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学习心得(共16篇)
一、大胆探索,既要求实,更要创新。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大胆创新,采用反常规教学法,设计课堂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唤起学生的需求,激活学生所必需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运用多种手段,刺激思维。尝试开展了课堂讨论,组织课堂竞赛,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一些练习,并说明思路,让学生讲解解法,利用多媒体,把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真实呈现。通过以上教学手段,学生不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刺激学生思维,促使他们努力探究数学知识的奥秘。如:在教学中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提出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价。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思维,有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面向全体,既有展示,更有深华。
每节课前轮流请一名学生在讲台前展示才华。该环节是从教学整体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个体进行培养,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从而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在开学初的绪论课“与同学们谈地理”上做总体部署,其呈现的内容一般是要求学生自己根据个人爱好和兴趣以科学探究的形式去收集、整理地理知识资料,然后以各种方式在全班展现,并可就讲述内容提出一些问题,请全班同学课下思考。这样就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保守性,并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思维的开阔性。
三、打破常规,既有顺应,更应逆取。
长期以来的思维形式是求同思维,容易形成思维定势,使学生思维闭塞,甚至机械学习,死记硬背,而逆向思维是一种创造性的求异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打破定势,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设计些无法在教材直接找到的答案且学生能接受的创新问题,引导创新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以上问题不需要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一) 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张扬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教学模式, 应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人人都有创新潜能的教学理念.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 向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 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促进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
(二) 问题是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主线
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教学模式, 把问题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线.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问题情境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 不断发现问题, 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形成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型.
(三) 创新学习的课堂是开放性的课堂
具体体现在:一是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受教材的局限, 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 从各种教育资源中选取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材料, 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现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二是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三是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自主探索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四是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索、去发现, 既不强求每名学生都必须掌握所有的思考方法, 也不要求所有的学生都统一掌握一种思考方法, 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二、小学数学创新学习教学的操作程序
(一)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 一方面教师应创设问题情境, 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出学习主题, 并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想探究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探索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 引导学生对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进行回忆, 从而激活学生原有认知结构, 使新知识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找出生长点.
(二) 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一般包括学生自学质疑与小组合作探索两种基本的学习方式.
在自学质疑中, 以数学教材提供的学习内容为基本线索, 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阅读教材去探索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去理解教材、获取知识.同时, 学生在阅读教材过程中, 还应通过积极思考、质疑批判, 主动提出新的问题.
小组合作探索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 (1) 展开小组讨论. (2) 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操作活动.
(三) 点拨归纳
对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进行点拨归纳, 一是可以通过教师引导性的提问, 让学生把当前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联系起来, 疏通学生的思路, 促进问题的转化.二是应抓住重点、关键问题进行强化, 使这些知识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牢固、清晰地储存起来, 为今后有效地学习其他知识提供稳定的支撑点.三是对学生探索发现的方法、策略进行总结、归纳, 促进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 拓展练习
在创新学习课堂练习活动中, 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具有探索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练习内容.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 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学习成功的欢乐.在练习时, 教师既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 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同时, 也要引导学生善于交流, 敞开自己的思想, 学习别人好的解题策略, 优化思维过程.
(五) 归纳反思
归纳反思是创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总结性环节.它是在学生自主探索和练习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对全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其主要方式有:一是让学生对全节课的知识进行概括性的回忆和归纳, 完善认知结构.二是对学习的方法进行总结, 强化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对问题探究的思路进行反思, 进一步优化思维过程.四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激发渴求继续探究的欲望.
三、创新学习教学实施策略
(一) 强化合作学习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具体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第二,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去.第三, 要创设合作学习的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
(二) 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
具体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真诚的师爱为基础,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学生视为平等的人、自主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第二, 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应让学生树立自己能学好数学的信心, 激发学习热情.同时, 还应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 给每名学生创设获得成功的机会, 让他们具有成功的体验, 在成功的愉悦中增强学习动力.第三, 建立情感多向交流机制.一方面应及时把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教师想分享学生成功的欢乐传递给学生, 用教师的情感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应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让学生具有向教师或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发表不同见解、表达学习体验的机会.
(三) 采用探究性的数学学习方式
第一, 抓好问题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通过从生活中引入学习内容、设置悬念、制造认知冲突、让学生质疑或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方式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熏陶下产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需要.第二, 加强对学生探究学习的指导.教师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启发、引导, 可以减少探究学习的盲目性和无效性.
