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案(精选4篇)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咬文嚼字”。
三、教学准备
ppt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体会歌词的意味。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提问:辣妹子什么时候最能吃辣?
明确:嫁人后,因为嫁人后吃东西“怕不辣”,害怕吃的东西不辣,有点不吃辣就不爽的意思,语气很强烈。这三组词,字是一样的,仅仅因为语序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仔细地斟酌地斟酌文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斟酌文字的,题目叫:咬文嚼字。
(二)解题
1.“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如:
2.从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释义来看,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三)课文解读
1.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试找出来后加以分析。
明确: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东坡写诗、套板反应。2.说明一个道理,却举了五个例子,这是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呢?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的。
A.郭老改句(找出三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体味不同)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三种句式的不同意味
(2)找到文中对这几种句式的分析,并在书上勾画起来。(3)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那么仅仅是句式不同,情感就会不同吗?文字的增减有没有影响呢?)
B.李广射虎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1)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学生分析这三句的不同之处。(2)从文中找出朱光潜先生的分析,并勾画出来
(3)这三组句子,一句比一句简洁,意味也随着文字的增减发生着变化,即:增减文字,情感不同。
C.贾岛吟诗
(1)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讲的是唐朝一位诗人贾岛在写“鸟宿 池边树,曾推月下门”时不知道是用“推”好还是“敲”好,他在路上吟诵这首诗时遇上了韩愈出行的马队,韩愈问起缘由,立马良久,向贾岛说:“敲”比“推”好。这段文字姻缘古今传为美谈。近代美学家朱光潜却对韩愈的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推”和 “敲”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那么,他具体是怎么分析“推”和“敲”的?(请在文中找出来)明确:“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2)既然这两个各有各的道理,那么用什么标准来判断究竟用哪一个字呢?
明确: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
(3)这个例子又告诉我们,用字的不同,诗的意境就会发生变化,即:字眼不同,意境不同。具体用什么字就需要看这个字是否与整首诗的意境想调和。前面三个例子告诉我们要注意句式,注意文字的增减,注意字眼的意境。那么,还有没有什么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呢?文章第6段写到: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东坡写诗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1)苏轼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将“独携小龙团,来试 惠山泉”改为“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可谓点铁成金。请同学们从内容、手法和情感这三个角度出发来分析一下这句诗。
明确:诗中人物在月意朦胧的夜晚,坐于山间泉水边,品茶赏月;采用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生活情趣。(2)
E.套板反应
联想意义用得好会产生点石成金的效果,但是如果用的不好,就易生流弊,滑入“套板反应”。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找,什么叫“套板反应”。
明确: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板反应”。
(2)作者列举了哪些“套板反应”的现象? 明确: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
(3)同学们在平时写作的时候是否也存在着“套板反应”呢?(4)如何才能走出“套板反应”。
明确: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3.经过以上几个例子的分析,现在你知道“咬文嚼字”在文中的含义了吗?是什么呢?(请用文中的句子回答)(提示:句式的变化,文字的增减,字眼的改变,联想意义的运用最终都归结到了情感。)
