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基础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学写作基础(共8篇)

文学写作基础 篇1

影视作品除了原创,就是改编。文学作品改编成成功的影视作品不乏其例,比如《乱世佳人》(《飘》),《围城》、四大名著,《现代启示录》、《聊斋志异》、《白鹿原》、《红高粱》、《暖》等。有统计显示,影视界比较成功的电影电视剧,有大部分是改编的作品。中国有丰富的文学财富,因此我们有大量的影视改编的资源,本节,我们学习影视剧本的改编,包括其条件,方法等。

第一节 影视剧本的改编及其原则

所谓的改编,指的是改编者寻找合适的文学文本作为底本,按照剧本的基本要求将文学文本改编成适合演拍的影视文学剧本。

一、改编的前提

认真选好改编的对象,包括,1.原作要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较深的思想性或情感性。比如由《万家诉讼》改编的电影《秋菊打官司》。2.文学文本要具有吸引大众的亮点。比如《蜗居》。

二、改编的原则

(一)充分确认原作本身的价值

1.作品本身要有改编的思想价值(认识和审美)

2.作品要有适合影视艺术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元素(适合影视语言表达)3.改编对象的内容与改编者的生活积淀应具有某种程度的契合性 例子:《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也是她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张爱玲以其冷峻的笔触描写了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世俗社会里的饮食男女的情爱斗法和凡俗婚姻。流苏意在求生,柳原意在求欢,注定他们之间的情感不会是爱情。作品的名字与读者的阅读期待产生落差,是对“倾城之恋”惊天地、泣鬼神非同凡响的传统爱情传奇命题的消解,体现了张氏的讽刺与深刻,展示了张爱玲思维与行文反传奇的特性。

而号称“中国第一编剧”的邹静之将两万多字的小说《倾城之恋》改编成了34集的同名电视剧,讲述了张氏作品弃掷的爱情传奇。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身的佳作”。

邹静之说,他的改编原则就是,“该忠实的忠实,该放大的放大,该演绎的演绎。《倾城之恋》虽然篇幅短,但是张爱玲的妙笔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却丰富无比,这也是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所在。包括女主角白流苏大家族的故事、男主角范柳原私生子的背景、香港那场战争的场面等等,小说可以一句话带过,但是电视剧则必须形成合理的故事,改编成34集电视剧后故事会非常丰富多彩。”

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她本人对色彩、音乐都非常敏感,并能将独特的感受,通过文字传达出来,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善于运用比喻、通感、象征等手法,作品中的形象细腻、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改编潜质。因此,张的作品既有很强的改编潜质,也有改编的难度。《倾城之恋》的原著只有2.8 万字,把这样的一部中短篇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相信对于任何一个编剧来讲,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二)认识对改编有重要影响的差异 改编是一种再创作,深刻的认识对改编有重要影响的差异,方能成功的改编。1.文学和影视的差异

文学是运用语言文字塑造形象、表达思想,其“能指”与“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具有抽象性读者靠想象来感受和体会艺术形象;影视以声音、画面等元素为符号将 “能指”与“所指”合为一体,具有直接性、具象性和确定性的特性。

2.改编者与原作者所处的时代、经历的差异

一定的时代孕育一定时代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一定时代的作品也必然折射一定时代的特征。任何改变行为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都是改编者对原作的一种新的理解和新的阐释。改编者用他所处时代的观点去改编,体现改编作品的时代性特征。比如陈道明的《康熙大帝》。

(三)体现原作思想,又有创新

吃透原作精髓,进行影视艺术化的创造。尊重原则体现在改编要围绕主题进行,创新表现在编剧要重视搭建矛盾、对立的人物关系网。

 搭建矛盾的方法:

方法一:抗衡力量,故事里的人物想做一些事,但有一股力量抗衡他。方法二:不能分解的关系(unbreakable bonding)当角色和角色之间存在冲突,而且有一个不能分开的結把他们拉在一起。

方法三:让你的观众知道一些事而故事中的角色是不知道的。方法四:让你的观众感到故事中的角色是走在一條错误的路上 方法五:时间限制(deadline)方法六:转折点(Turning Point)方法七:伏笔(Planting)„„.第二节 影视改编的方法

1.截取法

截取发法是从一部作品中选出相对完整的一段予以改编。节选的部分往往是人物、事件、场景较为集中的段落。它往往是从宏伟巨著中截取某个单元的典型人物或某些自成体系的片段,改编成影视。如《赤壁》、《画皮》。

2.移植

对原作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基本不做大的变动,直接挪移过来,基本上忠实于原作的框架,只是用影视表现手法将文学作品内容呈现在影视的银屏上。对原作改动不大,主要是表达语言的转化。如:《林家铺子》。(电影版《倾城之恋》)

3.扩展 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常常因为原著的内容不够,需要扩充、增加,使原作的内容丰富化,特别是短篇的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时更需要用这个方法。(电视剧版《倾城之恋》)

4.浓缩

抓住与主题有关的人物事件,以主人公思想情感的脉络为贯穿线索,对原作进行删繁就简的工作。即将宏伟巨著进行必要的压缩,按照一定线索安排结构、组织情节的方法。《铁皮鼓》

5.复合

将两部以上的作品合而为一,用这些素材来表达改编者思想的改编方式。如《现代启示录》。

6.“取意法”。即按照原作的思想意涵,撷取部分素材,加入编剧的新故事和人物,在结构和情节上对原作有相当大的改动。如《黄土地》

第三节 改编的过程和注意的问题

改编的过程将进行主题的确定、风格的定位、人物的选择、情节的安排等一系列活动。改编必须达到两个转换:将文学文本转换成影视剧本,将文学语言文字符号转换成影视的声像符号。

四个“再”

 再丰富原作的故事情节,更显艺术的真实  再造原作的文化氛围,更显历史的真实  再塑造人物形象,更符合视觉接受特征  再深化题材题旨,更富文化内蕴

一、主题的确定

主题是影视作品的精髓,也是影视作品情节增减、时空处理、视觉造型的依据,对于影视作品的人物、情节、细节、对白等因素的走向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基本思路:原作者叙述这个故事的动机是什么?为什么要叙述这个故事?我要改编这个剧本的目的是什么?我试图通过这个故事表现什么?我用什么方法去表达原作者的思想和我的观点?

例子:作为一部经典的爱情小说,《倾城之恋》所传达的爱情意境是苍凉的,虽然最后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被一场战争成全,但依然掩盖不住他们在情感当中的妥协和委屈。相比较于小说,电视剧中两个人的爱情更积极一些,白流苏追求爱情也更勇敢一些,“无论是成年人还是更年长的人,看过这部剧会对自己的情感态度有特别积极的推动作用,因为白流苏是遵从自己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去完成自己的情感诉求,这是一种真诚的态度,爱情当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这样一个态度。”

书中的男女之爱现实又功利,读毕我们只能生出一片氤氲不散的郁结伤感,而剧本恰恰把化解抑郁之情选为突破口。

二、风格的定位 风格是艺术作品独创性的突出标志。改编者要研究形成原作风格的主客观因素,通读作品,细心揣摩,在作品内容和形式要素中把握原作的风格特征;二是如何处理原作的风格并形成影视片的独特风格,这需要改编过程中保持与原作风格的相互协调。

例子:电视剧将情感之挽歌唱成赞歌

在小说《倾城之恋》中,人与人的关系冷漠多于温暖,自私本性多于人间真情,情人和亲人之间充满自私与算计。整个故事是一曲对世俗世界爱情、亲情沦丧的无奈凄清的挽歌。而电视剧却对白流苏与范柳原、范柳原与洪莲忠贞不渝、感人至深的爱情,白流苏与白宝络情深似海的姐妹情谊,白流苏母亲对女儿的一片慈母之情等感情大唱颂歌。

