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尝试(通用10篇)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古诗教学改革尝试
——《鸟鸣涧》教学例谈
开江县实验小学 李国林 蒋家琴
内容提要:
小学古诗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按“创境激趣,轻叩诗扉——营造氛围,入境悟情——搭建平台,迁移应用”进行教学,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突破了“讲解法”旧窠。理念与技术的相得益彰,可以让渐行渐远的古诗文走近学生,嵌入学生脑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关 键 词:
古诗教学 创境激趣 营造氛围 搭建平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尤其是在唐朝进入登峰造极的境界。古诗有其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用语凝炼,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它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注重形象塑造、意境构建,熔铸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千百年来,它以其精湛语言、深邃意境、美好情感,滋养着炎黄子孙。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发展学生语言素养很有帮助。古诗学习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1]
一、古诗教学现状
2014年,第3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习主席到北师大看望教师学生。在考察过程中,习主席最关心两个问题,一是传统文化,另一个就是师德。此前一些地区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引起争议。习主席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一些地区的一年级语文课本删掉了旧版本中全部8首古诗”一定层面折射出“厚今薄古”。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视角更多地关注到现代文化与西方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湮灭,人文精神的缺失,令人不禁扼腕痛惜。除此之外,也与古板的教学方式不无关系。当今,绝大多数教师沿袭传统采用“讲解法”,即“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谈思想,齐背诵”,亦步亦趋解剖古诗词。如此教学,重内容、轻意蕴,重讲解、轻感悟,重背默、轻吟诵。诗文的意蕴、情趣、美感荡然无存,课堂了无神采、索然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厌烦之,老师敬畏之。古诗文难教、教不好,干脆就拿掉。
为此,学校专门进行了古诗文教学探究,以突破“讲解法”旧窠,摸索出情趣盎然、妙趣横生的教学方式。
二、《鸟鸣涧》教学探究
(一)创境激趣,轻叩诗扉
开课时,播放舒缓优美的古筝曲,课件一一呈现悠悠山谷、皎皎明月、潺潺溪水、飘飘桂花,教师伴之以深情叙述:让我们随着低回婉转的音乐,去沐浴一片月色,去聆听几声鸟鸣,去感受缕缕清风,片片落花。此时,学生进入了一个唯美的情境,强烈的学习欲望被唤起。
紧接着,老师以“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就一句。”打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闸门,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又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陶醉”。老师顺势导入:是呀,身临其境,能不陶醉吗?同学们,唐代诗佛王维沉醉于这样的美景中,挥毫赋诗一首——《鸟鸣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画一般的《鸟鸣涧》。
古诗教学伊始,没有让学生匆忙解诗意,也不必带着问题。读就是读,自由地读,让学生自己读通读顺全文,读得字正腔圆。学生可以摇头晃脑,可以拈须吟哦,可以引吭高歌,可以自顾欣赏,可以邀伴唱和,全凭他们喜欢。此时,老师既要放得开,也要巧于引领。如通过师生合作分开读前俩字,后三字来感觉和感受其节奏,通过男女生前后两句一唱一和来感觉和感受诗文平仄,直到学生有点感觉地囫囵吞枣似的背诵诗文。
看似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实则意味深长,让学生获得对于诗文节奏与平仄的“口感”。此处让学生“好读书,不求甚解”,待到“徜徉诗境”或是“品悟诗情”时“每有会意,便欣然吟诵”。[2]
(二)营造氛围,入境悟情 1.移步换景,徜徉诗境
诗扉在师生“初读入味”中被轻轻叩开了。师生将在接下来“质疑贴境”、“想象入境”、“行至境深”、“境出诗外”教学环节中徜徉诗境。
承接学生能有点感觉地囫囵吞枣似的背诵诗文,让学生提出自己想知道的或疑惑之处。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认知发展说认为,问题就是已知到未知的不平衡。学生“我有疑惑”要比老师“我告诉你”更能激发其主体探究欲望。基于这种认识,针对《鸟鸣涧》的诗文特点,给学生提供的是不带任何注释的“裸文”。不出所料,学生就“鸟鸣涧”、“闲”、“空”提出疑惑。
“鸟鸣涧”的理解,先让学生分析是什么给难住了(肯定是“涧”),然后在引导学生从部首试着估计字义基础上,展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涧就是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可以组词:山涧、溪涧。于是乎,学生轻松理解到“鸟鸣涧”就是鸟儿在山涧中鸣叫。老师相机介绍:王维当时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借居在朋友皇甫岳云溪别墅(今绍兴县东南五云溪),与青山为伴、涧水为友,写下了一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鸟鸣涧》为其中的第一首。
“闲”的理解,在学生略加思考后,让学生试着给“闲”组词,如:闲静、空闲、悠闲、游手好闲等,然后联系当时背景和结合上下文,学生很快理解到“闲”有空闲、闲静、悠闲之义。“闲”义之惑就在扩字成词中迎刃而解,此所谓“四两拨千斤”。至于“空”的理解如法炮制,只是存在一个比较而已,因为当时有学生扩词有:空气、空闲、天空、空旷、空荡荡,在结合上下文中自然是空旷、空荡荡。
此时让学生自己提出疑惑之处,能较好地促进学生“贴境”,扫除诗文理解之字词障碍。
扫清诗文理解字义障碍后,让学生闭眼聆听诗歌朗诵,插上想象翅膀来到云溪旁,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实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数管齐下形象感知古诗文,让诗文在学生想象中“读肥”。学生的回答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甚是美妙动人。
诗的声、色、光、味儿全在学生的咀嚼中呼之欲出。于是,让学生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出读诗的最大感受,促使学生行至境深,对诗进行整合理解。学生有说“醉”,被桂花飘香、春山空旷、月光皎洁陶醉了;有说“静”,从花落、山空、月升、鸟鸣足以看出山涧之静。老师相机点明:花落、月出、鸟鸣看似动景,实则静至极致!鸟鸣山更幽。这就是我们曾经在《山雨》所学过的“以动衬静”的方法。更为出奇的是,一位学生用一个“闲”字说出读诗的最大感受。她如是说道:因为闲,心里才会静;因为闲,才能留意到米粒般大小的桂花飘落;因为闲,才能感受到春山的空旷;因为闲,才能发觉月亮升起惊动山鸟。
(三)搭建平台,迁移运用
经过把诗读肥、读瘦之后,接下来的“境出诗外”,让学生尝试写现代散文诗,让诗文美景跃然纸上,不失为一种大胆尝试。从学生说,他们有自由表达之学习愿望,自由活泼就是诗,散文诗恰好能承载学生的这种学习需求。其二,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让学生尝试写诗歌,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之?!学生们俨然一位位初出茅庐的小诗人,一首首小诗在孩子们激越的笔尖轻轻流淌,或清新淡雅,或瑰丽别致,或朴实真挚。一位学生如是写道:
夜,静极了!桂花,徐徐飘落,余香清幽沁人。山,空荡荡的。一轮明月,冉冉上升,月色如水。鸟儿,被惊扰,时而鸣叫,余音回荡在山涧中。
因为相信、尊重、唤醒、引导,学生的散文诗作真令人意想不到!散文诗与古诗两相呼应,课堂摇曳生辉,恰似“湖光秋月两相和”。
三、教学改革启示
“创境激趣,轻叩诗扉——营造氛围,入境悟情——搭建平台,迁移运用”古诗教学法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课堂中,学生饶有诗味儿地反复吟咏,轻而易举地理解诗义,依次经历“读肥”诗、“读瘦”诗,最后在诗歌创作中“读美诗”,整个学习就是一种享受。《鸟鸣涧》教学改革的成功既取决于教学理念的更新,也得力于信息技术的支持;若缺之古诗教学则捉襟见肘。
(一)信息技术令学生先读为快
古诗中所描绘的人、事、物与学生相去甚远,加之其用语凝炼,具有很大的跳跃性。如果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等,是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久之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味同嚼蜡。《鸟鸣涧》的开课恰当借助音乐、视频,配之以老师的旁白,诗意盎然的情境令学生先读为快,学习也就在“转轴拨弦三两声”中欣然开启。
(二)信息技术让学生思接千载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2]作为小学生相关古诗贮备不多,让其凭空“寂然凝虑”是难以“悄然动容,视通万里”、“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的。如果借力信息技术,那会是另一番景色。譬如“想象入境”时,学生置身“如水音乐,晓月正从幽静山谷中款款升起”所营造的教学情境中,纷纷谈到:
“我仿佛看到微风中,粒粒桂花徐徐飘落;月亮慢慢爬上山头,山中飞鸟被惊醒„„” “我仿佛听到桂花落地,山中飞鸟清脆的鸣叫,溪水潺潺„„” “我闻到了桂花的香味儿。” “我感受到了山间十分幽静!”
(三)信息技术让学生心有灵犀
