思考过当中的原因或尝试去寻找正确的引导方法。
⑶学习竞争带来的无形压力。即使我们在唱响素质教育这首流行曲,但真正操作起来,还是实行应试教育。没办法,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比成绩更好的考核手段。或许应试教育实在根深蒂固吧,从小学到高中,分数一直成为学生心理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家长或者学校自觉或不自觉地剥夺了孩子们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阻碍了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影响了他们创造力的发挥,虽然我们老师一直在鼓励学生大胆把心中所想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提倡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似乎到考试的时候标准答案大多数还是只有一个。结果确实被我们每个人看得太重了:从6岁开始弹古筝,本来水平已经很高的,这位同学不但面对强大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要面对术科方面的突破,但是在一次演出当中失败了,这位同学感觉得相当的失落,结果成绩急速下降,甚至对于古筝采取放弃的态度。成绩在他眼中比什么都重要!
那么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讲究科学方法去保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1)对症下药:在处理学生心理问题过程中,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依靠心理医生和专家会诊,个别指导,对症下药,先找到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也是徒劳的。
(2)正确引导:心病必须心药医。学生在平时生活、交往、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经验问题、方法问题、心理问题,要依据不同情况不同对待。一般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问题,较多的是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我们不能过分地批评指责,更不能讽剌打击,要朋友式地谈心,针对性地梳理,耐心启发、正确引导。帮助他确定人生目标,选择适应自己特长的成才之路,学会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完善自身的人格。
(3)善于等待:解决心理问题需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所以要善于等待,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坚持不懈。这不仅是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也是锻炼教师的教育能力,提高教师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4)另外,我觉得学校也可以配合心理老师开展活动向学生传授心理知识。这样,他们也具备一些能够解决他们常见的心理小问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
我们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还应努力做到:表扬、批评适度,减轻学生的思想压力,对学生的期望不能太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能力。总之,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一颗健康的心灵会使我们的学生学习起来更加事半功倍。
一、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的原因
(一)中职学生特点
目前,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中农民的后代占了70%以上,他们毕业后绝大多数都将进入生产第一线。由于他们在农村生活中自由、松散、无序的习性与现代城市工作所呈现的规范化、技术化、复杂化特点格格不入,导致他们被社会赋予“城市建设的生力军”的同时,也很容易成为职场受害的“主力军”。
(二)企业特点
我国部分企业的工作条件十分恶劣,职业卫生安全(OHS)管理相当滞后,职业卫生与安全教育、监管和专业服务相当缺乏。另外,个别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职业危害事故不断发生。因此,改善职业健康和安全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事情。
(三)职业病是一类人为的疾病
影响职业病发病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人、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作用条件。只有三者同时存在才能引起职业性损伤。作用条件主要有:
1. 接触机会。
有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如果作业环境恶劣,职业危害严重,可工人不到此环境中去工作,即无接触机会,也就不会产生职业病。
2. 接触强度(浓度)。
主要取决于接触量,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强度)越高(强),接触时间越长,危害就越大。
3. 工作环境与劳动强度。
工作环境不符合卫生标准、布局不合理、管理不善、缺乏卫生技术措施和个人防护措施等,都可增加劳动者接触危害因素的机会和接触水平。
由此可知,职业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及职业病的防治工作的好坏有直接关系,所以关键在于预防。因此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减少职业危害的发生。
二、如何开展中职生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对中职生进行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如何加强中职生的职业健康教育呢?我认为应从中职学校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中职学校的教育现状,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中职生的职业健康教育。
1.系统地开设职业健康与安全的课程或相关课程,定期举办讲座。通过开设必修课、选修课等方式,以课堂为主,系统传授职业健康知识。
2.利用广播、橱窗、刊物、班会课、团课、网络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声势,扩大影响,提高学生职业健康的意识,增长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
三、中职生需要了解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的知识
(一)职业健康安全的法律法规
自2002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正式实施以来,我国已形成以《职业病防治法》为核心,《尘肺病防治条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和《使用有毒化学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三条例、卫生部制定发布的17项配套规章并制修订各类职业卫生标准636项,职业病诊断标准93项,放射卫生防护标准82项,职业性放射性疾病诊断标准35项为支撑的法律、标准体系框架。2006年卫生部发布了《放射诊疗管理规定》《放射诊疗许可证发放管理程序》,重新修订发布了《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分类管理办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规定》等规章和配套文件。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管理办法》《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等法规,对规范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行为,加强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管理,规范职业健康监护和职业病诊断工作,保护劳动者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得到完善。
(二)企业员工相关安全生产权利和义务
法律法规明确了用人单位、政府、技术服务机构和劳动者在职业病防治中的法律责任,如劳动者既享有作业场所获得保护身体不受危害、有获得工作场所有害因素信息、有获得健康监护不需付医学检查费用等权利,同时又须遵守国家及企业的法规、规章、制度,配戴特殊需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用人单位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卫生标准,为劳动者提供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的工作环境和场所外,还要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职业卫生培训、有效的个体防护用品、职业卫生服务(包括工作中可能对劳动者产生职业危害的信息,健康监护,因工伤、职业病而致残的健康管理、治疗和康复等)、有效的应急救援措施,并依法承担因职业危害而对劳动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的赔偿责任。
