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现象总复习(共10篇)
欢迎下载
第三单元
光现象—光的的反射
【预习作业】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分为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首先用实验研究光的色散的物理学家是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种色光叫光的三原色。
3、人眼能感觉到特定频率范围内的光叫做可见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不可见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红外线。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这是红外线的_________________,太阳的热主要就是以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应用有:紫外灯灭菌、验钞机等,同时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地球上的紫外线能有效阻断紫外线。
4、光在____________________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_________。
5、平面镜成像特点:⑴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_____像;⑵平面镜所在的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____⑶平面镜所成的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________________,⑷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__________。
6、法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射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光的反射定律内容是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____________________,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光反射又分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在光的反射时,___________是可逆的。
8、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有:⑴可以____________,⑵可以__________________。凹面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____作用,凸面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___作用。
9、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所有的有色光均是单纯的,只有白色光是其他色光混合的 B.白色光一定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色光组成 C.红、绿、蓝三种色光按1:1:1混合,也可得到白色光 D.红色透明物质,能够吸收红光,而阻碍其他的色光通过
10、下列各例中,和紫外线无关的是(). A.电焊工人在焊接时戴上防护罩
B.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呼吁拯救臭氧层.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 C.利用B超检查病人身体
D.常在阳光下照射,皮肤会变黑
11、下列各例中,属于防止平面镜成像的是(). A.舞蹈演员利用平面镜观察和矫正自己的姿势 B.家庭装修中,常利用平面镜来扩大视野空间 C.夜间行驶时,车内的灯必须关闭 D牙医借助平面镜看清牙齿的背面 武汉教育资源网
欢迎下载
【课堂检测】(3’×6+4’ ×8)
1、黑板“反光”是因为().
A.黑板表面较粗糙,能将一条光线向各个方向反射
B.黑板太光滑,形成镜面反射 C.漫反射现象
D.光射到黑板上不遵守光的反射规律
2、打雷时,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A.打雷时,总是先发生闪电,后发出雷声
B.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C.打雷时,闪电和雷声虽同时发生,但人耳比人眼反应慢
D.打雷时,闪电发生的地点和雷声发出的地点离人的距离不同
3、以下不能说明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是(). A.“手影”的形成B.日食、月食的形成 C.“人工虹”的形成D.小孔成像
4、夜晚过路的人,经过一盏路灯时,灯光照射下所形成的影子长度变化是(). A.先变长后变短
B.先变短后变长
C.逐渐变长
D.逐渐变短
5、以下是人造光源的是().
A.太阳
B.月亮
C.点亮的日光灯
D.发光的水母
6、(08江苏苏州)平面镜中的“花”的大小取决于()
A.花本身的大小
B.平面镜的大小
C.花到平面镜的距离
D.平面镜放置的高低
7、如图6所示是观察平面镜成像的装置。在竖立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另外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像完全重合。这一实验步骤可以观察比较蜡烛和它成的像的,同时还可以确定。
8、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
(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该“倒影”距小鸟
m。
9、教室里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看到投影幕布上的画面,这是由于光在投影幕布上发生了。
10、下列给出的两幅图,分别主要运用了什么光学知识?
A、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答:A
B、小泥人照镜子
一、走出认识误区, 强化目标意识
初三年级的学生既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学完全部内容, 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三年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对此很多学生只埋头于题海中, 对自己复习目标不明确.同时, 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估计不足, 在复习阶段, 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 复习过程中都强调所谓的简单题, 课后强调练习的量, 盲目加大作业量, 学生复习时囫囵吞枣, 疲于应付, 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
因此, 要克服这种“高原现象”, 首先教师在综合复习时要明确目标意识, 目标制定需有针对性, 在侧重于“双基”的同时, 也配备能力题训练.教师在认真研究课标、教材的基础上, 结合本班每位学生的实际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练习的选择应适量并有针对性.复习时既要有共同的基本要求, 又要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 从而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提升, 使他们知识得到巩固, 数学能力得到发展.
二、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是调动学生复习积极性的重要心理因素.有些学生面对繁重的复习任务, 失去自信, 这时需要教师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前途理想教育, 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及时给予复习困难的学生直接有效的帮助, 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 克服“高原现象”.具体地说, 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
学生在初三复习阶段出现“高原现象”是正常的心理波动, 教师要直视现实, 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 而是需要尊重每位学生.当学生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时, 教师自身首先要自我检查, 查找教学工作的疏漏, 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原因, 采取针对性的补救措施.若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学生, 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的局面.