明确: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四)活学活用
1.解放战争时期的上海,有位老学者住的巷子里常有人随地小便,于是他 写了张“不可随处小便”的标语张贴出去;后来,这张标语被一个很仰慕老学者的人贴在了自家的大厅里,只不过把原标语中几个字的顺序换了一下,就成为一条警示语。请问,那条警示语是什么?(小处不可随便)。
2.传说有一天,苏小妹、苏东坡和黄山谷三人在一起谈论诗句.苏小妹说: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间各加上一个字,作为诗的‘腰’,成为五言联句.” 苏东坡略加思索,随即说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小妹说:“还算好.不过 ,这个‘腰’不够美.”黄山谷接着吟道:“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苏小妹说:“是个佳句,但是仍然没用上理想的字.”这时苏东坡忍不住了,问:“那么,妹妹你加的是什么字呢?”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看两段文字描写:这是某年高考中两位考生对一对孪生小姑娘的肖像描写,你认为哪段写得比较好?为什么?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
1.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看样子也就十岁左右,个子长得差不多高矮,穿戴也都完全一样。两个人都是苹果脸儿,樱桃嘴儿,浓黑的眉毛下镶嵌着一双乌黑的杏核儿眼,一笑两个小酒窝,两个人都扎着两个羊角辫,辫上都扎着粉红绸结……
2.两个小姑娘个头一般高,模样差不多,都穿着粉红色连衣裙,都扎着马尾辫儿,辫上扎着红绸蝴蝶结,跑起来就像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这是一对孪生小姐妹,不细看很难分清谁是姐姐谁是妹妹;一个眼睛虽大,却显得沉静秀气,一个大眼睛乌溜溜地左顾右盼,显得更天真活泼……
讨论明确:第二段文字较为生动,尤其是细节描写“一对蝴蝶追着两朵鲜花飞”,活灵活现,非常生动,说明作者观察细致。同时,有关眼睛的描写,同中有别,抓住了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第一段文字虽然也文通字顺,描写也很细致,但有点“千人一面”之嫌,这种情况朱光潜先生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套板反应”。对这种现象朱光潜先生又是如何看待的呢?让我们来继续学习《咬文嚼字》。
二、精读品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学生齐声朗读。
提问:什么叫“套板反应”?朱光潜先生对这种现象是如何看的?
明确:在写作中,一写就先联想到一些陈词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们所说的“套板反应”。
朱先生非常反感这种做法,他说:“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提问:为什么“套板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死敌?
明确:因为“套板反应”使人安于套语滥调,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而创造的动机则要求创新,套板反应与创造的动机是不相容的。
提问:作者在文中提到了韩愈的一句话,“惟陈言之务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说“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
明确:“惟陈言之务去”出自《答李翊书》,意思是:“一定要舍弃那些陈腐的思想和言辞”。惟陈言之务去,才能不致滑到套板反应,在思想情感上和语言上创新,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提问:既然语言跟着思想走,思想情感应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语言与思想情感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与内容是相随而变的,思想情感固然是主导的,但是语言也影响思想情感。语言上刻意求新,也能推动人们在思想感情上的求新,遇事朝深一层去想。
提问:“你的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这个“作”字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就是运用创新的思维去创新,就是匠心独运的创作。
提问:著名画家达芬奇初学画的时候,老师让他画鸡蛋,可他画了一阵子,就觉得没意思,不画了。他的老师告诉他,在不同的光线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不同的结果,希望他能努力去做,达芬奇听了之后,按老师的话去做,锻炼了自己的观察能力,最终成为一名大画家。著名的短篇小说艺术大师莫泊桑初学写作的时候,他的老师福楼拜却告诫他,每个事物的情状的描写,最准确的只有一个词,在写作中运用了这个词,就最简洁。同学们,你们能用文中朱先生所讲的道理来解释一下吗?
提示:答案不拘一格,只要能讲出道理即可。
参考分析:这两个故事其实说明的都是观察的重要性,只不过侧重点不同而已。“画蛋”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事物要多角度、全方位。莫泊桑的故事告诉我们观察要细致、详备。这两个故事都是和“套板反应”唱对台戏的,都力求创新。只有通过多角度的观察,才能发现一些别人所看不见的东西,画出自己独特的东西来。写作上也要求观察必须细致,力争找到最恰切的词语去表达,这样,才能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简洁明了又栩栩如生的效果。
