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篇1

(一)中国医疗被毁于“政治化”

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医疗问题,都没象中国这样复杂,医患关系,都未象中国这样紧张,大家对医疗问题看法莫衷一是,越治理问题越多,原因到底出在哪?本文今天一针见血地指出原因在于:“医疗问题已被政治化”了,而政治的焦点是“医德”。

如不是被政治化了,一次涉及13亿人利益的医改,政府要把百姓“免费看病”待遇,变成“自己掏腰包看病”的商品化,老百姓非但没人问责政府,几乎一边倒的跟着记者大骂医生侵吞了他们的医疗利益,原因是“医德沦丧”。世界哪个国家能做得这么漂亮?

政治也是一种思想和利益上的对立,一旦引入“政治”,对问题的看法也将偏离客观公允,医患双方必然变得对立敌我,难以调和。

于是国家在医患喋喋不休的争吵中,每年都能节省了占GDP4-6%医疗费用,成为医改最大受益者,结果能不“看病贵”?多年没投资医疗建设,能不“看病难”?政治思维影响了百姓对客观问题的判断力,才使人坚信医疗问题都是医生思想(医德)变质的结果,于是因投入不足造成的矛盾得以转移,医患迅速对立。政治化的思维使人容易偏激,就像文革时期相信“右派”思想都是要预谋反革命似的,百姓对一件普通医患态度问题,都容易上升到“医德问题”。一件普通的医疗事件,极易上纲上线到敌我关系。

而对他行业出现的重大问题或事故,都能被心平气和地理解为“偶然”,对屡禁不止的贪污腐败能被理解为“个别”和前途光明;而对少数医生的医疗差错则认定1

为群体的“医德沦丧”,医生的红包回扣数额虽小,却更令人痛恨。

此时尽管医管部门已经公开向社会宣布医改失败的原因:是“体制问题”,是“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本该逐条去解决。可网络中至今有人仍固执的认为不先改变医生的医德,国家增加几万亿投入、建立多少医院都将是“喂了白狼”。而医管部门却也糊涂地始终专攻“医德教育”,更坚定了百姓的信心。

何以至此?只有这样医疗矛盾能得以转移,相关部门能免于被问责,同时赢得了改正的时间,不必对因处理,只要医德教育就能赢得满堂喝彩!

但代价也是巨大的,医患关系紧张,医闹频发;不得不为缓解一个旧矛盾替而制造几个新矛盾,问题积重难返;新医改也因此耽搁了,且改革不得不避开被“政治思维”残绕的象粽子一样的旧医疗体制,在外围和防未病想办法。

过去的教育事业和今天的医疗行业一样,也被记者引向政治化过,教师处境就象今天的医生一样:社会关注,媒体天天爆料,教师总是挨骂,所有教育问题的根源也都直指教师的“师德”。实实在在的客观矛盾不被重视,越搞“师德教育”问题越多……

直到有一天,媒体记者松开了紧咬教育的口,转向医疗行业。于是教育行业才得以重归理性,认认真真地、逐一处理多年来积攒的具体矛盾和问题,教育行业才得以好转!

(二)医疗资本主义?

市场在医院里确实起作用。因为医生拥有比病人更多的知识,这使得许多聪明人选择学医,也是我们需要好医生的原因。培养医生要花很多年,因为你需要有特殊领域的知识。病人不知道得了什么病或者有什么疗法,他们只知道发烧了,感到疼痛了或者不能进食了。他们得看医生以得到诊断和治疗。所以医生有可能利用这种优势剥削病人,而这种现象在中国已经存在。

但是最近在中国有一个争论: 有人说中国医疗系统的私有化或市场化不是真正的市场化,因为政府控制了价格和所有资源。结果这导致医疗服务的提供不足。所以我是否可以说您的建议是政府进一步调控医疗系统,而不是让其进入市场? 首先,中国并不缺乏病床和医生。事实是中国在城市拥有太多的医院和医生。甚至在大多数小县城有更多病床。所以中国的不是缺乏医生,病床或技术,而是好的专家。中国有太多的缺乏良好培训的普通医生,他们不知道如何作出正确的诊断或给予适当的治疗。所以中国缺乏高质量的医生,特别是专家。因为疾病谱已经改变,现在癌症成了常见病,而以前不是。高血压,心脏病也是如此,而却没有必需的心脏病专家。因此中国在一方面过剩,在另一方面短缺。请不要混淆认为中国只有一个要么医生,病床过剩,要么过少。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得多。我说中国没有适当地调控并不是说中国需要更多地调控,比如中国就不应该错误地控制药品价格。

(三)那他们应该调控什么?

应该调控付费机制。中国不应该执行按服务收费,在这种机制下开的药越多,获利越多。这就是医生开大处方的原因。中国需要一个大的整改,而不是在边边角角修修补补。我担心的是中国不进行大的整改,就像把大量的钱投入医疗系统,却没有变成对人民的服务。医院和医生过得很舒适,他们不想看到任何改变。他们只想看到钱流进自己腰包。老实说,这就是中国面临的困难。

(四)您是说医生,医院不想有任何

改变?是的。特别是医药公司,他们是提供方,美国的药物公司,大多数医生、医院不想有任何变化,他们只喜欢看到更多钱流入医疗系统。所以人们总是抱怨不得不为医疗服务付费过多。在此过程中,医生医院还期望得利更多。

但是就我所知有这样一个现象,统计数字显示近年中国医生数量的增加停止了,虽然医学院还招学生,但没有多少医学生进医院工作,这意味着医疗领域并没

有我们认为的那样有吸引力。

你错了。你知道有多少医生变成了医药公司的销售员? 因为销售员工资更高,并给医生红包。在中国,医生的正式工资确实很低。医生应该得到更多的报酬。但有了红包,中国医生报酬很不错,不过这是错误的谋生途径。很多正直的医生都走上了这条路。说句不好听的话,这叫” 逼良为娼”。医生被迫不合法地收取红包。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医生都报酬太低。但是医药公司还会付得更多,因为他们需要这种和医生的关系,利用红包达到目的:”你开我们生产的牌子的药品。”