学生用一个“美”字、“静”字、“醉”字来谈自己读诗的最大感受,或许是“哈姆雷特”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在信息技术的催生下,说一个“闲”字谈最大感受可称得上与诗佛心有灵犀,参悟了“诗中有禅”的意境。王维中年以后追求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
(四)信息技术让学生妙笔生花
教学中,舒缓优美的古筝曲、悠悠山谷、皎皎明月、潺潺溪水、飘飘桂花等营造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心驰神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学生写的散文诗精彩纷呈,前面已举一例,此处不再赘述。假使没有生动的教学情境,学生难以“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3]。
古诗教学中引进信息技术,学生好看、好听、好学,甚而好玩。理念与技术的相得益彰,可以让渐行渐远的古诗文走近学生,嵌入学生脑子,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参考文献:
一、创设场景,激起探究兴趣
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包括录音、投影、电影、录像、多媒体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心理放松、心灵放飞、思绪驰骋,使他们在感悟的基础上得到思想情感的升华、语言能力的提高、思想品德的提升以及个性品格的发展。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这篇有异国风情的文章,上课伊始,我用录像的形式导入,学生从画面上感受水上城市威尼斯,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独特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悦耳的音响和讲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带领着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再如教学《鲸》前,我让学生收集鲸的资料,结合资料把自己了解到的鲸画下来。上课时,我选择画得生动的学生作品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充分感受鲸的外形特征,同时引导探究提出问题:文中描述的鲸和你们所画的鲸相比有何不同?鲸是鱼类还是哺乳动物?你记住了它的哪些特性?当学生的感官受到信息媒体的刺激,情感受到激发后,自然而然地投入课文阅读,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由此可见,应用多媒体能有效地激发阅读兴趣,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形象直观,化解重点难点
每篇课文都有教学重点或难点,处理不当,都会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应用多媒体把阅读中的难点清晰地再现,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重点,突破难点,找到切入点,进一步探究文本。如我在执教《詹天佑》一课,教到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让火车顺利行驶时,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一时弄不明白火车如何在困难重重的“人”字形线路行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步骤:①课件示范“人”字形线路行驶:课件中把圆珠笔当作带有两个火车头的火车顺着“人”字形线路行驶。②看完课件小组伙伴一起探讨,学生初步弄明白“过岔道口”究竟过到什么位置,才能折向。③学生画出“人”字形线路后,幻灯展示图解。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实践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学生情绪极其高涨,个个沉浸在探究成功的喜悦之中。再如,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如何激发学生对李大钊的尊敬从而学习他爱国、临危不惧的高尚情操,使学生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是学好这篇课文很重要的一方面,也是一大难点,难就难在学生难以理解李大钊当时革命生活的时代背景。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播放影片《李大钊》,将其不顾生命危险、英勇就义的电影情节播放出来,激起学生的情感,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了。
三、探究情境,优化朗读深度
传统教学往往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导读,形式单一,收效不尽如人意,如果能够进行情境的探究,设置丰富的朗读情境,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可以试着在语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利用电教媒体,探究相应的情境,展现文本的意境,景、音、境、情融为一体,学生真情流露,朗读效果水到渠成。如教学《观潮》一文,我在指导朗读中,先出示钱塘江大潮来时由远到近、由弱到强、逐渐宏大直至高潮的壮观画面,再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特别是由弱渐强的潮水来袭时的隆隆声,让学生在这种氛围的渲染中真情流露地朗读,很自然地就读出感觉了。长期坚持训练,朗读能力提升,读得就顺畅自如了。信息技术让朗读质量得到优化,同时也让学生的语感得到培养。
四、开启想象,加强思维训练
想象创新是语文探究式教学高质量的重要指标。传统教学中,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有时会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习的相互沟通,出现了启而不发、课堂沉闷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运用电教媒体提供各种感情材料,如通过投影、电视、电影等形式呈现课文所讲述的内容或相关事物,抽象事物转化为形象生动的事物,学生的感官必然受到刺激,感情认知得到提高,由此及彼引发联想,诱发了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教师可播放录像,当狼向小羊扑去时定格,引导学生联想创新,问:小羊最后结果会是怎么样的?请同学们说出各自的想法。学生面对定格画面续想出小羊急中生智逃脱的办法;续想出小羊急中生智巧斗的办法……从上可见,应用电教媒体有助于语文教学探究出一片想象创新的天地,进入一种美好的教学境界。学生在思维训练的同时又激发了探究文本的兴趣。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语文探究式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优化朗读效果,帮助突破探究重难点,促使学生想象创新,使教学焕发夺目的光彩。
关键词:信息技术环境;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音乐课堂中,给小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调动小学生的情感因素,有利于音乐教学目标的实现。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通过有效改革,让音乐教学走向现代化,有利于小学生的成长。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音乐兴趣
对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进行培养,是音乐教学的第一步。信息技术给小学音乐教师提供了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力量,也给小学生带来了全新的音乐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开拓学生的音乐眼界,能够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比如,在讲解《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时,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教师”“感恩”这些主题的歌曲,扩大学生的音乐作品欣赏量,提高其音乐素养。
二、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情感
对小学生的情感进行调动,让小学生在情感上倾向于音乐学习,才能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参与度。信息技术具有信息表达方面的优势,利用现代技术给小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小学生与音乐作品、作者进行互动,能够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感。比如在讲解《森林的歌声》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展示一些动态的森林图片,让小学生犹如置身在大森林中。在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音乐欣赏情绪更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学科整合
音乐是一门艺术,因此具有学科交叉性。利用信息技术,将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有利于音乐教学质量提升。將音乐教学与舞蹈、戏剧或者文学教学进行结合,促进小学生联想思维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审美观,成为更好的音乐作品欣赏者。例如,在讲解《小乌鸦爱妈妈》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乌鸦喝水》的故事。利用音乐与语文的结合,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背景。
综上所述,未来的教学活动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用全新的技术手段更新小学音乐教学,有利于教学内容与方式的优化。重视信息技术给小学音乐教学带来的改变,才能让小学音乐教学改变小学生。
参考文献:
[1]高文华.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模式现状分析[J].才智,2014(18).