三、人物的选择

在改编过程中,需对原作中的人物进行重新确认和定位。根据原作的基本情节和影视作品将要表达的主题重新设置人物,确定人物的关系以及人物的个性,既确定哪些人物应该得到突出,哪些应该弱化,哪些应该删除,哪些应该增加。

例子:小说中,范柳原是一个擅长风月的浪子,他渴求理解,渴求情爱,却不愿担负婚姻的责任与束缚。“他年纪轻轻的时候受了些刺激,渐渐的就往放浪的一条路上走,嫖赌吃喝,样样都来,独独无意于家庭幸福。”而电视剧却彻底改变了这种说法,范柳原成了痴情种子。而这显然偏离了张爱玲对男性的印象。

对配角的形象也进行了改头换面并新增人物:小说中,白宝络只是一个闺门老姑娘,但电视剧中,她在战争爆发后去前线义务当了护士,甚至于和一个受伤的军官赵秋生产生感情,最后举行了幸福的战地婚礼。徐太太显然是作者不喜欢的角色,但在电视剧中,她成了热心仗义的可爱女人。除了对原著中提到的配角进行详细刻画外,电视剧还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人物形象,比如唐一元的姨娘和几个太太、白流苏的追求者、白宝络的丈夫赵秋生等等都与原著无任何关系。

四、情节的安排

情节是叙述艺术中重要的内容要素,是表现人物和人物之间冲突的历史,也是社会生活矛盾的集中体现。

方法:增删或重新构思。

叙事的线索必须清晰和完整,一个原因必然导致一个结果,即每一个事件、物体、人物性格以及其他叙事成分必须被影片中的其他因素证实是合情合理、明确、不受质疑的。

比如:小说《倾城之恋》讲述的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凡俗情爱故事。最早肯定张爱玲文学成就的人士之

一、文学评论家傅雷曾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小说《倾城之恋》:“一个破落户家的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潮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淖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显而易见,这是一个女性对婚姻的追求和追求到依然不幸福的悲喜剧。而泱泱34集的电视剧《倾城之恋》则将之解构成一个感人至深、童话般美好的爱情传奇。白流苏是至情至性的端庄淑女,范柳原是重情重义的潇洒富豪,经过曲折的爱情纠结,二人在婚礼上互相表白生死不渝之爱情誓言。电视剧用三分之二甚至更多的虚增情节来演绎短小冷峻的故事,无疑不符合张爱玲的语言风格和思维方式,把原著中的爱情、亲情挽歌唱成了一首更加符合现代人特征的赞歌,以人文关照重新描画剧中的所有人物并辅以历史大背景,使全剧洋溢着满满的人情味和时代感。不仅剧中各色人等得到了不同程度升华,原著中白范二人在爱情里的通达世故、自私算计也被彻底解释了、冲淡了、消融了。白流苏变得通透坚毅、端庄温婉,范柳原则儒雅长情、极富男人味,一场世俗之爱转而成为聪明人的恋爱,观后的最终感受当然是畅快淋漓。

文学写作基础 篇2

《基础写作》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 大多数是在一年级开设, 多为64个学时, 开课时间为一学期。作为一年级刚入校的新生, 刚接触到的新的课程对其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如何引导学生开始接触汉语言文学专业, 如何学习这门课程都是值得考虑的基本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首先, 我们应该让学生清楚了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特征以及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根据平时与学生的讨论, 在大多数的学生心目当中, 并没有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目标, 基本要求有清楚的理解。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就是一个没有用处的专业, 除去师范类的教育, 大多数同学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感到迷茫。甚至有的产生厌学, 放弃的情绪。这些都是在开学之初没有让学生认识到这一专业的独特性所导致。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多数高校开设的老牌专业, 一般师资力量充足, 课程体系比较完整, 形成了一套有序的教学计划和任务。它的专业特征最为明显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听、说、读、写。学习要求中具体要求学生掌握语言与文学两大块的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 这种实践能力主要围绕着:师范教育技能、口头表达、文字书写等方面。但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之前, 如何改变教育观念, 实施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成为当前地方性高校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在所有的应用能力当中, 最为人关注和注意的就是汉语言文学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种写作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基础的文学表达能力, 要求准确到位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另一方面是基本的文学创作, 第三就是应用文的写作能力。《基础写作》作为一门面对大一学生开设的写作方法基础课, 对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养成写作的良好习惯, 进而具备一定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基础写作》课程的设置中, 大多数的高校基本是以方法论的教学为主, 类似于高中作文的延生。有论者认为:写作课只能教会学生的是写作的外围的一些基本常识, 如:写作的主体的素质、写作客体的素质、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散文的特征等等。“大学的写作课堂不可能培养出作家”成为一个基本认可的结论, 在写作课堂里思维受束缚, 想象力受局限, 再加上中国大多数当代作家没有完整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背景, 这些原因仿佛为基础写作的课堂蒙上了一层阴影。基础写作课程到底能不能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知识, 成为一个争论的话题。但是我们同时也可以发现, 在国外获得诺贝文学奖的众多优秀作家的教育背景中发现,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曾经在大学中受过完整的写作课程的训练。这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反思。基础写作课上过之后学生的收获是什么, 原本就是一个很难界定的层面。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提高, 更是一个模糊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应该如何上好这门基础必修课呢?

首先, 我们应该树立一个基本的理念:基础写作课不同于高中的作文课, 它是一个阅读经典作品, 分析相关写作技巧, 激发自身写作灵感, 并且不断的进行写作实践, 反复修改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听完课, 合上课本, 等待考试这样的一个过程。它不同于高中的作文仅仅满足于写出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事情和情感。它有更高的要求, 在学习写作技巧之前, 学生首先应该熟悉优秀和经典的作品的书写方式和写作技巧, 这些知识是存在的, 而现在有的教育者认为这些都是不可总结的, 抽象的理论。讲出来仿佛就是片面的。我们可以以美国畅销书作家斯蒂芬金为例来探讨这一问题。斯蒂芬金作为美国长期以来的畅销书作家, 他的作品最大的优势就是畅销, 为大多数人所喜欢。在他的《写作这回事》中, 明确对自己的写作定位就是用书稿来换钱吃饭。这样的写作理念在我国当下的作家创作中并不会明明白白的展示出来, 但是, 我们更为应该关心的是斯蒂芬金的小说时如何做到畅销的, 就像好莱坞的电影模式我们都很清楚的条件下, 它又是如何吸引我们进入电影院的。这才是培养我们的应用型人才应该考虑的问题。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之后, 可以成为一个好的语言文字的表达者, 熟练的表达者, 甚至成为一个优秀的作家。我们认为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和写作常识是一个必备的过程。掌握了写作技巧和常识, 还需要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众多有一定的规模的征文大赛来完成, 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 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气。让学生真正意识到, 写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广泛的参与写作实践, 加上专业相关老师的点评, 同学之间的互相交流, 营造出一种热爱写作, 善于写作的学习氛围。

其次, 写作能力的提高与口头表达能力息息相关。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写作课上, 如果一味的介绍一些写作常识, 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倦情绪。我们可以再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加入一些环节,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论者自身为例, 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在上课之前, 设置一个小的环节:“说出你的故事”, 在这个环节中, 要求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或者是身边的故事。一方面锻炼学生组织故事的能力, 另一方面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与此相似的演讲比赛, 读书心得交流等活动都可以相应的展开。

