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计算机论文

2024-09-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性能计算机论文(共8篇)

高性能计算机论文 篇1

赵阳辉1 陈方舟2 温运城3

摘要:继2010年“天河一号”首次问鼎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之后,“天河二号“连续六次蝉联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冠军。除令人叹服的运行速度外,“天河”系列高性能计算机还拥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异构体系结构、高速互连网络、新型并行编程模型框架等核心技术。它的成功是我国计算机领域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目录 前言 3 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 3

2.1 新中国成立前 3

2.2 新中国成立后 3 中国军用计算机的源起及发展 4

3.1 中国军用计算机的源起 4

3.2 中国军用计算机的发展 4 “银河”亿次巨型机的研制 5

4.1 “银河”亿次巨型机的研制源起 5

4.2 “银河”亿次巨型机的诞生 6 “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的成就及意义 7

5.1 高性能计算机研究的意义 7

5.2 “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的成就 7

5.3 “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的意义 8 参考文献 9

1前言

高性能计算机(早期称为巨型机),又称超级计算机,是以每秒浮点运算速度来衡量的,具有超高运算能力和超大存储容量的超大规模电子计算机。自1960年代以来,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相继推出系列巨型计算机,引领世界计算机发展之方向,在量子力学、密码分析、气象和天气预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以及军事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在1993年开始发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 排行榜中,美国始终占据最多席位,处于世界泞位。作为一个为高性能计算机提供统计的组织,TOP500主要针对高性能计算机制造商、用户以及潜在用户,通过用Linpack程序对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进行基准测试,取前500,最优系统进行排名,每年发布两次,并在 TOP500网站公布。201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简称国防科大)研制的“天河一号”第一次超越美国,荣登全球超级计算机TOP500排行榜榜首。此后,“天河二号”连续六次蝉联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排行榜榜首。“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的成功,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长期的技术积累,更有时代迫切需求的强劲动力,是中国发展计算机技术服务于国家建设和国防事业的重要体现。

2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起步

2.1新中国成立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前夕,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学者贝尔纳指出“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期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 [1] 1946年2月诞生于美国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迫不及待地证明了贝尔纳这一见解的正确性。不仅如此,中国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也是有力佐证之一。

在ENIAC问世之时,中国刚结束抗日战争,随即又进人解放战争,连年浩大的战乱令国人无暇顾及计算机的研制及考虑其对武器装备发展的影响。

2.2新中国成立后

直到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爆发抗美援朝战争,人朝作战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深刻认识到武器装备技术对未来战争的决定性影响,以及加强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迫切性。军事理论家郭化若将军多次指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因为我军没有制空权,而难以达成战役的歼灭战,因为我军没有制海权而不能达成战略的歼灭战。只有搞好我国的经济建设,提高经济实力,搞好我军的现代化建设(主要是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军的作战能力,我们的国家安全才更有保证。”[2]受命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的陈赓大将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技术兵器确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1952年,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提出发展计算机。1956年国务院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将计算机列为六个重点项目之一,采取紧急措施以保证其发展,并筹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1958年,中国在苏联帮助下试制出103计算机,至此中国“有了“计算机。1959年,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4机研制成功。1965年、1967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计算所)、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等相继自行研制成功系列电子计算机,其中 109乙机(运行速度9万次/秒)和109丙机(运行速度1 L5万次/秒)为两弹做出了应有的贡献[3],它们的应用使得中国继第一颗原子弹装置核爆成功后不到3年,就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研制速度快于美国的7年和苏联的4年。由此可见,计算技术的发展对于加快国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中国军用计算机的源起及发展

3.1中国军用计算机的源起

中国军用计算机的研制源于哈军工。哈军工系国防科大的前身,创办于1953年,陈赓大将任第一任院长。

1956年秋,海军司令部提出研制鱼雷快艇指挥仪的任务,交由哈军工海军工程系完成。1957年8月,海军工程系助教柳克俊呈交《关于发展舰用电子计算机,研究试制供快艇用的快速电子指挥仪的报告》,指出:“1956年底,结合世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情况,已萌生想用电子数字计算技术来解决鱼类快艇的问题,经过不断地实际探索,特建议发展海军舰用电子计算机。”

3.2中国军用计算机的发展

1958年9月28日,代号为“331”的电子计算机完成初步考核,结果显示其逻辑正确、运行正常。这是哈军工乃至中国第一台军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样机,尽管它还达不到生产和装备部队的水平。在1959一1970年间,331机研制组经过晶体管老化筛选,利用v型扫描法和切比雪夫最佳逼近方法,实现了鱼雷快艇指挥仪的晶体管化和小型化,使其终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首台军用计算机。

1960年代初,随着半导体技术、材料科学等领域的蓬勃发展,计算机晶体管化、通用化和生产批量化已成为可能,电子计算机进人晶体管时代。此时,从英国考察归来的哈军工电子技术系成立,主任慈云桂及时把握这一发展趋势,决定立即下马已经开始的电子管计算机项目,发展晶体管通用计算机。慈云桂就“国内有无研制条件”和“国产元器件是否能够过关”等问题进行了深人的调查研究,形成论证报告后上报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工委),得到主管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的支持,他指示“尽快用国产晶体管研制通用计算机。”在慈云桂主持研制代号“441B ”的通用晶体管计算机的过程中,海军工程系年轻教员康鹏提出“用国产的参数不一致的品体管,构建出一致的、波形宽度标准的电路”网的辩证思想,解决了信号竞争问题和触发器“一触即发”的问题,进而发明隔离阻塞一推拉触发器电路,解决441B机基础电路的稳定性问题,最终用国产半导体元器件生产出性能稳定可靠的品体管计算机。1964年8月,441B机顺利通过稳定性考核,先后生产100余台,广泛用于国防、经济及教育等领域。这标志着哈军工的计算机技术已走在国内同行前列,并为下一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