(五)那么在所有这些问题中,优先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首先,我不是总理或主席。其次,我并不羡慕他们。我的确相信胡锦涛和温家宝真的是想做正确的事情,他们真的想促进人们的医疗和福利。但是,某些政府官员并不这么认为。卫生部在国家层面上所做的所有事情就是要更多的钱,保护医生、医院,没有充分地让人民更健康。看看新农合吧,那些钱让乡镇卫生院设备更好,赚钱更多,大多数钱没有帮助到人民。所以这才是总理和主席面临的。他们是想为人民做好事,但他们的部长们却不这样想,比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就想着要更多的钱,这样就可以盖更高的房子,有更多的钱去管理。但他们是否给城镇职工购买了正确的医疗服务呢? 他们也没有。这是中国面临的基本。卫生部没有真正想为人民服务。但总理和政治局的官员又的确想为人民服务,因为他们要维持社会稳定。不过社会稳定的现在捏在卫生部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手中。

(六)如何用这些钱获得最大的健康回报?

我称之为”如何将资金转化为给人民的服务,促进人民健康并防止因病致贫。” 是投入到通过新技术赚更多钱的大医院。

(七)医疗系统中市场的作用是什么?

市场是有其积极作用的,但需要调控和监管,我们称之为”监管”。供方之间的竞争就是适当的监管。他们在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上竞争,否则他们就会剥削病人。所以中国应该在政府适当的调控和监管下促进竞争,但政府在理想情况下不应该管医院的运作,否则二者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政府和公务员。但是在农村无法推行竞争,因为在乡镇一级只有一家乡镇卫生院。而在城市基本医疗卫生,像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政府应该试着放开竞争,不要只是政府来建。让能最好地为人民提供这些服务的医院或组织来竞争,以最便宜的价格来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允许其发展壮大。而不要说你是政府的机构,就有特权提供这种服务,养一批闲人在那里。现在有很多人持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要么市场要么政府,要么任何一个都不起作用。

有些人称为美国模式或英国模式。如果走市场之路,就是仿效美国模式,得交很高的保费。如果走英国模式,就可能为了一台手术等上几个月甚至几年。人们只是简单地认为我们只有这两种模式。

实际上,英国已经不再是以前那样了。英国试着引入竞争。美国也没有完全自由的市场,也试着监管医疗。而如我所说,中国的专家,就像卫生部长,政府官员过于简单化地提出极端方案。

调研人:11300163 林彬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篇2

财务报告是一种书面的报告文件, 企业通过编制并公布财务报告的形式, 向政府的有关机构和社会上的有关方面和个人提供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财务资料。对于财务报告的基本含义, 国内外会计学界有不同的表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在1978年发表的《企业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中曾明确指出:“财务报告不仅包括财务报表, 而且包括传递直接或间接的与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有关的各种信息的其他手段。”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第17号公告认为, “财务报告是影响一个企业的事项或由企业从事的交易对企业影响的总体性的描述。不论单个企业或企业合并集团, 意欲通过它把通用的财务信息传递给使用者。”

中国《企业会计准则》第57条所下定义是:“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 (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

以上各种对财务报告概念的表述不尽相同, 但都认为财务报告是把一定期间内的财务信息和其他经济信息传递给使用者的书面文件, 它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文件。

中国目前还没有完全意义上的政府财务报告。目前, 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财政总预算单位、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财务报告。它们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 提供政府的财务信息。目前, 中国的政府财务报告以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为中心展开, 而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主要提供关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来源和使用以及实际与预算相比较的信息, 如果按照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对受托责任层次结构的划分, 中国目前政府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大致可归入第五层次的受托责任报告。

二、政府财务报告研究现状与分析

(一) 国外政府财务报告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关于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的研究起步较早, 尤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相关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这些研究成果多是针对发达国家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对发展中国家则涉及较少, 但有许多研究成果仍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Rose (1977) 提出发展中国家政府舞弊问题, 认为有必要提高财政资金透明度, 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 这实质上提出了政府会计的符合性目标。Buchanan (1977) 提出, “政府宗旨 (总体目标) 和有限责任公司 (私立单位) 相反, 政府往往倾向于提供更多的服务 (扩大责任) , 结果导致了预算的扩大和经常性赤字”, 由此提出了政府会计在财务管理方面的职能。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GASB) 、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AB) 分别就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报告主体等有专门技术界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于2000年发布了财政透明度公告, 按照公告要求, 要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提供全面、完整的财务状况信息, 并且要涵盖所有外部融资的交易和取得实务捐赠的记录。这是对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提出的要求。在政府财务报告会计基础的选择上, 众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 (OECD)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都选择了引入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二) 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政府财务报告的专门研究相对来说非常少, 现有研究基本上均遵循理论先行, 由点到面的思路。从现有研究成果来看, 在政府财务报告领域, 中国学者编著的专著仅有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赵建勇编著的《政府财务报告研究》一书, 由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该书内容包括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主体、目标、会计基础、报告模型等。该书立足于全面考察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 并在此基础上找出与中国实际情况的结合点, 对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完善进行了一些探索。

赵建勇 (1997) 对会计目标研究中的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及财务报告所能提供的信息, 三方面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的具体表现作了探讨。其在2002年又阐述了公共管理与政府财务报告发展之间可能的内在联系, 但也只是提出了这种想法:我认为政府财务报告问题, 其中包括了众多的公共管理内容, 但与此同时也同样存在大量的会计专业问题, 政府会计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边缘性很强的学科。