(四) 强化思维训练
开展群体协作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群体协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辅助教学,通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锻炼学生组织沟通能力。群体协作教学主要有三种形式,合作学习、学习竞赛和互教互学。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教学可以打破传统课堂短短40分钟的限制,还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开展协作式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教师可以通过网页的形式将预习作业给学生做统一安排,使学生在新知识学习之前进行预习。在教学开始时,通过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协作自主学习,教师最后通过每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评价,指出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由此强化对知识的理解。群体协作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建立相互帮助、相互探究的学习关系,使师生之间产生良好互动,增强了交流的效果。
确保环境应用实效
新时期,智慧学习环境备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青睐,但是我们要注意应用的实效性,要保证它能够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发挥服务功能。数学是一门具有较强逻辑性的学科,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习。因此,网络空间由内而外都是我们开展教学活动的领域。
比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容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在空间上传一些学习资料,还要让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知识,让知识内容从空间走向现实。教师可以把一些四边形图片、梯形图片、既不是四边形也不是梯形的图片发给每一个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就对这些图形的认识开展交流和讨论,然后让每个小组对本组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并上传到网络学习空间,以供教师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应用网络技术设问
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思考,产生积极思考的动力。对此,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是有效策略之一。恰当的问题可以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取得应有的教学成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的特点,充分运用网络技术的功能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比如,在执教《认识方向》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教师通过网络视频给学生播放了动画片《猫狗》的片段,然后提问学生:听说猫狗最近要上学了,他们正发愁学校周围的环境不熟悉,担心迷路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好吗?(多媒体出示学校环境图)。学生在观看学校环境图的时候,笔者继续设问,在学校周围有许多建筑物,你能看出这些建筑物在学校的哪一面吗?……这一环节的教学,以学生喜爱的动画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思考,探究问题,很快进入主动思维的状态。
通过课件辅助教学
探究学习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并呈现给学生学习资料,引导学生通过对资料的观察、分析、探究,再按要求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新时期,计算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很快成为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得力工具。因为这些辅助手段的应用,创造了图文并茂、灵活便利的人机交互方式,这对于小学数学创新教学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一年级学完了加减应用题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课件让学生练习:远处有一片美丽的青山,近处有波光粼粼的湖水,蓝天上有翱翔飞鸟(配有语音朗读)。湖中有一条小船,船上坐着6名少先队员,男少先队员4名……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来分析图中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编成10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学生看着自己喜欢的风景和其中那些可爱的小动物,对其中所蕴含的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强烈的表现欲支配下,按着自己已有的知识,选择的兴趣等开始了应用题的编写,最后共编出了20多道应用题。编写完成后,学生们还在网上纷纷贴出自己的“得意之作”进行交流。创新能力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而计算机可以说是学生探究学习的伴随者,引导学生更好地利用网络,有效推动创新教学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智慧学习环境可以说是新课改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它标志着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合教育发展的需求,要求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做新事物的学习者、传播者、应用者,要在智慧学习环境的引领下,在教学中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实现个人职业能力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3月30日,暨计算教学课例及讲座在真龙镇中心校举行。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认真观摩了一线优秀教师展示以计算教学为重点的优质课。领略了他们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说课和反思,聆听了专家们关于计算教学的讲座。在“课程改革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其中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四则混合运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显得非常重要,也是终身受益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学习时间最长,份量也最重,也是提高及格率的措施之一。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石。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尤为重要。专家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及科学的教学方法,让我在教育教学方面受益匪浅,有了更深切的感受,使我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知道了新课程标准下怎样上好一节计算课,围绕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一、以口算的基本训练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任何笔算四则计算,实际上都是分解成一群基本口算题进行运算的。如果基本口算熟练的学生,笔算速度就快,正确率也高。因此,计算教学中,口算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坚持每节课1-2分钟的基本口算训练。口算的技能、技巧的形成和熟练程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教学中长期不懈地训练,所以我规定了每节数学课必须在开始时安排1-2分钟地口算基本训练。口算形式、方法多样化。在教学中,凡需要计算的,尽量与口算训练结合,能口算的坚持让学生口算。不仅如此,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种多样形式交替进行口算训练,强化训练速度、密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课堂计算教学的重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必要的引导与示范。首先要弄清算理。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训练时,我让学生看题目,想算法,选择正确科学的计算方法;做完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并给予及时纠正和补充,从而让学生学会科学的计算方法。同时,我将计算题型进行归类,让学生一天练一个类型,隔天巩固练一题。这样有的放矢,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有利于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形成计算技能。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首先,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其次,教师要做好表率。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三,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三、保证课堂练习的时间。
在计算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可以充分地让学生发挥知识迁移的优势,进行大胆地尝试,体现自主学习的特点。例如,学习“3350÷345”,已经有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基础,可以让学生先进行试练,暴露计算中的错误,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规律。改变课堂上翻来覆去说“算理”,挤占了练习时间,少安排学生的课堂练习,影响了学生基本计算技能的形成。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所以,我们有必要留有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如每节课留5—8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随时随地反馈练习中的问题,教师进行纠正,还要关注计算练习后的反思。加强练习之后的反思,能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练习效率。例如,计算125×8÷125×8,常有学生得出等于1的结果。引导学生反思总结,观察算式时,要从算式的整体着眼,不能受算式的细节(数据的特点)影响,误认为是两个“125×8”相除。
