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生产运作管理作业

2024-12-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北外生产运作管理作业(推荐9篇)

北外生产运作管理作业 篇1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运营管理?以及运营管理的目标?

2.流程的定义?阐述流程设计的步骤?

3.什么是设施选址?设施选址的重要性?

4.分别阐述简单计划以及复杂计划的含义?

5.质量的主要特征?

北外生产运作管理作业 篇2

本文通过分析公司两个比较相近的项目, 着重说明效率对于项目运作成果的影响。

一、生产过程成本控制要点

美国企业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只有获得高差异和低成本定位, 才可以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收益率。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低成本表现为通过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进而提高作业效率的复杂意义的低成本战略。因此, 企业在实际的项目运作过程中, 应当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 提高效率, 降低单位产品的成本含量, 提高利润率。

在项目运行的不同阶段, 涉及到的相应成本控制因素有所不同。投标前阶段的各项成本动因属于结构性成本动因, 是企业所无法控制的;投标阶段和动迁阶段的成本动因企业可以控制, 例如设备的选择和购买, 税务方案的筹划等;在施工阶段, 企业主要是通过提高施工效率来降低成本, 通过降低施工成本来提高利润率。

二、实例分析

施工阶段是项目运行的主要环节, 也是成本控制的关键阶段, 施工效率是施工阶段控制成本的主要因素, 因此本文选取了同一施工地区的两个项目, 两个项目的作业参数相同。根据两项目不同的记录参数, A项目的计划日效为278, B项目的计划日效为320。以下是对两项目实际施工效率的具体分析:

1、项目施工效率分析

项目A的生产效率保持在了较高水平, 总的平均日效为448, 远远高于计划日效278。第12周进入正常生产以后, 生产效率进入了高峰期, 最高日效达到了830。

项目B的总的平均生产炮数刚刚达到计划日效320, 没有明显的生产高峰期, 最高日效为48, 仅仅和A项目的平均日效相当。而且从整体作业曲线来看项目运作呈现不稳定状态, 没有出现进入正常生产后带来的生产高峰期。

项目A的高效生产得益于前期的设备选型合理, 检修及时, 同时在项目运作过程中, 科学组织生产, 作业程序紧密衔接, 保证了项目的高效运作。

项目B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出现由于作业程序不衔接以及仪器频繁不能开机的问题, 同时在施工前期对施工人员配备和设备配备数量没有估计全面, 在作业中需要不断增补才能够满足需求, 影响了项目的施工效率。

2、项目单位收入所含成本比例的分析

从以上两个项目的日效分析来看, B项目的计划日效要比A项目高, 但实际日效却远远的不如A项目。通过进一步分析效率的不同对两个项目的单位收入中所含成本比例的影响可以看到, A项目的项目单位收入所含成本比例要明显低于B项目, 折旧费、租赁费等约束性固定成本尤其显得明显, 充分说明了效率的提高降低了单位收入所包含的成本, 利润率也必然提高。

这种现象可以用“经营杠杆理论”解释:经营杠杆指的是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会导致利润变动率大于工作量变动率的杠杆效应, 也就是说由于效率提高带来的利润的增长倍数比工作量的增长倍数还要大, 并且固定成本比例越大, 两者的差距越大。例如折旧、租赁费都是按照固定的额度进行提取, 效率的提高就会使每炮消耗的这些固定成本降低, 利润率必然提高。而且如果固定成本在整个成本中的比重越大, 经营杠杆的影响力就越大。

结果证明项目A的利润率明显高于项目B的利润率, 这就是效率带来的利润。

效率的提高对于利润增长的影响远远大于我们所能够看到的。效率的提高除了可以提高项目利润率, 还可以得到超出本项目以外的收益, 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和竞争力。效率提高后就可以缩短工期, 将人员、设备用于新的项目, 提高设备、人员的利用效率, 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备和良性循环。同时作业效率的提高保证了项目按时甚至提前完成项目, 能够树立企业高效运作的形象, 这将会成为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三、提高生产效率的措施浅析

效率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手段, 也是企业提高利润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效率的提高除了受到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约束, 在项目运行的各个环节还存在着诸多影响效率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做好以下工作的基础上, 根据不同情况合理组织生产, 才能够保证一定的生产效率, 提高利润率。

1、做好前期的踏勘工作, 根据不同的地形和甲方要求合理进行设备、人员的配备以及成本分析, 确定合理的报价水平。

2、项目运作过程中, 科学组织生产, 作业程序紧密衔接,

项目前期启动、测量、钻井、放炮采集环环相扣, 不要出现由于上一级作业工序的延误而耽误下一个工序的开展。

3、在设备型号合理的情况下, 在施工准备阶段提前做好设备检修工作, 保证作业的正常运行。

4、在保证安全条件下, 充分利用作业时间, 在允许24小时作业的国家实行倒班制度, 提高工作效率。

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之我见 篇3

关键词: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独特性

市场经济运行下的现代社会把体育与经济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体育事业正在转变它的职能,以锐不可挡的气势渗入到经济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较西方发达国家落后许多,因此,必须采取有效和切实的措施提升我国体育产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而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好坏,对于体育产业的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体育产业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息息相关。