2.理解学生
教师应认真分析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高原现象”.很多学生面对海量的题及各个学科的讲义时, 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他们对复习课不感兴趣, 整堂课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教学形式, 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接受能力.教师需要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 从源头上杜绝这种应付式的学习形式, 从课堂形式、教学方法及练习量的设计等角度考虑, 改革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复习方法指导, 提高复习效率
初中三总复习是对学生三年来学习的所有数学知识的总体梳理、回忆和再现.教师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复习任务必须提高复习效率, 在课堂复习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学生的复习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点策略: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结构化, 比如:对特殊四边形的复习, 可以从普通的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到矩形、菱形、正方形, 形成有机的整体, 通过辨别、比较性质间的异同;少讲多练, 夯实“双基”, 突出典型例题的辐射示范作用, 并对其他类型的问题起到积极引导作用;抓住中考改革方向, 研究题型的变化趋势.比如:近几年来的开放性问题的破解、动点的运动、图形的变换等;有效地总结数学思想方法;抓好综合题的训练,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四、适当运用激励手段, 树立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信心
初三年级需要完成的任务不仅仅是本学年度的学习内容, 还需要对整个三年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与提高.因此, 教师在复习中不仅要加强“双基”训练, 同时还要对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复习过程中发现:不仅中、下等生出现“高原现象”, 有时优等生同样出现该现象, 他们缺乏解决综合问题的自信, 怀疑自己的能力, 遇到综合题时思考不够深入, 往往会选择放弃, 这需要教师运用激励手段一步一步引导他们,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激励是一种教学艺术, 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教师不仅要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进行激励, 更要积极鼓励优等生, 树立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信心.
一、走出认识误区,强化目标意识
目前,有些教师对班级学生实际水平估计不足,总复习期间,常常用优生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学生,一味强调多练,盲目加大作业量,学生疲于应付,使得一部分中、差生提早进入“高原期”或使“高原期”延长。因此,要克服“高原现象”,教师在总复习时要有目标意识,在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在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认知结构的结合点上花力气、下功夫。复习时既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又有“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个别辅导,从而真正使所有学生通过系统的复习,使知识得到巩固,数学能力得到提高。
二、加强情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优势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包括大脑)处于最活跃状态,从而为参与学习提 供最佳的心理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办法很多,这里只想强调一点,即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既做学生的良师,更做学生的益友。列宁曾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在数学总复习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情感,把全班学生吸引到教师的周围,并及时给予他们直接的、有效的帮助,使他们顺利地走出困境,克服“高原现象”。具体地说,总复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
学生学不好数学,不能一味地责怪学生,教师首先要自己找原因。教师的责任就是把学生从不懂到教懂,从不会到教会。学生没有学会,教师首先要检查自己的教学工作有没有漏洞。教师发现学生作业中有普遍性的错误,先要作自我检讨,这样做会使学生倍受感动,从而促使学生自觉地纠正错误。倘若学生作业上出现错误 ,教师只是一味地批评、责怪,很容易造成师生对立。
2、理解学生
学生对复习课不感兴趣,教师应当冷静地分析原因,必要时可召开一个“我喜欢怎样的复习课”主题班会 。比如,一个学生在班会上说:“老师,您课上讲得太多、太清楚了,我们只是不停地听,不住地记,能否给我们一点想和练的时间?”而另一位学生则说:“老师,您的心太好,布置作业还要提示一遍,甚至把答案告诉我们,这样做能培养我们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吗?……”经过这样面对面的交流,师生之间的心贴得更紧了,同时也为改革复习课的教学提供了依据。
3、相信学生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真正的教师指点给他的学生的,不是已投入了千百年劳动的现成的大厦,而是 促进他们去做砌砖的工作,同他们一起来建造大厦。”复习课若能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对知识进行归纳、整 理、分类,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我依据教材,把毕业班的数学总复习划分为整数、小数(分数)、 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比和比例、统计图表、应用题等七大知识块,每个知识块又分若干个知识点,再把各个知识点绘成一个知识链,让学生对照“链”上的各个知识点去回忆,哪些地方已经懂了,哪些地方还不懂或不太懂,然后分小组合作学习,由不会的学生提问,会的学生讲解或辅导,教师行间巡视、点拨。
