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2024-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通用8篇)

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1

新年伊始,安吉县正式开展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工作,以自由组合为主、行政调控为辅的组合形式,以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三院作为牵头单位,分别与全县16家乡镇(街道)卫生院组成三个县域医共体,标志着“安吉模式”医共体试点正式实施。

跟其他县区不同,“安吉模式”医共体试点工作具有四大特点:抓住“一个杠杆”,以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为杠杆,医保结余为核心指标,促进医保费用合理下降;实施“两个全面”,县内所有公立医疗卫生单位全面参与,职工医保和城乡居民医保全面实行按人头总额预算包干;保持“三个不变”,试点工作对原有医保结算方式、医共体成员单位法人资格和患者就诊方式保持不变,体现出本轮医改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落实“四个配套”,实施牵头院长及班子成员年薪制、搭建医疗医保共享信息平台、药品器械集中采购配套奖励和县域医共体绩效考核等四大配套措施,有力推进各医共体试点工作的开展。

安吉县域医共体建设在县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统筹推进,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计局。分阶段组织县域医共体实施动员大会、医共体成员单位座谈会及推进研讨会,按照“积极动员、充分准备、有序推进、落实到位、尽早完成”的要求,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县三院全部完成县域医共体单位协议签约并进行挂牌工作,成立医共体理事会,将医共体建设作为当前中心工作。分析数据,精细管理求成效。县第一医共体,通过搭建平台、数据分析两条主线开展医共体实施工作。将指标任务细化到每个科室,并根据现有数据按病区分医疗组、各成员单位进行纵向比较,对三个医共体及全县的城乡

居民保险、职工医疗保险数据分别进行横向分析,并模拟推算细分数据,查找问题,明确调整重点,对个别人员进行院长诫勉谈话;加强6S管理,以胸外科为典型进行PDCA理论分析,提升管理后该科室药比同期下降5.76%,成效明显。搭建框架,长远规划谋发展。县第二医共体,明确要求“包干到户、对口联系”,立足《县第二医共体理事章程》《县第二医共体双向转诊工作制度》等7大制度,优化临床路径、修订科主任目标责任考核标准、奖励门急诊超额、住院加床等措施谋求长远发展。区域联营,乘势而上寻创新。县第三医共体,积极探索民营资本优势,发挥运营成本低体制活的特点,组建医疗团队,赴下属医共体成员单位进行重点帮扶,带教查房及会诊,及时安排患者上转,测试向上转诊流程,争取实现无缝对接。同时就人员进修、轮训、共建特色专科等进行安排,努力打造“片区医疗中心”。县人社局根据医共体实施方案,开展信息化改造,完成参保人员医共体划分、五险系统参保查询模块改造、业务报表设计等医共体运营考核指标设计。召开县域医共体医保信息系统开发通报会,及时分解医共体单位责任,将医保结余目标落实到每个乡镇卫生院和服务站,促进医保费用合理下降。

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2

“团购”在国际上称为B2T (Business To Team) , 是指一部分有相同购买意愿的消费者组织起来, 直接向厂商购买其产品或服务, 从而降低购买成本, 使供销双方共同达到利益的最大化。

传媒把新闻产品售卖给受众的同时也获得了受众的注意力, 这种注意力是传媒开展二次售卖获取收益的重要基础, 因此媒介经济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注意力经济。电视团购的出现, 使得媒介不仅是商品信息的传播者, 更是交易活动的组织者, 电视台不光以节目内容吸引受众注意力, 还能以其影响力实现供求互动, 让受众的购买行为成为现实。

在这个过程中, 电视台将无形的影响力转化为有形的市场购买力, 为媒介产业价值的提升拓展了更大空间。2006年, 苏州电视台首创了“TV团购”, 当年与苏宁电器的首次合作就实现了近600万元的销售额, 该台也藉此获得2006年“中国传媒创新奖”。电视团购在短短几年内便形成了集群效应, 哈尔滨电视台推出了《天鹅团购》、江西电视台创办了《天天团购》、黑龙江电视台开设了《夜航团购》等等。风头最盛的要数城市电视台, 在玉林、南昌、威海、南宁、济源、温州、乐山、淄博、厦门等地方电视台都可以发现电视团购的身影, 既有固定播出的电视团购节目或栏目, 又有不定期开展的电视团购活动, 它们都以服务当地民众为宗旨, 致力于为企业集聚广泛的消费人群, 实现媒介产业价值和社会效益的双增长。

一、电视团购的节目特点

1. 以低成本提升广告效益

据全国城市电视台广告协会统计, 多数城市台广告规模仅维持在1000—2000万元。[2]在广告效益不理想、组建购物频道有难度的局面下, 电视团购为城市台分得电视营销市场的一杯羹点亮了希望。绝大多数电视团购节目是通过整合原有民生新闻节目、生活服务节目或经济资讯节目而成立的, 节目场地多为参与活动的商家店铺, 商品的销售、配送也都由商家负责, 故而节目投入成本较低, 电视台除了通过节目对参与商家进行宣传获取广告利润, 还可以从商品的销售额中获得提成, 活动的成功举办又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人气, 提高了收视率, 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企业的广告投放量。苏州、南通等电视台正是通过这类节目大大拉升了晚间黄金时段的广告额。

2. 以针对性拉动商品销量

虽然覆盖率有限, 但城市台有着央视和省级卫视所不具备的直接性、敏锐性和亲近性, 受众定位更加精确。从表1可知, 电视团购类节目的受众主要为有独立经济能力, 有房产、汽车、建材、家电等高价耐用品消费需求的当地百姓, 尤其是家庭主妇, 喜欢节俭但又不懂得网络团购, 有时间也热衷于组队前往团购地点进行团购。