一、体育产业生产概述

(一)体育产业概述

体育产业并不仅仅是指体育的行业和部门,而且包括与体育行业和部门相关的其它行业和部门。体育产业大体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体育健身娱乐业;职业体育产业;体育用品业;体育经纪业。除上述四大领域之外,体育产业还包括体育媒体业、体育广告业、体育博彩业、体育保险业及体育赞助、体育建筑、体育出版、体育纪念品销售等方面。总之,体育产业是一个无所不包的混合产业,也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活力和效益最好的产业。

(二)体育产业生产特征

与其他行业生产相比,体育产业生产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

1.体育产业生产是既无形又有形的

体育产业既提供无形的体育比赛和体育健身娱乐训练等无形的服务,又提供体育用品和体育纪念品等有形的产品。其中无形的体育服务是体育产业生产的核心,体育服务作为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经济活动,难以为人感知,体育服务的最终产品不是物品,而是服务过程。

2.体育服务的过程必须有消费者参与

在体育产业生产中,体育消费者一般是参与在其中的,整个生产过程和使用过程是呈现在顾客眼前的,顾客会亲身感觉到体育服务的好坏。比如,体育健身服务,需要消费者亲身参与到健身体验当中。

3.体育服务的生产和消费同步进行

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体育行业提供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发生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比如,球迷一般在观看球赛的时候,需要在比赛进行的时间在现场观看比赛。

4.难以衡量产出,直接应对具有能动性的顾客

对体育服务的测评不能使用单一指标来评估业绩,对体育服务业绩较好的测评方法是测量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顾客对服务质量优劣的感触,因此服务的评价一般较主观。

二、体育产业生产的主要问题

(一)需求被动性降低,但并不在于主动性必然在手

由于消费者的需求是随机的,因此体育产业企业要想保持需求和能力的一致,难度是很大的。而且,消费者需求的随机性在不同的日子里、一日内不同的时间段内,可能都会不同,这就使得短时间内的需求也有很大的不确定。

(二)体育服务与消费同步性,一旦出错难以挽回

体育服务不像制造业生产皮鞋那样可以间断,体育服务生产提供的是使顾客满意的过程,当体育服务的提供与顾客的消费不能同时进行,即需要顾客等待或者延迟,顾客的时间安排必须受到影响,必然使顾客的满意度降低很多。

(三)流程容易出现意外

体育服务作为一个过程,很多情况下无法进行简单、清楚的描述。体育服务生产的操作过程和服务质量检查都必须在事前就设计好流程,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参与程度较高,使得服务现场会出现意外的情况,造成服务的中断。

三、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流程管理

和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流程管理一样,体育产业企业在运作管理中,也应该针对体育服务的对象、功能、标准等问题,对服务流程进行管理。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流程管理十分粗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维持运营,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对体育产业进行有效的流程管理应该去除浪费,避免容易造成失误和危害的活动,缩短不增加服务附加值的活动,尽量改进能增加服务附加值的活动。

(二)持续质量改进

由于体育产业的特殊性,使得消费者在每接受一次体育服务后都对下一次接受相同服务者的服务有了更高的期待。要使消費者感到满意,必须使服务质量满足甚至超出消费者期望。体育产业在生产运作管理中,要做好服务质量,就必须首先了解消费者满意,搜集大量的信息,从消费者信息、服务态度、服务过程等问题上,以服务项目与服务标准为依据,制定“服务调查表”,找出消费者满意的含义,做出明确的、有意义的服务保证,然后对调查结果进行问题分类,确定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制定并实施改进措施,观察结果,对服务质量管理进行标准化。

(三)关系营销服务

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生产的产品最终要投向市场才能够获得利润,而产品和服务最大的不同点是服务的无形性,这导致了服务不能储存、服务不易展示等特点,使得服务营销面临挑战,传统的营销手段难以用于服务中。体育产业生产运作管理中,营销可采用关系营销方法,从吸引新客户转向与客户保持长期的关系,从与顾客交往开始,就能够不断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了解顾客的需要,改善其服务组合,达到建立和巩固顾客的目的。

综上所述,如今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不断发展,全球化和网络经济时代来临,体育产业生产运作战略也应该与时俱进,保持特色和优势,创造具有竞争优势的价值,使自己的服务在功能上强于对手、质量上高于对手、成本上低于对手和响应速度上快于对手等等。

参考文献:

[1]杨素琼.从生产到运作透析服务管理的变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

[2]祁凤华,高联辉.服务业生产运作管理分析[J].中国市场,2008,(05).