三、体验成功快乐,唤起学习热情
成功感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能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追求。复习课,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为使学生获得成功,我们应以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组织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方法,将教学目标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由不同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努力使所有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 参与教学活动,在每个目标层次上做到快速反馈,评价激励,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形成乐学的氛围。对于差生,我们更应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口算题做得好或是书写认真,都要及时予以表扬、肯定。另外,总复习期间,我还通过开展“三自”活动:自订一本数学改错本,自办一期数学小报,自出一份期末试卷,并进行交流、评比,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以不断的成功来淡化高原效应。
四、运用激励手段,培养坚强意志
激励是一种教学管理的艺术,又是一种教学调节的手段。小学生的意志从总体上说是比较薄弱的,而克服 “高原现象”恰恰需要比较坚强的意志,可运用榜样激励这一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
1、讲伟人或名人故事
通过介绍毛主席少年时代在湖南长沙求学时,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特意选在长沙街头读书;鲁迅儿童时 代为了提醒自己上学不迟到,在桌上刻一个“早”字等故事来教育学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没有坚强的意志是 不行的。
2、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搞好教学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教师积极投身教改,撰写科研论文,参加自学考试。当学生知道老师比他们还辛苦,既要备课、上课,还要学习、写文章,就会受到感动,受到鼓舞。例如,上学期,我有一篇文章参加全国首届课堂教学征文评比获一等奖,同学们听了以后都很高兴,同时也更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决心。
3、让优秀学生谈经验与体会
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他们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智力因素之外,还得益于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等。他们整天和同学们生活在一起,这样的榜样来自身边,真实可信,学生易仿、易学,利于同学们相互学习,利于优良班风的形成和巩固,从而有效地防止“高原现象”的发生。
【学习目标】(1分钟)
1、能举出光沿直线传播的实例,知道光速。
2、会用光的反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进一步理解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
4、会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5、进一步了解光的颜色及红外线和紫外线对我们生活的应用。
一、知识梳理(15分钟)
二、基础练习(8分钟)
1、下列各现象中不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的是__________
A、射击瞄准时一定要“三点一线” B、树林中地上有圆形亮斑 C、人在灯光下的影子
D、在平静的水中看到自己的像
2、如图4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5中的()
6、如图甲所示,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色光带,其颜色自上而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不同颜色的光。若在白屏上贴一张红纸(图乙),则光屏上就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利用红外线的是:()利用紫外线的是:()
①加热、②夜视仪、③促进钙质吸收、④遥控、⑤拍红外线照片诊病、⑥杀死微生物(紫外线灯杀菌)、⑦荧光物质发荧光【聚焦实验】(6分钟)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中。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环境中进行(填 “较明亮”或 “较黑暗”);(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视力检测时要求被测的人与视力表的距离为5m。视力表与平面镜的距离是3m.为满足测量要求,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A.1mB.1.5mC.2mD.3m
4、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并向平面镜靠近,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应该()A.远离平面镜,且大小不变B.靠近平面镜,且大小不变
C.远离平面镜,且越来越小D.靠近平面镜,且越来越大
5、夜晚的剧场,一舞蹈演员身穿蓝色毛衣、白色裤子表演,当红色聚光灯投射到演员身上时,观众看到演员的毛衣颜色为____________色。当灯光射向演员,观众就能看见她,是因为灯光在演员身上发生了____________。
(4)实验中对着玻璃板即可以看到前面蜡烛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同时又可以看到放在玻璃板后“蜡烛”,前者是形成的像,后者是形成的像。(5)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蜡烛,都不能与玻璃板后面的“蜡烛”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标检测】(15分钟)
1、下列物体中不属于光源的是:()
A.水母B。蜡烛C。月亮D。电灯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是沿直线传播的B.太阳光射不到影子里,是因为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的C.太阳和月亮都是光源
