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研究方向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主要研究方向(精选8篇)

主要研究方向 篇1

1、城市政府管理

本研究方向综合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学科体系,以公共组织的整合力与回应力为目的,以公共利益为核心,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理论与实证结合,研究城市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和规律。具体包括城市行政体制改革为主的政府治理结构创新、政府职能转变与领导战略、政府组织管理模式比较、行政机制改革等。

2、公共政策

本研究方向是政策科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系统分析及运筹学等学科相互交叉形成的领域。主要研究公共政策系统和运行过程的一般规律、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技术与方法、公共政策分析的模型、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等。

3、组织行为与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本研究方向以组织行为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理论、技术和研究方法为基础,着重对公共部门(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研究公务员培训、绩效考核以及胜任力等人事行政管理的评估指标与对策,同时针对公共管理团队与组织建设展开实证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理论参考。

4、社会保障

本研究方向运用社会保障及相关理论,在中国二元结构背景下,紧密联系社会实践领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对城乡经济发展、生产、分配、消费、投资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探索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特点、方式和运作规律,研究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多元化社会保障制度,为我国建立一元化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出过渡时期的方针、政策和具体措施。

5、非营利组织管理

主要研究方向 篇2

目前建筑施工体系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绿色施工的理念也逐步被业内人士所认识和接受,国家建设部于2007年9月发布了《绿色施工导则》,用于指导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绿色施工实施过程中在认识、机制以及工程现场等方面还有诸多实际问题,这些问题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

1 对于绿色施工存在认识方面的问题

1.1 概念理解存在歧义

通过绿色施工的概念[1]可看出,绿色施工的目标和传统施工目标不同点在于“质量、进度、成本、安全”的基础上又加上了“节能环保”。目前工程建设中有这样一些现象:其一,绿色施工被认为是在施工现场进行绿化,一些施工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或是为了创建样板工地,而临时性搞一些绿化工程。其二,绿色施工被认为是安全文明施工,安全文明施工侧重于规范施工企业在施工阶段的一些不文明行为和现象,并没有系统考虑施工技术、材料、工艺、装备等各环节对节能环保的影响,绿色施工的范围要显著广于文明施工。其三,绿色施工被简单认为就是施工单位的工作,工程实际中,施工单位必须按照经审核通过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如果施工图纸有“非绿色”的内容,那也不可能完全实现绿色施工。最后,绿色施工被认为就是节约型施工,节约型工地活动相对于绿色施工,其涵盖范围相对较小,是以节约为核心主题的施工现场专项活动,目前很多施工企业是基于企业自身利益的成本节约。总之上述观点看待绿色施工都较片面,特别是一些建筑企业决策层、管理层对绿色施工不甚了解或者认识不全面这就导致项目部的绿色施工缺乏明确的指导,不能正确的实施。

1.2 社会对绿色施工认识不足

做好绿色施工不仅是施工企业的责任,它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建各方以及社会相关单位积极的配合和支持。实际工作中存在如下一些问题:其一,目前一些建设项目因为前期的总体规划不好而导致工程反反复复的折腾。譬如:一些施工场地道路下的管网施工,没有一个总体系统安排,一条道路要翻腾好几遍,这就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人、财、物力的浪费。其二,施工企业主要是依据经批准和审核通过的施工图纸进行施工,设计人员如果对节能环保不了解,选用了非节能环保的工艺,施工单位也不可能进行绿色施工的。譬如:目前一些教学楼地面施工采用水磨石地面,这种工艺费水、费时、费工和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其三,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建设投资方,如果在项目开发、立项之初就没有明确绿色建筑和绿色施工的具体要求,设计方和施工方也必然是按常规的思路去进行设计和施工。总之,推进绿色施工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各参建单位达成绿色施工的共识,按照绿色施工的要求去贯彻和落实,项目建设的全体人员(领导成员、现场管理人员以及操作人员等)都担负着绿色施工的相应任务。

2 激励评价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建设中,绿色施工相关政策执行缓慢,绿色施工没有全面实施,从激励评价机制方面考虑,主要有如下原因:其一,建设单位对绿色施工认识不足,施工企业追求的是低成本高利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程项目,除非是在工程合同和相关法律法规有所要求,否则是不愿在绿色施工中有大的投入。其二,目前建设工程行政管理部门对施工现场的管理主要还是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缺乏明确的绿色施工指标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激励制度,所以不能引起建筑企业决策层的充分重视。要解决上述问题,有如下建议:一是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在广泛调研基础上,同时结合现有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等制定一个较全面、量化的指标评价体系,使绿色施工管理有标准可依。二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参建各方绿色施工责任制;建立施工单位的社会承诺保证机制、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监督的制约机制,以此形成有利于开展绿色施工的外部环境和管理机制。三是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工程项目绿色施工完成情况的评定等级进行相应的奖惩,以此达到进一步规范绿色施工的目的。所以从政府、建设单位、施工企业各个层面上都应该完善相关的激励评价机制。

3 绿色施工在施工现场的实施措施

3.1 关于绿色施工组织管理

在施工现场,施工企业的组织管理尤为重要。首先是组织机构的问题,施工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公司层面上采取整合或者单独成立绿色施工管理部门,做到责任、权利、任务要明确,人员配备要精干实效。这个部门应该开展的工作:一是制订本企业年度绿色施工工作计划。二是加强对各个分散项目的绿色施工的监管检查。三是定期或是不定期对本企业人员进行绿色施工和节能降耗的宣传和培训。而在项目部这一层次上,应结合上级的绿色施工工作计划,制定本项目部的绿色施工实施计划;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时也应把绿色施工实施计划中的相关内容融合进来,处理好绿色施工与投资、质量和进度的关系。采取全员参与,职责分工明确,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措施,落实到材料、机械、施工过程、施工工序管理等各环节,严格检查落实情况,做好定期上报、总结等工作。

3.2 关于材料选用

施工过程中必须从“绿色”的角度严把材料关。绿色施工中施工材料选择应遵循一些原则[2]:其一是选用绿色环保材料,减轻环境负荷。其二是要求通过工艺流程和施工技术的革新,尽量减少施工过程材料消耗总量,尽可能在施工过程中重复使用和循环再生利用施工材料。其三是在满足工艺和性能的基础上就地取材,减少运输。目前工程建设中出现了很多新型建筑材料,对于如何选用以及用好这些材料,施工、监理和检测单位等应把好质量关,但有两点应该引起重视:首先建筑材料厂家所宣传的绿色环保材料,其质量证明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检测机构把好关,譬如:施工企业在购入装饰材料时,不可能对所有材料都做检测,平时资料报审的依据仅仅就是材料的材质证明和产品合格证,至于材质证明上所标明的有关环保指标是无法监控的;其次就是与新材料有关的技术标准也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3.3 关于施工技术的改进和创新

在工程实践中对现有施工工艺和方法中一些不符合节约能源、节约材料、保护环境等要求的,进行改造和创新对于实现绿色施工中的“四节一环保”具有重要作用,施工技术改进应该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工程项目不能限于“高技术”和“大改造”,施工方法和技术小的改变和改进也会带来好的效果。譬如:现在一些工地对于楼层的天棚不再进行抹灰处理,这样既可以防止以后天棚砂浆层开裂脱落的风险,另外节省了大量的水泥和砂子等原材料,也可以节省很多人工工时。工程技术人员要善于在施工的各阶段、各环节、主要工艺、作业流程等方面去挖掘改进点,要注意收集资料和积累经验。其二,施工技术改进的方向要与行业和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在施工工艺上要有突破,譬如:预拌混凝土采用自密实免振混凝土,可以减少现场振捣产生的噪声[3];采用大模板施工,以提高施工机械化程度和模板的综合利用率等。其三,做好新技术研发工作,首先施工企业对于做过的工程,要善于总结经验;其次与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开展研发工作。总之,为了推动绿色施工,在施工技术改进方面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

3.4 关于施工节水和节能

为了实现绿色施工的节水和节能,施工现场还有很多潜力可挖掘。关于节水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有抽取地下水进行降水和排水情况下,可作为生产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其二,用水设备和器具要采用节能产品,对生产和生活用水采取定额计量管理,另外要有专人对现场用水设备加强检查和维修,以减少设备滴漏和杜绝私自乱接现象。其三,建立雨水、中水等收集利用系统或者充分利用现场已有的水系统。目前我国很多城市的雨水和中水利用系统还不健全,特别是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很多城市也才起步,施工企业有必要在施工准备阶段对场地的水系统有全面考虑。