提问:同学们,我们通过讨论分析,仔细品味,明白了在语言运用上要力戒“套板反应”“惟陈言之务去”,要努力创新,才“不致落入下乘”,请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提示: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表意见。
参考内容:要抓住作者的有关言论去阐发。例如:“‘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不能懒,不能粗心。”“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语言的完美。”应让学生明白,语言要新,关键是要从生活实际出发,生活之树是常青的,一棵树上的叶子没有两片是完全相同的,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真正认识了事物的特点,语言也就新了。“朝深一层去想”就是要认识事物的特点。
三、整体把握,获得启示
朱光潜先生在篇末告诉我们,“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才是“咬文嚼字”所追求的目标,“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精练与吻合”正是“咬文嚼字”的要求。以谨严的精神,“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这是“咬文嚼字”必须下的功夫。这些内容也正是的主旨、朱先生的谆谆教诲。我们学了之后,也深为朱先生的“咬文嚼字”的功力所折服,那么我们从中获得哪些教益呢?请同学们敞开自己的心扉,或结合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示,或就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说说得失。的篇名是“咬文嚼字”,的内容讲得也是语言的赏析,我们就先从语言的品味来谈起。
提示:组织学生讨论,或小组进行,最后归纳,或自由交换意见,大胆陈述。形式视情况而定,在组织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尤其是这个题目范围过宽,可设计一些问题,或限定一些内容,或循序渐进,可视情况而定。以下从四个方面提供参考。
1.可结合郭沫若改字的事例,来谈谈咀嚼品味语言,一定要有谨严的态度。
郭沫若也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要用好一个字也颇费周折,经人提醒后才知道用“这”比用“是”要好,可他又不假思索,把这种修改方法移用到其他的文句上,这说明郭老并未明白这种改法的道理。朱光潜先生纠正了他的说法,并且讲出了一大篇道理。品味语言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我们不仅要有文字的敏感,而且要有一定的语言知识,可见语言文字是个很微妙的东西,品味玩索语言是个很不简单的事,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修养。要提高语言修养,就非下苦功不可,并且很有必要学点语言知识。要知道语言文字的品味,要“咬”,要“嚼”,要细细地咀嚼,且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才行。
2.结合“推敲”的事例,明白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的道理。
“推敲”这个故事,已经早有定论,且“这段文字的因缘古今传为美谈”,甚至把斟酌字句的做法,就直接称之为“推敲”。因为韩愈是大家,谁也不曾去怀疑。古今人们也都赞赏“敲”字用得比“推”字好。可是作者“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并讲出了一大篇道理,由此可见,作者是不迷信,不盲从的,是富有独立思考精神的。只有独立思考,才会有新的见解,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和学习都是很好的启示。
3.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非常形象地描绘“狂人”能从字缝中读出字来。品味语言,要的就是这种精神,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从那几个事例中品出这一番大道理来的。味者,有情味、意味、意境也。品,就要体味,就要思考,思考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例如,作者从“你这”的“这”,品出极端憎恶的惊叹情味,品出了强烈的情感,从“视之,石也”四个字上,品出“发出错误而惊讶的意味”。特别是对“推敲”二字的品味,更富有启发性,作者从“推”字想到门是掩的,由掩门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提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鸟。这样做,自然是在告诉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要由此及彼或由表及里,才能品味到位。
4.品味语言也要努力去求新。
教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明白了品味语言的重要性,也清楚地了解到品味语言是一项很不简单的事,但同时也给我们指出了如何品味的方向。作者列举了很多事例,使一个很难理解的抽象问题,明白如话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非常佩服朱先生那严谨且敢于创新的精神,也深深叹服朱先生渊博丰厚的知识。他那举重若轻、流畅生动的讲述,那运用材料信手拈来的说理,更是在写作上给予了我们更丰富的启示。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谈谈在材料的积累和使用上给了我们哪些启示?