D.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m/s3、阴雨天打雷时, 总是先看到闪电, 后听到雷声, 这是因为 :()
A.打雷时, 先发出闪电后发出雷声
B.虽然闪电和雷声同时传播,但因光的传播速度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C.闪电和雷声同时传播,但人对声音反应要比对闪电反应慢
D.无法解释上述现象
4、下列不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的现象是:()
A.日食和月食 B.影的形成 C.小孔成像D.发生雷电时,先看到闪电,然后才能听到雷鸣声
5、为了在雨后晴朗的夜晚不会踩到地面上的积水,以下的判断中,正确的是()A.迎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
B.迎着月光走时,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时,地上发亮处是水
C.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都应是水
D.无论迎着月光走,还是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都应是水
6、在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在水中出现的岸边树木的倒影B.潜水艇中的潜望镜
C.汽车司机所用的观后镜D.从岸上看到池中水的深度比实际的浅一些
7、透明体的颜色由它_____________决定的。无色透明体能透过____________,红色玻璃只能让_____光通过。
8、成语“白纸黑字”喻指证据确凿,不容抵赖。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A、白纸和黑字分别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进入人的眼睛
B、白纸和黑字分别反射出白光和黑光进入人的眼睛
C、白纸反射出白光进入人的眼睛,而黑字不反光
D、黑字比白纸反射光的本领强
9、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A.看到游泳池中水的深度比实际浅B.教室里的同学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C.湖面上映出白云的 “倒影”D.从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
10、一位同学站在平面镜前并向平面镜靠近,则他在平面镜中的像应该()A.远离平面镜,且大小不变B.靠近平面镜,且大小不变
C.远离平面镜,且越来越小D.靠近平面镜,且越来越大
11、小强身高1.5米,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2米处照镜子,则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__米,像到他本人的距离为_______,他以0.5米/秒的速度在垂直平面镜的方向上走近平面镜时,他相对于他的像的速度是______________。
12、在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保持5m远,若人通过平面镜观察视力表,当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2m时,则人与平面镜的距离应为()
A.1mB.2mC.3mD.4m13、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一平面镜,欲使镜面前小球滚动方向与镜中小球移动方向垂直,那么镜面前小球滚动方向与镜面的夹角()
A.90°B.60°C.45°D.30°
14、太阳光垂直射到一块中间有很小方孔的不透明薄板上,在它背后光屏上看到的光斑是:__________
A、方形的B、圆形的C、长方形的D、无法确定
15、在小孔成像实验中,从半透明纸屏上能看到外界物体的像。如果小孔靠近物体,纸屏离 小孔的距离增大一些,则纸屏上该物体的像将:__________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下列有关光的现象中,正确的说法是()
A.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反射
B.光与镜面成30°角射在平面镜上,则其反射角也是30°
C.人在照镜子时,总是靠近镜子去看,其原因是靠近时像会变大
D.老年人通过放大镜看书,看到的字的实像
2、小明在听讲座时,想把投影在银幕上的彩色图像用照相机拍摄下来。由于会
场比较暗,他使用了闪光灯,这样拍摄出来的照片()
A.反而看不清投影到银幕上的图像,倒是把银幕上的一些污渍拍出来了
B.色彩鲜艳,比不用闪光灯清楚多了
C.色彩被闪掉了,拍到的仅有黑色的字和线条
D.与不用闪光灯时效果一样,因为拍摄的是银幕上的像,而不是实际的景物
3春节晚会中有一精彩的“手影戏”──《逗趣》。两位演员用手分别表演了
动物、人物的各种形态。活灵活现的手影如图1所示,让观众大开眼界。手影的形成是由于()
A.光的直线传播B.光的折射C.光的反射D.光的镜面反射
4、小赵同学手拿时钟站在平面镜前,如图2所示是平面镜中的像,则()
A.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B.小赵同学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大
C.时钟指示的时间是3点正D.时钟指示的时间是9点正
5、黑板上同一个字,有的座位上的同学看得清楚,而有的座位上同学看不清楚,其原因是()
A.教室光线亮度不够B.黑板产生镜面反射造成的看不清楚
C.黑板漫反射造成的看不清楚D.以上说法都不对
6、如图3所示,一束光线斜射入容器中,在P处形成一光斑,在向容器里逐渐
加满水的过程中,光斑将()
A.向左移动后静止B.向右移动后静止
C.先向左移动再向右移动D.仍在原来位置
7、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减小2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将()
A.减小20°B.减小40°C.增大20°D.增大40°
8、潜在水中的人从水中观看岸上的路灯,他看到的灯跟灯的实际位置相比较
()
A.高一些B.低一些C.不变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9、如图4所示验钞机发出的“光”能使钞票上的荧光物质发光;家用电器的遥
控器发出的“光”,能用来控制电风扇、电视机、空调器等。对于它们发出的“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紫外线
B.验钞机和遥控器发出的“光”都是红外线
C.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紫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红外线
D.验钞机发出的“光”是红外线,遥控器发出的“光”是紫外线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9分)
