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案

2024-08-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案(精选9篇)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理解什么算法,知道算法的多样性。

2、能够对设计的算法做简单的评价。

3、学会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描述算法。

过程与方法:

了解信息加工的机在机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有效地加工所获取的信息,做好新型人才。

教学要点:

1、体验程序设计的独特魅力,了解编程加工信息的内在机制。

2、了解并尝试编程的主要过程。

教学组织:

我们要介绍的就是编写程序的主要过程,了解这个过程后,我们尝试自己动手编程一个小程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引导学生认识信息加工的重要性,它能帮助解决我们生活中那些事情。

二、教学内容

1、打开光盘中的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动化的信息加工也来之我们的生活。

2、讲述算法

所谓的算法是指为解决一个问题而采取的方法和步骤。

算法的特征:确定性、有效性、有穷性、一个或多个输出

排序(Sorting)就是将记录按关键字递增(递减)的次序排列起来,形成新的有序序列。

排序方法:插入排序、选择排序、交换(冒泡)排序、归并排序和分配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基于交换排序的一种算法。它是依次两两比较待排序元素;若为逆序(递增或递减)则进行交换,将待排序元素从左至右比较一遍称为一趟“冒泡”。每趟冒泡都将待排序列中的最大关键字交换到最后(或最前)位置。直到全部元素有序为止。

插入排序法: 每次处理就是将无序数列的第一个元素与有序数列的元素从后往前逐个进行比较,找出插入位置,将该元素插入到有序数列的合适位置中。

归并(Merge)排序法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新的有序表,即把待排序序列分为若干个子序列,每个子序列是有序的。然后再把有序子序列合并为整体有序序列。

将已有序的子序列合并,得到完全有序的序列;即先使每个子序列有序,再使子序列段间有序。若将两个有序表合并成一个有序表,称为2-路归并。

选择排序法:每次从待排序的记录中选出关键字最小(或最大)的记录,顺序放在已有序的记录序列的最后(或最前)面,直到全部数列有序。

3、分析VB程序的一般步骤

(1)建立用户界面

(2)设置各个对象的属性

(3)编写事件驱动程序

(4)存盘和运行及调试

4、参考网站

编程沙龙:http:///app/aprong VB编程乐园:http://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案 篇2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存在的问题

1.重技能轻教育价值

许多高中学校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开设了不少的信息技术选修课, 但是很多学校开设的课程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缺乏教育价值的沉淀。很多学校开设选修课时主要是从培养学生技能的角度出发。《音视频编辑技术》、《OFFICE高阶技术》等技能化课程成为选修课程的主流。当然, 我们不否认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中技能课程的价值, 但是不能够仅仅让技能培训成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选修课的主流, 却淡化了其应有的对学生的长远价值的考虑。技能训练可以成为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一个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关注学生对技术的深度理解, 尽量培养他们对技术的热爱。

2.课程开设缺乏规划

高中开设信息技术选修课, 一般只是几位一线教师根据自身的特长以及学生的需要就决定开设了。但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并不足以让他们自信地开设选修课。从目前各所高中开设的信息技术选修课程来看, 有图形图像设计类、有算法程序设计类、有音频视频处理类、有二维三维动画制作类等, 五花八门, 涉及课程标准中必修和选修模块内容。但是从某一所学校来看, 往往只是根据本校教师能力开设了不多的几门课程, 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太少, 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信息技术类课程“更多选择权”的需求。

3.教学评价缺乏规范

既然为校本选修课程, 那么自然是由各所学校自己考核评价, 甚至某些学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完全是由教师自己决定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同时, 由于缺乏教研规范、督促以及引导, 导致了选修课程教学与评价的随意性, 缺乏必要的规范。

4.设备环境缺乏保障

信息技术课对硬件设施的要求向来就高, 选修课自然需要硬件作为基本保证, 但由于经费投入的原因, 短期内很难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限制了课程的有效开展。同时, 课时也是制约选修课开设的因素。按照要求选修课程获得一个学分需要18课时, 但学校往往不能上足课, 受学习时间的限制, 学习内容更难于拓展和延伸, 学生也往往处于不尽兴和不满足的状态。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开设与实施的思考

虽然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的开设与实施存在诸多的问题, 但是从我们学校的开设经验来看, 丰富的选修课能够拓展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内涵与价值。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开设与实施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

1.研读课程标准做好国家课程校本化

高中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程, 是指在遵循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前提下, 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 根据教师所面临的实际教学情境及教师的业务能力, 从学生学习的特点及学习需求出发, 优化课程结构、重组课程内容、改善教学组织形式和课程评价而做出的创造性实践。校本选修课程不是随意开设或者凑数开设, 甚至沦为技能培训班的, 它一定是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体理念之下的校本发展课程。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开发的第一步就是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按照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课程目标来创造性开发校本选修课程。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选修课程实践的尝试, 需要在分析多个版本教材的基础上, 选择以一种教材为基础, 面对全体学生, 依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整合教材, 对教学顺序进行个性化调整, 对教学内容进行改编、补充和拓展。例如, 我校将《简单动画》纳入到常规课中来, 对那些学有所长的学生, 开设《高级算法与程序设计》、基于项目的《智能机器人》竞赛课程。后来, 我们又将《图形、图像的简单处理》、《DV短片的制作》引入到选修课程。