除了了解当地群众的收视习惯, 城市台还可以凭借接近性的优势因地制宜地选择团购商品, 例如在高温时节开展冰洗类家电团购, 在装修旺季开展家装建材团购, 在春节前开展年货团购等等。许多参与活动的商家在后期追踪报道中都表示团购对提升销量效果显著, 往往是同期的3—6倍。

3. 现场交易降低购物风险

电视购物频道不同于新闻频道、经济频道, 它是完全的商业频道, 不承担新闻时事的播发功能, 加之此前电视购物遭遇的信誉危机, 公众对这一购物方式的态度还是比较谨慎的。而电视团购类节目主要依托于新闻综合、公共频道, 它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公信力可以延伸与扩展到团购节目中, 从而让受众由对媒体的信任过渡到对团购活动的信任。

电视团购采取的现场交易模式也更符合中国人传统的眼见为实的消费观, 尤其是对建材、家电、汽车这类高价商品, 现场交易可以有效降低购物风险。在团购现场, 除了互动性极强的议价环节, 主持人还时常要求商家附赠一些产品或举办抽奖、竞猜等让利活动, 使得团购活动拥有更大的群众信任度和潜力市场。

二、电视团购的运作模式

从节目模式来看, 一场较为完整的电视团购活动包括前期宣传、中期销售和后期追踪三部分。

在前期宣传阶段, 电视台会在黄金时段为新一期的团购进行宣传和预热, 有时还会联合当地报纸、网站进行配套宣传, 吸引受众参与团购。节目表现形式主要有三种:1.在电视团购节目中设立子栏目发布相关团购信息, 介绍团购品牌、时间和具体方式, 柳州电视台就是采用这一方式;2.主持人结合活动短片, 向观众展示商品的性能、使用方法、价格和参与活动的方式等信息, 如南昌电视台的《团购乐翻天》;3.利用品牌栏目的广告时间滚动播出团购活动广告片, 如苏州电视台品牌方言栏目《施斌聊斋》的广告时间。

中期销售是观众和电视台主持人到活动现场议价团购商品这一过程。以苏州台“TV团购”为例, 活动先是由商家介绍商品和初始价格, 然后由电视台主持人代表团购者与商家议价。不少有需求的消费者此前已对同类型商品的价格有所了解, 对可能得到的折扣有个预期值, 所以台下的团购者可随时报出心理预期价位, 与主持人和商家间互动性极强。当议价达成一致时, 团购者便可当场以团购价向商家购买商品。

后期追踪是电视台在商品交易完成后通过相关节目跟踪报道, 展现中期销售的火爆场面, 进一步扩大活动的影响力。苏州电视台的后期追踪主要依靠其《苏州市场报道》。这档节目定位于传递商品信息, 提升服务价值, 维护消费潜力, 打造精致生活, 在当地消费市场颇有影响, 与众多商家都有合作并且在苏州电视台下属的4个频道中都会播放。该节目会不定期地报道火爆的团购活动, 内容包括活动的交易场面、交易数量和交易额等等。追踪报道不仅是对参与团购活动的商家及商品进行二次广告, 更是对团购活动的效果进行宣传, 以树立受众对这类活动的信任感, 为下次活动的举行积累人气。

三、电视团购节目的症结

一个又一个的电视团购销售奇迹, 使电视团购成为新形势下电视营销的突破性举措, 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 商品类别不够丰富, 商家鱼龙混杂

在笔者关注的多期电视团购中, 除一些品牌商家的专场团购会以外, 几乎每场团购上展示的商品都是鱼龙混杂。在苏州举行的多场电动车团购活动中, 主办方曾打出16家品牌、80多种型号的口号, 但新日、绿源等国内一线品牌都未参与, 参展商品多为外观新颖、价格较低的二三线品牌。与网络和电视购物中的衣服、首饰、保健用品等商品相比, 电视团购的品种少了很多, 主要集中在家电家具、装修建材、交通工具几类。这些商品因为价格较高, 消费者通过电视团购可以得到较大优惠;但这几类商品都属于耐用消费品, 更新速度慢, 消费周期长, 如果团购总是此类商品, 就会失去新意, 流失顾客。

2. 宣传与活动脱节, 节目质量参差不齐

不少城市的团购活动尽管冠以“TV团购”的名称, 但相关的宣传报道内容与活动严重脱节。所谓的电视团购成了给商家招揽顾客的广告, 为消费者服务成了一句空话。如上文所述, 较为完整的电视团购节目模式包括三个部分, 但现有的一些团购节目制作粗糙、内容简单, 成为了变相的电视购物短片。例如某团购节目的内容仅仅是介绍商品性能、市场价和团购价的短片, 观众只能打电话给栏目组报名订购商品, 而且只有当报名人数达到商家要求的团购人数时, 消费者才能以团购价购买, 但这档日播性的团购节目没有以任何方式告知观众报名人数或销售情况。观众既不能与商家当面议价, 又不能体现消费的群体性, 团购节目已失去了其题中应有之义。

3. 商品报价偏高, 售后责任归属不明

电视团购中的商品还存在报价虚高的现象, 同一商品在不同渠道的报价相去甚远。例如南昌电视台团购活动中的一款“龙卷风旋风扫”, 初始报价为299元, 团购价为199元, 而在《南昌晚报》的家电团购版中, 该商品的团购价仅为99元, 明显偏高的报价极易挫伤消费者的积极性。此外, 不少电视台播出的团购节目以及活动现场中, 都没有明确告知消费者商品售后服务的相关信息, 售后责任归属不明为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留下了极大隐患。作为团购活动的组织者, 当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出现问题后是否需承担责任, 电视台在活动筹备阶段有无义务对商家的经营资质、商品的质量水准进行把关等问题, 尚无明确的规定。一旦消费者向电视台反映问题却得不到解决, 损失的不仅是消费者对团购活动的信心, 更是受众对电视台的信任。

纵观电视团购良莠不齐的表现, 笔者认为提升服务性、增强互动性尤为紧要, 城市台可以借助电话、网站论坛、QQ群、手机报等渠道建立团购信息互动平台。通过平台, 电视台可以在活动筹备阶段向观众了解消费需求, 根据需求量的多少来确定参展商品类别、品牌。在活动宣传阶段, 观众也可将各自了解的商品报价在平台上公开, 为现场议价提供参考, 降低商家的价格把控幅度。交易结束后, 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反映商品的使用情况, 如有投诉, 电视台应及时核实、参与协调, 并公布处理情况, 对于反映问题较多的商家备案, 取消其再次参与团购活动的资格。

注释

1[1]唐世鼎, 黎斌等.中国特色的电视产业经营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2009-01:267.