李建发教授 (1999) 在其《政府会计论》中首次使用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 提出政府财务报告主要提供政府履行公共受托情况的信息, 并且认为政府财务报告与财政报告有根本的区别, 2001年, 其在《论改进中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一文中, 提出中国各级政府至今没有编制过一份全面、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 认为1998年以来实行的预算会计制度没有体现中国特色。

叶龙 (2003) 在其博士学位论文《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理论体系研究》中, 阐述了政府财务报告信息应是定量化信息和定性化信息的有机结合, 由此提出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简单和结构不合理两个方面的主要缺陷。

王雍君 (2004) 认为, 目前中国政府财务报告应侧重于报告投入责任, 向立法机关和纳税机关以及纳税人表明公共资金的获得和使用情况是否符合预算和相关法律的规定。

罗辉 (2006) 提出现行政府财务报告内容的不足。他认为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缺少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反映; (2) 缺少对国有股权的确认和反映; (3) 缺少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状况的反映; (4) 对政府负债的披露不充分, 中国政府的债务并没有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得到充分的披露。

笔者认为, 政府财务报告存在问题还体现在:现行政府财务报告规范的不足。因此有必要改变中国目前政府财务报告规范不统一、按照组织类别分别制定不同制度来规范的现状, 针对会计事项制定统一规范的政府会计准则。

三、改革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若干建议

1.构建以公共受托责任为核心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中国应该致力于建设以公共受托责任为核心的政府财务报告目标。同时, 以公共受托责任为逻辑起点来构建政府会计目标也是中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出发点。

2.提高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特征:真实性为基础, 强调相关性, 把提高透明度作为综合的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确定会计信息“有用性”的质量标志, 是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具体表现。它在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中居于重要地位。

3.区分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 合理确定政府财务报告的范围和层次。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单位或组织, 它包括记账 (核算) 主体和报告主体。报告主体确定时主要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 是为实现会计报告目标而构建;而记账主体除了考虑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外, 很大程度上是为满足内部使用者的需求而确定。中国政府会计主体概念选取时, 必须要从有利于实现评价受托责任的报告目标和加强政府财务资源管理、规范政府财务行为的双重角度出发, 对记账主体和报告主体分别加以界定。

4.转变政府财务报告会计确认基础。我们认为, 沿着现金制到应计制的推进过程中有无数个点, 因此, 政府财务报告的改进不需要拘泥于某个具体的模式, 可以从中国当前最紧迫的负债入手, 比如, 国债还本付息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分期确认;担保贷款的担保责任和借出债权已坏账的, 按权责发生制入账, 以达到充分揭示政府隐性债务, 防范财政风险的目的。

5.重整中国政府财务报告的内容。政府财务报告内容中最重要的就是资产负债表, 而往往最容易出问题的也是资产负债表, 针对中国现行资产负债表在确认资产和负债上的不足, 建议将中国传统的资产负债表分解为偿债能力表和资本资产表, 辅之于或有负债表和统计信息表, 共同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

本文认为, 在政府会计准则结构中, 应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同会计要素确认、计量的原则区别开来, 以便正面表达其含义, 突出其重要地位, 并把基本质量要求与其制约因素划分开来, 以便分清主次。而在核心的两个质量特征中, 应以真实性作为基础, 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与企业财务报告的处境相同, 中国未来政府会计报告的真实性相对于相关性似乎更容易受到使用者的关注) 。在总括性质量特征的描述方面, 应引入西方评价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的“透明度”概念。

摘要:随着新公共管理逐步应用于实践, 中国政府也在重新定位政府角色, 试图建立一个基于公共受托责任的、追求效率、视公众为最大服务对象、有事业心、有预见性的政府。政府财务报告作为政府履行其公共受托责任的信息报告系统, 也应当在新公共管理的要求下进行改进, 基于上述要求, 首先界定了政府财务报告的概念, 在分析国内外政府财务报告现状及存在问题上, 提出了改革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政府财务报告,公共受托责任,改革

参考文献

[1]刘光忠.改进中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 2002, (1) :12-15.

[2]罗辉.改善和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会计使命[J].会计研究, 2006, (3) :23-24.

[3]赵建勇.预算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45-56.

[4][美]普雷姆詹德 (A.Premchand) .有效的政府会计[M].应春子, 等, 译.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1998:23-25.

[5][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论财务会计概念[M].娄尔行, 译.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2.

[6]美国政府会计委员会.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汇编[M].马如雪, 等,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45-48.

[7]李建发.政府会计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9:56-58.

[8]陈立齐.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及对中国的借鉴价值[J].中国总会计师, 2004, (6) :24-31.

[9]李建发.论改进中国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J].会计研究, 2001, (6) :9-17.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篇3

《报告》认为,考试招生制度的改革意见给社会底层比过去更多的改变命运的机会,触及了考试招生的内核与本质,是解决教育不公的治本之策;通过明确的改革时间表,渐次推进,降低改革阻力,增强改革信心。

据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介绍,该《报告》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元年”为主题,对这一进程做了全面的阐释和评估,《报告》作为国内首部系统反映国家改革创新的白皮书,对2014年国家推出的一系列重大改革进行记载、研究和评估,从学者的角度以全新的思考总结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研究报告 篇4