2.区域联动支撑选修课程

面对高中信息技术校本选修课开发与实施, 单独依靠某位教师或者某所学校其实都难以真正、更好地实现。基于学校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校本选修课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 我们设想不妨走出校园, 从一个相对便利的区域出发组建选修校际联盟教研组, 开展校际联盟式的校本协同教研, 为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开辟新的空间。区域联动支撑选修课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要落实组织方式。推举好组织者 (召集人) , 一般轮流在各校开展教研活动, 各校轮流承办。二要确定教研内容。定时、定点、定主题、定流程、定分工, 确保教研时间能明确, 教研地点能确定, 教研主题够具体, 教研流程落实, 教研活动能分工合作。三要物化研讨成果。每次开展校际间的教学研讨时, 都要事先对成果形式进行预设, 提前做好相应方案设计与具体安排。事实证明, 基于区域联动方式开展校本选修课的支撑协作, 能够很好地协调软硬件设备, 特别是促进了教师教研水平, 更好地让教师之间互通交流, 提高教师改进校本选修课质量的信心。

3.规范过程强化教学

面对教学随意性和不规范化, 我们需要进一步规范教学过程。基于校本或者区域, 对于校本选修课教学要有具体的规范和指导。特别是教学评价, 每门选修课程需要提前制定选修课评价方案, 并且需要获得学校的审核。同时, 校本选修课教学过程要加强差异化任务设计。对于小规模的作业, 基础好的学生大约在30~50分钟左右能够完成, 因为他要思考、设计, 再用技术手段实现, 剩余时间作为奖励时间, 在遵守一定的纪律要求下, 学生自主安排, 而基础不太好的学生, 在5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也会完成作业, 也有一定的自主安排时间。在学生做课堂作业的时候, 教师要进行单独指导, 或是快速浏览学生作业, 不合格的作业, 要求学生修改。另外, 校本选修课应该更多地应用技术手段来辅助教学。例如, 建立常规课堂的教学服务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 通过动态的教学网站, 把课堂教学的每一个主题、每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相关教学资源、学生作品、作品评价等, 统一组织到网页中, 利用专题教学网站开展教学。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展开自主学习, 更有利于积累和更新教学资料, 克服以往教学中每堂课都要向学生发资料包、学生浏览不方便、学生端又不能长期保留的弊端。学生作品在动态网页上提交并显示出来, 更有利于多元评价, 对学生完成的作品, 不仅教师可以评价, 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案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海洋类选修课程;开发;应用

信息技术统一考试重视对考生知识、能力和信息素养的考查。根据这一指导原则,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原则就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信息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联系,注重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在生产、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基于这一原则,立足信息技术的教学实际,结合地方实际,本文将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

一、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1.选修课程的开发条件

(1)特色选修课程的实施。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全校师生抓住时机,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思路和特色课程体系。我校靠近东海,所在区域的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拥有多处优良避风港,海洋经济较为发达,而且我校绝大部分学生在海边出生和成长,很多学生毕业后也要从事与海洋产业相关的行业,这些都为我校的特色发展提供了便利的课程资源。

(2)海洋产业危机。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当前的海洋产业存在若干重大问题:一是海洋经济竞争力不强,海洋科技实力较弱,海洋产业尚未摆脱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的现状,海洋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提升。二是缺乏产业技术人才和新兴技术支撑,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存在渔船之间无法联系协助作业,海难补给与救助有难度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当地渔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最大限度地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这些渔业问题,如信息技术能够提供海洋渔业的即时信息,能够定位、锁定有效船只的位置,能够提供存储管理和显示分析工作区域的海洋信息。

综上所述,基于本地海洋特色,结合特色选修课程的实施,笔者认为“海洋”将是本校信息技术选修课程的特色。

2.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意义

通过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学科实践性、探究性等突出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运用信息手段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与素养。

通过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可以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教师在选修课程的开发过程中需要研究大量的专业知识,从而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生对选修课程的反馈,有助于教师教学的反思,进而优化课程的开发开设。

通过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可以使学生掌握海洋生态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对海洋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海洋的热爱。

3.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规划

依据学校特色课程建设规划,结合信息技术新课程理念和选修课实施精神,笔者将课程分为两大类: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渗透海洋教育的选修课、海洋和渔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选修课。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育中渗透海洋教育的选修课,如Flash海洋动漫制作和欣赏、Photoshop与海景摄影、AUTOCAD船模设计、会声会影与海洋微电影。此类选修课的特色是将高中信息技术的必修内容中引入海洋素材,渗透海洋教育,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感受海、感悟海。

海洋和渔业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选修课,如鱼产品销售与电子商务、海洋生态与信息技术、“讨海生活”与信息技术、海洋资源数据库开发。此类选修课的特色是将信息技术平台或系统应用到海洋和渔业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

二、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应用

1.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应用价值

信息科学技术以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等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内容,并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技术支撑,用来采集、测量、分析、存储、管理、传播和应用空间信息有关数据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技术。它在渔业生产、管理和科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海况、渔况监测预报服务系统,海洋通讯系统,海洋导航综合指挥系统等。对于学校师生来讲,这些系统的开发是有难度的,我们要研究的是如何有效使用这些系统。

2.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应用课堂

高中信息技术海洋类选修课程并不局限于选修课堂上,我们可以多形式、多方法、多渠道综合开设选修课程,如在正常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将海洋知识引入选修内容;实施网络教学;与当地社会力量结合,请专家、海洋从业人员授课,或是带领学生进入船厂、海洋局、水产品市场现场授课。

三、结束语

海洋类选修课程的开发和应用会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如学校的课程资源、学生发展水平评估、学习组合形式、课堂教学方式等。但是我们只要在课程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思考,笔者坚信海洋类选修课程终将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叶金霞.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案 篇4

