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精选8篇)

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篇1

为了您的健康,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都可以在您常住地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享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我们为0-6岁儿童、孕产妇、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以及高血压、2型糖尿病、严重精神障碍和结核病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同时为您建立健康档案,并保证您的隐私不被泄露。我们还面向居民进行健康教育,提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和处理,开展卫生监督协管。为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这就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维护居民健康的重要屏障。

一、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指居住半年以上的户籍及非户籍居民),以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患者、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肺结核患者等人群为重点。

(二)服务内容:居民健康档案的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1.个人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等基础信息和既往史、家族史等基本健康信息。2.健康体检包括一般健康检查、生活方式、健康状况及其疾病用药情况、健康评价等。3.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包括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的0~6岁儿童、孕产妇、老年人、慢性病、严重精神障碍和肺结核患者等各类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记录。4.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包括上述记录之外的其他接诊、转诊、会诊记录等。

二、健康教育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

(二)健康教育服务内容:1.宣传普及《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2015年版)》。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公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2.对青少年、妇女、老年人、残疾人、0~6岁儿童家长等人群进行健康教育。3.开展合理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改善睡眠、限盐、控烟、限酒、科学就医、合理用药、戒毒等健康生活方式和可干预危险因素的健康教育。4.开展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肿瘤、精神疾病等重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结核病、肝炎、艾滋病等重点传染性疾病的健康教育。5.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学校卫生和计划生育等公共卫生问题的健康教育。6.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防灾减灾、家庭急救等健康教育。7.宣传普及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三、预防接种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儿童和其他重点人群。

(二)服务内容:

1、预防接种管理:1.及时为辖区内所有居住满3个月的0~6岁儿童建立预防接种证和预防接种卡(簿)等儿童预防接种档案。2.采取预约、通知单、电话、手机短信、网络、广播通知等适宜方式,通知儿童监护人,告知接种疫苗的种类、时间、地点和相关要求。在边远山区、海岛、牧区等交通不便的地区,可采取入户巡回的方式进行预防接种。3.每半年对辖区内儿童的预防接种卡(簿)进行1次核查和整理,查缺补漏,并及时进行补种。

2、预防接种:根据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对适龄儿童进行常规接种。在部分省份对重点人群接种出血热疫苗。在重点地区对高危人群实施炭疽疫苗、钩体疫苗应急接种。根据传染病控制需要,开展乙肝、麻疹、脊灰等疫苗强化免疫或补充免疫、群体性接种工作和应急接种工作。

3、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如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人员应按照《全国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方案》的要求进行处理和报告。

四、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的0~6岁儿童。

(二)服务内容:1.新生儿家庭访视。2.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3.婴幼儿健康管理。4.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5.健康问题处理。

五、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的孕产妇。

(二)服务内容:1.孕早期健康管理。2.孕中期健康管理。3.孕晚期健康管理。4.产后访视。5.产后42天健康检查。

六、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二)服务内容:每年为老年人提供1次健康管理服务,包括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健康指导。1.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2.体格检查。3.辅助检查。4.健康指导。

七、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筛查:对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每年为其免费测量一次血压(非同日三次测量)。

2、随访评估: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每年要提供至少4次面对面的随访。

3、分类干预。

4、健康体检。

八、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3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中2型糖尿病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筛查:对工作中发现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建议其每年至少测量1次空腹血糖,并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指导。

2、随访评估: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提供4次免费空腹血糖检测,至少进行4次面对面随访。

3、分类干预。

4、健康体检:对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1次较全面的健康体检,体检可与随访相结合。具体内容参照《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健康体检表。

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常住居民中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

(二)服务内容:

1、患者信息管理。

2、随访评估:对应管理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性评估。

3、分类干预: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社会功能状况、精神症状评估、自知力判断,以及患者是否存在药物不良反应或躯体疾病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干预。

4、健康体检:在患者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征得监护人与(或)患者本人同意后,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可与随访相结合。内容包括一般体格检查、血压、体重、血常规(含白细胞分类)、转氨酶、血糖、心电图。

十、肺结核患者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确诊的常住肺结核患者。

(二)服务内容:

1、筛查及推介转诊:对辖区内前来就诊的居民或患者,如发现有慢性咳嗽、咳痰≥2周,咯血、血痰,或发热、盗汗、胸痛或不明原因消瘦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在鉴别诊断的基础上,填写“双向转诊单”。

2、第一次入户随访。

3、督导服药和随访管理:1.督导服药。2.随访评估。3.分类干预。

4、结案评估:当患者停止抗结核治疗后,要对其进行结案评估,包括:记录患者停止治疗的时间及原因;对其全程服药管理情况进行评估;收集和上报患者的“肺结核患者治疗记录卡”或“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药卡”。同时将患者转诊至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转归评估,2周内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是否前去就诊及确诊结果。

十一、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0-36个月儿童和65岁及以上常住居民。

(二)服务内容:

1、按照中医健康管理技术规范要求,对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服务。

2、对0-36个月儿童向家长提供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

十二、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服务人口。

(二)服务内容:1.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管理。2.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现、登记。3.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4.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5.协助上级专业防治机构做好结核病和艾滋病患者的宣传、指导服务以及非住院病人的治疗管理工作,相关技术要求参照有关规定。

十三、卫生计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一)服务对象:辖区内居民。

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篇2

一、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基本内容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健康档案、家庭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

1. 社区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基本资料, 如社区环境、经济情况;

社区卫生资源及卫生服务情况, 如辖区内卫生服务机构的种类、数量、位置及其门诊、转诊、住院数统计等;居民健康状况, 如人口数量、性别、年龄、职业构成、社区疾病谱等人口学资料。

2. 家庭健康档案主要包括家庭基本资料;

家系图, 即用以表示家庭结构、各成员健康状况的以固定符号表示的图形资料;家庭卫生保健情况, 即记录家庭环境的卫生状况、居住条件、生活起居方式等;家庭评估资料, 包括对家庭结构、功能等的评价;家庭主要问题描述;家庭成员健康资料, 即个人健康档案。