经济管理专业作业生产与运作管理 篇4

答:供应链管理对中国出口企业有较大的难度,因为要整合的资源更多,整个链条更长、更复杂。对于生产型出口商和贸易型出口商,需要采用不同的供应链管理的策略,但路线是一样的,就是从内部出发向外部延伸,先从自己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着手,再逐步向外部延伸,向合作伙伴、第三方管理机构和服务机构延伸。比如,生产型出口企业实施MRPII(制造资源管理)管理,大型综合出口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管理)管理,中小型出口企业尽早实施客户关系管理(CRM);在这个基础上,将企业的内部物流分出去交给第三方专业的物流中心,与合作伙伴共同来整合和优化自己的供应链,自己则专注于技术开发、生产和全球市场营销,与自己供应链上的所有各方一起获利和发展。

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纽威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专业从事生产和销售各种阀门设备。由于公司的不断发展和企业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决定采用先进的制造资源管理系统MRPII系统来提高公司整体管理水平和有效的控制企业的库存、生产、销售、采购和财务管理的各环节。在这个基础上,公司就可以向同样信息化程度相当的合作伙伴来共同搭建自己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理念,是现代管理软件设计者们设计出来的一个新概念。”中国著名软件提供商——东大阿尔派深圳分公司的技术总监边威博士介绍说。边博士主要从事MRPII、物流、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研究。他介绍,企业在原材料采购、生产、产品流通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种协作关系,那么,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与这些有协作关系的企业建立起更紧密、更高效、更低成本的一种新型业务关系,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同时,努力降低运营成本;在提高对国际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全球的客户以更多的选择。

跨企业协作

供应链管理是指跨越企业的“围墙”,在企业本身、供应商和客户之间建立跨企业的协作,以此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因此,供应链管理覆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客户-客户的客户这一全部过程,包括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和客户服务等。

随着涉及的资源和环节的增加,对供应链的管理就会变得十分复杂,信息技术成为监控所有环节的重要条件之一。比如在计算机行业,客户可能有成千上万种硬件和软件配置需求,这些需求必须得到满足,如果计算机企业不愿意储备大量的预先配置好的库存产品,就必须建立快速的供应链计划和管理体系。一个企业内部也可以形成一个供应链,如3M公司内部就有由30多家独立运营单位形成的一条供应链。而更多的时候,供应链在到达最终用户之前,需要跨越多个企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贡献,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决策支持信息,帮助发展企业业务,提高市场竞争力。这种方案不仅提供使业务流程自动化的管理工具,而且能够通过因特网为企业职员、供应商和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访问,最终达到提高产品质量、增加收入的目的,并能保持客户的忠诚度。

供应链管理近在眼前

供应链的概念初看容易给人一种过于理想、比较虚和遥远的感觉,然而实际工作中,不论是正在运行的各种方式和手段,还是传统的原材料采购、生产计划、仓储运输、出口营销、客户服务等,都需要局部的计划、分析、监控,“供应链管理早就存在各种形式的实践中。”边威这样认为。

随着当今因特网的发展,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市场竞争的加剧,出口企业有必要也有可能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局部的、手工操作的工作和流程,全面优化升级为计算机管理系统。改变传统的、分割的、低效的、浪费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代之以高效科学的计算机系统来管理的方式和手段,这是中国出口商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和机遇。因为以前的竞争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后的竞争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运作管理论文生产运作管理论文 篇5

【摘要】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本文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特点分析,借助ERP沙盘教学工具,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达到对生产运作管理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

【关键词】 企业沙盘 生产管理 教学

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情况。学生由于缺少对生产运作管理内容的感性认识,普遍反映该课程比较抽象,不好理解,缺乏学习热情。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体的应用,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之目的。教学方法调整与教学模式创新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特点

(一)实践性。生产运作管理是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它的原理、方法等都来源于企业的生产运作实践,是多年来各国生产运作管理实践经验的提炼和总结,经过不断地丰富、完善,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系统性、科学性很强的应用学科。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技能与个人素养为主线,通过对生产运作管理基础知识与先进管理方法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和理解生产运作管理的理论体系,掌握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方法、手段,提高学生解决生产运作管理过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杂性。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计工厂选址和设施布置、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生产线的设计、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需求管理与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制造资源计划、物资管理、生产现场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车间劳动管理与班组建设等。其内容多而杂,有许多具体的运作活动,技术性比较强(既有定性的分析,又有定量的计算),内容比较枯燥乏味,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应用。

(三)决策性。生产运作管理中很多问题的解决都有多种方案,但不同的解决方案对人的积极性的调动、产品质量的改善、工作效率的提高等方面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因此需培养学生根据不同背景、不同特点设计个性解决方案,明确生产管理的目标和任务,以寻找实现目标的各种途径,并在对处理结果预测和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最优决策。

二、ERP沙盘应用分析

ERP沙盘是以现实中订单型生产企业为背景,通过组建六个相互竞争的模拟公司,成立相应的部门、赋予对应的岗位和职责,进行6-8年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整个经营过程是以销定产的思路进行P系列产品的销售、研发、生产。企业伊始拥有一个A厂房和一定的生产设备,从事P1产品的生产和经营,通过一家权威机构对P系列产品进行预测后发现,P系列产品将会由相对低水平发展为高科技产品。因此企业的投资者希望:投资新产品的开发,使公司的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开发本地市场以外的其他新市场,进一步拓展市场领域;扩大生产规模,采用现代化生产手段,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通过角色扮演和对应职责分配,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岗位设置与分工和业务流程,明确恪尽职守、各司其职的重要性,懂得团队的工作方式。