关于节能,主要是施工企业和供货厂商(钢材、水泥、商品混凝土厂商等)的节能,施工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3]:制定生产、生活、办公和施工设备的用电控制指标,定期进行计量、核算;应优先使用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临时设施的搭设应综合考虑节能、隔热性能好、能多次周转使用;临电线路合理设计、布置,临时用电应优先选用节能电线和节能灯具。钢材、水泥的生产厂家都是耗电大户,此类厂家应从更新设备和改进技术方面采取措施。商品混凝土公司应从技术环节方面考虑,优化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合理控制水泥、水的用量等。最后,节约能源还需要把工程现场当时当地的太阳能、地热能等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3.5 关于建筑垃圾处理

目前绝大多数工地对于建筑垃圾都是混合收集,只要能够运出施工现场了事,很少会关注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以及垃圾处理工艺等事项。基于上述客观实际情况,目前施工企业在施工现场有两项工作是需要开展的:其一是节约材料,除了对施工材料的采购、库存保管以及领用等工作严格管理,还需要加强对人员、技术开发等的管理,尽可能减少施工过程中建筑垃圾的产生和降低竣工后建筑材料剩余率。其二是要改变传统粗放式管理,在现场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做好调查和统计。对于建筑垃圾利用,譬如:绿化混凝土可以在利用废旧建筑材料和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增加了绿化面积,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果。总之,施工现场的环保节能工作,需要集合社会力量继续寻求新的思路和方法,加大研发力度。

4 结语

推进绿色施工是建筑行业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促进绿色施工健康、持续的发展,目前应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首先是增强业内人士的认识,绿色施工不仅仅是施工企业的事;其次是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完善激励评价机制;最后是施工企业要有组织有落实,要注意在施工环节和施工细节上挖掘潜力,加强实践和研究。

摘要:绿色施工与传统施工体系不同,目前绿色施工开展缓慢,还面临诸多问题。针对绿色施工在认识、机制、施工现场三方面存在的现象和问题,逐一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施工,施工体系,节能,环保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吴丽莉.绿色施工中的节能措施[J].施工技术,2009,38(6):130-131.

国外农村建设主要模式研究 篇3

关键词:国外;农村;模式

一、国外农村建设主要模式

(一)韩国新村运动——发展农村工业

20世纪60年代,韩国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工农业发展严重失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政府从1970年开始,设计实施了一系列的开发项目,以政府支援、农民自主和项目开发为基本动力,带动农民自发的家乡建设活动,即“新村运动”。在韩国新村运动的30年中,政府制定具体的阶段性目标。

在“新村运动”发展初期主要采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由政府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发展中期采取政府培育、社会跟进的发展模式,转移工作重点。在“新村运动”发展的后期逐步转入国民主导型发展模式,使一些有助于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组织机构在新农村运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只是通过制定规划、协调、服务,运用财政、服务等手段,为国民发展创造更有利的环境。总而言之,韩国二三十年的“新村运动”大体经历了一个由政府主导到民间主导加政府支持再到完全民间主导的发展过程。[1]

(二)日本造村运动——发展一村一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重振农村经济为目标的新村建设运动,在中介组织农协推动下开始启动。日本政府在农村运动的推动上,主要依靠日本农协组织推动,其主要做法:一是组织开展“一村一品”建设,重点抓住产地建设、培育名牌两大重点环节;二是倡导发展1.5次产业,就是以农、林、牧、渔产品为1次产业,略作加工作为0.5次产业,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发挥农协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环节的重要作用。全国农协共雇用万名营农指导员,由农业专门学校毕业,取得国家认定资格,由农协作为专门人员;四是政府无偿开设各类免费补习班;五是由农协负责提供农业低息贷款。日本农协信用系统以略高于普通银行利率的优惠利率吸引农民存款,并以优惠条件向农户发放贷款。政府发放的政策性贷款和向农业部门投入的贷款资金和利息补贴资金,也通过各级农协的窗口发放给农户;六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年收入达2.7万美元,高于美国的2.4万美元。

(三)德国城乡等值化——农民变成企业职工

这是以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带动农村发展的典型模式。二战结束后,德国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大量农业人口离开农村涌入城市,城市也因此不堪重负。因而,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倡导"等值化"理念,希望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实现"在农村生活,并不代表可以降低生活质量"的目的。上世纪50年前,这一新农村建设计划首先在巴伐利亚州开始试验,取得成功,然后在全国推广。目前,德国政府通过改善农村设施,推动农村工业化,将农民成功地留在土地上的“巴伐利亚经验”,已成为德国农村发展的普遍模式。

二、对国外农村建设模式的思考和借鉴

(一)加强政府的推动作用,提高农村建设效率

从韩国“新村运动”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政府强大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在坚持小政府角色定位的同时,强化政策导向、投入引导、激励推动、依法监管等公共服务性职能,强调政府在促进和保护农业发展方面的核心作用。

(二)完善中介组织机构,提高农村建设的市场化运作

韩国在建立和完善了全国性的新村运动民间组织,使这些组织来承担培训、宣传工作。日本利用强大的农协组织推动农村建设。德国则有更加全面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包括企业层面、协会层次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试验示范。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还不够成熟,民间组织机构尚未健全,政府应该放下部分权力,主导宏观规划和引导,鼓励各种农业发展组织市场化运作,建立和完善促进农业发展的各种机制。[2]

(三)以人为本,培养人才,提高农民科技素养

无论韩国、日本还是其他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方面都有清醒的认识。日本的农村建设模式中政府免费提供培训,各种农业中介协会都有科学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养,从根本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力度,改变农村坐等受援的现状,以人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农民。如,国家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进行免费的科学技术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致富技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走到田间地头,为农民提供科技服务;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培训事业,在农村建立吸引人才的长效机制。[3]

(四)培养农村特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日本的“一村一品”运动坚持从本地实际出发,选择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产品,充分体现地区文化和气息,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应避免以往的跟风建设,积极从地方实际情况着手,发展带有地方特色的产品、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建设。

(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并且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快建设步伐。

(六)加强并推广试验示范工作

“巴伐利亚”经验模式的巨大成功,给我国农村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早在1988年,山东省政府和德国巴伐利亚州以及德国赛德尔基金会与青州市南张楼村共同合作进行“巴伐利亚试验”,合作取得了成功,南张楼村现成为一座现代化新村,印证这一发展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但验示范工作推广缓慢,应加快试验示范工作的步伐,使试验示范工作更加规范,发挥更大的作用。构建推介主推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平台、技术体系的组装平台、农业技术创新平台等。此外,还须将试验示范工作纳入农业生产经常性工作,加强相关资源整合利用和财政资金扶持,把试验示范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台阶,充分发挥试验示范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方明.国外村镇建设借鉴[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3).

[2]张沛.国外乡村发展经验对我国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7,(17).