从2004年启动调研开始,收入分配改革可谓“八年磨一剑”,终于进入收获季节。据悉,总体方案将在下半年出台,全体国民殷殷期盼,但最后揭晓的是什么结果,人们尚不敢抱太乐观的态度。因为8年来,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即将出台的消息,已经多次出现,无声无息地制订,没见到过一份征求意见稿,又无声无息地退回,也没听说明确的理由。或许这次真能“一劳永逸”,宣告一个旷日持久的难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之所以难以成行,是因为经济和政治,历史和现实等因素过于复杂的交织。中国由列强入侵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从此开始“赶超行动”,而由于把失利的直接原因归之于“中国一盘散沙”,所以,“中国式赶超”坚持以国家为主体,无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点上是完全连贯、无缝衔接的。只要国家行动是有效的,国家从分配格局的得利有助于提高国家行动的效率,那收入分配体制就是天然合理的。坚持多年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首先是国家包括国企的“效率优先”。改革以来,出现过一波又一波利用各种机会和手段而一夜暴富者,其中不少是在国家享用财富盛宴的过程中,分沾了残余而得以成功的。最近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富豪产生和政治周期的高度关联,其内在机理就在这里面。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因为生产要素配置的失衡,而获得了经济学意义上额外的合法性。以“工业化”为核心内容的“赶超行动”,从头就面临资本匮乏的难题。改革开放的最大意义之一是让中国跨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初始阶段,而资本愿意进入中国则因为存在着以“超经济的方式”获利的结构性机会。所谓“城乡二元结构”一方面通过压低农业收益,将大量农民驱入城市就业市场,人为加剧资本匮乏条件下的劳动力过剩状态,另一方面依托户籍制度,拒绝给进城的农民以市民待遇,免除了企业的社会保障支出。这两者的共同作用压低了农民工的总体收入,也压低了户籍市民的工资,收入分配体制何以扭曲和何以需要改革,很大程度上都肇因于此。借助于扭曲的分配体制,中国资本[3.88 0.00%]快速积累,甚至出现资本过剩,与此同时,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劳动者逐渐离开就业市场,持续增加的劳动力供应开始掉头,收入分配改革开始有了讨论的空间。2008年后,西方国家陷入金融和债务危机,中国出现产能过剩,国民无论是否适龄的劳动者,其消费者属性不断增强,而在“无消费,则无生产”的现代经济增长模式下,分配出现自动向消费者倾斜的趋势,以避免经济失速。中国社会进入了“没有公平,就无法保证效率”的阶段,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也进入了快车道。

经济要求的自发浮现,并不一定会带来国家行为的自动调整。尽管30多年的发展一再证明,不单一地依赖国家,中国可能发展更快,但国家自身逻辑和由国家逻辑得利的集团,包括庞大的靠财政供养的群体、借权力寻租的部门和依托垄断而获得暴利的机构,都离不开现行的收入分配体制,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关心的首先不是经济能否转型,分配是否公平,而是会不会“动他们的奶酪”。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篇5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二类支行是我国邮政储蓄管理体制改革的特殊产物。所谓二类支行是指由邮银双方共管,即邮储银行负责业务指导,邮政企业负责具体业务经营并拥有人财物控制权的支行。为深化邮储银行改革,加快理顺二类支行的管理体制,提高“三农”服务水平,按照国务院邮政体制改革方案“邮银分开”的思路,邮政集团公司于2010年启动二类支行改革工作。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改革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总结改革经验,深入分析改革面临的问题,提出完善改革措施建议,以更好更快地推进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邮政储蓄银行XX省XX市分行二类支行改革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结合改革以来的运行情况和实际工作,对改革的进展情况、基本经验、面临问题作了总结分析,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深化改革的建议。

一、邮储XX市分行基本情况

XX市分行下辖252处营业机构,其中一类支行29处,二类支行108处,代理营业所115处。自邮储银行成立以来,在银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上级行的正确领导下,XX市分行整体运营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取得了良好的

发展成绩。目前,全市邮政储蓄个人储蓄存款余额142亿元,公司存款余额25亿元,累计发放个人贷款61亿元、结余24亿元,业务规模居全省前更。二、二类支行改革对于XX邮储发展的意义

一是二类支行改革有利于增强XX分行“三农”服务能力。目前,XX行在每个县域内均只有1个县城和1个乡镇一类网点,特别是在XX区、XX区以及新兴的经济开发区、高新区等独立行政区域内我行没有一类网点,不能有效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特别是无法满足农村客户对信贷和公司的服务需求。通过二类支行改革,可以提高县以下区域提高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在信贷服务空白区域的经济情况较好乡镇设立网点,提高邮储银行对农村信贷服务覆盖和对农村企业公司业务服务覆盖,增强邮储“三农”服务能力和水平。

二是二类支行改革有利于促进邮政储蓄整体发展。目前,XX市邮政储蓄网点主要分布在县以下区域,城市和县城网点数量较少,城市和县城网点数量明显低于四大国有银行。二类支行改革中,将在开发区等新兴区域和老城区邮储服务空白区域增设网点,提高在城市和县城区域邮储网点对客户个人业务、公司业务金融服务覆盖,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XX分行网点布局不合理和自营网点占比低的问题,邮政储蓄可以与其它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同时可以促进邮政储蓄整体业务发展和整体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

三是二类支行改革有利于加强风险管控。目前,二类支行管理过程中存在责权利不匹配等问题,比如金融许可证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导致的金融许可证、工商营业执照等重要证照的管理错位,二类支行员工心态不稳定等等。二类支行改革理顺了二类支行的管理体制,落实了风险责任,切实解决了目前二类支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三、XX市分行二类支行改革规划情况

XX市分行有二类支行108处,其中城市支行6处、县城15处、县以下87处;网点均开办了人民币个人储蓄、汇兑等基础金融业务。

重点和难点是“机构迁址”方式改革。为避免改革过程中选点决策的片面性和仅凭主观印象盲目定点的问题,XX市分行对各行政区域的人口、面积、区域经济、同业机构分布、居民存款总量、现有邮储网点经营状况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逐个论证其长远发展趋势。针对本地的经济特色,遵照银监会二类支行改革的指导精神,提出“填补空白、注重效益、良性互补、平衡发展”原则,规划在各县县城新增1处网点、发展条件较好的县城新增2处网点,各县新增1处乡镇网点;针对在XX区、XX区及兰山区半程镇没有一类网点的现实情况,提出这些区域要做为二类支行迁址改革的重点。考虑到市区城建规模不断扩张、特别是批发城发展迅猛造成现有邮储金融网点服务难以覆盖的问题,规划在市区内