四、学生间互帮互助,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目前,每个班中都存在着一部分后进生,都让教师一一辅导,对于农村教师而言,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难以做到,所以,我选择班内优秀的学生与后进生结对子,一帮一地辅导,每天做3~5小题,由小老师批改,出现错误有小老师讲解。这样既解决后进生畏惧老师的心里,又让小老师占在学生的角度讲解,后进生容易接受,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小老师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一学年过去全班的计算能力整体得到了提高。
这几天,仔细地阅读了《小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指导意见》。《意见》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针对第三项课堂教学建议的问题思考如下:
理念与适时、适度的教学行为对学生的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
用,教师不是仅仅给学生传递知识,更多的是给学生创设一种情境。自主不等于自学;自主不等于自流;个性不等于任性;合作不等于分组、讨论、结论;探究不等于查资料、搞调查、探究思维;活动不等于智慧、经验不等于知识的基本观点。
教师起到支架的作用,我们的教学更切合学生的需要,我们为学生提供的是适时、适量、适当的支持与帮助,在教学支架中,支架的状态是变化的,这就说明我们的支持要根据学生的生成。老师不仅要思考怎么给支架,还要思考怎么把支架最快地撤出,达成搭建支架与撤出支架的统一。
教师应该转变自我角色,作为一个支架,引导学生发展,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使他们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自身素质,最终教师从支架角色退出,学生有能力自由发展,而且会更好的发展。我认识到,教师的“教”一定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上开展教学。只有这样关注学生兴趣的教学才能产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效果。
结合自己的工作,我所任教的是一年级数学,一年级学生有年龄
现在的教育与以往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也有很大的变化。沁阳教育现在全面学习“洋思”经验,课堂上充分要求利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我在教学时也会出现注重形式,不注重效果的现象;同时,还会出现“不想多讲总多讲,很想多练总少练”的情况;还有的时候会在课堂上调动不起来学生的积极性,或者积极性调动一半又降下去的现象;还有时会出现知识点把握不够准确,知识讲不透的现象。综上所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没有吃透教材,没有把握好学生,没有做好充分的教学设计。
通过学习,我发现如果在我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不太满意,要改进教学设计的时候,我就可以通过借鉴他人的教学设计,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也可以通过让其他教师多听一听自己的课的方式,从中找到不足,听取建议,及时进步,以便能够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
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给学生多一些空间,学生才会施展数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关注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关注有利于引发学生的观察、思考、探究,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以后进行教学设计时,依照专家所讲:追寻本质,将数学学得通透些——要有高度;放慢脚步,把教学过程拉长——拉大半径,拉大密度。要充分挖掘知识背后核心的数学思想,围绕核心的数学思想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从而完成核心概念的落实,在追问中完成学生对核心的数学思想的理解与掌握。
1.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的基本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 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 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名学生, 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 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 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 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既要以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 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 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对学生学习的水平、态度、情感进行适时、恰当的评价, 哪怕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说一句“你说得真不错”, 都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 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 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 让学生走出课堂, 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二、激发动机, 培养兴趣
1. 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 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 一位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 先安排了一个抢答, 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平方厘米, 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小题, 学生争先恐后, 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到第4小题时, 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 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平方厘米, 此时教室里很安静, 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 迅速出击, 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 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 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 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乐学、爱学.
2. 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学生的学习是认知和情感的结合.每一名学生都渴望成功, 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能使学生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击, 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 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 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走向成功搭桥铺路, 想方设法地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 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 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 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所回答的问题与他们的实际情况相符, 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一些, 他们获得成功的机会就多一些, 他们的成就感就强一些, 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浓一些, 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此外, 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 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坚持做到:对学生的微笑和鼓励多一点;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表现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多一点;给学生灵活支配的时间多一点.在学习过程中, 仅仅具有创新意识是不够的, 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创新式学习的行为习惯.
三、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
1. 培养学生质疑提问的习惯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 起点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 而好奇、质疑正是儿童的天性.例如, 教学“乘法估算”时, 例题21×48可以看作20×50进行估算.一名学生质疑提问:“48看作50后, 21×50也可以口算, 为什么一定要两个数都看作整十数呢?”问题的提出, 引起学生争论, 最后在质疑提问中得出了估算可根据需要, 只要方法合理、方便就行.课堂中让学生质疑提问, 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又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养成了质疑、敢问的习惯, 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得到了保护, 并逐步培养了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2.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实践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不仅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 在讲解“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节时, 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中分东西的实际, 对分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并且通过动手操作:一张长方形纸的四分之一, 圆形纸片的二分之一等, 使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 很多同学就可以总结出几分之几的含义, 并能说出关键“平均分”.