明确:①材料的积累
读完这篇,我们对朱先生的学问佩服得简直是五体投地。其实,学问靠积累,朱先生有这么大的学问,自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慢慢地积累所致。我们应该明白,做学问,没有材料是不行的,材料是学问的基础,即使像这篇简短的文字,也是需要相当的材料的,而朱先生运用起来如行云流水那么自然,这和他平时的积累是分不开的。当然,一个人的智力也是有限的,要靠大脑去记住所有的东西,那是不可能的,像我们这篇中的例子,有的可能是朱先生凭记忆写出的,有的单凭记忆就恐怕不行,像《水浒传》《红楼梦》上的例句。但可以肯定,最起码有个印象,一翻就可以找到,我们不一定都能像朱先生那样博闻强识,但可以养成做卡片、记笔记的习惯,即使是做个索引也行,这样写作起来,我们就可以左右逢源了。
②写议论文,光讲道理是不行的,必须有一定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这是谁也明白的道理。有了例子不典型,讲得道理就不到位,举了例子解说不到位,道理也讲不好,例子不充分,道理自然也不充分。我们所学的这篇,例子举了很多,而且每个例子都很典型。讲解也非常精辟,道理也讲得令人心悦诚服。选例、讲例更是给我们以莫大的启示。
四、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也学到了作者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精神,这对于我们的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于无疑处生疑”,只有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自习时讨论完成练习题三、四两题。
2.选几篇自己的作文,“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作分析。
●板书设计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文后问题。
古文与白话(节选)
朱光潜
现代人作诗文,不应该学周殷盘庚那样诘屈聱牙,为的是传达的便利。不过提倡白话者所标出的“做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日常的情思多粗浅芜乱,不尽可以入诗;入诗的情思都须经过一番洗练,所以比日常的情思较为精妙有剪裁。语言是情思的结晶,诗的语言亦应与日常语言有别。说话时信口开河,思想和语言都比较粗疏,写诗人时有斟酌的余暇,思想和语言也都比较缜密。散文应比说话精练,诗更比散文精练。这所谓“精练”可在两方面看出,一在意境,一在语言。专就语言说,有两点可以注意:第一(①),说话通常不必句句谨遵文法的规律,作诗文时文法的讲究则比较谨严。其次(②),说话所用的字在任何国都很有限,通常不过数千字,写诗文时则字典中的字大半可采用。没有人翻字典去说话,但是无论在哪一国,受过教育的人读诗文也不免常翻字典,这简单的事实就可以证明“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丰富了。
“写的语言”比“说的语言”也比较守旧,因为说的是流动的,写的就成为固定的。“写的语言”常有不肯放弃常规的倾向,这是一种毛病,也是一种方便。它是一种毛病,因为它容易僵硬化,失去语言的活性;它也是一种便利,因为它在流动变化中抓住一个固定的基础。在历史上有人看重这种毛病,也有人看重这种方便。看重这种方便的人总想保持“写的语言”的特征,维持它和“说的语言”的距离。在诗的方面,把这种态度推到极端的人主张诗有特殊的“诗的文字”。这论调在欧洲假古典主义时代最占势力。另外一派人看重“写的语言”守旧的毛病,竭力拿“说的语言”来活化“写的语言”,使它们的距离尽量地缩短。这就是诗方面的“白话运动”。在欧洲文学史上发起过数次的白话运动。最重要的有两个:一个是中世纪行吟诗人和但丁所提倡的,一个是浪漫运动时期华兹华斯诸人所提倡的。但丁选定“土语”为诗,同时却主张丢去“土语”的土性,取各地“土语”放在一起“筛”过一遍,筛出最纯粹的一部分来另造一种“精练的土语”为诗之用。我觉得这个主张值得深思。
1.作者说提倡“作诗如说话”的口号也有些危险,这里的“危险”指什么?
2.第一段中括号内应填的词语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每处不超过5个字)
3.作者为什么说但丁的主张值得深思?
4.综观全文,作者认为作诗应该怎样处理“说的语言”和“写的语言”?原因是什么?