(三)职业健康检查常识
根据职业病的特点,可以说职业病是一种人为的疾病,职业病是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的,故必须强调“预防为主”。中职生在就业之前要有健康检查的意识,要在工作中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健康检查,要注意就业前和定期健康检查,前者的目的在于掌握就业前的健康状况及有关健康基础资料和发现职业禁忌症;后者目的是及时发现职业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早期损害或可疑征象。另外, 职业健康检查同时也可检查出非职业性有害因素所致的健康损害,从中发现隐匿和潜伏性疾病,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并发症和伤残的目的。
四、开展中职生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的意义
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作为操作规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用众多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为了避免今后不再发生类似伤亡事故而制定的。因此,仅靠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安全卫生操作规程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要不折不扣地执行操作规程。劳动者遵守职业安全卫生规程等于珍惜生命、保护健康。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要互相提醒、共同遵守。因此培训中职生遵守职业安全卫生规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通过培训提高中职生的职业健康意识,也是从根本上防止职业病危害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前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健康和职业安全意识薄弱, 中职生应了解职业健康的重要性, 并了解职业健康与安全的基本知识, 理解其重要性。
摘要:从个体发展、个体差异、日常教学管理的角度都能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并且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1心理健康的涵义
国际世界卫生组织WHO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多数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即认知活动、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行为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的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并据此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和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2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从本质上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會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人格发展当中,一般有三个关键期:第一个关键期是在3-4岁左右人格发展刚刚开始萌芽发展的阶段,获得方式主要是模仿、习得一些社会经验与行为习惯;第二个关键期是在13-14岁左右刚刚进入青春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期,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开始进行人格自我构建,其人格发展初步形成;第三个关键期是在17-18岁,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即将面临成年,其人格发展也将趋于定型。因此,对于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来说正面临后面两个关键期,而长期以来所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一直放在高校,对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没有狠抓、落实到实处,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健康成人成才,把学生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尤为重要。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健康的成长。心理健康的阶段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是可行的。
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人不能被直接的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一面和心理不健康的一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要地位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特性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有普遍性的,是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学校教育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这些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带来巨大的困扰。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
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并有重要意义的。若能懂得并恰当的应用心理学知识,将会使各项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比如,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作为教师自然要经常与后进生交往。但在交往的过程中后进生很容易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心理上总是存在一定的隔膜,这为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带来了很多不便。通常后进生给我们的印象是麻木,对学习毫无兴趣,对成绩持无所谓的态度。在这种表面的背后,我们可以发现后进生的内心是十分敏感的,矛盾的。对后进生的心理特点剖析从宏观上看,通常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与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与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进与习惯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与经常受到挫折的矛盾等等。从微观上看,由于每个人的气质特点不同,其心理状态又不尽相同。后进生复杂的心理特点也决定了他们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机制,要想让后进生敞开心扉以便更好的了解他们,有效的转化他们。 我是这样做的:
运用期望理论。转化后进生的关键是要对后进生充满信心和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进行交往时,才会减少无意中伤害他们自尊心的几率,让师生的心靠得越来越近。教师的期望也是学生进步的一大因素,教师良好的期待会使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从而加倍努力,获得更大的进步。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对小学生作了一次所谓的学习潜力测验。然后,随机地在各个班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教师说,他们是班里最有发展潜力的学生,并要求教师长期观察,但不要告诉本人。8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真的比其他同学进步快,并且在感情上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这一项心理学实验所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机的。他通过自己“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调动了教师独特的深情,教师通过眼神、笑貌、嗓音,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使这些学生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强。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罗森塔尔效应”。所以,教师不应该放弃后进生,要充分利用罗森塔尔效应,要改变“朽木不可雕”的观念,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对他们满怀期待。只有这样,在与后进生接触的过程中才会真正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信任、爱好、尊重和期待,消除对教师的敌对心理,愿意对老师讲真心话,愿意接受教师的帮助和教育。也只有这样,后进生的自尊感、自信心和学习热情才能油然产生。教师接受到后进生良好的反馈后,他的“热情期待”再次受到强化,无意或有意地又给这些学生以更大的关怀、更多的指导,产生良性循环。在这样良好的心理氛围里就能产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效应,这是后进生发生转变的重要环节。
利用身体言语沟通。人与人沟通的类型十分复杂,除了言语沟通,还有一种较重要的是身体言语沟通。心理学家经过严格的观察发现在人际沟通中,55%以上的信息交流是通过无声的身体语言实现的。身体语言在人际沟通中有着口头语言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因为身体语言所传递的的信息是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是无法掩饰的。我们知道,表面上后进生可能对很多事都显得满不在乎,其实内心都很脆弱、多疑、敏感。有时教师一个细微的动作可能增强了后进生的自信心,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也可能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产生一些消极情绪。因此在与后进生交往时一定不能忽视自己的表情和动作,因为这也是让后进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有效途径之一。
利用空间距离的缩短。空间位置结构与人际心理距离是联系在一起的。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课堂上,教师站在台上,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大,形成一道无形的心理防线;办公室里,老师坐着学生站着,师生间的不平等性明显拉大。在与后进生交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与他们边走边谈,也可以请他们坐下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感到老师尊重他们,信任他们,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教室座位的编排上,可以让他们的座位尽量靠前。而不要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排在前面。如果有条件可以将课桌排成圆形或半圆形,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与教师围坐在一起,让后进生感到老师是在平等的对待他们。随着教育者身份的淡化和师生空间距离的缩短,心理距离也自然缩短了。
利用鼓励。来自学业的失败,使后进生自己看不起自己,认为别人也看不起自己,在同学老师和家长面前总觉得低人一等,处处表现出自卑感。消除自卑感最有效的方式是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与一位学习成绩特别差的学生聊天时,当我问到他最近学的怎么样时,他一改以往的沉默不语,自豪的说:“语文老师说我比以前有进步了。”后来经了解因为他在听写字词时,比以前有一点进步,语文老师及时鼓励了他。这小小的鼓励,对这位学生来说却是莫大的鼓舞。教师的鼓励之所以对后进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一方面是因为老师在他们心中是神圣的,另一方面是因为后进生很少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更不用说是表扬和鼓励了。因此,对后进生来讲,老师的每一次鼓励,每一个微笑,对他们的心灵都是一种安慰和激励。教师在鼓励后进生的同时不但缩短了教师和后进生的心理距离,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利用班级环境。影响学生成长的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物质环境和心理環境。对于教师来说最可以利用的也是最能利用好的便是班级。从物资环境来讲,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应给人以美的感受,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班级心理环境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班风,良好的班风能催人积极上进、团结,人际关系和谐。不难想象,在这样的班级中,后进生也能感受到生活在班集体中的的乐趣,与老师的关系自然也非常和谐。所以,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对提高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后进生在进步的过程中及易出现反复,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无论怎样,只要教师与后进生的心灵相通,心理相近,并努力做到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以顽强的毅力、耐心细致的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一定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总体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 (1)可以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2)可以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3)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4)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在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更是切实可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这对中学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倡导实践,让学生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方式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因此,学校要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与家长达成共识,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 卡尔森.生理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 菲利普·津巴多.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摘 要】长期以来,多数人比较注重身体的健康,而忽视心理的健康,但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人的健康不仅指生理上的健康,而且还应包括着心理上的健康。而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经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心理障碍的现象,所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面对当前人类面临的心理危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便是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培养具备“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新一代。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 学校 家庭 社会
近年来,校园暴力、学生因小事而自伤、伤人,甚至自杀、杀人等等各种类型的案例常常见诸于各种报刊媒体,让人惊诧之余陷入痛楚的沉思。小学生由于病态心理而导致心理与行为上的失误,导致违法犯罪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甚至危害了家庭、危害了社会。由此可见,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心理健康确实存在问题,这是不容回避、不争的事实。而造成小学生这些心理问题,与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不开。什么原因导致学生出现如此偏执行为?答案只有一个,心里健康问题!