3. 个人健康档案是社区卫生服务中最常用、最重要的档案, 是社区医疗工作的主要信息及工作基础。

其内容包括居民个人基本信息、健康问题记录、周期性健康检查记录、特殊检查记录、会诊和转诊记录等。

二、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作用

1. 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对于社区医生来说尤为重要。社区医生要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协调和完整的医疗保健服务, 要求掌握居民的健康资料, 以便在保健服务中一贯有序, 有条不紊。同时, 健康档案可用于评价社区医生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 有时还可能作为处理医疗纠纷的法律依据。

2. 为社区卫生事业资金投入提供信息基础。

医疗机构通过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疾病分类和综合研究, 了解社区患病人群的特点, 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 调整医疗保险对社区预防保健的投入, 促使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治病逐步走向社区家庭的预防保健, 降低医药费用。

3. 有利于加强社区疾病控制工作。

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有效积累和统计分析, 有利于社区医生分析掌握居民中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变异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 便于诊断和处理早期发现的问题, 并及时总结和发现规律性疾病, 有效做好社区疾病控制工作。我国正处于卫生服务交替时期, 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 不同地区经济、卫生事业发展有很大的差异, 其卫生资源、主要的卫生问题也不尽相同。只有建立完整、真实、动态的健康档案,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才能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 从而提供优质、综合、连续的社区卫生服务, 提高社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三、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利用

1. 提高档案意识。

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是全面了解居民健康状况的基础, 是增进医患关系的纽带, 是社区医生挖掘社区资源、及时发现社区健康问题的有效手段。各级领导要真正重视居民健康档案这项工作, 给予资金方面的支持, 经常深人社区进行检查、指导, 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工作人员应按医院病历档案管理的标准, 为辖区内每个家庭建立一个规范的家庭医疗健康档案, 并赋予清晰的档案编码, 使健康档案管理有序化, 便于准确快捷地提供利用。

2. 实施1+n X+Y模式的动态管理。

动态管理可以及时反映每一时间段居民的康复状况及追踪、随访的结果, 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1+n X+Y模式则以健康档案为1, 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肿瘤防治等可扩展的预防保健服务信息为n X, 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的诊疗记录等信息为Y。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妇女保健、儿童保健、计划免疫、传染病管理、慢性病管理、肿瘤防治、健康教育等多个条线的预防保健服务过程采集临床资料, 建立了磁卡信息管理系统;门诊和病房“医生工作站”的病人诊疗记录等大量信息即时自动加载, 通过门诊和病房的“医生工作站”将每天发生的病人诊疗记录等信息自动输入系统的健康档案信息库内, 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健康档案的利用价值。

3. 加强宣传。

一是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其服务范围内的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设置永久性的固定宣传栏, 全方位、多角度进行社区卫生服务政策、任务、内容、目的、意义和防病、治病知识的宣传。二是社区医务人员要深入到社区每个家庭, 与家庭成员进行面对面地宣传交流, 仔细解答居民对健康档案的疑问, 收集居民对健康档案利用效果、医疗服务手段、宣传方式等方面的反馈意见, 使居民充分认识健康档案的作用和重要性, 主动配合健康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工作。

4. 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居民健康档案要统一编号、集中存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由专人负责管理。居民每次就诊时凭就诊卡向档案室调取个人健康档案, 就诊完后迅速将档案归还档案室, 换回就诊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后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其有关内容, 及时发现个人、家庭和社区的主要健康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措施, 做到物尽其用, 充分发挥健康档案在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中的作用。有条件的要在实现健康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向网络化发展, 使居民可以通过上网查询自己的健康档案记录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布的信息社区。

5. 加强保密意识。

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篇3

中心秉承“凝心荟萃,追求卓越”的精神,遵循内涵管理精细化,均衡发展协调化,人才建设多元化的发展目标,着力构筑人才学科高地,以“凝心荟萃”人才学科十大孵化工程为载体,加快人才培育,激励科研学术。中心现有卫生技术人员144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65人;市级后备人才2人,市级名中医社区师带徒1名,区人才和中医专项培养5人,院级后备人才23人。近2年来,横向合作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独立承担市级课题10项、区级和中医专项课题10项,发表SCI论著2篇。

中心与徐汇区精神卫生中心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精神学科优势,打造心理卫生进社区特色项目,提供全方位心理健康咨询和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以居民健康需求为导向,社区95%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分层链式管理,推进“1+1+1”签约服务,开展上海市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基地创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专项、“健康云”试点等。中心以家庭医生责任制为核心,全面覆盖老年人、孕产妇、儿童、亚健康及伤残、失独等家庭群体,为社区居民提供适宜、优质、便捷、连续、全程的健康照顾服务,并承担龙华寺重大民俗活动、滨江地区音乐盛会、体育赛事和滨江建设者之家的医疗保障任务。中心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上海市文明单位”十一连冠、世博优秀工作集体、上海市平安示范单位、上海扶残助残先进集体等多项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

中心的特色医疗品牌赢得了居民百姓的认可和称赞,同时也培育出了一批优秀的医护人员,成为居民百姓健康的“守门人”。扎根龙华社区15年的高文娟医生便是这样一位广受好评的“大民星”,她的事迹多次受到《解放日报》、《新民晚报》等市级媒体报道,受邀做客“陈辰全明星”电视访谈节目,入选《全科医学周刊》“10张可爱的脸庞、10个感动的瞬间”。近2年来,她先后获得“第二届上海市十佳家庭医生”称号,市卫生计生系统“五四青年奖章”等荣誉。

1 家庭医生,“从心”出发,“智慧”施治

高文娟是全科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现任龙华恒地苑和丰谷路社区团队长,签约881户家庭,为2 736位核心居民提供服务。1年中,家床、插胃管、导尿管、心电图检查、肢体康复等预约出诊高达1 706人次。成为集“全科医师”、“康复师”、“心理咨询师”于一身的全能型家庭医生。社区居民都说“高医生看的是病,呵护的却是心”。