(一)因特网应用(因特网诞生于 1969 年初,前身是阿帕网,我国的四大骨干网: CERNET、CSTNET、Chinanet、ChinaGBN)、因特网服务的基本类型:远程登录、文件传输、信息浏览和检索、电子公告牌系统(BBS)、电子邮件等.因特网服务通过信息交流、信息获取、资源共享等功能来实现.、FTP 的概念: FTP 是因特网文件传输协议 , 是FTP 服务使用的协议.FTP 的使用:在IE 浏览器中进行 FTP 服务的登录、文件的传输.(B/S)

使用窗口式的 FTP 客户端软件如: CuteFTP ,登录到一个 FTP 服务器上进行文件的传输.(C/S)

FTP 有两种登录的方式:匿名登录、以指定的用户名和密码进行登录.、远程登录(Telnet)的概念:一台计算机根据一定的协议,通过网络连接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上去,登录成功后,则可以与其进行交互性的信息资源共享.Telnet 的使用:在IE 浏览器中输入远程登录的服务器的地址

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远程登录工具软件如 Cterm.、因特网服务分类

通讯类 电子邮件、BBS 信息类 远程登录、文件传输 检索类 表示 “ 中国的 ” 地区域名.域名的顶级域名分为:通用顶级域名、国家和地区代码顶级域名,能根据通用顶级域名判断该网络属于什么样的组织机构.)、域名命名的一般规则:书P31.)域名的管理:

①国际性的因特网组织包括因特网协会(Internet Society, 简称 ISOC ,网址 http:///),它们都是非盈利的因特网管理与服务机构.②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主要任务包括注册服务(域名注册、IP 地址分配等)、目录数据库服务、信息服务、网站访问流量认证等.)域名注册:遵循“先申请先注册”的原则,域名可以变更或撤销,也可以买卖和转让.20、IP 地址及其管理)域名是人们为了便于记忆而采取的一种命名方式,但是在因特网中作为通信对象的计算机只有通过 IP 地址才能被识别, IP 地址才是网络中计算机的身份标识.)IP 地址的概念: IP 地址是惟一标识出主机所在的网络及其网络中位置的编号.)IP 地址的格式: TCP/IP 协议规定,传统的 IP 地址(IPV4)是32 位二进制数,分为 4 个字节,每个字节 8 位,中间用小数点隔开,然后将每八位二进制数转换成一个十进制数,十进制的取值范围是 0~255.)IP 地址的组成:网络标识和主机标识,网络标识确定了该主机所在的物理网络,主机标识确定了在某一物理地址上的一台主机.)IP 地址的分类:

A 类IP 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其余三个十进制数组成主机标识.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1~126.分配给少数大规模网络.子网掩码为: 255.0.0.0

B 类IP 地址:前两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后两个十进制数组成主机标识.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128~191.分配给中等规模网络.子网掩码为: 255.255.0.0

C 类IP 地址:前三个十进制数为网络标识,最后一个十进制数为主机标识.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192~223.分配给小规模的网络,每个网络支持的主机数最多为 254 台.子网掩码为: 255.255.255.0

D 类IP 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224~239.E 类IP 地址:第一个十进制数的范围为 240~255.要能根据给你的 IP 地址判断它属于哪一种类型的 IP 地址.特殊的 IP 地址: 127.0.0.1 ,把该 IP 地址作为环回接口预留.)、IP 地址的管理

因特网地址分配机构(IANA),负责全球 IP 地址与域名管理,全球 IP 地址的分配是按照一种分级的方式管理的.我国所分得的大多是 C 类地址.、如何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因特网服务组织的类型、提供的服务与服务特点:

ISP(因特网服务提供商): 主要提供因特网的接入服务.ICP(因特网内容提供商): 提供因特网信息检索、整理、加工等服务,如新浪、搜狐等.ASP(因特网应用服务提供商):主要为企、事业单位进行信息化建设及开展电子商务提供各种基于因特网的应用服务.2)两种上网方式

家庭上网的三种方式: MODEM、ISDN(一线通)、ADSL(宽带接入方式)(主流)①拨号上网

A、拨号上网的必要条件:因特网服务提供者提供的帐号;用户计算机需配置调制解调器;一条电话线路.调制解调器的作用:将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进行转换.B、通过电话线进行拨号上网的步骤:

连接硬件设备:计算机—— RS232 电缆线—— MODEM ——电话线——电话网—— ISP —— Internet.建立拨号连接(在IE 浏览器属性中新建一个拨号连接)——对该拨号连接的“属性”进行设置,设置 TCP/IP 属性——选择“自动获取 IP 地址”和“自动获得 DNS 服务器地址”②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A、必要条件:申请一个用户 IP 地址;用户计算机需配置一块网卡.B、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步骤:

安装网卡——连接网线——安装网卡驱动程序——安装必要的网络协议——实现网络共享 3)IP 地址的设置

(1)静态分配法:前提是要有足够的 IP 地址,给每台计算机分配一个固定的地址,优点是易于管理,缺点是浪费 IP 地址资源.通过局域网接入因特网的 IP 地址的分配一般是静态分配法.当IP 地址资源不够,在局域网中可以给重要的计算机静态分配 IP 地址,给普通上网的计算机动态分配 IP 地址.(2)动态分配法:把公用的 IP 地址暂时分配给用户使用,在用户使用完这一 IP 地址或到一定期限以后,服务器再收回这一地址.优点是实现了 IP 地址的动态分配,节约了 IP 地址资源;缺点是安全性较差.拨号上网的 IP 地址的分配是动态分配法.)、了解因特网协议 IPv6 的产生背景,能比较 IPv6 与IPv4 的优劣.当前在因特网上使用的 IP 地址是在 1978 年确立的协议,它由 4 段8位二进制数字构成.由于因特网协议的当时版本号为 4 ,因而称为 IPv4.随着因特网的迅速发展,飞速增长的 IP 地址需求与现有地址不足的问题正逐渐成为制约因特网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因特网工程任务组(IETF)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其中比较成熟的是 IPv6.在IPv6 协议中,地址位数为 128 位,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地址短缺的问题,还增加了网络层的安全机制.5)局域网的设置

(1)局域网中客户机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及 DNS 服务器的设置:右击“网上邻居”——属性——右击“本地连接”——属性—— 选中“ Internet 协议(TCP/IP)” ——设置属性——设置“ IP 地址”、“子网掩码”、“网关”、“ DNS 服务器地址”——确定.(网关的作用见书 P43)

(2)代理服务器的设置:右击桌面上的 IE 图标——属性——选中“连接”选项卡——局域网设置——选中“使用代理服务器”,并输入代理服务器的 IP 地址和端口——选中“对于本地地址不使用代理服务器”——确定.代理服务器的作用.代理服务器是网上提供转接功能的服务器.其作用有以下 3 点:

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 篇5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教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①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②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③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④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①,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②、③,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①②③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④,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①④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②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⑴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⑵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高中化学选修3教案 篇6

本节课之前的章节中,已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做了详细的介绍,为本章内容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而本节课中对晶体常识的介绍,则是以后学习各种晶体结构与性质的一个重要开端。关于晶体的常识本节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1、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2、晶体的特点;3、晶体的制备。从教材看,本章首先从人们熟悉的固体出发,把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两大类,引出了晶体的特征和晶胞的概念。从外形、微观角度和物理性质等方面讨论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并联系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是学生充分体会的化学的意义。晶胞是描述晶体结构的基本单元,是研究晶体结构的最基本概念,教科书利用图片、比喻等方式介绍了晶体与晶胞的关系,并通过例子介绍了如何计算晶胞中所含的原子数。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对晶体与非晶体在宏观上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其微观本质了解并不多,基本可以运用在前几个章节学习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知识对本节课进一步学习。再通过设计合适的情境和问题,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的各种性质。高一15班是西安交通大学少年预科班,具有较高的实验素养和理论知识以及对科学强烈的探究精神。所以本节课在知识的理论性上可以适当加深,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设计理念:

本教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实物展示和形象比喻等教学方式,使学生自主分析晶体和非晶体的不同,激发学生探究晶体和非晶体本质区别的热情。通过晶体和非晶体微观上的本质区别,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宏观性质上的区别,建立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维方法。

建构起晶胞的概念,形象比喻的方式,体会晶胞与晶体之间的关系;再以课本上的问题设置矛盾,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的适当点拨,总结归纳出一个晶胞中平均所含粒子个数的计算方法,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四、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

2、掌握晶体的基本性质

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常识、感情经验从宏观特征逐步过渡到微观特征,认真把握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

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探究晶体结构的兴趣,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辨证思维

教学重点:晶体和晶胞的概念;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上的差异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案 篇7

一人教版选修一模块

以“课题”的形式编写教材。将《标准》中列出的具体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归纳为6个专题, 下设16个课题。各个专题相对独立, 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除非特别说明, 各个课题也相对独立, 所以, 师生在选择实验时, 无需顾虑教材编排的顺序, 只需先从专题层面选择某项生物技术, 再从课题层面选择实验就可以了。本教材对《标准》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 把“生物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内容分成两个专题, 同时也把“生物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分为两个专题, 使内容排列更为条理化。在呈现方式上, 各个专题和课题都遵循以下原则:

1“课题背景”创设了初始的探究情境, 通过突出生物技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社会生产生活的联系, 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2“实验设计”鼓励学生自主研习和设计实验方案。此外, 教材还有大量的旁栏问题, 大多是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的。对于探究的结果, 教材以“结果分析与评价”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和表达, 不断进取。“课题延伸”和“相关链接”则体现探究的开放性, 鼓励有潜质的学生得到进一步发展。这些栏目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为学生自主探究留下较充分的空间, 避免让学生“照方抓药”。

3鉴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需进行必要的知识铺垫, 并通过画出操作流程图等方式, 引导学生理清探究思路, 操作中需特别注意的地方给予适当提示。

4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二浙科版选修一模块

完全按照《标准》中内容标准的顺序来安排教材内容, 围绕《标准》活动建议编排实验, 体现“实验”模块特色, 共分四部分, 13个实验。在呈现方式上, 教材的版面和栏目非常简洁明了, 遵循以下原则:

1开宗明义, 提出实验室工作守则,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这不仅是科学研究工作所必须的, 也有助于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 包括日常生活, 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学生受益终身。

2介绍了生物技术的定义, 概述生物技术的内涵、历史、发展过程、应用、前景、以及与生物化学和生命科学的关系, 让学生对于生物技术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生物技术的热情, 培养学习兴趣。

3每一部分开篇点明研究的现实意义, 每一部分都由若干个实验组成, 每个实验首先指明实验目的, 包括知识方面和技能方面的。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 也有利于学生的自评、他评和老师的评价。