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3

关键词:国产电影;融资;模式;利润

一、我国电影产业融资模式存在的问题

1.融资金额有限

当前我国电影业主要以股本融资为主,融资金额有限;大部分国有中小电影制作公司依赖国家电影相关基金资助。股本融资是投资者出资制作电影,投资者来自于各行各业,在认为电影有利可图时,才涉足电影业。投资者聘请可以为影片获取利润的电影创作和经营管理人员,负责监制、导演、发行影片。聘用人员不承担投资经营风险,影片的投资者对影片的投资经营风险负责、并享有影片的利润。每年都有很多其他行业的人进入电影行业投资,这种独立投资和联合投资是电影制作目前的主要资金支持,但是电影很商业与艺术性兼容,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很多的风险。例如2004年,电影院线公映的影片虽然只有40多部,但是其实生产出来得却有200多部,近有一小部分影片被电影频道收购播放,剩下的大多数没有什么票房盈利,这样的制播模式是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巨大瓶颈。自1991年起,国家为进一步发展国产电影而设立了以下基金:国家电影专项基金、影视互济资金、中外影片互济基金、国家的专款补助资金等,据统计,国家每年资助电影的资金总额达1亿多元,但享受资助资金的电影却不是票房最好的电影,资助基金也就成了国有制作单位的救济金。

2.担保体系欠完善

从融资方式上来看,如果是通过间接融资募集资金的话,担保问题自然成为了电影产业资金链上的首要问题,而从目前的融资现状来看,电影融资资金的担保体系还相对淡薄,小额投资,私募资金和间接的融资所融合的资金很难得到保障和回馈,特别是对于一些小成本电影而言,在后期运营成本和院线成本有限的情况下,这些小成本电影的票房自然很难取得客观的成绩,那么自然在融资方面很难给出资方可靠的保障,因此,我国电影产业目前继续建立完整的担保体系,以确保出资方和电影公司的利益都得到保障。

3.融资成本过高

从当前中国经济的大环境来看,融资成本高已经成为了普遍的社会经济问题,我国的平均融资成本在百分之二十左右,甚至有的融资跟高利贷都没有什么区别,这将极大影响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在影视行业也是这样,很多中小影视企业为了筹集影视拍摄所需要的资金,不惜风险去办理高利率的借贷甚至是民间借贷,这种融资方式极不利于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对电影融资的稳定性,甚至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性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的隐患。

二、国产商业电影融资模式的创新对策

影视企业获取融资担保的前提条件之一提升信用度。在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信用程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资金的安全和生产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国电影产业融资的困难,归根结底其实是信用担保的欠缺造成的投资风险过大。电影产业想要获得充足的资金支持,应该采取以下的举措:

1.提升信用水平

影视企业要从根本上提高信用度,需要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体系,提升信用水平,从而使投资者和信贷金融机构看得清、有信心。同时,影视企业股份制改造不仅使企业产权明晰,增加了透明度,有利于规范影视企业行为,而且本身就具有筹资功能。

2.建立贷款担保基金

借鉴国外影视担保业的经验,由政府、影视企业共同出资,组建国内第一家针对影视投资项目进行评估的公司,配套成立相应的影视担保公司,以有政府背景的国有大型影视公司为纽带将影视公司同金融机构联系起来,开拓出影视行业新的融资渠道。

3.建立创业担保基金

由政府、影视同业协会等共同出资设立企业创业担保基金、技术创新基金,用来满足影视企业不同发展层次的需要。创业担保基金利用自身的资金实力,起到培育优质项目、提供种子资金的作用。

4.整合、引导、完善金融机构对影视项目投资业务

设立一种专门对影视企业进行资信评估和投资咨询的金融中介机构,该机构应该对影视企业进行完整,客观,持续的评估,在达标之后将影视公司推荐给相应的保险公司,再通过保险公司联系商业银行为影视公司争取到一定数额的信用贷款,从而建立完整的金融引导和控制链,不仅能够整合各方面的资金资源,保证影视企业的正常运作,而且能够提升影视企业的信用水平,获得大量资金支持,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推动和引导我国电影产业朝着正确,健康的道路发展。

5.利用金融证券市场的融资渠道

前文所提到的贷款担保基金、创业担保基金,均可选择有实力的基金发行公司,进行基金发行。利用地区政府对当地影视产业的扶持资金,可选择信托基金和在金融证券市场公募发行基金两种不同方式,成立专业金融公司,进行资本运作,将融到的部分资金用于影视文化项目,不仅保证资金的安全为前提,还能有力地保证资金的充足性。

6.控制融资成本

关于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控制信贷市场,细分借贷利率,按不同的实际情况和企业实际偿还能力对利率作出动态调整,降低企业风险,同时,控制民间信贷,特别是要严抓严打民间非法借贷,高利贷等,维护影视企业的正常融资,降低影视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资金风险。(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参考文献:

[1]虞海侠.国外电影产业投融资问题研究综述[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1(09)

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4

一、我国宪法监督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宪法监督模式的现状

目前, 我国宪法监督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宪法自身监督, 另一类则是宪法外部监督。《宪法》赋予了全国人大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 全国人大常委有权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