群文阅读教学主要内容研究 篇4

——构建“三位一体”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体系

泸州市江阳区梓橦路小学

吴群

【摘要】

泸州市梓橦路小学立足大量群文阅读教学实践,逐步提炼出“三位一体”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三位一体”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是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构建“群文阅读”范畴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

【关键词】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宏观策略;中观策略;微观策略

“三位一体”群文阅读课堂教学策略是指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构建出“群文阅读”范畴下的“课堂教学策略”体系,这是对完成群文阅读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以使教学效果趋于最佳的系统决策与设计。

一、宏观策略

宏观策略:立足教学规划的策略,即从向学生引入群文阅读,到最后学生掌握阅读目标为止的整体策略。

(一)“产生式”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借助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有“设计”地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中自主“遭遇”值得探讨的议题,或者顺应学生思维的自然,师生共同梳理出议题,产生学习目标。允许学生自己安排和控制阅读学习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动地处理学习信息的地位,教师允许学生自主地设计、实践和改善他们的学习策略,鼓励学生自己从阅读中建构具有个人特有风格的学习。

(二)“独立学习式”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独立学习是在自主的前题下,主动学习多文本,亲身经历阅读过程,接收新知识。群文阅读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课堂表面的“冷清”,其实是教师腾出不断追问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看书、自主思考、自力陈述、自觉倾听,为接下来观点的碰撞、共识的达成做好充分的学习铺垫。

(三)“小组学习式”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下的“小组学习”是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以小组为单位,为达到共同阅读目的,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一种交往方式。它强调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当小组学习意见产生分歧时,充分尊重与众不同的思路和独到见解,吸纳与众不同的观点,以此整合、优化整个小组的学习收获。

(四)“合作学习式”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为了对“议题”达成一定的“共识”(共识不等于达成一致意见,有时也是对差异的认可)而彼此配合、相互协助的一种联合行动。一般来说,“合作学习”是在“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中观策略

中观策略:是立足教学设计的策略,即在宏观策略的引领下,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结构的群文阅读课型所采用的教学策略。中观策略的研究就立足于此。

(一)“一篇带多篇式” 课型的教学设计策

“一篇带多篇”是以一篇文章为核心,带动多篇文章阅读。[1]多篇文章由议题串联,形成一个独立又有联系的整体。同时,这多篇文章之间具有相同结构,其中的一篇对于其他篇的学习具有示范指导作用,这时,就可以采用“一篇带多篇式”的教学模式。

1.具体指导、详细阅读一篇,对“议题”形成初始认识。导入新课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带着要探讨的“议题”,阅读具有示范指导作用的第一篇文章,获得感性经验;或者事先不出现“议题”,在师生共读第一篇示范文章的过程中,由学生发现“议题”,并对“议题”有一个初始的认识。

2.师生进入自主的“多篇”阅读,进一步形成“知识化”认识结构。带着对“一篇”学习的理解,接下来就可以进入更加自主的“对篇”群文阅读了。决定由“一篇”到“多篇”阅读质量的高低,关键在阅读第一篇之后的“知识化”——师生共同总结、提炼为实现目标而阅读的策略、方法或程序——此策略、方法或程序是从学生阅读实践中抽象出来的上位的可以迁移运用的知识。[2]由此可见,“多篇”是学生在实践“学习有方法的阅读”,从而“回扣议题”,对“议题”的初始认识的丰富、完善,建构出关于“议题”的新知识结构。

3.统整、提升初始认识,建构对“议题”的新认识。

利用“统整归纳式”“启迪思维式”“分析比较式”“交流评价式”“拓展延伸式”„„引发学生对“议题”更有价值的精深思考。此环节教学用时不长,但具有“画龙点睛”的重大意义。

(二)“群文齐读式”课型的教学设计策

一组文章中,任何单个文本对于其他篇的学习不具有示范指导作用,只有通过对整组群文的学习之后,才能“在文本互织间形成巨大的可以让师生参与其中进行议论和对话的意义空白,从而形成巨大的召唤力量,让师生自由自在地卷入到‘理解’之中” [3],从而形成对议题的构建。这时,就可以采用“群文共享”的教学模式。

1.直接进入自主的“多篇”阅读,发现文本互织间的不确定意义。

如群文课例《同轮明月别样情》,通过初步感知,生发出文本互织而构成的不确定意义:同样的一轮明月,诗人的情怀是否一样?

2.围绕不确定意义精深阅读“多篇”,达成共识,形成“议题”。师生围绕文本间的“不确定意义”,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理解,而是能够通过多文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来看待同一个事物或问题,形成强烈的思维张力,因此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构建复杂的心智模式。” [4]

3.深化对“议题”的认识,指向更广泛的阅读。

在对议题达成共识后,并不意味相关的阅读就此结束,教师应该通过推荐书目、开展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后进行更加广泛的自主阅读。

(三)“群文共享式” 课型的教学设计策

群文共享最大的好处就是节约时间。缺点在于学生通过阅读这一途径学习的篇目少,阅读的量没有能够取得一个根本的突破。

1.以组为单位分别阅读多篇材料中的一篇或某些篇。可以四人小组内每人读一篇。小组里的ABCD四位同学分别阅读ABCD四篇文章中的一篇;也可以全班分成几个大组,每个大组的学生读相同的一篇选文。

2.围绕不确定意义交流各自的阅读收获。

若是四人小组,组内四名成员必须轮流发言,详细交流自己阅读篇目的内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联想等。其余三名成员认真聆听,主动发现与自己阅读篇目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若是大组,则举行全班交流,从各个大组挑选代表交流自己大组阅读的篇目内容,其余大组的学生认真倾听,对比。

3.交流中发现“议题”,从广泛交流到聚焦“议题”。交流环节中所有学生通过认真的倾听来获取信息,从泛泛而谈到逐渐自主发现几篇文本之间的联系。这是“群文共享式”课型最具有魔力的环节,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们的一个清晰的思维过程,可以看到一个概念慢慢被建构起来。

4.深化对“议题”的认识,指向更广泛的阅读。

(四)“交叉结构式” 课型的教设计学策略

于泽元教授指出群文阅读“八种课堂结构”———模式化课堂结构、生成性课堂结构、松散型课堂结构所建构的一篇带多篇,群文齐读,群文共享。因为组文方式的灵活性和教学的灵活性,所以在实际教学设计中我们也会经常用到“交叉结构式”的教学模式。

“交叉结构式”的教学模式是对模式化课堂结构、生成性课堂结构、松散型课堂结构所建构的一篇带多篇,群文齐读,群文共享的一个灵活运用。

(五)“整本书阅读式” 课型的教学设计策略 1.课前引导学生带着学习任务读整本书。

相对于单篇短章,整本书篇幅更长,主题更多元,内涵更丰富,体裁更多样„„尤其主题,可以涉及两性平等、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战争与和平、民主启蒙等。[5]我们一次教学只需要确定一个“关注点”即可,利用“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指向的阅读思考。

2.课堂交流,形成“知识化”认识结构。学生通过课前的自读自悟,基本完成“任务单”后,教师再组织教学。一是先概括整本书的故事梗概;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任务单”交流自己的发现,比对想法,看看有哪些共识,有哪些自己本来没有想到的思考向度;三是在大班内针对具有代表性的选段进行集体交流,根据讨论的收获调整自己的看法,统整意见,达成基本共识。

3.展示汇报,建构对“议题”的新认识。

各个小组利用海报、结构图、图表等形式表达对于“任务单”中问题的发现。完成后粘贴出来,运用“逛大街”的形式相互学习交流,在对比中构建对“议题”的新认识。

4.拓展延伸,引导“群书阅读”。

借助“群文阅读”课堂教学引导、帮助、推动学生由阅读“整本书”到“群书阅读”,从而实现《语文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教学建议。

(六)“群书阅读式” 课型的教学设计策略

针对一类群书,“小组成员读相同的书,每人的任务单不同,但是也可以让每个学生看不同的书,思考相同的问题。老师提出议题给小组,最好是会引起不同意见的,也最好有几个议题给小组共同挑选。为什么要不同的书籍呢?其中一个原因是让学生从多几个角度来探索相同的议题。” [6]学生在独立阅读后,再分享个人对文本的响应,然后共同决定探究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逐步练习追问、接说、响应、举例、延伸等各种讨论模式。在讨论中“议题”逐渐凸显、清晰,最后大家达成共识。

三、微观策略

微观策略:是立足教学实施的策略,即具体到各个环节可教可学的教学策略。

(一)自主阅读教学策略

在群文阅读的课堂上,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营造阅读“场”,它具体表现为良好的读书氛围,读书环境,以及相互吸引、相互合作、相互竞争的伙伴关系等,引导学生积极进入自主个性化阅读状态。

其次,必须给孩子充分的阅读时间。群文阅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少讲多读”的意识,在课堂上尽可能地节省讲课时间,力求少讲、精讲,多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既要提高学习效率,又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保证有充裕的时间让孩子们看课外书。

(二)问题设计教学策略

一是群文阅读的问题设计应该具有提纲挈领的特点,抓住能引发学生进入到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研读文本的关键问题,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二是群文阅读的问题设计必须具有可议论性。设计的问题能够给予学生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学生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充分与文本,与老师,与其他学生对话。

三是群文阅读的课堂需要设计具有生长点的问题。设计教学时要分析学生的知识准备、经验储备,从学生的旧认知中找出同化新认知学习的“生长点”。在认知的“生长点”上提问,直接指向文本核心和学生个性化感悟的联结点,让学生的思维从文本中生长出来,然后向自己的阅读经验和生活领域作延伸。