3. 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进行创新活动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对数学而言, 题目的答案可以是唯一的, 而解题途径却不是唯一的.课堂上有了一种解法后, 还要求两个、三个直至更多的解法, 甚至能从不同侧面来探讨和否定已有的答案, 使学生善于打破思维定式,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综上所述, 在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 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习惯的培养, 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引导学生大胆实践, 勇于探索,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创造性学习的行为习惯.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有了兴趣,才有了对知识的渴求。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虽丰富而深刻,但是如果教师在教课过程中方法不适当,可能会导致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失去兴趣,这样,不仅不能让孩子学到必要的知识,还会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创新教学模式,从而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结合多年的经验和学习,笔者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自在,这样就会很容易地让孩子感觉到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那么,该如何营造这种鼓励孩子学习的氛围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良好的友谊关系,使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保持真诚,不让学生在思想上有所束缚,这样就会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觉轻松、自由,从而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鼓励。另外,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不能把他们看作无知的小孩子,而应该把他们看成是主动学习和探索知识的人,保护其自尊心,并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不单指的是教师讲课的内容,还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讲课方式及其创设的情景。
俗话说,一个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讲课的开端是否具有感染力或者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觉得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首先要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先用自己良好的态度影响学生,使课堂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氛围,同时,这也为学生在这一节课的学习中打好一定的心理基础,对这堂课的顺利进行起到重要作用。
一个好的开端具备了,那么成功的另一半则是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以及适当的情景创造。人们往往热衷于学习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然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小学生的这种兴趣则需要教师的帮助来激发和培养。例如,在《图形面积》教学过程中,简单图形图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的面积公式是很好记忆并运用的。但是遇到复杂图形时,计算就没那么简单了。那么,笔者让学生在适当的纸上画出该图形,用剪刀裁下来,然后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这个图形分隔成各种我们常见的简单图形,并且这些简单图形的面积是通过所学知识可以计算出来的,而且裁下来的常见图形越少越好。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不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提高了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发散思维。
三、尊重学生意愿,引导学生建立自信心
通过多年教学经验以及对学生的观察,笔者發现,很多小学生都有一定的独立意识,认为自己有能力独立完成一项任务,自己决定事情的每一个环节。这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自主完成。这样无论正确与否,首先满足了孩子的自尊心,教师对孩子进行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孩子感觉到一定的成就感,不仅增强其自信,还进一步提高了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但是,在这个过程教师要把握适度,不能完全不管学生,这样容易让学生产生被忽略的感受。
对于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上只是笔者想法中的一部分,也是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关注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评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情景,保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尊心,满足其独立的愿望等等。与此同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自身特点,加强对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不断完善与创新,以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张俊山.构建数学教学新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J].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 2011, (6): 52
[2]赵军考.如何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1, (12): 262-263
[3]杨凤金.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的策略[J]. 时代青年:教育, 2012, (10): 147
来自杭州文海实验小学的刘松老师做的关于优效课堂教学的报告,感触颇深使我认识到:在备课时要思考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样教?
一、教什么;
刘松老师说:一个成功的人首先知道自己一生该干什么;其次也知道自己该怎么干。那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知道一节课该教什么,也应该知道怎么教;这之前备课时总是看看教参、教案,留心一下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环节怎样设计的,做到心中有数就可以了。通过学习才觉得仅仅这些还远远不够,在原来的基础上还要深入思考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的困惑是什么?学生最困难和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什么?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
2、根据学生制定目标:教学中做到三讲和三不讲;
三讲:①学生想不到的要讲;②学生易出错的要讲;③学生容易混淆的要讲。
三不讲:①学生自己会的.不讲;②你讲了也不会的不讲;③学生已经会的不讲。
3、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基本的练习题、容易出错的练习题、容易混淆的题、提高的题型都要涉及到。.
二、怎么教;
刘松老师说:所有的好课都是当堂生成的!课堂一定关注生成,关注学生。他借用美国的一位教育家说:如果一节课他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录一样的话,绝不是一堂好课,因为这说明他没有关注学生,没有当堂生成。所以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最应该关注的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按照上面的这些去备课、去教学。力求让课堂教学更优效,教学的的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四年级数学组
牛丽
10月20日,在江城武汉成功主办了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全国第十一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我非常有幸前往并观摩了全国各地优秀数学教师展示的16节精彩课堂,近距离感受了他们精湛的教艺,灵动的教法。感受颇深,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与大家分享:
一、重视课前的交流。
每位老师都非常重视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通过课前交流拉进师生关系,有的利用课前交流为学生学习新知创设埋伏,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新知。给我印像深刻的是江苏省的吴冬冬老师,在课前的交流中,让学生介绍学生的特征,其他学生来猜测,再让学生找老师的特征,埋伏新课的思维动向,从而引出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从交流到课题的引入,行如流水,令人叹服。
二、重视情境的创设。
