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家文化(精选8篇)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500字)
道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却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我们说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深远。
我们说道家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在中华文明经历了神人共处时期后,第一次告诉了人们返本归真的途径,它启迪人们如何认识天、地、自然、宇宙、社会和自身。比如老子认为天地法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万物生死都要顺其自然,即使是面对残酷的现实,道家也深入到人的心灵深处,从自然中寻找一条自我拯救的人生道路。道家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固执地守护着人的精神的尊严,辛勤地开垦着人的精神的荒漠,把人生从一切无法消除的痛苦和灾难中拯救出来,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欲,使人获得一种宁静的自由和圣洁的心境。简言之,道家则是“出世”的思想。他们退隐不单单是为了规避无法改变的罪恶现实,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为虎作伥、助纣为虐,更重要的是为寻求一种超越现实的精神自由。这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毕竟社会需要入世的,也需要出世的。
一、中国传统家文化在民营企业中的体现
1. 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内涵。
众所周知, 中国是一个家庭观念相当浓厚的国家。中国人“家”观念之重, 家文化积累之厚, 家文化规则对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影响、支配之大, 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难以相比的。台湾知名学者李亦园直截了当地提出中国文化就是“家的文化”。
中国文化, 是以“家”为单位出发的文化, 这有其经济基础。中国文化以家庭为基础,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就是专指中国文化圈而言。在中国, 每个人必须依附于某个家庭而存在。因此结婚是“成家”的标志, 没有结婚的人, 都被视作其父母家的人。每个人不管在外做了什么, 都是代表家庭或家族的。所以说, 中国文化结构是以家为单位的“家有制”经济文化结构。
中国传统文化中把家文化规则泛化到家庭以外的每个社会层面, 对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极为重视, “关系”成为中国人安身立命的重要社会资源。以家庭或泛家庭规则为基础的身份关系来整合资源、协调人际关系和组织活动, 成为中国人长久以来理所当然的行为规则。
2. 民营企业的家长制管理作风与孝敬长辈的家庭观念。
家长制是民营企业最常见的管理模式, 具体表现为:民营企业的控制者 (通常也是民营企业的投资者或资产所有者)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并且在民营企业的管理中运用这种权威, 使得其对民营企业的管理如同家长对家庭的管理一样。从理论上讲, 家长制属于一种纯粹的人治管理模式。由于感情、心理等人格因素的影响, 家长制管理往往没有确定性和规定的程序性, 完全以民营企业中最有权威、贡献最大的个人意志为转移。在民营企业中, 家长制管理作风的一种典型表现就是大权独揽。虽然很多大型民营企业都建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总经理办公室等正式组织和相关制度, 逐渐向规范的现代公司制靠拢, 但大权独揽的特征仍很突出。在决策上, 特别是有关公司发展的重大决策上基本表现为由个人说了算, 相应的一种表现就是企业控制者事必躬亲, 不愿放权。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对于家庭中的道德伦理是相当重视的, 并且予以高度的系统化, 形成了以孝道为主要特征的家庭价值伦理理论, 孝道成为中国传统家文化的核心。孝道是中国产生最早、影响最深的道德观念, 它具有久远的思想渊源和牢固而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子女对父母的要求应该无条件服从, 而且应当特别注意恭敬与顺从, 爱父母之所爱, 敬父母之所敬, “尊上、忠信、服从”。在这样一种家庭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创始人的后代, 对于既是企业控制者又是家长的创始人, 不仅有行政组织中的下级对上级的服从, 更有后辈对前辈的恭顺, 作为长辈的民营企业创始人家长权威的形成就有了十分适宜的土壤。
3. 内外有别的用人机制与内亲外疏的人际关系准则。
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方, 无论是韩国还是日本, 都保持着内亲外疏的人际关系准则, 也就是对有亲缘关系的人亲近, 对无亲缘关系的人疏远。而这种内外有别的行为准则, 在受基督教普世文化影响的欧美国家是不存在的。无论是英国人还是美国人, 对亲近的人与不亲近的人都会表现出一种欢愉的态度;对相识的人和不相识的人的态度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这样一种文化环境的支配下, 中国民营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必然是内外有别的, 用人原则自然倾向于内亲外疏, 这一特点在我国民营企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国民营企业所有者在区分自己人与外人时, 通常会采用三个指标:关系 (血缘、地缘) 、能力与忠诚度。所谓关系指的是企业所有者与下属的情感性联系。一般而言, 所有者与经常来往的员工的关系较为亲密, 而与陌生员工的关系较为疏远。能力指的是员工在执行工作任务时, 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及胜任工作的程度。所谓忠诚度, 指的是员工对企业及其所有者的忠诚程度。根据上述三个指标, 我国民营企业所有者将员工分为自己人和外人。就关系标准而言, 所有者可能将员工划分为两类:一类为关系亲密的, 这属于自己人;另一类为关系疏远的, 此类人到底是自己人还是外人, 还得视其能力和忠诚度这两个因素而定。当员工个人的胜任能力差时, 所有者会视之为外人, 而当个人的能力强时则需视其忠诚度而定。当忠诚度低时, 所有者会视之为外人, 反之则视之为自己人。由此可见, 民营企业所有者对员工进行划分时, 三个指标的重要性依次为:关系、能力和忠诚度。
二、中国传统家文化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 它们大多数不仅是在家族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而且是在家族的治理下运行的。在企业发展初期, 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水平不高, 这种使用自己人或熟人的家族经营模式在经营管理和投资决策方面有天然的优势, 但随着规模的扩大, 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就暴露出不少问题, 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致命缺陷。
1. 家长制管理模式容易导致企业财务战略决策失误。