一、学校教育心理水平不高
从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迟,并且处于推动发展阶段。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与心理咨询活动,往往流于形式,或者作为点缀,心理健康教育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社会与学校师生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远没有到位,绝大多数人对此感到神秘和陌生。心理测量工具还有待科学化。个别辅导的方法如咨询还停留在一般的谈话,缺乏一定的咨询技巧,专业化水平不高。特别是专业人员缺乏,也是当前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个较大的障碍。
另一方面,我国小学学校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弊端。许多教师虽然基本上能够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都将之视为品德或思想问题,用德育的方法来处理。如,把孤僻看作脱离集体,把焦虑看成患得患失,把性格内向看作不暴露思想,用简单说教和行政方法加以解决,因此教育效果非常差,甚至适得其反。
二、家庭教育不足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环境条件等对学生品德和心理成长有直接而重大的影响。一方面,不少家庭不懂得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不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帮助、关心、教育孩子,对子女经常训斥,缺乏感情交流,使孩子有种“压抑感”、“委屈感”。另一方面,大多数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限制其学习生活中的自由,扼杀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家长不能接受孩子在学习中的失败,不注意方式地指责、羞辱孩子,给孩子加大了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如:上学期有个学生性格特别粗暴,动不动就骂人,满嘴的粗口;差不多天天都有同学投诉,教育了多次也没有改变,只好请家长帮忙了。结果请家长来的那天,人还没有到办公室门口,就听见骂骂咧咧的声音,还以为是发生了什么事?原来就是那个学生的家长拉着儿子来认错。在那一刻我才明白到,孩子的性格之所以这样,有一部分都是受家长的影响。此外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交了那么多钱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家长管教的缺失使得教师的教育更为重要。
而且现在在校学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我班有个学生有事无事都经常不来上学,我觉得好奇怪。经我家访调查才发现:原来他是家中的“小太阳”。从小就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爷爷奶奶疼得厉害,要什么都可以满足。后来爸爸妈妈回来了,觉得对他有所歉疚,所以也很宠他。结果他就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主要父母稍有点不合他的心意,他就不来上学。如果家长是骂了或打了他,他就会成天不在家躲起来,令家长很头疼。针对这种情况,我经常与他谈心、教育,又和家长沟通、联系,他才慢慢有所改变。所以家庭教育不当,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却忽视了精神生活的需要。人们对健康的认识绝大部分只停留在身体健康上,而没有注重心理上的健康。忽视对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长期以来,人们要么耻于谈到心理健康问题,要么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以至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也更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的方面:
(一)关注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还要以“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的身份深入学生的心灵进行教育。如果教师本身存在心理问题,又怎么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呢?我们作为教师,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比学生的人生经验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冷静地思考、反省,寻找自己的不足,有改善自我,调控自我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要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创造宽容、乐观、和谐的“体内环境”,开辟一块宽敞明亮的心灵绿地,用心去思索学生,竭力寻找他的优点,采取正面的教育,将会从中体会到教育是一种“享受”。
(二)平等对待学生,诚心尊重学生是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会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教师办事要公平、公正,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观、人才观;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地对待问题。对优等生,多看缺点,对后进生多看优点。不可感情用事,要认识到只有一视同仁对待学生,学生才会从情感深处,萌发对老师的尊敬和信任。我们可以在心里欣赏成绩好、能干、听话的学生,但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偏爱用行动展示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甚至说某某同学成绩好、某某同学成绩差、某某同学品行不端正,而做出不公平的决定。例如:安排同学值日,同样也有安排组长负责检查,但有些组长会认为:我聪明能干,成绩好,老师赏识,让我当组长,我可以不用值日,只是负责检查,要求同学做好就行了。对于这些学生,背后还得跟他谈谈心,让他明白自己也是班中的一分子,班里的事务责任、有义务去完成。又如:有个同学突然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我会摸摸他的头,弯下腰,低声说:“你作业没能按时做完,昨天应该好累吧?说说给我听,是什么事?”让他解释完后,再说:“那现在你打算怎么做呢?”
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教师只有转变心态,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往,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才能在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向上意识,逐渐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
加强心里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形成合力,共同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成长营造宽容、平等、愉快、自主、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一要发挥学校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不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心里健康教育上具有的特殊重要作用,提高家长的心里科学教育知识。三是重视社会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要保证。形成尊重、关心,帮助未成年人的社会氛围,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据国内的大量调查表明:10% ~20%的中小学生已经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常见的有厌学、逃学、过度焦虑、人际交往障碍、自我中心等。另据调查,约有3000万未成年人受到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自杀等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
因此,加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解决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使其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青少年时期是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和个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的人才,首先应该是心理健康的。现代生理学家认为,从事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要以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健康为基本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普遍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也日趋频繁。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只有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促