第三, 就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写作基础写作课程的一个延伸, 在当下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鉴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在语文教师、公务员、新闻出版界、文秘等方向, 在除却语文教师之外的就业范围中, 对掌握应用文的写作都有集中的要求, 尤其是在文秘、公务员等职位上, 应用文的写作成为职业的基本要求。在课堂上, 对应用文的讲述主要集中在对诸多应用文格式的讲述中, 花费很多时间, 效果并不明显, 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了应用文的基本格式后并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写作实践, 所讲理论始终是停留在格式层面。针对这种情况, 应用文讲授教师应该首先参与到应用文写作的实践过程中, 最好有在校外的企业和行政部门挂职的经历。这样在讲述的过程中, 才不会出现空对空的讲述。对学生的要求是:学校要为学生创造实习的基地, 鼓励学生参加校外的实习, 尤其对中文专业的同学来说, 积极参加文秘、行政文员等职业的相关见习实习。百看不如一试, 真正达到锻炼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的目的。

文学评论的写作 篇3

文学评论的对象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就是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或几句名言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出来的文章。文学评论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深刻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文学评论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议论文,它必须是在读的基础上发表评论。

技法指导

写文学评论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研读原作,把握丰富的材料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深广,必须认真反复地研读作品,才能把握丰富的材料。把握丰富的材料还包括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观点、写作动机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别人对该作品的评价等。

二、要有真知灼见

我们写文学评论时,应力求入木三分,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对作品要有自己深刻的独到的见解或感受。评价时,我们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三、分析与评论结合

在写文学评论时,我们要对原作进行严谨、细致深入的分析(包括鉴别、比较、探寻、阐发等),进行准确判断,进行合理引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而评论就是对作品的全部或局部的成败、优劣及其实质的意义发表明确的意见。

四、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范畴,往往采用“以议为主,叙议结合,评析结合”的写法。“叙”是指对作品内容的复述、介绍或引用。“议”则包含分析和评价两个方面,分析是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价则是作者通过分析而得出的结论,是对作品或作者艺术创作的总的看法。概述文字时要简练,并显示出强调之处,使之与后面的评论相照应,相配合。

五、布局要巧妙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篇完整的文学评论应由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构成。

1.引论,又叫引言、引题。引论或说明选题的背景、理由、目的、意义,或引出论点。

2.本论,是全文的核心部分。写作时要调动必要的论证方法,采用必要的表现技巧,对论点进行严密的、科学的论证。本论一定要有理有据,层次井然,富有逻辑性。

3.结论,是文学评论的结尾部分。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对本论的论证结果进行科学概括总结;一是对论证的有关问题进行必要说明或补充。

现场文题

请细细赏析下面的诗歌,谈谈你读后的感想。可以从品析诗歌的语言、表达技巧的角度着手,写一篇赏析性文字;也可以从诗歌的内容扩展开去,写一篇小评论性文章;300字左右。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小松》

范文示例一

一棵并不为人所注意的“小松”,最终成长为“凌云大树”。时人的“不识”,其实就是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的写照。综观历史,有多少不为人注意的“小松”差点被埋没!出身卑微的蔺相如,若不是赵国无“可使报秦者”,又怎能有完璧归赵、位列上卿、与名将出身的廉颇“为刎颈之交”的机会?世人若仅将目光投向鼠目所能望见之处,则思想必将禁锢,思路必将堵塞,良材必将埋没。待到凌云大树长成,方愕然惊呼:“咦!哦!……”殊不知,出身蓬蒿中的轻微卑贱身份并不能阻止大树的茁壮成长。同理,英雄不问出处,重要的是坚强,坚持,坚忍!而目光浅陋者,可以赧然矣!

点评

读诗歌,写感想。题目给了考生选择的机会,而作者选择了相对更难写的拓展性的小评论文。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的精神内涵,而作者抓住两个“凌云”及“不识”“始道”,准确把握住了杜荀鹤要托的“志”,从而由物及人,由自然而社会,并以出身卑微的战国名相蔺相如为例,证明自己的观点,体现作者深刻的思想认识。

范文示例二

凌云的巨松,也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瘦小可怜,被埋没在“深草里”。但它不低头,而是“刺头”。这一“刺”字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的外形,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而今渐觉出蓬蒿”,“出”字显示了小松由小变大发展变化的情景,是未来“凌云”的先兆。至此,诗人不禁感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能说明有眼力;小松尚小,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远见。然而世俗之人又有多少具有这种“识”的能力呢!诗人杜荀鹤出身卑微,少有才华,然無人赏识,怀才不遇。这首小诗体验深切,精练传神,充满理趣,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读之意味深长。

点评

《电影文学剧本写作》 篇4

一、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是指电影剧本,主要是为拍摄电影而提供的脚本。它必须符合电影视觉画面的要求,具有电影艺术所固有的特性。

二、电影的分类:

大体上分三大片种:新闻记录片、科学教育片、故事片。(故事片又分传记片、惊险片、喜剧片、艺术片、儿童片、体育片等等。

三、电影文学写作的基本特征

1、文学首先得服从电影艺术的需要,遵循电影艺术的规律,用电影的思维,文学的方法将这种思维及结果表现出来。除了在一定的篇幅内叙述一个故事外,还要求用具有视觉造型的画面语言来叙述故事的。所以,写电影剧本,需要首先考虑电影的视觉造型性。造型性指的是电影作者所写的形象,是能够在银幕上表现的。

范例:

“在不平凡的道路上走着一个不平凡的人。” “他到处都遭到冷淡和歧视”

这些句子是很难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究竟是怎样的“不平凡”、怎样的“冷淡”“歧视”是不可捉摸的。

而夏衍<的祝福》“四太太继续念着佛,将祥林嫂上下打量着,祥林嫂显然已经在阮大嫂家收拾了一下,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四老爷抬起头来,冷冷地看了一眼,忽然看到她头上扎着白头绳,皱了皱眉,显然是讨厌她是个寡妇。”《祝福》 , 中国电影出版社 1 1978 年版 , 第 9 一 10 页)这一段描写;视觉形象是很清楚的,这些描写都可以在银幕上显示出来。

另外,电影是活动的视觉艺术,因此,电影剧本的视觉造型不是景泰的,而是不断活动的画面。初学写电影剧本的同学,应重点考虑自己笔下字里行间写没写出实在的视觉造型形象,所写的东西,能否在银幕上通过生动的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

2、时空综合性

电影是各种艺术的综合,主要是指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综合。时间艺术主要指文学、音乐等。它们是线性发展的艺术。

空间艺术一般指绘画、雕塑等艺术。它们是一种“面式表现法”既在瞬间,把整个场面同时托出,但不能表现出形象形象在时间中的运动和发展。

电影综合了这两种艺术,成为一种时空复合体。

在银幕上,不但可以一览无余地表现出任何场面,而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换场次。戏剧也是一种时空综合艺术,但戏剧由于主要是语言的艺术,时空的运又受到舞台的很大局限,因此,不能象电影那样享有充分的自由。电影继承了文学从发展中描写生活的形式和从时间上组织情节的手法,又继承了绘画一瞬间的构图形式和从空间上安排细节的方式, 这就使得电影中的视觉形象,不仅具有文学艺术的特征,而且有造型艺术上的特征。

在时间方面,可以延长、缩短、停顿、闪回等等。人物从中年到老年,一个镜头代表了几十年,这是时间的“缩短”,放映时间都不足两小时,可写人物的一生也可以在时间上“延长”。《天云山传奇》中,宋薇对往事的回忆,既是“闪回”,又包含着时间的“停顿” 和“延长”,回忆往事的画面是漫长的,而思索就发生在瞬息之间。

在空间方面,可以把画面距离拉长或缩短,也可以创造出在实际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空间。科幻片自不待言,就是反映生活的故事片,也是经常运用假定性空间,将人物、环境从不同角度给予绘画、雕塑般的处理,从而使电影获得高于生活真实,高于其他艺术的强大的 1 艺术感染力。