战略性财务决策, 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现状和发展未来。民营企业发生财务战略决策失误, 与经营者的素质有很大关系, 文化水平和财务管理水平的低下很容易导致其判断失误。但关键的原因在于企业采取家长制管理模式, 凡事一个人说了算, 缺少来自内外部的监控、反馈与制约。民营企业家长制管理模式的局限性、随意性, 造成了企业财务决策的散漫化、糊涂化、急躁化, 企业决策不计算成本, 不追求效益, 决策只是凭着“大概”、“可能”、“估计”等非理性判断进行。
2. 家长制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缺乏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机制。
许多民营企业不是靠健全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财务管理的, 而是由企业所有者凭主观经验和感觉来制定财务管理规章, 看似事必躬亲, 管得宽, 抓得细, 实际上既辛苦, 效果也不一定好。以人情代替制度, 其结果必然是出现管理漏洞和经济损失。之所以会这样, 一是部分民营企业根本就没有制度意识;二是即使有了制度也不完整、不细致、不严密, 环境变化了, 企业发展了, 制度还沿用老一套;三是只注重制度建设, 不注重制度的实施, 走过场, 搞形式, 只是把制度贴在墙上, 实际上却不按制度办事;四是平时信誓旦旦, 一旦遇到亲友和熟人就感情用事, 丧失原则、立场, 甚至对自己一套, 对别人又是一套, 为自己大开方便之门, 赏罚不均, 执法不严, 制度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3. 家长制管理模式使得企业投机现象严重。
民营企业的命运与其所有者的个人命运联系紧密, 而一些企业所有者的思想观念落后, 只知道单一追求利润, 只顾眼前利益, 缺乏长远的规划。考虑和判断问题简单、偏激、随意性大, 缺乏理性的思考, 做事虎头蛇尾。这类急功近利的观念, 突出表现在民营企业存在大量的短期行为, 根本谈不上开展战略财务管理。
4. 孝敬长辈的家庭观念导致财务管理人员创新不足。
孝敬长辈, 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在民营企业中, 孝敬长辈不但无可厚非, 并且值得提倡。但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中, 过分地孝敬长辈, 爱长辈之所爱, 敬长辈之所敬, 只会使事情适得其反。社会在发展, 时代在进步, 长辈 (通常是年龄较大的人) 虽然经验丰富, 但观念和知识更新较慢。现实情况是, 年轻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有时明知长辈的财务决策是错误的, 却碍于长辈的面子并不指出来。不容置疑的是, 现代民营企业财务管理不可能一成不变, 创新是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是一个民营企业非常稀缺的宝贵资源, 一个民营企业要想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 必须给富有创新精神的财务管理人员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条件和制度保证。
5. 内亲外疏的用人机制无法满足企业对财务人才的更高要求。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 企业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而家族内部不可能产生足够多优秀、可靠的财务人才。既忠诚又有才干的财务人才实际上并不少, 但之所以在民营企业显得匮乏, 其根本原因在于民营企业的管理方法落后, 管理方式生硬, 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买卖关系, 而没有在思想意识上真正重视人才, 真正重视员工的个人利益和人格尊严, 从而没有将符合企业需要的财务人员选拔出来。在民营企业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既没有完备的监控体制又无端地去猜疑, 只会打击员工的积极性, 这种情况在财务部门更是司空见惯。
6. 家长制管理模式使得民营企业的融资环境日益严峻。
就融资问题而言, 民营企业发展初期所需的资金大部分是通过自我积累解决。如何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获得更多的资金, 成为民营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在目前的情况下, 家长制管理模式下的民营企业仍然很难通过银行信贷获取足够的资金。这是因为家长制的管理模式使得大多数民营企业不具备一整套成熟的组织制度, 同时由于部分民营企业的资信较差而大大增加了投资风险和投资预期的不确定性, 这使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投资信贷活动趋于谨慎和收缩。以民营企业最发达的浙江省为例, 民营企业获得的贷款一般仅占银行贷款总额的10%~20%。贷款手续繁琐、额度低、归还期限短, 加上中介担保体系不健全, 急需扶持的民营企业往往求贷无门。
综上所述, 财务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对人的管理, 无论是个体的人还是群体的人, 都不可能割裂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离不开特定的中国传统家文化的影响和制约,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 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在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 必须从当代中国人的视角出发, 以有利于推动民营企业长远发展为标准, 对传统家文化进行拆解和组合,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将传统家文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科学的财务管理机制, 以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1].刘华伟.儒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外企业文化, 2007;2
[2].郑致光, 林宏宗.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管理的意义和影响.现代财经, 1996;5
听过这样的一则笑话:在一所公寓里同时住着美国人、法国人和中国人,忽然发生火灾的时候,美国人抱出了他的妻子,法国人抱出了他的情人,而中国人则先背出他的老母亲。再看人的姓名,中国人的姓名是先有姓氏,再有辈分,最后才是独属于自己的名字,而西方人是将名字摆在最前面,之后才是父亲,再后面才是族姓。前者凸显出来的是家族整体而非突出个体,而西方则相反,奉行个人本位,个体意识强烈,以自我为中心,家庭观念相对淡漠。通过笑话和分析名字的组成却的确能够折射出些许东西方固有的观念差异。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小农经济占有主导的地位。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使得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相对地稳定,世世代代在固定的地点居住生活。随着社会的发展,富裕家族讲究面子、排场,更是需要维持大家庭的局面。
以《家》的四世同堂家庭为例:大家庭的家长是高老太爷,他显然处于这个封建大家族的最高地位,是家庭内部的至尊和权威,掌握着全家人的命运,其特点是专横、衰老和腐朽,当然,为维护一个大家的稳固,他对待儿孙有时也不乏慈祥和温情,于小说《家》其象征意义是封建旧家庭和封建制度的老朽。其次是几位“克”字辈的“老爷”,即克明、克安、克定之流,他们又各有妻室儿女。这一代人把传统的父辈的行径完全继承、效法了下来,表面道貌岸然,却在父亲的荫庇下坐吃山空,表面上对老太爷孝敬得唯恐不周,背后却是吃喝嫖赌、抽大烟、捧戏子,为争夺财产和权力族争闹不休。再次是“觉”字辈少爷,主要以是觉新(当然,觉新较为特别,他是长房长孙,其父亲去世后,自己这一房的事务由他负责掌管)、觉民和觉慧为代表。这是这个大家庭的主要脉络,另外还有各房家眷多人,各种关系错综复杂。