[2]陈莉美.让音乐走进孩子的心灵:浅议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情感教学[J].现代交际,2009(05).
摘要: 本文试结合扇形统计图这一节的有关教学,对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教与学的问题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关键词: 扇形统计图、Internet、PowerPoint、Excel、Word。
学校开设创新课教学的研究,安排我上一堂尝试课,我选择了扇形统计图这一节(华师大版八年级下册20。1选择合适的图表进行数据整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课后,对这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以往教学时采取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幻灯片课件,有时运用实物投影仪,千篇一律,对学生来说没有多大的新鲜感,对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也没有多大的帮助。怎样来改变这一现状呢?我对这堂的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了尝试。
我把上课的地点由原来的多媒体教室改到计算机房,使每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上课地点的改变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满了好奇——数学课怎么会放到计算机房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首先观看了广告片——周杰伦的高露洁牙膏广告,造成了悬念——广告与课堂教学有何联系呢?带着疑问,迎接问题1。对于问题1进行了设计,用PowerPoint做了三张幻灯片,第一张为在象山台胞医院的健康宣传栏里有一幅海报:
请保护您的牙齿!
因为
牙齿一旦失去,不再拥有!
第二张为在象山中医院的健康宣传栏里有一幅海报 :
全体人群(失去牙齿的原因)
牙周病44%,龋齿38%,其他18%;
年龄在10---20岁的人群
牙周病5%,龋齿70%,其他25%;
40岁以上人群
牙周病75%,龋齿15%,其他10%。
第三张为在象山人民医院的健康宣传栏里有一幅海报 :
(失去牙齿的原因)
设计的
目的:通过比较三家医院的海报来说明扇形统计图较直观、形象,比文字更具有表现力。当中学生会对牙周病、龋齿的含义提出疑问,怎样解决呢?其一,先由学生回答;其二,打开Internet,在百度环境下输入关键字:牙周病、龋齿进行搜索(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通过学生的回答,大家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朦胧的认识;通过Internet搜索,大家对这两个概念有着清楚的认识。这时,学生们的学习激情高涨起来了,对于不清楚含义的名词可查阅Internet来解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们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我趁机布置任务:
一、二两组的每位同学在Word中为保护健康的牙齿设计一句简短的广告语;
三、四两组的每位同学运用Internet搜索保护健康牙齿的广告语,然后进行比较、欣赏。此时,学生们热情洋溢在脸上,兴高采烈地投入到设计或搜索当中去了。经过五分钟左右,一条条精彩的广告语显示在屏幕上,师生们进行了交流,课堂上的气氛已到了白热化。接着我抛出了第二个问题:2002年12月3日22点16分,从摩纳哥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大会上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当选为2010年世博会的东道主!选举的方式是由国际展览局89个成员国的代表以无记名方式进行投票.