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例如湖南省的黄晶老师上的《可能性与公平》,创设了老师不管和谁猜拳,都能百战百胜!孩子们不信,争先恐后的要验证,刚刚还安静的课堂,一下子沸腾起来,学生们个个都迫不及待纷纷要求发言,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
三、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数学活动经验”是在“做”中积累起来的。本次观摩会上很多老师都非常重视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生从数学课堂上的“剪一剪”、“拼一拼”、“做一做”、“猜一猜”等数学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如黑龙江省的原南南老师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出示七巧板,让学生用一副七巧板来拼一个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学生尽量少的移动七巧板,拼成另外一个基本图形,再变,再拼,这样让学生在动手做的活动中,体会新知变旧知的过程,通过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调集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逐步获取了新知识并牢固掌握。再就是以游戏的形式贯穿课堂的比比皆是,每节课所采用的游戏方式又不一样。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一节中教师是通过让学生四人小组动手切土豆的方式切出一个面、再切一个面、切第三个面,从而认识长、宽、高、棱长、顶点;当动画演示切完六个面后,让学生数一数共有几条长、宽、高,几个顶点,几个面。再如:《可能性与公平》一节中让学生掷骰子、转转盘等;《秒的认识》让学生听一秒有多长、猜秒数、感受秒数等游戏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知识点易于理解,学生参与的时间就多了,感受的空间就大了。16节课中其中10节课运用了小组合作,我比较喜欢的有两节课《可能性与公平》、《圆的认识》,原因在于小组合作的目标清晰,学生能达到。
四、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是数学学习的核心。从这次观摩会中我发现每位老师都非常注重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在解答问题时不只是要求学生得出结果,更要学生写出过程。这样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到学生是怎样思考的,他的思维是否有根据。从而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另外,还有一节课给我的印象非常之深,那就是宁夏的丽娟老师执教的《角的初步认识》,这节课我也曾上过,但是听了之后,所给我的启发也是相当大的,如:老师的导课环节是“创设情境,忆形引角”,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加上课件的灵动演示“变”,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与我的设计相比的话,我感觉就少了激情和趣味;在引出角的特征一环节时,老师的设计是:怎样才能把三角形中的三个角变成一个角,孩子回答去掉一个边,从而引出“角有什么特征”的交流内容,给我的感觉是“怎么会那么顺其自然”,反思我的课,要顺其自然还需要再努力;对于“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知识点的突破,完全是在学生的动手实践中,自己发现总结的,让我最心动的是老师所准备的教具、学具非常到位,加上行云流水的设计,让孩子用学具任意请出三角形的一个角,比一比,得出方法和结论;再请出同一个角,由于学具运用的巧妙,本节课的重难点轻而易举的就突破了。练习题的科学设计,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妙”,不得不说:佩服、佩服!
一、着眼于进行指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设计,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1.改变数学教材的编排顺序。如第三册“2-5的乘法口诀”,教材是从被乘数是2讲起的,我们则是从5的口诀讲起,因为5的口诀句数多,便于学生认识掌握规律后,自己去总结推导1-4的口诀。这样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较好地学会了总结乘法口诀的方法。为学习口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教师教得自然轻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扩大例题的思维空间。开发智力、培养能力,把例题尽可能变成适合学生探讨研究问题的素材。如“成反比例的量”一节,把原长篇讲解内容改为只呈现几个成反比例关系的实例,提出一个讨论题,让学生用学习“成正比例的量”的思想方法去分析数量关系,找规律,得出结论。在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紧紧被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人,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体验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
二、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的愉悦。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联系附近高架路建设创设了这样-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修高架路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你来当总指挥你打算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还真有总指挥的超前意识和胆略。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唤起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件在愉快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发展智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以“小组学习”为核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启发诱思,鼓励合作共同发展
针对学校大班额难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我们深人研究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学习方式的指导,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课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不同见解。建立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激励机制。严密组织,加强管理,使每个学生都尽可能发挥个人在小组学习中的潜力和管理才能。学习小组的骨千成员不但能把同学很好地组织在一起,还能把握讨论问题的方向,使大家各抒己见,积极参与,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实施“问题教学”。引导学生善于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产生新思维,养成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我们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互问、生与生互问。使学生在提问、交流、争辩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养成好问、善问、有创见地问的良好习惯。
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构建知识体系,优化认知结构,不断夯实创新学习的认知基础
目前,我们已实现了师生角色的转换,知识的结构体系由学生分小组自主整理。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潜力很大,我们一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他们就能开动脑筋,进发出智慧的火花,独出心裁,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形成网络。
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要重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灵活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掌握的基本技能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教学第六册“归一”问题时,我们从生活实际人手,自行设计一张贴近实际的商业发票,师生写发票的过程,就是解答“归一”问题的过程,这样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填写发票、让学生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渗透了数学的应用意识,真正体现了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
七、引导学生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人全新的信息时代,学会求知是十分必要的。基于这一思考,我们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八、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一、从乡镇数学教学的现状看学生“数学小课题”实验