(二) 我国宪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宪法监督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我国宪法监督没有专门的主体。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关, 但它不是常设国家机关, 而参会的代表也非专业法律人士, 全国人大代表无法在短时间内对违宪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全国人大事务繁杂, 不能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宪法监督上。宪法监督是一项独立的权力, 为了法律的科学发展, 应有独立的国家机关和专职人员负责。

第二, 我国宪法监督的具体内容片面。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基本法会与宪法的内容冲突, 或者基本法违法了宪法的基本规定;其二, 我国没有明确的违宪类型, 进行合宪审查时无据可依;其三, 没有对宪法与相关国际条约的关系做出规定, 当发生冲突时不确定如何适用。

第三, 我国宪法监督缺乏连续性。我国除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修改法律外, 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地方人大、政府也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 这样容易出现违宪的情况。而专门委员会无授权不得主动审查, 因此, 无法保证宪法监督可以有效落实到方方面面, 可见连续性的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宪法监督全能的发挥。

第四, 我国的宪法监督没有规定具体流程, 实际操作不方便。我国从82宪法颁布至今, 没有进行过一次有宪法监督而进行的宪法诉讼。

第五, 我国宪法监督没有有力的保障。目前, 我国宪法监督的方法和措施仍局限于“要求”、“支持督促”、“提醒注意”等方面, 在行政上有一定的效力, 但是没有法律上的强制性, 难以适应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的宪法监督工作。要改变这种情况就需要建立健全的违宪责任制度, 使违反宪法的组织或者个人都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才能有效制止违宪事件的发生。

第六, 司法机关未发挥作用。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宪法监督模式的规定决定了我国的宪法监督不会主动运行。法院作为我国审批机关的法院, 是约束法律规范和行为的最后一道屏障, 可以对行为和各种法律规范进行审查。而在我国现实的宪法监督中, 司法机关没有能发挥作用, 这就成为了制约我国宪法监督制度完善的一大阻碍。

综上所述, 我国法律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就是完善宪法监督。宪法监督模式的完善有助于宪政的健康发展。因此, 建立完善的宪法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二、我国宪法监督模式调整的建议

(一) 国外宪法监督模式的可借鉴性分析

依照监督主体的不同, 可以将监督模式分为四类, 分别是司法机关的监督、宪法委员会的监督、宪法法院的监督和立法机关的违宪审查。

目前, 全球有超过50个国家采用司法机关监督这种模式, 典型代表是美国。这种模式是基于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 司法机关独立审查, 不仅保障了监督的独立性和专门性, 一定程度上还可以保证监督结果的公正性。但这种模式的不足是, 司法机关审查是一种事后审查且只有审判权, 缺少积极性, 不能主动审查。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这种模式不适合我国国情。

以法国为代表的宪法委员会监督模式则具有双重性质, 既是宪法法院又是作为咨询性的政府机关。这种模式符合宪法监督专门性的要求, 可以实现司法与行政相结合, 但因其双重性质, 使得监督过程缺少保密性且无法被监督。这种模式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 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传统。

宪法法院的监督模式结合了司法机关监督和宪法委员会监督两种模式的优点, 不仅监督具有较强的独立性, 而且监督机构也更具有专业性。尽管我国目前的体制不适用这种模式, 但是这种模式的优点有助于我国宪法监督模式的完善。

立法机关的违宪审查以英国和前苏联为代表。立法机关的违宪审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立法机关不仅行使立法权还负责执行、监督, 立法机关也是权力机关, 产生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 这与我国的基本制度相仿。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可以听取人民的意见及建议, 保证违宪审查的公正性。但是, 在这种体制下的国家, 脱离权力机关建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关审查权力是否违宪本身就是悖论。体现人民意志的审查不可避免的成为形式主义, 难以发挥作用, 没有实际效果。

(二) 对我国宪法监督模式完善的建议

根据上文对我国目前宪法监督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结合我国当前经济、政治等要素的发展情况以及国外宪法监督模式的优缺点, 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 明确我国宪法监督的主体。上文提出的问题之一就是我国没有明确的宪法监督主体, 明确宪法监督主体是保证宪法监督合宪的前提。目前我国宪法监督的主体主要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但这两个机关的特殊性, 不能满足宪法监督的专门性要求, 因此, 在完善宪法监督模式时可以考虑是否设立专门的宪法委员会进行监督。

其次, 要保证宪法监督的连续性。宪法是母法, 是我国公民权利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保障。因此, 宪法监督机构内的组成要专人专事, 保证工作的连续性, 也要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性。

再次, 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作用。因宪法一般不会作为审判依据, 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被侵害时无法可依, 可以适当的给司法机关放权, 让其在普通法不足以帮助公民维权时用宪法审判。

此外, 还需明确宪法监督流程并完善宪法监督内容。不仅可以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的监督作用, 还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违宪问题。对立法和行为同时监督可以避免事后审查时出现遗漏或者无据可查, 影响监督发挥效力。

最后, 还需要给予宪法监督强有力的保障, 以保证宪法监督不流于形式。

综上所述, 国家平稳发展离不开各部门共同努力, 完善的宪法监督模式有助于将各部门的作用凝聚, 实现作用的最大化。

三、结论

我国的宪法监督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结合目前宪法在我国的地位及现状, 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 建设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监督模式。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最高人民法院以及宪法监督委员会组成的宪法监督模式比较规范, 且形成了立体监督, 虽存在不足, 但还适用。

参考文献

[1]汪小锐.宪法监督模式的比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 2013.

[2]张道明.我国宪法监督模式之选择[D].中国政法大学, 2006.

[3]许昱.对我国违宪审查和宪法监督实施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辨析[D].中国政法大学, 2011.

[4]许昱.对我国违宪审查和宪法监督实施若干问题的思考与辨析[D].中国政法大学, 2011.