(三)多元理解教学策略

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由于它的构成材料——语言的无限蕴涵,使得它具有含蓄朦胧的审美特性,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再创造的空间。因此,多人读同一部作品可以有多个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文学的多元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就十分通俗而恰当地说明了文学作品“多元解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7]

群文阅读自身充满多元理解、精神建构的本性,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一定要通过有空间(给学生思考和思想内容的空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文本进行多元理解,这才是“个性化”阅读的根本。

(四)方法提炼教学策略

语文教育教学专家尹祖琴老师在《群文阅读 重在践行》一文中指出“群文阅读的视角是开放的,或强化某种认知、或习得某种阅读策略、或促进辩证思考,或发展多元认识,或引发认知冲突,或领会某类文本特征,或体会某种表达方法„„”。但无论那种类型的群文阅读都应该在阅读过程中提炼学法、写法,然后让学生学会迁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创编文本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在适宜的情况下还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创编,让学生从群文中阅读到的方法能得到应用。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群文阅读的时候,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文章思想内容方面带来的启发,也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还可提高写作水平。

(六)集体建构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教学非常重视课堂中的集体建构,基于所有学习者的不同意见,以对他人意见的倾听、认同和接纳为核心,以形成共识为目标。

要达成这一学习目的,教师首先要努力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积极、向上的课内阅读环境。然后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认同接纳不同的看法,反省自我,调整自己最初的观点,然后师生共同认可某种理解或者理解的理解的格局,如此才可能使阅读真正有收获,是阅读成果为大家所共享。

(七)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群文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引领学生进入更为广阔的阅读空间。一是在一组群文的教学即将结束时,生发出一个新的具有挑战意味的新议题,引发学生在课外的阅读中寻求答案。二是从课堂教学的拓展阅读和推荐书目切入,把课堂教学内容当做课外阅读的“引子”。三是围绕教学相关的主题,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后续开展学生喜问乐见的各种活动,如好书推荐会,主题性阅读,读书交流会,读书卡比赛,阅读之星评选,读书大擂台比赛等。

(八)评价激励教学策略 赏识性评价。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表情传递信息,表达感情,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让课堂上充满和谐、祥和的氛围。

导向性评价。对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善于及时捕捉并夸奖;对学生独特的阅读体会,要善于表示由衷的赞叹;对那些不畏权威、敢于质疑的学生,要善于表示真切的钦佩;对于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合理见解,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调整思维的方向。

延时评价。教学中,学生对组文的理解往往意见不一,有时还会发生争辩。此时,教师不必急于即时评价,可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再进行评价。这种延时评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热忱,也有利于促进对文本内容形成了深刻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王林,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多文本阅读 多视界融合——群文阅读教学探索》。

[2] 黄国才:《群文阅读带来了改变的机遇》,《树人教育》,2014年第一期,15页。

[3]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64页。

[4] 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第6期,65页。

[5] 蒋军晶:《从“课堂”走向“课程”——我的语文之路》,长春出版社,2013年版,86页。

[6] 候秋玲,吴敏而:《文学圈之理论和务实》,台北市:朗智思维科技,2005 版。

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篇5

研究目标

1、分析目前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分工方法。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研究内容

(一)目前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浮于表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适从,不知所措、漫无目的。另一种情况是对大家都能直接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不敢放手让学生合作,不相信学生的能力,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在教师统一的“安排”下进行的,学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师的指导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表面上的假象,教师主宰了一切。

4、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5、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学习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课内外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

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分工、归纳组内意见、帮助别人评价等,另外,为了体现小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三字经》主要版本内容研究 篇6

[摘要]本文对《训蒙三字经》、赵南星的《三字经注》、王相作注的《三字经训诂》三个版本内容进行比较,勾勒出《三字经》在几百年间流传过程的主要增修状况。

[关键词]训蒙三字经三字经注三字经训诂

〔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08-0125-05

《三字经》自问世以来,结构大体未变,但经历代文字修改、内容增添,原貌已略异。为最大限度还原古版本面目,梳理历代增修线索,剖析主要增修者在不同时期的观念,笔者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藏的明赵南星《三字经注》、清代王相作注的《三字经训诂》的主要增改内容作比较,在分析前人对《三字经》的理解与认识基础上,为日后研究者提供一个《三字经》最初形态及历代演化的大致脉络。

一、不同版本《三字经》的述史年代的考析

根据现有文献显示,赵南星所撰《三字经注》是现存最早的《三字经》注释本,[1](P4)也即现存可见的最早刻本。此书侧重对《三字经》内容作典故注释,未对内容作评论。

考赵南星(1550-1627年),字梦白。高邑(今河北)人,明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天启年间,因反对魏忠贤被矫旨削职发配,死于代州。《三字经注》是赵南星著作《味檗斋遗书/教家二书》中的一卷,明刻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此书述史时一直记述到“(明)穆宗隆庆”,以“廿一史,全在兹”结尾。明隆庆帝朱载在位时间是1536-1572年,可知此版本《三字经》完成刻板印刷当在1572年后。

《三字经注》在叙述宋元及其后历史时,其行文是“辽与金,皆称帝。元灭金,绝宋世。尽中国,为夷狄。明朝兴,再开辟”。注解是“高皇帝姓朱,居句容朱家巷,起濠州,今凤阳府,灭元,成帝业,传建文帝,都南京……”。[2](P19)从此处可知,此版本叙述历史年限与文献记载的最古本《三字经》相异。因清代凌扬藻(60-1845年)等学者都在他们的评论、著作或《三字经》注本中一再强调区适子所著古本《三字经》叙述历史只到十七史。如开宗明义指出《三字经》是“岭南区适子所著”的同治庚午版(1870年)《登洲三字经》[3]和光绪二十九年(19)广东顺德人从北京带回广州印刻出版的《三字经句释》都在“廿一史”旁明确指出:“区本作十七史”,[4](P19)并注上历代史书和作者名称,且标明这些附加历史叙述“均从蜀刻范士云本增入”。

此外,清代云南学者许印芳(1832-19)著述的《增订训蒙三字经》叙述中引用陈灿回忆当年谭宗浚(1846-1888年)谈及《三字经》一事,谭宗浚也指出此书:“节录史事载至五代止,乃宋时粤中遗老某所作,非出自王伯厚。”陈灿强调“公(谭宗浚)极博群书,考订精核,其言当不诬。是此书之为伯厚作,未可定也。”许本人也认为古刻本《三字经》“其叙史事截止五代”。

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由清代陶格翻译的《满汉合璧〈三字经〉注解》虽大体根据王相注释本翻译,但叙述历史也只到“南北混”,不言“廿二史”,只写“十七史”。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由英国汉学家翟里斯(HERBERTA.GILES,1845-1935年)翻译,并在19出版的《三字经》英译本,历史叙述也只到“十七史”。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邹颖文女士指出:西方第一位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马礼逊牧师(RobertMorrison,82-1834年)、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C.Bridgman,l801-l861年)、德籍传教士欧德理(E.J.Eitel,1838-19),他们的“四个英译本的中文正文在352句(1056字)至356句(1068字)之间,内容的历史部分均以十七史终,未加入明史,盖依据较早的版本翻译。”[5]

可见,叙述历史是否只到十七史是判断早期版本《三字经》的重要标志之一。赵南星远在中原,并不知早在1530年,也即约60年前广东学者黄佐(1490-1566年)在《泰泉乡礼》卷3《乡校》就说:“诵读务贵熟,不贵多。……年少者只教一二句而止,勿强其多记。或用《孝经》、《三字经》。不许先用《千字文》、《百家姓》、《幼学诗》、《神童酒诗》等书。”也没看过1531年左右出版的《广州人物志》里对区适子著述的记载,故有“不知谁氏所作”的说法,自然不知岭南早就流行《训蒙三字经》,故采用流传北方的版本作注,这情有可原。因此,它虽是现存可见的最早刻本,但这本叙史到“廿一史”的《三字经注》与最古老版本应存差异。