所以,如何处理这些复杂的关系,如何维持大家族的稳定不解体,就成为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在中国特定的家庭条件下势必要产生一种“权威”。而这个权威的产生是由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决定,而不是象西方社会那样民主地选出。长辈顺理成章也合乎情理地成为了每个家庭的权威,权威一经确立,必然要有维持权威的工具。在中国,这个工具就是“孝”,即晚辈对长辈服从的一种义务。唯有如此,长辈在处理家庭内部事务以及家族与社会的关系的时候才能够令行禁止,否则必定乱套。“孝”在《家》中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大家庭的作用,其表现就是大家族表面一团和气。觉民、觉慧的不“孝”就在客观上直接加速了老太爷的死亡和大家庭的分裂。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权威的实施总是有对象的,当二者的认识不一致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抗而产生悲剧,比如婚姻。
婚姻对一个人来说可能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件事情。传统中国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二人往往还不认识就要拜堂成亲。夫妻两方必须“门当户对”,其结合往往由长辈家长决定,晚辈必须遵从家长的决定,晚辈必须要“孝”。如果不强调“孝”,家庭和社会肯定会极不稳定。这里就有不一致。家长注重的是与女方家族的结合与后代的延续传承。婚后妻子必须适应并接受丈夫家庭的诸多生活方式,新婚夫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仍是夫妻与双方原有家庭成员在相处及相互适应的困难。最为重要的是,夫妻两人要在一起过一辈子,这与交友有着太多的不同。对于交朋友而言,处得好了可以是朋友、兄弟、哥们,处不好了也就散了、罢了,完全可以由着自己选择。比如觉民、觉慧与他们那些同学朋友。而对觉新来说,他就不可以自由地选择梅芬或是瑞珏,因为他要服从长辈的安排,他要“孝”;对于女性,嫁给了不了解、不认识的男人,并要从一而终,比如梅芬,同样是因为“孝”。
在中国封建社会,尽管“孝”只是作为道德约束存在的,但在封建大家庭中却被上升到不得不遵守的制度。老太爷专制、冷酷,想以他的意志来建构一个“五世同堂”的大家庭,当然,正如前文所说的,作为大家庭的创业者,他也有慈祥温和的一面,但这一切当然也是为了维护和延续这个大的家庭。作为高家的家长,他依靠以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建立来的权威统治这个大家庭,要求晚辈对上辈的“孝”。老太爷的话就是命令,既符合他的地位和身份,也表现着他的权威。他其实就是中国封建制度的拟人化具体化。他用封建的婚姻制度造成了梅芬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山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阴魂不散受到迷封建迷信保护从而造成瑞珏的悲剧。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暂时不提觉民的婚事要求觉民回来,也可以理解为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孝”伴随着老太爷的死远去了,封建大家庭随之分崩离析。因为“祖父的利益超过一切”,陈姨太的“血光之灾”谬论直接导致了瑞珏的死亡。这充分表现了传统力量和习惯势力在人们精神上的深重影响,就是这种深重影响一度形成了传统。所以,颠覆传统的难度可想而知。
觉慧的“叛逆”弥足珍贵。他是高家所有人当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反对封建传统的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例如,他积极地参加学生运动,公开地支持觉民抗婚,反对众人请神驱鬼,等等。他勇敢地反对封建传统,在老太爷去世后众人无情地要求怀孕的瑞珏搬出去时,他可以做到敢于与长辈对立,蔑视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觉慧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新鲜的空气,尽管他的性格中还存在着单纯幼稚的一面,尽管他的思想还比较简单和不成熟,尽管他在行动上有时还犹豫和不够果断,尽管他的感情上同封建家庭还有些藕断丝连。他一方面真诚地与鸣凤恋爱,但另一方面他却抱怨她只是个丫头,并且当得知鸣凤要被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之后,又决定放弃鸣凤。他一方面憎恨高老太爷的权威统治,但另一方面在祖父即将离开人世时又流露出对祖父的依恋之情,等等。这些都可以表明觉慧的不坚定。
在个人与家庭的有冲突的时候,“孝”的观念往往表现为要求人们做到循规蹈矩和安于现状。至此又可以解释《家》中觉新的作为。觉新的主导性格是怯弱和忍让,尽管他受到过新思想的影响,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则又使他逆来顺受,一味奉行“作揖主义”、尽“孝”道,他在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封建“孝道”的维护者角色。他带着中学毕业第一名的成绩单回家,梦想满怀却又接受了长辈安排的婚事。他明白是封建的旧制度剥夺了他的一切,但又无力抗争,最终成为了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并且是自愿的牺牲自己,尽管他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也已经认识到封建家庭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他无奈地自愿地挑着家庭的担子。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芬、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下冯家的亲事。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觉新的确是被“孝”压制的典型。
与《家》中繁杂的家庭成员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相比,《小丑之见》里的家庭就显得太过简单。汉斯曾与玛丽真心相爱,却并未登记结婚,只是有过一段“准家庭”生活。汉斯的父母身旁也没有其他亲人一起生活,玛丽也只是与其父亲相依为命。西方家庭的典型组成基本是夫妇和子女的两代模式,长辈与晚辈之间地位平等,相互尊重,家庭成员均以平等的地位相处,而且子女一旦十八岁成人一般就不再依赖父母。几乎从未听说西方家庭有“三代同堂”、“四世同堂”。在西方国家,人们崇尚独立自主自强自立,而中国人历来注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更是自古就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训诫。直到现在,中国人依旧具有深深的恋家情结。