4以很少的文字进行了简单的知识铺垫, 然后介绍实验的设备及用品、材料和步骤, 步骤介绍的比较简单, 而且和其他版本的教材比较, 省略了很多步骤及技能的指导。

三中图版选修一模块

以“章节”的形式编写教材。内容全面具体, 增加了更多可选择的探究内容。各章节的编写按照以下模式进行:

1每章的开始都设有“课题研究”, 开篇点题, 在“研究计划”中明确本章的主要内容, 在“总结交流”中指出本章的重点, 这样让学生从宏观走进去, 又知道具体要做什么、掌握什么, 从而明确本章的学习目标。

2每节通过“背景知识”栏目为后面的实践活动做好知识的铺垫, 包括最基本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等, 叙述简洁、图文并茂。通过“相关链接”栏目做好技能的铺垫, 在“实践案例”中完成相关实验。“实践案例”是该教材的特有栏目, 包括材料器具、活动程序、结果分析等。通过介绍较为详尽的实验操作过程, 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提供一个可参照、可借鉴或者可模仿的具体案例, 其目的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动手的机会, 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理念。教学条件尚差的学校, 可基本按照“实践案例”的程序, 完成实验操作。而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 则可参照“实践案例”, 选择性地进行重组和调整, 设计出可行性更强的实践活动方案。

3中图版最显著的特色就是每节都有若干个“探究活动”, 具有较强探究性和开放性。如果说“实践案例”是属于模仿水平的技能训练, 那“探究活动”则是对“实践案例”的一种变通和认知层次上的提高, 属于独立操作水平的技能训练, 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教育, 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形成科学探究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在“探究活动”栏目中, 提供2~3个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活动建议”。该栏目的设计, 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索以及与同伴交流的方式, 扩大实验研究的范围, 拓展思维的空间。

四河北版选修一模块

以“章节”的形式编写教材。各章节的编写按照以下模式进行:

1本套教材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发展史的教育。每章的开篇设置了“技术发展历程”栏目, 介绍相关的技术的发展历史。每章开篇还介绍了每节的主要内容, 明确每节的学习目标。

2河北版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是采取先呈现“实验”或“探究”, 然后总结知识, 后面又安排了“课外实践”栏目, 秉承了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思想。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技能卡”的设置, 突出了对实验技能的指导。如, 手提式高压蒸汽消毒器的使用、环境中微生物的接种方法等都是以“技能卡”的形式呈现的。

五苏教版选修一模块

以“章节”的形式编写教材。苏教版教材内容的确定, 主要根据《标准》的体系, 但有较明显的创新之处。不只是按照《标准》提出的13个实验的具体内容编排教科书, 而是重新将实验内容进行分类, 分为生物无菌培养技术实践、发酵技术实践、酶的应用技术实践、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实践”4个部分。各章节的编写按照以下模式进行:

1教材的开篇是“学习指南”栏目, 通过和学生一起阅读,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要求, 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 帮助学生利用好教材,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绪论”中介绍了生物科学是21世纪最活跃的学科之一, 强调实验是开启生物科学王国的大门, 激发了学生对于生物科学的兴趣, 明确了科学实验对于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性。

3“学习目标”和“关键词”是苏教版高中生物具有显著特色的小栏目, 对于学生初步确定“核心学习”这一意识有好处。关键词一般出现在正规的学术论文中, 中学教材中设置关键词还是罕见的。通过关键词与《标准》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对比研究, 发现它们之间相互对应程度是比较高的。作为“学习目标”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具有更简洁、明了、易记的特征, 而且可以让学生逐渐养成使用关键词进行阅读和检索的良好习惯。

4苏教版基础知识介绍得比较详细、全面, “边做边学”和“课题研究”的栏目实践活动采用身边容易取得的材料, 降低了实践活动开展的难度, 提高活动的开出率, 同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训练学生动手的能力。

5苏教版延伸相关链接, 链接了权威文献, 注明书名、作者、出版社, 有心的同学可以便捷地搜寻到此书籍。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五个版本教科书各具特点, 形式多样, 均渗透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教育思想, 新教材在设计和编写上给使用新教材的教师以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感受, 为一线教师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最直接、最可靠的支持和帮助。作为教师, 应该充分研究教材, 利用好教材, 看到每个版本教材的特点,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 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真正做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毕鹏.山东省高中生物新教材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郭永峰.中图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特点简析[J].生物学教学, 2006 (10. (

[3]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4]吴兢勤, 朱正威.人教版“生物技术实践”简析和教学建议[J].生物学通报, 2005, 40 (6) :28-30.

[5]王宪国.中图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的编写理念和特色[J].生物学教学, 2006 (5) .

[6]吴相钰, 刘恩山.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 2007 (3) .