通过生动形象的企业沙盘,展现出企业布局:整个盘面分为“办公区”和“厂区”两大部分。其中办公区有财务部、市场部、质检部、采购部、研发部等部门;厂区有生产车间、原材料库、成品库。沙盘布局让学生了解厂址选择和设施布置对企业的重要性,选择恰当的地址使其方便生产经营并提高竞争力;设施布置和选址都是企业的战略性问题,都对企业长远发展有战略影响。由此自然而然地引入企业选址的常用方法、决策因素和决策方法,设施布置原则、形式和方法;设施布置好坏对工作效率有直接影响,设施布置不当可能导致物料运输路径增长,从而增加物料运输成本等设施布置的重要性。设施布置通过企业沙盘布局的展示,还可以反映出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商流的关系以及各流的流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物流从原材料的订购、原材料入库、材料上线加工、完工后入库、最后销售给客户的整个过程。无论是准备工作,还是经营的整个过程,都涉及了生产运作管理的方方面面。比如准备工作中的企业成立、团队设置涉及生产组织机构设置,责任权利的划分,班组建设等内容;又如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需求预测、厂房的选择、生产线的设计、产能分析、设备更新、生产过程的组织、生产计划制定、物料需求计划、生产过程管理等内容。准备工作就绪后,即可进行6-8年的生产经营活动。

厂房代表模拟公司生产制造产品的场所,在ERP沙盘中设置了A、B、C三种厂房,不同的厂房容量不同:A厂房可容纳四条生产线、B厂房可容纳三条生产线、C厂房可容纳一条生产线。并且厂房可以购买、租赁或出售,每经营一年,就要进行厂房的购买、租赁或出售决策。想扩大生产规模,还要考虑到资

源的稀缺性、资金的有限性,此时就需要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厂房的购买、租赁决策。

生产线作为产能的体现,ERP沙盘中主要设置了四种生产线:手工生产线、半自动生产线、全自动生产线、柔性生产线。不同生产线的生产效率、灵活性不同,其价值、安装周期、安装费用也不同,且生产线可以购买、转产、变卖。企业发展过程中按市场需要能够生产的产品,在沙盘活动中设计了四种产品:P1产品、P2产品、P3产品、P4产品。为了能更高效率生产出产品,就需要运用生产管理中相关知识进行计算与决策:不同的产品用不同的生产线来组织生产比较划算,不同产品在不同阶段进行研发和淘汰,在什么阶段购买哪些生产线,哪些设备在何时淘汰或改造。产品研发完成,同时生产线调试按照完成,才可以进行生产。

产品加工,在ERP沙盘中,生产不同的产品需要的原料不同,每种产品所用到的原料及数量也不同;不同的原材料采购周期不同,何时采购,采购多少,是批量采购还是JIT采购;产品上线时需要支付加工费,不同生产线的生产效率不同,加工费也是不同的。涉及到物料需求计划的相关知识。

借助ERP沙盘教学工具,以体验互动的学习方式,瞬息万变的动态环境,让学生总全局深刻认识到企业资源的有限性,制定长中短期生产计划、进行定量需求预测的重要性。从工厂选址、设施布置,到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生产线的设计、工作设计与工作测量、需求管理与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生产作业计划与控制、制造资源计划、物资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等内容,更加深刻具体地理解生产运作管理相关的概念、原理、方法等知识,并懂得应用知识。

三、教学效果分析

(一)理论融于实践,知识得到升华

通过ERP沙盘教学,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教学内容体系强调从全局勾勒知识内容的框架,激发学生从企业战略高度考虑企业生产管理与控制和企业其他管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加深了学生对具体知识点的理解。学生经历了一次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上升过程,能全面深刻理解战略管理、生产计划与物料需求计划管理、需求管理与需求预测及全面经营管理的重要性;学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生产计划,学会掌握企业最佳采购模式,学会合理控制与管理库存,能够配合市场需求与产能从事全盘生产流程规划;能够准确把握最佳盈利机会,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同时也改变了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富于思考和综合理解的能力。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应用能力

基于工作导向,任务驱动。利用事找人的思想,让学生置身其中,面对一系列动态的情景和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需求带动兴趣,进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具体的过程和需求激发学生兴趣,理论不再显得枯燥、空洞、乏味和无用。使学生从多维度获得企业生产运作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体验、接受和认识客观世界中的客观事物,深化对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通过把教学活动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习团队的作用,形成学习型组织,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亲身体验,掌握如何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方法。

(三)增强合作共赢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在企业经营战略方面,学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只做自己擅长的部分,进行企业间的联合达到双赢。在生产管理方面,ERP沙盘教学跨越了专业分隔和部门壁垒,把企业的采购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统一纳入到生产管理领域,面对新产品研发、物料采购、生产运作管理、品牌建设等决策问题,学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积极思考,并在成功与失败中获取新知。不仅提升了学生融合各学科知识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统观全局、综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在经营中,企业不景气,锻炼了学生应对逆境的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动态的企业经营状况,锻炼了学生对时机和机会的把握及应变能力。

