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024-10-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精选14篇)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1

一、目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阅读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

这样说,主要指语文课所花的时间,师生所投入的精力与期望学生具备的能力还不成正比,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的原因,有语文课程复杂的原因等等。在这里我们找找自身的原因。就阅读教学来说,一个是内容太多、太杂,老师驾驭不了。加上怕漏教了偏偏又考到了,于是无论是“西瓜”还是“芝麻”统统都要捡,“眉毛胡子一把抓”来个一网打尽。“课文是例子”,但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只会蜻蜓点水,劳而少功。一个是教学过程太繁、太复杂,又太雷同。内容多、重点多、环节多,又往往千课一面,千篇一律。老师累,学生烦,效率低。另一个是方法、策略不合适,表现为“两化”和“三多三少”,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师生对话多,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少;分析内容、开掘人文多,抓住文本语言,引导学生理解、积累、运用少。把课文都讲“肿”了。我们的阅读教学还不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兴趣;还不能给每个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势必削弱了语言文学的感染力,削弱了语文的魅力,导致语文应用能力不强,同时人文的熏陶也大打折扣。

(二)追求课堂教学的形式,忽视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发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有的课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端”,一味追求“创新”,一节课下来,有的学生甚至连基本的识字任务都完不成,连短短的一篇课文都读不熟;有的课,生字还没有掌握,课文还没有读熟,就让学生漫无边际地想象,还有的课不以教材为依据,不以学生的知识能力为基础,任学生高谈阔论,不着边际,凡些种种,看似创新,其实不然,这种没有语文基础的创新,正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不会长久的,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培养,又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活动化,提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入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实际教学中,由于课改精神的理解不够到位,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和盲目模仿等原因,教学中盲目活动的现象有所增加,甚至有些教师认为没有活动就不是一堂成功的课,活动越多越好。如:有的教师一节课内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且都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有的课,一节课安排八九次讨论,而内容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学生本来不感兴趣,也无法展开讨论,造成时间浪费。应该说任何形式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再好的形式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脱钩,都是得不偿失的。的确,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确实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貌似实施了新课标,其实没有实效。下面结合小学语文学习“景”字的教学来谈谈这一问题。

在本课的识字教学中,执教老师是这样处理的:老师出示生字“景”,学生讨论后交流识字方法。

生1:日加上点横头加上口再加上一个小字。

师:很好!

生2:日字头加上北京的京。

师:真棒!

生3:我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小朋友叫京京,在太阳底下晒太阳。”

师:不错。刚才这些同学都说得不错,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现在就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识记“景”。

在本案例中,教师把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当成让学生“你想怎么记就怎么记”,以为只要是学生提出的记法就是合理的,只要是学生的记法就要“尊重”,这样就是“自主”。我认为,提倡识记方法多样化是尊重学生的个性需求,是为学生留下更大的思考空间,但多样化不等于不优化,特别是对一些不利于学生今后发展,未经学生充分思索得出的学习方法,就需要具体的指导。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想法的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比较,找出多种方法的区别,选择出比较好但又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可以这样引导:“谁听懂了他的想法?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你的记法与他不同在哪里?”“大家认为他的方法怎么样?”等。在这样适时适当的引导下,学生才能了解记法的多样性,还理解了记法的合理性,培养了优化意识。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在热烈的交谈中知己知彼,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碰撞,这样的学生交流才会有实效。此外,在案例中,当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一概以“很好!真棒!”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新课程指导下的教学评价,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分等,而是有效地促进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中学生的回答都是正确的,但是显而易见第三位学生的发言更能促进学生的形象记忆,教师并没有抓住这一点,更有效的评价学生、鼓励学生。我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付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的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小结点拨”的契机表达自己鲜明的观点。

(三)口语交际,习作教学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由于考试、评价原因,我们很多语文老师把语文课的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帮助学生学习、理解课文上,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受到了忽视。不少教师认为读写是“硬”任务,课标有要求,课本有任务,学校有考核,完不成任务,考不出好成绩向谁都不好交待。至于“口语交际”是“软”任务,反正考试考不到,练不练无关紧要。对于教材中的“口语交际”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往往以点带面,“蜻蜓点水”带而过。这种形式主义影响了小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与课标的要求相差甚远。因而,大部分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仍然是低水平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敢说、不会说、不爱说和不善说。而习作教学有不少教师这样认为,在考核时只是亏好不亏赖,也就使部分教师对习作缺乏有效地作前指导和具体的讲评,所以,语文教学的内容只集中在阅读教学、识字教学上,使语文教学的内容大大缩水,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全面的发展。

(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课改以来,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把语文课定格在语文书本世界里,要与其它学科及生活、社会加深联系,语文学科必须从封闭走向融合,学科本位现象必须改变,但是如果这一问题的尺度,把握不好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有些语文课用一堂课的时间画一幅关于课文的画,甚至有的教师把语文作业本当成了图画本,每次作业都要配上图画。又如,有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用了十几分钟来折纸船。这些方法颇具有改革意识,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我认为教师忽视了语文学科要达到的要求和标准,忽视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课就是语文课,不能上成其它课,更不能上成大杂烩。我们学习语文,主要是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即: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再凭借语感运用语言,也就是着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融合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多角度的学语文、用语文,而不是另外给语文附加上一些其它学科的任务。

(五)教学方式转变了,双基落实不到位

1、识字教学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生字回生率和错误率居高不下。学生书写不够规范、整洁,中、高年级学生作文中,错别字现象严重,教师对识字、写字的强化训练不够。

2、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倾向,好像一提到“淡化”段的训练就理解为“不要进行”段的训练。这种认识是欠妥的,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就应该包括理解段的能力。我们知道如果不理解每段的内容、层次,就难以理解全篇文章。而且,概括段落大意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思维能力,这也是一种阅读能力。

3、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注意渗透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得不到写的训练。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都不让学生去感悟。认为“淡化段的训练”也就是不要进行写作方法的训练,致使学生作文能力有所下降。

4、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要达到什么目的教师们很茫然。相当一部分教师还停留在依据教材、教参把课文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一层面上,却不能从课文中提炼出重点字、词段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