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教育实践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这不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小学新课改革,强调课程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认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各项素质的一个载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青少年道德危机的问题,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吸毒等现象屡见不鲜。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
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小学阶段,接下来是红楼梦解析:请大家不要站在宝玉的立场上看黛玉。请站在黛玉的立场上设身处地的为她想想。她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在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时候,宝玉说,贾府全是势利眼睛。黛玉又是年小女孩,如果没有宝玉依靠,只能任人欺凌糟蹋,无法生存。在贾府看似大家族轰轰烈烈,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生存的方法。书中主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但这爱情并不牢固。一次紫娟试宝玉,说老太太要把宝琴许配给宝玉。宝玉说:傻子,若果真是她,我就不会生这场病了,她早已许给梅翰林家。这意思就是,如果老太太把宝琴许给宝玉,他就把黛玉扔下了。再看老太太的态度,自从宝琴来了,她就疼爱琴,把黛玉扔一边了,因为老太太看出这二人,宝玉更喜欢宝琴。回到论文: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不良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
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因此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我认为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特别重要,在我学了心理健康教育C证教程之后。我懂得去关心关爱别人,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身心健康和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和发育,他们将面临学习、升学、就业和生活等等问题。在从小就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很重要,对他以后的心理素质和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帮助。
在我身边的例子就有很多因为心理问题导致自杀跳楼的大学生,因为压力等等原因想不开。如果在他小时候有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他的思维也许就不会这么想。凡事会乐观一点,用理智的头脑去面对处理事情。此外,我看过一个节目关于一个小学生因为心理有问题而导致的怪癖。在他父母离他很久的时间里,他为了引起别人注意,常常做出一些惊人的表现,在上课破坏课堂气氛等等不合群的表现。为的是这样老师就会打电话他父母投诉,他认为这样自己的父母才会回来。对这样的中小学生,我们应该做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他的思维思考和身心健康的发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意义有以下四个: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
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意学生的心理
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这样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学生偏态和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与异常行为,使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得到维护,也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
要;
1.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
2.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3.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第一,性成熟。随着青少年性意识与性冲动的出现,他们产生性的需
要;第二,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产生,青少年产生了成人
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但是,青少年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之间往往容易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导致青少年在各
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异于成人的心理特点。这些矛盾还使
他们易于处于心理不平衡状态,但又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
导来摆脱困境。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
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
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在社会环境方面来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由于中小学生缺乏正确的鉴别能力,网络黄毒和网络游戏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注重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促进德育目标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使品德教育产生“内化”的功能。
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发展是中小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1)没有健康的心理,很难形成良好的品德。现在全世界面临着青少年道德危机的问题,青少年道德观念模糊,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自杀、吸毒等现象屡见不鲜。
(2)健康的心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协调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对知识的掌握。而意志薄弱、厌学、自卑、动机缺乏等心理行为问题,则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原因。
(3)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的发展也存在着交互作用。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恐惧、愤怒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往往会引起植物性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身体的不适应和疾病。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初中生阶段,是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在小学阶段,各种心理品质正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其发展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协调性、过渡性的特点。古语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虽然小学儿童的心理发
展表现出协调性的特点,但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切勿错过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中学阶段被一些理论学家称为“心理的间断期”,这时个体正处在从童年期到青年期过渡的转折期。在这个阶段,中学生在生理上进入了青春期。他们的生理成熟期大大提前,心理的成熟却远远滞后,出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不一致性的现象,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危机。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现状决定了在这个年龄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指导学生科学制订计划, 摆正自我