在推进上海市社区卫生综合改革的试点工作中,高医生勇于创新模式,以“零距离、公益性、人性化”的理念,提出开展全日服务、全程照顾、全面负责的“三全”服务模式,补全居民的需求盲点。社区居民潘老伯是个植物人,作为他的家庭医生,高文娟待他像正常患者一样实现全程照顾。高医生查资料、研究营养学、护理学等,手把手地教家属把食物和肠内营养液通过鼻饲“喂饭”的技巧,如何翻身擦背保持清洁,防止褥疮和皮肤感染,如何帮助他按摩肢体,活动关节,减缓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有一年冬天,天气特别寒冷,高医生在体检时发现潘老伯肺部有湿啰音,检查血常规后怀疑为肺部感染,她果断地对其家人说“立刻送医院”。潘老伯经历了1次臀部褥疮,5次重症肺炎,每一次都因为送治及时而转危为安。他女儿激动地说:“高医生是我爸爸的守护神!”。

2 家庭医生,因为“用心”,所以“有爱”

“三全”服务让高文娟的“粉丝”日渐增多,她的电话号码一传十,十传百,5 000多张名片不够发。这其中,就有一位远在西昌航天卫星发射站的“超级粉丝”,他是俞二新村张阿婆的大儿子。高文娟照顾阿婆6年,每周都通过用手机发送照片,让他亲眼看到母亲的健康状况和看到母亲过百岁生日。阿婆去世时104岁,大儿子读的悼词就是一封写给高文娟的信,他声泪俱下地说:“母亲最后的愿望,只是对高医生说一声谢谢!”

孟奶奶肠道癌前病变,被细心的她早期发现;脑梗后失语的张老伯,一见高医生就竖起大拇指;老、中、青三代均患高血压病的家庭药箱瘦了,一家人成了“现身说法”的志愿者;大树下病友们围着她开“沙龙”,私底下都说“签约就找高医生,一个人看病,全家人受益!”。

3 家庭医生,“心术”传承,健康接力

随着社会发展,社区的健康问题日渐增多,如慢性病年轻化趋势明显、脑卒中瘫痪老人多、单亲家庭亲子问题多、生命终末期患者无处可去等,高文娟不仅忙碌于临床一线,还带领团队围绕团队式服务、家庭式照顾、医养结合、居家舒缓疗护和康复治疗等开展社区科研。迄今,她独立承担市级课题1项和参与3项,近2年在中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被评为2015—2017年度徐汇区学科带头人。

社区医疗卫生改革持续前行,家庭医生不断挖掘潜力。从诊室走上教室,高文娟作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区实习基地的“明星”带教,平台又高了一截,责任又重了一分。她带领学生们深入家庭开展诊疗,在示教室里进行“头脑风暴”,毫无保留地传授与病患沟通交流的秘诀等,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带教”。她带教过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定向中山医院、华山医院的博士生,这些即将走上专科医师岗位的学生们都将高老师当成自己的偶像,都说,在她身上学到了家庭医生真实的职业意义。

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篇4

2010年,在镇政府的领导下,在镇有关部门协作配合下,我村新居民事务站紧紧围绕年初制定工作思路,坚持统一领导、协调配合,优化服务、健全网络,完善制度、落实措施,完善新居民事务站职能,加快优化对新居民的服务与管理,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总结如下:

一、2010年新居民服务管理工作进展情况

(一)服务理念不断提升。一是领导重视。镇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新居民服务管理,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

二、是注重整合。加强与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突出居住证发放工作重点,明确了协管员队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督查考核、新居民就业等工作职责,工作效能不断提升。

(二)组织架构逐步完善。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站长由书记魏云龙担任,副站长由村长王金祥担任,组员冶保主任殳月祥、妇女主任张玉和担任,下有十六个联络员由村民小组长担任。

(三)制度建设有效推进。相继出台了《王店镇新居民服务管理职能部门工作职责》、《关于加强王店镇新居民专职协管员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为开展工作提供机制保障。

(四)发证工作全面展开。根据镇重要指示精神,我村配合派出所加大居住证发放力度,对一些符合发证条件的新居民,开通“绿色通道”,实行上门进行登记和发证,有效提高了发证工作的效能。在加快发证工作的同时,积极配合派出所强化治安管理工作,对工作中发现的无正当职业、经常变换暂住地址、逃避登记、有违法犯罪前科等高危群体信息,提供给派出所予以打击。

(五)服务管理更加优化。

一、是为新居民维权。在村新居民事务站设立法制宣传和法律援助工作站为新居民维权;

二、是丰富新居民精神生活。组织丰富多彩文艺演出、观看免费电影、体育活动等,丰富新居民业余生活。我们还开展法制教育等活动,提高新居民法律意识。

王店镇凤珍村

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篇5

2008年7月27日,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在陕西省西安市曲江宾馆多功能厅组织召开了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需求会议。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卫生部妇社司妇社处处长王斌、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范兵、中国医药基金会公益项目部部长李明义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重庆、陕西、宁夏、新疆等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有关领导和各省健康档案试点地区代表及参加方案征集企业代表100余人参加了会议。全国14个省、市推荐了32家软件开发公司参加方案征集活动,其中,广东省推荐5家、上海推荐4家软件开发公司参加方案征集活动。乐辰科技公司作为我省卫生厅唯一推荐的健康档案软件开发公司参加了方案征集活动。本次会议有五项内容:第一项开幕式;第二项由卫生部妇社司妇社处处长王斌做“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及信息管理有关问题”专题报告;第三项由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做“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介绍”;第四项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介绍加拿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蓝图;第五项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江门市和佛山市卫生局介绍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试点情况。

开幕式由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主持,陕西省卫生厅副厅长范兵致开幕词。首先,范兵副厅长对远道而来参加会议的各省、市卫生部门领导和各省健康档案试点地区代表与参加方案征集企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而后,范兵副厅长介绍了陕西省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情况。他说:“2007年陕西省社区卫生信息化工作已经建设完成了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化项目已经开展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当前面临一个重要的问题是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如何来规范,如何来统一,如何统一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如何解决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管理、疫情报告等各个方面的卫生信息软件独立开发,互不衔接,形成“信息孤岛”等已经成为当前阻碍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的“瓶颈”。为了破解决这一难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徐勇勇教授带领的卫生信息化科研团队参与了卫生部组织的卫生信息化标准起草工作,并取得成效。我们希望借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全省的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代表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感谢各省卫生厅、市卫生局的有关领导和各省健康档案试点地区代表及参加方案征集企业代表参加这次会议,会后将对参加方案征集的方案进行论证,评选出10家企业参与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标准架构与标准化建档工作。中国医药基金会公益项目部部长李明义代表中国医药基金会明确表态,为了统一卫生信息化建设标准,解决和预防“信息孤岛”现象的产生,中国医药基金会将在社区卫生标准化建设研究开发等过程当中给与资金支持。