11、当光线垂直射到平面镜时,入射角是;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光射到物体上发生了的缘故。
12、已知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40?,则入射角是;如果入射线与反射线的夹角是120?,则反射角等于。
13、当我们在这里参加中考时,在内蒙古草原上却呈现出“白云悠悠,绿草茵茵,牛羊成群”的美景,草原呈现绿色是因为草_________了绿光(选填“吸收”或“反射”);我们能够从不同方向看到同一片白云,是因为白云对光产生了__________反射。
14、身高为168cm的同学距平面镜2m,则他的像距他本人有m,像的高度为cm;当他以0.5m/s的速度靠近平面镜,那么2s钟后,他本人与镜中的像的距离变为m。
15、如图6为采集奥运圣火的画面。圣火采集器是一个凹面镜,太阳光经凹面镜后会聚,使置于凹面镜上的火炬点燃。
16、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救援队员利用各种器材展开抢险救灾工作。利用生命探测仪,救援队员可以找到被埋在废墟中的幸存者。生命探测仪有多种:“热红外生命探测仪”利用红外热成像原理,通过探测受困者与周围温度的差异,形成人体图像,在黑夜,该仪器使用效果(较好/较差);“可视生命探测仪”利用光纤把细小的摄像探头深入废墟的缝隙中,光信号在光纤内经多次_______(反射/折射)传送回来,救援队员在显示屏上就可以把废墟深处的情况看得清清楚楚。
三、分析说理题(6分+7分=13分)
21、欣赏如图10所示的漫画,并提出一个问题,用你学过的物理知识作出解释。
问题:;
解释:。
22、汽车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但是你知道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为什么不竖直安装呢?有人说,挡风玻璃倾斜安装是为了减少行车阻力,使车身造型美观,其实从行车安全来讲,倾斜安装还有重要作用,你能运用所学的光学知识来分析吗?
四、实验综合题(14分+6分+6分=26分)
23、如图11所示,是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
⑴在探究活动中对玻璃板放置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如果在图a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_________(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所示的现象。这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像的大小将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⑹图12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镜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13中的______(填序号)。
图12图1
324为了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14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表:
该科学兴趣小组同学做此实验,想要验证的假设是。
(2)分析上述实验数据还可得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变化量(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图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光污染是指因光辐射过量而对生活、生产环境以及人体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最常见的光污染是炫目。都市中的宾馆、饭店、写字楼等地方常用玻璃、铝合金材料装饰其外墙,这些材料能强烈的反射太阳光。另外,夜晚迎面驶来的汽车灯光,电焊或熔炉等发出的强光,专用仪器设备产生的红外线以及紫外线等均会造成严重的光污染。
光污染的危害是:①导致人的视力下降,白内障发病率增高;②“人工白昼污染”会使人的生物节律受到破坏,产生失眠、神经衰弱等各种不适应,致使精神不振;③现代舞厅中的“彩光”污染使人眼花缭乱,发生头昏、头痛、精神紧张等症状。如果人体长期受到紫外线的照射,还会诱发白血病等。
请回答以下问题:
⑴以下常见的几种职业,不宜受到光污染危害的是()
A.炼钢工人B.纺织工人C.出租车司机D.电焊工人⑵下列的四个娱乐场所中,易受到光污染的是()
A.现代舞厅B.电影院C.剧场D.音乐厅⑶请你就如何有效的预防光污染,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11、0°反射12、50°60°
13、反射漫14、4168215、反射焦点
16、较好反射
三、分析说理题
21、问题:为什么看起来的深度比水的实际深度要浅?
解释:射向眼睛的光线在水面处发生偏折,且入射角小与折射角。
22、晚上行车需要开前大灯,这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灯光会被迎面驶来汽车的挡风玻璃反射回来,耀眼的光亮将使司机睁不开眼;如果后面有车赶上来,那么后面车上的灯光也会通过竖直安装的挡风玻璃形成明亮的虚像,妨碍司机的观察;车内开灯照明时,来自车内人、物的光线都会通过挡风玻璃反映到司机的视野里,使司机分辨不清前方的景物。可见,竖直安装的挡风玻璃,在晚间行车时会使反射光严重地干扰司机观察,以致酿成车祸。为此,汽车的设计师们运用光的反射定律,巧妙地将挡风玻璃倾斜安装,使各种反射光旁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能。
五、实验综合题
23、⑴垂直于水平桌面;⑵两个等大的蜡烛;⑶没有,平面镜所成得像是虚像;⑷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等大;⑸不变;⑹A。
24、⑴影子的长度与点光源的高度的关系;⑵减小;⑶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太阳光谱。
2.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三原色是不同的。
3.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4.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教学重难点
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单色光不能分解,那么是否是单色光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色散
[演示1]照下图甲那样,让一束光穿过狭缝射在棱镜上,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能看到什么现象(屏离棱镜不要太远)。
[演示2]照上图乙那样,把 另一个相同的棱镜按相反的方向放在前一个棱镜旁边(两个棱镜要靠得近些),让学生观察在白屏上又能看到什么?