3、蒙太奇特性

蒙太奇是电影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的总称。蒙太奇的原义是构成、装配的意思,引申用在电影方面就是剪辑和组合。在电影制作中,按剧本或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画面),然后再按原定创作构思,把这些镜头(画面)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组成一部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为广大观众理解的影片。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家所掌握的最重要的造成效果的方法之一,因而也是编剧所掌握的最重要的草成效果的方法之一。

★ 蒙太奇使电影拥有自己独特的构思和形式,从而区别于戏剧艺术。电影打破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迫近电影画面。爱森斯坦说:“蒙太奇的力量就在于:它把观众的情绪和理智纳入创作过程中,使观众也不得不通过作者在创造形象时所经历过的同一创作道路。”(《爱森斯坦论文集》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版,第367页)

★ 其次,蒙太奇语言使得舞台上不能表现的东西在电影中变为可能。如生活中常见的同时发展的事,在电影中也可以运用蒙太奇手法,使同时发展的的不同画面交替呈现在观众眼前,使之产生和实际生活相似的印象。

★ 另外,应运蒙太奇还可以打破戏剧受时空限制,创造出一种新的电影时空来。可以将现实时间剪短或拉长,把那些具有意义的和具有特征的东西突出或延长,构成电影本身所具有的新时间,使电影内容更加凝练和深刻。

但是,对电影剧作者来,不仅要了解电影的蒙太奇特性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在电影创作中学会“蒙太奇思维”。

著名电影导演希区柯克认为,这就是电影的形象化能力。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举了卓别林的影片《流浪者》为例:“第一个镜头是在监狱的大门外,一个看守人走出来贴了一张通辑告示;下一个镜头:一个瘦高个子的男人在河里游完泳上岸,发现衣服不见了,放在原地的是一套囚服。再下一个镜头:在一个火车站上,别林穿着一条过于长大的裤子朝摄影机走来。”希区柯克认为,这三个镜头之所以能把故事的内容讲述得那样清楚,主要是因为剧作者具有电影的形象化能力。因此,小说家用文学语言去叙述;戏剧家注意通过人物对话和动作来塑造形象;而电影剧作者则必须懂得如何从无限的丰富的生活素材中,发现和选择出那些通过组接而能够清楚、生动地表现他的全部思想意图的画面。

四、电影文学的写作技巧 电影文学的写作技巧很多,在这里我们主要讲一讲电影剧作的蒙太奇技巧和电影剧本的描写、修辞的技巧。

1、电影剧本的蒙太奇的技巧

掌握电影的蒙太奇连接手段,对于初学者来说,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意义。(1)、人物蒙太奇。

就是利用同一剧中人的出画和入画,来巧妙地改变场景。范例:

故事片《海霞》中,方指导员教小海霞识字,镜头从两人中景推成方指导员近景,海霞出画。下一个镜头是小海霞近景,她正坐在桌前朗读,镜头拉开,场景已由医院变成海霞的家。

范例:

故事片《小城春秋》中,主人公吴坚被国民党严刑拷打后,在刑讯室倒下。下一个镜头就是吴坚倒入牢房之中。这种人物蒙太奇技巧,干净利落,节奏明快,富于戏剧性,它是一种连接两段戏或不同场景的艺术技巧。

(2)物件蒙太奇。

★这是通过电影中的某些道具或物件,把不同场景的戏连接起来。范例:

苏联故事片《列宁在十月》中,列宁为揭露加米捏夫等人的叛徒行径,伏案疾书《给布尔什维克党党员的信》。接着的镜头是这封信登在《真理报》上;下一个镜头是报纸传到工厂,工人在群众大会上读报。紧接着的镜头变为“阿英乐尔”巡洋舰上,水兵们在甲板上读报。以后,又转为前线战壕里士兵们读报的镜头。这里的物件式蒙太奇联接法,既简洁又生动地把列宁起草的这一文件的历史意义表现出来,同时又概括地表达出这封信在群众中造成的巨大影响,为十月革命的成功做了铺垫。

★ 物件式蒙太奇,还可起到引出回忆的作用。范例:

故事影片《巴山夜雨》中,l3号船舱里,秋石手捧野菊花凝视着。接着的画面上出先了前几年前的秋石,他手举着一束野菊花晃动着,在他的前面是一位端庄秀丽的姑娘,她手里也举着一束野菊花,飞快地跑着„„。这种物件式蒙太奇连接手法,在电影中曾经较多地被使用。现在看来已经老土了,但曾经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

(3)、呼应式蒙太奇。

也就是“说曹操,曹操到”的镜头连接法。即一个镜头说到什么人或事物,下一个镜头马上就出现什么人或事物。这种蒙太奇前呼后应,转接自然、紧凑明快,在中外电影中广用,迄今不衰。

范例:

在南斯拉夫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开头一场戏里,两处使用了呼应式蒙太奇:第一次是敌军官说:“上校冯迪彼斯已经到拉热窝,”接着便是萨拉热窝的俯拍全景。第二次是上校冯迪彼斯对中校彼索夫说:“据我知道,瓦尔特就在附近这一带活动!”话音未落,镜头一转,“轰隆”一声巨响,一座大桥飞上天空,游击队树林中跑了出来,一个队员叫道:“快跑!瓦尔特!”这两个呼应式蒙太奇,第一个既呼人又唤地,第二个既呼人又唤事。这样一来,即介绍了人物,又转换了场景,剧情也有了变化,并省略了其间一切不必要的过程,显得爽利而紧凑。

(4)、并列式蒙太奇

也叫交替式蒙太奇式平行式蒙太奇。这是将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交替连接起来,使观众好象同时看到了两个以上平行发展的事物,造成气氛 , 加强悬念。

范例:

影片《南征北战》中,我军高营长率部队向摩天岭挺进,敌张军长也带兵强占摩天岭,镜头交替表现敌我双方抢占摩天岭的场面,增强了紧张气氛。

范例:

《卡桑德拉大桥》整部影片的结构都是用这一方法:日内瓦驶往斯德哥尔摩的列车上与日内瓦国际卫生组织楼内的工作交替出现。而在列车上,影片同样运用了并列式蒙太奇,同一时间里,一边是“登山运动员” 在车壁上逆风向车头移动;一边是作家简妮特将引爆煤气罐的导线找出,浸在酒精中;一边是迦伯伦医生、警长等手持冲锋枪与敌人相持。这里,三处同时发生的行动,交替组接起来,使观众紧张感倍增。

(5)、错觉式蒙太奇。

就是上一个镜头故意暗示出下一个镜头,而下一个镜头却与暗示相反,这种手法主要利用观众心理上的反差取得一种出乎意料的艺术效果。

范例:

法国影片《被侮辱与被迫害的人》中:当白人种族主义者在四处搜捕与丽茜同车的黑人时,一个镜头是酒吧间,人们在喝酒、跳舞,突然一个白人跑进来狂叫:“他给抓住了。” 3 室内的人蜂涌出去,接着的镜头是一辆卡车拉着捆住的黑人在急驶,这时观众都以为真的抓到了那个黑人,都在为他担心。但事后观众看见,被捕的是另一个黑人。这个错觉式蒙太奇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造成悬念,同时也起到了突出作品主题的作用。

范例:

《蝴蝶梦》中,影片开始不久,克西姆神情肃穆地站在崖边,崖下是万丈深渊,观众以为他要自杀,心情不由得为之一紧,但随即知道,他只不过是被眼前景物勾起往事。但这里产生的错觉,起了吸引观众的作用,使其产生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

(6)、相似性蒙太奇。

就是将前后两个镜头,根据其相似之处加以连接的方法。它可以是形体的相似,动作的相似,心理相似,也可以是物件的相似,音响的相似,色彩的相似。还可以是画面结构的相似。

范例:

苏联故事片《乡村女教师》中,前一个镜头是瓦尔瓦拉在婚礼上看着桌上的鲜花。后一个镜头是村外正在怒放的鲜花,表现了她无比幸福,心花怒放的情感。

范例:

《城南旧事》中,从英子家的油灯过渡到疯女人的火炉。范例:

日本影片《砂器》中,前一个镜头是和贺英良指挥乐队,他的手高高举起,随着音乐旋律又有力地向下甩去。紧接着的镜头是童年,秀夫正高举木棒向富家子弟打去。这是动作相似的蒙太奇连接,不但叙述了剧情,而且揭示出深刻的内洒。

(7)、对话式蒙太奇。

这是将上一镜头中某个人的话语,巧妙而自然地连在下一镜头中的另一个人的话语上,这就往往使相隔了一定时间的两段剧情,转换得流畅自如,而且平添一种趣味。

范例:

影片《创业》中,姚云朗兴奋地向华程报告油井出泊的消息,华程激动地说:“通知章总!” 一一 “我认输了!” 话好象是章总向华程讲的。镜头一转,原来是章易之在田家庄地质所诚恳地对姚云朗在说。

范例:

《槐树庄》中,前一个镜头是郭大娘屋里,当听说刘志成请假不出席党的会议时,忧虑地说:“他又请假!一一又是什么事儿啊 ?”紧接着的镜头是刘志成蹲在房顶上,手拿瓦刀说:“我那萝卜还没刨呢„„开会什么事?”立在街上的郭大娘仰面回答道:“今天这个会重要,传达总路线。”这里省略了郭大娘去找刘志成开会的经过,使笔墨显得十分简练。

(8)、细节式蒙太奇。

它着重在细节与细节之间的联系。它充分运用表现细节的画面,在特写与特写的连接中,强调、突出这一细节的内洒。

范例:

故事片《牧马人》中,描写许灵均结婚的一场戏:第一个镜头,特写:一支红烛燃烧着,李秀芝对着镜子梳头,她沉浸在梦幻般的幸福中,接着的镜头还是特写:一支点燃着的红烛,许灵均穿着一件半新的灯芯绒上衣。下一个镜头还是特写:门框上方已贴好一个红纸剪的鸳鸯。秀芝又贴上一张,她深情地看着。这些细节组接在一起的含义超过了两个镜头本身之和的意义。因为它诱发了观众的联想。

2、电影剧作的修辞技巧

电影剧作中,不仅要把形象表达得准确、清楚,还应该做到生动、有意境,让人看了留下深刻的印象。针对不同的内容,如何选择最恰当最完美的形式,以收到最好的效果,这就 4 是电影的修辞问题。我们这里主要介绍一些电影中常用的修辞手段和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九类。

(1)、电影的比喻。

在日常生活中和文学作品中,比喻运用得很多。一个人非常高兴,便把这种心情比作鲜花,说成“心花怒放”。电影的比喻是借助两个画面的相似点,突出画面的本质特征,给观众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范例:

在影片《红旗谱》中,当朱老忠将运涛下狱的消息告诉严志和时,志和一怔,手一松,油灯落地,一片漆黑,它暗示严志和的心,亦如落地油灯,一片黑暗。

(2)、电影的比拟。

就是将有生命的东西当做无生命的东西来表现,或将无生命的东西当做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种修辞手段使电影能将许多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观众展开想象的翅膀,对电影所表现的形象产生鲜明的印象。

范例:

在科普片中讲解病毒和药铺对人体的不同作用时,就采用动画塑造两种拟人的形象来比拟:代表病毒的人凶恶残暴,危害人体,代表药物的人勇敢善良,战胜了病菌。这种生动活泼的形象,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尤其有利于少年和儿童的理解。

范例:

在科教片《生命的秘密一一人工合成胰岛素》中,以穿戴不同的人的排列、连接,来比拟说明胰岛素分子链的结构、人工合成原理和合成经过。

(3)电影的夸张。

就是通过对人物或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渲染铺张,以达到加深观众印象,引起观众的联想,深入揭示影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突出事物本质特征的艺术效果。

范例:

在戏曲片《徐九经升官记》中,徐九经朦胧睡眼里,只见一个穿着红袍的小徐九经要他秉公而断,一个穿着紫袍的小九经要他权衡个人利害。这些极度的夸张手法,形象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矛盾。另外,夸张在电影喜剧片中更是广泛地加以运用,范例:

在美国影片《大独裁者》中,卓别林扮演的希特勒演说时,愈吼愈歇斯底里,甚至连麦克风都弯折下去了。夸张还常常通过梦境、幻觉来表现。

范例:

如在故事影片《喜盈门》中,张英一下缩得很小,仁芳变得如同巨人挡在门外。(4)、电影的双关。

就是利用电影画面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有意使画面同时兼有两种意思。在电影中恰当地运用双关手法,可使内容表达得更含蓄、丰富,也可增强电影的表现力。

范例:

在影片《如意》中,描写金绪文与石义海的一次约会:鼓楼斜阳晚照,湖上箫声悠扬,远方是正在游玩的青年男女。金绮文微笑着说:“这晚景真好!”此处“晚景”既是指夜暮黄昏,人景交融的美,又双关着这对迟暮恋人的幸福生活。

范例:

在影片《牧马人》中,董宽、郭蝙子等牧工以草情不好需赶马上山为由,使许灵均躲过专政队的批斗,出发前郭蝙子往那张“勒令”上撒尿。这一画面表面上是解手,而实际上,含蓄地表达了牧工们对极左路线不满,收到了幽默风趣的效果。

(5)、电影的对比。

就是把两个相互对立的画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便更鲜明地刻划事物的不同性质,状态和特征。

范例:

电影《打击侵略者》中,前一个镜头表现美伪军为了夺路,几乎火拼,紧接着的镜头是中朝人民军有秩序地、雄纠纠气昂昂地前线线开拔。

(6)、电影的省略。

人们常说电影是省略的艺术,就是说:编剧要对电影的主要部分进行精雕细刻,而将其次要部分省略掉,调动观象力去补充。如描写电影主人公的成长 只需要通过三四个迭化镜头:婴儿诞生——童年或少年一一青年时代„就可以表现出这个孩子长大了。

范例:

我们在银幕上经常看到,一颗种子落地,第二个镜头叠化,这颗种子正发芽开花。这就表示时间已过了几个月。春天的桃花,变成夏天的绿叶,接着绿叶凋零,寒校林立,雪花飞舞。这是从春天到冬天,这就是时间的省略。同样,远涉重洋,飞越欧洲,也可用省略的方法,通过三四个镜头表现出来。

(7)、电影的反复。

指相同或相似的镜头反复出现,如开头与结尾前后呼应的反复,情节的反复,还有场景、细节等反复。电影的反复具有强调、渲染、加重情节细节分量、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范例:

意大利影片《罗马十一点钟》,它描写数百名失业的青年女子,为了获得一名打字员的职务,挤在楼梯上争相应试,最后梯毁人亡。这部影片运用了首尾反复的手法深化了主题。影片开头是一个小姑娘大清早就等在那里应试,而结尾,也就是在发生这起 惨事件后的第二天,仍是这个小姑娘继续等在那里。这就是说,危楼的死亡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长久的失业和饥饿。

此外还有细节的反复,范例:

《林则徐》中的“八千斤” 大炮,在影片中出现了十六次。它连接着剧情的发展,连接着主人公林则徐、关天培的命运,连接着电影的主题一一-鸦片战争的发生与失败。观众随着大炮的兴建而高兴,随着大炮的毁灭而悲哀。

(8)、电影的排比。

就是把画面相同或相似,意义密切相关联的镜头连接起来,烘托气氛,增强气势,把情感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