如果说以《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家庭是以家庭成员的整体存在的话,不妨名之曰“群体主义”,那么《小丑之见》中的汉斯将是以独立“个体主义”存在的西方家庭成员的缩影。西方讲求人权,崇尚以个体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我表现自己。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有真正本领的强者才能得到承认,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因此,西方家庭中的成员总是体现出个体特性,而这种个体特性促使每个成员独立发展。小丑汉斯就勇于脱离他的资产阶级家庭,当然其家庭本身的资产阶级氛围与限制也是施尼尔主动选择出走的另一方面原因。西方人崇尚爱情,对爱情的美好是带着崇敬的心理去接受的,这也是理解汉斯从家庭出走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反观中国,大多数的人对爱情有着非常复杂的心理因素,既渴望又排斥,既接受又逃避,既憧憬爱情激动人心的一面,又恐惧爱情令人痛苦的一面,甚至于直接将爱情视为痛苦,觉新与梅芬的感情纠葛就是例证。
当然,仅仅从两部小说是不可能穷尽中国与西方的家庭观念的差异,当然也非徒劳无功。通过比较《家》与《小丑之见》,还是能够比较强烈地感受到中国与西方的观念的差异的。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选集(第一卷)[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中国哲学始于先秦,历史悠久,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地区的哲学相比,属于少数达到较高水平的哲学形态之一。因其多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中国哲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十分深刻,其也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思想中。
中国哲学博大精深,以儒家、道家、佛教思想为主,又融合了墨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融会贯通,兼容并包,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概念范畴。中国哲学这些独特的概念范畴如:道、气、理、神、虚、诚、明、体、用、太极、阴阳等。凝结着中国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国哲学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范畴被不断地充实、丰富,赋予新的内容,围绕这些范畴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将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哲学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基本特质:
一、伦理本位;
二、积极入世;
三、辩证思维;
四、兼容并包;
五、天人合一。下面我将以这几个特质为切入点,对中国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展开讨论:
一、伦理本位
伦理本位,即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盖了整个社会人际关系。这一传统自夏朝就有,典型的有宗法制,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这种制度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周朝,影响于后来的各封建王朝。
至孔子,在伦理本位的思想下,继承并发展了仁的学说。儒家经典《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而言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为先,而修身又以修德为先。而仁是道德的总汇,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并对礼加了定义,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曰:“恭,宽,信,敏,慧。”曰:“居处恭,孰事敬,与人忠。”以仁达到“修齐平治”。
如此久而久之,深入人心,伦理便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封建时期,三纲五常成为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及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提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妇女需遵三纲五常。而如今的中国,仁义孝悌依然提倡,注重家庭关系也是受了伦理本位的影响。
二、积极入世
孔子曾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深刻地体现出了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决心,以及积极入世的心态。孟子也曾说过:“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佛道二教多存出世之心,但久而久之也受其影响。佛教出现了菩萨精神、人间佛教、生活禅。道教出现了全真教、净明道,以普世济人为宗旨。可见其影响至深。
延伸至生活,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华民族更着眼于现实社会,而不注重彼岸世界。对于学问,提倡学以致用,“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受积极入世的影响,读圣贤书,登科入仕,成了封建社会读书人的首选。
三、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通常被认为是与逻辑思维相对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逻辑思维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辩证思维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时间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无碍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一特点几乎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周易》中记载:“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了矛盾,变易,创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强调了质变源于量变。道教经典《道德经》中也有说:“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说明了矛盾与双方相互依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说明了矛盾与双方相互转化。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不少,“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此外,“白马非马”;在不同的环境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短浅眼光与长远眼光的区别等等都体现了辩证思维。
四、兼容并包
兼容并包,简而言之即一“和”字。