在首轮投票中,中国以36票居第一,韩国28票,俄罗斯12票,墨西哥6票,波兰被淘汰;
在第二轮投票中,中国获38票,韩国34票,俄罗斯10票,墨西哥遭淘汰;
在第三轮投票中,中国获44票,韩国32票,俄罗斯被淘汰;
在最后一轮投票中,中国以54票胜出.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运用Internet解决①世博会的含义②展示中国申博的有关文字、图片或影视。哎呀,这可“乱套”了,讨论声、击键声响成一片,经过七、八分钟学生们基本安静下来了,意味着任务基本完成,接着我们进行了交流。通过计算机的操作,我们不仅解决了问题或任务,而且有助于培养或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乐于学,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对于问题2的背景,我提出了问题:怎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各国得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比?(以首轮投票的结果为例)同学们提出先算出各国所占的比例,算出各比例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大小,再在圆中画出各国所在的圆心角,我对同学们的画法大力赞赏,接着我们一起来搜集、整理数据,列成统计表;计算各国的百分比,算出圆心角的大小;画出统计图。完毕后,提出疑问:能否借助计算机完成绘图。学生说不清楚,那好吧跟我一起来学习用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来完成绘图。我们先打开Excel应用程序,在界面上输入各国名称及相应的票数,再打开工作栏的插入功能键的图表功能,选择图表类型:饼图;子图表类型:第一种,点击完成,就制成了扇形统计图。学生们看着完成的图形,傻呼呼地笑着,有点儿不敢相信,我趁热打铁要求学生用Excel完成怎样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各国得票数占总票数的百分比?(以第二轮投票的结果为例)学生完成了操作,脸上阳光灿烂又有点不满足的感觉,我又补充了一题:根据下表,你能用扇形统计图把各 2 大洲土地面积占全球土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出吗?请尝试用计算机中的Excel软件帮你作图.这堂课通过计算机中Internet、PowerPoint、、Word和Excel的综合运用,完成了教学任务,提升了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乐于学、善于学。
课后反思中体会到,计算机中Internet、PowerPoint、Word和Excel的综合运用对教学方法、手段与学习方式产生一次革新,较大程度地激发了教与学的兴趣,将抽象化为具体,将枯燥变为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协同学习。它有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深刻,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反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较为鲜明的感性认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内容作出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信息加工。总之,这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模式值得尝试。这种模式可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利用现代化手段,完善传统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王建磐 数学 初中二年级(八年级)(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网络环境下历史教学的初步尝试
去年12月份我有幸参加了湖南省“教育信息化骨干教师培训班”学习以后,感受很多,在新学年开学以后,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以中国历史第四册的《长征》为题,上一堂网络探究课。以下是我的《长征》一课的教学设计:
设置情境,激发兴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问题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个体能够更好的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和经验去同化当前学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不能解释新事物、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即对原有结构进行修正和补充。在《长征》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齐读小学时就已经学过的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激发其好奇心,然后准备一组红军长征的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使学生对这一事件产生感性认识,进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2、确定角色、分配任务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中应用知识,充分发挥他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将学生随机分成5人一组,每组安排组长一名,每组成员的角色和任务如下:
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回忆在长征途中的最难忘的一段艰苦历程。
随军记者:对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进行报道,并说明在和平年代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长征中的摄影师:将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些重大情景拍摄下来,并制成幻灯片演示。
历史学专家:阐明红军进行长征的原因,长征参与者、起止时间、路线图、长征途中的重大战役和事件,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地理学专家:根据所学习的各方面知识,考察当年长征路线及沿途的地形地貌、风土人情、气候情况。
同时要求每个小组最后推选出一名优秀成员,在全班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
3、搜集资料、自主探索
明确了各自的任务以后,学生就可以对所要调研的问题上网进行资料搜集。为防止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信息迷航”和“认知超载”,我在教学设计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相关的参考的网络资源,将“长征”的多媒体课件放在网上同相关的网页和网站建好链接。对学生有疑问的地方,提供引导和帮助,给学生以适当的启发或提示。
4.网上协作,商讨交流
一、课题名称及关键词界定
课题名称: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关键词界定:
信息技术环境是指对一切自然资源与人文社会现象在空间位置上的统一的数字化表示。具体说来,是指以高速宽带网络通信技术为特征,在统一的规范标准环境下,全面系统地解释和反映自然、社会和人文现象的信息系统体系。本课题的“信息技术环境”是指以现代电教设备、校园局部网、多媒体网络课室以及能连接国际互联网的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实现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共享化、学习互助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的教育信息化环境。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强调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近年来,计算机认知工具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因特网、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广泛普及与使用,许多教学研究人员和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习效果。但在信息技术的运用层面,还存在着“为用信息技术而用”、“信息量与实际需要不符合”、“多媒体应用不流畅”、尤其是“„信息技术只存在于教师的用‟的单向效应”等误区,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甚至制压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但现在在我国,教育科研网已启动,将建成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个层次的结构网络。在省内,新课程改革已经启动,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里也提到,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网络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英语学习进一步整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如何让学生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变革自己的学习方式,就有待于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去探索、补充、深化和拓展。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本课题将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和创造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主动学习,自主发展,全面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所应具备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师网络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构建自主探索的新型教学模式,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借鉴和支持,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跨上新台阶。
本研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让教师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主动积极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开发利用各方面的教育教学资源,形成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
进一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在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网络技术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运用网络技术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提高和改进教育环境、教育方法乃至教育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实践与理论的支持。
四、本课题研的创新之处
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要求顺应知识经济和和信息社会的发展,给中学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体现了信息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信息技术除了应用于自身学科外还可以深入到其它学科中去,改变学生的学习。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而且促使学生形成这种学习方式的方法的探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本课题研究是建立在新课程学习理念下的实践研究,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补充、不是调和,而是一场在新理念指导下、新载体支持下的前所未有的学习革命。
五、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倾向于依靠教师的帮助,而不是自己主动采取措施。许多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习惯于 老师安排学习任务,“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的观念非常淡薄。这种被动、消极的学习观念势必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开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的研究已经成为本课题组成员的共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要有效地完成知识的建构过程,必须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靠自身的水平来进行,不能教条的强迫学生去学某些知识;教师只对学生学习的意义构建起帮助和促进作用,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人本主义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追求目标。教育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学生固有的优异潜能主动地得以实现。
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和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具体地说,自主学习应涉及五个方面的内容:确立目标、确定学习内容、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控制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和进度、评价学习结果。
六、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和研究假设
(一)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在信息技术条件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整。总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增强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现“师生互动、资源共享、学生互助、信息共用”的信息流多向交互传递,并将所学方法转化为能力与习惯,以期最终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根本提高。为了实现这样的构想,我们将着重进行几个方面的实践和研究。
1、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地运用现代化的网络工具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
2、探索英语学科在内容与形式上对网络环境的需要程度,从而优化课程整合的过程。
3、借助优化的网络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编写网络环境下高中英语教学适用的教学设计方案。
4、研究在网络环境下调控学生心理的方法,并将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三)研究假设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我们假设:网络是促进学生英语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多媒体和网络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协商会话、协作学习;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有利于情境创设和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英语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现,主动探索,还有利于发展联想思维和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七、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实施步骤
(一)研究思路
从相关理论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下,针对本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构建新型的学习模式,从而推动学生课内外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创新学习,并根据学生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目标。
(二)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对学生学习方式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分析研究,制定出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具体计划;构建学习资源库,促进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并对其学习效果开展研究;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学品质。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机制,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变革服务。
3.经验总结法。组织学生总结学习方式变革的成功经验,鼓励教师及时总结教学方式改进的成功经验,并进一步完善学习资源库。