二、版本比较

广东省立图书馆中山文献馆馆藏的《训蒙三字经》,是民国年间广州民智书局刻印本。封面未署作者,但在图书馆借阅卡上书有“(宋)区适子撰(南海)”字样。封面右侧有“依韵府较正”字样。此书叙述历史结尾处是“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十七史,全在兹”,[6](P19)不直白述说宋亡历史,只以一“混”字带过,与文献记载古老版本述说历史内容,尤其是“十七史”大致吻合。

中山文献馆藏有《佛山栅下区氏谱》,内里全文辑录《三字经》,与《训蒙三字经》一致,可见佛山、顺德区氏族人对此版本的认可。佛山栅下区氏家族源于顺德登洲区适子家族,在明朝洪武年间(1368-13)迁移佛山。

经统计,《训蒙三字经》共有文字1056,比文献记载的最古之本《三字经》1050字[1](《前言》,P3)多6字,当是最接近文献记载的最古《三字经》版本。赵南星的《三字经注》字数为1086,增加了30字,也即“长幼序,友与朋”6字和“辽与金,皆称帝”到“明朝兴,再开辟”24字,出版时间当在《训蒙三字经》后。

另外,许印芳、谭宗浚提出的“叙史事截止五代”也应成为进一步筛选是否为最古老版本的重要依据。所以,正如许、谭所见所述,最古老版本应没“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12字。《登洲三字经》、《三字经句释》都在“廿一史”旁注明,“区本原作十七史,今并宋史、辽史、金史、元史为廿一史(以上均从蜀刻范士云本增入)”。[4](P19)

从宋仁宗(1024年)到宋英宗(在位时间1063-1067年)时期,宋朝廷将前代残存的断代史书,即从司马迁的《史记》到欧阳修的《五代史》重新雕刻补缺,汇刻而成,共十七史。王应麟在《小学绀珠》中所列“十七史”也是截至《五代史》。[7](P96)清人赵翼在《陔余丛考》就记载宋亡后,文天祥曾对元代丞相博罗说:“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我今日非应博学宏词科,何暇泛论。”可见,从宋代到元初,“十七史”已成较固定说法。

因“炎宋兴”到“南北混”其实已清晰交代了宋代灭亡,元朝大统,南北混一的状态,超越了“十七史”,故原版本不应如此矛盾。况且在12,即元成宗大德元年,江西人曾先之出版《十八史略》。其体例按朝代、时间顺序,以帝王为中心叙述上古至南宋末年的史事。因当时元政府修《宋史》未成,宋史完成时间为至正五年(1345年)。他取材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与刘时举《续宋编年通鉴》,聊作一史,共为十八史。

曾先之与文天祥为至交,文天祥去世时,即1282年,仍称“十七史”。1297年,曾先之已有“十八史”之称,从此也可旁证“十七史”与“炎宋兴”内涵的矛盾,更难以解释王应麟在界定“十七史”范围后再写出“炎宋兴”这样冲突的内容。曾先之自称“前进士”。作为经历并目睹从宋亡到元统历程的前代知识分子,他在元朝建立后便提出“十八史”的观念,也可见当时知识分子对前朝历史欲说还休与对渐已稳定的当时形势欲拒还迎的复杂心态,因为当时不少曾经仕宋的知识分子都已进入元朝政府,如宁波江浙一带的邓文原(1258-1328年)、戴表元(1244-1310年)等,甚至后来王应麟之孙王厚孙(1300-1376年)也担任元朝教育官员。从中也可见出“十八史”的提出并非单纯曾先之的个人理念,而应是当时知识分子逐渐形成的对前朝怀念但又不无反思状况的反映,所以称“十七史”应在1297年开始甚至之前,而增添“炎宋兴”等四句应是《十八史略》大行其道的元中或明初,从此也可判断《三字经》原著,至少是历史叙述部分应在1297年前完成。

根据赵注本可知,赵南星所处时代已加入此12字,可见《训蒙三字经》保存了比赵注本更接近最古版本的状貌,但最古版本还应比《训蒙三字经》少“炎宋兴”等12字,全书总字数为1044字而非现在文献记载的1050字。

中国主要海洋产业预测研究 篇7

1 灰色GM (1, 1) 预测模型简介

灰色预测模型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的预测方法之一。灰色理论认为, 在样本容量较小和原始数据不完全的情况下, 研究对象仍然是具有一定整体功能的, 可以通过研究整体的变化规律来建构动态的预测模型。由于海洋经济结构复杂, 数据不完全, 因此, 可以用灰色动态模型进行预测。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模型主要有GM (1, 1) 一阶微分预测模型。GM (1, 1) 模型是基于随机的原始时间序列, 经按时间累加后所形成的新的时间序列呈现的规律。当原始时间序列隐含着指数变化规律时, 灰色模型GM (1, 1) 可成功地进行预测。灰色模型GM (1, 1) 用作短期预测时, 一般能取得较高的精度。而用作长期预测时, 由于经济系统运行起伏较大, 往往产生较大的偏差。用灰色模型GM (1, 1) 进行预测一般包括GM (1, 1) 建模、模型检验和预测3个步骤。

1.1 级比检验、建模可行性判断

对给定序列

计算级比

进而获得级比序列

然后检验级比σ (k) 是否落于可容覆盖区间内。

当k=2, 3, …, σ (k) 均落于可覆盖, 则该序列可作GM (1, 1) 建模和进行数列灰预测[1]。

1.2 数据变换处理

对于级比检验不合格的序列, 必须做数据变换处理, 使其变换后的序列, 其级比落入可容覆盖中。通常变化处理途径有平移变换、对数变换和方根变换。

1.3 GM (1, 1) 模型建模

GM (1, 1) 模型的构造方法是把离散的原始数据进行N次累加, 得到规律性较强的序列, 对累加生成序列建模, 经累加后的时间序列可以用以阶微分的解来逼近[2]。其主要过程如下:

经一次累加后形成, 可以建立一阶微分方程

式中, a, u为待定系数, 可以按照最小二乘法求解

首先构造GM (1, 1) 的数据矩阵B和数据向量YN, 如下式:

利用上述方法可以得到微分方程的解为白化响应式:

其中a, u为模型的待定参数, 为原始数据的累加量。由GM (1, 1) 得出的x (k) 是一次累加量, 为得到k∈ (n+1, n+2, …) 的预测值还须将其还原为 (k) , 即:

1.4 GM (1, 1) 模型的可靠性检验

构建好预测模型后, 必须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验证, 其检验方法一般采用残差大小检验、关联度检验和后验差检验等。本文采用后验差检验, 即分别计算实际数据离差S1和残差的离差S2, 后验比c和小误差概率p, 其公式如下:

当p>0.95和c<0.35时, 说明模型的可靠性和预测精度较高。

2 中国海洋经济灰色GM (1, 1) 预测模型建立

由于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口径的修正, 本文主要利用灰色动态模型对2007—2015年的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六大主要产业进行灰色模型的构建和预测。考虑到数据的连贯性和可比性, 本文采用2001—2006年的有关统计数据作为原始数据进行灰色系统预测[3], 尽管6年的样本容量对于长期预测略显不足, 但灰色模型能够在较少的样本情况下做出比较精确的预测。

2.1 主要海洋产业产值级比界区检验

已知原始数据数目n=6, 有界区:只有各点的级比均落入此区间, 原序列建模才有意义;级比点未落入此区间, 则不能用原序列作满意的GM (1, 1) 建模, 需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数据处理, 经检验处理后的新序列在可容范围之中, 才可建立预测模型。利用 (1) 式, 对表1中2001—2006年六大主要海洋产业产值数据进行级比计算, 得到级比序列σ (k) :

单位:亿元

海洋渔业:

海洋船舶工业:

海洋盐业:

海洋油气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

滨海旅游业:

经级比计算发现, 海洋渔业和海洋船舶工业各点级比均落入此区间, 可直接建立GM (1, 1) 预测模型。海洋盐业2005年的级比、海洋油气业2006年的级比、海洋交通运输业2002、2003年的级比、滨海旅游业2003、2005年的级比均不在可容覆盖范围值内, 需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方根变换处理, 由此得新序列X (1) (k) ,

海洋盐业:

海洋油气业:

海洋交通运输业:

滨海旅游业:

经二次级比判断, 开方后的序列级比点均落入 (0.846, 1.1813) 可容范围之内, 可建立GM (1, 1) 预测模型。

2.2 主要海洋产业灰色GM (1, 1) 预测模型建立

根据上述级比判断可知, 海洋渔业、海洋船舶工业可直接用原始数据建模, 而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需在新序列X (1) (k) 基础上建立模型。通过 (3) 式, 构造数据矩阵B, 数阵向量Yn和两个待估参数a、u的计算, 得出六个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预测模型:

2.3 预测模型检验

运用公式 (5) 对上述六个主要海洋产业产值GM (1, 1) 模型进行后验差检验, 结果见表2。

通过残差检验, 误差概率P和方差比C都在允许范围之内, 可用所建模型进行预测, 预测值基本反映各产业发展趋势。

3 中国海洋经济预测分析

3.1 主要海洋经济产业产值预测

根据灰色预测模型 (6) ~ (11) 式计算出, 2007—2015年中国六个主要海洋产业预测产值见表3。预计到2015年, 其产业产值分别为19 650.79、11 475.01、216.38、13 987.79、12 407.73、23247.10亿元。

3.2 中国海洋经济主要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灰色预测研究结果的一系列数据表明, 中国的海洋经济发展在此后的8年中将会持续加速发展的态势。经预测, 2015年海洋经济总量将达到123 930亿元, 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海洋船舶工业、滨海旅游业六大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将达到80 984.8亿元。其中, 海洋油气业和海洋船舶业发展较快, 平均年增长率分别达到33%、29%;比较而言, 海洋盐业发展速度较慢, 增长率仅为8.8%。伴随着滨海旅游的兴起, 海洋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等服务性产业发展迅速, 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将不断增大。随着海洋科技的进步, 海洋油气业将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中国能源的重要来源。另外, 随着中国循环经济, 节约经济的不断兴起和蓬勃发展, 未来海洋经济的发展与现在基于高成本发展的情况是不同的, 将是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可持续型发展型。可以预见, 在科技的支撑下, 中国海洋经济将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从海洋大国转变为海洋强国。

单位:亿元

4 结束语

灰预测模型既具有差分性质又具有微分性质, 模型在关系、性质、内涵方面具有不确定性, 使模型的灵活性较好, 更加符合现实情况[5]。但是数列灰预测模型仍然是以历史数据为依据的, 由于国家海洋局对海洋经济统计口径不断地进行修正, 使得实际数据与预测数据相差较大, 影响模型的精度。另外, 数列灰预测模型建立后不是通用的, 只对邻近的时间段的预测准确率较高, 越向后发展其误差就可能越大, 并且预测比较简单, 但它能较为正确地显示产业发展趋势。通过灰色预测经济法可知, 中国的海洋经济到2015年将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势头, 同时, 在海洋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 应注意海洋环境的保护与修护, 坚持发展速度和效益的统一, 提高海洋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 坚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并举, 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技兴海, 加强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坚持有进有退, 调整海洋经济结构, 全面推动海洋经济发展。

摘要:海洋经济日益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极, 加强对海洋经济的预测对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 编制海洋经济计划和制定海洋政策措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运用灰色理论, 利用历史数据, 构建海洋经济预测模型, 并对中国六大主要海洋产业2007—2015年的产值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海洋经济,预测模型,灰色理论,海洋产业

参考文献

[1]邓聚龙.灰预测与灰决策[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118-120.

[2]李学伟, 关忠良, 陈景艳.经济数据分析预测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8:200-212.

[3]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01—2007) , 资料来源:www.soa.gov.cn

[4]Deng Julong, On judging the admissibility of grey modeling via class ratio[J].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 1993, (4) :249.

徐州地方庙会的主要功能研究 篇8

摘要:庙会是人类偶像崇拜的一种结果,最初只是人们敬神祈福,寄予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庙会的功能也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认为徐州云龙山庙会的功能可以归纳为宗教祈福、文化传承与娱乐、商业贸易三种,发现庙会在这些功能的发挥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增加地方特产、非遗项目等手段,促进云龙山庙会功能更好地发挥。

关键词:徐州 庙会 功能

庙会,本是远古时期人类偶像崇拜的一种结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单一的敬祀神灵,逐渐渗入情感交流、商贸往来等不同作用。而今的庙会作为一种活着的、动态的地方民俗,俨然成为地方民众盛大的狂欢节。所以,庙会现多指依托宗教祭祀庆典节日等时间,在佛寺道观及其附近,集游艺、商贸、宗教于一体、群众广泛参加、延续多天的大型综合性民间活动[1]。

1 徐州云龙山庙会概况

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古称彭城,因地处南北方交界,五省通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云龙山,是徐州市内重要的风景山林,海拔142米,南北长3公里,因山形似龙,且山顶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云龙山庙会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知州姜焯在整修山庙时,发现巨石并命人凿观音像,吸引众人烧香祈福。因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前来祭拜者更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庙会。后随着庙会名声的传播,规模的不断扩大,庙会又逐渐发展成为苏鲁豫皖四省的民间物资交流大会,其功能也由原来的重宗教祈福向重贸易交流转变。

2 云龙山庙会的主要功能体现

通过实地调查,结合云龙山庙会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云龙山庙会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2.1 宗教祈福 追根溯源,可以说庙会是一种宗教信仰现象。庙会的核心就在于民间信仰,对神灵的供奉。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知识水平低下,认为天地间存在神灵鬼怪,并且具有人类不可企及、无法超越的神秘力量,为了获得神灵的保护与庇佑,需对其虔诚地祭祀、供奉,才能实现自身的某种祈求与愿望。云龙山庙会在形成之初就主要承载着这样的功能。

2.2 文化传承与娱乐 庙会本身就是文化的集结地,既有宗教文化,又有世俗文化,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元”,形成文化向四周辐射的中心[2]。这里庙会展现出的功能主要是对文化的传播功能。云龙山庙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高,庙会每年一届定期举行着,但其中祭祀神灵的成分却越来越少,作为放松精神、自我愉悦的内涵逐渐增加。云龙山庙会也是当地民众自我放松娱乐的一种形式,成为地方人民的一种精神文化享受。

2.3 商业贸易 云龙山庙会期间,是苏北人们准备春耕的时候,所以早年间,庙会上常有各地手艺人前来推销农具、生活用具、儿童玩具等。今时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庙会无论是在组织规模,还是参展货品、参会人数等方面都得到大大增加。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2014年3月18-20日为期三天的云龙山庙会摊位数达500多个,商品涉及四大类十余小类上千种(调查数据见表1)。据官方统计,庙会三天内参会人数达数十万人次,已成为苏北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影响最大的民间活动之一。

表1

3 云龙山庙会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

3.1 宗教祈福与文化传承功能弱化 庙会在诞生之初与敬神祈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后才出现娱神、娱人、商贸等功能活动,所以,敬神是源头,其他活动都是它的延伸。因此,这就决定了庙会文化的原真一定是与“神”有关的,而不会是后起的娱人与商贸[3]。反观云龙山庙会,宗教祈福的功能逐渐弱化,偏离原真性,朝着市场贸易方向发展。二月十九为正会,前一两天卖饮食、杂货、玩具的小商小贩,就早早地汇集于山北面的通道两侧,设摊应市。庙会当天,前来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固然有一部分,但更多的只是凑热闹、买东西。至于文化传承的功能则更是微乎其微。

3.2 商业贸易功能缺乏特色,粗制滥造 商业贸易功能虽作为云龙山庙会的一个主要功能,但课题组调查发现,从目前云龙山庙会摊位的层次及所售商品的内容来看,存在着严重的雷同单一、质量低劣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与其他城市庙会相比,内容雷同,如小吃中各地可见的棉花糖、糖葫芦、凉皮;小工艺品中千篇一律的布娃娃、手串、挂饰等,缺乏地方特色;其次,纵使出售具有徐州特色的商品,各摊位间也存在不少替代关系,如徐州当地人民喜食的一种薄饼,名曰烙馍,在云龙山庙会上就随处可见。并且出售的商品往往大多为粗制滥造,质量低下,损害了云龙山庙会在参会人员心中的形象与地位。

