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与药物管理办法

2024-12-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输血与药物管理办法(精选7篇)

输血与药物管理办法 篇1

1、严格执行医嘱。

2、认真核对医嘱并到血库取血。

3、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取血时仔细核对患者及供血者姓名、血型、编号、采血日期、血液成分、有效期及交叉配血结果。

4、取血后必须经两人核对并签字。

5、血液放置不可过久,以防变质;血液不能过凉,防止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6、输入前应再次核对。

7、输血过程中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元菌技术操作规程。

8、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调整输液速度,观察输血后的反应,如皮疹、高热、寒战及生命体征变化。

9、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

10、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输血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二)药物不良控制流程:

1、严格执行医嘱

2、患者用药要严格核对

3、根据药物的种类、性质分类放置.毒麻药品要加锁,每日清点,用后登记。

4、常用药品定期检查,及时更换,如出现沉淀、变质、过期等严禁使用。

5、输液卡、输液用药要有两人以上核对,并放置“已核对”牌。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及无菌技术原则,用药应现用现配,掌握配伍禁忌。

7、按时巡视病房,根据病情、药品性质调节输液速度,观察用药后反应,如生命体征变化、皮疹、药物热、胃肠道等变化。

8、发现异常反应及时通知医生。

9、护士长随时检查各班工作,定时巡视病房,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十、出入院流程

一、入院手续

1、门诊医生开住院证。

2、诊室护士将住院患者送至导医台,由导医护士陪同患者办理住院手续;将交费收据交还患者,嘱其妥善保存。

3、介绍医院环境,将患者送到病房。

二、患者到病房后

1、病房值班护士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及时安排床位、建立住院病历;须加床时协助办理有关手续。

2、责任护士将患者送到床旁,妥善安置后请患者及家属详细阅读《双向协议书》并签字。

3、带患者或家属熟悉病室环境并做好入院宣教,如病室内不准吸烟、饮酒,住院期间不准外出等;详细介绍入院须知,包括病室环境、作息时间、饮食制度、探视、陪护制度、医生查房时间、呼叫器的使用、物品保管、防火防盗、主管医生及责任护士等。

4、告知家属住院所需物品,将多余物品带回,保持病室整洁。

5、通知医生为患者做进一步检查(如为急危重患者,到病房后立即通知医生)。

6、责任护士对新入院患者做入院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

7、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认真履行告知程序,取得患者主动配合。

8、遵医嘱为患者进行治疗护理。

三、出院手续

1、患者出院由主管医生决定,提前一日告知患者,介绍办理出院手续的方法。

2、为患者做出院宣教,包括病情观察、饮食、休息、睡眠、运动、正确用药、复查时间等。

3、将出院后用的药物核对、整理后,写清用法及注意事项,交患者或家属妥善保存。

4、向患者征求意见或建议,不断改进护理工作。

5、整理病历,撤床头牌及各种治疗卡。

6、为患者办理出院手续,向患者或家属交待清楚结帐单据和余款。

7、责任护士帮患者整理携带物品,并送出病房。必要时协助联系车辆。

8、床单做终末消毒处理后,铺备用床迎接新患者。

一、危重患者质量关键过程流程

一、危重患者入院时,护士要了解危重患者病情,查看患者神志、皮肤、粘膜、口腔、肢体等情况,备好抢救仪器和物品。

二、正确安置患者,对躁动、意识不清患者正确使用约束带并加用床挡。

三、护士长协调、安排人力,必要时安排特护小组。

四、开放静脉通路2~3条,应用套管针,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五、持续氧气吸入,保持气道通畅,患者行机械通气时,护士应密切注意临床观察指标。

六、遵医嘱予以患者多参数监护,48~72h更换心电监护电极片一次,防止皮肤损伤,根据病情设置报警、监护参数界值。

七、监测患者意识、面色、皮肤、末梢有无紫绀等。

八、根据病情及时留置尿管、胃管、观察引流物色、量、性质。

九、护士严格执行各种操作,用药注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杜绝差错发生。

十、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准确记录护理记录,特护患者至少每1h记录一次,如有明显变化随时记录。

十一、详细准确记录出入量,按要求每8h小结,24h总结。

十二、及时准确采集各种血、尿、便、痰及引流物标本并及时送检。

十三、护士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与患者交流、沟通,使之配合治疗。对丧失评议能力但意识清楚患者,如气管切开或行气管插管者,护士应使用文字或其他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十四、危重患者病情及治疗观察要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护理记录上,并用书面、床头两种形式交接班。

二、围手术期质量关键过程流程

一、手术前:

1、协助医生准确、及时地做好患者的全面检查,如手术前需要做血、尿、大小便常规、出凝血时间及肝、肾、心、肺功能检查。

2、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身心状况,减轻术前害怕、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增加患者参与治疗和护理的意识,建立而对现实、乐观稳定的心理状态,利于机体的恢复。

3、皮肤准备:彻底清洁皮肤,防止切口感染。患者应剪指(趾)甲、洗澡,术前一日,手术区域按常规范围剃去毛发,清洁皮肤。

4、胃肠道准备:术前一日服用泻药或灌肠,以排出粪便;术前12h禁食,4~6h禁水。

5、配血及药物过敏试验。

6、保证休息:术前保证良好的睡眠。

7、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8、术晨准备:按要求为患者放置胃管、导尿,患者应取下假牙、眼镜、手表、发卡、耳环、项链等饰物。术前半小时给予麻醉前用药。

9、手术后用品准备:备好麻醉床、全麻护理盘、氧气、吸引器、负压吸引器、引流袋、监护仪等。

二、手术后

1、搬运患者。

2、保持正确体位:全麻术后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麻术后平卧6h;颈、胸、腹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30~40°;头部手术患者麻醉清醒后可改为半卧位,抬高床头15~30°;脊柱手术后患者需卧硬板床;四肢手术后患者应抬高患肢。

3、病情观察:

⑴监测生命体征:每30min测量一次血压、呼吸、脉搏,直至平稳。⑵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⑶观察伤口渗血、渗液情况。⑷准确记录出入量。

⑸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脱落、扭曲;保证引流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和量。

4、术后并发症护理:

⑴出血: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伤口引流情况,及早发现出血征象。⑵切口感染:注意保持床铺及衣物整洁,如有污染及时更换,如术后3~5日,患者仍有剧烈疼痛应观察切口有无感染迹象。

⑶吻合口漏:表现为术后一周左右突然出现腹部剧烈疼痛或持续性胀痛,发热,腹膜刺激征(+),应保持引流管通畅,保护好引流管周围皮肤,遵医嘱用药,争取最佳疗效。

⑷肺部并发症:鼓励患者进行主动有效的咳嗽训练,促其排痰,定时翻身叩背,可采用蒸汽吸入或超声雾化吸入等方法湿化呼吸道。

⑸营养支持:术后应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促进伤口愈合。禁食期间应及时给予患者静脉营养支持,保证水及电解质平衡,护士应正确配制营养液,遵守配伍禁忌原则,严格无菌损伤,维持正常输液速度,做好出入量记录。

输血与药物管理办法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2006年1月-2008年12月对我市18家医疗机构住院病人输血病历进行抽检, 每季度一次, 每个医疗机构抽检5~10份输血病历, 汇总3年抽检共1 830例住院病人输血病历。

1.2 方法

以《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河南省供血库 (输血科) 标准化血库建设》为依据, 制定临床输血病历抽检方法。临床输血病历 (临床输血文件) 包括: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报告单、输血会诊单和输血前安全检查报告单。如ABO血型正反定型, RH (D) 定型, 配血试验, 输血前9项检查。抽检内容: (1) 输血同意书是否规范完整、输血前9项是否化验 (乙肝五项, HCV , HIV, ALT , 梅毒) 。 (2) 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报告单是否填写完整、规范。 (3) 输血病历中输血品种、量及有无输血不良反应是否记录规范。其中无输血治疗同意书3例, 输血治疗同意书不完整16例, 输血治疗同意书无病人或家属签字2例, 输血治疗同意书无医生签字4例, 输血治疗同意书填写阳性阴性用 (+) (-) 24例, 无输血前9项报告单6例, 输血申请单无医生签名3例, 输血申请单无审核医生签名18例, 交叉配血结果报告单填写不规范7例, 病历医嘱输血量与输血记录上不一致1例, 病历医嘱中血液品种, 名称不规范38例, 书写病程纪录不规范, 没有输血不良反应纪录3例。

1.3 结果

1 830例住院病人输血病历中, 3年来合格病历逐年增加, 合计为1 075例, 占93.2%, 不合格病历逐年减少, 合计为125例, 占6.8%, 见表1。

2 讨论

2.1 输血病历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是确保输血安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但长期以来, 对输血安全问题, 只重视采供血机构提供的血液质量是否符合标准, 而对医疗机构输血管理工作重视不够。临床输血的基本要求是安全和有效, 如输血不能产生预期和应有的治疗效果, 输血就失去了作为治疗措施的意义和应有价值[1]。本文通过对我市18家医疗机构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共1 830例住院病人输血病历进行研究发现, 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对输血重视不够而致的漏项, 记录不规范, 签字不规范等, 而并不是高难度 的技术问题。只要医护人员在输血工作中加强责任心, 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通过我们对抽检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向用血医疗机构反馈, 督促其改进。使3年来不合格输血病历逐年下降, 由2006年的10%下降到2008年的4.9%, 随着这项工作力度的加大, 有望达到更好的效果。

2.2 通过抽检输血病历发现, 二级以下医院对输血病历的书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在医疗活动中存在较大的隐患, 这将是下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的重点。众所周知, 输血病历是临床医生在医疗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内容之一, 是当时事态的真迹, 具有很强的凭证属性, 一旦发生输血医疗纠纷, 将是论定是非, 判明责任, 以及司法鉴定的重要依据。因此, 输血病历规范化是充分维护医患双方各自的权力和利益、杜绝输血医疗纠纷的关键所在。

2.3 在医疗活动中, 随着人们对整个医疗过程的知情权要求更加迫切, 维护自身健康利益的法律意识更明显增强。我们作为采供用血医疗机构, 为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减少因输血传播疾病医疗纠纷的发生, 医疗机构在日常临床输血管理工作中, 要严格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临床需要输血时, 由临床医生逐项填写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申请单、输血记录单、输血反应报告单, 交叉配血报告单等, 做好输血病历纪录, 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时, 医生主动向患者或亲属客观讲明输血的目的和存在的风险, 输血的同时可能传播了疾病, 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为了预防和控制输血后传播疾病, 已将输血前传染病指标作为必查项目。据报道, 我国乙肝携带者约占全国人口的10%[2], 艾滋病感染、丙肝病毒和梅毒感染的比例也是呈现逐年上升局势。一旦输血后发生这些疾病, 如输血病历记录不详细, 输血前传染病指标未检测, 则很难鉴别受血者究竟是输血前已经感染还是输血后感染。根据本文中抽检出的不合格输血病历可以看出, 仍有些医疗机构未行输血前9项化验或化验单丢失, 当发生与临床输血有关的医疗纠纷时, 将使医院处于被动地位, 举证无力。因此, 输血前让患者或家属充分知情, 规范记录输血病历是十分必要的。目前, 我国已经将输血管理工作提高到了“依法管血, 依法用血”的高度, 因此, 在临床输血管理中。我们认为强化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 提高医护人员对输血相关法律法规的认识, 纠正输血观念, 维护输血医疗安全, 规范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构建和谐社会, 是目前我们临床输血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高峰.输血安全和临床输血概论 (J) .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 2004, 9 (6) :12-14.