[7]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高中信息技术选修教案 篇8

【摘要】在有机化学微课的制作及应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有机化学微课的制作方法,尤其是应用信息技术制作一些动态的模拟有机反应过程中分子变化的动画,把这些动画应用于微课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时也总结出一些制作不同用途的微课所对应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有机化学 微课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28-02

《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是在《化学2(必修)》的有机部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化学2(必修)》主要介绍了烷烃、烯烃、芳香烃、醇、羧酸、酯、糖类、蛋白质、油脂、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等常见有机物的简单代表物及其组成、性质、用途。其中还简单介绍了取代反应、加成反应、酯化反应、水解反应、聚合反应等有机反应类型。而在《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模块,对有机物的认识基于其所属的类别,要求学生从官能团相互转化及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的角度来理解有机反应,突出结构决定性质,将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实验、反应、合成和应用整合成一个有机体。[1]

学生学习《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模块的现状及困扰:(1)该模块知识点多,难度大,按正常课时学完该模块,课堂上很难留时间给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2)需要记忆的内容多,且易遗忘,学生需定期复习巩固。(3)有些学生课堂效率低,需加强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基于此,这些年我通过制作及应用有机微课,取得较好教学效果,下面我介绍一下制作及应用不同类型微课的心得。

一、课前预习型微课

课前预习型微课主要应用于现在流行的“慕课”,“慕课”是对传统的课堂和课后部分翻转。也就是学生在“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课前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视频,并通过适当跟踪练习巩固,掌握本节课的基础知识。课堂时间主要用来深入探究一些问题或解答课前预习时遇到的一些疑难。为了防止因“慕课”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这类微课要控制好时间和深度,注重基础知识讲解。

1.设计微课的一般思路

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以往的知识经验、认知能力、思维习惯、情感态度等,其次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教学大纲、选择内容、设定目标、理清思路、设计程序等,后录制微课视频,编写强化练习及学生学习任务单。反复多次修改,精益求精。

例如微课《羧酸》制作思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必修2》中乙酸的结构特点及性质,然后讲解羧酸的存在、定义、分类、系统命名法、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重点是通过Flash制作的动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记住羧酸参加化学反应时断键、成键位置。至于酯化反应的几种类型、甲酸的特殊性,以及醇羟基、酚羟基、羧酸羟基三者之间性质的比较等,就留在课堂上由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学习,总结归纳来解决。

2.整合信息技术,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动画

有机物结构复杂,种类繁多,但有机反应很有规律,首先要找出参加反应的官能团,其次判断出官能团相互转换时断键、成键位置,为帮助学生理解、记牢官能团转换时断键、成键位置,我用Macromedia Flash等软件制作了常见有机物参加反应时结构变化的动画,这些动画应用于微课中,取得较好效果。

Macromedia Flash是一款界面直观、操作简单的动画制作软件,可以制作很复杂的平面动画,因为它能很好的将文本文件、图像文件、声音文件、视频文件等结合在一起,所以应用他可以制作出效果极佳的影音文件。同时Flash是运用矢量图形制作动画,所以制作出的影音文件尺寸小、可无损放大。

如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动画制作步骤如下:(1)用Cambridge Soft公司开发的ChemDraw软件设计出乙醇和乙酸的球棍模型,截屏后得球棍模型平面图,分别导入MacromediaFlash中成图形元件。(2)在MacromediaFlash中把乙醇中羟基氢和乙酸的羟基截取下来分别转换成为另外元件,把乙酸剩余部分中的碳氧单键改成碳氧双键(ChemDraw软件设计出的球棍模型只有单键,没有双键、三键)。(3)四个元件分别拉入四个图层中,移动元件组合成乙醇和乙酸的球棍模型。(4)使用渐变动画功能,让乙醇中羟基氢和乙酸的羟基断开往上移动结合成水,剩余部分对接成乙酸乙酯。具有立体效果的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动画就完成了。[2]

又如在《抓断键成键位置,轻松书写有机反应方程式》、《烯烃加聚反应的几种类型》《确定有机物同分异构体数目的几种方法》等微课中,我直接用结构简式制作动画,对学生正确书写有机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帮助很大等。

这类微课忌讳把所有知识讲深讲透,学生只需在家里观看老师讲课视频,然后通过做大量习题来巩固,完全被动地接受知识,从而导致我们的教学又回到以前的“填鸭式”老路上了。

由于微课是经老師反复修改,精心制作成的,同时我们也可借鉴或直接使用其他教师开发的优秀微课,因此这些微课比传统课堂教学更精炼,条理更清晰,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从而减轻学生负担。尤其是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可通过多次观看学习来掌握知识,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一个班级学生个体差异给教师上课带来的困扰。自然这类与教材配套的完整系列化的微课,也能让部分对《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有兴趣但学校又没开设这门课程的学生开展自学。

二、课后复习、提升型微课

1.该类型微课的内容和作用

这类微课的内容主要包括:(1)重点知识。(2)典型例题。(3)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4)易遗忘的知识。

这类微课主要作用有:(1)学生课后利用这类微课复习提升。(2)学生在课堂上某个知识点没听懂,可以在课外有选择性地观看微课,查漏补缺。(3)某个知识点因时间长而遗忘,可通过微课来复习巩固。

2.微课《有机物中原子共线、共面问题分析》制作思路

该微课属于讲解典型例题型的微课,该例题题目是“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请判断其最多有个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最多有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

该微课制作过程如下:(1)用ChemDraw软件分别设计甲烷、乙烯、乙炔、苯、甲苯的球棍模型,并从不同角度旋转各球棍模型,用CamtasiaStudio等录屏软件录制旋转过程,截取效果最好的视频片段保存备用。(2)通过讲解甲烷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饱和碳原子及其直接相连的四个原子,即中1—4原子构成一个四面体,碳原子5在四面体中间。也可引导学生把1、2原子想象成一个人的两支手,3、4原子想象成一个人的两支脚,碳原子5想象成人的肚子,若两支手1、2和肚子5构成一个平面,那么两支脚3、4就分别在该平面一前一后,好像一个人在做伸展运动;通过讲解乙烯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碳碳双键的两个碳原子及其直接相连的四个原子,即中1-6原子处于同一平面;通过讲解乙炔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碳碳三键的两个碳原子及其直接相连的两个原子,即中1-4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通过讲解苯的旋转视频,从而推理出苯环中1-12原子同一平面,且键角均为120°;通过讲解甲苯的旋转视频,引导学生把甲苯中苯环想象成圆桌面,甲基中3、4、5三个氢原子构成的圆想象成汽车方向盘,碳原子1、2之间的单键想象成方向盘轴,在苯环平面且可以旋转,方向盘平面和苯环平面垂直,因此3、4、5三个氢原子最多有一个可旋转到于苯环平面。(3)把结构简式变形为,从而总结出最多有6个原子(即1-6原子)在同一条直线上,最多有30个原子在同一平面上(8、9、10三个氢原子最多只有一个在该平面上,11、12、13三个氢原子最多只有一个在该平面上)。