《论语》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生焉。”《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兼容并包,要求人有博大的胸怀,海纳百川的精神,高尚的品格,与人和善,与天地敬重。故中国古人对天地常怀敬重之心。因为兼容并包,春秋时期百家虽相互争鸣,却也相互吸纳,相传孔子也曾问礼于老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虽儒家独大,但其后的儒学、理学也吸纳融合了法家、道家等的学说。因为兼容并包,中华民族五十六个名族亲如一家,和睦共处。因为兼容并包,中国人注重“家和万事兴”,继而国家太平。
五、天人合一
中国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天与人的关系上。它认为人与天不是处在一种主体与对象之关系,而是处在一种部分与整体、扭曲与原貌或为学之初与最高境界的关系之中。这里的“天”分为:自然天、主宰天、义理天和境界天。主要有道家、儒家、佛教三家观点。
儒家
在儒家来看,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人心中天赋地具有道德原则,这种天人合一乃是一种自然的,但不自觉的合一。但由于人类后天受到各种名利、欲望的蒙蔽,不能发现自己心中的道德原则。人类修行的目的,便是去除外界欲望的蒙蔽,“求其放心”,达到一种自觉地履行道德原则的境界,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禅宗
在禅宗来看,人性本来就是佛性,只缘迷于世俗的观念、欲望而不自觉,一旦觉悟到这些观念、欲望都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自然显现,也就达到最后成佛的境界,因此,他们提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佛”.真正达到觉悟后的境界是什么呢?从某种秤谌看,仍有点象道家的一切顺应自然之意。故禅宗语录有言:“悟得来,担柴挑水,皆是妙道。”“禅便如这老牛,渴来喝水,饥来吃草。”
道家
在道家来看,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庄子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季羡林曾说过:“‘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它使人超脱,人平和,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回归自然。
1、中国传统的农本观念、抑商观念和乡土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的农耕封闭性形成的。√
2、《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化成天下”。此论的本质是“以文教化”。√
3、文化,是指一切上层建筑的总和 X
4、中国古代的载于《易经》的“大中至正”观和儒家的“中庸”观,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中正”品格 X
5、“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的社会格局。√
二、填空
1、理性活动、道义活动、感性活动和物利活动构成了《人生(生活)》的全部活动内容。
2、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教”是指《(儒教)(道教)(佛教)》。
3、依据中国传统的“认知论”,人类认知世界的三大方式是(宗教)方式、(艺术)方式、(科学)方式。
4、“三谛圆融论”所提的“三谛”,是指(假观)(空观)(中观)
三、单选
1、儒家提倡的“仁民而爱物”,所显示的终极趋向是(A)A、天人合一 B协和诚信 C适者生存 D智无涯
2、孔子亲自摘写的史学经典是(C)A大学 B周易 C春秋 D札记
3、中华民族传统的性格特征是(D)
A、厚德载物 B、文质彬彬 C、自强不息 D、重道轻器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公式,是(B)哲理思想的高度概括。A、儒学 B、道学 C、佛学 D、理学
5、父系家长制,血统尊卑制、嫡长继承制与封土建侯制,是中国传统(A)的基本内涵。A、宗法制 B、君主制 C、婚嫁制 D、礼制 6《(A)》一书,系统而科学地提出了阴阳协和论、量变质变论与无限否定论。A、道德经 B、南华真经 C、法华经 D、坛经
四、简答
简要解读下列各论:
五、摘文
以下文题,均为不同的写作范围,请任选其一,并自拟标题。要求:书写整洁,理据合理,格式规范,标点正确,800字以上。
1、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
2、论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或民族背景
3、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4、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
5、论儒学、道学或中国佛学
6、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信仰
7、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收获
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们,同学们下午好:
我是来自10级经济学(2)班的学习委,我叫张盼盼,很荣幸有这次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担任学习委员这一职务的经验。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年多,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担任着学习委员这一职务。回望这一年多,自己走过的路,留下的或深或浅的足迹,不仅充满了欢愉,也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一年多的工作,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下面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
学习委员是班上的一个重要职位,在我当初当上它的时候,我就在想一定不要辜负老师及同学们我的信任和支持,一定要把工作做好。要认真负责,态度踏实,要有一定的组织,领导,执行能力,并且做事情要公平,公正,公开,积极落实学校学院的具体工作。作为一名合格的学习委员,要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意见和老师的教学动态。在很多情况下,老师无法和那么多学生直接打交道,很多老师也无暇顾及那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大家刚进入大学,很多人一时还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模式。学习委员是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学习委员要及时地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建议和疑问,熟悉老师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再次,学习委员在学习上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要有优异的成绩,当同学们向我提出问题时,基本上给同学一个正确的回复。