结语

生产与运作 管理 篇6

1.输出是有输入决定的,由于输入不同与输出,这就需要转换。转换是通过人们的劳动得以实现的,转换的过程就是生产与运作。

2.制造性生产与服务性生产的区别:(1)产出的物理性质不同(制造性生产的产品是有形的耐久的产出可储存;服务性生产的服务是无形的不耐久的,产品不可储存)(2)资本的密集程度不同(制造性生产是资本密集型;服务性生产是劳动密集型)(3)与顾客的接触程度不同(制造性生产顾客与生产系统不接触或少接触,响应速度慢;服务性生产顾客与生产系统接触度高,响应速度快)(4)企业的辐射范围不同(制造性生产的辐射范围广,设施规模大;服务性生产的辐射范围小,设施规模小)(5)绩效的评估方法不同(制造性生产的绩效易测量;服务性生产的绩效难测量)

3.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内容:(1)产品的开发管理(2)生产与运作系统构建管理

(3)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运行管理

4.生产运作系统的构成:(1)硬件要素:是指构成生产运作系统主体框架的要素,它是形成生产运作系统框架的物质基础,对形成生产运作系统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包括:生产技术、生产设施、生产能力、生产系统的集成(2)软件要素:是指在生产运作系统中支持和控制系统运行的要素,易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掌握和控制比较复杂,包括:人员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库存、质量管理。生产运作系统的结构形式对系统功能起决定性作用。

5.生产运作的三大职能:市场营销、生产运作、财务会计

6.生产运作的类型:

一、制造性生产:(1)流程性生产与加工配装型生产(2)存货型生产与订货型生产(存货型生产是在对市场需求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地生产,产品有库存。订货型生产是在收到顾客的订单后,按顾客的具体要求组织生产,进行设计、供应制造和发货等工作。)(3)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生产

二、服务性生产(1)纯服务性运作和一般服务性运作(2)高接触型运作、混合型运作和准制造型运作(3)技术密集型运作和人员密集型运作

第二章生产运作战略

1.生产运作战略的概念:是指利用生产运作资源所制订的各项生产决策和计划。它的三个特点:贡献性、一致性和操作性

2.生产运作战略的三个构架:竞争力排序、竞争绩效目标和行动方案竞争力排序包括五个方面:成本、灵活性、质量、交货、服务

生产竞争战略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在生产运作职能中的细化和具体化。

3.企业战略的三个层次:公司级战略、部门级战略和职能级战略

4.企业外部环境包括:客户需求、技术、资源条件、法律因素、社会因素、竞争状况

5.生产运作宗旨是指与公司战略相关的生产运作职能的目的,它应说明生产运作目标(成本、质量、灵活性、交货)的优先顺序。

6.生产运作的特殊能力是指企业生产运作领域中所拥有的,并且有竞争优势的特性或能力。它会形成竞争优势,它是生产运作战略的核心。

7.生产运作的目标是用明确的数字和可以度量的文字来描述企业生产运作预期要达到的结果。它是对生产运作宗旨的提炼,通常表现在四个方面:成本、质量、交货和灵活性。

8.生产运作策略应在五个决策领域中全面制订生产策略,包括:质量、工艺过程、能力、库存以及劳动力。

9.生产运作战略的三个类型:基于成本的战略、基于质量的战略、基于时间的战略

基于成本的战略是指通过发挥生产系统的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实行设计和生产的标准化,使得产品的成本大大低于竞争对手的同类产品,获取价格竞争优势并造成市场进入壁垒。实质是不断追求生产系统的规模经济性。

从企业角度看企业不能过分强调规模经济作用,一方面,企业规模过大,管理不便,需增加机构,使企业内部通训、协调,监督等费用增加,从而给协调这样复杂的机构带来困难,管理效率降低;;另一方面,易造成企业生产系统的僵化,缺乏灵活性,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要求。

基于质量的战略是指把质量因素作为竞争优势的来源,即依靠顾客可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相对质量的领先地位,赢得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稳定的利润。

基于时间的战略是指企业把时间转换成一种关键的竞争优势来源,通过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和制造周期以提高对市场需求的反应速度,使企业具备提供众多产品种类和覆盖更多细分市场的能力。

准时生产方式是指以顾客需求为起点,在必要时间内来完成生产必要的数量,不过多、不过早地生产不必要的产品。

第三章企业研发与生产技术准备

1,企业研发的种类与对象:我们将研发划分为几个不同的类型:(1)基础研究(2)应用研究(3)开发研究。对企业而言,企业研发可分为:(1)小革新、小发明(2)局部革新(3)创新和发明

2,企业研发的对象:在企业中,研发的对象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产品的开发(2)设备和工具的开发(3)生产工艺的开发(4)能源与原材料的开发(5)改善生产环境的技术开发

3,企业研发的途径:(1)独创型研发途径(2)引进型研发途径(3)综合与延伸型研发途径(4)总结提高型研发途径。

4,对企业来说,新产品研发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新产品研发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源泉(2)新产品可以加强或改变企业的战略方向(3)新产品能提高企业形象(4)新产品能为投资提供长期的财务收益(5)新产品可以提供研究开发资金,形成新产品研发的良性循环(6)新产品可以利用企业生产和经营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7)新产品可以充分利用和提高营销效果和品牌效应(8)新产品可以影响企业的人力资源。