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5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治理模式

在国内外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下,提高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治理绩效,既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又是促进其作为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可持续利用的手段,也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有效措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不断进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制度创新,工程的治理模式也不断随之改变,但是,在实践工程的治理中仍然存在种种困难。

1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存在的问题

1.1 研究内容比较散,深度不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许多学者对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治理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和灌溉管理制度,但是研究范围比较散、研究的深度不足。虽然所有的研究都认为小型农田水利需要农民自我管理,但是对其原因、具体方式、制度安排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我国农民、农村的关系都没有进行深入、系统地分析。笔者认为,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不是就个案进行的单独分析,而是首先要分析全国范围内工程的综合特性,然后根据这些特性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即研究要从典型性分析转移到普遍性分析,这样的分析才更深入,分析的结论才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

1.2 研究缺乏系统性

总体说来,运用多学科理论进行的这些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前瞻性,系统研究不够,总体上滞后于客观实际需要。就2003年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来讲,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不胜其数,主要介绍各地改制的原因、过程、成效,研究的模式几乎都局限在“背景—改革步骤/做法—问题—对策/建议”的思路之下,研究存在一些缺陷:①对小型水利工程改革的研究还处在现状描述的浅层阶段;②类似地区汇报的形式较多,缺乏系统的整体考量与把握;③对具体的改制形式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比较,对利弊关系鲜有深入探讨,对不同地区的改制方式也较少涉及,一般单独以灌区或行政单元为例,而没有在宏观范围内讨论;④对产权制度改革的走向和政策把握以及支撑条件只有少量的描述;⑤较少从水权等正式制度、意识形态等非正式制度的角度深入探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制;⑥对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利用的定量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目前还没有形成通用的评价体系指标和评价方法。

1.3 忽略了我国农村非正式制度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治理具有的制约性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群众性和开放性等特点决定了工程的外部性和准公益性。作为一个介于公益性和经济性的设施,如何将其外部性的内在化需要对用水者和用水群体进行分析?工程的治理制度会直接影响系统内的使用者个体和群体,而个体和群体同样会反作用于推行的正式制度,这种个人和群体的反应特征就是非制度因素的表现形式,因此,为了提高工程的治理绩效,对非正式制度的分析就不可避免。事实上,推行治理制度遭遇困境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农村的非正式制度影响,但是,以往的研究都没有重视农村的非正式制度对工程治理的重要性。

2 我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治理制度

我国农村的制度供给一直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为了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公共设施的治理状况、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就需要激励或实行制度创新。但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关系到制度间的协调演进,追求单方面的制度安排绩效不能使其长久,新的制度安排绩效取决于系统内制度的协调演进程度。

正式制度的推进不仅要使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相匹配,而且还要与地区的非正式制度相兼容,因此,在推进正式制度变迁时不仅要研究和完善相关正式制度,还要不断改造并完善地区的非正式制度,以达到制度相容、共同发展,这种相容性愈强,制度变迁的成本和制度间的冲突和摩擦就愈小,制度变迁的成功概率就会增大。

通过上文对“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实践的案例可以看出,在推进、实施正式制度变迁时,改革进展得并不是很顺利,在正式制度层面与非正式制度层面还存在与推进制度之间的不和谐因素,因此,有必要对“小农水”治理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进行分析,使两者的变迁方向一致,从而减少制度变迁成本和制度之间的摩擦与冲突,提高“小农水”制度变迁的成功机会和社会和谐度。

2.1 对制度相容概念进行初步界定

认为制度相容是发生强制性制度变迁时推进的正式制度与相关正式制度之间,以及与推进地区的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兼容性,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强制性推进的正式制度之间是否协调演进;二是推进的正式制度与地区的非正式制度是否兼容或融洽。

2.2 分析“小农水”的相关正式制度

创新地运用水利工程供水利润公式对“小农水”治理相关正式制度进行识别,认为农业水权制度、农业水价制度和农村税费改革是“小农水”的主要相关正式制度。

2.3 分析水权制度对“小农水”治理的影响

在水权制度的讨论中,首先对水权和水利工程产权之间的关系进行辨析,指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然后在此基础上辨析不同的“小农水”水权的界定,对农业水权的界定和分配进行分析,认为流域管理可以促进区域水权协调管理。

2.4 分析农业水费定价机制对“小农水”治理的影响

由于涉及粮食安全、农民承受力以及经营者的回报,农业水价的制定是比较困难的。笔者建议,对于灌溉水价可以实行农田两部制水价,即将灌溉水费分为基本水费和计量水费,这种定价方式考虑了实际情况,体现一定的公平,有利于提高工程治理绩效和用水效率。

2.5 分析农村税费改革对“小农水”治理的影响

税费改革取消了“两工”,而“一事一议”在具体实施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小农水”的治理又将遇到一次考验。中央财政专门对“小农水”的建设设立了“民办公助”基金,但由于其覆盖面小,因而资金支持力度不大,为此,我们还要寻求更好的“公助”形式。

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6

【关键词】班级网络 模式类别 问题

一、當前我国高校班级网络建设模式类别

1.从网络发展历程来看,班级网络建设先后经历了班级公共邮箱、班级主页、班级QQ群、飞信群、班级博客或微型博客等多种形式的网络平台。另外,由于网络资源具有较强的共有性和兼容性,所以很多班级同时拥有以上多种网络平台。其中,又有专业平台与非专业平台的区分。比如,班级主页建设需要通过注册域名、定时更新维护等程序才能实现,有些还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而且对创立者和维护人员的网络相关专业知识、操作能力要求较高,这种相对于普通的班级公共邮箱、QQ群等平台来说,可以说更有专业化水准,难度也相对较大,而这种形式的网络平台也更多地出现在网络普及初期。