1969年1l月,鉴于国防科研需要,国防科工委主持召开“远望号”测量船控制计算处理中心方案论证会。哈军工电子计算机系主任慈云桂提议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他提出的利用系统设计的可靠性来弥补国产小规模集成电路初期产品缺陷的技术思路获得认同,从而与华北计算所分别立项。

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 1978年6月,中央军委批淮长沙工学院重新回到军队序列,改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在这动荡的8年中,他们克服许多困难,在高速晶体管一晶体管逻辑(transistor-transistor logic, TTL)、集成电路、插件式存储器、图形显示设备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制成功代号为“巧1”的百万次大型计算机[4],该机在1980年5月我国首次成功发射洲际导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确立了国防科大计算机团队在中国计算机技术领域的重要地位。

4“银河”亿次巨型机的研制

4.1“银河”亿次巨型机的研制源起

1976年,美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Cray一1实现了1亿次/秒的运算速度,标志着巨型计算机时代的来临。Cray一1主要用于美国国防部、航天局、能源部及国家安全局等与军事密切相关的核心部门。之后,法国、英国、联邦德国、日本等国奋起直追,相继研制出巨型计算机。

早在1967年9月,聂荣臻就提议研制更高水平的计算机,以满足发展尖端武器、增强国防实力的迫切需要。1972年10月,国防科工委向中央专委建议将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列人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974年初,中国科学院、第四机械工业部(简称四机部)和国防科工委三部门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提出,组织全国力量开展巨型计算机的研制。1975年10月,国防科工委主任张爱萍责成慈云桂负责组织国内计算机专家调查小组,就巨型机需求、国内元器件、外设生产状况和性价比等情况进行全国调研,因“文革”影响,工程虽经筹划,未能实施。

1977年5月,慈云桂组织长沙工学院再次进行全国性调研,完成亿次巨型机的调研报告。1 1月14 日,国防科工委向中央呈报《关于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事》的请示报告。随后,张爱萍亲自邀请国内专家进行方案论证,中科院计算所、四机部等单位亦争相立项。1978年1月29日,国防科工委再次向中央呈交了《关于安排研制亿次计算机情况报告》,着重强调长沙工学院计算机团队的立项优势。3月4日,邓小平决定把中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的研制任务交给长沙工学院,慈云桂担任总设计师。5月,国防科工委组织召开论证会,“785”工程任务正式启动。

4.2“银河”亿次巨型机的诞生

“785”工程在立项之初,就确立了“跟踪国外最先进技术,引进国内一时无力生产而国外又能买到的元器件和设备,用自己的智慧和技术设计研制做出中国的巨型机”的指导思想。在“自力更生与适当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巨型计算机新路”的方针指导下,“785”工程团队吸收了Cray-I的先进思想,巨型计算机选取了底板走线最短、最有利于信号高速传输的圆柱形。

研究人员在体系结构、逻辑、元器件、组装等方面,以中国国情为基础有所创新;在硬件设计上,采用双向量阵列部件方案,并按照慈云桂、杨晓东等人提出的素数模存储体交叉访问的设想,解决了总体设计难题;在软件方面,开创了并行算法,并行化程序设计,并行操作系统,大型诊断系统和向量化、优化的FORTRAN编译系统,在国内首次采用软件工程化的方法完成了结构化的程序设计任务;在工程组织和管理方面,建立“垂直”的工程指挥系统[5],从国防科工委、国防科大到计算机系兼研究所、研究室、小组集中统一,纵向管理。“785”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协同高校、研究所、工厂等一系列相关部门,联合攻关。经过五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在1983年12月研制出中国第一台 亿次巨型计算机,并顺利通过国家鉴定,张爱萍亲自为其题名“银河”。天河巨型机如图 1所示

“银河”亿次巨型机成为当时中国运算速度最快、存储容量最大、功能最强的计算机系统,其主要技术指标“具有国内先进水平,某些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美国对中国长期的技术封锁。中国成为继美、日、法、英、德之后能够独立设计、制造巨型机的国家。此后,国防科大相继推出银河系1列巨型机和仿真计算机,“成为我国战略武器研制、航天航空飞行器设计、国民经济的预测和决策、能源开发、天气预报、图像处理、情报分析,以及各种科学研究的强大的计算工具” [6]。

伴随着从哈军工到国防科大的历史变迁,一支勇于拼搏、献身国防的工程创新团队建立起来。多年来,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培养出一大批复合型创新人才,形成“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的银河精神,为中国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5“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的成就及意义

5.1高性能计算机研究的意义

高性能计算机在科技、经济、军事等领域的作用日益显现,并得到广泛应用,它已成为国际竞争的战略目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的综合实力。

高性能计算机的超强计算处理能力有力地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在航空航天技术领域,它能够协助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大规模计算和飞行器设计模拟工作;在石油勘探领域,它能增强物探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管理能力,提高勘探工作的速度和精确度;在生物医药领域,它可结合药物实验进行计算模拟,降低药物研发成本,拓宽疾病救治途径。不仅如此,高性能计算机还具有超强数据存储能力,可全面系统地搜集处理地球、海洋、大气等环境的大数据,便于人类更好地认识、了解、改善自己的生存空间。

高性能计算机已成为推动新军事变革的加速器。早在2007年,美国国防部就提出为期八年的“高性能计算现代化计划”,并投人20亿美元用于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目的就是提高武器装备、流体力学、空气动力学以及空间和海洋环境特性的建模与仿真技术。此外,在获取情报和分析情报的过程中,高性能计算机利用数据流程建模,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快速准确地找到破解密钥;在战争设计及推演方面,超级计算机亦能够综合统筹概率论、博弈论、统计学和运筹学等科学方法,迅速处理和分析相关参数,模拟和推演出作战过程并预测出战争结局,形成最优作战方案。