卫生部妇社司妇社处处长王斌在“社区卫生服务的进展及信息管理有关问题”专题报告中出: 2006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服务的指导意见》,2007 年中央财政对东、西部地区给与一定的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支持之后,全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速,2007年全国已经建立社区服务中心6340个、站20132。根据全国各省市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情况大体可分三大类型:第一类城市完成布局体系建设功能深化、运行机制探索。如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等。第二类城市社区卫生的投入实现“零”突破。各相关部门达成共识,社区卫生服务政策正在落实。如西安、长春、哈尔滨等。第三类城市投入不足、重视不够、体系建设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中小城市属于此类情况。她还指出:社区卫生信息系统面临问题比较多。一是由于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发展不平衡、缺乏标准、难以形成统一的规划和要求,社区卫生服务业务发展快、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上海、杭州、广州等对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缓慢的地区对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的要求不高,形成全国统一的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系统面临很难题。软件系统是否有前瞻性、能否更快的更新换代、软件是否有生存能力、对业务的认知能力等给软件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二是“信息孤岛”的现象十分严重、软件系统过多给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带来大量的、重复的、无效劳动。三是内部管理部门分工不明确,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与社保、民政等部门信息脱节。如何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实际工作者的需要、如何占在应用者的角度来做系统软件,研究用户的业务、根据业务需求开发应用软件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专家,是对软件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她在谈到今后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建设的思路时指出:开发社区卫生服务应用软件要符合“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需要,方便、快捷、价廉、人性化,有预见性、有前瞻性,成为考核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绩效、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激励的工具;成为宏观管理和微观管理的手段。

卫生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饶克勤做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需求介绍。介绍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他指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统一高效、资源整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透明公开、使用快捷、实施监管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卫生信息化的重点是推进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财务监管等信息化为着力点,加快卫生信息标准化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卫生部确定的重点建设“三三五工程”,包括“三个基础”:标准化健康档案、电子病例基本架构、数据字典。“三级平台”:地/市级平台、省级平台、国家级平台,“五个业务系统”:医药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医疗服务信息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医药监管信息系统。卫生信息化的难点在于现在已经建立的健康档案堆积如山、五花八门,无法应用,形成“死档”的现状严重,如何将健康档案形成标准化结构、标准化内容、标准化格式、标准化数据集、标准化数据元、标准化代码,如何将“死档”变成活档,需要科学架构研究(主要包括概念模型、功能模型、信息模型)和健康档案内容的研究(主要包括个人档案、家庭档案、社区档案)是当前卫生信息化建设需要突破的难点。第二部分标准化健康档案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家卫生信息标准基本理论框架、国家卫生数据字典研究、医院信息基本数据集标准、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研究等取得新进展。在现场试点方面: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研究试点和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试点已经展开,并取得初步成效,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地区广东省江门市和佛山市卫生局将在会上介绍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试点情况。第三部分健康档案信息的标准化。一是建立和规范与健康档案内容相关的卫生服务活动(或干预措施)纪录表单。纪录表单的作用是各种卫生服务活动的原始纪录,规范化的记录表单是实现信息共享基础。选择记录表单和规范内容,目前卫生部有关司局和一些单位正在拟订过程之中,将分期、分批进行公布;连同数据集和数据元作为部颁标准,争取年内有较多的突破。二是健康档案中需要研制的最基本数据集及其标准。儿童预防保健系统:出生医学证明数据集标准、出生缺陷监测数据集标准、新生儿疾病筛查数据集标准、体弱儿童管理数据集标准、儿童系统保健数据集标准、儿童健康体检数据集标准、免疫接种数据集标准。妇女保健系统:婚前保健服务数据集标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数据集标准、产前筛查与诊断数据集标准、孕产妇保健数据集标准、孕产妇高危管理数据集标准、孕产妇住院分娩数据集标准、妇女病查治数据集标准等等。第四部分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思路。什么是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在研究确定区域卫生信息需求的基础上,要解决信息从哪里来,怎么来;信息储存在哪里,怎么储存;信息为谁服务,怎么利用。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基本过程分两个阶段进行,需求分析系统要建模三个模型(概念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第五部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思路。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系统整合。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才有介绍了加拿大医疗信息化蓝图。加拿大已经由专门的部门制定好了医疗信息化业务架构、机构架构、逻辑结构,达到不同机构的信息、国内国外间信息的交互标准,可以避免重复劳动。

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篇6

一、判断题(40题)

1.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辖区内所有居民建立健康档案。(x)

2.健康体检表的主要用药情况中,西药填写商品名,中药填写药品名称或中药汤剂,用法用量按医生医嘱填写。(x)

3.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编码,采用17位编码制,第三段3位数表示乡镇(街道)。(x)

4.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编码,采用17位编码制,最后5位数字表示居民个人序号,由建档机构根据建档顺序编制。(√)

5.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1年内有符合各类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

6.动态使用记录中建档时健康体检是属于符合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之一。(x)

7.主要用药情况中:“不服药”是指医生未开具处方。(x)

8.主要用药情况中:“不服药”是指医生开了处方,但患者未使用此药。(√)

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承担为个人建立规范化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10.已建档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就诊时,接诊医生应调取其健康档案、更新、补充相应记录内容。(√)

11.常住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接受医疗服务时应询问了解健康建档或更新内容。(√)

12.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负责首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13.健康档案的监督与管理由县以上专业机构负责。(x)

14.自愿与引导是居民健康档案建立原则。(√)

15.使用居民健康档案要保护服务对象个人隐私。(√)

16.文化程度指截至建档时间,本人接受国内外教育所取得的最高学历,而不是现有水平所相当的学历。(x)