青少年学生必须参加学习, 接受学校教育, 这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进程赋予的历史责任, 应该跟着感觉走。有的中学生在学习中讲求规律, 确定目标切合实际, 制定学习计划张弛有度, 劳逸结合, 学习效率高, 却没感到多大压力。而有的中学生往往在制定计划时, 只考虑学习因素, 甚至异化为分数。这样制定出来的计划既不符合人性化要求, 往往无法真正实施;又给自己增加莫名其妙的心理压力。科学的计划要兼顾学习、锻炼, 休息、个人成长等诸方面。有规律地工作、娱乐和体育锻炼可以调节脑力和体力的张弛度, 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客观条件来安排自己的生活, 使之有张有弛, 松紧适度。在休息时可以听音乐、唱歌、下棋、散步、跑步、打拳、做操等, 这样的计划才具有可行性。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入学初或开学初根据自身的实际, 科学地制定学习计划 (过去有的老师要求学生制定的计划是数字计划, 不可取) , 摆正自身的位子, 并在其实施过程中加以修正和完善, 使之在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压力, 在自我调节中缓解压力, 保持身心健康发展。
二、暗示学生客观认识自己, 接纳自我
青少年在青春期还没有明确的自我认识, “我是谁?在别人的眼中我是怎样的人?”等问题困扰着他们。因为没有建立明确的自我形象, 他们对外界有着强烈的依赖性, 极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要想摆脱别人在情绪上对自己的影响和控制, 就要客观地认识自己, 接纳自我。
一方面, 作为学校教育管理整体功能, 应充分考虑学校环境优势的暗示作用, 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互动性积极性, 让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 主动体验自身价值, 从而自悟、自释心理包袱, 减少心理压力, 是最有效的解压途径。比如, 组织文学社团, 业余体艺队, 社区环境调研组以及校园网络信息交流等等, 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得到宣泄, 在动态中实现自我解压。
另一方面,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科教学活动, 文体娱乐活动, 参观访问活动等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 不断地启发帮助学生建立明确的自我形象。最有效的办法, 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 在活动中发现自我, 客观认识自我, 接纳自我, 使其个性心理特征得到充分展示。这样, 他们找准了自己的角色位置, 就会变压力为动力, 焕发出青春活力。
三、协调学生完善支持系统, 找回自我
渴望友情是人类心理本能的需求, 结交朋友同人们需要空气、阳光、食物一样重要。交朋友不仅能交流思想感情和放松精神, 而且自己会因朋友的存在而增强自信心。
用欣赏的目光观察周围的同学, 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优点。我们教师必须做到明察秋毫, 有意协调学生的座位、小组成员搭配、搭当之间的认知、情感、技能、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素质差异, 为其提供较多的用欣赏的目光观察周围同学的条件和机会, 在同学的身上发现他们的优点, 真诚地接纳每一个同学, 就会获得同学在心理上的支持。将自己的业余爱好与同学分享, 就会走出封闭的自我。比如, 在班级野炊活动中, 教师应根据城市与农村、富裕与贫困、娇生与能干、敏捷与痴钝、腼腆与大方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校级运动会的参与也要根据其不同情况巧妙分工安排, 为其提供一个个展示自己爱好的平台, 并与同学分享, 打破自我封闭状态。与同学和朋友的生活交往是心理支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交往中认识、欣赏同学和朋友, 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爱好能力, 会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籍, 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增强自信心。
四、教会学生规避“连动不安”, 超越自我
有的中学生在承受巨大的学习压力的时候, 往往会过低地评价自己, 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从而否定自己其他的优势或优点。同时又担心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被同学瞧不起, 进而对同学的言行敏感多疑, 造成人际交往困难或人际冲突, 这就是连动性不安。在一场考试或者竞赛后, 常常因为粗心的教师表扬或批评不得体, 往往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形成“连动性不安”。我们教师在这时更需要耐性和细心, 教会学生在面对困难和压力的时候,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还是有优势、有强项的, 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人生哲学道理。当学生觉察到自己的压力过大时, 要告诫他们静下心来分析:什么是造成压力的主要矛盾, 什么是次要首矛盾。然后在制定解决方案时以主要矛盾为突破口, 各个击破。这样, 就不会使学生陷入暂时的压力和困境之中无力自拔, 从而鼓起振飞的翅膀。
五、培养学生学会幽默, 宣泄自我
幽默能使紧张沉闷的环境变得轻松活泼, 能使学生的智慧体验变得丰富多彩。幽默还是与人沟通交流的润滑剂。但是, 幽默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培养。教师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 应不失时机地使用幽默艺术, 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幽默感染, 使其在人生旅途中处事豁达大度, 举重若轻, 使人感觉容易接触, 容易沟通, 自我缓解心理压力 (当然, 哗众取宠的幽默, 是不可取的, 它只能叫人作呕。) 。我在初中语文课教学和班务活动中, 就常常使用幽默艺术, 活跃课堂气氛, 调节学生心理压力。比如, 用一个枯燥的“我……在……”格式造句, 我举的例子是“顽皮的我躺在妈妈的掌心里打呼噜。”, 引得学生会心的一乐, 还开启了他们的智慧, 并在不知不觉中使他们压抑的心境得到适度的宣泄。
六、引导学生淡泊名利, 提升自我
常说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 这正好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以自慰, 可以平衡自我。学生的生活表现, 从各个不同侧面反映了家庭经济条件的差别性, 他们的吃、穿、用、住、行, 在无形中形成了等级差别, 很容易给学生心理烙下物质上的自悲感, 形成精神压力。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要注意帮助中学生理解“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道理, 讲点“杜甫”、“朱自清”等名人的故事, 引导学生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 能树立一个特立的淡泊名利的品质, 从而自觉克服心理上不平衡的障碍, 缓解心理压力。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青少年情绪具有易动性 ,意志情态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因此,除了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外,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经济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对他们进行分阶段的认知卫生的辅导以及情绪、个性、学习、人际交往的辅导,使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和信心,勇于面对挫折,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掌握学习方法,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可以说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差异,在初中更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仍然沿用小学的那一套学习方法,很可能会因方法不当而导致成绩下降,陷入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恶性循环之中,他们感到非常困惑。
下课后,学生都喜欢到办公室来找我聊天。我发现他们都很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也非常努力去学习,认真完成作业,但是都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都是漫无目的地学习。初中的课程比小学多很多,如果学生还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当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讲一些可以参考的学习方法,或者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其他学生借鉴。然后每个学生再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就不会感到迷茫。
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发掘学生的潜能
青少年的适应有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三种。环境适应包括生活环境适应和学习环境适应,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升学问题;人际适应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和亲戚关系的适应问题;自我适应包括对自己发育的适应和心理发展的适应。