正是由于高性能计算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发达国家将其列为涉及国家核心利益高科技产品,实行技术禁运。因此,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机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

5.2“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的成就

2006年,国家科技部将高性能计算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予以实施,“天河”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在“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取得的众多突破性成就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异构融合体系结构技术,由于一颗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 CPU)的峰值计算处理能力是确定的,构建一个具有超强计算处理能力的超级计算机系统,通常需要使用众多CPU,待建计算机系统总的计算处理能力就等于单颗CPU的计算处理能力乘以CPU的总数。然而,CPU的数量越多,意味着该系统的硬件规模越大,故障概率也就越高。当CPU的总数超过一定数目时,这个计算机系统将会无法使用或无法实现。运行速度达千万亿次/秒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设计时就会面临着这样一个严峻问题。

以杨学军院士为首的国防科大“天河”工程团队,以实现运算速度每秒千万亿次以上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为目标,创造性地提出将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与CPU合理组合,构成异构融合体系结构,并通过软件为GPU 和CPU分配相适应的计算处理任务。原本为加速图形处理而设计的GPU,虽然不像CPU那样用于处理各种复杂计算任务,但对某类特殊的算法却具有比 CPU高出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处理能力。2007年,“GPU+CPU” 体系结构设计思想在计算机体系结构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puter Architecture, ISCA)上发表,在学术界引起很大反响。然而,要将新的思想成功应用于实践,则需要付出异常艰辛的努力。2009年3月,当异构融合体系结构首次运行使用时,GPU的实测性能仅为其理论峰值的20%左右。“天河”工程团队为解决此技术难题奋战4个月,终于找到优化GPI-I计算程序这一突破口,GPU计算效能最终达到其理论峰值的70%以上,实现了设计要求。

5.3“天河”高性能计算机的意义

“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的创新,还体现在系统内部的高速互联网络设计。在同行看来,为“天河”系统设计研制高速互联网络既耗费精力又难以成功,利用市售的国外商用网络就可以简单地实现系统内各结点的高速互联。但是,“天河”工程团队认为,唯有创新才能形成自主、自控之优势。他们自主设计的高阶路由芯片和高速网络接口芯片令“天河一号”的接口带宽高于同期市售国外高速互联产品。

2013年6月,国防科大完成的“天河二号”一期 工程采用比“天河一号”更高性能的CPU和GPIJ,并设计研制出更高性能的高速互联网络。“天河二号”期工程实测速度达到每秒3.383亿亿次,比美国计算处理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计算机“泰坦”(每秒L759亿亿次)快了将近一倍。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如图 2所示

然而,“天河二号”一期工程是以美国英特尔公司的处理器芯片为主,自主研制的处理器芯片为辅。20年4月,美国商务部宣布禁止英特尔公司向中国出售高端处理器芯片,并将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广州中心、天津中心和国防科大列人出口管制黑名单。美国的 “芯片禁售令”,促使中国加快自主研制的步伐。“天河”工程团队正围绕“天河二号”系统升级和新一代超级计算机研制进行攻关,有望推出基于自主众核加速器的 “天河二号”升级系统,运算速度将提升I倍,达到每秒10亿亿次,实现全部元器件国产化。由此可见,自主创新与科技强国是中国赶超并保持高性能计算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必要前提。

国之重器,待千锤百炼。“天河”高性能计算机集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和奋勇拼搏,终于攀上国际高性能计算机之首。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未来中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任重道远,只有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提高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拓展、深化应用领域,方能在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6参考文献

[1] 贝尔纳.D.科学的社会功能.陈体芳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4L

[2] 齐德学.朝鲜战争决策内幕.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370

[3] 梁吟藻.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三十年.北京: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4] 徐祖哲.光明人物:康鹏和中国首台晶体管计算机.光明日报,2008

[5] 赵阳辉,吴迪.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工程组织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0

高性能计算机论文 篇2

关键词:高性能,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系统,现状

1 国内外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研究现状

1.1 高性能计算机正处于创新的黄金时期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当前高性能计算机都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Cluster是目前高性能计算机的主流体系结构, 大多数国家都在加大在开发高性能计算机方面的投入, 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欧洲、日本以及美国等均在HPC上投入大量的资金, 其中, 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计划, 例如ASCI以及HPCS计划, 这些计划均是由美国的计算机行业龙头实施的, 例如Intel、IBM等。以上都体现了发达国家对于高性能计算机创新的决心。计算机的普及在中国还不到10年, 但是近年来, 中国的计算机市场尤为的发达, 作为中国的计算机品牌, lenovo不仅在04年收购了IBM的全球PC业务, 还在08年时首次进入世界500强, 这些例子都可以体现出计算机在中国的发展是多么的澎湃。

1.2 以机群为载体的高性能计算机是市场的主流

就全球的计算机发展来看, 目前, 有关数据显示, 高性能计算机机群系统所占比重正在不断的增加, 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机群系统能够占全球TOP500的72.8%的原因可以解释为三方面。其一是机群系统不同与其他系统, 它采用的是开放性技术, 这样有一个好处便是不用按照硬性规定来开发新系统, 使得技术的最低要求更低, 这就是它能够迅速普及的原因之一。其二是机群系统相比于其他系统, 能容易充分的利用摩尔定律, 从而大大地降低生产成本。摩尔定律是指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 集成电路上的晶体管数目会每隔18个月增加一倍, 随着晶体数目的加倍, 计算机的性能也将加倍。也就是说, 在购买相同的电脑性能时, 每隔18个月使用的钱就会降低一倍, 机群系统就是充分的利用这一原理, 有效的降低了计算机的生产成本, 从而为企业赢得更高的利益。其三是由于机群系统采用的编程模式与使用模式更加的稳定, 机群系统的应用水平更高。这是机群系统在近年来飞速发展最为主要的原因, 这使得开发商大量投入资金在机群系统的创新与开发中, 到如今, 以机群为载体的高性能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石油、航空航天、教育、游戏、气象、制造、信息建设、金融、生物等各个领域。不仅如此, 就连以前并不需要HPC的政府与企业, 在信息处理方面都必须使用机群系统来完成信息整合, 机群系统成为了高性能计算机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