实验现象:
(1)在演示1中,学生可以看到白光通过棱镜后,不但改变了方向,而且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彩色光带上的颜色从一端到另一端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2)在演示2中,学生可以看到彩色光带将重新会聚成白光。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把感性认识理性化。师生共同活动得出以下结论:
(1)用棱镜可使太阳光发生色散,形成光谱。
(2)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光的色散:太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色光。(英国科学家牛顿)
布置图课外实验。
按课本图,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二、色光的三原色
提出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彩色电视机里的各种颜色是怎样产生的呢?紧接着教师打开教室的电视机,把放大镜发给几个同学,让同学们用放大镜看彩色电视画面上的各色光条。
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
没有拿放大镜看彩电画面的同学可以看一下课本图
师生共同活动分析得:
(1)红、绿、蓝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利用这三种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探究】
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
[内容]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而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蓝。色光的混合与颜料的混合规律是否相同呢?
[过程]问题提出后,许多同学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然后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思路。
[结果]通过探究活动,我们明确了以下两点:
①颜料的三原色与色光的原色不同
颜料的三原色为品红、黄、青,而色光的三原色为红、绿、蓝。
②它们混合的原理不同
颜料的混合原理是:两种颜料混合色是它们都能反射的色光,其余的色光都被这两种颜料吸收掉了。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两种色光混合后使眼睛感觉到了另一种颜色。
如果将一个很灵敏的温度计,放在红光或紫光以外的部分,温度也会上升,说明这两个地方也有光的辐射。这是怎么回事?
三、新课教学
把这些色光按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
一、红外线
1.红光之外有辐射,但人眼看不见,这样的辐射叫红外线。
2.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时,其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
3.应用:(1)诊断疾病:病灶温度异常,给照相机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将拍得照片与正常人的照片比较,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
(2)红外线夜视仪:夜间人体温度比周围草木、岩石温度高,人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从而可以从周围环境中把人分辨出来。
(3)红外线还可以用来遥控,电视机遥控器。
(4)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红绿灯。
教师对同学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后,为使学生获得真实、充实的学习信息。教师也可以补充以下材料:
红外线位于红光外,它的频率范围在1012 Hz~5×1014 Hz。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红外线越多。物体在辐射红外线的同时,也在吸收红外线。
红外线的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因此人们利用红外线来加热物品。工业上用红外线烘干汽车表面的喷漆,家庭用红外线箱烤食品,浴室用的浴室暖灯用红外线来取暖。医疗上利用红外线来理疗。
由于红外线穿透云雾的能力比较较强,利用灵敏的红外线探测器吸收物体发出的红外线,再利用电子仪器对吸收的信号进行处理,可以显示出物体的形状和特征,这就是红外遥感。利用红外遥感技术可以对地球勘测,寻找水源,监视森林水灾,估测大面积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预测风暴和寒潮,在军事上也有重要的应用。
二、紫外线
1.紫光之外有辐射,但人眼看不见,这样的辐射叫紫外线(ultraviolet ray)。
2.应用:(1)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对钙的吸收,促进生长发育。
(2)紫外线灭菌。
(3)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紫外线识别这些标记。
3.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十分有害:轻则使皮肤粗糙,重则引起皮肤癌。
4.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的来源。如果全部到达地球表面,生物将无法生存。地球周围包围着厚厚的大气层,阳光中的紫外线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全部到达地面。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后讲解。
1.紫外线的频率范围是7.5×1014 Hz~5×1016 Hz,在光谱上位于可见光紫光之外,人眼看不见。
2.不要误认为紫外线是紫色的或蓝色的,紫外线是看不见的“不可见光”。紫外线看起来是淡蓝色的,那是因为除了紫外线外,它们还发出少量蓝光和紫光。
一、化学总复习中的“波芬培格”现象产生的原因
1.复习课型设计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复习教学中,许多教师丢掉课本,完全依赖高三复习资料进行授课。这些资料都是分课时设计的,基本上是由“知识点回顾———典例剖析———方法归纳———达标检测”组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或重复性。如果教师不注重创新,不根据教学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模式,日复一日,学生必然会失去新鲜感,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合作探究。化学总复习知识点多、难度大、综合性强,教师总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怕学生浪费宝贵的时间,不放心把时间留给学生,日复一日地采用“一言堂”,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一味地“灌”,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学习效率低下。