(六)教学观念滞后,课堂教学沉闷

目前,在小学的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上课的第一任务是执行教案,并且一个个预先设计好的情节不停地问,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逐一说出提纲中预拟的字眼,实际上是让学生“猜”教师手中的底牌,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实在说不出,最后还是由教师一锤定音,教师问完了,教案设计的“板书提纲”,便一字不落地搬到黑板上。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语言不活,缺乏创新意识,老师宁愿上去上一堂平平常常的错漏不多的课,也不愿上一堂有创意的耳目一新的但有可能失败的课,教师如此,学生亦然,自己没有十分把握,不敢回答问题,宁肯重复别人的发言,也不敢冒一下“危险”,更不敢力排众议,独树一帜。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2

1. 难易失调

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深入研究,缺乏对学生情况的充分了解,把他们估计得过高或者过低,所设计的问题在难度上要么过大,要么过小。过大时,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常使全场沉默无言,教师不得不把问题分解,化难为易,使学生重新入轨。再者就是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顺畅,把教学内容肢解成许多小问题,师生一问一答,教师问得从容,学生答得流畅,整齐划一,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也正是这些虚假问题为学生开辟了一条思维通道,限制思维的方向和路线,带有去“问题化”的倾向。以上两种情况都无法对学生的思维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停在无法思考、不用思考的状态下,自然谈不上启迪、诱导和开发了,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越俎代庖

教师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就让他们回答,学生答不上来。此时教师不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考的角度,换个说法矫正学生的思路,而是急急忙忙讲出答案,把学生应该做的工作取而代之。结果自己劳神费力设计的问题不解自破,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其学习情绪,造成学生的思维懒惰。时间长了,大家都不愿意回答问题,越是难题越是如此,这样对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思维水平的提高有害无益。

3.口头禅现象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是不是”“对不对”等问题充斥课堂。学生回答“是”能代表发自内心的认同;学生回答“对”,能表明其思维的清晰明朗。这样的问题只能折射出教师教学的肤浅,高明的教师是用心沟通的而无需通过“是不是”“对不对”来寻求自我满足。这样的问题让学生从小学会察言观色,试想:学生不回答“是”“对”又能怎样说呢?

4.去数学化

有些教师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去甚远,尤其是不恰当的情景创设,造成的结果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导致教学始终在数学的外围盘旋,没有让学生触摸到数学的本质,没有了“数学味”。

要提高问题设计与提问的质量,教师应在授课前和授课中分别做好三个把握,上课前的三个把握为:

1.把握好教材

通过对教材的认真钻研,理解编者的意图,弄清单元章节的构成及其地位,掌握训练的基本要求,从而能够脉络清晰地分出重点、难点,从教学目的出发,以重点为突破口,设计出恰当的问题。这样使好的问题既有利于揭示数学本质,又有利于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

2. 把握好学生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乃至班风班貌等有一个细致的了解,熟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设计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结合实际,学生才能适应,乐于接受。目的就是让好的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 把握好课型

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课型,不同要求,不同的训练重点来设计问题,而不是千篇一律,从而达到因材施教。新授课上,教师要在新旧知识的衔接点设计问题,促使学生思索,探究新知识。练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恰当的角度、幅度和坡度,复习课教师提的问题要有挈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功能,问题应从大处入手,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便于形成知识网络。

授课中要注意三个把握:

1.把握好课堂提问的“时间距离”

一节好的数学课不是一讲到底,也不是一问到底,精讲巧问,处理好提问的节奏,安排好提问的时间距离,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和问题进行零距离接触,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深更透。例如:教学《圆面积的计算》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将半圆分成若干个相等的小扇形,然后剪开,重新拼合,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后,老师只需设计两个问题即可:(1)请大家认真观察,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圆形有哪些联系?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比较宽松的思维空间,通过思考学生要说的很多,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抓住两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中等生只是在语言条理上差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也能说出一二来。这样便有利于学生理解,发现形变面积不变,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圆周长的一半,宽就是原来圆的半径。(2)完成上述的发现后,老师可以再提出第二个问题:“根据上面的发现我们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怎么计算,那么,圆的面积又该如何计算?”由于学生明确了两个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全可以对头脑中储存的信息加工、整理,进而独自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把握好课堂提问的“空间距离”

课堂上要处理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在提问时,恰当的近距离可以使学生感到教师亲切的期待。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或者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更为重要的是处理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空间距离,所提的问题范围不能过于空洞,也不能过于狭窄,既不能让学生觉得无从下手,也不能太直太露,让学生无需思索就可回答,使提问失去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心中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在他们的知识最近发展区提问,对浅问题、直问题从较隐蔽的角度提问,拉开问题与学生的距离,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对大问题难问题则需要大题小问,难题浅问,通过问题分解来缩短学生与问题的空间距离。

3. 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心理距离”

首先,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老师提问不要给学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语气可以平缓一些,态度和蔼一点,提出问题后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误,不要责备,更不能讽刺挖苦,允许学生出错,如果学生暂时回答不上来,教师要多加鼓励,让他别着急,想一想再回答。只有学生保持轻松的心理状态,敢想敢说敢做,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回答。

其次,教师要控制好学生和问题之间的心理距离,好的问题既有挑战性,又是大多数学生经过思维努力后能够解决的。这样的给学生“似曾相识又陌生”的感觉,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内驱力。由于学生在知识基础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同一个问题与不同的学生之间心理距离是不同的,老师提问也不能“一刀切”,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可让优秀生来回答,对于难度一般的题目可以让中等生来回答,对于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后进生来回答,让人人学有所得,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每个人都能得到发展。如:在教《圆的面积》一课时,可按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设计不同的问题:(1)阅读课本,你能按课本图示把圆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吗?他们之间有何关系?(后进生做答)(2)阅读课本,你能根据操作实践,说出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吗?(中等生回答)(3)你还可以用其他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优等生回答)这样的问题,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能够各有所获。

浅论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问题

一、引言

当前,在我国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艺术设计教学的顺利开展,造成艺术设计教学的困境。这些问题既包括教学技巧方面的,也包括教学观念方面的。对于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来说,如果想具有目的性、方向性、针对性,就必须先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失与问题。在树立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后,坚持并广传优秀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和实践,引进国外先进教学模式和方式,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纯熟的技艺、富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