浅谈静脉输血的方法与安全管理 篇3

【摘要】探讨静脉输血的方法和安全管理,目前临床均采用密闭式输血法,密闭式输血法有间接静脉输血法和直接静脉输血法两种。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查对制度。补充血容量,用于失血失液引起的血容量减少或休克病人。纠正贫血,用于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严重贫血和某些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供给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输血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有无局部疼痛,有无输血反应,如有严重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并保留余血以备检查分析原因。

【关键词】静脉输血;间接静脉输血法;直接静脉输血

静脉输血是将血液通过静脉输入体内的方法。输血是急救和治疗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输血理论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成分输血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既节省了大量血源,也减少了由输入全血引起的不良反应。

1 输血前的准备

1.1备血 根据医嘱认真填写输血申请单,并抽取患者静脉血标本2ml,将血标本和输血申请单一起送血库作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试验。采血时禁止同时采集两个患者的血标本,以免发生混淆。

1.2取血 根据输血医嘱,护士凭提血单到血库取血,并和血库人员共同认真做好“三查八对”。三查: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以及血液的包装是否完好无损[1]。八对: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瓶)号(储血号)、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血液的种类、血量。核对完毕,确认血液没有过期,血袋完整无破漏或裂缝,血液分为明显的两层(上层为浅黄色的血浆,下层为暗红色的红细胞,两者边界清楚,无红细胞溶解),血液无变色、浑浊,无血凝块、气泡或其他异常物质,护士在交叉配血试验单上签字后方可提血。

1.3取血后注意事项 血液自血库取出后,勿剧烈震荡,以免红细胞破坏而引起溶血。库存血不能加温,以免血浆蛋白凝固变性而引起不良反应。如为库存血,需在室温下放置15~20分钟后再输入。

1.4核对 输血前,需与另一个护士再次进行核对,确定无误并检查血液无凝块后方可输血。

1.5知情同意 输血前,应先取得患者的理解并征求患者的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2 输血法

目前临床均采用密闭式输血法,密闭式输血法有间接静脉输血法和直接静脉输血法两种。

2.1用物 除备齐全套静脉输液用物外,另备带有滤网的输血器(根据输血的成分内容)、输血针头(为避免损坏血细胞、保证足量的血液流量和防止外渗,一般选用16~22G的静脉留置针)、静脉用生理盐水、血液、必要时备血液加温装置、微量推注泵。间接静脉输血法,仅将一次性输液器换为一次性输血器(滴管内有滤网,可去除大的细胞碎屑和纤维蛋白等微粒,而血细胞、血浆等均能通过滤网;静脉穿刺针头为9号针头。直接静脉输血法,同静脉注射,另备50ml注射器及针头数个(根据输血量多少而定)、3.8%枸橼酸钠溶液、血压计袖带。

2.2操作前准备

2.2.1评估患者并解释 评估患者病情、治疗情况(作为合理输血的依据);患者血型、输血史及过敏史(作为输血时查对及用药的参考);心理状态及对输血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为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提供依据);穿刺部位皮肤、血管状况:根据病情、输血量、年龄选择静脉,并避开破损、发红、硬结、皮疹等部位的血管。(一般采用四肢浅静脉;急症输血时多采用肘部静脉;周围循环衰竭时,可采用颈外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向患者解释输血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2]。患者准备了解输血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和配合要点。采血标本以验血型和做交叉配血试验。签写知情同意书。排空大小便,取舒适卧位。

2.3 操作方法

2.3.1间接输血法 再次检查核对将用物携至患者床旁,与另一位护士一起再次核对和检查。建立静脉通道按静脉输液法建立静脉通道,输入少量生理盐水。摇匀血液以手腕旋转动作将血袋内的血液轻轻摇匀。连接血袋进行输血 戴手套,打开储血袋封口,常规消毒或用安尔碘消毒开口处塑料管,将输血器针头从生理盐水瓶上拔下,插入输血器的输血接口,缓慢将储血袋倒挂于输液架上。控制和调节滴速 开始输入时速度宜慢,观察15分钟左右,如无不良反应后再根据病情及年龄调节滴速。操作后处理,协助卧位:撤去治疗巾,取出止血带和小垫枕,整理床单位,协助患者取舒适卧位。将呼叫器放于患者易取处,整理用物,洗手,记录。续血时的处理,如果需要输入2袋以上的血液时,应在上一袋血液即将滴尽时,常规消毒或用安尔碘消毒生理盐水瓶塞,然后将针头从储血袋中拔出,插入生理鹽水瓶中,输入少量生理盐水,然后再按与第一袋血相同的方法连接血袋继续输血。输血完毕后的处理,用上述方法继续滴入生理盐水,直到将输血器内的血液全部输入体内再拔针。

2.3.2直接输血法 准备卧位,请供血者和患者分别卧于相邻的两张床上,露出各自供血或受血的一侧肢体。认真核对供血者和患者的姓名、血型及交叉配血结果。抽取抗凝剂用备好的注射器抽取一定量的抗凝剂。.抽、输血液,将血压计袖带缠于供血者上臂并充气,选择穿刺静脉,常规消毒皮肤,用加入抗凝剂的注射器抽取供血者的血液,然后立即行静脉注射将抽出的血液输给患者。输血完毕,拔出针头,用无菌纱布块按压穿刺点至无出血。

3 安全管理

根据输血申请单采集血标本,一次只为一位病人采集。禁止同时采集两位及两位以上病人血标本,以避免差错。充分认识安全输血的重要性,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和操作程序,输血前需经两人查对无误后方可输入。如用库血必须认真检查库血质量。正常库血分两层,上层为血浆呈淡黄色,半透明;下层为血细胞呈均匀暗红色,两者界限清楚,且无凝血块。如血浆变红或浑浊,血细胞呈暗紫色,两者界限不清,或有明显凝血块等说明血液可能变质,不能输入[3]。输入血液内不得加入其他药物,如钙剂、酸性或碱性药物、高渗或低渗溶液,以防血液变质。加强输血过程中的观察,特别是输血开始后的10~15min内,耐心听取病人主诉,对年老体弱、严重贫血、心衰病人应谨慎,速度宜慢;如发现输血反应需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保留余血以供检查分析原因。直接输血时,从供血者血管内抽血和给受血者推注时均不可过急过快,并注意观察面色、血压等变化;连续抽血时,只需要更换注射器,不需拔出针头,但要放松袖带,并用手指压迫穿刺部位前端静脉,以减少出血。

【参考文献】

[1] 李丽珍.浅谈科学合理输血[J].职业与健康,2003,19(3):101.

[2] 吴广明,方振羊.初探输血风险与对策[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03,14:96.