迁址增设5处支行,详细的调整规划方案。改革规划方案上报邮储XX省分行审核后,省分行组织XX市分行参与改革方案规划的人员对规划方案进行现场评审,基本认可了XX行的方案,仅对个别县城新增网点的数量进行了调整,最终确定XX市分行机构迁址方式改革的二类支行共34处。

四、XX分行二类支行改革的前期准备情况

《XX银监局关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XX省分行二类支行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的批复》和省分行《关于做好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的通知》下发后,XX市分行开始着手推进二类支行改革工作。

二类支行改革工作是一项全行性工作,XX分行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精心组织和部署工作的开展,要求各级领导亲历亲为,积极参与统筹协调、方案制定、部署实施等工作。按照省行的部署,市分行成立了以行长任组长,副行长任副组长,市分行各部室总经理为成员的二类支行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组,成员由市分行渠道科技部、计划财务部、风险合规部、个人业务部、公司业务部、信贷业务部、安保部骨干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全市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积极统筹协调,整合全行优质资源,细化工作流程,明确部室和人员职责,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全力做好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确保二类支行改革的顺利实施。

按照省行二类支行改革规划方案,XX分行按机构迁址方式调整的二类支行共计34处,“名行实所”调整共63处,降格调整11处,规划在2011年内实施完成8处支行的迁址调整以及所有“名行实所”、降格支行的调整工作。为加快支行改革和网点建设步伐,争取早日建成、早见效益,有效降低改革期间的经营风险,XX分行在XX银监分局的支持和指导下,在稳健推进的前提下,对省行下达的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将2011年机构迁址方式改革的支行增加到15处,将原计划四年完成的二类支行机构迁址改革规划方案调整为三年之内完成。

五、XX市分行二类支行改革目前进展情况

XX市分行的改革规划方案确定后,立即着手开展网点选址和报批工作。市行渠道管理部牵头,各县行指定专人负责新建支行的选址工作,市行一把手亲自调度各网点的选址情况。在选址过程中,严格按照邮政储蓄银行总行制定的网点选址指导性文件要求,详细调查周边的社会环境及同业分布、经营状况,严密分析论证新址的发展前景,确保支行建成后实现健康发展。网点选址工作进展迅速,截至2011年6月末,已完成14处支行的选址并取得省行的批复,有6处支行已将申请材料提交XX银监分局。

在迁址新建支行高管及人员配备方面,XX市分行对高管及各岗位人员的配备非常慎重。目前已从现任管理人员中选

拔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6名人员拟任支行长,其他岗位人员配备从现有支行中择优聘任,同时统一招聘了160名人员,现在正在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合格后充实到各网点,确保人员配备达到要求。

在迁址新建支行网点改造及设施配备方面,按照邮储总行网点规范化建设要求,对网点场所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的装修改造,合理设臵功能分区,配齐配足服务设施及设备,建成功能齐全、服务规范、设施先进、形象统一的标准化支行。

六、推进二类支行改革的经验

1.坚持将先进经验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邮储XX市分行承担二类支行改革试点任务,为XX市分行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经验。制定科学可行的改革方案,必须妥善解决好借鉴先进经验和与本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为此,在制定改革方案中,XX行一是吸收和借鉴济南行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将改革的目标定位于重点发展城市空白区域。二是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注重在经济环境较好的县城及乡镇增设网点,重点发展信贷、公司、理财等业务,以避免或降低与现有邮政网点的业务竞争,实现良性互补、共同发展。

2.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改革有力推进。二类支行改革是一项全行性的工作,不仅涉及到邮政及邮储银行内部的所

有部门,并且需要向银监、人行、工商等部门报送大量申请材料,要做大量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行内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配合,因此,推进改革必须依靠各级领导强有力的支持作保障。XX分行启动二类支行改革以来,行领导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从规划方案的制定到推进实施对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定和部署。市行行长亲自进行动员,阐明改革的重要意义,提出改革工作要求,解决改革面临的困难,加快了改革的推进步伐。实践表明,如果没有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改革就难以取得目前这样的进展和成效,因此,二类支行改革必须坚持依靠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继续推进和完善改革。

3.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正确指导是完成改革任务的前提和保障。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的协调配合性很强,反映了现代科学管理的特征和要求。XX邮储银行在推进这项改革过程中,加强与银监局、人民银行等主管部门的汇报沟通,取得了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形成了推进改革的合力。改革方案及操作办法的研究制定,改革的培训、宣传和动员,以及改革实施中解决具体问题,都得到银监分局、人民银行、主管部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改革的顺利实施和不断深化。

4.坚持按照求真务实、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实施改革。

二类支行改革不仅政策性强,技术性和操作性要求也很高。业务流程环环相扣,具体的业务操作与管理政策相互交融,工作涉及行内各单位、各环节和众多人员。这就要求始终坚持按照求真务实、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耐心细致,一丝不苟地做好改革的各项实施工作。

七、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观念问题。改革启动以来,大多数部门和单位已经对改革工作引起重视,积极配合推动改革。但仍有少数部门和单位对二类支行改革的重要意义认识还不到位,积极性不高,对改革的流程和相关规定接受不够、掌握不好,存在畏难情绪和观望态度。

二是发展不平衡问题。改革工作启动后,大部分支行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做好网点选址及与当地监管部门的沟通汇报工作,但也有部分单位行动迟缓,在市行召开改革推进会、行长亲自过问的情况下才开始行动。支行选址主观盲目,缺乏严密的调查论证,无科学性与前瞻性,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滞了改革的进程。

三是对改革的工作流程和要求掌握不够。省行对二类支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的实施要求,XX分行已将这些文件下发各部门并组织学习,但个别单位对这些流程和要求未能掌握,对改革中需要履行哪些程序、改革的步骤、需要提供的材料、审批时限、下一步的工作内容等心中无数,需要市行渠道管理部门指导和催促,影响了改革的推进速度。