二、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课程的设计比较陈旧,教学的模式与体系过于死板或老化,办学的模式与风格缺乏灵活性。有针对性地加强基础教学的严谨的基础训练不仅不会束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可以加强学生手、眼、脑的精确灵活的配合,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技巧,同时更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目前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最高的艺术院校也就是中央美院,不仅坚持和加强了造型艺术学院一年级的基础训练,而且在其他学院如设计学院和建筑学院都设立了基础教学模式,并且朱可都是素描和色彩的搭配。而对于国外的艺术学院来说,早已不再以写诗技巧来作为教课内容。素描依然受到重视,因为素描是每一个艺术设计中最简单、最基础的部分。从芝加哥艺术学院的基础教学模式来看,如果说在西方素描是基础,在教学里作为一种选择,那么芝加哥艺术学院这种基础教学模式,除素描被换成为手工训练外,最重要是建立芝加哥艺术学院建立一个立体化的网络教学模式。当前,许多国内艺术学校以及艺术设计专业往往只是照搬其他高校的教学的经验或专业的教学模式等。根本不考虑本地区与本校的文化背景和教学特点,以及自身能利用的资源、所在地的市场需求,只是片面追求课程体系的大而全。

其次,人才培养观念过于功利化。在艺术设计教学的过程中,太过重视实际操作这个环节,同时只关注短时间内取得的视觉效果与专业成效,而不关注基本知识的教学,片面地以为基础知识是纸上谈兵而已,最终造成理论课程的教学流于形式于。艺术学院应该加强对感性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教学应该以感性素质培养为重点。实际上,艺术设计的最重要功能就在于:培养与改善人们的感性环境,让人们能够充分地享受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并不断提升人们的感性素质,让人们对感性环境有所要求,进而为创造一个更文明、更美好的世界。

另外,教学实践也是很欠缺的。艺术设计与艺术设计教学的重点就在学以致用,能够把所学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当中,这是因为艺术设计对于实践性的要求是非常强的。为更好突显技术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理念,艺术设计教学的改革必须充分强调课程设置方面的针对性,应当突显出基础理论教学的适应性,并加强艺术设计教学的实用性,强调实践教学的连续性与渐进性等。设计艺术学科是应用型学科,因此,设计艺术人才不仅要具备创意创新的能力,同时还要在表达和应用能力上要有创新、有提升。因此,创新和应用是设计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的目标。只有有了应用前景,才能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只有有了创新价值,才能更好的引领生活。因此,针对设计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当在产业的应用研究上有所加强,通过全面的对产业信息数据的分析和准确的把握,更进一步完善设计人才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当前,许多学校盲目扩招,这造成某些艺术设计类高校的硬件设施在短时间内根本不能有所改善,缺乏必需的教学设施、场所以及资料等,缺乏可以进行实践操作的教学基地,缺乏与专业相对应的教学实验场地与实习基地,更为建立起与企业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因此,教师根本无法指导学生把设计应用在实践中,而只能纸上谈兵。

除此之外,还有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有许多艺术设计类的教学课堂,其教学的基本方式往往都是两段式的,也就是老师把教学课堂机械地划分为两段,第一段时间,通常以教师讲为主,或者学生听老师讲。第二段时间则是以学生为主的,学生在听或看了教师的讲解与表演后,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由练习或进行创作,教师在此时起到的作用只是维持课堂秩序。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基本是没有交流的。在教学手段、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换代的今天,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主动性的思想方法,只是被“旧瓶装新酒”,把过去的老师讲课即“人灌”改头换面为现在的“机灌”。教师只是把要讲的内容、要写的字制成“课件”的形式,配上几幅图片,学生就只是忙于盯着屏幕看,一个个地浏览,跟着写,并没有认真动脑思考。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艺术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依然存在很多严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该问题,并在实践中争取解决该问题。

参考文献:

[1]彭亮.中国当代艺术设计教育反思——制造大国的设计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A].设计在线网.

[2]聂茜,张福昌,宫崎清.我国设计艺术教育现状的思考[A].设计在线网.

[3]彭慧.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与改革[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4

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是我国为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信息化教学的重要举措.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课程教学功能的实现与否.当前我国网络精品课程教学设计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制约了网络精品课程的质量和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对网络精品课程进行教学系统化设计.

作 者:解冬青 XIE Dong-qing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上海,62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5(7)分类号:G434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 教学设计 系统方法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5

摘要: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本文对我国城市滨水区

开发设计中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关键词:城市;滨水区;设计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开发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城市景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然而在当前的设计中也存在一

些问题。

一、我国城市滨水区设计中问题

1、设计理念摒弃了传统的延续

目前,我国许多滨水景观设计项目走入了城市美化运动的误区,单纯追求现代化,毫无地方特色和可识别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一方面,忽视地方特色。我国有些城市的滨水区开发项目,是在“广场热、绿地热、滨水区开发热”的社会大潮中仓促上马,由于缺乏总体规划的指导,整体观念不强,设计主题不明确,决策者往往采取国内外成功的滨水区开发模式,而忽略了当地特色,单纯追求所谓的现代化,结果是手法单一,面貌千篇一律,将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对立

起来,而忽视了当地特色的体现,缺少空间的可识别性。

2、忽视地域的历史背景

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之间有一种相对应的关系。滨水区具有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文物古迹,但是,当前许多滨水区开发项目却忽视了传统文化和地方特色在设计中的运用,或不能将规划设计与传统文化很好的结合起来,使得城市滨水区形态缺乏自身的特色。有的开发项目对原有的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如建筑物、历史遗迹等一律拆除而非修复,破坏和损毁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更多的是对现存的古建筑或景点不加考虑,任意在其附近大规模、大体量的开发,不能融合地区特征,严重破坏了原有的滨水特色和轮廓,人为地割裂城市的空间形态。

3、公共空间狭窄

许多城市滨水区开放空间并未向城市全面敞开,对形成优良的城市景观与观景休憩公共绿地造成极大障碍,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国滨水空间存在着严重的圈地现象,滨水地块的开发商总是想尽办法把水岸纳入到自己的私有领域内,造成滨水公共开放空间的割断,市民不能自由进入;二是和城市其他公共空间缺乏合理的衔接和过渡,缺乏足够的开敞面,许多板式大体量的高层建筑和围墙阻碍了公众到达水边,而且建筑与高大的实心围墙也阻碍了人们的视线,在心理上造成与滨水区的分离;三是缺乏连贯而便捷的公共步行道与滨水区直接相联,公