4.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理论和实践创新。5.实验法和个案法。在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改进学习方式,并对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方式变革取得应有的进步。
根据学科特点,我们的研究活动除了渗透在平日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还要结合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提高学生兴趣的活动来进一步开展和研究。
(三)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约为2016年10月—2017年12月,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2016.10—2016.12)
主要是理论学习,学习我国各地的相关研究,并进行比较宏观的了解和把握,进一步制定详尽的计划和方法。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意义,制定计划。
(2)组织课题实验的教师参加相关理论学习和培训,申请立项。实施阶段:(2016.12—2017.08)
继续进行理论学习,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的学习。搜集和制作开发教学方案,运用网络上实验课;
在实验的同时,进行小结和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开展有计划的研究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课堂教学、教学论文、阶段总结等等。
总结阶段:(2017.08—2017.12)按课题方案进行总结,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等,力争出一套成果汇编,为进一步扩大实验研究的成果作好准备。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河北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成绩优异。学校教科研风气浓厚,每年都有上百篇文章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公开发表。我校已经建成运行稳定的校园网,有多媒体教室160个,课题组成员每人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学校为课题组在每个年级准备了两个实验班,便于做对照实验。学校每年拨出一定的资金投入课题研究,补充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和设备。课题组成员外出学习、研讨及购买资料所需经费由学校审批报销。为激励研究人员出成果,对课题研究做出较好成绩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精神与物质的奖励。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学习手册:《前期学习资料汇编》
2.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 3.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写作能力提高》 4.课例:《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 5.论文:《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口语交际提升》
6.研究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本课题组成员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中坚力量,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完全能完成本课题的各项研究任务。李柯,课题主持人。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高中英语高级教师,邯郸市骨干教师,年富力强,多年一线教学和研究经验。夏志平,贾菊芳,文勋,李智超四位教师都是中学一级教师,武安市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他们曾撰写《浅谈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自主学习”方式》《也谈MOODLE辅助高中英语协作式写作教学的可能性》等论文数十篇。他们能将本课题研究成果在全校推广,甚至通过示范课、讲座等形式在县内外交流,能较好的发挥课题研究的辐射作用。
李柯:负责课题总调度 夏至平:理论研究 贾菊芳、李智超:课例研究 文勋:资料收集整理
十一、参考文献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1-2)。
《信息技术》—陈
纯—浙江教育出版社。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与教学改革”—高文—《上海教育》2001年第4期。
《现代教育技术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刘向永—中小学电教。傅德荣《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内容与意义》教育技术研究,2000(4)。兰宏生《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和的思考》中国教育报,2001-12。张建伟,卢达溶《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曹
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语文阅读学习情境
阅读是一系列非常复杂的心智活动。阅读中所感知的材料不是一个个单字, 而是一系列的字、词、句、段组成的篇章。教师设计的教学过程, 无论多么精心、合理, 如果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取得的教学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课前精心设计教学, 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 创设情境, 化静为动, 化虚为实, 变无声为有声, 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注意。
二、语文课堂教学中, 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索取能力
在信息社会里, 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人才的唯一标准, 重要的是索取新知识的能力, 学习的能力。这是现代语文教学新增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教学中, 我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优越性, 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 以供学生学习时自己自由地查阅, 同时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这样在拓展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能力和良好的阅读能力, 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认知工具。如何指导和帮助学生正确处理资料信息 , 我认为是同学们自主学习成功的基础。于是我就利用每天早读的时间 ,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 , 互相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内容。在同学们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也培养、锻炼了同学们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同时这一过程也是同学间相互协作学习, 资源共享的过程。这样的学习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 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多的主动与自由, 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信息技术在这里真正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
三、语文课堂教学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信息加工的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是未来人才的需要, 是素质教育的更高要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 人们的思维方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随着人机对话、机器翻译、计算机制图成为现实, 听、说、读、写的内容和方法也会出现新的变化, 这就对人的表达能力提出更高、更新、更综合的要求。如, 在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中, 课前,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讨论, 通过交流, 学生自己分析了资料与教学内容间的关系, 并进行筛选, 使得原先内容较散的资料更为精练, 更好地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同时, 为了使自己的资料看起来更生动、更鲜明, 课前, 我又指导了个别学生进行演示文稿的制作, 用Power Point软件、Front Page软件等制作技术将自己的资料呈现出来。如, 许多同学利用自己在网上找到的文本资料、图片、照片资料制作了中国石拱桥的演示文稿和网站, 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 使学生树立了“我能行”的观念。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为学生探索和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四、语文课堂教学中, 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协作式学习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 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 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 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 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 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 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
以上的教学实例让我们看到, 现代信息技术步入语文课堂教学, 它对传统课堂教学所带来的强大冲击, 又看到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所不能比拟的种种优势。课堂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不仅有利于操作, 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做到读写结合, 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把语言、文字、图像、动画融为一体, 使学生在学习中眼看、耳听、动手、动脑, 全面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阅读, 使不同层次、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全力投入, 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真正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增添了无穷魅力, 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本文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践进行了探讨。
中职数学教学改革途径一、信息技术对中职数学教学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更能直观体现数学知识,让学生更易理解数学知识的重点难点
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极大程度上形象的体现一些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比如一些空间的立体模型和一些平面坐标曲线的变化走向等,让学生们更能具体的充分理解其中的知识要点,捕捉到有效信息,寻找到规律,加深记忆,形成自我的数学思维,从而更有效地学习数学,把数学给真正地学好。
(二)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多媒体的引入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更为形象具体的环境氛围,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从不同的角度去认知数学,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习数学形成一种风气在中职校园弥漫开来。
(三)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把死板机械性的文本数学知识转变成为具有探索研究性质的互动数学学习;另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和移动的智能化,让教学充分渗透至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学生可以在自由的时间当中及时科学的学习数学,这样也为数学教学找到了一条全新而有效的改革途径之一。
二、中职数学教学的现实情况
(一)学生学习数学缺乏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由于数学课堂的枯燥乏味,对数学产生不了兴趣,再加上老师对于数学教学的强制性,令学生们更加厌烦数学学习,因此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数学学习的方式过于单一死板
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无非就是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或者是课下自学复习,甚至有些学生会选择去专业的培训机构进行补课,但这些方式还是过于单调,没有考虑到实际的效果;一方面,容易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另一方面,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也十分有限,这样一来,数学的教学质量也就难以得到保证了。
(三)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不理想
大多数中职学生总是觉得自己自身的学习能力并不是十分出众,所以在对待数学学习上也缺乏信心,再加上自身数学基础也较差,又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且专业实践时间也过长而没有办法挤出时间来学习数学,由此看来,数学的教学效果并不能得到完好的体现,效果也会大大降低。
(四)教师自身定位不清晰,教学设计也存在问题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依旧没有“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忽略了当今学生对于数学的真正需求,应用的手段形式也过于单薄,继续使用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数学教授,没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数學学习,也没能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致和动力。
三、信息技术下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相关策略
(一)颠覆传统的教育观和数学观,加强学生学习自主性
传统的教育观强调“以教师为教育主体”,然而如今中职学校要充分意识到教育要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辅以技能培养,同时将专业就业培养作为重点,以信息技术进行加持,形成这样一个完善全面的教学模式,才有可能让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有所改观,才有可能激发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激情和热情。
(二)对教学环境进行改善,扩充有效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不断现代化也让校园的建设逐步数字化,每间教室都有多媒体配备,网络学习资源库的建立扩充,互联网学习平台、虚拟实验室的成立,等等,这些方式都因为存在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而变得更有了发展的前景。通过对数学教学环境多样化的改进变革,形成发现性、探索性、交互性、个别性、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有助于促进老师创新教育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创造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方式
在现今数字化的时代当中,学生最乐意的就是网络学习,甚至于是自由学习,学生不再是只需要简单的掌握知识和技能,而是要吸收掌握真正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通过信息技术的物质加持让学生充分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同学们相互之间讨论交流,共同提升,从而高效的完成数学学习任务。
四、总结
在21世纪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有效作用,创设和谐民主的数学教学氛围,促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发展以丰富教学的整体内涵。坚持以学生为本,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激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完成中职数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赵佳佳.让数学课堂“活”起来\[J\]无线音乐,2014,(10):79.