2.从实际应用范围来看,由于不同的网络平台在班级网络建设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相同的,所以根据不同班级在进行网络建设中的不同需求,我们可以将以上这些网络平台按照信息传达、情感交流、班级展示、文件共享等类型区别开来。当然,之间不排除有些网络平台的多功能化。我们可以看到,利用班级主页对班级风采进行展示、通过QQ群进行班级内部同学们的沟通与交流、通过飞信群进行信息和通知的传达、通过班级公共邮箱实现文件共享,这些便捷有利的形式在大学班级体当中已经被广泛使用了。

3.从平台使用频率上来看,由于不同网络平台所具备的功能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它们的被使用频率也是不同的。以最常见的QQ群为例,它不仅是班级内部感情交流的平台,还兼备了文件的在线传输、离线共享等功能,所以使用频率最高。又如,飞信群,其主要功能是信息和通知的传达,这就与信息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相对于以上两种网络平台,班级主页由于更新速率不快,再加上维护手段较专业,所以其使用频率是最低的。这里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是,使用频率的高低并不代表该网络平台的重要程度的高低,而仅仅反映了不同网络平台在班级建设的不同领域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二、我国高校班级网络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管理人员在班级网络建设中的身份问题

学生管理人员以何种身份参与到班级网络建设中来,不仅是班级网络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更是我们现阶段遇到的难题之一。由于网络平台作为一种虚拟的、信息公开化的社交模式,给更多的人提供了与管理人员交流沟通的机会,打破了以往只有主要学生干部与学生管理人员进行定期沟通的惯例,是有助于加强师生相互了解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高校班级网络建设的主体是学生,其网络平台的管理主体理论上说也应该是学生,作为学生管理人员,在整个建设过程中可以担当平台管理者或监督者、平台管理者兼信息发布者、普通成员兼信息发布者、在线咨询等角色。从我们鼓励学生进行班级网络建设的初衷来看,日常生活中的管理人员如果在虚拟平台中继续扮演管理员角色。是不利于班级网络建设成长的,我们要根据自身情况,妥善解决好我们在班级网络建设中的身份问题。

2.学生管理人员参与班级网络建设的频率问题

在解决好第一个问题的前提下,我们还面临着管理人员参与班级网络建设的频率问题。当然,以不同的身份进入班级网络平台,其参与频率会有所不同,但都要本着适度原则。比如,即使学生管理人员以在线咨询的身份参与到班级网络建设中去,这种咨询也只能是定时、定量的,而且所解决的问题内容是应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的,这样既可以避免重复性的问题多次出现,也可以解决难以将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当面解答的困难。之所以说参与频率是当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因为学生管理人员应该正确处理日常工作与参与网络平台建设的关系,既不能放手不管,又不能将过多精力投人其中。

3.班级网络平台建设的实用性与全面性还有待加强

从学生层面上来看,班级网络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在建设过程中是否有考虑到其实用性和全面性问题。虽然当前大多数班级都拥有了自己的QQ群,有的班级还建立了班级博客,但是从这些平台的实际应用情况来看,并非所有班级都能有效利用其功能。比如,现在很多教师都是用PPT课件授课。于是,传统的依靠书本和笔记的复习模式正在慢慢转变,很多教师也都将自己的课件或讲课记录留给学生作为复习资料,这样,班级网络平台作为文件共享平台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为了避免频繁的拷贝,有的班级将需共享的文件上传到班级网络平台上,有需求的同学可以随时下载,方便快捷,这就是网络平台实用性最好的体现。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注意到网络平台实用性建设的班级并不多,更多的是被限制在使用即时通讯工具进行泛泛地交流范围内。另外,从网络平台建设的全面性上来看,同时开拓网络平台多种功能的班级网络平台并不多,举例来说,某班级将班级网络空间开辟出多个特色栏目。比如,班级成果展示(班级同学参加各项活动的获奖情况展示)、学习园地(讲义共享、视听课件等)、生活点滴(校园新闻、生活常识、兼职打工信息等)、每日之星(某天班级里最受关注的人和事)、难言之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等。这是有针对性地对班级网络平台全面性建设的有益尝试,当然,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这种全面性的平台建设起来之后的后期管理、维护工作以及持续情况。

4,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没有得到充分培养

我们提倡高校学生进行班级网络平台建设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在整个班级内部形成一种民主、团结的氛围。而就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班级网络建设现状来看,更多的学生对班级网络平台处于一种依赖状态,是被动地接受,而不是主动地去参与或管理。

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7

关键词:企业培训管理,管理观念,培训系统,管理模式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人力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力资源的发展能够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形象和品牌, 企业之间的较量从根本上看是人才之间的较量, 因此, 企业的员工素质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 员工的管理培训是企业不可避免的投资, 是企业顺应时代发展的支柱, 不仅能够提升员工本身的素质、技能等, 同时也能够端正员工的态度, 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 使得员工能够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 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企业对员工培训重视度低, 管理观念落后。

就整体状况来看, 我国企业对于员工培训的重视程度普遍不高, 所使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 注重对人的控制, 而非对人的鼓励和激励。企业为节约资本, 对于员工培训的投资小, 缺乏专业的培训人员, 企业在管理手段上缺少特色, 不足以实现长远发展。除此之外,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 企业员工越来越渴望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 员工看中企业的培训和对于自身的培养, 企业的目前状态无法满足员工的愿望, 导致一些人才流失, 对企业造成损失。

2. 缺乏完善的管理培训系统。

企业在制定员工培训计划的时候, 普遍缺少对于培训需求的具体分析, 最终导致在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缺少科学性和针对性, 找不到培训重点, 培训过程混乱, 无法调动员工的兴趣和参与度。而且选取的培训方式和内容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企业更加注重理论培训而不是员工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实用性较差。而且培训内容缺乏时效性, 不能够结合现实培训顺应时代发展的员工。在培训后, 企业对于培训的评估和反馈也不够重视, 使得培训效果无法检验, 培训质量无法保证, 培训目标难以实现。