总之,在一学年的工作之中,我懂得如何落实各项工作,如何和班委有效地分工合作,如何和同学沟通交流并且提高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当然,我的工作还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比日:有的时候得不到同学们的响应,同学们不积极主动支持我的工作;在收集同学们对自己工作意见方面做得不够,有些事情做错了,没有周围同学的提醒,自己也没有发觉等等。最严重的一次是,我没有把英语四六级报名的时间,地点通知到位,导致我们班有4名同学错过报名的时间。这次事使我懂得了做事要脚踏实地,不能马虎。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曾经经历过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 ,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1. 用膳礼仪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让我一一道来。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2. 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有礼。这就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这样看来, 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对方。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 、改称呼、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这些都是精华。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现在,西式婚礼等在我们国家很盛行,但日韩却大多继承者传统的华夏婚礼,我们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这丢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礼仪和文化,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和底蕴。所以,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我们更要继承我们传统的婚俗礼仪精华,保持一片净土,还原我们的特色。
3.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 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礼仪
当今社会,社交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古代的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仪尚适宜在现代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等活动有借鉴作用。古代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礼尚往来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们有效地进行交流。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在现代也是一种标准。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糟粕
1. 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二十四孝图》里的《郭巨埋儿》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打算埋掉儿子,供养母亲。看似孝心,实则残忍。这也是一个生命,这样做违背了人性。从汉代实行“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 如周木问安、献章求嗣这两个典故正是讽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对父母愚孝的人。本这种行为已是误导性行为,但有些人却以此为荣,不断效仿,就真成了愚孝。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来衡量,也不用整天挂在嘴边,孝敬父母要从心里发出来。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忠孝。
2. 跪拜礼
近年来,有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那么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是否要以这种方式来感恩呢?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釆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生活在平等民主社会的我们,应该丢掉这种陋习。
3. 旧婚俗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
旧婚俗中也有不少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比如:父权、夫权、族权,三从四德。比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封建社会套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实实守在家里理家务、养孩子。比如中国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一是不顺父母,二是无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恶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窃盗。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因此可说是对于妇女的一种压迫。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恶疾”两条,丝毫无关妇女的品质问题,反映出人道主义在旧时的普遍缺失,无民主平等可言。
4. 祭祀礼仪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阴间的鬼魂手中。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倍觉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并由此引发对未来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们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讲,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精神补偿。祭祀鬼魂,总会得到鬼魂的关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如此祭祀礼仪就产生了。但死亡祭祀对于生者是一种无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首先,丧葬祭祀是对生老者肉体的直接折磨。丧葬祭奠诸事,礼俗繁杂冗长,有吊唁、设祭、出殡等几十项礼节,折腾人力,损人精神,一场丧事下来往往搞得人筋疲力尽。其次,丧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费。除钱财外,土地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国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办?如果继续让鬼居扩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被挤出地球生活圈的。另外丧葬祭祀使生者成为死者的奴隶。办丧事珲奢,在历代都有人反对,然而始终行不通。多数丧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结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性