四是邮政网点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给改革造成一定困难。如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个别二类支行营业场所不具备消防或者安全合格证明,影响了市行向监管部门报送申请材料。另外通过改革发现部分二类支行在人员配备、安全防范、内部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难以达到监管部门的要求,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

八、深化和推进二类支行改革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明确全面推进二类支行改革的总体思路,解决思想问题。个别单位、个别同志对二类支行改革的重要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宣传发动不够深入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下一步要通过召开会议、下发通报等形式,加强各级、各部门人员对二类支行改革的了解,提高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进一步加强对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的培训和交流,提高工作水平。对二类支行改革工作相关知识掌握不够成为延滞改革的重要瓶颈,市行改革小组成员要加强对改革相关知识和规定的学习与整理,精通改革流程和各项工作要求,及时总结改革过程中好的经验和做法,组织各单位人员开展学习与交流活动,提高全体人员的工作水平。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篇6

关键字:医疗 信息化 HIS IT 公共卫生 ISV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医疗行业的信息化投资规模逐年增长。医疗卫生事业关乎国计民生,而医疗信息化则是医疗卫生事业能否在信息时代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支撑,正受到政府部门及越来越多相关企业及组织的关注。

医疗信息化投资增速趋缓,规模逐年增加

医疗信息化进程在宏观上受到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影响。在市场化改革的几年中,医疗企业的信息化投资受到明显驱动,而改革政策的变化,也让一些小型医院没有更多的投资能力。近来公益化的改革倾向,有益于改变过去的投资格局。

从医院信息化的应用来看,不同规模医院IT应用的层次性依然明显。总体上,级别高的医院平均IT应用水平高于级别低的医院。大部分三级医院及部分先行的二级医院,已基本完成第一轮HIS系统建设,部分先进的三级医院已进入HIS系统整合阶段;而大部分一级以下医院及部分二级医院,正处于建设第一轮HIS系统的过程中。

PACS/RIS系统在各级医院的分布情况基本类似,不过应用该系统的医院数量总体上更少一些。在部分先进医院,包括PACS/RIS、LIS在内的整合医院信息系统(或称一体化HIS系统)应用相对成熟。同时,移动信息技术等新型技术手段正进入医院信息化的应用中。公共卫生信息化快速发展。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快速启动,2006年进入更具实质性的建设阶段,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卫生领域的综合应急系统规划,也进入了卫生部的工作中。各级卫生行政系统、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卫生信息资源综合采集平台系统、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系统、疾病预警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指挥调度信息系统、公众健康宣传服务系统等,已在全国少数先进城市开始建设。

从医疗IT应用投资的结构来看,信息化投资逐年向着更优化的结构转变。2002~2008年,硬件产品所占比重越来越低,软件与服务所占比重则越来越高。更多新型应用的出现,以及外包服务的发展,则为医疗IT服务市场的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远程医疗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应用,正对医疗资源重新分配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一方面是医生与医疗设备资源的配置上,让经济落后地区受益;另一方面,在患者资源的分配方面,由于双向转诊等的实现,也有利于缓解大医院的资源紧张状况,充分利用小医院的医疗资源。

医疗信息化市场需求展望

根据CMP咨询的分析与预测,预计2007~2011年,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的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17.7%。,2011年则将达到130亿元。

从投资结构看,预计未来5年,IT硬件投资比重将进一步下降,软件与服务的投资比重将逐年上升。

未来5年,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将出现如下发展趋势:

①更多厂商加入到医疗业IT市场的竞争行列。纵观中国医疗信息化市场,从1993年起步至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批做HIS的独立软件开发商(ISV)蜂拥出现;第二阶段是在价格战和不成熟的市场中,大批ISV倒掉;第三阶段则是国外公司介入。未来中国医疗行业IT市场的快速增长,将受到更多厂商的关注。国际厂商中,除了英特尔把数字医疗单拿出来,作为与数字企业、移动市场并列的行业市场外,其他如IBM、Oracle、思科等都成立了专业的医疗行业部门。

而国内也有一些厂商看到了这个巨大的市场,正在介入,比如方正收购在医疗行业方案提供方面排列五大的ISV众邦。最值得关注的是国外公司的进入,它们无疑会使医疗信息化市场的竞争态势变得更如火如荼。

②IT应用范围逐渐拓展,更多新兴应用进入眼帘。HIS一统天下的格局终将被打破,也正在被打破。继PACS(医疗影像信息系统)快速发展后,USIS(超声信息系统)、PIS(病理信息系统)、CMS(成本核算系统)、PEIS(体检信息系统)等也在发展,未来在电子病历、社区医疗以及更大范围的健康管理方面,还会催生更多的应用。

在应用上,仍将继续一个三步曲的进程。第一步,计费系统和临床系统;第二步,电子病历、结构化系统,更利于查询;第三步,工作流引擎、主件开发、SOA架构,更灵活,可以再造流程。③医疗IT产品与服务一体化同时得到人们的关注。在很多医疗行业的ISV看来,整合产品与服务,是解决原有市场利润率低的最好方式,也比较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尽管医疗信息化相关服务还不是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但越来越多的ISV开始靠服务,把市场做精做深。④竞争压力将促使医疗行业信息化产品与服务提供商企业之间整合。国内早期现身的ISV企业,生存下来的大都通过引入战略投资等方式,壮大规模,取得更多的生存与发展机会。这些成长起来的ISV下一步必将通过收购的方式,整合区域的小型ISV,获得更多客户资源,完善产品线,扩大战场,以应对国内外厂商的竞争。

⑤整合产业链推进整合应用将成为未来发展主流。对于大部分主力ISV来说,技术越来越不能成为其发展的门槛,而整合应用将成为未来竞争的重点。通过与先进厂商的合作,在其平台上进行开发,将有利于国内厂商站到全球医疗信息化技术应用的前沿。整合产业链、整合医疗IT资源,将成为医疗信息化应用的主流。