范例:

在描写影片中正面主人公牺牲时,经常出现这样的排比镜头:天空中乌云翻卷、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狂涛巨浪等镜头交织在一起,有力地渲染了悲剧气氛。

(9)、电影的铺陈

暑假文学写作培训日记 篇5

7月13日 星期日 晴

第一日。

这样灿烂的阳光在夏日里并不是一件让人十分惬意的事情,但我的心情依然是喜悦的。在巴中枣林的高速路口,我终于找到了xx姐姐单位的车,和惠主任一同在司机五哥的一路护送下顺利到达达州。

达州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这从几年前还很熟悉达州,而今天一下高速就迷路了的五哥身上体现了出来。接下来的事情,让这次忐忑的达州之和在我的心目中瞬间明亮了起来——问路时巧遇一们顺路的达州帅哥,他一路走走停停,带着我们行至莲花湖附近才离去。尽管由于道路施工,我们最终以20元的代价打的从城市另一面最终到达莲花湖,但这份来自陌生城市的热情和纯朴依然触动了我。

安顿好了住处,和同行的文友一起出去转悠。偶遇欣蔓姐(晓红),虽然同处巴中,亦很喜欢欣蔓姐的诗,却与她素未谋面。我很自来熟地跟她打招呼,她打量我片刻,迟疑道:“你就是南江的杨燕吗?”我笑笑道:“是。”于是两个爱美的女人就开始在莲花湖宾馆门前拍照。

接下来遇到另外一些慕名以久的文友,这里就不一一赘述。和大家一起沿着莲花湖畔的堤坝观了一程景,在这样环境清幽风景秀丽的地方,一路且聊且行好不自得。

行至长长的河堤,正是夕阳晚照,半边夕阳半边晚荫,堤上的一排电线杆在夕阳余辉之下显得更加颀长,就像一列消瘦的琴键。

到了晚上,xx姐才从重庆到达莲花湖。xx姐是一个很优秀的女人,希望接下来的几天可以和她一起愉快地度过。

后来的事情不再细述,认识了一些久闻大名的文友。如果能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些文友,我想应该是,有些是“闻名不如见面”,而有些是“见面不如闻名”吧。

总之,接下来的六天五夜,莲花湖畔不知会发生怎样的故事,有什么插曲,一切还未可知。

14日,晴。

第二日。

上午是开班仪式,初步了解了一些领导、老师及文友。总体看来是藏龙卧虎,而无聊者亦偶有之。

下午是xx老师的讲座。xx老师是当代公认的最著名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诗人钟鸣将他与黄翔、北岛并列:“看看黄翔、北岛、xx这三只共和国的颧骨吧!一种高傲的贫瘠,笨拙地混合着时代的忧伤。”

先让我们来欣赏他的一首诗《夏天还很远》吧,这首诗他在讲座里提过一段,是他早期的代表作之一:

夏天还很远

一日逝去又一日

某种东西暗中接近你

坐一坐,走一走

看树叶落了

看小雨下了

看一个人沿街而过

夏天还很远

真快呀,一出生就消失

所有的善在十月的夜晚进来

太美,全不察觉

巨大的宁静如你干净的布鞋

在床边,往事依稀、温婉

如一只旧盒子

一个褪色的书签

夏天还很远

偶然遇见,可能想不起

外面有一点冷

左手也疲倦

暗地里一直往左边

偏僻又深入

那唯一痴痴的挂念

夏天还很远

再不了,动辄发脾气,动辄热爱

拾起从前的坏习惯

灰心年复一年

小竹楼、白衬衫

你是不是正当年?

难得下一次决心

夏天还很远

只欣赏,不评论。

总之,开班仪式一看到有他,我就激动万分。这真真是一个最合我意的开头。

一件旧白T恤,一条脚边已经起须的旧军绿色长裤,一个双肩背包,一副黑边眼镜,一张平静低调而略带孤独的脸——这就是xx老师。在他身上找不到一点大师的架子,却让我在见到他的那一刻腾地肃然起敬。这堂课xx老师讲述了新诗的现代性、民族性和语言问题。xx老师站在理论的高度,从诗人的使命出发,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听得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课堂上的时间太短太短,我有好多好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请教他。唯一的期待就是课后的时间,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寻个时间向他认真请教,细细长谈。

7月15日,晴。

第三日。

一早就听说xx老师已经走了,顿时浑身上下力气全无。诗歌是我此行的最大梦想,而我有太多的事情还没有来得及做,比如合影,比如签名,比如认真请教,细细长谈。可能这就是近乡情怯吧,昨天晚饭后本有时间,却始终提不起勇气,现在他却已经走了……

来不及细想,已经上课了。今天上午是彭xx老师的课,虽然我仍沉浸在xx老师离开的忧伤之中,又想到文学是相通的,既然来了,也好好听听其他老师的课,或许也能有些许收获。

彭xx老师是著名的学者、作家和文学批评家,同时是湖南湘西的一个土家族人,和我们四川有着相同的语言。尽管他是从小说的角度来讲课,尽管我只是抱着听一听的心态来听课,却刚上课就被他的思想所吸引。他说,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文学创作者,我们要为这个时代传播“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美德。这是最基本的创作良知,不要在作品里种鸦片,贩毒素,害生灵。要激恶扬善,激浊扬清,要为时代心怀苍生、悲悯大地。

我想,一个这样心怀苍生,悲悯大地的人,不管他是作家还是诗人,都是一个高尚的人。他的作品至少是高尚的。接下来的课程印证了我的想法。一本长篇散文《娘》让我认识了一个爱文学不爱江山的作家,一个失去至亲后追悔莫及的孝子,一个强调真实大于虚幻的讲师。没有他,我们就看不到《娘》这样优秀的传播中国文化的,在国内引起轰动,甚至可以影响西方思想观念的作品。没有他,我们也许就看不到《山楂树之恋》这样纯美的电影。他成就了文学,文学也成就了他。如果他不是有高尚的思想,博爱的情怀,如果他不是有对文学执著的热爱和坚守,我们的文坛会失去一位优秀的大师,我们的国家会失去一位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而拥有的只不过是多了一个政客而已。

他的讲课自始至终都是掌声不断,学员们从他身上看到了文学无与伦比的魅力,看到了坚守文学的希望与决心。有了xx老师的前车之鉴,我毅然决然地请求与他合影。我说,当我在以后的文学道路上动摇的时候,我就看一看跟您的合影,我就看一看您的亲笔签名。

同时,《娘》这本书我推荐给所有的朋友,不管你是哪个群体,什么职业,都一定有巨大的收获。

下午是社会实践,我们在班主任和达州市作协的带领下参观了达州市博物馆和张爱萍将军的故居。这一段写起来比较繁杂,只拣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二点入记。给我冲击最大的当然要数恐龙化石,不描摹,不叙述,直接上图。

其次是红军文化,这一点主要从张爱萍将军的故居展开来说。(故居照片以后补上。)这次探访张爱萍将军故居,让我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将军。原来他不仅是著名的将军诗人,还是摄影家、书法家。

张将军算得上那个年代的富二代,现在的富二代们,你们能向张将军学习学习吗?征服人心的,不是金钱、地位、权势,而是一个人的高尚人格和思想。

16日,失记。失记的不是时间,而是事件的先后顺序。

忘了具体时间了,就单独来说说刘xx老师的课。刘xx老师是当代著名作家,湖北黄州人。也许这些都很抽象,但他获得过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小说《天行者》和最新出版的《蟠虺》非文学界的朋友至少会略有耳闻。

因为大家学习了几天,比较疲乏,加之老师是以漫谈+慢谈的形式来讲课,初听刘xx老师的课就有点容易打瞌睡了。但听进去了之后,发现了很多重要思想。这些思想和创作要点对我们创作的作品是否优秀至关重要。他认为“文学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边疆”,他认为文学应该向后看,他认为文学是一种品质。而作家应当具有一双慧眼,能够看到被历史掩盖的真相,作家的历史使命就是给同时代的人和后人留下关于历史真相的另外范本。期间,更是谈到了一些被掩盖的历史真相,这些就不是单纯的文学创作了,还关乎文学的价值、高度和思想。

这一日仿佛专门安排了时间交流、讨论,不过给我的印象不深,被大脑过滤掉了。失记。

再谈谈晚上。晚上是联谊,这是必记的。

像我这样一个爱好广泛,兴趣多元的人,怎会对联谊没兴趣呢?不过,由于时间和流程问题,我报的节目还没有来得及表演就已经结束了,有些微的遗憾。我最喜欢听xx姐朗诵我的《有没有这样的时候》——我也是今日才得知她还学过播音,十分艳羡。且经过几天的相处,发现我们在生活态度上出奇的相似,这不就是我一直在寻找的良师益友么?