开展乡村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 就可以充分利用校本资源, 发挥学生的潜能, 合理有效地使用资源。如开展“大足一日游”活动, 让学生设计一条旅游线路, 学生主动阅读大足石刻的有关资料, 学习丰富的时刻文化知识, 用数学来认识, 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让乡土教材得以调动利用, 大胆创新, 数学思维得到锻炼, 用优选法设计一条理想的线路, 然后亲身体验“数学课题”学习的成功, 达到“做数学”、“喜欢数学”的目的, 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从学生兴趣看学生“数学小课题”实验
“小课题”实验强调结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选择研究专题, 同时要充分利用校本、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各地学校的内、外部条件虽然有较大的差异, 但都具有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如通过学生小组每一周或两周了解的概况, 就可以从本地实际出发, 查找图书或通过其他途径寻找他们感兴趣和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用数学方法来认识祖国。从某种意义上说, 越是困难的地方, 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寻求更为迫切。
学校都有不少兴趣小组,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 开展研究探索活动,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小组往往只有少数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参与。我们能否为全体学生提供这种开放性研究活动的机会?通过调查, 发现学习才成绩差的学生探究欲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一般其他同学强。
《新课程标准》中一个鲜明的观点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数学课题学习的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等特点是这以理念的重分体现, 要实现这一理念, 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问题解决。所谓“问题”, 指:
1、对学生来说不识常规的, 不能简单靠模仿来解决;
2、可以使一种情景, 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学生自己提出, 求解并作出解释;
3、具有趣味性和魅力, 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
4、不一定有终极的答案, 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
5、解决它往往需要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数学活动。
如开展“认识家乡, 发展家乡”小课题数学探究学习, 家乡的基本概况——国民经济总量、总面积、耕地面积、总人口年龄结构比例、小集镇情况、交通及资源状况,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了解认识, 从数学角度认识家乡的优势与劣势, 分析、比较、归纳, 找到家乡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现实生活问题中找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切合点,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把繁难偏怪的数学知识点问题教学融于生动有趣的数学小组课题活动中加以解决, 学生在快乐中完成知识学习, 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师易教、学生乐学, 充分体现了学生小课题学习的价值。
三、从科研及管理看学生“数学小课题”实验
开展学生“数学小课题”研究的实践, 其目的在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因此开展“小课题”实验的一般程序是:
1、营造研究氛围。
通过讲座、参观访问, 开展数学兴趣活动, 前期研究成果等, 激活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探究动机。新课程改革下的示范学校可以不再是以往的“文艺学校”或“体育学校”, 而是一种充满生机的、以课题学习为特色的新型学校。
2、选好数学研究课题。
数学小课题来源一般有三种情况, 一是教师提出研究课题;二是发动学生提出研究课题;三是有学生提出的曲目实施起来很困难, 因此较多的是通过师生合作, 最后确定题目。一个班在一个时期进行的“小课题”实验, 课题不能太多, 以小组形式为主, 自愿结合, 分工合作, 联合攻关。
3、查阅有关资料。
学生在选题前要查阅资料:在确定“小课题”后要广泛地检索资料, 如数学主题阅读, 由教师或学生自己选择一些相关的数学文献, 自主地进行阅读学习, 利用网络平台收集数据, 选取资料, 合作学习, 及时交流, 分享成果。
4、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中要有对目标的清晰表达, 研究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的设计, 可以由教师参加或师生共同参加的评审组对学生设计的研究方案进行论证, 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加到研究活动中去。
5、选择研究方法。
课题组要根据课题实际, 选择适用的研究方法。如选用文献法, 选用调查法, 还可以根据观察得出结论等, 灵活性, 方法多样化。
6、组织课题实施。
学校要给予一定的时间保证, 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学生要做好比较详细的工作记录, 并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体会。课题组应积极主动地争取校外力量的帮助, 在社会调查活动、春游、小制作等数学活动中, 更离不开社会及家庭的支持, 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的范围。
7、举行成果汇报交流。
研究结果的表达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整理资料, 加工处理信息, 学会以恰当的方式表达研究结果。同时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成果, 进行思维碰撞, 使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体现数学课题学习的开放性, 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融探究于数学小课题学习中, 解决数学问题, 在实际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8、加强管理指导是关键, 及时解决“课题”研究中出现的
问题, 形成自己的特色, 并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使研究具有活动, 才能吸引师生, 才能完成目标。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习,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生:太快了。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平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师:每次都会离13较近,(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平均为13秒的过程)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平。师:正好反映真实水平的数为平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平均数。(2)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平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平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习,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平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1)怎么来比?(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平均数。(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平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平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习。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
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习,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习了。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
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宁夏行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2012年4月3日和4日,在宁夏银川一中举行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吴正宪小学数学团队教学研讨会。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第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教学研讨会,接受着为期2天的培训。整整两天,我都是认真的聆听,细心地记录,和周围其他的老师们一样,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