2 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技术

2.1 体系结构的可扩展性

要想改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 最为关键的便是改善其体系结构, 就目前研究的事实看来, 体系结构的可扩展性将会直接的影响到计算机的性能。所以, 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解决体系结构可扩展性问题, 在解决这一问题之前, 首先需要提高互联网的性能, 除此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合理的利用降低延迟与隐藏延迟的技术。

降低延迟技术主要是减少传输的延迟, 这一技术相当的复杂, 如果要高度的控制掌握是及其困难的, 它需要从体系结构、操作系统与硬件设施三个方面下手。隐藏延迟技术与通信技术有很大的相关性, 借助通信与通信重叠的方法, 减少计算机的延迟现象, 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具体方法包括数据流缓冲机制;多线程机制;指令流水;消息重叠;数据予取技术;伪向量机制等。

2.2 电路工艺的改进

电路工艺的改进是提高计算机性能的又一重要技术, 在做好的情况下, 计算机性能的提升空间是十分巨大的。它主要是利用对时钟频率以及芯片集成度的提高, 最为实际的一个例子是计算机CPU的改进与创新。数据表明, 计算机在20年的发展中, 通过电路工艺的改进使得CPU密度增加了200倍, 时钟频率增加了30倍, 峰值速度增加了900倍。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 电路工艺的改进对于计算机系统性能的提高所做出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

2.3 软件技术

软件技术对于高性能计算机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在于其改善程序的设计效果。软件是计算机的灵魂, 软件的功能强弱, 决定着电脑的功能强弱, 而要确保软件的功能强大, 实现更加丰富、更加完善的功能, 就必须将操作系统设计成可扩展、可移植标准化分布形式, 这些均要靠先进的软件技术与编译技术才能完成, 如此一来, 不但提高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和兼容性, 还能够增强系统安全性、实现更多的功能。

3 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机群技术已经成为了高性能计算机在过去10年里最为核心的技术, 而且随着生产力与效率的提高, 高性能计算机在未来10年以内, 都将会有更好的发展。就未来几年来说, 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是计算机标准化将会深入到高能性计算机体系中, 而且虚拟计算机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的发展中将会继续占领不可或缺的地位, 计算机技术将会有多方面的发展, 使得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层次更多, 粒度更广。再者, 高性能计算机也会在其硬件设施上有所改进, 不论是计算机的质量还是体积, 都会有所下降, 方便计算机的使用。

4 结论

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就目前而言还处于初始阶段, 存在着很大的发展可能性, 通过以上的分析, 机群技术是发展高性能计算机的核心技术, 除此之外, 还有对于电路工艺的改进, 也可以提高计算机的性能, 再者就是软件技术, 这些技术为高能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如今这一电子产品更新速度极其迅速的时代, 相信高性能计算机还将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志华.高性能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研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0.

[2]王洁, 曾宇.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及标准现状分析[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 (10) .

[3]曾宇.高效能计算机技术及标准现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8 (07) .

曙光 求解高性能计算机虚拟化 篇3

近日, VMware公司与曙光公司达成一项OEM协议,曙光公司将销售、分销及支持基于曙光服务器系统的VMware Infrastructure 3。这是VMware公司继联想、浪潮之后,与中国服务器企业再次合作推广虚拟化技术与方案。在发布会上,曙光公司副总裁聂华和VMware 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宋家瑜豪不掩饰双方合作的真正意图,那就是在高性能计算机虚拟化方面能有所作为。“这也是VMware 公司选择与曙光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与联想合作最大的不同。”宋家瑜对记者说。

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的目标已经越来越清晰,那就是用户应用简单、方便,性能得到充分利用,居高不下的能耗能得到降低等等。而虚拟化技术目前所能解决的问题是,通过整合服务器,企业的计算能力可迅速汇集并按需提供服务,整个数据中心的灵活性会随之得到增强,简化了管理,降低了功耗,改进了灾难恢复,降低了成本。两者的目标极其相似,因而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聂华认为,目前高性能计算机用户除了特别单一的应用以外,对性能利用和降低能耗等优化的需求很强烈,曙光在这方的探索很早就已经开始。而借助VMware 公司的力量,会加快高性能计算机应用虚拟化技术的进度。

不过双方目前合作的重点仍然是工业标准服务器和数据中心方面虚拟化技术的应用。双方合作的第一步是在曙光的服务器上部署VMware的虚拟化产品,包括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平台,也会包括即将发布的最新产品。聂华认为,部署VMware Infrastructure,曙光产品的可用性、安全性和扩展性得以提高。客户现在就能购买捆绑了嵌入式VMware Infrastructure的曙光产品。第二步是提高用户应用虚拟化技术的水平,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第三步就是在高性能计算机虚拟化上有所突破。在发展高性能计算机方面,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是降低用户的应用成本,提高应用的效率。“在通用高性能计算机上,引入虚拟化技术迫在眉睫!” 聂华认为,“这也是我们选择与虚拟化技术领头羊VMware合作的主要原因。”如果你认为曙光与VMware仅仅签署了一项OEM合作协议,那么你只看到冰山的一角。双方签署的是战略合作协议,其中的内容耐人寻味。

报表系统性能提升之预先计算 篇4

这种方式与使用数据库中间表有些类似,都需要事先计算准备数据,但也有很大的不同:第一,不会占用昂贵的数据库空间,不会增加数据库负担,第二,不会引起数据库组织混乱,第三,数据量大时不会出现IO瓶颈。集算报表之所以能够完成预先计算并将结果保存在文件中,得益于集算报表内置了专门用于数据计算的集算引擎及其与文件系统的无缝交互(读入和输出),可以读取多种文件格式,如常见的文本、Excel等,也包括效率更高的二进制文件,从而使文件具备再计算的能力,实现报表预先计算。