闲话少述,发几张让我印象最深的图片。

这个组合是不是有点抢镜?

最让我感动的一位老人,应该是年纪最长的一位旁听学员。在这样的年龄还能保持对文学的热爱,单凭这一点就值得尊敬。

还有这位瘳老师,他演唱的是《卓玛》,是不是有点感觉?

xx姐。

就是这个哥们,上来就问好:“各位美女好!”接下来:“我的节目表演完了。”名符其实,有才。这个表演让他收获了一大批女粉丝。

这一张也放上来,除了表演,其重点在于各具特色的观众。

17日,依然晴。

只记得xx老师的讲课,其余失记。

xx,本名xx,自述故乡名为“一只船”,因此改为xx。他的文学成就不一一赘述,问百度就成。他的课,是我笔记记得最多的,句句都是经典。

xx老师的课容量很大,从文学到艺术都有深刻的分析与讲述。正如他的题目《交叉跑动——从小说到诗歌》。他说“诗歌是艺术的先觉”,他说“我是黑暗中那大雪纷飞的人”,他说“艺术没有既成出土的那一天”,他的“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让我在选材上受到了一些启示。

这些都是文学理论,或者说是创作经验,而比这更重要的东西是他作为一个作家,一个新闻人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这是远胜于作品本身的,触动灵魂的品质。他是一个和平年代的战士,文学在他手中不光是艺术,还是一柄利剑。轰动一时的“小芳案件”,保卫“一只船”的尊严,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力量和一个战士的爱与尊严。同时也了解到了他的家乡,勾起了黄河的那些濒临消失的古老文化。还有他对汉字的深沉的爱,为他赢得了阵阵掌声和发自肺腑的尊敬,也让我对文学的价值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

在大厅休息的时候偶遇xx老师,当了一盘狗仔,拍到了一张颇具大师风范的照片。

下午是向荣老师的课。

向荣老师是著名评论家,他是从评论的角度来谈“小说之死和小说的不朽的精神”。揭示了当今小说的现状,“小说之死”的理论,以及小说(文学)不朽的精神,并进一步探讨了小说与电影的一些联系。总结:除非有一种新的艺术形式能取代文学的所有功能,小说才会消亡。

因为向荣老师是从评论的角度来谈,并不单纯是说他自己的观点,因此不再一一详述。

以一个流水账的回忆来结束今日。

惠主任出差去了,xx姐也回重庆去了。晚上在农家乐聚餐,感谢广安文友的热情。其余失记。

18日。

坚守到最后一日,有即将归家的喜悦,也有离别惆怅。

吃过早饭,文友们三三两两陆续离去。9点整,结业仪式正式开始了。

领导讲话,学员发言。也并非全无亮点,下面这个旁听的小妹妹就以诗的形式进行了汇报。语言朴实,情感真实,还有音韵美,狂点100个赞。

下图是我们巴中的纯爷们儿,按他的说法就是“我一发言会议就结束了,因为我把后面人要说的话都说完了”。

不过,纯爷们儿发言结束以后,还有另一位美女学员,她的发言长度顿时把纯爷们儿比下去了,呵呵。

但,不管怎么总结,怎么表彰,怎么不舍,终究是结束了,是该离开了,没有与任何人话别。莲花湖依然是一朵开在岁月里的莲花,依然在达州一隅安静地等待。化用老师的一句话——莲花湖畔的培训结束了,而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文学硕士论文写作过程 篇6

初稿撰写前要进行深入的构思和较长时间的酝酿,关于篇幅和容量、主题、结构、论证方法、表述形式,如怎样开头,怎样结尾,以及文中重要的段落和主要的部分怎样说明,都先心中有数。

一、撰写初稿的条件

1、选题已经确定,并围绕选题搜集到足够的资料。

2、通过阅读资料,已经确定论文的立论和研究方法。

3、通过对参考资料的阅读和思考,对论文的谋篇布局和结构已经了然于胸,并且拟订了论文提纲。

二、执笔顺序

1、从引论起笔。推荐。

2、从本论起笔。

三、写作方式

1、深思熟虑,一气呵成初稿。集中主要精力,抓住灵感不放;围绕主要线索,细节不须纠缠;行笔信马由缰,篇幅不受约束;随记相关联想,争取一气呵成;及时补充遗漏,格式稍加整理。

2、考虑成熟一部分,完成一部分,分段写成初稿

四、注意事项

1、尽量把想到的内容写出来(涌泉式思维法)

2、尽量保持各章、节、条、款、项、段落的均衡和承接(兼顾形式均衡,段落不宜过长过短)

3、注意根据写作进展的需求,适当调整提纲(避免画地为牢)

4、边写边加注释及页码(避免重复劳动)

5、遇有疑难时,及时写在卡片上,留待集中查检工具书解决(集中备忘)

6、随时保持良好的写作状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不要因干扰而中断写作。(一鼓作气,再衰三竭)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集中精力完成初稿,标题可以暂不考虑,内容可以信马由缰,拦路虎可暂时搁置,篇幅可以暂不限制,初稿撰写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尽快搭起论文框架。

修改定稿

仔细推敲,反复修改,精益求精

一、修改定稿的必要性

一方面,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反复探索,才能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它。

另一方面,撰写论文是一门艺术创造,包含语言、修辞、逻辑等多种因素的把握。即便是出口成章也需要修改润色。不要让指导老师成为你的校对工。

二、修改的内容

1、订正观点。

通观全篇,看主题是否鲜明而集中,观点是否明确正确,如果文章没有清楚地表明自己的观点、主张、意图,那又怎么让别人懂得其主旨呢?