17.居民身份证号是建档居民身份识别。(√)

18.以县为单位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x)

19.健康档案管理要配备必需的档案保管设施设备,达到“八防”管理标准。(√)

20.中医药服务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健康档案管理。(√)

21.健康体检表中医体质识别相关内容由医务人员填写。(x)

22.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有符合各类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x)

23.足背动脉搏动是糖尿病患者必检项目。(√)

24.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和代码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填写。(√)

25.居民健康档案涉及疾病名称应遵循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

26.居民健康档案编码最后5位数表示居民个人序号。(√)

27.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内容齐全、完整就可认定为规范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x)

28.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健康体检表填写空项、漏项或错项3项以内健康档案视为不合格。(x)

29.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中涉及日期类项目按年月日顺序填写。(√)

30.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以常住人口为基数。(√)

二、单选题

1.居民健康档案管理规范中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服务要求是(B)。

A.首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

B.健康档案的监督和管理

C.健康档案信息更新

D.健康档案保存

2.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的主要原则是(D)。

A.自愿

B.人人必建

C.引导

D.自愿与引导相结合3.以下重点人群居民健康档案表单内容需要更新的是:(B)

A.高血压患者随访记录表

B.健康体检表

C.孕产健康管理记录表

D.0-36个月儿童健康管理记录表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健康档案建档率=建档人数/辖区内户籍居民数Ⅹ100%

B.健康档案使用率=抽查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档案总份数Ⅹ100%

C.健康档案建档数=建档人数/辖区常住居民数Ⅹ100%

D.健康档案使用率=抽查档案的档案份数/抽查档案总份数Ⅹ100%

5.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是指下列哪个时间内有符合各类服务规范要求的相关服务记录的健康档案?(C)

A.3个月

B.半年

C.1年

D.2年

6.以下哪项是一般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时不作为免费检查项目?(A)

A.空腹血糖

B.血压

C.生活方式

D.运动功能

7.下列哪项不是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途径?(D)

A.辖区居民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接受服务时,由医务人员建立

B.开展疾病筛查、健康体检时,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医务人员建立

C.开展入户调查工作时,由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组织医务人员建立

D.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医疗卫生服务记录中提取有效信息建立

8.在考核老年人和慢性病病人健康档案合格率时,如果(A)项未填则一票否决为不合格档案。

A.血压和空腹血糖

B.体温和脉搏

C.血压和体质指数

D.足背动脉搏动和空腹血糖

9.健康档案在使用中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C)。

A.姓名与年龄

B.电话号码

C.个人隐私

D.以上都是

10.统一为居民健康档案进行编码采用(B)位制编码。

A.16

B.17

C.18

D.19

11.编制居民健康档案唯一编码以(A)为单位。

A.村(居)委会

B.街道

C.县(市、区)

D.省(市)

12.居民健康档案中将(A)作为身份识别。

A.身份证号

B.社保证号

C.户口证号

D.其他证号

13.家庭健康档案内容包括(D)。

A.家庭基本信息

B.家庭成员信息

C.家庭主要问题

D.以上都是

14.居民健康档案填写根据身份证的出生日期按照(C)顺序填写。

A.年(4位)、月(1位)、日(2位)

B.日/月/年

C.年(4位)、月(2位)、日(2位)

D.以上都不是

15.居民健康档案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评估人群年龄(D)。

A.>60

B.≥60

C.>65

D.≥65

16.居民健康档案糖尿病患者必填检查填写项目(C)

A.血糖

B.血压

C.足背动脉搏动

D.以上都是

17.抽查的健康档案使用率指(A)。

A.抽查的健康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抽查的档案总份数*100%

B.抽查的健康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抽查的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总份数*100%

C.抽查的健康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档案总份数*100%

D.抽查的健康档案中有动态记录的档案份数/有动态记录的档案总份数*100%

18.既往史包括:(D)

A.疾病史

B.手术史

C.外伤史

D.以上都是

19.关于工作单位的叙述,正确的是(D)

A.应填写目前所在工作单位的全称

B.离退休者填写最后工作单位的全称

C.下岗待业或无工作经历者须具体注明

D

以上都是

20.体育锻炼是指(A)

A.有意识地为强体健身而进行的活动

B.因工作或其他需要而必须进行的活动

C.以上都是

D.以上都不是

21.白酒1两相当于(B)

A.黄酒6两

B.啤酒1瓶

C.葡萄酒3两

D.果酒5两

22.以下哪项不等于1两白酒(C)

A.黄酒半斤

B.葡萄酒4两

C.啤酒3两

D.果酒4两

23.体质指数的计算方法正确的是(D)

A.身高的平方(m2)/体重(kg)

B.体重(kg)/身高的平方(cm2)

C.身高的平方(cm2)/体重(kg)

D.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24.现存主要健康问题包括(D)

A.脑血管疾病

B.眼部疾病

C.心脏疾病

D.以上都是

2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B)

A.骑自行车上班属于运动

B.从不吸烟者不必填写日吸烟量、开始吸烟年龄、戒烟年龄等

C.每天饮酒8两葡萄酒,则直接在日饮酒量处填写“8”

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篇7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所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美丽中国”, 在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在此背景下,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促进人民身心健康”等语句的出现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也是对近些年民众关注身心健康的明确回应。报告的提交, 势必引发国民对健康问题关注和反思, “健康中国”在这特定的历史使命中油然而生。而中国体育在这目标中将以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的、更高水平的小康建设为历史责任, 在发展模式上要实现由局部赶超型向全面发展型转变;在发展战略上要推进体育事业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任务上要把有效增加全社会的体育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 让人民群众切实分享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作为第一任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体育服务不是公益性的社会供给, 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产品, 通过提供有偿服务, 来满足不同人群消费需求, 因此为消费者提供的各种有偿体育服务项目和内容就成为体育服务产品。当前, 我国体育服务产品需求与供应的变化, 都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 呈现出一定的供需特点。在当前时期, 应当立足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 满足于群众的体育消费需求, 从体育服务产品的供给与需求现实出发, 认真研究和探讨体育服务消费的促进策略。