\[2\]周青,韩雯探.移动互联时代共青团工作的对策与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13,(01):33-35.
宝应县泰山小学实验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通过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为人们获得和利用,对人类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冲击,传统教学媒体,如粉笔、黑板、挂图等,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何将“传统教学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相互补”,协调好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的关系,充分利用学校自身条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各学校提高教学水平的努力方向。
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具有非常突出的优势,因此,过去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的传统教学渐渐被人们淡化,甚至被否定。事实上,传统教学仍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传统教学十分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因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知识;传统教学师生之间是在面对面的过程中进行教与学,教师的语言、行为、举止对于学生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体验,都具有潜移默化的身教作用和深远的影响。这些传统教学的优势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所难以替代的。再加上大面积学校不具备网络教学的条件,这就更需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以来,课程教学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崭新面貌,然而,不少教师面对呈出不穷的教育新理念,感到眼花缭乱、无所适从,课堂上已经出现一些令人尴尬的失衡现象:要么一味地追求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声、光、电的刺激和热闹的课堂;要么过分地依赖传统教学的经验;要么虽然意识到两种教学优势互补的必要性,可苦于找不到两者之间的切合点。
因此,研究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是很有必要的。
二、课题的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观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事物。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也不例外,它们既具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不足,因此必须正确地认识和合理地运用,才能真正服务于我们的教学。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传统教学主要靠教师利用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简易模型,通过单一的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教育技术,它是指利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得到了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推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信息教育技术只有深入学科、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才能真正提
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应用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并不意味着排斥粉笔和黑板等传统教学手段,传统教学媒体与信息教育技术手段各有其长处,通过恰当结合,综合运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校以“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研究”为课题,就是基于我校的现有教学条件,希望通过二者结合的实践、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近几年来,我校建起了校园网,教师电子备课室、课件制作室、网络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多媒体阶梯教室等。校园网有外部接口并接入电信宽带,有教学资源库和管理系统等;建成的15套多媒体成套设备,平均三个教室就有一套多媒体设备;多媒体阶梯教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100″以上电动银幕、音响等设备;教师备课室配有多媒体计算机7台,扫描仪、刻录机、打印机等设备;信息技术日益广泛深入的应用,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为丰富学校教育教学手段,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研究课题的界定
“传统教学”:教师利用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些简易模型,通过语言描述和身体动作来传授知识
“信息技术”:指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录象、电视等;计算机软件,如画图软件、文字处理软件、教学评价软件等;网络,如学校现在使用的局域网络等资源。
“基于信息技术下的教学环境”: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充
分的运用上述技术手段,将固定的、静止的、抽象的,肉眼看不到,看不清的,以直观、动态的加以表现出来、放大出来,让学生感知、理解。
“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优势互补”即是在运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投影、录像、录音、电脑课件、网络资源等优化学科教学,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喜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课题关键词的界定
1、传统教学,是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为代表的教学论理论为基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形成的以“教”为主,并以知识教学为主要目标的“封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为教师主要凭借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进行课堂教学。这种传统教学先后经历过多次教育改革的冲击与变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多现代教育理论的渗入,尤其是教育技术的介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冲击,使传统教学理论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是其中以“教”为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观念及其形成的教学模式,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占着主导地位。
2、信息技术,包括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整合技术。它是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手段和方法的体系。它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即各种信息媒体。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计算机网络及其资源等,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二是方法, 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是一种智能形态的技术。信息技术就是由信息媒体和信息媒体应用的方法两个要素所组成的。
3、信息技术环境,本课题主要是指计算机多媒体为主的环境,以及网络环境,包括远程教育资源。
4、优势互补,本课题主要是指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
五、研究的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
1、探索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合典型课例的研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如专题学习网站、CAI课件建设。
(二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的特点,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突破教学难点、重点。利用多媒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优化课堂教学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传统教育为主,信息技术为辅,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进行学科实验的工具。对于一些受时间、空间、教学条件限制而无法进行
实际操作的学科实验和科学现象,运用信息技术以直观、动态的加以表现出来、放大出来,让学生能够充分感知、理解,从而拓展课堂空间,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体验探索的喜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的。、传统教学中渗透信息教育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结合不仅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样、更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更主要的是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科学信息,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感兴趣、或不明白的知识点,进行自主探索,自主上网,查找信息,了解知识的构建,为其终身教育打好基础。
4、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开发、整合教学信息资源。
五、实施的对象和方法
(一实施的对象:二至六年级,语文、数学、综合学科(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以行动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调查法、文献法、个案法、观察法等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选择课例,设计课案,上课听课,观察评议,反思总结;再实践,再总结。
经验总结法:在研究的每一阶段,不断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研究效果以及相关因素进行总结提炼。
调查法,在课题的准备、实施和结题阶段,对实施对象(包括教师进行单项或综合的问卷调查。
六、研究步骤与措施: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三年,从2006年1月到2009年4月。半年的准备阶段,两年的实施阶段,半年的总结结题阶段。
研究时间:2006年2月——2009年1月 具体步骤: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2月——2006年6月
制订、论证课题研究方案和具体实验计划,申报课题,组建课题组,培训实验教师,搜集资料。
组织研究教师认真学习相关资料,论证课题的可行性,讨论和撰写课题的研究方案。
申报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制定课题管理制度。确定研究班及重点观察样本,拟定课题研究计划。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06年6月——2008年12月
查找资料,分析总结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劣势,探索二者优势互补的途径、策略和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个别谈话等形式展开调查,了解教师对传统教学及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的做法和看法,分析现状,总结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没有实现优势互补的原因,形成前期调查报告。
组织实验课题实验,开展实验研究课教学设计和课堂交流评比,拍摄实验课教学录像,开展信息制作展评活动,总结调整实验方案,对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分析,调查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在语文、数学、英语学科课堂教学中,选定课例,共同设计课案, 骨干教师上课,大家听课,观察、记录,课后及时反思、评议,总结研究课中是否充分利用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各自的优势来弥补彼此的不足,形成初期研究成果。
在前一轮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总结的经验再选相同或相似的课例来设计课案,然后,再上课,再观察,再反思,再总结。
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整理典型课例,形成文本和音像资料;反思总结研究得失,形成研究随笔和研究成果;开发教学资源,建立专题学习网站,开发CAI课件,充实教育教学资源。
课题组完成阶段研究报告,学校组织召开阶段成果交流总结会,总结交流研究经验,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08年12月——2009年4月
对照方案进行全面总结,进行论文汇编,资料汇编,做好实验报告撰写工作,做好评估验收准备工作。
进一步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形成成果,作好结题准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审定有关研究资料,结题。
七、课题检测项目及方法(一检测项目
1、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形成的新型教学结构或教学模式。