中国传统音乐是在中国9000余年的音乐发展史上, 由各民族共同创造, 流传至今的音乐形式。她主要包括文人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四部分, 其中, 文人音乐最具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实质与文化特点。
文人音乐是文人大量参与创作、加工、甚至表演的音乐形式。古琴音乐、词调音乐、昆曲等戏曲音乐都属于文人音乐。它与中国传统书法、绘画、诗词等共同构成中国独特的文人文化。
在文人音乐中, 琴乐发展时间最长, 从未中断。
古琴音乐:古琴音乐追求超尘脱俗的意境, 天人合一的哲思。古琴曲《梅花三弄》的泛音主题“清、幽、淡、远”的文人色彩, 最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和”思想, 成为古人修身养性, 塑造人格的最佳手段;流传至今的琴曲中, 有结构宏大的《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 有短小精致的《酒狂》《关山月》等, 还有感情浓郁的琴歌《古怨》《苏武思君》《阳关三叠》等。赏琴乐如聆天籁, 音起之处, 惊起漫天飞, 声至之地, 顿时江山如画;手方动雨云翻彼, 琴未响草木曦声;恢弘时似千军破城, 幽寂处如秋月入湖;容如暖阳普照, 哀似西风黄花;怒如雷霆震动, 悦似歌舞升平。
词调音乐:中国古代诗词基于声调语言, 顿挫抑扬, 起伏有致, 不但具有突出的的节律美感, 而且体现出优美的旋律线条。因而, 词调音乐是词与曲高度结合的音乐形式, 她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形式, 是艺术性极高的传统文化成果。如姜夔的自度曲谱《杏花天影》《扬州慢》等, 其形态已经十分成熟, 千年之前的中国南宋时期, 词曲相结合的音乐创作已经发展到一定高度。
戏曲音乐:同样, 中国戏曲音乐从宋元杂剧以后, 文人大量参与其中, 形成了其写意性、程式化等文化特征。这些特征明显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绘画、书法、诗词格律等艺术的共同文化特点。所谓写意性, 即非写实性, 是指不追求形象的真实性, 而注重形象的概括性、类型性, 通过形象的“意似”和神韵揭示其本质特征。写意性是中国传统艺术共同性, 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程式化, 是指高度概括的、高度成熟的、具有稳定性的、符合形式美规律的规范。它是一种具有约束力的规范, 所以, 很多从事中国传统艺术的人被其束缚, 程式化成为教条, 艺术成为形而上。而又有一些人能做到“移步不换形”, 跳出约束, 将规范继承并实现突破, 成为大师。
所以, 文人音乐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高度提炼的艺术, 是“高文化”, 更是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当我们把中国文人音乐不是作为技能而是作为文化现象来审视时, 文人音乐不仅有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艺术传统, 而且具有十分显著的中国文化特征。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音乐性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 中国传统音乐以它独特的精神内涵与丰富的艺术特性融入、影响到传统文化的其他各个部类, 以其强大的功能性作用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绘画、诗词、建筑等共同构筑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特征。与此同时, 中国传统舞蹈、绘画、诗词、甚至建筑等传统文化形式几乎都具备中国传统音乐的特征, 比如:韵律感、线条感、节奏感等。
韵律感: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形式都讲究韵。韵, 可以理解为神, 她是中国传统艺术美感之所在。而韵律感, 则是体现艺术作品或创作中动静结合的追求传神之审美感受。无论是书法、绘画还是诗词, 甚至是中国传统建筑, 都会讲究动与静、远与近、有与无等的对比, 这种对比, 就像音乐表现手段中节奏之长与短的关系, 其目的即是追求神韵。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律感主要以节奏和旋律的变化等手段为主, 但是, 在书法艺术中, 其韵律表现在章法、间架及运笔等方面;在中国绘画中, 其韵律感主要体现在线条、色彩等方面。诗词艺术本身从其一产生就和音乐紧密结合, 大都可以入乐的, 其格律的韵律感是最突出的, 反倒是现代朗诵诗词的方式反倒是中国古典诗词韵律感的缺失!
线条感:传统音乐的线条主要体现在旋律方面。优美的中国音调是无与伦比的。旋律线条的起伏、对比或是重复、模仿, 都给人以无尽美感和愉悦。中国书法和绘画中, 线条是最常用的基本手段之一。不管是大师的作品, 还是初学者的临摹, 都能体现出线条对于书法、绘画的重要性。线条之于书、画, 丝毫不亚于旋律之于音乐, 它们都通过线条来叙事、抒情, 都通过线条传神、达韵。中国传统的建筑的回廊、曲桥、飞檐等造型, 也运用了类似于音乐旋律线条的表现手法。
节奏感:节奏在中国传统音乐的表现手段中, 是最主要的, 它可以脱离旋律单独成乐。中国传统音乐的节奏丰富多彩, 变化万千。而节奏感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体现也同样是精彩纷呈。书法艺术中, 体现在轻重、徐疾、虚实等方面;绘画方面, 体现在构图、色彩、造型等各方面, 皴、擦、点、染等在画面中形成丰富的节奏美感。
另外, 音乐的其他特点如:结构工整、讲究对称, 对比求异等, 在很多传统文化形式中, 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出神入化。
综上所述, 音乐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而文化是音乐所承载的对象, 二者是相互依存, 不可割裂的关系。中国传统音乐从其一产生, 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 音乐现象就是文化现象, 审视音乐现象也必须用文化的的眼光。
从某种角度讲, 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就象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缩影, 它折射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画面, 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厚的底蕴与特殊的精神内涵才造就了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反之, 传统音乐给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 使之更具有音乐的线条、音乐的精神与音乐的内涵。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技巧性的、技能式的艺术形式, 更重要的是要把它当作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用审视欣赏的眼光透彻把握它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1]
参考文献
【关键词】毛笔书法素质教育实现价值热爱文字