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于微课制作,可以将原本微观的、静态的、抽象的、模糊的信息,宏观、动态、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从而有效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深受学生欢迎。

三、有机实验型微课

费茨(T.M.Fitts)和波斯纳(M.I.Posner)说:“在动作技能学习的起始阶段,首先要通过对示范动作的观察,对刺激情境的知觉,来形成一个内部的动作意向,以作为实际操作时的参照”[3]。由于高二学生对有机实验还比较陌生,处于模仿阶段,在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用很长时间演示、讲解一个有机实验,学生自然就没时间动手操作,而且后排学生无法观察清楚实验操作及现象。基于此我制作了一些有机实验型微课。

例如微课《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和性质》,我在实验室录制了制取乙烯和验证其性质的各个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項的视频(也可网上下载)。将该视频导入CamtasiaStudio软件中,对关键步骤重点讲解,加入旁白。在学生正式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的前一天,我把微课视频、强化练习及学生学习任务单发给学生,学生顺利完成实验预习。对比传统的实验教学,这种在微课支持下的实验教学效率更高,学生对实验了解得更充分。而且学生对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已经了然于心,自然就不会对化学实验产生胆怯心理。

对于有些有机实验较危险、较难成功或者时间很长,我们没必要给学生演示,用实验微课进行教学可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微课支持下的机化学教学比传统教学具有很大优势,尤其是现代化教学手段应用于有机化学微课制作,大大提高了微课教学效果,但目前高中有机化学微课还零散杂乱不够全面,有些方面被大量重复制作,有些方面无人问津,这极大制约了有机微课的使用。因此今后有机化学微课制作应往系统化、模块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广余.微课,让化学教学更具个性化[J].化学教学,2014,(5):25-28.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案范文 篇9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背景知识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这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u盘、光盘等道具。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老探究所给探究题,有目标地查阅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一、作者介绍

1、作者生平

篇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陈波

课题:《普通话和方言》

一、类属与特征分析:

本堂选修课属于高中选修的最后部分,目的在于了解祖国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更多的语言常识,同时也能够给下学期开始的高三总复习打下较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对方言的了解还是很少的,也不一定对这些感兴趣。所以,本堂课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参与与接受,要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要使他们学有所获。

二、课程构思:

充分利用异地方言发音与本地发音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异,调动学生兴趣,利用比较教学,寻找不同方言中的特征并对语言有一些较为清晰的了解和印象。

三、课堂准备:

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收集两句方言,学会并带到课堂交流。

课堂实录(简)

一、导语:

大家都知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谚语,谁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学生各抒己见)

二、引入教学正题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总体而言,都还是看得很准,就是人话也好,鬼话也好,总是有不同的交流对象,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群体总有自己专用的语言,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方言。上周的时候安排同学们去寻找不同的方言,我们找几个同学来展示下。生:展示方言??(略)

师:前后我们一共找了十个同学来展示方言,大家觉得能不能听懂?

生:有些能,有些不能。

师:应该是多数都不能吧。

生:(笑)其实说出来的本人也搞不懂,他们发音都不标准。??有些是乱说的,蒙你的。(哄堂)

师:好,看来不同地方的方言不仅和普通话有区别,甚至和我们所说的重庆话也有很大的区别,请大家总结出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生(讨论)?? ?? 师:请各组选一个代表出来把总结出的区别展示出来。

(学生分组在黑板上展示结论)

师:各小组总结得还是很好的,基本囊括了重庆话与普通话的明显区别。接下来,请大家拿出资料书,找到对应章节的训练,马上对所学进行巩固。

(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嘴里还在念念有词的重复刚才的方言)

师:刚才大家做了巩固训练,那上面的知识在书上都能找到答案,我们就不花时间了。根据先前所接受的知识,我们都知道各语言的差别体现主要是三个方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我们学以致用,请大家把检测题拿出来,我们从语音开始,看看平常有多少字的读音是不准确的,也顺便纠正下读音。

(师生互动,逐题探讨)

师小结:从答题过程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所用的重庆方言,虽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但和标准发音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尽力的保证自己的读音准确,也可以减少答题时犯低级的错误。

四、课堂收获

选修课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严格的说应该是整个年级的困惑,学生面对“选修”二字,总是觉得不重要,而且,由于这里的“选”并不是学生自己选的,所以很多学生对于看来不那么重要又欠缺兴趣的选修课程,就厌烦得很。但是,从长远来看,选修板块又对学生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不能放水,所以,如何调动学生,使之积极的投入,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本堂课也许没有多大的亮点,但我个人觉得它之所以典型,就是这堂课的学生参与性很强,连带着后半堂的一直让学生讨厌的语音练习也能够搞得热火朝天,毕竟是主动性的作用,所以,课堂的设计能够左右一堂课的走向,甚至能够影响一堂课的结果。