2、传统教学与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优势互补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及其意义。
3、教学资源在教学中的效果。(二检测方法
问卷、书面考核、课堂调查、实践操作考核、个案分析、课堂观察等
八、课题研究机构和研究措施(一研究机构
1、课题负责人:学校校长鲁邦武,小学高级教师。
2、课题参加人员:课题主要参加人员有学校副校长、教导主任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带头人或优秀骨干教师。课题协研人员是学校各级名师、各学科骨干教师。
3、课题顾问:扬州市教育局电教馆卜忠飞、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邰性(二研究措施
1、学校进一步健全教育科研管理、研究机构,形成由“教育科研专家、学校领导、教师”组成的三结合的教研网络。
2、进一步完善科研设备设施,落实科研经费。
3、把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把开展教育科研与教师工作业绩、职称、晋级、评优挂钩,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地进行。
4、教科室进一步完善《教育科研管理制度》《教师学习培训制度》《科研奖励制度》,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题研究工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与教研工作当中,确保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有机结合。
5、定期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请有 关专家到校指导,通过多种渠道提高教师研究水平。
6、研究教师做到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按时完成各种研究资料,包括研究计划、调查报告、典型课例、研究随笔、阶段研究报告、经验论文等。课题组及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为提炼课题成果作准备。
九、预期成果与形式
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是:《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
关键词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
二、问题的提出
当我们步入21世纪时,世界科学技术正在发生新的重大突破,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为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打开了广阔前景。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然而,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尽管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取得很大的突破。原因在哪儿呢?我认为,主要问题在于,这些教改只注重了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改革,而忽视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诚然,这些改革确实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对推动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这类改革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就是忽视了学生学习模式的改革。因此,我们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很有必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已成为推行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问题,要切实认真加以解决。” 这段话贯穿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教学的任务不只是教给学生书本上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知道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与策略的研究有其现实意义。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已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大趋势。在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将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教学的结合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整合和融入,考虑在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整体效果,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实践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中的一个因素,成为教师教的工具、学生学的工具以及环境构建的工具。近几年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十分重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结合,但就目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结合的实际情况看,其理念还基本停留在片面理解信息技术就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实践中,只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的媒体和工具,强调的是辅助,即考虑强化某一个知识点,它考虑的只是促进某个知识点的教与学。一部分教师把网络教学当作一种媒体的演示手段,没有达到网络教学应有的作用。同时缺乏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件和数学课型。数学课件大部分注重课件外在设计,忽略把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贯穿于课件之中,体现不出数学教学的特点,仅仅是把网络当作是一种简单媒体的文本播放。还不能够全面、系统、深层次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自主学习,通常表现为“我要学”、“我想学”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主动的、积极地去获取知识、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主动去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本课题选题的意义和研究价值
本课题从教学关系角度研究中学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强调教学过程的创新、教学模式的改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学生认知程度评价体系的创新和教学效果反馈形式的创新,注重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其研究成果将使数学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能充分体现和发挥学生个人智慧的数学天地,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习能力、提升信息素养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习者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从而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大面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数学素养,从而达到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四、本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的重点(1).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通对各种学习、研讨、交流等途径改变教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使教师在教学中始终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实现高效课堂。以学生为本,将课堂还给学生,着力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及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构建数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提出问题、小组讨论、自我探究、教师点评”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
(2).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真正体现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师真正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揭示获取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会”到“会学”,直到“想学”的过程,让每位学生的替力都能得到最佳发挥。
2.课题研究的难点
(1).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以及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要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为一体,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使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数学教学的自主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提高适应信息时代的综合学习能力;教师应加强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及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倡导发现、探索探究性的自主学习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在数学课堂上经历发现、探究、合作交流、质疑、倾听、回顾反思等活动过程,使学生更好地学会自主学习。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为学生长期习惯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习惯,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常常受到教师“主导性”的排斥、羁押而被架空,学生只是“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久而久之,学生就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惰性强,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低下。严重阻碍着学习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受到抑制,因些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动员工作,教会学生在课堂上相互讨论,共同探究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3.课题研究的内容
主要研究数学的学科特点与信息技术的关联;探索在数学教学中学生获取信息、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学为中心的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探究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的有效途径。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明确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的内涵,比较数学传统教学与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区别,探索数学信息化教学的实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下的网络、多媒体信息资源库和教学软件,从中选取适合教学需要的内容来制作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的配套教学课件,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数学课堂,提高教学效率,走素材资源库和教学平台相结合的新路,以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达到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大幅提升,使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向更深层的方向发展。4.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1)信息技术环镜下改进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2)高中数学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借助课件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听掌握,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3)信息技术环镜下从教学操作层面逐步扩展到观念层面,借助于教学设计,促进了新的教学理念与新的信息技术在教学背景下的不断融合。(4)信息技术的作用从重教到兼学,整合从教和学的两大领域先后展开。在促进教学方式改变的同时,特别促进了学习方式的变化,形成自主性学习,课堂教学与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互为补充的格局,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
(5)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以内容信息的整合为基础,逐步深化到与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协调以及与传统教学过程和结构、方法和模式的整合。用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设计,才能使教学功能发挥到最佳水平。
(二)创新之处