5,新产品研发策略:(1)技术领先策略,或称“领先者”策略(2)“紧随领先者”策略(3)仿制策略或“成本最低化”策略(4)部分市场策略。

6,生产流程分类:按产品进行的生产流程、按加工路线进行的生产流程、按项目进行的生产过程

7,影响生产流程设计的主要因素:a,产品/服务需求性质b,自制-外购策略

c,生产柔性d,产品/服务质量水平e,接触顾客程度

第四章生产与运作过程的组织

1,产品的生产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内容:工艺过程、检验过程、运输过程、自然过程、贮存等待过程.2,工艺专业化原则,就是按照不同的工艺特征分别建立不同的生产单位。工艺专业化单位有两种形式:一是完成一个工艺阶段的全部工种作业的工艺专业化单位,如铸造车间、机械加工车间、装配车间。二是完成一个工艺阶段的部分工种或某一工种的工艺专业化,如车工车间。

3,对象专业化原则,是把加工对象的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在一个生产单位中,组成以产品或零件、部件零件组为对象的专业化生产单位。

4,合理组织生产过程的基本要求:(1)生产过程的连续性(2)生产过程的平行性(3)生产过程的比理性(4)生产过程的节奏性(均衡性)(5)生产过程的适应性

第五章生产系统设计

1,生产能力的种类:设计生产能力、查定生产能力、计划生产能力。2,决定生产能力的因素:①固定资产的数量②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③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3,影响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运输条件与费用、劳动力可获性与费用、能源可获性与费用、厂址条件和费用(2)其他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自然因素。

第六章工作系统设计

1.动作研究是工作研究的重要方法,工作研究的方法技术有两类:方法研究和时间研究。

2.泰勒的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设计思想的局限性:(1)科学管理的实施结果将工作细分化、单纯化、标准化,只强调工作设计的技术性侧面,忽略工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侧面。这对于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于提高人不断改进愿望很不利(2)只注重个人工作效率,强调个人、工作方法的改善和最优,忽略团队工作、集体协调的重要性,导致部门之间、工序之间作业的分离,对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很不利(3)追求一种静态的最优方法。工作方法应该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3.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横向的扩大,即增加每个人的工作任务种类,从而使他们能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的大部分程序,这样他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工作价值,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

4.工作职务轮换是指允许员工定期轮换所做的工作,这种定期可以是小时、天、周或月。该方法给员工提供更丰富更多样化的工作内容。

5.工作丰富化是指工作的纵向扩大,即给员工更多的责任,更多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机会。

6.团队工作方式是指与以往每个人只负责一项完整工作的一部分不同,由数人组成一个小组,共同负责并完成这项工作。

7.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下完成单价工作所必须消耗的劳动量标准。

8.工作测量方法:秒表测时法、既定时间标准法和工作抽样法。工作抽样法又称时观测法它是利用统计抽样理论调查作业者各类活动时间占总时间比率的一种方法,也能运用于调查机器设备的运转率。

第七章劳动组织

1.企业劳动协作是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把从事不同工作的相关员工联合起来,协作配合,形成为完成某项任务的一种集体活动。协作应该遵循的原则;(1)协作的关系相对固定(2)加强领导(3)顾全大局,克服本位主义(4)扩大更新知识,增强劳动者的应变能力,相互支援和支持

第九章综合计划和生产计划

1.生产计划策略有以下三种:(1)追逐策略——改变劳动力水平的策略(2)稳定劳动力水平——变化工作时间的策略(3)平准策略——利用库存调节的策略

2.综合生产计划的制定过程实际上一个优化过程,其目的是确定劳动力水平和库存量的最优组合,从而使计划期内的与生产相关的总成本最低。

综合生产计划有四种相关成本:基本生产成本、延期交货成本、库存成本和与产出速率变化相关的成本

3.综合生产计划的制订技术方法:式算法(最常用)、定量的数学方法(运输矩阵法)和仿真法。

4.主生产计划(MPS)是指将企业总生产计划分解为具体的产品产出计划,即分别按产品的品种、型号、规格编制它们在各季各月的产量任务。

5.主生产计划制订的程序:(1)计算现有库存量(2)确定MPS的产品生产量与生产时间(3)计算待分配库存

6.作业排序的优先原则:(1)FCFS:按订单送到的先后顺序进行加工(2)SPT:优先选择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3)EDD:优先选择交货期最紧的工件(4)SCR规则:优先选择临界比最小的工件(5)MWK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长的工件(6)LWK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加工时间最短的工件(7)MOPNR规则:优先选择余下工序最多的工件(8)RANDOM规则:随机的挑选下一个工件

第十章 网络计划技术

1.项目是指在规定时间内由专门组织起来的人员共同完成的、有明确目标的一次性工作。

2.项目管理的三个目标:质量、费用和进度。

第十一章 企业资源计划

1.MRP的基本原理:(1)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MPS)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组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2)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

(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2.MRP的关键信息要素:MPS、物料清单(BOM)和库存记录。

3.MPRII的六个特点:(1)计划的一贯性和可行性(2)管理的系统性(3)数据共享性(4)动态应变性(5)模拟预见性(6)物流、资金流的统一

4.ERP将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整合集成管理,即将企业的三大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全面一体化管理