3.测试频繁与成绩评定方式单一,使学生失去新鲜感,从而造成效率低下。高三总复习过程中,频繁的考试让学生望而生畏,使学生失去新鲜感。考试评价以成绩论英雄,对于经常考试成绩低下的学生,学习畏难情绪也较为强烈。有的教师在考试命题中题型设计单一,过于常规化,忽视了化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只考查学生化学基础知识方法,难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的命题难度太大,挫伤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在高三旷日持久的复习和频繁的考试中,许多学生均感到身心疲惫,学习热情下降。
二、克服化学总复习中“波芬培格”现象的对策
1.改革复习课教学模式,适应新课程下高三复习的需要。首先,在高三一轮复习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薄弱环节,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和梯度,从备课、布置作业到考试命题始终要选择适合学生基础的题目,使学生体验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愉悦。其次,教师要摆脱复习资料的束缚,用好教材。教材是化学总复习的根本,它的作用是任何复习资料都无法替代的。利用教材中的“交流与讨论”“拓展视野”“化学史”等不同的教学栏目,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再次,教师要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对实验条件和结论进行分析。教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对自己设计的实验操作验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在复习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选用“互动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掌握的知识让学生合作探究,难度大的内容教师再讲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到化学问题的分析解决、知识的归纳整合、方法的提炼拓展的全过程,突出学生的合作探究与课后反思,保障学生学习化学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革考试与评价方式,做好学生考前指导和考后心理辅导工作。改革高三考试形式,把模拟考试与随堂竞赛相结合,把考试成绩评定和学习过程评价相结合,通过教师多维度考试评价实现检测教学效果和激励学生的多重目标。考试命题遵循“及格易,优秀难”和“减少死记硬背的封闭性试题,增加贴近生活实际的开放性试题,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意识,重在考查能力”的原则,切实掌握新课程理念,增强学生在考试后的学习效能感;要求学生建立错题档案,对典型错误分析总结,写出反思材料等;重视学生纠错工作,要求学生用蓝笔做题,用红笔纠错,错题入集,二次批阅,专题巩固,三次过关;利用课余时间和学生谈心,指导学生学习和生活,教会学生学会放松,让学生学会消除考试焦虑,增强积极的心理暗示,强化自信心,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1光的色散实验
怎样做好光的色散实验?可以利用投影仪灯泡的强光代替阳光。另外需要准备一个比较大的三棱镜,其棱长约为5 cm。先用PPT在屏幕稍高位置打出一个白色的矩形窄条(别处设为黑色),再把三棱镜对准入射光,便可以在屏幕上看到绚丽的光带了。用这种大三棱镜的效果比通[TP5CW60。TIF,Y#]常小三棱镜要好得多。笔者还用它做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拍摄了照片以便做《人眼看不见的光》一节的引入,图1是其中的一幅照片。
2色光的混合实验
除了用“色光混合仪”做这个实验外,还有一种巧妙的方法——利用电脑显示屏来混合。可以这样制作PPT:让一个红色的圆和一个绿色的圆逐渐接近,直至部分重叠,我们就可以在重叠区域看到黄色。演示红光与蓝光、绿光与蓝光混合的方法与此类似。使用这种方法有一个诀窍——要把两个圆的“填充色”设置成“50%半透明”。
3小孔成像实验
[TP5CW61。TIF,Y#]
笔者自制了一个“小孔成像教具”(如图2)。毛玻璃和开有小孔的黑色塑料板可以沿着槽口滑动。灯泡是25 W白炽灯,用纸盒罩住,前方开孔让光射出。学生直接看灯丝时,发现它呈“C字形”,而在屏上看灯丝的像时(透过毛玻璃看),发现形状恰好相反!——这让学生感到既惊奇又兴奋。当改变物、孔和屏三者间的距离时,可以发现像的大小也随之改变。教师紧接着利用作图法解释这些现象,轻松攻克了“小孔成像动态变化”这一难点。
4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实验
为了证明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教材设计利用一个可折转的纸板来做实验,本校也有自制的木质教具。但是它们比较笨重,显示光路的效果也不太好。笔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替代物——装CD的塑料小盒,贴上白纸即可显示光路。这种塑料小盒板面平整,旋转轻松,演示效果非常好。
5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这个实验很有“物理味儿”,但是其中隐含着不少教学难点。比如怎样确定像的位置?为什么要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怎样比较像与物的大小?笔者经过反复思考后认为,要用好“水中烛焰”这个素材,并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利用视频“水中燃烧的蜡烛”引入。学生对这个魔术感到惊异不已,待到镜头后退,才知道先前是透过玻璃看到的现象。趁学生意犹未尽,笔者随即把这个魔术搬到了讲台上。当学生看见烛焰“真的”在水中“燃烧”时,依然十分好奇——虽然他们已经知晓其中的奥秘。
结束了“引入”,师生回到“平面镜”这一主题,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在不经意间,教师问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平面镜成的像是在镜面上、镜前还是镜后?学生哪里想过这个问题?既然是从镜面上看见像的,那么成像当然就在镜面上,大多数人脱口而出。
教师于是带领学生回顾刚才的“水中烛焰”实验。为了产生逼真的效果,我们是在哪里放置水杯的?——就在看到的烛焰的像的位置。 那么烛焰的“像的位置”在哪里呢?——就是在放水杯的地方。可见,“像”的真正的位置不在镜面上,而是在镜后。