3. 员工培训态度不端正。

企业的员工对于培训的参与度不高, 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 员工缺乏长远的眼光, 无法认识到培训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 无法发现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的差距, 态度不端正, 难以做到真正的提高。

二、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模式分析

1. 常规型。

常规型培训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岗前培训和取证培训。岗前培训的对象是新员工及转岗员工, 通过学习和实际训练, 让员工能够了解企业的历史文化、特征、奖惩制度、企业环境以及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等等, 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员工能够了解自身的工作环境以及岗位需求, 更好的适应于公司的工作。比如, 可以开展一些员工竞赛, 比赛的内容是有关于企业的相关信息, 员工通过参与竞赛对企业进行深入了解, 表现优秀者给予鼓励, 这种方式更能够吸引员工的兴趣。

2. 应急型。

应急型培训的主要内容是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 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操作能力, 同时对员工的知识结构进行补充, 让员工能够了解最新的政策要求, 了解一些有关员工操作细则的内容, 学习新安全法, 更好的拓宽知识结构, 使员工能够适应环境的变化, 更好的提升员工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3. 提高型。

提高型培训的内容是企业的一些新规范、新要求, 实现员工能力的持续增长, 更好的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提高型培训包括理论培训和能力的发展培训, 其中理论培训能够使一些具备丰厚时间经验的员工更好的提升专业素养, 拓宽知识面, 提升员工的发展空间。而能力发展培训则是对于员工进一步的培养, 通过一些成功的案例以及成功人士, 让员工能够受到引导和启发, 更好的实现自身的提升, 达到时代的要求和标准。

4. 素质型。

素质型培训模式主要是对员工的观念进行培训, 通过专业的培训, 培养员工的创新意识, 使得员工能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观念。除此之外, 也重视对于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心理的培养, 提升员工之间的合作意识和员工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目前来看, 企业在这一方面展开了对于员工的培训, 但是都停留在表面层次上, 培训手段缺乏创新性。

三、结语

员工是企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目前, 我国很多的企业还不能够完全重视企业员工的培训意义, 员工培训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不利于企业综合实力和同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只有重视员工培养, 才能更好的打造企业的形象, 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 为企业未来拓宽道路, 更好的创造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硕, 余佳祥, 朱弘, 等.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5) :20-24.

[2]王益.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珠江水运, 2014 (15) :87-90.

医共体模式存在的问题 篇8

关键词:护理理论,Roy适应模式,问题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 具有独特的知识体系作为实践的基础和指导, 这些知识体系就是护理学的基本概念、模式和护理理论[1]。Mckenna认为[2], 选择护理模式时, 应选择与疾病种类及疾病性质相适应的模式。而Roy适应模式 (Roy adaptation model, RAM) 中对护理、健康和环境的定义较明确且基本符合现代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和观点, 并有较强的逻辑性[3], 现已广泛应用于护理实践中。现将RAM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1 RAM产生的历史背景

1964年美国护理理论家Sister Callista Roy在攻读护理硕士学位期间有感于住院儿童的强大的生命恢复能力和对自身身心变化的适应潜能, 提出了“护理活动的目标在于增强病人的适应性”的观点。在导师Johnson 指导下, 分析并创造性地运用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约翰森的行为系统模式、赫尔森的适应理论、塞利的压力理论以及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理论等相关理论观点, 构建了Roy适应模式。1966年在获得加州大学护理硕士学位后, Roy回到母校芒特圣玛丽亚大学任教, 教授儿科和产科护理, 并开始逐步将个人和家庭都是适应系统的观点应用到课程的讲授过程中[4]。1970 年Roy将RAM正式发表在《Nursing Outlook》杂志上, 该模式一经发表便引起了护理工作者、教育学家和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并很快应用于教学和临床护理工作中。但在一些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还存在不足之处, 与现代医学模式之间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5], 为了使RAM适应现代护理学的发展需要, 从1997年开始, Roy和她的同事对RAM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 以辩证的思维方式, 从系统的角度, 扩充了适应概念的内涵, 丰富了RAM的内容[6] 。

2 RAM的主要内容

RAM从整体的观点出发, 着重探讨了人作为一个适应系统, 面对环境中各种刺激的适应层面与适应过程[7] 。Roy认为人是一个整体的适应系统, 处于与环境不断进行信息、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状态。人与环境间的不断互动不仅可引起内部变化, 也可引起外部变化, 而千变万化的世界中, 人们为保持自身的完整性而不断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鉴此, Roy最后将人界定为一个由刺激与适应水平、适应机制、适应方式、适应反应等部分构成的整体性适应系统, 对这些部分的诠释构成了RAM的核心内容。

2.1 刺激与适应水平

Roy将凡能激发个体反应的任何信息、物质、能量单位均列为刺激, 这些刺激来自外界环境或人体的内部, 她将刺激分为3类:①主要刺激, 即人直接面对的、需要立即适应的刺激;②相关刺激, 即所有内在或外在的、对当时主要刺激所导致的行为有影响的刺激, 是可以观察到的, 可以测量的或有本人主诉的;③固有刺激, 即原有的、构成本人特性的、可能对行为产生影响的一些不确定因素。这些刺激与当时情景可能有一定关联, 但不易观察和测量。人在面对刺激时, 能否做出有利反应取决于适应水平, 而适应水平是由个体所承受的刺激范围和强度决定的, 并因人而异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 当全部刺激作用在适应范围内, 输出的将是适应性反应;若不在适应范围内, 则输出的是无效反应。

2.2 适应机制

Roy认为适应机制是指个体对环境产生的变化, 进行先天或后天学习得来的反应方式[8], 并将适应机制分为生理调节机制和认知调节机制。生理调节机制是通过神经-化学-内分泌过程调节与控制个体对刺激的自主性反应。认知调节机制是通过各种通路和器官接受信息、学习、判断、调整情感等步骤, 对刺激进行选择、编码、记忆概括、强化贯通、分析、做出决定, 产生精神运动性行为[9]。近年来, Roy通过对认知适应机制更深入的研究, 提出“认知适应过程”的崭新概念, 阐明了认知调节机制的具体内容, 包括输入、中间过程、输出和情感4个部分[10]。“认知适应过程”概念的提出使得RAM更加具体, 更具有操作性。但是, 人作为一个整体的适应系统, 遇到刺激时, 很少发生一方面的调节, 而是两种调节机制共同发挥作用。