输血与药物管理办法 篇4

临床输血治疗是现代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的临床用血管理机制, 缺乏对用血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 就会危及患者生命, 导致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借助移动无线技术建设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了移动互联技术对医疗服务的延伸作用, 可对输血医嘱从下达、审核、生成到患者床旁执行以及执行结果的实时监控和反馈的全业务流程进行管理, 减少医疗差错, 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流程的设计与应用

医嘱管理过程是一种信息流程管理, 医嘱开环与闭环将产生不同的信息管理模式。医嘱闭环信息管理模式是在信息系统辅助下安全有效地完成医嘱的执行并形成电子记录, 实现医、护、技等临床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 将医嘱执行的每一步在信息系统监督下安全有效地完成。

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流程的设计是利用移动技术实现输血医疗行为和服务的延伸, 实现医生工作站、护理系统、医技系统 (血库) 等临床信息系统的无缝链接, 实时准确地采集各环节数据, 形成整个输血医疗过程的闭环管理, 进一步优化临床输血流程, 提高医、护、技的工作效率, 减少人工差错, 提高医疗质量,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临床用血安全。其闭环管理流程如图1 所示。

1.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医疗安全建设、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是未来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向

* 输血申请

传统手工申请单方式容易出现诸如输血同意书缺失、输血前检查项目不完整、输血申请理由不规范等问题, 存在严重医疗安全隐患。

医院按照国家卫计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在住院医生工作站系统中设计输血电子申请单:

一是实现必填项的自动获取和填写控制, 将规范中要求的必填项如血型、血小板数等值设置为从LIS报告中自动获取, 其中血型设置为获取后不可修改。

二是规范申请流程和分级审批。国家《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要求:“在输血治疗前, 患者需签署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 在开具输血申请单时, 系统将自动检测电子病历系统中是否存在“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病历文件, 如缺失, 系统将提醒医生“该患者未签署输血治疗知情书”, 等医生建立并打印“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后, 才能开输血申请单。同时按照输血分级审批要求, 根据其申请备血量, 申请单上将显示不同签名栏:同一患者同一天申请备血量少于800 毫升的, 仅显示申请医师签名和上级审核医师签名栏;申请备血量在800 毫升至1600毫升的, 申请单上将显示申请医师、上级医师、科主任签名栏;申请备血量达到或超过1600 毫升, 申请单上将显示申请医师、科主任、医务科签名栏。

* 医嘱执行

输血申请单产生的同时, 住院医生站系统会自动产生交叉配血医嘱。护士在护士工作站系统中审核执行相应医嘱, 并打印交叉配血检验条码。

* 标本采集

血标本的采集是临床用血执行核心环节之一, 医院基于无线网络技术, 建设移动护理系统, 改变传统的人工核对医嘱模式, 进一步规范护理操作, 实现医嘱执行过程的全程监控, 保证临床医嘱执行安全。护士利用PDA移动终端设备, 通过移动护理系统扫描患者腕带、医嘱条形码实现患者身份的识别和医嘱的执行确认。采血时, 护士首先通过PDA扫描采血条形码, 查看患者基本信息、标本项目、标本种类、试管颜色、采血量等信息。然后护士扫描患者腕带识别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病历号、科室、床位号、血型等) , 完成基本信息和采血医嘱的核对工作, 确保医嘱、患者信息和血标本一一对应。

* 标本运送与签收

医院检验标本由运送中心统一安排配送人员进行配送, 运送中心采用快递物流的管理模式, 病区对应的配送人员将通过移动PDA设备扫描本病区血标本条形码, 完成标本签发工作, 系统将记录签发标本号、病区、签发时间、签发人等信息, 并打印标本签发单, 签字确认。标本送至血库后, 血库工作人员将通过血库管理系统或移动PDA设备完成血标本的逐一扫描签收。

2.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流程图

3.电子输血申请单

基于移动技术的标本运送和签收流程管理, 一方面可以实时监控记录标本运送状态, 有效避免了标本无故丢失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利用移动技术实现标本的自动签发和签收核对, 优化运送和签收工作流程, 降低了运送人员的工作量, 减少了人为核对的差错。

* 交叉配血

交叉配血是确定能否输血的重要依据, 是输血前的必要步骤。交叉配血前, 血库工作人员通过扫描申请单条码, 读取并审核申请单详细信息, 判断是否符合输血要求, 完成交叉配血测试前的血标本的核对。交叉配血时, LIS系统将自动读取并记录配血仪器的配血测试结果, 血库工作人员复核确认配血结果, 生成交叉配血报告。

*发血和取血

血库完成交叉配血测试后将通知病区护士取血, 护士凭输血取血单到血库领血。血库工作人员扫描取血单条形码, 查看受血患者基本信息 (姓名、性别、科室、床位等) 、血型、申请血液成份、输血量等信息, 同时扫描血袋条形码完成发血核对确认工作, 并生成相应输血记录单。输血记录单上将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ABO血型、RH血型、血液成分、血袋条码号、采集制备日期、有效期、交叉配血结果、发血者等信息。护士通过PDA终端设备扫描取血单和血袋条形码, 系统将根据交叉配血结果表, 核对患者信息和血袋是否匹配, 同时系统将调取输血记录单详细信息, 护士将按照《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完成患者基本信息、血型、血袋条码、成分、有效期、配血结果等信息的核对, 并签名 (录入工号) 确认。待护士完成血液签收后, 血库工作人员打印一式两份输血记录单, 上面将详细记录患者基本信息、血制品基本信息、交叉配血结果、发血者、取血者、发血时间和取血时间等信息。

4.电子申请单打印样式

* 临床输血

临床输血的安全执行是保障患者用血安全、有效的关键环节。医院基于移动技术建立移动护理管理系统, 采用PDA设备完成对输血前、输血时、输血后的输血执行全流程安全监管, 改变传统输血过程中基于手工的交接、核对和录入工作, 在减少手工差错、提高护理工作效率的同时, 也有效保障了患者临床输血安全。

输血前, 由两名护士通过PDA扫描血袋条码, 核对患者基本信息、交叉配血结果等输血记录单信息, 必要时, 护士可以通过PDA查看患者病历信息。核对完成后, 两名护士需在PDA上录入核对者和复核者护士工号, 系统将记录输血前核对人、复核对人和核对时间等信息。