具体使用上,集算报表允许将部分甚至全部中间计算结果保存到文件中,报表被访问时通过用户给定的参数,基于结果文件再次计算最终将报表数据呈现给用户。使用集算报表进行预先计算可以通过如下步骤实现(举例说明):

1、将需要的中间结果保存成文件

中间结果计算好后可存成文件,集算报表可以支持常见的文本文件格式,例如将订单明细分组汇总后的数据存放在文本(orderDetail.txt)中,如果希望更高的性能,集算报表还可以支持更高效的二进制文件格式(比文本能快出2-5倍),

在集算器(用免费版本即可)中执行如下类似的代码可将文本文件转换成二进制格式。

file(“E:/订单明细.b”).export@b(file(“E:/订单明细.txt”.cursor)

当然,生成中间数据的过程本身也可以采用集算器,但非本文关注点,此处不详述。

2、 基于中间数据文件生成报表源

集算报表可以直接基于文件数据源进行再次计算,得到报表数据源,以过滤为例。

脚本中使用的参数及其含义如下:

其中cols为选出列名,where为过滤条件(参数传递时拼接成上述格式),num为取出的记录数。

脚本内容:

上述脚本是基于最近5年订单初步汇总的中间结果进行过滤和分组汇总操作,其中:

A1:通过文件游标采用流式处理的方式读入大源文本数据,此处支持选择列,用户可以根据参数控制选出的数据列;

A2:按照指定的多个维度进行数据过滤,结果仍然是游标;

A3:根据指定的选出结果数量,使用游标取出记录;

A4:为报表返回结果集。

上述脚本是处理的一个中间结果文件,如果需要从多个文件中同时查询数据,脚本可以这样编写(以2个为例):

由于中间数据文件是按年份存储(每5年一个),如果要查询到间的数据,需要读取2个文件,脚本中A3对两个文件的游标进行了纵向拼接,合并成一个游标,然后采用与第一个脚本相同的方式进行处理。当查询的数据范围继续扩大,需要多个文件的时候,可以通过循环的方式将多个文件游标进行纵向拼接合并。

3 、在集算报表中调用集算脚本,编辑报表表达式完成报表制作,这是报表制作的常规动作了,不再赘述。

与一般优化方式类似,预先计算也有其适用的场景。使用预先计算来提高报表性能要充分考虑计算的类型,对某些计算过程容易拆分的场景比较适合使用预先计算,如经常要对某些大表汇总数据后与其他表做连接,这样就可以先将大表汇总数据预先计算出来保存,再与其他表做连接计算;还有数据的实时性要求也要充分考虑,比如在历史查询类的报表中就比较适合使用预先计算,当然开发人员也可以采用其他手段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要求。

高性能计算机论文 篇5

在电子干扰环境中飞行器隐身性能计算

建立了在远距支援干扰和自卫或随队干扰下飞行器隐身性能计算方法.考虑的对抗情况是突防方用一架飞机进行远距支援干扰或者自己携带干扰机进行突防.通过算例计算了各种干扰及目标RCS对飞行器隐身性能的影响.结论是∶有效辐射功率为10?kW的`远距支援干扰可以大大减小飞行器的等概率探测范围和发现概率,结合采用减缩目标RCS的措施时,隐身性能的提高更为显著.有效辐射功率为1?kW的自卫或随队干扰可以使飞行器的等概率探测范围由无主动干扰的几百公里半径减小到几十甚至十几公里半径,结合采用减缩目标RCS的措施时,其等概率探测范围几乎缩小为0.

作 者:张云飞 张考 何庆芝 ZHANG Yun-Fei ZHANG Kao HE Qing-zhi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飞行器设计与应用力学系 刊 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年,卷(期): 27(1) 分类号:V218 V418 关键词:电子干扰   有源干扰   压制式干扰   远距支援干扰   自卫干扰   飞行器   隐身  

高性能计算机论文 篇6

摘要:抗碳化性能是衡量再生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的一项重要指标。本文设计一正交试验,研究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再生粗细骨料取代率以及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1)再生混凝土的水胶比以及粗骨料的取代率对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影响很大。(2)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和碳化时间的平方根基本成一直线关系。(3)再生混凝土在拉应力状态下其碳化深度会随着应力的增大而增大。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水胶比;粉煤灰;矿渣;抗碳化性能

一、引言

混凝土结构是建筑工程中最常见的结构形式,在结构使用寿命期间内,由于受到环境和荷载的双重作用,引起结构的老化、腐蚀,从而导致结构性能的降低,因此建筑工程结构的耐久性问题已引起工程界和学术界关注。再生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由于再生骨料的加入而变得比普通混凝土更为复杂。在再生混凝土中至少存在两种界面:再生粗骨料中天然骨料和附着老砂浆之间的界面、再生粗骨料的老砂浆与新砂浆之间的界面。这种复杂的微观结构给分析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带来了困难。关于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作了初步探讨[1-2],但他们研究结果可比性较差,还存在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的结论,并且未考虑应力状态的影响,而在外加应力作用下产生的微观裂纹使得CO2在再生混凝土中扩散的渠道增多加速了CO2的扩散。因此,为研究裂缝的影响,开展拉应力状态下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研究很有必要[3-5]。

二、试验原材料及主要设备

2.1试验原材料

废弃混凝土样品取自某检测中心提供的废弃混凝土试块(原始强度等级为C40,粗骨料为卵石),试验前再生骨料采用高温强化。

粉煤灰,采用扬州亨威热电厂提供的Ⅰ级粉煤灰,实测细度<8%、烧失量<5%、需水量比<95%,含水率<0.2%,三氧化硫<0.67%,均符合Ⅰ级粉煤灰标准。

矿粉,由扬州汊河超细粉厂提供,比表面积为487m2/kg。为碱性矿渣,活性较好。

减水剂,为扬州江都润扬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氨基磺酸系高效减水剂,黑色液态,减水率为15%~25%,掺入量控制在0.5~1.2%左右。