2.3 适应方式

Roy认为人对刺激的反应常通过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4种适应方式表现出来。①生理功能:指与人的基本适应需要相关的生理需要, 如呼吸、循环等。②自我概念:Roy将“自我概念”描述为适应系统的一种适应行为, 包括本体自我和生理自我两层含义。本体自我又分为3个层面:自我一贯性、自我思考和道德-伦理-精神自我, 其中自我一贯性是维持个体适应行为的非常重要的变量。自我一贯性是指面对刺激时个体通过自我感觉定位自我, 努力维持自身的曲调一致性, 避免不平衡[11]。Litter和Taykoy两位学者[12]通过对老年人的自我一贯性的实验研究, 也证明自我一贯性的水平可以影响疾病的恢复和健康行为。生理自我即对自身的感觉和身体形象的感知与评价。③角色功能:是个体对其承担角色应尽职责的表现, 它反映了个体的社会完整性。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几个不同的角色, 不同的角色常有不同行为。④相互依赖:是个体与其重要关系人或支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它反映了个体社会关系的完整性。

2.4 适应反应

Roy认为个体对刺激产生的输出性行为分为适应性反应和无效反应。适应性反应可促进人的完整性, 使人得以生存、成长、繁衍、主宰和自我实现。无效反应则不能达到上述目的, 甚至起威胁和阻碍作用。简言之, Roy把刺激和人的适应水平作为系统的输入部分, 把适应机制作为控制部分, 把适应方式作为效应器部分, 把适应性反应和无效反应作为输出部分, 同时输出部分作为反馈信号再次输回原系统中。

3 RAM在护理中的应用现状

3.1 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自1970年问世以来, RAM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中, 特别是应用在不同的专科护理上[13], 护士通过评估对病人产生影响的主要刺激、相关刺激和固有刺激, 明确护理目标, 采取干预措施使全部刺激均落在病人的适应范围内, 再运用护理程序促进病人在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和相互依赖4个方面的适应性反应, 减少或消除无效反应, 提高病人的健康水平。据文献报道, RAM可应用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病人的护理, 如有机磷农药中毒病人、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血液透析病人、乳腺癌病人等。有些专家认为[14], RAM还适用于危重病病人的护理。因为只有提供高度个体化的护理和病人及其家属的适应度, 才能使危重病病人适应其生理失调及心理上的焦虑。2003年3月SARS在香港大规模爆发, 当时香港威尔斯亲王医院ICU收治了约90例SARS病人, 并均应用了RAM进行护理, 取得较好效果。他们认为RAM中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评估方式来引导护士有效、全面地评估病人的生理功能、自我概念、角色功能及相互依赖, 所以应用RAM对ICU病人施行整体护理时不会忽略各方面的问题[15]。RAM也可以应用于康复护理、家庭与社区护理等, 护士通过运用RAM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3方面分别找出适应性问题, 并找出每个问题的主要刺激和相关刺激, 通过护理控制这些刺激, 帮助病人消除或减少无效反应, 促进适应性反应。

3.2 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

RAM是围绕人的适应性行为组织护理活动, 通过护理活动来促进人的适应能力的提高, 达到帮助人恢复和维持健康的目的。此模式在护理教育与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6]。RAM首先被用于指导美国芒特圣玛丽学院护理学士课程设置。该课程设置的概念框架是:护理程序、学生的适应与领导能力为两条横轴;RAM理论、健康疾病连续理论以及护理实践为三条纵轴。Roy认为该课程设置使学生明确了护理目的;体现了有别于医学的护理课程特色;有利于学生验证理论和发展对理论价值的分析与洞悉能力。1976年, 美国迈阿密大学首次将RAM用于构建护理开业者培训课程。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识别不同场所、不同健康或疾病状况下的人的问题;鉴别有效和无效适应机制;发展帮助不同场所、不同健康或疾病状况下的人提高适应能力和促进适应性反应的能力。他们认为在RAM指导下的教学不仅使课程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 而且可减轻学生的紧张与焦虑。1987年, 卡文斯将RAM应用于助产士培训, 发现该模式有益于助产士系统学习、交流、定义与描述他们与产妇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与角色。同年, Roy成为波士顿大学护理学院的教授与护理理论家帮助该校发展和执行护理博士项目, 为更多护理学者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机会[17]。2005 年, 杨爽[18]针对调查结果 (70%的护生存在紧张害怕心理, 8%有自卑心理, 87%有眼高手低现象) 运用RAM分析并解决了60 名护理本科生实习初期的心理需求。随着对RAM的深入研究和不断完善, RAM已被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和欧洲国家以及部分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护理院系先后用作护理准学士学位课程、本科课程的课程设置理论构架[7]。同时, Roy和她的同事被邀请为全世界30多所护理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改革提供咨询。

3.3 在护理科研中的应用

随着对RAM的深入研究, RAM不仅用于传统的定量研究, 还可用于定性研究和综合研究, 如RAM在社区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定性研究[19], 在临床护理本科生实习初期的适应性研究。牟善芳等[20]认为RAM有益于研究变量的选择与分类, 曾被用作多个护理性质与量性研究的理论依据, 如产褥期妇女功能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回顾性研究;手术病人家属的需求研究等。此外, RAM还被用作发展研究量表的理论基础, 如癌症妇女功能评估量表、产后功能评估量表等。

4 存在的问题

上一篇:中心学校教代会主持词下一篇:中小学禁毒宣传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