篇三:高一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阅读课教案

高一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优化读书效益

教学重点:

探索营造“书香校园”、发挥读书育人功能的具体方略

教学难点:

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调动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带学生到阅览室阅读《欧亨利小说选》《傲慢与偏见》《青年文摘》《天文家的故事》等等书籍 课后要求学生交读后感

教师心得: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阅读课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该课型普遍高耗低效,处置随意,经常被忽略、遭怠慢,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界关注不够,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待之草草了事。这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的一个缩影。阅读课当前现状与其实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它们理应受到与身份相应的待遇。本文客观分析、细致研究了阅读课,认为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认真理清阅读课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一节课和一单元的整体结构,阅读课可以达到有效、有用、可控的效果。

教师处理阅读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按讲读课上,二按自读课上,三上成训练课。其五,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和表现。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很大, 1 但总体上不重视。主要表现出四种倾向:被动接受,毫无目的;浅尝辄止,不加思考:身在教室,作壁上观;无可奈何,机械学习。其六,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效果及现状。由于必修课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又侧重于精读课的备课、讲授,忙于抄教案、改作文。阅读课教学便走向边缘化、形式化,效率较低,效果较差。这种状况还在持续着。强调各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重在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独立阅读的要求,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我呼吁,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橱窗、每一个标记都浸润书香的味道。全校各班级都可利用图书角交流书籍,利用黑板报推荐优秀作品,利用“读书论坛”交流读书心得。学生会还可以定期开设读书沙龙,介绍优秀作品,畅谈读书体会。

有效、有用、可控的阅读课是教师认真负责、精心设计,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新课标下,教师要迎立潮头,做新课标课堂的勇敢践行者。2 篇四: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5.评审以1周为周期,各单位力争周五完成推荐,下周一上午务必申报完毕。6.市教研室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组织评选,适时公示结果。8.申报的教案应采用电子稿形式,发到指定邮箱。

附件:1.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2.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样案)

附件1: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现代文新授课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

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目标的确定以中等学生知识水平为准,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点从思路梳理、整体感知、关键语段、艺术特点等方面设计探究性问题。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自学。

要特别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加强对文本的诵读,初探文意,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完成三个基本任务: ⑴语感生成: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⑵情感萌发:在朗读中体会作品及作者的情感。

⑶思想积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适当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延伸阅读或升华主题的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针对重点难点,教师“精讲”。讲授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透彻到位,始终把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文本赏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参照高考阅读题命制题目,以延伸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检测能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生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

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文本翻译的问题。必要时可以把译文发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在对照注视互相探讨后,再

篇五:高中语文课教案

高中语文课教案

想北平

语文教研组 李蕊新

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文章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本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台湾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背诵)。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咱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

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打对应的诗文幻灯片)

师: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打出相应的诗文的幻灯片)

师:另外还有些著名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等。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样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打出相应的幻灯片)

二、作者简介:

师:说到老舍先生咱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边说边打出老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三、文章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作者当时在不在北平啊? 生:不在。

师:的确。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九三六年,当时他正住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了对

中国的侵略,北平正处于危难之中,老舍作为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对作为他的故乡的北平的怀念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看一下老舍先生是如何表达他的这种思乡之情的?

四、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 a)b)作者说他爱北平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 作者说他说不出,其实他还是说出来了,他是如何说的,以及说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

爱北平像爱母亲一样 复杂又有边际

动中有静 对北平的布置匀调深沉的爱

说 出 人为之中显自然

书多古物多

物质丰富

四、写作指引 师:通过学习咱们大家估计会发现,老舍先生在文中写到了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一些较小的事物,比如长

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等,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咱们刚刚学习过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他的诗中又写到了那些意象?

学生回答: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

五、布置作业:

师:结合课文的学习咱们根据本课的学习,写一篇作文,具体要求如下:请以思乡为主题,写一篇800字

左右的文章。注意要从细微处入手,小切点,深挖掘。

教案说明:

文章中老舍先生先说他说不出对北平的爱,后又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古代历史都城相比较,写出了北平的特点,其实就是变相写出了对北平的情有独钟和满腔热情,抓住由说不出到说出这个问题也就将整篇文章的脉络把握清楚了。所以授课时将对文章的理解的重点就放在了这两个问题上,即老舍先生爱北平但又说不出,这是为什么?以及老舍先生说他说不出,其实他还是说出来了,他是怎样说出来的,说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

2、本课的学习分为六个环节来进行:首先是导入,由台湾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以及回顾以往学生学过的相同主题的诗句来引入,旨在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以便使他们融入到老舍先生所营造的这种思想之情中;其次是对老舍先生的简介,老舍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再次是四文章写作背景的说明,文章的写作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作者相关的人生经历和心态上的,并且也与之息息相关,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四就是让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使学生熟悉课文,并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达到有效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第五步安排了将课文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对比,一则意在在写作上找突破口,二则使学生也有一个整体的单元意识,在写作上找突破口主要是抓取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小切口,深挖掘,并以此作为情感抒发的媒介。最后是根据文章的学习布置作业,以达到有效锻炼承前所学内容的目的。

教后感:

课后通过有关老师的指教以及自我的反思,对《想北平》的课有以下几点感想:首先,整体来说整篇文章(生齐读课文,然后讨论问题,进行归纳并总结)

上一篇:读后感800字名人传贝多芬下一篇:中小学生学雷锋表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