2、验证方法。

3、增删材料。

材料是否典型且详略得当。可有可无的一定不要吝惜。

4、调整结构。

合理的论文结构应具备:一是每一部分都符合论题的需求,对说明、论证论文的观点有帮助;二是有逻辑顺序,层次清楚;写论文如同数学证明,要一环扣一环。三是有主次之分。看每一部分(层次)论据与论点之间是否吻合,有无南辕北辙之弊;各分论点是否有机地服务于中心论点。

文学写作基础 篇7

由于经济的繁荣, 社会节奏的加快, 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第四媒体已经引起了纷争。为了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式, 新闻媒体进行了改革, 以便于获得更高的收视率。长期以来, 我国新闻报道一直遵循传统的“倒金字塔”的结构, 这种方式既有有利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一面。对于其有利的一面来说, 他不仅仅可以使发生在社会上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事情以足够快的传播速度进入人们的世界中, 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对自己所要了解的内容尽快得知。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可忽视, 比如说, 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过于简洁单调, 新闻格式总是千篇一律, 没有新颖性、创新性, 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 这样势必使大众产生厌烦心理, 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劣势, 我们将文学写作手法融于新闻的题材, 使其在准确快捷的传播过程中, 更具有吸引力, 使其内容更加新颖, 增强艺术感染力, 吸引人们的眼球。

一、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

(1) 文学写作的发展历程。文学写作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 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最初的阶段曾对文学定义为小说、戏剧、诗歌等创作, 后来又广泛化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具体形象化反映客观的艺术, 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而现在又将文学定义为是一种语言文字用于表述社会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范畴, 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不同时期、一定领域的社会生活, 所以, 文字写作被称其为一门艺术创作, 一种将人的情感, 社会生活融入文学的一种有机结合的创作。

(2) 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新闻”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新唐书》中。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1) 社会最近发生新事情。 (2) 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后来相继揭露了新闻的形式和实质, 将其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和变动的消息, 进而对于新闻写作也将具体化。

二、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的目的。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 但是新闻写作毕竟来源于文学写作, 尽管它们现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 这样就会使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所以说在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其目的主要是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 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彼此的优势, 把他们相互结合起来, 来形成一种既具有新闻的准确性又具有文学的艺术性, 同时也研究和分析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了解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的发展趋势究竟会如何。

(2) 研究的意义。通过对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把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 使其创作出具有吸引力、新颖力的作品, 使大众更加积极地了解社会情况, 这样不仅仅把社会新事物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呈现给大众, 还可以使新闻更具有艺术性, 不像以前那样, 新闻题材的内容平淡乏味, 不具有艺术感, 通过把文学艺术的手法融入新闻写作, 这样有机的结合, 才能使新闻写作更上一层楼, 使其内容升华到一定的境界, 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方式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的应用主要是把两种特点结合在一起, 把他们的不同之处很好地融入其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把文学写作的情感性和新闻写作的准确性相结合。新闻写作虽然反映事情的准确性, 使人一看到新闻便了解到反映的事情, 但是这样使所表达出来的事情没有味道, 而文学写作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两者如果能结合在一起, 就能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 更有吸引力。

(2) 把文学写作的修辞技巧和新闻写作的平淡朴实相结合。新闻写作原来只是对于所发生事情进行平淡的描述, 不加任何修饰, 这样反而会使表达出来的事情缺乏情感, 把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其中。例如, 比喻、白描、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就会使人感觉所描述的内容更有感染力, 使人有种过目不忘的感觉, 大大提高了新闻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 有关的新闻人士越来越关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所发生的新闻。因为通过一定的文学手法描绘出来的新闻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这样通过不同手法, 运用不同的修辞把平淡乏味的语句进行整合编辑, 迎合了人们的需求, 这样才能使新闻在诸多媒介中更胜一筹, 占有独特的地位, 所以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的这种方式更具有渴望性, 因为这种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文学作品会更具有独特性, 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对新闻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这样也能够使新闻产业日趋月异地发展。

五、小结

在竞争激烈的当前社会中, 我们不能总是处于那种被动观念中, 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寻求创新的方式, 使新闻在媒介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原本平淡、简洁、朴实的语句中运用文学写作的手法, 增添新颖性, 这样才能使其达到理想的目的。当然, 我们在运用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度的问题, 不能过于繁华, 这样就不符合新闻的本质特点, 我们仅仅是借鉴文学写作的手法, 并不是全面的采用,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把握好度, 使两者发挥它最好的优势, 这样我们写出的新闻作品才是精品中的精品。

摘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文字的出现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原始社会, 人类只是为记住一些事物, 开始使用象形文字来表述, 后来演变得具有美感, 渗透了人类的情感, 发展成了文学。经过时间的演变, 开始把文学和新闻分离, 形成了两种文学。但是由于两种文学都具有自己的优点, 人们往往又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使新闻写作又借助于文学写作手法的方式为新闻本身服务。近年来, 在我国诸多关于新闻写作方面的著作或论文中, 对新闻如何借鉴文学手法做出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文学,写作手法,新闻写作,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的差异性探讨 篇8

关键词:应用写作 文学写作 差异

一.写作目的不同

应用写作主要是用来办理事务,用来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写一篇请示,是为了向上级请求批准办理某一事项;写一篇通知,是为了布置工作、传达精神;写一篇财务报告,是为了向上级报告财务状况;写一篇广告,是为了向公众宣传某种商品或服务。文学作品,它不是以直接办理事务为目的,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它们是作者以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为目的。例如:小说《红楼梦》,它通过塑造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揭示出了他们的婚姻悲剧,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社会、封建对青年人的爱情婚姻的摧残。

二.体现的内容真实性不同

文学作品的真实性,要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即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或发展趋势,因而不要求写真人真事,可以大胆进行艺术虚构。因此,文学写作的人物形象塑造是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经过艺术加工后的再现,是艺术的真实,即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文学写作有时作者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多样性、内心世界的矛盾性,把现实生活中几个人的性格特点集中赋予某一个人物形象上。应用写作的真实性完全排斥虚构和杜撰,要求所依据的材料真实、准确,内容实事求是。譬如写会议纪要,不能移花接木,把张三的讲话移到李四身上;写调查报告、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审计报告、起诉状、答辩状、新闻、消息等,要求材料、数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真实与准确。

三.语言表达不同

文学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这就要求写作者运用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衬托等修辞手法来刻画人物象形、描述事件、展示故事情节的发展。“用语言雕塑、描写的艺术是语言艺术,即文学”。用艺术的语言描绘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塑造形象,使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发人深省,催人泪下,震撼人心;培养人们的高深情操,使人向往、追求、热爱生活中美好、壮丽、崇高的事物,摈弃、僧恶、鞭挞生活的丑恶现象。

应用写作的语言朴实、严谨、庄重、得体、准确、简洁。尤其在公文写作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是由公文的政治性、权威性以及行政约束力来特性决定的,写请示、批复、报告、通知等都需要用庄重、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叙述事件、阐明事理,不要求用生动的语言来渲染。但是在部分的应用文体,譬如调查报告、新闻、消息、广告等文体写作中可以运用描写、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体的感染力,但是从整个文体来看它是与文学作品的语言还是大相径庭的。

四.表现主旨的方式不同

应用写作的主旨表达鲜明、突出;文学作品的主题表达含蓄、委婉。汉代王充在《论衡》中指出:“口则务在明言,笔则务在露文。”所谓“露文”就是应用文的主旨必须鲜明、突出。应用文最忌主旨含糊隐蔽,惟恐语义不清引起歧义。应用文要求开门见出,开宗明义,这是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原则。一目了然,明白晓畅,是应用文写作的根本技巧。与之相反,文学写作的主题不是直接告诉读者,而是由作者所描绘的社会生活现象自然显示或流露出来,主题含蓄、委婉。

五.思维方式不同

应用写作以逻辑思维为主,而文学写作以形象思维为主。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用科学的抽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在应用文写作过程中,从产生写作动机到确立主旨、选择材料、谋篇布局、语言的运用等各个环节,都必须运用逻辑思维。如写一份市场预测报告,动笔之前则要作大量的调查研究,搜集真实、准确的信息,然后再进行分析、归纳整理,得出预测结论,用以指导实践。写请示,需要讲清请求事项和请求批准的原因。而文学写作则不同,贯穿整个创作过程的是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汲取创作材料到塑造艺术形象整个创作过程中所进行的主要思维活动和思维方式”,形象思维受创作者世界观的指导和支配,并受其对社会生活熟悉、理解的程度的制约。”

参考文献

1.王红:应用写作和文学创作构思的差异,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23)

2.刘世瑞: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之比较,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5(5)

3.谢世洋:论应用写作与文学写作之异同,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上一篇: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实施方案下一篇:团委书记个人述职报告