1.在全体数学教师教学理念与操作技能两个层面都提高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制作课件、共同研究教法,改进教学方式,在我校数学教师自己创设的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完善和共享素材资源库,教师、学生与媒体三者的相互作用,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习积极性,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成绩。2.信息技术环境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形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构建“自主参与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切实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学中学生共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变被动地接受结论为主动地获取知识,使学生真正地感到成功的喜悦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广泛查阅、收集近几年来有关高中数学教学、信息化技术等方面的资料以及与本研究有关的研究成果。一方面为避免重复性而保证创造性,另一方面还可借鉴前人的观点、理论、方法和科研手段,使本研究更具说服力。
(2)行动研究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数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3)经验总结法:在结题阶段,对教学实践经验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地揭示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从更高层面为课题研究服务;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技术路线
2.1培训:(1).信息技术培训(课件制作、相关教育理论学习)
(2).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模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2.2实施:(1)学生调查
(2)不同课型下的模式探讨,阶段性检测,对比分析,进行微调。重新检测。
(3)中期学生调查,适应性检验。(4)形成初步实施报告。
2.3总结:对实施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出论文、案例、课件集、学习反思,准备并形成成果进行推广。3.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12年5月——2012年9月
1.成立课题组,课题组教师为主,其他教师为辅的课题组成员。2.做好课题的选题、申报及论证工作,做好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全面了解本课题的实际意义,明确研究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5年1月
1.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促进课题研究深入开展
将教师的精力从对“教”的研究转向对学生“学”的研究,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过程。要求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摒弃以往教学习惯,教学方法,彻底转变教育理念,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因此在课题实施初期,我们采取文献研究法,组织教师从理论层面进行学习研究,各位参加研究的教师通过阅读教育专著与上网学习相结合,学习新世纪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研究信息技术下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最佳方法。
2.课堂实践。进行“展示—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践,并定期进行公开研究活动,以点带面,滚动发展; 3.阶段总结。定期进行课题研讨活动,不断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改进教学,做好阶段总结。
4.从学校实际出发,以课堂教学为阵地,大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课题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脚踏实地进行课堂自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通过听课、评课、座谈等形式讨论研究中的问题。除此之外,我校集中开展了青年教师“评优课”、骨干教师“示范课”活动,并举行了青年教师的“说课比赛”,所有任课教师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学之中。这些活动,促进了我校教师队伍合作信息技术的整体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 2015年1月——2015年9月
研究总结阶段(2015年1—6月)。主要工作是整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自主学习形式课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形成课题研究物化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总结报告,发现新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提出结题申请,写出结题报告,接受总课题组的结题并就结题成果进行总结。
六、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1.1 已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
课题组成员由南康二中中青年优秀教师组成,有多年从事数学教学设计的教师,课题组成员学历、职称结构合理,他们有丰富的科研经验,经常在国家级、省级等教育类杂志发表论文;有不少论文获省级奖;课题组成员教师承担过不少省级、地级课题的研究;有课题研究的经验,课题组成员完全有能力、有时间完成此课题的研究。1.2主要参考文献: [1]《普通高级中学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整合本)》第一、二、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张建跃 《中学数学课程教材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思考》2002年11月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1998年9月 [4] 周晓红主编 《教师学与教学论》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5] 李春萍主编 《教育研究方法》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6]《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3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
目前课题组成员已开展了与课题有关有的研究工作:(1)课题负责人刘福亮同志,1998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担任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现已完成两轮高中循环教学,成绩显著,富有开拓精神,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自工作以来,一直扎根于中学数学教学工作,始终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身感受课改,实践经验丰富,并撰写了大量的教育教学论文及教学设计。
(2)刘建华同志,大学本科学历,南康二中高三数学学科组组长,中学数学一级教师,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多年,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经历了两次高中数学循环教学,理论基础扎实,教学能力强,并积极投入到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在新课程标准理论指导下,大胆课改,敢于创新,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研究能力,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3)刘钢生同志,大学本科,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南康二中数学学科组组长,思维敏捷,善于学习和钻研,教学能力强,精通计算机编程及多种数学软件的运用,精通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热衷从事教研教改工作。
(4)方宣海同志,大学本科,中学数学一级教师,工作积极主动,为人处事严谨踏实可靠,教学上颇有钻研精神,教学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成绩突出。
(5)刘兵同志,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是本学科的骨干教师,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能力并热忠教研教改,对数学实验有较深的研究,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教改实验充满热情,教学手段多,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改革。
(6)黎明元同志,大学本科,是中学数学高级教师;具有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善于总结归纳,工作细致,非常适合资料内容的收集及数据处理等工作,同时指导课题研究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1.4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刘福亮,刘建华:1.制订研究方案和计划;2.确定实施步骤;3.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4.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5.收集数据整理研究成果;6.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写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组其他教师分工:1.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刘钢生、方宣海、刘兵);2.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反思(刘福亮、刘建华、刘钢生、方宣海、刘兵、黎明元);3..进行对比分析,收集数据,写总结报告等(刘福亮、刘建华)。1.5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实验仪器设备、研究经费、研究时间及所在单位条件等)南康二中是江西省“十五”期间重点建设的重点高中,是一年现代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历史悠久,办学规模大,现总计教学班90多个,在校学生有5000多人,学生来源广泛。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充分营造出了教师勤教,学生勤学的严谨、和谐的育人环境,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一流,有校园网,拥有多个现代化多媒体教学中心。本校还建有校园网系统,国内外教科研的前沿信息和珍贵资料都可以很方便得在网上查询和下载,这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学校现占地面积达150多亩,建筑面积44218.4平方米,校园绿化面积23900多平方米。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规划合理,建筑错落有致,环境优雅;学校馆藏图书15万多册,另有电子图书30万册;教学设施先进,拥有设备齐全的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与外语教学系统、理化生实验室和音体美教学设施等。学校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坚持以德育为首,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大力推进教育改革,重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人才。近几年来学校形成了“科研兴校”的热潮,教研教改氛围异常浓厚,现有国家级课题2个,省级重点课题6个,地级课题21个,为教育科研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学校政治课题组成员有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丰富的高中教学经验,有着敬业、精业的精神和团结,拼搏的工作作风,为教育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校非常重视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年几年来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学习好的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学校重视课题的研究,经请示学校,学校表示愿意承担因课题研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切费用,能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活动经费,如:外出学习、参观交流、培训等。这些都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实践与尝试】推荐阅读:
浅析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转变09-21
b6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初探06-26
信息技术应用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11-01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探究论文09-22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06-14
《综合高中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践》课题研究报告11-07
中期报告信息技术环境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07-18
新课改下信息技术教学的几点建议07-06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的整合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