如果是用普通镜子,能玩这个魔术吗?不能,普通镜子不透光,根本看不到镜后的水杯。借助于玻璃板,我们就可以用水杯的位置来确定像的位置。确定了像的位置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研究“物、像到镜面距离是否相等”这个问题。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什么?——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怎样研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回想平时我们怎样比较两件衣服的大小?把它们叠在一起就能看出来了。那么我们也把像与物重叠起来试试。把物拿到镜后去吗?物走了,像也没了。既然物必须留在原处,那么就需要拿另一个替代物去尝试与像重合,于是要找一个与蜡烛 A等大的蜡烛B,去与A的像A′尝试重合……
平面镜成的是虚像。此处教学最好采用对比法——把“平面镜成像”与“小孔成像”作对比。先用实验证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光屏上没有烛焰的像),再把玻璃板换成小孔,光屏上随即出现了烛焰的像(证明它是实像)。采用对比法,课上多花一分钟,教学效果大不同。
6研究树荫下的光斑的实验
光的传播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真空或空气中光速:c=3×108m/s
1、光直线传播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等
2、光年:光年是长度单位
光的反射
1、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注意:1、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平面镜成像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1)像和物的大小相同;(2)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成的是虚象
2、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
(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1、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光屏接收到。
2、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的,不能用光屏接收。
光的折射
(1)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2)光从水或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3)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在光的折射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光的色散
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光的色散
2、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2)、透明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看不见的光
1、红外线:主要特性是热作用强
2、紫外线:主要特性是化学作用强
红外线主要应用在遥控器
一、教材分析
本章主要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内容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速度、颜色;光的反射规律;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和跟现代生活十分密切;两种看不见的光、红外线、紫外线及其应用。光的直线传播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反射规律是光学中重要规律,是理解平面镜、球面镜作用的基础,是本章重点知识,平面镜是生活中最普遍最常用的光学用具,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成像情况和成像原理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章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二、本章课程标准要求
1、通过实验,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探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
3、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4、通过观察和实验,知道白光有色光组成的。比较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的不同现象。
三、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了解色散现象,知道白光是色光组成的;
2、知道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3、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认识光的反射规律;理解光的可逆性;
4、了解平面成像的特点;初步了解面镜对光的作用;
5、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规律;初步了解不可见光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等学习活动,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四、单元教学重点:
1、光的直线传播;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2、平面镜成像特点;光的折射现象;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五、单元教学难点:
1、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2、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虚像的概念;
3、解释简单的折射现象;红外线和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做好探究实验及分析
六、教学措施
1、学生已经知道一些光的直线传播的知识,教学仍应重视实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更丰富一些。
2、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活动前,学生作探究的计划时要明确每个探究步骤的主要活动内容。要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探究的结果。可以让不同组采用不同的3组入射角,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在总结规律时,要取得多组数据。为了使学生更相信实验事实,最好有学生自己设计的入射角度。光的反射规律一定由学生自己探究得出。
七、单元课时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