5.下列关于使用语言,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
A.“说的语言”既有毛病,也有方便。
B.“白话运动”对写诗无利。
C.书面语言应该破除僵化,保持活性。
D.“写的语言”会使写诗走向极端。
E.诗文的语言要能够精练地表达作者的感情。
参考答案:
1.写出的诗粗浅芜杂或写出的诗不精练、无剪裁。
2.是文法(或讲究文法)是用字(或用字丰富)
3.赞同但丁“筛选”语言的作法,但不赞同专选“土语”写作的作法。
4.写诗所用的应该是活的“写的语言”而不是“说的语言”,因为写诗时情思比较精练。
王晓艳
教学步骤:
一、教学目标: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三、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
⑵跳出课本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三位作家在一起吃饭。甲说:“吃在中国”。乙说:“在中国吃”。丙则长叹说:“在吃中国”。“吃在中国”是主谓短语,说的是食文化在中国,“在中国吃”是偏正短语,其意是:想吃美食到中国去!“在吃中国”是动宾短语,作家感叹那些用公款大吃大喝的人任意挥霍国家财富,吃穷了中国,针砭深刻。这三位作家说的话字数相同,只是排序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含义。由此可见,要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我们要咬文嚼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板书:文题+作者)
(二)、作者介绍: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
基人。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三)、阅读课文,分析课文
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序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 概括出来。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
3、看文章1-7段的内容。找出文中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看总共有几个实例?(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3)、“推敲”的推敲(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5)、“套板反应”
下面同学看一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4、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5、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
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6、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7、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8、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9、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生读。
10、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生读
11、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
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至此咱们同学应该明白作者举以上三例是为了说明什么?(问了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12、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13、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14、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再次回顾咬文嚼字要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
要有谨严的精神,随处留心玩索,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从而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课文我们分析到这,下面我们学以致用。
(四)、高考链接之炼字类
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因为“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失字表现出了月下梅花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
(五)、课堂小结: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咬文嚼字》这篇课文,了解到作者所强调的“咬文嚼字”不在是原本含义,作者赋予其新的意义,使这个词语贬词褒用了。同时作者的谆谆教诲,也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要努力做到“咬文嚼字”。文字和思想感情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
阅读中,品味语言,在其基础上品味语言背后的思想感情。在写作中,时时咬文嚼字,推敲语言,从根本上调整思想感情,从而使语言与思想感情完全吻合,使作品达到最佳。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汉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的原因及类型。