本研究从市场营销学的角度, 结合微观经济学、消费行为学、体育统计学、体育产业等方面的理论,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专家访谈、数理统计、比较分析和系统分析等方法, 以成都市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 对其体育服务产品需求现状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城镇居民自身因素与体育市场因素对体育服务产品需求的影响, 探讨成都市城镇体育服务市场的发展途径, 为体育服务消费的良性发展提供有益的见解;为体育市场的经营者合理开拓我国城镇体育服务消费市场, 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并且为推动四川体育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进而以点及面为中国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做出贡献。

1、文献回顾与理论视角

近年来, 体育消费市场逐渐活跃, 对于体育消费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不断涌现。当前关于体育消费的研究, 大体上沿两个方面展开:绝大部分的文献集中在对于全国或省市的城镇或乡镇居民的体育消费的实证研究, 包括体育消费支出水平、支出结构、影响因素等方面;另有一少部分文献对于居民体育消费的理论基础进行了研究, 包括消费者行为理论、消费者决策理论等。

有关体育消费的理论研究早见于1990年由北京体育大学等十所高等体育院校合编的《体育经济学概论》一书, 该书首次对于体育消费的概念、特点、类型效益、水平以及需求的增长趋势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研究。此后, 蔡军等 (1999年) 和鲍明晓等 (2000年) 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体育消费的理论框架。

对于体育消费的实证研究文献主要是关于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结构、影响因素等研究。例如, 冯晓红 (2004) 对北京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调查显示, 不同年龄城镇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 但体育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却不符合此规律。这与不同年龄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有关。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 体育消费支出水平越高, 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也越高。随着收入的增加, 体育消费支出也呈现出相应的增加趋势。葛书林、戴文 (2004年) 在对山东省济南、烟台等9个地市城镇居民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 体育消费在山东省城镇居民家庭休闲消费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体育消费的形式和结构呈现多元化格局, 虽然体育实物性消费仍占有相当的比例, 但非实物性消费支出的比重呈现出上升趋势, 同时体育消费的状况与居民受教育程度的关联度越来越强。

随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对我国城镇居民体育实物消费和体育服务消费的细化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从我国现阶段居民体育消费发展状况来看,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的发展速度、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都处在不同的层面, 各地区研究的成果都具有其地域性和局限性。

对于体育服务消费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方芳、丛湖平等 (2007年) 在对“长三角”城市居民体育服务产品消费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 “长三角”城市居民认为目前的体育服务产品的定价过高和对质量的满足程度不高, 尽管“长三角”居民对体育服务消费已趋于认同, “花钱买健康”的思想已被多数人所接受, 但“多储蓄, 少消费”的旧消费思想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 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水平偏低。徐家伟 (2010年) 在研究杭州市居民体育服务消费随收入水平变化的特征时, 根据调查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显示:杭州市居民的体育服务消费支出中总体上看是比较平均的, 其中体育健身与保健类支出略高, 而观看竞赛表演和场地器材服务的支出基本持平;中年在体育消费随收入增长时的支出更为稳定和理智, 青年则表现更为积极和富有激情。

因此所谓“体育服务产品”, 即非实物形态的体育劳动成果。“非实物形态”以服务形式区别于实物形式, 反映体育服务产品种差, 而“体育劳动成果”以服务内容区别于其它行业服务以反映体育服务产品属, 两者结合, 构成体育服务产品定义。非实物形态的体育服务就是向体育爱好者提供“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 以满足其欣赏和健身需要。体育服务产品与实物产品存在明显的不同, 具有以下特征。产品存在形式的无形性;产品生产、交换与消费的不可分性;产品的非储存性;产品消费的异质性;产品衡量的困难性。本研究将以“十八大”提出的“健康中国”背景下, 以成都市为切入点, 从微观的层面对成都市城镇居民体育服务性消费的特征进行探讨, 以期对成都市城镇居民体育服务性消费的增长提出发展策略性研究。

2、研究对象

本论文研究对象为成都市各区县的城镇居民, 并根据需要选取了不同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 包括期刊、相关书籍以及各体育院校的学报学刊, 进行分析, 以此作为本文的研究依据。

3.2、问卷调查法:

通过查阅、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和书籍, 设计了关于四川省成都市城镇居民体育服务产品消费情况的调查问卷。2014年12月5日至2015年1月28日, 这段期间共发放1000份问卷, 回收862份, 回收率为86.2%, 剔除掉部分无效问卷, 有效问卷共计811份, 有效率达到81.1%。

3.3、数理统计:

对收集到的调查数据进行归类整理, 通过计算机进行整理。

4、成都市城镇居民体育服务性消费的问卷调查分析

4.1、不同收入水平的成都市城镇居民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特点:

我们知道, 根据消费理论, 收入对于消费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现阶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各省市地区的经济也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随之而来的是带给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为了深入了解成都市各阶层城镇居民对体育服务产品消费的特点, 本文对问卷中的城镇居民收入做了相应的统计。根据统计数据, 我们发现在这些城镇居民中,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 总体而言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是呈上升趋势的。据统计, 接受问卷的受访者中年收入最高的有100多万, 其体育服务消费金额达到12000元/年, 也有年收入较低的, 最低的为0元, 这种一般是是学生群体。而从整体上来看, 成都市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并不低, 但是收入差距比较大, 而由此所引起的消费差异也较为明显。

从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中显示, 成都市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对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有不同的偏好, 由此可看出他们不同的消费需求。收入在3万元以下的城镇居民, 他们更加关心体育服务产品的价格。而在功能相近的前提下, 他们通常会优先选择价格偏低的体育服务产品;收入水平在3-8万的城镇居民, 在消费时比较注重体育服务产品的性价比;收入水平在8-20万的城镇居民, 他们工作压力较大, 也会注重对身体的锻炼, 他们有固定的消费渠道, 对品牌有一定的忠实度;而年收入在20万以上的城镇居民, 可能是为了缓解工作压力, 他们比较注重体育锻炼, 而且一般会选择一些专业性较强、口碑较好、价格偏高的健身俱乐部, 娱乐休闲场所等等, 并且他们这些消费习惯往往会带动周围的人, 比如家庭成员、亲人、朋友来进行体育消费。