【中图分类号】J29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29-01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世界范围影响力的逐渐加大,中国文化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重视和学习。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的毛笔书法更是受到了人们的欢迎。
那么如何让我们中国的这一古老传统文化很好地继承发扬下去呢?我认为毛笔书法应该走进课堂,尤其要走进小学课堂,让更多的孩子接受、了解、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下面我仅根据本人的实际教学经验和体会加以阐述。
首先,在小学教毛笔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得到领导、专家的重视、支持。
就拿本人所在单位来说,学校领导特别务实,在教育教学方面,只要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只要是对学生成长有好处,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好处的科目,他们都亲自抓,亲自管。实施新课改后,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于是出现了校本课。校本课上什么内容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能体现本学校的特色呢?学校领导反复思考后,找到了我说:“凡有,你有特长,咱们学校的校本课你来上吧,你教学生写毛笔字,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学校提。”我看领导这么重视校本课,而且内容是教学生学习毛笔书法,这正是我所喜爱和想要做的,于是欣然接受了上校本课的的重任。
其次,在小学教毛笔书法,能发挥书法教师的长处,实现书法教师的价值。
书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有着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鲁迅先生曾讲:“视文字为美观是华夏之独特”。而今这门独特的艺术已经成为了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一名教师,我觉得我们有责任继承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并积极努力地传扬下去,使我们的书法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永世辉煌。
本人小时候就比较喜欢书法,上学后又进行了一系列书法研究,参加工作后就想当一名书法老师,现在如愿以偿了。教小学生毛笔书法,不仅能把自己所学到的本领发挥出来,而且还能进一步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更值得欣慰的是当看到学生进步,有成绩的时侯,心里会有一种无比至上的成就感。所以我不但喜欢写书法,而且更喜欢教书法,在教与写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着书法带给我的快乐。
第三,在小学教毛笔书法,,能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激发小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小学生学习毛笔字首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正确的执笔方法。正确的写字姿势概括的讲:坐着写字时头要端正,不倾斜,不低伏在桌面上; 两臂自然分开成对称姿势,右手执笔,左手按纸 ;腰背正直微微前倾,两肩齐平,胸离桌沿约一拳距离;两脚自然分开,平稳踏地。用毛笔写大字就需要站着书写。这时注意两脚自然分开,一腿稍向前跨,身子微倾,左手按纸,右手悬笔,以便调动全身之力。毛笔正确的执笔采用“五指执笔法”。按,即用大拇指上节按住笔杆,拇指关节要微突;押,即食指上节压住笔杆和大拇指配合夹住笔杆;钩,用中指上节钩住笔杆前方;格,用无名指由内向外顶住中指钩来的力量,以稳住笔杆,地,用小指紧贴无名指给无名指以辅导力量。(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方法大约需要3-4节课的时间。)小学生学习毛笔书法要了解“文房四宝”的知识。
毛笔是文房四宝之首。从笔锋原料看,分为三类:一是用兔毫,狼毫,鼠须,鹿豪,豹豪为原料制作的毛笔称为硬豪笔。二是用羊毫,鸡豪,胎豪为原料制作的毛笔称为软豪笔。三是软硬兼施的毛笔,如“七紫三羊”,“五紫五羊”“三紫七羊”及各种号称“大白云”“小白云”的毛笔都属于这类。
墨从品种来看,可分为油烟墨和松烟墨两种。油烟墨是用油烧烟再加入胶料,麝香,冰片等制成。松烟墨则是用松树枝烧烟,再配以胶料,香料而成。油烟墨质地优良,坚实细腻,乌黑发光;松烟墨色黑但缺少光泽,胶质较轻。
造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中国的古老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唐代人们就开始用宣纸写毛笔字,现在,小学生练毛笔字一般都用既经济又实用的竹纤维纸或是用稻草纤维制作的元书纸。
砚是古人用来研磨和盛墨所用的器具。它有端砚和歙砚两大名贵种类。古人用的砚除具有实用价值外,还兼有象征身份,地位和工艺品的价值。
小学生有了以上知识做基础,然后就可以练写毛笔字了。小学生通过笔画的学习能感受到汉字的线条美;通过间架结构的学习,能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通过布局谋篇的学习能感受的汉字的章法美。小学生在练毛笔字的过程中能够培养耐心,细致,有始有终的品行,能够磨练坚忍不拔的毅力,陶冶积极向上的情操。在小学生德艺双手的同时,他们自然而然的就会加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汉字和汉字书法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以其独特的形态,深刻的内涵,享誉世界语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教育学生继承汉字文化和汉字书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写好汉字,是学生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用毛笔字写好汉字,是学生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现在对于中国人而言,民族的、传统的精粹是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的。鼠标和笔杆,一个是带有工业特征的快捷效率,一个是带有感情色彩的闲适优雅,这两种感觉不能互相取代,也都应该保留在我们的生活中。学校本身就是重要的文化阵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围着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为此,在学习现代技术的同时,加强写字教育教学,使一代又一代学生较好地掌握用毛笔字书写汉字的基本技能,是我们应有的责任。
【中国传统家文化】推荐阅读:
中国文化传统11-05
中国传统丧葬文化10-06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6-22
中国传统文化高中09-24
中国传统美食文化12-03
中国传统文化感悟12-08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12-26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德育方法06-24
中国传统文化陶瓷作文06-11
传承中国武术传统文化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