2、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重点:
1、掌握错别字常见的几种类型
2、掌握避免错别字的几种常用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教学过程:
一、试试你的火眼金睛
给出一张图片,从中找出错别字:乘座(坐)
二、名词解释:错别字
错别字,顾名思义是指错字和别字。别字在古代也称作“白字”。所谓“白字先生”,就是经常读错字或写错字的人。
错字:一种是无中生有,即在字的笔画、笔形或结构上写错了,似字非字,这称之为“错字”。
别字:一种是张冠李戴,本该用某个字,却写成了另外一个字,这称之为“别字”。
三、错别字知多少?——错别字的类型
①形似致误:松弛、呕心沥血、掂量、潦草、篮球场、书藉 ②音近致误:川流不息、明信片、一筹莫展、辨析、重叠 ③义近致误:擅长、掠夺、鸠占鹊巢、销毁、提心吊胆
四、给出一组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的广告中的错别字。店铺招牌中的错别字
1、饭店门口:抄饭 2、家私店门口:家俱
3、管道店门口:按装下水管道
4、洗车店门口:洗车打腊
5、水果店门口:波萝
宣传广告中的错别字(有些故意写错)
1、某交通宣传标语:超限超载殆害无穷
2、胃药广告:一不到胃
3、商城促销广告:打拆
4、涂料广告:好色之涂
5、礼品店广告:礼所当然
五、古诗中的错别字
小池 宋 杨万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泉眼无声惜细流,独再异乡为异客,树阴照水爱睛柔。每蓬佳节倍思亲。小荷才路尖尖角,瑶知兄弟登高处,早有青蜒立上头。遍插朱萸少一人。
六、错别字故事: 《一字毁千军》
1935年5月初,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展开大战。冯玉祥和阎锡山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曾商定双方部队在河南北部的沁阳会师,以集中兵力歼灭驻守在河南的蒋军。但是不幸的是,在拟定作战命令时,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把“沁阳”的“沁”多写了一笔,成了“泌阳”。碰巧河南南部就有个泌阳,不过这个地方与沁阳有千里之遥。冯玉祥的部队接到命令,匆匆赶往泌阳,结果贻误战机,错过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蒋军获得了主动权。在近半年的中原大战中,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挨打。一字之差,最终导致冯、阎联军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
七、消灭错别字的方法
①明义记字: 字义决定着汉字的正确使用。一定的语境往往需要相应意义的字“对号入座”。因而,明了字义是明辨字形正误的基础。
如“脉搏”的“搏”字,常同“膊’’字混淆。如果明确了“脉搏”:是指血脉跳动,是一个动作场景,而“搏”具有“搏动、跳动”的意思.正好和“脉搏”的语境相吻合。
②推形记字:汉字中有80%的字是形声字。形声字的形旁表示汉字的意义类别,因而,推断形旁,明了字的意义所属,就能大致判断出该字在句中的运用正确与否。从而辨别书写的正误。
“讴、呕”都是形声字,读音相近,字形相近,声旁相同,但形旁却完全不同。这就可以从形旁入手分辨它们。“讴”,形旁是“言”字,表示该字与语言或话语有关,“讴歌英雄”当然需要用优美的语言歌颂,因此,必须写作“讴”。“呕”的形旁是“口”,表明与嘴有关的—个动作,即“呕吐”。“呕心沥血”指的是倾吐心血,费尽心思,应该用“呕”字。
③探源记字:有些词中的字是由该词形成时特定的意义决定的,因此,必须探究该类词的本义,才能准确记住字。
如“再接再厉”,因为这个成语常用来鼓励人,而“励”有鼓励的意思,所以常有人把它写作“再接再励”。实际上该词最早记录的是古代斗鸡游戏中的一种常见的现象:为了使自己的鸡获胜,每次接斗时,人们都要在磨刀石上磨利鸡的喙,以使它嘴尖锋利,一下子啄伤对方,制敌于死命。“厉”通“砺”,磨刀石的意思。由于特定含义的限制,“再接再厉”的“厉”只能写作“厉”。④结构记字:有些词尤其是四字短语,结构特殊,内部相对应的字前后意义有一定的互证联系,或者相反相对,或者相互比照,意义一致。这就可以通过其中一个字来推及另—个字,从结构上记准这类词。
“前倨后恭”,“倨”和“恭”结构对应,是一对反义词,“倨”是态度傲慢,“恭”是态度谦恭,明白了这一点就不会把“恭”写成表动作鞠躬的“躬”了。
⑤激趣记字:把枯燥的字形联想为有趣味的故事或形象的场景,这样学起来不但兴味盎然,而且记忆牢固。
“真知灼见”,因为该词常用来形容高明机智的见解,而“灼”又常被误写为“卓”字,故而可以把它联想为“闪烁智慧火花的见解”。这样,既联系了词义,又使“灼”的字形特征变得生动形象,记忆起来—定容易得多。
欢呼雀跃:麻雀似的颠颠跳跃。(避免写成“欢呼鹊跃”)⑥口诀记字:
对形近字,可以把它们的细微差别编成口诀,这样易记易用。比如:
戌戍戊戎
横戌(xū)点戍(shù)戊(wù)中空,划个十字就念戎(róng)
八、练习题
1、有错别字的 B A赋予 负隅顽抗 符合 合乎逻辑 B弊端 一叶蔽目 泡菜 如法泡制 C佳作 嘉宾满座 殉职 徇私枉法 D宣泄 一泻千里 暴光 一暴十寒
2、没有错别字的 C A权利 国家权利 启示 征文启事 B厉害 利害攸关 常年 常年累月 C处事 立身处世 暴发 爆发战争 D事物 事物繁忙 修养 修养生息
3、有错别字的C A厉行 例行公事 无望 无妄之灾 B惹事 惹是生非 礼遇 不可理喻 C国事 共商国是 欣喜 心喜若狂 D代劳 以逸待劳 桃园 世外桃源
4、没有错别字的B A侦察 立案侦察 代劳 以逸待劳 B漫延 火势蔓延 一般 略见一斑 C往返 流连忘返 提名 金榜提名 D清秀 山青水秀 奋发 意气风发
5、责无旁代(贷)满腹经伦(纶)真知卓见(灼)不径而走(胫)合盘托出(和)必 竟(毕)翻了一翻(番)布 署(部)编 篡(纂)长篇累犊(牍)赎于职守(渎)势不可当(挡)轻歌慢舞(曼)非夷所思(匪)
九、总结
【《咬文嚼字》教案】推荐阅读:
《咬文嚼字》获奖教案11-04
《看病教案》教案06-06
经典诵读教案教案06-02
教案送玩具教案10-15
第八册教案教学教案06-07
小学信息教案教案(五年级)09-17
勾股定理教案教案10-29
一年级教案数学教案11-07
音乐教案-阿西里西-教学教案06-29
快乐和不快乐教案大班教案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