4.2、不同年龄的成都市城镇居民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特点

被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6-35岁之间, 约占被调查人数总数的72%。从统计结果看, 16-25岁的年龄段的城镇居民, 他们的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金额并不高, 这可能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居民都还比较年轻, 有的还未开始工作, 有的刚开始工作, 而工作较早的因其受教育程度较低, 因此总体上而言, 这个年龄段的居民收入水平普遍不高, 这也就决定了他们的消费水平不高, 从而决定了体育服务性产品的消费水平不高。26-35岁的城镇居民, 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情况有了明显的提高, 特别是观赏性的体育消费,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的收入有所提高, 但随之而来的工作压力也开始增大, 这使得人们更注重身体健康, 借助体育锻炼或观看表演来缓解压力。46-55岁以及56岁以上的城镇居民也很少进行观看体育竞赛表演的消费, 尤其是56岁以上的被调查者, 他们观看体育竞赛表演的消费相对而言较少, 这可能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居民并不像年轻人一样追求生活的刺激, 他们生活态度比较平和, 更加关注的是身体的健康。

4.3、不同文化程度的成都市城镇居民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特点

为了了解成都市不同文化程度的城镇居民的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情况, 我们把受教育程度分为硕士和博士、本科和大专、中专和高中、初中及以下这四类。根据调查结果, 可以看出, 成都市城镇居民文化程度的提高, 他们接受教育的年限就会高, 伴随着这些, 成都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服务性消费也在不断的提高, 其中观看体育表演的体育消费和参与体育健身休闲的体育消费都分别呈现出上升的趋势。总体上而言, 依然是观看体育表演的体育消费远远高于参与体育健身休闲的体育消费。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这些高学历的城镇居民的体育服务性消费远远高于中专及以下学历。文化程度越高者, 由于工作性质、职务、地位以及人际关系方面的原因, 往往对身体的健美与自身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对身心的完善较为重视。加之文化程度较高者一般均有较高的收入, 从而为提高生活质量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4.4 不同职业的成都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服务产品的消费特点

根据这次调查, 被调查者所处的行业涉及到的有20多个。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 在这20多个行业中, 管理人员、科教文工作者、学生等的体育服务性消费和其他职业的城镇居民相比而言比较高一些。这可能是由于工作性质, 他们对自身的形象气质、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等有较高的要求, 并且, 他们生活圈子较宽广, 工作学习中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 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别人运动习惯的影响。一般来说这些人的学习或工作压力较大, 他们希望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或观看体育竞赛表演来缓解压力。他们基本都是脑力工作者, 平时工作上很少有体力的消耗, 所以, 他们相对其他职业的人来说, 更有精力来进行体育锻炼。除此之外, 管理人员和科教文工作者, 他们的收入水平较高, 对生活品质会有更高的要求, 因此, 他们更注重对自我的提升和生活品质的提高。

4.5、体育服务产品供给对成都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服务性消费的影响

本论文对体育服务产品进行了分类: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休闲服务。其中的体育竞赛表演这类观赏性的体育服务, 消费者主要通过视觉、听觉等直观感受, 他们往往更加注重体育比赛的激烈程度、观赏性。体育健身休闲服务产品, 这类产品的消费者往往在意的是产品或者服务的体验。

从统计数据来看, 成都市城镇居民的体育服务性消费中, 体育竞赛表演消费远远低于体育健身休闲方面的消费, 从另一方面来说, 也就是说体育健身休闲产品的消费占了体育服务性消费的绝大多数, 而体育竞赛表演消费仅仅占了体育服务性消费极少的一部分。而这是与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的态势保持一致的。

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 对于体育竞赛表演消费较低的原因, 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是当地可供选择的体育赛事、竞赛表演太少;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 体育竞赛表演的观赏性不高, 他们宁可通过体育频道来进行观看比赛;另有少部分人表示是因为自己对体育竞赛表演并不感兴趣;也有人表示感兴趣但是门票太贵, 这部分被调查者往往收入水平不高。由此可以看出, 成都市体育竞赛市场有待继续开发扩大, 逐渐引入一些较受人们欢迎的、观赏性较高的体育竞赛表演, 以扩大市场的多样性, 增加选择性。同时, 应致力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培养市民的对于体育的爱好, 以引导市民进行体育消费, 更好提升生活品质。

5、发展对策研究

5.1、坚定不移地提高居民的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

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经济发展速度的标准之一, 而消费的基础就是收入, 所以要拉动经济发展就要提高居民的经济收入。另外,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也说过, 人们只有在满足了个人基本的生存需要 (吃、穿、住等) 后, 才会有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而体育消费主要是满足人们个体的发展、享受、以提升生活品质, 它属于基本生存之外的需要, 是较高层次的消费, 因此, 要提高体育消费, 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提高居民收入。其实, 随着成都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居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上升, 这也就有效地推动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当然, 包括在其中的体育消费需求也会随之增长。除此之外, 我们建议除了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还需要从调整收入结构, 缩小城乡二元收入差距处着手, 缩小收入差距, 让更多的人有能力参与到体育消费中来.

5.2、加强宣传引导强化体育服务消费观念

把这次调查统计和以往的文献资料进行比较, 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成都市的城镇居民在健康方面的投资意识是在逐渐增强的, 而除此之外在观看竞赛表演和参加娱乐休闲的活动中, 还有很大的空间来开发、引导居民们进行体育消费。而要增强体育消费观念就需要激发居民们的体育消费兴趣、扩大体育消费水平, 为此, 我们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多引进一些观赏性较高、较受欢迎的体育赛事, 确保多样化, 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求。二是注重学校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的引导, 以及对体育文化的教育, 使大家在校就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培养体育爱好, 进而培养其对体育消费的需求。三是加快大众传媒对体育消费的宣传, 比如利用电视、网络、期刊杂志等进行广告宣传, 逐渐转变人们对体育消费的观念, 正确认识体育消费的作用, 形成良好体育消费的氛围。此外, 家庭化的体育消费方式已逐渐进入体育市场, 一个人好的消费习惯很容易影响周围的人。这种方式不仅满足了休闲娱乐、锻炼身体的需要, 同时也增了加家庭成员们的相处时间, 有助于增进感情。这种家庭化的体育消费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也很可能成为我国未来体育市场发展的趋势, 因此我们建议在这方面做好宣传和引导。