4 提升云龙山庙会功能性的改进建议

为促进云龙山庙会各项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以地方特产为亮点,深化商业经贸功能 不同地方庙会之间真正的区别,并不在于规格的高低、规模的大小、参会人数的多寡,而在于庙会中包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即地方文化特色。由于庙会的参会人员主要是徐州本地市民,所以可以出售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物品,像苇席、竹席等,或是徐州地方县乡及临近县市的一些特色产品,像沛县狗肉、邳州银杏叶枕头、窑湾绿豆烧等。当然也不排除徐州市区特色小吃及其他手工艺品等。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要在物品的特色上下功夫外,同时也不能忽视产品的质量建设,如同旅游资源开发中所要求的那样: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4.2 以非遗项目为突破,彰显文化传承功能 庙会之所以称之为“庙会”,而不叫“庙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庙会除了具有“庙市”的经济功能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文化功能。庙会的举办使地方民间艺术精华在一定的时空中得以集中展现,可以让本地居民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对当地民间文化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关于文化的传承方面,应该从增加庙会的非遗项目入手,如聘请民间艺人表演徐州地方特色的淮海戏和柳琴戏,现场教制捏泥人、吹糖稀、糊风筝、摊烙馍等,不仅在视觉上吸引民众,而且的听觉上留住游人脚步,增强参会人员的参与性、互动性,让大家在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学习了解徐州地方文化。

4.3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拓展旅游推荐功能 不论是增加地方特产,还是非遗项目,都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组织与协调。政府部门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使一场庞大的庙会在组织运作上更加有规划性、条理性,而且在庙会的营销宣传上也可以集中资源,搭建良好的宣传平台,扩大庙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应该提高政府部门对云龙山庙会的重视,在调查摸清庙会资源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尝试引入外部资本,改善庙会环境,借鉴南京夫子庙会、青岛国际啤酒节、新郑祭祖大典等组织经验,使其由自发组织的草根活动转变为政府参与规划,基于市场运作的民俗艺术节,增加庙会旅游休闲的功能,成为城市节事旅游的一部分,争取成为徐州城市与旅游走出去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吉发涵.庙会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J].民俗研究,1994(1).

[2]裴攀.中岳庙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林晓平.客家庙会的特色与功能[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作者简介:沈彦彤(1994-),女,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徐峰(1979-),男,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endprint

摘要:庙会是人类偶像崇拜的一种结果,最初只是人们敬神祈福,寄予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庙会的功能也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认为徐州云龙山庙会的功能可以归纳为宗教祈福、文化传承与娱乐、商业贸易三种,发现庙会在这些功能的发挥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增加地方特产、非遗项目等手段,促进云龙山庙会功能更好地发挥。

关键词:徐州 庙会 功能

庙会,本是远古时期人类偶像崇拜的一种结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单一的敬祀神灵,逐渐渗入情感交流、商贸往来等不同作用。而今的庙会作为一种活着的、动态的地方民俗,俨然成为地方民众盛大的狂欢节。所以,庙会现多指依托宗教祭祀庆典节日等时间,在佛寺道观及其附近,集游艺、商贸、宗教于一体、群众广泛参加、延续多天的大型综合性民间活动[1]。

1 徐州云龙山庙会概况

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古称彭城,因地处南北方交界,五省通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云龙山,是徐州市内重要的风景山林,海拔142米,南北长3公里,因山形似龙,且山顶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云龙山庙会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知州姜焯在整修山庙时,发现巨石并命人凿观音像,吸引众人烧香祈福。因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前来祭拜者更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庙会。后随着庙会名声的传播,规模的不断扩大,庙会又逐渐发展成为苏鲁豫皖四省的民间物资交流大会,其功能也由原来的重宗教祈福向重贸易交流转变。

2 云龙山庙会的主要功能体现

通过实地调查,结合云龙山庙会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云龙山庙会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2.1 宗教祈福 追根溯源,可以说庙会是一种宗教信仰现象。庙会的核心就在于民间信仰,对神灵的供奉。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知识水平低下,认为天地间存在神灵鬼怪,并且具有人类不可企及、无法超越的神秘力量,为了获得神灵的保护与庇佑,需对其虔诚地祭祀、供奉,才能实现自身的某种祈求与愿望。云龙山庙会在形成之初就主要承载着这样的功能。

2.2 文化传承与娱乐 庙会本身就是文化的集结地,既有宗教文化,又有世俗文化,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元”,形成文化向四周辐射的中心[2]。这里庙会展现出的功能主要是对文化的传播功能。云龙山庙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高,庙会每年一届定期举行着,但其中祭祀神灵的成分却越来越少,作为放松精神、自我愉悦的内涵逐渐增加。云龙山庙会也是当地民众自我放松娱乐的一种形式,成为地方人民的一种精神文化享受。

2.3 商业贸易 云龙山庙会期间,是苏北人们准备春耕的时候,所以早年间,庙会上常有各地手艺人前来推销农具、生活用具、儿童玩具等。今时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庙会无论是在组织规模,还是参展货品、参会人数等方面都得到大大增加。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2014年3月18-20日为期三天的云龙山庙会摊位数达500多个,商品涉及四大类十余小类上千种(调查数据见表1)。据官方统计,庙会三天内参会人数达数十万人次,已成为苏北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影响最大的民间活动之一。

表1

3 云龙山庙会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

3.1 宗教祈福与文化传承功能弱化 庙会在诞生之初与敬神祈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后才出现娱神、娱人、商贸等功能活动,所以,敬神是源头,其他活动都是它的延伸。因此,这就决定了庙会文化的原真一定是与“神”有关的,而不会是后起的娱人与商贸[3]。反观云龙山庙会,宗教祈福的功能逐渐弱化,偏离原真性,朝着市场贸易方向发展。二月十九为正会,前一两天卖饮食、杂货、玩具的小商小贩,就早早地汇集于山北面的通道两侧,设摊应市。庙会当天,前来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固然有一部分,但更多的只是凑热闹、买东西。至于文化传承的功能则更是微乎其微。

3.2 商业贸易功能缺乏特色,粗制滥造 商业贸易功能虽作为云龙山庙会的一个主要功能,但课题组调查发现,从目前云龙山庙会摊位的层次及所售商品的内容来看,存在着严重的雷同单一、质量低劣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与其他城市庙会相比,内容雷同,如小吃中各地可见的棉花糖、糖葫芦、凉皮;小工艺品中千篇一律的布娃娃、手串、挂饰等,缺乏地方特色;其次,纵使出售具有徐州特色的商品,各摊位间也存在不少替代关系,如徐州当地人民喜食的一种薄饼,名曰烙馍,在云龙山庙会上就随处可见。并且出售的商品往往大多为粗制滥造,质量低下,损害了云龙山庙会在参会人员心中的形象与地位。

4 提升云龙山庙会功能性的改进建议

为促进云龙山庙会各项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以地方特产为亮点,深化商业经贸功能 不同地方庙会之间真正的区别,并不在于规格的高低、规模的大小、参会人数的多寡,而在于庙会中包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即地方文化特色。由于庙会的参会人员主要是徐州本地市民,所以可以出售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物品,像苇席、竹席等,或是徐州地方县乡及临近县市的一些特色产品,像沛县狗肉、邳州银杏叶枕头、窑湾绿豆烧等。当然也不排除徐州市区特色小吃及其他手工艺品等。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要在物品的特色上下功夫外,同时也不能忽视产品的质量建设,如同旅游资源开发中所要求的那样: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4.2 以非遗项目为突破,彰显文化传承功能 庙会之所以称之为“庙会”,而不叫“庙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庙会除了具有“庙市”的经济功能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文化功能。庙会的举办使地方民间艺术精华在一定的时空中得以集中展现,可以让本地居民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对当地民间文化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关于文化的传承方面,应该从增加庙会的非遗项目入手,如聘请民间艺人表演徐州地方特色的淮海戏和柳琴戏,现场教制捏泥人、吹糖稀、糊风筝、摊烙馍等,不仅在视觉上吸引民众,而且的听觉上留住游人脚步,增强参会人员的参与性、互动性,让大家在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学习了解徐州地方文化。

4.3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拓展旅游推荐功能 不论是增加地方特产,还是非遗项目,都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组织与协调。政府部门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使一场庞大的庙会在组织运作上更加有规划性、条理性,而且在庙会的营销宣传上也可以集中资源,搭建良好的宣传平台,扩大庙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应该提高政府部门对云龙山庙会的重视,在调查摸清庙会资源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尝试引入外部资本,改善庙会环境,借鉴南京夫子庙会、青岛国际啤酒节、新郑祭祖大典等组织经验,使其由自发组织的草根活动转变为政府参与规划,基于市场运作的民俗艺术节,增加庙会旅游休闲的功能,成为城市节事旅游的一部分,争取成为徐州城市与旅游走出去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吉发涵.庙会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J].民俗研究,1994(1).