输血时, 由两名护士到患者床旁, 通过PDA扫描血袋条码和患者腕带, 系统将进行信息匹配, 提示信息核对成功后, 两名护士需录入两人工号完成输血核对, 执行输血, 系统将记录输血执行人、核对人和执行时间。

5.血库管理系统功能图

* 输血巡视

在输血过程中, 按照医院输血操作规范, 护士应严格执行输血巡视制度, 完成输血巡视记录。输血巡视时, 护士通过PDA扫描血袋条码, 记录输血滴速、患者体征、有无不良反应、巡视人、巡视时间等信息。如在输血过程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 护士应立即停止输血, 保留血袋和余血。同时按照医院输血不良反应处置流程, 立即通知上级医师进行紧急医疗处理。护士将使用PDA扫描血袋条形码, 记录不良反应时间和反应类型。

* 输血结束

输血结束后, 护士通过PDA扫描血袋条码和患者腕带, 点击输血结束, 系统将记录输血结束时间。输血结束后, 病区应安排专人通过PDA扫描血袋条形码, 完成血袋签送操作, 系统将记录血袋条形码、签送时间、签送操作人等信息。病区将血袋送至血库后, 血库工作人员在血库管理系统中扫描血袋条码号, 完成血袋回收工作, 系统将记录回收血袋条码号、回收时间、操作者等信息。

基于移动技术的输血闭环管理应用效果

* 实现临床用血全流程监管, 保障患者用血安全

基于移动技术建立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 从输血申请医嘱下达、血库配血、发血到护士床边完成输血执行, 利用PDA和条码技术实现了对临床用血全环节的监控管理, 使输血安全质控深入到每一个护理环节, 保障患者用血安全。同时基于移动技术的输血闭环管理方式将进一步促进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模式转变, 从传统的终末式质量管理模式转换为精细化的实时环节质量管理模式。

* 辅助优化护理操作流程, 减少护士工作量

为保障临床输血安全和医疗质量, 国家卫计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中要求在交叉配血、取血、输血等环节建立查对机制, 形成“三查十对”操作规范。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模式, 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临床用血各个环节的数据实时采集和自动化匹配核对, 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依靠人工、效率较低的信息核对方式, 辅助优化护理操作流程, 降低护理工作量, 减少医疗差错。