可以说,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坎,这个坎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原因,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二是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小学生活和初中生活有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从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他上课的注意力很不集中,经常开小差,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我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在开始讲课时就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叫他来回答。他回答不出来时,我并没有批评他;他能答对一点点,我就及时表扬他。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后,他的注意力渐渐集中了,上课也精神多了。可见,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重新树立信心,从而发掘学习的潜能。
三、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家长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不良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减轻。一天下午放学后就我一个人在办公室,我班的丽容同学在门口怯生生地说:“老师,我可以跟你聊聊天吗?”我笑着说:“可以啊!什么事呢?”她流着泪向我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当时我没有想当然地说教,而是耐心地倾听。她说她原来的成绩比现在好多了,后来她弟弟上学后获得了一张奖状,妈妈就指责她读了那么多年书从来没有拿过,说她没用,她因此就不怎么搭理妈妈了,从此母女的关系很不好。她还说在考试时,自己会做的题目偏不做,以此来气妈妈。了解到她的这些情况后,我与她的父母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让她们母女很好地沟通,使她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心态,从而缓解她的心理矛盾和压力。
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缓解学生的压力,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自身的心理平衡。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促进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但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班主任在这方面具有极大优势,因为班主任接一个班至少三年,大部分班主任一带就是六年,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再加上班主任本身负责班级管理,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学生对班主任的认同感和亲和力都比较好。班主任要管理好班集体,就必须首先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而班主任怎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依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简单谈一点我的看法,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班主任要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
中小学班主任的角色,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负有特定责任,并具有无可替代的教育优势。其中班主任有一个特殊角色就是:班主任是全体学生的榜样、导师、参谋、朋友和伙伴。班主任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发展都具有深远影响。那么班主任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辅导员,就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做到以下几方面:
1、班主任要尊重学生。
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小学生善于模仿教师,尤其是喜欢模仿班主任,因而班主任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作为班主任我们不能随意地辱骂学生,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让他们明白:你尊重了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同时班主任还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对待学生的劳动成果我们要诚心接受。记得有一次,我们班有一个“差生”好不容易把作业写完了,兴高采烈地把作业交给我,我一看他书写比较潦草,还写错了一个字,我大发脾气,把他狠狠地批评一顿,随之撕掉作业,说:“重写!”那一刻那个孩子脸上的笑容全无,垂头丧气地走到座位重新写起作业,可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他一连写了两次都没写好,而且一次比一次差,都让我狠狠地撕掉作业,后来那个学生的作业竟然交不上来了。于是我想这问题究竟出在哪了?他为什么越写越差呢?想着想着,想到了一句话:人在心情愉悦时,才能做好一件事。原来是我打击了他的积极情绪,在这样的情绪下他怎能认真完成作业呢?从那以后我吸取了教训,再遇到这类问题,我再也不打击学生了,不管学生作业完成怎么样,都是他们的劳动所得,我都会诚心接受并鼓励学生,让他们得到自信,产生积极情绪,信心百倍地做好每一件事。
2、班主任不可有私心。
这“私心”指的是班主任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班主任的青睐,经常表扬他们,即使他们有时犯一点小错误,班主任也会和蔼地对待他们。相反那些成绩差的学生只要犯错误班主任就会大发雷霆,让这些所谓的“差生”感受到老师嫌弃他们,根本就不喜欢他们,慢慢地就会和班主任在心理上产生距离而疏远老师,长久下去他们还会听班主任的话吗?班主任对他们的教育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我们班主任万万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
3、班主任要讲诚信。
“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班主任要做到的。有些班主任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承诺一些事情,过后却没有兑现……这些微小的事都会让学生觉得,班主任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班主任想让学生相信,班主任就得讲诚信,在给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一定要实事求是;向学生承诺的事情再苦再难也要兑现。让学生知道你是个讲信用的老师,学生也会学你做一个有诚信的人。
因此班主任在教学与管理中,要把自己的品行、情感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教育学生,用自身美好的心理素质去塑造学生健康的心灵。在学习、生活上要做到处处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懂得关心帮助别人,与人为善,知恩图报。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而且有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二、班主任要加强交流,了解学生,对症下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要从各方面培育人,那么他首先要在各方面了解学生。学生是教师培育的对象,班主任要想更好地体现自己的劳动成果,班主任就得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就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多听一听来自童心世界的呼声,和学生交朋友,加强心理沟通。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一些学生难以向班主任白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每一个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在作文教学中布置《我想对老师说》的题目,或让学生写小纸条,偷偷地夹在老师的书里等,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要使个别谈心取得良好的效果,班主任只有做学生的知己、朋友,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学生才能将自己的烦闷向老师倾诉。当一些学生在学习上遇有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衡时,班主任要及时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展谈心活动,并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里的积郁情绪渲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