这次会议分为两个部分,展示课和报告讲座。专家有吴正宪、刘延革、刘鹏、王世明。听全国著名教育专家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解,心中只有叹服。叹服他们的口才,叹服他们的自信,叹服他们的敏锐,叹服他们的渊博。我从中领略到了专家们的风采,感受了他们对学生、对教育、对生活那深情的爱;感受到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无穷的知识力量;感受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以及数学教育了解之广、钻研之深。我还从中吸取了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经验,让我感受到了课堂上专家们从容不迫的教学风格和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绚丽多彩的教学情景和精湛的教学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教学观摩---探索验证的开放课堂。本次小学数学教学观摩,学生都是来自银川城郊的农村孩子,专家与学生课前没有任何接触。可谓是原生态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品味了春意盎然的意境。专家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理理解、掌握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刘延革老师设计的《转化解决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环节,教师借助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导小组一点一点整理出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重视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中借助学生学习的经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投身到自主探索中,进行的轻松自如。最让我感动的是她具有一个良好的教育习惯,不管学生回答问题对与否还是氛围有多么的压抑,教师总是亲生悦色,学生就会感到获得尊重,自然而然就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效果往往会更佳。刘鹏老师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引发《分数认识》问题,同时课堂教学渗透了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突显数学的生活化,充分体现数学教育的人文精神。王世明老师在《折线统计图》教学中,把学习的权力交给学生,给学生创设出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主动的、积极的投身探究学习中课堂中,王老师能真正的融入学生的学习当中,与学生站在同一个层面上,用真诚和理解温暖学生的心。在课尾王老师用心倾听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分步总结:首先肯定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给学生学不会的知识及时补救的机会;最后让学生谈谈学习收获。很自然的引导学生学会在茫茫题海中寻找题眼,更好的渗透学习方法的教学。
感触颇深的是吴正宪老师那轻松教学,幽默启发的教学风格。吴老师展示的《重叠》一课,她始终充满激情,夸张的肢体语言,富有变化的面部表情,不仅感染了听课的孩子,也深深地吸引着学习的老师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恰到好处;好玩的游戏,有趣的故事,贯穿于课中,孩子们在娱乐中学习成长。孩子们学得是兴趣盎然,听课的老师们听得是津津有味,掌声阵阵,笑声不断。让人记忆犹新,终身难忘。课程结束后,孩子们还是那么恋恋不舍、久久不忍离开。如此看出吴老师的魅力有多大。之后吴老师演讲报告,仍是激情不减。她提倡让数学简单些,不拒绝任何一个孩子的参与;学会制造认知冲突,引发认知矛盾;学会等待,等待孩子思维的开放;不要给孩子不必要的暗示;鼓励孩子说:“我不懂”,“为什么这样”,“还可以怎样”;要把掌声送给成功发现自己错误的孩子;送给孩子们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才是真正有生命的课堂。这些全新的理念引起了在场所有老师的共鸣。
二、教育报告---用心烹调出好吃又营养的数学
吴老师认为有营养的数学就是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过程。献给孩子们有营养的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推理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获得数学思想和方法。吴老师提出的“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懂教材”的三懂观点,将是让学生得到好吃又营养的数学的关键。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感受,认为学生小什么都不懂,只要我们用心设计的教学环节都是有效的,学生没有学会就是没有用心。其实是错的,我们只是用成人的眼光去看问题,没有顾及孩子的心理看法,我们只是强压式的要孩子去学我们认为最有效的知识,忽略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年世界里,最渴望需要的东西。我们整天埋怨孩子们上课不认真听讲,课程的内容进行不下去„„,却从来不审视自己、反思自己。乌申斯基说:“只有当你致力于自我教育的时候,你才能教育别人。”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我们要不断的学习、思考,善于积累、重视反思,不但反思自己的教,还要反思学生的学,尽可能的完善自己。我们要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以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为突破口,以自身的智慧不断唤醒、点化、丰富、开启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快乐的童年学习生活中,享受我们已经烹调好的,适合孩子们口味的数学,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有机会领略教育的真正内涵。
创新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做到“四敢”
“四敢”即敢说: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敢想:敢于从不同角度想象、思考问题。敢做:敢于探索、发现与众不同的结论;敢疑:敢于对现有事物提出疑问。“四敢”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也是其归宿。在教学中, 要使学生真正做到“四敢”,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先决条件, 只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才会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心情舒畅地主动参与, 才会使其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可能调动, 学习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才能得到挖掘, 学生的“四敢”精神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对所教学科和学生充满爱,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理解和尊重学生, 与学生朋友相处。教学中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节课和每位学生, 课堂上和颜悦色, 平易可亲, 给每位学生以期待、以信任, 允许学生犯错误,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善于鼓励, 善于诱导。
二、充分利用教学内容, 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内容和成分, 只要教师在备课中充分进行挖掘, 课堂上充分引导好学生进行创新学习活动,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能获到预期的效果。
数学教学中, 我们经常遇到一题一解或一题多解的情况, 这正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创造性的有效途径, 也是使学生所学知识系统化的有利手段。通过锻炼学生的求同、求异思维, 还可以发挥学生思维定式的积极因素, 克服消极因素。我们在设计教法、处理练习的过程中, 应根据学生实际, 深挖教材, 充分利用例题和习题, 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
比如, 讲解工程问题习题“一件工作, 甲队单独完威要10小时, 乙队单独完成要12小时, 两队合作完成这件工作的一半要多少小时?”可引导学生用下述多种方法解答, 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 新的数学概念、法则往往在学生已有的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成。重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实际就是重视学生的认识过程, 学生对已有的知识加以组合、加工、发展, 进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新的知识, 这就要求学生的思维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 从而我们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逻辑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等诸多方面加以训练和培养, 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
四、鼓励学生提问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新课程数学的改革目标之一, “创新从问题开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说明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积极和主动状态, 学生所提问题又需要进一步的思维加以解决, 问题的解决又为学生下一步的思维奠定基础。同时, 学生可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提高学习的兴趣, 兴趣的提高又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一方面要积极为学生质疑问题创造条件, 另一方面要分层次、分阶段地加以培养。在学生所提问题发生错误或很肤浅时, 教师要鼓励学生往深层次去思考。在学生提不出问题时, 教师要适时、恰当地加以引导。这样, 通过长期不懈的训练, 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