众的步行路线往往被机动车行道路截断。

4、亲水空间设计落后

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出于防洪的功能要求,设计中主要有对曲流的裁弯取直、加深河槽并用混凝土加固河岸、筑坝、筑堰、改道等。为了彻底制服水患,钢筋混凝土的河堤年年在加高,块石堆砌的护岸比比皆是,河道裁弯取直,淤泥被清除,完全被水泥硬化。这样的护岸对于应付夏季突发洪水确实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造成了工程建设的沉重负担,还把市民生活与水体隔离开来,同时严重破坏了滨水的自然生长环境。防洪堤改变了河床形态和水文规律,混凝土导致河岸自身的水量调节功能变弱,从而洪水的压力转移到下游;河岸的植被

从水生向中生和旱生转变,严重破坏了滨水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

二、对策探讨

1、进行滨水区生态化设计

一是贯彻自然生态优先原则,划定、预留完整的滨水自然生态发展空间,保护城市滨水区生物多样性,以提高城市整体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二是滨水岸线生态化处理,形成生态的滨水景观。除了满足防洪、水运、灌溉等要求,滨水岸线应尽量采用生态驳岸,如可作植物种植型驳岸、草石间置型驳岸、滩涂型驳岸等,这样既软化了以钢筋混泥土为主的硬质景观,也有利于保护自然形成的岸线特色和重要功能。三是宏观、中观、微观相结合建设滨水绿化带。宏观指把握绿化的整体效果,建设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充分发挥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滨水空间的绿化种植鼓励利用丰富的乡土树种和特色树种,注重展现层次变化、质

感变化、色彩变化、季相变化等,以适应城市气候环境和城市特点。

2、创造公共的滨水空间

滨水空间是游憩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地带。规划设计时应根据滨水区的自然环境承载能力及自然过程的连续性,结合不同的区位和规模,布置多样性、多功能的市民活动空间及设施,如林荫步道、成片绿荫休息场地、儿童娱乐区、观景区、健身活动区、亲水平台区等,结合各种活动组织空间,创造人与生物共生的滨水开放空间,满足人们各种活动及精神的需要。对于提供附近居民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支持的滨水空间来说,就应满足下面这些需求:清早晨练;白天老人的休憩、聊天、晒太阳与孩子们的嬉闹;傍晚人流量较大的散步及片刻停留;夜晚年青人偶尔的聚会及恋人的约会;还有节假日的街头表演和街头市场等等。因此,不可改变的固定设施不能设置太多,应该通过可移动的设施来支持和弥补空间功能的可变

性和多样性。

3、护岸的亲水性设计

护岸类型的设计最重要的原则便是亲水性,其关键在于处理好安全与亲水的矛盾。护岸的设计首先应满足防洪的要求,规划前应充分调查洪水周期、淹没范围等防洪资料。亲水性是人在滨水空间环境下本性的体现,护岸设计能否体现亲水性往往是其设计的成败所在。岸线的亲水性取决于岸线的平面和断面形状。水具有可塑性,岸线的平面设计决定水体的平面形态。通过岸线的处理,可以丰富水的平面形态,增强亲水性。对于平直岸线,有时可以处理成凹式或外凸式具有强烈几何形态的亲水平台。凹入式岸线能给人一种向心、围水的亲水感受,凸出式岸线

则使人有一种置身水中的自然感受。

三、结语:

论当代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问题 篇6

一、当代设计素描教学的缺陷

1、作为基础课程的设计素描与专业课程的脱节性

有些人认为:“搞设计的, 会画画固然好, 不会画画也是可以的。”于是考设计的学生对于基础课的疏忽和放纵也变得理所当然, 加之后期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有太多现成的可供参考的内容, 经典的模式与范例被一用再用, 使得学生本身的创新动力与能力下降, 更多的是通过网络来完成教学作业与设计作品。

这种风气难免误导学生, 使他们认为学设计不过是学习软件, 软件熟悉了, 再有一个资料完备丰富的资源库就能打败天下了。这种看法是绝对荒谬的, 造成这种想法的原因除了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之外, 也和老师授课的方式与内容有密切的关系。目前的设计素描教学还存在一种现象, 那就是多数教师还只是简单地把静物摆好, 让学生进行光影式结构练习, 这本身就与学生自身专业所要求的独特性、创新性的原则相违背, 必然会使不少学生认为此设计素描与今后的设计专业没有关系, 也感觉对今后专业设计学习没有什么帮助, 最终导致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兴致大减。而后续的专业学习也与前面所学的基础课没有承接性与延续性, 加上教学过程中不同老师讲授不同课程, 而课程之间的沟通又相对很少, 因此就出现了作为基础课程的设计素描与专业课的脱节性。

2、创意培养的薄弱

设计是基于创新、创意建立起来的产业和专业。要求设计者能够准确把握和再现主题旨义, 所以教师就必须依此在课程的进展中去引导学生。但目前的大部分素描基础教学还是坚持着由简入繁, 以全面遮盖特色, 重视所谓的基础, 而忽视设计专业所需的创意性与创造性, 最终导致学生所画的设计素描的确很好, 但总是缺少灵性、想法与创意。况且, 基础课并不是与专业课毫无关系, 它之所以被设置在专业学习之前, 就足以说明它的重要性, 绝对不能单纯的孤立地看待或进行作为基础课程的设计素描, 应该把它看作是设计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其创意性的培养与后期专业设计至关重要。

3、高考培训带来的负面效应

无论学生学何种专业, 在进入大学学习后第一次面对的都是承前启后的素描课程学习。而目前大学的新生, 尤其是一般院校新开专业的学生, 大多是高考的集训生, 高考美术学习中过度强调的目标性成为目前学生在大学专业学习中很大的障碍。学生在高考集训时很多直接进入主题, 比如考什么画什么, 过半的学生根本没有画过素描石膏的经验, 甚至是写生, 更不用说牢固的基础。他们普遍缺失了传统素描训练的环节和艺术修养的培养过程。高度的概念化也是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 虽然多半学生表面看起来可以很好进行头像绘制, 但却仅是处于背写出来的状态, 只会画一种光线、一种角度。面对这样的学生, 设计素描该如何展开教学确实是个棘手的问题。

二、改革的措施与方向

1、提高教师对设计素描的认知与理解

教师对设计素描的认知和理解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主导作用, 决定着教学最终效果的优劣, 具有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教师也必然能给教学带来创造性的改变。对于设计素描教学的教师来讲, 首先必须是一位有一定创造性且对视觉有一定研究的教师, 同时对于学生的创意能够很好引导, 将学生创意点放大, 将之变为可能。寻找每一位学生在不同素描课题中的特别之处, 为学生后期发展找到方向。教师教学的态度与对设计素描的认知和理解直接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中获得知识的多少。过去传统教学主要是摆放静物或模特, 让学生围坐, 用一种或几种被称之为标准的画带动, 这样的训练方法固然在基础绘画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优点, 但在设计专业教学中却缺点重重。因此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态度提高与对设计素描的认知与理解则是重中之重。