三、班主任要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班主任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里,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影响着孩子。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密切的血缘关系,使得父母的喜怒哀乐强烈地感染着孩子。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因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受父母的影响极大。但由于有的家长没有正确的健康标准,较注重身体的健康,不太关心心理健康;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对子女要求过高、动辄打骂,要么对子女不闻不问、任其发展。家人的这两种态度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走向两个极端:要求高的子女心理常处于恐惧状态,性格内向;要求低的子女心理则过于散漫,缺乏进取心。
班主任是家庭教育的指导者,就要向家长传授孩子身心发展的常识。让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离不开和睦、文明、明朗、愉快的家庭环境。学生从小能生活在温暖愉快的家庭中,得到父母、长辈的正确的爱,必然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安全、愉快,充满欢乐和信心,良好的情绪从小就占据心理状态的主要地位,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摘要:赏识教育就是以适当的语言巧妙的夸大学生的优点长处, 以赞赏的语言表情及动作来欣赏赞美学生, 以唤起学生在人格上的自尊心得到保护, 唤起他们学习的动力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何为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进行赏识教育等提出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赏识教育,尊重,需求,教育方法
赏识, 让学生在生活中唤醒。赏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满足内心深处的需求。虽然我们的教育还做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但我们能从生活中来就能到生活中去, 就地取材, 因时而教,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 潜移学习的方法;能做到在课堂上不流露鄙夷的眼神, 不说尖酸刻薄的话语等, 从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什么是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赏识, 就是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 学会用赏识的眼光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物。赏识教育是根据儿童的社会性需要, 在承认差异, 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而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 他符合孩子那种希望得到他人肯定和欣赏的心理。
二、赏识教育能够激发孩子潜力的原因
赏识教育为何能激发出这么大的潜力?原因就在于它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吃饭、穿衣、身体健康只是孩子有形生命的需要, 而内心世界的满足和愉悦是所有孩子无形生命的需求, 是一种高级需求, 就孩子的无形生命而言, 他们仿佛是为了得到赏识而到人世间的。
可是, 我们有的家长忽视孩子的无形生命, 不知道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是什么。他们认为, 只要在物质上、生活上对孩子尽量满足, 吃的、穿的、住的、玩的, 都是最好的, 对孩子来说, 就足够了。这也正是他们苦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为孩子做了那么多, 孩子却并不领情的原因。
孩子的潜能需要星星之火的点燃。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让孩子觉醒, 推掉压在无形生命上自卑的`巨石, 于是孩子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了, 排山倒海, 势不可挡。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孩子巨大的潜能面前, 都是微不足道的。
三、教师如何开展赏识教育
1. 学生自赏。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积极评价的激励作用, 可以召开“我就是我”、“我欣赏自己”、“我能行”等系列主题班会, 开展特长展示, 如“星光闪闪”等系列个性展示活动, 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欣赏自我、肯定自我, 从而树立自信, 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 学生互赏。
心理学家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赏识。人性如果得不到这种需求就会像得不到太阳的庄稼一样枯萎, 为此我们可以开展“我心中的榜样”、“我的偶像”、“我最欣赏的一个同学”等系列主题班会活动。让同学们自由发言, 寻找身边同学的闪光点, 涉及范围包括学习、纪律、卫生、体育、劳动、做人等诸方面。
3. 家长欣赏。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价值。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 自信心的培养与家长的态度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只有学校和家庭形成教育合力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因此教师有责任对家长进行教育方法的培训, 使家长不再是孩子生活上的保姆, 更重要的是使之成为有一定赏识教育理论的初级教育者。为此我多次召开家长会请家长观看周弘老师的赏识教育讲座录像, 讨论交流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 使人人学会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学会与孩子沟通, 懂得信任, 尊重、了解、激励、宽容孩子, 激发孩子的自信与自强。让家长每学期两次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家庭情况考核, 请家长给孩子分配固定的家务劳动, 在劳动中发现孩子的优点, 从而欣赏孩子、鼓励孩子, 同时也使孩子在劳动中体验生活的艰辛, 充分感受成功的愉悦, 更坚定明天会更好的信念。
4. 教师欣赏。
有位心理学家这样比喻:孩子需要鼓励, 如同植物需要水一样, 而老师的鼓励则更为孩子所期待。因此教师的赏识更应该是一种深层次的赏识, 即用心温暖学生, 用情去激励学生, 用爱去鞭策学生, 用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态度去感染学生。适时赏识每个学生的点滴之长, 时时注意对每个学生赋予积极的期望。为此我坚持从学生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各种活动等方面观察了解学生, 把握他们的思想脉络, 掌握他们的心态变化, 了解他们对不同事物各种现象的评价, 注意他们的自我表现, 及时归纳他们的成长点和激活点, 为激励他们成长寻找客观依据。每天早读时, 及时总结表扬好的方面及个人, 并提出希望, 让学生感悟到教师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尊重、信任和希望, 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
四、结语
总之, 沟通、平等、赏识是朋友;鼓励、帮助、启发是良师。让我们为了学生的美好明天创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 用我们的激励的语言, 让学生充满自信, 用赞美的语言让他心存感恩;用嘉许的语言, 让他们爱人爱自己、让学生在教师的认同中掌握目标, 公平中维护正义, 友善中关怀世界, 祥和中平和待人。为了学生的将来, 为了将来的学生, 让我们从“心”开始, 用“心”对待, 从而使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滕修海.浅析“赏识教育”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影响.池州师专学报, (20) :6
[2]王安兰.适当的劣性刺激是“助长剂”.山东教育, —33.
[3]石华恒.奖励幼儿要恰当.学前教育研究, (1) .
【浅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论文:浅谈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10-17
论对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意义10-20
浅谈如何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06-12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06-06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德育和法制教育11-04
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论文07-02
对小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07-07
(文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自主探究有效的合作学习07-08
小学生如何进行自我介绍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