5.3、体育服务产品供给者要多做努力, 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提高服务质量

体育服务产品供给者应该致力于完善体育市场, 从我国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入手, 大力发展符合人们喜爱、有利健康的体育市场, 开发适合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项目和产品, 以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等不同层次的多样性需求, 从而促进体育消费的进一步增加。体育服务产品的开发也应该和当地消费者的消费能力相适应, 和当地居民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针对家庭消费结构, 开发相应的体育产品和项目。以居民消费需求为前提, 根据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和收入的居民的消费目的、结构、水平等开发不同类型的体育服务产品, 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消费体系, 努力为消费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文化活动, 吸引各个阶层的居民参加体育健身锻炼。如青少年喜欢球类等项目;中老年喜欢太极拳、散步等活动, 而女性对瑜伽、舞蹈等健美身材的项目更感兴趣, 这些都是体育服务供给者开发和努力的方向。

5.4、政府的支持

除了居民本身、作为体育服务产品供给者的企业外, 政府在体育消费市场的发展中也扮演者极其重要的角色。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注重体育体制的改革, 增加资金的投入, 以丰富体育消费市场。二是应该逐步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更加完善的政策法规;大力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 并努力做到有效监督, 以使体育市场更加规范地发展。三是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拓展体育消费市场, 重点开发城镇体育市场, 尤其是发展体育服务产品市场, 以适应成都市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满足城镇居民对体育消费多样性的需求。四是建议政府部门着力开展群众体育, 塑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 逐渐培养居民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及习惯, 正确地引导居民们进行体育消费。

参考文献

[1]冯晓红.北京市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6)

[2]葛书林, 戴文.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的发展趋势[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4, (1)

[3]方芳, 丛湖平, 陈相献.“长三角”城市居民体育服务产品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 2007, (02)

[4]徐家伟.杭州市居民体育服务消费随收入变化特征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10, (06)

[5]杨年松.论体育服务产品的性质、特征和类型[J].福建体育科技, 2002, 21 (5)

[6]李金平.基于对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情况的研究—以宁波市为例[C].中国体育产业与体育用品业发展论坛论文集, 2012年5月

[7]柳伯力.四川省城镇居民体育消费调查统计对比与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 2008, 12 (4)

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 篇8

1 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机构管理

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近年来,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构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社区卫生服务站-居民家庭”无缝化、三站式服务。中心下设5个服务站,用房均由街道免费提供;每个标准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都设有全科诊室、中医诊室、健康教育室、预防保健室、治疗室、计划生育指导室。每个服务站均派设1个全科服务团队,中心对团队实施两级管理考核。

卫生人才队伍不断优化。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职工217人、副高级14人、中级82人,徐汇区拔尖人才1人。其中全科医师40人,平均每万名居民4.6名全科医师;公共卫生医师13人,平均每万名居民1.5名公共卫生医师。

加强学科建设,提高科研水平。 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全国首家“社区健康管理示范基地”。《社区慢性病联动式综合管理》项目经过3年的研究,获“2010年徐汇区医疗卫生技术奖”、“第九届上海医学科技奖(社区卫生奖)”。《社区人群风险评估的量化研究和分级健康管理》获得2011年上海市医学会课题。

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以居民健康档案的活用为目标,以医疗健康信息的共享为方向,整合临床和公共卫生相关信息,建成了以家庭、个人为单位的健康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实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信息互通,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的信息共享。实现全程就诊一次性收费,优化了患者就医流程,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中心”门诊及病房实现电子病史,全中心实现无纸化办公。

2 强化管理,完善公共卫生服务

实行“收支两条线”,经费保障到位。徐汇区政府不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收入全部上缴,支出严格按预算执行,保持收支基本平衡,社区卫生服务公益性质更加凸现,真正实现了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建立社区联动机制,确保公共卫生落实。街道分管卫生的副主任牵头成立“长桥社区健康促进委员会”,成员为街道各职能科室主任和区域内相关单位的负责人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辖区内的各方力量,推进卫生服务工作。

根据社区特点,拓展公共卫生项目。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社区特点,重点加强外来人口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落实。除了落实国家九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外,还在社区建立健康小屋,实行一校一医,开展健康管理,把服务对象扩大到健康和亚健康人群。

3 建立家庭医生服务,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

近年来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逐步推广全科家庭医生制服务。通过约定式服务为居民提供了连续、基础、综合和个性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有助于形成梯级就诊的合理医疗秩序,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家庭医生逐渐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截至目前共签约家庭8386户。

积极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辟了中医服务专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都配备了中医全科医师,开展了中医体质测试,中医治未病4633人次。居民不出小区就能得到简、便、廉、验的中医中药服务,并成功创建了上海市中医药特色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家庭医生的建立,门诊诊疗费的减免,促进医疗重心逐步下沉。中心门诊总量由2008年的62.1万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71.6万人次,日均门诊人次数由2008年的2879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3315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居民就诊的首选。

4 加强健康管理,打造关爱家园

针对社区居民群体中老年人多,整个社区老龄化问题突出的实际情况,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社区健康管理服务模式,2011年建立了“儿童健康关爱家园”、“妇女健康关爱家园”和“慢性病健康关爱家园”。幽静、舒适、温馨的环境,现代化、人性化的健康服务,使“家园”成为社区居民“养生保健”的中心。以三个“家园”为平台,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医疗咨询、疾病筛查、心理辅导、生活方式指导等,更好地为辖区内的老人、妇女、儿童服务。

通过创建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加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活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品味,提升医务人员综合素质。2010年先后接待20个省市、122批次卫生系统同行参观学习,人民日报、新民晚报、上海电视台等媒体多次进行报道。在成绩面前,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党政班子和全体员工决心再接再厉,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封面人物:韩建新,副教授,上海市徐汇区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社区健康管理基地管委会副主任,《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委,上海交通大学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研究所常务理事。

(收稿日期:2012-01-04)

上一篇:我有一个好习惯550字作文下一篇:小学写人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