当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设计者的原创能力, 所以应该以多样的课题来激活潜藏在学生心中的创意能力。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开放化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必要的手段。多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唤醒学生的想象力, 也为他们的画面表达寻找到新的语言和途径, 学生可以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也为后续学习中创造性思维模式的培养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打破固有的单一思维方式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如采用联想教学方式, 打破常规的图像信息, 创造出新的图像。具体方法如: (1) 用不同的卡片上的名词进行无序组合, 从而创造新的物象。或用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无序搭配, 来展现一物体形象的可能性延展; (2) 用零散的, 不同质感的材料, 让学生发现物体材质间的通感转换, 让学生把对这种物体的感受用黑白或其他材料方式展现出来, 不限制学生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这种训练方式还可列举很多, 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通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打破学生僵化的想象力, 突破学生思维的定式与禁锢。

2、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主动

平面设计的学生往往在日后工作中会面临对一个设计方案的反复推敲打磨的问题, 这往往需要设计师有一种不放弃而且细心、耐心的特质, 并且还需要设计师在平淡中发现独特的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精细素描、具象物体局部抽象化等训练方式来培养。“决不轻言放弃每一张画的创作过程。”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再强调的, 长期面对一张素描, 并精心打磨, 可以很好的纠正这一心态。

进入素描课堂的学生之前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因此在精细素描课题中, 教师不应该对学生采取的手法与方式进行过多的干预与限制。例如学生可以直接对图片或物体绘制, 也可以把图片等大复制, 打九宫格, 来完成形体的塑造, 这里需要的是学生在后期创作过程中对物象再度进行仿真的处理。这一来源于物象图片, 但却高于实物的再度创作, 即便最初的构图或手法不尽如人意, 也可以在完成的过程中给予纠正, 利用过程中很多偶发的可能性, 使得绘画本身成为设计的一种必然过程, 增加了其设计感, 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性, 同时减弱了对绘画对象的限制性, 由素描本身的被动型变成了主动型。学生作业中物象的形态、质感、光感等都会出现丰富的变化, 会出现很多不可预想的精彩的效果。

3、观察方式的多元化

微观素描和图像再现的训练方式, 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 进一步的改变学生的思维惯性, 强调学生对质感、明暗、肌理等视觉因素的体会, 深入感知物象的自然形态, 对其进行深刻的刻画与机制的表现, 进而自主的组织画面。

改变观察方式是指打破常规的逻辑局限, 对构图、构想重新建构, 不受时间、时空的局限, 以及打破物体之间组合的常理性。在面对图片或者日常物品时, 能敏锐的把握和感知物品的细节、材质的特性, 以小观大, 自由组合, 不受单一视觉观察角度的影响, 主动的进行取舍、归纳。通过改变观察方式, 大大的延展了设计的可能性空间, 一些平常极为普通的事物, 如:树叶、砖块、破布、干辣椒等, 都可以经过加工变成有趣的图画。在这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是加强学生对画面的掌控能力, 强调不是物象每个细节都要面面俱到, 而是要有所取舍, 注重对画面构成有帮助的质感或物象的特质, 经过放大和组织, 增加画面的艺术性、审美性。随着这样的教学观念的影响, 学生的表现欲望和活跃程度也会随之增加, 为后续的学习搭建了很好的桥梁。

总之, 素描是一种单纯直接的艺术语言, 在传达思维和创意展现时是较为有效和直接的媒介。设计素描的训练应当以此为目的进行展开, 其在学生的设计思维的形成中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功能和作用, 这也是作为设计基础课程应该承担的责任。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平面设计;问题;对策

我国的平面设计专业的出现时间较短,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促进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据教学需求,结合时代特征,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丰富平面设计专业的内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塑造实用型的平面设计人才,满足社会对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

一、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平面设计专业缺乏强大的引导

由于许多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缺乏专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能够把教学内容与专业方向清楚的讲解给学生,或者教师没有明确的定位平面设计专业,致使学生不能找到就业方向,进而影响了平面设计教学的效果。同时,许多学生片面的认为学好绘画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实践课程,就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却忽视了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得平面设计教学的质量较低,从而影响到平面设计专业的发展。

(二)教学模式固定统一

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参差不齐,在绘画和构图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统一的教学课程,会让有的学生感到轻松,有的学生感到吃力。在绘画基础课程上,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美术知识,不了解素描、色彩、构图、透视等美术概念,而绘画基础课的教学时间比较短,前面的基础没学好,后面的教学内容就无法掌握。同时,绘画基础课属于公共课,有些内容与平面设计的关联不大,如果按照相同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就会浪费课时。

(三)忽视了绘图基础课的重要地位

绘画基础课程是平面设计专业的一门课程,有些人认为虽然绘画和平面设计之间有些联系,但是,缺乏实用性,如果作为一种爱好,来增添自己的艺术底蕴会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为了学习平面设计而学习绘画,就有些得不偿失了。这种片面的认识,致使许多学生缺乏美学思维和空间构想,从而降低了平面设计教学的有效性。

(四)忽视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平面设计的教学,一般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授课,学生通过查找和借鉴资料的方式,设计草图,制定相应的设计方案,然后通过分析、修改和完善草图,形成作品,这种机械性的教学模式,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导致平面设计的教学效果不高。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搜集资料、观看图形和借鉴模仿方面,考核和评价学生作品的观赏性和技术应用,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较低。

二、解决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平面设计专业的引导性

平面设计是通过对设计基本元素、重组结构,创造出直观的具象,把设计者对形象的认知融合于图像中,通过再次加工创作后,在二维空间中表现出来,给欣赏者以美的感受的一种方式。我国高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包含基础理论、专業课和实践课三个教学层次,这三个层次是循序渐进的,通过这一教育,学生能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成为专门人才。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加强引导,确保三者之间的相对平衡,是提高平面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重视绘画基础课程,融合、串联和互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个部分,把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职业导向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是平面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工作中,整合和辨析教材的内容,选择的删减陈旧的、落后的教材内容,适当加入新时期新潮的、前卫的、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提高平面设计教学质量的必要方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新媒体时代的的优势,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最新的设计信息,增加创作资源,引导学生把这些内容与教材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创作,鼓励学生在平面设计中加入自己的创作理念、构图特点和表现方式,开阔学生的创作视野,拓宽学生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平面设计教学的质量。

(三)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

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需要掌握很多的创作素材,做到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侧重的基础的同时,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充分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四)重视绘画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

平面设计也是一种艺术,在许多方面与美术教学有着很大的内在联系。比如,空间设计和构图等,因此,教师应该重视绘画基础课程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美学思维和空间构想。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平面设计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发展,所以,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满足大众的审美要求,平面设计教学需要积极进行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实用型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晓.浅谈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3,06:113-114.