6.输血信息核对

7. 基于移动技术的临床输血闭环管理模式实现了临床用血全环节的数据采集和管理

结语

加强医院输血科建设管理探讨 篇5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广西钦州535000)【摘要】作为新兴的、涉及多科学的综合性输血科,日益成为了全国各医院建设中重要部门的组成部分。临床用血由单一的输全血模式发展到输成分血多种模式,如何有效提高血液质量,,减少输血反应,防范输血纠纷等问题规范管理,日益重要。如何把输血科建设好,确保输血工作的质量,推动输血工作快速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雙丰收,是摆在输血工作人员面前最现实的问题。【关键词】输血科;建设管理;医院【中国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404-01 输血是医院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输血科是医院综合性科室,是医院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我国输血医学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为加强输血科的管理和建设,我院输血科严格执行省综合医院管理评审标准,规范输血科建设。20世纪90年代卫生部要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输血科/血库,在本院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领导下,负责本单位临床用血的计划申报、储存血液,对本单位临床用血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与科研[1]。但截止到目前,输血科建设进展仍缓慢,与卫生部的要求不相适应。医院输血科或血库现状如下:1、大多数医院未设置独立的输血科或者血库。2、人员不足,技术水平偏低。绝大多数医院的血库设在检验科内,有的有1~2名专职人员,有的直接由检验科技术人员兼职血库工作,即使有专职人员的多为因年长体弱从其他岗位调整从事血库工作的护理或其他技术人员,临床或输血技术水平偏低[2]。3、房屋不足,设备简陋。绝大部分医院血库没有专用房屋,储血设备也很简陋,有的医院没有专用储血冰箱,甚至使用家用冰箱储血。4、临床用血不规范 人情输血、安慰输血时有发生。如何做好输血科全面的质量管理,以适应新形式下的输血工作的变化,本文就这几年参与输血管理工作谈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一、重视输血科基本建设。随着医院业务技术水平不断发展和提高,输血科要由单纯发血,配血的功能向具有诊断,治疗功能的科室转变。因此,必须建立独立的输血科,确保贮存配血和其他科学,合理用血措施的执行,并承担临床用血技术指导和实施。要重视仪器设备的配备,如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保存箱,血浆快速解冻箱,低温冰箱,低温离心机等,使其人员,设备的配备与功能相适应。二、严格输血执行制度,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现代输血管理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目的”是否明确;而且,也取决于达到这一目的所采取的“方法”是否有效。质量工作是输血工作的灵魂,必须对其进行系统规则。全面质量管理(TQM)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它不仅是质量的理论,其本身内在思想、概念和一整套管理技术必将成为输血事业发展的带动性力量。我院输血科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建立健全科室质量手册,全方位加强质量管理。具体如下:1、实验室标准化,包括技术人员应该是接受过输血专业理论和实验技术培训合格的检验专业的院校的毕业生,并有专业技术职称;科室要有符合输血专业试验的要求的设备,如血库专用离心机、血库专用冰箱、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等;试剂必须使用国家指定厂家生产的经“批批检”产品;输血工作人员都应按照《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行严格的输血相关检查、七查七对制度;科室实施计算机管理等。2、输血科依据输血科不同岗位和工作特点,制定《输血科各岗位工作职责实施细则》、《输血科设备管理制度》、《特殊事件记录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等;工作职责、仪器管理等责任到人,做到“一切行为有依据,一切行为有记录,一切行为可溯源。”使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使环节质量有了可靠保证。3、为了确保输血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输血问题,输血科应加强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与检查、输血后效果的考核和观察,还要定期检查血液和血成分的质量等。4、完善输血相关文书和输血相关检测,避免法律纠纷。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时有发生,为此输血科制定了各种协议书,如《输血协议书》、《自身输血协议书》、《血液成份单采协议书》、《血浆置换协议书》等以明确责任。另外,血液传播性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的重大医学问题,调查表明由于无偿献血的推广,献血者素质的提高,受血者输血前五项检查(HBSg、HCV抗体、HIV抗体、TP抗体、ALT)的总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无偿献血者。因此,输血科要开展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指标的检测,这不仅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医务人员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为医患双方自我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三、注重业务技术建设与管理。输血科(血库)业务技术管理应通过网络、数据库的应用,实现信息共享、规则共享、经验共享。通过操作自动化与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减少输血科(血库)工作强度与差错。首先医院输血科(血库)收发血、储血冰箱温度与与异常报警记录等不能停留在简单“手工小作坊”状态,应引入现代化信息管理模式实施电脑化管理,可根据国家或(和)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临床输血管理规定随时进行信息资料储存与查询等。其次,可进行“电子交叉配血”工作,也就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献血员与病员的资料(包括:一般性资料、红细胞血型与抗体筛查等资料)进行计算机信息配对性核对等。另外,也可开发临床输血条形码保障系统,就是唯一的辨认号码( ID) 被贴在病人手带、交叉血样管、交叉配血相符的血袋上,输血时使用电脑对护士、病人、交叉血样及血液制品的ID 扫描,若与电脑里的资料相符则能实施输血,否则会出现报警提示防止输血差错与事故。医院输血科(血库)必须高度重视业务技术创新,寻找学科发展和进步的新的支撑点,营造“拳头产品”,创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优势项目,提高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能力;但同时也随之带来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没有与之相应的、现成的标准、规范,缺少制度的约束,甚至没有法规的限制。因此,需要医院输血科(血库)管理者具有较好的组织指挥能力和应变协调能力,不断完善规章制度,求得输血科(血库)业务技术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最后医院输血科(血库)也必须高度重视计量与质控工作,保证科室使用医疗仪器设备的性能符合国家颁布的标准;保证输血前检测过程的标准化与正确性。四、加快输血人才培养,提高输血人员业务素质。随着输血医学的不断发展,输血医学已发展成为涉及多学科的边缘科学,加强输血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做好输血科建设和质量管理的前提。1、通过举办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班,新技术新业务培训班,各种学术交流会,聘请专家指导,选送人员外出进修学习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输血技术人员水平.积极参与临床治疗,指导临床用血,保证输血工作质量。2、开展输血法律法规的全员培训,强化依法用血观念和科学用血意识。3、人员培训与考核相结合,每年定期考核,考核成绩列入个人技术档案,并作为评先树优的重要条件之一。五、加强临床用血管理,实现科学,合理用血。医院要将临床合理用血尤其是成分输血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医院应成立临床用血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开展合理用血,科学用血教育。制定用血审批制度,严格输血适应证,坚决杜绝输“人情血”,“安慰血”,积极实施成分输血,将合理科学用血作为医院,科室工作质量考核内容之一。六、积极防范临床输血纠纷。著名管理学家戴明博士提出的戴明循环(PDCA 循环)中即强调积极处理的重要性,如不处理,一切都成为徒劳[3]。严格遵守《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操作;熟识输血适应证;临床医师应仔细书写用血申请单;患者进行相关传染病的检测;填写反应回报卡,掌握输血反应的第一手资料,做好输血反应的相关实验;积极开展了自身输血,既可降低输血反应的概率,也可减少医疗费用;拓展ABO溶血的孕妇产检和卡式微柱凝胶血型鉴定,凝聚胺配血法等项目,可有效降低不完全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及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总之,输血医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输血科也是一个新兴的科室。如何把输血科建设好,需要全体输血技术人员更多的探索。相信随着输血医学的发展,输血科一定会越来越壮大,成为医院诊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试行).1999[2]刘振北,刘凯.22家医院输血科(血库)现状分析.中国输血杂志,2005,18(2):148.[3]张凌云,李英兰,单信芝. 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处理对策[J]. 齐鲁医学杂志, 2008,20(2):174.

输血与药物管理办法 篇6

【关键词】 药剂科管理;药物;应用;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4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01-0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身体健康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对医院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用药上,为了能够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出现,对用药剂量进行严格控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目前一些医院在用药剂量控制上依然存在较大的问题,这些都严重危害着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我国早在2004年并制定和颁布了相关文件,包括《用药临床应用指导》,规定都得到了相关医疗部门的理解和支持。我院也对用药情况进行积极管理,对药物的使用进行了必要的总结。在药品的采购、存放、研发等方面进行有效监督,并将其发展成为医院的有力支柱。本文主要对现阶段医院药剂科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几点合理的建议。

1 药剂科管理出现的主要问题和方法

1.1 药剂人员的水平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医院药剂调配工作主要向技术型方向发展,这对药剂人员的技术要求非常严格,药剂人员必须要不断积累知识、提升技术水平。然而,目前我国药剂科与其他科室相联系,而并非单纯的科室研究人员,因此,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也要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

1.2 药剂科室的工作方向必须改变 由于目前药剂生产规模不断减少,要改变现状,就必须改变药剂科室的工作方向。目前药剂科室工作方向出现的主要问题包括:第一,经过时间的不断推移,市场上的一些药剂会不断改变或停产,另外一些药剂也会因为生产成本较高而停产。一些医院应该及时对这些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不断研发新的技术或新的制剂产品,扩大制剂规模,提高药用质量。第二,由于目前一些医院存在着药品滥用的问题,因此对药物的使用进行新的规划非常重要。药剂科室管理人员应该注意对药剂进行合理的规划。

1.3 没有指定完善的管理制度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一些医院并没有成立药品保管、核对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药房也没有增派人手做好防护管理工作,对药物的归类也没有重视。在一些管理当中,也缺乏必要的管理手段和管理人员,对药物的发放也缺乏签名和盖章,导致药物管理出现盲区。

2 对药物合理应用与管理方法的几点建议

关于药品的合理应用与管理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2.1 药品管理的常见方法 要保证药品的合理应用,对药品进行合理的管理,关于药品的合理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第一,对药品的引进渠道进行严格审核。在进行药品的引进过程中,要对药品进行严格的检查,并保证药品的质量合格,与供給方进行交涉,并明确供方的法律责任。此外,药师要对药品进行及时的检查和验收工作,从而确保入库安全。