⑥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用户需求更加趋于理性。如果将医疗行业用户的IT采购划分为冲动型、印象型、理性化三种,那么经过几年的应用与发展,相关的流程与应用将成为用户关注的核心。而由于用户对业务流程与应用的考虑越来越多,用户的需求将更加趋于理性化。

⑦医疗信息化外包,跨企业整合IT资源。从国外先进的发展经验来看,医疗IT系统外包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而国内这一市

场也进入预热期。医疗IT外包,某种程度上可能推动IT资源更快地整合,推进IT应用。比如,为了实施远程医疗系统,政府、医院、研究机构、电信基础设备运营商、大型专业IT外包服务商、医疗业ISV等,有可能整合为一张网,共同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⑧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将在全国快速发展。2003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加快;2005年以后,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需求有加速释放的迹象;预计从2007年开始的未来5年中,中国不同地区公共卫生领域信息化的发展将进一步加速。

⑨区域医疗信息化整合需求将到更多的释放。2006年底,国家科技部公布“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重大项目课题承担单位名单时,已明确提出要汇聚多方力量,以“资源共享、长效服务、低成本、低风险”的建设理念,构建涵盖医疗、教育、行业管理、疾病报告及公众健康服务的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篇7

学术论文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 研究表明, 通过对学术论文的统计分析和评价, 可以大体反映论文产出机构的科研能力。《中国医疗机构科技文献统计报告 (2012版) 》以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的期刊库、学位论文库、会议论文库的海量数据为统计来源, 对2002-2011年10年间我国的11843家医院的发表文献及被引频次、下载频次进行统计, 挑选科研论文发表较多的1783家机构收录到本报告。具有更权威、更全面客观、更科学等特点, 对医疗机构的科研能力和医技水平的定量分析和科学评价将有更大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相关具体信息可向《中国医院》杂志社了解并征订。

中国医疗改革调研报告 篇8

慈善,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对一个企业、医院来说,是一种责任,一份担当。要说起泛美泓涵,谈到邓洪军教授的仁爱之心、高超技术,我们首先从一段故事谈起吧。

浙江卫视第九季《中国梦想秀》自开播以来,追梦人的信息通过传媒载体传播正能量,并从舞台通过荧屏传递至生活中,激励着每一个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人。本季追梦人张东,小时候意外烫伤了妹妹,造成其面部毁容。但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妹妹一直无法接受治疗,张东为这件事而心痛内疚……现在妹妹马上要大学毕业了,为了让她不再因外貌而错过工作机会,张东决心要赚够妹妹的治疗费。张东从小习武,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极具天赋的他却在大大小小的武术比赛上摘得过头奖,2012年还获得香港国际武术比赛的冠军,现在经营着一家武馆。来到《中国梦想秀》,就是希望可以获得一些表演的机会。经过节目组的推荐,泛美泓涵医学美容研究院成为此次圆梦的指定机构。

于是,今年5月张东带着妹妹来到广州,求助于该院邓洪军教授,邓教授对他们热情接待并对其妹妹张晓玲的病况给予了诊断。邓教授说,受疤痕困扰的人如果不及时治疗将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对生理和心理也造成极坏的影响,所以要及时寻找权威医疗美容机构就诊。另外,他特别提醒求美者选择好正规机构,因为资深的专家和成熟的技术才能让自己的美丽有保障。于是,邓教授亲自为张晓玲设计美丽方案。他将手术分成三大阶段:第一,手术方式解决畸形问题,疤痕修复;第二:美丽升级,植入艺术整形美容;第三,解决其他瑕疵问题。大家都很期待,晓玲可以通过疤痕修复和美丽升级等手术重获美丽容颜。

6月3日(手术日):邓教授为“蒙面女孩”张晓玲实施【疤痕修复 美丽升级】一期手术。

6月18日晚(木后第15天):晓玲蒙面出现在尊荣堡夜上海的舞台上,在征得教授和晓玲的同意后,泛美泓涵咨询顾问为晓玲解下面纱,这是晓玲碟变后第一次亮相。或许是教授的仁爱之心感动了上帝,或许是上帝怜爱晓玲。在嘉宾惊叹的表情中,大家深信:成功了!泛美泓涵刷新记录:15天,创造惊世之美!

6月24日《中国梦想秀》圆梦大典录制:邓教授讲述蒙面女孩第一期手术详情,透露圆梦手术共13项:手术额头双侧隆起、袪除右额疤痕、双侧上眼睑重睑、切袪右侧上眼皮疤痕、调整双侧眼窝、全鼻子整形、鼻部疤痕切除修复鼻孔、右面颊部疤痕切除、开刀调整上下唇形态、假体丰下颔、改造脸庞轮廓、植眉毛、改造皮肤等。录制当天,晓玲术后恢复时间仅仅20天。两个月后邓教授将安排第二、第三期手术,6个月后晓玲将拥有明星脸庞!

近几年来,邓教授帮助过多位因容貌受损或天生容貌不佳者改变容貌,实现蜕变梦想。他这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医者仁心”这个词,舞台上他并没有太多话,只是微笑着对他曾帮助过的患者说:“做这件事不是觉得自己帮多少人有多了不起,而是处于一个医者对生命的敬畏”。点滴爱心之火,可以燎原!邓教授的举动感动了同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多家医院的医生也成为邓洪军教授“微笑行动”的志愿者。

为何被称为顶尖整形大师?