[2]吴华堂.高校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舞台,2013,03:237-238.

[3]王艺茹.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探讨[J].艺术品鉴,2016,03:264.

[4]彭琳.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4,32:131-132.

[5]陆远.简析平面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西部(理论版),2015,13:139+38.

作者简介:何梦莹(1987-12-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广东省河源市,学历:本科,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8

对于园林景观环境设计来说,居民住宅区融入园林景观设计在我国这几年开始兴起,对于专业的园林景观环境设计师和理论指导相当缺乏,很多设计者也只是凭自己的想法创造出一些所谓的“理想国”,这些名不副实的“理想家园”很多时候并不能如实的反应出居民的居住情况,

1园林景观设施不足

住区园林景观设施较为缺乏,很少有为居民休闲娱乐设置的花架、草坪、假山、喷泉、曲桥眺台、景亭等设施,

2缺少绿化、配置混乱

绿化是住区景观环境中生态性的体现,很多地方的住区环境因诸方面的原因,往往很少配置绿化,而以硬质铺地代替,树种搭配没有规律可循更谈不上视觉美感,绿化配置混乱、随意。

3园林景观环境缺乏特色

千楼一面、千区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住区园林景观在空间的营造、形式的选择、排列以及色彩与材料的使用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别性,形式单一而缺乏个性。

4尺度失调、缺少亲切感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篇9

张正勇

下面谈谈我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上课时,总喜欢摆出老师的威严,总喜欢说些树立老师威信的话语,以为这样学生会一心一意地听老师讲关键方法;这样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而效果并不好。教师忽略学生的反映,总认为解题的方法,老师已经对每种类型一一讲解了,为什么学生还不会做呢,于是责备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或者说学生不太爱开动脑筋,使学生不断地丧失学习的信心。

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的是分数、名次,实质上注重的是片面竞争.片面的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实践证明,片面地强调培养儿童的竞争意识,给儿童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机械重复的训练,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学习时不会主动的去发现、思考问题。导致教学效果明显不好。

三、教学方法不够科学。教学时,一味地教师讲,学生听,方法过于单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10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改革

工业设计是随着工业化大生产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迅速发展壮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艺术设计教育事业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其中设立建筑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的高校就有上千所,如今设计类专业的高校已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但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起步较晚,如今尚处于“百家争鸣”的发展阶段。

一 工业设计简述

工业设计是以经济学、美学、工学等理论为基础对工业产品进行设计,以求产品在满足用户各方面需求的同时更具有特色。国际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认为,工业设计是研究如何设计并制造工业产品的学科,主要是凭借知识经验、视觉感受、技术等赋予结构、材料、色彩、形态、装饰、表面加工等新规格、新品质。通常,可以将工业设计分为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是以立体工业品为主要设计对象的造型活动,如汽车、电器、玩具、家具的设计均属于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是以平面造型为主要内容的设计活动,其目的是为了传递视觉信息,如广告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策划、包装设计等均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也被称为空间设计,是以自然空间为中心的设计活动,主要包括室内装潢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工业设计能进一步改善产品的有用性,使产品更有价值,更有魅力。

二 工业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工业设计教学有着较强的实践性,需要通过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当前的工业设计教学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均缺乏针对性,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教学理论明显落后于实际需要。同时,国内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与企业产品制造联系并不紧密,不能准确找到设计教学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结合点[1]。

我国的工业设计专业有着不同的教育侧重点,如艺术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形态与造型,理工类院校多强调设计的结构与功能,这两种教育模式均忽略了设计学科的综合性。以往的设计教学主要有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组成,是典型的“三段式”教学模式,但这种教学模式割裂了学科的有机性与统一性。

此外,许多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设置的目标不明确,理论课、专业课、实践课内容杂乱,设置不科学;教学内容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缺乏反映工业设计方向的新内容;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作业布置不科学。

三 工业设计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建立综合性的教育体系。工业设计课程是为了培养有扎实工业设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能够从事产品设计的创新型、应用型、能力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彻底摒弃传统的重义轻技的教学模式,加强工业设计专业的综合性,将宽专业、重实践作为教育指导思想,构建全新的工业设计教育体系[2]。此外,课程体系设计的分裂也不利于培养综合性的工业设计人才,因此,应深入推进工业设计课程改革,通过课题研究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创造能力,实现从课程教学为中心到课题研究为中心的转变。如今,教科研一体化成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推进工业设计教育模式改革。在工业设计课程体系中,产品设计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它与人机工程学、产品色彩设计研究、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等实践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设计技能训练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工业产品设计能力,可以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机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立项、产品设计、营销传播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设计教学中,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体验整个设计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钻研精神;可以建构扩散式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思维等能力。

改进工业设计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是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因此,在工业设计教学中应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将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解三维建模问题时可以用常见的玻璃杯、手电筒等作为模型,讲解金属材质的属性时可以将教学楼的楼梯扶手作为对象,让学生真实感受材质的属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工业设计专业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由旧知识导出新知识,这样能够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如讲解NURBS曲线建模时,能够通过放样、旋转等方法进行对比[3]。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通过三维建模实例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等融入其中,如通过“铺着棋盘格桌布的桌子上放着一个玻璃杯,杯中有酒有冰块”这样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将反光、透明、折射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业设计之中,以此改进设计教学的教学效果。

工业设计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因而在工业设计教学课程设置中应注重文理渗透,强调多学科交叉,提高学科教学的综合性。只有全面推进工业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才能提高工业设计教学效率,培养出优秀的工业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颖淑,程宪春.工业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6,(2).

[2] 张简一,张莉.关于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探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6).