第二,对药品的处方进行检查。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中,药师要对药房进行仔细的调配。在调配之前,要对处方进行及时检查,对不合理的配方要进行调查和反应,避免用药的不合理。此外,在进行用药时,对于一些具有不良反应的药物,医护人员也要对患者进行说明,减少患者的焦虑情况。

2.2 用药合理性建议 关于用药的合理性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相关监督部门要对医院用药的情况进行监督,经过监督能够促进药物的合理应用,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第二,政府相关部门也要对医院机构的一些特殊药物,如抗菌类药物进行有效监督,避免这一类药物的滥用,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第三,相关政府应该要对医院机构进行监督,医院相关管理人员也要对药师进行监督和培训,加强和规范药师的工作,充分发挥药师的作用。

第四,建立相关机构,让药师和医护人员进行互相沟通、学习,提高各方面的专业性。此外,还应该建立临床小组对药物进行分析,从而提高用药的安全性。

第五,加强对病历和处方的分析。药师要定期对医院门诊的处方进行分析,并掌握一些特殊药物的使用情况,对其占整体处方的百分率进行统计分析。此外,还要对药房进行病理查询,了解不同患者用药的品种、特点、途径等,对不科学的用药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3 结束语

药剂科的管理对于医院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药物进行及时管理,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并促进医院的发展。因此,药剂管理必须要从存在的问题中入手,分析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能够有效进行药物管理,避免资源的浪费或药物的使用不当而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方.药剂科管理与促进药物合理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07):19.

输血与药物管理办法 篇7

关键词:输血,质量管理,输血安全

输血是现代医疗中重要的抢救、治疗手段和措施, 近些年来临床用血量不断的增加, 加强临床输血管理已迫在眉睫。安全输血是有效而无害的输血, 符合技术法律法规规范的合理输血, 有效达到治疗效果, 而且各环节员工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才能为临床用血提供保障。医疗机构输血科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其面临的压力与风险也较大, 应引起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的足够重视。世界卫生组织 (WHO) 提出安全输血保证策略包括建立运行国家输血服务体系并实施输血管理体系 (quality management system, QMS) 。输血管理是输血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国际标准ISO9000-2000融入医疗机构输血科质量管理构建临床输血安全管理体系, 使输血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可提升临床输血服务质量确保临床输血安全。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卫生部 (现卫计委) 《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临床用血管理办法》, 本院输血科将法律法规的内容与IS09000-2000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科学整合, 持续改进, 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血液质量和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本院2004年输血科正式成立以来, 全院临床供血未发生因血液质量导致的医疗纠纷和医疗安全事故。以下对本院加强输血质量管理的建设和执行进行阐述。

1 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

质量管理体系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一个组织建立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并实现这些质量目标的体系。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包括该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组织结构和资源管理运行的全过程和持续改进的过程[1]。在以分管院长为首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 质量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及医疗、护理和输血科 (血库) 人员共同参与,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及《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等要求, 确定统一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建立完善适合本单位的医疗机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 定期进行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确保体系的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2,3,4]。输血是临床上救治患者的一个重要的手段, 为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 2012年《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输血科必须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体系的建立来推动临床合理用血, 确保输血不良事件和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

1.1 质量管理体系程序文件的建立

编制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为保证输血安全。建立临床用血质量管理体系, 覆盖到供血者和受血者输血申请及输血前血液检测前、中、后整个过程, 对储血、配血、发血全过程进行控制。确保了每个环节、每个过程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极大提高了供血库的规范化管理水平。其中《质量手册》是纲领性文件, 规定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及程序间相互关系, 是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准则, 属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主体文件。程序文件是承接《质量手册》、引出作业文件的作用。作业文件是供血库工作人员开展某项具体操作、试验操作步骤的文件, 是员工的操作指南。包括各类实验标准操作规程 (如SOP文件) 、关键仪器设备操作规程 (离心机、热合机、融浆机等) 和供血库相关规章制度 (如生物安全管理制度、临床输血管理制度等) 。记录文件是记载实验室活动状态和过程的文件, 属于证据性和追溯性文件。也是质量记录文件, 是指与质量活动有关的记录, 如《输血记录单》、《输血不良反应登记本及分析登记本》、《废弃物 (液) 处理登记本》。实验室日常工作的详细记录文件还包括《血清学实验室室内室间质量控制登记本》、《交叉配血登记本》等。质量手册由质量负责人编写, 上报主管院长批准, 另外文件资料由相关负责人编写, 但最终由质量负责人统一审核后发放。文件资料可根据其性质、内容进行分类存档, 文件室温存放, 做到防火防潮, 有专人负责保管资料室钥匙。已经归档的文件内容严禁修改。

1.2 管理机构的设置

根据卫生部 (现卫计委) 《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的要求, 本院成立了以医疗副院长为主任委员、医务处、输血科和医院相关管理、临床、输血、麻醉、护理、检验等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输血管理委员会, 贯彻临床用血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制订本机构临床用血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监督实施, 负责本院临床用血的管理和技术指导, 开展临床合理用血、科学用血的教育和培训;评估确定临床用血的重点科室、关键环节和流程;定期监测、分析和评估临床用血情况, 开展临床用血质量评价工作, 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分析临床用血不良事件, 提出处理和改进措施;医院把临床输血安全列入全面医疗质量管理考核内容由医务科和院输血管理委员会成立了考核小组, 针对临床科室成分输血率、输血申请单、输血同意书等各项记录填写的完整情况进行考核, 并评价临床各科输血适应证情况, 每周对临床科室和输血科进行考核或随机抽查, 发现差错限期整改并追踪整改效果。

1.3 人力资源管理

输血科工作人员均具备中等以上医学学历及初级以上检验卫生技术职称。按照医院床位数和医院年用血量来决定人员配置;并成立了送血队, 均有执业资格的护士承担。为实现对检验前各个环节质量的有效控制, 根据《岗位管理制度》、《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培训考核制度》对参与各个环节的人员 (医生、护士、检验技师人员) 进行理论和技能培训, 经过专门考核并获得相应资质才能从事相关操作, 所有证书、考核结果和工作人员签名均存档。制订年度培训计划, 每个人都要清晰地知道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要有熟练掌握临床输血相关知识来提高沟通、交流、服务于临床的能力, 明确自己在质量管理体系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一次经血传播病原体感染情况的检测, 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