[2]裴攀.中岳庙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林晓平.客家庙会的特色与功能[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作者简介:沈彦彤(1994-),女,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徐峰(1979-),男,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endprint

摘要:庙会是人类偶像崇拜的一种结果,最初只是人们敬神祈福,寄予美好生活愿望的一种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庙会的功能也逐渐朝多元化方向发展。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查,认为徐州云龙山庙会的功能可以归纳为宗教祈福、文化传承与娱乐、商业贸易三种,发现庙会在这些功能的发挥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并相应地提出在政府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增加地方特产、非遗项目等手段,促进云龙山庙会功能更好地发挥。

关键词:徐州 庙会 功能

庙会,本是远古时期人类偶像崇拜的一种结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功能也由最初的单一的敬祀神灵,逐渐渗入情感交流、商贸往来等不同作用。而今的庙会作为一种活着的、动态的地方民俗,俨然成为地方民众盛大的狂欢节。所以,庙会现多指依托宗教祭祀庆典节日等时间,在佛寺道观及其附近,集游艺、商贸、宗教于一体、群众广泛参加、延续多天的大型综合性民间活动[1]。

1 徐州云龙山庙会概况

徐州,位于江苏省北部,古称彭城,因地处南北方交界,五省通衢,历来为兵家必争之战略要地。云龙山,是徐州市内重要的风景山林,海拔142米,南北长3公里,因山形似龙,且山顶常有云雾缭绕而得名。云龙山庙会始于清康熙年间。当时,知州姜焯在整修山庙时,发现巨石并命人凿观音像,吸引众人烧香祈福。因农历二月十九日为观音诞辰,前来祭拜者更甚,久而久之逐渐形成庙会。后随着庙会名声的传播,规模的不断扩大,庙会又逐渐发展成为苏鲁豫皖四省的民间物资交流大会,其功能也由原来的重宗教祈福向重贸易交流转变。

2 云龙山庙会的主要功能体现

通过实地调查,结合云龙山庙会的具体情况,我们认为,云龙山庙会主要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

2.1 宗教祈福 追根溯源,可以说庙会是一种宗教信仰现象。庙会的核心就在于民间信仰,对神灵的供奉。在古代社会,由于人们知识水平低下,认为天地间存在神灵鬼怪,并且具有人类不可企及、无法超越的神秘力量,为了获得神灵的保护与庇佑,需对其虔诚地祭祀、供奉,才能实现自身的某种祈求与愿望。云龙山庙会在形成之初就主要承载着这样的功能。

2.2 文化传承与娱乐 庙会本身就是文化的集结地,既有宗教文化,又有世俗文化,构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元”,形成文化向四周辐射的中心[2]。这里庙会展现出的功能主要是对文化的传播功能。云龙山庙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佛教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民俗文化,对于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与能力的不断提高,庙会每年一届定期举行着,但其中祭祀神灵的成分却越来越少,作为放松精神、自我愉悦的内涵逐渐增加。云龙山庙会也是当地民众自我放松娱乐的一种形式,成为地方人民的一种精神文化享受。

2.3 商业贸易 云龙山庙会期间,是苏北人们准备春耕的时候,所以早年间,庙会上常有各地手艺人前来推销农具、生活用具、儿童玩具等。今时今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庙会无论是在组织规模,还是参展货品、参会人数等方面都得到大大增加。课题组通过实地走访调研发现,2014年3月18-20日为期三天的云龙山庙会摊位数达500多个,商品涉及四大类十余小类上千种(调查数据见表1)。据官方统计,庙会三天内参会人数达数十万人次,已成为苏北地区乃至淮海经济区影响最大的民间活动之一。

表1

3 云龙山庙会功能发挥的主要问题

3.1 宗教祈福与文化传承功能弱化 庙会在诞生之初与敬神祈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后才出现娱神、娱人、商贸等功能活动,所以,敬神是源头,其他活动都是它的延伸。因此,这就决定了庙会文化的原真一定是与“神”有关的,而不会是后起的娱人与商贸[3]。反观云龙山庙会,宗教祈福的功能逐渐弱化,偏离原真性,朝着市场贸易方向发展。二月十九为正会,前一两天卖饮食、杂货、玩具的小商小贩,就早早地汇集于山北面的通道两侧,设摊应市。庙会当天,前来烧香还愿的善男信女固然有一部分,但更多的只是凑热闹、买东西。至于文化传承的功能则更是微乎其微。

3.2 商业贸易功能缺乏特色,粗制滥造 商业贸易功能虽作为云龙山庙会的一个主要功能,但课题组调查发现,从目前云龙山庙会摊位的层次及所售商品的内容来看,存在着严重的雷同单一、质量低劣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与其他城市庙会相比,内容雷同,如小吃中各地可见的棉花糖、糖葫芦、凉皮;小工艺品中千篇一律的布娃娃、手串、挂饰等,缺乏地方特色;其次,纵使出售具有徐州特色的商品,各摊位间也存在不少替代关系,如徐州当地人民喜食的一种薄饼,名曰烙馍,在云龙山庙会上就随处可见。并且出售的商品往往大多为粗制滥造,质量低下,损害了云龙山庙会在参会人员心中的形象与地位。

4 提升云龙山庙会功能性的改进建议

为促进云龙山庙会各项职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 以地方特产为亮点,深化商业经贸功能 不同地方庙会之间真正的区别,并不在于规格的高低、规模的大小、参会人数的多寡,而在于庙会中包含着不同的历史文化底蕴,即地方文化特色。由于庙会的参会人员主要是徐州本地市民,所以可以出售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物品,像苇席、竹席等,或是徐州地方县乡及临近县市的一些特色产品,像沛县狗肉、邳州银杏叶枕头、窑湾绿豆烧等。当然也不排除徐州市区特色小吃及其他手工艺品等。需要注意的是,除了要在物品的特色上下功夫外,同时也不能忽视产品的质量建设,如同旅游资源开发中所要求的那样:要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4.2 以非遗项目为突破,彰显文化传承功能 庙会之所以称之为“庙会”,而不叫“庙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庙会除了具有“庙市”的经济功能外,还有更为重要的文化功能。庙会的举办使地方民间艺术精华在一定的时空中得以集中展现,可以让本地居民及来自四面八方的游人对当地民间文化有更加清晰完整的认识。关于文化的传承方面,应该从增加庙会的非遗项目入手,如聘请民间艺人表演徐州地方特色的淮海戏和柳琴戏,现场教制捏泥人、吹糖稀、糊风筝、摊烙馍等,不仅在视觉上吸引民众,而且的听觉上留住游人脚步,增强参会人员的参与性、互动性,让大家在手工制作等活动中学习了解徐州地方文化。

4.3 以政府部门为主导,拓展旅游推荐功能 不论是增加地方特产,还是非遗项目,都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组织与协调。政府部门参与其中,不仅可以使一场庞大的庙会在组织运作上更加有规划性、条理性,而且在庙会的营销宣传上也可以集中资源,搭建良好的宣传平台,扩大庙会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因此,应该提高政府部门对云龙山庙会的重视,在调查摸清庙会资源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尝试引入外部资本,改善庙会环境,借鉴南京夫子庙会、青岛国际啤酒节、新郑祭祖大典等组织经验,使其由自发组织的草根活动转变为政府参与规划,基于市场运作的民俗艺术节,增加庙会旅游休闲的功能,成为城市节事旅游的一部分,争取成为徐州城市与旅游走出去的名片。

参考文献:

[1]吉发涵.庙会的由来及其发展演变[J].民俗研究,1994(1).

[2]裴攀.中岳庙会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林晓平.客家庙会的特色与功能[J].江西社会科学,2010(10).

作者简介:沈彦彤(1994-),女,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徐峰(1979-),男,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管理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上一篇:德育渗透论文下一篇:三创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