五、以课外活动为主阵地, 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活动能力
课外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 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展特长, 为各种专门人才的培养打好初步的基础。在一次数学小组活动中, 教师让学生用数字画“人”, 三个学生上台表演, 画出了三种不同结果的“人”。有用数字“6”作眼睛和腿脚的, 有用数字“0”作眼睛和脚的, 有用“1”作头发的, 有用“3”作耳朵的……学生的想象力和初步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确实得到了锻炼。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主, 强调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自主性和实践性强, 内容形式丰富, 易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自主探索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摘要:实践新课程改革不仅需要教师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的转变, 还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学习方式和行为的转变, 以实现新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因此, 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学习方式和行为的转变成为实施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 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新的学习方式——创新学习。
关键词:创新,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05-01.
摘 要 数学科目由于相对比较深奥,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通过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理论,从课堂实践方面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建议,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进一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创新能力
现今素质教育的推进已经到达了比较深入的地步,教师们纷纷对于自己的教育活动进行了深度的审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发展。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来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现今社会对于人才的必需要求,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成为了教学的重心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数学的教学质量,而且关系到新世纪人才的素质,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就要重视创新意识的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最基本的职责不是在于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愿意也有能力继续学习。儿童一旦失去兴趣,教学就会发出红色信号,要提高学生的兴趣,重视教学的趣味性、艺术性,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技巧和能力都提出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艺术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课堂氛围方面要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需要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平等,学生才敢想敢说。老师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教态自然、亲切,眼神机敏、宽容,语言和蔼、幽默,学生就对老师有感情,喜欢老师所教的学科,愿意去做老师让做的事情。师生之间互敬互爱,气氛和谐,情在学中,学在情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国要注意先创设情境,引起悬念,提供创新机会。 好奇心强,求知欲望强烈是小学生一个很重要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要注意教学活动的趣味性,不能是照本宣科,将课本上的知识生硬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要以新奇、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这一部分内容时,当然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通过背诵也可以记住,并且在也能够运用这个知识点解决相关问题,但是学生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但是若换一种教学方式,如教师课前让学生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并量出每个内角的大小,在课堂上当学生说出三角形的其中两个内角大小时,教师都能准确猜出第三个内角的大小,学生会感到非常好奇,在他们开动脑筋思索之后,终于找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规律,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知识点印象深刻,兴趣盎然。从而引导学生自己探索知识。让每个学生都处于惊奇、探索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取得某些成果时,教师应当给予适当的鼓励。对于数学的兴趣是在自身的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学生通过努力,克服困难获得某种成功时,会获得一种强烈的成就感,学生较易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老师的责任就在于鼓励诱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获得成功。
在教学还要注意用数学本身的内在力量去诱导自主探究,提高创新意识. 教学不能为学生的兴趣而兴趣,使学生仅仅停留在上数学课很好玩的层面上,而应该像赫尔巴特指出的那样,把学生的思想和努力引向正确的方向,使他们准确地掌握概念、规律、公式、事物的结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产生高层次的理智兴趣,以形成对数学学科学习的情感和爱好。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组织学生在算、折选、拼的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的这一规律之后,又把他们引进直角三角形特殊情境,让学生继续在内角和规律上探索、发现,学生很容易发现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和等于90°,教师再问钝角三角形中锐角和的情况 呢?学生稍加思索,又发现“钝角三角形锐角和一定小于90°”,有的学生还能进一步推理“锐角三角形中任意两锐角和一定大于90°”,这已经上升到了推理分析层面上。经常组织学生在这种判断、推理和分析,比較抽象概括 类比 归纳等思维活动之中,学生会感到数学思维的逻辑力量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组织学生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等学习活动,更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如果能做到引导学生对命题条件、结论进行各种变换,就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还还可以穿插具有价值的数学教材与科学家创新事例激发创新意识. 要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的兴趣,还必须加强思想教育。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种教育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好数学的社会意义,常常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用古今历史上数学家成就去激励学生的爱国热情。
【《创新教学设计—小学数学》学习心得】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0-30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性发散思维11-21
高等数学教学模式问题与创新09-25
浅淡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07-03
《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小结11-23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创新06-14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5-25
小学英语创新素养教学案例09-26
如何创新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11-05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法》学习心得体会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