2.2主要设备

混凝土碳化试验箱CCB-70A由江苏省苏州市东华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生产,CO2浓度:20±3%,湿度控制:70±5%,温度控制20±5℃;采用WE-300液压式万能材料试验机,济南试验机厂生产,最大负荷为300千牛顿。

三、试验方案及方法

3.1试验方案

本试验在快速碳化试验的基础上,系统研究水胶比、矿物掺合料、再生粗细骨料取代率、应力水平对再生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影响规律。碳化试验考虑荷载耦合,采用两个100×100×300的试块用铆钉同时加载,其力学模型见图1。

图1 再生混凝土碳化试块受力示意图

选取正交表L18(37)进行试验,其因素水平见表1。

表1 碳化试验因素水平表

A B C D E F G

水平水胶比 再生粗骨料

% 再生细骨料

% 粉煤灰

% 矿渣

% 砂率

% 应力水平ft

1 0.36 30 10 15 15 35 0.5

2 0.33 60 20 25 25 40 0.8

3 0.30 90 30 35 35 45 1.2

根据正交试验方法,可以排列出18组试验。

3.2试验方法

碳化试验采用《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 82―85)中的快速碳化试验方法,所用棱柱体混凝土试块尺寸为100 mm×100 mm×300mm。

在试验前2天从标准养护室取出试块,放入101A-1型电热鼓风干燥箱,在60℃的烘箱中烘48h。经烘干的试件留下一个侧面外,其余表面均用加热的石蜡予以密封。在侧面上顺长度方向用铅笔以10 mm间距画出平行线,以确定碳化深度的测量点。再将试块放入CO2浓度保持在(20±3)%、相对湿度为(70±5)%、温度为(20±5)℃的碳化箱内。

碳化到7天、14天、28天、60天时,分别取出试件破型,测定碳化深度。将切除所得的试件部分,刮去断面上残余的粉末,立即喷上1%的酚酞酒精溶液。图2显示再生混凝土试件的碳化情况。

图2 再生混凝土碳化试件的碳化深度

四、碳化试验结果及分析

4.1碳化试验测试数据

根据《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 82-85)中的快速碳化试验方法测出试件在7d、14d、28d和60d的碳化深度,测试数据见表2。

表2 正交试验碳化深度(mm)

编号 水胶比 再生粗骨料(%) 再生细骨料(%) 粉煤灰

(%) 矿渣

(%) 砂率

(%) 应力水平(ft) 7d 14d 28d 60d

1 0.36 30 10 15 15 35 0.5 2.0 3.0 4.6 8.2

2 0.36 60 20 25 25 40 0.8 1.8 2.8 4.8 8.8

3 0.36 90 30 35 35 45 1.2 3.0 3.6 6.4 12.1

4 0.33 30 10 25 25 45 1.2 1.6 2.1 3.9 6.8

5 0.33 60 20 35 35 35 0.5 2.2 3.0 4.6 8.9

6 0.33 90 30 15 15 40 0.8 2.3 2.7 5.2 9.6

7 0.3 30 20 15 35 40 1.2 不明显 1.8 3.5 4.8

8 0.3 60 30 25 15 45 0.5 不明显 1.6 2.9 5.8

9 0.3 90 10 35 25 35 0.8 3.0 3.8 6.3 12.2

10 0.36 30 30 35 25 40 0.5 1.6 2.2 3.9 6.7

11 0.36 60 10 15 35 45 0.8 2.0 2.6 4.8 9.7

12 0.36 90 20 25 15 35 1.2 1.9 2.8 5.3 9.8

13 0.33 30 20 35 15 45 0.8 1.3 1.7 3.1 5.8

14 0.33 60 30 15 25 35 1.2 1.2 2.0 3.7 6.9

15 0.33 90 10 25 35 40 0.5 2.2 3.2 5.8 10.6

16 0.3 30 30 25 35 35 0.8 不明显 3.0 4.2 7.8

17 0.3 60 10 35 15 40 1.2 不明显 3.6 4.3 8.4

18 0.3 90 20 15 25 45 0.5 2.7 2.9 5.6 10.2

4.2试验结果分析

(1)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14d、28d、60d抗碳化性能的影响见图3。从图3可见,再生混凝土试块的碳化深度随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大而增大,这可能因为再生粗骨料的孔隙率大于天然骨料,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孔隙率与同水胶比的天然混凝土相比有较大增加,这无疑会使再生混凝土抗碳化能力降低。在不同的龄期不同的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使得试件的碳化深度也有所不同,14d时碳化程度不明显,但随着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而增加,在28d和60d时,当再生粗骨料的取代率在60%左右时,碳化程度有所降低。表明,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在60%左右时,骨料级配为相对合理的状态,使得再生混凝土的孔隙得到有效填充,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致密性,从而减缓了CO2扩散速度,降低了再生混凝土的碳化深度,提高了再生混凝土的抗碳化性能。

图3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对碳化深度的影响

(2)水胶比对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的影响

高性能计算机论文 篇7

目前虚拟技术应用主要在台式电脑和应用服务器上, 包括软件应用 (如VMware workstation、Virtual PC、Xen和VMware ESX) 及硬件应用 (如Inter的VT-x、VTi和AMD的Pa-cific技术) 。本文主要对虚拟技术软件应用部分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在高性能计算机应用进行探讨, 然后对虚拟主机平台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1 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在高性能计算机应用的探讨