ERP系统包括五个功能模块:物流模块、生产模块、财务模块、供应链和客户关系模块、其他模块

第十二章 物资管理

库存控制系统的三个分类:固定量系统、固定间隔期系统和最大最小系统

第十四章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是以企业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导向,通过控制前反馈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目的是把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提高,使其生产的价值和利润最大化。

供应链特点:1复杂性2动态性3面向用户需求4交叉性。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特征:1系统观念2战略决策3动态管理4新型企业合作关系5核心能力的重要性6以顾客满意为中心。

2,牛鞭效应:供应链中供应商所接受的订单比终端客户的需求具有更大的方差现象,既需求扭曲现象,这种扭曲现象将以放大的形式向供应链的上游传播

第十五章先进制造技术

1,OPT的倡导者强调,任何制造企业的目的都只有一个,即在现在和将来都能赚到钱。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增加产销的同时,减少库存和运行费用

作业指标有以下三种:1产销率2库存3运行费

2,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复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3,成组技术:把表面看似凌乱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继承性和相似性,通过相关的分类技术,达到将他们各自归并成组的目的。

第十六章企业流程重组的基本理论

1,BPR: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彻底改造企业流程,以便在当今衡量绩效的关键指标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方面取得显著性改善

BRP是一种强调以顾客为导向,服务至上,面向增值流程的管理哲理,其实施的对象是企业中的企业流程,通过对企业不恰当的=流程的分析和改变,大幅改善企业绩效的目的。

第十七章大规模定制

1,大规模定制的特点:1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是一种需求拉动型的生产模

北外生产运作管理作业 篇7

【摘要】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深化的必然选择,全面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运作管理,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在对东莞市几所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这些院校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产教合作;工学结合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和相应级别的专业人员,如何加快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面临的紧迫任务。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及运作管理,创造良好的实训教学环境,将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整合,解决学生实操性薄弱、就业能力低下的问题,是摆在东莞市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校企协同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意义

东莞市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拥有鞋业、服装、玩具等多种类型的企业,如何将东莞市的制造业与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减少企业投资的成本,加强学生就业的能力,是当前人才培养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任务,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基地按照企业的运行模式,将学校教育与企业经营深度融合,使基地从原先的“消耗型”向“创造型”转变,同时,充分发挥生产性基地的人、财、物作用,促使基地建设持续发展。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行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零距离对接。实训基地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景,学生在全真的生产环境下进行实训教学,掌握綜合操作技能,并受企业的生产氛围和生产文化的影响,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是学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好机会,促进学校实训教学质量的提升。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提高办学质量、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的必要手段。加快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实训条件,提高实训基地管理水平,促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加快经济和社会所需技能型人才培养,以实训基地建设带动职业教育,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东莞市校企协同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现状调研分析

笔者通过调查东莞市三所高职院校了解到,东莞市三所职业院校先后与多家企业进行合作,目前共设立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10多个,包括顺丰速运、东莞新创数码有限公司等。经分析,以上三所院校在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方面虽已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仍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基地功能发挥不当,开发不力

学院对实训基地建设的定位目标不明确,服务意识薄弱,缺乏统筹校内生产与实训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双赢能力,缺乏资源的整合开发功能。专业教师因缺少企业实际操作经验,在实训项目开发上缺乏实践性、可操作性、及时性,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

2.实训教学组织能力薄弱,教学水平难以发挥

各职业院校在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安排实训教学内容时,没有从典型性、系统性等方面考虑,实训项目规划不全面,项目与实际应用接轨不密切,无法将实训项目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很好地对接。实训指导老师实践技能薄弱,缺乏企业经验,教学水平难以发挥。

3.基地与企业的管理存在难度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一个身兼校内实训基地及企业生产基地的双重身份,然而基地、企业之间的管理亦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要适应实训教学的需要,却难保证完成企业的生产进度,实训教学、生产进度双方面的管理存在较大的难度。

三、校企协同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运作管理解决对策

东莞市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依托行业、企业筹集资金,并积极研究校企协同共建的新模式。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技术支持,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和企业的生产需要出发,协同构建适合校企共赢的新模式。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科学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规划

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需要,结合东莞市当前的经济、企业的情况,相关高职院校、行业企业专家要对所建生产性实训基地的需求进行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从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等方面考虑,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基地建设规划方案,并合理布局,校企共建,建设出一批既适合教学又适合生产的实训基地,有效地覆盖学校的各类专业。

2.充分发挥基地的功能,从教学、生产、科研、鉴定、培训和服务等多方面综合考虑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投入较多的费用,因此,学校在规划和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基地的综合功能,避免单一性。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基地功能应以教学为主,融生产、科研、鉴定、培训、服务等为一体,充分发挥其多功能的综合作用。

3.加强建设与管理,实现人才培养与生产经营的双赢局面

高院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符合了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但应加强其建设和管理,妥善安排学院的教学和企业的生产,避免出现冲突的局面。通过校企的深度融合,重新塑造学院老师、学生、企业师傅的身份,创新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建设以工作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人才培养的社会效益与生产经营的经济效益的同步。

4.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与管理队伍

高职院校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多种途径,吸引企业人员从事生产性实训教学和管理工作;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学校生产性实训基地教师和管理队伍的整体实力,保证学校的实训教学质量,共同推进基地的综合功能。

5.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应进行有效的协商,共同建立和完善合作机制,确定校企双方的共同目标,正确把握校企双方的利益平衡点,避免矛盾冲突。在教学实训和生产经营上采取一致的措施和行动,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中,形成双方共定的内容,从课程体系建设、实训教材编写、双师队伍建设、生产实训管理、考核评价方案、校企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共用、育人成果共享的生动局面。

总之,当前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如能建设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操环节,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解决企业生产的需求,更好的服务于学校和企业。

参考文献

[1]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9卷第5期.