他是中国95%一二线明星美丽背后的操刀手,至今已为诸多明星成功整形,为他、她们塑造美丽,挽留青春;他还是整形技术的发明者,拥有多项自己独创的先进整形技术,如邓派微创美容整形技术等;同时,他还是最顶尖的双眼皮、眼袋失败等多项修复专家。他的高超技艺,让国内外专家望尘莫及、自叹不如,受术者遍布全国;他还是中国身价最高的整形医生,手术费用不菲,但慕名而来的求美者纷来似雨,排队相侯,造成的“邓洪军现象”,也堪称业内一绝。此外,他还是CCTV等中央媒体的专访人物。至此,他的权威、专业,不仅被求美者广泛认同,更被权威媒体所深度认可。

明星整形一直是喜爱八卦的人最关注的话题,如今天谁谁谁削脸了,明天谁谁谁隆胸了。最后,当然是各方出面避谣,说自己都是自然变美的。不过,确有一部分人是自然变美的,可也确有一部分人是找了邓教授。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内幕,而这也正是邓教授登上顶尖整形医师巅峰的要因。当然,这并不是主因。因为整形手术给谁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把谁做成怎样了。

他50出头,却有着30多年医疗整形经验,个人成功手术案例已过3万台。甚至有时一天完成10多台手术。对此,国内外同行在做交流时忍不住惊叹的说:“过去完成的手术量,已足够我做一百年!”可见,他今日技艺的精湛还是来自于往日一遍一遍的熟能生巧,来自于别人还未曾做到的“今日学习精,往日点滴勤”。

所以,后来他不但可以把别人会做的手术做到最好,更会创造与发明别人不会做的手术,并以顾客的感受为第一准则,让这些手术创伤更小、恢复更快,效果更自然、美观。同时,先天性容貌美不足整形、面部年轻化综合整形、失败手术修复与美容升级、面部开运整形是邓洪军教授四大王牌项目,现仍是泛美泓涵最核心的技术。

“安全、微创、无痕、自然”,是他做整形手术三十多年来贯彻始终、不曾改变的理念。“美——是自然的作品”,则是他对美丽的一种朴素而独到的见解。而最终,正是这所有一切简单的原因,造成了他的不简单,也造成了他的超凡卓越、

出类拔萃,成了行业领导的先锋和一面标志性的旗帜,更成了当之无愧的中国顶尖整形大师。

求美者热烈追棒的邓派微创美容整形手术

邓教授不仅有着深厚扎实的医学功底和尖端整形美容实战经验,对医疗美容整形和失败手术的修复与升级更具有高深造诣,其邓派微创美容整形手术的技术特色在于:

1.巧妙性:运用隐蔽的微小口或途径去改变人体部位造型;2.连带性:用哲学、美学、医学的整体观念去观察,去设计,通过一次微创手术,运用一个小切口一次性连带解决多个问题;3.高技术含量性:运用医学领域知识,采用多学科原理去解决手术中遇到的难题,经常让别人难以琢磨与想象,但奇迹就是这样创造的;4.高安全性:切口小,出血少,手技娴熟快速,无痛,接触病例多,成功率高,客人零风险;5.差异性:打破常规,妙法连珠,高招迭起,因人施术,几乎方法只用一次;6.权威性:科学,精致,追求完美。

nlc202309031933

邓教授与泛美泓涵的成功模式,是因为深谙美容整形这一行业的意义所在,真正地了解消费群体内心所需,是借助美容整形手段建立强大的自信感。邓教授表示“做美容手术是做人的心理,容貌的改变是对身心健康的改变,带来的附加值远远大于容貌美的受益,这也是美丽事业的最崇高意义”。作为优秀整形医生不可缺少的责任心,只有在生活中体验不同的美,并将感知融于专业用于专业,这才是对客户的负责态度。

创办中国首家专注整形修复研究院

经过16年的发展,泛美泓涵为众多求美者的美丽传奇奠定了坚定基础,每个大事记,每个大动作,都牵动人心。

一直以来,泛美泓涵始终以“塑造美丽人生”为已任,无论是先天不足,还是后天失败手术的修复,都能再造巅峰,为求美者带来内外和谐统一的至美境界。尤其是近年来,泛美泓涵又总结多年的专业积淀开创性的提出“同步青春美”理念,为求美者带来全新的人性化体验。

多年来,泛美泓涵一直在走差异化路线,无论是专业技术、艺术品质,还是职业道德、事业发展都具领导行业潮流的典范,在创新中求发展。

2014年,邓洪军教授创办了中国首家专注整形修复的泛美泓涵医学美容研究院。这是集医学美容技术、科研、教学、开发、推广、咨询为一体的大型科研机构,齐聚众多国际专家,整合新技术,实现国内整形美容与国际医美技术并轨,以及中国与世界医美技术的定向交流,推动中国医学美容行业的进步与发展,开创国内医学美容研究先河。研究院的成立旨在整合学科资源优势,促进基础和临床医学美容的结合与转化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医学美容学术实力,更标志着泛美泓涵医学美容技术得到了权威认可,奠定了泛美泓涵在行业中的品牌地位。

邓教授向记者表示,泛美泓涵医学美容研究院的成立是医学美容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自己深感责任重大,将多办实事,力争取得实效。研究院要发掘现有优势、整合资源、专注美容整形修复的同时,对社会众多整形失败的群体研究出一套规范和发展的方法,为广大受害者解决容貌及心理上的问题,确定若干重点发展领域;高度重视转化医学美容研究,形成一系列优势;培养若干“留得住、用得上、可持续发展”的高水平团队,提升我院医学美容在主流学术圈的影响力。

2015年,泛美泓涵的美丽奇迹还在延续!16年的时间里,泛美泓涵不断刷新自己的成就,通过专家、技术、设备、环境、服务等明显优势,稳固了其行业领导者的地位。

未来的泛美泓涵,会在发展自身的同时,继续发挥行业中的示范表率作用,让国内的整形美容技术与潮流真正做到与世界接轨,为中国求美者创造更安全的变美环境,使其不用舟车劳累、远出国门就能享受到与世界同步的技艺。

上一篇:2.6-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教学设计下一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站年度工作总结-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