[3] 程能林.工业设计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73.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11

1 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实践环节

目前,许多高校服装设计课程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缺乏实践教学。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依据专业教材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但是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统的理论灌输式教育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环节的缺乏导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学生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面上,无法得到实践检验。同时,学生在上学期间和假期缺乏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这导致学生缺乏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将理论实际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1.2 专业基础课过多

我国高校服装设计课程往往重视学科的系统性和顺序性,缺乏对市场需求的了解,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缺乏实用性与针对性,一些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连最基本的服装设计工艺与服装构造都不懂,导致服装设计与企业服装生产环节相脱节。另外,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十分重视素描、水粉等基础绘画课程,但绘画课程并不等同于服装设计。学校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绘画课程上,导致学生缺乏对服装设计的全面了解。无法充分认识服装造型、结构、剪裁工艺等技能的重要性,忽视服装设计具体技能的锻炼,导致学生缺乏服装设计技能,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1.3 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存在着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模式陈旧的问题。大多数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只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授,学生没有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在落后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由于缺乏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差,无法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另外,由于一些教师固守成规,缺乏对市场行情的了解,教育观念落后,无法根据社会审美的变化更新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在参加工作后,由于缺乏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先进的知识体系而无法适应企业工作。

1.4 重艺术轻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十分注重服装设计的艺术效果,但是,他们设计出来的衣服缺乏实用性,导致服装设计与市场需求脱节。这是因为,一些学生缺乏对服装设计行业的了解,总认为只要学习服装设计,在毕业之后就会成为有名的设计师,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从事服装制图、剪裁、打版等技术性的工作。另外,一些高校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十分注重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设计的技术性。这种华而不实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高素质、综合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2 高校服装设计教学问题的对策研究

2.1 加强实践教学

首先,增加实践课程。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了解服装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服装设计实践锻炼。学生在进入企业后,其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多元化的需求。而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性特别强。因此,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应开展实践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企业培训机会,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而且能够使学生深入现实生活当中,充分了解服装设计的行业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及工作程序等内容。为此,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开展校企合作模式,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最后,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教师参加企业培训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市场经济的人才需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加强服装设计技能,从而提高服装设计教学水平,实现高素质创新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2.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只学习基本的专业知识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不仅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而且还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丰富教学内容,在讲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穿插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经济社会。

2.3 重视市场调查

首先,依据市场需求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性作用,教学目标直接影响专业课程的开设,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培养必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因此,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应充分了解我国当前的经济状况,预测服装市场的发展前景,根据市场经济对服装设计人才的要求,确立相应的教学目标。具体而言,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应根据经济社会对实践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确立服装设计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服装设计技能锻炼,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其次,根据市场需求修改教学计划。最后,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市场需求修改教学计划,重视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加入实践课程、企业实习等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合理安排专业课程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应重视专业课程的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此,高校应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使学生系统掌握服装设计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技能。同时,高校也应注重课程安排与市场需求的结合,根据市场经济的要求设立相关课程。例如,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实践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高校应充分重视经济社会对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设立实践课程,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高校应重视服装设计技能课程,加强学生的服装设计技能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 结论

服装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随着人们对服装的数量需求和质量要求的提高,高校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工作成为高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虽然各高校积极重视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但是,一些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仍存在着缺乏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加以重视。为此,文章从教学实践、教学内容及课程安排等方面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对策。完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不仅能够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综合型人才,而且对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篇12

成绩承载着太多的社会压力,使得我们的教育部门或教育者自身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越来越偏离其教育的本质。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实存在着一些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归纳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笼统表述多,明晰表述少。

许多老师对教学目标的认识淡薄,理解模糊,教学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如:“用英语谈论、描述动物并表达对动物的喜爱”;“学习„„”;有的直接就是:“words:„;phrases„;„”等,缺乏可操作性,完全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失去了对教学的指导意义和对课堂的导、控作用,以致无法评价目标的达成度。我们知道,目标的达成度越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越好。

2)教师讲授多,学生实践少。

老师以“讲得多”“讲得好”为满足,“满堂灌”的现象依然普遍。总担心有哪一个知识点没讲到。不管学生会不会,老师认为该讲就讲,不关心学生的感受,不关注学生的学得。很多时候,对一些所谓的重点,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一遍遍的讲。实践证明:重复讲解学生已知的知识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疲倦,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习兴趣降低,从而使课堂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由于课堂上老师的讲解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学生只是被动的学习者,偶尔会参与一些枯燥、脱离实际的句型操练,没有足够的主动参与、体验、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学生学不会,各项技能得不到应有的训练和发展,课堂效率低。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

3)关注知识多,学法指导少。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句话老师们再熟悉不过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策略,把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基础之上,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学习的老师有多少?课堂上,教学内容常以语音、词汇、语法为主线,老师关注的是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全面、到位。在指导对学生如何学会学习上关注少,做得少,有些老师不知道该怎样做。结果,学生只会被动地“接水”,不会主动地“取水”,造成课堂低效。

4)关注预设多,关注生成少。

课堂上,老师把注意力放在预设的教案上,即:按教案教(走教案)。衡量一节课是否高效,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按预设完成教学内容,而是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看学生是否获得自己满意的学习效果和积极的学习体验。教案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教案上写的采用哪种活动形式就用哪种;时刻关注的是教学环节的推进,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视而不见。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否按自己的意愿去回答,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编织的框架。(鱼台实验的例子)在真实、常态的课堂教学中,我常常发现教师很多时候,老师所预设的问题本身就有问题,无效问题、假问题、无价值问题充斥课堂。如:为了练第三人称单数的一般疑问句,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指着1男生问其他学生“is he a boy? ”(假交际)教师无效的提问耽误了学生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由于学生的情感、心理变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活动的形式是否符合学生的真实需要等方面受到忽视,必然影响学习情绪、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

5)活动形式多,实际收效少。

课堂活动形式往往花样很多,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问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过程、反馈,都只有少数尖子生参与、表现,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只突出尖子生的主体地位,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80%以上的学生)。

6)统一要求多,个性发展少。

教学目标的确立、问题的提出、活动的设计都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整齐划一的练习和作业多,发展个性、分层选择的任务少。造成课堂效果的低效。

面对新的课改形势,一方面,我们高兴地看到:老师们正在创新教学模式,构建高校课堂方面进行着积极探索和实践。一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和运用给英语课堂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高效课堂的创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如:

当前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篇13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推行,教学反思在我们的教学领域正呈现出一片蒸蒸日上的新气象,但是就当前教师所进行的教学反思来看还存在不少的问题。