[2]傅永强,吴文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机械职业教育,2009年6期.

[3]隋明山.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的实践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4):42-44.

[4]刁瑜.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0(29).

[5]林红梅.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化运作实践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11).

生产运作管理实验报告 篇8

班级:姓名:学号:

实验日期:2010.12.07

实验项目:

完成800个主车架;车间开半成品送检单通知品质部检验;品质部检验全部合格;仓库入库。实验目的和要求:

目的:

通过对该笔业务的模拟实习,掌握生产管理和采购部门的工作内容和业务流程,认识掌握生产和采购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要求

1.根据系统配备的案例,建立一套数据进行操作练习。

2.了解生产和品质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

3.理解生产,品质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4.掌握生产计划的制定方法,以及按生产计划组织生产过程的一般流程,掌握物料、产品质检的一般流程;了解质检技术,标准掌握库存管理的一般流程,了解库存控制的方法。

实验内容和步骤:

1.进入生产部模块,点击工序任务单

2.进入生产部模块,点击“工序任务单”,点击“添加”,选择车间作业计划“主车架”,点击确定,选定“是否确认”,确定生产。

3.进入生产部模块,点击“工序流程卡”进行工序流转卡录入,选择部门“冲压焊接科”,选择主车架,工序名称“开料”,点击编辑,合格数量800,完成日期2003.08.19,选择操作人和质检人,保存。选择部门“冲压焊接科”,选择主车架,工序名称“焊接”,点击编辑,合格数量800,完成日期2003.08.19,选择操作人和质检人,保存。选择部门“涂装科”,选择主车架,工序名称“磷化”,点击编辑,合格数量800,完成日期2003.08.19,选择操作人和质检人,保存。选择部门“冲

压焊接科”,选择主车架,工序名称“涂装”,点击编辑,合格数量800,完成日期2003.08.19,选择操作人和质检人,最后保存并退出。

4.进入生产部模块,点击“半成品送检”,点击“添加”,在生产部门处选择“冲压焊接科”,点击

主车架,点击确定,制单人签名并保存。

5.进入品质部模块,点击“质检记录表”,点击“添加”,送检单号选择200308190001AC,物料编码

处选择主车架,送检目的为品质稽核,检验数填24,检验者判定合格数填24,最后判定合格数填800,检验人和审核人签名并保存。

6.进入品质部模块,点击“半成品入库质检”,点击“质检”,半成品检验单号处选择200308190001AC,点击确定,保存。

7.进入仓库模块,点击“半成品入库”,点击“入库”,选择半成品送检单200308190001AC,点击确

定,入库数量填800,点击保存。在库区编号处点击右键,选择0001货架,04货位,点击“入库”,点击退出,点击确定完成入库。

实验结论:

生产运作管理实验报告 篇9

生产决策与成本分析

二、实验目的

(1)了解企业生产决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分析信息放大效应对整个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影响,掌握库存决策基本方法及原理;

(3)分析信息放大效应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法;

(4)计算信息放大数据,并绘制信息放大效应效果曲线;

(5)建立供应链管理和库存管理优化的基本思想.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初始假定

某公司生产A、B两种产品,产品每年的销售量都呈现一种相似的变化趋势(如下图)。已知去年12个月中A产品的最大销售量为4500,B产品的最大销售量为,预计今年的销售量可能比曲线的预期水平多或少25%。

2、受生产能力的约束,在产量上,两种产品有九种可能的组合。

除了这九种可能的组合,每两组之间可设置若干可能的组合。

四、实验步骤:

1、每月开始时,每队选择一种可能的产品组合。

2、当每一队做出决策后,宣布该月实际的订货量。

3、各队计算出期末库存量以及库存、缺货和加班成本。

4、12个月结束后,累计成本最低的小组为优胜者。

五、计算说明:

1、 A、B产品的生产产量只能从产品组合中选择,容许停产。

2、 当月期初库存量=前月期末库存量

3、 可供销售量=期初库存量+生产数量

4、 期末库存量=可供销售量-需求量(可以为负数)

5、 缺货量=需求量-可供销售量(可以为负数)

6、 库存成本=1/2(期初库存量+期末库存量)*单位库存费用

7、 总存货成本=A产品库存成本+B产品库存成本

8、 总缺货成本= A产品缺货成本+B产品缺货成本

9、 如果选择产品组合是在50%加班情况下,加班费用为20000元

10、当期总成本=总存货成本+总缺货成本+加班成本

11、当期累计成本=前期累计成本+当期总成本

六、实验要求

1、本实验按教学进度计划在课堂进行。

2、时间为2课时。

上一篇:物流管理师范类个人简历下一篇:三打白骨精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