1.4 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管理

建立完善仪器设备管理体系, 每件设备应有唯一性标签、标记, 应记录影响检验性能的每件设备, 包括设备的制造商名称、型号、序列号或其它唯一识别、接收时的状态等。对仪器设备的考察、购买、使用、保养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 商品试剂日益增多, 不同厂家、产品之间, 同一厂家的不同批号之间都存在着灵敏度高低之差异。因此, 要严把试剂质量关, 选购正规厂家生产的试剂和质控血清, 每一批试剂查对厂址、许可证号、生产批号、失效日期、保存温度及规格, 使用前做好室内质控对比, 一定要使用配套的试剂和校准品。按照试剂要求分类进行冷藏、冷冻、常温保存有效保证试剂的质量。

1.5 室内质量控制和室间质量评价

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检测的室内质量控制 (internal quality control, IQC) 和室间质评 (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 是QMS构建的重要环节, 作者参加卫生部 (现卫计委) 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EQA, 在输血相容性实验室每日实验前应进行IQC。EQA建立在IQC之上, 又以服务于IQC为目的, 是独立的经授权实验室监控本地区各实验室IQC的实效性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回顾性了解实验室结果的准确性, 评估实验室的检测能力。IQC是输血实验室不可缺少的常规内容, 是质量保证的基本要求之一。IQC是说明一次实验灵敏度和特异性的依据, 尤其是弱阳性质控品最为重要, 可间接反应检测试剂的灵敏度, 防止弱阳性漏检, 真实反映了试剂质量和实验室检测水平[5]。建立输血相容性室内质控SOP, 能够使室内质控的开展、实施、失控处理、失控原因等具有详细记录。

1.6 网络信息化管理

加强输血实验室信息系统数据或信息的完整性。临床用血量大, 出入库频繁, 管理工作繁琐, 通过与血站建立PASS联网系统对医院用血调配给予了强大的支持, 系统自动同步数据, 保证了医院数据的及时性、有效性、完整性。保证了血站能够及时获取医院库存用血情况, 制定相应用血调配。输血实验室通过建立实验室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system, LIS) 并与医院信息系统 (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 HIS) 实现对接, 实现整个管理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网络化。输血科信息系统的建立可全面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 极大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数据可靠性, 对血液成分能过进行有效的追溯、溯源。为防止系统意外瘫痪和数据丢失破坏, 实验室建立《网络信息管理制度》, 对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并对员工进行授权管理, 防止未授权的人员进入系统对数据的调取、修改、破坏实验室信息。保证血液出入库及相关信息的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

1.7 实验室环境管理

输血科是储血、配血、发血的核心场所, 因此对实验室环境的要求比较严格。制定和实施《输血科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做好生物安全防护, 防止工作人员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根据生物安全要求输血科配、发血室按二级实验室标准建设, 防止交叉污染确保生物安全。出入污染区更换专用的衣服和拖鞋, 必要时戴口罩、帽子和手套。非输血科工作人员严禁出入实验室;室内保持安静、整洁、有序, 操作台面整洁, 地面清洁防滑。要求每天记录实验室温度和湿度, 对操作台和储血室紫外线消毒1 h, 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桌面和地面, 每周对储血冰箱用500 mg/L有效氯擦拭, 每月对实验室空气和物体表面进行院内感染环境学监测等。要求达到《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的标准, 既无霉菌生长或培养皿 (90 mm) 的细菌菌落数<8 cfu/10 min或<200 cfu/m3[3]。实验室内禁止吸烟、吃零食、喝水和存放食物。废弃物应消毒处理, 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严格分开, 专人收集后集中到指定地点焚烧。

1.8 临床输血过程及环节的质量控制

加强与临床科室的沟通, 配合从临床输血的申请到受血者样本的采集送检;从配血、发血到临床输血、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馈;从推行成份用血到加强临床合理、科学用血;从监督落实有关输血法律法规的实施, 到参与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 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临床医护人员的配合与协作。因此, 临床科室与输血科人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和相互配合, 是确保临床安全用血的重要保证。

2 输血科的质量审核和持续改进

2.1 质量审核是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整性和核实质量体系的有效性。依据法律法规和用血管理制度, 本院建立由输血科、医务科组成的审核小组, 对人员资质、试剂仪器设备、实验室环境及各种记录的完整性、真实性进行内部审核及管理评审, 查找问题, 及时纠正,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稳步运行、持续发展。

2.2 质量持续改进覆盖临床输血服务各个环节, 通过差错处理对每一次发现的问题进行改进, 都会对输血质量管理带来正面效应。定期对全部质量体系运行文件进行系统评审, 识别任何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 及时发现、纠正差错, 制定有力措施和实施全面有效的持续改进, 预防未来差错的发生。

医院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通过上述管理机制及各环节的严格质量管理, 不断改进输血服务质量, 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安全输注标准和监控体系, 真正实现临床血液安全输注质量改进的PDCA循环[6]。本院输血科严格执行卫生部 (现卫计委) 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操作, 并结合IS09000:2000的要求进行了血液质量质控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主动深入临床科室, 密切配合临床需要, 不断改进工作、提高工作质量, 开展新的实验项目和技术革新, 加强输血科质量管理的深度与广度, 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内部管理信息化、程序化、规范化, 强化临床输血管理, 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参考文献

[1]郭曼海.加强输血管理保证用血安全.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11) :1807-1808.

[2]蒋亮, 钟凤朝, 魏子辉, 等.基层医院输血科工作现状及改进.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2, 12 (19) :3758-3761.

[3]苗桂芬.加强医院血库管理, 提高输血安全.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0, 12 (9) :208.

[4]许丽影.基本提高输血质量的输血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25) :278-279.

[5]刘延, 周菁, 孙玮.试论输血科质量体系的建立.北京医学, 2005, 27 (4) :229-232.

上一篇:全国2013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民事诉讼法学试题下一篇:《赶海的小姑娘》法制渗透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