目前, 国外公司及国内一些事业单位已经开始把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在高性能计算机应用, 并取得一定成功, 包括实现了:低碳节能、提供数据中心级的高可用性、实现整个虚拟化IT环境的管理、整合异构资源、虚拟化集群管理、实现异地备分。

1.1 低碳节能

一个完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应用一般包括OA、WEB、FTP、AD、VPN、E-MAIL、电子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网管、防病毒、计费等系统, 按管理及使用功能的不同或管理部门的不同, 需要设置多台甚至每系统都要设置服务器。应用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我们可以把轻负载应用 (如OA及一些基础服务系统等) 整合到VMware ESX上。通过利用较少数量的服务器运行同样数量的系统应用程序, 降低设备成本和能耗成本。减少服务器设备本身就可以减少耗电, 另外由于硬件设备的减少, UPS损耗和散热空调也会随之省电。另一方面可以节省服务器空间, 随着各种系统应用增多, 不需要随之大量采购硬件设备, 从而达节约能耗, 实现低碳节能。

1.2 提供数据中心级的高可用性

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本身的就是一个高可用性的基础架构。当我们将一些系统应用程序放在该虚拟平台上时, 它也就具有了高可用的特性。在这样的技术平台下面, 我们既可以很好处理故障切换, 也可以很好地均衡资源, 包括:利用VMware ESX可以实现对各应用系统采用最低或最高或按比例分配CPU、内存、磁盘和网络带宽共享资源, 实现优化虚拟机资源分配。CPU的虚拟化可以提高服务器利用率, 不会导致关键服务因缺少CPU资源的风险。存储的虚拟化可以利用高性能的共享存储器来集中存储虚拟机文件, 各种应用系统从而获得更高的可管理性、灵活性和可用性。网络的虚拟化能实现网络虚拟机与物理机一样的功能。进行生产部署或开发及测试时, 可在单个VMware ESX平台或跨多个VMware ESX平台安装来构建复杂的网络。另外具有增强的网卡分组功能。VMware ESX可以为每台网络虚拟机提供内置的网卡故障切换和负载平衡功能, 实现了更高的硬件可用性和容错能力。利用网卡分组策略允许用户配置多个活动和备用适配器。同一虚拟交换机上的不同端口组可以使用不同的分组配置, 甚至不同的端口组还可以为同一个组选择不同的分组算法。

因此通过使用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的以上功能, 可以让出现的故障只能影响到其中一VM, 即使出现故障, 也可以通过VM转移、重启VM等方法迅速恢复系统的运行。以较低的运行成本提供高级业务连续高可用性保护, 同时为关键应用程序提高可用性, 同时为了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容灾能力。

1.3 整合异构资源—平滑迁移

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能够实现将多个操作系统的异构开发、测试和临时环境整合到同一个硬盘上。由于各种信息应用系统的研发公司和研发平台及运行环境的不同, 导致产品的使用的软、硬件环境要求不一样, 如 (只能支持WINDOWS或只能支持LINNIX) , VMware ESX平台上可以运行未经修改的Windows、Linux、Solaris和NetWare操作系统。并能支持64位客户操作系统, 运行以非VMware格式创建的虚拟机。虚拟主机平台能够在物理机与虚拟机之间平滑地过渡。比如像OA、WEB这样的一些前端应用, 从客户端来看在物理机和虚拟机上的应用效果都一样的。虚拟主机平台升级的时候, 虚拟主机平台相应的工具也能够实现平滑的迁移。

部分早年开发的应用系统程序由于开发环境的原因, 只能运行在原来的操作系统安装与运行, 但随着新式的硬件的出现, 需要在新的操作系统支持新的硬件, 利用虚拟主机平台能将早年开发的应用程序重新放到新硬件上来运行, 实现了系统的平滑迁移。

1.4 实现整个虚拟化IT环境的管理—管理简单

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支持对整个虚拟化IT环境的管理。包括软件和硬件的管理, 如使用通用的用户界面来管理VMware ESX、虚拟机和VirtualCenter Server, 可使用任何支持SMI-S的标准存储管理工具监控虚拟存储。使用简单的Web界面 (以前称作“管理用户界面”或MUI) 管理VMware ESX。使用通用信息模型 (CIM) 通过VirtualCenter或与CIM兼容的第三方工具提供监控硬件的状态。

另外通过虚拟机平台上的管理工具, 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所有的虚拟机的状态, 并对所使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监控和调配。如果是物理机器, 我们并不能保证每台服务器在7x24小时都能连上去, 甚至需要购置第三方的管理软件来监控。这些都会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运行成本。

1.5 虚拟化集群管理

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即使最占用资源的生产应用程序 (如数据库、ERP和CRM) 也能实现虚拟化, 因为VMware ESX虚拟技术支持:

1) RAM超额负载。配置虚拟机内存以使其安全地超出物理服务器的内存, 例如, 在物理内存为8GB的服务器上运行的所有虚拟机的总内存可达到16GB。

2) 支持功能强大的物理服务器系统。能支持规模非常大的服务器系统 (包括多达32个逻辑CPU和256 GB RAM) 实施大规模服务器整合和容灾项目。

3) 异构存储阵列。在同一VMFS卷中使用多种异构存储设备。

4) 灵活的虚拟交换机设置。可以创建端口数在8到1016之间的虚拟交换机, 并且每台主机支持多达248个虚拟交换机。并提供4GB光纤通道SAN支持。

因此在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需要增加服务器时都很简单, 只需要把服务器连接到机群, 并配置好, 虚拟主机平台就可以自动地利用这个服务器的资源了。增加虚拟主机平台也同样简捷, 复制一份相同配置到相应服务器并做简单的配置就可以正常运行, 不需要考虑服务器的异构等硬件因素, 缩短了部署时间。