一、重形式,轻实质

多数学校对教师教学反思作了硬性规定,要求教师每周或每月必须写一定数量的教学反思。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规定,应付学校领导的检查,出现了写反思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考核任务的现象。于是有突击赶写的、有抄袭的、有简单重复的等等,写教学反思成了教师们的一项任务、一种负担。这样的教学反思不仅没有任何的价值同时还浪费了时间,教学反思的实质根本没有得到切实的体现。其实,教学反思强调的是思考,重要的并不是书面的形式。

二、重全面,轻深刻

多数教师的教学反思内容全面,大都从成功之处、不足之处、今后改进等角度进行论述,但多为蜻蜓点水,全面而不深刻,难以真正成为教师以后教改的依据,难以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重课课思,轻学科思

有些学校要求教师要课课反思。教师本来工作就很繁忙,再加上写每次课的教学反思任务,又不善于发现问题,很容易造成教学反思泛泛而谈,缺乏针对问题的较为连贯的、成体系的思考和认识,难以促进学科的整体教学改革。

四、重教师,轻学生

课堂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篇14

面对目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思维的转变, 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实现设计教育适应市场需求, 从而培养出具有不断更新知识能力, 同时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人才, 成为各高校不可回避的课题。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 高校的平面艺术设计专业逐渐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以其自身规律及广泛内涵, 顺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陆续引起人们的重视。平面艺术设计目的为社会培养出实用性人才, 而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效果非常重要, 教学质量高低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能否为社会服务。目前的高校平面艺术设计专业, 实践教学所占比例普遍较小, 就目前高校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现状而言, 很多高校所所采用的教材内容已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也难以满足后续设计课程教学需求, 如何切实提高高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是摆在平面艺术设计教学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2 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过程中形成隔阂与分化状态

在传统的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 教师大多从平面构成这门课程入手, 过于重视对平面构成的要素及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进行讲解, 而在课堂中缺乏理论知识延伸, 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及设计思维的培养, 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隔阂与分化状态, 致使学生在掌握平面构成知识之后, 普遍不知道如何运用。

2.2 创新型教学模式缺乏

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作为启发性课程, 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学双方一起参与教学, 从而实现教学的交互性, 然而, 目前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忽略对学生设计思维及创造力的培养, 仅注重对设计程序及设计技能的简单传授, 影响教学的互动性与有效性。

2.3 学生的专业基本功普遍不扎实

美术类考生被录取前, 大多为了应试而仓促恶补专业知识, 客观上致使他们的专业基本功非常不扎实, 真正具有艺术天赋且执著于艺术设计的非常少, 学生在进入大学后, 仍缺乏有针对性的基本功强化训练, 使其专业基本功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3 提高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效果的策略

3.1 创新教学理念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因为平面艺术设计专业需要设计人员具备必要的创新能力, 倘若墨守成规则会被行业淘汰。就目前而言, 各高校制定教学方案时, 务必要创新教学理念, 采用最新的教学理念来影响学生, 着力培育其创新性, 这就需要高校迎难而上, 转变僵化的思想, 充分借鉴国内外平面艺术设计新式教学理念。

3.2 丰富教学内容

平面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学生掌握平面艺术设计的相关理论知识, 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从而成为复合型人才, 这就需要丰富教学内容, 并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增加培养实践能力的内容, 从而促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实际所需, 在高校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 需引入计算机及外语知识, 以此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3.3 进一步强化教学管理

平面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强化教学管理。首先, 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 从制度层面实现科学完善;其次, 加强教学过程管理, 具体包括对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及考试等全过程的管理, 确保每一个过程均符合标准, 都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第三, 重视对大学生毕业论文的管理。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其学习期间理论及实践水平的主要依据, 所以, 加强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教学管理意义重大。

3.4 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构成练习中, 可通过手绘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二者结合的方式, 重视创意表达, 将花在填涂技巧练习上的时间集中到作品的构思及创意上。除了绘制以外, 还需通过剪切、拼接及折叠等方式作业, 努力实现创意表达的多样化;其次, 尽可能用命题作业的形式来避免模仿式单纯技法的练习, 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思考力与创造力, 如在完成点线面的构成练习过程中, 要观察并收集自然界的形态, 并完成发散思维练习, 重视创意草图表达, 并通过对草图方案的优化来实现对同一形态采用点线面不同的组合方式, 从而完成抽象表达练习, 最终培养大学生的创意思维及形态感知能力。

3.5 消除与专业课程之间的隔阂

艺术设计专业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如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动漫设计等等, 由于各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很大的区别, 所以, 作为基础课程的平面构成教学的侧重点也应该有所区别, 如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大学生, 可在其练习过程中增加点、线、面等元素在海报设计和视觉识别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 可引导大学生对景观、建筑和室内家具等元素综合平面、立面及剖面等角度完成抽象化处理最终构成作品;就服装设计专业而言, 可将抽象的点线面等造型元素和服装效果图结合。

3.6 注重专业理论课教学

当代艺术设计作为科学与艺术、时尚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设计, 除了要求设计师必备必要的专业素养以外, 还应该将雄厚的艺术设计理论作为基础, 这就要求在设置课程设置时, 注重文学、美学及自然科学等理论课程的学习, 以弥补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这样才能促使他们站在历史及文化的高度, 透视大众心理, 培养高雅品位, 把握流行趋势。

3.7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水平, 同时还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素质。为此, 建设一支既了解教学规律, 同时又有丰富实践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便显得非常重要。作为各高校应该鼓励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参加培训, 全面提升其专业理论与技能, 并将最新的设计理念融入教学, 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4 结束语

平面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创造性专业, 对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非常高, 所以, 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 具体设置课程时需把设计视为高度复合型的交叉学科来组织, 充分强调教师及大学生的能动性, 切实激发彼此潜能, 并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着眼点落在对大学生拓展思维及联想能力的培养方面, 增强其动手能力, 提高大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全面提升设计类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最终使其更好地为现代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鲍时东.谈市场需求下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J].电影评介, 2009.

[2]杨海波.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科教文汇, 2007.

[3]李贝贝.平面艺术设计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职业教育, 2012.

[4]江发强.论平面艺术设计的教学实践[J].护花春泥, 2008.

[5]王勇.平面艺术设计教学的一点体会[J].教学论坛, 2008.

[6]李晓宇.高职平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思考[J].河南教育 (中旬) , 2010.

上一篇:幼儿数学教案说课稿:教学认识下一篇: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师角色转变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