1.5 实现异地备份

在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上, 采用EMC Avamar虚拟备份工具正好相配, 实现虚拟机异地备份。EMC Avamar Virtual Edition (AVE) 是最优秀的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之一, 它是一种源端的全局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其特点是, 在数据源开始处感知应用, 能够针对具体应用数据 (例如, Oracle数据库、SQL Server数据库、Word文档、PPT文档、电话录音、流媒体等等) 的特点, 实现最大限度的重复数据删除, 删除率高达300:1甚至更高, 从而减少需要备份的负载, 提高备份速度, 是视可替代传统磁带的数据备份工具。EMC Avamar Virtual Edition (AVE) 是一种完全虚拟化的备份和恢复解决方案, 通过Avamar在源位置执行全局重复数据删除的技术与VMware虚拟基础架构的高效性结合起来, 实现虚拟机异地备份。如果采用物理版本, 就等于要多配置一台服务器。为了保证高可靠性, 可能还需要购置两套互做支持, 以防止硬件故障。而作为软件, Avamar虚拟化版本在可靠性、可管理方面都比在物理机上占优势, 备份客户端免费, 不限备份客户端数目和类型, 可以随时追加备份却不用追加投资。如果采用别的备份方案, 至少还要采购一台服务器和一个磁盘阵列, 运行成本也会高出许多, 另外实现容灾也变得复杂许多。

2 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应用前景分析

虚拟机技术目前在台式计算机的应用已经相当普及 (如Virtual PC等在教育和科研体系中的应用) , 而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的应用还只在小范围。随着现代高性能计算机应用越来越普及, 对计算机的信息系统的管理水平要求越来越高, 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将作为高性能计算机领域解决新出现的技术问题新的方法。

1) 异地备分。提高容灾能力, 一直以来, 一般企业的关键业务数据只是采用B2D作为备份文件进行简单备份, 并且每个系统分散备份, 备份副本少, 备份管理效率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使用虚拟技术建立本地异机备份方案, 在不影响现有架构的情况下实现集中备份, 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高容灾能力。

2) 虚拟化集群管理。虚拟技术提供了无与伦比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能使用多种异构存储设备, 为客户端提供统一的系统环境和与物理机上一样的应用效果, 为用户的运行成本。

3) 提供高可用性的基础架构。由于各种系统的引入导致系统的规模越来越大, 各种随之配套的硬件越来越多而且复杂, 这样就导致计算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不断降低。为了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容灾能力, 使用虚拟技术可以使故障只能影响到其中一VM, 即使出现故障, 也可以通过VM转移、重启VM等方法迅速恢复系统的运行。

3 结束语

与台式计算机的应用虚拟技术在现代高性能计算机应用, 虚拟主机平台目前只在一些高端用户使用, 如银行、证券等行业, 这些除了对计算机性能有苛刻的要求外, 还必须技术工程人员的对各种系统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随着高效率的虚拟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硬件对虚拟技术的支持, 各种信息系统在虚拟主机平台应用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摘要:现代高性能计算机应用范围的增多, 网络使用的普及, 硬件和软件资源规模的增大, 虚拟化技术应用可以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该文主要对虚拟主机平台 (VMware ESX) 在高性能计算机应用进行探讨, 然后对虚拟主机平台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虚拟主机平台,VMware ESX,高性能计算机,虚拟技术

参考文献

[1]萨曼达.信息存储与管理:数字信息的存储、管理和保护[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

[2]钱磊, 李宏亮, 谢向辉, 陈左宁.虚拟化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09, 31 (A1) .

[3]Free-ebook.VMware ESX Server Advanced Technical Design Guide.

微软崭露高性能计算心 篇8

盖茨当年能赏光出席SC大会和微软当时一项野心勃勃的产品发布计划有关。这个产品就是微软针对高性能计算领域内的集群系统所推出的操作系统WindowsCompute C1uster Server 2003(以下简称WCCS 2003)。盖茨的身体力行为WCCS 2003在2006年的正式亮相做了最有效的预热。

两年过去了,WCCS 2003一直表现得不温不火,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微软其实在WCCS 2003身上寄予了很多厚望,并且也为此煞费苦心。

2007年3月,高性能计算领域内的老牌厂商SGI宣布,开始销售基于WCCS 2003的Altix XE集群系统,这也是SGI首次在Altlx系列中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这之前,SGI一直是Linux和Unlx的拥趸;7月,微软与惠普(www.hp.com.cn)的“水平组合”面向企业和中端市场,推出了极具灵活性和高可用性的超级计算集群,由此扩展了双方所签署的面向高性能计算市场的全球销售和营销协议。

最新的例子出现在2007年11月底,微软和曙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基于微软WCCS产品,针对高性能计算领域在市场、技术、渠道、销售层面进行合作,同时建立“曙光一微软软件技术测试实验室”,共同培训软件技术人员并定制行业解决方案。曙光多年来一直是国内高性能计算领域内的标兵,能被微软选中几乎是一种必然。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很快就会推出基于WCCS 2003的机群产品曙光4000W,并准备针对4000W联手研发适用于各垂直行业的解决方案。

这是微软觊觎已久的一大块市场,从某种角度讲,WCCS也是微软打开这块市场的钥匙。在2007年11月底发布的那份TOP500榜单仍是L1nux的天下,有381台超级计算机采用了L1nux,基于微软WCCS 2003的只有6台,苹果的Mac OS X系统有2台。IBM(www.ibm.com.cn)的两台“蓝色基因”超级计算机仍牢牢占据着排行榜的前两位,就像IBM对于企业市场的控制力一样。微软面前看似困难重重,但这些都不是问题的关键。

微软很早就已经明确表示过,其进入高性能计算市场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为中小型用户带来更便宜和更易用的超级计算机,而传承自Windows的使用习惯无疑是微软手中的杀手锏之一。“对于普通的非计算机专业用户,如需要进行计算的生物学家,Linux集群则不太友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Ron Elber的观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上一篇:小区物业职责范围下一篇:小学助残日体验的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